時間:2022-05-15 22:30: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語文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互動式教學模式 研究 實踐
一、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背景
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大,而初中語文教育在所有學科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傳統的語文教育存在很大的不足,很多老師一味地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思維活動,不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初中語文教育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互動,教學內容及活動要以學生為主,同時,還指出學生在課堂上占據重要的位置,因而,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提出與實踐,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綜合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1-2]。
二、互動式教學模式概述
現階段,國家不斷推行和提倡素質教育,而互動式教學模式和國家的政策相一致,不同學者專家對互動式教學模式的詮釋不盡相同,當前存在一種較為普遍的認識: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在教育環境相對開放的背景下,將教學活動看作是學生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層次、多方位的互動過程,通過深入的優化和深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和教學相關的資源,不斷調節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相互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不斷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其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從整體而言,互動式教學模式主要存在兩種解釋:第一,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占據重要的作用,作為雙主體,兩者相互平等且同等重要。互動式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盡相同,但是,并不是反傳統的教學,而是強調將“教”與“學”兩者統一起來,共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第二,互動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活學活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互動方案,同時,應積極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存在自身獨特的優勢,提高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較多的不足
應試教育在我國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其理念已經深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很多學校的老師,只是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升學率,如果一個班級的升學率較高,就認為老師的教學質量高,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單純地讓學生死記知識點,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就會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升。
(二)語文學科的特殊性
語文學科是一門最為基礎性的學科,伴隨著學生的每個學習階段,主要起到交流工具及人文載體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1.通過語文教學可以提升一個學生的文化修養。2.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可以體現學習的獨立性。3.語文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感知及情感體驗。通過互動式教學模式,可以極好地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
(三)綜合運用教學理論
初中語文教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教學過程,需要運用到很多的學科知識,如教育心理學、美學、哲學等,實踐是認識事物的前提,而認識的發展也離不開實踐,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應該不斷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語文知識的學習,不應該簡單的是灌輸式的學習,而是應該和周圍的事物聯系起來,讓學生自己對周圍環境進行判斷、感受、體會,通過自主的學習,來驗證和解決遇到的問題。因而綜合運用語文相關學科的知識,可以極大地提高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發展,從而提升教學質量[3-4]。
四、互動式教學模式構建的實現途徑
通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互動式教學模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傳統教學模式不同,互動式教學模式主要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通過協調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開展對話式教學
對話式教學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例如,在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方面,之前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下,文章的講授過程通常是老師在備課中對文章進行分段,并結各段及全文的中心思想,并將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批注到教案中,在課堂上將自己的備課結果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課堂筆記和背誦等方式來完成文章的學習,學生和老師之間幾乎沒有交流,整個過程都是老師的分析和講解,完全忽略了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對話式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是雙向交流的,學生的閱讀等工作都是在教師的指導和互動中自主完成的,這種教育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辯論式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模式的選擇還應該充分考慮其學科和知識的特點,而辯論式教學模式在語文議論文等的學習方面適用性非常高。這種教學模式具有課堂氛圍熱烈,學生們大膽提問,互相辯論,且有較高的自由度,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思考和理解問題。這種辯論式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及創新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會有很好的提高[5]。
(三)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師生之間的和諧平等作為師生之間互動的前提,只有兩者實現了真正的平等,才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初中生在很多方面還不成熟,對外界事物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同時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誘惑,因此,師生之間的互動十分必要。一些學生由于性格的特點,不愿意也不好意思和教師溝通,他們內心對教師存在抵觸和害怕的心理,這就對教師提高了要求,教師在同學生交流過程中,應該放低自己的身位,同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如果發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應該及時引導解決,提高對學生的關心程度。并且,老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創新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極大的弊端,因而本文主要針對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探究,深入分析了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提出了幾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現途徑,期望這樣能有力地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固然,互動是要解決具體的學習問題,一定要摒棄一種通病――形式互動。不是每一課書、每一堂課都值得互動,都有互動的亮點,因此教師在設計與學生的互動內容上,就要掂量清楚,不要落入“表演”的俗套,而過于追求形式主義的效果。總之,有效的互動必須是建立在讓學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圍中獲得新知的基礎上,否則,便毫無意義。
【參考文獻】
[1]尹昭.淺議初中語文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7):42.
