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4 21:44: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品德表現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教學研究 研究方法
從思想品德教師專業成長角度說,教師專業知識的拓展、專業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教學研究。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思想品德教師可進行具有專業特色的教育教學研究。從研究過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可分為五個步驟: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研究問題的確定心理學、法學及國情國策文獻的閱讀和摘錄明確思想品德研究論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處理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研究結論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課研究問題的確定
1.初中思想品德課研究更注重選題的實踐價值和發展價值,對問題的理論價值基本不作要求,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實際要求的。思想品德課教研課題的實踐價值,指研究成果在解決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中的實際意義,如:思想品德課教學幽默的美感機制研究;思想品德課多學科滲透教學模式的建構;探究題與實踐題引入中考試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學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實際作用研究等。其發展價值是指研究題目的選擇對思想品德教師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學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課程標準對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的影響;思想品德課課程資源開發方式的探究與實踐研究;初中文科綜合考試與研究性學習的相關性研究等。
2.研究問題的確定應遵循科學的思維過程。思想品德課教研課題的選定,是在思想品德課本和教輔材料、書籍、文獻了解認識的過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實踐中受到啟發,逐漸認識的。這一思維過程如圖所示:思想品德課教學研究題目的初步設想思想品德課教科書和教學研究材料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分析和判斷使思想品德課教研題目更加具體明確科學。
3.思想品德課教育研究課題的來源。研究始于問題,思想品德課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課研究的內容存在三個方面:學生的心理品質狀況和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學生對國情國策的認知和責任感;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課題可以通過下列途徑進行選擇:(1)從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出發提出課題: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研究,初中學生法制觀念調查研究,初中學生對國情國策的認知狀況研究。(2)從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要求出發提出課題:初中學生如何適應文綜開卷考試應試誤區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學生如何寫好思想品德論文研究等。
二、明確思想品德課題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課題的進一步分析說明。當思想品德教師選定了一個比較有價值的課題,并不意味著這個問題有了恰當的陳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問題一般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成為理想的題目。例如:“論深化思想品德課改革,全面推進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這樣的課題陳述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這個課題的陳述太寬泛,給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這個研究課題說,它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對學生評價標準的影響,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方式的轉變,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教學內容的深化對學生的要求。一個比較好的思想品德課研究課題陳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師和閱讀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課題陳述應著重指出中心議題和課題的前后背景。如:“單親家庭子女自我保護能力調查”這一課題陳述,可以使人們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師的意圖和技術路線,明確了兩個變量:家庭結構、自我保護能力;一個假設:家庭結構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存在某種相關。這樣“小題大做”有助于確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對象、性質及方法。
2.確定研究類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課題確定后,必須明確此研究屬于何種類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還是定性研究,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須明確是用實驗研究還是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還要進一步明確采用比較研究、歷史研究或人種學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與實踐題特點,提高復習針對性研究”屬于定性研究,又是應用研究,我們一般采用比較研究和人種學研究的方法。“我國人大制度和人大監督權研究”屬于定性理論研究,采用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方法。“構建‘和諧河北’、不斷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研究,是定性理論研究。
三、思想品德課教育研究數據的處理
思想品德課研究數據有多種形式,如定性的、比較的、順序的,研究者通常會用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數據分析。思想品德課教育研究統計方法主要有圖表法、特征量計算法、大量觀察與個案研究相結合法、統計分組法以及統計實驗法等。(1)圖表法。是借助幾何圖形或表格來表現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調查和教育實驗所獲得的統計資料的一種方法。(2)特征量計算法。思想品德課教育統計學所研究的大量現象總是通過數量綜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現出來的,如校園學生誠信狀況研究。(3)大量觀察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如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是根據“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一般通過個別表現出來”的原理確定的。(4)統計分組法。如中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研究結論的得出
【關鍵字】思想道德;一二三課堂
一、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展,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國內經濟秩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物質極大豐富,國際交流頻繁,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來受到各界的關注,國外的思潮、價值觀不斷涌入。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沖擊著校園文化,非常容易侵襲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傳統的價值觀逐漸被弱化,學生的思想觀念也會隨之改變,這對于培養我國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丞需解決的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及成員的關注。
