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7 13:2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廣告監管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本研究的主要依據和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意義及其在現實生活的研究現狀
1,本項目的意義
團隊建設顧名思義就是要搞好整體,維護整體,帶動一個企業的發展前進.團隊建設注重團隊的核心目標,團隊的管理機制,團隊的精神."團隊的業績大于個體業績的總和"——這是團隊建設根本利益之所在.一個良好團隊的建設還會在公司決策執行,項目開發,企業形象,資源整合,公司效率和管理行為的執行中起極其有效的作用.廣告公司的業務團隊的建設又有其特殊性,它不僅具有"協作性"團隊所擁有的合作作用,同時,它也十分重視團隊個體的個性發揮.建設良好的廣告業務團隊將有助于廣告公司效率的大大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廣告業的不斷發展,廣告之間的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廣義上來說,服務的競爭實質上是一種無形產品的競爭.但最終意義上的競爭是人的競爭,人的競爭是更高層次,更高品位的競爭.福州廣告公司經過幾年的發展,從經營業務較為單一,部門設置較為簡單,管理制度較為簡單的企業,發展成為現在的廣告業務多元化,部門設置較為齊全,管理制度較為規范化的公司.
目前,根據目前的廣告公司的資料表明,大多數都存在以下問題:(一)傳統的經營思想和淡薄的發展意識阻礙了福州地區廣告公司的業務團隊建設發展.(二)福州地區的廣告專業人才大量缺乏阻礙了廣告公司的業務團隊建設(三)缺乏有效的行業管理和監管,對福州廣告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破壞了福州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大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朱海松.國際4a廣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l]廣東經濟出版社:XX(4)
[2]杰弗里·蘭開斯特,萊斯特·馬幸哈姆著,丁梅生馮曉波,應斌譯.戰略營銷計劃和評估[m]遠東出版社:1998(6):53-67
[3]杭州日報報業集團XX年報(l)內部刊物,XX
[4]福州博采廣告廣告調查報告(l)內部資料,XX
[5]劉大東.高效團隊建設5w1h.中國管理傳播網XX(2)
[6]陸斌,媒體廣告經營策略[l],現代廣告XX(106)
[7]朱月昌,公共廣告研究[l]國際廣告,1994(3)
[8]朱月昌,略論電視廣告解說詞的創作[l],福建廣告論文集,福建科技出版社,1998(7
[9]于曉茹,從福視廣告看廣告業的發展趨勢[l],視聽天地,XX(6):68
[10]廣告業呼喚整體策劃人才和廣告創意人才
[11]王軍光,網絡廣告業步入分眾傳播
[12]XX年中國廣告業統計分析報告
[13]新浪網.丁俊發,中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變化的新趨勢
[14]新浪網絡.鄭和平,世紀之交的廣告業發展方針和政策
[15]丁俊杰,中國廣電媒介集團化研究[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二)本項目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研究內容
1.1團隊建設的相關理論
本項目主要以一個具體的廣告公司為例,考察和分析其在尋求發展中,團隊建設方面所面臨的具體問題,團隊建設顧名思義就是要搞好整體,維護整體,帶動一個企業的發展前進.團隊建設注重團隊的核心目標,團隊的管理機制,團隊的精神."團隊的業績大于個體業績的總和"——這是團隊建設根本利益之所在.
1.2福州地區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現狀
業務團隊的建設是廣告公司發展的重要管理工作,它是廣告公司各個具體工作任務的實施和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的關鍵.福州廣告公司的業務正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主要有業務項目的多元化,業務服務的多元化以及業務范圍的多元化.隨著福州廣告業的發展壯大,對福州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福州地區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方面存在問題
導致福州地區的廣告公司在業務團隊建設上面臨了許多問題,也成為了大多廣告公司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業務團隊建設將直接關系到福州地區廣告公司的發展.
4改善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的主要措施
調整經營思路,建設高效業務團隊是發展廣告業的關鍵.業務團隊的建設,最關鍵是加強對福州地區廣告人才的"開發,吸引和保留".建立良好的地區的行業發展的大環境,應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和加大行業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來有效的管理和監管.
2.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初步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廣告業團隊建設.為同行們構建一個新經營戰略思路,實現人力資源戰略整合研究在廣告業中能蓬勃發展并得以在實際中應用和創新.
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3.1.通過實際廣告業團隊建設的現狀,對其實際操作中所存在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解決實用型的人力資源戰略整合方法和建設新的團隊建設.
3.2.解決其在特定環境下廣告業如何按照地區行業發展的大環境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和加大行業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來有效的管理和監管.
(三)本研究的特色和立論依據
1.本項目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1.1.針對性.人力資源戰略問題是一個宏觀而且抽象的問題,當前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針對一個具體行業做的研究還比較少,也不夠系統和深入,不夠針對性.本文試圖在這些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聯系自己在實際的操作中的過程,綜合探討廣告業團隊建設問題.
1.2.引入人力資源戰略分析理念.近幾年來,人力資源戰略研究在我國各行各業中迅速蔓延開,短短的幾年中,已經取得巨大的成果并有很大的突破,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力資源戰略分析體系,人力資源戰略整合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結合具體的行業對其進行人力資源戰略整合問題,不僅細化了人力資源戰略整合的作用,而且突出了行業的特殊性.本文將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討.
2.立論依據
本文以科學的人力資源戰略分析理論為指導,根據具體的具體的廣告公司的分析總結和調查研究,運用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和社會調查學等多學科理論,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分析對比,對廣告業中的團隊建設問題進行分析和對策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調研安排
1,研究方法
本文擬采用系統分析,比較分析,理論分析與實證解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著重研究分析廣告業中的團隊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和措施.
2,調研安排
2.1搜集和整理各類相關文獻,統計數據等相關資料并總結廣告業中的基本數據
2.2對資料進行認真研究分析,了解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及其存在的問題
2.3根據所研究分析成果,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提出廣告業中的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和措施方案,寫出畢業論文初稿.
2.4征求指導老師的意見,并對論文初稿進行必要修改,最后定稿.
三,論文基本大綱
福州地區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現狀分析
二,福州地區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方面存在問題
(一),傳統的經營思想和淡薄的發展意識阻礙了福州地區廣告公司的業務團隊建設發展.
(二),福州地區的廣告專業人才大量缺乏阻礙了廣告公司的業務團隊建設.
(三),缺乏有效的行業管理和監管,對福州廣告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破壞了福州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大環境.
