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7 11:53: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政支配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推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隨著近年來國際社會對績效評價的普遍重視,我國財政部門在公共財政支出領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實踐探索,但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體系尚未有效建立,財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評價,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隨著近年來國際社會對績效評價的普遍重視,我國財政部門在公共財政支出領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實踐探索,但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體系尚未有效建立,財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評價,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推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
1.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現實意義
財政支出績效,是指財政支出活動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它反映了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資源配置活動與所取得的社會實際效果之間的比較關系,重點研究政府配置資源的合理性和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指按照財政支出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總體要求,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對財政支出的行為過程、支出成本及其產生的最終效果進行科學、客觀、公正地衡量比較和綜合評估,使財政資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貫穿于財政支出安排和實施的全過程,是對財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風險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是發揮財政調控功能、提高財政資金安排科學性、促進財政支持社會經濟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
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對于規范財政支出,依法理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二是有利于重點項目建設,對項目的運行及效率情況提供及時、有價值的信息,促進項目管理,增強項目管理者對項目的責任感;三是有利于正確引導和規范財政資金監督與管理,形成有效的財政執法和監督約束,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通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獲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決策者有效地規避投資風險及短期行為,節約財政資金,緩解供求矛盾,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隨著部門預算管理改革、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擁有了現實可行的條件。
2.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不同于微觀經濟組織的效益評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不僅要分析計算直接的、有形的、現實的投入和產出,而且還要計算分析間接的、無形的、預期的投入與產出,支出績效既反映為可用貨幣衡量的經濟效益,又反映為大量的無法用貨幣衡量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財政支出追求的最終目標是社會福利最大化。這表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遠比微觀經濟組織的效益評價復雜。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
2.1全面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財政支出類別多,內容繁瑣,涉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安全、外交事務、行政司法、科教文衛等眾多領域。支出對象的廣泛性、差異性決定了其績效的表現具有多樣性特征,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整體效益和局部效益等。要對財政支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就必須對上述因素進行全面衡量,從多種效益的相互結合中得出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綜合績效評價結果。同時,由于不同類別的支出具有特定的功能,所追求的效益也有所側重,因此,評價時,在全面衡量各種效益的基礎上,也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別支出所產生的效益的特殊性。
2.2統一性和差別性相結合原則。從西方國家的實踐經驗看,對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常用的有前后對比法、有無對比法、邏輯框架法、成功度法等。但無論何種方法,都有嚴格的標準、指標、程序和分析框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必須設計一套統一的原則、制度、標準和程序,以此作為開展評價工作的基本規范,否則,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將失去衡量的依據,評價的程序和質量也會失去控制。但考慮到財政支出績效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對不同類別財政支出的評價,可以在統一規范的平臺上,充分考慮其差別性,結合各自的功能特性,選擇相應的指標和標準來進行。
3.目前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面臨的問題
3.1保障制度缺乏。目前,《預算法》、《審計法》等法律法規對財政支出均側重于資金投入的管理和監督,而對資金產生的投資效益則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使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缺乏法律約束和制度保障。
3.2績效標準難以建立。績效標準是管理部門或評價人員對實際效果進行衡量或評價的鑒定要點,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衡量被評價單位或項目績效高低的尺度。由于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的缺乏,制約了績效評價工作的開展。誠然,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標準絕非易事。與企業追求財富最大化相比,政府組織追求了太多的公共目標(經濟的、政治的、自由的、安全的、環境的、社會的等等),且其中多數目標都很難衡量。也可說,公共支出目標的多樣性和難衡量,是其評價標準難以建立的根本原因。如何從科學角度,突破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手段、認知和主觀決策限制,建立一套科學、系統和完整的績效評價標準,綜合評價財政支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以及政府績效,是財政資金績效評價的重要目標,也是當前開展績效評價的難點。
4.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思考及建議
4.1劃分評價層次。根據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主體和客體的不同,可以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分為四類: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財政支出綜合績效評價。
4.1.1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的主體通常是財政部門、項目實施單位及其主管部門,評價對象是財政支出項目的效益。由于財政支出項目是部門(單位)財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且項目支出內容十分廣泛、項目間差異大、項目效益不確定性大,因此,對財政支出項目開展績效評價,對合理安排財政經費、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1.2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主體通常是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評價對象是主管部門所屬二級和基層預算單位的財政支出效益。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基礎,單位作為財政部門預算管理的基層單位,其支出效益直接反映為財政支出的總體效益,因此是財政部門預算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上述評價工作分類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并且共同構成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上述四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目的相同,四類評價工作都以提高財政資金效益為目的;二是層次分明,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是部門、單位評價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總和,而綜合績效評價又要以部門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為基礎;三是差別顯著,項目支出評價是具體財政支出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總體評價,部門、單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側重于財務管理效率評價,綜合績效評價是一種政策評價。
4.2建立評價制度。
4.2.1建立規范統一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制定和完善財政支出績效的評價辦法、工作規則、工作程序、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結果運用等一系列制度和規程,并將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納入財政管理制度范疇。
4.2.2要在財政資金運行各環節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在收繳環節,采取集中收繳方式,提高資金入庫效率;在分配環節,分類細化預算指標,有助于對財政支出進行監督和評價,還可清晰地衡量預算分配環節的成本與效益;在購買環節,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制度,可以取得規模效益;在支付環節,采取國庫集中支付方式,是提高財政資金績效的有效途徑。因此,財政支出各環節上都存在績效問題,應該研究在財政資金運行各環節都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