而學校對學生開展的相關課程則被視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戰場和主陣地,原本應該鮮活、生動、形象,然而卻被看作是向學生灌輸思想的工具課,枯燥乏味,使學生產生了畏懼,教師也怕教的趨勢。尤其把升學率看作是衡量學校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的今天,學校片面追求成績,一味的迎合考試、重視分數,輕視甚至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學生自我意識太強,以自我為中心,參與協作能力差,造成一些學生思想素質低下。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學生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使其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直觀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僅限于學校開展的課堂教學中的四十分鐘是不能達到教育目的,因為思想品德教育不僅是在課堂上的教學,也為校園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二三課堂的整合,讓學生在積極活動中去體驗,發掘生命的活力,進而不斷的使道德理念得以提高升華,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
因此,對學生進行全方面、多側面的教育,必須梳理一二三課堂研究近況,采取綜合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為培養德智體美勞都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人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研究近況分析及結論
從查獻來看,對思品一二三課堂資源研究的資料較多,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中學思想品德課第一課堂”的研究
第一課堂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學者們主要是圍繞著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與過程、教學方法與途徑、教學模式與效果展開研究。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的研究。范貴富在《試談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如何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科海科教論壇》2010年第5期)一文談到在實施素質教育中,不僅要對教育觀念進行轉變,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對學生的心理、習慣的養成進行培養。他強調讓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注重與實踐相結合,特別是要精心設計活動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到知行統一。戴洪才在《新視域下初中思品課中目標教學的運用》(《文科愛好者》2011年第6期)一文提到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創設情境教學目標等六個環節進行實施,有利于優化課堂結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提高課堂效率。鄭麗紅在碩士論文《初中思想品德課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2005年)中談到從新課程改革等方面詳細的闡述了其重要性,并針對如何有效的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行闡述和論證,最后提出自身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和過程的研究。呂志蓮《關于思品課創境激趣教學環節的幾點思考》(《教育學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思想品德課創境激趣環節要與其學科門類相銜接。在表現形式上要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的機會,注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學生在探知、求索的引導下享受快樂的學習生活。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和途徑的研究。喬銘禮《思想品德課導入法之我見》(《教育學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到了教師應將具有創造性的導入法深刻地融進教學中,介紹了巧設疑問等六種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具體運用。
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和效果的研究。毛文蘭《初中思想品德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建構與思考》一文中提到“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源頭,其實質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變被動為主動的過程,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就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劉朝明《淺談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科海科教論壇》2010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培養他們的獨立性進而發現其身上的獨特個性;教師還應在教學中充分的發揮主導。合理的運用聲像,加強教學的效果,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其求知欲。
學者們對第一課堂的目標、理念、內容、方式方法、教學設計、過程步驟、模式、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反映出第一課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特e是圍繞第一課堂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和不同學生的需要,把握教材教學特點,提出了如情感法、創景激趣法、頭腦風暴法等各種生動而有實踐意義的方法途徑,這為第一課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好地發展提供了參考咨詢,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學習成長、相互交流進步的理論依據,同時也豐富了目前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現有研究,也啟發了筆者對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標準的共鳴和滲透,為筆者在研究第一二三課堂的整合時,提供了借鑒和創新的源泉。
第二,對“中學思想品德課第二課堂”的研究
姚小麗《在活動中體現德育教育的直觀有效實施》(《教育學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談到實踐活動是緊密聯系學生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橋梁,也是體現他們對知識的綜合利用。且對學生產生直接的經驗,尤其是活動內容的三個特性。讓德育教育具體融入到活動之中,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讓學生在積極活動過程中去體驗。
張雪蘭《淺談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才智》2012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教學生活化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教學生活化,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要結合時政熱點,培養學生責任感;要使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參與和親身體驗,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對“中學思想品德課第三課堂”的研究
蔡俊成《淺論如何上好品德與社會課》(《科海科教論壇》2012年第5期)一文中談到以生活基礎,課程也始于生活,促進學生在社會性方面的發展。提出以生活為本,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讓學生快樂的享受生活。
