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1 21:07: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子商務貿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貿易活動的需要,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隨之結合創造了商務活動的新型生產力——電子商務。在電子商務的作用下,國際貿易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革,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急需解決。主要介紹了電子商務的含義與特點,論述了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方式的變革,并提出了國際貿易中發展電子商務的現狀及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變革
1電子商務與傳統貿易方式比較
從表中可以看出電子商務與傳統的貿易方式相比較。在步驟上更簡單。可見電子商務可以幫助國際貿易企業改革國家貿易流程,實現國家貿易的電子化、信息化、自動化、實時化和規模化,提高國際貿易企業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國際貿易流程管理模式,促進國際貿易方式創新。
2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功能與優勢
2.1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功能
(1)尋找貿易伙伴。以互聯網及其技術為核心的電子商務不同于以往的傳統的方式,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市場信息和產品廣告,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借助有關國家貿易電子商務平臺,向全球范圍內的潛在客戶提供有關產品和服務信息和在線目錄,吸引相關客戶咨詢洽商貿易,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理想的貿易伙伴和更多的商機。
(2)貿易磋商。在電子商務方式下,買賣雙方可借助于網絡來了解市場和商品信息,通過電子郵件來洽談交易事務。通過因特網進行咨詢和談判可以跨越面對面洽談的限制,提供多種方便低廉的異地交流方式。
(3)電子合同、網上訂購與支付。電子商務可借助網站中的郵件交互傳遞網上的訂購,通過簽訂電子合同的方式達成交易,并通過網上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參與實現網上支付。
(4)貿易活動的管理。電子商務使國際貿易的交易管理做到無紙化、網絡化,使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可直接通過因特網辦理與銀行、保險、稅務、運輸各方有關的電子票據和電子單證,完成部分或全部的結算以及索賠等工作,極大地節省了交易過程的時間和各項費用。
2.2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
(1)降低國際貿易交易成本。首先,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的單證數量繁多,處理費用高昂。其次,買賣雙方通過網絡直接進行商務活動,避免了中間商的參與,可以減少貿易的中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另外,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可以降低存貨占用成本,節省了存儲費。
(2)提高交易效率。首先,電子商務可以優化企業內部組織機構,使經營管理中的客戶信息、庫存信息、采購信息、銷售信息、貨款收復信息等的整理、統計、存儲等工作由計算機來完成,提高了辦事效率。其次,企業內部信息網與外部信息網的簿冊,加速了內外信息交流,使信息越過了內外分隔,達到了一體化,從而提高了經營管理的決策效率。再次,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買賣雙方可采用標準化、電子化的合同、提單、保險憑證、發票、匯票、信用證等,使各種相關單證在網上可實現瞬間傳遞,極大地節省了單證的傳輸時間,其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顯。
(3)提高企業的國家競爭力。電子商務作為今后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將成為國際貿易將會成為主流。這種倡導運用電子商務的國家市場會排斥不使用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的交易者,使那些落后的外貿企業失去很多貿易機會,而那些采用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的企業則獲得更多的機會,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方式的變革
3.1交易的程序的變革
參加交易的買賣雙方做好交易前的準備后,通常都是根據電子商務標準規定開展電子商務交易活動。
3.2貿易運輸的電子化管理變革
通過世界各大港口建立起的運輸NET,用國際標準的EDI單證實現貨物運輸的訂艙、單證傳輸、集裝箱管理、船舶管理、貨物跟蹤管理,使客戶和貿易伙伴直接進行查詢以為獲得有關貨物狀態的信息,從而減少貨物的庫存天數,減低成本,縮短貨物結關時間,加快貿易流通,促進外貿企業的規模經營以及專業化、現代化的管理,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3.3國際貿易的電子支付變革
付款方式是在網絡上實現電子付款,即將資金存入電子銀行或信用證公司的電腦中,交易達成后,在網絡終端輸人信用證號碼,在網絡上進行資金的結算、轉賬、信貸等服務,在客戶與銀行、銀行與銀行之間架起一座高速運轉的橋梁。
3.4改變國際貿易監管方式的重大變革
電子商務交易的無形化、網絡化必將促使各國政府對國際貿易的監管方式進行創新,特別是在關稅征收、海關監管、進出口檢驗等方面必須盡快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
4電子商務在現代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4.1電子商務在現代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1)法律問題。電子商務,尤其是EDI作為一種貿易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可以為用戶帶來頗豐的經濟效益,但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技術和概念的載體,對現行民、商法律提出了挑戰。
(2)稅收問題。國際互聯網用戶一般對信息在網上運行的路徑不是分清楚。在這種情況下,稅務機構哪一對交易進行追蹤,無法確定交易人所在地、交易發生地,因而給稅收工作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
(3)安全問題。電子商務的安全性是由計算機安全性。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性發展而來的。主要表現為:①信息泄露。在電子商務中表現為商業機密的泄露。②篡改。在電子商務中表現為商業信息的真是性和完整性問題。③身份識別。④信息破壞。
4.2解決措施
(1)進一步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商務是在電信網絡上發展起來的,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基礎設施和寬松的電信就成為發展電子商務的前提。目前,我國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上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緩慢和落后。所以需要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
(2)培養電子商務應用型人才。電子商務的信息化與商務運作的有機結合都需要大量既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又精通現代商貿理論與實務的復合人才,而我國電子商務培養和實際人才需求出現不對稱現象,因此要進一步加強電子商務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要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數字鴻溝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商務模式和商務理念,不僅改變了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與管理,而且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了重大影響。電子商務促進了貿易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貿易成本,簡化了交易過程,但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也對國際貿易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沖擊
1.1對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沖擊。
