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06:26: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特殊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新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化社會和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基礎是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實現由教到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總書記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能力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勢在必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特殊群體的聾啞學生,將來到更高一級學校深造的機會少之又少,畢業后走上社會就業又遠比正常人困難的多,這對我們特殊教育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轉變教學觀念,在語文教學方面,語文教學方式的改變應該是我們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論文關鍵詞: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然而,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著部分不良的狀況,如:低年級反復地枯燥乏味地學詞學句,忽略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則是被“灌輸──分析──訓練”的方式占據了主陣地;一些教師依然“以學科為本”,忽視了教育對象的發展,把聾生當成機器的復制品,在教學流水線上進行打磨,然后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成品驗收,這實際上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殘。應是學習主人的聾生們一直處于被動、壓抑的地位,只有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資格。這樣的教學模式根本不能適應聾生的學習需要,也不可能讓他們去發現、去創造,更談不上提高教學效率了。
二、讓特殊教育語文教學回歸現實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認為教育與生活從來是分不開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學生,走進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覺得要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加強聾生的語文實踐,提高聾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和水平。
“從概念到概念,活潑潑的文字變成了僵死的東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語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們的語言,是最講究神韻的,沒有形象的感受,沒有對字里行間的情感的體會,沒有對語言文字的品嘗意會,學生怎么能讀好作品,又怎么能寫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聾生由于聽力障礙,主要依靠視覺、膚覺、味覺、嗅覺等其他途徑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聾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見,傳統的“講解、灌輸”式課堂教學是不利于聾生的語文學習的。因此,我們的學習活動一定要“以人為本”,把教科書與聾生的生活融合為一體,給聾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讓聾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使他們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一定要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回到聾生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發聾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欲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內化為聾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識。
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更多增加生活實踐
(一)仔細觀察與認識生活。特殊教育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描述比較貼近聾生實際,常常被聾生見到的生活現象,但是由于聾生沒有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他們往往容易忽視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師要在平時注重生活的積累,指導聾生留心去觀察,認真寫觀察筆記。這樣聾生才可以通過仔細觀察和寫觀察筆記,去認識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現象和規律,積累生活素材,從而為學習這些描述生活現象的文章打好基礎。
在我的要求下,學生曾經留心觀察過下雨前一些小動物的活動情況,并對自己觀察到的情形仔細做了記錄。當學習《要下雨了》一課時,孩子們翻開自己的筆記本給我看,在我的贊揚聲中,他們表現得那樣滿足,體驗到了學習的幸福滋味。上課時,他們很輕松地劃出了課文中描寫小動物們在下雨前活動的句子,還紛紛舉手把自己觀察到的其他小動物的活動情況講給大家聽。這樣,學生不僅在學習課文時顯得游刃有余,而且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了他們觀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過體驗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應使學生從中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帶著高漲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種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活動。”對于聾生來說,表演是他們最擅長的,恰好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節性的童話、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常常讓聾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學習活動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創設,使聾生身臨其境,體驗課文中的故事情節,便于他們較好地理解課文,收到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
(三)聯系實際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詞句描寫的情景和聾生的生活經歷似曾相識,教學此類課文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勾勒場景,把課文中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地展現在聾生面前,讓他們如置情境之中,聯系生活中已經有過的體驗去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低年級教學看圖學詞學句《春天來了》時,可以做充分的課前準備,給聾生展現春天的景象,勾起他們曾經有過的生活記憶。上課前,可以組織孩子們走出校園去踏春,郊游時可以拍照片,比如春天郊外的美麗景象、孩子們活動的情景,之后把這些圖片資料加以整理,制成多媒體課件。上課時給孩子們展示“柳樹發芽”、“桃樹開花”的畫面,還可以讓他們觀賞更多春天美景和他們自己活動的場面,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春天來了,春天真美麗”這句話的含義。學生通過欣賞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回憶郊游時的情形,仿佛又回到了當時的活動中。到了朗讀訓練時,雖然只是幾個詞語和短短的一句話,但是他們卻讀得那樣認真,從他們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通過聯系實際生活,讓聾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特殊教育的語文教育更要走近聾生,走進生活,注重讓聾生去感悟、去體驗。作為特教戰線上的教師,更應該牢記“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真正把聾生看作是發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學習的潛能,在教育中堅持不懈地探索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論文關鍵詞:特殊教育;美術教育;關懷;生活
論文摘要:在緩解精神壓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或是改觀心理狀態等方面,美術教育有十分明顯的作用,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學要求不謀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育逐漸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術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逐漸成為了一種教學方法,本文就將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特殊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十分獨特的一類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眾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內容和方法與常規教育相比都有較大差異。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識的深度,而關注于特殊教育群體精神和心理上的變化,致力打開特殊教育群體心扉,掃除其心理陰影和障礙,能夠走出陰霾,更好地融入到與周圍人之間,進行較為正常的社會生活。
在緩解精神壓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或是改觀心理狀態等方面,美術教育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尤其是在壓力不斷增大的現代社會,美術藝術已經成為了社會人群放松身心,愉悅心靈的一種有效方式,而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學要求不謀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育逐漸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人們也發現了美術教育對于撫慰心靈,釋放心理壓力的明顯作用,所以在特殊教育中,美術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逐漸成為了一種教學方法。關于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我們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分析。
1.特殊教育中美術教育的優勢
1.1使教學生動化形象化
與其他教學形式相比,美術教育在形象性和生動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例如對于聾啞兒童,由于其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均受到較大的限制,于是視覺感知便成為其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途徑,而美術教育中可以運用大量的運用圖片的形式來講述相關的知識,一個個的畫面有效地彌補了聾啞兒童聽覺上的不足。不僅如此,當學生想和周圍人或是老師交流、溝通、甚至是討論時,除了傳統的啞語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大豐富了聾啞兒童的表達方式,也加強了他們與正常人群溝通的能力。
1.2 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
眾所周知,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很容易引起觀賞者的共鳴,進而進行發散式聯想,對其心靈產生影響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眾是弱勢群體,他們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表現為自閉癥、妄想癥等等。在這樣心理因素的影響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學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術教育可以在教學中展示大量表現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師可以這些作品為突破口,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美好且積極向上的方面。例如通過賞析《自由引導人民》,來與學生討論為了取得自由和尊嚴,多少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而鼓勵學生積極樂觀,不畏艱險,這些教學內容對于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從而為其他教學帶來便利。
1.3有效地多感官協同訓練
美術教育一般包括了賞析和創作兩個部分的內容,而當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構圖等一系列的因素,通過賞析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表達能力,而創作更可以將學生的手、腦等多個部位充分調動起來,尤其是對于智力有缺陷的學生,這些訓練對于開發其智力和激活大腦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特殊教育中開展特殊教育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言,特殊教育中由于受眾包括了聾啞、殘障、智力缺陷、心理缺陷等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群,所以其開展美術教育的方法與一般教育也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加強理論教學的融合
基本的美術理論是美術教學的基礎,但是考慮到特殊教育的受眾在理解和表達能力上的缺陷,美術教育的教學目的應該更多的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訓練及開發上。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將大量的美術基本理論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學之中。例如,可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繪一定的場景,待大家繪畫完成之后在課堂上集中進行展示,再一起評選出大家覺得“最好看”的作品,在這里要注意,我們不要用深奧的理論去引導學生,標準就是簡單的“覺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們再組織大家討論,為什么大家都覺得那幾幅畫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畫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優勢?在這樣的引導之下逐步將色調、構圖等美術理論引出,學生接受起來會比較容易和自然。
2.2以學生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殊性,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更需要將學生的需要放大,更多的關照他們的心理狀態。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圍圈的座位布置形式,教師站在中間講課,以拉近和學生的親近感,同時還應該對學生的作品多鼓勵多引導,必要時可以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輪流在圈的中間和大家交流,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使學生敞開心扉,加強與周圍人的交流與融合。
2.3以生活為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術教育應該將素材鎖定在學生日常所見所聞的事物,而不是高深的名作或是費解的大師作品,生活素材可以給學生帶來親切感,同時也可反過來加強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例如我們可以用圖片的形式來講解生活中的電話、自動售票機、公交車等事物,之后再讓學生一邊練習畫這些事物一邊講解它們的功能。通過這樣的練習,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時可以提高他們美術動手的能力,更可以讓他們認識到美來源于生活,學會用開放的眼光去搜尋周圍的事物,發現生活中的美,這其實達到了特殊教育中較高的層次。
特殊教育需要我們共同關注,當中的美術教育對于改善和提升特殊教育有重要意義,只要我們多總結和創新,善于引導和關懷,相信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育一定可以邁上更高地發展平臺。
學習《教育學》,就知道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連一知半解都說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認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書中先生指責現在的學校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現在的新課程思想,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想嗎?傳統的教學,主要是看老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學生學得如何。或者誤解為只要老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評價一堂課,也主要是看老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學生,也只是看學生是否與老師的講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師的責任在于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傳統!現在的新課改,其實就是回歸傳統,回歸教育的真傳統。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么些年來,教育上不斷提出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不斷地在搞著仿佛是在打破傳統的改革。一會兒素質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究性學習,把我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向了,無所適從了。我們何不少提那么多口號,少拋那么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回歸傳統,從孔子學起,從陶先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里找得出來。
傳統,有優秀與糟粕之分。優秀的傳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是須我們永遠繼承的。不但要繼承,還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將其發揚、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溫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傳統中之糟粕,或稱之為習慣勢力、傳統勢力,才是改革的目標。我們的改革,不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會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歡摧毀一切,然后重來。結果糟粕未除,而優秀傳統卻蕩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談到:學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員,他所做的整體為教書,他所用的法子為教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書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以外,就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里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傳統中的糟粕,也就是習慣勢力。習慣勢力雖然惡劣,阻人進步、礙事發展,但它真是強大得很,難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講之現象,八九十年前是這樣,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這樣:學校里的一些先生,我們叫他們教書匠,他在學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書。他全然不管學生怎么學,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學生就怎么學。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東西之外,便沒有其它可教,學生便沒有了其它可學的內容。先生們不準學生看課外書,不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不給學生接觸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學生除了一心只讀教科書、一切只為考高分外,便沒有了其它。老師除了教課本知識,就沒有,或很少教給學生做人處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師,這本活的教科書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什么?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特殊教育書籍讀書心得范文2
7月,正處于炎炎盛夏。我們有幸地成為武漢市教科院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班學員,為期五天。雖然武漢的天氣酷熱,而且暑期和愛人相聚的時間減少,但我在這幾天卻又快樂又充實。此次培訓形式多樣,有武漢市十佳教師雪湘明講座、華師博士鄧猛特校校本教材開發介紹、華師教科院雷江華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心得交流等各種活動。這些如春雨,無聲地滋潤著我的心田,不僅使我在理論上得到了指導,基本技能上得到了提升,而且讓我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能站得更高了。現將在培訓中所感所想小結如下:
一、初步接觸相關教育法律法規,了解校本的開發。
鄧猛博士先帶著我們一起溫習了美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及現狀,以及特殊學校校本教材開發。美國教育制度很好,提供免費的公共教育,其費用是由當稅收津貼的。還設立雙語學校,以ESL課程由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師幫助因為語言障礙而導致學習困難的孩子,減輕在過渡期間遇到的苦難。在家教育方式也適合,但是父母要使用經過鑒定的合格教程,而且要由一位合格教師監督。
特殊學校校本教材的開發,要首先有特色,必須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必須要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教材內容的選擇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面向未來社會生活;以兒童現有經捻為基礎;科學的知識與規范語言表達,尋找典型范例與主題活動等。
以后,我將用這些知識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保護殘疾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殘疾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殘疾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二、拓展心理學的點面視野,理解兒童的困惑。
華中師范大學博導雷江華講的《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講座》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沒學過這些知識,以為孩子們是故意聽不懂老師的講課,練習時老是出錯,接受新知識慢了幾拍。現在知道了,他們有認識發展的矛盾和障礙。
如何解決特殊兒童認識發展的矛盾和障礙,我們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讓學生在感受愛的過程中,理解愛,學會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他們身上顯現的亮點頓時讓我開拓了思路,自己平時碰到的難題或許換一個角度就能很好的解決。
其實,每一個殘疾學生都是好學生,他們身上有不同的閃光點,只是有的沒被我們老師發現罷了。我暗下決心今后也一定會把更多的愛,傾注在那些后進殘疾學生的身上,傾注在那些需要幫助的殘疾學生身上。
三、展現聾生舞蹈之特色,感悟美
武漢市特殊教育教研院文潔教師帶我們觀賞《千手觀音》舞蹈節目,然后介紹我們一些寶貴的教學經驗。舞蹈是一種視覺強烈的課程,所以非常適合聾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人為本的藝術形式,是表現生命、情感、美這三大主題。我們可以通過基本功的訓練、加大模仿練習、滲透意念、氣息的方法教授他們,使他們得到心靈美的升華。現在,我知道了聾生具有聽覺、動覺對內在節奏的感知,要好好利用這個特點發展他們的優異之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習是教師的終身必修課,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更要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充電,才能適應我們的教育發展。校本培訓與時俱進,給我們照亮了前進的方向,當然,有些理論知識還需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細細琢磨、思考。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就一定能進步!
