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04:03: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兒科護理中的風險因素與防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目的:總結兒科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的風險因素及應對辦法。方法:以我院兒科的護理工作作為研究對象,將2007~2008年我院兒科的護理情況作為對照組,將2009~2010年我院兒科的護理情況作為護理組,通過對兩組間差異的比較和分析對兒科臨床護理常見風險及其防范進行討論和總結。結果:護理組絕大多數的護理風險事件要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想要真正降低護理風險,就必須要在全面分析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原因的基礎上,制定并執行相應的應對方案,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風險意識。
【關鍵詞】兒科護理;常見風險因素;應對辦法
從狹義的角度來講,護理安全就是指患者不受到除法律規定內容之外的機體上、身體功能上和心理上的傷害;從廣義的角度來講,護理安全則進一步包括了護理人員的自身安全。受兒科患者身體機能發育及提抗力、免疫力特殊性的影響,兒科的護理安全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對象。為了總結兒科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見的風險因素及應對辦法,本次研究以我院兒科的護理工作作為研究對象,對相關內容進行討論與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以我院兒科的護理工作作為研究對象,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兒科共發生224起護理風險管理事件。2007年~2008年我院實行護理風險防范與管理制度之前,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次數為152起,從2008年實行相關制度~2010年,我院共發生護理風險事件72起。
1.2 方法: 本次研究以我院實行護理風險管理制度作為分界點,將2007~2008年我院兒科的護理情況作為對照組,將2009~2010年我院兒科的護理情況作為護理組,對兩組的各項指標進行對比分析,以便通過兩者間的差異對護理風險管理措施進行比較與總結。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數據均通過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其中的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方差)進行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組間通過方差分析進行,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對照組的152起護理風險事件中,有66起的原因是護理操作失誤,42起的原因是意外事件所導致,2起的原因是對于嚴重患兒的搶救護理風險,12起的原因是職業損害,8起的原因是護理人員心理壓力過大。
在護理組的72起護理風險事件中,有18起的原因是護理操作失誤,22起的原因是意外事件所導致,10起的原因是職業損害,8起的原因是護理人員心理壓力過大。
通過計算我們可知P值為0.031,即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 護理操作風險: 在兒科的臨床護理工作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由不可抗因素所導致的護理風險事件,例如不存在護理過錯的輸血過程中的感染、患兒特異性的體制所導致的問題、輸血過程中出現的不可預見的過敏反應等等。除了上面這些原因,護理人員自身工作能力的不足、業務水平的缺失也容易導致各類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例如護理人員工作經驗優先、護理操作和各項業務的功底不夠扎實,對于護理風險的防范意識不足等,都有可能對患兒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
3.2 意外事件導致的護理風險: 在兒科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偶爾會發生一些無法被事先預見的意外事件,例如患兒的墜床、磕碰、由于抽搐所導致的患兒損傷,受喉頭痙攣、嘔吐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的患兒窒息、診查過程中,由于患兒病情過于嚴重而導致的心臟或呼吸暫停等。
