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醫學教育論文

醫學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02 10:32: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醫學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醫學教育論文

醫學教育論文:案例教學法在醫學教育中的運用

1案例教學法的特征

1.1學生處于主體地位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活動方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有一個角色轉換和重新定位的過程,這是實現案例教學過程的關鍵。任何一個案例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的角色錯位或定位模糊,都會導致整個教學活動的失敗。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應完成角色的轉換。教師必須從一個講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轉化為一個參與者、組織者和協助者。學生必須從一個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換為一個自主學習者。教師要從“主角”變成“配角”,學生要從“配角”變成“主角”,理順教學中的主客體關系,加強主體間的交往,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展和逐步趨向成熟。

1.2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

案例教學中所用到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客觀真實的,沒有加入編者的評論和分析。由于案例具有真實性,決定了案例教學的真實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得出相關的結論。對于同一案例,學生可以將自己設想成不同的角色,并設身處地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參與分析和討論,可有效彌補缺乏實際經歷的不足,使其更自覺主動地參與到互動中,通過調動已獲得的理論知識,激發聯想、比較、思考,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學習內容。通過對不同案例的分析和總結,更可以得出相關的處置方案,為以后處理類似的情況提供參考。學生從成功案例中可以學習經驗,從失敗案例中可以汲取教訓,從困境案例中學習如何擺脫,從危機案例中學會如何處理,案例教學在理論與實際間架起了橋梁。

1.3強調整體知識互動

案例教學中沒有旁觀者,只有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交往,也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案例教學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條件和環境,在討論中,對于案例集中反映實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自己的觀點,彼此貢獻自己的智慧供大家分享和學習,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與討論獲取反饋,會增進對問題的洞察力。通過案例教學,不但使學生學會了如何運用知識,而且也強化了團結協作的能力。

2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的基本要求

2.1配套教材建設

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在進行案例教學之前都對學生進行了相關理論的灌輸,但是單純理論的講解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比較零碎,學生一般缺少整體性。在教材的組織形式上,應強調通過案例來整合理論知識,即先對所學內容有感性認識,了解學習任務后再有目的地學習。這就要求突破學科體系限制,按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要求,重新整合教學內容。案例教材設計的思路是:首先,教材在組織形式上要按照預習要求、具體案例、案例引發的思考題的基本格式設計。這種形式不僅有助于配合案例教學過程的實施,而且有助于學生逐漸適應案例教學的形式。其次,要注意區分教師教材與學生教材的目的性。教師用書的編寫目的是教師指定該案例的討論方向和目的,幫助教師擬定討論內容或提綱,避免在教學方向上出現偏頗;學生用書的編寫目的是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的反思,重點在于案例與理論知識的聯系。最后,案例庫在內容設計上要注重案例的選擇,選取具有針對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案例,使案例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案例所要展現的理論知識的把握,而且要激發學生預習和參加案例討論的興趣和積極性。

2.2教師隊伍建設

案例教學對于教師是一種挑戰,在師生雙方的互動中,教師的學識水平及應變能力將暴露無遺。如果事先不做深入的探析,把握好案例的關鍵點,教師就無法做好案例的點評和總結。因此,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首先,對教師需要進行心理學、演講技巧、多媒體應用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教師案例教學的適應能力。其次,邀請有豐富案例教學經驗的教師或研究案例教學的相關人員,介紹進行案例教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注意的問題,使教師能夠學會案例教學的基本技巧。此外,學校可以定期舉辦由各學科案例教學教師參加的教研活動,促使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學校還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師海外進修和調研計劃,學習國外案例教學的經驗。也應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到相關單位或部門進行鍛煉,擴大其知識面,增強對具體案例的感性認識,提高案例教學的水平。通過培訓、學習和鍛煉,努力使案例教學中的教師成為導演、教練員而不是做演講者、評論家。

2.3班級人數控制及座位安排

班上學生人數過多,可能會造成只有比較固定的少數學生自由發言,其他學生則須由教師點名才會發言,而影響到師生互動的質量。應用案例教學法時,學生人數盡量控制在30名以下。如果班級人數在30人以上,可以考慮上課前將學生進行分組,由指定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先行的分組案例討論,以增加學習者發言的機會,并節省課堂案例討論的時間。案例討論課,最好在專門的教室或可隨意更改桌椅擺放位置的教室進行。案例討論的座位安排,最好是呈半圓形或馬蹄形。利用傳統教室的課桌椅擺設方式可能會影響師生案例教學時互動的效果,如果無法更改上課地點,老師要在課前,提早到教室組織學生協助改變座位安排,盡可能地減少環境因素對案例討論的影響。案例討論所需要的教學資源也要在課前予以準備,如投影儀、幻燈機、實物和模型等。

醫學教育論文:談中等職業臨床醫學教育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教育理論必須和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開花結果。美好的愿望在現實殘酷中總是顯得蒼白無力!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對于中等職業醫學生來說不太適用。如果在中職醫學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學模式。將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由于學生對發病原理和發病機制的了解不透徹不夠深入,無法理解在診斷和治療疾病中出現的種種紛繁而復雜的情況。導致學習興趣嚴重下降,甚至無法完成學習任務。

為了探討中等職業衛生教育的內在規律,我們一直在實踐摸索,走過很多彎路。最后提出醫學生涯的概念和階段性教學方法。醫學生涯指中職醫學生要作好長期學習的心理準備。不但在校期間學習理論,而且要在畢業以后從事醫療實踐中不斷地學習醫學理論。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的循環往復過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采用階段性學習方法,主要分三個階段。

(1)初級階段:變理論學習為操作技能培養,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診療技能。臨床醫學是以經驗總結為主的學科。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學、病理學,免疫學的發展,這一學科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但是從總體而言并沒有改變它的基本屬性。臨床實踐證明,對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問診和體格檢查為主的診斷方法,往往已經可以得出正確診斷。而對于少見的疑難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檢查和深入的理論知識予以分析研究。中職醫學生的培養目標既是對一般性疾病診療的實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診療技能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2)中級階段:指進一步進入大專階段學習,在這個階段里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和臨床經驗,也懂得要對少見病疑難病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精確治療,需要加深醫學基礎科目學習的道理。

(3)高級階段:指進入本科階段學習,學習方法基本接近于傳統模式。中職學生在校期間基本屬于第一階段教育。初學者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目睹醫生護士處理病情的實際操作步驟和方法。所以教師應多帶學生去醫院見習,把復雜的理論知識融合到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之中。比如我們在給病人看病的時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談的,如何采集病史資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診斷,如何組織和書寫各種病案資料。

這些內容均應詳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實踐證明采用以上的教學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必須注意對教材進行取舍,重點講述病史的問診、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原則。一些課本上暫時難予理解的內容,建議放到第二、第三階段中繼續學習。講述理論課程最好結合實際病例來講。如果暫無相對應的病例,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插播視頻資料講述。不能全盤照搬課本內容,以免加重學生的思想負擔和降低學習興趣。

總結:我們做任何工作都應該具有創新思維。臨床醫學理論教育模式也必須要有所創新,根據不同的生源結構而變化。衛校中職醫學生必須作好長期學習的思想準備,充分認識和理解醫學生涯概念和階段性學習的方法。教師在尊重理解學生學習方法的前提下,變理論教學為技能培養。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走出具有特色的中等職業醫學教育之路而奮斗。

醫學教育論文:淺談加強康復醫學教育的建議

康復醫學是一門獨立的應用性學科。它與保健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共同構成了全面醫學,被稱為是現代醫學的四大支柱之一。我國的現代康復醫學起步比較晚,為了盡快適應社會的進步與醫學科學的發展,全面推動我國的康復事業發展,加強康復醫學教育勢在必行。

一、加強康復醫學教育勢在必行

1.康復醫學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疾病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以“慢性化、障礙化,老齡化”占優勢的情況[1]。我國現有殘疾人約6 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5%;60歲以上人數到1999年10月的資料統計已達1.26億,并以3%的速度增長[2]。同時,慢性病也成了困擾人們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提高殘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對家庭與社會造成的負擔,康復醫學逐步地發展起來了。2002年8月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衛生部等六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中提出了到2015年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為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加緊康復醫學的發展。

2.康復醫學教育是康復醫學發展的關鍵

康復醫學的發展需要康復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要使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持續健康地發展,就必須加強康復醫學教育。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1992年8月國家衛生部醫政司下發的《康復醫學教育草案》中已明確規定了康復醫學發展的方向與康復醫學教育的方案,從而使康復醫學教育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然而,我國的康復醫學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必需加快發展步伐。

3. 康復醫學的授課對象大都是臨床醫學生,以后要走上臨床工作崗位,而康復醫學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學生以前從未接觸過“現代康復”的概念,對康復的概念及內涵較為模糊,容易將康復與恢復、康復醫學與臨床醫學混淆不清。因此,深化學生的康復理念是該門課教學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目的。康復醫學的主要任務是功能和能力的提高和恢復,在康復醫學教學中應特別強調殘疾以及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價和改善、能力的恢復,而不是針對傷、病本身的治療。同時,又要強調從事臨床醫療的醫務人員在治療傷病的過程中,應具有康復醫學的觀念,即在治療傷、病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功能障礙以至殘疾的發生,有可能的話盡早介入康復治療。

二、強康復醫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1.加快康復醫學教育發展的步伐

盡管國家對康復事業的發展做過明確的規定,但康復醫學教育仍然比較滯后,難以適應社會對康復的需求,更難以與國際接軌。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省、市的康復醫學教育是個空白。為此,各職能部門領導應盡快改變觀念,建立康復意識,重視康復醫學教育,嚴格落實國家對康復醫學教育的相關規定,促進康復事業的發展。

2.壯大康復醫學專業師資隊伍

我國康復醫學專業的教師數量相當貧乏。許多醫學院校從事康復教學工作的教師是來自其他臨床科室或教研組。他們當中部分人只是經過一個短時期的康復醫學培訓或進修而已,缺乏對康復知識的全面系統地掌握,這樣會嚴重影響康復教學質量。所以,應盡快開展康復醫學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加強專業培訓或進修學習,鼓勵教師參加康復專業的學術交流,從中學習新的康復理論與康復治療技術。另外,盡快從高等醫學院校康復專業畢業生中吸收一些高素質人才來補充教師隊伍。只有這樣,才便于全面開展康復醫學教育。

3.加強醫學生的康復醫學教育

由于康復醫學教育發展滯后,康復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目前經正規院校培養出來的各類康復人才不足千人,而且學歷層次主要集中在中專、大專。僅有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學歷更少[3]。因此,必須加緊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各高等醫學院校均應開設康復醫學專業,培養康復醫士(師)或高素質的康復治療士(師),而各中等學校或職業技術學校則應開設康復治療專業或康復技術專業,培養各種康復治療士或治療技士。此外,在各醫學院校的其他專業如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專業等開設康復醫學課,讓廣大醫學生接受康復醫學教育,建立康復意識,為畢業后開展康復醫療工作奠定基礎。

4.加緊實習基地建設,強化醫護人員康復意識

目前仍有許多醫院尚未建立康復醫學科。即使有也只是掛個牌子而已,只能開展部分傳統的康復治療項目,針對頸肩腰腿痛等病癥進行治療,而不能利用現代康復治療技術對中風、脊髓損傷、腦癱以及骨關節病等進行康復治療。這樣,就難以承擔康復教學實習任務。衛生部在1996年的《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管理規范》中早就明確規定:二、三級綜合醫院應設置康復醫學科,其任務是為有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康復醫學診療服務,并為所在社區提供康復醫學培訓和技術指導。因此,各級醫院領導應認真落實國家相關規定,加強康復實習基地建設;同時,由于臨床

人員的康復意識淡薄比較普遍,有人根本不懂康復的意義,有人認為康復就是“理療”或“按摩”,對現代康復治療技術了解甚少。所以,有必要盡快加強臨床醫護人員康復意識。通過實習基地建設與臨床醫護人員的康復意識的增強,為醫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習環境,使康復醫學與臨床醫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現代醫學的全面發展。

醫學教育論文:醫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存在的困難以及對策

隨著醫學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人員也必須對自身的知識素質進行一定的提升。這不僅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醫療人員自身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與醫院的前景發展密切相關。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今社會的大背景下,人們對醫療設備衛生治療程度服務質量等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希望獲得快速有效又溫馨的治療。同時,伴隨著醫學人員在醫學方面的不斷研究,舊的醫學知識已經不能跟上更新的醫學科技知識。還有,政府不斷頒布新的醫療政策,也逐漸地對醫療體制的弊端進行改革,等等,種種現狀都表明了一個現象,醫療衛生人員素質的提高刻不容緩。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大力貫徹和全面開展高質量高效率的醫學繼續教育工作。不斷提高醫療人員的知識儲備和職業道德修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但是,在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的同時,會產生很多不同的問題,所以本文重點討論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1 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存在的困難

1.1 對醫學教育的質量要求不高,水平高低不一

隨著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開展,學校附近的教育機構商家發現商機,于是不斷出現各種層次的輔導班、培訓班、家教和學術交流等等,各個水平不一同時教育質量難以保證。甚至個別培訓班的老師都沒有教學經歷也去教課。這種現象會嚴重地影響醫學教育的教學進展和教學質量。

1.2 對醫學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刻,工作難以開展

很多人都片面地認為進修繼續醫學教育課程是與升職有關。對于那些已經身居高位或者沒有心思升職的人員,就會對繼續醫學教育的學習失去興趣,不夠重視;還有一些醫療人員就是為了升職而突擊學習,當完成升職后就一下子失去了學習的熱情。領導方面則是只注重工作而不注重人才知識進修,對醫學繼續教育方面不怎么支持,也因此對這方面的經費也就投入很少。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療人員的知識素養提升,也不能很好地引進先進的技術知識指導,造成科技建設落后很大一截。