傳統的比較優勢包括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而在電子商務時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流貫穿于電子商務活動的始終,信息是電子商務重要構成要素,信息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信息比較優勢正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決定因素之一。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國與國之間對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與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信息技術因素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和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國家或企業的信息處理效率成為其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和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都極大地影響了一國在國際貿易甚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競爭地位。這種情況也使發展中國家原來具有的自然資源及廉價勞力的比較優勢和重要性降低,在信息流動的自由貿易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少好處的同時,機遇與挑戰并存。
1.2對赫———俄新古典理論的沖擊。
赫———俄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各國的要素豐裕程度不同,從而產生要素價格的差異,結論是一國利用相對較低價格的要素生產產品并進行國際貿易就可以獲得比較利益。該理論主要側重從供給方面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流向,忽略了分析需求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電子商務的交易迅捷性和網絡互動性使需求成為一種主動創造性的行為,電子商務更加強調企業對客戶需求的滿足,企業的生產成為按需生產,定制生產,即可以根據網絡匯總的需求和市場信息的變化來迅速調整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需求對國際貿易生產和流向起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為修正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發來分析國際貿易的產生和流向應當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二、數字鴻溝可能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
隨著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斷加深的“數字鴻溝”。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文件,“數字鴻溝”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全球的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尤其表現在掌握、應用信息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以及發展信息產業方面的差距。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1/5的發達國家人口擁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網用戶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擁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網用戶的0.2%。從中我們很容易看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信息化領域的差距遠遠大于目前南北經濟總量的差距。
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強大,技術發達,電腦普及率高,企業人員素質高,而且信息化程度高,因此發達國家在電子商務方面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電子商務的制高點,也必將在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占據有利的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目前大多尚處于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處于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而在新一輪的電子商務競爭中,信息、人才、技術等成為生產函數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量,這客觀上弱化了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使得發展中國家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
不僅如此,發展中國家要發展電子商務,在前期需要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高投入,背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與信息秩序和電子商務相關的規則制定中幾乎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在發達國家制定的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的“游戲規則”中,發展國家容易被邊緣化,客觀上提高了他們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
這對原本處于劣勢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導致在新一輪的貿易利益分配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的拉大,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擴大“南北差距”。
三、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影響
當前的有關國際貿易法律、法規大多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的基礎上制定的,而電子商務大多應用信息技術,以計算機網絡作為交易媒介,突破了傳統的有紙貿易,因此原有的法律法規很多已經與這種貿易方式不合拍,這必然對原有的法律、法規、國際慣例形成挑戰。
3.1電子合同的法律規范問題。
電子商務應用于國際貿易后,貿易合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是訂立合同的雙方或多方是不見面的;二是表示合同生效的傳統簽字蓋章被數字簽名所代替;三是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營業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沒有主營業地的,其經常居住地為合同成立的地點。合同形式的變化,給電子合同成立的時間和地點的確定都出了一個難題,而且容易被改變和偽造。不僅如此,除了修改并完善現有合同法,適應新的國際貿易形式外,世界各國還面臨著制定電子合同法,對電子合同的要約與承諾、電子合同成立的時間與地點、電子合同履行的方式與地點、電子合同履行中的驗收、網上格式合同的法律規范等作出規定。
3.2電子商務中的管轄權問題。
管轄權是國家通過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對特定的人、物、事進行管理和處置的權利。在電子商務參與國際貿易后,由于其具有跨地區、跨國界的特性,管轄權的沖突會更加普遍,如果管轄權得不到解決,會極大的影響訴訟效率。
3.3知識產權問題。
1994年GATT/WTO簽訂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對與電子商務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多新問題隨之出現。(1)版權問題。如何解決網上版權保護問題已經引起WTO的注意。(2)域名和商標的關系問題。(3)出版問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電子商務領域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后,WTO面臨的政策挑戰主要有:如何修訂TRIPS協議,使之能夠全面陳述電子商務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如何和WIPO合作,對電子商務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新問題進行統一的界定,并采取一致的、國際通行的準則來保護知識產權。
