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8 02:43: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內部統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統計抽樣審計法是使用統計概率論分布的隨機原則,總體項目中隨機抽取樣本進行審計,從而根據審計結果推斷總體結論的一種審計方法[2]。
1.1統計抽樣審計的種類
統計抽樣審計按隨機抽樣的組織方法不同分為以下幾類:①簡單隨機抽樣。即按預定比例或采取隨機抽簽的方式來對項目進行標號抽取。②機械隨機抽樣。即個體項目按順序并保持一定間隔距離進行樣本抽取,間隔距離由項目總體除以所需樣本數所決定。③分層隨機抽樣。即把總體項目分為若干組,每組為一層,并按簡單隨機抽樣與機械隨機抽樣進行分層抽取,所得樣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得出總體審計趨勢。同時,分層隨機抽樣還可以采取實用的抽樣技術,做到分層區別對待,有利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④整群隨機抽樣。即對總體項目劃分為若干群,隨機進行群抽樣,抽樣后進行群的全面審計。這種審計法樣本集中,審計程序簡捷,但科學實用性較差。
1.2所有統計抽樣審計法的共點
以上四種不同組織方法的審計法有著以下四點共性:①所有統計抽樣審計法均采用隨機抽取,主觀性強,且抽樣樣本幾率相等,能充分體現總體體征。②均運用概率原理進行科學抽樣,避免樣本不足造成的審計失真,節約了審計過程環節的浪費。③所有統計抽樣審計法所得出結論的計算出總體項目審計的結論可靠性和誤差性,并能事前預防控制。④統計抽樣審計法加強了審計工作覆蓋面及審計效率,加速審計工作現代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健全了內部控制與防治信息失真,提高了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2統計抽樣審計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
2.1統計抽樣審計的適用范圍
審計的目的與對象決定了統計抽樣審計適用于財務收支審計的大部分項目,例如內控的制度、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原材料、真實合法的費用支出,等等。被審單位狀況決定了統計抽樣審計適用于組織機構與內控制度健全、財會工作基礎性較好的單位,且審計總體越大越能體現統計抽樣審計的好處。統計抽樣審計的人員素質技術水平決定了單位機構在實施統計抽樣審計時需要擁有一定的統計知識與經驗,并能熟練運用概率原理進行科學的選取樣本進行抽樣,并能使各項結果綜合運用進行總體審計結論的判斷。
2.2統計抽樣審計的局限性
統計抽樣是需要一定的公式進行計算,其運用過程復雜,要求審計人員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其次,統計抽樣審計得出的審計結論只能無限趨于實際,而不能完全準確,只能將誤差控制在某一范圍之內[3]。統計抽樣審計需要在制度與內容比較健全的企業,才能審計出完整,更趨于實際的審計結論,而其他小型企業或內控制度不健全、財會工作薄弱的單位,實施統計抽樣審計則不能真實反映出被審單位的實際情況,會產生較大的誤差與失真。
3統計抽樣審計在企業內部審計應用中的幾個具體要求
對統計抽樣審計應用影響因素最大的是審計內容,由于審計的目的與對象的差異,決定了審計技術方法的多樣性,以不同審計內容應用不同審計技術以達到最佳審計準確性[4]。
3.1統計抽樣審計的審計內容與目的適用于基層金融機構
由于企業內部審計中的財務收支審計在現金上占據比重較大,因此實行統計抽樣審計能對傳統審計進行項目改革,既能在保證審計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審計質量,又能為全面應用統計抽樣審計的現代化起到推動作用。
3.2統計抽樣審計符合基層金融機構財務基本要求
由于企業內部審計金額較大,且內部財務制度健全,財會基層工作較好,檔案管理信息全面,因此在運用統計抽樣審計能使審計過程環節簡捷,使收支呈現規律性,達到保證審計結論更趨向于準確數值。
3.3統計抽樣審計要求審計人員素質符合抽樣審計要求
企業審計人員多數具備較高文憑,專業相對對口,且有著多年的財務會計工作實踐,因此在確定統計抽樣審計人員時可稍加培訓就可以掌握統計抽樣審計的理論與技術,使人員在審計實踐的優越性能明顯體現。
3.4統計抽樣審計在抽樣過程中應注意抽樣前提條件
企業統計抽樣審計的抽查總體必須是特定的同質總體[5]。例如在應收賬款審計過程中不包括賬戶為負的應收賬款,賬戶為負的應收賬款只能在預收賬款中反映。同時在進行審計時還要按照概率的隨機原則,保證抽樣樣本機會均等。
3.5統計抽樣審計在審計過程中要使審計影響因素多方聯系
一般在金融項目統計抽樣審計過程中的抽取項目樣本時,應在確定抽取項目樣本數額及確定審計重要性的基礎上,結合審計需要的各方因素,以審計人員的素質經驗為契合點,進行審計的多面結合,確保審計質量取得更好效果。
關鍵詞:工科院校;文科專業;畢業論文;特爾菲法;質量;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2-0045-03
本科畢業論文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后一個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目標的重要措施, 也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增強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1]。當前國內很多學者認為,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堪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數高校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評價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分體系,評審過程監控不嚴。這使得學生對畢業論文的完成更加缺乏重視,論文質量日趨下降。針對這種狀況,有必要探索工科院校文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問題。
一、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
本文使用特爾菲法來構建質量指標體系。特爾菲法是決策、預測和技術咨詢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是對群的成員的意見進行統計處理、歸納和統計,然后進行多次信息反饋,是成員意見逐步集中,從而做出群的比較正確的判斷方法[2]。
特爾菲法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理:群體的預測比個體的預測正確性可能更高;各個體的預測估計隨著實驗輪次的增加存在著趨于一致的趨勢[3]。特爾菲法主要有三大特點:匿名性、反饋性和收斂性。專家以“背靠背”的方式接受調查,提供鑒定信息,收集到的信息經過匯總、歸納、分析再反饋給專家。這樣通過多輪調查,最終使分散的意見逐步收斂,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使用特爾菲法構建具有可行性。
二、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的設計
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南京某高校文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現狀及畢業論文評分標準,在設計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時應著重考慮其內部影響因素、論文本身質量及論文指導等環節,將選題、開題、論文質量、答辯質量、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總體評價五個要素作為一級指標,同時為了更好地對論文質量進行評價,也為了使評審教師在評閱論文時有更直觀、具體的參照標準,在一級指標下設計了15個二級指標,具體介紹如下。
選題是完成畢業論文的第一個環節,選題的科學性、恰當性直接影響論文質量,因而選題也是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中的首要指標。選題環節需考核的內容包括選題符合專業培養目標、題目的難易程度、題目的科學性和新穎性、題目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選題要符合培養目標,體現學科、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中對能力知識結構的基本要求,達到畢業論文綜合訓練的目的;論文題目要難易適中,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相符;所研究的課題要有科學性,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具有理論上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開題是完成畢業論文的基礎性工作,考核內容包括獨立進行文獻檢索及調研、開題報告質量。從擬定題目到開題,學生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進行文獻檢索、閱讀、歸納和總結,進而在此基礎上撰寫開題報告,確定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論文框架。獨立進行文獻檢索及調研這一指標的考查可以通過學生定期向指導教師匯報調研情況的方式進行;開題報告是學生論文的一項階段性成果,是開題這一指標的重要考核內容。