三,廣告公司業務團隊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業務團隊的建設是廣告公司發展的需求.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支付能力迅速增強,廣大農村作為一個有著無限消費潛力的龐大市場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視。如何充分認識農村廣告的內涵,利用農村廣告開拓農村市場,推動經濟發展,就成了我們當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21世紀的金礦在農村,21世紀的黃金產業是農業。”這是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預言。農村市場無論對大品牌企業還是對中小品牌企業,都可以使企業市場布局更完整,總體銷售規模更大。
一、農村廣告對開拓農村市場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有9億多,2008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1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0%,增速連續5年超過6%。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9年《農村經濟綠皮書》稱,2009年中國農業生產仍將保持良好態勢,預計農業增加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均為6%。隨著收入的逐年增加,農村居民基本告別生存型的以必需品為主的消費模式,正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轉變。可以說,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點應該就在日益富裕起來的農村。在如今社會,廣告已逐漸成為廣大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為農民選擇產品的第一影響因素,因此如何盡快培養農村消費者的選購習慣,引導消費者進行理智消費,充分發揮農村廣告的橋梁作用便顯得尤為重要。靠廣告在農村市場獲得巨大成功的企業很多,三株藥業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早在1996年三株銷售額就一躍而達到了80億元。但是也應看到,農村廣告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二、農村廣告在農村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文化消費水平低,廣告到達率低
有統計資料表明,農村的消費需求落后于城市消費10年左右。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直接導致了媒介資源向城市的集中,電視有都市頻道,報紙有都市報紙,而面向農村的電視節目和報紙卻極其有限,加上農民的文化水平遠遠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養較低導致媒介閱聽能力較差,因此他們沒有像城市居民那樣形成媒介消費意識和固定的媒介接觸習慣,這樣就造成了農村消息閉塞,廣告信息流通不暢的局面。
(二)銷售渠道不暢,妨礙農村廣告推廣
目前,農村廣告普遍存在著與農民經濟活動相關度較低的“產銷不對路”問題,影響農村廣告的推廣和普及。在城市,商業資本發達,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套完整的商業體系,從大型購物中心到商場、超市、連鎖店、專賣店、特色店、便利店、零售點各種滿足不同需求的商業模式應有盡有,而農村目前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貿市場,甚至以物易物的情況還時有發生。毫無疑問,不發達的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村廣告推廣的成本和難度。
(三)農村廣告魚目混雜,虛假廣告泛濫
當前在農村,廣告市場比較混亂,虛假廣告、虛假信息不斷出現,以致于許多農民兄弟連連上當受騙,因而很容易產生對廣告的恐懼感。農村是市場監管的薄弱環節,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加之農民少有辨別商品真偽的知識,使得農村假冒偽劣以成本優勢橫行無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廣告推廣費用,卻為別人做了“嫁衣”。 在農村的廣告,由于未經審查、登記,廣告主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虛假廣告。廣大農民朋友由于缺乏相應的廣告、商品方面的知識,對廣告內容的真偽很難鑒別,被虛假廣告坑害的事件屢有發生。
(四)農民缺乏品牌概念,消費意識較低
當前我國農村市場基本上處在比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階段,農村消費者注重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而不太注重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精神享受;再加上農村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造成了農村的消費環境不利于現代消費,農民當然就不會去購買現代化產品。因此,農村市場看似龐大,實際消費能力極低。在商品銷售中,品牌永遠是廣告的主角,廣告的最終目的也是要在消費者心中確立自己的位置。而讓營銷專家們頭疼的是似乎價格決定了農民的一切消費行為,在他們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沒有區別的。討價還價在農村成了一種公開的買賣關系,建立在這種層面上的交易方式必然對品牌價值是一種解構,品牌缺席的消費觀念如同給農民建了一堵廣告的防火墻,使品牌廣告難以侵入農民的頭腦,無法起到勸其購買的功效。
三、對策及建議
以現代市場觀念為指導,深入農村環境,對農村廣告市場進行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研究,明確農村市場和農村廣告的現狀;產品的目標受眾是誰,有多少人,有多少戶;目標受眾對本產品的認知、態度和購買行為及市場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農村消費者產生購買興趣;競爭對手在農村市場宣傳的優、劣勢所在。
(一)農村廣告內容要著眼于農村市場
首先,好的創意是農村廣告宣傳的重要一環。廣告通過一定的表現形式實現和消費者的心靈溝通是廣告成功的一大表現。中國農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觀念相對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弱,這就決定了好的廣告創意不能拐彎太多、太抽象,也不能過多地講求藝術表現,要通俗易懂,還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對農民做一定的引導,在廣告創意轉化為廣告作品之后,實現內部結構的聯系性。其次,要想實現農村廣告的獨創性,就要因地制宜,把農村當地風俗作為創作的素材。在周密、詳實的市場調研基礎上設計適應不同農村消費者的廣告語、廣告畫面。
(二)要加強對農村廣告的有效監管
在城鎮、鄉村的主要是戶外廣告,如果都要到縣級以上工商局登記,既給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增加了負擔,也不現實。對此,應將登記權力下放,強化工商所對廣告的登記管理職能,把沒有前置條件的外戶廣告以縣級工商局的名義委托工商所登記,對有前置條件的戶外廣告仍由縣級工商局登記。這樣既方面了辦事者,又把住了準入關,可實現對農村戶外廣告的有效監管。依托工商內網,工商局、各工商所將登記的戶外廣告錄入到網上,局、所都可通過網上查看哪些廣告是登記了的,哪些沒有登記,便于及時進行監管。
(三)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廣告方法和策略
企業衡量廣告傳播效果有兩個標準,一是品牌價值建立,二是產品促銷效果。從農村市場廣告投放效果看,品牌價值建立是一個比較長期的工程,而產品促銷的效果會被很多企業所強調。當然,雖然同是三、四級農村市場,但不同的區域也就決定了不同的廣告方法和策略,畢竟,作為一個新型市場,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去探討、論證。不過,只要廣告做得有趣,就能很好吸引人的注意,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如果企業真正地把農村市場放到與中心城市市場同樣的戰略高度考慮,三、四級廣告市場的成熟也將指日可待。
(四)增強品牌意識,打造區域農業品牌
樹立品牌觀念,增強品牌意識是農業創品牌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縱觀國內外的名牌產品,無不是進行多渠道宣傳的,特別是將廣告作為開拓名牌產品市場的重要策略。不更新觀念、提高認識,農業創品牌就無從談起,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農民,都要充分認識到農業創品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從而自覺地走農業品牌之路。打造品牌要強化品牌廣告意識,建立廣告宣傳與品牌服務系統聯動機制。因此,品牌廣告宣傳,在推進產業化之始,就要列人產業經營內容,列人生產經營計劃,進行有計劃的品牌廣告推介。
參考文獻:
1.舒詠平.廣告傳播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本文擬基于2008年新聞傳播學15種CSSCI來源期刊中關于各類新興媒體研究的論文成果,對來自新聞傳播學界的幾個研究熱點及其學術進展做一個簡要的回顧與評述。
一、手機媒體傳播研究的主要進展
手機短信業務在2000年之后的迅速普及,促發了學界對于無線互聯的關注。盡管對于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研究范式也未成熟,但是眾多學者已經意識到未來的“移動上網”、“手機短信”等新技術對于人類生活的改變。
2003年在非典事件中,手機短信在訊息傳播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其特殊卻又相當重要的角色,一些社會學的研究課題對這種新興的傳播手段進行了探討。然而遺憾的是,當時在我國的網絡傳播學界卻鮮有學者對這種傳播手段進行過專門的理論探討或實證研究。直到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了美國的保羅?萊文森的著作《手機――擋不住的呼喚》,在國內學界引起了不少關注,這在很大程度上觸發了各人文社科領域對手機媒體的研究興趣。
2008年,新聞傳播學界對手機媒體的研究出現了專題化、精致化、跨學科化的特點,掀起了該領域學術研究的新熱潮。
手機電視研究據統計,截至2008年10月21日,廣電總局批準了190家互聯網站從事視聽節目傳播業務;批準了中央電視臺、上海文廣集團、南方傳媒集團和杭州廣電集團與電信部門合作,試驗開展IPTV業務;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還批準了中央三臺、上海文廣集團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通信方式的手機電視業務以及北京、廣東等省級電視臺在本地開展通信方式的手機電視業務。
王虎在《中國手機電視發展若干問題研究》中指出,我國手機電視的節目設置大都是“電視臺的直播頻道點播下載”的形式,直播頻道播放的是電視終端同樣能收到的節目內容,而點播內容是對傳統電視節目的選擇性收看,手機電視互動性強、屏幕小、待機時間短、收費高等特性并未得到重視。這種頻道設置方式并未考慮到手機電視的受眾群體,更談不上對這一受眾群的細分化和差異化。可以說,我國當前的手機電視并未真正形成以移動終端為媒介的新媒體形態,而只是充當傳統電視的移動化接收手段。
研究表明,手機電視的節目長度控制在15分鐘之內是比較適宜的。當前較普遍的制作模式有以下三種:一是把傳統節目重新剪輯、轉碼,去掉大部分元素,只留一個爆發點,做成短片用于手機電視播放。因此鑒于本身敘事機制在時長上不宜被刪減的紀錄片和訪談類節目則不適合用于手機電視。第二種模式是提供手機與電視直播節目的互補機制。手機電視可對傳統電視已經播放過的內容進行回放,從而有效補充傳統電視媒體單向、線性傳播的缺陷。第三種模式是專門為手機量身定做電視節目。?