3.4其他問題。
電子貨幣與網上支付的法律問題、電子商務市場的法律規范問題、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等等都是電子商務應用于國際貿易后不容回避的問題,世界各國必須在這些方面加強立法,才能保證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
四、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稅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戰
電子商務的興起對傳統稅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戰,現行的稅收在很多方面都無法適應于這種新型的商務模式,尤其是電子商務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之后,使得原本復雜的問題更加煩瑣,引發了現行稅收制度的一系列矛盾。
4.1稅收管轄權的沖突加劇。
國家稅收管轄權的問題是國際稅收的核心問題之一,目前世界各國實行的稅收管轄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大體有按照稅收控制要素即住所、機構、收入來源實行三種或兩種管轄權的,也有實行一種的。但不管實行怎樣的管轄權,大多堅持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優先的原則。但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地域的界限,商業交易已經不存在地理界限,即使有也很難確定,大大加劇了跨國家、跨地區交易的發生。但是稅收還是必須由特定的國家主體來征收,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收入來源地和住所來源稅收,因此會引發一些沖突,例如重復征稅的問題。假設一個中國公民在美國的電子商務網站上訂購貨物,而且要求將貨物發往法國,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該公民將同時得到三個國家的稅單。首先,按照住所稅收管轄權,中國政府將有權向該公民征收所得稅;按照收入來源地管轄權的話,法國政府也有權向其征收流轉稅;而美國政府有可能以交易發生地為依據,也可根據來源地,有權向其征稅。在傳統貿易中,可通過雙邊稅收協定來解決,而在電子商務中,由于來源地及交易者身份都難以判定,從而增加了解決國與國稅收沖突的難度。
4.2傳統貿易與網上貿易賦稅不公。
首先,電子商務是虛擬的網絡交易,網絡貿易與服務經營往往比較隱蔽,一般稅務機關很難得到交易信息,因此難以對網上交易進行稽查,導致以有形交易為基礎的現行稅制難以對網上交易征稅,使得從事網絡交易的企業可以輕易避稅。其次,有些國家比如美國等國家為了鼓勵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在線交易免稅或者實行較低的稅率。上述情形導致即使相同性質的交易,由于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最后承擔了輕重不同的賦稅,有悖稅收中性和平等原則。
4.3電子商務帶來的稅收轉移問題。
電子商務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進行商務活動的方式,原來由人進行的商業活動更多依賴于軟件、計算機和通信網絡來進行,這樣必然增強了商業的流動性,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稅國或低稅國的站點輕易避稅,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對高稅率的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而言,會促使他們通過互聯網,從低稅率的國家和地區購買商品,此外電子商務加速了跨國公司的一體化,鼠標一點即可將其在高稅收國家和地區的利潤轉到低稅區。綜上,電子商務對不少國家的稅收收入產生了影響,使得不少國家國際貿易稅款流失,電子商務導致的國際貿易中的稅收轉移問題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4.4國家之間尤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稅收征免方面存在分歧。
由于電子商務能降低貿易成本,提高效率,電子商務代表著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向。而且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信息技術、信息產業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已經在未來的電子商務領域占據了比較有利的位置。
為了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直堅決主張電子商務免稅。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免稅區存有戒心,因為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稅基的大幅縮小,稅收流失增加,財政實力大為削弱,從而南北經濟實力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五、電子商務的安全性問題是國際貿易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隨著Internet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它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近年來,在國際國內有關非法侵入計算機網絡的事件層出不窮,給各國的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在Internet上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商務活動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電子商務系統必須在安全策略的指導下建立一個完整的綜合保障體系,來規避信息傳輸風險、信用風險、管理風險和法律風險,滿足開展電子商務所需的機密性、認證性、完整性、可訪問性、防御性、不可否認性和合法性等安全性要求。
只要能滿足這些條件,電子商務活動才能順利開展,與此相關的貿易活動才得以順利展開,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周升起等著:《國際電子商務》[M].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2年版。
[2]婁策群,王偉軍著:《電子商務政策法規導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劉剛著:《網上支付與電子銀行》[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齊玲:《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及國際貿易立法的影響》[J].《江漢論壇》2000年第12期。
[5]王有剛,龔應梅:《論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J].《商業研究》2004年第18期。
適用GATT還是GATS
現在有6種不同的電子商務媒體:電話、傳真、電視、電子支付和貨幣轉帳系統、電子數據交換和互聯網。但是互聯網處于支配地位,在國際服務傳輸方面其它手段無法與之比擬。從國際貿易多邊規則及國內經濟政策方面,這樣的媒介提出了與其它媒介不同的問題。在何種程度上國家可以規范互聯網上的貿易,稅收如何,以何種方式在相同產品方面對本國供應者以優惠,這些問題取決于WTO成員是否同意采用規則。WTO指出了這種可能性,原則上,互聯網上數字產品的貿易將視為產品、服務或其它事務。什么樣的產品特點將決定這種貿易是受GATT規則、GATS或者兩者綜合或其它新協議的影響?現在,對于在互聯網上定貨及支付,但交貨仍是傳統方式的產品視為貨物貿易,運用GATT規則。當產品在互聯網上交貨時則產生歸類問題,產品在互聯網上交貨時,是否可以以服務對待還是被視為貨物貿易。
一種極端的情況是,將所有在互聯網上的傳輸產品視為貨物,應用GATT規則。在這種情況下,對傳輸不征收關稅,現在就是這樣,等同于WTO成員承諾對互聯網交易完全實行自由貿易。這是因為國民待遇是WTO的一般原則。在國民待遇原則下,成員方在國內稅收上,將放棄對互聯網進口的歧視。此外,不征收關稅將使互聯網進口關稅為零。現在,沒有人愿意接受這樣的建議。成員方在烏拉圭回合及以后所做的承諾,是建立在假定大多數的這些交易是服務,而不是產品貿易的基礎上。另一種極端情況是,同時放棄GATT和GATS,采納新的互聯網貿易規則。但是沒有人贊同這樣的觀點,為電子商務建立新的規則沒有實際意義。互聯網服務,包括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及電話線路傳輸流動早就受GATS及基本電訊協定的管理。所有經互聯網的電子傳輸,在貨物貿易或服務貿易上都有其對應物,所以GATT及GATS中亦均有必要的規章措施。
實際上可以將GATS應用于所有的互聯網貿易,或將GATT應用于有相對應實物的貿易,而將GATS應用于所有的其它電子貿易。為了平衡,將所有的電子傳輸定義為服務的意義將更大。問題是當電子傳輸跨越兩國邊界時,一般不存在相應的實物貿易,但是如通過電子傳輸的書或光盤等最終形成商品時,這樣不能否認跨界傳輸沒有實際的實物。在多數情況下,電子傳輸下的商品不能轉變成實物貿易,例如,收貨者可以將書存為數字形式,在屏幕上閱讀,音樂在計算機上播放就屬于這種情況。
