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1 15:2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機構與行政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政論文翻譯;譯者主體性;表現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開始關注中國。作為闡釋國家政策方針等重要內容的政論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國防等多個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口吻嚴肅,語氣堅定,行文簡潔,旨在解析思想,闡發觀點,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具有準確性、政治性、時效性、單義性、客觀性、完整性等特點[1],因此政論文翻譯也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王弄笙指出,政論文政治性、政策性極強,稍有差錯就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利益甚至國際關系,因此對譯文的要求極高[2]。
1970年代功能派目的論在德國興起,它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以譯文的預期功能為出發點,根據各種語境因素,選擇最佳處理方法,即譯者的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在注重譯文功能的同時,目的論強調譯文在譯語環境中的可讀性以及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際連貫,即連貫、忠實原則,但連貫、忠實都必須服從于目的原則。[3]功能目的論強調對文本的分析,認為對文本分析有助于發現翻譯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對翻譯的深入研究以及“文化轉向”的提出,譯者的主體性地位也得到了廣泛認可。譯者主體性是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性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因此譯者主體性貫穿于翻譯活動的全過程。本文將從詞匯、句法、篇章、修辭四個層面分析譯者主體性在政論文漢英翻譯中的體現,以期改進翻譯技巧,做出更好的譯文。
1 政論文漢英翻譯策略
1.1 詞匯
1.1.1 選用正式詞匯
作為闡釋、解析國家政策、方針、指導思想等重要內容的文件,政論文和法規文件一樣也是正式文體,所用詞匯語句嚴肅、正式,盡管某些場合下政論文中有較口語化的表達。在英譯時應選用正式的詞匯與結構,才能更好表達原文的意義和語氣。此時,譯者主體性就得以發揮。
例: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譯文:Anyone who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dopted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would not be countenanced by the people; he would be toppled.
原句中“老百姓不答應”和“被打倒”有一定口語特點,但翻譯時沒有用表面對應的詞匯來處理。所用的“countenance”和“topple”都是比較正式的詞,更好地表現了原文嚴肅認真的態度。
1.1.2 詞義準確
由于漢語詞匯語義較寬,也較模糊,而英語詞義范圍相對較窄,在漢英翻譯時需根據語境仔細推敲。若只據字面意思翻譯成表面對應的詞匯就可能造成誤譯,甚至影響國家政治事務。因此政論文翻譯中,譯者必須發揮主體性。
例: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地區的地位。[4]
譯文1: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keep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n independent customs territory.
譯文2: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retain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可以看出兩種譯文主要區別在于“independent”和“separate”,前者與原文“獨立”表面對應,但仔細考慮就能體味出“independent”有某種政治上獨立的意思。“separate”雖不是“獨立”的直接對應卻能準確表達原文意義,即香港特別行政區單獨定稅,而非獨立于中國。
由此可見,政論文翻譯要求譯者不僅有純熟的翻譯技巧還要有敏銳的政治觀察力,充分了解國家政策、方針、思想,這些都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
1.1.3 詞語搭配
由于漢英兩種語言自身特點及文化內涵差異,它們在詞匯搭配上大有不同。漢語詞匯語義較寬泛,搭配靈活,而英語詞匯語義具體,搭配嚴格。政論文漢英翻譯時譯者要根據語境選擇符合英語行文特點的搭配,以更準確地表達原文。
例:質量問題雖然經常提,但現在只是一般地提不行,要突出地提,切實地抓。
譯文: We’ve alway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but only in general terms. That’s not enough: we have to give it priority and take practical steps to ensure it.
漢語中“突出地提”和“切實地抓”都是可行的搭配,而英語中名詞占優勢,若使用對應的副詞和動詞翻譯不僅搭配不合理也顯得突兀。因此譯者需改用名詞結構,這樣語義清晰也更符合英語行文特點。
1.2 句法
1.2.1 定語的處理
漢語是竹式結構,英語是樹式結構,漢語趨向左延伸而英語則是趨向右延伸[5]。漢語政論文語言嚴密,前置定語較多。而英語中前置定語較少,趨向于使用后置定語及定語從句,符合英語右向延伸的特點。漢英翻譯時若使用前置定語要注意用詞簡潔,使譯文簡練,也要根據行文需要調整漢語前置定語的位置,符合英語“短-短-長”結構特點。
例: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更加繁榮昌盛的新局面就一定會出現。
譯文: A new situation will emerge in which socialist ideology and culture will flourish.
“新局面”的前置定語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更加繁榮昌盛”,由于找不到一個簡練的能完整表達原文的前置定語,若硬譯譯文就會生澀難懂,因此譯者使用定語從句使譯文結構更清晰、表意更清晰。
1.2.2 并列結構的處理
英語每個句子只有一個謂語動詞,通過詞的形態變化表達意義。而漢語詞類劃分不明顯,動詞使用頻繁,漢語又追求語言形式美、節奏美,常常使用多字字短語或疊詞,因此漢語語篇中多并列結構。這在政論文中尤為常見,譯者在處理并列結構時既可根據需要改變其結構使其符合英語特點,也可保留并列結構保持原文平衡。
例:我們還要積累新經驗,還會遇到新問題,然后提出新辦法。
譯文: We shall accumulate new experience and try new solutions as new problems arise.