陳明明《環境調查活動的開展--初中政治社會調查活動初探》(《政治課教學》2004年第1期)一文中提到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僅要關注學生生活,還要與社會實踐的聯系相結合,通過學生積極的參與各種活動,對知識結構和能力進行逐漸地完善,提升生活經驗。以環境調查為對象,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強調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第四,對“中學思想品德結合一二三課堂運用”的研究
經查閱相關文獻,有關中學思想品德整合一二三課堂教學的研究論文論著基本沒有,只有在高校、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相關的論文論著,但都少見。
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課堂教學資源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昌吉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促進全面發展。因此,我們要對思想教育的縱深度進行不斷地挖掘,將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全面地發揮,大力建設第二課堂的精品文化活動,緊密結合第三課堂的實踐活動,全面整合三類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發揮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對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問題進行了研究,各具特色。但筆者認為,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現在:研究僅僅局限于國內的經驗介紹,對本文有開拓思路的作用,對國外的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問題的研究尚未檢索到相關論文,沒有從根本上起到對比借鑒作用;有些理論性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教師對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問題理論研究的表面層次和部分地方,缺乏對理論的系統和深刻的研究和剖析,對思想品德教育在實踐中的意義指導不太明顯;有些實證性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某幾個或一個環節,如模式、內容、途徑、目標、效果評價等,不能從整體上把握其規律,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第二三課堂的關注也比較少;已有研究往往只是停留于單一內容的描述,而對第二三課堂的重要性等問題缺乏深入的分析與論證,對于如何解決三個課堂相互聯系和補充的問題缺乏系統的理論探討。有關一二三課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現狀的研究尚未檢索到相關論文,可見加強對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時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間。
三、研究意義
一二三課堂資源的研究,既是全面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和教育的發展需求,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論付諸于實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各種各樣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精品活動,在活動中體驗思想品德教育的樂趣,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水平,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豐富思想品德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方式及手段。對制約本地區中學思想品德教育三類課堂質量和影響中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并總結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及學生成長有實質性指導意義的理論觀點和操作方法,進而從發展的角度進一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實踐的影響,思品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性,豐富三類課堂發展的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方式,為社會教育機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加強思品教育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和工作參考。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5―0067―01
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辦教育要考慮的首要問題。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小學思想品德課要不要創新?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上進行創新教育?
一、造境――讓學生敢于創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緒、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開展創新教育,教師首先要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建立溫馨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會讓學生的個性以極其自然而且最佳的狀態流露出來。一位教育家說得好:“不怕學生觀點錯,就怕學生沒有觀點。”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見解,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表現,既要注意把創新機會留給每一位學生,又要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互相合作、鼓勵,喚醒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盡可能地化解、消除學生之間存在的對立、抵觸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緒,引導學生積極質疑,大膽創新。
二、激趣――讓學生樂于創新
研究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發揮80%以上,做不感興趣的工作,才能只發揮20%。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學生對某一門課程不感興趣,不僅會抑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學習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首先,教師要善于旁征博引,要用引人入勝的事例吸引學生。思想品德課較為抽象、趣味性低,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無味,更談不上有所創新。因此,教師必須想盡辦法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將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幽默的漫畫等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鮮感、新發現、新體驗,從而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讓思維保持活躍的狀態,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作好心理鋪墊。
其次,教師要善于設疑,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把知識“一筒子倒凈”的習慣做法,要善于針對所學的知識設立疑問,制造學習障礙,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有所創新。
再次,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參與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只要教師精心策劃,大膽創新,就能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閃現出創新的火花。
三、引導――讓學生善于創新