4.4編制績效預算。績效預算作為一種公共支出預算模式,是由績、效和預算三個要素構成的。“績”是指財政支出所要達到的目標;“效”是指具體考評完成目標情況和取得的成績;“預算”是指為實現支出目標提供的財政資金數額。績效預算是績效評價的前提與基礎,績效評價貫穿于財政支出安排和實施的全過程。在財政支出管理的各個環節中,筆者認為,從績效預算編制入手開始構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是應用績效評價理念的一個良好切入點。編制績效預算,就是要進行事前控制。財政與主管部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都要進行可行性研究,運用成本——效益法,對重大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審查、組織專家論證、篩選,嚴把入口關。編制績效預算可以起到事前監督的預防作用,解決了其他事中和事后環節監督管理上的不足,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資金的績效水平,加強預算制度的約束作用。
在具體的績效預算編制過程中,要結合預算支出管理實際,在績效預算的各主要環節加強制度約束。如結合部門預算的編制程序,各預算部門首先要進行自我評價,在這個環節需要對各部門明確支出責任,建立獎罰措施和資金追蹤返還制度。各部門要對影響財政支出績效的因素進行定義、識別、衡量和預測,并對要實現的目標進行評價,制定科學、合理的支出計劃,在編制本部門支出預算草案時進行科學的項目評價;在各級財政部門的預算審查環節,要建立嚴格的績效預算審查制度,通過加強對預算支出績效的審核、評價及綜合平衡,對績效差、不合法、不合理、不科學的部門預算支出計劃予以調整;財政部門要建立預算執行過程的績效跟蹤檢查制度,在提出公共預算時要設有與該支出對應的效果指標;在預算執行的中期報告中要對比資金的使用與績效,在決算時要報告最終的資金績效情況,并對各部門的財政支出進行橫向的成本效益分析,找出不同單位或部門項目間成本效益差異的原因,為以后支出決策提供依據。
5.結束語
放大這個“節約點”的功能和效應,不僅事關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且事關黨風廉政建設的深入持久開展,更事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從這樣的高度認識建設“績效財政”的極端重要性,才能不斷增加財政投資評審的客觀性、科學性和透明度,用好用足財政投資的每一分錢,獲得“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財政投資超值回報。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進程中,雖說節約的著力點是不可再生資源與可再生資源,但財政投資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節約點”。
參考文獻
[1]陳志剛.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審計,2003,(21)
關鍵詞:商品房價格;因素;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093-01
近年來,房價一直是非常熱門的話題,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商品房在促進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商品房收入是地方政府業績的主要依賴對象,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1]。日前,出現的炒房熱以及泡沫經濟沖擊著商品房價格,伴隨著新一季的適婚年齡人數的高峰,剛性需求的增加也推動著商品房價格持續上漲。因此,本文綜合各個因素進行整體分析,提出建議和對策,使政府調控策略更加有力、有度。
一、規范土地供應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手中的金融權力被悉數上收,地方政府賴以主動推動經濟增長并能夠獨立支配的基本只有土地這一項核心資源[2]。于是,房產價格漲得越快,房地產投資越多,拉動經濟增長的力度越大,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就越大。這使政府開發土地資源幾乎達到了毫無節制的程度,土地已經成為城市政府名副其實的“第二財政”[3]。首先,對于地方政府的土地控制權應該給以限制,沒有絕對的控制權力。再者,因為房地產收入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支柱,所以國家放寬政府的對于其他可獲得收入建設的權力。這樣,房地產不再是主要的來源,地方政府的開發力度也會相對降低,土地供應量也會相應降低。
二、積極促進其他行業發展
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努力促進發展其他可投資行業。同時,借鑒2008年金融危機的因果,加大對金融市場的有力監管。使人們減少投資房地產項目,該多方面投資其他方面,減少房地產市場的膨脹,能夠有效地降低商品房價格。
三、做好宣傳,防止盲目購房
隨著商品房投資的火熱,中國部分較發達城市已出現了“泡沫危機”。如廣東省,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就業,隨之帶動了商品房的數量和價格的增加,居民對商品房的不斷投入,導致現在廣東省有部分城市已經出現空城,無人居住,這種病態的發展是人們對商品房的信息不完善,隨波逐流現象嚴重導致的。所以,努力宣傳商品房的知識和容易產生的后果等信息,讓人們更加了解房地產市場,科學理性地投資,加大宣傳力度,可有效地減少房地產市場的擁擠狀態,降低商品房價格,防止盲目購房。
四、適當放寬購房要求
針對商品房市場出現的空置現象,一方面,政府應該適當放寬購房者的身份要求,允許有能力并且在城鎮地區長期遷移的非城鎮居民戶口的人在城鎮地區買房;另一方面,政府應采取租賃形式來消化空置房。在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并且貧富差距大,很大一部分工薪階層及以下的人購買商品房的能力有限,而房屋租賃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目前我國市場上可供出租的房屋并不充足,如果能夠促進空置商品房進入租賃市場,將大大地增加出租房的供應量。商品住房的租金價格將會大幅下調,租金的普遍下降,導致對出租房的需求大大增加,進而促進空置房得到更好的消化,同時對降低房價也起到積極作用。因此,要較好地解決商品房空置面積過高的問題,發展租賃市場是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楊.我國商品房價格的計量經濟學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制度 高校財務管理 變化 成效
一、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后高校財務管理的變化
(一)經費劃撥方式轉變與支配經費權限的變化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前,財政撥款是由國庫將資金劃到一級預算會計單位(如省財政廳科教文處),再由一級預算會計單位劃轉到二級預算會計單位(如教育廳財務處),最后由二級預算會計單位劃撥到高校在商業銀行開設的賬戶上,由高校自主支配使用。國庫集中支付后,國庫根據已批復的高校部門預算和用款計劃直接向高校內商業銀行新開設的零余額賬戶下達和劃撥用款額度。高校需依據批復的年度財政預算,逐級上報本單位的分月用款計劃,待審核批復后方可執行。
(二)結余資金管理變化
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前,財政性資金同學校其他資金一樣,其結余自動轉入“事業基金”,以后年度可繼續使用。國庫集中支付后當年的預算經費僅限當年使用,其中尚未使用的授權用款額度中的基本支出將自行注銷,不可跨年度使用。其中項目支出在年底自動注銷后,將于次年一季度各月按一定比例返還到高校零余額賬戶。
(三)校內資金轉撥權限的變化
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前,高校可以根據教學科研業務的實際需要向分校(校區)及校內非法人二級單位(如校醫院、設備處和基建處等)直接轉撥資金。國庫集中支付后,這一校內直接轉撥資金的權限被取消。
(四)部門預算編制和執行的變化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前,高校的預算按來源劃分收入,按性質和用途劃分支出。收入和支出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系,高校可統籌安排各項支出。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高校的預算采取了“條塊分割”模式,即區分預算內、外資金,區分不同的類款項等資金渠道進行核算,并且不能串項。高校需依據批復的年度財政預算,逐級上報本單位的分月用款計劃,待審核后方可執行。其次辦理財政直接支付或授權支付申請都要通過層層審核,對不符合預算規定的支付,財政國庫執行機構將予以拒付,學校無權自行調整。
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運行取得的成效
作為對政府財政資金撥付方式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具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意義。而在高校中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規范高校資金管理,提高高校財政資金運行效率和資金使用透明度,實現財政管理體制創新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增強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高校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來,從運作機制上改變了財政資金在銀行分散和重復設置的管理方式,對財政資金實行集中化管理,便于財政部門及時、準確、全面掌握財政資金運行信息,真正實現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合理配比,增強政府預算的科學性和財政赤字的可控性,充分發揮財政決策的前瞻效果,及時準確掌握財政資金的運用、結存情況,全面、客觀地反映財政資金運行全貌,為政府科學編制預算收支計劃,合理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實現政府的宏觀經濟社會管理目標。
(二)提高財政資金運行效率
首先,取消了各種收入過渡性賬戶,從制度上解決了隨意延壓庫款,收入繳庫不及時,退庫不規范的問題,從而規范了收入收繳。其次,財政資金實行直接支付,減少了支付的中間環節,規范了財政資金的撥款程序,提高了支付的效率,改變了分級分散支付制度資金劃撥渠道不暢、周轉速度慢的狀況。
(三)規范高校預算管理與執行
根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管理流程,財政資金將以額度指標的形式按部門預算下撥,嚴格劃分“政府支出經濟分類”的類款項。同時,對項目支出預算采取“項目化管理方式”,進一步硬化了預算約束。這也使高校對各項經濟活動進行嚴密的計劃,樹立“先有預算,再支出”的理念;并且要求加強預算執行的全過程監控,提高自己的使用效率。
(四)強化財政監督職能
分散支付方式下,高校既是資金支出的決策者也是辦理者。對收到的財政資金高校怎樣使用、如何使用,財政部門無法及時了解,只有當高校上報會計報表時才能知道,這是事后監督。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之后,建立了預算單一賬戶和統一的數據交換平臺,高校每月的用款均需要通過國庫系統向財政申請計劃,對于沒有納入預算的項目或不符合該項預算指標的項目,財政有權拒絕批復。另外,對于預算計劃內支付的每一筆款項,都需要由國庫部門審核,不合規的支付業務國庫部門也有權拒絕付款,并及時糾正大部分違規行為。這樣,通過國庫系統,財政實現了對預算資金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加強了財政的監管力度,杜絕了財政資金被挪用、亂用、違規支付的現象,有效防范了“小金庫”的產生,保證了資金的合理利用,預防了腐敗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翟剛.現代國庫制度研究[J].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6.