對于手機電視的經濟學研究,2008年的學術界也有頗多收獲。虞海俠從影響手機電視發展的內外部因素著手,引入戰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框架,對于我國手機電視業務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他指出,“手機電視發展的策略關鍵在于要充分發揮其便攜性、交互性、分眾性的特點,加大對手機電視的宣傳力度,加強其產業鏈相關各方的合作,積極探索有效的商業運營模式。”?另外,盡快制定合理的國家技術標準,加大對終端的研發力度,打造豐富的手機電視節目內容,制定合理的資費策略,這些“功課”也必不可少。
劉江華則主要運用邁克爾?波特的“驅動產業競爭力的五力模型”理論,從供應方、買方、替代威脅、進入威脅和競爭對手5個維度著手,對我國手機電視產業競爭狀況展開分析,從一個橫斷面反映了目前我國手機電視產業發展現狀、競爭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基于此,他還對我國手機電視媒體行業競爭趨勢進行了預測。在他看來,“目前困擾手機電視發展的,并非手機電視的標準和制式,關健在于用戶對于手機電視的熟悉和認可”。?與其觀點略有不同,暨南大學的李苗認為,手機電視舉步維艱,掣肘因素頗多。“3G網絡建設布局尚未成型、技術與網絡的硬環境不夠完善,消費市場的培養還在孵化期,這些都是手機電視開發進展的瓶頸”
有的研究者則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自2007年以來,美國傳媒集團在移動媒體頻段、移動媒體技術開發與手機制造等領域形成全面競爭,甚至開始把戰火延伸到境外。王積龍在考察美國手機傳媒市場基礎上,深度分析了這場媒體大戰的前因后果。他認為,“美國手機媒體市場競爭激烈的緣由,在于手機媒體巨大的利潤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國內國外冰火兩重天,與美國手機媒體商務開發應用如火如荼的景象相比,我國的手機電視開發和實際應用卻發展緩慢。對此,李苗指出了手機電視在3G時代的運行前景與對策:打造手機媒體視聽節目品牌;培育核心競爭力,走內容經營之路;開發良性的商用模式。在他看來,“只有充分尊重消費者的意志,以豐富的內容和趣味的廣告吸引手機用戶主動點播觀看,以注冊制吸納會員,以定制播送節目和廣告,創造良性的互動模式和良性的營銷傳播模式,才能實現消費者、內容商、運營商、廣告商的多方共贏”?。
手機出版研究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制的《2005―200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數字出版業產值近200億人民幣,其中,手機出版額(包括手機報紙、手機游戲、手機彩鈴、手機動漫)達80億元。可見,手機出版已經成為推動新媒體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手機報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呈現出“遍地開花”的局面。然而,當前手機報以訂閱費為主要收入來源,盈利空間有限且模式單一,整個產業缺乏有效的市場開拓手段,這一弊端一直為運營商所詬病。研究者鞠宏磊以剖析手機報現有盈利模式為切入點,提出了基于內容支撐型手機廣告作為新收入來源的盈利方式。“內容支撐型手機廣告是一個完整的、能夠自我滾動發展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以免費提供大眾化新聞性內容為支撐,通過內容產品的影響力來吸引廣告商”。正如他所分析的,大眾化的新聞性信息,更適合采用以廣告作為價值補償方式的盈利模式,而專業性強的信息才更適合訂閱的方式。
何先剛在《3G手機媒體與期刊出版》中的研究指出,手機閱讀有以下特點:第一,可隨時隨地閱讀,滿足人們利用零散時間的需求,從而成為最佳閱讀工具;第二,快餐式、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的淺閱讀特征突出;第三,存儲量大,可以成為隨身的數字圖書館;第四,內容獲取方便快捷;第五,擁有高效低廉的發行渠道;第六,圖像、文字、聲音一體化,形象生動;第七,受眾面較寬;第八,可視、可讀、可聽,方式多。他還認為,目前期刊業的競爭異常激烈,為了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各期刊社必須根據3G手機媒體的特點及可能而形成的人們新的閱讀習慣,面向市場,進行個性化出版、跨媒體。
郝正剛在《中國手機出版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一文中指出:手機媒體減少了出版的中間環節,內容創造者與應用者之間可形成直接聯系,用戶既能作為受眾也可成為作者。內容資源在相對擴大化的同時,開發難度也相對降低。手機出版的動態出版技術系統建設要在全行業全面展開,特別是動畫、電影、電視等動態領域銜接技術的開發,如手機動漫和手機動態雜志等。以多種傳統媒體內容整合為中心的手機出版將會迅速發展,并很快成為出版業的主要贏收渠道之一。
面對同一主題,有研究者對于手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進行了思考探究,研究認為,“手機科技期刊出版面臨著技術標準與行業標準滯后、屏幕過小閱讀不便、管理制度與體系不健全等系列問題”?。要進一步推進當前手機科技期刊的發展,需要轉變辦刊觀念,實施政策引導,加強市場監管,以及積極探索不同類型手機科技期刊的贏利模式與運營模式。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則撰文對我國手機出版產業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做了探討。在分析了手機出版面臨產業鏈尚不完整、缺少集團化整合、政府管理政策缺位等發展困局的基礎上,他樂觀地預測:“手機出版服務政策或相關實體平臺的推出、手機出版行業基礎性建設的加強和發展,以及以多種傳統媒體內容整合為中心的手機出版的迅速發展,這些困局將在未來手機出版發展趨勢下被逐一破解”。
二、數字媒體研究的主要進展
自2007年以來,我國廣電媒體數字化發展速度更快、力度更強,整體戰略布局也日漸清晰。在此背景下,黃升民等就我國廣電數字新媒體的發展演變進行了梳理解析。研究認為,市場、技術、政策及其三者之間的博弈進程推進了我國廣電數字新媒體的發展,在發展中各種矛盾的沖突演變成就了數字新媒體發展的現實狀況,而且正是這些沖突演變構成了產業政策不斷調整的基礎。在他們看來,我國媒體的數字化才剛剛開始起步,尚缺乏完善的產業鏈和合適的商業模式。“新媒體的長足發展,有賴于政策監管層面、產業運營層面,甚至理論探討層面的進一步深入探索”?。
數字電視研究長期以來,我國的電視產業以廣告收入作為產業鏈增值的唯一途徑,這種單一廣告依賴型的盈利模式既抑制了內容制作端的多樣化發展,又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而且還降低網絡運營商的市場推廣激勵,在電視產業數字化的趨勢下,它將無以為繼。
以雙邊市場為理論范式,顧成彥、胡漢輝從傳統的廣告電視的主要弊端出發,運用雙邊市場框架分析了我國數字電視產業的盈利模式創新問題,提出了“深化體制改革明晰市場經營主體、基于雙邊市場特征創新定價模式、縱向整合以獲取內容產品控制權、橫向兼并以實現產業規模化發展”?等實現創新型盈利模式的對策。
而在數字電視的具體收費定價上,江虹、卓俏青從經濟學視角出發,通過分析有線數字電視的成本結構,討論二部制定價模式的適用性及其優勢,進而結合價格歧視理論,探析了我國有線數字電視設計多種價格套餐的可能方案。研究發現,“盡管采用多重價格套餐會增加各地有線網絡運營商的研發投入,但無論是在經濟理論上,還是來自其他相似壟斷行業的實踐經驗,都表明其收益要遠大于成本”。
關于廣電新媒體的發展,徐敢峰站在文化產業的角度,對于制約廣電新媒體的政策、體制、機制、資本、技術和人才等瓶頸進行了逐一探析。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促進我國廣電新媒體產業化發展的具體思路:“打破行政區劃,盡快嘗試跨地域運作;放寬資本進入條件,力促社會資本進入;統一新媒體各業務國家標準,理順產業鏈;給予各級廣電必要的資源支持”?
