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03:44: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探索協同創新的安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創新型安全人才的需要,分析了我國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提出了運用協同創新的思想,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改革,實現課程的協同創新、聚合資源,構建專業人才培養協同創新平臺,調整培養目標,加強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探索建立了協同創新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協同創新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協同創新;安全工程;培養模式
安全工程學科是由管理、技術、設備、經濟等多學科相互交叉、融合、滲透、促進的綜合交叉邊緣科學。[1]目前,我國安全生產形勢嚴峻,重特大事故時現,黨和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高度重視,極大地推動了安全工程專業的發展。[2]但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缺乏創新意識等因素阻礙了其發展。就目前國內高校安全工程專業已有資源,培養大批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安全人才還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必須在現有資源基礎上充分發揮多學科資源優勢,進行跨學科協作,探索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才能培養出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備的高素質創新型安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
一、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安全生產的嚴峻形勢引起了全社會對安全問題的廣泛關注,國家也相應加大了對安全工程的投入,使得安全工程專業逐漸得到了發展。[3]但由于歷史原因和教育教學水平的限制,使得安全工程專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安全工程人才培養目標不清,知識結構單一
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各高校開設的安全工程專業普遍帶有行業特點:煤礦、金屬、非金屬類礦山院校安全工程專業主要側重于礦山安全,冶金類院校安全工程專業主要側重于冶金安全,化工類院校主要側重于化工安全等。由于各院校自身專業定位及學生培養目標不同,造成開設課程的側重點不同,缺乏共性核心課程,進而使培養出的學生知識結構片面、單一,帶有明顯的行業特點。這些不僅會導致安全工程學科中人才結構不合理,而且對安全工程學科的長遠發展也極為不利。[4]
2.安全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由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性,目前各院校安全工程的課程設置難以統一,[3]大部分高校中所設置的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基本上沒有反映安全科學的學科本質。各校安全工程專業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基本上按照工科專業的模式安排,包括機械、物理、化學、數學和力學等學科課程,而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則比較混亂,由于受行業的限制,專業課程的安排對行業過于側重,學科理論基礎知識系統性不強。課程內容重復現象嚴重,如安全管理與安全系統工程、防火防爆與消防工程學等課程。在專業課程模塊設置中,各門專業課程基本上反映的是某一具體的安全生產知識,專業課程之間聯系性不強,學生對整個專業課程知識的掌握無基本規律可循,總覺得所學知識支離破碎。[5]
3.安全工程人才培養資源整合性不強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尤其是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技術人才的需求導致我國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發展很快,快速發展的教育導致招生數量不斷增加,畢業生的質量并沒有提高。對各種資源的分析利用不足,導致很多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各校只著眼于安全工程專業目前好就業的特點,盲目辦學、攀比辦學,課程設置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學生數量的增加,但教學的各種硬件、軟件設施并沒有增加,導致老師疲于應對教學。要培養出適應現展的高素質安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必須整合現有教師、教學資源,根據專業課程特色,對課程之間的聯系性做到統籌安排。[6]
4.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缺乏創新意識
目前,安全工程專業學生求職過程中的主要障礙為實踐能力不足。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在教學環節設置方面,缺乏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整體優化,實踐教學獨立性不強,多被作為課堂教學的附屬物;在教學方法上,多為教師演示、學生模擬操作,學生積極性不高;在實驗條件和師資力量方面,學科建設經費少,實驗設備更新較慢,一個教師負責全專業學生實驗教學的情況時常出現,實驗設備與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學生方面,獨立工作能力差,依賴性強,缺乏創新意識等。[7]因此,開展實踐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
二、運用協同創新機制培養安全工程專業人才
1.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
依托國內外優勢的教學理念,借助先進的教學資源,通過國際合作、交流學習等多元化方式促進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一是合作辦學。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尋找合適的合作辦學模式,建立合作辦學機制。二是學生互換。通過學生互換的合作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專業人士的視野。三是師資進修。組織教師到國內外辦學優秀的機構考察深造,或聘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校座談和指導,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增強教師綜合能力。四是教師引進。高度重視在學術領域具有引導性的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不斷加強與一流大學、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五是校企共建。調查分析企業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情況,與共建單位共同研究制定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開展教學改革,實現課程的協同創新
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一是更新課程知識,將學術前沿成果引入教學,使課程設置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緊密關聯。二是注重能力培養,以“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增強能力,提高素質”的教學理念為指導,設置專業課程體系。三是開設人文社科類、經濟管理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體育類等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管理、科學和健康身心等素養。
3.聚合資源,構建專業人才培養協同創新平臺