1.討論之后出真知。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間進行交流切磋甚至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課前準備,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討論的形式主要有分組討論和全班集中討論兩種。無論采用哪一種討論形式,都可以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得到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思想品德,我有太多感觸了,總而言之:思想品德離不開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源于生活。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去一家外國快餐廳里吃東西,我上完洗手間洗完手出來,我沒有烘干我的手,而無意識地把手的水甩干。此時,原看似高尚的兩名中年婦女貿貿然擺著兇惡、猙獰的面目沖著我,破口大罵道:“你怎么做人的啊!一點思想品德道德都沒有,中國禮儀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會,你有沒有家教的你!你以為我們會怕你嗎?我們兩個也可以把你打敗吧!你以為你年青就夠我們打嗎?…”她們口若懸河地說,說得很暴力,我在一開始就已經連聲說:“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覺得很突然,一時反應不過來,隨聲便道歉。她們的話過于極端了,已經不是教育和提醒人的程度了,已經論到我終身、家人及我的自尊和原則去了……
我沒有和她講任何道理。第一,我有錯在先。第二,因為我知道和她們講道理是徒勞的,何況她們的聲音也掩蓋全場。第三,我尊重她們,我尊重和我母親同輩以上的人。就算真的談到要打要怎樣的,我自身條件也是比她們好一點點,可誰會如此不理智呢?
我自認倒霉走了,她們仍然在大吼大叫……
我覺得這是關乎一個人素質的問題,她們已經談不上是有良好素質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人了,動不動就要動粗似的,內在的品質掠奪了她們那高尚的外表,思想過于極端化了,很不理智,意氣用事,體現出一種很小氣、斤斤計較的內在,這種人是很少接受過優良教育的,沒有經過過教訓,往往得意洋洋,占著自己是本地人就歧視我們這些外來人士。
還有一次,在我騎著單車在上學的途中我似乎聽見有人叫我,便回頭瞄瞄,卻忘記顧著看路,前面的的士突然停了下來,我“嘣”地一下撞上去了,我的單車把他的車殼撞凹了,我也傷了。
他先是送走了客人,看見我在地上,皺著眉頭地問道我:“啊!小妹妹!你有沒有受傷啊?還好嗎?”我完全驚呆了,我本身已經做好道歉和賠償的準備了,可他卻第一時間問我的傷勢,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感覺,都關乎到思想品德中。
【論文摘要】時代的發展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隨之發展。新時代高校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應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積極探討主體化的、咨詢式的和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實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實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但目前我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其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筆者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前的德育工作沒有充分意識到教育環境、教育對象乃至教育手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在當代如果還持以前的德育思維,因襲以往的德育模式,勢必無法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最終影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稱,是一種社會現象。品德則是一個人對社會道德的反映,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表現,是一種個體現象。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把社會道德具體到個體身上,內化成個人品德。
當前,以生為本的觀念已漸入人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認識到教育過程中內外因的關系,在德育過程中自覺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設法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這是目前改進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出路。本文擬在以生為本的理論框架下,對當前高校德育的新取向進行一些探討,以期能為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作一定的理論思考。
一、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個性發展逐漸成為個體的內在需求。由于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們不再像以往那樣依賴自然,受制于客觀物質;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實現和終身教育的大力提倡,國民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對于制度和權威的遵守漸次臻于自覺。在這種社會大變革時期,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與時俱進,才能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于是,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過去,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不僅教育本身缺乏主體性,而且基本上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思想品德教育反對個性,強調思想品德教育的大一統思想;滿足于照本宣科的照抄照搬,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及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從以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關系來看,主體和客體往往涇渭分明,教育者是當然的主體,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被視為改造、塑造的對象或客體,教育方法主要是單向的灌輸和簡單說教,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千人一面的順從的品格。顯然,這是一種缺乏主體性的形式主義的、教條主義的、低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與此相對的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種怎樣的教育呢?所謂主體性是指人們在創造歷史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人的主體性是人的重要本質屬性,是人的群類特性、社會特性和個體特性的統一,其基本特點就是人的自覺自由活動,包含人自身特點的發揚和人與客觀世界關系的正確處理等問題。人若是在主體性方面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就能在正確認識和處理與世界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以及與自身的關系中,發揮著自覺能動作用,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與消極、被動、無為,只把人視為純粹客體的傳統思想品德教育相對立的,它指的是以人為主體,倡導以人為本,注重人的主體地位的發展、主體精神的發揚和主體力量的發揮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三個方面的主體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品德教育本身。
主體性是思想品德教育者最根本的特性,它表現為主動性、主導性、創造性和前瞻性等。思想品德教育者能否真正成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體,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主體性。主體能動性的強弱,決定著教育者作用發揮的程度,決定著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與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的對象也具有主體性,這是區分主體化思想品德教育與傳統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看來,受教育者雖說是作用對象,是受動者、接受者,但他與一般的物質客體不同,在接受教育時,他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個性的人,因而具有主動性和主體性。只有受教育者主動地參與和接受教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