1.3 教育手段,思想模式和教學設備不夠齊全

繼續醫學教育的教材方面沒有及時的更新,考試題目方面也沒有合理的規范,只會重復前幾年的考試內容,缺乏實用性也失去了教學的目的,沒有適合基層醫療單位需要的項目,題目很少涉及到醫療衛生人員的職業素養,服務意識等方面,基層單位有很多一人身兼多職的人員沒有空余時間學習,特別是藥劑方面的專業人員和護士、康復護理人員等無法及時學習新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

1.4 沒有對不同專業人員進行合理的課程劃分

一些醫院為了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都會在每期學習過程中邀請上級醫院的教授等專業人士來講公開課,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因為,首先這些專業人士的課過于深奧,所涉及的知識覆蓋面小,真正有興趣聽并能夠聽得懂的學生寥寥無幾。其次每個人從事的專業都不盡相同,涉及的專業領域也不盡相同,所以這種專業公開課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2 醫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的解決對策

2.1 進行創新性教育

繼續醫學教育的目的是讓這些醫學專業人員通過繼續醫學教育的學習和進修,不斷跟緊最新的醫學科技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同時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想要提高繼續教育的質量,就必須對其進行一定的體制創新改革。這就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能只局限在新的醫學理論和方法技術的學習,更不能只學習本專業的知識,而是全面發展重點培養,讓學生將多門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醫務人員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推動醫學事業的有機發展。

2.2 因材施教,針對性教育

醫院應該對繼續醫學教育采取豐富多彩的培訓形式,例如學術講座、專業進修、學術交流大會等等,應該注重實踐和臨床,著重對醫療人員的專業知識的實用性進行一定的教授。

2.3 多提供外出交流的學習進修機會

醫院可以每年從優秀學員里挑選一些人員進行外派學習和進修。當然,他們所要進修的內容一定是醫院急需補充的技術知識和先進的技術知識。學員們在學成歸來以后,要在醫院開展一些專業講座和學術交流,將自己所學讓更多的人受益。同時,除了不斷提高醫療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外,還應該讓他們掌握一些非專業知識,如計算機網絡化應用,服務意識及病情記錄,醫療設備的使用和病患術后康復情況反饋,醫療糾紛的處理能力等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讓他們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上越走越順利。

2.4 適當采取遠程教育

一些無法來到現場學習的醫務人員,可以進行遠程學習。這種學習模式無人數上和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只要醫務人員有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同時也可以自行定制學習計劃,自行掌控學習進程,這種自主式的學習不斷解決了醫院師資力量困乏的問題,也解決了很多在職人員無法離崗學習的困境。這樣的學習,給許多想提升自己的專業人員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從而提高了醫療隊伍的整體素質。

3 總結

隨著醫院不斷改進教學模式,教學觀念和設備等等,加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一定會更加順利地開展。我們現今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有專業知識儲備的人員,更需要能夠把握科技潮流動態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不斷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會讓更多的醫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

醫學教育論文:醫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的建構

1內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提高教育質量必然要求高校發揮主動能動性,加強內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我校結合辦學實際,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分為一個目標、一套標準、四個系統。一個目標,即明確一個培養目標”一套標準,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四個系統,即教育質量保障的指揮系統、督導系統、信息系統、激勵系統,確保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有效運行。

2明確一個培養目標

我校是一所辦在地方的醫學院校,根據學校辦學實際,確定的人才培養類型為技術應用型,圍繞這一人才培養定位,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立足湖北,面向全國,重點輻射中西部地區,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和衛生服務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醫學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及基本技能,熟練的衛生服務技能、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臨床及醫療衛生服務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3建立一套本科教學質量標準

為使教育質量監控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學質量標準,包括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見習實習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考試及畢業論文、學生學習等質量標準,并制定了配套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教學質量標準在一定時間內相對穩定,隨著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標準也隨之提升,以滿足學校教學工作不斷進步的需要。教學質量標準的建立使教師明確了自己工作的質量和要求,使學生明確其學習任務及努力方向,也為教學質量檢查、質量分析和質量評價提供了依據。自本科教學質量標準建立以來,各教學單位均能按照質量標準的內涵要求規范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如各專業負責人能夠按照專業建設評估標準,積極地推進專業建設工作,明確專業培養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修訂人才培養計劃,同時加強對各教學環節的監控,為社會培養合格、急需的醫療人才;各課程建設負責人,均能按照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辦法,積極創建精品課程;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多媒體課件聲、像、圖并茂,教學效果良好;教師教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得到極大加強。

4建立教育質量保障系統

指揮系統:指揮系統在四個系統中起統領作用,目前已建立了學校-二級學院-教研室三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教務處作為教學管理職能部門,代表學校負責教學質量日常監控、專項教學督導等工作,負責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的日常工作。教學工作委員會由教學管理部門、相關職能部門及院系負責人和長期從事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有豐富教學工作經驗的學術專家及學生代表組成,下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學質量評價與督導委員會、實驗室建設指導委員會、考試指導委員會、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委員會等八個業務委員會。其中,教學質量評價與督導委員會對學校各級各類教學工作、教學管理進行監督、指導和咨詢,向校黨政負責,由分管教學副校長委托教務處進行管理。

各學院成立了二級學院層面的教學督導組,組長由學院院長擔任,成員由學院領導、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師及教學辦工作人員組成,負責對本學院課堂教學質量、教學秩序、教學運行等進行監控,提供教學、教學管理等的咨詢與指導,及時向學校教務處反饋本學院的各種教學信息,提出改進學校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學院教學辦公室負責本學院教學督導組的日常工作,制定教學質量評價工作計劃并付諸實施,總結、反饋教學督導組的意見與建議,據此督促相關教研室及教師進行整改。學院下轄的教研室,作為教學組織的基層單位,負責本教研室的常規教學管理工作,組織開展本教研室的教學評價,如組織所屬教師認真開展各種教學法活動,包括集體備課、試預講、教學研討、試卷分析、互聽課等,指導青年教師成長,確保提高教研室全體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

督導系統:教學質量評價與督導委員會對學校各級各類教學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和咨詢,代表教務處對日常教學活動進行督導。

一是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規教學檢查制度。期初教學檢查主要以保障教學條件、落實教學計劃、解決教學困難為目的,由校領導、教務處、校教學督導專家組成檢查組,對各二級學院教學工作的準備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期中教學檢查以專項督導為主題,結合學校 年度工作計劃對重點教學工作進行督導;期末教學檢查以監測考風考紀為重點,學校和學院成立考風、考紀巡視組,及時檢查、相互反饋。

二是聽課評課制度。根據學校規定,我校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深入課堂、深入教學一線進行隨機聽課,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教學督導專家根據學校教學質量監控工作計劃隨機抽檢教師課堂授課情況,每周聽課1-2次,課后將聽課意見反饋給授課教師,按月進行聽課小結,對聽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跟進,督促相關學院及教師認真整改。

三是學生評價教師制度。我校建立了學生網絡評價教師系統,學生以自愿參加的方式對授課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評價,教務處對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后反饋給相關學院。對學評教末位教師采取學校、學院兩級診斷性聽課制度,幫助其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

四是教學督導專家、教師、學生座談會制度。每學期分別組織召開教學督導專家、教師

、學生教學工作座談會,對反映的問題及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整理后,通過教學工作會或以書面的形式反饋給學院或教研室,限期整改。 五是巡回教學制度。為提高實習醫院教師的臨床帶教能力和帶教水平,學校定期組織專家赴各實習(教學)醫院,對學生實習的重點科室進行教學查房、實踐技能抽查等,加強了對實習生的管理,密切了與實習醫院的聯系,規范了實習醫院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信息系統:各學院教學辦公室在學院黨政的領導下,負責全院的教學組織及管理工作,落實教務處下達的各項教學任務,在業務上接受教務處的指導。同時,結合本學院教學工作實際,組織引導教研室積極開展教學、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協調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建議等。為提高工作質量,教學辦公室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教學質量監控工作,并通過以下方式做好教師與學生反饋:

一是教學辦工作人員參加學校定期召開的教學聯席會、校級教學督導專家聽課意見反饋會等教學工作會議,會上準確記錄,會后及時傳達會議精神,做到信息暢通。

二是定期組織召開教師、學生座談會,認真聽取教師、學生對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的意見、建議,進行匯總、統計、分析后,用于反思教學、改進教學。

三是教師、學生利用教務網絡管理平臺,提出對教學管理工作的意見、建議,教務處和學院教學辦公室均可對所有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以此為依據改進教學管理。四是通過學生信息員,了解學院教學工作狀態,對學生信息員反映的教學問題及時調查、核實,要求相關教研室或教師積極整改;對于學院內部教學管理問題認真改進,難以解決的教學問題及時反饋,獲得學校的支持。

激勵系統:為提高教師教學、科研積極性,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師素質,努力建設一流師資隊伍。

一是實施“優秀學術青年骨干支持工程”和“學術創新團隊扶持工程”。建立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的選拔機制,以開放的姿態、優惠的政策,采取“全面規劃、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的建設發展策略,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新一代學科、學術帶頭人。同時,選拔培養一批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精心鍛造一支穩定的“教學-科研雙強型”的青年骨干教師隊伍,迅速提升學校的人才競爭力。

二是實施“教學名師培育工程”和“優秀教學團隊扶持工程”。以課程改革為依托,以不同的教學模塊組成教學團隊,每個教學團隊由一名帶頭人和若干名教師組成。以團隊的形式負責相應教學模塊的課程規劃、教學改革、教材建設及年青教師的培養。通過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在全校營造敬業愛崗、爭先創優、勤奮學習、比學趕幫的濃厚氛圍;提高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樂于奉獻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的形成。

三是積極推進教師職務聘任制的實施。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聘任、科學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則,完善我校教師職務聘任制度,打破教師職務終身制,使教師樹立合同觀念和績效觀念,增強廣大教師的職務意識、競爭意識和履行崗位職責的意識。

四是進一步深化校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教師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制定以業績為核心,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教師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發揮考核對師資隊伍建設的促進作用。

考核評價方式和指標要有利于創新和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實行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政策,根據教學、科研的需要,高薪聘用優秀拔尖人才,實現一流人才出一流業績享一流報酬,采取非常措施,獎勵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拔尖人才。通過以上實踐,我校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綜合素質較高、專業技能扎實過硬,與病患交流溝通良好,受到用人到位的好評。

醫學教育論文:淺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論文關鍵詞:醫學教育 人文教育 現代醫學

論文摘要:如今,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都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而迫切的問題,那就是在醫學教學中過份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是絕對不可行的。要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高質量醫學人,就要讓學生既要掌握醫學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各方面的素質,特別是人文素質,所以加強人文教育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紀的今天,我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轉型,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醫學生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目前醫學教育重專業輕人文的現狀,加上新聞媒體不斷曝光的醫療糾紛,醫療行業的服務態度問題,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這些信息正在向我們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醫學教育中進行人文教育就變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醫學院校主要以培養醫務工作者為己任,是培養與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業。從本質上來講,醫生是通過與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職業,這就要求“救死扶傷,體現人道主義”等基本的職業理念必須體現于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內在素養之中。怎樣才能培養出不僅有較高的醫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懷、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醫學人才呢?必須要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將醫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過程當中我們更應該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呢?在這些方面我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視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和人文素質

想要在醫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的自身素質便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必須要精通本專業,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進行扎實的學術研究,力圖接近本學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學術水平進行教學,這是基礎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人文素質教育則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和地位決定了他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言行,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一個微笑,一個驚訝,都會影響學生,都在隨時隨處地對學生發揮著示范作用。同樣教師本身的人文修養也會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談舉止之中,甚至衣著都會有人文素質的映照。所謂“為人師表”的意義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傳較易,身教甚難,因為身教需要教師本人與所教之物的和二為一,需要教師不僅能“知道”,而且能“體道”。故教師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須做到;如果要學生學會‘關心’,自己首先必須善于‘關心’,關心學生,關心同事,以心換心;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治學嚴謹;要教育學生學會創新,自己就必須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創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關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教育是對人本身的認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責任感、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科學教育關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決人自身的問題,只有把兩者真正的結合起來,人才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社會才能得到真正的進步。醫學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說醫療器械與人的關系,為什么在醫療器械已經能代替人做許多事情的今天,還要繼續強調醫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醫生不是機器,醫生做的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手藝活。他們要面對的是人和社會的關系,這都不是“技術”和機器本身能解決的。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醫療糾紛事件,有許多是由于醫生的素質較低引起的糾紛,其中有些是與醫生的技術素質有關,但也有不少是由于醫生對人的生命的漠視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人文教育更應該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體現出對生命的關愛。讓他們懂得醫療工作是關乎人的生命的職業。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診就是把自己對生命的希望寄托于醫生,庸醫害人,會貽誤生命,而對人的生命的漠視更是對人的生命的戕害。

三、注重價值導向,樹立理想的道德品質

科學技術本身是價值中立的,但科學技術用于實際,既可能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為人類帶來災難,這其中就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學習和研究醫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增進人類身體健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要本著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學好醫學,以造福人類,同時也要防止由于知識的不正當運用和誤用給人們帶來不幸。醫科學生作為人的存在,不能淪落為“靈魂的空場”,否則必然會在這種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作為醫學教師,應時刻把傳授學生善與惡的概念、培養學生救死扶傷的思想境界和爭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醫學一旦喪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紀最駭人聽聞的兩大案例,也是當代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就是日軍731部隊在中國東北與德國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無人道的人體“科學”實驗。盡管歷史已離我們遠去,但人民不應停止反省。