即使如此,這依然不能成為建議將所有的電子貿易歸類為服務貿易的理由。從這一點上看,需要制定一個全面性的定義,其優勢在于可以使產生爭端的可能降到最低,這種爭端可能產生于一些國家將某些傳輸定義為無形貿易,而有些國家歸類于服務。在一種綜合性的定義下,在關于互聯網貿易的爭端上,工作小組將不得不首先決定爭端的目標是貨物還是服務,來決定是否運用GATT或GATS規則來估價爭端。采用全面性的定義將自動解決這一問題。
全面性的定義要首先考慮關稅,關稅可以應用于以實物進口的產品,但對電子傳輸的產品則不能。只要電子傳輸的成本低于實物交付,關稅對后者不構成問題。電子傳輸比實物交付的成本低得多,這種變化相當于一國的貿易條件的改善,進而改善福利。但是對于許多國家來說,尤其對發展中國家,這是不可能的。在這些國家,大多數消費者沒有計算機或不能接觸互聯網。
如果電子商務歸類于貨物貿易,不征收關稅是有意義的,但現狀及美國建議將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則存在疑問。目前,對電子提供的外國服務關稅唯一可行的改變辦法是,對其征收相對于國內提供的相同服務較高的稅收。只要一國尚未承諾對外國服務以國民待遇,則對外國提供的服務征以較高稅收是可以的。現在對電子傳輸不征收關稅以及美國建議持久下去,不能避免一國對進口服務征收的增值稅,或稅收水平高于國內提供的服務。只有成員方承諾給予進口服務以國民待遇后,才不會出現歧視待遇。但是這樣的話,現行的不征收關稅以及美國的建議不會產生其它影響。在這兩種情況下,禁止征收關稅都是沒有意義的。
在效率上,GATT和GATS不同在于,前者不允許使用配額,而后者則可以。如果成員方對電子貿易產品運用GATS規則,一國將限制通過互聯網傳輸的CD的數量,如何限制現在不太清楚。但是假若這樣做,貿易將轉為以實物形式,這是一種次優的交付方式。如果這種方式變得可行,其結果將次于在GATT規則下的結果。
模式1抑或模式2
GATS是全球服務貿易規則,這些規則的目的是在透明及逐步自由化的條件下擴展貿易。GATS納入WTO幾年來,其服務分類的規則不足以處理快速發展的電子交易的發展。在電子服務的歸類上存在模糊地帶,并且各成員在電子服務所做的市場準入承諾上也存在模糊之處,實際上很難確定這些市場準入承諾是針對電子服務的。
GATS第一條的分析框架允許成員根據服務交付的4種方式來確定市場準入承諾。即:1、模式1(跨境消費);2、模式2(國外消費);3、模式3(商業存在);4、模式4(自然人的流動)。從GATS的分類角度,有必要決定這樣的電子服務交付是跨國界的(模式1)或國外消費(模式2),或不在GATS現有分類中的其它模式。歸類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對服務提供者保證何種程度的市場準入水平。因此,互聯網不僅使模式1和模式2的區分越來越重要,同時也提出了電子服務是否在GATS框架內的問題。
1998年5月25日,WTO建立了一個全面的工作計劃來檢查所有與電子商務有關的貿易相關問題。似乎存在一個一致,GATS涵蓋了可能是與新的電子商務相關。但未列入現有承諾計劃中的電子服務。但是在哪種模式中包含電子服務則不那么一致。將通常的模式1和模式2運用于電子服務時存在困難,是因為電子服務更多的是跨國界交易,更像是國外消費式的交易。
現行的市場準入承諾水平說明,在許多服務類別中,大多數國家同意不對模式2限制(即在模式2中不作承諾),保留對模式1限制的權利(模式1中所列的非約束)。在這樣的承諾水平下,電子服務的模式2歸類意味著許多WTO成員將發現不會對電子服務加以市場準入的限制。因此,隨著越來越多的服務通過電子交付,成員將發現市場準入的承諾超出了原來承諾的范圍。雖然一些人認為這樣的市場準入擴展是一個好的進展,并且與在GATS第19條規定的自由化談判一致,但是電子商務的自由化待遇將會出現問題,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將改變各成員方在烏拉圭回合隨后準入談判中的承諾。這些承諾至少在理論上是一種優勢互補的結果,即一方用在市場準入上的承諾以交換其它方利益。將電子服務納入模式2中,相當于在不進一步談判的情況下改變各成員方之間已經達成的交易。這似乎與GATS要求成功談判的原則相悖,即“為了在互利的基礎上提高所有參加者的利益,達到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如果各成員將電子服務歸類于模式2而做出新的市場準入承諾,這樣的減讓將帶來一些成員方相似的承諾,這些成員方因為現有的承諾而不必提供新的市場準入,或這些成員方認為從電子商務的自由化中得到的利益不成比例。
模式2的電子服務歸類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在模式2下,國家不做出承諾,因為相信自己沒有能力控制國外交付及消費服務的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規范的情況下,所有在模式2下做出承諾的成員方將在電子服務方面做出承諾,這一點是不明確的。所以將電子服務歸類于模式2將導致GATS承諾的重新談判。
第二,如果將電子服務歸類于模式1,服務方面電子貿易的潛在利益可能消失,因為這些服務可能被另一種模式所代替,在這種模式下,成員方比在模式2下所做的“非”承諾較少。在模式回下缺乏非承諾意味著WTO成員將有能力對電子服務設置障礙。因此,電子服務提供者發現不能進入市場,消費者得不到電子服務。
在GATS對電子服務的歸類問題上,不但要為電子服務留出發展的空間,而且不能改變現有的對GATS的承諾以及不修改GATS協議,這一兩難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能否永久免稅
目前,WTO成員同意電子傳輸產品暫時免稅,但有的國家建議使免稅持久下去具有法律效力。
WTO的決定有兩個要素,第一是只包括電子傳輸;由電子手段定貨,而通過正常渠道進口產品不包括在內。盡管所有類型的產品可以在電子網絡上刊登廣告和購買,但是電子交付的產品是有限的。只有最終產品是數字化的信息,方可以通過電子化,尤其是通過互聯網傳輸。許多服務可以以這種方式提供。一些信息及娛樂產品,如書籍、軟件、音像制品,體現了數字化信息的特點,可以通過互聯網提供。此類傳送方式不征收關稅,而對其它的則征收關稅實際等同于優惠貿易協定。在這樣的規定下,存在著正的貿易創造及負的貿易轉移。當免稅劣于征稅,但這樣做只是為了避稅時,則產生貿易轉移。盡管電子交付是最有效的交付手段,但在有些情況下則并非如此。例如,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從互聯網上下載電影或音樂的成本很高,高于以實物形式得到的成本。進口國家貿易轉移的福利成本相當于放棄關稅收入,這也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關注的。但是現在難以預測出對現在免稅的產品征稅將得到的收入是多少,估計將實物貿易變成電子渠道導致的收入結果的變化將很小。
第二是僅包括關稅,沒有提及其它方面的限制。如果同意將所有電子交付的產品看作是貨物,則沒有什么問題,在這方面GATT禁止其它的貿易限制措施。但是,大量的電子交付產品,實際的或潛在的,無疑是服務貿易,由GATS管轄。GATS協定允許國家來決定是否承諾市場準入,即不施加配額和國民待遇。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成員方,對電子商務可行的許多服務部門未做出承諾。在這些部門,決定給予免稅待遇實際上也無效,因為各國仍然采用歧視性的內部稅收,或更糟的是,可能使用配額。
建議免稅的原理在于,對于種類有限的電子傳輸的媒體產品,可保證以后的貿易不受限制,只要同意這樣的產品應視為商品。建議的弱點是未考慮服務的貿易制度,服務主要是通過電子傳輸的產品。
保證電子商務免稅的最好途徑是,在GATS下的市場準入(排除數量限制)及國民待遇(排除任何形式的歧視性稅收)上談判一個充分自由的承諾。這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即現在距離這一目標有多遠?實際上通過電子傳輸的服務才是主要關注之處,如商業,娛樂和金融服務。當分析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承諾時,集中于跨境供給(模式1),盡管與模型2也有關系。在分析對不同部門供給模型的承諾水平時,可以區分三個等級的自由化承諾;一是保證非限制性準入的充分承諾;二是部分承諾,即準入是有條件的,限制性的;三是針對相應模式的非限制性準入,即無承諾,對市場準入不做保證。
面臨的重要任務
WTO面臨著一個重要任務是,建立一個電子商務可以生存和發展的可預測的環境,并使這一新的國際貿易形式的發展不僅給所有國家的消費者帶來利益,并且有利于各成員和世界經濟的增長。
WTO在電子商務方面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但是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對WTO的制度結構(GATT及GATS)以及各成員形成了挑戰。WTO傳統的原則,如非歧視、透明、中性及市場開放仍然有效,應該被應用于電子商務。如果在GATT、GATS、TRIPS和其它WTO協議中的自由化承諾得到遵守,就不需要新的規則。總體上看,WTO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WTO在處理電子商務問題時存在一定困難,WTO需要將電子商務融入現行的有關協議中,要求有關協議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調整。目前,除延續電子商務暫時免稅以外,近來WTO在電子商務方面沒有什么起色,第四次部長會議宣言只是提到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具體工作要到第五次部長會議去解決。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與我國的應對措施
一、電子商務的概述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簡寫EC)是指個人、企業、國家之間利用簡單、快捷、低成本的電子通訊方式,交換各種業務信息(包括商品信息及其訂購信息、資金信息及其支付信息、安全及其認購信息等)而進行的各種商貿活動。
