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22:54: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日本飲食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維吾爾語;飲食;飯類名稱
一、維吾爾族的飲食特點
縱觀中華烹飪,各民族飲食文明的進化都經歷過生食一熟食一烹飪三個階段,從饑不擇食,如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從最早的火炙石燔發展到而今的崇尚飲食審美風尚,人們逐漸追求其精食,美食乃至食趣來,飲食美在社會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一個民族聰智的標志之一,是一個國家繁衍生息繁榮昌盛的具體寫照。
飲食是伴隨人類誕生出現的微生物,當今新疆境內信仰伊斯蘭教的甚多,他們在共同的區域環境條件下基于宗教和地區統一性的影響,形成了區域性的維吾爾族傳統飲食為核心的共同飲食習慣,即新疆飲食文化圈,而維吾爾族卻是該文化圈的主要代表,它規范著維吾爾族的飲食結構,方式和禮儀,體現了該民族的飲食思想,同時也是該民族之民族性格的外在體現。
首先,維吾爾族雖然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它卻跟信仰伊斯蘭教的有些民族有著不同的特點,如:回族,撒拉族,保安族,東鄉族及少部分托茂人禁食馬肉,其中回族人不食馬肉是因為回族人大多數姓“馬”,俗話說“十回九馬”,食用馬肉是不允許的,而維吾爾族卻可以食用馬肉,他們的姓名中也沒有“馬”這個字,或許有的外號或綽號中帶有“馬”這個字,但是外號,綽號都屬非正式場合使用。
其次,維吾爾族禁食驢肉,但是驢奶在某種條件下可以飲用,如:體弱多病者,肺炎患者可以飲用。在維吾爾族飲食生活中,奶制品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他們常食用的erim jk奶酪,syzrn奶疙瘩等等。
在維吾爾族飲食習慣中最常吃的肉類有山羊肉,綿羊肉,除此之外,還有雞肉,鴨肉,鵝肉,魚肉,兔肉,鴿子肉和一部分野生動物的肉。由于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根據教規自己死的,無放血的動物的肉不吃,同時,蹄子中間分叉的動物中,除豬以外的其它動物的肉都可食用(其中牦牛的肉也可食用)。而蹄子呈圓形的動物中,除驢,驢騾子以外的其它動物的肉都可食用。除此之外,狗肉也不能食用。這些肉非但不能吃,而且有關這些動物肉的話也不允許說,尤其是吃飯時,有關這些方面的話更不允許說。但是,有些動物具有某種使用價值,如:“馬”可以用來騎; 牛”可以用來耕地; “駱駝”可以用來運貨。諸如此類動物的肉,維吾爾族一般不食用。
維吾爾族的飲食對其思維方式有著深刻的影響,有些飯類名稱可以當作比喻詞來使用.如:用“包子”比喻小姑娘,“油餅子”比喻臉皮厚的人,用“攪團”比喻無聊的人,這種用飯的名稱來作比喻的現象在其他民族中也有,但是具體的比喻詞不同,意義也不同。如:漢語中“包子”比喻一個人的臉比較大。“面條”比喻消瘦的人。
雖然維吾爾族的飲食結構極為豐富,山珍海味樣樣俱全,但是他們還是保持自己獨特的飲食方式,比如有客上門時,他們就會端出上好的飯食來招待客人,當抓飯,湯面,稀飯,涼皮,酸奶,烤肉,馕等飯食同時端上餐桌時,主人就會要客人先嚼一口馕,以防上火,然后開始吃主食抓飯,吃抓飯的過程中可以夾帶烤肉,涼皮一起吃,繼而喝稀飯,最后喝酸奶。
二、居住在內陸地區的維吾爾族與居住在沿海地區人們的飲食文化的異同點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地形復雜。眾所周知,深居中國西北邊陲新疆的維吾爾族是一個多元的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及融合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智慧創造了自己的文化,這都體現在他們居住的環境及民族文化。
維吾爾族和漢族一樣,他們是定居生活的民族,并且一直生活在中亞內大陸。具體說,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蘇地區最為集中。另外,在湖南、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維吾爾族人居住。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特點是冬寒夏熱,年溫差及晝夜溫差較大。所以維吾爾族人生活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因各地所處緯度不同,所以它們的溫度也有差異,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濕氣不易進入,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大,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少,空氣干燥,所以維吾爾族飲食中用海鮮做得飯特別少,雖然海鮮都屬于清真食品,但是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當地人們的飲食結構。在這種特殊的氣候下,維吾爾族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夏天他們多食用涼性食物,以此來消暑,冬天為了防寒多食用熱性食物。相反,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們卻截然不同,海洋氣候四季溫潤,溫差較小,這里生活的人們多食用中性食物。因此內陸地區的維吾爾族與沿海地區人們的飲食習慣有著天壤之別。
三、居住在中亞大陸的維吾爾族與居住在東南亞,西南亞地區人們飲食文化的異同點
中亞大陸氣候干旱,日照時間長,早晚溫差大,水分缺乏,多適于種植小麥,玉米,高梁,棉花等耐早性作物,它是我國最早的小麥產地,自古至清末,天山南北,尤其是塔里木盆底,吐魯番盆地和依犁河谷地帶出產的谷,疏,果,肉等飲食達一百幾十種,僅《突厥語大詞典》記載了百種左右,如今更是多姿多彩。住在中亞內陸的維吾爾族多食用麥制品,一日三餐都以面食為主,最常吃的主食有馕,烤包子,包子,抓飯,餛飩,湯面,油塔子,拉條子等。在維吾爾族人民的飲食中肉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烤羊肉串,烤全羊,灌米湯,面肺子等珍饈,不僅為全疆各民族人民所喜愛,有的已經風靡全國。
而東南亞,西南亞與海接壤,水分極為充足,多適于栽培水稻,如:東南亞的日本,西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西亞的阿拉伯等國家,其中日本人多食用糯米飯,籽粑;印度南部盛產水稻,那里的人們幾乎每天吃抓飯,阿拉伯人亦是如此。同時,居住在西南亞的穆斯林一般不用筷子吃飯,而維吾爾族卻使用筷子。
如果地理環境不相同,在這種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生活的同一民族的人的詞匯也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如:漢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整個東亞,一部分生活在東南亞,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漢族人的語言里表示海鮮名稱的飯類詞匯與生活在河西走廊,山西,甘肅,新疆,青海,的漢語言比起來比較豐富。
以上是本人從民俗,不同地理環境方面著手,對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的淺析,當然,一個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信仰僅靠這些分析是遠遠不夠的。民族文化是研究領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該論文內容豐富,語言材料翔實,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可能也存在不足之處,希望讀者能夠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