四、嚴格規范,杜絕虛假行為

醫學所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命,正因為如此,它的規范性和嚴肅性是任何一個學科所不可比擬的。就拿臨床診斷和治療來說,對一個病癥必須用理論知識考慮全面,如果由于知識片面或者僅憑想當然以及不嚴格遵循治療原則而進行診療,都可能對病人帶來無法挽回的生命損失。然而現階段部分醫科學生卻存在著缺乏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情況,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實驗馬馬虎虎,實驗結果弄虛作假,表現在實習階段臨床觀察敷衍了事,病歷書寫主觀臆造,臨床操作圖方便快捷。這些問題應該讓我們引起高度的重視。有這樣一句話:‘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會學壞。’對于醫學教育我們更應該以嚴字當頭,努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這對學生今后一生的學習和工作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教書與育人是一個統一的過程,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同時我們也要解決:“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的問題,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我國衛生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對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有著重大深遠的意義。

醫學教育論文:適應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促進我院教學改革

[摘要]2002年3月12號至26號,我院社區醫學教育考察團赴美考察、訪問,其中我們考察參觀了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IIME)由美國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批準,于1999年6月9日成立。這個研究所的任務是為制定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提供指導。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醫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應包括醫學知識、臨床機能、職業態度、行為及倫理、溝通機能、公眾健康及衛生系統、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維與研究七個領域,所謂基本要求就是全球醫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或基本素質,學生具體能力的體現給我們界定了老師該教什么,學生該學什么,所有執業醫生該有什冬樣的教育經歷。

一、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概況:

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委員會負責制定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該委員會由世界各地的醫學教育專家組成,8位具有豐富國內和國際經驗的教育和衛生政策專家組成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的指導委員會,指導IIME和核心委員會的總體工作。還由14個國際醫學教育組織的主席或高級代表組成IIME的咨詢委員會,為IIME提供咨詢意見。

IIME的工作實施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界定基本要求階段,現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技能、職業價值、行為和倫理等方面,由于每個國家、地區和醫學院校有獨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課程計劃,所以“基本要求”僅僅代表醫學課程的核心部分,因此每所學校的教育計劃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內容必須是相同的;第二階段為“試行”階段,按照基本要求對中國的一流醫學院校的畢業生進行評價,評價包括七個領域的60個反映教學結果的指標;第三階段全面實施階段,通過試行進行必要的修改后,將這套標準提供給全球醫學教育界使用,在全球醫學教育范圍內提高醫學教育質量。

二、適應基本要求,促進我院的教學改革:

西藏地處西南邊睡,有特殊的地埋環境和民族風情,也有較為特殊的地方病。我院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現在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龍頭的醫學教育新格局。因此怎樣面對為西藏培養合格的醫務人才,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我們必須積極探索醫學教育之路,西藏要求什么樣的醫生,我們應怎樣去培養、教育。針對全球“最低要求”,我院應如何進行教學改革,談一點看法。

生物醫學科學、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迅猛發展,這些發展為醫學帶來新的倫理、社會和法律方面的挑戰,也要求科學和醫療技術的發展之間保持平衡。醫學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培養未來的醫生具有適應迅速改變的衛生保健環境并進行實踐的能力。并促進改善醫學教育和醫療實踐的質量的提高。

1、醫學科學基礎知識:醫學基礎知識對一名醫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醫療中的實際問題,也是一名醫生應該做到的。在醫學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既讓學生掌握人體在正常和異常狀態下的各種變化,引起疾病的各種因素,人類同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又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的生命周期及生長、發育、衰老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在疾病狀態下除藥物外,衛生經濟、衛生管理、心理的、社會的各種干預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增加相關課程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適應社會需要,為做一名合格的醫生打下堅定的基礎。

2、臨床機能:利用所學臨床知識,解除病人痛苦,合理運用先進醫療設備和衛生保健設施是對一名醫生最基本的要求。在臨床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激發學生進行思維,確定診治方案,高效率的利用符合倫理的方法,對病人包括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的處理及對病人健康問題進行評價和分析,增加實踐機會,早期接觸臨床。在醫療實踐中得到鍛煉,有助于學生臨床機能的提高,我們制定的本科班課前、課間見習,給學生增加了實踐機會,帶著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回校學習臨床課,參加臨床實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臨床思維。

3、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包括職業的基本道德規范、倫理原則和法律責任,我們讓學生一人學就了解醫療衛生機構,到鄉下了解民情及當地的醫療衛生狀況,增加學生的責任感、同情心,使學生養成負責、誠實、正直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增強學生對病人的醫療保健所負的個人責任,增加醫療點的實習、了解病人的疾苦,病人的信仰和衛生經濟的有關情況,有助于強化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

4、溝通機能:溝通機能是所有醫生基本的工具,創造一個便于與病人、病人親屬、同事、衛生保健隊伍其他成員和公眾之間相互學習的環境。傾聽、收集和綜合與有關問題的各種信息。對病人及家屬深入了解病情,綜合并向聽眾介紹適合他們需要的信息,并進行交流,解決問題,都與溝通有直接關系。在教學及實習中加強訓練,增加與社會接觸面,使學生從中得到鍛煉。

5、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在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中應起到作用,并能采取相應的行動。需要學生掌握一個群體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遺傳的、人體學的、環境的、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種因素的知識,我們讓學生了解當地醫療衛生狀況,有助于學生增強保護保健的意識,讓學生懂得他們預防疾病、傷害和意外事故中,維持和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健康中應起的作用和采取的行動。并了解衛生系統、政策、法規的管理原則。

6、信息管理:醫療實踐和健康體系的建立需要現代化的信息,從不同的數據庫中查詢、收集組織和解釋有關健康和生物醫學的各種信息,也是一個醫生應具備的能力,能夠檢索特定病人的信息,運用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幫助診斷、治療和預防以及對健康狀況的調查和監控。在課程設置中應增加信息應用和管理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在醫療及保健中的作用。

7、批判性思維和研究:對現有的知識、技術和信息進行批判性的評價是解決問題的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這是醫生是否能夠解決問題的基礎,學生應學會怎樣批判性地評估數據信息,并理解在高質量醫務實踐中研究的作用。醫生保持行醫的資格,他們就必須不斷地獲取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技能,為了保持和發展在醫學院學習時所獲得的能力,畢業生必須認識自己的不足,需要定期進行自我評估,接受同行評議和不斷地進行學習等,這種不斷追求精神,使醫生不斷地獲得和運用新的知識和技術。

我們按照全球基本要求的內容增設課程計劃,與60項評估指標聯系起來,就能培養出適合西藏的醫生,適合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醫生,使我們的畢業生具有專業性實施醫學科學和藝術的能力。

醫學教育論文:西藏高等醫學教育概論

[摘要]高等醫學教育是培養高級衛生技術專門人才的教育活動,是傳授人類同疾病作斗爭的知識、理論和技能的重要途徑。西藏的高等醫學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這是由西藏獨特的高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質及基礎教育的特殊機制等因素決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醫學教育的一般規律與西藏地區的特殊性,將有利于從實際出發,搞好西藏高等醫學教育。

高等醫學教育是培養高級衛生技術專門人才的教育活動,是傳授人類同疾病作斗爭的知識、理論和技能的重要途徑。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高等醫學教育自然應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和要求,如必須制訂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相應的教學計劃,選編合適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講課要求生動、精練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時,高等醫學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區的高等醫學教育還有其自身的特點,這是由西藏獨特的高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質及西藏基礎教育的特殊機制等因素決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醫學教育的一般規律與西藏地區的特殊性,將有利于從實際出發,搞好教育教學工作,辦好西藏大學醫學院。

一、根據學生實際組織教學

大多數考入醫學院校的藏族大學生由于其歷史責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動力的驅使,學習普遍比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課堂上,能認真聽講并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實驗、實驗報告及布置的作業等,學習成績在藏漢混合班中多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進入優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礎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學生多習慣被動學習、死記硬背,這一點與藏族的思維方式有關。藏族偏重于直觀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維,而對非直觀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學習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用直觀、形象的手段與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實驗、見習與實習的方法,減少理論講授;多采用實物標本、教學錄像、掛圖、幻燈片、投影及現代多媒體課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揚長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語言文字——藏語,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語教學得到強化,尤其在小學教學中基本使用藏語授課,在各級各類升學考試中,藏語文對藏族學生也常作為一門主科,加之藏語又是他們的母語,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學府的藏族學生不僅能流利地說藏語口語,而且大多數有一定的書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時,西藏的大多數學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漢語文課,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階段,除藏語文外,其余主要課程基本用漢語授課。所以,進入高校的藏族學生大多能熟練地應用藏漢兩種語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對在校學習和畢業后在區內工作極為有利。但也有部分學校由于對基礎教育中雙語教學的理解偏差或漢語教學力量薄弱等原因,漢語教學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學生漢語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維速度慢、接受和表達能力差。這樣不僅給專業課學習帶來一些困難,也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完全按全國統一教學大綱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區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放慢講授速度,適當多寫板書,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可通過增設漢語文課以及在專業課教學中增加與學生交流等方式加強漢語訓練,提高其表達、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學生大多繼承了民族的許多優點,如能歌善舞、待人純樸熱誠、有相當的幽默感、喜歡室外活動;同時,又能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因此,學校應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健康愉快地度過大學學習生活。

二、實踐性強、能力要求高

現代醫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醫學就是實驗醫學。這一點在醫學教育中得到充分地體現,沒有實驗教學的醫學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學年開設的所有普通基礎課(如物理、化學)、專業基礎課(如生理、生化、解剖、組胚)、臨床基礎課(如病理、藥理、微生物學、寄生蟲學)都離不開實驗教學。實驗課既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更是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對“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主要是通過實驗教學和見習、實習完成的。所以,辦高等醫學教育離不開設施較為完備的實驗室,離不開各學科或課程實驗教學所需要的基本設備、材料、標本、藥品等,諸如顯微鏡、電教器材、各種物理儀器、電生理儀器、化學試劑、人體解剖標本、實驗動物……

實驗教學在第三、四學年的體現就是“臨床見習”。這一階段主要學習臨床課,為了讓學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各種常見疾病癥狀、體征、診斷和治療的印象與理解,教師常在上課期間到醫院選擇一些典型病例,讓學生實地觀察,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教學效果。

另外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醫學專業的畢業實習期較長,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學年均為實習時間。另外,不同的專業其實習地點和內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為例,畢業實習均在較大的綜合性醫院進行,實習內容以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大科為主,在一些小科或醫技科室進行短期選擇性實習,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醫科、針灸科、心電圖室、X光診斷室等。現在,自治區第一人民醫院已掛牌正式成為我院的教學醫院。

醫學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健康,在與疾病斗爭的各種手段與過程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一種臨床的思維和行為,這實際是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醫學專業教育一直在著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臨床意識和能力,這并不局限于書本知識。恰恰相反,判斷醫學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單純以學生的理論成績來衡量,更重要的是他們面對活生生的病人時的表現、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能否靈活運用。臨床實習可以說是對學生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綜合考查與鍛煉。

醫學科學的一個特征是知識更新極快,光靠書本上所學的一點基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跟上醫學發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辦法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動手動腦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切實可行的辦法全面促進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這一點還有許多困難,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學的目標之一,但為了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在未來世界飛速發展的醫學領域具備竟爭能力,又必須盡早做到這一點。

三、課程重、壓力大

醫科學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給人的印象總是書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著應付上課、做實驗,穿著白大褂出入各實驗室、醫院各科病房或門診。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甚至比別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為例,在校學習四年期間(第五年臨床實習)僅考試課就在三十門以上,還有近二十門考查課,且大部分專業課的內容多、信息量大。教師們為了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要求的內容和進度,常常超負荷講授,教學難度很大,更由于學生主要來源于區內,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學業壓力面前多數人只能疲于應付,不是死記硬背就是勉強跟著走。因此,醫科學生的淘汰率是比較高的。一般來說,學生人學后在學習中有三個難過的“關”,也就是三類容易“卡殼”的課程:第一關是普遍基礎課關,主要的課程有醫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其內容與中學學過的理、化、生物知識密切相關,故一部分中學沒學好這幾門課的學生學習吃力一些。不過,即使原先基礎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較用功的同學這幾門課大多能勉強過關;第二關是專業基礎課關,主要課程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和生化學。這幾門課與學生的基礎關系不是十分密切,學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由于一部分學生還停留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模式上,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方法,導致專業基礎課成績不佳。故這幾門課不及格的同學人數往往超過第一關沒有過的人數;第三關是語言關,主要課程是英語,這與西藏基礎教育中外語教學薄弱甚至缺無關系殊深。眾所周知,醫學生對外語的掌握程度社會要求是相當高的,許多高等醫學院校招生時不但對總分有要求,對其中的外語成績也往往有明確的限制,似乎僅次于外語學院的錄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實際情況,英語成了許多同學尤其是藏族同學學習中的“攔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時高的驚人,是三關中最難過的一關。

過三關以后,隨后的臨床基礎課、臨床課雖然課程仍較重,但由于學生已基本適應學習的節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學的學習方法,各種能力包括應試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會再出現太大的問題。

四、以人為核心

醫學的對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軀體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醫學教育中,人是絕對的核心。特別是在舊的醫學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醫學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關心的是人的軀體健康情況。為了這個目的就要了解人體的組成、結構,每個結構的功能,以及諸如為什么會發病?什么病?發病后有什么變化?全身還是局部?能否治療?如何治等問題。因此,醫學教育中常常把一個整體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學特性介紹給學生,大到肉眼可見的解剖學中的骨骼、肌肉、神經等,小到須借助顯微鏡觀察的組織學中的正常組織、細胞和病理學中異常的組織、細胞等;宏觀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癥狀和體征,微觀如某些分子在機體內的化學變化或反應;普通象病從口入的道理,奇異象一些藥物對人體的巨大作用等等無不說明人永遠是醫學和醫學教育的核心。