數字報業研究發展數字化報紙,是傳統報業今后發展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徐君康對于我國數字報業的價值鏈進行了審視。在探討了數字報業價值鏈的內涵、構成環節的基礎之上,他指出,“數字報業的價值鏈的內涵要求報業不但能提供新聞信息,更要提供綜合服務信息,要把數字報業看成是一種更為廣闊的信息服務平臺”?。而要建立新的價值鏈,就必須轉變經營戰略,由內部管理型轉向外部交易型,從戰略運營的層次連接更多的資源,并根據發展需要實現資源的最佳組合。
數字出版研究在數字出版方面,我國經過起步階段和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重要的轉型時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問題。趙亮、何鎮飚在剖析了我國數字出版業精品少而定價高、銷售渠道不暢通、出版業體制改革滯后等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永葆質量、以市場為主導的同時積極引導市場、在細分與整合相結合中銷售、深化出版業文化體制改革”?等推進我國數字出版業發展的策略措施。
在數字媒體的監管方面,喻國明等在《中外數字媒體內容監管體系的效果評估研究》一文中運用了成本―收益、成本―效果、權變評估等分析框架和數據模型,研判了不同內容監管體系的多重效果,并就數字媒體內容監管體系的效果評估方法及指標選擇如“政治意義、媒體績效、產業發展、總體福利”等做了初步探討。
三、其他新興媒體研究的主要進展
IPTV研究所謂IPTV即交互式網絡電視,是一種利用寬帶有線電視網,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于一體,向家庭用戶提供包括數字電視在內的多種交互式服務的嶄新技術。中國的IPTV產業,在經歷了2004年的萌芽,2005年的博弈, 2006年的曲折, 2007年的破冰后,已經到了一個產業的十字路口。
如學術界一般所論,IPTV這種基于互聯網協議的傳播形態,通過互聯網協議來提供有線電視網、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在內的數字媒體服務的綜合性媒體形式,不僅具有電視媒體網站的所有傳播功能,還能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全面、到位的服務,的確在媒體形態上具有很大的先天優勢。但是,與大部分手機電視節目一樣,IPTV的大部分節目內容都移植于傳統電視節目,普通受眾并不會愿意付費去觀看相同的節目,更何況在現有條件下,IPTV的清晰度、流暢度還遠不及傳統電視,其發展存在很大的產業市場困境。在這方面,新聞傳播學術界一向少見公允冷靜的探討。
劉逸帆以我國IPTV當前所面臨的困境為切入點,就IPTV的出路展開了探析。他認為:“IPTV迅速發展的關鍵條件在于: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成熟的IT技術及基礎設施、適宜的業務模式、可觀的產業規模,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相對完善的法律環境等必備條件的出現”。
圖文仿真報研究圖文仿真報通稱電子報,在我國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研究者鄧建國從剖析這種新媒體的優劣勢和現實處境出發,探究了這種媒體形式的發展前景。他認為,圖文仿真報雖然具有節省成本、吸引廣告、便于存檔以及具備網絡無遠弗屆的優勢,但也存在定位模糊、以“傳者為中心”的心態、內容封閉的缺點。在此基礎上,他提出預測:“不論圖文仿真版還是報紙閱讀器,不過是傳統媒體一廂情愿的‘懷舊’,或是其在傳統和網絡讀者的雙重壓力下做出的折衷,它們作為數字報的呈現格式,只是一種過渡;其發展趨勢是移動電子報。”?
移動媒體研究移動媒體,主要指利用數字廣播電視地面傳輸技術播出,以滿足流動人群的視聽需求為主的新興媒體,自2003年以來,移動媒體已經在上海、長沙、北京、武漢等30多個城市落地生根、發展壯大。石長順、徐銳以湖北移動頻道為代表,考察了移動媒體的發展現狀,并分析了移動媒體在運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市場規范性不強、產業政策不配套、運營主體缺乏市場化”等問題和困難。基于此,他們提出了移動媒體“規范移動電視市場、延伸覆蓋面、整合拓展電視終端”的發展策略。
通觀而言,2008年度,關于各類新興媒體的發展及其學術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大發展時期,相對來說,與其他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15種CSSCI來源期刊中關于各類新興媒體研究的論文成果尚不為多,這表明新聞傳播學的主流期刊對新興媒體研究的重視程度仍不充分。
在目前所見的若干研究文章中,無論是技術潮流的把握,還是對媒體發展策略的分析,均有不少啟發性。然而,在有限的學術繁榮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問題:1)大部分論文仍然停留在現象分析,缺乏傳播理論意義上的深入研究。2)鮮見第一手的實證性研究,現有的個別實證研究也多流于描述或理論的簡單檢驗。3)研究視野仍有狹窄之嫌,常見選題撞車、缺少學術對話等情況。
由于各類新興媒體的發展目前還不夠成熟,一些開拓性的研究工作無疑還十分艱巨。我們期待著新聞傳播學界來年對新興媒體的研究能夠有更大的進步,出現更多、更好、更規范的學術成果。■
(本文作者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本論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媒體與我國沿海發達城市市民的媒介選擇”的初期成果之一。本項目組通訊作者包括:陶大坤、吳芳、邵曉、虞D、孫潔)
注釋:
崔保國、張曉群:《新媒體對中國傳媒產業的影響分析》,《現代傳播》2008年第1期
慧聰網。網址。2008年10月21日
王虎:《中國手機電視發展若干問題研究》,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年4月
虞海俠:《我國手機電視業務的SWOT分析與對策》,《現代傳播》2008年第1期
劉江華:《我國手機電視產業競爭驅動力探析》,《當代傳播》2008年第4期
李苗:《手機媒體視頻開發的瓶頸分析與對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4期
王積龍:《剖析美國手機媒體市場爭奪戰》,《當代傳播》2008年第5期
鞠宏磊:《手機報盈利模式探究》,《當代傳播》2008年第1期
何先剛:《3G手機媒體與期刊出版》,《出版發行研究》2008年第3期
郝正剛:《中國手機出版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科技與出版》2008年第7期
何先剛、周仁惠:《關于3G時代手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思考》,《科技與出版》2008年第7期
郝振省:《中國手機出版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科技與出版》2008年第7期
黃升民、周艷、王薇:《發展?沖突?創新――解析中國廣電數字新媒體的發展演變》,《現代傳播》2008年第5、6期
顧成彥、胡漢輝:《我國數字電視產業盈利模式創新研究》,《現代管理科學》2008年第5期
江虹、卓俏青:《有線數字電視收費模式的經濟學分析》,《現代傳播》2008年第2期
徐敢峰:《從文化產業角度看廣電新媒體發展》,《現代傳播》2008年第3期
徐君康:《數字報業價值鏈的審視》,《當代傳播》2008年第4期
趙亮何、鎮飚:《我國發展數字出版的策略分析》,《編輯之友》2008年第5期
劉逸帆:《網絡電視的困境與出路》,《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10期
論文摘要:藝術的發展需要豐厚的物質基礎,電影業的發展離不了商業支撐。植入式廣告的加入,無疑會減少資金壓力,降低票房風險,這讓電影人沒有了拒絕的理由。在商業化的推動下,電影又有新的任務一刊播廣告,尤其是植入式廣告,成了最搶眼的話題。對電影受眾的分布特點進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當代電影的廣告傳播策略,探索電影植入廣告如何獲得最佳的稍售效果和傳播效果。
一、電影的受眾群分析
《中國電影觀眾測量與評估》研究項目將調查對象分為電影觀眾(一年內看過電影的受訪者)和非電影觀眾(一年內沒有看過電影的受訪者)兩類。從結構上看,電影觀眾和非電影觀眾在個人收入、家庭收入、教育程度以及職業類別等與消費力水平密切相關的指標上存在著較大差異,電影觀眾具有更高的收入、教育程度和更為高端的職業類別。電影觀眾在1-1499元個人收入段和0-3499元家庭收入段的比例要明顯低于非電影觀眾,在元以上個人收入段和元以上家庭收入段的比例則要明顯高于非電影觀眾。更高的個人收入和更高的家庭收入,這是電影觀眾區別于非電影觀眾的明顯特征。從職業類別卜看,電影觀眾中技術人員/專業人士/科教文衛觀眾以及學生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觀眾,工業、商業/服務業人員、自由職業/個體從業者以及家庭主婦的非觀眾比例均略高于觀眾比例。技術人員/專業人士/科教文衛觀眾是時尚和高科技產品的消費引導者和主力軍,1524歲的學生則是未來的消費主流,對于此類產品的廣告投放來說,這兩類人群都是有著強勁消費能力或消費潛力的目標人群。wWW.133229.CoM電影觀眾在個人收入等與消費力相關的指標上明顯高于非觀眾,這一特點使得電影媒體的受眾人數雖不多,但對于目標人群確定為高端受眾的產品來說,不失為廣告精準投放的理想選擇。
二、植入式廣告的營銷傳播策略
植入式廣告的加入,無疑會減少資金壓力,降低票房風險,這讓電影人沒有了拒絕的理由。從另一方面看由于各種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廣告,如報紙、雜志、廣播等對受眾造成一定程度的“感官疲勞”,傳統思維觀念支持下的廣告運作方式及其廣告業的發展也面臨巨大困難,遠不能滿足現代廣告業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以電影為媒介的植入式廣告遂應運而生,有效地緩和了現代廣告業的窘境。廣告宣傳需要電影,電影的發展也離不開廣告。從辯證的角度看,矛盾的雙方如果存在對立,則必然會有統一面。