特殊教育書籍讀書心得范文3
《特殊兒童個案研究》分上、下兩篇。上篇收集了國內外大量研究資料和相關成果,并予以分析、概括和梳理,全面、系統、深入介紹了特殊兒童個案研究方法的有關理論和具體技術,觀點闡述正確、內容結構合理、資料介紹詳實、方法可行性強、行文條理清晰。下篇匯集了30個接受教育干預的各類特殊兒童典型案例。這些案例都是來自特殊教育的實踐,貼近鮮活的生活和特殊教育實際,能為讀者尤其是特殊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提供豐富的有關各類特殊兒童特點、教育評估以及康復訓練的成功經驗。
下篇的案例分析小魔王轉變法、松開緊咬著的嘴,通過對文中小彬、小軍的訓練,使我體會到了對待這樣的孩子,在訓練時要綜合運用多種治療和訓練手段,不僅從兒童本人、班級集體、家庭環境等多方面著手,而且將各方面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向著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并能針對兒童行為問題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及時糾正,使兒童的不良行為得以消退。
又如案例肚子疼痛的背后,通過讀這一案例,讓我體會到了對于輕度弱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功能,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增強自信;要運用集體的力量,讓學生感到同學的關心,消除交往的顧慮;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理解孩子的想法,維護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另外,對智力落后兒童的教育訓練要持之以恒,因為智力落后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作為老師要有充分的耐心。
再如案例我也會打電腦,文中小青學電腦收獲的知識,改變了我認為弱智兒童學電腦是不可能的錯誤觀點。首先,弱智兒童雖然學習能力差,身心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具有學習電腦的能力。通過以上事實也證明,弱智兒童學電腦是完全可行、可信的。其次,他們有掌握和使用現代化工具的權利。全社會要愛護、欣賞他們,為他們提供嘗試現代化工具的機會。我們應該以學生為本,注重他們的發展,愛護、欣賞他們,為他們今后能適應、融入信息化社會打下基礎。
案例學習成績提高了,給了我以下幾點啟示。首先,教育者自己要樹立信心,認識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所以要避免急躁,做好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寬容地對待學習困難學生,并且信任他們。在教育中,要針對學習困難學生的特點,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幫教,使學習困難學生獲得進步。其次,幫教應該從重新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自信心開始。判定一個學生有學習困難后,要找出他們學習困難的原因,也要發掘其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對學習的自信心。最后,要為學習困難學生創造一個寬松、接納的學習氛圍。
其他案例分析也都帶給我不小的收獲和不同的感受,但由于時間倉促,我只是大略地瀏覽了一遍,沒能夠進行深入思考。今后,我會繼續研讀這本書,讓書中成功的經驗來指導我的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更好地學生服務。
摘要:教師職業具有專業性,特殊教育教師是關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職業。職業角色的多樣化、職業要求的高標準是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特殊教育教師要成為專業人員必須經過漫長的學習歷程以具備一定的能力素質,因此探究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途徑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聾童 語言溝通 語言教育
1 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特點
1.1 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性質:教師職業具有專業性,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的職業是一種要求教師具備經過嚴格訓練而持續不斷地研究才能獲得并維持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職業。特殊教育教師是關注并探究生命存在的職業。職業角色的多樣化、職業要求的高標準是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
1.2 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然而對于特殊教育教師,僅僅停留在這樣的角色定位是不夠的,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角色更為多樣化。
首先,特殊教育教師是學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診斷者、評估者。學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診斷者、評估者角色要求教師應具有綜合化的知識結構。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過硬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而且要求掌握一定的醫學、康復學和心理學測量評估的基本常識。
其次,特殊教育教師是學生缺陷的補償者和潛能的開發者。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不僅要懂得學生缺陷補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智能強項,取長補短。教學應是發現并滿足學生需要的一種行動。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智能強項是個體潛能開發的重要依據。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也不例外,在多元智能理論視野中沒有“殘廢”的概念,只有智能結構的差異。
再次,特殊教育教師是差異教學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所謂差異教學,我國學者華國棟認為,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美國學者diane heacox認為,差異教學是指教師改變教學的進度、水平或類型以適應學習者的需要、學習風格或興趣。無論何種定義,國內外學者均強調要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差異,不以同一標準要求所有學生,要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興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要探討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其最終目的是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最大的發展,促進自我教育。
最后,特殊教育教師是富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英文表達為empathy,簡單地說,就是將心比心,即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其感受及內心世界,并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與有各種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及其家長的溝通交往中,不僅應具有同情心,更應富有同理心。富有同理心,能使教師學會傾聽、學會了解,進而使教師真正懂得學生及家長的心態和想法,教師在正確地表達出同理心的同時,能夠讓對方感受到,并最終促成他們在態度、行為、心理等方面的良性改變。
2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專業化概念產生的根本動因是人們關注教育質量和強調教師地位與作用的產物。教師專業化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時,這一概念把教學工作視為一種專門職業,把教師視為一個履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因此,要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
目前國內所倡導的教師專業化主要針對普通學校的教師,教師專業化的要求也多指向普教的老師。在特殊教育領域里,還沒有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標準作明確成文的規定,而特殊教育教師的個體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整個特殊教育的質量和發展水平。因此,基于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要求之高、扮演角色之多,關注并探討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1 特殊教育教師職前培養中的主要問題:我國特殊教育起步晚,盡管在改革開放以來,特殊教育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在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培育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1)長時間沒有正規的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機構;(2)現有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機構存在諸如專業課師資力量薄弱、專業結構不完整、辦學經驗不足、培養模式有待改進等問題,此外,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培養目標和規格等方面也缺乏系統深入的論證;(3)特殊教育師范生就業體制沒有理順。一些地區對特殊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高、投入不足
、支持不到位等,間接地導致很多特殊教育專業的師范畢業生不愿從事特殊教育而另謀他職。拋開以上原因,有志于特殊教育的畢業生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職往往也并不一帆風順。
2.2 特殊教育教師職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認為:教育機構培養出來的教師,他們的入門培訓對他們的余生來說是不夠用的,他們必須在整個生存期間更新和改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因此,為教師提供必須的職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特殊教育教師的職后教育中存在著諸多問題。(1)特殊教育教師學歷提高、學位獲得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存在根本性的聯系;(2)教師進修的課程內容未能滿足特教師資的實際需要;(3)職后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定位在受訓者聽講,課堂主義、本本主義;(4)職后教育只是滿足教師的個人利益,未能真正服務于學校的實際需要;(5)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脫節的現象較為普遍;(6)教師職后教育的目的性與提高,改進自身工作的聯系不密切;(7)提供進修者與進修者的關系往往是單方面的,二者不存在合作關系;(8)教師所習得的新思想、新觀念與學校內部舊有的組織與運行方式不相吻,不利于教師將進修所學運用于實際的教學改革。
3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特殊教育教師主要由于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以及與教育對象相關并對教育成效產生重要影響的其他因素的復雜性,使得他們面對的情況往往比普通教育更為復雜和典型,這決定了對教師個人能力與素質的更高要求,而不是相反。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經歷與普通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樣歷程,甚至更為漫長和曲折。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專業發展的歷程中到底能走多遠,發展到何種程度,取決于以下兩方面因素:一方面取決于政府和學校為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成長所提供的客觀條件如何;另一方面有賴于教師自身的終身學習意識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探討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問題。
3.1 從整個社會教育的宏觀角度:從整個社會教育的宏觀角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拓展渠道:(1)改革師范教育的培養模式、完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提高教師素質。隨著國家整個教師培養模式的轉變,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模式也必然會改變,在打破傳統定向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可借鑒西方通行的培養模式,先取得普通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再經過特殊教育的專業訓練,獲得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同時,還要完善特教教師任職資格制度,根據教師所達到的層次和水平授以不同檔次的教師資格證書,以調動教師參加進修的積極性,對達到一定要求的教師提高其待遇,使教師素質得以提高,教師隊伍能夠比較穩定。(2)提高教師地位、待遇,為其順利開展工作提供必要且有效的支持。(3)持續穩定的特殊教育經費投入。
3.2 在特殊教育學校內部的微觀方面:在特殊教育學校內部的微觀方面,促進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鼓勵教師通過多個渠道,參加多種形式的業務進修。鼓勵教師報名參加短期非學歷培訓和長期學歷培訓,參加校際經驗交流,尤其是要鼓勵教師與普通學校建立聯系,到普通學校進行觀摩學習,幫助教師走出校園,開闊視野,在學習中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調動起自我進取、不斷完善的內在動力。(2)獎勵積極參與教育科學研究,尤其是參與推廣新教學或教育法的教師。這有助于教師創新,有利于培養反思型、專家型教師人才,還有助于增強教師的積極參與意識。(3)改進學校的文化和教學生活,增進教師對教育未來前景的興趣,建立合作、團結、互助的教職工集體關系和團隊文化,強調在教師個體的發展中,發揮教師集體的積極作用,增強教師個體的團體歸屬感。(4)開展定期與非定期的專題培訓,以幫助解決教師某個時期或某個方面的特定問題。如計算機網絡實用技能培訓、心理輔導專題培訓、有關某項實驗課題的培訓、校本課程的開發、運用的培訓,等等。
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各種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認識世界,根據自身的條件建立起有益于個人與社會的生活目標,在學業、職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得以充分發展,從而獲得最佳的生活適應。特殊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都與德育、心理素質的發展水平有密切的聯系。了解和掌握特殊學生的心理,及時發現特殊學生的心理異常現象,并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們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從而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達到德育與心理健康同時教育的目的。
特殊學生心理異常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判斷是非的能力差,易上當受騙。
2、意志力薄弱,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3、依賴性強,不善于自主學習。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他人的利益、處境、心理感受,與別人(包括家長、老師、同學、鄰居)關系疏遠,常發生沖突。
針對以上的論述,我認為在學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與家長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我國特殊兒童入學年齡一般比正常兒童來得晚,他們在家庭生活的時間比正常兒童長,家長的人格、品德、學識、情感及生活習慣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啟蒙性、連續性、終身性、潛移性的特點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結構、溫馨的家庭教育氛圍、科學的教養態度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學校可通過家校聯合的方式,使學校與家庭及時溝通,使教師與家長統一認識、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確保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創設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
好的環境能使人振奮。對特殊學生來說,影響最直接、最經常的是學校班級以及與他們交往密切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這些都會使特殊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面對社會上一些不良影響和學生的現狀,我們應把堵與導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激勵性的活動,努力營造校園文明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特殊教育學校也必須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常規制度是一套系統的行為規則,它確定著對兒童行為活動規范的方式和標準。
特殊學生由于易遺忘、丟三落四、時間觀念差、個人衛生差,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更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國旗,在國旗下獎勵衛生好、學習好、不遲到、愛勞動、講文明的優秀班集體和優秀個人。學生養成了每周日自覺洗頭、洗澡、剪指甲、換衣服的習慣,每個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按時到校上課。這些都對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發展有促進作用。
三、架起溝通橋梁,融入文明社會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每一個健全人與他們架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則更要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疏導和矯正。我們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排除他們心理上的苦惱,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焦慮,避免他們可能產生的挫折感,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
如,與正常學校建立友誼班,加強與正常兒童的接觸和交往,增強其自信心和獨立意識。正常兒童每月來幫他們打掃衛生,輔導他們做數學題。他們也可以為正常學生表演他們的文藝節目,或者向正常兒童贈送小禮品等。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需要友愛,從而培養了正常兒童理解、尊重、幫助殘疾兒童的良好美德,對特殊學生來說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強了獨立意識,也學習了正常兒童的辦事效率與優秀品質。
四、將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會
在抓好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生活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監護和安全條件下,開展有利于他們品德發展的活動。
如:教育學生孝敬長輩,讓他們學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既能培養他們尊老愛幼、關心他人、熱愛勞動的觀念,又能提高他們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強的信心。畢竟,這群學生早晚是要走向社會的,將來想在社會上生存肯定要獲得更多人的幫助。那么,現在就要學會感恩社會、回饋社會。
教師滿腔熱情的愛心、理解和信任是對特殊教育學校兒童少年進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這里學習的兒童少年是社會的不幸兒,在社會和家庭中他們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視,很少能享受到溫暖和愛,這就使他們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膽小任性、蠻橫無理,動不動就表現出一種防衛姿態,喪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這些病態的心理,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教師滿腔熱情的愛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們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為習慣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步強化。其實有時候這些看起來好像是不道德行為,但實際是這些兒童少年的某種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師必須從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出正確的處理,使他們時刻感受到老師的愛、集體的溫暖,這樣才有利于他們良好品德的培養。
作為每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時刻都要立足發展中國的特教事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做好,從而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家長,對得起社會,對得起黨的教育事業。
【論文關鍵詞】特殊教育美術欣賞 教學特征 審美價值與評價
【論文摘要】針對特殊教育學校聾生美術欣賞課程出現的問題,結合特殊教育的對象,按照特殊教育教學的特征與規律,提出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特征,以及審美價值和評價。
一、特殊教育學校美術欣賞教學的特征
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美術教師而言,欣賞教學難于實踐教學。一般情況下,身體有殘疾的學生在欣賞傳統的藝術作品時,只能夠欣賞一些具象的圖像資料,而對于圖像后面深層次的內涵(繪畫風格、時代背景等相關知識)理解起來就很難了。這是因為聽力有障礙的聾生,由于學生身體的原因,造成他們接觸正常社會較少,與人溝通困難,一時無法超出自己的生活學習環境和經驗范圍,由于受到自身審美欣賞習慣的局限,進而審美素養和欣賞水準比較低。使美術欣賞課程收效甚微。針對這種情況,如果美術教師沒有采用相應的教學手段,來啟發引導他們,那么,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對特殊學生進行“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簡單的日常美術課程所能做到的。審美意識的培養和形成需要有個漫長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學生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寫實(再現性)作品,而對于比較抽象(表現性)作品就不知所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聾生的審美與欣賞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視覺審美現象時,其評價標準就混亂了。
我們已經知道,欣賞教學具有三個主要功能——認識、教育、審美。從欣賞中不斷獲取多種功用是審美欣賞中繼發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對特殊學生群體時,教師通過身體語言來表述、傳遞給學生,使他們通過欣賞具象或者抽象的藝術作品種,體會到自我思維意識中潛在的某種審美能力的存在,并與作品之間形成一種情感的交流。
二、藝術的審美價值與評價
1.審美價值的客觀性。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在欣賞中,由于每個特殊學生的知識結構、家庭環境、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在對某一作品實際判斷中,不同主體會出現不同感受。在教學中,欣賞材料的選擇和教師的講評是極為重要的。倘若欣賞材料選擇不當,教學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在學生鑒賞力尚處于低水平時,讓他們欣賞人體藝術,可能使教學無法開展。同時,需要教師在課前查閱多方面的史論資料和作品的文章,從中選出普遍性的規范和準則,這樣才能使評價標準更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2.審美評價的功利性。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功利性。一方面,審美意象和信息在激發主體(身體有殘疾學生群體)審美經驗的同時,也可能激發起個人的現實意識,即審美判斷中潛在的相關聯分析與判斷。如,對畫中蘋果的色彩和形狀產生美感時,也可以作為“望梅止渴”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著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制約著審美價值判斷。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
3.審美評價是主客觀的統一。審美價值的客觀性并不排斥主體感受在審美現象上的多樣性。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評價難于統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在的判斷,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聽力有殘疾的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們了解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或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
誠然,教師對作品的評價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并在教學中表現為一種灌輸性。尤其是針對聽力有殘疾的特殊學生,他們本身就有某些程度的自卑感,面對陌生作品時,更容易產生陌生和無從理解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欣賞教學活動中,要及時的調動學生的主觀審美情緒,將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始終貫穿教學活動全過程。
三、繪畫欣賞中的評價