論文質量包括論文的創新性和實用價值、論文的規范性、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應用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論文寫作水平、查找文獻能力等六個二級指標。論文的創新性和實用價值指論文在理論研究或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突破,對生產、教學或科研中實際問題的解決有現實意義;論文規范性主要考查論文格式是否符合學校論文撰寫規范、字數是否達到要求、論文環節需提交的各部分內容是否完整等;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應用能力主要看學生是否采用了科學、恰當的方法完成論文,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外語應用能力從學生查閱、參考外文文獻情況及外文翻譯質量等方面考察;論文寫作水平著重考查學生的寫作功底,遣詞造句是否恰當,結構是否嚴謹,條理是否清晰等;查找文獻能力考慮參考文獻的引用數量及恰當性等。
答辯是畢業論文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檢驗論文質量的較重要的環節,該指標包括闡述論文內容表現、回答問題表現、對論文相關知識的熟悉程度三個二級指標。在答辯過程中,評審教師通過對學生上述三方面的考查,可以對論文質量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一定判斷。
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總體評價專門由論文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在論文完成過程中的表現,如遵守紀律、主動與導師聯系、按時完成各階段工作等進行打分。這一指標的設立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更好地與指導教師配合,進而較高質量地完成論文。
該指標體系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指標體系,并以各指標在評價文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時的重要程度劃分為四個等級:極重要、很重要、重要和不重要,并以0―9作為評分標準,進行量化判斷,咨詢調查表設計情況如表1。
表1 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特爾菲法調查問卷(第一輪)
三、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發出的對象為有多年教學經驗和論文指導經驗的教授、講師和部分有論文寫作經驗,正在進行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應屆文科畢業生。論文指導經驗豐富的教師對畢業論文各環節都非常熟悉,對論文質量的評審也都有較為合理的標準,相信他們能夠對論文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提出有建設性的修改建議;正在進行論文寫作的大四學生正身體力行,相信有他們切身的體會,能給論文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很大的幫助。
1.第一輪調查問卷發出50份,回收50份,為可信賴反饋意見。調查問卷收回后,利用中位值和上下四分位數的匯總結果處理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在充分吸取被調查者意見的基礎上,對第一輪咨詢調查表中的部分指標進行了修正,并對某些指標作了增減變動:將“查找文獻能力”改為“應用文獻能力”,因為“應用文獻能力”包括查找文獻、在論文中正確使用文獻等方面,更為全面;將“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總體評價”刪除,該指標更偏重于論文質量監控方面,屬影響論文質量的外部因素,而本文中所設計指標體系主要考慮影響論文質量的內部因素,故不予采用該指標。在總結第一輪匯總結果的情況后,將第一輪的各指標中位值和上下四分位區間數值,及指標體系設計表中變動情況全部反映在第二輪調查問卷表(表2)中,并再次發出調查問卷。
2.第二輪調查問卷發出50份,收回50份,值得信賴。對第二輪匯總結果進行分析處理后,將計算出的各指標中位值與上下四分位區間比較,發現四分位區間較小,且中位值的離散程度較低,專家意見的集中程度較高,鑒定結果具有較大的可信程度,無須再進行下一輪的咨詢調查。與此同時,筆者通過總分比重法對回收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并得出相關指標的簡易權重,具體結果匯總情況見表3。
通過以上簡易權重的計算可以看出,“選題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論文的創新性和實用價值”、“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應用能力”、“闡述論文內容表現”、“對論文相關知識的熟悉程度”五個指標所占權重較大,在評價論文質量時要重點考查;“論文的規范性”及“外語應用能力”權重相對偏低,在論文質量評價方面不作為重點考查內容;其他指標權重較為接近,在評價論文質量方面起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四、文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的現狀
利用特爾菲法建立的工科院校文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論文評審過程中,運用該指標體系對論文進行評定更具客觀性和系統性。
由于時間倉促,該指標體系的設計還存在一些不足,影響論文質量的因素還未考慮全面,有些指標還需要進一步斟酌,將該指標體系應用到實際的論文評審過程中是否切實可行還有待驗證。特爾菲法問卷調查只進行了兩輪,這對最后指標的確定也有一定影響。本文在確定工科院校文科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指標的基礎上僅使用總分比重法計算出了各指標的簡易權重,此權重只能作為參考,還需要進一步采用層次分析法或其他更為科學的方法來確定各指標權重,以完善該指標體系。
五、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
作者結合指標體系的構建結果,就如何提高論文質量提出若干建議。
1.選題是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內部因素之一,在工科院校文科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中,選題的簡易權重占到了26.685%,選題包含的各二級指標也均占有較大的權重,選題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畢業論文的質量。
2.嚴格畢業論文成績的評審工作。 在對
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的外部因素的分析中筆者發現,論文成績評審不嚴格也是提高論文質量的一大制約因素。高校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論文評分標準及相關的規章制度,這是論文成績評定工作的重要基礎。
3.加強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訓練。通過對工科院校文科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學生寫作功底差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論文質量指標體系中,“論文寫作水平”這一指標所占權重較大,采用特爾菲法對這一指標進行的問卷調查數據的差異性也較小,可見學生論文寫作水平的好壞與論文質量的提高有著密切的關系。加強對學生論文寫作的訓練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4.嚴格答辯程序。答辯是畢業論文的最后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影響論文質量的重要的內部因素之一。在文科專業畢業論文質量指標體系中,“答辯”雖只包含三個二級指標,但總體仍占有21.33%的權重,可見其對提高論文質量的重要性。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答辯程序及成績評定方法并嚴格執行。
參考文獻:
[1]陸富彬.對教學應用型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的
思考[J].高教研究,2006,(10).
[2]劉子龍.基于系統工程學的企業競爭力研究[D].大連:
東北財經大學,2004.