[1]奇曼.乃吉米丁,熱依拉買買提維吾爾族飲食文化與生態環境[J].西北民族研究, 2003漢文版;
[2l羅會光簡論維吾爾族飲食文化[J].國穆斯林, 2008 4漢文版;
[關鍵詞] 異文化 理解 日語教育
一、日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們的日語教育,尤其是基礎階段的教育更重視對日語語言系統本身的教授,強調對詞匯意思的記憶,句型的反復替換以及造句等練習,語法知識的掌握。說到文化,大多是開設《日本文化》,《日本社會》等專門課程,把文化教學看作提高學生日語語言能力的輔助課程。給學生的是大量籠統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識。其教學方法是將大量知識性信息通過聽讀方式介紹給學生的灌輸法或進行對比找出異同。我們一直在把文化作為一種知識來傳授和學習,而忽視了日語使用時的一些交際文化。言語能力實際上是交流溝通能力的一部分,如果想讓學生能在交流中很好地運用日語,就不但要使他們掌握日語的基本構造,還必須掌握日本人的社會人際關系、價值觀、禁忌,等等,也就是說不僅要教給學生日語文法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了解在日本社會中日語的真實地使用狀況。傳統教授模式的缺點就在于學生徒有很好的語言功底,但缺乏交際能力,在語言的應用上生硬,不地道。對日本人的行為,語言模式難以理解,造成與日本人溝通的障礙,產生文化沖擊。
二、異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和難點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下長大的。隨著成長,我們逐漸形成了在這種環境下所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認知結構(scheme),這種認知結構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包括語言在內的我們的各種行為方式。語言學和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臨界期”的假說,就是說如果超過了一定的年齡(大概在10歲~12、3歲)以后,他對所學習的語言和文化的掌握再不可能達到母語者水平。也就是說,超過一定的年齡后,對異文化可以做到理性的認識,但要達到情感上的認可是相當困難的事情。換句說,我們所形成的理性的認知結構(intelligent scheme)是可以超越文化差異的,而我們所具有的情感的認知結構(emotional scheme)卻是深深地扎根于自己本國的語言和文化中的,是很難輕易改變的,正是這種情感的認知結構往往會成為我們對異文化理解的障礙。
我們使用語言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用理性的語言闡述自己理性的思考,另一種是用語言進行日常的情感交流。前者在進行科學和數學領域的交流時,一般不會產生什么問題,因為盡管語言不同,但其規則是共通的。但在進行文學、思想、宗教等與各自的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的交流時,就會體現出各自言語文化的獨特的陳述方式。而扎根于各自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更是我們進行日常情感交流的基礎。我們所說的異文化之間的溝通障礙最容易發生在諸如情感交流等,充分反映出各自的文化背景的交流中。
三、如何在日語教育中導入異文化
1.單詞講解中導入文化
講解單詞時,在強調其發音,語調,書寫和意思的同時,更注重一個單詞和漢語在使用場合和使用方法的不同,著眼于一個詞所包含的社會文化意義。
比如,在講到「先生這個詞時,要強調它和漢語使用范圍的不同,日本人習慣把什么階層的人稱作「先生。現代漢語中,“先生”這個詞已經超越了職業范圍,演變成含有尊敬意義的結尾詞。還有在中國的校園里常常可以見到學生見到老師后,只叫一聲“張老師”或“李老師”等就算是與老師打了招呼,而如果要把這種習慣用于對日本老師的寒暄,老師一定會很奇怪,他會以為學生叫他有什么事而停下來等候學生的下文。
2.句型講解中導入文化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初級日語教材中,都會在一開始不久講到「これは~です「それは~です這樣的句型,無論是教材中還是課堂練習時,經常會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問答,老師指著書問學生「これは何ですか(這是什么?)學生回答「それは本です。(那是書。)這種練習純粹是為了課堂練習句型而人工設計的,缺乏現實實用性,所以與其作這種現實生活中很少會碰到的練習,到不如多引導學生做像A:「これはの本ですか(這是誰的書?)B:「それは私の本です。(那是我的熟。)A:「これはいくらですか(這個多少錢?)B:「それは1000です(那個一千日元。)等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會話練習。
我們的教材中都會提到「さしあげる是「あげる的敬語形式,所以學生就會說出「先生、辭をしてさし上げましょう這樣的句子。「~てあげる這一句型有一種自己認為做了一件對對方很好的事,而把這種恩惠強加于人的感彩,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盡量避免使用。在此可以把它改成「お持ちしましょう的謙語形式就更符合日本人的交際規則了。授受關系和敬語是日語的特點也是難點,之所以難,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日本人人際交往中的文化側面。
3.課文講解中導入文化
講解課文時是最容易導入文化內容的,教師一般也都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介紹很多有關日本的文化知識,但大都側重于日本的文學、生活和社會狀況等的介紹,而不太引導學生認識文化在語言上的反映。比如說在介紹日本的飲食文化時,除了介紹日本的生魚片,漂亮的飲食器皿之外,不妨探討一下,日本的飲食文化在其語言上是如何體現的,比如我們漢語有一句諺語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這句話用日語說就是「腐っても。我們用駱駝和馬做比,反映了大陸文化的特色,而處于島國,每天生活離不開魚的日本人用最具有他們文化特色的“加及魚”做比。再比如我們漢語形容人多時,說“像下餃子一樣”,而日本人說“芋を洗うよう”(像洗白薯一樣),這些表現形式的不同都分別反映了各自飲食文化的特點。
4.運用各種輔助教材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多媒體的時代,各種傳媒為我們外語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電視,錄像,漫畫,互聯網等都是幫助學生對異文化理解的不可多得的輔助教材,學生可以通過視覺效應更感性地接觸到日本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言語行為和語言模式。教師如果能學會適時、適地的靈活運用,一定會在提高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教師應該注意到傳統的日本文化教育模式的不足,從異文化理解的角度,以提高學生用日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摸索出一套對中國人學習日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斷地促進和提高我國的日語教育。
參考文獻:
[1]文化理解のための日本教育.文化文化部國.1999.
[2]山下秀夫.日本のことばとこころ.社學文.1986.
