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2 09:3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漢服飾文化在中職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漢服飾文化”即漢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歷經千年,不僅蘊含豐富的服飾文化、莊重的古代禮儀文化、深刻的中華哲學思想,還包括大量非遺服飾制作技藝,因此,繼承與弘揚漢服文化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隨著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發展,穿漢服出行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將漢服文化融入中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中既能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有效繼承漢服文化元素,又能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一、漢服飾的藝術審美價值
漢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服飾,不僅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也憑借其背后蘊含的禮儀制度,在封建社會統治中發揮著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漢服設計中的布料、工藝、款式等也蘊含極高的藝術價值。
(一)極高的審美價值
漢服作為傳統服飾,無論是外在的色彩、形制、紋飾方面,還是內在的神韻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首先是色彩美。不同的色彩在漢服中象征不同,其中青色、赤色、白色、黑色及黃色為正色,除了正色,由青、赤、白、黑、黃兩兩搭配衍生出間色,但受古代尊卑思想影響,人們認為正色更尊貴,間色卑微,但漢朝服飾搭配遵守“和諧之道”,因此貴族多以正色為主色,以間色為輔助色彩來裝飾服飾,色彩搭配豐富和諧[1]。其次是形制美。漢服總體設計寬松,不束縛,身體的各個部位均能自由伸展,體現人與人,與自然、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再次是紋飾方面,漢服紋飾多以“績”“繡”二法展示,而紋飾樣式則源于動植物、自然現象以及幾何類圖案等,如龍鳳紋、蓮花紋、云紋等,也體現了漢代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個人修養的追求[2]。最后,除了外在美,受傳統禮儀文化的影響,漢服也呈現出含蓄的審美意蘊,人應時刻保持君子之姿,自行約束自身言行舉止,進而使服飾能夠更好地呈現出個人氣質。
(二)深厚的文化價值
隨著各朝各代對于服飾禮儀的重視,漢服已不僅僅是一件服飾,更是中華文化的承載。孔子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倡導服飾須合乎禮的規范,后被統治者納入國家統治禮制,而后服飾也成為不同時期文化思想、禮儀制度的集中體現,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漢服袖口寬大,象征著天道圓通;而領口呈現直角相交形狀,則象征地道方正。在傳統禮治文化影響下,服飾成為“禮儀”載體,統治者充分發揮服飾“治天下”的傳統思想,例如唐代以服飾顏色來區別不同等級官員的身份。除此之外,漢服從布匹制作到染色到裁衣到刺繡等各個環節,都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體現我國古代紡織行業的高超技藝,展示著豐富的文化意蘊。
二、漢服文化融入中職服裝專業的價值與意義
(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加,國家文化建設亟待升級,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待加強。學生群體思維較為活躍,更易接受漢服文化的傳播。在中職學校服裝專業教學中融入漢服文化,傳授漢服制作技藝,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漢服文化背后所蘊含的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推動學生在實踐中傳承并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感悟漢服美學特點
“審美能力”即審美品位、審美情趣、審美傾向等,指人們對于藝術品、服飾等不同物品的鑒賞能力。服飾審美是人們對不同風格和不同類型的服飾的欣賞與鑒別能力[4]。隨著世界各國交流更加密切,受多元化文化影響,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參差不齊,尤其是對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審美能力下降。基于此,我們更需要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并將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到不同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漢服作為極具藝術審美價值的傳統文化載體,也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中華民族傳統審美偏好[5]。將漢服中的中國傳統特色元素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之中,有助于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漢服美學特點,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藝術審美能力,提升服裝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三)繼承漢服制作技藝,推動傳統服飾產業發展