3.3 搶救所導致的護理風險: 在對患兒,尤其是那些病情較為嚴重患兒進行搶救時,受時間緊、任務重的影響,主治醫師往往沒有精力開出書面形式的醫囑,相對的,口頭醫囑的使用次數更多。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人員由于沒有聽清或將藥名混淆所導致的用藥錯誤、重復用藥的可能性,進而增加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初次之外,各種醫療儀器在對患兒的搶救過程中發生故障也是搶救所導致的護理風險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職業損害所導致的護理風險: 在兒科病房中,不同的患兒所寫到的傳染細菌及潛在疾病是不同的,這樣就使護理人員在執行各種護理操作時,時刻面臨著不確定的疾病傳染風險。如果護理人員自身缺乏對于這種風險的防范意識,就非常容易在于患兒的身體直接接觸或血液接觸的過程中,感染各種疾病。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為了盡可能降低各類護理風險的發生概率,醫院方面應通過定期進行護理安全教育講座或培訓的方式,來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同時,還應通過各種手段促進護理人員之間的學習和交流,使她們能夠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因素有一個更加清醒和全面的認識,以便在實際工作中時刻注意相關風險的防范。另外,就是要形成科學、合理的護理風險事件應對機制,并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負責對我院及其它醫院工作中已經發生或尚未暴露出來的各類護理風險因素進行分析與總結,以便在開展風險防范教育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對于護理工作的專項檢查小組也應及時成立,以便對本院以往工作中發生的各類風險事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細致的分析,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
總的來說,想要真正降低護理風險,就必須要在全面分析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原因的基礎上,制定并執行相應的應對方案,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風險意識。對于護理風險事件的防范與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此項工作既離不開風險管理機制的貫徹和完善,也需要廣大護理工作者長期的重視與支持,只有出色的完成此項工作任務,才能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為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人民醫院兒科
【摘要】分析小兒靜脈輸液不良事件的相關因素,探討兒科靜脈輸液過程中的有效管理,護理人員應采取的相應對策,制定防范措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患兒的輸液安全,維護患者利益。
【關鍵詞】兒科 靜脈輸液安全管理
靜脈輸液是兒科護患矛盾的焦點。由于小兒群體的特殊性,關注的人較多,小兒的血管細小不明顯,耐受力差,穿刺時不能積極配合。患兒家長對穿刺技術期望值較高等等原因,容易發生護患矛盾,甚至引發糾紛。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普遍提高,加強兒科護士風險意識,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減少患兒痛苦,保證患兒的安全以及護士和諧的工作環境非常重要。
1 風險因素
1.1 用藥的安全性①藥物配伍方面:新藥不斷上市,藥品種類越來越多,配伍表落后于藥物更新,許多用藥無從查詢配伍禁忌。②用藥過程中出現的過敏反應:臨床用藥只有少數藥物需做過敏試驗,但不要求做過敏試驗的藥物,由于患兒體質不同,臨床使用過程中也有發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的可能。
1.2 靜脈輸液操作本身的因素:
1.2.1 靜脈輸液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有創治療,機體完整性受到破壞后為細菌進入靜脈提供了直接通道,具有潛在感染與并發癥危險。
1.2.2 小兒靜脈細小,因脫水、肥胖、哭鬧不配合以及護士專業技能掌握不熟練、穿刺技術不過關,家長對靜脈穿刺技術期望值過高,希望每次都能一針見血給護士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等多種原因造成反復穿刺加重病人痛苦或拔針后壓迫穿刺點位置不當致穿刺部位出血,使患兒血管破壞、皮下淤血。
1.3 患兒家長方面
1.3.1 兒科疾病大多發病急,病情變化快,患兒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家長對病情不了解,對預后估計不足,總認為到醫院病就能治好,達不到預期目的就發脾氣,言語粗暴,對護士無禮,甚至出現過激行為。
1.3.2 患兒家長對穿刺技術期望過高,不考慮個體差異,甚至固執的認為一針見血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旦穿刺不成功易產生埋怨情緒,甚至暴力行為。
1.4 護士的因素
1.4.1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未嚴格執行有關護理制度。分析兒科靜脈輸液中的不良事件,多數與護士在靜脈輸液的各個環節查對不嚴格有關。由于兒科患兒不能很好的配合靜脈穿刺,大多需兩名護士配合完成,易發生依賴對方查對,而最終發生未查對而導致出錯。兒科患兒多以父母陪護為主,家長是患兒的監護人,患兒的安全主要由家長負責,從而使護士的職責發生轉移,因此護士如巡視病房不及時、不主動,不能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如輸液滲漏、提前拔針、輸液不良反應等等。
1.4.2 靜脈輸液操作規程欠規范。主要表現在查對流程不規范。輸液前、輸液中、輸液后要求護士做好三查七對。但繁忙的臨床工作使護士往往簡化工作流程,僅僅核對姓名來核對,操作完畢也未再次核對,為發生不良反應埋下隱患。