自從《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問世以來,以此為檢索和評價工具,對我國經濟學、管理學兩大學科的研究現狀進行文獻計量的統計分析與評價,頻頻出現。但對兩大學科體系的分支學科(子學科)的研究現狀進行客觀的定量分析,非常少見。由于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學科范圍較廣,且子學科間學科性質差異較大,各子學科在文獻利用方面有其不同的特點[1],因此,筆者認為,以子學科為單位分別研究更具針對性和參考價值。鑒于此,本文以會計學科①為研究對象,對具有代表性的76種CSSCI經濟學和管理學來源期刊在2004—2008年間刊載的會計研究學術論文進行了一次系統搜集統計,用科學的量化指標對近五年來我國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產出的機構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職稱學歷結構分布、合著論文與基金資助論文分布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地分析梳理與揭示,以期為了解和掌握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產出現狀提供第一手資料,從而為推動各機構的學術交流、人才引進、學科建設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二、數據來源
(一)來源期刊與文獻數據庫的確定
嚴格說來,期刊的質量能反映所刊載的論文質量,而論文(數據源)的質量,又直接影響統計分析的結果,通過反復比較國內幾大引文數據庫,最終確定以CSSCI2008-2009來源期刊[2]為樣本,并參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提供的2004-2006年各期刊在本學科領域影響因子的統計排序[3],選定CSSCI管理學來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②25種、經濟學來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50種和來源期刊《中國會計評論》,共計76種,作為本次檢索統計的來源期刊。選擇CSSCI數據庫作為本次檢索的文獻數據源。
(二)數據的檢索搜集與建庫
由于會計學科與許多相鄰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有時對某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和所屬的學科范疇,僅憑論文題名無法準確判斷,所以,對文獻的搜尋與甄別成了本文的重中之重。具體操作方法:首先,在CSSCI中,對來源期刊發表的“原發論文”(不包括短論、會議綜述、非正式論文以及增刊論文,檢索時間到2009年7月10日),根據題名海選一遍,保存相關的論文信息,內容包括:題名、作者、中文關鍵詞、中文摘要、作者單位、基金項目、刊名、年、期,在Excel中,按內容項目建立文獻數據結構表以便統計整理;對模棱兩可、無法準確判斷的論文題名,做上標識。第二,對有標識的論文題名,根據中文摘要,進行甄別、取舍。最后,在統計作者職稱、學歷信息時③,對照紙質期刊仔細地逐一核實,最終確定本文統計分析所需要的文獻數據信息。
三、統計分析方法
目前,國內關于文獻計量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獻的外部特征的定量統計分析,包括發文量(或稱產出量)和被引量兩個指標,它反映了所研究對象的活躍程度和被認可程度,是衡量所研究對象科研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本文主要以發文量為切入點,基于定量化研究方法,利用Excel為數據統計工具,對76種來源期刊2004-2008年間發表的會計研究領域的學術論文,分門別類,歸類后再分類匯總、統計、排序,得出論文的作者機構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職稱學歷結構、合著論文與基金資助論文分布,試圖用科學的量化指標,客觀地分析近五年來我國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的產出現狀。
四、統計分析結果
(一)論文的作者機構分析
通過檢索統計,76種來源期刊在2004-2008年間共刊載會計研究學術論文5279篇,各年度論文產出基本均衡、穩定(見表1);按第一作者統計,共涉及485個機構。4912篇論文來自高校,占發文總量的93%;科研院所占1.14%;2.96%和2.9%的作者分別來自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為了更具體地了解各機構的發文情況,表2給出了在50篇以上的前27個機構的排名情況。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前27個機構中,除財政部外,其余都是高等院校。26所高校共3189篇,占發文總量的60.42%,其余眾多高校占32.58%,高校間研究能力的差距一目了然。尤其是排在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廈門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不僅發文量占絕對優勢,而且各年度的發文量非常均衡,這說明它們具有相對穩定的研究力量和可持續發展性,是國內會計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和王牌軍。由于期刊主辦單位容易在自己主辦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所以,為了更客觀、更合理地反映機構的發文量,筆者特別對各機構2004—2008年間在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最高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刊物《經濟研究》和《管理世界》以及會計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會計研究》上的發文情況進行了統計,從表3中數據可以看出,在這三種影響最大的刊物上發表會計論文較多的機構在會計研究領域的總發文量大多也處在前列。
(二)作者發文量的統計分析
的數量是衡量一個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為了使統計數據趨于合理,本文對多作者合著的論文采取打折計算,具體計算方法參照多所重點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的統計標準:二名作者的分值劃分為0.6和0.4;三名作者為0.6、0.25、0.15;四名作者為0.6、0.2、0.1、0.1;署名在第四作者以后的均為0.1。表6給出了2004—2008年最多的前40名作者。這40名作者近五年來一直活躍在會計研究領域里,他們當中既有對會計研究一生孜孜以求、筆耕不輟的學界大師、學術泰斗(如葛家澍、潘飛、蓋地等),也有年輕的后起之秀(如李明輝、吳聯生、雷光勇等)。深入研究樣本資料可以發現,這些高產作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線(如李明輝發表的論文始終以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研究為主線,葛家澍教授發表的論文始終以會計準則研究為主線)。
(三)作者職稱、學歷結構的統計分析
職稱是衡量專業人員工作能力與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在檢索統計的論文作者中,具有正高級、副高級和中級職稱的作者的數量,分別占發文總量的35%、26%和16%;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在職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的發文量分別占65%和4%(見表7)。統計時發現,博士后和在職博士生、在職碩士生一般同時也注明了職稱信息,這樣就可以大致推算出論文作者的職稱、學歷結構比例為:高級(正、副高)∶中級∶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61∶16∶22∶1。可以看出,具有高級職稱(正、副高)的作者是目前我國會計研究領域創作力量最強,論文成果最多的一個群體,也是我國會計研究的主要力量。但也不可小視近40%具有中級職稱的作者及博士研究生,他們大多為青年人,學歷高、專業基礎扎實,且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富于想象、具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他們接受新事物快、吸收新知識、新信息、新方法主動性強,同時還有來自職稱晉升、科研獎勵等諸方面的壓力將可能變成他們刻苦鉆研的動力,推動他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合著論文的統計分析期刊論文合著是科研合作成果推出的一種重要形式,從表8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論文獨撰與論文合著的比例大約為40%︰60%,合著論文的比例明顯高于獨撰。從各年度數據來看,合著論文的數量和比例還在不斷提高,而獨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從合作的規模來看,在被統計的3204篇合著論文中,2人合著的有2264篇,占總體的70.76%;3人合著的有800篇,占總體的24.97%;4人及以上的有140篇,占總體4.37%。主要還是以2-3人為主的小規模的合作形式,且呈增長趨勢;而4人以上的合作偏少,各年度數量上略有起伏。
論文合著是科學研究中的普遍現象,也是一種必然趨勢。筆者在檢索統計時就發現了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第一,合著論文的作者中許多都是非會計學科的研究背景;第二,合著論文的作者類型多樣化:有同一機構內同專業、不同研究方向合作的;有同一機構跨專業、跨學科合作的;還有不同機構間合作的;極少數國際間合作研究的,這無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一種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模式。當然,從論文合著來研究科研合作,是基于理想化合著的假設,在實踐中,可能還存在大量出于評聘職稱等功利性目的的“掛名合著”現象,這里無法嚴格界定。(五)基金資助論文的統計分析基金資助論文是指由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各類基金組織和企事業單位提供科研經費而產出的研究論文,它是科研活動的主要產出形式,代表著某研究領域內新動向、新趨勢,具有較大難度和較高水準,受到研究人員的普遍關注與重視。本文研究基金論文數量,試圖揭示會計研究過程中受到基金資助的情況,表9給出了2004—2008各年度受到各種基金資助的發文情況。從表中數據來看,基金資助的發文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且增長幅度逐年加大,2008年基金發文量已占發文總量的55.94%,比2004年翻了一番。這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的會計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和重視;但不同類型基金的論文增長幅度有差別。從基金論文級別來看,受國家級基金資助的論文比例明顯高于部級、省(市)級和校院其他級,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論文數量遠遠多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相差4倍,這可能是由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對項目的結項并未作嚴格要求,致使有的國家社科基金研究論文未標注基金來源,從而導致論文數量上的差距。此外,從表中數據還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自科基金還是社科基金,重點(或重大)項目太少,尤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五、結論、啟示與思考