1.作品內容與形式。一般認為,再現性作品形式服務于內容,而表現性作品內容往往體現于形式的本體之中。任何繪畫都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多重性內容。在具象繪畫中,再現性內容比較明顯,而表現性內容則比較隱蔽。這些都需要與特殊群體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并進行詳盡講解。由于繪畫具有多重性內容,在教學中必須分清它們的主次關系,使學生的感知和評價有的放矢。
2.欣賞與形式。在這一階段的評價,需要我們把注意力固定在作品上,并試圖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著的主要成份。例如,塞尚的《蘋果與桔子》,產生順暢、和諧及愉快情緒的形式機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線條是流暢的、形狀是柔滑圓潤的、色彩是暖調的;靜物在大面積白襯布映襯下,整個明度是高調的。構圖是由各種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組成,變化而統一。桌面向左傾斜造成圓滑的果子不穩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傾斜的果盆強力牽制下取得了平衡。這樣畫面既有歡快的動感,又有祥和安靜的均衡感。但這些定性的分析必須在學生的評價之后,教學應當首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因為對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比不過對形式的直覺,直覺是對形式全面綜合性感知,是動態的。尤其是對于聽力有障礙的聾生,他們在聽力損失的同時,身體其他器官比如眼睛就比較靈敏。在教學中,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們需要直覺形式,但不能把直覺神化。另一方面,直覺后的理性分析幫助我們了解所能直覺的東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們要求特殊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盡管對形式的剖析會使欣賞失去了愉悅性,但對提高形式的直覺水平是極為重要的。整個教學是一個從引導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環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使特殊學生群體的直覺水平從感性階段到理性的高度。
綜上所述,使我們明白了欣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活動。教學的開展都必須依據聾生前一階段的基礎,提出具體教學目標側重點。盡管教學活動的各階段和各層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須圍繞著以提高聾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為宗旨。對實際作品進行多維的和有效的審美評價,是達到這一宗旨的唯一途徑。
[摘要]文章采用問卷法對湖北省特校師資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省特校師資數量、質量和結構比較合理,職前教育覆蓋面廣,職后教育渠道暢通,但也存在在職培訓方式單一、缺乏針對性與實效性等問題。文章提出了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參與”的師資培訓體系;政策支持,建立特殊教育師資繼續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特校青年教師教科研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評估體系四個方面的適應省情特教師資隊伍專業化成長策略。
[關鍵詞]特殊教育 師資培訓 調查研究
一、調查目的
了解我省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發現師資隊伍專業化成長存在的問題。借鑒其他各省以及國外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經驗,探究構建適合省情的完善、開放、高效的特校教師專業化繼續教育體系的對策,以期提高特教學校教師專業素質。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本次調查了1165名專職教師,覆蓋湖北省襄陽、宜昌、荊沙、黃岡、恩施、武漢、咸寧、十堰8個片區培智學校、聾校、盲聾培智合校、盲校、盲培智合校、聾啞培智自閉癥合校等66所不同殘疾類型的特校,占全省特校的86.8%。其中,隨機抽取各校義務教育、高中和幼兒教育階段的不同學科(如語文、數學、律動、音樂、思想品德、美術、體育與健康、社會自然、物理、信息技術、職業技術教育、英語以及心理輔導)、不同專業層次(市級骨干教師、縣級骨干教師、校級骨干教師、一般教師)、不同教齡(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年以上)的教師。
2.調查方法。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法,將教師的基本信息、學歷進修、在職培訓和專業分布等要素編制成問卷,包括教師隊伍的現狀、職前教育情況、在職培訓情況、職后學歷進修四個方面共32個問題,其中28個問題為選擇題,4個問題為開放式問答題。即職后發展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專業成長中的期望與途徑,在職培訓的動因與效果,以及對職后進修的意見與建議等。對全省66所特校教師進行了調查。
本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165份,回收有效問卷1107份,回收率為95.01%。
三、調查結果
1.湖北省特校專職教師隊伍的現狀。湖北省聾、盲、盲聾培智合校、盲培智合校、聾啞培智自閉癥合校、培智學校的在職教師1802人。學歷結構顯示:本科學歷教師占75.4%,碩士比例為0.2%。教師的年齡結構合理。其中,普通教育的專業畢業生占教師總數的51.3 %。從職稱結構來看,中學一級和小學高級人數最多,占教師總數的40.4%。
2.職前教育情況。問卷調查主要涉及職前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知識的途徑;是否參加過特殊教育崗前培訓,以及目前所教學生年級、班級、人數、障礙類別、科目等幾個方面。全省特校中,職前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人數為325人,占教師總數29.4%。在接受調查的1107名專職教師中,學習普通教育(如學校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普通師范),但在學校選修過特殊教育專業課程有43.2%,學科教育(如語文教育、數學教育、英語教育等)的有27.4%。在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之前,89.2%的人參加過崗前培訓。
3.在職培訓情況。在職培訓主要涉及教師參與培訓的目的、培訓形式、培訓安排、培訓效果和建議等幾個方面。在1107名教師中,有96%的教師接受了特殊教育專業培訓。關于參與在職培訓的目的(該選項為多選),學歷進修最多,占46.1%;學校規定的占14.51%,日常教學工作需要的占21.01%;學校安排的最少,占12.9%;其他占5.48%。
關于參與在職培訓的形式(該選項為多選),特殊教育培訓班占55.14%;專題講座占39.82%;學術交流占5.04%。可見開辦培訓班是在職培訓的主要形式。
關于培訓的組織級別,曾經參加過校本培訓的教師人數為1107人,占100%;縣區級培訓的850人,占76.78%,省市級培訓有227人,占20.50%;參加國家級培訓的30人,占2.72%。
關于培訓的效果,即對教
的現實工作有無幫助:認為幫助很大的占36.7%,有些幫助的占41.21%,認為幫助很小的占2%,其他占20.09%。
關于培訓的建議,有兩個部分:一是崗位置換培訓,開展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與特校教師的崗位置換培訓,每年的春節,安排特教專業學生到特校頂崗實習,特校教師來學院進行專業學習,以緩解特校師資的不足。集中培訓的時間安排在4~6月,便于培訓教育教學管理。二是分科分類培訓,開展智力落后教育、聾教育、自閉癥、聽障教育教師分科培訓,主要側重學科教學設計與技術培訓,便于按需施教、經驗交流與分組研討。
4.職后學歷進修。從特校教師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正在進修的新學歷來看,特校教師的學歷亦正在逐步提高之中,尤其是 1995~2009年期間,特校教師的第二、第三學歷提升速度很快,逐年呈上升趨勢。
在調查1107名教師的過程中,無論是第一學歷還是第二、第三或正在進修的新學歷,學習或進修的學校都是以普通師范院校為主,25%的教師選擇了特殊教育專業學歷進修。這對落實特殊教育資格證書十分重要。
四、問題與原因分析
1.教師專業發展不能適應特殊學校布局需求。傳統以聾啞為主的縣級特校存在招生與辦學困難。比如,十堰、襄陽、荊沙市轄區特校比較明顯。生源結構變化對特殊教育轉型提出嚴峻挑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省包括隨班就讀的智障學生共有18882人(占三類殘疾學生的36.8%),還有902名智障兒童和121名精神疾病兒童沒有入學。面對日益攀升的智障學生數,聾啞類特校已無法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急需進行轉型或增設發展智障專業。2.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偏低。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教師總量不足,省內教育主管部門對特殊教育編制給予了極大傾斜,但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2004年,武漢市明確了盲校1∶5.2、聾校1∶6.5的定編標準。2010年湖北省特殊學校專任教師生師比10∶1,相對低于江蘇等其他發達的省市。特殊教育教師跨專業、跨科目、跨年級、跨殘疾類型教學的現象依然存在,除智障教育教師之外,康復師、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十分缺乏。二是教師結構不合理,2010年,全省25歲下教師僅為57人,所占比例為3.81%。年輕教師比例較低。三是教師職前培養不足,國內高等特殊教育高校,專科、本科層次的生源萎縮,導致職前培養不足。
3.在職培訓模式單一,缺乏實效。基于學員素質的參差不齊,培訓的質量無法保證。有78%的省級特校骨干教師認為以前我省開展的特教培訓,其效果為“一般”。 培訓內容主要側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論,缺少實踐課程;課程設置實用性不強等,造成了培訓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培訓效果事倍功半。
4.教師待遇有待提高。目前我省執行的特殊教育津貼占教師工資15%的標準過低;部分殘疾老師因受語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的影響,職稱考試屢次不過的情況較多,導致每年均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從特校分流。隨班就讀教師培訓機會較少,相關待遇難以兌現。
五、對策及建議
1.完善“前后融合”“三方參與”的師資培訓體系。在現有特殊教育師資培訓體系基礎上,特教主管部門建立“前后融合”師資培訓體系。構建教師的職前培養、在職培訓、職后學歷提升的通道,特教主管部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校共同參與,三方面加強聯系和合作。培訓團隊主要由華師大的教授、襄樊職院的專家、片區校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專家、教師組成。項目支持,優扶持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辦好特教專業,在重點實驗室、校內實訓室、師資培養、校校合作、校外實習基地等方面,給予經費保障。與特校、康復訓練機構合作,共同開展“師范類課程+學科課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十二五期間,實行五年制單獨招生制度,用好國家助學金、省級助學金、院級獎學金的評定政策,吸引優秀農村地區的初中畢業生報考特教專業,擴大現有的招生規模,從源頭上解決特教師資隊伍來源不足的問題。
2.建立特殊教育師資繼續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完善三方分擔制度。政府、財政局等部門制定《關于建立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經費保障機制的意見》實施細則,明確特殊教育師資繼續教育的經費合理分擔辦法。培訓經費的支出可采取各地教育局、學校及個人三方面共同分攤的辦法。政府支付培訓費、學校支付教師的交通與補貼
、教師支付生活費等。邊遠山區的幾所特校、隨班就讀教師實施免費培訓。
設立特殊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或學術獎勵基金制度,主要落實省內特殊教育名師、省級一等獎、國家級教學競賽獲獎教師的相關待遇等。
3.提高特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高校參與,課題拉動。依托省教科所和省教研室,引導探索研制特殊教育教師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等方面的課題,龍頭校每年都有研究課題。搭建全省特校網絡教研平臺,全省8個片區的學校,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活動,交流工作,學習新政策,研究新問題,探尋新措施。通過教科研,使廣大青年教師掌握理論,提高能力,勇于創新,敢于開拓,成為研究型的教師。同時,辦好會刊。依托省教育廳基教處、特教專業委員會辦好兩刊(《特教天地》《武漢特教》),開辟學術爭鳴專欄,按期出刊,為教師教研提供陣地。
4.建立行之有效的評估體系。主管部門組織,特教專業委員會參與,根據教育部關于《特校暫行規程》的有關要求,將隊伍建設作為評估的a類指標,研制特校現代化要求的評估指標體系。在省內逐步推行特殊教育資格證書制度。人事、財政、教育等部門聯合,面向社會招考信息,公開招考,嚴把教師的入口關,擇優聘任。逐步實施省級、市級和校級督導相結合的形式,加強對特校教師的考核,考核結果作為特教教師的職稱評定、評優晉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主要參考指標。加強隨班就讀教師的教學督導,逐步完善分配制度,激勵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摘要】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殘疾人是必然要出現的一個群體。為了使殘疾人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能夠更好的生存在這個社會,特殊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點部分。特殊教育在社會中承擔著殘疾兒童適應社會的重任,因此,國家要在這一方面加大投入,為了使我國特殊教育能夠深入到每一個殘疾人。本文重點就殘疾學校在德育管理方面應當考慮的問題入手,分四方面討論了德育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德育管理;方法
在國家加大特殊教育工作之后,我校積極參與其中,成立了一所以培智教育為主要工作的特殊教育學校。在學校成立之后,主要以殘疾兒童為主。從日常生活入手,逐漸培養殘疾兒童的各方面素質。為了使得這些兒童能夠更好的融入到當前的社會中,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了許多的引導以及教育。通過不斷的摸索研究以及實踐教學,我們可以總結出幾點可以應用到各個學校的措施。
一、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特色,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優雅整潔的校園環境能為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健康成長,同樣是對心靈的洗滌。有人說,一個整潔的校園能影響學生的生活習性。就像每天都是嶄新的,每天都是不一樣的精彩。所以,美化校園同樣是育人特色,啟迪智慧,激發靈感。也正是我們學校多數是特殊學生人群,更應該關注到細枝末節,愛護花草,可以教會他們懂得關愛他人。將每一個死角打掃干凈,也會讓他們的自卑心理隨之揮去。讓他們體會到無論是誰,哪怕是校園環境無人問津的死角,同樣是值得關注,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們培養出非常高尚的道德。
二、有效開展喜聞樂見的校內外活動,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學生充分的娛樂活動,這就是在現代各大中小學校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實質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多動手,能夠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外活動中,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事業觀,并且提高他們在社會中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組織課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走向社會,更好的接觸社會,培養出對社會的感情。在活動的過程中,同學之間可以更加的團結友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科學意識以及遵紀守法的意識。除此之外,還要組織學生進行征文比賽,例如說《給父母的一封信》等等,促進學生的感恩意識,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可以幫助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美滿,家庭更加和睦。
三、有計劃地開展主題班會課,使學生受到系統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每個學生接受的教育,是成長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項性格完善的課程。不得不說主題班會是德育教育的最傳統也是最廣泛應用的方法。這就要求每次班會都要定好方向。可以借助同學們較為感興趣的話題引出,也可以通過近期輿論熱點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在班會上增長見識,完善品質。讓他們在校園的小圈子里也能體會社會正能量,讓他們不僅懂得攝入書中寶庫,又能為他們提供一雙睿智明亮的眼睛觀察世界。主題班會課的點睛之筆在于課件的準備是否充足,老師的講解是否到位,插播的視頻是否精彩等等,這都是開展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關鍵。
四、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俗話說得好“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在校園管理制度中分外應景。學校這個大集體想要規范化管理,就必須有科學的管理制度與管理方法。這樣才能讓廣大師生合理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分內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司其職,積極向上,讓學校的至高理念深入每一個師生心中。為學生提供一個自我發展平臺,設立文化小標兵,藝術小標兵,等。讓學生們的天分充分被挖掘,營造力爭上游的學習氛圍。同時要關注到智障兒童的心理健康,為其多提供表現機會,同時設立獎學金項目,對優秀學習榜樣要不吝獎賞,進而增強學生榮譽感與自信心。設立計分制評獎評優,安排值日生并責任到人,每個學生都是班級的小主人翁,這樣班級會更加便于管理,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也會蔚然成風。
五、結論
結合我國的現狀來分析,特殊教育的發展和壯大給我國廣大的殘疾人群體帶來了希望,并且進一步增加了我國社會群體的穩定以及和諧。在特殊教育學校中,我們應當將德育教育的管理放在首位,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技能以及能力,引導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向上以及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在教育的過程中,想要德育管理的順利實行就需要社會以及國家的大力支持,只有在眾人的幫助下,特殊教育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特殊教育不斷發展,然而特殊教育教師的薪酬制度卻還存在一定的障礙,影響著特殊教育人才的去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特殊教育的發展。課題組在已有的前期基礎上,對我國目前的特殊教育教師薪酬制度進行調研分析,總結出其存在的障礙,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特殊教育;薪酬;障礙;對策
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特殊教育起步晚,發展慢,任務艱巨,目前特殊教育教師的薪酬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并且作為地域廣闊和風俗文化多樣的中國,每個地方的特教教師薪酬制度都不一樣,考慮到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程度、城市貧富差距和社會風氣先進性等,很難制定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薪酬制度,這也給特殊教育教師薪酬制度的落實和實施帶來較多障礙。
一、我國目前特殊教育教師薪酬制度存在的障礙
(一)特殊教育津貼增幅小。特殊教育津貼是對從事特殊教育編制內的教師的一種鼓勵性補貼。1956年,我國就設立了特教津貼,也就是在基礎工資上再另外加發15%的補貼。然而61年過去了,如今的社會經濟形勢與當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已是今非昔比,15%的特教津貼對于教師而言已經失去了所謂的鼓勵性質。即便是如此低的標準,有些地方政府也不夠重視,而一些重視特殊教育的地方政府,提高了一定比例的本地區特教津貼,個別地區還把特教津貼納入了長期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并且在該崗位退休教師的退休金。盡管如此,從總體上來說,因為定的初始標準過低,導致全國范圍內特教津貼的實施標準仍然是一片亂象。(二)特教基礎工資偏低。特殊教育教師要面臨的是一群有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孩子,這些孩子通常生活不能自理,且存在溝通障礙,不能確切地感知正常人的語言和思維,很難引導,這給特教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工作壓力,特教教師要付出比普通教師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管理教導這些孩子。但是特教教師的基礎工資卻比同級普通教育教師要低,工作艱辛而回報少,特教教師在物質和精神都得不到很好的滿足,這對于留住特殊教育人才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三)特教績效考核無優勢。特殊教育教師的績效考核標準與普通教師一樣,并未向特殊教育教師傾斜。但事實上,特殊教育教師教學難度及心理壓力更大,他們的教學要求更高,需要具備與殘疾學生交流溝通的專業技能,還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管理學生的生活,承擔更多的安全責任,精神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另外,面對特殊的孩子,還要因材施教,然而學生的反饋卻不一定有成效,這樣的長期教學會導致特教教師身心疲憊,成就感缺失,甚至想退崗離崗。所以,在績效與考核上理應向特教教師予以一定程度的傾斜,給予他們額外的物質精神獎勵,減少特殊教育教師的流失。(四)特教職稱晉升困難。職稱的評定關系到教師工資、晉升以及以后的退休待遇,是很多教師的終生奮斗目標。但特殊教育教師的職稱晉升并沒有考慮到特教的特殊性,只是納入普通教育職稱評定體系同步進行,需要、課題研究、學業成績評定、普通話等職稱評定“硬條件”,這些都是完全依據普通教師的條件制定的,因此,特教教師的反響十分強烈。特教教師的從業資質也與普通教師有很大區別,特教教師從事的是“康復教育”、“醫教結合的教育”,既不是單純的醫學,也有別于普通教育。然而目前無差別的評定標準并不利于特教師資隊伍的培養,更不利于調動廣大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評比名額少之又少,在評選特級教師時完全不考慮特殊教育的特殊情況,和普通教師一樣的標準,看似平等,實則很不公平。如果這一基礎性問題不能很好解決,極其不利于特教教師隊伍的穩定。(五)特教教師編制名額少。相對于普通學校教師而言,特殊教育教師的編制名額十分有限,有些特教教師從事了數年的特教工作,卻依然不能入編,這對辛勤耕耘的特教教師們來說有很強的挫敗感,因為沒有入編,就意味著享受不到特殊教育教師正常的福利補貼,不能滿足物質需求,精神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激勵,會導致特教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最后可能會造成特教人才的流失,不利于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破解特殊教育教師薪酬制度障礙的必要性
(一)破解特教教師薪酬制度障礙是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的關鍵。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大,工資低,保障差,導致特殊教育行業成為一些畢業生選擇就業對象時一開始就拋棄的行業。因此,提高特教教師薪酬待遇對于吸引和留住特教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二)破解特教教師薪酬制度障礙有利于激發特教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特教教師的投入如果能得到更多的回報與認可,這無疑能最大程度地激發教師們工作積極性,增強職業認同感,使特殊教育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事業中,從而加快特殊教育的發展。(三)破解特教教師薪酬制度障礙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薪酬待遇,縮小與普通教師的薪酬差距,并適度增加特教補助津貼,是對特教教師工作的一種認可,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
三、完善特教教師薪酬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公共財政投入,提高殘疾學生資助水平,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加快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建設。(二)充分考慮到特殊教育行業的特殊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并且按比例享受額外津貼,來吸引和留住人才,更能調動特殊教育教師的積極性,最大可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三)深化體制改革,將特殊教育事業作為行業重點來對待,借鑒和吸收國內外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系統,完善特殊教育教師薪酬制度,保證內部公平和外部公開,通過對績效評估系統的完善和薪酬激勵機制的健全,才能更好的提升特殊教育教師的滿意度,打破重重阻礙,營造高效合理的環境。(四)當地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特殊教育作為特殊的群體,更應該受到政府政策和相關法律規章的保護,不僅在物質薪酬上,更要關注特殊教育教師精神上的滿足。在職稱晉升和績效考核上做適當放松處理,并妥善采取優惠政策。(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保障制度。他們為特殊教育行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默默奉獻了一生,就應該也必須得到應有的榮譽。在社會保險上向這些劣勢人群提供“保護傘”。社會保障就像是他們最后一道安全線,只有真正保障了他們切身利益,只有這樣才能讓特殊教育教師沒有后顧之憂,才能充分發揮樂觀熱情的工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偉大事業中。
特教學校的學生由于在生理方面有所缺陷,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培養聾啞學生堅強的意志,我們可以利用體育教學來引導他們積極的投入到體育活動當中去,并感受運動的快樂。體育課程的開展,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讓學生養成勇敢堅強、團結合作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具體來說,對特教學校的學生開展體育教學,有哪些科學的方式呢?