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㈠電子商務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新變化,其表現為:增加交易透明度, 降低成本, 提高貿易效率以及提高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㈡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
⒈ 對外貿公司和生產企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電子商務對于外貿公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首先是廣告功能,Internet上有介紹產品的網頁、公司和廠家的網頁、國際貿易信息數據庫和征求產品的廣告等,展現公司和企業的實力,擴大知名度,尋找最佳的國際分工合作伙伴,便于國際名牌效應的產生,海外市場的開拓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其次是情報功能,通過Internet的各項網上服務,外貿公司可以了解客戶的各項最新信息,其他公司動向,跟蹤國際市場和國內外產業政策的變化,掌握最新市場動態,明晰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收集顧客的需求信息和對產品的意見反饋,完善售后服務體系;第三是業務功能,新興的電子商務系統從中提供信息服務的商情信息傳遞機構,向著既提供商務與信息服務,又組織多功能交易的綜合機構方面發展。⒉ 促進國際分工擴大、深化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增長
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型的國際分工。國際分工擴大深化導致了產品和半成品在國家和地區間迅速流動,從而帶動了國際貿易額的增長。
⒊ 促進世界服務貿易的擴大和推動世界技術貿易的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突破了時空限制,服務貿易的提供者不必跨出國門就能為其他國家的客戶提供國際服務,這種服務需求的擴大導致了國際服務貿易的飛速發展,促進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高級化、軟化。信息技術大量應用于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高了產品的相關貿易,國際貿易總額也隨之增加。
㈢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
電子商務加快了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重, 改變了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電子商務這種商業模式是在計算機網絡平臺上開展的商務活動,商家與客戶的聯系都在網上進行。同時也改變了企業的經營運作方式。企業還可以通過網絡方便地與政府部門以及競爭對手發生聯系。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政府管理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要從戰略高度重視電子商務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其管理行為。
三、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㈠創造優良的法律和制度環境
電子商務迅猛發展,而相關法律制度、運行規則相當滯后。國家應該圍繞電子信息安全措施、市場準入制度、合同認證制度、金融結算、知識產權保護、交易權益保護等問題,及時制定新的制度、規則,盡早將電子商務納入法制軌道。
同時,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整個交易過程涉及金融、運輸、工商、稅收等部門,要想更好地解決未來電子商務發展中的安全、技術及服務難題,必須建立一個高層次、綜合、跨地區、跨部門的協調機構,盡力推進電子商務的基礎結構建設,從而更好地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中間環節,實現迂回經濟向新興直接經濟的轉變。
㈡加強網絡基礎研究和開發
技術問題是各國發展電子商務共同面臨的問題,由于我國技術研究力量相對薄弱,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尤顯迫切。當前圍繞著保密技術、安全管理、CA認證及電子支付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各方應加強聯系、緊密合作、共同開發,改變國內網絡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早日實現國內網互聯,建立起全國外貿專用信信息網,進而有計劃、有組織地實現同聯合國貿易信息網及其他國際商務信息網絡的聯網,并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國的技術研究力量有一個明顯的提高。
信息產業雖然產品更新很快,但其基礎研究周期卻很長。發展電子商務應重視應用基礎研究,加強關鍵共性基礎研究如保密算法和協議、論證協議等。在保密性方面,國外已有不少企業認識到,僅僅依靠軟件加密時不夠的,我國也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在網絡安全方面,各國都非常重視,我們應該認識到安全論證不應是單純的政府行為,而應由政府授權,采用市場運營方式操作,鼓勵軟件企業參與開發工作。同時,網絡基礎研究必須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注重產學研究。
㈢培養復合型人才
電子商務的發展要求員工掌握一定專業技術并有綜合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國家應盡快將人才的培養納入高校教學和學科建設的軌道,加大智力投資,促進電子商務方面的學術交流,同時可輔之以人才引進。
網絡人才越來越受到重視,各網絡公司紛紛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許多公司對網絡人才不僅在工資待遇上有優厚的措施,而且給他們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學習的機會,還向員工贈送公司的股票期權,讓員工與公司共同發展。目前,我國的計算機人才比較短缺,特別是企業的計算機人才十分短缺,這與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不相稱,對我國經濟的后續發展不利。我國的企業要想在世界經濟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須重視計算機普及教育,重視培養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相關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㈣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話
電子商務打破了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面對電子商務帶來的諸如關稅與稅收、統一商業代碼、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新問題,各國加強了對話與合作。對于國際性討論對話活動,我國政府雖有參與。但不夠積極。事實上,這些對話活動不但直接影響著電子商務下新貿易規則的制定,決定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利益分配,而且加強了各國與世界的交流,提高了各國電子商務的國際兼容性。對此,我國政府應予以足夠重視。
㈤參加國際公約和貿易伙伴協議
目前,世界上制定的關于電子商務方面的貿易伙伴協議有:歐共體1990年擬定的《貿易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協議草案》、芬蘭和經互會成員國1991年商定的《傳遞國際貿易數據范本》、英國EDI協會1990年擬定的《英國標準交換協議》和美國律師協會1990年擬定的《電子數據交換貿易伙伴協議范本》等。另外,對由于網絡信息中傳輸錯誤的責任承擔問題,可以參照1924年的《海牙規則》、1968年的《維斯比規則》、1978年的《漢堡規則》等國際運輸公約對承運人責任的規定,簽訂一個網絡經營者和用戶之間的服務協議。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發展
新經濟時代,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基于Internet上的電子商務活動,國際貿易也出現了網絡化趨勢。與傳統貿易方式相比,電子商務具有無紙化交易、成本低、快速、便捷等優勢,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一種重要貿易方式。世界各國、WTO和世界其它一些經濟組織對電子商務的發展都極為關注,因此探索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運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電子商務是新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從廣義上講,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簡稱EC)可定義為:電子工具在商務活動中的應用:從狹義上講,電子商務可定義為:在技術、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掌握信息技術和商務規則的人,系統化的運用電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從事以上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各種活動的總稱。與傳統的商務活動相比,電子商務優勢在于消除了商務伙伴之間的時空差距,將各個企業獨立存在的信息以最便捷的方式連結在一起,從而真正建立起一種貫穿于企業之間的協作,以此獲取利潤和市場份額的最大化。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電子商務促進了國際貿易運行機制的革新