當然文科教育也離不開人,一是內容也常以人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其表現以人的精神、思維為線索,常反應人們情緒上的喜、怒、哀、樂等精神形態,即使有部分軀體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謂的“主題”或為了更好地表現心理活動,特別是文學作品。而在政治、法律、歷史等方面常說的決策、思維、權力、貢獻、責任等概念也無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確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筆下人的年齡、性別是有明顯區別的,尤其牽扯到愛情主題時,性別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醫學中雖也關心人的年齡、性別,但在醫學生或醫生的實際操作或思維中常常忽略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這個概念。女護士可以在給小伙子臀部打針時繼續談笑風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術室能面對裸體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醫生眼中的人幾乎是“中性”的,所有到醫院就診的人無論男女老幼,不過是病人,是自己服務的對象而已。這決不是說學醫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職業道德的要求和長期的職業習慣使然。

五、學制長、投入高、專業性強

高等醫學教育的學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專業一般長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學制多為四年,而醫學本科至少五年,少數六年,個別八年。

與其它專業尤其文科教育相比醫學教育的投入較高。其主要原因有(1)龐大的實驗室群。在醫學領域的所有學科都有自己的實驗室或實驗設施,臨床各學科的實驗基地當然就是臨床診療單位和部門,各基礎學科的實驗室還常有教學用和科研用實驗室之分,尤其正規的高等醫學院校大多有設備精良、造價昂貴的實驗室,成為學校實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種象征。(2)日常教學消耗開支較大。醫學教育中的水電、動物、藥品、標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3)學制較長,相應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費用高。醫學課程的教材由于內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課本又厚又大,書費自然較高,如現在的內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見習、實習費用。一般高等醫學院校都要建設自己的教學實習基地—附屬醫院,這是一筆很大的投資。既使沒有附屬醫院,也需要聯系相應的教學醫院和實習醫院,每年給見習或實習醫院交納一定的費用,當然還有實習生的各種補貼。(6)高等教育還兼有科研功能,而醫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大多周期長、費用高。如開發一種新藥投資幾十萬、幾百萬元歷經數年、十數年是很普通的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醫學教育投入高是由醫學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醫學教育的專業性較強及課程種類繁多造成的。醫學教育中的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科(課程)之間都有相當大的差異。

高等醫學教育的專業設置,解放初期分為醫科、牙科和藥科。后來根據世界及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現已發展為臨床醫學、兒科學、口腔醫學、衛生學、衛生檢驗學、放射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藥物化學、中醫學、藏醫學、中藥學、針灸學、法醫學、預防醫學、衛生管理學等專業,而且隨著醫學和許多邊緣學科的發展,醫學教育的專業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這些專業雖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課程(主要是基礎課和公共課),但差異和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讓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到綜合性醫院干婦產科或兒科的確有些勉為其難,反之亦然。這樣,醫學教育中不同的專業往往根據各自的特點建立自己的實驗室,以適合專業的要求,投入自然較高。

我院的實驗室建設雖已初具規模,但距教學需要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機能實驗室,應盡快下大力氣解決。

六、課程間有較緊密的內在聯系

專業教學同中小學教學一樣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面醫學教育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似乎更為嚴格和緊密,這是由醫學科學中各學科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所決定的。醫學從宏觀上說是以人的整體正常或異常來做為研究對象的,而醫學中的每一門學科則多是圍繞人體的某一個方面建立起來的。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是描述人體正常的形態與結構的;生理學、生物化學是研究人體相應機能的,而病理解剖與病理生理學則是研究人體異常形態、結構和機能的;藥理學、微生物學等是研究這些藥物或微生物與人體關系及作用機理的;臨床各學科則是研究疾病的癥狀、體征、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等一系列內容的……這些學科研究的內容各有側重,但其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是割不斷的。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從形態、結構到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基礎醫學逐漸過渡到臨床醫學的各門課程。即有一個由淺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體的逐步深化的過程。

正由于醫學教學所有的課程是圍繞人體展開的,各課程之間的交叉滲透不可避免,各門課之間既有橫向聯系,也有縱向交叉。所以在醫學教育中既要處理好課程之間在內容上的銜接,又要盡量避免出現遺漏或重復,使課程更好地聯系起來,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緊密聯系,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性完美效果。

七、與醫學的發展息息相關

醫學教育只是,醫療衛生事業的一個方面,其他任何一個方面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醫學教育,尤其是醫學科學的發展和變化。同時,醫學教育自身的變化和發展也會反過來影響衛生事業的其他方面,因為醫學教育培養的對象——醫學生們正是將從事醫學科學與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

可以說醫學科學上每一個重大發現或進步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甚至改變醫學教育的內容或方法。以教材為例,目前的高等醫學教育的大部分教材每3-5年就要更新一次,可仍跟不上日新月異的醫學發展步伐。許多新學科、邊緣學科的紛紛建立與完善更使傳統的醫學教育內容面臨沖擊與挑戰。如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促進了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建立與分化;天花等烈性傳染病的滅絕或有效控制使傳統的傳染病學內容發生很大變化;免疫學的發展更是在醫學領域內對從基礎到臨床的許多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由此不難看出,醫學科學的發展變化對醫學教育的發展變化影響巨大。

除了以上談到的以外,高等醫學教育還有一些特點。如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與醫療工作相結合;培養學生嚴肅、科學的思維習慣和工作作風;注意學生在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等等,因篇幅關系就不一一贅述了。

醫學教育論文:論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功能

[內容摘要] 醫學史課程是高等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在高等醫學教育中也能體現歷史學科在教育活動中的一般功能。醫學史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認識醫學發展歷程,把握醫學發展規律,預測醫學發展趨勢;總結醫學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為推動現代醫學發展服務;學習醫學前輩的德行,明確自己的責任,從而提高自身修養。

[關鍵詞] 醫學史課程、高等醫學教育、功能

醫學史顧名思義是醫學的歷史,它是以醫學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科學。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人知道自己的歷史;醫學工作者與一般人的區別也就在于他們應該懂得醫學的歷史。醫學史課程是醫學生懂得醫學歷史的重要途徑,因此,醫學史教育在高等醫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醫學史作為一門以醫學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史,它有典型的醫學特征,但同時也具有一般歷史科學的共同特點,因此,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也能體現史學的一般功能。唐太宗《舊唐書》里對魏征有這樣一句評價:“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其中的“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正是對歷史的現實作用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有人指出“歷史是一門古老而又年青的充滿生機的科學,在現代學科叢林中,歷史學對現實和人生的意義不是任何其他學科所能代替的”。①具體說來,歷史的現實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博古通今”、“鑒往知來”,即在認識歷史過程中,揭示歷史的規律性,從而加深對現實的理解和對未來的預測。二是“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即在認識歷史過程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從而為現實服務。三是有利于人生的修養,即通過歷史的教育使人“明是非、別善惡”,用前人的智慧和德行凈化心靈、提升境界。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也體現了上述功能。具體概括為:認識醫學發展歷程,把握醫學發展規律,預測醫學發展趨勢;總結醫學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為推動現代醫學發展服務;學習醫學前輩的德行,明確自己的責任,從而提高自身修養。

一、 認識醫學發展過程,把握醫學發展規律,預測醫學發展趨勢。

歷史就是指過去的人類社會活動,故有了人類便有了歷史。醫療行為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行為,也是隨著人類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因此,醫學也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

最初的人類,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與疾病作斗爭,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產生了原始的經驗醫學。又由于當時人們的認識能力低下,對大多數生命現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普遍認為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著人類的生死禍福。與這種認識水平相適應,禁忌、崇拜、巫術就成為當時醫療行為的主要形式。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從時間來看,占人類歷史的99%以上。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奴隸社會)以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一些人開始對自然現象進行思考,于是產生了樸素的自然哲學觀念。人們開始把一些醫療經驗知識上升為理論,并試圖用哲學思想來解釋醫療經驗,于是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醫學”。例如:在歐洲就有希臘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體液學說”,在中國就有“陰陽五行學說”,印度有“地、水、火、風”四元素理論等。這些醫學理論雖然不能像今天的醫學那樣科學地解釋人類的生命現象,但這卻是在原始經驗與神巫醫學基礎上的理性升華。西方社會的中世紀,被稱為最黑暗的時代,神學滲透到一切知識領域,醫學也由僧侶所掌握。他們為病人治病,也替病人祈禱,呈現出“僧侶醫學”的特征,寺院即醫院,僧侶即醫生。這種籠罩在宗教神學陰影之下的醫學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在文藝復興以后,西方醫學逐漸受機械唯物主義影響,出現了人體解剖學、病理學,開始了尋找病灶的過程,聽診器、內窺鏡等多種診療設備也隨之發明并投入使用。這種以機械唯物論為基礎的,以生物性的人為研究對象的醫學被稱為生物醫學模式。此時,西方醫學得到了迅猛發展。自20世紀中期以后,除生理因素之外,人們開始關注影響人類健康的心理和社會因素。l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其通過的憲章中對健康這一概念作出了超越生物醫學界限的解釋,指出“健康除應在解剖生理上無病態表現以外,還必須在精神、心理上是健康的,并能夠圓滿地適應社會生活環境的要求”。l977年恩格爾教授根據現代醫學的發展情況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因而醫學也跨入到現代醫學階段。

通過回顧醫學的進程,我們不難發現醫學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

首先,從醫學模式來看,醫學模式的轉變呈現出“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規律。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本能、經驗、巫術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唯心的僧侶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幾個階段。其中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相對于唯心的僧侶醫學模式以及唯心的僧侶醫學模式相對于原始的巫術醫學模式在形式上都有某種意義上的回歸再現。例如現代醫學模式中的“心理暗示”或“輸導”與僧侶醫學模式和巫術醫學模式中“禱告”等在形式上有某種共同之處,但是這種形式上的類似絕不是簡單的復歸。現代醫學模式中的“心理暗示”與“心理輸導”是在經歷了生物醫學長足發展之后的理性的心理治療活動;中世紀僧侶醫學模式中的“祈禱”比巫術醫學模式也多了一些如希波克拉底、蓋侖等“實證醫學”理論與醫學實踐的合理成分。又如生物醫學模式在其哲學基礎上也是對自然哲學醫學模式的復歸,兩者都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上的。但是,生物醫學模式發生在人類對世界的本源已有較清楚的認識之后,而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所發生的時代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十分膚淺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因此,生物醫學模比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更加科學。醫學模式的轉變所體現出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規律,也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醫學的發展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基礎之上的理性升華。醫學每前進一步,都帶有明顯的歷史痕跡,但又都不是簡單地重復歷史,而是在不斷地繼承歷史,同時又不斷地超越歷史和不斷地創造歷史。

其次,從病理學的發展過程看,也可發現醫學的發展經歷了從宏觀到微觀,從綜合到分析的過程,這也是醫學發展的規律。在前生物醫學時代,病人被視為一個整體,因而“整體觀”是前生物醫學模式中共有的觀念。文藝復興之后,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在醫學中的應用,這種整體觀開始走向了分化。例如十八世紀意大利病理學家莫干尼(Morgagni)創立的“器官病理學”,就把人們對生命的認識推向器官水平。法國醫生比沙(Bichat)把莫干尼的工作又推近一步,建立了組織的概念,認為器官由組織構成,并近一步描述了患病時器官和組織的形態學改變,使人們對疾病的認識由器官深入到了組織層次。十九世紀50年代德國病理學家魏爾嘯(Virchow)創立了細胞病理學,從而使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深入到了細胞水平。從20世紀50年代起,英國劍橋結構學派克里克(Crick,H.C)和美國信息學派沃森(Watson,J.n)通力合作,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表明人們對生命的認識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此外,醫學在向縱深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橫向交叉或延伸,出現了醫理、醫文、醫工交叉的多個學科群。這也表明醫學的發展經歷著由綜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綜合的發展過程,這也是醫學發展的規律。

上述規律只是幾個典型例子,事實上在醫學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出其發展的規律。揭示事物規律本身并不是科學研究的目的,其最終目的在于透過規律來預測未來。因此,通過對醫學發展規律的認識,其最終目的在于預測醫學發展的趨勢。人們根據醫學發展的規律,預測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醫學的目的和任務,將從傳統的治病救人,延長病人的生命為主,逐漸過渡到以維護和增強健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為主;醫學工作范圍,將從現在的出生到死亡,擴展到生前到死后;分子生物學將成為醫學的帶頭學科,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將成為醫學的主導技術,高科技向醫學領域滲透將使醫學理論和醫學技術的面貌發生改觀;21世紀醫學將朝著整體化、綜合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將更加趨于完善;基因組醫學的發展將會成為新世紀人類醫學的主流等等。

二、 總結醫學發展中的經驗教訓,推動現代醫學發展。

縱觀醫學發展的歷史,醫學每前進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之上的。學習醫學史,有助于醫學生了解前人在推動醫學發展過程中的成就與失誤,并從中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從而為推動現代醫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經驗積累是醫學發展的最初行為方式。正如魯迅所言“大約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這樣嘗一點,那樣嘗一點,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無效,有的竟吃到了對證的,就好起來。于是知道這就是針對于某一種病痛的藥。這樣地積累下去。乃有草藥的記錄,后來漸成為龐大的書,如《本草綱目》就是。”(《南腔北調集·經驗》) 魯迅的這句話道出了經驗在醫學發展過程中的基礎作用。