[2]仲福麗.“五環三位”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3]劉洪杰.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互動式教學[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四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關鍵詞】興趣;缺失;原因;對策
中學生語文興趣缺失的原因。首先,學生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學生認為語文課是學習母語,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了,卻不知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必然降底其語文方面的認知能力。學生沒有充分認識語文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和語文學科“厚積薄發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看不到成績的情況下,他們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容易提高分數的學科上。同時,現在的學生,多數都是家庭的獨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照顧下,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他們自我中心的意識強,不大會體諒別人,不大在意別人的感受,情感比較匱乏。而語文學科恰恰是人文性、情感性很強的學科,課本中那些文質兼美、感情充沛的文章,卻不能在他們的心中產生共鳴。老師認為精美的文章,他們卻認為無味、無趣,不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
其次,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仍沿襲傳統的“教師中心論”,不太注意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不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來看,采取填鴨式的“滿堂灌”,使得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語文知識。 同時一些教師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把語文課變成了考試課,使語文失去了應有人文關懷,在成績、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松與少吃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
第三、教師與學生關系不親。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學生喜歡你,才能讓學生喜歡你教的語文。事實上,老師要讓學生真正喜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么太過嚴厲,學生噤若寒蟬,即使課堂鴉雀無聲,也不能代表學生喜歡語文,因為你管住了他的行,并不能管住他的心;要么太過隨意,學生覺得你萬事好商量,也不會把語文放在重要的位置。學生對語文老師沒有敬意和愛意,想讓他對語文產生興趣,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四、社會原因,社會上普遍存在著重理輕文的思想,所謂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思想在不少學生家長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他們的這種思想,在他們的生活言行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他們的孩子,使我們的學生也也漸漸認為語文科是一門對今后的生活無關緊要的一門學科,只要能應付現在的考試就可以,從而使他們對語文失去了興趣和學習的動力。
綜上所述,影響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因素可謂多種多樣作為語文教師,我應該如何把學生引入其中,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第一,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要對學生講明“語文是百科之母”的道理,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的重要地位。語文是各科的基礎,只有學好了語文,打好了基礎,才能使各科學起來不費力,看看各科教材,除英語外,有哪一科不是用漢字來書寫的。若語文沒學好 ,那么數學應用題一定會被弄得一頭霧水。因為應用題都是用語言組織起來的。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的課程,只有牢牢地掌握好它,才有可能學好其他門課程。
第二,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所要具備的首要條件。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關鍵在教師,根子卻在學生。只有當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內在需要和愿望時,才能產生認識語文和參加語文學習的傾向性心理,才有可能形成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首先必須在思想觀念把教育對象――學生看作一個有獨立個性的人的存在,尊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創造機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原本屬于學生的學習空間、權利和義務都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良好的自主環境”中學習和發展。
第三,提高教學水平,作為語文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學品位。教師要充分備課――備教材、備方法,要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創新性,永葆語文課的新鮮、有趣、切忌“為法所縛”、“照本宣科”。在教學中要本著用愛心、熱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則,不光要教語言,還要教方法、教做人,更要體現出教學的靈活性。因為“學生心理、生理以及語言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樣,教師在備課時就得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一、詳略要求有別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
第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 。融洽的師生關系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的互動。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積極配合你的教學,在良好的教學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師生關系緊張,甚至對立的情況下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往今來,無數先哲仁人都踐行者這一顛撲不破的育人真理。重視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于今天方興未艾的新課程改革語文而言,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 . 大力研究語文教學 盡快改進語文教學 [A]. 全國中語會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 [C]. 北京 : 開明出版社 ,1995,6.