基于上述五個方面的數據分析,對近五年我國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產出現狀可以作出以下結論,并從中得到一些啟示與思考:
(一)簡要結論
首先,在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的產出機構中,高校占有絕對優勢(占總發文量的93%);且高校間研究能力差距懸殊,總體來講,綜合性大學的研究實力和學術水準強于財經類大學;此外,會計實務界的研究力量太顯薄弱(不到3%)。其次,在會計研究學術論文產出的高產作者中,大多出自研究實力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的學術團隊里;深入觀察樣本資料還可以發現,他們都具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線;高級職稱(正、副高)的作者是論文成果最多的一個群體(占總量的61%),其次是中級和博士研究生(占38%)。最后,基金論文與合著論文在數量和比例上皆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兩者成正比關系;合著論文的合作規模主要是以2-3人為主的小規模合作,且合作形式多樣化;基金資助的論文中,國家級基金資助的論文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基金,自科基金論文數量遠遠多于社科基金,但重點(或重大)項目太少,尤其是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
(二)啟示與思考
第一,會計專業設置較久、會計專業教育層次齊全(學士、碩士、博士)的老牌財經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例外),其科研實力和學術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應盡量避免“近親繁殖”、“幾代同堂”[5]的現象。
第二,會計實務界的研究力量太顯薄弱(不到3%),值得重視!任何理論研究都不能脫離實踐,否則很容易陷理論研究于“隔靴搔癢”的境地,影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會計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學科,為數不少的會計實務界的會計學專業的碩士甚至博士,他們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也有較強的理論研究能力,還有來自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和切身的感受,應該比遠離會計實踐的高校研究者更容易出成果。同時,會計研究者也不能始終禁錮在書齋里,為研究而研究,應該深入到企業,就像教師深入到課堂中一樣,這樣會發現有更多的課題需要去研究,其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對實務界和政策制定者有價值。
1.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具有“石油”和“工程”雙重特色。
工學碩士重學術研究[2],而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則具有“石油”特色,側重解決現場應用中遇到的理論和技術問題。為培養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需要深入企業內部,進行聯合培養。因此,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到現場進行實習、研究和學位論文寫作等工作。為了提高質量需要在現場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應堅持幾個原則:一是在技術人員力量雄厚的現場單位建立工作站;二是在石油企業研究單位建立工作站;三是在現場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中聘請現場導師,指導和培養研究生,實現聯合培養;四是工作站的設立應相對穩定,保持幾年不變,有利于積累經驗;五是工作站應有一定的接收能力,最好批量接收研究生,一般不接受單個研究生,這樣便于管理,便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監督,便于現場導師之間的交流與協作。一般在第二學年派遣研究生進入現場工作站,進行為期1年到1年半的聯合培養階段。
2.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的培養離不開專業教學團隊的支持。
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需要組建和完善相關教學團隊。校內導師應具有從事和開展石油工業科研項目及研究的經歷和經驗,應轉變教學思路,更新教學方法,并保持與現場工作站及現場導師的聯系。專業學位碩士生需要到企業工作站去完成論文,應聘任現場導師,注意發揮雙導師制的優越性。既要充分發揮校方導師的理論指導和學術水平,也要充分利用現場導師的現場經驗,形成優勢互補,培養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場導師應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具有高級職稱、從事重要科研及技術研究、具有一定管理和教學能力。為了保證培養質量,應實行校方導師負責制。碩士論文的指導工作由校企雙方導師合作、校方導師主要負責,現場導師在技術環節上給以協助。同時雙導師和研究生之間應相互溝通,通過電話、郵件、視頻等現代化渠道及時聯系,協商解決論文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3.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的培養需要特別注意研究課題的選擇。
研究生到達石油企業工作站后,應開展學位論文的選題及開題工作。論文的選題非常重要,是保證論文質量的基礎。論文的選題應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一定的深度和先進性。論文的選題一般應有在研的科研項目、工程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作為支撐,避免“空中樓閣”及“紙上談兵”。論文的結果應能夠直接為企業的科研和生產服務,有利于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論文的選題還應結合研究生的特長和基礎,有利于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完成論文工作。研究生完成《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后,需要在現場工作站舉行開題報告會,雙方導師及現場專家參加。作為評委,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研究內容、技術路線、技術關鍵等進行一一審查和點評。對不符合要求者,不能通過開題。
4.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的培養需要加強日常的管理。
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深入企業、在研究生工作站實習、研究,遠離學校。所以,自研究生進站開始,就應該加強對他們的日常科研活動管理。要發揮現場導師的主動性,雙方導師保持與學生的聯系。校內導師應定期深入現場工作站進行指導,實行“每月匯報”“中期檢查”“導師全程跟蹤”的管理模式,切實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為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供保障。同時,學校應邀請現場導師來校,開展技術交流、學術講座、研究生培養經驗交流等。
5.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的畢業論文及答辯應注重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專業學位碩士的畢業論文應較好地反映學生對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掌握,應體現借助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學生所作課題能否應用到生產實際中去,是否具有工程應用價值等均是評價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也可以作為研究生能夠順利出站、獲得碩士學位、完成研究生階段學習的重要考核標準。畢業論文答辯在學校進行,雙方導師及校內外專家參加組成答辯委員會,聽取研究生的論文匯報并質疑、評價論文的質量。
二、培養質量評估方法探索
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主要經歷入學考試、培養過程、畢業論文答辯及就業4個主要過程。因此,本文提出了通過各階段成績來評價培養質量的方法。分析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碩士研究生入學成績、課程成績、畢業成績(含就業情況)的關聯,跟蹤分析培養過程各階段的成績數據,評價學生的成績變化,根據其影響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并形成評價指標,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入學考試成績統計分析。
研究生在大學本科期間的績點成績、相對排名及絕對成績,可作為研究生階段成績統計分析的基準。研究生的統考成績,例如入學統考成績、入學成績排名、四六級成績等,由于均為全國統考,具有可對比性。因此,以上成績統計既可以作為生源質量的評價依據,也可作為培養質量評價的基礎數據。
2.研究生培養階段成績統計分析。
研究生入學后進入培養階段,此后的課程成績、排名以及最新的四六級成績可作為培養質量的評價指標,對比原有的成績數據,分析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專業素質的變化過程。課程學習之后,進入論文開題及論文研究階段。該階段的質量評估可通過導師打分及學術成果數量質量統計,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工作效率、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進行評估。學術成果方面包括培養期間的情況、主要著作、獲獎情況及專利發表情況等。