又如,在巫醫混雜時代,人們在征服左右人的生死禍福的超自然力量時就經歷了從“禁忌”到“崇拜”再到“巫術”的過程,這就是經驗作用的結果。早期人類對一些不可理解的現象感到奇怪和恐怖,因此不敢接觸這些事物,從而產生了各種“禁忌”,即“遠而避之”。例如當時人們由于對“死”的恐懼,因此把與死人有密切接觸的人視為禁忌對象。菲律賓群島的阿古泰諾族婦女,在丈夫死后七八日之內,就只許晚上出門,并且走一步路必須敲一下手杖以警告走近的人。然而,這種禁忌的方法往往并不能阻止災禍的降臨,于是人們就會對這些禁忌的對象產生敬畏心理,希望通過祈禱、祭祀或占卜的辦法祈禱寬赦,這就是“崇拜”,即“崇而敬之”。然而,當這種崇拜的辦法也無法阻止災禍降臨時,人們就開始另一種新的嘗試,即對鬼神之類進行“驅而除之”,以保護自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巫術”隨之產生了。人類對自然界中的不可知物,由禁忌到崇拜,再發展到巫術,雖然不能真正征服自然,但這應該說也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這種進步就是在經驗的推動下產生的。

再如,通過對近代醫學產生和發展過程的考察,也可發現經驗是其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個堅實基石。從解剖學的發展歷程來看。羅馬時代,被尊為解剖學之父的蓋侖(Galen)在前人的認識基礎上,通過對動物的解剖,來認識生命體的結構,積累一定的解剖學經驗。但由于他把對動物的形態學認識強加到人體,因而難免有許多錯誤。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意大利的達·芬奇(L.davinci)在對蓋侖的經驗進行繼承和對其謬誤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解剖學研究,使人體解剖學進一步走向成熟。十六世紀比利時解剖學家維薩里(Vesalius)也是在對前人的經驗教訓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解剖研究,經過多年努力終于寫就了《人體的構造》一書,從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學的基礎。從化學治療學的發展歷程看。德國細菌學家愛爾利希(Ehrlich)提出了“化學療法”的概念。他在對結核桿菌染色時發現該菌對某一染料有特殊親合力,由此他推測某些化學物質對病原微生物也有親合力,決定研制只傷害微生物,不傷害人體的藥物。經過反復實驗終于發明了能消滅螺旋體、治療梅毒和回歸熱等疾病的化合物“606”(Salvarsan),從而開辟了化學療法的道路,為抗生素類藥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繼埃爾利希之后,1928年英國人亞歷山大·弗萊明在這一經驗的啟示下發現了青霉素,成為二十世紀醫學界最偉大的創舉。1932年德國人多馬克用同樣的經驗發現磺胺藥的抑菌作用,解決了一些常見感染的特效治療問題。從醫學模式的轉變看。生物醫學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科學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健康狀況,并且促進了醫學道德的轉變。但是,生物醫學模式在其向縱深發展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惑或者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都為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或教訓。比如,生物醫學模式并不能真正完全解決病癥問題;生物醫學模式片面的思維習慣,也對醫學的發展有消極的影響;生物醫學模式也導致醫患關系疏遠,如醫患關系物化的趨勢,醫患關系被分解的趨勢,病人與疾病分離的趨勢等。通過對生物醫學模式的科學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不足進行充分的認識,就可以總結和利用生物醫學模式時代的經驗教訓,從而促使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并使其逐漸趨于完善。

上述例子說明經驗在醫學發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醫學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積累的經驗教訓基礎之上的。這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特點,因為個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而文明卻不因個人的逝去而中斷,而是在“繼承”、“創新”、“傳遞”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因此,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學習前人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不斷創新。

三、 學習前人的德行,明確自己的責任,提高自身修養。

大學教育應當做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緊密結合,醫學教育更應當如此,因為醫學是直接面對人的科學。所以,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責任。何謂醫學人文精神?人文指的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人格、氣質、修養。醫學人文精神則是指醫學工作者所具備的人格、氣質和修養。人文是外在的,人文精神是內在的。因此,醫學人文教育就是把外在的“人文”化為醫學工作者內在的“人文精神”的過程。在醫學人文教育中,醫學史是最重要的素材。因為“歷史學是各門學科之母”③,醫學史從多方面記述了人類與醫學有關的活動,是最全面的教材。醫學史可以為醫學生的人格塑造、氣質培養、修養提高提供借鑒。

首先,可以使醫學生接受人道主義精神的熏陶。人道主義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內核,它是一個人面對他人、面對人類的一種情感或態度。對醫學工作者而言,其人道主義精神則主要體現在如何面對病人,如何面對人類方面。早在公元前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的《誓詞》中就強調了醫療行為的目的是為病人服務,把恢復病人的健康視為醫生的最高職責。德國柏林大學教授胡費蘭德(Hufeland)在其醫德十二箴中也寫道:“醫生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這是職業的性質所決定的。不要追求名譽和個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去救活別人,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不應懷有別的目的。”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醫學人道主義精神,醫學人文教育就是要秉承醫學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培養醫學生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在醫學發展史上,許多的科學家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情感、健康、乃至生命。例如,比利時醫生、偉大的生物學家安德烈.維薩里(A.Vesalius),在歐洲社會還籠罩在神學權威的氛圍中大膽進行科學實驗,糾正了蓋侖解剖學的許多錯誤并揭穿了神學關于人體的謬誤,完成了《人體的構造》的偉大著作,奠定了近代解剖學的基礎。然而,維薩里與哥白尼一樣,為了捍衛科學真理,遭教會迫害。又如,西班牙醫學家、神學家米凱爾.塞爾維特(M.Servetus),通過解剖觀察,提出了肺循環學說,為血液循環學說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然而,由于違反了教義,還沒有來得及完成這項工作,就于1553年10月27日被統治階級活活燒死在日內瓦。此外,還有許多的科學家,他們的獻身精神無不啟迪著后人。例如巴斯德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深入疫區研究傳染病的病原體,為揭開傳染病的奧秘作出了貢獻。琴納首先在自己兒子身上接種牛痘苗,然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膿汁接種到兒子身上。這種獻身精神是今天的醫學工作者應當繼承的最寶貴的財富。關于這一點,愛因斯坦在贊頌居里夫人時就說:“我們不要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她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要大”。

再次,可以培養醫學生的創新思維。醫學史上的許多發明創造不一定都是通過理性的推理、論證或研究的結果,而是偶然的思想火花所致。例如,叩診法的發明就是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把兒時的經驗(常看見父親用手指上下敲酒桶的木蓋從木制酒桶發出的聲音來判斷酒桶內有多少酒)遷移到醫療行為中的結果。又如,英國醫生李斯特從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關于有機物腐敗和發酵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啟示,認為傷口化膿是由于細菌作怪,于是決定采取碳酸消毒,無菌手術獲得成功。李斯特就是這樣移植巴斯德的研究成果,發展了外科手術的消毒法。再如,英國人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實驗時發現,意外落在培養基上的霉菌斑點能夠殺死引起葡萄球菌敗血癥的細菌,從而發現了青霉素,其后又發現了許多的抗生素。使許多另人束手無策的疾病得以治愈。這些例子表明醫學史上的許多重大發現都是與科學家們獨特的思維方式有關的。通過對醫學史上這些事例的學習,可以引導醫學生的有意識地培養其創新思維。

此外,通過學習醫學的歷史,還可以培養醫學生對醫學專業的感情。只有愛醫學,才有可能為醫學而獻身。即通過學習醫學史,了解醫學發展的艱辛,看到醫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體味其中的樂趣與奧妙,從而產生對醫學的熱愛。通常所說的“知之愈深,愛之愈切”就是這個道理。

論述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功能,目的在于喚起高等醫學教育的主體(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者)對醫學史課程的重視。目前,由于受“重科學輕人文”的傳統的影響,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對醫學史課程不夠重視,僅少數院校開設醫學史課程,且多為選修課,因此醫學史課程的上述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這有悖于高等醫學教育的目標。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采取有力措施,例如把醫學史作為必修課,增加醫學史方面的圖書資料,提高醫學史教師的水平等,從而使醫學史課程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功能得到充分體現。

醫學教育論文:因特網技術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醫學教育;網絡;計算機

因特網作為一個無國界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已經滲透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對醫學教學和科研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計算機網絡和數字技術正在改變高等醫學院校的辦學模式和教育理念,醫學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時代。現將幾年來我科應用因特網進行教學的體會介紹如下。

1 因特網的基本特點

國際互聯網是目前世界上覆蓋面最廣、信息資源最豐富、規模最大的計算機網絡。因特網的雛形是由美國國防部資助建設的名為ARPANET的網絡,由于采用了TCP/IP協議,并用公開了TCP/IP協議的核心技術,使得因特網得到了迅猛發展。因特網具有開放、自由、交互性強的特點,所以其具有信息資源豐富、入網方式多樣、信息服務靈活以及多種信息技術相融合的優點,被廣泛應用到教育、行政、企業等各行各業之中,是世界各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重要基礎設施。

2 網絡軟件的應用

2.1 網頁制作軟件

常用軟件有Macromedia Dreamweaver、Microsoft Front-page、網頁作坊等等。通過這些軟件使得網頁制作簡單易行,我們用教學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網頁.在網頁中可以添加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動畫,使其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動感十足,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制作好的網頁既可以用于多媒體教學,又可以上傳至互聯網便于學生進行自學。

2.2 電子書制作軟件

常用軟件有Adobe Acrobat、Quick CHM、E書伴侶、電子文檔處理器、e書工場等等。通過把教學素材制作成不同的電子書,便于打包攜帶及檢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載體上閱讀,方便學生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利用電子文檔處理器制作出藥典讓學生下載到掌上電腦、電子書閱讀器、MP3等載體,使學生能夠隨身攜帶、快速查閱,并從機械的記憶中解脫出來。

2.3 動畫制作軟件

常用軟件有Flash MX、Authorware等。利用這些軟件與網頁制作軟件相結合,使網頁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動的教學動畫,使教學擺脫枯燥無味的格調,寓教于樂,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 MX是交互式矢量圖和Web動畫的標準,心血管系統血液循環的動畫、細胞周期動畫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一目了然。

3 網絡搜索引擎的應用

搜索引擎是一個對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詢的系統,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戶查詢三部分,是一個為人們提供信息“檢索”服務的網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網上的所有信息歸類以幫助人們在茫茫網海中搜尋到所需要的信息。通過關鍵詞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們很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極大地方便了醫學教學。

目前比較有名的醫學專業搜索引擎有Medical 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 World Search等。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關鍵詞搜索和分類目錄搜索,利用它們可以免費進入因特網臨床醫學數據庫,查閱到許多醫學資料,擴大醫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料,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醫學搜索引擎還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們我們同樣可以查到許多有用的資料。例如:以“SARS”作為關鍵詞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內即可找到相關網頁約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為關鍵詞進一步搜索,許多SARS防治的相關資料立刻呈現在眼前,使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便獲得了許多新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4 BBS論壇的應用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英文縮寫,即電子公告牌系統,它通過在服務器上運行服務軟件,允許用戶使用終端程序通過網絡來進行連接,執行下載數據(或程序)、上傳數據、閱讀新聞、交換消息等功能。BBS已經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擴充。通過BBS系統可隨時取得國際最新的專業信息,也可以通過BBS系統來和別人討論方方面面的話題,更可以利用BBS系統來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問”等啟事,極大方便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教師之間的交流。我們利用BBS來組織疑難病例討論、通知、布置作業、組織英語沙龍及各種愛好者協會等多種教學活動,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網絡的點擊率大大提高。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5 遠程教學系統的應用

遠程教學是指學的過程和教的過程不在同一時間或同一地點下進行的教學,但使整個或部分學習過程得到了教師的計劃、導引、輔導和評估。參加遠程教學的學生只需在家里登錄相應的網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種形式的教學,還可以提供網上交流和討論。

5.1 在函授教育中的應用

學校通過網絡招生信息,學生通過網上報名,教師將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通過聯網的計算機接收信息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與教師和同學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網上考試的日程表,在網絡上完成考試,而考試分數則會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學生。這樣既方便學生,也方便教師,同時還可以節約教學成本,非常適合中國國情。

5.2 在繼續教育中的應用

我校與多個醫學專業網站(如好醫生網站)合作,利用其網站資源對全校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培訓。要求每位教師自由上網,選擇本專業教育課程進行學習,每年獲取一定的學分作為繼續教育培訓的依據。

5.3 在對外交流中的應用

通過遠程教學系統,我們隨時可以和區內外,甚至國內外同行進行交流,定期組織學生、教師遠程學術活動,使他們能及時了解國內外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

6 展望

因特網在醫學中的實踐,促進了醫學教學改革和發展,為醫學各學科開辟了教育的新途徑,同時也對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課題。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有效的教學管理和學習引導,如何更好的應用現代教學手段深入進行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已經成為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充分發揮這一新技術、新事物的優勢,必將為我國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醫學教育論文:關于虛擬現實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虛擬現實 虛擬實驗室 虛擬手術

論文摘要:介紹虛擬現實概念及其特征,分析虛擬現實在醫學教育 中廣泛應用的原因,著重討論虛擬現實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和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1虛擬現實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虛擬現實 (Virtual Reality),也稱靈境 ,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一個逼真的,具有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知的虛擬環境,用戶通過使用各種交互設備,同虛擬環境中的實體相互作用,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交互式視景仿真和信息交流。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沉浸感 (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構思性 (Imagination)的重要特征,這些特征在醫學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1沉浸感 沉浸感是指學習者全身心地沉浸于虛擬環境中,與環境中各種對象相互融合,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學習者不是旁觀者由外向內觀察環境,而是全身心融入環境之中。這種沉浸感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以使虛擬教學場景中的學生體會到一個與現實更加接近的教學情景,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所學課程。

1.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學習者通過使用特殊設備,用人類的自然技能實現對虛擬環境的操作。學習者通過身體運動等自然技能,實現對環境中對象的操作;計算機則根據學習者的身體運動等,來實時調整環境中相關對象的狀態。這種交互性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以使醫學院校在保證辦學質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辦學成本。