電子商務創造了一個以信息交換為媒介的網上虛擬市場,形成新的國際貿易運行機制。
1、電子商務中,產品和服務的表現都是數字信號,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的界限變得模糊,同時電子商務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解除了傳統貿易活動中物質、時間、空間對交易雙方的限制,改變了偏遠地區的公司在傳統國際貿易運行機制下難以克服的區位劣勢和競爭劣勢。
2、世界市場上的信息充分性進一步增強,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世界市場壟斷進一步削弱,市場機制將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發揮作用,為世界市場中資源的有效配置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促進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動態的資源優化配置;電子商務下快捷的信息流動,減少了國際貿易交易的不確定性,校正世界市場發展的盲目性,為減少國際貿易決策的時滯和失誤創造了條件。
二、電子商務促進國際貿易方式的轉變
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電子商務是一種以信息網絡為載體的新的國際貿易運作模式。在國際電子商務中,交易各方以電子方式而不是以通過直接面談方式或當面交換方式來達成和進行國際貿易交易。電子商務采用電子方式進行商務數據交換和開展國際貿易活動,是一種創新的國際貿易方式,它將成為21世紀國際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2、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應用也將進一步促進國際貿易方式創新,實現對以紙質貿易單據的流轉為主體的傳統國際貿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國際貿易方式。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的單證數量繁多,處理費用高昂。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國際貿易,既可節省大約90%左右的文件處理費用,又可縮短交單結匯的時間,加快資金周轉,還可節省利息開支,成本優勢十分顯著。紙質文件的處理工作帶來的問題是:錯漏多、效率低、費用大。電子貿易恰好可以克服這一障礙,為企業節省開支。可見,電子商務的確可以幫助國際貿易企業改革國際貿易流程,實現國際貿易管理的數據的電子化、信息的實時化和效益的規模化,提高國際貿易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國際貿易管理模式,促進國際貿易發展。
三、電子商務促進了國際貿易營銷
電子商務引起市場營銷的巨變,促進國際貿易營銷創新,產生新的市場營銷形式一一網絡營銷。與傳統的國際營銷方式比較,國際貿易網絡營銷的主要特點是:
1、網絡互動式營銷。電子營銷幫助企業同時考慮客戶需求和企業利潤,尋找能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和滿足客戶需求最大化的營銷決策。網絡互動的特性使客戶真正參與國際貿易營銷過程中來成為可能,客戶在整個國際貿易營銷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戶的參與選擇主動性得到加強。在電子商務中,企業和客戶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緊密,甚至牢不可破,這就形成了一對一的營銷關系,這種營銷關系無疑是高效的。
2、網絡定制營銷。隨著企業和客戶相互了解的增多,銷售信息將變得更加定制。電子營銷的發展趨勢是將大量銷售轉向定制銷售。一些大跨國公司通過建立企業內部網絡提供這一服務,比如戴爾公司的網絡銷售無疑是成功的。
3、網絡營銷與工業化時代的營銷有顯著區別,傳統營銷中最常用的是兩種促銷手段:傳統廣告與人員推銷。網絡營銷一個根本區別就在于:網絡營銷的主動方是客戶而傳統營銷的主動方是企業。網絡營銷的特征主要體現在遵守“網絡禮儀”的同時通過對網絡利益的巧妙運用從而獲得一種微妙的營銷效果。
四、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宏觀管理
電子商務的發展必將給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對國際貿易的管理帶來新的要求。根據已有實踐,運用電子商務進行的國際貿易管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口商品配額實行電子招標。實行出口招標,商務部、發展改革委等可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對企業投標資格的確定;可以及時檢查、跟蹤、反饋、調整招標商品使用情況,有效提高國際貿易管理效率;可以實行對招標商品配額的動態管理,解決配額使用不高的問題;可以實行網上抽查,取消違規企業投標資,使同等數量的商品的賣價和出口額增加,規范貿易秩序,凈化經營環境。
2、實行網上申領發放進出口許可證。這將是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使政府行政管理上一個新的檔次,有利于排除人為因素的干擾,增強透明度,減少腐敗。電子商務在進出口許可管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可以幫助實行全面的進出口許可證核查,這樣可大大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提高效率,節省費用。
3、海關管理的電子化和企業電子報關。對于我國海關來說,開展電子商務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二是提高進出口企業的辦事效率,給企業提供方便,同時杜絕逃稅現象。
4、電子商務與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管理。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是國際貿易中某些商品進出口時的必須環節(法檢、廢物進口等),它與外貿經營單位、運輸部門、銀行、保險、出口商品生產企業以及國內外其他檢驗機構有著密切的業務聯系。檢驗檢疫的信息化管理也提高了管理效率,為企業節省了寶貴的通關時間。:
5、實現外貿企業全過程管理的電子化。電子商務的核心內容是信息的互相溝通和交流。國際電子商務的交易前期是交易雙方通過因特網進行交流,洽談確立,交易后期是電子付款和貨物運輸及跟蹤。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電子商務的出現已經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可以預見,電子商務將逐漸成為國際貿易業務運作的主要方式。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完善,其在推動世界經濟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錯過了電子商務的運用就等于放棄了未來。
參考文獻:
【1】李洪心.電子商務概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論文(設計)名稱
寧鄉市中小企業信息化問題研究
論文(設計)
來源
論文(設計)類型
指導教師
學生姓名
學號
班級
一、研究或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國內電信設施的普及與完善為網絡商務交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世界經濟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給傳統的經濟貿易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傳統的貿易手段和經濟活動的開展已經難以滿足現今信息時代世界經濟的要求,電子商務應運而生。電子商務手段充分運用了現今的網絡條件,利用網絡這樣便捷的工具將企業經濟活動的各方面緊密聯系起來,企業可以在同一時間了解員工、經銷商以及顧客的情況并結合各方面信息及時反映到企業的生產活動中。企業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地自身的產品信息和企業信息,在網絡上了解市場狀況尋找商機,及時把握不斷變化的市場信息并將它迅速反映到企業的生產活動中,使企業的決策更加迅速準確。產品設計和資金的投放更加合理。所以,我們可以說電子商務的發展與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息息相關,這是企業在現今的信息化時代決勝的關鍵。