【關鍵詞】 日語閱讀 閱讀能力 閱讀基礎 閱讀技巧
引言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聽”、“說”、 “讀”、“寫”四個方面。而“讀”又是四個方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日語學習者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常常會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模棱兩可,不能全面掌握。因此,如何盡快掌握日語文章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就成為了日語學習者所關注的問題。
提高日語閱讀能力的要素
1. 閱讀基礎
要想提高日語閱讀能力,就要具備一定的閱讀基礎。廣義上,閱讀基礎是指除閱讀技巧外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本文主要從詞匯量、句型結構和中日文化差異等幾個方面進行簡要概括。
1.1詞匯量 詞匯是閱讀理解基礎中的基礎,詞匯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詞匯量達到一定程度,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語法上的不足。因此,掌握的詞匯越多,對文章的理解才會越深。這就要求日語學習者在日常學習中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單詞。有時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句話中,單詞都認識,卻不知道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這是因為對單詞的把握和理解不夠,因為一個單詞常常會有多個意思,每句話根據不同的語境會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們要熟練地掌握每個單詞的每個用法,并根據上下文、上下句加以猜測。
1.2句型結構 謂語放在句末是日語的一大特征,這一點和漢語不同。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很容易只讀到一半就完了,以致于將前半句的意思理解為整個句子的意思,或者先入為主的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推測而造成對句意的誤解。因此,我們要適應這種結構,在閱讀過程中,養成先看句尾的習慣,快速找出句子主干,把握全句含義。
1.3中日文化差異 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認知方式又會造成人們對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舉個例子來說,法律之外的很多事情,中國人以道德為準繩,這件事違背了道德觀念,所以是錯的。而日本人則以做這件事的人數的多少為準繩,因為大家都做了,所以沒有錯。再舉個飲食文化上的例子。在吃面這件事上,中國人認為發出聲音是很不禮貌的,而日本人則認為發出聲音代表面好吃,是對主人的一種贊美。因此,要想提高日語閱讀能力,在加強詞匯、語法等基本技能之外,還必須了解包括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文化藝術等的日本文化,以日本文化為立足點,有助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把握,理解一些文章中沒有表達出的內容,避免一些因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誤解,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 閱讀技巧
想要提高日語閱讀能力,除掌握詞匯、語法及中日文化差異外,掌握閱讀技巧也是必備的條件之一。閱讀技巧也是“仁者見仁”。下面就從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簡單說明,以求幫助學習者更好的理解文章。
2.1說明文 說明文是運用說明的方式,客觀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及其形狀、構造、性質、成因、功能、特點的文章。閱讀這類文章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在文章里想要向讀者解說的是什么樣的事物或事理。再從局部到整體的把握全文意思。這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準確把握句與句的關系。句子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并列、轉折、遞進、選擇、因果、條件、假設等關系。二是要把握段落大意,即找出說明文中的關鍵句,以便了解作者最想說的事。三是理清段與段的相互關系。而段與段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并列、轉折、因果、承上啟下等關系。弄清楚這些,全文的脈絡和大意也就一目了然了。在這從局部到整體的把握中,還要注意理解指示詞所指示的具體內容(そ、あ系列指前面已經出現的內容,こ系列指將要出現的內容)和分清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羅列出的客觀事實,哪些是作者的看法或者感想。另外,還要注意文章所使用的修辭手法。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說明的事物和事理,說明文在修辭手法上運用比喻句比較多。弄清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及比喻的具體對象,對進一步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幫助。
2.2小說 小說是描寫人或事的文學性文章。小說同我們所熟識的記敘文一樣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因此,閱讀小說時,首先要弄清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出現的人物以及事件的具體情況。其次,通過小說中對人物的表情、態度、動作、情景描寫等,正確理解人物的心理;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面部表情、處世態度來把握人物的形象,理清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留意作者的語言技巧。特別注意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應用,以便更好的體會文章所表現的感彩。最后,通過作者所描繪的生活背景和塑造的藝術形象,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2.3評論文 評論文主要考的是對文章中重點句的理解,句與句或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以及對文章內容的概括等。因此,解讀評論文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搞清楚作者通過這篇文章想要揭示的問題是什么。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在短時間內,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內容。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尋找文章的主題。在明確文章主題之后,圍繞主題,仔細閱讀各自然段的具體內容以及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同時,注意抓住作者的觀點。
結語
以上主要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在閱讀時所要掌握的基本要領做了簡單的分析和總結。在日常學習中,僅作為一種參考。閱讀技巧是在一定的閱讀基礎上才能開始考慮的問題。否則,空有技巧,連最基本的文章意思都讀不懂,何談運用閱讀技巧去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主旨呢。總之,學習外語沒有捷徑,主要還是多看多記,多讀多查,多做閱讀,這樣對提高閱讀能力是十分有幫助的。只要長期堅持閱讀,閱讀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參考文獻:
[1] 孫成崗;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8年01期.
[2] 張安德;張翔,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與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6期.