1.3構思性 構思性是指虛擬環境賦予學習者無限的想象空間。虛擬環境把主動權交給學習者,學習者可以通過對環境的考察和操作,進行自主的創造性活動。這種構思性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可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充分挖掘自身潛力。

2虛擬現實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伴隨著我國醫療事業和IT技術的不斷發展壯大,虛擬現實在醫學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臨床培訓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

2.1虛擬課堂 在醫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內容生澀難懂的章節,如果利用板書等傳統教育手段,教學效果往往不近如人意。事實上,教師可以通過虛擬課堂來豐富教學內容,將 “虛擬人”應用于教學過程是虛擬課堂的一個典型實例。 “虛擬人”是指把人體形態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信息,通過大型計算機處理而實現的數字化虛擬人體。 “虛擬人”的主要工作是選取一具尸體并將其冷凍,用精密切削刀將尸體橫向切削成一系列厚度為0.2毫米的切片,利用相關技術最終合成人體的三維結構 (如圖l所示)。實驗證明,學生在課堂上能以三維的形式看到人體數千個 解剖結構的形狀、位置及器官間 的相互空間關系等,學習興趣和效果顯著提高。

2.2虛擬實驗室 目前,高等醫學院校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資源有限和教學效果不佳等現象 。為緩和這一矛盾,虛擬實驗室是近年來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虛擬實驗室是指在計算機系統 中采用 虛擬現 實技術 營造 各種 虛擬 實驗環 境 ,實驗 者可以像在真實的實驗環境中一樣完成各種實驗項 目。

如 圖2所 示,診斷 學虛擬實驗 室是 一個基 于C/S模式的虛擬實驗室系統。系統以虛擬病人為主體,建立起各種疾病相關的患者模型。每個單元均包括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和化驗檢 查4個單元 。實驗證明,診斷學虛擬實驗室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逼真的診斷學實驗,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實現實驗教學的跨越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虛擬手術 傳統的手術訓練方法成本較高,訓練的安全性、真實性和參與性不強,效果不夠理想。虛擬手術是指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利用各種醫學影像數據在計算機中建立一

個虛擬環境,醫生借助這個環境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手術計劃、訓練以及在實際手術過程中引導的一種新興技術。在虛擬手術系統中,操作者帶上立體眼鏡進入環境,通過數據手套對環境中 “虛擬人”的相關組織進行操作。虛擬手術系統可為操作者提供一個極具真實感和沉浸感的訓練環境,制造很好的臨場感,并且能大幅降低手術的培訓成本,所以具有很好的應用空間。

2.4虛擬培訓 傳統的臨床培訓模式主要以教師口述為主,由于培訓往往停留在書本上,缺乏實戰演練,因此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靜脈穿刺是臨床護理的基本技能,穿刺引起的疼痛常常使患者因恐懼而不能配合治療,實際應用中,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患者的這種因恐懼而產生的抗拒反應,以提高靜脈穿刺的訓練質量。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臨床培訓中,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基礎上,不僅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加真實感,而且還能縮短培訓時間,減少培訓成本。

3結束語

虛擬現實應用于醫學教育中,對提高教育技術水平,改善教學實驗環境,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醫學人才具有深遠的影響。可以預見,隨著我國醫療事業和IT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虛擬現實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將更廣泛、深入。

醫學教育論文:西藏高等醫學教育概論

[摘要]高等醫學教育是培養高級衛生技術專門人才的教育活動,是傳授人類同疾病作斗爭的知識、理論和技能的重要途徑。西藏的高等醫學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這是由西藏獨特的高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質及基礎教育的特殊機制等因素決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醫學教育的一般規律與西藏地區的特殊性,將有利于從實際出發,搞好西藏高等醫學教育。

高等醫學教育是培養高級衛生技術專門人才的教育活動,是傳授人類同疾病作斗爭的知識、理論和技能的重要途徑。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高等醫學教育自然應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規律和要求,如必須制訂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相應的教學計劃,選編合適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講課要求生動、精練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時,高等醫學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區的高等醫學教育還有其自身的特點,這是由西藏獨特的高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質及西藏基礎教育的特殊機制等因素決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醫學教育的一般規律與西藏地區的特殊性,將有利于從實際出發,搞好教育教學工作,辦好西藏大學醫學院。

一、根據學生實際組織教學

大多數考入醫學院校的藏族大學生由于其歷史責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動力的驅使,學習普遍比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課堂上,能認真聽講并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實驗、實驗報告及布置的作業等,學習成績在藏漢混合班中多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進入優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礎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學生多習慣被動學習、死記硬背,這一點與藏族的思維方式有關。藏族偏重于直觀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維,而對非直觀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學習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用直觀、形象的手段與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實驗、見習與實習的方法,減少理論講授;多采用實物標本、教學錄像、掛圖、幻燈片、投影及現代多媒體課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揚長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語言文字——藏語,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語教學得到強化,尤其在小學教學中基本使用藏語授課,在各級各類升學考試中,藏語文對藏族學生也常作為一門主科,加之藏語又是他們的母語,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學府的藏族學生不僅能流利地說藏語口語,而且大多數有一定的書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時,西藏的大多數學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漢語文課,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階段,除藏語文外,其余主要課程基本用漢語授課。所以,進入高校的藏族學生大多能熟練地應用藏漢兩種語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對在校學習和畢業后在區內工作極為有利。但也有部分學校由于對基礎教育中雙語教學的理解偏差或漢語教學力量薄弱等原因,漢語教學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學生漢語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維速度慢、接受和表達能力差。這樣不僅給專業課學習帶來一些困難,也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完全按全國統一教學大綱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區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放慢講授速度,適當多寫板書,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可通過增設漢語文課以及在專業課教學中增加與學生交流等方式加強漢語訓練,提高其表達、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學生大多繼承了民族的許多優點,如能歌善舞、待人純樸熱誠、有相當的幽默感、喜歡室外活動;同時,又能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因此,學校應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健康愉快地度過大學學習生活。

二、實踐性強、能力要求高

現代醫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醫學就是實驗醫學。這一點在醫學教育中得到充分地體現,沒有實驗教學的醫學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學年開設的所有普通基礎課(如物理、化學)、專業基礎課(如生理、生化、解剖、組胚)、臨床基礎課(如病理、藥理、微生物學、寄生蟲學)都離不開實驗教學。實驗課既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更是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對“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主要是通過實驗教學和見習、實習完成的。所以,辦高等醫學教育離不開設施較為完備的實驗室,離不開各學科或課程實驗教學所需要的基本設備、材料、標本、藥品等,諸如顯微鏡、電教器材、各種物理儀器、電生理儀器、化學試劑、人體解剖標本、實驗動物……

實驗教學在第三、四學年的體現就是“臨床見習”。這一階段主要學習臨床課,為了讓學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各種常見疾病癥狀、體征、診斷和治療的印象與理解,教師常在上課期間到醫院選擇一些典型病例,讓學生實地觀察,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教學效果。

另外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醫學專業的畢業實習期較長,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學年均為實習時間。另外,不同的專業其實習地點和內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為例,畢業實習均在較大的綜合性醫院進行,實習內容以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大科為主,在一些小科或醫技科室進行短期選擇性實習,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醫科、針灸科、心電圖室、X光診斷室等。現在,自治區第一人民醫院已掛牌正式成為我院的教學醫院。

醫學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健康,在與疾病斗爭的各種手段與過程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一種臨床的思維和行為,這實際是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醫學專業教育一直在著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臨床意識和能力,這并不局限于書本知識。恰恰相反,判斷醫學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單純以學生的理論成績來衡量,更重要的是他們面對活生生的病人時的表現、學過的知識和技能能否靈活運用。臨床實習可以說是對學生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好綜合考查與鍛煉。

醫學科學的一個特征是知識更新極快,光靠書本上所學的一點基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跟上醫學發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辦法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動手動腦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切實可行的辦法全面促進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這一點還有許多困難,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學的目標之一,但為了使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在未來世界飛速發展的醫學領域具備竟爭能力,又必須盡早做到這一點。

三、課程重、壓力大

醫科學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給人的印象總是書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著應付上課、做實驗,穿著白大褂出入各實驗室、醫院各科病房或門診。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甚至比別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臨床醫學專業為例,在校學習四年期間(第五年臨床實習)僅考試課就在三十門以上,還有近二十門考查課,且大部分專業課的內容多、信息量大。教師們為了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要求的內容和進度,常常超負荷講授,教學難度很大,更由于學生主要來源于區內,基礎知識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學業壓力面前多數人只能疲于應付,不是死記硬背就是勉強跟著走。因此,醫科學生的淘汰率是比較高的。一般來說,學生人學后在學習中有三個難過的“關”,也就是三類容易“卡殼”的課程:第一關是普遍基礎課關,主要的課程有醫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其內容與中學學過的理、化、生物知識密切相關,故一部分中學沒學好這幾門課的學生學習吃力一些。不過,即使原先基礎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較用功的同學這幾門課大多能勉強過關;第二關是專業基礎課關,主要課程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和生化學。這幾門課與學生的基礎關系不是十分密切,學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由于一部分學生還停留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模式上,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方法,導致專業基礎課成績不佳。故這幾門課不及格的同學人數往往超過第一關沒有過的人數;第三關是語言關,主要課程是英語,這與西藏基礎教育中外語教學薄弱甚至缺無關系殊深。眾所周知,醫學生對外語的掌握程度社會要求是相當高的,許多高等醫學院校招生時不但對總分有要求,對其中的外語成績也往往有明確的限制,似乎僅次于外語學院的錄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實際情況,英語成了許多同學尤其是藏族同學學習中的“攔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時高的驚人,是三關中最難過的一關。

過三關以后,隨后的臨床基礎課、臨床課雖然課程仍較重,但由于學生已基本適應學習的節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學的學習方法,各種能力包括應試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會再出現太大的問題。

四、以人為核心

醫學的對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軀體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醫學教育中,人是絕對的核心。特別是在舊的醫學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醫學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關心的是人的軀體健康情況。為了這個目的就要了解人體的組成、結構,每個結構的功能,以及諸如為什么會發病?什么病?發病后有什么變化?全身還是局部?能否治療?如何治等問題。因此,醫學教育中常常把一個整體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學特性介紹給學生,大到肉眼可見的解剖學中的骨骼、肌肉、神經等,小到須借助顯微鏡觀察的組織學中的正常組織、細胞和病理學中異常的組織、細胞等;宏觀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癥狀和體征,微觀如某些分子在機體內的化學變化或反應;普通象病從口入的道理,奇異象一些藥物對人體的巨大作用等等無不說明人永遠是醫學和醫學教育的核心。

當然文科教育也離不開人,一是內容也常以人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其表現以人的精神、思維為線索,常反應人們情緒上的喜、怒、哀、樂等精神形態,即使有部分軀體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謂的“主題”或為了更好地表現心理活動,特別是文學作品。而在政治、法律、歷史等方面常說的決策、思維、權力、貢獻、責任等概念也無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確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筆下人的年齡、性別是有明顯區別的,尤其牽扯到愛情主題時,性別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醫學中雖也關心人的年齡、性別,但在醫學生或醫生的實際操作或思維中常常忽略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這個概念。女護士可以在給小伙子臀部打針時繼續談笑風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術室能面對裸體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醫生眼中的人幾乎是“中性”的,所有到醫院就診的人無論男女老幼,不過是病人,是自己服務的對象而已。這決不是說學醫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職業道德的要求和長期的職業習慣使然。

五、學制長、投入高、專業性強

高等醫學教育的學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專業一般長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學制多為四年,而醫學本科至少五年,少數六年,個別八年。

與其它專業尤其文科教育相比醫學教育的投入較高。其主要原因有(1)龐大的實驗室群。在醫學領域的所有學科都有自己的實驗室或實驗設施,臨床各學科的實驗基地當然就是臨床診療單位和部門,各基礎學科的實驗室還常有教學用和科研用實驗室之分,尤其正規的高等醫學院校大多有設備精良、造價昂貴的實驗室,成為學校實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種象征。(2)日常教學消耗開支較大。醫學教育中的水電、動物、藥品、標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3)學制較長,相應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費用高。醫學課程的教材由于內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課本又厚又大,書費自然較高,如現在的內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見習、實習費用。一般高等醫學院校都要建設自己的教學實習基地—附屬醫院,這是一筆很大的投資。既使沒有附屬醫院,也需要聯系相應的教學醫院和實習醫院,每年給見習或實習醫院交納一定的費用,當然還有實習生的各種補貼。(6)高等教育還兼有科研功能,而醫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大多周期長、費用高。如開發一種新藥投資幾十萬、幾百萬元歷經數年、十數年是很普通的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醫學教育投入高是由醫學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醫學教育的專業性較強及課程種類繁多造成的。醫學教育中的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科(課程)之間都有相當大的差異。

高等醫學教育的專業設置,解放初期分為醫科、牙科和藥科。后來根據世界及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現已發展為臨床醫學、兒科學、口腔醫學、衛生學、衛生檢驗學、放射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藥物化學、中醫學、藏醫學、中藥學、針灸學、法醫學、預防醫學、衛生管理學等專業,而且隨著醫學和許多邊緣學科的發展,醫學教育的專業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這些專業雖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課程(主要是基礎課和公共課),但差異和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讓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到綜合性醫院干婦產科或兒科的確有些勉為其難,反之亦然。這樣,醫學教育中不同的專業往往根據各自的特點建立自己的實驗室,以適合專業的要求,投入自然較高。

我院的實驗室建設雖已初具規模,但距教學需要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機能實驗室,應盡快下大力氣解決。