當前,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在信息化過程中,中小企業普遍缺乏信息知識,缺乏信息技術資金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管理基礎薄弱。再加上市場環境不穩定,安全體系不完善,使得中小企業缺乏信息需求。有效解決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中的新問題,對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
二、研究或設計的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部分電子商務發展較早的國家,如美國,在中小企業信息化經濟管理方面已有相當成熟的發展和改革經驗。Rarl、Smits(2009)
都提出信息戰略應與商業需求相一致,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Levy
M
和
Powell
P
(2010)研究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戰略,結合其電子商務發展程度提出一個合適的模型,使用這個模型來分析中小企業信息化和信息化戰略。Gunes
(2016)研究了企業戰略與信息化戰略與電子商務的匹配策略,總結了業務創新、組織創新與支持文化對企業整體績效的影響。同時,關注電子信息有效的使用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建立了公司戰略、信息戰略與電子商務發展實際戰略匹配的概念模型。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管理應用中,尤其是大數據、Saa
S、云計算等的企業應用時間不長,主要是近幾年的事,特別是電子商務和
IT
行業的發展不斷更新才促使其真正的投入到實踐中來。溫麗麗(2016)認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充分認識信息化的重要性,對信息化管理中的誤解,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從基本條件、管理哲學、業務創新和人才這四個方面的因素影響整個中小企業信息化進程。劉榮娟(2016)認為,信息化管理是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必然路徑。但是因為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國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不高,很多方面待完善。基于此,深入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胡紅一、鄭有(2014)、趙志鴻(2016)、李永寧(2017)等學者則針對缺乏資金,低水平管理下的中小企業如何利用信息化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途徑做了探討。
三、主要研究或設計內容,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思路: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二、企業電子商務與信息化關系探討
(一)電子商務概述
1.電子商務的內涵
2.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優勢
2
(二)企業信息化概述
(三)電子商務與企業信息化的關系
1.企業信息化是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基礎
2.企業電子商務是對企業信息化各方面的整體運用
三、寧鄉市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及信息化發展現狀
(一)寧鄉市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概述
(二)寧鄉市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1.寧鄉市中小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程度
2.寧鄉市中小企業信息化基礎建設情況
3.寧鄉市中小企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情況
(三)本章小結
四、中小企業信息化模式發展策略
(一)增強領導者的信息化意識
(二)加大企業信息化管理投入
(三)以企業發展實際為基礎建立信息化網絡
(四)尋求合適的企業信息化模式,滿足企業信息化需求
五、結論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于:以寧鄉市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為例,探討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四、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所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及解決的辦法:
其一,經過學習,已經掌握了本篇論文寫作的基本知識;
其二,圖書館、互聯網等可以搜集到較多的資料;
其三,有導師的指導;
其四,自身在中小企業實習過,可以獲得一手資料。
五、工作的主要階段、進度與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選題、定題階段,及任務書下達(201X.XX.XX-201X.XX.XX)
第二階段:搜集資料、形成論文提綱、撰寫開題報告(201X.XX.XX-201X.XX.XX)
第三階段:撰寫論文,中期檢查(201X.XX.XX-201X.XX.XX)
第四階段:論文的評閱及答辯工作(201X.XX.XX-201X.XX.XX)
第五階段:畢業論文資料的整理歸檔(201X.XX.XX-201X.XX.XX)
六、閱讀的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名稱:
七、指導教師意見和建議:
指導教師(簽字):
年
月
日
說明:1、論文(設計)類型:A—理論研究;B—應用研究;C—設計等;
【關鍵詞】B2B電子商務;采納;技術接受模型;研究方法;理論框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個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組織中的新興應用形式就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電子商務。所謂B2B電子商務,是指企業利用EDI、互聯網或者外部網與供應商、合作伙伴開展商務活動[1]。中國專業市場調研公司艾瑞咨詢集團2011年其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全年交易規模達4.8萬億元,同比增長33.5%。由于我國企業介入互聯網交易的起步較晚,B2B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異,企業對B2B電子商務交易的采納程度以及影響采納的主要因素也必將有所不同。
一、B2B電子商務采納①問題的研究概況
通過對EBSCO、ELSEVIER、Web of Science、IEEE、ACM、CNKI等數據庫的檢索,并結合Google Scholar的搜索結果,與本研究論題(B2B采納/接受)直接相關的研究文獻(會議論文、學術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及工作論文等)36篇,其中,會議論文10篇,學術期刊26篇。
這些文獻的時間跨度為2002年至今,大量文獻集中在06年之后,可見,雖然2002年以來很多學者開始關注電子商務的研究,但是對于B2B采納問題的文獻卻是從06年開始才得到較高的重視,相關的文獻年度分布見表1。
表1 相關文獻年度分布圖
年度 2002~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至今
期刊論文 4 2 4 6 4 3 3
會議論文 1 1 5 0 2 1 0
合計 5 3 9 6 6 4 3
以上搜索的文獻以外文為主,主要作者為分布在歐美,其中包含少數臺灣、新加坡和韓國等國家的研究。表2列出了相關文獻較集中的期刊以及主要期刊,其中,只有少數雜志重復關注過B2B采納問題,且期刊論文的時間間隔較久,其余雜志幾乎是從2006年開始相關論文,且相似主題的論文很少。國際學術會議中相關論文比較集中的有:the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AMCIS2006),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02),the 39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06),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Business,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PACIS)等。在所有搜索結果的相關論文中,大部分論文采用了定量或實證研究,共有35篇,占總論文數的97%,表3是研究主題的分析。
表2 主要期刊論文來源