一、轉變體育教學理念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當前的教育教學模式下我們不僅僅重視對學生進行文化課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學習方面也是如此,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良好的體格,才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在開展特教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時,教師首先做的就是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的核心,讓體育課為特校的學生帶來更加快樂的學習體驗。眾所周知,聾啞學生往往在聽覺方面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因此他們無法像正常的學生那樣進行體育訓練。而在特校開展體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所以說在開展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快樂教學的方式來讓體育課程成為聾啞學生放松心態、感受快樂的途徑。我在開展體育教學的時候,會將體育課看作是聾啞學生放開自我的時空,所以我經常會在課堂上引入一些簡單的小游戲,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來幫助同學們在體育課上獲得更加快樂的上課體驗,讓同學們在玩耍的過程中流汗,在流汗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比如說簡單的趕鴨子游戲,這個游戲的方法是在地上畫一個圓圈來代表池塘,然后準備一根長的竹竿,在學生當中選出一個人來趕鴨子,其他的學生則扮演鴨子。游戲開始,趕鴨子的人手拿竹竿,竹竿的另一頭要接觸地面,通過來回的奔跑走動來追趕其他的學生,其他的學生要在畫的圈里面進行躲閃,從竹竿上面跳過去,如果誰在躲閃的過程中觸碰到了竹竿,他就成為下一個趕鴨子的人,繼續游戲。這個游戲參與性強,并且形式簡單,廣泛地被學生所接受。
二、培養學生體育興趣
對于聾啞學生來說,他們其中的大部分的人內心都是比較自卑的,由于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直接導致了他們的心理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情緒敏感、內心自卑、容易暴躁、嚴重孤僻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是聾啞學生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特點。因此對他們開展體育教學要比對正常的學生開展教學難的多,所以筆者建議在開展教學時可以從興趣方面入手。不論一個人在生理方面存在怎樣的缺陷,只要他的心理是完整的,那么就會產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能夠培養聾啞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那么相信這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會有積極的影響。培養興趣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我們要遵循的唯一的一個原則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也就是說要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學生能夠樂于接受的教學策略。舉個例子,我在開展跳繩教學的時候,為了能夠讓聾啞學生產生對跳繩這項運動的興趣,在教授技能的準備部分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小活動,這個活動的內容就是躲閃跑動的長繩,同學們跑動的速度由慢到快,這樣一來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家對于體育運動的適應能力,同時也能夠充分的熱身,對跳繩這項運動產生初步的了解。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對于體育項目的熱情。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活動之外,教師還可以在開展完教學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競賽,設置一些相應的獎品來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
三、明確體育教學重點
由于聾啞學生和正常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要根據特校學生的特點劃分出體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對于正常的學生來說,可能體育運動是為了增強技能,但是對于聾啞學生來說,他們在體育運動方面可能天性比較弱,因此應當將重點放在加強身體素質方面。在對聾啞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應當以寬容的態度來面對整體的學生,不能夠為學生制定太過嚴厲的教學制度,也不要強制學生必須要達到怎樣的水平,要幫助學生通過體育運動來增強體質,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加強與其他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比方說有很多聾啞學生他們肺活量比較低,作為體育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身體特點來制定教學計劃。針對肺活量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肺活量。堅持做持久性的耐力運動能夠促進肺活量的提升,像跑步、游泳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根據實際情況來說,跑步更加容易實現,因為它沒有過多的限制條件。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培養跑步的習慣來達到提高肺活量的目的。除此之外還要教授給學生一些跑步的技巧,比如說在跑步時要注意調整呼吸,放慢呼吸,深深一口吸足氣,在緩緩吐出知道全部吐盡,平時自己也多這樣反復練習。通過這種專項性的訓練,能夠明確體育教學的重點,幫助聾校學生提高身體素質。綜上所述,其實特校的體育教學工作也并不是那么的難以開展,只要教師能夠深入的了解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就能夠設計出適合聾啞學生的教學策略,從而從整體方面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茆如善 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特殊教育學校
特殊教育學校是每個地區都設立的學校,主要是針對當地的一些特殊人群所創辦的,這一類特殊人群主要是有殘疾兒童或者自閉癥等疾病的青少年等。正常的孩子可以通過學校學習豐富的學習知識,還能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讓自己的思想體系越來越豐盈,而特殊學校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只能依賴自己的內心來感受世界的美好。所以,政府以及社會團體組織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就創辦了這樣的學校,來幫助更多的人用語言或者是感受語言帶來的魅力。目前而言特殊教育學校是針對社會上的特殊人群所創辦的學校,為了使這些特殊人也向正常的學生一樣享受同樣的教學資源,教育部門也在大力進行資源整合,讓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享受最優質的教學資源。語文教育對于我國的學生是屬于母語教學,對于語文知識的充分掌握是學生最基本的能力,通過語文教學,特殊群體的孩子能夠像正常的學生一樣學習專業的語文知識,能夠用文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更能進一步彌補這類人群內心的缺憾。然而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也需要進行正規的學習指導,讓這些特殊教育的學生也能在語文學習上有所造詣。所以本文就從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創新研究方面進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創新研究的原因
(一)新時期教育事業改革的需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經濟改革也在大力的開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在一步一步的改革,各行各業都在著力進行改革以保證本行業能夠在社會發展大軍中站穩腳跟,甚至能夠走到前沿。同時,經濟改革的浪潮中也包括教育行業,然而這里要著重講的是特殊教育學校所要進行的教育改革。特殊教育是針對特殊人群所設立的學校,因此,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的遵從正常學校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學資源就必須要同正常學校的教學資源一樣,要保證這些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能夠與正常的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讓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也能正常享受先進的教學資源。
(二)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化
目前很多的特殊教育學校對于特殊人群所制定的教學計劃過于單一,沒有任何的新意,不能夠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首先來說就是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都有這樣那樣的殘疾或者缺陷,其次,這一類的學生群體更容易出現心理疾病,最后就是說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也是極為重要的。然而綜合這些原因,很多特殊學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不夠合理的傳統教學模式,沒有附加過多的優秀教學資源,讓這些特殊人群覺得這樣的課程太過于乏味,更加使得他們內心的負擔變的大起來了,所以,依賴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是不長久的。
(三)教學內容過于書本化
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做到將教學正常化,不要帶有任何的其他想法去教學。很多的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都是依賴課本為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老師通過朗讀課本,將一些優美的語句單獨提出來供學生學習,這樣一來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師的教學計劃,但是實際的教學質量還是很差。例如在特殊教育學校,一部分學生是聾啞患者,老師在朗讀課文時,對他們不會起到作用的。通過這樣的教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思維也開始變得退步,這也可以說明很多學生的興趣點無法被老師清楚的了解到,使得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有了一定的退步。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創新研究的推廣策略
二、改進教學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依托教師對于課本內容進行解讀,依賴于老師為學生傳達這些語文知識。然而對于這些身體有殘疾或者缺陷的學生更加需要比較適合的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借鑒國內外一些優秀的特殊教育教學模式,可以在借鑒教學模式的同時還可以借鑒一定的教學內容來豐富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內容,進而將這些教育模式中的優秀內容進行專門的研究,再結合本地的情況很好的處理教學單一化的問題。
三、創新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引進先進的教學資源
目前的語文教學還是過多的依賴國家印發的課本,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而言,對于這些教學內容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降低了特殊人群的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半興趣,然而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還是為學生朗誦課文,這就完全降低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越來越多的特殊群體接受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少。所以,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要積極鍛煉自己的教學能力,積極參加專業的技術培訓班,學習更加優秀的教學方式,進而讓學生學到更優秀,更有趣的語文內容,讓他們敏感的心靈溫暖起來。同時教育部門還要積極為這些特殊學校引進先進的教學資源,例如在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微課也開始慢慢進入學校課堂,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獨立學習的意識,解決更多學習問題。特殊教育學校在引進這些教學設備后能夠幫助特殊群體的孩子接觸更多新鮮的教學內容,培養自我學習意識,讓這些孩子的內心獨立起來,讓他們能夠更好的面對社會帶給他們的挑戰。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而言,就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新的教學計劃,創新教學方針,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資源,培養這些特殊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讓這些孩子能夠積極參與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
作者:王偉 單位:徐州市特殊教育學校
摘要:體育課教學對智障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極為重要,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應該尊重智障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滿足智障學生的需要,引導智障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與健康的教育,激發智障學生的積極性,使每個智障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更健康的適應社會。如何合理的設置教學內容、培養智障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不斷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特殊教育;培智體;教學;探討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查認為:“如果是學生習慣于簡單的接受或被動的學習,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培智體育教學中,要想使智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就應及時調整教學目標,靈活處理教材,并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學生的體能差異,場地器材等實際情況,講求一定的教學藝術,培養智障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合理設置培智體育校本課程
目前,培智體育教學的教材是從普教教材參考而來,只是延長學習段,降低了一些高技術型項目難度,并不符合智障學生接受能力,也難以適應智障學生發展需求的訓練項目。為切實推動智障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和品格形成,在課程目標設置、內容設置上應該注意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課程設置目標必須以康復學生身體和心理,恢復學生身體各項機能為基礎。智障學生具有肢體動作不協調、靈敏素質差等特點,所以課程內容設置必須優先考慮發展、康復學生的上述機能,只有有了良好的運動技能和協調基礎,才能較好的進行下一步的技術性教學,否則,極易偏離學生發展軌道,使學習體育技術變為一句空談。另外,課程設置內容必須要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智障兒童參加體育競技機會較少,這與智力發育和身體發育有關,除非有特質,一般來說身體素質較差,甚至有殘疾,長期自閉也讓他們對技術性東西不感興趣甚至有望而生畏心理,而對生活中玩的項目常能自覺訓練。教學中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抓住這一點,在內容設置上與生活實際和生活習慣、運動習慣相聯系。如走直線可與現實生活中的走斑馬線、右側通行聯系,拋物體(拋石子而非投擲鉛球)、漫步機訓練與公園或社區的健身聯系,跨跳、跳上跳下練習與生活中遇有小河溝聯系,使他們感到不陌生,學了就有用。并在此基礎上告知學生什么是危險,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便于良好意識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2師生之間建立和諧的氛圍
什么是和諧的氣氛呢?我認為就是教師上課時態度和藹,講解具體生動,示范優美正確,培智學生能在積極愉快,嚴肅活潑的氣氛中學習鍛煉。眾所周知,體育課主要是從事各種身體練習,身體練習屬于運動條件反射,它是在大腦皮層支配下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隨意運動。和諧的氣氛能夠使培智學生的大腦皮層建立起適中的興奮狀態,便于接受新知識,掌握新動作,并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鍛煉。相反,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之間存有隔閡,培智學生的心理狀態就會出現不均衡,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就會降低,甚至會處于抑制狀態。因此主動肌與對抗肌的協作也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引起動作失調。
3教學方法多樣化
①把猜謎、講故事引進體育課。目前,體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講解動作概念、要領,示范,然后學生隨教師進行模仿練習,方法單調,吸引不住學生的興趣,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如果采用提問式教學,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針對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猜謎語的特點,我在教《前滾翻》時,出了個謎語讓學生猜:“兩手用力撐,兩腳迅速蹬,團身如球滾,展體似雄鷹。”謎語一出,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對所學的東西易學易記,從而達到了寓教于學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法,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常變常新,步步深入,始終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想學、樂學的自覺行動。②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練習。由于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課時往往是“人到課堂心未到”。我們學校是寄宿學校,學生半個月才回家一次,每逢開學上課,這種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就更加嚴重,甚至連隊伍都排不好。針對這一情況,我根據教材內容,編一些韻律操,配上音樂或指揮學生做反口令練習、模仿動物動作等各種新穎、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練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教師要多用激勵性的語言。現代管理研究的結果表明,以勉勵的口氣布置任務,可以利用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使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如對智障進學生行技巧前滾翻的教學時,學生通常表現怕,不敢做,尤其是滾動沒有成功時,學生不愿意再進行嘗試。此時,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及時進行鼓勵,“你一定行,來,再試一次,老師來幫助你。”當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有一定的進步時,要及時進行表揚,“好,有進步,我說過,你一定行的。大家對于他(她)的進步以掌聲鼓勵。”其效果肯定要比“你真笨”的訓斥好得多。
4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
把過程性教學評價系統地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去,有助于學生充分、及時地認識自己取得的成績,并且能欣喜地發現他們所學知識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重視每一個學習活動和認真完成每一個學習任務。因為評價體育教學效果首先是一種教育評價,即必須從現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發進行評價,反映出學生在學習和鍛煉中的變化,鼓勵學生。①多方面了解學生并分析確定學生自身的狀況及努力后所能取得的進步,讓學生清楚自我潛力,根據各類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類型的標準,引導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取得進步。②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把進步快、效果明顯的智障兒童作為其他學生的榜樣,并令其幫助其他學生練習,激發其他人的練習興趣和熱情,增強“我也能完成”的信心。另外,讓學生相互觀察、發現,并以“送糖豆”的形式指出別人練習中的正確與錯誤,對照自己進行討論評價,明確自己的不足,從中得到提高。總之,培智學生的體育教學是一個特殊的教育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基本出發點,兼顧其個體差異,要針對培智學生特點,堅持以康復技能為首要訓練目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開好體育與健康課,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訓練,使智障學生養成良好地、自覺地、符合自身特點的鍛煉習慣,并形成良好的體育品質和品格。
【摘要】信息時代的到來為特殊教育師生互動的發展提出一定的機遇和挑戰。信息化環境下,特殊教育師生互動方式和手段的多樣化、互動信息和內容的豐富化、互動過程和活動的動態化、互動效果和質量的監控性。在教師、學生和信息化手段的影響因素下,對師生互動策略探析:巧妙預設疑問,激發學生動機和興趣;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互動,創造寬松愉悅的課堂環境;聯系現實生活,創設學習情景;合理使用技術手段,落實師組和師個互動;踐行“以生為本”,促進互動公平。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特殊教育學校;師生互動