我們生活的城市始終處于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在加快創造有形城市環境的同時,也不斷變換和豐富著超越于具象之外的城市景觀藝術。城市景觀是城市實體環境的外在表現,是指包括城市建筑、街道、綠化和街道設施等因素在內的城市形體環境和城市生活共同組成的各種物質形態的視覺形式,這其中理所當然的也包括了被稱之為“城市第二道風景線”的戶外廣告。
戶外廣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傳播媒介之一,一些創意新穎的戶外廣告不僅體現了高水準的設計,也成為彰顯其城市品位的重要亮點。在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戶外廣告規劃亟待解決的是如何處理其與設置環境關系的問題。這也迫使我們對于戶外廣告的研究從專注其功能性、傳播性、美學性、文化性的單項探討發展為現今的多元化、多角度的探討。
二、戶外廣告的景觀現狀
近幾年,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城市戶外廣告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筆者認為戶外廣告高速增長和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戶外廣告缺乏有序規劃,管理機制不完善
戶外廣告具有長效性與更新性的特點,其形式、色彩、位置等直接影響整個城市的面貌。我國很多城市道路兩側戶外廣告牌設置雜亂無章, “雜、亂、差”的不和諧現象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城市視覺污染。這一方面反映了城市的戶外廣告設置缺乏從城市規劃的整體角度考慮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缺乏有序管理。因此,筆者認為改變城市管理部門的“少作為”行為,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管理優勢對于規范戶外廣告行為意義重大。
(二)戶外廣告位置設置不當,破壞城市環境
由于缺乏統一規范,我國城市戶外廣告隨意安置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多戶外廣告都是后期添加到建筑或其它景觀上的,混亂的建筑樓頂廣告喧賓奪主,遮擋損害建筑整體形象,似乎“扯破”了城市的天空,破壞了城市街景天際輪廓線,也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整體形象。
(三)戶外廣告布局不合理,擾亂景觀秩序
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區有不同的功能要求,這些功能區本身的特點使它們對戶外廣告的布局有不同的要求。有些戶外廣告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與管理,特別是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區,戶外廣告不能有效地與周圍景觀結合,布局隨意無序,與城市功能區互不協調。另外,戶外廣告不適宜的比例和尺度關系,視覺信息過多也造成了景觀秩序的混亂。
(四)戶外廣告缺少特色,弱化城市形象
每一方土地都有自己悠久的文化和獨特的地域特點,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戶外廣告的有力補充。而目前,我國很多城市戶外廣告,長期以來缺少特色,在制作方式、媒體形式、廣告創意等方面大同小異、缺乏個性的表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的城市形象。
三、戶外廣告與城市景觀協同發展
戶外廣告在城市空間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對城市戶外廣告進行合理的規劃,將對改變城市景觀環境質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能促進戶外廣告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戶外廣告設置應服從城市景觀整體規劃
作為城市景觀規劃的延伸,戶外廣告首先要確定其在城市環境中的定位,在具體的規劃工作中處理好整體布局和重點區域布局的關系;宣傳廣告和城市建筑之間的關系;站牌廣告與道路景觀的關系;公共環境廣告與公共設施協調的關系;白天廣告和夜晚廣告效果的關系;傳統廣告和現代化廣告的關系等。服從整體的城市設計規劃原則是搞好戶外廣告規劃設計和管理的前提條件。
(二)戶外廣告設置應宜人宜居
城市景觀視覺系統是創造優美城市居住環境的基礎,它的一切都是圍繞創造它、并依賴它的“人”展開和服務的。在戶外廣告設置過程中必須遵循控制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合理控制戶外廣告的數量和質量。對規劃路段和范圍進行科學論證,依據城市空間的不同功能進行合理布置,使戶外廣告有序地發展,達到“扮靚城市、服務市民”的目的。
(三)戶外廣告設置應突顯城市特色
成熟的戶外廣告必然要與城市景觀協調,與城市文化特色緊密聯系。戶外廣告的設計及投放要體現城市的特殊形象。首先,完成全市戶外廣告布局的規劃設計。其次,重要地段的戶外廣告設置要控制數量和提高質量,體現城市文化,力爭實現藝術特色和城市個性并舉的效果。
結 語
【關鍵詞】傳媒;改革;“語法問題”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2008年底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年會共收到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雪城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研究生的投稿近200篇,入選論文或摘要55篇。年會以“變革與傳播:中國傳媒三十年”為主題,旨在回顧30年來的傳媒改革,探索深化改革之路。會議主要從新聞學的內在規律出發,對改革進程中遇到的傳媒體制、國際環境、消費文化等“語法問題”進行檢視。為迎接2009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八十周年院慶,年會特設了“研究•視域•變遷”等專場,省察了傳媒改革進程中新聞傳播研究的進展以及新聞傳播學科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一、自由與法制:傳媒體制改革的重要主題
“新聞自由和新聞立法是研究新聞改革最重要的主題。”(孫旭培,2008)本次年會再次強調了傳媒體制改革過程中自由與法制的核心作用,深入闡發了現有體制下傳媒表達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思考了推進傳媒體制改革的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孫旭培教授作了主題演講。他認為,如今改革達到新的階段,要再次重申新聞立法,以此來漸進地實現更大程度的新聞自由。他引述了《人民日報》2008年11月3日的評論:“應加快新聞領域立法工作,繼續完善與新聞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做好新聞工作、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供法律保障。”(華清,2008)他認為,這預示著新聞立法將是今后進一步推進新聞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孫旭培,2008)
在此基礎上,孫旭培教授提出了從自由和立法角度研究新聞改革的13個研究議題:新聞自由權的具體研究、新聞自由的維度和尺度、宣傳本位與報道本位、社會穩定與意見多元、新聞法治與社會效益、突發事件與新聞自由度、第二第三國際與新聞自由、清末與民國兩個時期的新聞自由、新聞自由的急進還是漸進、媒介批評的法律規定、憲法中的言論出版自由與媒體創辦、新聞評議會制度、對新聞自由的法律救濟。他希望與會研究生秉承專業精神,能對以上議題規范地進行學術研究。(孫旭培,2008)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盧家銀、崔明伍(2008)在入選論文《新聞媒體在利益表達中的困境》中,通過分析新聞媒體在公眾利益表達過程中遭遇的困境,為新聞立法提供了現實論證。他們認為,新聞媒體在現有體制下既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這在部分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將造成“喉舌”之困――媒體究竟應遵照政府的宣傳策略,還是應該直接表達民意。同時,市場也干預著傳媒的表達。因此,在多元利益的情況下,需要首先建立解決言論糾紛的憲法訴訟制度,為公眾利益表達提供司法保障;同時,建立公眾媒體等各類媒體,將多元利益在傳媒中分割開來,以保障每一方的表達權利。
復旦大學碩士生陰良(2008)也對當下傳媒表達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盧家銀、崔明伍的研究不同的是,陰良選取外國媒體駐華記者這一特殊的群體進行研究,訪談了16個來自不同國家、媒體的外國駐華記者,發現外國駐華媒體受到更復雜的社會控制;同時,研究立足于“人”,而不是直接分析“傳媒”,因此,在組織、行業、社會這三個層面外,還特別強調了個體層面的因素,提出了“傘兵記者”(parachute journalists)與長期駐華記者(resident journalist)這兩種不同的派遣方式造成了個體認知差異,并最終影響記者的表達。
清華大學博士生唐建英研究了歐盟《視聽媒體服務指令》,提出了可供國內參考的依據“線”和“非線”這兩種不同服務性質來區分內容規制程度的新思路。文章分析了歐盟新媒體內容規制政策的演進過程,闡述了《視聽媒體服務指令》出臺過程中公共利益與產業利益的沖突,以及統一監管與分層監管規制原則的確立。文章指出,歐盟的“規制模式的探索無疑是超前的,其效果還有待在以后的政策實施中來評估”(唐建英,2008)。但目前新媒體的內容規制也是我國政府公共政策和傳媒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二、開放與霸權:傳媒全球化進程的現狀分析
傳媒改革的進程與國家的開放程度是緊密聯系的。30年來,中國媒體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奧運會、世博會等“焦點時刻”,中國傳媒應該如何把握機遇走向世界?