期刊名 論文數 時間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 2005,2010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 2004,2007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 2002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 Application 1 200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1 200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1 2008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 2007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 2007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 2011
Macquarie University Research Online 1 2006
表3 相關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論文數
Influence factor 22
adoption models/framework/trajectory 5
adoption characteristic/standard/role 7
Comparison 1
Review 1
二、B2B電子商務采納問題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模型
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很多學者對電子商務采納問題進行了研究。目前,主要的理論基礎包括Fishbein和Ajzen的理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Ajzen在TRA的基礎上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Davis的技術采納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等,其他早期的理論還包括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Goodhue的任務技術適配理論(Task-Technology Fit Theory:TTF)等。
在模型方面,由于本文關注的是組織層面的采納行為,發現使用最多的是Tornatzky和Fleischer于1990年提出T-O-E模型,這是一個較全面的創新技術采納因素分析框架,框架中包含了三個影響組織技術采納的主要因素,即外部環境、技術特征、組織特征。此外,有些學者也采用了整合的TAM模型,也有人提出一些比較特別的新模型。
對于采納的過程,Cooper & Zmud等人[2]認為組織信息技術吸收本質上是一種變革過程,提出了企業信息技術吸收六階段模型,分別是:啟動、采納、調試、接受、常規化與內化。Al-Qirim & Corbitt[3]在研究新西蘭中小企業創新采納時認為,企業在電子商務采納過程中分為四個階段,即尚未采納、初始采納、采納階段、持續采納。
三、國內外對B2B電子商務采納問題影響因素的研究
(1)國外的相關研究
Guvence等人[4]研究以IT為基礎的設計特點對感知利益、感知成本、采納這種交易意向的影響,并得出B2B交易網站的功能大小對公司意圖采納這種交易產生積極影響的結論。Mohammed和Glenn[5]在西澳大利亞的貿易交易背景下,以創新采納擴散理論為基礎,提出一個研究模型指出中小企業對B2B交易態度的6個前提,分別是外部控制因素、外部因素、內部控制因素、情境因素、認知反應/信念、規范反應/信念,研究結果顯示,外部因素會提高中小企業的創新意識,這種意識導致對直接和間接利益的感知,而積極的感知會形成對創新的積極態度,最終可引發中小企業采納B2B貿易交易的意向。Al-Qirim和Corbitt[6]總結了技術、組織、管理者和外部等影響電子商務采納的四個因素。Butler和Fitzgerald[6]認為,對于一個組織而言,成功采納B2B的關鍵因素是區域或功能方面的事項必須正確運行,以確保提升其競爭績效。Eid等人列出了二十一種影響因素并將其歸為五類:營銷策略、網站、全球性、內部、外部。Hope等人提出一些與B2B電子商務采納有關的關鍵組織因素,例如組織準備、企業文化、營銷策略、組織內部因素、信息技術和政府的支持。Lin和Huang、Lin等人提出一些其他的組織因素,包括IT評測、IT架構、管理層支持、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組織需要檢查其目標的一致性以減少B2B采納和實施的限制。
(2)國內方面的相關研究
蔡斌在比較影響基本B2B與深度B2B電子商務采納意圖的不同因素時,首先將這些因素按照技術因素(利益因素、匹配因素)、環境因素(規范因素、人為促進)、組織因素(資源狀況、高層支持)進行分類。胡麗俊指出,企業準備(現有資源)、利用第三方平臺、領導者重視、配套制度和人員培訓等因素是影響徐州中小企業B2B電子商務實施的主要因素。王保林和徐博藝提出的B2B電子商務系統的技術接受模型,包含的影響因素有主觀規范、工作相關度、不確定性規避、系統響應時間、易用認知、有用認知、可靠認知。
四、現有研究評述
研究現有文獻可發現,IT采納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且研究成果顯著,而對于B2B電子商務采納的研究雖然引起較多學者的關注,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在研究角度上,目前,國內對B2B電子商務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供應鏈環境下的關鍵影響因素、供應鏈伙伴關系與B2B電子商務發展的管理、從技術創新視角研究產業組織的B2B電子商務發展、比較B2B進一步劃分后對采納意圖的影響因素、B2B電子商務實施階段的影響因素、第三方平臺服務、B2B電子商務運行模式等等,而關注中小企業的B2B電子商務采納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特別是中國地域差異大,B2B在各省市的發展環境相差甚遠,對于中小企業的研究傾向于關注B2C模式,也有個別學者對某地中小企業B2B電子商務的實施階段因素進行實證研究,而較少提及采納階段涉及的因素。
在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數學者在研究B2B采納問題時傾向于采用實證研究,這也為總結出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做出了貢獻。然而,究竟什么樣的數據收集方法客觀且更具代表性,目前還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針對中國中小企業的特殊特點,何種方法的效率更好,還有待研究。
此外,還可以考慮將文化因素引入其中,試圖探討地方文化或企業文化是否對采納意圖具有顯著影響。同時,目前大多數研究關注的是電子商務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對于經濟水平和電子商務技術發展相對較滯后的西部地區,應該展開更深入、更具體細分的研究,才能幫助我國的B2B電子商務發揮更加巨大的作用。
注釋:
①采納主要針對的是企業組織吸收信息技術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史達.電子商務與網絡經濟[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97
[2]Cooper,R.B.and R.W.Zmud.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Research:A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pproach[J].Management Science,1990,36(2):123―139
[3]Al-Qirim N.A.Y.and Corbitt B.J.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Adoption in Small to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New Zealand:An Electronic Commerce Capability Model.CollECTeR,2001:142-156
[4]Guvence-Rodoper,Cagri I.Benbasat,Izak;and Cenfetelli,Ronald T.,"Adoption of B2B Exchanges: Effects of IT-Mediated Website Services,Website Functionality,Benefits,and Costs"(2008).ICIS 2008 Proceedings.Paper 92
[5]Mohammed Quaddus and Glenn Hofmeyer,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B2B trading exchanges in small business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6,202215
[6]T.Butler and B.Fitzgerald,Unpacking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SF Concept in a Research Context.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999,8(4),p351-71
作者簡介:
史烽(1965―),男,研究方向:行為科學與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