聚合資源,有機融合校內資源和校外創新力量,組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機制,加強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產學研合作的形成。一是促進大學內部的學科交叉。組建安全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融合安全、機械、化工、采礦、環境等學科資源,實現多學科融合和協作。二是與企業建立雙向型合作,建立定向型人才培養機制。學校在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方面征求企業的意見。學校為企業提高技術服務、推薦優秀畢業生,企業為學校提供校外師資和獎學金等支持。三是教學資源共享。共享教師、教學資源,推行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機制。
4.調整培養目標,加強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
社會發展需要實踐創新型安全工程人才,因此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一是課程實驗教學體系。[8]建立基本型、綜合設計型、研究創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將教師科研融入實驗教學。建立校內實驗教學系統,采用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務系統中選擇后可隨時到實驗室進行課外實驗,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二是校內實踐創新體系。建立校內實踐創新基地,提升實踐教學質量。三是課外科研。通過導師選題、大學生科技創新等形式鼓勵本科生課外進行科學研究,促進學生及早接觸學科前沿知識,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四是工程實踐。學校采用產學研一體化教學培養模式,與企業建立穩定的學生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多層次的職業技能教育來提高安全工程專業人員的素質能力。
三、結論
建立協同創新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我國安全工程專業的發展將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協同創新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要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實現課程的協同創新;要聚合資源,開展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要加強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為提高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黃海濤, 講師,江蘇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先進激光技術與新興產業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
摘要 激光產業迅速崛起,急需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特別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高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校應積極探索協同創新的實現路徑,做到協同創新必須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為激光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
關鍵詞:協同創新、激光工程、人才培養
激光技術被譽為20世紀以來,繼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之后,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激光作為新型的加工制造工具,具有精準高效、節能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可以實現柔性化、低成本化、高效化制造。激光加工卓越的優勢已經吸引了光通訊、半導體、汽車、電子、機械重工等產業的關注,并紛紛引進激光加工技術,在各種工序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激光加工技術包括:激光增材制造技術、激光快速成型技術、激光焊接技術、激光切割技術、激光打孔技術、激光標記技術、激光熱處理技術等。先進激光技術研發與應用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先進制造領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標志之一,亦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中國的激光技術研究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激光應用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可喜發展,激光產業化的發展也已形成規模。隨著中國制造業升級,大量傳統加工生產設備面臨升級換代的迫切任務將加速中國激光加工市場的發展。國家產業政策在未來五年內將對激光行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2011年6月,國家科技部決定在溫州建設國家級激光與光電產業集群[1]。地方政府同樣重視激光產業的發展,遼寧省提出 “傾全省之力,建遼寧鞍山激光產業園” [2],武漢“光谷”將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激光產業基地[3]。激光產業迅速崛起,急需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眾多企業求賢若渴,尤其對業內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企業更是紛紛爭搶,或委以重任,或許以高薪。經過調研得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1)對激光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高,技術門檻高等有關系。激光工程領域人才應有較寬的學科覆蓋面和專業知識儲備、同時具備具備設計、動手操作、維護控制等多種能力。(2)設置激光相關專業的院校太少,全國各類院校之和不超過50所,每年畢業人數無法滿足國內激光企業的需求。同時相關院校在現有課程設置、師資配置等方面不盡合理,特別是在工程實踐方面的鍛煉和培養較為缺乏,導致學生在解決激光器件與裝備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
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2013年,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要發展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于一身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新興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要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4]。國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傳統的教育模式和管理理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11年4月教育部正式推出《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旨在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的有機結合,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5]。推進協同創新,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協同創新旨在轉變高校科技生產方式,打破高校傳統的封閉、孤立的創新模式,形成“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同機制,激發高校的創新潛能。
如何將協同創新的思維和模式運用于激光工程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認識和思考。