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的主體性是通過教育內容創新來體現和實現的。中國古代社會通過以仁為核心內容的理想人格學說來教育人,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培養與塑造;西方國家在德行教育中普遍重視學生自身內在潛能的開發,重視行為主體自我激勵機制的形成和完善,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化和務實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各種活動提倡以人為本,學校的各種活動也趨于以生為本。古今中外的經驗告訴我們,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二、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充分重視了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凸顯了受教育者的個性、特性和自主性。但從以生為本的觀點來看,思想品德教育既要明確一般規范的要求,又要滿足具體的不同需要。然而,即便是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同樣也是一種普遍的大眾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要向受教育者呈現并傳遞適合集體的一般規范要求,盡管這種“傳遞”不同于傳統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灌輸”。但是,不同的個體由于他的背景知識、思維方式、反應方式各異以及他對一般規范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不同,他們的思想實際便存在很大的區別,存在的思想品德問題也各不相同,這時就需要向他們提供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咨詢”一詞來源于心理學術語,在我國最早載于《書·舜》,有商討、勸告、質疑等之意。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咨詢”,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運用各種方式,對受教育者各種各樣的困惑,如政治困惑、思想困惑、信念困惑、價值困惑、修養困惑等引起的矛盾、失衡以及心理障礙等,給予一種特殊的滿足、教育、引導和啟發。簡言之,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通過咨詢解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消除影響他們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這樣能夠淡化教育痕跡,有助于深化教育工作,增強德育效果。
開展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于把學生與教師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育者以專家的身份出現,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體現平等、體現服務;學生要求咨詢服務是個人主動行為,體現主動、體現需要。這種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符合當前大學生思想個性化、獨立性強的趨勢,從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從客觀普遍教育的層面推進到每一個學生微觀的個體心理層面。可見,思想品德教育的咨詢服務,本身是一種共同參與、平等互動、商議選擇的活動。
當前,發展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意義重大。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近年來的一些心理調查研究顯示,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屢見不鮮的校園惡性事件也提示著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開展各種咨詢服務很有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把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結合起來,開展積極的心理咨詢教育,增長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改善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使他們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坦然地面對和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是增強思想品德教育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徑,也是使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走近學生實際的一個新嘗試。
總之,由于大學生思想的多層次性、不同步性、多變性、偶然性、曲折性,使處在人生成長關鍵階段的他們思想活躍、感覺敏銳,但又缺乏社會經驗,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堅持同一性與多樣性、一般規范要求與多種咨詢服務的統一。作為大學生的德育導師,咨詢法顯得更為親切,師生間的交流更像是朋友間的傾述。通過這種形式,思想品德教育與大學生走得更近了。
轉貼于
三、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強調了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從整體上增強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咨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照顧了學生的個別性和特殊性,做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設計,在不同層次上保證了思想品德教育對于不同學生的可接受性。客觀地說,這兩種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過教育者從外部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期出現教育者期望的結果,最終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自教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種更高級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學生自己對自己進行教育,把外在的道德規范要求內化為自己的一種需要。顯然,這種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超越了可接受性這一問題。
要真正做好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對受教育者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合理的組織和正確的啟發引導,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又要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經過自己的思考和發現而自覺實現思想轉化,積極投入,以達到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標和要求,通過自我學習、自我修養、自我反省等方式,主動接受先進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以及自覺糾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過程。
“學習的革命”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其核心是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導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如果說智育需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那么,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意義就是要引導受教育者學會追求精神境界的自我塑造生成。事實上,高校開展的思想品德教育過程說到底是人的精神內化的過程,內化的實現就是覺悟過程的實現。很明顯,自教自律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社會的發展潮流,也尊重了人的本性。