1.4.3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欠缺。兒科護士專業技能和溝通能力在臨床工作中尤為重要,護士專業知識欠缺,不能及時的發現患兒的異常反應,或不清楚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輸液速度過快或過慢,均會引起不良后果。輸液前未與家長做好溝通取得配合,護士告知不到位,而引起家長的誤解,造成糾紛現象。靜脈穿刺技能在兒科靜脈輸液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穿刺技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與患兒家長的溝通。
2 對策
2.1 藥物方面:保證液體和藥物的可靠性。藥物專人管理,各類藥品定位放置,標簽清楚,定期檢查,發現過期、變色、沉淀等情況應立即更換。所使用的藥品由藥局統一發放,不使用患兒家長自己提供的藥物。加入藥物的液體不超過2小時,抗菌素現用現配。使用前認真檢查藥物及液體的質量。輸液過程中如發現前后用藥接觸時發生沉淀、渾濁變色等配伍禁忌,應及時通知醫生,及時調節用藥方案,達到合理用藥。通過這些措施,確保患兒用藥的安全性。
2.2 嚴格無菌操作。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治療室環境清潔,每日紫外線空氣消毒,操作臺面每日用含氯制劑擦拭。配藥過程中,采取1人1注射器的原則。加入多種藥物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避免使用粗針頭,減少瓶塞進入及微粒的污染。靜脈穿刺時,穿刺部位皮膚徹底消毒待干,重復穿刺時更換針頭,通過這些措施避免輸液反應的發生。
2.3 完善靜脈輸液操作規程。工作流程中,突出護理安全,避免不規范行為的發生。對于易出錯的環節進行流程再造,改變護士的思維方式,摒棄依賴性思維和慣性思維,避免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在核對患兒的身份時,首先詢問家長患兒的姓名,與輸液卡及藥瓶簽核對,護士再次詢問患兒的姓名,采取反向雙重核對的方式,避免環境吵鬧而未聽清楚或家長應付性回答等因素造成核對錯誤。
2.4 提高專科護理技術操作水平,熟練基本功。統計發現,輸液過程出錯的護士主要是工作1-4年的護士,因此應加強低年資護士的培訓,采取科內培訓的方式。內容包括小兒靜脈穿刺的技巧,輸液各個環節流程,小兒常用藥物劑量換算方法以及小兒輸液外滲的觀察及護理理方法等等。每周組織業務學習,對培訓內容進行反復培訓。新老護士經常在一起交流穿刺經驗,互相取長補短,提高一針見血率。
2.5 加強與患兒及家長的溝通,增強信任感。利用小兒注意力易被轉移及喜歡被表揚等特點,穿刺前安撫患兒,溫柔、耐心、和藹,消除其陌生感恐懼感,盡量減輕他們的痛苦。良好的護患溝通,可以縮短護患之間的心理差距。患兒生病,護士主動與患兒家長溝通,以文明的語言、周到的服務、精湛的技術取得家長的信任,遇到家長不理解發脾氣時,給予耐心的解釋、安慰。輸液前做好宣教工作,是家長認真慎重的對待護士的呼叫查對,讓家長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監督護理人員的查對。護士要認真的執行告知程序,輸液前告知家屬所用藥物及其作用,不能隨意調節低速,發現患兒不適應立即呼叫護士,以免由于告知不到位而造成不良后果。
3 總結
小兒靜脈輸液時臨床給藥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搶救重危患兒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兒科護理工作中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醫療質量、患兒的康復及護患關系。同時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護士自身素質和修養,不僅可以提高小兒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提高護理質量,而且還可以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醫院及護士自身對工作的滿意度,實現雙贏。
作者單位:163000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院兒科
【摘要】醫療護理風險無處不在,特別是兒科護理,由于護理對象是生命較脆弱的患兒,且疾病來勢兇,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加上護理工作的繁瑣,在一個細微的環節出現差錯就可能對患兒造成不良后果。為了防范兒科護理風險,降低護理差錯事故發生率,首先應該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
【關鍵詞】 兒科; 護理; 風險因素; 防范對策
1 兒科護理潛在的風險因素
1.1 護理記錄存在缺陷:當前,臨床護理記錄的書寫常存在這么幾個缺陷:(1)對患兒入院評估記錄不準確。所記錄的資料太過于主觀,與患兒家長沒有有效溝通,忽略了患兒的個體差異, 對患兒親屬缺乏有效溝通, 所寫的資料主觀成分多;(2)護理過程記錄不完整。 護理記錄不能護理過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不能反映患兒某一階段的健康狀況和病情變化情況;(3)書寫不規范。有些護理記錄由于字跡不清楚、涂改嚴重,甚至重抄護理記錄,導致喪生其真實性和完整性。
1.2 用藥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許多醫療糾紛與藥品的管理與使用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說它是個充滿危險性的領域。護士在用藥過程中應該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對于毒、麻、限、劇藥物的使用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藥品管理政策和程序;對于生物制劑與搶救藥物,應嚴格遵照說明書中規定,注意低溫、避光等要求;用藥后,護士應仔細觀察藥物的療效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應及時將情況報告給醫生。對于危重患兒的特殊用藥,應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證據保全,以防發生糾紛舉證。護士在給患兒用藥過程中,若發現醫囑錯誤,應拒絕執行。上述行為一旦發生過失,容易引起法律糾紛。