(一)樹立以人才培養為本,以協同創新為宗旨的人才培養理念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水準的重要標志。同時,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于實現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實現人才強國戰略,高校必須樹立以人才培養為本的理念。我國高等教育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明顯差距。具體表現在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等龐大的創新隊伍和豐富的創新資源長期以來自成體系、分散重復、效率不高等,致使我國創新能力不足,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而這也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
現階段高校必須尊重教育的基本規律,將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努力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行業實際需要相脫節的問題,著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素質和對社會適應能力。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指出,“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我們逐漸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那就是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其中知識探究是基礎,能力建設是核心,而人格養成是根本。” [6]
(二)基于協同創新思維和模式,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元實踐教學平臺,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創造條件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一是要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基地,二是要通過推進高校協同創新,打造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形成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要主動與行業企業溝通,實現行業內協調、協同。具體辦法包通過同其他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或者國外科研機構簽訂正式的實驗室或者平臺建設協議,把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落實到學分和課程上。這種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培養模式將極大的改變高等教育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的現狀,同時為高校畢業生學以致用、了解社會、順利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高校可以在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一體化聯合培養學生、本科生工作站及專業實踐基地,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校企專家深度交流合作、學生就業與企業人才對接互動平臺為一體,采取兩段式雙導師制學生培養的新方法,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優勢互補,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
美國在激光工程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值得借鑒[7]。美國近期計劃在印第安河州立學院(IRSC)建設一個激光器與光纖光學項目中心,以滿足國內激光器及光纖光學(LFO)技術人員的培訓需求。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提供的290萬美元資金的支持下,IRSC將協同十個學術機構、超過253家企業為東南地區開發和提供培訓服務。IRSC在培訓LFO技術人員上擁有豐富的經驗,自2005年以來已有126名合格學員從這里畢業。其光子學研究所(Photonics Institute)可提供面向生物醫學、生命科學、遙感及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技術培訓。
(三)鼓勵學科專業交叉,提倡導師組協同培養模式,制訂突出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
激光技術的研究涉及光學工程、材料科學、物理學、機械工程等,具有顯著的多學科交叉特性。“2011計劃”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建立寓教于研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相結合的導師組制度,實行聯合培養,聯合授予學位,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這些綱領性文件都為高校參與協同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高校要著力建設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將打破原有的由于條塊分割,資源分散,產學研脫節,技術進步緩慢,人才培養落后的不良狀況。
應該充分發揮交叉學科導師組的作用,為學生的高層次發展提供條件。這就需要增強導師隊伍的團隊精神,定期地進行集體指導,發揮導師各自的優勢,為學生的全面知識積累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貢獻力量。與此同時,學生培養模式應發揮交叉學科專業教師、學生的多學科專業分布的特點與優勢,提倡跨學科協同培養模式,按一定的研究方向或依托一定的研究課題建立導師培養小組,學生合作組等方式,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
強化工程實踐,注重企業實踐環節,吸收學生做科研助手,通過開放實驗室、課余科研活動及國內外校際交流等方式,加強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注重解決現場工程問題能力、開發能力和設計能力培養。從課程設置上來說,傳統的課程體系不能適應新型實用人才的培養,而在教與學的方式上,“填鴨式”的教學讓學生為了學歷無奈地被動學習。錢學森先生1989年2月為紀念大學畢業55年而寫給交大的一段話。他說:“理工科的數學課必須改革,數學課不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求解,而是為了學生學會讓電子計算機去求解,學會理解電子計算機給出的答案,知其所以然,這就是工科教學改革的部分內容。” [6] 實踐證明,學生越早感受社會的創新需求,越快參與協同創新實踐,看到創新成果獲得和轉化帶來的巨大效益,其創新思維越容易被激活。
(四)促進科研、教學與人才培養的協同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機制
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很多,在諸多影響因素中,教育主體―教師則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長期以來,由于科研成果較易量化,顯性效果突出;相比而言,教學效果難以量化和衡量,高等教育中教學與科研評價嚴重失衡,教師將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對學生的教育和指導有所偏廢。對教師的評價至少應當增加對教師培養的學生質量的考核,不應局限于學生在讀期間有多少,更應當考察社會對該教師培養的、已畢業的學生的認可程度。
結束語
高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校應積極探索協同創新的實現路徑,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推動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做到協同創新必須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為激光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