[2]徐明堅.論我國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J].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關鍵詞:研究生;導師;責權利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4-0032-02
一、明確導師責權利的必要性
責即導師所應承擔的研究生培養中的責任,也是與其崗位職責相對應的義務;權就是權力,即導師職責范圍內可支配的力量;利就是利益,即對導師培養研究生的付出給予的回報或好處,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目前由于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責權利不明,以及導師權力的行使、職責的履行以及利益的獲得缺乏相應的機制保障,導致目前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突出的問題是重視招生、忽視指導,重視科研、忽視教學,重視使用、忽視培養,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雖然解決前述問題以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不能忽視研究生、學校制度等在其中的作用,但導師是眾多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是關系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所以,有必要明確導師的責、權、利,使導師能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與自己的聲譽和利益掛鉤,以對導師產生更直接、更實在、更強大的影響。[1]一般而言,責權利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統一于責任承擔者,責任者既是責任的承擔者也是權力的擁有者和利益的享受者。一方面,只有使責權利互相掛鉤,才能克服有責無權或有責無利的責權利脫節狀況;另一方面,只有使責權利對等,才能調動積極性,亦即負有什么樣的責任,就應該具有相應的權力,同時應該取得相對稱的利益。這也應同樣適用于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責權利。若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僅有責而無權、僅有培養義務而不需承擔培養質量的責任,那么就不能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因此,需明確導師的責權利,使導師能夠知曉具體的責任內容、權力范圍和利益大小。
二、導師的職責
導師職責是導師指導研究生的行為準則,它對導師指導程度的深淺具有約束和指導作用,也是對導師給予學生在思想、課程與科研方面給予的指導進行考核評價的依據。[2]在責權利三者之間,責任不僅是傳導層次,而且是關鍵環節。首先,導師負有培養品德和培育人格以引導學風的職責。導師教書育人的天職決定了導師對學生除了在學業上指導外,還需通過培養品德和培育人格以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我們在對研究生調研時,要求就選擇導師時考慮的因素進行排序,其排序結果依次是導師人品和修養、學術水平、關愛學生、導師背景。這表明學生不僅注重導師的學問,更注重導師的人品和修養。由于研究生在校期間,接觸最近的教師即自己的導師,他們將導師作為自己的前輩,而愿意與導師就自己的學習與生活進行多角度的交流,希望導師能給予多方面的指導,所以導師的一言一行從各個方面都會對其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導師在培養學生品德和培育其人格、引導其學風方面具有天然的主導作用。[3]所以,為了督促導師履行這一職責,可考慮依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頻率進行考核。當然,由于學科性質、導師的個性、指導方式的差異,對此也不宜采用硬性統一標準,但應有最低指導頻率的基本要求為宜。[4]其次,導師負有參與制定本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并制定研究生培養計劃的職責。因為每個研究生的專業功底和思維方式不同,導師就需要根據研究生由入學直至畢業期間的課程學習、學術研究、總結研究成果撰寫學位論文三個培養階段,因材施教,制定每個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對他們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幫助他們安排課程學習計劃,并引領他們進行學術研究。再次,導師負有承擔研究生課程教學任務的職責。研究生導師除了注重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外,教學內容也應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能反映本學科專業領域的前沿,[5]使學生不僅系統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及最新發展,并具備完善的學科知識體系。對此可借鑒我國臺灣地區一些高校的做法,要求導師每學期授課的內容應有適當比例的更新,并可考慮建立教學質量檢查評價制度以及召集學生定期座談,及時監控和獲取研究生對課程教學的評價信息,且反饋于導師以幫助其完善教學內容或改進教學方式。另外,導師負有指導研究生從事學術研究的職責。導師是帶領學生走上學術生涯的引路人,所以,既要幫助學生樹立本學科的學術意識,引導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還要幫助學生選擇并規劃本學科的研究課題,鼓勵并指導學生申報研究生的科研創新項目,以培養研究的技能。[6]導師對學生學術研究指導之責的履行情況可通過適當的量化標準,例如研究生的數量、質量和獲得的獎項以及畢業論文的質量等予以考核。最后,導師負有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職責。研究生學習成功與否的評價指標是其完成的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這也是評價導師指導水平的重要指標。所以,導師要引導學生選擇既具有研究價值又具有實踐意義和創新性的論文題目;引導學生設計、細化研究的思路以做好開題;最終指導學生完成論文的撰寫和修改。
三、導師的權力
如果單純強調導師的指導之責,卻忽略導師權利的落實,則既難以調動導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難以將其責任落到實處。所以,還需明確導師的權力范圍。首先,導師有權自主招生。由于研究生培養的特殊性即導師負責制決定了導師有權參加研究生的復試,通過面試選拔并決定研究生的錄取,這應是導師最重要、最基礎的權力。這不僅可保障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從源頭把關,也可提高導師指導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當然,在有些高校由于生源質量問題,導師的這一權力尚難以真正實現,對此,除了應允許調劑生源外,還應對外宣傳招生以擴大優質生源。其次,導師有權決定學制。由于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負有主要責任,所以應允許導師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業狀況和研究能力決定研究生更短或更長的學習時間,即提前畢業或延遲畢業,并且對淘汰綜合素質和學業不合格的學生有建議權和表決權,以此引導學生不斷進取以樹立良好的學風。再次,導師有權推薦獎學金申請并支配使用培養經費。由于導師是研究生的直接管理者,對研究生的學習態度、能力與水平最為了解,[7]所以,導師應有權對優秀學生進行鼓勵,推薦其申報獎學金,并根據學生學習與科研情況決定培養經費的使用以取得最大的成效。不僅如此,賦予導師這一權力還能將導師的人事管理權和財政支配權相統一,有助于提高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責任心與積極性,真正發揮導師在研究生招生、錄取、培養、資助和推薦就業等方面的作用。
四、導師的利益
為保障導師對研究生實施有效指導,除了明確導師的責權外,還需通過建立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激勵機制與導師利益掛鉤,使導師切實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勞有所得、功有所獎,從而自覺自愿地向預期目標努力。一般而言,利益可以被劃分為“外在”的和“內在”的兩類。前者是指可以被量化為貨幣形式表現的價值,例如:基本工資、獎金、崗貼和其他貨幣性的福利等;后者則是指不能被量化為貨幣形式表現的各種獎勵價值,例如:給導師指導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被認可的程度、指導才能的展示、指導工作所賦予的各種機會即可被轉化為給導師提供的培訓機會、提高導師名望的機會以及對導師的名譽表彰等。[8]目前,在對導師的激勵機制方面確有不盡如人宜之處。一方面,現有的激勵措施與導師的工作績效聯系不甚緊密,導師指導工作出色與否和相應的報酬沒有直接聯系;另一方面,過于注重低層次的“外在”激勵,忽視高層次的“內在”激勵。不少高校實行的尚是導師崗貼和若干福利項目等“外在”的物質激勵,而對滿足導師的高層次“內在”需要,在現有的激勵機制的中還遠未有體現。[9]所以,為調動研究生導師的干勁與積極性,就需設計合理的與導師利益掛鉤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實施“外在”的物質獎勵措施,這一激勵措施將提高優秀導師的經濟待遇并與導師績效掛鉤,是激勵導師必不可少的源動力之一。這主要包括提高導師的績效工資、崗位津貼、出版資助、科研經費獎勵等;獲取與研究生培養質量掛鉤的培養經費;建立優秀導師獎勵基金或專項資助基金,并定期評選,對被評選上的優秀導師給予一次性的物質獎勵;另一方面,實施“內在”的精神激勵措施,這一激勵措施既是對導師就研究生教學和科研指導的肯定,又是對導師工作的尊重和承認,也能滿足研究生導師的成就需要。[10]這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表彰、榮譽授予(如“優秀導師”)、享受導師學術獎、適當增加指導的學生名額等方式來體現,以達到獎勵先進、表揚優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曾紅權,賀浩華.建立責、權、利統一機制: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主導作用[J].高等農業教育,2009,(5):68.