3.畢業論文答辯成績統計分析。
學生經過3年的培養,將進入答辯階段,學位論文質量及評審專家的認可程度,是評價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
4.就業情況統計分析。
[關鍵詞] 知識創新;河南省;創新能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實現區域持續、快速發展,必須要有強大的區域創新能力。在區域創新能力的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知識創新能力,它是一個地區技術創新的基礎,因為創新就是將知識轉化為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過程,沒有知識就不可能有創新[1-3]。筆者在分析調查2009-2012年數據的基礎上,對河南省知識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與中部其他五省做了對比分析,找出了河南省創新能力的優勢和限制因子,進而提出發展的對策。
1 指標體系的建立
首先從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分析出發,按照客觀性、系統性、可行性和動態性等原則,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文獻[3]和文獻[4],建立知識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1.1 指標體系
這里說的知識主要指直接服務于創新的科技知識。研發投入、科技知識成果產出和過程管理的水平即科技的投入產出比值決定了知識創新能力的高低。科技知識成果產出水平表現為科研論文和專利兩項內容[4]。知識創新能力的指標框架如圖1,分為科技研發投入、知識成果產出、科技的投入產出比三大項。
1.2 指標內容
在圖1中,研究開發人員指標包括四項分指標,分別是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每萬人平均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R&D全時當量、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增長率;其次是政府科技投入指標,包括政府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增長率、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值;發明專利受理指標包括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發明專利受理增長率、每10萬人平均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共三項分指標;發明專利授權指標包括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發明專利授權增長率、每百萬人平均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三項分指標;國內指標包括國內論文數、國內論文數量增長率、每十萬人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數;國際指標包括國際論文數、國際論文數量增長率、每百萬人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數。最后,科技投入產出比這個指標包括共六項:第一是每百名工程師與科學家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數;第二是每千名工程師與科學家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數,第三是每億元科技經費內部產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第四是每萬名科技活動人員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第五是每萬名科技活動人員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數,第六是每萬元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數。
1.3 數值獲取。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科技部等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為了便于對比分析,本文采用功效系數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利用數學變換消除評價指標觀測值量綱影響。測算公式如下:
dij是第i個單位第j項指標的評價分值;xij第i個單位第j項指標的實際分值; xjmin是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xjmax是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
2 河南省知識創新能力對比分析
2.1 研究開發投入
2009-2012年河南省科技投入指數見圖2。由2009-2012年四年的研究開發投入的平均分值,河南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五,僅高于江西。2012年河南全國排名17;在研究開發人員方面,河南省居于領先地位,擁有科技資源相對較多,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當量是14.16萬人年;2012年在政府科技投入方面,湖北最多,在六省中居于領先地位,政府科技投入絕對值為378億元,占GDP的1.7%,河南省政府科技投入分別是299億元,占GDP的0.99%。
2.2 科技產出比較
專利方面。2011年的河南省發明專利授權為2 026件,全國排名13位;發明專利受理為8 833件。2012年的河南在發明專利方面,受權量為3 180件,增長29.2%,全國排名14位。2009-2012年河南省科技產出指數比較見圖3。
科研論文。由2009-2012年四年發表國內外科技論文總量看,中部六省在科技的數量方面分為3個層次,湖北為第一層次,處于明顯領先位置;河南為第二層次,這四年中各省總量在全國分別排第14位,河南實際為99 038篇;從發表國內論文指標方面,湖北最多,居于全國排名前列;湖南、河南、安徽三省相距不大,均在全國中游水平。在國際論文方面,中部六省差別較大,例如2009年,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四,篇數為4 774篇,湖北為15 286篇。
2.3 投入產出比
2009-2012年河南省科技投入產出比比較見圖4。中部六省在投入產出比方面可分為2個層次,湖北、湖南兩省投入產出比比較高,位于第一層次,而按照四年的平均值湖北投入產出比最高,特別是2012年,湖北在中部六省中遙遙領先;河南位于第二層次。河南發明專利方面的產出人均值、與GDP的比值都小,影響投入產出比;2009-2012年,每百名科學家與工程師每年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篇數,河南省在中部六省排第二,平均值是38.4篇;每千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篇數,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五;2012年,每億元科技經費內部產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四,其數值是10.6件/億元。每萬元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中部六省均為全國中游偏下水平,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六,其每億元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是0.565億元;每萬名科技活動人員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四,對應數值是221件/萬人;每萬名科技工作人員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數,中部六省均處于全國中游偏后的位置,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六,其數值是9.78億元。
2.5 知識創新能力綜合指標。綜合上述3項指標,得出知識創新能力綜合指標指數,見圖5、6。從該綜合指標指數來看,中部六省知識創造能力在數值上相差較大,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五;2009年至2012年河南全國排名平均數是24.75,而且有下降的趨勢。
3 提升河南省知識創新能力的對策
根據以上對河南省知識創新能力綜合指數和各分項指標的對比分析,得出知識創新能力優勢和限制因子,并針對科技知識創新中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河南知識創新能力處于中部六省以及全國偏下位置,從分項指標的情況看,以2011年為例,河南在政府科技投入全國排名11位、R&D人員全時當量全國排名7位、發明專利授權全國排名13位和科研論文全國排名11位,這幾個指標均列全國中游偏上水平,但是知識創新能力綜合指數全國排26位,其關鍵原因是科技投入產出比比較落后,可見,提高河南知識創新能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投入產出比;其次,科技投入的總量較高,但比值較低,例如,科技投入的總值全國排11,中部六省排第二,但科技投入占GDP的比值較低,全國排18位左右,在中部六省排第五,僅高于江西;在投入產出比的六個分項指標中,每萬元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每億元科技經費內部產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兩個指標在中部六省中處于中游位置,其余四項均在六省后列,可以看出,每千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篇數,每百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篇數,每萬名科技工作人員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每萬名科技工作人員產生的新產品產值四個指標是導致河南科技投入產出比低的最根本原因。河南省單位資金投入的科技產出值比較高,所以,提高河南科技創新能力,應把重點目標放在努力提高科學家、工程師、科技工作人員的人均科技產出值,完善機制,提高河南省科技人員素質和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財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完善政策,加快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比值,也是河南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朱安紅,郭如良,高燕等.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競爭力評價及其比較研究[M].科技管理研究,2012,10.