通過主體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進一步增強學生認識自我、約束自我、超越自我的主體性,不僅為高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決定了高校自教自育機制的必然性。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教育者外在的指導與傳授,但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只是一種外因,永遠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認知、內化和體驗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者只有掌握和運用受教育的思想矛盾運動的規律,啟發、引導和促進受教育者思想的轉化,才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教育人、塑造人。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與啟發學生自教自律相結合。在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注意啟發學生認知活動的自覺能動性,啟發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的塑造由他律轉化為自律。幫助學生擴大知識視野、開闊眼界、提升境界,樹立自我教育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確立自我教育的目標。依賴受教育者的自身免疫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逐步提高,養成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習慣,達到自律的境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當然,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等于對大學生道德教育放任自流。在自教自律過程中,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使他們深刻理解自教自律的內容和意義,掌握自教自律的方法;要跟蹤觀察,把握好自律性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時機,不斷敦促受教育者自醒自悟,自教自律;做好自教自律機制的輿論導向工作,為大力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保障。
四、結語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特殊而重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思想品德教育并沒有過時。事實證明,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不但不應被削弱或取消,而且需要得到不斷的重視和加強。當然,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新形勢下,高校德育一方面要順應時代的變化,深刻認識到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等已經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應該看到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已經全面興起;心理科學的長足發展使得運用心理學原理來提高德育效果成為可能。
因此,在新時勢下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并嘗試德育的新取向,通過開展層層遞進的主體化的、咨詢式的和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以生為本,重視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和自覺性,充分尊重并發揮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就有可能改變傳統思想品德教育不力的狀況,切實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能真正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和功能。
參考文獻
[1]張志剛.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礙、成因及理想狀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2]楊洪澤,王麗娟.略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應增強可接受性[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2(3).
[3]李文慶,谷 巖等.談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2).
[4]靳 諾,鄭永廷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 與時俱進,用活教材,使教材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論聯系實際,而客觀實際是發展變化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體現與時俱進精神,緊跟時代變化發展,緊貼社會生活實際,及時豐富完善教材內容,切實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代感。具體做法就是結合教科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增添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生動形象事例相結合。這樣不僅易于學生接受所學知識,而且也讓教師的說服教育得以有效實現。
1. 教學內容緊跟形勢變化,增添教材的時代特征,跟上時代的步伐。
突出教學內容的時代感和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及效果的關鍵。思想品德課教師自己必須關注現實,跟上時代的步伐,吸收大量的第一時間信息,做好整理、篩選工作,形成大批生動、新鮮的事例,作為教材的補充,使書本上簡單的理論有了當今時代中大量鮮活事例的有力論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關注社會、融入時代生活的素養。
2. 典型事例貼近學生、社會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課教學背靠的是社會大舞臺,面對的是時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圍墻”隔不斷課堂和社會的聯系,現階段的學生往往通過媒體,網絡吸收大量信息,他們的眼界也隨之開闊。但傳統的思想品德課中教材的案例時效性比較差,缺乏新鮮感;往往遠離學生現階段的生活,讓他們覺得很難接受,難以信服。思想品德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社會生活中的大量事例,除了“新鮮”以外,還要真正貼近學生的生活,盡量搜集一些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的,讓他們能夠真正受到觸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思考,使他們感受到理論在生活中的體現,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在他們心目中的信度。
3. 問題討論關注“熱點”和“焦點”,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
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感興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會現實問題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努力思考、熱烈討論,形成正確的觀點或處理方法,這不僅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引發學生思想共鳴和師生“思維共振”的重要途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真正提高了思想品德課的信度。作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除了從報紙上、網上找供討論的問題,更應著眼于身邊事,注重尋找學生身邊的“熱點”和“焦點”,討論的問題應盡可能來源于學生可感知的社會活動及現實生活,也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尋找案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把課堂內外聯系在一起,把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也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
二、 不斷創新,改進教學方法,促進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1. 以人為本,營造課堂良好氛圍。