[3] 武曉燕;影響大學生外語閱讀的因素及教學對策[J];衡水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張愛;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對微命題結構的探討[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003年03期.
摘要在動漫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運用動漫的形式在城市形象宣傳及旅游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中起到積極的作用,是需要我們致力研究的地方。
關鍵詞成都旅游文化資源宣傳開發動漫形式
成都,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旅游資源的古城,有著“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
作為享譽國內外的古城,成都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首推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歷時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鬼斧神工之作——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手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游,地處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然連續使用,仍發揮巨大效益。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如今,都江堰已成為成都乃至全國,全世界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更成為成都在世界的第一張名片。
舉世聞名的三星堆遺址也是一個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三星堆是古蜀國的都城所在地,位于四川省廣漢市城西約七公里的南興鎮和三星鎮境內,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目前面積最大的古蜀遺址。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約2800年,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是在1929年,自80年代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三星堆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出土了大量古代蜀人遺跡遺物,初步揭示了古蜀文化的面貌。正式將該遺址定名為“三星堆文化”,確立了三星堆遺址時代的上限為新石器時代晚期。
另一震驚世人的重大考古發現一“金沙遺址”是2002年出土于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多達千余件。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年代距今大約在3200年到2800年之間少部分為春秋時期。“金沙遺址”這一區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時期成都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說。證明了成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文明的出現。舉世矚目的“金沙”——神秘的東方瑪雅文明,堪稱成都平原的文化奇跡。
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成都古蜀王國地位的象征,一個活化石一個豐碑圖騰,是成都輝煌的文化史上的奇葩,在動漫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更在原創動漫領域的題材挖掘及劇本創意刨作研究領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伴隨這些遺址出現的神話故事是古蜀文明雜糅積淀的結晶,為后人進行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背景和歷史舞臺。在博大精深的文明面前,何不兼容并蓄將古蜀文化以另一種新穎的形式——動漫發揚光大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當代世界競爭日趨激烈的動漫市場,只有汲取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而創作出的動畫題材和劇本,佐以現代先進計算機CO技術的支持配合,才能創作出富于生命力與市場競爭力的優秀動畫片。成都。作為古蜀文明的發源地。作為中國西蜀文明的集大成者,應當首當其沖走在國內原創動畫制作的前沿。當今二十一世紀。動漫文化的掘興已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在世界動漫文明極度發達的市場氛圍下,在國家及政府大力扶持動漫產業的政治背景下,動漫工作者們應當抓住機遇把握時機,因地制宜地走出自己的獨特路線,以民族文化為背景,從新的視角挖掘題材和劇本創意,從而探索新的突破口,打破目前國內原創動漫市場劇本奇缺的尷尬局面。例如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文化歷史背景,其故事的創作已有渾厚的歷史文明積淀,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故事創新,將現代生活與古文明敘事線相交織融合,進行獨特視角的挖掘,將會出現很多優秀的動漫原創作品。當今世界,動漫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有著巨大的產業前景和經濟效益,在豐裕的故事創作背景下,制作以古蜀文明為題材的動畫連續劇,系列片及影院版影片其意義是非凡的,不僅能起到宣傳城市形象塑造新的城市名片的作用,也能為如今優秀題材奇缺的國內原創動漫領域帶來一線曙光。
作為中國的國寶,本身就充滿著卡通設計感的可愛動物,四川的形象宣傳使者——大熊貓,如今正被世界動漫創作團隊火熱關注。從早期日本動漫鼻祖宮崎駿老師的動畫電影《熊貓一家人》到如今風靡全球的美國著名動畫公司夢工廠出品的《功夫熊貓》,都是以這個古老而神秘的物種為對象,帶領觀眾進入動漫的魔幻世界的。中國四川,作為大熊貓的故鄉和發源地,則更應該從熊貓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內涵及創作空間,使大熊貓能夠真正成為國內外動畫領域的明星,用動漫的形式為它樹立起新的文化定義。讓熊貓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動漫明星。成都的另一張響亮的城市名片,享譽亞洲乃至世界的三國文化圣地——武侯祠。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首批一級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游客參觀游覽。三國文化影響著亞洲幾代人,從原著的追隨者到如今三國題材動漫的愛好者和創作者,都癡迷于它塑造的經典人物及他們在那塵土飛揚勾心斗角的三國沙場所譜寫的一曲曲動人的傳奇戰爭故事。在動漫的舞臺里,三國的故事曾被香港著名漫畫家黃玉郎改編為漫畫,后相繼被拍成動畫片及FLASH短片,用幽默詼諧的形式向世人展現一個完全不同的創意三國故事。
武侯祠堂內的川劇戲臺。每年都上演著最富傳奇色彩的川劇絕活——變臉。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川劇的“變臉”是一門獨特的藝術。現在已被其它兄弟劇種所借鑒,并且已經流傳國外。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變臉藝術在動畫研究領域同樣有很廣闊的挖掘空間。這種本身就被賦予了傳奇色彩的絕活,出現在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川劇中,是極具生命力與張力的,這讓筆者想起日本的鬼才動畫大師押井守先生的《攻殼機動隊》系列作品之《攻殼機動隊2》里的一段極富東方神秘色彩的結合日本能劇與中國京劇特色于一體的表演,在壯觀的人類文明極度發達的未來世界。四處充斥著即將崩塌的腐朽機械的末世感,中華街里嬉鬧著戴戲曲臉譜面具的孩子和表情麻木的成年人,在街市的花車上,巨大的神官像吟唱著揮舞刀劍,在川井憲次先生汲取佛教音樂元素創作出的充滿震撼力和空靈感的音樂的鋪襯下,整個畫面極具視覺與聽覺沖擊力,讓人過目不忘,成為動畫影片中的經典,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可見本土文化在動畫創作中那張揚的生命力,它將作為一種鮮活的元素源源不斷地在文化長河中流淌。不管出現于何種形式。