[2]張悅.研究生導師職責標準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187.
[3]吳巖,徐茜,朱小平,羅俊.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職責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0,(1):65.
[4]國兆亮,王楠.關于研究生導師評價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1):56.
[5]李揚.研究生的培養對導師的要求[J].高等教育,2011,(3):165.
[6]曾紅權,賀浩華.建立責、權、利統一機制: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主導作用[J].高等農業教育,2009,(5).
[7]吳巖,徐茜,朱小平,羅俊.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職責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10,(1):66.
[8]章淑華,楊艷萍.關于建立教育激勵機制的探討[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2):36.
[9]李阿利.建立研究生導師有效激勵機制的系統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0):25.
論文關鍵詞:VAR模型,脈沖響應,方差分解
一、引 言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相對數,是以居民購買并用于消費的一組代表性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的變化情況來反映居民消費價格變動幅度的國民經濟核算統計指標。從一般理論來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受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之間差數的影響,也受到貨幣發行量的影響。這一指標影響著政府制定貨幣、財政、消費、價格、工資、社會保障等政策,同時也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長期以來,不僅宏觀政策的制定者密切關注著CPI的高低,而且很多學者也圍繞著CPI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尤其是自2007年以來,CPI持續地呈高位增長,引起了政府、學者、企業廠商的高度關注,成為目前學界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難點問題。
關于CPI的影響因素分析,學界已有研究。李敬輝、范志勇(2005)將糧食價格波動作為價格指數變動的重要因素[1],李慶華(2006)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對消費價格通脹率的反應是相當敏感和強勁的[2],何維煒等(2007)則認為食品價格和居住價格是決定CPI走勢抬高的兩大主導力量[3]。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將過多的將視線注意于CPI的構成因素上,即CPI的結果本身是由這些因素如食品、居住等加權計算得來的,這無疑具有較大的自相關性。
筆者認為CPI漲幅的適度規模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資源的有限性等諸因素綜合發展的必然結果,屬正常調整。然而,CPI的過高上漲則反映了社會供需之間的矛盾已經明顯,客觀上需要及時調整影響社會供需關系的主導因素以將CPI穩定在一定的變化幅度內。因此,本文試圖從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跨度內,選取影響社會供需的主導因素的數據,通過VAR模型來測試CPI的影響因素及其程度。
二、VAR模型設置、估計與解釋
(一)數據收集和變量選擇
從宏觀經濟理論看,社會總供給主要有消費、儲蓄、稅收以及進口等構成,社會總需求主要有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出口。可進一步將這些因素具體化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貨幣供應量、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
從宏觀經濟理論來看,物價上漲的原因一般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需求拉動式的物價上漲,它是由于需求擴張所引起的;第二種情況是成本推動式的物價上漲,它是由于原料、燃料價格等成本價格的上漲所引起的;第三種情況是物價上漲的國際傳遞,它是由于一個國家的物價上漲或貨幣貶值傳導到他國的現象。為了較準確地分析CPI的影響因素,須對每一種情況進行考察。
從需求來看方差分解,自2007年全國各地區開始出臺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工資的政策措施。提高工資在短期內會增加居民的購買力,進而有效地刺激需求。一方面,產品會由于需求的增加而漲價,另一方面,這會增加投資者的預期,刺激他們更多的投資。因而,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物價上漲。同時,為了盡可能準確客觀地分析收入對CPI的影響程度,在這里采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作為變量,因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對CPI的上漲是滯后的,反應不敏感。其次,貨幣供應量也是影響需求變化的重要因素,根據貨幣數量論,通脹率來自貨幣增長率,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內生性。再次,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產品價格,固定資產投資由于主要是由政府支撐的,所以它不會因為貨幣政策的變化而發生顯著變化,基于此,將其也作為一個變量進入模型。
從供給來看,農產品價格和工業品價格的增加是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外在因素,考察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指標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考察工業品價格波動的指標是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因此,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來反映供給方的變化,將其作為外生變量進入模型。
從國際傳遞來看,由于我國的經濟總量比較大,經濟結構是復合型的,即不是單一地依賴某一生產要素取得發展,因此,其他國家的物價上漲或貨幣貶值的波及效應是有限的,意即國外通脹率的變化對我國CPI的影響是不顯著的。
(二)VAR模型的建立與估計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選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貨幣供應量(Money Providence,簡寫為M)、固定資產投資(Permanent Assets,用PA代替)、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Agricultural ProductionPrice Index,簡寫為A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IndustrialProduction Price Index,簡寫為IPI),為了量綱的統一,將這些變量通用“率”來考量。
在模型中將貨幣增長率(貨幣供應量)作為內生變量,同時由于固定資產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決定于利率和貨幣供給兩者的變化,因此將固定資產增長率也作為內生變量進入模型。將來自兩方面的供給沖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A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IPI作為外生變量。基于此,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并經計算整理后,得到表1的樣本。
