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11:39: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終身體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加強宣傳與教育終身體育意識
中專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要從樹立起其體育意識開始,加大宣傳體育意識,強化體育教育能有效促進學生積極參加課內外活動,并有利于實現家庭、社會、學校三者體育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了加強體育意識的宣傳和教育,高校要從以下三方面來做:其一是有效利用廣播站、黑板報、網站等媒介,拓寬學生認知體育的途徑,開闊學生體育知識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激發學生體育鍛煉欲望,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其二要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知識講座,并舉辦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競賽活動,同時為了擴大體育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可邀請家長或社會及企業中知名人士參加到體育活動中來;其三是轉變傳統體育教育觀念,加強體育創新,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激情,促進學生體育觀念的轉變,并重視體育教育。
(二)確定自我身體鍛煉的目標
中專生的自我身體鍛煉目標的確定受其個體差異性的影響。對于身體素質較差及體育運動能力薄弱者,在確定自我身體鍛煉目標要注重提高自身機體抵抗力和滿足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基本運動量,促進其身體各機能的正常發展;對于身體素質及體育能力一般者,要以國家制定的健康體質標準為準則來確定其自我身體鍛煉的目標,最少要達到及格及以上;對于那些身體素質較好且體育運動能力較強,只不過缺少一定的體育運動基礎和經驗的中專生時,要以國家制定的健康體質標準的優秀級別來要求其自我身體鍛煉目標的確定;而對于那些擁有良好體質和運動能力并具有一定體育運動基礎和經驗者,則應該有更高的目標要求,對此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學生,其自我身體鍛煉的目標除了要達到國家級二級運動員及以上的標準還要在各項校內外體育競賽中斬獲佳績。
(三)展開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
學生都具有好勝心理,準確把握好學生心理,積極開展各種體育競賽活動來促進學生體育意識的養成。在設計體育競賽活動時,首先要避免活動對象的局限性,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擴大競賽活動的影響力,從而樹立起學生的體育意識和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其次要避免體育項目的傳統性及乏味性,這導致學生對體育競賽活動的參與度不高,達不到開展體育競賽活動目的。為此體育競賽的內容及形式要豐富多彩,能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促進學生體育興趣的發展,使得學生在緊張又愉快的氛圍中鞏固其體育技能,并逐步確立起終身體育意識;最后要避免體育競賽活動過于正規化,學校體育教育其重點是培養學生體育技能,鍛煉學生體魄,并非真正的國家級體育運動者的培養場地,如果以國家級、世界級標準來要求學生,只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體育活動的開展,達不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目標。因此要合理設計體育競賽活動,促進學生終身提議意識的養成。
(四)培養終身體育習慣
要培養中專生體育鍛煉的習慣,使體育鍛煉成為其生理上的動力定型和生物鐘節奏,促進其終身體育鍛煉的養成。在校期間,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一旦學生畢業之后其進行有益體育鍛煉活動會受多方面因素制約,只有在學校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后,體育鍛煉才能在以后學生生活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的關鍵在于其自身體育素養,而學校體育教育對學生體育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所謂體育素養其實際就是體育水平能力,學校體育教育要從基本的體育技能、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鍛煉、身體娛樂及欣賞體育賽事能力等方面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使其在長期學校體育教育影響下,逐步樹立體育意識,加強體育鍛煉,進而養成體育習慣。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不斷創新、豐富和完善實際體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二、結語
一、體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自例信用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教師把學生塑造成學習主體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體育教師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必須重視以下幾點:
(一)教師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更應是促進者
多少年來,教師的功能就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在教學中通過示范、講解、統一練習要求、糾正錯誤動作、統一掌握標準來促使和檢驗學生掌握必要的動作和技能。而新的課程標準要求:首先是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繼而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角色的轉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應突出組織、幫助、鼓勵、引導和促進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運動技能的掌握,從而在實際運用中逐步改善和提高。
(二)教師不應是學生個的約束者,而應是啟迪者