1.3 護患溝通障礙:護士在對患兒護理時,由于患兒及其家長對醫療知識欠缺,容易對護士的護理行為產生猜測和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對正常的護理操作產生誤解,以致產生不滿情緒乃至投訴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護士應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權,在實施操作前向患兒及其家屬解釋清楚,一些注意事項也應交待清楚,一些正常的藥物反應事先應提醒患方做好心理準備。此外,由于兒童血管細小,不易看清,容易造成穿刺困難或重復穿刺的情況,家屬看著孩子啼哭,往往難以接受,也容易引發護理糾紛。
1.4 生物污染引發的護理風險:患兒在住院治療期間,由于體質弱,身體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其他病毒導致病情加重。護士由于經常接觸患兒的血液和體液,意外針刺傷是常見的感染途徑,以致罹患醫院感染,如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常見的感染途徑有:(1)銳器刺傷;(2)患兒的血液;(3)呼吸道吸入及皮膚黏膜損傷。
1.5 未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兒科護理由于護理工作量較大,技術性較強,患兒病情變化快,當患兒多的情況下,人力資源相對不足。個別護士為了盡快完成任務,不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隨意簡化了操作程序,單憑主觀經驗進行操作,忽視操作過程中對患兒的病情進行實時觀察,存在僥幸心理。以致一些護士精力不集中,制度執行不嚴,不按時巡視病房,這樣既造成了不良影響也容易產生護理糾紛。
2 兒科護理風險的防范對策
2.1 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護理風險伴隨著整個護理過程中,既包括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各環節,也包括及其簡單和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中。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工作中的每個細節,培養耐心、謹小慎微的工作作風,樹立起正確的風險意識。在醫療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的今天,護理人員應該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護理行為應嚴格遵守各項制度,既保護患兒的利益,也要學會自我保護。為了預防護理風險的發生,可以通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來指導護理行為。護理人員應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權,告知病人實情、尊重病人的意愿,讓患兒及其家屬知道各項護理操作的內容,以及可能出現問題和承擔風險的權力。
2.2 強化專業培訓,降低風險系數:豐富的理論知識、熟練地服務技能、高水平的操作技能是護理人員為患兒提供的優質服務和防范護理糾紛的基本保證。因此,醫院應對護理人員進行分層次培訓,以提高護理人員的從業水平和技術操作能力。培訓中應著重培養處置緊急情況的綜合技能與應變能力,通過學習醫療新技術、新知識、新業務、新技術、新方法,來拓展思維的寬度與廣度,提高護理人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了服務質量,也增強了工作責任心,這也是降低護理風險的重要舉措。
2.3 提高溝通技巧,增強服務意識 :加強護患溝通,正確處理好護患關系是防范護理風險的重要條件。護理人員要進行角色轉換,體諒、理解患兒及其家屬的心情,主動為患兒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護理人員還應因人、因事、因病開展不同形式的心理護理,在護理中注意與患兒及家屬溝通,使患兒和家屬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識、特點和治療等,讓其知道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理解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并對患兒進行鼓勵和表揚,增加患兒及家屬在護理工作中的配合程度。只有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才能達到護患雙方的理解,才能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患者的滿意度提高,不配合治療的糾紛就得到大幅的減少。
2.4 建立兒科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為了防范兒科護理風險,應成立兒科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挑選兩名理論知識扎實,業務技能水平高的護士任組員。主要職能是制定護理風險干預措施、監督護理人員的日常護理操作、定期召開例會,討論、分析和將講評風險事件,共同學習風險防范知識。
3 小結