[2] 柳菊興主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二版)
[3] 張淑芬《明用方致學,親師乃信道――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素質教育雜志》)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學習;創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教出的學生,往往考試的分數很高,但都是高分低能,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形勢,很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具有獨創性的創新。正如有的教育家所說:“我們的孩子在入學的時候往往就像是一個充滿疑問的‘問號’,而到畢業的時候卻成了‘句號’。”這就充分說明,原來的舊式樣教育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形式的快速發展,已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根本不能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根本目標。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應該通過教學形式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轉變思想觀念,主動嘗試新的教育模式
現代教育隨著我國社會的逐漸進步,已經逐漸和國際教育形式接軌,很多國外新奇的教育模式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每一種教育理念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對于這些教育思想和模式,我們不能不加以區分的全部接受,因為我們有自己的國情和學情,因此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再加以改進,把其中好的東西充分發揮,把不合適的東西摒棄,這樣就會適合我們的實際情況,使教學模式發揮最大的作用。對于接受新鮮的事物,往往年輕的教師接受能力更強一些,而年紀稍大的教師因為從事教學的時間比較久,教學上已經形成一定的定勢,對于新生事物往往難以接受。所以在使用新教法、新教學理念的時候,我們應該從年輕的教師開始,讓他們先接觸這一新的事物,并且在工作中進行實際的應用,再找出其中的弊端和不足,利用大家的智慧齊心解決。等到形成一定的效果之后,再進行推廣。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后,用年輕教師帶動年紀大的教師,就會逐步取得教學實踐的逐步改革。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品質
學生自主學習是創造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對于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至關重要。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有理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一個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才能取得教學的成功。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品質呢?(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所以對學習往往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正確的學習觀。而學習觀直接關系著孩子的學習成績,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首先,教師要給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指導,使他們弄清學習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其次,教師要利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向榜樣學習的積極性。在班級中,可樹立學習的標兵,使學生成為同伴學習的榜樣。(二)積極鼓勵學生敢于質疑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教會學生思考,讓他們敢于提出質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有的比較勇敢,膽子較大,敢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有的膽子較小,比較內向,不敢在課堂上發言,更不敢主動向老師和同學表達自己的意愿。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主動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即使學生錯了,也不能進行諷刺打擊,而應該及時進行鼓勵。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才會越來越積極學習。
三、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個性品質
創造能力是一個人最珍貴的良好素質,也是決定一個人以后對社會貢獻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作為語文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先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意識決定行動,有了創新的意識,才會逐漸擁有創新的欲望,進而開始努力創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格外強烈。”這就說明,兒童也是擁有強烈的創新欲望的,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創新的土壤,使學生的創新之花越開越美麗。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原來的教學模式,有很多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語文課堂教學,更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所以,教學模式需要改革。現代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已經出現,由之而誕生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更是非常之多。如小組合作模式,探討式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這幾種模式都注重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整個教學過程也主要圍繞學生進行,真正體現了現代教育方針所提出的“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一教育方針。所以,這些好的教學模式值得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嘗試,并且不斷地進行改進。
(二)對學生要進行適當的鼓勵與表揚人都是希望被表揚和鼓勵的,這是人的共性。小學生這種心理更為強烈,所以我們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開展教學。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任何一點進步與成功,都要及時進行鼓勵、表揚。當然,表揚也應該注意一定的方式和場合,還要注意方式和程度,不然經常受到表揚的學生有可能產生洋洋自得的高傲心理,不能受到一點的挫折與批評,這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實際教學中,對于一些成績較差、心理自卑的學生,教師也要采用鼓勵與表揚的方法,幫助學生逐漸克服自卑的心理,變得越來越積極向上,敢于回答問題。這樣無形之中就使學生具備了創新的意識基礎。總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的21世紀創新型人才,而不是那些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所謂知識型庸才。作為跨世紀的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敢于求異創新,并創設良好的、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如沐春風,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活力,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越來越強。
參考文獻:
[1]佟慶偉.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7-69.
[2]王策三.教學實驗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101-103.
[3]江洪春.中小學教育論文寫作[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122-125.