古人云:“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是授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指導學生的精神生活,并通過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培養學生,挖掘、調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和成長環境。
2. 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看法。
注意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在教學中聯系學生的思想表現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觀點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應發揚民主,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看法,鼓勵學生之間的辯論,也允許學生和教師辯論,在討論中,不扣帽子,不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師生共同追求真理,去除迷霧,在討論中,學生易說真話,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和這些錯誤認識進行思想斗爭,用正確的認識去澄清思想深處的錯誤認識,就能真正實現思想認識的轉化。
3. 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在體驗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是思想品德課的組成部分,撰寫小論文、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剪報辦報、組織競賽等課外活動,都可以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必要補充。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只要處理好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關系,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實踐,擴大學生視野,發展學生個性,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親身參加教育實踐活動,不知不覺地就受到了教育,教育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教育效果相當好。
三、 加強教師道德自我修養,使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教師形象生活化。
關鍵字:“四位一體” 教育教學管理
一、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
“四位一體”教育教學的具體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教育教學計劃。在開學初,學校德育領導小組召開政教主任、班主任、團總支書記少先隊輔導員、政治思品教師聯席會議,根據思想政治思品課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課的內容,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校本學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體”的教育教學計劃。計劃包括:本學期德育工作的重點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課哪些內容作為本學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思想政治品德課怎樣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教學,向學生提出哪些行為要求;政治思品課教師、班主任、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共同開展哪些教育活動,內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誰牽頭組織等。
二根據計劃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統一、內容統一、行動統一。
三學校德育領導小組負責監督“四位一體”教育教學計劃的實施,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共同搞好學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體”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有利于發揮思想政治思品課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學校整個德育工作的開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學生撰寫小論文、專題講演會、英模報告會等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地對學生進行“知行統一”教育的教學結構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課的內在要求。一方面,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恰當運用實際材料講清理論基礎知識,使學生懂理論,掌握基本觀點。另一方面,教師必須逐步培養學生學會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實際問題,使學生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覺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組織學生搞好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教師組織學生到社會做調查,是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思想政治課授課之前或授課之后,師生堅持向社會做調查,了解社會生活實際。把調查上來的材料運用于課堂,進行理論聯系實際教學,這樣做有利于教師講清知識理論,學生弄懂理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組織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定期召開小論文宣讀會。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覺悟三統一的重要一環。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和宣讀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思想政治課學到的理論、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見,教師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定期宣讀小論文,是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動課。思想政治活動課是和政治課有聯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課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它是圍繞思想政治課的有關內容或在思想政治課的理論、觀點指導下開展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須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適當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性的活動,如主題班會、講演會、知行統一匯報會、小論文宣讀會、知識競賽等活動。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知行統一體綜合評定制度
對思想政治品德課進行整體改革,充分發揮其在學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要在教材內容、教學管理體制、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而且,必須在考試方法上進行改革,打破單一筆試、一張考卷定成績的考試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課“四位一體”的知行統一綜合評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師、班主任、政教處和共青團少先隊干部組成“四位一體”的評委會,把學生知識理論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情況綜合起來,評定學生政治課思品課的學習成績的制度,它包括理論知識考試評定和行為表現考核評定。
一理論知識考試評定:把每個學生期中、期末兩次考試分數平均作為一學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論知識成績,然后根據這個成績做定性評價,90分以上為優,70分—89分為良,60分—69分為及格,59分以下為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