武侯祠東側的錦里由武侯祠博物館恢復修建,錦里為清末民初建筑風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擴展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并融人川西民風、民俗。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成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點。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臺、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提到川菜和成都小吃。“吃在中國,味在四川”,這旬四方流傳的名言點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傳統飲食特點。“川菜”品種上千。名菜數百。“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可謂盤盤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傳統名菜如“麻婆豆腐”、“回鍋肉”、“開水白菜”已經風行全球很多地方。“小吃”以小而精的特色馳名海內外,品種數百,做工精細,色鮮味佳,造型別致,代表性品種有“鐘水餃”、“龍抄手”、“賴湯圓”、“葉兒粑”、“韓包子”、“夫妻肺片”、“糖油果子”、“三大炮”等。成都的美食已經享譽世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趨之若鶩。飲食文化當然能代表當地獨特的人文特色和鄉土風情,尤其是為世人所廣為傳頌的飲食,就更加彌足珍貴了。
論文摘要:個異性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文化本來就是在本身組織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經營特點,企業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業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顧客所公認,才能在企業之林中獨樹一幟,才有競爭的優勢。文章就如何突出企業文化的個性進行了探討。
企業文化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興的科學管理理論,是一種以價值觀為核心、激發職工的責任心、積極性、創造性,培養企業團隊精神,提高企業整體效率的管理新形式。它主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思考分析企業這一經濟組織的運行,給企業注入文化活力,從組織文化的高度,力圖把企業管理從技術上升為藝術,從經濟層面上升到文化層面,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企業文化已引起國內眾多企業家的高度重視,有的企業出資與文化團體合作,有的聘請專家學者為企業進行戰略策劃,以求樹立良好的形象,這些都為企業文化在中國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從現實情況看,我國企業引進企業文化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企業缺乏對國情的了解和自身潛能的認識,生搬硬套國外的模式,使企業文化變成了一種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二是一些企業雖然提出了自己的企業精神和價值觀,但不是不完全就是缺乏必要的落實手段,到頭來企業文化只是成為一種口號和空話。如何建立起適合國情和企業自身的企業文化,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注重和突出企業文化的民族性
從世界其他國家的企業文化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企業文化往往帶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民族文化的性質決定和影響著企業文化的特征。如日本的大和民族文化,它所派生的日本文化,著眼點放在運用職工的“集體智慧”,力求“協調,”“合作”,并格外強調職工對企業、企業對社會、領導對下屬的責任感,因而就有了“和親一致、順應同化、感謝報恩、產業報國、奮力向上、獻身組織”的特色。而在英、美這些帶有濃厚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國家,則強調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和能力,強調個人創新,所以“發展個性、鼓勵競爭、爭創第一、走向國際”構成了他們企業文化的特點。產生上述兩種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無疑是民族文化差異的影響,是東西方企業面臨的不同社會環境和職工思想意識的深刻作用所致。所以,中國的企業要發展企業文化,同樣也要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特色。鑒于日本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我們的一些企業就試圖套用日本企業文化的模式,以傳統的價值觀為核心,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某些與現代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相矛盾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進行更新和改造,藉此創建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以達到企業經營成功和民族經濟騰飛的目的,事實上卻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創造出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呢?首先,還是不能離開中國幾千年來遺留下來傳統民族文化這個根本,因為只有民族的東西才是最有特色的;其次,對于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要加以批判性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掘其與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相抵觸的內容,同時還要體現出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的鮮明個性;最后,對日美等國在企業文化的成熟經驗也要堅定地吸取,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因此,我們企業建立企業文化應著重突出職工的主人翁地位、企業對國家對民族的義務,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企業經營者與生產者同呼吸共命運等內容。
二、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的積累,應有突出的個性
就企業而言企業文化是以企業精神為核心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企業形象,同時它又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并為全體人員遵守和奉行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審美理念的綜合反映。因此,企業文化應與本企業的產品一樣,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企業精神在內容歸納、升華和凝煉中,由于每個企業的情況各不相同,因而表現出來的企業精神也都應各有千秋。然而,時下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開創企業精神時,僅僅模擬其他企業文化的語言文字,提出幾句口號或標語,都是團結、進取、拼搏、求實、開拓、創新等不同組合。眾多的企業都用同一面目去描繪企業的精神,而不講究企業的具體特點,造成雷同,使企業文化失去企業個性。與我們相比,日本的多數企業在引進企業文化時,就非常注重突出每個企業的特殊性,如索尼精神就提出:索尼是開拓者,索尼的窗口永遠朝未知的世界而開,充滿活潑的氣息,做別人不做的事。日立公司的社訓要求為:誠——將優良產品貢獻給社會;開拓精神——積極進取,獨立自主;和——尊重個人意見,廣與談話,但以和為本。這些企業精神、價值觀都是每個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出來的,不僅個性鮮明,且言之有物,比起我國許多企業一概籠統地提出“求實”“拚搏”等口號,內容顯然要豐富得多。當然,企業的目標精神制定后,更重要的還是要采用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實,如果只是口號,不采取行動去實現,那么用企業文化管理企業只能成為美好的愿望。
三、企業文化是企業的行為準則,要能為企業職工接受