自20世紀70年代始,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大量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手段等。教育步入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應當為特殊教育所用,為特殊教育師生提供和普通教育一樣的教育資源和環境。眾多教育理論認為師生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師生互動,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學情景中教師個體和學生個體或者是教師群體與學生群體間在活動過程中的一切相互影響與作用。現代教學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重視師生共同參與的互動課堂。伴隨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手機通訊平臺、視頻會議系統、即時通訊軟件等異地互動通訊工具和軟件的廣泛普及,對師生互動提出一定的機遇和挑戰。信息技術的介入使師生互動形式更為多樣化、豐富化、形象化,同時需要教師協調好教師、學生、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信息化環境下特殊教育師生互動的特點
(一)互動方式和手段的多樣化
信息化環境下,催生出微信、QQ等多種網絡通訊工具,讓手機、電腦等成為師生互動的重要載體。師生間可以通過文字、語言、聲音和視頻等進行直接性的互動交流,不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互動,實現了互動方式的多樣化和直接化。特殊學生存在聽力、智力、視力等障礙,在溝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多樣化的手段實現了溝通無障礙,讓師生可以在看得見、聽得著、摸得住的環境下進行互動。同時,由于通訊手段的發展,師生互動實現異地和延遲交流,如運用微信或QQ留言等網絡通訊工具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進行互動。特殊學生由于障礙,在學習速度、質量等方面相對來說比落后于普通學生,間接性特點為特殊教育學校提供了離線教學模式,彌補了課堂教學因無法全方位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接受能力的差異、不能因材施教的缺陷,使特殊學生在想學、愿學、樂學的時候實現師生互動,也便于教師可以監控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發展。此外,由于課堂上多媒體設備、電子白板的介入和應用,教師需要調整多媒體或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借用多媒體資源搭建師生互動的橋梁,處理教師、學生、多媒體或電子白板也成為信息化環境下師生互動的一大機遇和挑戰。
(二)互動信息和內容的豐富化
信息化環境下,呈現出來的信息量更加豐富,如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游戲等。教師需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和障礙特征為不同學生選擇合適的內容,將集體教學和個別化教學有機結合。每個類型的特殊學生,差異極大,同一類型的學生,個體差異也很大。信息化環境為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使師生互動的信息擴大化。信息網絡為師生互動教學打開了新的一扇窗,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學生也可以實現信息的增加和搜索途徑的多樣化,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問題,教師可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及時解決,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需求,隨時上網查找相關內容,實現課內與課外知識的共享與互補。讓特殊學生實現知識的即時消化和吸收,提高教學效率。
(三)互動過程和活動的動態化
相較于傳統課堂,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網絡的出現讓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活動的狀態,師生互動的過程不再僅限于教師和學生,還包括信息化手段的參與和使用,不易組織、管理、掌控、協調學生,對于教師有一定的挑戰性。特殊學生是否學習,學習進度怎樣,學習效果如何,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技巧來把控這些動態化的互動。
(四)互動效果和質量的監控性
信息化的手段有助于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錄制學生學習全部的互動過程,把互動結果復制和記載下來的。特殊學生的生理發展,心理變化對于師生互動的影響非常大,互動效果和質量的復制記載,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反思互動方式的合理性和互動信息的成效,及時做出調整和改變,促進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二、師生互動策略的影響因素
(一)教師素質
教師素質是指能順利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包括教師道德、教師知識、教師能力和身心素質。教育觀念影響互動的結構與內容,如認知互動、情感互動、行為互動;知識素質影響互動的深度,如靈活處理教材、創設互動情境等;教學監控能力影響互動的調整,如及時發現課堂互動存在的問題、靈活采取適當補救措施;信息技術素養影響互動的協調性,如協調人機互動、避免出現人際冷漠。
(二)學生特征
師生互動中的主導是教師,但主體是學生。學生特征影響著師生互動的方式、節奏和內容。一般來說,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是身心障礙者,身心特征和障礙特點不同的學生影響師生互動的方式和節奏。信息化環境下,師生互動可以實現同步互動和異步互動,面對面互動和非面對面互動,聽障學生和視障學生的互動方式多于智障學生,互動節奏快于智障學生。
(三)信息技術手段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師生互動途徑可分為兩大類:同步互動、異步互動。師生同步互動類包括不借助通訊媒介的師生面對面互動,以視頻系統為主的師生視頻互動和以手機、電腦通訊工具為主的師生語音、文字互動。電子郵件、留言和評價等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由于回復及時性的無法保證,具有滯后性歸類為師生異步互動。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互動促進了智力正常的特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但對于智障學生來說,更多的是面對面的互動,應用最多的信息技術就是交互式電子白板,實現傳統的交互功能、生成性資源的保存和更廣互動,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反思和交流、營造師生互動的情感空間。
三、師生互動指導策略
傳統課堂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游戲法等形式,但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由于信息技術手段的介入,師生互動具有更豐富、更新穎、更難控等特點。師生互動過程中,需要考慮特殊學生的特點和差異性,注意協調教師、學生、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
(一)巧妙預設疑問,激發學生動機和興趣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使用比較頻繁的一種師生互動方式,因發起者的不同而分為教師向學生提問和學生向教師提問兩種。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特征,精心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利用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互動學習。如某教師在教聽障學生學習《EXCEL的中公式計算》一節內容時,首先出示一張全班學生的成績表。讓學生在電腦中利用WINDOWS操作系統中自帶的計算器工具來算一算每個人的總分,學生們踴躍地參與計算,并把他們的計算結果報出來。然后先不動聲色,把他們報出來的正確結果一一填入表格中,并對他們熟練使用計算器給予肯定。這時,再出示一張相同的表格,利用EXCEL中的公式(求和SUM、平均值AVERAGE)計算第一行張某同學的總分。老師使用公式復制的方法把張某的總分單元格的公式快速復制到所有同學的總分單元格(使用拖拉填充柄可在瞬間完成這一操作)。學生睜大了眼睛,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說道(打手語):“我們今天的任務是學習EXCEL的這種神奇的功能:公式的計算與復制。”巧妙地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動機和欲望,更增強了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
(二)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互動,創造寬松愉悅的課堂環境
情感互動伴隨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是師生互動的核心體現和精髓,是互動的起源和落腳點。師生情感互動常通過教學過程中的音容笑貌、形態舉止、態度行為等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如教師和藹、親切、激情,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喚起特殊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學生有效參與和積極配合會激發教師上課的熱情和機智,生成更多的教學意外之喜。顯然師生的情感互動具有調節師生行為的功能,影響師生間的其它行為和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相長也”。由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特殊性,常會有學生無法控制自己等不符合上課要求的行為;特殊學生思維直觀具體性,辨別能力稍弱,面對信息的大爆炸,有些舉手無措。應具體分析,或疏或堵。某特教學校教師說:“我的學生幾乎都是我的QQ好友,我在網上進們行溝通和交流,學生把我當朋友,我有時會有意地向他們提出一些問題,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漢字輸入技能。”在課堂上他時常給聽障學生講的一句話就是:“今天學習的內容很簡單,老師相信每一位同學都能輕松掌握!”給予學生的關懷和鼓勵使學生相信老師,也使教師輕松與學生建立互動關系。
(三)聯系現實生活,創設學習情景
教學情境生活化既是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內容,也是一種其他學科師生互動的潤滑劑。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入學生身邊的案例或感興趣的話題,有利于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提高。作為特殊教育,學生目標首先是生活自理和自立,學習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生活是特殊學生的學習來源和落腳點。將學生身邊的生活案例和感興趣的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創設學習情境,增加師生互動內容和情感,提高特殊教育的質量,促進特殊學生發展。例如在智障學生學習《季節的變換》可以利用課件創設生活情境:季節的變換對于北方的學生來說,可感知到的顏色非常多,但要直接感知卻比較困難。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視頻等豐富形象生動的畫面,幫助學生直接感受春季的萬物復蘇、夏季的生機勃勃、秋季的碩果累累、冬季的飛雪寒冷。電腦利用順序方式呈現學生所喜歡的季節及所展示的特點—情景的創設、人機的交互為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與建構知識搭建了平臺。
(四)合理使用技術手段,落實師組和師個互動
由于信息技術課堂的特殊性,若使師生互動順利進行,需要一些技術手段來保證。如:在教師講授和提問時,為不分散學生注意力,需要用控制軟件對學生機進行控制,以使學生只能訪問特定的網站;教學過程中請學生演示或展示學生作品時,需有相應的轉播軟件;為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需有學生作業上交和查看系統;為對學生進行反饋,需要有反饋和監控系統等。特殊教育的一個“特殊”之處在于其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比較大,每位學生都有與其他學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根據不同類型不同障礙程度學生不同的需要選擇內容、制定需求。例如,在《認識鐘面》的教學中,要求中度智障學生能認識整點,在他們根據畫面直接口答結果后,用鼠標點擊畫面往下進行;對重度智障學生則根據他們的反應,給予相應鍵的提示,如說不出幾點整時,點擊喇叭按鈕,用鐘聲加以提示。在操作訓練時,讓中度智障學生根據畫面要求自己動手操作;重度智障學生則是根據課件的動態演示過程來操作。
(五)踐行“以生為本”,促進互動公平
學生原有發展水平、障礙特征和“最近發展區”的差異會造成互動上的不公平。部分學生基礎較差,使得這些學生不敢或無法參與師生互動。另外教室座位特別是機房中計算機的擺放位置也影響師生互動。目前,大多數的機房都采用類似普通教室的“秧田型”,某些位置可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要求教師必須主動,甚至特意加以關注,引導全體學生參與互動。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時,應注意參與機會、互動機會的公平,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師設置的多媒體情景中。如利用電子白板播放音樂時,教師發現有的智障學生或自閉癥學生不能和班級一起演唱,可以走到這位學生身邊,用自己的歌聲、眼神、動作帶著學生一起唱,讓其融入班級活動中。
作者:魏雪寒
摘要: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教育的進步,特殊教育也隨之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并逐漸占據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充分證明特殊教育在中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特殊教育的發展在當前是勢在必行。黨和政府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來保障殘疾兒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機會。但是,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國基礎教育事業中的短板,各地的教育水平更是良莠不齊。在中國的西部地區,特別是地處邊遠地區的廣大農村,特殊教育基本就沒有普及,還有很多殘疾兒童處于沒學上的狀態。本文針對當前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自己多年來從事特殊教育管理和研究的踐,提出加強邊遠地區農村鄉鎮特殊教育改革發展的對策和措施,保障邊遠農村地區殘疾兒童享受教育的權利,切實貫徹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促進教育事業整體發展、科學發展。
關鍵詞:
邊遠農村;特殊教育;問題;對策;措施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國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等文件的出臺,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投入也越來越多,極大地促進了特殊教育的發展。但是,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和重視度也就存在很大的區別。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尤其是邊遠農村地區的特殊教育的發展遠遠滯后,嚴重影響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整體推進,影響整個教育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進程。
一、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特殊教育學校分布不均,殘疾兒童入學困難
據2015年教育部的資料顯示,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053所,但是這些學校大多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城市里,不少西部地區尤其是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很少,甚至沒有。以重慶市為例,1997年重慶直轄后,由重慶市直管的9區12縣擴大到40個區縣,邊遠的萬州、涪陵、黔江三個地區所轄19個區縣(其中5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劃歸重慶市管理。在3400多萬總人口中,有2000多萬是農村人口,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特殊直轄市。目前全市40個區縣中,只有36個區縣設立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還有4個區縣沒有創辦特殊教育學校,重慶市供視力障礙兒童就讀的學校也僅有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唯一一所。在已辦起特殊教育學校的區縣農村,特別是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地處渝東北三峽庫區的邊遠山區農村,仍有相當一部份殘疾兒童未能入學。越是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殘疾兒童的數量也就相對較多。而這部分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邁的爺爺奶奶代為撫養,這種撫養,大多也僅僅是讓孩子能夠吃上飯而已。經濟的壓力,交通、信息的閉塞,意識的落后,導致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到離家較遠的特殊學校上學,他們成為孤獨的留守兒童,除了身體殘疾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政策落實不到位,特殊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邊遠農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夠,重普教輕特教的思想很嚴重。他們看不到特殊教育深遠的社會意義,認為一個區縣殘疾入學適齡兒童頂多100—200多人,與普通中小學動輒十幾二十萬學生來說,特殊教育完全沒有可比性。特殊教育學校一個區縣只有一所,而其他普通中小學至少有100多所,多的達300多所。從學校所數和學生人數來看,特殊教育投入大、人數少、效益差,也就變得可有可無。我國實行義務教育保障經費由國家財政統一支付的體制改革后,有的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特殊教育學校的生均經費與其他普通中小學一樣,仍按人頭經費劃撥,殊不知特殊教育學校及學生的費用開支要大得多,運行成本要高得多。比如說,現行教育經費投放是按學生人數劃撥的,一所普通中學或小學的學生人數一般在1000人左右,有些學校學生人數達到4000—5000人,如果特殊教育學校的保障經費也按普通中小學的生均經費劃撥,特殊教育學校就會面臨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的尷尬境地。
(三)辦學資源不足,設施設備配置不到位
由于殘疾兒童學生數量較少,上級部門劃撥給特殊教育學校的校舍面積也就很小,有的甚至把學校選址放在城鎮的邊緣地區或遠郊農村,根本不按照國家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執行,這樣的學校無法為殘疾兒童提供無障礙的學習生活環境,提供應有的設施設備,更談不上進行各種康復訓練、技能培訓的功能教室等,完全無法滿足特殊教育和殘疾兒童的發展需要,從而導致學校的辦學特色無法形成、辦學目標無法實現。
(四)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欠缺,教學水平不達標
作為特殊的教學單位,特殊教育學校雖然學生人數少,但教學班級的分配和課程設置都有特殊的要求。邊遠農村地區的特殊教育學校,師資短缺,尤其是接受過比較系統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培訓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特教教師的待遇很低,以重慶為例,不少地區的特殊教育津貼還是15%,幾十年不變。教師評職晉級的機會少,且評審標準沒有考慮到其特殊性,執行的是和普通學校一樣的標準,極大地增加了特教老師評職晉級的難度,嚴重挫傷了老師的積極性。筆者作為教師職稱評委,全市有2000多名特教學校的教師,有的年度進高級職稱的教師一個也沒有。特教教師扮演著教師、父母、朋友、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十分辛苦。且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使得教學和管理工作變得復雜而艱巨,特殊教育要求教師應具備綜合化的知識結構,掌握教育與康復的復合型知識,嚴格的要求,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與工資待遇形成的反比關系,導致部分教師不安心在特校工作,師資隊伍嚴重不足。留下來的部分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專業技能缺乏,得過且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繼續教育學習受到嚴重影響。不少特殊課程無法開齊開足,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發展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的對策措施