關鍵詞:樂清風景 鄉土文學 寫作教學
每到周五我就會聽到學生這樣的抱怨:又要寫周記了,煩人!我都不知道這周又去編什么!再看看語文老師們每次改作文:這些作文不是生病了媽媽冒著大雨給我送醫院,就是媽媽來給我蓋被子的老套題材。要是碰到考試,語文老師也就是改作文的機器,沒有值得品味,讓人欣賞的佳作來調節。一天下來全班級的作文就蓋棺定論了。日復一日,學生談“文”色變,教師改“文”惱火。
一次公開課上,我在自己的八(1)班上《三峽》。導入的時候,我是例行公事的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們都去過哪些風景秀麗的地方玩過呢,能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嗎?起初,我的設想是學生隨便說幾個地方,我過渡到三峽就結束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這個問題竟然激起了千層浪,我們班級的學生爭先恐后的要站起來向我介紹樂清的風景,如雁蕩山、白龍山等。我就追問了一句:為什么你覺得那里是最美的,你能給老師描述一下嗎?結果學生眉飛色舞、興致勃勃的描述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為了他們介紹的風景,更因為他們的文采。原來他們心中也藏了那么多的美景,原來他們的腦中也有那么多的美詞美句。那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平時在作文中描繪不出這么好的風景呢?學生有自己的美景、自己的快樂在心中,卻常常在寫作文時搜腸刮肚,胡編亂造,敷衍了事,毫無作文的主動性和興趣性。是學生不會嗎?顯然不是。是學生不寫嗎?為什么呢?我們的作文教學一定出問題了。
因為中考的功利性早已將學生的個性磨平,老師硬塞進去的是所謂的技巧、方法,其實就是為了應付中考的現代“八股文”。這樣要求下的文章,只是為了迎合考試,迎合分數;至于學生的真情實感,實在已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就成了中考流水線上的一道固定工序,不但讓人生厭,更令人作嘔!談真情實感其實已經是一件太奢侈的事了!但寫作恰恰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它要求寫作者對生活報以極大的熱忱和關注,對人生有敏銳而自我的感悟和體會,對各種現象有獨立乃至獨到的思考與見解。沒有關注,沒有疑問,沒有思考,所謂的技巧和方法,也就空有其表了!沒有“鐵肩擔道義”,怎可能“妙手著文章”?
怎么辦?馬克思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浙江省作協主席黃亞洲說:“我想到我們的文學還是要進一步做到‘三貼近’,要貼近生活,要貼近實際,要貼近群眾。”是的,“村村皆話本,處處有詩材”,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創作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當今許多國家的作文教學改革都強調要向生活靠攏。如2011年的中考作文題目“____的童心”,出發點就是貼近每個學生的生活和心靈。
蒲岐依山傍海,學生們對田里鄉間的農村生活很熟悉,玩的地方不是海灘就是山頭。雖然相較于城里的學生而言,這些孩子的視野沒有那么開闊,但這青山秀水也能成為他們寫作的無盡源泉。
因此,我認為可以將鄉土文學作為寫作教學的依托之一。
一、 概念的界定
鄉土文學,又稱鄉土小說,它的出現溯源于魯迅的《故鄉》。上個世紀20年代,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接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到魯迅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我以為劉紹棠先生總結得最好:“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鄉土題材。”鄉土文學應當是一種廣泛的鄉土生活的描繪,應當以樸素、蘊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為基本美學特征。我認為內容涉及本土山川風土、民俗民情,或謳歌地方忠義才俊,或吟詠鄉土風物的詩文詞賦,有一定藝術水平,有一定可讀性,有人文意義或文獻價值的都可作為鄉土文學。
二、樂清具有豐富的鄉土文學資源
樂清山明水秀,人杰地靈,美景難以勝數,在此聊舉幾例。 一道芙蓉溪串起了古今兩個湖:雁湖和笑容湖。“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歸時多宿子此……”那高山頂上的湖使雁蕩山得到了一個別具神韻的名字,也給游人心里添了一片浩淼的碧波,由于終成涸澤,它又成為他們心中難回的一個夢。尋夢的人們只找到一片云海,以及壯麗的日出和日落。其實水還在,西大瀑依然矯健,梅雨瀑照樣漾灑,西石梁洞前的芭蕉還綠。雁湖景區的錦山繡水,最宜樂山樂水者蓑衣斗笠隨意倘佯。雁湖景區主要景點簡介 雁湖景區,東起東嶺,西至碧落峰,南起本覺寺坑,北至雁湖崗,面積約59平方公里。其中有12峰、6巖、2石、6洞、6瀑、3潭、2湖、1溪、2谷、1門、1天、合計景點42個。此景區,位于雁蕩山西部,舊稱“西外谷”,以湖、瀑、峰、谷等取勝。雁湖是雁蕩山一名的出處,徐霞客稱之為“鴻雁之家”,登崗可覽云海、日出奇觀。煙雨飄散的梅雨瀑,似綢帶下垂的羅帶瀑,瀑形幽奇的西大瀑和狀物象形的含珠峰、石表峰、玉兔峰以及奇險幽迭的梯云谷,皆為勝景。雁湖山水秀美,人文史跡、民俗風情相映成趣。不少詩人名士為雁湖的秀美山水所傾倒,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詩篇,成為我國山水文學的組成部分。如:清人何士循有《仰天貓》詩一首:“鸞鳳棲遲在荊棘,無端雞犬盡登仙,貓兒也作飛升想,翹首茫茫只望天。”清人梁祉游過梅雨巖后,寫詩一首:“巖上飛泉高百尺,巖前碎玉擊寒石。青蘿濕處少人來,滿地莓苔鹿承跡。”朱鏡宇所書“羅布瀑”三個人字和題記石刻在羅帶瀑。徐霞客在游記中說:雁湖頂上“總計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積水成芙,青青彌望。”清人方尚惠詠雁湖詩云:“一望連大海,湖寒長似秋。空山歸宿雁,亂獲映蒼洲。”雁湖的氣象是蒼茫闊大的。