一個企業的企業精神、價值觀等要能被企業的員工認同,這樣才能為員工自覺地接受,變成員工的信仰和追求。像“肯德基”店所供應的雞,24小時內沒有銷售掉的雞,全部銷毀,看似企業蒙受損失,但因為它的信譽與質量,而吸引了更多的顧客光臨,這就是一種深入淺出的飲食文化。同時企業的這種道德行為規范必然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職工的忠于職守,高質量的服務等,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而自覺地接受。企業文化能否成為員工的自覺追求,主要決定于下列因素:一是看企業文化制定的是否與員工的切身利益相聯系。有些企業領導在創建企業文化時往往好高騖遠,不能充分體現員工的意愿,這樣的企業文化即使制定出來,也很難獲得員工的贊同與認同,員工不是發自內心去接受執行,就難以產生企業內在的凝聚力;二是看企業領導干部能否在接受企業文化中率先垂范。實施企業文化往往需要打破以往陳舊的觀念,改變人們往日的工作方式和態度,面對這種破舊立新的情況,尤其需要有人起帶頭作用,而領導干部又是職工關注的焦點,就更需要在企業文化中以身作則。如果企業文化不能為職工自覺接受,這樣的企業文化就等于一紙空文。
四、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文化
縱觀中華五千年文化和中國的世界地位,不難看到,經濟和文化是個對立體,沒有經濟的強大和繁榮,就沒有文化的強盛和繁榮,文化是經濟的產物又驅動著經濟發展,很難想象,沒有文化驅動的經濟秩序將是怎樣的。經濟競爭的最高層次是文化競爭,這種文化既是凝結在產品上的人類智慧的精華,又是滲透到企業運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為和群體風格。在現階段,經濟的發展使得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但我們也要看到,在決定影響企業發展的諸多構成因素中,企業的產權制度、管理體制、產品和技術創新、開發機制則是基礎性和“硬”性的,而企業文化的建設則是彌補性和“軟”性的,企業只有形成了合理的產權制度,擁有了完整的管理體制,建立建全了產品技術創新開發機制,進而發展到從各方面去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競爭能力的階段,企業文化的建設才會真正提高到實踐的前沿上來,否則企業文化的建設將難以實質性地融入到企業競爭和發展機制的改革及其強化活動中去,最終只能成為流行一時的時髦詞語。目前我國的國有企業大都存在產權結構失衡,管理制度松懈,產品和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缺乏從企業文化建設入手強化企業競爭和發展機制的強烈沖動;而一些非國有制企業雖然在產權結構、管理制度、產品技術、創新機制方面有相對優勢,但大都滿足于“泰羅制”的管理現狀,缺乏對利用“行為科學”、“人際關系”管理模式來改善企業競爭和發展機制的內外壓力,也使企業文化建設進展緩慢。所以靠企業文化建設不可能解決企業競爭和發展機制的主要問題,而非得由企業的產權制度、管理體制、產品技術創新開發機制加以解決之后才能順利發揮其預期作用。因此,我們在選擇企業文化建設的推行方式上,一定要注意處理好與企業產權制度、管理體制、產品和技術創新機制等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進程的同步和協調關系,并要以后者為基礎,摸索總結有利于自己企業競爭和發展的模式,結合企業實際,創出一套適于自己企業的企業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趙云喜.企業設計家[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關鍵詞: 菜肴名 文化審美 研究
我國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始終是個人和社會的頭等大事。過去生活困難的時候,人們追求吃飽穿暖,吃飽穿暖是當時的需要,至于吃什么,怎么吃,則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提出的新問題。現在飲食不僅僅是生存的唯一需求,更多地發展為人們精神追求、實現文化審美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毫無疑問,一個響亮的名字不僅能給菜肴賦予文化審美意義,更重要的是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潤。然而學術界對菜肴名關注有所欠缺,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從語言文化角度來分析菜肴名的更是少見。本文試著從語言文化的角度對菜肴名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給該領域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菜肴名的語法結構特點
縱觀那些常見的菜肴名,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是由詞組合而成的一個個詞組,而構成詞的這些語素都是實詞語素,在音節上以雙音節為主,這也符合現代漢語以雙音節為主的發展趨勢。各式各樣的菜肴名,從語法結構來看具有很多相似點。它們大部分都可以分成主謂結構、動賓結構、聯合結構和偏正結構詞組。
其中,主謂式是菜肴名語法結構中最多的一種形式。如“螞蟻上樹”、“火山飄雪”這兩個菜名,是一個雙音節名詞加上一個表動賓結構的雙音節詞組成的四個音節的短語,讀起來瑯瑯上口,符合人們的語言習慣,容易為人們接受。
動賓結構的詞組在一般家常菜名中很多,如“炒鳳尾”、“煮干絲”、“熗藕”等,是由一個動詞或連動短語加上一個名詞的詞組,這類菜名往往短小而且易于理解。
聯合短語也叫并列短語,它揭示出詞組之間平行的關系。用這種結構給菜肴命名,也能讓人一目了然,清楚菜料。如“鯽魚粉絲”、“冬瓜排骨”等,一看菜名就知道一個是鯽魚和粉絲做的,一個是冬瓜和排骨熬的湯菜。
偏正結構的菜名也很多。如“龍眼肉”、“紫菜湯”、“魚香茄子”等。用這類結構的詞組命菜名,主要是為了突出該菜的特點,側重修飾語的與眾不同。因為有了“龍眼”的修飾,使得這道菜有別于其他肉,做出來的像桂圓鑲嵌在肉里一樣,名字好聽,菜也上了個檔次。“魚香茄子”也因多了修飾語“魚香”而不同于其他茄子,魚香味把這道菜和別的菜區別開來了。一般情況下,人們多喜歡用偏正結構短語為菜肴命名,因為這樣不僅能讓顧客清楚菜料,更重要的是能突出配料的特色,一道菜的主要特色也就明白了。
語法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形式和意義相結合”原則。這一點在菜肴名的命制上也很明顯。這里的意義側重講每個詞組的具體意義。詞組的語法形式要和它的個體意義相結合。抗戰時期有一個菜名叫“轟炸東京”,從語法上看并無不妥之處,但由于它帶有強烈的時代性,當時人們希望早日打敗日本,所以在菜名上也把這種愿望體現出來,然而抗戰勝利后,它的個體意義就失去了,現在也就被人們淘汰掉了。
二、菜肴名的語義組合特點
現代漢語中的語義分析很注重對詞義的辨析。這是因為語義都是由一個個詞組合而成的意義。菜肴名幾乎不存在詞義的模糊不清。人們從豐富的漢語文字庫中選擇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菜名,幾乎沒有歧義。菜肴名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詞的形象色彩和感彩。一個富有形象色彩義和感彩義的菜肴名,不僅具有極強的宣傳作用和廣告效益,而且能刺激人們的好奇心,增強口腹之欲,因而是招徠顧客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以前面所舉“炒鳳尾”為例,看到鳳尾兩個字就聯想到它的形象義,立刻想到傳說中的吉祥鳥鳳凰,但是由于誰也沒見過這種鳥,人們有把它和孔雀和雞聯系起來,想到孔雀的尾巴,想到公雞漂亮的尾巴。而最后端上來的菜是一盤清炒萵苣尖,鮮脆欲滴的嫩葉像鳳凰的尾巴。鳳凰是傳說中的能給人帶來富貴吉祥的鳥,以鳳尾一詞為菜名表達了人們對鳳凰喜愛的感彩,簡單而富有韻味,不失為一個好菜名。
三、菜肴名的修辭藝術
菜名中最常用的主要有比喻、象征和夸張等修辭手法。
現代漢語中的菜肴名大部分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用相似的事物來代替菜肴的造型。淮揚菜中有一道“揚州獅子頭”。它是用大肉圓做成的,用剁碎的鮮肉揉成一個個大肉圓,看起來像雄師之頭,因而得名“獅子頭”。當然這里也具有形象義。
此外,也有用象征法意義給菜肴命名的,就是把菜肴中的幾種原材料合在一起,命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菜名。這種菜肴名通常出現在重大宴會上,如喜宴、壽宴等。“和合長久”這道菜的主料是核桃、百合和小腸,將小腸洗凈煮熟切碎,將核桃去殼后炸熟,與百合一起撒在小腸上面,“和”是“核”的諧音,“合”即是百合,“長”是“腸”的諧音,這三種材料合在一起,根據諧音取一個象征意義的名“和合長久”,一般用于婚宴上,是一個皆大歡喜的菜名。又如“春暖花開”這道菜,它用的主料是小紅蘿卜、醋、糖、鹽,把小紅蘿卜洗凈腌制后放上佐料,裝盆擺放造型,紅紅的蘿卜好似花團錦簇的鮮花,象征著花兒綻放,這不乏為一個有詩意的菜名。