表1 與模型相關的數據表
YEAR
CPI
M
PA
API
IPI
1990
103.1
100.0
102.4
105.5
104.1
1991
103.4
126.5
123.9
102.9
106.2
1992
106.4
131.3
144.4
103.7
106.8
1993
114.7
137.3
161.8
114.1
124.0
1994
124.1
134.5
130.4
121.6
119.5
1995
117.1
129.5
117.5
127.4
114.9
1996
108.3
125.3
114.5
108.4
102.9
1997
102.8
119.6
108.8
99.5
99.7
1998
99.2
114.8
113.9
94.5
95.9
1999
98.6
114.7
105.1
95.8
97.6
2000
100.4
112.3
110.3
99.1
102.8
2001
100.7
117.6
113.1
99.1
98.7
2002
99.2
116.9
116.9
100.5
97.8
2003
101.2
119.6
127.7
101.4
102.3
2004
103.9
114.9
126.8
110.6
106.1
2005
101.8
117.6
126.0
108.3
104.9
2006
101.5
115.7
123.9
一、相關概念說明
(一)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
我國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本文研究范圍是普通高等教育,包括本科和專科,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
(二)相對規模與絕對規模
招生規模趨勢可從相對規模和絕對規模來分析。絕對規模是指招生人數增加的數量,是絕對數量;相對規模是通過招生人數和其他人口指標的比值。本論文采用相對規模-招生率,即每年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人數與高中畢業人數之比這一指標,來反映招生規模的趨勢變化。
二、指標選取和模型建立
本研究主要從經濟、科技、社會、財政、教育和政策六大宏觀方面對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學校招生率的因素進行選取。各方面的指標按照客觀重要、數據完整、利于解釋、易于獲取的原則,選擇如下:(凡是涉及反映現價的指標我們均采取1978為基底的商品價格指數進行標準化)
經濟方面:第二三產業比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1978年為準)(元)、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以1978年為準)(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以1978年為準)(元);
科技方面:三種專利申請授權量(項)、萬勞動力R&D工程師科學家人數(人);
社會方面:城鎮人口比重(%)、城市登記失業率(%);
財政方面:國家財政決算支出(億元);
教育方面:普通高校專任教師與本專科在校生比(%), 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支出(元);
政策方面: 各年教育部等部門對擴招和收縮擴招的政策(虛擬變量);
被解釋變量:招生率(%)。
考慮到每個變量間出現多重共線性,我們先從每個方面選取對解釋變量解釋最擬合的因素變量,方便準確建模,精確修正。通過eviews軟件分析結果,最終選取指標如下:
X1:第二三產業比重、X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X3:三種專利申請授權量、X4:城鎮人口比重、X5: 國家財政決算支出、X6:普通高校專任教師與本專科在校生比(簡稱師生比)、D: 虛擬變量(政策因素)、Y:招生率。
所有數據為1978年-2010年的數據,X3的數據僅從1987年開始,并且代替該方面的指標數據很難收集齊全,EVIEWS分析得知,X3與X2存在高度共線性,且數據較少,保護自由度,將X3變量剔掉。
得到模型如下:
=-169.5114+0.065573X1-0.025398X2+70.56907LNX4
+0.002417X5-2.3908X6
t=(-1.355136)(0.583792)(-1.431682) (2.191586)
(1.07557)(-2.969732)
R2 = 0.955866F = 116.9549
經過多重共線性,異方差、自相關,數據平穩性檢驗和修正并考慮虛擬變量的影響我們得到最終模型為:
=98.85329-0.209136X1-1.983887X6+14.68732D
t=(10.88655) (-2.914664) (-4.093198)(3.102956)
R2=0.8090038F=75.54428df=28
三、結果說明
從本文的整個研究過程,可以看出最終我們選取的是反映經濟因素的第二三產業比重、反映教育因素的高等學校專任教師與在校本專科生比和政策因素來反映對招生率的影響。說明教育、經濟、政策因素對高校招生率的影響是最大的。
從最終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第二三產業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平均來說招生率就會減少0.209136個百分點,原因是第二三產業比重反映了經濟發展的一種結構,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率反映的是教育的一種發展狀況,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一種需求狀況。教育屬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發展得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對教育的是一種促進作用。第二三產業比越低,說明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教育的發展就越好,那么對應的招生率就會越大。
高等學校專任教師與在校本專科學生比對招生率,反映了教育發展的一種結構。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師生比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平均來說招生率就會減少1.983887個百分點。高等學校專任教師與在校本專科學生(簡稱師生比)比反映了對教師資源的利用情況說明的是教育因素對招生率的一個影響,師生比越高說明對教師資源的利用率越低,對教育的發展越不利從而對招生率產生一個負面的影響。
我們從模型可以看師生比對招生率的影響遠遠大于第二三產業比重的影響,說明教育本身的影響因素大于經濟的一個結構因素。
擴招政策也對招生率產生一個很顯著性的影響。從模型可以看出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1999以前和1999年以后相比,平均來說招生率相差14.68732個百分點。從中可以看出招生政策的對招生率的影響頗大。政策的制定是與政府對整個社會的判斷緊密聯系的。
四、總結
查閱相關資料可知目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正處于增長期,以后并且還會持續這種增長趨勢。在擴大招生規模中我們要注意每個因素對招生率的影響,而不能盲目追求招生率,出現一種高校人數和整個社會資源的不匹配,引發嚴重的社會后果。在進行因素分析的時候我們不僅僅要從理論分析,還要進行實證分析,挖掘對招生率影響的潛在因素。
政府可通過第二三產業比重和普通高校專任教師與本專科在校生比來調控招生規模,同時,也要考慮到對其的間接因素。
參考文獻
關鍵詞:政府財政;收入分配;貧富差距;財政收支政策;調整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3)05-0087-05
一、引言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增長開始下降,擴大內需消費已成為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但受到我國傳統發展模式的影響,內需消費增長緩慢,消費不足,且投資與消費不平衡。解決內需消費不足的辦法就是調整收入分配以消除貧富差距,這其中政府財政應當起到主要的調節作用。實際上,政府財政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收入再分配。
目前對我國政府財政的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財政問題本身和政府財政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蔣亞萍(2010)[1]對我國政府財政支出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VAR時間序列模型分析;董直慶等(2007)[2]利用Bootstrap方法對我國財政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劉曉紅(2006)[3]從作用機制角度分析了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汪東華(2006)[4]從我國處于轉型期入手對我國財政支出規模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研究。而有關我國居民收入、貧富差距問題的現有研究則集中于對貧富差距本身和基尼系數等指標的分析。例如:陳昌兵(2007)[5]對各地區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的計算及其非參數模型分析;陳宗勝(2002)[6]關于總體基尼系數估算方法的一個建議;黃濤等(2006)[7]在地區人均GDP分布的基礎上對基尼系數進行了分析。其它還有不少類似文獻,但在既有文獻中鮮有研究政府財政與我國收入分配以及貧富差距之間關系的學術論文。僅有的幾篇從財政角度論述貧富差距的論文,如王瑞(2008)[8]和賀蕊莉(2005)[9]等均僅從定性分析與經驗分析的角度加以研究,缺乏理論深度和定量分析結果的支持。