漢語用“積累”、“遇到”和“提出”三個動詞構成一個并列結構,英譯時改變了并列結構形成主從句。
1.2.3 漢語無主語句的處理
英語是形合性語言,每個句子都有完整的主謂結構。而漢語是意合性語言,主要靠語義實現連貫和銜接,主語可有可無。漢語政論文中無主句很多,英譯時必須合理處理,補充主語或改變句子結構使譯文符合英語行文特點。
例: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譯文: The basic line should be adhered to for 100 years, with no vacillation.
漢語原句隱含主語是“我們”,此處譯者用被動語態來處理,譯文更簡潔,更符合英語特點。
1.3 篇章
Halliday(1985年)指出,語篇銜接手段包括指代照應、省略、替代和詞匯銜接。漢語是意合性語言,語篇的銜接主要靠語義連貫實現,連接詞使用較少。而英語是形合性語言,語篇銜接和連貫主要靠詞的形態變化和銜接手段實現。[6]翻譯時要尤其注意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根據漢英語言的不同特點靈活處理。
例:改變現在的政策,國家要受損失,人民要受損失,人民不會贊成,首先是八億農民不會贊成。
譯文: If the current policies were changed,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would suffer. So the people, primarily the 800 million peasants, would never agree to their being changed.
漢語原文缺乏銜接詞,主要靠語義連貫實現,而英譯時添加“if”、 “so”連接詞實現語篇銜接,更清晰地表現語義層次。
1.4 修辭
1.4.1 比喻的處理
劉宓慶(2006年)指出,“漢語重實,重形象,多具體的表現法” [5]。不難發現,雖然政論文是一種嚴肅的文體,但也借助大量比喻,使語言更形象生動。而英語中的比喻較少,且與漢語又很少完全對應,翻譯時要考慮文化差異,靈活處理以免造成誤解,如可改換喻體或利用英語文化中相近的又符合語境的形象來替換原文形象。
例:物價改革是個很大的難關,但這個關非過不可。
譯文: Price reform will be the hardest nut to crack, but we have to crack it.
本例中原句把改革比喻成“難關”,英語中沒有對應的比喻,為保持語言的生動性譯文改變喻體用“hardest nut”,達到了與原文相近的效果。
1.4.2 擬人的處理
擬人在漢語中很普遍,而現代英語中除詩歌外已很少使用。“一些非人物的機構、地域等名稱常被擬人化,被視為發出動作的主題。”[4]這一現象在政論文中尤其多見,譯者應根據漢英擬人手法運用的不同對譯文進行靈活處理,避免其僵化。
例:國防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譯文: Great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y.
漢語的主語由非人物性的“國防和現代化建設”充當,英譯時不能機械地將其作為主語。譯者使用被動語態將擬人化的主語轉為非主語,避免了不合英語語法的結構。
1.4.3 重復的處理
重復是漢語的一大特點,漢語傾向于重復詞匯或句式以求表述準確或增強說服力。漢語政論文中常出現重復,使表達準確、讀者聽者深刻領會。而英語詞匯形態變化豐富,忌重復。單其昌(1990年)指出“英譯文中不要總是用一個詞匯或短語,若用得太多,會使讀者感到厭煩,因此用詞要多樣化”[7]。在政論文翻譯時譯者要靈活處理重復的詞匯或句式,使譯文符合英文特點,更易于讀者理解。
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時代的潮流。
譯文: The world needs peace. The people want cooperation. Nations aspire for development. Society seeks progress. This is the trend of our times.
漢語重復使用“要”,譯文卻使用“need”,“want”,“aspire for”,和 “seek”四個近義詞來處理,避免單調重復,符合英語詞形變化的特點。
2 結語
不言而喻,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國家、人民關注中國、關注我們的治國方針、路線和政策。政論文漢英翻譯涉及政治,今后這方面的研究必將不斷升溫。目的論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政論文翻譯工作者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在準確理解原文、忠實原文基礎上,充分發揮譯者主體性,準確把握目標讀者的期望和文化, 才能實現譯文的預期目的和交際功能[3],獲得更貼切的譯文,為中外政治文化交流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小萍.政治文獻英譯的疑難及其解決辦法[J].山東外語教學,2006(5):109-112.
[2]王弄笙.十六大報告漢英翻譯的幾點思考[J].中國翻譯,2004(1):56-59.
[3]李紅霞.目的論視域下的政論文英譯策略研究[J].外國語文,2010(5):85-88.
[4]王大偉,魏清光.漢英翻譯技巧教學與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