清人程浩在《雁湖》詩中已有“人間此景應無二,欲請山靈覓水源”的浩嘆。徐霞客曾有“非巖山第二流也”的贊語。傳說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歷史學家黃宗羲曾隱蔽在這,南北兩側嶂壁夾峙,高聳入云。南側嶂壁下部有巨石相依,中留一個幽谷里講學,宣傳抗清主張、進行抗清活動。這些歷代詩人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營造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氛圍。如此一代一代,奠定了雁湖的文化底蘊。但真正了解雁湖、真情歌頌雁湖,并留下大量名篇的還應歸屬這片秀山靈水養育的本地詩人。如余協富的《生命弦歌》等。鄉土文學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模本,拓寬了取材的范圍,展示了豐富的寫作資源。寫作教學又何必舍近求遠呢?
陳橋驛先生所說:“因為一切從鄉土出發,以鄉土為教材,人人看得見,觸得著,所以感染力特別強。”
三、挖掘鄉土文學作為寫作教學的根據
1.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當前的課程地區適應性不強。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豐富的山川地理成就了中華文化的瑰麗多姿。由于地域極廣,風俗迥異,文學呈現出的地域特色也就十分明顯。中學語文新教材無論哪一種版本,都有一個共性――通用性,盡管各篇章都能體現民族文化的精髓,符合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才培養的標準,但我認為它依然有不足之處――課程地區適應性不強。作為通用教材,它不可能構建地域風俗文學系列。因此,選鄉土文學作品補充教材,可彌補通用教材的不足,擴展語言教學的外延,符合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理念。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課程資源。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往“教材就等于資源”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講求教學資源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地域性。《新課程標準》指出:當今之急就是要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和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程改革目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課堂”的觀點,注重本土化教育。這種觀點顯示出一種廣義的課程資源觀點。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充分說明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在“實踐”中,在“情境”中,才能“體會、感悟”。但是,由于受單一計劃體制下形成的課程制度和課程思想的慣性影響,要求語文教材“標準化”、“規范化”,要求學生達到同一標準,從而導致了語文教學中存在“齊步走”、“青一色”的狀況,教材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等等。因此,如何注意語文學科與其他語文資源的整合,引導學生樹立大語文的觀念和意識,在現階段顯得尤其重要。
符合“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新課程理念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生命的整體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而人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整合體,生命有各個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行為的、認知的、價值的、信仰的等等。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由此產生的開放意識、全球意識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新一代年輕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走向,從總體上看,這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令人擔憂的是年輕一代與生養自己的土地,與深厚的鄉土文化,與堅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認識、情感、心理上的距離越來越大了。錢理群先生在《貴州讀本》中談到這種情況并說:“這不僅可能導致民族精神的危機,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機:一旦從養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據,成為‘無根’的人。正是出于這樣的可以說是根本性的憂慮,我們想向我們的孩子,向中國的教育界,以至思想文化界,發出一個呼吁:‘認識你腳下的土地!’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重大的教育課題,也是關乎民族精神建設的大問題:要引導我們的學生去關心生養自己的土地,去發現、領悟、認識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歷史文化,去關心祖祖輩輩耕耘于這塊土地上的父老鄉親,和他們一起感受生命的快樂和痛苦,從中領悟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并將這一切融入自己的靈魂與血肉中,成為自我生命的底蘊與存在之根。這就為他們一生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豐厚的精神底子”。因此,我們要樹立大語文的實踐觀念,引導學生關注鄉土人文資源,實現語文學科與鄉土資源的整合,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一方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家鄉本土人文的熱愛之情,將來更好地服務家鄉,建設家鄉,改變家鄉。因此,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將課本與地方特色結合起來,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之一。