本研究通過對既有數據進行統計和計量模型分析,從理論和實證角度揭示目前中國政府財政和收入分配以及貧富差距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政策建議,以圖彌補相關研究領域的欠缺。
二、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現狀
1.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與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是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提出的用以衡量一國居民生活水平的經濟統計指標。其計算方法可以簡單地表述為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一般而言,一個家庭越窮,家庭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家庭越富,家庭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越小,因此恩格爾系數越小越好。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1978年我國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高達67.7%,城鎮家庭約57.5%,平均超過60%。到2009年,中國城市家庭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至36.5%,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也降至40.96%。圖1與圖2分別描述了從1978年至2009年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情況,兩者總體上都呈現下降趨勢,而且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要比城市家庭下降幅度顯著。這些變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居民總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居民收入仍然很低。美國2007年的恩格爾系數僅為12.7%,遠遠低于我國,說明其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準大大超過我國。因此,在外貿出口減緩、內需消費無力的經濟壓力下,如何大力提高我國居民收入水平,進而提高內需消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2. 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政府財政影響之計量模型分析。除了以上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本研究對我國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行回歸分析,期望找到與之有關聯的影響因素。自變量選取了國內生產總值(GDP)、財政總收入、財政總支出以及建筑業總產值,所有的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統計年鑒。由于本模型采用了2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故而對其進行了單位根與協整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因變量與其它自變量均無協整關系,而單位根檢驗顯示有輕微的一階單位根現象。故本研究將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的分析結果均陳列在表1中,括號外面的是OLS的回歸結果,括號里面的為VAR分析結果。從整體上看兩種估計方法的結果差異很小。兩個回歸的結果均顯示GDP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呈現強烈的正相關,即GDP的增長或者說經濟的增長可以從總體上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此外兩個模型的結果表明,政府財政收入會對居民可支配收入產生不利影響,這主要是由于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收入稅)會減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這一結果符合宏觀經濟基本理論。在財政總支出這一變量的顯著性上,兩個模型略有分歧,OLS的回歸結果顯示財政支出對因變量有明顯的正相關性,而VAR顯示這一正相關性的統計顯著性不是很強。但不管怎樣,兩者的結果都說明了政府財政支出總體上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建筑業總產值這一變量(這里的建筑業在統計中僅包括建筑工程、基建項目等工業產業,與之相關的房地產服務業等則不包含在內,被歸類在第三產業中)在兩個模型的分析結果中均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有著顯著的負相關性,表明我國現在建筑業的過度投資,已經整體上對居民收入的增長產生了不利影響。
以上分析顯示了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總體發展情況,但是僅有恩格爾系數和居民收入模型只能說明家庭總收入的增長和總體生活水平的變化,卻無法闡明我國居民收入的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而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提出的基尼系數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三、 我國貧富差距狀況
1.貧富差距與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在0和1之間變化,可以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基尼系數最大為“1”,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100%的收入被一個人或一類人全部占有了;基尼系數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等,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均。由于這兩種絕對情況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一般介于0-1之間。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
根據世界銀行、聯合國等機構的資料(見圖3),中國的基尼系數在1978年大約為0.304,到2000年上升至0.409,之后一直攀升,2004年為0.439,2009年在0.48左右,2010年則估計達到0.52(聯合國測算),遠遠超過了0.4的警戒線,已跨入收入差距懸殊行列,財富分配非常不均。
2.基尼系數與政府財政影響之GARCH模型分析。為了了解影響我國收入分配和貧富差距的原因,本研究將基尼系數作為因變量與相關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這些自變量包括政府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財政收支平衡狀況(將財政支出減去財政收入)以及包含了房地產服務業的整個第三產業產值。所有的數據均為時間序列年度數據,包含了2009年之前共23年的數據樣本。本研究把因變量做單位根檢驗發現僅有不是很嚴重的一階自相關,然后將基尼系數與其他所有自變量逐一做協整檢驗發現均無協整問題。最后決定采用GARCH模型,模型中設定為滯后一階加以方差調整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包含了商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服務業的第三產業與我國的基尼系數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性,即對我國貧富差距的拉大起到了推動作用。首先這很符合我國的國情,表明最近幾年我國富裕階層的出現主要來自于這些第三產業部門。因此政府的稅收力度應當向第三產業部門集中,不僅包括收入稅也應當包含營業稅和其它稅種,并且適當減少從第一、第二產業部門收稅的幅度。