本次年會入選論文中,有2篇在海外高校就讀的中國研究生撰寫的文章。文章通過介紹、闡述、分析海外媒體,直接或間接地揭示了中國媒體當下的國際環境。
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碩士生侯靜慧、馬瑜晶(2008)對1978年至2006年《紐約時報》關于中國報道進行了內容分析。研究采取了分層抽樣的方法,“年份”為抽樣“層”(strata),每層中隨機抽取10篇新聞報道,得樣本290篇。研究用GDP和進出口總額來測量經濟實力,其乘積作為自變量;報道量(quantity)與報道效價(valence)作為因變量。研究發現: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報道的數量顯著增加,而其中負面報道的比重也隨之增大。結合霸權理論,研究認為這種負面報道增多的現象是因為西方國家的權力階級需要綜合利用大眾媒介中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各類信息,以求保證民眾的思想與現有社會秩序達到一致,即實現“媒介霸權”(media hegemony)。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碩士生畢佳穎(2008),結合美國互聯網的政治表現,分析了“個體內容出版者”(individuation content publication)對政治的多元影響。文章認為,“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powered in a soft way(美國霸權以一種柔化的方式得到強化)”,即將“媒介霸權”隱藏在個體政治背后,通過技術控制以加強自身的權威性。文章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中國會不會走“美國道路”,互聯網的發展會對目前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產生怎樣的影響,文章希望能在今后的實踐中給出解答。
同樣關注霸權問題的還有同濟大學的碩士生肖云帆(2008)。她分析了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不同國家地區的10種有代表性的英文報刊雜志關于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Hanover World Expo 2000)”、“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Aichi World Expo 2005)”和“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Shanghai World Expo 2010)”籌備情況的報道,比較了報道側重點的不同:西方主流媒體報道上海世博會時,側重于宏觀的經濟與產業、商業的報道,也有部分政治主題的負面報道,幾乎沒有文化和科技領域的報道,而對愛知和漢諾威世博會的報道則有顯著差異。與侯靜慧等人不同,肖云帆提出了積極應對西方“媒介霸權”、改善國家媒介形象的傳媒策略,包括提供多元議題、綜合運用多媒體、整合傳播模式等。
北京大學碩士生劉暢與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鄭宇鈞,以《筑夢2008》為個案,從修辭學角度研究了紀錄片跨國界意義共享的策略。文章指出,“北京奧運的紀錄片要在‘全球化’的普世價值和‘本土化’的民族特質中尋求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球土化’策略(glocalization)”,即展現“全球化了的”本土與“本土化了”的全球,以達到跨國界的意義共享。(劉暢 鄭宇鈞,2008)文章分別從本體修辭、積極修辭、非常規修辭等角度研究了“球土化”策略具體的表現形式,為中國今后的紀錄片制作提供可參考的發展方向。
復旦大學碩士生呂芳雅(2008)運用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對中國電影產業如何“走出去”進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好萊塢模式與日韓模式等可借鑒的運營模式,對今后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關注泛亞市場,而不單是西方市場;加快建立自己的海外發行渠道;進行制度調整,等等。
三、商業化與大眾化:傳媒文化觀念的變遷
《文化癥候與文學期刊的影視趣味》(周根紅,2008),闡述了純文學期刊《收獲》1990-2008的歷史演變。隨著《收獲》逐漸成為影視文化風尚的引領者,并推出了關于影視明星的《一個人的電影》專欄,周根紅認為,《收獲》已逐漸失去純文學理念,成為大眾文化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生產影視文學與大眾傳媒緊密勾連。作者對“影像霸權”的形成表示了憂慮,并表達了對純文學期刊原有的獨立性與先鋒性的向往。
《女足的媒介再現:“適時而現”的鏗鏘玫瑰》(褚悅聞,2008)探索了商業化與高度社會性別化的話語機制對中國女足媒介再現的影響。研究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奧運年2004年1月-9月間267天《東方體育日報》的報道篇數、照片數量、頭版報道等相關參數進行統計,發現:在沒有重大賽事的情況下,女足再現為“玫瑰”;而涉及奧運盛事,女足則彰顯“鏗鏘”,被賦予男足未能擔負的民族精神和使命,其在艱苦環境中奮力進取的風貌受到媒介的反復強化。文章分析了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彈性的、分層的、有目標的媒介再現,是媒介以爭取收視率的新聞娛樂模式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操作;在商品化的媒介中出現的女性,乃適應商品化的、被重新社會化的、被再創造的公式化形象;性別是一種社會范疇,體育活動的社會性別化,區隔并規定了女性氣質和霸權的男性氣質特征的客體和行為;團體性的體育項目承擔起了建構民族認同的文化意義。
在商業化環境下,受眾的消費習慣和認知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又反過來促進了商業化媒體的定位轉變。清華大學碩士生李華穎(2008)對消費者購買暢銷書的原因進行了問卷調查。基于知覺價值理論與計劃行為理論調整和修正過的模型,研究發現:知覺品質越高,主觀規范越高,知覺行為控制越高,就越可能購買暢銷書;而知覺犧牲并未起到較大的影響力。因此,作者認為,暢銷書作為大眾文化的產物,不易因消費者成本影響人的購買行為,“暢銷”本身對書本的功能、品質或品牌等的肯定讓消費者不計太多代價地購買。這一研究也暗示了未來暢銷書定位與定價的發展趨勢。
在年會的新聞沙龍環節,同一話題在網絡傳媒領域中也得到了討論。《從中國老年網站的建設看虛擬社區的發展――以中國的老小孩網站為例》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吳歡,通過對“老小孩”網站的個案研究,探討了商業網站通過共建成員的精神認同獲得商業收益的方式。吳歡特別強調了成員的個體認同與社區認同之間的互動、網下社區和網上社區的相互支持。她認為,虛擬社區,尤其是老年群體的虛擬社區不可能脫離現實世界,要通過與現實社區相互作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吳歡,2008)老小孩網站創辦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張志安博士介紹了“老小孩”的運營方式,也指出了通過上網給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創辦理念。
四、繼承與創新:新聞傳播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