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是在一個特定的氣氛和環境中進行的,教學的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心理環境等無時無刻都影響著學生個的各個方面,作為教師,應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學習實際,關注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傾聽學生的呼聲,理解學生的需求,并利用教師自身學識、能力、個人魅力等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還要勇于丟下架子,真正走到學生中去,向學生學習,達到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師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從而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和價值。
二、體育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
新的課程標準豐富了課程教學的理念、內容和形式,體育教師更應強化以下幾項基本素質:
(一)語言方面: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的特點是需要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或媒體表象,然后學生進行系統練習,通過評價、游戲、競賽等方式檢驗教學效果。語言講解是教學的首要手段,但根據體育與健康教學特點,應力求簡明、清楚、概括性強;教師的語言要有一定的號召力和感染力,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敢于嘗試練習,勇于參與練習;教師的語言要能向學生傳遞和滲透愛的信息,要讓學生感受到關心和愛護,從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中用清晰的口令引導教學活動和練習過程,能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從而高效地實現教學目的。
(二)行為方面:教師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并用準確、優美的示范動作,參與到學生練習中去,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身教重于言教,把學生的目光吸引過來,不知不覺地參與到你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三)儀表方面:包括容貌、姿勢、風度等方面。教學行為要舉止大方,穿戴也應適合體育教學的要求,儀表端莊,而令學生“神往”,既為學生起表率作用,又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感悟。
(四)教態方面:教態是教師教學綜合思想素養的體現。如講解是否認真、全面、細致,示范是否準確,有美感,指導是否有耐心、深入、熱情,對學生是否能全面關心愛護,教法是否多樣靈活等,教師的教態要適應新時代中學生的特點。
(五)教風方面:教師不論遇到任何情況,如自身健康原因或因惡劣氣候條件等,均應精神飽滿地上好每一節課,給學生一種健康快樂蓬勃向上的影響力。同時引入競爭意識與團結協作精神,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與學風。教學活動中應主動耐心地關愛每個學生,讓所有學生一道為他們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點進步而歡呼雀躍。
(六)信息素養方面:教師不僅應會使用多媒體教具為教學服務,使學生樹立用網絡等信息技術獲得體育知識和信息,欣賞體育健康之美的意識,還應逐步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
三、體育教師應不斷總結經驗,認真撰寫論文,努力提高教育教學研究的素養
體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總結工作過程中的成敗得失,認真撰寫教學論文,從而不斷提高教科研素養。只有這樣才能:
(一)有利于激發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鞏固專業思想。從事論文撰寫可使體育教師從“單調乏味”的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中發現新的知識和奧秘,產生新的靈感和創造,充分體驗到探索研究的樂趣,從而激發熱情,堅定信念,牢固確定終身從事體育工作的專業思想。
(二)有利于體育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體育教師為了從事體育論文的撰寫,必須查閱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各方面的新信息,因而,撰寫論文是體育教師更新知識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之一。
關鍵詞: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社區化服務;探討
學校體育作為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形式,具有很多的優勢,如:有專門的體育場館、體育器材,有受過專門訓練的體育教師等。充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資源,完善體育場館的管理制度,對體育場館進行有償性對外開放,不但可以解決教職工的福利問題。而且還可以解決體育場館自身的維護費用。當今,國家把教育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為了改善教學環境和設備,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使學校的體育場館條件不斷改善,如果這些規范的場館、良好的設備僅僅用于體育教學,那么它們的利用率就太低,是對資源的浪費,優良的體育設施應服務于全體民眾,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它們的價值。
一、國內外關于社區和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研究
(一)國外社區和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研究
日本三好喬教授編著的《現代社區體育論》一書對社區體育的定義、構成要素等進行了研究,認為社區體育是指:居民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為了加強相互間的聯系和作用,產生和鞏固社區感情而利用那里的生活環境和設施進行的體育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總稱。為了提高學校體育設施的使用率,為市民提供參加體育活動的便利條件,日本政府要求,公立學校的體育設施在晚上和節假日向公眾開放。美國的家長普遍關心體育,每到節假日經常自愿到體育中心當義務工。日本在1976年頒布了推進學校體育設施開放的法令,現有97.7%的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很好地解決了社會體育對體育場館的需求和供給不足的矛盾。法國在《體育法》中明文規定“所有學校體育設施,應充分利用,向各類使用者開放。”在英國,1973年興建的巴克州美地安娜中學不僅將餐廳、運動場向大眾開放,甚至將大量教室開放,形成數理、科學、戲劇、語言等若干中心,方便附近居民學習。英國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區使用計劃”的首要目標是:盡可能開放教育機構的體育設施,要求在學生放假或放學回家后,必須向社區開放,最大限度地使用體育設施。美國1927年就有32個州通過法律規定“社區可使用學校的建筑作為社區中心”。為了開展社區體育活動,政府與校方聯合制定了計劃,使學校設施盡可能多地向社區居民開放。