從政府收支赤字來看,其也對我國的基尼系數有著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表明我國政府的過度支出和基礎建設投資絕對值,不能減少貧富差距,反而增加了貧富差距,說明我國政府的財政收支政策尚未達到保證社會公平的目的,因而需要調整政府的收支對象,減少一些大型基建項目的存量投入,增加對普通公民的支付轉移,從而真正發揮政府財政調節社會公平性的作用。從政府支出增長速度來看,其統計量表現出嚴重的不顯著特征,即該變量對我國基尼系數的影響不明顯或者無法判斷。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政策失去了社會調節功能,無法達到保持社會公平性減少貧富差距的目標。最后一個自變量政府收入的增長速度和基尼系數之間呈現出顯著的高度正相關性,再一次表明政府的財政稅收收入增長過快并且其結構不合理而對我國的貧富差距起到了拉大作用,而非調節。
3.收入分配和貧富差距的地理分布。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總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額僅為4.7%,而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總收入的份額高達50%。這其中,除了收入份額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區位因素導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顯。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圖4為世界銀行根據資料數據提供的中國貧困人口的地理區位分布情況。該圖利用GIS系統描繪出中國貧困率的情況,顏色越深代表貧困率越高。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西部地區貧困率很高,而低貧困率的省份都集中在東部沿海。其中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為中國貧困率最低的4個省份。
從省內貧富差距來看,也有類似的區位差異情況。中國基尼系數最低的地方是浙江,最高的地方是貴州。浙江的居民多經商,中高等收入人群龐大,而貴州個體私營經濟較少。類似于貴州,甘肅、青海等地的基尼系數也都高。表明貧困率較低的發達地區貧富差距反而小于貧困率較高的西部欠發達地區。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的貧富差距已經拉大,收入和財富的不平均分配,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內需消費,尤其會影響到中檔消費品的消費。根據消費理論,低檔產品的收入彈性很小,故而貧富分化可能會影響到低收入家庭的總體消費水平,但是無法明顯減少其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高檔商品會隨著一批新興富裕階層的出現而被擴大消費。這樣,既有一定的收入彈性,又不是生活必需品的一些中檔商品則會成為貧富差距變動過程中的棄兒,從而影響到這些產品的消費和生產,進而影響到整體國民經濟的增長。進一步說,由于貧富差距的拉大和通貨膨脹,即使在居民名義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其實際收入所代表的實際購買力仍可能出現下降趨勢。如何在通貨膨脹與居民收入之間保持平衡,是擴大內需、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一個主要問題。
四、導致貧富差距的財政與政策因素
1.政府稅收的過度增長和不合理結構。目前,中國政府稅收過度增長,已經導致政府收入直接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產生了負相關性(表1中的模型分析結論),同時也推動了貧富差距的擴大(表2中的分析結果)。過度的稅收增長和土地收入,導致各級政府存下了大筆存款,據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政府存款”項目下的資金額從1999年的1785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16963.84億元。而居民儲蓄所占份額越來越小,據人民銀行統計,2007年家庭儲蓄占國民收入比重僅在20%左右。美國《福布斯》雜志2009年將中國的“稅負痛苦指數”排在全球第二的位置。該排名反映的并不僅僅是稅賦過重問題,而是我國稅制和稅收收入結構,即社會上低收入水平成員的實際稅負過重問題。事實上,消費者承擔的相當一部分稅款來自重復計收的營業稅,涉及交通、建筑、金融保險、郵電通訊、文化體育、娛樂、服務業等很多方面。此外,政府的稅收外財政收入過高且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也是導致 “宏觀稅負”過重的原因。
2.政府支出的不均衡與社會保障。按發達國家的理念,政府收入中僅有一小部分是為了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政府通過財政進行收入再分配是為了更加公平地將社會財富在居民中分配,因此,大量的政府收入被用于對居民的轉移支付而不是政府消耗。但是目前,我國政府的支出明顯偏重于政府本身的消耗和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而對福利與社會保障體系的轉移支付力度不足。從表2的模型分析來看,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已經無法對減少貧富差距產生顯著的作用。而在理論上,政府支出應該是減少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目前,公民感到稅收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財政性支出在社會福利、轉化為居民服務的社會性保障設施方面還遠遠不夠,導致了對我國稅負水平的誤解。換言之,“宏觀稅負”的高低只是一方面,其與“宏觀福利”是否匹配則更為重要。如果高稅負帶來了高福利,或者低福利導致的低稅負,都是可以接受的。瑞典等北歐國家的稅負比我國重,但公眾抱怨卻少,主要是因為財政收入多用于民生。但是目前我國的國民納稅比例已經等同于甚至高于發達國家,而享受到的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卻不足。此外,社會保障和支付轉移在不同地區間的水平也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的基本社會保障低于東部沿海地區,也進一步加劇了整體上的貧富差距。
3.政府補貼與農村收入問題。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問題一直是影響貧富差距的主要因素。據統計,我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8:1擴大到2007年的3.33:1。在農村,社保、醫保普及面小、福利低。由于我國人多地少的傳統問題,農業收入無法成為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外出勞務則面臨大量的社會問題,包括社保、醫保、工傷與失業保障等。而政府對農業居民的補貼明顯不到位,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幾乎可以被完全忽略。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對農村居民的補貼甚至超過其農業收入本身的數額。
4.政府壟斷行業與收入的結構性失衡。目前國內的完全公平競爭市場還未完善。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存在著行業壟斷和權利尋租問題,導致壟斷行業職工收入過高,而非特權、非壟斷普通工商業的員工收入的低迷。某些特殊的行業和企業掌握著壟斷性的權力和資源,與其他行業和企業處在不平等競爭地位,獲得壟斷高額利潤,其主要存在于金融、電力、鐵路、醫療等部門。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國有行業的職工不足全國職工總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卻相當于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
5.政府土地收入與房地產業資本的過度擴張。我國建筑業的擴張已經對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而包含了房地產服務、開發、營銷和中介的第三產業也對貧富差距的擴大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房地產業近10年來的過度增長,產生了極大的泡沫,在吸聚了大量社會資金、成批制造億萬富豪的同時,卻使整體經濟遭受重大損失。這樣就形成對一部分人明顯的利益輸送,構成了一種財富掠奪的方式,使大多數非投機普通購買者的消費能力受到重創。
五、減少貧富差距擴大內需的財政對策
1.政府稅收改革與平衡課稅。由于稅收的增長可能會直接傷害到經濟的效率,因此要積極地關注國家稅收增長的問題,在考慮到稅收與經濟效率的同時照顧公平課稅。目前我國稅收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直接影響的收入稅,還有一個是間接影響的消費稅,消費稅可以通過對價格的影響改變居民的消費需求。因此,政府在制定稅收政策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這兩個方面,在盡可能不傷害經濟效率的前提下,考慮到公平問題。