特殊教育事業作為中華民族教育事業千秋基業整體中的一部分,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和千萬個殘疾兒童的健康與成長,針對邊遠農村地區特殊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當采取以下解決措施。1、政策法規引導,措施落實到位。依法治國,必須依法治校。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規,這些特殊教育的法律和規章,為發展特殊教育事業提供了堅實的保證,特殊教育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為各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執行法律,落實制度,責無旁貸。由于邊遠農村地區的社情民意不同,特別是像我們重慶地區,有相當一部分區縣農村地區是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等多民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在制定相關特殊教育政策法規時,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特殊教育政策。一是認識必須到位,政策措施落實。二是分管領導責任明確,特別是各區縣教育委員會(教育局)這一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有專門的領導分管特殊教育工作,有專業的業務科室主抓特殊教育。三是資金必須保證到位。在義務教育保障經費支持中,特殊教育經費必須重點傾斜,不能按普通中小學校那樣以人數劃撥保障經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與同級財政部門,對特殊教育經費應專項資金支持并及時劃撥到位。四是校舍改造,校園環境建設方面政府應予以大力支持。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活動場地、校舍修建改造、環境綠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殘疾兒童從人生出世落地來到這個世界,首先遇到的是先天性的身體殘缺,隨之而來的是心理殘缺,如果不能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在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里學習、生活、度過自己幸福的童年。那么,對他們殘缺的身心就會雪上加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社會大家庭,需要的是文明和諧,共同幸福安康。2、拓寬特殊教育模式,保障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隨著《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的頒布,邊遠農村地區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條例要求,統籌安排教育資源,結合地域特點、針對當地殘疾兒童的分布情況,建立特殊教育學校,在普通學校設立特殊教育班,安排殘疾兒童就近入學,通過到特教學校就讀、或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不能到校就讀的提供送教上門服務等舉措,努力保障殘疾兒童公平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3、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特殊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均衡發展與質量提升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邊遠農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文件精神,制定相應的特殊教育教師培訓計劃,劃撥專項培訓經費,分級分類對教師開展業務培訓。做到數量與素質并重,樹立科學合理的特殊教育師資質量觀;培養與培訓結合,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厚望與厚待相稱,建立高效實用的特殊教育教師聘任制度;文化知識與職業技能并舉,打造"雙師型"的特殊教育師資隊伍;激勵與制約制衡,良性運行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機制。4、因地制宜,開發資源,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體系。邊遠農村地方的特殊教育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在開設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立足于本校的地域特點,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結合不同類別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需求,開發相應的特色課程,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體系。比如,在我們重慶市的黔江區、彭水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等少數民族地區,許多殘疾兒童從小就跟著父母或民間藝人吹嗩吶、吹奏葫蘆絲、巴烏等民間樂器,學校就可以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藝術課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特殊教育事業也必須均衡、重點發展,大力拓展。只要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政策落實,常抓不懈,措施到位,特殊教育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工作主動,班子成員和廣大教師盡心盡責,全社會大力支持,共同關心邊遠農村地區殘疾兒童的成長,中國的特教事業就會迎來又一個燦爛的春天,春天的陽光就會灑滿一個個殘疾兒童的心靈。
摘要:
福州市盲校已有百年歷史,久經不衰、發展至今,與其前身靈光盲童學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創辦與貢獻密不可分。兩所盲校雖然不是福建最早的特殊教育學校,但卻是辦學成效最為卓越、影響最為深遠的。福州盲校雖為教會所創辦,但其建校理念、課程設置、培養出來的盲人學生能夠自力更生,憑技藝在世上生存,為現代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經驗。
關鍵詞:
福州盲校;發展歷史;教會特殊教育學校;貢獻;局限性
先秦時代的文獻中記載商代有一種“瞽宗”學校,“瞽”就是“盲”的意思。從此處可見我國特殊教育萌芽較早,然而,在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下,中國古代特殊教育的發展被掐死在搖籃中。近代“特殊教育”一度曾被關注過,但只是過眼云煙。如《資政新篇》有論及特殊教育,提倡開設“跛盲聾啞院”,教授“鼓樂書數雜技”,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捐助。盡管特殊教育重被提及,但此時的特殊教育仍很羸弱,真正的早期體制化的特殊教育是緣起于近代西方傳教士來華創辦的盲童學校和聾啞學校。戰爭敲開了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大門,教會學校在特殊年代破殼而出,來華傳教士成為推動福建近代特殊教育學校建立與發展的主力軍。教會管轄的特殊教育學校在福建各地崛地而起,如古田、福州、建寧、泉州等地皆有設立盲校,數量不菲。教會在閩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中,影響至今貢獻最大的當屬福州靈光盲童學校與明道盲童女校。新中國成立后,兩所特殊教育學校于1951年合并為“福州市盲人學校”。本文試圖通過研究福州市盲校前身———福建中華圣公會福州私立“靈光盲童學校”和私立“福州明道盲童女校”的創校及發展歷程、教學內容、學生畢業后就業狀況等方面,對教會開辦的特殊教育學校歷史貢獻和局限性進行探討,以期對當前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教會特殊教育學校創建及發展歷程
福州靈光盲童學校和明道盲童女校在閩創校時間較早,且在持續發展中招生人數、辦學規模都在逐漸擴大。同其他曇花一現的教會特殊學校相比,兩者皆具有較為穩定的長期發展特點。這與兩所盲校的創辦人、經手人的艱辛付出與貢獻密不可分。兩所教會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初創波折困難時期(1898—1920年)
福州靈光盲童學校初創與創辦歷程頗為曲折,創辦人是岳愛美(AmyOxley)女士,一位來自澳洲的女傳教士。1882年,岳愛美女士在連江傳教時看到當地盲童生活窘迫無助,政府與民眾都不關心殘疾人教育。基于其當過看護的經歷,有愛心的岳愛美女士想致力于盲童特殊教育。當岳愛美女士到順昌縣傳教,與同樣是傳教士的柯先生偶遇。柯先生注重盲人教育,試圖在華運用盲文。在此契機下,兩人共同將盲文轉譯成連江之福州方言,并在福州地區得到推廣。1898年,她在連江創辦了盲童學校,招收的第一位盲童學生在其教學下,學會撫摸盲文認字讀音,而且也會寫馬可福音。其后陸續招收學生,學生人數增至17人。1900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國家陷入紛爭,亂事四起,義和團運動爆發,學校被迫暫時關閉。岳愛美女士并未放棄盲校,而是趁機返回澳洲尋求募捐,期望籌得資金重建盲校。1901年岳愛美女士有幸回閩,教會派其轉至福州傳教,同年與傳教醫生惠更生結婚,隨后夫妻倆合力重辦盲童學校,至此,福州靈光盲童學校正式成立。明道盲童女校的創辦歷程與靈光盲童學校成立緣由不同。該校的創辦人是傳教士司蒂芬,其隸屬于英國圣公會女部所屬的“印度婦女傳教會”。辦校是因為一個加拿大女士收養了教會的盲女嬰,而后,這名女士資助教會辦盲女收養機構。是年,碰巧有12名被棄養的盲女央求教會收留,機緣巧合下明道盲童女校建立起來了。學校移址多次,1903年學校在福州倉山梅塢建校舍,1905年在南臺設立學校地址,1922年遷往施埔。建校之初,學校面臨著內憂外患:學校內缺乏盲人教育的專業師資人員;外要面對中國民眾對西方傳教士的敵意與質疑。最終在傳教士的耐心教育下,民眾才對教會特殊教育學校的態度有所改觀,甚至當地士紳還會對學校有所資助。
(二)逐步平穩發展時期(1920—1944年)
1920年—1944年為靈光盲童學校和明道盲童女校的發展期,期間有些小波折,但皆能逐步平穩發展。到1920年,靈光盲童學校逐步完善,己設置幼稚園,及初級、高級小學各部。1929年夏天,學校遷入新校舍,設備更加周全,辦學規模也逐漸擴大,并增設特種中學4年(小學6年)。課程種類多,還包括黨義、符號、常識等科目。課程設置也頗為完備。課外活動開設了體育,組織銅樂隊等。盲校還注重培養盲童的生活能力,開辦學生實習工場如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因開支不足,學校力求學生生活自立,校內建有養雞場、菜園,自給自足。1922年,英國人黃淑玉接任明道盲童女校校長,在倉山施埔擴建校舍,學校規模也逐步擴大。其學制大致同靈光盲校相似,設幼稚園,及初級、高級小學各部,幼稚園2年、小學6年。課程設置也頗為豐富,有語文、英語、珠算、鋼琴、體育等。民國20年,即1931年,上海教會特殊教育發展較為成熟,出版了供盲人使用的盲文課本。由此契機,明道的學生也開始學習華語普通話盲文。民國37年,即1948年又增設初中班,學習漢語、歷史等文科課程。學校分為學習部和織工部兩個部門,學習部的盲童半工半讀。因社會對盲童的看法并未完全改觀,所以畢業了的盲童就業狀況仍然困難,大多只能在學校的織工部從事全日工作。
(三)兩校合并改組時期(1944—1951年)
1944年圣公會委任華人李孟雄為靈光盲童學校校長。第二年明道、靈光兩盲校開始合并改組,并成立靈光明道聯校校董會,由李孟雄兼任校長,一直到1951年學校由福州市救濟分會接辦。1951年,靈光盲童學校和明道盲童女校正式完成合并改組任務,合并后的學校改為福州盲人福利院附屬盲人學校。1954年又改為福州盲童學校。1979年與福州市聾啞學校合并,并改名為福州市盲聾啞學校。1995年最終定名為“福州市盲校”。
二、教會管轄的福州盲校課程設置與畢業狀況
(一)宗教課程
無論是在普通教會學校還是教會特殊學校,其皆隸屬于教會管轄,因而宗教課程是主要課程,占有很大的比例。1922年,教會對其管轄的特殊教育學校列出一系列宗教課程教材,教材均來自《圣經》等宗教典籍。大英圣公會甚至為了便于盲童學習圣經,還向學校提供了用“布萊葉盲文法”印刷的圣經教義。教會特殊教育學校仍同普通教會教育一樣,都是以傳教為宗旨的。在“收回教育權運動”和“非基督教運動”的沖擊下,其他教會宗教課程萎縮,而靈光與明道兩所特殊教育學校仍堅持以宗教課程為主。盡管學校在多次運動壓力下不得再將宗教課程設置為必修課,但卻以開設形式多樣的宗教選修課來吸引學生,企圖間接達到“傳教”目的。靈光和明道盲童因入學后傳教士的溫暖感召與宗教課程的引導,產生了極為虔誠的宗教信仰,大部分人都成為基督徒。據統計,1929年時,靈光師生與在校工作人員共有62人,基督徒就有44個。明道創校時收養的12名女盲童中的大部分成了基督徒。從以宗教為主的課程設置與影響結果看出,靈光與明道兩所學校宗教氛圍極為濃烈。
(二)基礎文化課程
靈光與明道雖為盲校,但其基礎文化課程設置卻也不失偏頗。初級小學課程有初等國語、注音、算術等;高等小學加設歷史、地理、英文等科目。1929年起,增設特種中學,學制4年(小學6年)。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又增加了黨義、符號、常識等科目。起初靈光盲童學校基礎文化教學用書為學生手制,到20世紀20年代末,臺灣某同道贈送一套盲字印刷機,這對盲童接受基礎文化教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盲童也并未因其自身缺陷而使文化課程學習落后于常人。不少學生畢業后也以其學到的基礎文化課程服務于本校。例如1902年入校的一名學生憑其嫻熟的英語知識留校當英文教員,其打字口述英語精確度極高。
(三)職業謀生工藝課程
長期以來,盲啞人一直被視為“廢人”,大家普遍認為他們非但不能為社會生利,反而成為分利之人,成為社會的負擔。1914年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不少教會特殊教育學校“,即盲校,惟規模皆甚狹小,成績未能昭著,大半皆以傳教為宗旨,而工藝一門,不甚注意,盲童依然不能自謀生理。”然而靈光與明道兩所盲校卻在早期就已關注學生的習藝謀生能力,設置謀生職業工藝課程,半天工作半天讀書。靈光盲校開辦的習藝謀生工藝課程內容頗為豐富,包括席科、竹科、棕科等五科內容。1929年學校又將制席部擴建成為工藝部,拓展了學生的手工制作產品與能力,除了制作席子外,還增加了遮陽簾、籃筐等。其制作的工藝品多次獲獎,揚名國內外。其名聲之大甚至獲得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主席的贊賞,稱其為全國盲校之冠。當時的教會也推崇其辦學經驗,號召全國其他教會特殊教育學校向其學習。從學生學習中可以看出靈光學校盲童精湛的制作技藝,學校開設的職業謀生工藝課程非常成功。因明道盲童女校學生皆為女生,學校在設置謀生技藝課程上更偏向家政方向。學生從小就要學習布置住宅、洗碗、洗衣等家務。從高小起,學生開始學習手工藝,主要包括織布、織帶和編織毛衣等等。明道盲童女校還創辦了工廠,為小學畢業生提供工作。
(四)音樂課程
《陰符經》中有記載:“瞽者善聽,聾者善觀。”《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其無目,無所賭見,則心不移于音聲。顧不使有目者為之也。”《淮南子?說林訓》也有記載:“瞽無目而耳不可以塞,精于聰也。”。古人早已意識到盲人雖目不能視,但聽覺敏銳、富有音樂天賦。因此,從古至今,音樂教育始終貫穿于盲人教育過程。靈光與明道兩所盲校也不例外,皆有開設音樂課程,但男女生所學樂器不同,男盲童學銅管樂,女盲童學鋼琴。靈光盲校的銅樂隊與明道盲校歌唱團的音樂演出膾炙人口,《福州市志》中有記載,1917年—1919年,靈光學校盲童樂隊不僅在國內多地巡演,而且還到英國表演,甚至得到英國女王的接見。因兩所特殊教育學校屬于教會學校,因此,音樂課程內容也是以宗教音樂為主。明道盲校學生還是福州不少教堂唱詩班的鋼琴手。音樂課程的設置豐富了盲童的精神世界,讓精神有了歸屬感。
三、教會特殊教育學校的歷史貢獻與局限性
回首19世紀—20世紀福建省眾多的教會特殊教育學校,靈光和明道兩所盲校是最具有代表性與典型性的。從對靈光與明道盲校的研究中就可窺探到福建省盲校的發展與特點。教會特殊教育學校具有雙重性質,既是教會學校,又是特殊教育學校。在評價教會特殊教育時,應當將其與普通教會學校區別對待,從歷史的角度,客觀公正地看待教會特殊教育學校。
(一)教會特殊教育學校的歷史貢獻
在教會特殊教育開展之前,我國的特殊教育幾乎一片空白,基本忽略了盲童接受教育的權利。不得不承認正是傳教士的博愛、公正的基督精神,打開了盲童受教育的大門。盲校的創始人及一代代承辦者,以其堅強意志、吃苦耐勞的精神呵護盲童,為盲童黑暗的世界帶來一絲色彩與光芒。教會引進并加以改造的盲人識字方法、謀生職業教育、音樂課程等為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職業謀生工藝課程不僅培養了盲童自力更生的能力,使其能憑自身技藝在世上生存,而且也為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提供了資金。教會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模式、建校理念等為現代特殊教育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借鑒與經驗。從靈光與明道兩所盲校各自創立、發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教會特殊教育學校逐漸被政府和相關部門所接管,兩校合并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當今的福州市盲校不僅繼承了靈光與明道盲校積極先進的一面,而且在時代推動下有了新的發展理念與運行軌道,為特殊教育譜寫了新的篇章。
(二)教會特殊教育學校的局限性
1.靈光與明道盲校的創辦人并非特殊教育專業人士,只是或因個人善心,或因機緣巧合而創校。早期在華創辦盲人學校的傳教士大多缺乏系統的盲教理論指導,限制了盲校的科學發展。
2.因其早期具有教會學校性質,處于教會管轄,因此,盲校的宗教色彩濃烈。盡管受到“收回教育權運動”與“非基督教運動”沖擊,但其仍依附于教育以期達到傳教的目的。直至1944年起,宗教教育才退出歷史的舞臺。
3.盡管稱為學校,但教會特殊教育學校有極為明顯的特色,即:慈善救助。身體殘缺的可憐盲童皆能進入靈光或者明道盲校。既然是慈善救助,那么首要任務就是保證接收的盲童能夠生存,繼而謀生。這就使得特殊教育學校忽略了教學質量,忽略了盲童心靈真正渴求。當然,在19世紀初那個年代背景下,中國教會特殊學校的局限性大多是無法避免的,今天在看到其局限性的同時,更多的應該是看到創辦者和歷任承辦者對我國特殊教育的歷史貢獻。
作者:黃靖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摘要]
文章從特殊教育及律動教學的概念入手,闡述了特殊教育律動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和內涵,分析了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律動教師的職業素質現狀,從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校本培訓與自身發展并重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律動教師職業素質及內涵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
特殊教育;律動教育;教師職業素養
在新時代下,尤其是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律動教育作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提升律動教師的職業素質,加強內涵建設,不僅能夠提升律動教學的效果,而且能夠幫助特殊兒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對特殊兒童的成長有積極的影響。
一、特殊教育及律動教學的概念
特殊教育是指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模式和教學設備等多方面做出針對特殊兒童的修改、設計與編排,以適應特殊兒童的學習習慣、目的與要求,最大限度地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取技能,完善人格,最終適應社會,成長為有用之才。特殊教育在我國起步時間較短,在實踐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大力發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素質,加強特殊教育教師的內涵建設,對提升我國特殊教育水平有著重大意義,將有更多的兒童從中獲益。律動教學是指系統地、有計劃地組織特殊兒童開展律動教學活動,以矯正或補償特殊兒童的身體或心理的缺陷,促進特殊兒童身體和心理各方面實現健康的、全面的發展。律動教學的主要教學活動有舞蹈、基本體操、音樂和游戲等,能夠讓特殊兒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體驗情感,培養素質。教師作為律動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和引導者,其職業素質決定了律動教學的效果。高素質的律動教師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推動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特殊教育律動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及內涵
1.淵博的知識。作為一名律動教師,需要具備淵博的知識,不僅包括專業知識,還應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美學和社會學等相關知識。律動教師應保持時刻學習的態度,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使自己在學生面前有威望,得到學生的認可。特殊兒童不同于普通兒童,大多數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需要律動教師在教授知識、傳授技能時有更多的激勵、鼓舞。這就對律動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動教師擁有廣博的知識,能夠引導學生發展具體和抽象思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特殊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2.正確的動作示范。作為一名律動教師,正確的動作示范能力對律動教學非常重要。正確的動作示范將教師的知識、技能與身體相融合,直觀地展現教師的職業技能,是衡量律動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因素。正確的動作示范能夠提高律動教學效果,律動教師以正確的動作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一名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是面對特殊兒童的律動教師。特殊兒童在身體或心理上有一些缺陷,在學習知識與掌握技能等方面比正常兒童慢,這就更加需要律動教師以耐心、熱心、積極的心態教育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讓律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耐心的態度教育每一個學生,尤其是當學生犯錯時,以鼓勵取代批評,以包容的心態進行日常教學活動。這樣特殊兒童才能夠在一個包容、積極、樂觀、向上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對他們的未來大有益處。
4.科學的教學管理能力。科學的教學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作為一名律動教師,需要具備高水平的教學組織能力,有效掌控課堂,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科學的教學管理能力能夠讓律動教師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進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尤其是面對特殊兒童,他們的接受能力差,學習效率低,更考驗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當學生認真學習時,教師應當及時表揚,對影響課堂紀律和教學進度的學生,教師應當與學生一起,找出原因并幫助其改正。
三、特殊教育律動教師職業素質現狀
1.職業感不夠強烈。職業感是教師最根本的素質,是指教師對事業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作為一名特殊教育教師,在熱愛教育事業的同時,更應有為特殊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敬業精神。強烈的職業感能夠讓教師更加熱愛教育事業,也更容易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特殊兒童的缺陷和障礙使其更加需要教師的關愛和教育,成功的教育能夠幫助特殊兒童正視自己的缺陷或障礙,更好地適應自身與社會,教師也能夠發現職業的意義與價值。與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是一項艱辛的工作,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職業感,才能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目前,特殊教育律動教師的職業感并不十分強烈,大部分教師只是將其視為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工作動力主要來自于生存需要,只有少部分人認為工作能夠體現自身價值。大多數特殊教育教師認為假期長、壓力小,或者沒有更好的選擇,迫不得已才選擇這份工作。由此可知,律動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不高,缺少職業理想,職業感不強烈。
2.專業知識相對不足。特殊教育對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教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還需要具備特殊教育知識。目前,大多數特殊教育律動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較高,能夠掌握相關教學技能,完成日常教學活動,但專業知識相對不足,主要體現在特殊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方面,尤其是科研能力較差。一部分特殊教師沒有學習過特殊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入職后的專業知識培訓較少,在教學工作中更是追求教學工作的熟練化,加之平時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閱讀相關書籍。此外,有關特殊教育的課題研究成果比較少,科研層次低,律動教師參與科研的主要動力是評職稱,絕大多數不會主動參與科研工作,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科研。