兒科護理是兒科治療的重要一環,防范兒科護理風險、降低護理風險系數、保障護理安全是廣大兒科護理工作者所共同面對的課題。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也越來越多,兒科護理人員迎來了日益嚴峻的挑戰。護理人員只有不斷地增強法律意識,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和服務意識,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才能有效的規避護理風險,防范護理糾紛。
作者單位:410011 湖南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附二醫藥
兒科住院病人自我表達能力和自理能力參差不齊,多數患兒不能像成人準確告訴醫護人員不適之處和自身的要求,需要家長和醫護人員細心觀察和照料,這使兒科病房的護理風險因素增多,護士是接觸病人最頻繁的群體,兒科病區因周轉快,陪護輪換頻繁,增加了病房管理的難度[1],針對兒科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我們特別重視潛在和客觀存在的各種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時采取相應管理策略進行有效干預,使護理風險防患于未然。
1 兒科病房常見風險因素分析
1.1 環境設施風險因素:病人的特點決定了兒科病房陪護群體的存在,建立家庭式病房深受廣大患兒及家庭的歡迎[2],但兒童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缺乏危險意識,病房陽臺的開放式,小孩喜歡攀爬存在隱患。床鋪雖然有護欄,但有的小孩淘氣,好跨越有摔倒的危險。病房的設施如:管道供氧、負壓吸引、呼叫系統、電源插座、24h開放的飲水機等等,在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傷害。
1.2加床和倒換床位增加了差錯幾率:兒科季節性的加床,尤其樓道加床,增加了倒換轉床的次數,床位的改變護理人員增加工作量的同時也增加了因病例、各種表格轉換時的差錯幾率。
1.3 看護人員不能固定:兒科病房部分患兒有父母、老年人、保姆輪流看護,陪護的年齡、文化程度、帶孩子的方式等的差異給兒科護理人員的健康教育和日常交流帶來難度和風險。
1.4 護理人員配備不足:優質護理服務的推廣實施、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使兒科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大增加,但護理人員配備沒有增加。
1.5 治療方面:
1.5.1靜脈穿刺難度大,反復穿刺引起患兒持續哭鬧易加重病情,造成其家長情緒激動,形成糾紛等風險因素。
1.5.2患兒的不合作:輸液時多數患兒的不合作,不但在輸液操作時加大難度,而且輸液過程中部分家長看管不到位患兒隨時可自行拔出針頭,重新輸液一方面增加了患兒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糾紛的風險因素。
1.5.3輸液過程的流動性:小兒輸液時不像成人安靜的躺在床上,常需要抱著或到處走動,家長提著輸液瓶跟著小孩走,輸液瓶時高時低,壓力不均,常導致輸液速度過快或過慢,易導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導致輸液不暢。
1.5.4小兒血管的特點:小孩因血管細且好動,輸液時容易引起藥物外滲,遇到血管活性藥物或化療藥物,易導致皮膚壞死。
2 管理策略
2.1 環境設施的安全管理:病房設施進行安全加固,做好各種引導標示,多提醒家長看護好孩子,陽臺封閉,窗戶向上斜開。
2.2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幾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幾率,護理人員各個環節嚴格執行三查七對,降低加床和倒床帶來的差錯。
2.3 看護人員的相對固定:讓最了解患兒的家長多看護患兒,把患兒的習性告訴管床護士,或在床頭放一記錄小本,記錄患兒的生活習性、性格特點、飲食情況等相關信息,給醫護人員和其他看護人員提供參考,以便更好的照顧患兒,減少看護意外。
2.4 合理配備護理人員: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需要增加臨床護理人員,兒科護理人員配備和成人科室不同,兒科的護理操作有時需2名以上護理人員配合。
2.5 提高兒科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2.5.1護理人員技能方面:加強護士技術訓練,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不斷學習和掌握新技術。同時在各項操作中注意患兒的病情變化。
2.5.2護理人員心理素質方面:兒科病房常有小孩的哭鬧聲,玩具的音樂聲,甚至有家長的呵斥聲,噪音大,常常會干擾護士的情緒,容易導致護士心浮氣躁,影響工作效率,甚至打亂工作程序,容易出現差錯事故。所以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心境平和面對各種不合作的患兒和易激動的家長。
2.5.3培養護理人員的動態和前瞻思維:
在兒科病房醫護人員隨時會面對各種預料不到的不理解、責備、糾紛等,這需要護理人員針對不同情況,分辨是非,快速整理好思緒應對好當下發生情況,這需要日常不斷的學習,加強護理人員的動態和前瞻思維,有不良情緒和糾紛苗頭時及時找出原因,將事端在萌芽狀態時及時解決,從入院宣教入手,告知住院的規章制度,護士應加強巡視,多告知、多宣教、多交流。
通過識別兒科的護理風險因素,及時采取管理對策,使護士能樹立安全意識,自覺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認真履行告知義務,把安全始終放在首位,明確只有病人安全,護理質量才有安全保障。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確保護理質量穩步提高。然而,護理風險無處不在并非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因此,護理風險的管理必須常抓不懈,使護理管理制度達到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真正為患兒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