夸張的修辭手法也廣泛體現在菜肴名的命制上。我國古代文人雅士給菜肴命名時喜歡用華麗的詞名,賦予菜名詩情畫意,增強菜名的文化審美價值。一些典故型的菜名,由于流傳久遠,深受人們喜愛,所以在現代菜肴中還一直用下去。如“東坡肉”、“麻婆豆腐”之類,新意雖不多,但因其歷史悠久,系出名門,備受人們喜愛。如以往各代封建王朝都有自己的御膳房,中國人一向喜歡用一些吉祥的祝福字句,以便討人喜歡,這在宮廷菜中表現極為突出,比如有“洪福萬年”、“江山萬代”、“萬壽無疆”等字句,都是向皇帝祝頌之詞,當然還有一些人愛給菜肴取華麗的名稱,從而提升宴席的級別。例如明代宮廷,遇到大典禮,有烹龍炮鳳之宴。其實是以雄雞代鳳,全羊代龍。所謂“龍鳳呈祥”也是雄雞、全羊代替的。清代“膳”中,有“鳳凰臥雪”、“宮門獻魚”、“龍鳳賞月”等菜名,都屬于這一類。除了宮廷菜名以,來自民間文人雅士所取的菜名也是很富有詩情畫意。如《山家清供》里載有“傍林鮮”,即在初夏林中竹筍剛長出的時候,把殘枝敗葉掃到竹子旁邊,點火把筍烤熟,據說味道特別鮮美,這就叫“傍林鮮”。這種奇妙而富有文采的聯想給菜肴蒙上了一層奇特的外衣,令人新奇。另外,還有一些菜肴名利用諧音法拼湊原材料,前面在談到現代菜肴名中提及過。例如把甲魚與雞燉在一起,這樣的菜叫做“霸王別姬”,這種利用歷史典故又用諧音法取的菜名不得不令人叫好。又如“煮玉”,是把筍切成方片,與白米粥同煮,粥呈玉色,故名“煮玉”。這種典雅而又獨特的菜肴名從現代漢語角度來講,也是頗為講究的。以上這些菜肴名都用了夸張的修辭方法。恰到好處的夸張為菜名增添了文化審美的情趣,提升了菜肴名的文化價值。
四、菜肴名的文化意義
當這樣一個菜名:“火山飄雪”出現在你眼前時,想必你想破了腦袋也難以猜出它的真實樣子。許多人肯定會聯想到那紅紅的火焰山,怎么就飄落雪白晶瑩的雪呢?其實這道菜并不神秘,而且是每個人都很熟悉的夏日清涼品。它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糖拌番茄,鮮紅的番茄去皮后被切成小塊,整齊擺放在盤子里,然后在它上面撒上白糖,那些小小的糖粒,晶瑩剔透,和一塊塊擺放整齊的番茄相配,的確是火山飄雪,這道菜肴名體現了創作者思維的獨特和新穎。從語法結構上看,“火山飄雪”是一個主謂短語,火山是對番茄的形象聯想,雪是糖的形象聯想,中間加一“飄”字,把這道菜肴的兩種原材料在經過新穎獨特而又恰當的聯想后準確形象地連接起來了。從語義組合上看,人們一看到“火山飄雪”這個詞就能想象出它的形象義,在那熊熊燃燒的火焰山上突然天降雪花,這種描寫性的詞語之間的結合產生了形象感,讓這道菜肴在人們的腦子中產生了形象感,而這種形象感又與它的原材料十分吻合。當然“火山飄雪”這個菜肴名用的修辭格很明顯是比喻,鮮紅的番茄比做紅紅的火山,潔白的糖比做晶瑩的白雪,比喻修辭格是大部分菜肴名所采用的,因為這樣一來才會使菜肴的名與具體的菜相符。除這道菜名外,還有許多有新意的菜肴名,都體現出各自的藝術性。如“白鵝下水”、“揚州獅子頭”、“螞蟻上樹”等。這些菜肴名從語法結構上來看,都屬于主謂短語,都具有形象義,也都用了比喻的修辭格,既形象又生動,既新穎又貼切,不失為好菜名。其實這些菜都是極為普通的菜肴,冠上這些美名后,由于名實相符,同時又運用了虛實相生,讓原本平常的菜肴多了一份美感,這體現出文化審美的最大功效。“螞蟻上樹”也并不使用真正的螞蟻做菜,而是用切碎的肉末炒熟后再放入粉絲,輔以其他佐料,這樣做出來的肉末粉絲就是“螞蟻上樹”,這道菜,虛實相生,形象貼切,贏得了許多食客。
其實不僅是現代人喜歡給菜肴起個美名,古人對待佳肴也是頗為講究的。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有許多經典論著,如《周記》、《禮記》、《論語》、《黃帝內經》等都為飲食留下了重要篇章。中國的飲食從產生之初就幾乎與文化審美聯系在一起了。我們可以從古代漢字中說起。篆文“美”乃會意字,“從羊從大”,即是說古人認為又肥又大的羊就是美,而羊在古代又常是膳食的代稱。“鮮”也是會意字,從羊從魚,這說明古人從羊和魚中悟出了鮮味。綜觀我國的飲食發展歷程,是在博大的中華文化的濡染之下逐漸超越口腹之欲而走向典雅情趣,充滿“文化”意蘊。飲食和文化聯系在一起的那刻就注定了“吃”這一行為不再是簡單的物質享受,而是具有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文化的注入延伸了餐飲的深度和廣度,為餐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一道好的菜無論是與名人、美食家相聯還是與歷史典故相關,給它配一個奇妙、響亮的名字都是很有意義的。好名不僅能使人心情愉快、食欲大增,而且能擴大其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所以中國菜除了講究色、香、味、形外,還有一個名的問題。如果說過去的文人雅士更多的是用富有藝術的手法來表現佳肴的話,那么現代人則是在食欲的基礎之上超越單純的物質享受,把美味升華為一種富有情趣、享受審美的過程。這不能不說明中國社會的進步帶來的飲食方面的重大改變。當然,現代人在命名美食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大目的――追求高額的經濟效益。在今天商品經濟的沖擊下,菜肴命名的標新立異、出奇制勝,早已成為人們追逐經濟利潤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也是支撐飲食發展的一個巨大動力。
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給菜肴取一個響亮而又名副其實的菜肴名是當今飲食文化打造品牌的關鍵。俗話說“好馬配好鞍”,一道好的菜肴也只有配上了響亮的名字才會流傳廣泛,才能體現文化審美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詔.美食尋趣(第一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
[2]史仲文,胡林曉.中華文化大辭海(第一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1.
[3]中國菜肴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9.
[4]羅常培,呂叔湘,王力.現代漢語資料選編(第一版)[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6.
[5]高名凱.漢語語法論(第一版)[M].商務印書館,1986.10.
[6]高葆泰.漢語語法論(第一版)[M].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4.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問題,產生很多迷惑。每到這時,很多人往往會到書中尋求答案,在閱讀中尋求解脫。然而,圖書市場的“繁榮”卻使人們對眼下的圖書現象產生不解:30年前,一書難求。30年後,一本好書難求。走進書海,一下子面對幾百本乃至上千本同類的圖書,其選擇的艱難有時甚于生活本身。
不經意間在一家中等偏上規模的書店徜徉,發現僅僅“勵志”類的書籍就不下千種,“烹飪”類的書籍不下600種,“養生”類的書籍不下500種,“育兒”類的書籍也有500余種。這肯定是不完全統計,可就是這“不完全統計”也足以折射出圖書出版的“欣欣向榮”。
但是,透過表層的繁榮,我們看到的卻是一種以“大而全”、“大雜燴”和“大拼盤”為主體所構成的“豆腐渣”現象。“勵志”類的圖書令年輕人無從人手:氣場、成功、信念、秘笈、奮斗、謀略、責任、密碼、感恩、思維、修養、潛能、思考、智慧、關愛、心理、規劃、意志、取舍、性格、夢想、禮儀、溝通、幸福觀、淡定、職場、厚黑、悟性、手段、心計、拯救、假設、生存、目標、心境、魅力、幽默、人脈、交往、習慣……五花八門。“烹飪”類的圖書令家庭主婦無從下手:既有地方菜,也有家常菜;既有季節菜,也有下飯菜;既有男性菜,也有女性菜;既有養生菜,也有兒童菜;既有蒸菜,也有煮菜;既有日本菜,也有韓國菜;既有藥膳,也有糕點;既有主食,也有煲湯;既有電腦族的菜,也有肥胖族的菜;既有吸塵族的菜,也有吸煙族的菜;既有學習族的菜,也有用嗓族的菜;既有應考族的菜,也有熬夜族的菜,亦有開車族的菜……包羅萬象。“養生”類的圖書令中老年人無從動手,以“長壽”為宗旨的各種養生無所不包:食療、食補、養氣、養骨、自然養生、脾胃養生、中醫養生、季節養生、智慧養生、男人養生、女人養生、睡眠養生、運動養生、低碳養生、排毒養生、《易經》養生、補血養生……應有盡有。“育兒”類的圖書令年輕母親無從著手,懷孕、保胎、早教、分娩、喂養、護理、智力、游戲,從孕婦保養到產後保養,從產婦飲食到產後保健,從嬰兒營養到嬰兒培育……盡收書中。又是“大全”,又是“寶典”,又是“全集”,該有的內容,書中都有了。不該有的內容,書中也有了。該思考的內容,書中思考了。不該思考的內容,書中也思考了。
如同物質上的食糧一樣,精神上的食糧也要合理搭配。過剩的營養不是營養,消化不良的營養也不是營養。這種繁雜的、良莠不一的、全面到不能再全面的書籍鋪天蓋地奔向讀者的腰包,向讀者索求回報的時候,可否顧及過讀者的選擇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無法選擇的時候就不去選擇了,無法接受的理論就不去接受了,無法理解的內容就不去理解了,無法消化的東西就只能排出體外了。排出來的東西就如同豆腐渣一樣,只能做喂豬的廉價飼料。而一本書只有讀者參與閱讀了才會產生價值,否則就是一堆帶有印刷符號的廢紙。
走進書店,翻閱各種相同類別的圖書,一定會發現很多書千孔一面,書中的很多知識大同小異。它們或雷同,或重復,或改頭換面,或掛羊頭賣狗肉。勵志類的圖書中,以“卡耐基”為關鍵詞的就有數十種。除了以“卡耐基成功學”命名的“教程”、“全集”、“經典”、“大全”等書籍外,光《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優點》就有十余種。養生類的圖書中,雷同的內容最多,重復的次數最多的就是“老年長壽”、“老年保健”以及“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類的書籍。問題不在卡耐基本人,問題也不在這些延年益壽的保健知識本身,問題在于這些如此雷同的書籍究竟有多少是原創的?有多少是有創新點的?有多少是重復了又重復的?