漢服華麗典雅的背后,承載著千年染、織、繡等多種非遺技藝,從原料到成品處處彰顯匠人匠心。如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棉紡織技藝,保留發展了中國傳統和紡織技術,承載了同時期的科技、民俗、藝術等傳統文化信息,對研究中國紡織技術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在中職院校服裝專業傳授漢服制作技藝,使學生既懂得專業知識又懂制作,也為學生以后從事服裝制作、漢服活動推廣策劃等工作奠定理論與實踐基礎,進而推動傳統服飾產業發展。
三、中職服裝專業教學與傳統漢服文化融合困境
當前廣西中職學校中關于漢服的教學與研究數量較少,中職服裝專業教育與傳統漢服文化融合也存在觀念、受眾群體、服裝設計內容等方面的困境。具體分析如下。
(一)實用主義盛行,漢服技藝傳承人才不足
隨著西方服飾文化在世界影響的擴大,人們對于服裝要求更趨于實用、簡約及美觀,實用主義之風盛行之下,服裝設計趨于極簡風格,主張在形式上去掉不需要的、多余的東西,成衣高雅大方、簡潔利索[6]。而漢服設計與實用主義之風不相融合,造成漢服設計教學難以融入現代服裝設計教學之中。其次,漢服制作工藝繁瑣復雜,對技藝要求較高,而中職服裝設計專業學生服裝技藝水平有限,漢服技藝傳承人才不足,難以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繼承與發揚漢服文化。
(二)漢服文化受眾群體有限,漢服文化傳播不足
隨著漢服運動的發展,部分漢服愛好者積極推廣漢服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漢服文化,喜歡漢服文化,但當前漢服文化仍屬于小眾文化,推廣人數有限,難以突破目標群體限制。其次,雖然從古至今我國服飾文化發展歷史悠久,但清朝統治者為維持滿洲統治,實行“剃發易服”,使漢族服飾文化逐漸失去話語權,出現漢服文化斷裂現象,無論是漢服制式,還是禮制方面,都缺乏完整的歷史考據,為漢服文化研究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對于中職院校服裝專業學生而言,受眾有限與缺乏理論依據都為漢服文化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之中帶來一定困難。
(三)個人審美能力不足,服飾設計同質化嚴重
“漢服熱”的興起帶動了服裝產業的發展,漢服消費人群增加,市場擴大的同時,漢服審美設計的弊端也逐漸顯露。當前市場常見的漢服在形制設計、風格類型方面雷同,內容設計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性。此外,中職學校學生入學年齡尚小,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只知道盲目追求時尚、盲目崇拜、盲目模仿,過多注重個人外在包裝,而忽視內在修養,個人審美能力嚴重不足。在此情況下,缺乏設計特色的漢服盛行更難以提升中職院校學生審美能力,導致漢服藝術審美價值下降,進而影響漢服的文化傳播功能,阻礙我國傳統文化傳播。
四、漢服飾文化審美視角下中職服裝專業傳承與融入傳統文化實踐探索
(一)融合傳統與時尚設計理念,創新漢服元素現代化應用
盡管隨著實用主義理念的盛行,傳統漢服服飾不適于現代生活出行,但隨著民族風元素的發展,漢服服飾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仍為現代服飾設計帶來了諸多設計靈感,一些現代設計師也嘗試將傳統漢服元素與現代服飾設計理念以及西方服飾設計理念相融合,從漢服設計中汲取經驗,創新現代服飾,提升現代服飾審美。例如,2019年春夏巴黎時裝周高定秀場中,中國設計師郭培以“東宮”為設計靈感,通過西方面料傳遞東方文化,通過融合東方的典雅與西方的華麗,向世界再現東方古典美。為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在中職服裝中應注重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服飾理念的融合,加強漢服基本理論方面的介紹,包括面料、配色、紋飾等,其次是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實踐操作中可以從兩大方面切入,一方面將一些典型的漢服元素應用于現代服飾設計中,例如漢服中的刺繡、鏤空等裝飾工藝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傳統刺繡針線光滑平整、立體感強,多出現在袖口、領口、裙擺以及門襟等摩擦率較高的位置,但現代服飾設計中,隨著人們審美變化,為突出刺繡的現代美,可將刺繡團設置與腰部,更凸顯身材,提升服飾整體效果[7]。另一方面,可對傳統漢服進行改造,將傳統服飾與現代生活理念結合,通過混合、拼接、創意搭配等方式,對傳統漢服進行改良設計,倡導在漢服形制正確的基礎上,融入現在設計元素,多元化創新設計,使其趨于日常化,既保留漢服韻味,又便于人們日常出行。
(二)搭建漢服文化展示交流平臺,打造漢服文化傳承基地
漢服文化傳播離不開媒介交流平臺,中職服裝教育專業可以通過搭建漢服文化展示交流平臺,打造漢服文化傳統基地來加強漢服愛好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擴大漢服文化影響力,以此來強化漢服文化審美對服裝教育專業學生審美、服裝設計的影響,提升設計品位。
1.開設漢服社,舉辦漢服活動
首先,漢服文化在中職院校的傳播可以以漢服社為媒介,吸引漢服愛好者共同參與漢服活動。而漢服社在開展漢服活動時,一方面需重視對社團內社員漢文化的系統教育,組織社團社員共同學習漢服飾相關知識,并不定期舉辦漢服飾文化講座、服飾技藝培訓、發飾編制培訓、漢服服裝走秀等活動,讓社員在豐富的活動之中感受漢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另一方面重視漢服活動與傳統節日的融合宣傳,指導社團成員在傳統節日開展漢服文化交流活動、民俗文化活動等,借此向大家介紹傳統節日中的禮儀文化、歷史發展等。例如清明節可以組織成員穿漢服踏青,在踏青中開設放風箏、蹴鞠等傳統踏青活動。通過社團活動,以點帶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院校學生群體中傳承與發展,提高中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