六、課程間有較緊密的內在聯系

專業教學同中小學教學一樣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面醫學教育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似乎更為嚴格和緊密,這是由醫學科學中各學科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所決定的。醫學從宏觀上說是以人的整體正常或異常來做為研究對象的,而醫學中的每一門學科則多是圍繞人體的某一個方面建立起來的。以臨床醫學專業為例,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是描述人體正常的形態與結構的;生理學、生物化學是研究人體相應機能的,而病理解剖與病理生理學則是研究人體異常形態、結構和機能的;藥理學、微生物學等是研究這些藥物或微生物與人體關系及作用機理的;臨床各學科則是研究疾病的癥狀、體征、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等一系列內容的……這些學科研究的內容各有側重,但其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是割不斷的。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從形態、結構到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基礎醫學逐漸過渡到臨床醫學的各門課程。即有一個由淺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體的逐步深化的過程。

正由于醫學教學所有的課程是圍繞人體展開的,各課程之間的交叉滲透不可避免,各門課之間既有橫向聯系,也有縱向交叉。所以在醫學教育中既要處理好課程之間在內容上的銜接,又要盡量避免出現遺漏或重復,使課程更好地聯系起來,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緊密聯系,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性完美效果。

七、與醫學的發展息息相關

醫學教育只是,醫療衛生事業的一個方面,其他任何一個方面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醫學教育,尤其是醫學科學的發展和變化。同時,醫學教育自身的變化和發展也會反過來影響衛生事業的其他方面,因為醫學教育培養的對象——醫學生們正是將從事醫學科學與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

可以說醫學科學上每一個重大發現或進步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甚至改變醫學教育的內容或方法。以教材為例,目前的高等醫學教育的大部分教材每3-5年就要更新一次,可仍跟不上日新月異的醫學發展步伐。許多新學科、邊緣學科的紛紛建立與完善更使傳統的醫學教育內容面臨沖擊與挑戰。如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促進了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建立與分化;天花等烈性傳染病的滅絕或有效控制使傳統的傳染病學內容發生很大變化;免疫學的發展更是在醫學領域內對從基礎到臨床的許多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由此不難看出,醫學科學的發展變化對醫學教育的發展變化影響巨大。

除了以上談到的以外,高等醫學教育還有一些特點。如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與醫療工作相結合;培養學生嚴肅、科學的思維習慣和工作作風;注意學生在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等等,因篇幅關系就不一一贅述了。

醫學教育論文:適應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促進我院教學改革

[摘要]2002年3月12號至26號,我院社區醫學教育考察團赴美考察、訪問,其中我們考察參觀了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IIME)由美國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批準,于1999年6月9日成立。這個研究所的任務是為制定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提供指導。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醫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應包括醫學知識、臨床機能、職業態度、行為及倫理、溝通機能、公眾健康及衛生系統、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維與研究七個領域,所謂基本要求就是全球醫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或基本素質,學生具體能力的體現給我們界定了老師該教什么,學生該學什么,所有執業醫生該有什冬樣的教育經歷。

一、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的基本概況:

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委員會負責制定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該委員會由世界各地的醫學教育專家組成,8位具有豐富國內和國際經驗的教育和衛生政策專家組成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的指導委員會,指導IIME和核心委員會的總體工作。還由14個國際醫學教育組織的主席或高級代表組成IIME的咨詢委員會,為IIME提供咨詢意見。

IIME的工作實施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界定基本要求階段,現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技能、職業價值、行為和倫理等方面,由于每個國家、地區和醫學院校有獨特的要求和各自的課程計劃,所以“基本要求”僅僅代表醫學課程的核心部分,因此每所學校的教育計劃是不同的,但其核心內容必須是相同的;第二階段為“試行”階段,按照基本要求對中國的一流醫學院校的畢業生進行評價,評價包括七個領域的60個反映教學結果的指標;第三階段全面實施階段,通過試行進行必要的修改后,將這套標準提供給全球醫學教育界使用,在全球醫學教育范圍內提高醫學教育質量。

二、適應基本要求,促進我院的教學改革:

西藏地處西南邊睡,有特殊的地埋環境和民族風情,也有較為特殊的地方病。我院在2001年招收了第一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現在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龍頭的醫學教育新格局。因此怎樣面對為西藏培養合格的醫務人才,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我們必須積極探索醫學教育之路,西藏要求什么樣的醫生,我們應怎樣去培養、教育。針對全球“最低要求”,我院應如何進行教學改革,談一點看法。

生物醫學科學、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在迅猛發展,這些發展為醫學帶來新的倫理、社會和法律方面的挑戰,也要求科學和醫療技術的發展之間保持平衡。醫學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培養未來的醫生具有適應迅速改變的衛生保健環境并進行實踐的能力。并促進改善醫學教育和醫療實踐的質量的提高。

1、醫學科學基礎知識:醫學基礎知識對一名醫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并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醫療中的實際問題,也是一名醫生應該做到的。在醫學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既讓學生掌握人體在正常和異常狀態下的各種變化,引起疾病的各種因素,人類同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又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的生命周期及生長、發育、衰老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在疾病狀態下除藥物外,衛生經濟、衛生管理、心理的、社會的各種干預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增加相關課程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適應社會需要,為做一名合格的醫生打下堅定的基礎。

2、臨床機能:利用所學臨床知識,解除病人痛苦,合理運用先進醫療設備和衛生保健設施是對一名醫生最基本的要求。在臨床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激發學生進行思維,確定診治方案,高效率的利用符合倫理的方法,對病人包括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的處理及對病人健康問題進行評價和分析,增加實踐機會,早期接觸臨床。在醫療實踐中得到鍛煉,有助于學生臨床機能的提高,我們制定的本科班課前、課間見習,給學生增加了實踐機會,帶著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回校學習臨床課,參加臨床實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臨床思維。

3、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包括職業的基本道德規范、倫理原則和法律責任,我們讓學生一人學就了解醫療衛生機構,到鄉下了解民情及當地的醫療衛生狀況,增加學生的責任感、同情心,使學生養成負責、誠實、正直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增強學生對病人的醫療保健所負的個人責任,增加醫療點的實習、了解病人的疾苦,病人的信仰和衛生經濟的有關情況,有助于強化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

4、溝通機能:溝通機能是所有醫生基本的工具,創造一個便于與病人、病人親屬、同事、衛生保健隊伍其他成員和公眾之間相互學習的環境。傾聽、收集和綜合與有關問題的各種信息。對病人及家屬深入了解病情,綜合并向聽眾介紹適合他們需要的信息,并進行交流,解決問題,都與溝通有直接關系。在教學及實習中加強訓練,增加與社會接觸面,使學生從中得到鍛煉。

5、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在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中應起到作用,并能采取相應的行動。需要學生掌握一個群體的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的生活方式,遺傳的、人體學的、環境的、社會的、經濟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各種因素的知識,我們讓學生了解當地醫療衛生狀況,有助于學生增強保護保健的意識,讓學生懂得他們預防疾病、傷害和意外事故中,維持和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健康中應起的作用和采取的行動。并了解衛生系統、政策、法規的管理原則。

6、信息管理:醫療實踐和健康體系的建立需要現代化的信息,從不同的數據庫中查詢、收集組織和解釋有關健康和生物醫學的各種信息,也是一個醫生應具備的能力,能夠檢索特定病人的信息,運用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幫助診斷、治療和預防以及對健康狀況的調查和監控。在課程設置中應增加信息應用和管理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在醫療及保健中的作用。

7、批判性思維和研究:對現有的知識、技術和信息進行批判性的評價是解決問題的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這是醫生是否能夠解決問題的基礎,學生應學會怎樣批判性地評估數據信息,并理解在高質量醫務實踐中研究的作用。醫生保持行醫的資格,他們就必須不斷地獲取新的科學知識和新的技能,為了保持和發展在醫學院學習時所獲得的能力,畢業生必須認識自己的不足,需要定期進行自我評估,接受同行評議和不斷地進行學習等,這種不斷追求精神,使醫生不斷地獲得和運用新的知識和技術。

我們按照全球基本要求的內容增設課程計劃,與60項評估指標聯系起來,就能培養出適合西藏的醫生,適合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醫生,使我們的畢業生具有專業性實施醫學科學和藝術的能力。

醫學教育論文:醫學教育改革翻轉課堂研究

摘要

翻轉課堂作為當下教育改革方法的熱點之一,特別是它充分適應于當前移動數字生活時代背景。因此充分了解這種教學方式,為提高教育質量、擴大教育資源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翻轉課堂;教育改革

0引言

當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還是以傳統教育中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特別醫學院校,課程壓力重,學生多,教師資源相對有限。面對這種現狀,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主要知識的講解;并且醫學院校課程設置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理論課進行傳授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知識,實驗課根據理論課中掌握的知識點,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加深記憶與理解。因此,傳統的教育模式容易造成學生在理論課程中無法完全理解基礎或者專業知識,然而隨后的實驗課程又沒法準確或者只能按部就班的完成實驗課程中要求的內容。這種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成果的不理想,學生掌握知識的不透徹,又不能完全自主、規范的完成實踐,將影響學生在今后從事工作中,理論知識不扎實、實際操作不熟練或不規范。尤其是醫學院學生今后大部分從事的職業是在醫院、檢驗機構、藥廠、科研機構等,這些工作崗位對知識點把握、實踐能力、思考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本文旨在通過詳細介紹翻轉課堂的具體教學過程、優勢等,并結合現階段醫學院校的需求或困境,談談如何在醫學院校如何進行有效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

1“翻轉課堂”的發展與特點

1.1什么是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通過改變教學流程,例如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自主學習教師創建的教學視頻,作為知識傳輸的一種重要方式。而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就學習的過程進行討論、交流以及完成教師布置的相關作業的這樣一種教學形態。當前,通過國內外學校教學改革實踐證明,翻轉課堂不僅全面提升了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還有效提高了教師解惑的時效性。

1.2翻轉課堂的由來與發展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一個山區學校——林地公園高中。當地的教師們時常被一個問題所困擾:有些學生由于生病,或者家里離學校太遠等各種原因,無法參加學校教學活動,因此導致很多學生由于缺課太多跟不上學習的進度。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學校老師剛開始用屏幕捕捉軟件去錄制PowerPoint演示稿(PPT)以及伴有教師的語音講解。他們通過把這些實時講解以及PPT上傳到網絡上,供缺課的學生進行下載,以此幫助這些學生補課。然而有趣的是,其余未缺課的學生也在網絡上下載教師提供的PPT,自行在家學習。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師發現缺課的學生在學習PPT之后能夠有效的完成課題布置的作業,而未缺課的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的能力更強。因此,教師逐漸將每次課堂教學都以視頻或者PPT加語音講解的方式上傳至網絡供學生下載,自行學習。同時把更多的時間,即課堂中的時間,用于對課題布置作業進行疑難解答和對部分難點進行解答。這樣傳統的“課堂上課,課后作業”這種教學模式逐漸開始調整,轉變成“課下自主學習,課堂疑難解答”。這就是所謂的課堂的翻轉。林地公園高中這種教學模式的改革逐漸開始被周邊學校的教師學習,并吸引更多的教師開始利用并積極探索在線視頻、錄制視頻等方式進行課外教授學生;然而課堂時間抓住課外布置作業進行幫助學生學習以及增加掌握的練習。

1.3翻轉課堂的步驟

通過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翻轉課堂的模式,我們將翻轉課堂教學的過程分為以下兩部分:錄制或創建教學視頻與組織課堂活動。其中對于教學視頻的錄制需要體現本次視頻中的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對于視頻的創建還需要根據所帶班級學生的自身條件,而去做相應的變化。并且視頻的創作,對于教師而言也是一項極大的挑戰,需要教師不僅僅對所傳授的教學要有很清晰的思路、知識點充分把握,同時掌握制作過程、熟悉的軟件應用。而組織課堂活動,即將課堂翻轉,成為解決問題、討論問題等場所,這讓學生能夠自主的根據課下視頻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盡快的找到教師解惑;并且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集體討論,這樣既增加了師生間的感情,又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以及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1.4翻轉課堂的優勢特點

(1)翻轉課堂實現個性化教學。傳統的教育都是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統一的教學。然而學生之間學習能力有差異,有的很快就能掌握,有的還需要進一步的講解才能掌握。而翻轉課堂可以實行個性化教學,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學習,根據教師規定的時間內,自主學習相應的視頻,并且對于不能夠馬上掌握的知識點,可以反復觀看,這樣就達到了最終學習的效果相對一致。

(2)翻轉課堂增加互動。傳統的教學活動,由于時間的有限,課程內容的繁重,導致教師把整個教學過程作為知識點的布局,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在課堂中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這樣就會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翻轉課堂,將課堂與課下的活動次序顛倒,把課堂中的時間作為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的平臺。這樣教師可以根據布置的作業,以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先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然后再根據討論出的結果,教師再做統一總結,尤其是針對大部分學生反映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這一類型,做詳細的講解。這樣就達到了教學效果,并且督促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并且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會主動去幫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疑難解惑,這不僅僅起到了幫扶作用,同時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來講也進一步加深了課堂內容的理解。

(3)翻轉課堂培養能力及興趣。傳統的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完課程后,一般會給予學生建議,主要包括是課后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相關資料。然后,往往學生在課后并沒有去按照教師所叮囑去主動學習。只是臨近作業或者臨近考試,才回翻教材,更不用談課外書籍的學習。但是翻轉課堂卻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原因是將課堂教學安排在課后,學生通過視頻講解及圖片介紹,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一時難以理解的問題。同時面對問題還可以重復觀看視頻多次,這樣就能夠在學習課程后,記錄相關問題等。同時在教師作業的布置,以及后續的討論,學生會主動的去查詢相關材料,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樣就有效的培養了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和能力。通過閱讀教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初步形成,閱讀能力不斷提升。