【摘 要】針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存在畢業生與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不相適應的矛盾,以協同創新理念為核心,將“學生高就業率”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訓、實習、就業等相關環節進行結合,建構以協同創新理念引導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最終實現實踐教學質量和電子信息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協同創新;電子信息工程;實踐教學體系
0 引言
曾在清華大學校慶會議上談到:“高等院校要對協同創新積極推動,適時引導相關體制與機制創新、相關政策項目發展,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業之間廣泛合作,促進相互間資源分享,共同完成重大項目的開發,在相關行業領域取得關鍵性成績,為把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型國家而努力。”[1-2]的講話將協同創新理念提升到國家的戰略層面,深刻反映了國家在推進協同創新戰略方面的決心和力度,與此同時,也為我國高校協同創新的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2013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4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名單。由此可知,協同創新必將成為我國高等院校人才質量的培養、高水平科研、為當地經濟服務等方面的必然抉擇。在此背景下,將協同創新理念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良好進行融合,對培養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基于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實施
1.1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相關要素的集合,實踐教學體系包含多方面內容,是相對完整的教學綜合體,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則對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實踐教學、職業能力、校企合作等著重強調與突出,并且將其作為出發點和主要內容去創建創新型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從理論上大概囊括為幾點:“一點,一線,三維度,四層次”。它的具體意思如下:
“一點”,具體描述的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也即要讓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實現“高就業率”,“高就業率”作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響應當今電子產業發展需求的突破點,培養符合電子產業發展方向的的專業人才且高就業率,對于緩解電子信息工程人才供需矛盾有著重要影響。
“一線”,主要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從協同創新理念出發,實踐教學活動中的相關環節及各各層次的教學活動與協同創新理念密切相關,且以此作為基礎,逐步開展與推廣實踐教學活動。
“三維度”,主要是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所突出描述的三個核心內容,也即:實踐教學內容、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實踐教學的方式。從三大核心內容出發,去建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三維度”來源于協同創新的理念,更加強調實踐教學內容、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方式的建構,對于形成科學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具有較強實踐價值。
“四層次”主要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階段,根據學生對實踐教學的學習年限、學習程度,將其劃分為基礎認識期、關鍵訓練期、專業熟練期、職業成熟期等,各電子院校可從自身的教學計劃及特點出發,對實踐教學內容去調整,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僅是科學的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而且是不斷豐富與完善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1.2 基于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實施
1.2.1 對校內外的實踐教學管理進行規范
建立比較完善的規章與管理制度。電子信息工程系部制訂了若干與教學相關的管理制度,例如:《關于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意見》、《實踐教學管理辦法》等8個管理制度,這對系部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安排、過程的管理等都進行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系主任對實踐教學的管理工作是全面負責,而主管教學工作的系副主任則對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工作進行具體負責。
1.2.2 以項目引導來促進實踐課程的內涵建設
根據照電子信息工程系系部對實踐類教學的課時需達到教學總課時40%以上的要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課時大約占專業教學總學時的42%以上。校內主要通過實訓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性技術能力,讓學生較好地獲取職業綜合能力的潛能;而校外實習則主要是加強并提高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最終形成職業的綜合水平能力。將項目作為載體的實踐課程則用來培養學生的培訓體系。
1.2.3 重及強化對頂崗實習的管理
學校就業實習中心、教務處等部分分工進行合作,對頂崗實習等相關環節特別是實習過程中的管理、實習結束后的管理等環節。輔導員在就業指導中心專門負責學生實習及頂崗實習工作,而教學督導則參與到其中的質量監控。大力推進頂崗實習和就業的轉化,促進就業和實習頂崗的結合。采用“學校企業及學生三方面評價”的方式。“三方面評價”具體指的是學生實習(或頂崗)成績構成中指導老師占50%、企業指導占40%、學生自己評價占10%。
1.2.4 對學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合作基地加強建設與管理
學校內有專門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訓基地,另外學校和校外企業合作開發實訓和實習基地,積極推動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具體體現如下:一是,根據電子職業發展特點和市場發展規律,從多元化建設的思想出發,從不同的渠道、途徑去籌集資金;二是,學校提供實習實訓場地,積極進行相關管理,企業提供實習實訓設備、相關技術及師資支撐;三是,將學校校園園區、電子協會等組織的協作作用,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基地群。
2 結語
以協同創新理念作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的核心,再根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點及該行業發展要求,構建相應的實踐教學體系,豐富發展相關實踐理論基礎,突破傳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實踐的單一模式,積極探索多層次教學、全面發展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實現創新性、高素質型、高位就業的電子類人才培養目標,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解決電子行業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問題,有著深刻的發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