摘要:目的:探討研究兒科護理采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以2011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兒科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就診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風險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兒的風險發生率和家屬滿意度。
結果:實驗組采用風險護理后,發生風險低于對照組,P
結論:兒科護理工作中容易發生各種風險,采用風險護理可以有效地規避護理風險的發生,需要護理人員不斷完善風險護理措施。
關鍵詞:兒科護理風險風險護理護理
兒科護士是容易發生各種風險的科室,護士的平均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加之兒科內患兒小,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護理操作較為困難,更容易導致各種風險的出現。我院在兒科護理中采用了風險護理方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現將過程和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2011年9月~2012年11月我院兒科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患兒住院時間在1周以上,無嚴重肝腎疾病,嚴重血液系統疾病,嚴重血液系統疾病的患兒。
根據入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齡在2~14歲之間,平均為7.98±1.55歲;實驗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在2~15歲之間,平均為7.54±1.47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且符合方差齊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護士完成診療性護理工作,并給予患者家屬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
實驗組患兒給予風險護理措施,方法為:①分析風險因素:科室內成立風險因素分析小組,由專業性強的護士組成。小組成員通過研究討論的方式,結合科室內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1]。主要風險因素為:護士的護理查對不嚴格,護士服務態度不好,對患兒的病情和實際情況認識不足,護理記錄不全面。②加強培訓:針對我院兒科常見的護理風險制定風險護理措施。要健全對臨床護理安全管理的網絡,成立管理小組;組織護士學習風險防范意識,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嚴格地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強化護理操作培訓,要求護士嚴格按照護理操作規程進行護理,及時修訂臨床護理內容。對低年資護士、責任心不強的護士、進修護士要加強培訓[2],尤其重視安全教育。讓一名年資老經驗豐富的護士負責對新護士的帶教,幫助護士盡快地適應臨床工作;組織競賽時鼓勵此護士參與,使這名護士通過競賽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給予鼓勵和表揚。③對高危環節進行管理:兒科中,醫護耦合環節、查對、交接班是高危環節[3],圍手術期患兒、危重患兒也容易發生各種病情變化引起風險發生。護士要對以上環節進一步完善,規范環節管理方法。例如我院細化了兒科護理的交接班,由交班護士、接班護士、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制定交接班表,完成后畫對號。
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兒住院期間發生的風險和患者家屬滿意度。護理風險由護士進行統計錄入,雙人核對,避免誤差的發生。家屬滿意度使用選項法,在“滿意”“不滿意”兩項中選擇。
3討論
風險護理是在評估風險后,改革臨床護理措施,以更好地避免各種風險的發生。兒科護理是容易發生護理風險的一個科室,需要護理工作者高度重視。
從風險評估方面看,我院兒科護士主要的風險因素為護士的專業措施不夠、服務態度不佳、護理記錄不全面等。而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制定一定的措施給予預防。因此,在風險防范中,我們主要采用了重視培訓和高危環節兩個方面。通過培訓可以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進而更好地提高護理質量[4],提高對患兒的護理能力。重視高危環節則可以加強對護理薄弱環節的重視,讓護士了解到哪些時間、哪些患兒容易發生風險,提高護理水平,預防風險的出現[5]。
從本次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組患兒的風險發生少,患兒的家屬滿意度高,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的差異,P
綜上所述,兒科護理工作中容易發生各種風險,采用風險護理可以有效地規避護理風險的發生,需要護理人員不斷完善風險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