(4)翻轉課堂增強意識。傳統教學過程,由于時間的有限,往往容易出現“填鴨式”教學。這樣容易引起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種厭學情緒往往會一直延續下去,最終出現不良的教學后果,例如,學生上課埋頭看手機、課堂聊天、甚至曠課、早退等現象。然而翻轉課堂能夠促使學生不斷的去主動學習,并且針對課堂中的分小組討論,會迫使自己忙于小組討論或活動。這樣學生就能夠自覺地、主動的學習,因此對于課堂過程中的管理就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2在醫學院校中翻轉課堂模式設計

2.1翻轉課堂在醫學院校中的實用性

醫學院校由于課程繁重,課時數有限,學生人數多等特點,教師在傳授過程中,學習能力不同引起的教學效果的差異化更為明顯。尤其是醫學院校的課程還包括實驗課或者見習課,這對于學生的規范化操作、合理的思維方式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翻轉課堂的特點能適應醫學院校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創建的視頻供學生課后或者在宿舍中學習,然后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指導幫助。同時,在實驗課或者見習課過程中,也是要求學生課下提前對本章知識點,根據教師錄制的實驗教學或者見習教學,學習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或者疾病診斷等方式,并且還能夠主動查閱相關書籍學習,這樣在實際課題過程中能夠規范操作,并且達到較好的實驗教學的效果。

2.2根據醫學院校特點制作優質教學視頻

首先建立制作教學視頻的目的。所謂教學視頻,是教師通過錄制或者通過增添圖片與語音對本次教學內容的一個總體的傳授。因此,教學視頻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即站在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上出發,切勿花里胡哨,也不必要過分的展示制作視頻的水平。時刻保證滿足學生的學習感受與學習需求。其次要掌握制作翻轉課堂的教學視頻制作過程。其主要可分為五個步驟,即:分析、整理、制作、和反饋。分析: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特征,結合制作者自身的精力、時間,制作相應的教學視頻。以醫學院校為例,學習者主要分為臨床專業學生、基礎醫學、藥學、公共衛生醫學專業的學生。而教師分為校本部教師與附屬醫院的醫生。因此在分析過程中,醫學院校學生在高考招錄時,都是相對比較優秀的學生,因此相應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都較強。而教師本身,校本部教師與附屬醫院醫生相比,課余時間相對更充裕。因此,在分析制作視頻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背景來考慮視頻的風格。整理:根據教學內容,搜集相應素材以及需要拍攝的腳本。以醫學院校為例,素材相對比較豐富。校本部的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為基礎,貼近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同時以目前科學研究對此內容的相關論證,尋找相應的素材。而附屬醫院的醫生素材也是非常豐富的。臨床上的病例分析,結合課本上的描述,以非常生動的圖例展示給學生學習。制作:教師在制作視頻的過程,需要在規范的原則指導下制作。尤其要注意的是引導學生的不是制作視頻的技術有多高超,而是教師通過視頻來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教學內容。:通過學校內網平臺、網絡硬盤燈媒介上傳教學視頻,同時需要制作者注意的是要提前3-5天告知學生去下載,并且配套相關作業,為課堂討論服務。反饋:反饋是學生在學習視頻后,對所學習的內容一個非常直接的反應。學生需要對所學內容進行記錄相應的體會或者問題,這樣方便制作者去分析,同時在課堂進行討論的時候,才能有針對性的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3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為我國教學實踐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積極作用不可低估。隨著對翻轉課堂的探索不斷鋪開,在實踐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困境,向課堂教學和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

3.1翻轉課堂是否成為一種新的負擔

現在很多高校都在提倡教學改革,特別是鼓勵教師要大膽嘗試,或者是要求學科必須在某個時間段內出成果。其實這樣是否真正的能夠達到翻轉課堂改革目的。這是需要在改革前反思的。我們以醫學院校為例,醫學院校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包括實驗課和見習課)的課時量都是非常多的。那么當我們準備嘗試教學改革的時候,需要注意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那么翻轉課堂的改革,需要根據課程安排而適當的開展。這樣不會增添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對于教師而言,也不會過多的占用課余時間去制作視頻。

3.2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對象

從前幾部分對翻轉課堂的定義、目的、過程等的分析,不難發現翻轉課堂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有一定的高度。教師通過制作視頻與配套相關作業,在鼓勵學生課外進行學習視頻后,還需要記錄感受以及問題,然后再課題中自由探索。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其學習能力,特別是對于新的知識框架,如何將視頻中每個部分的知識點系統的構建起來是個比較矛盾的問題。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通過教師在整堂課中系統的將本次教學內容進行傳授,同時在難點、重點等方面進行強調,學生自然可以跟進。但是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因此,在進行教學改革對象的時候,教師可以小范圍的開展,特別是先從學習能力較強,具備良好自學能力同時能夠準確表達問題能力的同學為對象,逐一開展。切勿大面積開展,這樣可能達不到所預期的效果。

3.3翻轉課堂制作者提出新要求

傳統的教學,教師只需要備好課,設計好課程講解過程,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些互動,最后布置相關作業。然而,翻轉課堂對于制作者而言,需要有幾點需要注意。首先,制作者容易在錄制視頻的時候,忽視學生學習的感受。例如,教師只是換了個環境,仍然按照傳統教學課堂一樣,按部就班的把教學內容從頭到尾進行講解。這樣就完全違背了翻轉課堂的初衷。同時,制作者還需要注意制作后續工作的檢查,比如聲音是否清晰、圖像是否清晰、是否增加與學生互動環節等。其次,有部分制作者難以完全去除以教定學的心理。例如教師在制作過程中,仍會自主的加入一些目標,并要求學生完成它,那這樣學生就不能自主的進行探索學習。醫學院校的課程,雖然基礎課是對今后從事工作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有部分理論在不斷地被推翻。因此,教師需要調整心理,充分鼓勵醫學上學習視頻,同時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查閱文獻,例如pubmed,CNKI等國內外數據庫,這樣對于學生學習、理解、問題的提出、討論提供了更大的平臺。所以,翻轉課堂對于制作者即教師本身,從制作角度、制作過程等提出了新的挑戰。

3.4翻轉課堂的教學成果評價如何定位

傳統的教學成果,評價方式主要是以考試為主,通過考核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從而考查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學習成績成為了衡量的標準。然而,翻轉課堂把時間交給了學生,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帶著問題在課堂中與同學、與教師進行討論。然而,最終學生對這次翻轉課堂的掌握程度如何衡量成為了許多教師苦惱的問題。因此,尋求評價目標的多元化,特別是對翻轉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能力、討論問題的能力這些非知識技能領域的評價。針對醫學院校特征,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又需要規范熟練,在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成果的評價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成長記錄、推遲評價方法等。

4結語

目前,翻轉課堂是教學改革方法中的熱點,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它們的歷史和內涵,充分借鑒和利用新教學方式方法等特點,為此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率。

作者:宋方茗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再生醫學研究中心

醫學教育論文:民族院校醫學教育探微

摘要:

探索PBL法是否適用于民族院校醫學生。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自愿選修PBL課程,導師組采用自編PBL案例進行教學,教學結束進行課程評價。學生對PBL課程評價很高,完全支持。PBL教學法更好的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完全適用于民族院校醫學生并且值得推廣。

關鍵詞:

PBL;醫學教育;教學改革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最初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提出的,它是一種圍繞問題展開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1,2],也稱作問題式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其精髓是以學生為主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主動學習發現問題,進而進行分析討論,查閱資料,最終共同解決復雜的問題。該教學法使學生成為了學習和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成為了一個引導者、輔助者、監管者以及推動者[3]。正是由于這些優點,PBL目前已在國際上廣為應用,也逐步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種趨勢。鑒于民族院校醫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經過慎重思考和詳細調研之后,才嘗試開展了PBL教學。

1PBL教學法的實施

1.1PBL教學對象

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共60名自愿報名選修PBL課程,2014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共67名自愿報名選修PBL課程。以6~8人為一個PBL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名導師引導。

1.2PBL采用教材

PBL課程采用導師團隊自編教材—PBL案例匯編。案例所涉及的學科包括人體解剖學、醫學免疫學、醫學寄生蟲學、病理學等基礎醫學學科,均由該學科主要負責教師撰寫,經由導師團隊成員集體討論、修改并最終定稿。

1.3具體實施過程

在臨床醫學培養方案中設置單獨的一門課程“PBL”作為選修課,在大三第一學期開設。PBL課程共選用上述教材中的六個案例,每個案例需要進行四次討論,每次討論占需用2~3個學時。課程第一次是對學生進行PBL課程培訓和演練,讓學生全面深入了解PBL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課程第二次發給每人案例的第一幕,小組成員拿到第一幕后進行閱讀,思考,小組討論,最后匯總已知信息(Known)、推測和待查信息(NeedtoKnow)以及學習目標(LearningObjectives)。第一幕課后,小組成員通過各種途徑(自己所知和導師推薦)進行分工查找搜集資料完成“學習目標”以及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課程第三次,小組成員將自己搜集加工的信息和數據拿出跟小組成員分享,完成上一次的“學習目標”。這一分享過程可以是任何形式,包括演講、PPT展示、互動表演等。這時導師分發案例的第二幕,重復上一次的討論學習過程。課程第四次,總結第二幕,分發第三幕。課程第五次,小組成員和導師總結第三幕以及整個案例,并進行小組成員在本案例討論中的自評、互評和案例評價,至此,一個案例的學習討論結束。整個課程結束后導師對課程、案例以及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小組成員進行PBL課程評價和對導師的評價。

2結果

借鑒其他醫科大學開展PBL教學應用的PBL評價量表,我們根據學生以及教學資源的情況進行了評價量表的選擇和改良,最終確定如下兩類評價量表:一類做為學生考評成績,包括導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另一類為課程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對導師評價、學生對課程評價、學生對案例評價。共發出評價表127套,收回有效評價表120套。

2.1考評成績

課程考評成績,即最終總評(100%)=導師評價(60%)+學生自評(20%)+學生互評(20%),其作為學生選修PBL課程的總評成績,并錄入成績系統中。

2.2課程效果評價

PBL課程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對導師評價、學生對課程評價和學生對案例評價。還加入了幾個主觀性問題:如“每次課后用于自學時間的投入”,“對學習資源的使用情況”,“對PBL課程改進的建議”等等。

3討論

3.1關于PBL-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

醫學教育的PBL探究式學習對學生來講是一個主動吸納的過程,學生能更生動的知其所以然[4]。“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正是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PBL教學模式的鮮明對比。學生只有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真正地做好一名稱職的醫生。鑒于我們民族院校學生的基礎較差,對于PBL的開展是經過了一番論證和調研后才決定實施的。從以上的數據中可以看出,PBL這樣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式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在學生個人方面,可以促進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幫助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幫助提高自信心,提高表達、交流與教育別人的能力,提高責任心和尊重。在與小組其他成員組成團隊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學會了團隊精神、如何合作、責任心等等。同學們還表達了有利于PBL的其他意見:例如案例選擇應該更加貼近實際,內容更豐富;PBL教室的硬件設備需要完善;開課時間應推后;導師角色應弱化等等。針對同學們給出的評價和提出的一些建議,導師團隊認真考慮并且進行了優化調整,在下一次的PBL課程中使其更加完善。

3.2關于案例

PBL案例是進行PBL教學的教材,是整個PBL教學的關鍵所在。如上所述,我們組織導師團隊編寫了相應的“PBL案例集”。根據PBL案例編寫的要求,每個案例都置于一個真實客觀的生活場景、疾病和醫事環境中,包括疾病本身、社會-心理因素、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因素等,在尊重案例真實性、典型性和完整性[5]的基礎上,特別側重涉及某些基礎醫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們學習目標抓的太多不能吃透的情況,例如,在關于人體解剖學的案例中,設計“急腹癥”的病例,在學習目標中重點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腹部手術切口的層次,以及手術時闌尾的毗鄰關系。這樣在學生對整個案例的學習中,不僅了解了臨床案例的實際情況(包括疾病發生的原因、機制、過程、臨床表現、診斷、治療以及結局),而且更加側重了“人體解剖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和掌握。

3.3關于導師

導師在PBL教學中的作用僅次于案例。案例討論過程中,導師應該實時觀察和仔細傾聽,及時給出正確的引導。從學生對導師評價評估量表中發現,學生對導師的評價基本都在90分以上(滿分100分),表示導師“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摒棄以前對導師選擇的盲目,筆者認為,一名合格的導師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從事相關專業的研究和教學、熟悉相關專業知識、熟悉PBL運作方式、具有“引導”而不是“教授”能力、具有創新和合作精神、獨特的人格魅力。在這樣的導師的引導下,PBL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作用。由于是初次嘗試一種全新的方法,做為導師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導師對案例中的學習目標掌握的不夠清楚,沒有很好的區分主要和次要學習目標;在引導學生重新整合已知信息時還有欠缺;在向學生提供有用的學習資源建議時做的不夠等。綜上所述,PBL—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來說幾乎是全新的,是由導師引導學生基于案例中遇到的問題一步一步探究事實真相,最終解決問題。在這種學習方法中,案例和導師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案例和導師都是為最中心的角色—學生服務的,學生以團隊的形式聚合在一起,既需要個人能力的發揮又要有團隊合作的凝聚力。而這些素質正是做為一名德能兼備的醫生所必須具備的,基于此,我們會將PBL繼續更加完善并且進行全面推廣。

作者:甘紅云 趙晉 張雅青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 最大胆裸体人体牲交免费|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看|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 国产真实露脸乱子伦|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少妇一边呻吟一边说使劲视频| 4hu四虎永久免费地址ww416| 放荡开放的人妻穿丁字裤凹| 日韩免费视频|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国产精品va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免费网站看av片| 国产95在线 | 欧美|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久久|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人禽杂交18禁网站免费| 午夜视频在线在免费|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精华最好的产品入口| 69精品人人人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 国产-第1页-浮力影院| 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把腿扒开让我添| 亚洲av超清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日本十八禁视频无遮挡|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少妇|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