傳媒改革從“語詞革命”向“語法革命”轉變,為新聞傳播學理論創新提供了新的內容。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童兵教授的主題演講中,他以研究生的學術研究為視角,總結了30年傳媒改革帶來的新聞學科的發展。他強調,研究生群體的學術研究與我國新聞傳播理論的發展是高度一致的,從老一輩的學科領軍人闡發新聞學基本原理、建構新聞學理論框架、走出新聞史學研究新路徑,到80年代繼往開來的中堅提升新聞學科的科學性,再到90年代開拓學科新領域,到新世紀夯實基礎理論、開創新媒體研究,研究生群體始終積極參與了新聞學科改革與發展的歷程,積累了豐厚的學術研究成果。童兵教授希望,今后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構建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產出更多標志性成果,廣泛開展中外合作研究,走好傳播學本土化之路,培育新聞傳播學大師和新聞傳播學中國學派,研制中長期(2009-2020)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規劃。(童兵,2008)
復旦大學碩士生滕育棟(2008),則從微觀層面著手,思考了30年來新聞思想的轉變。他以《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為切入點,通過考察1978年以來公開出版的新聞史著作對其描述、評價話語的變遷,揭示了三種不同的新聞史著寫作方式:服從宣傳需要的歷史寫作,突出文獻新聞學理意義的寫作,作為新聞改革歷史基礎的寫作,闡發了其背后的新聞思想。作者強調了新聞理論的發展在中國新聞史的寫作中的推動作用,認為中國新聞史的寫作能為我國新聞理論的發展提供許多寶貴的思想資源,希望更多的人回歸到新聞史研究中。
蘇州大學碩士生張震(2008)梳理了30年學界對于新聞客觀性的看法變遷。從新聞客觀性的來源、內涵、主觀態度、宏觀操作方式、微觀操作方式等角度進行了梳理,指出了今后研究的議題與趨勢。南京大學碩士生溫海玲(2008)對1988-2007年組織傳播研究論文進行了歷時性分析,根據其研究走向:“學科介紹原理闡釋應用分析學科建設”分析了每一時段的歷史特征,并提出了加強組織傳播學科建設的想法。蘭州大學碩士生華汝國(2008)綜述2005-2007年我國網絡傳播研究情況,歸納了其中所體現的研究熱點及形成的重要觀點,并進行了評價。
此外,本屆年會論文還對往屆年會的學術成果進行了繼承與創新。本屆年會入選論文《瘦身減肥廣告中性別因素對第三人效應的影響》(梁靜、黃艷姍、艾依璇,2008)與上屆年會入選論文《不同媒介素養的大學生第三人效果研究》(周海晏、王帆、邢榮、馬、王祥穎,2007)同樣是對“第三人效果”(third person effect)的研究,但側重有所不同。上屆論文的主要價值在于將媒介素養的概念引入了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并測量出不同媒介素養的大學生存在第三人效果差異。而梁靜等人將媒介素養中的廣告關注度作為中介變量,用以詮釋性別因素與第三人效應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上屆論文研究的深化與補充。
注釋:
[1]語法革命,是指“在現有要素和功能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規則的改變、關系的改變以及制度、機制、運動模式、盈利模式、與受眾關系、技術要素層面的改變,形成新的發展機會”。(喻國明,2008)對于傳媒改革而言,要從要素擴增到結構重組、規則改變和發展模式轉型。
參考文獻:
[1]畢佳穎.(2008,November).PowerfromMass-JournalismofInternetonAmericanPolitics.“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摘要,上海.
[2]褚悅聞.(2008,November).女足的媒介再現:“適時而現”的鏗鏘玫瑰.“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3]侯靜慧、馬瑜晶.(2008,November).風雨三十年:中國形象在美國媒體中的變革.“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4]華汝國.(2008,November).從中國老年網站的建設看虛擬社區的發展――以中國的老小孩網站為例.“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5]華清.(2008,November3).科學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切實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人民日報.pp.7.
[6]李華穎.(2008,November).暢銷書購買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知覺價值理論與計劃行為理論模型的解釋.“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7]梁靜、黃艷姍、艾依璇.(2008,November).瘦身減肥廣告中性別因素對第三人效應的影響.“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8]盧家銀崔明伍.(2008,November).新聞媒體在利益表達中的困境.“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9]劉暢鄭宇鈞.(2008,November).從視覺修辭的角度看奧運紀錄片的“球土化”策略.“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0]呂芳雅.(2008,November).中國電影產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分析.“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1]孫旭培.(2008,November).新聞改革研究:專業精神與學術規范.“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主題演講,上海.
[12]唐建英.(2008,November).《視聽媒體服務指令》與歐盟新媒體內容規制初探.“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3]滕育棟.(2008,November).“用說話”:中國新聞史寫作中的“加法”與“減法”.“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4]童兵.(2008,November).研究生:新時期新聞科學發展創新的生力軍.“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主題演講,上海.
[15]溫海玲.(2008,November).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組織傳播學研究的變遷――對新聞傳播視野下組織傳播學術論文的歷時分析.“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6]吳歡.(2008,November).從中國老年網站的建設看虛擬社區的發展――以中國的老小孩網站為例.“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7]肖云帆.(2008,November).媒體力量在國家形象對外傳播中的應用――漢諾威、愛知與上海世博會實證分析.“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8]陰良.(2008,November).社會控制對新聞生產的差異性影響――以外國媒體駐華記者報道傾向為分析視角.“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9]喻國明.(2008).傳播的語法革命和傳媒競爭力構建.傳媒觀察,1,15-17.