減稅是未來稅制改革目標,應進行結構性減稅。居民收入稅、企業增值稅、營業稅等稅種從總體上說都應當減少。減稅可以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可以為居民收入和消費提供動力。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對壟斷性行業加大征稅力度、對競爭性行業減少稅收。這樣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社會公平。對于小企業、企業的創新活動要給予稅收優惠。
(2)在減稅的同時,也要有結構性增稅。最典型的是對資源稅和對于污染環境產業的征稅要增加,這樣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符合科學發展的外部性稅收改革。
(3)實行居民收入稅制度改革。嘗試實行兩個層面的個人所得稅政策,對于針對居民勞動所得的工資收入實行較低稅率,并繼續加大不同收入層次的稅率差距;對資本投資收入實行較高稅率,在實行此項措施時可以有計劃地區別對待投機資本收入和實體投資收入,對投機資本收入實行更高稅率,而對實體投資收入實行相對較低稅率。這樣不僅可以在保障國家稅收收入的情況下減少貧富差距進而促進內需,還可以抑制資本投機行為,減少證券市場風險。
2.政府支出體制改革與社會福利保障。目前的貧富差距問題會影響我國未來的發展潛力,直接抑制消費,影響經濟增長,尤其會抑制貧困地區的發展,加劇地區差異。因此,收入分配政策必須調整,社會福利保障必須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這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增加社會福利保障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減少風險,同時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分配收入給予個人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資源,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而能夠進一步推動內需消費的增長。
因此,政府的財政支出要向改善民生傾斜。減少體制內與體制外社會福利保障的差距,增加社會福利的公平與效率。財政支出需要建立有效機制,實現公開透明,能夠發揮人代會監督作用。
(1)加強對地方政府建設項目支出的監管,充分運用PPP等新型機制,減少無效率的財政支出與浪費。目前,各級政府的政府間資源轉移缺乏可預見性。在這些資源的運用過程中,需要建立更好的問責機制。加強中央以及上一級政府對下級政府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管能力,強化人代會監督同級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以減少無效率的財政支出與浪費。在大型基礎建設項目中,可以減少政府財政的投入,轉換政府的角色,使其從投資者變成監管者,充分利用新型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利用更加完善的私人融資市場,完成大型基建項目的融資、運營和管理。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財政資金,而且可以提高效率。
(2)加大社會福利保障的支出力度。社會保障能夠非常有效地減少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從而實現可持續的增長。通過進一步保障居民收入,保護居民少受各種經濟風險的影響,減少收入的不平等,能夠幫助我國擴大內需,進而推動增長。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提供充足的社會保障應該被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減少政府消耗性支出和基建投入的同時,加大對居民的支付轉移,大幅度增加社會福利保障。要實質性增加城鎮最低工資水平,加大對貧困人口的補貼水平。加快醫保改革進程,把政府財政實質性地投入到醫療、教育、廉租房、環保等公共服務上來,解除制約消費的瓶頸,提高居民的實際購買力。同時要加快建立現代慈善組織,改革原有的組織,救助弱勢群體。鼓勵民間組織參與救濟特困階層。在稅收上實行慈善抵稅制度,給慈善捐助以鼓勵。充分利用民間資源和慈善捐助,共同進行慈善事業,使其與政府行為互相補充。
3.政府的政策調控與收入分配。政府的經濟性政策調控對收入分配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可以通過政府相關政策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減少貧富差距。在以人口紅利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時代,低收入曾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然而長期的低收入,使中國的內需消費市場無法得到發展。因此,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從幾個政策層面加以完善:
(1)完善中國證券和其它資本投機性市場的監管體制,防止普通公共投資者的利益受到特權機構、上市公司和暴利投機者的影響。要進一步改革新股發行制度,堵住最大的掠民通道。新股應全流通發行,減少公眾股投資者的利益剝奪問題,改革新股詢價制度,解決特權機構的無風險暴利、上市公司高價圈錢等弊端。要制定嚴格的措施,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合理分紅,控制新股發行節奏,逐步形成真正鼓勵長期投資的環境,保障公眾投資者的利益。
此外針對房地產市場中的投機行為,要出臺相關政策加以限制,運用投機稅收、價格上限、房屋和土地空置懲罰等多種手段,切實有效地減少房地產投機行為,阻斷有關暴利渠道,進而減少普通消費者的損失。
(2)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強化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從行業的角度,政府應當打破現有的行業準入導致的壟斷,放開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壟斷行業的準入限制,發揮市場的選擇優勢,減少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從壟斷收入的角度,政府必須借鑒成熟的發達國家經驗,以法律的形式,對政府壟斷的范圍和壟斷價格加以限制。從壟斷行業職工收入的角度,政府對少數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行業,要加強對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完善國有壟斷企業的治理和規范薪酬。對國有壟斷企業的高管薪酬也應加以限制,以合理的分配機制鼓勵職工創新。
今后國家應更多地扶持國內中小企業,開放行業的準入,通過稅收、資金等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支持。
(3)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消除政策性因素,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除了之前提到的強化農村社會福利保障的政策外,應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注意解決農民收入問題。例如: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減少農民進城的身份障礙;全面開展農村勞動力再就業培訓制度,積極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工作素質,消除農民進城的就業障礙;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障農民的合法財產利益。
參考文獻:
[1]蔣亞萍.我國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VAR
模型的實證檢驗[J].經濟論壇,2010,(12).
[2]董直慶,滕建洲.我國財政與經濟增長關系:基于Boot
strap仿真方法的實證檢驗[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7,(1).
[3]劉曉紅.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其檢驗[J].
財政研究,2006,(12).
[4]汪東華.轉型期我國財政支出規模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J].求索,2006,(10).
[5]陳昌兵.各地區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計算及其非參數計量
模型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1).
[6]陳宗勝.關于總體基尼系數估算方法的一個建議[J].經
濟研究,2002,(5).
[7]黃濤.地區人均GDP分布的基尼系數分析[J].管理世界,
2006,(5).
[8]王瑞.關于公共財政怎樣縮小貧富差距的思考[J].現代
商業,2008,(11).
[9]賀蕊莉.財政調節貧富差距作用的局限性分析[J].財政
研究,2005,(7).
[10]Chen Jiandong et.al.The trend of the Gini coeffi
cient of China[C].BWPI Working Paper 109,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