[2]楊慶育,李明.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實證測度[M].軟科學,2011,1.
[3]王鵬,李健,張亮.中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提升路徑分析[M].中國工業經濟,2011,5.
以往的研究表明,有關圖書館學熱點的文獻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個別專家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進行分析判斷,從主觀上得出。如,柯平先生通過對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百年回顧,分析其所處的內外環境,提出圖書館事業中應該重視的7個熱點,其實也可視為圖書館學未來研究的7個熱點;另一類則是采用信息計量學等實證的方法,從客觀的角度分析得出。如,邱均平先生等通過對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中七種代表性學術期刊(1999一2008)的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當前我國圖書館學的九大研究領域。
上述兩種研究,一種是定性的,一種是定量的,在圖書館學研究中都很常見。華薇娜曾抽樣統計中美圖書館學情報學部分論文的研究方法并進行比較,發現美國學者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超過定性方法,而國內學者則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居多。
本文則把兩者結合起來,既有定量統計,又有定性分析。
1.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文旨在通過對2006—2010年間CNKI中優秀圖書館學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得到我國圖書館學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方向。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新穎,理論性、系統性較強,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研究深度〔4〕,樣本量不大不小,適合作為統計分析的對象。本文主要采用三種方法,即詞頻分析、共詞分析、網絡圖譜分析。研究路線如圖1所示。
2.數據采集
2.1數據庫選擇和樣本采集
選擇2006—2010年CNKI中的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CNKI的信息內容經過深度加工、編輯、整合,有明確的來源、出處,具有相當的可靠性其次,據CNKI優秀學位論文庫顯示,全國設置圖書館碩士學位點的院校和研究機構一共有64家,在數量和質量上有一定的保證。最后,文獻信息都具有半衰期,圖書約為5年,期刊約為3年,因圖書館學發展的速度較其他信息科學緩慢了一些,邱均平教授認為圖書館學研究文獻半衰期定為5年較合適,故本文選擇2006—2010的五年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進行統計分析。
2.2樣本采集
對CNKI優秀學位論文庫中“圖書館、情報與檔案”類的碩士學位論文進行檢索,得到64所院校、研究機構的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共2903篇(截止到2011年3月),其中前15名見表1。
從表1可見,華中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15所院校的優秀碩士論文數都超過60篇,總計為2130篇,占到全部論文的73.37%,基本上與文獻信息分散的“二八定律”吻合,說明數據在概率分布上是有效的。經過年限二次檢索,得到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共計1993篇,占到收錄論文總數的68.65%。這其中還要進行交叉領域的進一步選擇。圖中:丄屬圖情交叉主題的論文;U屬圖檔交叉主題的論文;W屬情擋交叉主題的論文;IV屬圖情檔交叉主題的論文
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的優秀碩士論文中既有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單獨學科主題的論文,也有兩兩交叉甚至三者交叉的論文。我們把純情報學、純檔案學和屬于I的范圍的論文予以剔除。共得到圖書館學主題的碩士論文820篇,占2006—2010年圖情檔優秀碩士論文總數的41.14%,見表2所示。
據表2可以得出2006—2010年間圖書館學優秀碩士論文的增長率,并得出2006—2010年間圖書館學優秀碩士論文占圖情檔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的比例。
3樣本初步統計分析
3.1樣本統計
論文集選定后,從820篇學位論文中提取出每篇的題目及關鍵詞,然后利用WPS表格軟件進行統計,得到未經過處理的原始關鍵詞共1887個,出現總次數為3462次,即平均每篇論文約有4至5個關鍵詞。其中出現次數超過10次(包含10次)的關鍵詞共有38個(占總個數的2.01%),總計出現783次(占總次數的22.62%)。所有關鍵詞中頻次超過10次的初步統計如下:
因關鍵詞是非受控語言,在選取的時候有一定的隨意性,所以在統計時需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關鍵詞用不同語言進行標記,如“博客”與“Blog,,、“圖書館2.0”與“Library2.0”等;二是關鍵詞的語義相同而字面卻不一致,如“高校圖書館”與“大學圖書館”、“語義網”與“語義網絡”、“公共圖書館”與“省圖書館”等;三是有些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沒有實際意義,需要剔除,如“圖書館”、“服務”及“模式”等。
第一類問題比較簡單,直接將英文的關鍵詞替換為漢語的關鍵詞,再進行統計即可;第二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則是根據關鍵詞及文章的標題選擇合適的關鍵詞或重新擬定關鍵詞,而后將所有的關鍵詞用統一的關鍵詞代替進行統計;第三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是直接將關鍵詞剔除。經過分析、替換和剔除后出現次數超過15次(包含15次)的關鍵詞共有22個(見表4),總計出現903次(占總次數的26.08%)。
3. 2初步分析
處理后這22個關鍵詞共出現了903次,占全部關鍵詞出現總次數的26.08%,符合集中分散的“二八定律”,表明這22個關鍵詞屬于高頻關鍵詞,能夠說明2006—2010這5年間我國圖書館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方向。
觀察表5,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信息服務、公共圖書館、開放存取、語義網、信息檢索和知識服務均占到關鍵詞總頻次的1%以上,尤其是“信息資源”和“高校圖書館”出現頻次達到總頻次的3%左右,表明有關“信息資源”和“高校圖書館”的研究屬于我國圖書館學碩士選題的熱點。在列的有些關鍵詞排名不是特別靠前,如Web2.0、圖書館2.0等,但這些詞也表明了圖書館學碩士研究的某種新動向。而一些關鍵詞,如用戶、網絡環境等,僅從字面上觀察無從判斷其研究的確切方向,但在后面通過共詞分析和組配后可發掘其中隱藏的信息。
4.多元統計和我國圖書館學碩士論文選題分析
通過初步統計分析得到一些簡單、明顯的結論,這還不夠,因為每個關鍵詞都是孤立的、分散的,不能揭示它們之間的關系。而運用共詞分析法可以將關鍵詞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獲得論文的主題方向。這里有以下四個步驟:一是抽取代表圖書館學研究主題或研究方向的高頻關鍵詞,也就是表6中所列關鍵詞;二是統計關鍵詞在論文中兩兩出現的累計次數,組成共詞矩陣;三是繪制代表關鍵詞間關系的點線圖,揭示高頻關鍵詞間的聯系;四是對繪制的點線圖作進一步分析。
4. 1建立共詞矩陣
通過先前的建立“標題一關鍵詞組數據庫”,對820篇學位論文中出現的高頻關鍵詞進行詞間的兩兩統計,得到一個共詞矩陣(部分數據如表5所示)。共詞矩陣為一對稱矩陣,兩關鍵詞相交的數字代表其一同出現的論文的篇數,如“高校圖書館”與“用戶”相交的12,表明有12篇論文同時使用了“高校圖書館”和“用戶”這兩個關鍵詞。
4.2高頻關鍵詞的圖譜分析
高頻關鍵詞的圖譜分析是共詞分析的關鍵所在,對圖譜中“點”、“線”的關系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得到我國圖書館學碩士論文研究的熱點及各研究主題之間的微觀關聯。