(二)國內社區和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研究
1 國內社區體育的發展及研究
我國社區體育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經歷了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性研究,管理和發展性研究三個階段。第一,社區體育基礎理論研究階段(1990―1995)。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了江蘇省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分會為代表的學術團體。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的社會學研究所為首的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研究社區體育作為城市文化與戰略措施成為研究對象,從而揭開了社會體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獨立地對社區體育開展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0年我國學者編著的第一本《體育社會學》專著問世。1991年國家體委在天津召開了“全國部分社區體育工作研討會”其主要內容是對社區體育概念做討論。1993年11月舉辦首屆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征集了7篇有關社區體育方面的論文,此后社區體育研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1994年6月中國社會學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在福州正式成立。1995年《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出臺,對社區體育性質、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強。1996年底的首屆全國體育工作會議,將社區體育作為發展和體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動了我國社區體育研究發展。1997年體育社會學開始納入國家社科專項研究,是體育界眾多學術組織中的第1個。1998年,盧元鎮的《體育的社會文化審視》、呂樹庭等人的《體育社會測量方法》出版。2000年12月第六屆體育科學大會上群眾體育專題報告會上,有關社區體育的論文占50%,從而形成社區體育的研究熱潮。第二,應用性研究階段。主要包括社區體育管理,居民需求研究等。此外,研究多結合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為社區體育政策提供了大量參考依據。20世紀90年代以后,它與體育管理學、體育哲學、體育文化學等學科的交叉更是十分頻繁,尤其與體育經濟學相結合來討論中國體育社會現象更是一個突出的特征。另外一些原來從事其他領域研究的學者轉而研究體育社會學,還常常帶有原來學科的痕跡,跨學科研究的現象也十分突出。第三,管理和發展性研究階段。隨著我國社區體育基礎理論研究的成熟及在社區體育中的應用,社區體育的發展方向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從事體育活動的熱情不斷增長促進了社區的管理問題的研究。與此同時,我國現有的經濟水平的制約,體育場地設施的缺乏與人民日益高漲的健身熱情的矛盾,使我們不得不尋找解決社區體育設施的最佳的發展方向。
2 國內學校體育場館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有關資料顯示,中國體育場館設施分布情況如下;體育系統的場地占有量僅為全部場地的2.34%,而學校系統的占有量為67.17%,工礦、鐵路、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占有量為16.5%,而中國有70.76%的城鄉居民還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場院等非正規體育場所鍛煉身體。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群眾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鍛煉身體的迫切需求與體育場地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果能合理地開發學校資源,特別是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對社會開放,將會有利緩解這一供需矛盾,更加有利于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學校的這些場地設施除平時教學訓練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閑置,即使是平時上課期間,有些學校的場地設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白耀東在《體育預測學》中指出,我國未來體育將是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相互交融互為依存。當終身體育成為現實時,學校、家庭、社會,體育融為一體互為開放,為人們創造更為有利的體育條件,社會體育將依靠學校體育師資、場地、器材來發展,學校體育設施全天向人們開放,形成與社會體育設施共有、共用、相互開放,相百補充的局面。
二、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現實狀況
(一)社區體育的現實狀況
盡管我國基層社區體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其管理系統尚未形成一個能夠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協調有序、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從而推動整個系統運轉的運行機制。隨著各類基層社區體育組織的發展,標志著社區體育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和組織基礎的初步形成。雖然舊的“單位制”基層社區體育管理模式已打破,而新型的體制尚未得以確立,
使得各類基層社區體育組織的管理權限不甚明確,管理職能難以協調,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別是缺乏橫向聯系與合作,尚不具備獨立運作的能力,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自我發展的無序性。致使其在場地、經費、管理人員、指導者和較大規模活動的組織上,不得不依賴于政府體育行政部門的幫助與支持。在調查中發現社區的管理者基本就沒有和學校領導者進行過接觸,缺乏溝通聯系,導致彼此之間的獨立發展。
(二)學校體育的現實狀況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擁有體育館的數量比例很少,擁有的場館設施的數量比較多。特別是在調查中發現每個學校都有田徑場和籃球場,而且大多數的學校的田徑場地又多是塑膠為主。而位居城市居民體育活動之首的是散步、跑步,這為學校場地的開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學校體育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物質基礎資源,是社區體育開展活動、培訓、輔導最為理想的依托。