我們每每在很多圖書的聲明中看到這種情況:都說自己的書是最權威的,都說自己書的作者是行業領域內的專家,都說自己的書有專業機構的認證,都說自己的書是最新的、最全的。然而,都是其實就意味著都不是。筆者并不懷疑這些雷同的書籍中確實有權威的,有專業機構認證的,但它們數量十分有限,而且很快就會被湮沒在雷同化所導致的“豆腐渣”書籍中。而“豆腐渣”書籍的泛濫化所帶來的惡性循環,就不能不使得勵志書庸俗化,育兒書多國化,保健書一窩蜂,烹飪書大雜燴。
不得不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速成”的快餐時代。圖書的出版也極大地順應了時代的“速成”吁求。書架上琳瑯滿目,書店里人頭攢動,但人們所熱切捧讀并不是催人深層思考的人文類圖書,而絕大多數都是“快餐”類圖書。“埋頭苦干,扎扎實實,水滴石穿,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等勵志名言早已被丟棄在布滿灰塵的角落里,人們急于從書中尋覓不是如何通過刻苦的學習,艱苦的勞動,十年磨一劍,而是如何不擇手段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因此,很多被冠以“勵志”頭銜的書籍有時給予年輕人的不是勵志,而是心計、謀略和手段,這就極大地稀釋、淡化、甚至扭曲了勵志所應具有的積極向上的內涵。
不得不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民“養生”的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從溫飽型向小康型的轉變,加速了人們從生存到生活的腳步。告別了大魚大肉,人們想生活得健康一點、綠色一點、環保一點、低碳一點均無可厚非。因此,保健養生便成為生活的訴求,養生保健類圖書、烹飪類圖書也在近幾年泛濫成災,直至成為“豆腐渣”。養生本身沒有錯,但很多養生書的內容卻魚目混珠,魚龍混雜,參差不齊,真假難辨。有的出現錯誤的健康導向,有的說法自相矛盾,有的教給人們錯誤的養生知識,有的所傳達的是非健康的理念,有的僅僅是一家之言,有的是偽生命科學,有的根本不著邊際,有的是江湖郎中在招搖撞騙。其實,養生也好,烹飪也罷,大多集中在“吃”上,這鮮明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飲食文化的特點。
如同人們急于在勵志類圖書中找到一夜成名的秘笈一樣,人們也幻想通過“吃”或控制“吃”一夜間就苗條起來,健康起來,一夜間通過“吃”就將疾病趕走。殊不知真正的養生是文化養生,心態養生。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沒有一個完整的人格,沒有一種淡泊名利的心理,想尋求健康和長壽是很難的。殊不知“快餐”的真正內涵是好吃沒營養。快餐文化和快餐書籍也帶有這樣一種特質,讀著很流暢,感覺很過癮,但對人格的塑成,心靈的培育卻并無益處。吃過了,可口了,排泄掉了,在體內沒有留下絲毫的營養。可惜的是,在“速成”占主流的“快餐”社會中,是不會有人理會這些的。快餐如此,快餐文化亦如此,快餐類圖書也不例外,說它們是“豆腐渣”就不足為奇了。
不得不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追逐時尚、追逐名人的“跟風”時代。一個人的成名,一個名人的離開,一些名人的舉動,往往都會成為大眾傳媒的炒作點,這些當然也不會逃過出版界的視野。2011年,國際上最大的名人事件應該是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離去。于是,有關喬布斯的圖書便頃刻間成為圖書出版的熱點。短短時間內,以喬布斯冠名的圖書就出現了數十種之多。“傳記”、“傳奇”、“之父”、“哲學”、“啟示”、“創新”、“演講”、“忠告”等書籍扎堆似地擁堵在書店的最顯要位置,其中光“傳記”就占據了三分之一的份額。類似的名人圖書的“一窩蜂”現象還表現在郎咸平、李書福、馬云、任志強、王石等中國經濟界大腕的身上。如前所述,問題不在這些名人本身,也不在他們的理論和貢獻本身,問題在于出版界的瘋狂“跟風”,在于這種“跟風”所導致的“雷同”和“重復”。面對近10個版本的《喬布斯傳》,說它們在內容上不雷同,沒有重復是不會有人相信的。喬布斯是偉大的,是跟風帶來的扎堆出版使類似的書籍貶值為豆腐渣。喬布斯是不朽的,是豆腐渣類的圖書使它們自身降格為快餐而營養消失。
這種“一窩蜂”式的扎堆出版現象在其他種類的圖書中也多有表現,尤其是那些“不斷增長的生活類圖書沒能起到對生活、健康、保健觀念作科學引導的作用,反而為社會營造了一窩蜂講美食,一窩蜂做瑜伽,一窩蜂談養生,一窩蜂排毒,一窩蜂找穴位,一窩蜂尋經絡,一窩蜂看大便,一窩蜂看手揉腳的不正常現象。”(李金慧:《當代圖書出版對社會文化心理的負面影響》,見《出版科學》2010年第4期,第55頁。)
圖書出版的“豆腐渣”現象源于追求短期效應的“豆腐渣”心理。是利益的最大化導致出版的短視和平庸,是這種短視和平庸拼湊成大雜燴,演繹成雷同和跟風。其結果是讀者的迷失和茫然。想想看,“烹飪”類圖書中為“電腦族、肥胖族、吸塵族、吸煙族、學習族、用嗓族、應考族、熬夜族和開車族”所開列的菜譜,如果從個體來看會覺得有些道理。倘若一個人既是電腦族又是肥胖族,既是吸塵族又是吸煙族,既是學習族又是用嗓族,既是應考族又是熬夜族和開車族的話,他該選擇什么樣的菜譜呢?如前所言,無法選擇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放棄選擇。一旦讀者放棄了選擇,這些圖書除了成為廢紙還能有什么作為呢?還有,當同一種類型的書被不斷地重復時,就會在讀者的心中釀成一種信任危機,產生對此類圖書和出版界信任感的喪失,最終導致對這類圖書的棄絕。被棄的圖書除了送造紙廠還能作何用途呢?
圖書出版的“豆腐渣”現象還源于閱讀上的“豆腐渣”心理。社會上的急功近利之風導致了圖書出版的急功近利。閱讀方的急功近利使利益最大化的出版業找到了賴以生存的平臺。什么快出什么,什么熱點出什么,什么好賣出什么。大而全也好,雷同也罷;重復也好,跟風也罷,只要有市場需求,有賣點,“豆腐渣”與否就無從思考了。閱讀是一種心靈上的滋養,如果豆腐渣書籍傳播了豆腐渣知識,讀了豆腐渣書的人便滋養了豆腐渣心理,那么帶有這些心理的人走向社會所創造出來財富除了豆腐渣,是不會有別的東西的。
應當指出的是,圖書出版界的“豆腐渣”現象絕非僅僅表現在“勵志”、“養生”、“飲食”、“育兒”和“名人”領域,其他種類圖書的“豆腐渣”現象也很突出。只不過廣告界的“害老人、坑婦女、騙孩子”特征在上述類圖書中表現得更鮮明一些。還應當指出的是,筆者所言的“豆腐渣”現象,絕非對“勵志”、“養生”、“飲食”、“育兒”和“名人”本身的否定,也非對這些領域的科學知識和健康理念的否定。這里所談的只是這些種類的圖書在出版過程中由于“速成”和“快餐”所導致的一種“豆腐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