4.2.1繪制高頻關鍵詞間的“點線圖”
高頻詞間的點線圖原型來源于陳超美博士的“QteSpace信息可視化,,〔,根據共詞分析得到的高頻關鍵詞之間的關系矩陣,用大小不同的點來代表出現次數不同的高頻關鍵詞,用粗細不同的線來代表關鍵詞之間的緊密程度,這樣就形成一個高頻關鍵詞之間關系的網絡圖譜(見圖3)。
圖中:1信息資源;2高校圖書館;3用戶;4知識管理;5數字圖書館;6評價方法;7本體;8信息服務;9公共圖書館;10個性化服務;11開放存取;12語義網;13信息檢索;14知識服務;15知識產權;16Web2.0;17網絡環境;18數字36422點線圖分析可以看出圖中較大的點為信息資源、高校圖書參考咨詢;19知識組織;20危機管理;21圖書館2.0;22圖書館員。館、數字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與信息資源關聯緊密的有高校圖書館、知識產權;與高校圖書館關聯緊密的有用戶、信息服務;與數字圖書館關聯緊密的有知識產權;與公共圖書館關聯緊密的為信息服務、個性化服務;與圖書館20關聯緊密的有Web2.0和信息服務。從個別情況來看,信息資源的點最大,出現的頻率最高,其次是高校圖書館,二者之間具有最強的聯系,表明有關信息資源的研究最主要是關于高校圖書館方面的;信息資源和高校圖書館雖然出現的頻率最高,但是二者所聯系的其他關鍵詞并不是最多的,說明有關二者的研究在主題的散布上并不是最廣泛的。也有個別關鍵詞比如危機管理,與其他關鍵詞發生極少關聯,表明所代表的選題比較專門,研究領域狹小。
5.我國圖書館學碩士論文的選題方向分析
通過對CNKI中圖書館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中關鍵詞的詞頻分析、高頻關鍵詞的共詞矩陣和圖譜分析,可以得出我國圖書館學碩士論文選題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領域:
一是知識管理下的圖書館學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管理成為研究熱潮,圖書館學研究順應了這個潮流。碩士研究生們也在思考如下問題: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深層挖掘,參考咨詢及知識服務,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和服務創新,以及館員知識共享,等等。
二是高校圖書館研究。在我國,高校圖書館的讀者量一直是穩中有升,它承擔著整個圖書館界新管理理念的引入、新技術應用、新服務方式試驗等的重任,因此,有關高校圖書館的研究一直是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這也在圖書館學碩士論文中體現出來。
三是和諧訴求下的公共圖書館建設。時下,和諧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訴求,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也不例外。和諧社會講究以人為本,公共圖書館對外服務則提倡讀者第一、讀者至上,對內管理則應以館員為本。只有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讓公眾滿意,只有其內部管理讓大多數館員滿意,圖書館建設才能談得上和諧。而如何讓公眾滿意,如何讓館員滿意,如何讓圖書館成為社會的公共知識管理與服務中心這些重要議題,仍然將吸引眾多學子的研究目光。
四是法治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建設。在數字化浪潮中,幾乎所有圖書館都無法回避資源的數字化和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問題,包括:特色資源的優先數字化,所需關鍵數字資源的外部采購;數字圖書館如何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如何處理知識產權保護和免費使用的關系問題;如何組織數字信息資源,以便于檢索利用,等等。
五是信息資源建設與保護。如何使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采集至少達到基本保障的水平,擁有自身的特色,并且組織得井然有序,使用便捷且得到長期的保存成為圖書館學碩士論文選題的又一熱點。文獻的開放存取、數字信息資源的建設和保護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以CSSCI中2006-2010年我國數字圖書館領域的相關論文為數據源,以利用普賴斯定律所確定的核心作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構建該領域的作者合作網絡并進行可視化展現。根據子網類型,探索出國內數字圖書館領域主要存在4種合作模式,即單點型、雙核型、發展型和完備型,以期為國內數字圖書館領域的合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
數字圖書館 CSSCI 社會網絡 合作模式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科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復雜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不同學科的學者相互合作來完成,合作研究日益成為影響科學生產能力的重要因素,故由此催生了學術界對合作現象的研究。
數字圖書館(digital library)也稱電子圖書館或虛擬圖書館,它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4年,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中心計劃署以及美國國家航天航空事務委員會聯合發起數字圖書館啟動計劃(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簡稱DLI),隨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數字圖書館作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數字圖書館迅速成為圖書情報等領域的研究熱點。我國的數字圖書館事業起步相對較晚,文化部于2000年開始在全國倡導實施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經過多年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數字圖書館研究是國內圖書情報學科的重要研究領域和熱門話題[1-2],因此,本文以數字圖書館合作研究文獻為基礎,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對國內數字圖書館領域的作者合作模式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2.1 數據來源
以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為數據源,檢索策略為篇名中包含“數字圖書館”和中圖類號“G250.76”下的文獻,檢索時間段為2006-2010年,共檢出文獻1 087篇。剔除無作者文獻和會議通知等非研究性文獻2篇,共獲得數字圖書館研究領域相關文獻1 085篇。
衡量某領域發展的重要指標就是研究論文數量的變化,統計文獻數量并繪制相應的增長曲線,對于評價該領域所處階段,預測其發展態勢起著重要的作用。2006-2010年,我國數字圖書館領域研究論文的年代分布如圖所示:
由圖1可知,2006-2010年,除了2007年略有下降外,我國數字圖書館研究領域論文數量基本呈平穩發展狀態。筆者在統計過程中發現,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對數字圖書館的研究已不再是泛泛地探討,而是逐漸深入到各個具體的方面,如數字資源、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等問題。這充分說明了我國數字圖書館研究在經歷了“概念期”后正逐漸走向“務實期”。
2.2研究對象
由于發文量是衡量作者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而核心作者則是特定學科領域的重要領軍人物,因此,本文以數字圖書館領域的核心作者為研究對象。