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養護資金的來源,大多數都是國家撥款而且數量有限,根本不足以維持設施養護的最低支出。有些場館由于年久失修,許多功能已基本喪失,國有資產被閑置、浪費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又必須走“以館養館,以場養場”的道路。合理利用學校體育場館設施資源對社會有償開放,并把收入款項再投入體育場館設施養護中,收益是顯而易見的,也會有效緩解資金來源困難的局面。
三、結語
(一)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具備補充周邊社區體育的有利條件
(1)不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學校具有非常優越的體育場館設施資源,其場館設施可以滿足學校的平時正常教學秩序,平常晚上放學后和節假日時間學校場地處于閑置狀態。(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重視日常的體育鍛煉,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與資金不足嚴重影響了居民的鍛煉熱情,社區體育需要學校體育場館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予最大限度的補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的 成績令人矚目,相比之下,對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 改革與發展研究缺乏關注。在我國定期舉行具有 較大影響的體育科學大會,全國學校體育論文報告 會,基本上沒有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研究成果,更 少見國家、省、市舉行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研究活動。 顯而易見,我國對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科學理論與實 踐的研究尚未重視。總的講是科研意識差,學術氛 圍不濃,科研成果較少,其結果是學校體育教育改 革的信息不暢、步伐遲緩、觀念落后。嚴重影響了 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改革與整體發展。正是基于此 目的,我們提出: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與 發展對策研究”的課題,借此推進我國特殊教育學 校體育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為國家、教 育行政部門提供咨詢服務和發展對策研究。
1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對北京、上海、江蘇、山東、云南、遼寧、 山西等12個省市的近百所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抽樣 問卷調查,調查問卷根據我國東西南北中省市政 治、文化、教育、經濟態勢發放進行,基本涵蓋省、 市、縣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調查對象是校長、教 務主任、體育教師和學生等。發放問卷120份,3月 后共收回問卷105份,問卷收回率87. 5%。最后確 定有效問卷102份。確保了問卷對特殊教育學校體 育調查的全面性、整體性、科學性等。從而獲得我 國省、市、縣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課外 體育活動、體育師資隊伍、體育設施條件等方面的 第一手資料。鑒于有關本課題的國內、外文獻不 多,在分析研究中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搜集、查閱 國家對特殊教育學校有關的政策法規,作為本課題 研究的理論依據。又在廣泛征求了國內對學校體 育問題有專門研究的15位資深專家意見的基礎上, 實地觀察了北京、山東、上海、南京等12所具有代表 性的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工作,并與學校有關領 導、體育教師、學生進行座談,全方位了解特殊教育 學校體育存在的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事 實依據。并運用了 spss11.0統計軟件,對問卷相關 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確保數據的真實度和 可信度。通過分析、論證提出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 育現狀與改革發展對策。
2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分析與評述
我國特殊教育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新 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特殊教育事業,尤 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殊教育事業除普通學校 的隨班就讀和附設的特殊教育班外,全國縣市以上 基本都建立特殊教育學校,許多省高校成立了特殊 教育學院和特殊教育體育專業。符合我國國情的 特殊教育從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體系基本形成, 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呈現蓬勃發展趨勢。但特殊教 育學校的體育卻令人擔憂,且有相對滯后現象,將 影響著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整體發展與進步。
2.1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現狀概況
《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程》規定:特殊教育學 校應按照國家制定的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計劃、教學 大綱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我們對執行體育教學 《大綱》、教材和體育教學課調查,見表1所示:
表1結果說明,多數特殊教育學校重視體育教 學工作,80%以上的學校開設體育課程,教師能做到 備課、寫教案。對體育教學總的感覺是:教學目標 較明確,組織教學較好,運動負荷適中,學生練習積 極性高漲,教學效果良好。但絕大多數體育教師認 為,教育部1990年頒布的《大綱》、教材己不適應現 代教學的需要,其結構體系欠合理,課程內容單調, 競技體育內容主線明顯,不符合殘疾兒童身心特 點,缺乏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與普通中小學校《體育 (與健康)課程標準》比較嚴重滯后,必須對特殊體 育課程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要把體育課程的 改革作為特殊學校體育改革的突破口,以此來推動 整個特殊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展。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重要組成部分。通 過調查說明,80%的特殊學校堅持早操、課間操活 動;70%的學校堅持每周2次課外體育活動;65%的 學校有運動代表隊2— 3個,多數學生非常愿意參加 訓練和比賽,但苦于場地小,器材少,與外界學校比 賽少。每年學校僅僅召開一次小型田徑運動會。 特殊教育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不景氣,制約著特殊 教育學校體育的整體發展。
2.2體育師資隊伍力量薄弱,影響特殊體育教育的 質量和水平
體育師資隊伍是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的關鍵,通 過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類型、學歷、職稱 情況調查,見表2所示:
上述調查說明,特殊體育教師的專職與兼職; 專業與非專業教師的比例、學歷、職稱的層次都有 待于改變與提高,否則,今后將影響整個體育教學 的質量和水平。另說明90%的特殊體育教師愿意接受繼續教育,并認為很有必要。但在實際中,絕 大部分體育教師從未參加過任何培訓和進修。此 外,我們還對我國12省市的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 工作態度進行了調查,見表3所示:
上述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工作態度調查結 果告訴我們,特殊體育教師多數并不認為所從事的 職業低人一等,他們非常熱愛本職工作,總的感覺 是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可歌可泣。 另在調查中得知:我國特殊學校體育教師出現短缺 現象且質量不高。因為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近 2000所,今后要有大量的殘疾兒童入學接受九年義 務教育,每年都需要補充一定數量的特殊體育教 師,加強特殊體育教師的培養、進修將成為發展特 殊教育事業的當務之急。我們國家為鼓勵教師從 事特殊教育事業,將特教津貼提高20%并且多數 省市規定從事特教工作20年以上的退休時保留特 殊津貼的政策,并規定在評職稱、評優中傾斜照顧。 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對穩定、發展我國特殊體育師資 隊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3體育設施差、經費匱乏,制約著特殊教育學校 體育的發展
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是搞好學校體育工作的物 質條件。根據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建 設標準》和場地器材配備要求進行調查。我們所調 查的省、市縣級特殊教育學校有400米標準田徑場 的寥寥無幾,非標準田徑場占61%;有一般性活動 場地的學校占37%有籃、排球場的學校占76.5% 有單、雙杠的學校占75%有律動教室(健身房)的 學校占47. 8%;有康復訓練室的學校占25%;有乒 乓球臺的學校(含室內)占78%。90%以上學校有 體育器材室,但室內狹小,器材數量品種單一,只有 少量的幾塊體操墊子、鉛球、拔河繩、跳繩而己。部 分學校體育器材僅能夠滿足體育課堂教學的需要 (部分學校嚴重匱乏),特別是可供殘疾學生康復運 動的器材更少,使有些體育活動根本無法開展。據 統計特殊學校體育經費每年的投入從500元一7000 元不等,根本無力購買大型體育活動器材和建造體 育場館等。體育場地設施、經費嚴重不足,給特殊 學校體育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困難和障礙。
3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工作改革與發展 對策研究
3.1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建立特殊體育教育課 程新體系
特殊體育教育課程建設是我國特殊體育教育 改革的重要問題,要把“學校教育要貫徹' 健康第 一’的指導思想”作為課程改革的首要理念,在新的觀念和教學理念。打破傳統《大綱》、教材、體育課 程結構的體系和內容,要從殘疾學生的主體需要出 發,尊重學生的興趣選擇和個體差異,確立殘疾學 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體育教育課 程內容的選擇避免“常人化”、“成人化”模式,要開 發符合不同年齡階段殘疾兒童特點的課程資源,充 分發揮體育教育在身心補償和康復過程中的作用, 并與殘疾兒童的職業訓練有機結合,制定編寫一套 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 準》新體系,加快我國特殊體育教育改革的步伐。
3.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適應特殊學校體育教育改 革發展的需要
特殊教育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是我國特殊 教育學校體育發展與進步的關鍵。要重視特殊體 育教師的培養和進修工作,讓其盡快接受新的教育 理念,更新體育教育知識,適應現代特殊體育教育 發展的需要。特提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特殊教 育體育師資的培養體制與模式:一是在普通高師院 校體育教育專業中培養特殊體育師資;二是在高等 體育大學、學院設立特殊教育體育專業培養特殊體 育師資;三是在省市教育學院體育專業中通過繼續 教育的方式培養特殊體育師資。通過上述幾種特 殊體育師資的培養體制和模式,為我國特殊教育事 業發展培養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良、高素質、復合 型的特殊體育師資隊伍。
3.3增大體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加快特殊教育學校 體育的發展步伐
目前,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經費匱乏是制約學校 體育發展的瓶頸,我國各級政府、社會團體和特殊 教育學校應多方面籌措辦學經費,加大學校體育設 施經費投入,逐步改善學校體育物質條件,有計劃 地建造體育設施場館和購買器材。要加強對符合 殘疾學生運動規律的體育活動項目和康復活動器 材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確保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工作 的整體發展。
3.4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要成為殘疾人體育后備人 才培養基地
殘疾人體育事業是隨著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 發展而發展的。特殊教育學校要把努力發現和培 養優秀殘疾運動員作為學校的重要任務,要加強殘 疾學生的競賽訓練工作,各省、市要定期開展殘疾 兒童少年體育競賽活動,使特殊教育學校成為“特 奧會”和“殘奧會”的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