[20]張震.(2008,November).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界關于新聞客觀性的研究述評.“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內容摘要:名人代言虛假廣告已經屢見不鮮,由此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由于我國現行廣告法律制度的缺失,造成名人雖代言了虛假廣告、卻無需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現狀。本文在對當前我國法律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法律規制建議,以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創造干凈的消費環境,共建誠信健康的和諧社會。
關鍵詞:名人 虛假廣告 法律規制
法律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原因
(一)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危害性
第一,虛假廣告容易使消費者上當,給消費者造成財產上、人身上或心理上的傷害;第二,損害了播發廣告的媒體形象,導致媒體的公信力下降;第三,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埋下隱患,損害企業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同時不利于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第四,打擊了廣告產品所在的行業,導致消費者對整個行業失去信心;第五,對虛假廣告監管的不力,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政府的信任,對各級政府威信造成了損害;最后,由于名人效應,名人一旦違背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虛假廣告代言活動,不僅僅毀壞了自己的名譽,更重要的是敗壞了社會風氣,導致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受到影響。
(二)用法律手段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
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消費者的消費心態普遍不成熟,社會主義機制又不健全,僅靠良心、道德、輿論是無法有效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由于缺乏法律的制約,有些名人在代言虛假廣告被揭穿后不但拒不認錯,而且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有些名人不僅不為代言虛假廣告慚愧,還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自我炒作方式,而相關法律的缺失無疑更是助長了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風氣,降低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在運用道德手段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同時,應該使用法律手段明確代言虛假廣告的名人法律責任。唯有如此,才能讓那些唯利是圖的名人們徹底清除利益驅使的隱患反思自我的社會責任。在各種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手段中,法律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好的手段。
法律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現狀及存在的缺陷
(一)立法現狀
我國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法律規范很少,不系統,不全面,不配套,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
對于名人代言虛假廣告所帶來的法律責任問題,《反不正當競爭法》在第9條里最早對其做出了明確的具體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設計、制作、虛假廣告。違反本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該法條規定了被侵害的經營者可以請求民事損害賠償,但是卻沒有對民事賠償的責任主體作出具體的規定。
現行《廣告法》則進一步全面地規定了商業廣告行為的規則,其不僅規定了虛假廣告的行政責任,還在第38條明確規定了:“違反本法規定,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姓名、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也就是說,如果虛假廣告,承擔責任的是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和廣告者,對于廣告代言人仍然沒有明確的規定。
從上述法律尤其是《廣告法》的實證規定來看,我國在對虛假廣告責任主體的認定上,僅局限于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者,以及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對虛假廣告的出演者,尤其是對一些具有較高社會知名度的名人,并沒有作出相應的規定,對代言人是否真正參與過功能產品的使用,過程由誰來證明,其使用產品產生的效果由誰來認定,怎么認定,如果存在與代言證言不實的情況代言人應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等等都未作明確規定。這便造就了這一領域的“法律真空”,使得對出演虛假廣告的名人進行司法規制陷于一種尷尬境地,實踐中許多法院也以此為由頻繁地駁回當事人的有關訴請。
(二)司法現狀
由于法律規范的不完善,實際上我們很難追究大多數代言人的行政責任。對代言人應負的民事責任,一方面在理論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如有人就認為是否相信廣告宣傳,主要是消費者自己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也沒有相關法律依據,難以處理。到目前為此,很多消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了代言虛假廣告的名人,但很遺憾的是無一消費者勝訴。法院大多以《廣告法》的第38條的規定駁回,因此其變成了消費者狀告無門的主要原因。這些法院的理由是:《廣告法》已經規定了虛假廣告中哪類主體需要承擔責任,以及承擔責任的前提和承擔責任的形式,所以名人代言廣告中的名人不管如何在廣告中表演,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他們至多在道義倫理上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卻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因為他們不屬于《廣告法》中明確規定的主體。這種解釋在目前名人代言虛假廣告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場合中占據了主要地位。
(三)存在的缺陷
第一,法律規范中對于虛假廣告的責任承擔主體范圍的規定存在一定的缺陷,忽視了個人(尤其是名人),易使代言虛假廣告的名人逃避責任,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第二,對于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構成要件及其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的類型和形式沒有規定。在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時,應該明確名人代言虛假廣告承擔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此外現行法律也沒有規定名人代言不是廣告的類型,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各項責任的形式或具體內容都沒有規定。
第三,法律規范中缺乏專門規制虛假廣告的內容,既有的一些規定也非常零散,很不全面、系統。法律位階不高,權威性不夠。沒有給虛假廣告代言人造成一定的威懾力,導致虛假廣告代言時有發生。此外,廣告監管權的配置分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藥品監督部門等都有相應的廣告監管權,實際上是多頭管理,卻又多頭不管。
第四,在肯定代言人應當為虛假宣傳負法律責任的同時,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操作仍是一個大問題。有人認為可要求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或一般侵權責任。然而,根據大陸法系民法“合同相對性”理論,在消費者和代言人之間并無合同關系,以締約過失責任加諸代言人比較牽強。而從一般侵權行為理論出發,代言人僅僅作為廣告表演者,追究的是其直接參與者的過錯責任,而且在訴訟過程中必須要證明代言人的主觀過錯及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這在實踐中并不容易。特別是一些名人,他們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做保障,一般消費者在司法過程中往往很難與其抗衡。這決定了僅依據一般侵權行為理論很難達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目的。因此,現行法律缺乏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舉證規則制度。
法律規制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明確虛假廣告代言的責任主體
完善廣告法的相關規定,建立對商業廣告有效管制的法律體系。將虛假廣告納入《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制框架,特別是應當彌補現行法律的缺漏,規定包括社會團體、組織以及個人等的連帶責任。建議修改現行《廣告法》,將代言廣告的代言人列為《廣告法》調整的對象。名人的特殊群體作用決定他們也是廣告法律關系中一個組成要素,這個要素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廣告產品的關注程度。消費者在購買這種產品時,考慮了名人的作用。因此,國家應當考慮將代言虛假廣告的名人列為廣告法律關系的一個主體。作為廣告的受益主體,除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者以外,當然包括名人本人。因此,名人作為受益人應當對其行為負責。
(二)明確虛假廣告中代言人承擔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具體內容
我國目前的廣告立法,操作性不強給監督部門的事前監督造成了困難。因此應該盡快規定要求名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要件,在明確了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的類型后,還需要明確其應承擔責任的具體形式,如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罰款、警告等多種形式。在確定其承擔法律責任形式時,要根據名人的具體情況而論。如在執行行政罰款時,過低的罰款就起不到應有的威懾作用。建議適當地提高代言虛假廣告的罰款幅度。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在廣告法還沒有得到具體完善的階段,只有執法機關加大執法力度,才能消除廣告管理中執法不嚴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的現象。
(三) 廣告中名人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
法律為追求公平和合理,分擔現代技術應用的特別風險,在一些特殊領域,采取過錯推定歸責原則,以客觀存在的損害推定加害人有過失,在加害人不能舉證排除時,使其對損害負責。在虛假的名人代言廣告中,對于一般消費者,很難舉出名人侵害其權益的過錯證據。為此,在訴訟活動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由名人舉證證明自己已盡了相關的注意義務。
(四)加強對廣告業的宏觀管理并強化廣告的審前制度
通過國家對廣告業的宏觀管理,控制廣告經營者的數量,提高其質量。首先,要嚴格審查進入市場的廣告經營者;其次,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細化廣告審查標準。廣告前的審查是否科學將直接影響到廣告的真實性。建議進一步修訂《廣告審查標準》(如能由國務院以行政法規的形式通過《廣告審查辦法》則更為理想),其中設專章規定代言廣告的審查,明確代言廣告必須忠實地反映代言人的意見、信賴、發現和親身體驗,不能包含有任何欺騙性的或者不實的表述。對一些關乎人民生命、身體健康安全的產品、服務,如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除仍然應當維持現有規定外,對以非專業人士代言的,也必須要求有相應的科學依據。
(五)在司法層面
由于完善立法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相關的配套法律規范沒有出臺的情況下,高院可先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其他法院在裁判案件時,可根據司法解釋、民法的基本原則進行裁判。一旦規范名人代言虛假廣告的法律規范完善后,法院應該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及時準確地進行裁判。
(六)積極推進公益訴訟制度
公益訴訟一般是指任何組織或個人,包括有關國家機關、法人、非法人組織及個人,對違反法律、侵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權向法院,以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的活動。商家利用名人的社會效應來做虛假廣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甚至是社會的利益,積極推進公益訴訟不僅可以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是對名人做虛假廣告行為的遏止。
(七)強化消費者的自我救濟途徑
消費者合法權益在受到損害時,應該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可以采取下列救濟措施:其一,要求名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當發現名人所推薦產品屬欺騙或誤導而與實際不符時,消費者可請名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其二,要求名人承擔侵權責任。名人在做虛假廣告時,當其行為符合侵權行為的要件時,可推定名人侵權。當締約過失責任和侵權責任發生重合時,消費者應根據自身在消費過程中所處的不同階段選擇適用以上兩種責任。消費者既可直接名人,一并要求廣告中其他負有責任的主體承擔連帶責任,還可在其他負有責任的主體時,要求名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余延池.論名人代言不實廣告的法律規制[J].法學視野,2008(21)
2.郭大瑞.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法律責任規制[J].經濟與法,2009(6)
3.張穎慧.名人代言廣告的法律規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成靖.論薦證廣告的法律規制[J].政治與法律,2007(5)
5.何琦.名人虛假廣告研究[J].法制與經濟,2007(7)
6.陳樹森.名人虛假廣告的司法規制探析[J].法制論叢,2007(6)
7.孔蕾.關于名人代言虛假廣告法律責任的探析[D].蘭州大學法律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