普賴斯在1969年出版的《小科學,大科學》一書中指出:撰寫全部論文一半的高產作者的數量,等于全部科學作者總數的平方根。這就是普賴斯定律,可表示為:,其中:表示撰寫篇論文的作者數,為該領域內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為全部作者的總數[3]。因此,在數字圖書館領域現有的1 904位作者中,前44位應為高產作者,同時,按照普賴斯的理論,數為篇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的下限計算公式為:,其中為最高產作者所發的論文數。根據統計結果得知,=23,因此核心作者發文量應為4篇及以上。綜上所述,選擇發文量為4篇及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共67位。去掉4位獨著作者,得出符合條件的合作作者63位,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
2.3研究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對社會網絡中各種關系結構及屬性加以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行動者之間的關系模式[4]。該方法已被證實可以應用于作者合作關系分析及網絡機構闡釋[5]。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通過對研究人員合作發文網絡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合作的緊密程度、合作模式及主要合作團隊。本文將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構建我國數字圖書館領域核心作者的合作網絡,在此基礎上,對作者合作模式進行探討分析。
3.1總體合作分析
在合作研究中通常使用兩個指標即合作率(collaboration rate,CR)和合作度(collaboration level,CL)衡量總體合作情況。合作率是指作者人數大于等于2的論文在全部論文中所占的比例;合作度是指所有論文的平均作者合作度,即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統計發現,在1 085篇論文中,合著完成的有536篇,所有論文共涉及作者1 904人次。因此,數字圖書館領域作者的合作率和合作度分別為49.40%和1.75。所有相關文獻作者人數的分布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在1 085篇相關文獻中,獨著論文最多,占總數的50.60%;合著論文次之,占總數的49.40%。可見,國內數字圖書館領域整體合作程度相對較高。在合著論文中,尤以2位、3位、4位作者合著論文較多,占合著論文總數的96.64%。
3.2整體網絡分析
整體網絡(whole network)是指網絡中所有行動者之間全部聯結所構成的集合。對于整體網絡而言,網絡密度(density)則是體現網絡特性的重要指標,它是指網絡中所有行動者之間實際聯結的數目與可能存在的最大聯結數目的比值,比值越大,網絡的聯結密度則越大,即網絡的連通性就越好。本次研究中,我國數字圖書館領域作者合作關系網絡圖的密度為0.0381。可見,網絡節點間的關系較為稀疏,網絡的連通性不夠好,網絡整體結構較為松散。這種相對過于稀疏的網絡對于科研合作的開展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動是極為不利的。
綜上所述,合作度測量的是某領域作者的合作情況,而網絡密度測量的是作者在網絡中的分布情況。我國數字圖書館領域作者合作度相對較高而網絡密度卻過于稀疏,這充分說明了在合作網絡中存在的小團體相對較多,團體內部合作較多,而各團體間交流卻較少。
利用自編的VBA程序,構建表1中的63位核心作者的合作矩陣,將生成的矩陣導入Ucinet [7] ,繼而利用可視化工具NetDraw繪制合作網絡圖,如圖3所示。
圖中每個圓點代表一個作者,節點的大小代表不同的度(degree),即與該節點直接連接的節點數,節點越大,說明該作者在網絡中越處于中心地位;節點之間的連線則表示不同作者之間存在合作發文的情況,連線越粗,表明合作的機會越多。從圖3可以看出,該合作網絡是由63位核心作者單獨發文或共同發文而形成的多個子網。結合相關成果[4,6]對合作模式的探索,根據子網類型,本文將國內數字圖書館領域作者合作模式分為4種,即單點型、雙核型、發展型和完備型。
4.1單點型模式
單點型模式即單點型子網,這是因為與這些核心作者合作發表文章的其他作者不是核心作者,沒有保留在分析樣本中,因此這部分核心作者在網絡中表現為單個的孤立點。由圖3可知,左上方所顯示的17個作者在整個網絡中表現為一個個的孤立點,與其他作者并沒有形成合作關系,這些作者所形成的合作模式即為單點型模式。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科研過程中作者研究興趣或方法等存在差異,正在探索尋找或沒有找到與自己有共同目標的合作伙伴;即使研究方向相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距,也阻礙了這種潛在合作關系的形成。顯然,這種模式對于科學研究尤其是重大科研項目的實施是極為不利的。
4.2雙核型模式
雙核型模式即雙點型子網,是指僅有兩個作者合作發文所形成的子網絡。在圖3中,有14名作者兩兩合作形成了7個雙核型子網,如朱慶華與張銀犬、呂娜與余錦鳳等。這種合作模式主要表現在同一高校或科研單位的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這種合作模式有利于作者群就某一學術問題展開實時實地的交流與討論,在科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但這種合作模式并沒有將產學研結合考慮來有效利用人力資源,取長補短,忽略了高校、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合作以及跨校、跨單位、跨地域的合作。同時,這種合作關系可能會隨著學生學業的完成而中斷,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科研的進一步發展。
4.3發展型模式
發展型模式即非完全子網,是指在有n個節點的子圖中,任意兩個節點之間并非都有直接連接的圖。在這種合作模式下,網絡中存在多個行動者,每個行動者所擁有的權力并非相等。該模式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①在單個子網中,沒有任何一個行動者擁有絕對的支配控制權力,行動者之間彼此需要通過資源的共享才能達到其共同目標;②在單個子網中,某個或某幾個核心行動者連接著網絡中各個分散的節點,維持著網絡的整體結構;③在多個子網中,某個或某幾個核心行動者起著連接子網內部各分散點或各分離子網的作用,發揮著廣義上橋連接的功能,維持著整個網絡的完整性。
圖3中存在3個子網屬于發展型模式,即分別為以張曉林、畢強、董慧為核心的子網絡。這些學者在網絡中擁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和較強的信息控制能力,如果他們從網絡中撤出,整個網絡會變成一盤散沙,嚴重地影響到整體網絡的完整性,影響到信息在子網中的傳播,這對科學研究是極為不利的。同時,在子網中,并不是每個行動者之間都有過直接的合作關系,行動者可以通過核心作者尋求可能的合作伙伴,這就為潛在合作提供了一種可能,更有利于完備子網,促進信息在更大范圍內的流通。
4.4完備型模式
完備型模式即完全子網,是指在有n個節點的子圖中,任意兩個節點之間都有直接連接的圖。在這種合作模式下,由于行動者彼此之間都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不會因為某個行動者對資源加以控制而影響信息在子網中的流動與共享,資源的流通效率明顯得到提高,從而在真正意義上突破了信息孤島所帶來的局限。此模式的理想化狀態為網絡中所存在的每個行動者擁有均等的權力,行動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呈現均衡性,不存在權力的制衡問題。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合作網絡很難達到這種完美的狀態,大部分子網都處在不斷完善之中。
圖3中,以劉玉照為中心,由其學生劉建準、岳修志3位所構成的子網便是完備型模式的最理想化狀態,但由于該合作子網是以師生關系為基礎的,因此,合作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之后3年便再沒有合作。
結論
鑒于近年來數字圖書館仍是圖書情報領域熱門的研究主題,本文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數字圖書館領域的合作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并進一步分析了各模式的主要特點,得出以下結論:
?2006――2010年國內發表相關論文1 085篇,論文數量除2007年略有下降外,5年期間基本平穩。國內對數字圖書館的研究更加務實,逐漸深入到各個具體的方面,充分表明我國數字圖書館在經歷了“概念期”后正逐漸走向“務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