3.教學能力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律動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在掌握科學的教學理論體系后,能夠因材施教、啟發引導,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良好的律動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運用符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控制課堂,有計劃地完成教學目標。特殊教育律動教師應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能夠根據特殊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科學的課堂設計,同時具備一定的觀察力、號召力和感染力。目前,特殊教師律動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是很高,律動教師的課堂設計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相對較強,但因材施教的能力則稍顯不足。這主要與特殊兒童的個人差異較大有關,律動教師的精力有限,無法根據每一個特殊兒童制定出不同的課程設計。
4.心理素質有待提升。特殊兒童作為弱勢群體,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沒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促進教學活動,提高自身的律動教學能力。例如,溝通感悟能力,通過多種手段與特殊兒童進行溝通;交際能力,爭取學校和社會的支持;合作精神,與家長、同事和學校領導之間進行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積極應對高強度的工作。律動教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特殊兒童的素質狀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律動教師的總體心理素質較強,但是面對特殊兒童,需要具備更強的心理素質,以滿足特殊兒童的發展。
四、特殊教育律動教師職業素養及內涵建設的途徑
1.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要加強律動教師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促進律動教師的職業素養及內涵建設。教師職業素養建設需要經過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使教師在上崗之前掌握相應的教育知識與理念,入職之后通過在職教育轉變角色,增強職業感,強化知識,提高教學技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律動教師。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構建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有利于提高律動教師的職業素養,促進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2.運用專業語言藝術及手勢語。律動教師的教學活動通常會涉及學生的形體和動作訓練,教師應運用專業語言藝術及手勢語,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語言藝術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手勢表達能力和肢體語言表現力,專業的語言藝術能夠使教師更好地講解知識、表達意思、傳遞感情。在律動教學的動作教學中,主要涉及動作的構成、動作的要點和難點、實施方法和手段,律動教師需要實現口語、手勢語和肢體語言的相互配合,準確表達意思,生動形象地展示動作。專業的語言藝術能夠增加學生對教學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思考,激發他們的潛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3.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特殊教育律動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當積極學習特殊教育理論知識,并切實運用到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理論知識是指導律動教師教學實踐活動的準則,律動教師應當學習先進的特殊教育理論知識,了解特殊兒童的學習需求,運用符合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成為特殊兒童的知識傳授者、技能培養者、道德培育者和良師益友,提高教學質量,促進特殊兒童的成長與發展。
4.校本培訓與自我發展并重。特殊學校應當積極開展校本培訓,結合校內外的各種優勢資源,結合教學實際,促進律動教師的職業素質培養和內涵建設。同時,律動教師應當注重自身發展,以積極的態度提升自我素質,自覺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律動教師可以通過校本培訓、在職研修、與他人溝通合作、教學反思等途徑,提高個人職業素養。特殊兒童在身體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礙,他們理應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關注。律動教師作為特殊教育教師隊伍中的一員,其職業素質和內涵建設直接關系到特殊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應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及學校層面和教師個人的重視,采取多種途徑加強教師職業素質和內涵建設,從而推動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彭琳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摘要:
隨著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壯大,我們應多思考師范院校后勤管理中的服務意識。特殊教育師范院校與普通師范院校有著較大的差異,故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進行全面的改革,形成一套適合特殊師范院校的管理模式。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管理體系,后勤管理部門的工作是重中之重,應從后勤部門的服務意識抓起,從小事做起,努力做好后勤服務的本職工作。本文首先介紹了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后勤管理的現狀,其次講述了后勤管理服務意識的薄弱環節,最后圍繞“服務群體”來介紹如何加強后勤的服務工作及如何提高服務意識,最后本文筆者談一些淺見。
關鍵詞:
特殊教育;師范院校;后勤管理;服務意識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后勤管理中需面對的服務群體主要有:師范生(為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特殊班和隨班就讀班以及殘聯、康復中心等機構培養教師和相關專業人才)、聾人大學生、肢體殘疾(小兒麻痹癥)、廣大教職員工等。因其服務的群體特殊性,對于整個院校的飲食、零星修繕、醫療、校園建設、教育科研等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作為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的后勤管理部門,應與時俱進,結合現實進行適當的改革,提高相關人員的服務意識。為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思考:
一、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后勤管理的現狀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式的需要,許多高校引入后勤服務社會工作體制,特別是對于我國的特殊教育師范院校,后勤管理是保障特殊教育師范院校正常教學的重要保障,隨著社會體制與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的不斷改革,我們也應喚起特殊師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務意識,傳統的后勤管理人員大多數處于被動階段,總是一種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狀態,沒有較強的憂患意識及服務意識。因我院服務的人群為師范生、(為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特殊班和隨班就讀班以及殘聯、康復中心等機構培養教師和相關專業人才)、聾人大學生、肢體殘疾(小兒麻痹癥)、廣大教職員工等,所以需要負責的工作范圍廣。隨著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事業發展,后勤管理的工作內容不斷的增加,后勤工作也逐步展露出破綻,不能滿足廣大師生的需求和期盼。現如今,后勤工作主要為維修改造、水電保障、校園環境建設、綠化、飲食、醫療、為教育教學科研提供服務保障支撐,如何為一線師生服務、為教育教學服務等。后勤管理人員服務意識相對薄弱,沒有從根本上認真考慮過自己的職業性質,責任感需增強,沒有意識自己服務的為特殊學生,且管理人員不專業,在醫療、飲食、教育等方面未能很具相應的特殊學生要求進行管理,這必然會影響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與效果,影響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后勤管理服務意識的薄弱環節
對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對特殊學生的缺陷進行補償并給予支持,并不是站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上來對待,目前我院后勤管理人員服務意識相對薄弱,缺乏愛心、責任心,且沒有對特殊學生管理服務的完整妥當體系,部分管理人員沒能保證自己的心態,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勝任此項工作。后勤管理服務意識不強,缺乏責任心,主動服務群體的意識薄弱。后勤管理工作服務意識不強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1)校園內部零星修繕不及時,主動服務的意識不夠,后勤管理人員應根據服務的人群來確定工作的性質及內容,部分學生為肢體殘疾或患有小兒麻痹等行動不便的缺陷,后勤管理人員并未認識到其服務人群的不便性,服務意識不強,得過且過,沒有設身處地的為特殊學生著想,缺乏責任心。(2)水電保障,作為老校區,平時的水電應急保障工作應盡量放在首位,過少考慮停電停水對殘障大學生帶來了不便。(3)飲食,因后勤服務的群體有較多的殘障大學生,對于患有殘疾的特殊大學生,飲食也需要特殊對待,如部分學生不能過多攝入糖類,應多準備飲食清淡、維生素含量價高的食物,所以在飲食方面應全方面考慮。(4)精細化管理缺乏。后勤管理人員服務意識薄弱,缺乏管理的科學性、規范性,系統性、細致性。
三、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后勤管理中服務意識的思考
1.更新服務觀念,強化自身素質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后勤管理部門在學校中雖然只是眾多部門中的一個,但是工作內容多,瑣碎繁重,若沒有較高的服務理念及相應的先進管理理念,很難使后勤工作做到最好。根據后勤所服務的特殊人群建立服務體系,首先確定管理部門的核心服務思想:“以殘障大學生為中心,切身服務,主動服務”,如小兒麻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弛緩性癱瘓、肌張力消退,很難自主運動,肢體缺損,身為后勤管理人員,工作的內容大多數與特殊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應保持一個博愛的心,將特殊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工作認真,多為特殊學生考慮,因其與正常學生不一樣,更是需要管理人員的愛護與幫助,更新傳統的“被動型”服務理念,轉變為“主動性”服務;如聾人大學生,我們在服務的過程中,就應該加強自身的手語學習;多交流,多溝通,作為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員,因其服務群體的特殊性,更需要強化后勤人員的自身素質,首先前提是必須要有愛心,其次加強自身業務能力,掌握服務技術與理念,以“服務的特殊群體”為中心,一心多為特殊群體考慮,這樣才能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將服務意識提高。
2.堅持正確服務方向,提高管理效能
提高學校教育的教學質量是每一個學校的宗旨,特殊教育師范院校也不例外,來到南京特殊師范學院的學生也是懷揣著一顆學習知識的夢想,渴望得到知識,今后在社會中能夠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奉獻一份愛。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各個部門為了幫助特殊學生完成夢想,更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愛心與服務精神,其中后勤部門的工作對學生的生活及學校都有著較大的影響。要想完成學生的夢想,后勤部門不許摒棄那種將自身遠離學生教學工作之外。不應在覺得后勤只是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僅此而已,應意識到后勤部門服務于教學部門是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及學習質量的重要改革之一。后勤部門管理著學校的飲食、修繕、醫療等,這不僅僅是管理學校的基礎保障這么簡單,對于殘障大學生而言,因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與正常孩子一樣去生活去學習,因此在后勤部門服務過程中,能夠多從殘障大學生心理考慮,為他們提供便利,使孩子感覺在自己的家里學習一樣,沒有被人歧視、蔑視的感覺,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學習中。在日常的后勤管理中,后勤所承擔的工作內容較多,幾乎除了教育教學其他均涉及后勤管理和服務。因此,后勤管理的模式是保障后勤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后勤管理服務模式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我們應把服務、管理、協調、配合、育人有機的結合,不再是傳統的被動、消極服務,在服務的同時根據制定服務體系,有條不紊的工作,加強管理,主動服務,充分發揮后勤各個部門的管理,服務職能、帶著創造精神做好后勤負責的內容,促進特殊教育師范院校教育的不斷發展。
3.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提高特殊教
育師范院校后勤管理人員的待遇因服務于特殊師范院校的學生,服務群體特殊,工作內容較多,故需要負責及管理的內容與普通后勤管理人員要復雜,工作更為艱辛,特殊教育師范院校應重視此后勤部門工作的重要性及煩瑣性,秉著公正、公開、公平的態度對待后勤部門員工,可適當提高后勤管理人員的待遇,給予較為合理的薪資,如此一來,既能保證后勤部門工作的積極性又能安撫員工,使其能夠更加積極的服務于學生。
4.樹立后勤工作的服務意識
樹立后勤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就是要從根本上給學生及工作人員帶來幫助,必須面對全體師生,后勤服務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每個工作及學習的人員,在校園的零星修繕、維修改造、水電保障、校園環境建設、綠化、飲食、醫療等方面服務均要以全體師生為中心,且在進行工作時,要與師生進行溝通,多征求廣大殘障大學生的意見,想師生之所想,急師生之所急,幫師生之所需。要樹立較強的服務意識,全體員工需有積極性,全方面的為師生服務。
5.加強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針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后勤職工的實際及心理特點,我們可定期開展關于服務意識的思想教育講座,加強服務意識,提高后勤工作者的思想素質及道德品質,使后勤員工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義,是為特殊教育這項崇高的事業在服務,是為社會在做貢獻;其次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更要在管理育人方面下功夫,對服務實行承諾制,有規劃的完成工作,在提高服務意識的同時,高效完成工作任務。
6.心懷博愛,主動服務
后勤管理中的服務意識是貫穿整個教育的中心思想,服務的中心為人,管理的主體為人,故人是提高服務意識的第一要素,在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后勤管理中,人既是接受管理的客體,又是承擔管理、提高服務的主體,身為特殊院校后勤管理部門人員,心懷博愛是主體,若他們能夠給予師生優質、高效的服務,那么他們也會得到全校師生的贊賞、配合及欣慰。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學生將來大多從事和特殊教育相關聯的工作,其中有部分的殘障大學生,若他們能得到后勤部門給予的主動服務、關愛、關心,會感到格外的感動與歡喜,使其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將來能夠更好的為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服務,作為后勤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會充滿激情,能夠更加積極的服務于師生,服務于特殊教育這項事業。無論是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后勤部門或是學生主體,都需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身在這個社會,我們要學會適應與不同人群一起生活、學習、融合,特別是對待殘障大學生,他們身殘志堅,懷揣著與別人同樣的夢想,身為從事特殊教育院校的后勤管理人員更應認識到這點,以心對心,提高服務意識,主動服務。
四、小結
特殊教育師范院校后勤管理工作是整個管理育人工作的主體,教育工作離不開后勤工作,后勤管理部門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服務意識,真正的把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融為一體,為教育教學、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促進特殊教育和殘疾人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作者:吳興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摘要:
特殊教育體系的建立是我國人道主義發展的重要標志,對于特殊教育群體來說,美術教學十分重要。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美術教學可以促使特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感觀能力、認知能力逐步增強。隨著當今社會人們道德意識的不斷加強,特殊教育成為全社會關心的熱點話題。內容簡要分析了特殊教育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并以此為依據,說明了特殊教育中美術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
特殊教育;人道主義;美術教學;作用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為了使特殊群體實現更好的人生價值,我國政府和社會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發展。美術教育的宗旨是培養人們發現美、認知美、創造美的能力,這些能力具體表現在信息處理、語言交流、思維推理的過程中。美術教學非常有利于對人智力的開發與創造才能的培養,高素質、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養必然離不開美術教育。
一、特殊教育對于特殊群體的改變
許多特殊學生進入學校,是第一次離開家庭獨立生活。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特殊學生從小被呵護,對獨立校園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學生,特殊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不是特別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學生的自卑感劇增,缺乏公正、客觀的自我認識與評價。校園為特殊學生帶來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所處環境的變化。校園生活環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對獨立,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理能力。(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校教育要求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3)人際交往的變化。學生在學校的人際交往環境比較復雜,特別是特殊學生,很難用正確的心態處理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活動。
二、特殊教育中美術教學的優勢
1.教學活動更加生動
與其他教學活動相比,美術教學活動更加形象、生動。例如,對于聾啞學生來講,由于其聽力與表達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視覺感知就成為聾啞學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術教學正是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向學生輸送知識,非常有利于聾啞兒童吸收知識。除此之外,美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利用圖畫的形式與教師和同學的交流能力,間接加強了其溝通能力。
2.教學活動更具團隊性
相當一部分特殊學生性格比較孤僻,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而美術教學活動正好能改變這一點。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學生與正常學生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不僅如此,美術教學也是特殊學生展現自身魅力的平臺,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特殊學生有更多機會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繪畫能力、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學生在班級活動中找到存在價值。
3.美術教育以學生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術教學實踐中更應將學生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教師等相關教育工作者應更加重視特殊學生的心理情緒和狀況。例如,在實際的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改變學生座位,讓學生采取圍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師周圍,以此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站在中間與大家交流關于美術的知識。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特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品,并提出表揚,增強特殊學生關于美術學習的自信心。