2.鄉土文學的特點
2.1景物的地域性。“芙蓉渚有聳石頭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白龍山下芙蓉川,川上溶溶碧玉泉。十里拖藍濃似染,半空飛翠紫生煙。”“驚人鷗鳥過逾白,蘸水桃花紅欲燃。怪有湘妃出歌舞,秋風江上聽鳴弦。”“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一望連大海,湖寒長似秋。空山歸宿雁,亂獲映蒼洲。”好山好水歷來是文學家筆下不朽的話題。秀山麗水以闊大的胸懷接納慕名而來的四方豪逸之士,而他們以的山水為謳歌對象,將之傳唱天下,名揚海外。
2.2風俗的獨特性。與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樣,甌越文化也如甌江水一樣,從遠古的荒蠻一直流到今天。這條悠長的文化之河中,沉淀了眾多的習俗,令人回味無窮。以倒糖糕、舞龍、做戲、上梁拋饅頭等為依托的民俗民情,滋潤著樂清的人民。
2.3人物的鄉土性。樂清人杰地靈,俊才名士輩出。盡管他們都是閃著光芒的神奇人物,但他們都是一樣的鄉情系桑梓,身上都有依然抹不去濃濃的鄉土氣息。
3.鄉土文學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可操作性
3.1鄉土文學更易縮短距離感,產生親和力。人們接受事物有一個過程:認知――熟知――認同――接受。這一過程的底座是認知。新課程有些篇目配有說明資料,實際上就是因為涉及到許多事情讓學生太陌生,太難理解而采取的一種補救措施。鄉土文學將學生熟知的山、川、風物作為抒寫對象,作品的背景及內容均是學生熟知的人、事、物。對于生活在這里的學生來說,讀這樣的詩句不是倍覺親切嗎?這樣就縮短了人與“文”之間的距離。即使有疑點,還可以近距離觀看、實地體驗,讀了《綠》,再去游覽梅雨潭,回來就有了不少的感慨與文章,學生有話說了。
3.2鄉土文學更易激發鄉土情感。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對于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閱讀中,“情感”的滲透就像春風滋潤萬物一樣悄無聲息。作品是孕育高尚情操的“搖籃”,只有融入學生個體的生活實踐,情感體驗,理性思索的閱讀才是有情感的。“鄉親”的故事更能激發學生潛在的追求。為家鄉而驕傲,為家鄉而學習,熱愛家鄉的教育已經無需用語言強加了。
3.3鄉土文學的作家更接近讀者。與作家的近距離接觸打破了詩文在讀者心中的距離感和神秘感。國慶節學校給班級發了余協富先先生的作品――《生命弦歌》。讀完后,學生們更是這樣評價:“看到余協富先生是樂清人時,心中油然升起一種海外他鄉異地與老鄉邂逅的親切感,于是便抱著無比的誠心和非常的興趣來研磨他的文章。”“為什么讀到他們的作品時我特別地激動?那是因為他們說出了我想說又說不出的話啊。”“讀他們的作品覺得很真實,好像他們就站在我的身邊向我微笑。”當同學們讀了本土作家的詩文后是那么的激動!這是其他一些文學作品難以達到的效果。
四、挖掘鄉土文學,進行寫作教學的作用
經過半年的探索和研究,“挖掘鄉土文學,進行寫作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鄉土文學所具有的別的文學作品難以企及的優勢,以豐富寫作內容入手,讓學生在鄉土資源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索、實踐和體驗,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與綜合素質,使寫作教學能較好地突破作文的瓶頸,朝著“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更好地完成“母語教育”的任務并能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發揮“鄉土特色”作文獨特的育人功能。
2.為作文教學聯系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提供了“土壤”。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搜集材料的同時也是學習的過程,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養成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使學生了解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綜合運用思考問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尊重事實,尊重他人,敢于發表,樂于合作的精神;激發學生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有利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通過作文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形成一種校園文化,一種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突出事實求是、從實際出發,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學校精神。
參考文獻:
余協富《生命弦歌》
《語文課程標準》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