2.開設短視頻平臺公眾號,傳播漢服文化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發展及其用戶規模的擴大,也為漢服文化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漢服文化傳播可以積極探索依托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的新模式。例如抖音平臺中對于漢服傳播內容豐富,包括教程類、科普安利類、影視類、歌舞類、變裝類、盤點類、街拍類、開箱類等[8]。基于此,中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可以依托服裝設計優勢,在短視頻平臺開設公眾號,由服裝專業學生進行管理運營,定期展示服裝設計專業師生優秀作品及服飾鑒賞視頻,記錄服裝制作過程等,通過短視頻平臺加大對漢服文化的傳播,加強漢服文化影響。
3.加強與博物館合作,開展漢服文化進校園
博物館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精神文明主陣地,依托館內豐富的物質文化載體,也應積極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近年來,一些博物館也積極舉辦了一些漢服活動,為漢服活動進校園提供了參考借鑒,例如2019年由曲靖市文旅局主辦,曲靖市博物館承辦的“嘉禮服章”漢服主題活動在曲靖市博物館舉行。活動包括傳統成人禮(女子笄禮展示)、免費漢服試穿、趣味古韻小游戲、雅韻漢服秀(傳統妝容、服飾展示)四個部分組成,吸引了大量傳統服飾愛好者與熱心市民的參與[9]。中職院校服裝專業可以加強與博物館的合作,構建漢服文化傳承基地,由博物館管理人員與服裝專業師生共同合作,定期開展漢服文化講座活動、漢服制作活動、漢服秀活動等,擴大漢服文化在校園的影響力,進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三)強化傳統文化理論指導,提高漢服審美意蘊
服裝的設計與制作與服裝師個人審美能力密切相關,漢服文化審美視角下,中職服裝專業傳承與融入漢服文化必然離不開對學生漢服審美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漢服背后的文化內涵基礎上,學習漢服制作技藝,進而創新服飾設計。首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指導。只有在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漢服背后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禮儀制度等。其次,加強對服裝專業學生藝術審美情趣的培養,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彰顯學生的服裝設計與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服飾面料、紋飾以及配色等方面去鑒賞漢服藝術價值。例如對“日、月、星、龍”等配飾的文化解讀,服飾顏色背后的哲學思考等,以此提高學生對漢服的鑒賞水平[10]。最后,在理論基礎之上,鼓勵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漢服制作技藝,如刺繡、服飾剪裁等,并與現代服飾設計技巧相結合,依托服裝藝術審美價值,動手設計漢服,創新服飾設計。漢服做工精良,款式多樣,極具文化與藝術審美價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通過在中職學校服裝專業教學中傳授漢服的制作及漢服的文化,讓學生感受漢服的博大精深,體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性,更能提升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服飾的認同,加深民族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愛國心,從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蔡珍珍.關于漢服的審美意蘊與創新設計探討.紡織報告,2020,39(12):90-92.
[2]梁靜儀.漢服造型的研究與創新[J].藝術科技,2016,29(12):140.
[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EB/OL].(2018-03-20)[2022-02-11].
[4]武娟.談服裝設計教學中學生服飾審美能力的培養[J].現代教育,2011,No.474(08):41-42.
[5]馮淑梅“符號”與“寓意”;論漢服文化的現代復興[J].北京文化創意,2021,No.54(01):4-9.物質.
[6]施捷.淺談實用主義對服裝極簡風格的影響[J].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2011,v.26;No.194(06):238-239.
[7]鄭美卉.傳統漢服刺繡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U].科技視界,2020(12):197-199.
[8]孫亞茹.新媒體背景下漢服文化傳播研究——以抖音平臺為例[J].新聞傳播,2021(12):40-42.
[9]曲靖市博物館,曲靖市博物館漢服主題活動圓滿落幕[EB/OL].(2019-09-04)[2022-02-14].
[10]李芝琦,何志攀.中學漢服文化教育初探[J].中國市場,2016(07):209-210.
作者:梁慧 單位:廣西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