4.美術教學題材源于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高于生活。美術教育與專業性比較強的文化課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學活動主題應鎖定在學生的日常生活范圍內,而不是藝術成分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費解的大師作品。切合實際的生活素材可以為特殊學生帶來感同身受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加強特殊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感受。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讓學生嘗試畫出這些事物,并說出它們的使用功能。長此以往,通過這樣反復的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對于特殊學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題材,可以引導特殊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積極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這也是對特殊教育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美術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
在教師引導學生繪畫的過程中,會特別強調作品整體的觀賞性。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整體優于部分存在,整體的發展決定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以及存在的意義。特殊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從觀察能力到繪畫手法都要求整體性,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從宏觀思考問題的習慣。作為教師來講,在教學素描時,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明暗調子來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寫生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色彩搭配來塑造作品整體形象的方法。對于沒有經歷過專業美術培訓的特殊學生來講,觀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對于作品的理解也是從局部開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寫生課中,美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全方位地觀察作品中的形形色色,以尋得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美術教學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手、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從更深的角度來說,美術的全方位教學也是在特殊學生的潛意識里輸入整體重要性的過程。
2.有利于培養特殊學生的認知能力
人類的各項能力是一個整體,在發揮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觀察的過程中包含大腦對事物的思考,在鼻子聞味道的時候,配合著味覺的感知能力。人類大腦思維的過程是運用儲存在記憶中的處理經驗,對獲得的信息、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的過程。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會運用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綜合功能。例如,特殊學生通過透視知識來理解和學習結構素描,這就是大腦分析能力的應用,在學生的大腦中將各個結構的組合想象成完美的畫面,就是大腦概括能力的運用。比較是特殊學生在繪畫過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據,通過對不同色彩的比較找出最適合作品創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學生獲取的信息資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獲得更多的價值非常重要,美術教學通過對學生大腦分析信息、比較信息、綜合信心能力的培養,能直接提升特殊學生對事物、對生活、對世界的認知能力,進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3.有利于培養特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創造能力是特殊學生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結合的優質產物。散發性思維指的是主體從各種設想出發,嘗試使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聚合性思維是根據已存在的處理經驗與技巧解決問題的思維。特殊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寫實色彩課、裝飾色彩課、結構素描課等會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學生在色彩寫實的過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觀觀察能力,并根據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寫真。在色彩裝飾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嘗試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裝飾作品。這種學習的過程,促使特殊學生的思維角度得到了擴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散發性思維能力。學生在學會了各種觀察方法和繪畫思路之后,就會從中尋求適合自己繪畫風格的繪畫手法,這就是聚散性思維具體應用的具體表現。在各種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各種作品進行觀察,激發學生各種思維潛力,從而在極大程度上改變和擴充特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特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利用這些思維來解決問題,想象力、創造力大大提高。大部分特殊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求知欲望較強、想象力比較豐富的年齡,一線美術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術教學的獨特優勢,將他們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藝術,讓他們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鼓勵特殊學生把實踐知識應用到作品創作中去,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強特殊學生的自信心
在長期的美術學習過程中,特殊學生的勇氣和思維都會得到積極的鍛煉。特殊學生會逐漸發現自己可以獨立理解和解決一些復雜的美術問題,發現自己的理解能力原來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學生的家庭條件不是特別理想,通過與其他學生生活條件進行對比之后更加自卑,通過長期的美術學習以及老師對創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會慢慢開朗起來。從課堂上的教育學到藝術的實踐運用,只有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藝術創造精神,才能證明藝術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藝術的偉大正在于此。對于學校和相關機構來說,可以開展各種美術活動,讓學生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可以從藝術中尋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結:
毫無疑問,藝術是偉大的,而真正偉大的藝術面前人和人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在特殊教育中應用美術教學的特有優勢,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認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學生可以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感受源于生活、社會、國家的關懷,將來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作者:楊麗媛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特殊教育學校
【摘要】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育環節,語文教學是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介紹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
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語文是人文性的課程,本身具有詩性特質,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將德育教育工作充分融入到其中,讓德育教育成為語文教學的靈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受到優質的德育教育,統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道德品質和人文素質。
一、在教學的內容中融入德育教育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多種多樣形式的文學素材,如小說、散文和詩歌等,其素材的內容也是豐富多樣的,有美麗的自然景象、開動腦筋的寓言故事、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熱愛祖國和共產黨、生活中的科學、團結互助等內容,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并且蘊含了較多的德育教學素材。教師在進行語文科目的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對這些素材的運用,將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進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講解時,要從文章的內容著手,國王要根據孩子種花的成績來選定下一任的國王,到了規定的期限每個孩子都捧著開出漂亮花朵的花盆聚集到王宮,只有一個孩子捧了一個空空如也的花盆,他誠實地告訴國王他并沒有種出花朵,然而因為他的誠實被國王選中為王位的繼承者,因為國王所發放的種子都是被煮過的不可能開出花來。通過這個關于誠實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的傳達,引導學生要擁有誠實的美好品德,只有誠實的人才能夠立足于社會,才能夠被賞識和重用。在講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時,要圍繞親自動手為鄉親挖水井和百姓最后在井邊立石碑紀念的行為展開講解,通過對的刻畫和描寫體現出對人民的關心與體恤,最后民眾通過石碑來表達對的深深熱愛和感激之情,激發出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擁護之情。
二、在課內外實踐中融入德育教育
1.通過朗誦進行言傳身教。
在特殊教育學校當中有一部分的聽力障礙學生,這些學生的發音并不標準,其聽力的補償程度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語文課堂中的朗讀教學仍然十分重要,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不全部是顯性的,也有深層次的情感表達,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去對深層次的情感進行感悟,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感悟當中蘊含的道理。再舉《吃水不忘打井人》的例子,在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對重點語句的朗讀和感悟,如“解放以后,沙洲壩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學生在進行情感帶入的朗讀時,會深深體會到沙洲壩群眾對的感激之情,用最樸實的方式表達出了對的熱愛和懷念,或是朗讀“在挖井的日子里……沙洲壩的人民終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眾激動地說:‘我們從來沒有喝過這么甜的水,真是我們的大恩人哪!’”這一小段,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深刻體會到人們喝到清澈的井水那一刻的激動與感慨之情,讓學生從中領悟的沙洲壩人民真摯樸實、不忘感恩的道德品質。
2.通過課外活動進行德育教育。
在進行語文科目的教學時要充分開展課外的實踐活動,學生的日常活動和行為能夠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德育修養充分反映出來,教師可以將課堂的教學內容作為依據,設計一系列的課堂外的實踐活動,將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例如在講解《玩具柜臺前的孩子》之后,可以開展一個主題“助人為樂”的活動,要求班級內的學生每天都幫助他人,利用早間自習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將自己的助人為樂事跡分享出來,并在活動結束后開辦相應主題的班會,對在活動中表現較好的學生進行表彰,通過開展此類活動,讓學生養成助人為樂、團結他人的優良品質。
三、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經常會用到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多媒體設備已經成為語文課堂的必備教具,多媒體設備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有著更為重要的存在意義。聽力障礙的學生無法通過聲音感知外界,其社會經驗會因此大打折扣,而多媒體設備可以將知識以更加豐富的畫面展示出來,能夠激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的同時也可以將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在講解《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小興安嶺四季的景色,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興安嶺美麗的四季景象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再通過對課文的閱讀感受作者對小興安嶺美景的熱愛,引導學生要熱愛和保護我們美麗的自然生態環境。
四、結語
德育教育的工作應當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當中逐漸滲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將德育工作充分融入到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課堂內外的活動和多媒體輔助設備進行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阿依仙木?麻木提 單位:新疆哈密五堡中心小學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特殊教育也受到更多的關注,為幫助身心存在障礙的孩子能夠更有效的學習,語文教學模式也得到了更多的改進和完善。其中合作學習模式在特殊教育下語文課堂中的應用使得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更好的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
一、合作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特殊教育的學生在知識的學習方面比其他同齡孩子要更困難,并且思維發展也較慢,教師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自己,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合作學習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的教學活動中,并且能夠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學習,同時也給學生創造了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并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分享彼此的生活閱歷、學習經驗等,并且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發現自身存在的缺點,從而得到及時的完善。并且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夠豐富學生的見識,促進學生更有效的積累知識,并且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能相互補充,有利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等限制,讓學生能夠對問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形象能力,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思考,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合作學習模式時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二、合作學習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合作學習模式能夠促進語文課堂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并且能夠很好的約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形成積極活躍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同時良好的課堂氣氛能夠讓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良性互動,并且能夠讓學生更加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中,充分感受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思想,從而更好的學習其中傳達的情感和精神。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結合生活實際來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可以引用學生身邊的一些生活現象,讓學生對知識有很深刻的理解,引導學生更容易的吸收知識。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學會觀察生活,并將其與語文知識聯系起來,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識以及探究事物本質的方法。如在學習《要下雨了》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分別觀察幾種動物在下雨前的表現,并詳細的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中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補充,并派出代表描述下雨前各種小動物的反應。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之間更好的交流和學習,并且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
三、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特殊教育下的孩子由于本身存在的身心問題,在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也需要教師采取更加直觀有效的方式來進行,并且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保證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化為己用,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并且語文是一種交流的工具,語言運用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鍛煉孩子們對語言的應用。并且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夠相互交流彼此的見解,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為了向其他小組成員表達自己的看法,會更努力的琢磨自己的表達方式,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為學生日后的交際生活積累更多有用的經驗。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文章中描寫的父親和“我”的相關句子進行分析和討論,并對文章中父親的塑造的方法進行討論,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對文章進行更準確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四、合作學習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在新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必須保證學生在課堂中在主體地位,同時引導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經驗、思維方式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而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正好能夠滿足語文個性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更加有效的學習。并且在合作學習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合作形式來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表演課本劇,并分角色朗讀文章,同時讓學生進行一些文章的自主學習,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綜合的補充,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并且讓學生在小組的討論和爭議中促進學生對文章更加細致的解讀,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質,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合作學習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語文水平,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作者:楊琴 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