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政治博士論文

政治博士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1-16 13:48: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博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政治博士論文

篇(1)

1.從伊壁鳩魯的憤怒到普羅米修斯的誓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

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拯救與宗教批判  

4.對新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類引用及其注釋的討論 

5.伊壁鳩魯哲學的現實指向與馬克思自由觀的奠基——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6.論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與超越 

7.哲學“軟著陸”的初體驗: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革命邏輯與創新精神 

8.國內學者研究馬克思“博士論文”成果綜述 

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本體論問題

10.“自我意識”的意義論內蘊: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視野 

11.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獨特理論貢獻——對黑格爾的超越及自我意識哲學的新突破 

1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正義思想探析

13.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綜述

14.人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馬克思博士論文述評

15.自我意識旗幟背后的辯證法光輝——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6.原子與自由——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學解讀

17.從“自由的反面”到“自由這個對立面”——從馬克思博士論文兩個版本的翻譯差異看對偏斜概念的理解差異

18.市民社會: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本體論詮釋

1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文本解讀方法論探析 

2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倫理向度——兼論其與近代契約論的關聯

21.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立場論析 

22.主體性“自我意識”邏輯的初步建構——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想導讀

23.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馬克思《博士論文》與恩格斯《謝林和啟示》之比較

2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的政治訴求

26.論“自我意識”的政治學況味——馬克思《博士論文》續探

2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政治哲學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識:從封閉走向開放——論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思維方式的批判 

29.黑格爾辯證法在馬克思博士論文理論建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論析 

30.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哲學立場及其與鮑威爾的潛在差異——兼與羅燕明同志商榷

31.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本體論思想初探

32.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論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的基本差異

33.讀馬克思博士論文所得 

34.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人的解放維度 

3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啟蒙意識初探

3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實踐哲學理念 

37.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綜述  

38.馬克思博士論文寫作背景研究  

39.談當前學科博士培養的幾個問題  

40.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伊壁鳩魯哲學

41.馬克思博士論文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旨趣 

42.淺論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哲學立場 

43.自我意識是一個倫理原則——馬克思博士論文倫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尋與自我意識哲學的局限——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與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張力——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理論訴求

4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時間性視域 

47.自我意識是一個倫理原則——馬克思博士論文倫理思想探析 

48.馬克思《博士論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馬克思早期政治哲學中的主體性維度——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義哲學還是唯物史觀的秘密誕生地——馬克思《博士論文》與唯物史觀的創立  

51.自我意識哲學的界限與哲學的出路——簡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動因及體系原則

52.馬克思對哲學信念與共同體的反思——對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53.試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觀  

54.從理想性到現實性——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向度 

5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觀初探 

56.自我意識自由向現實自由的轉變——馬克思博士論文自由思想的解讀 

57.試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倫理思想

58.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原子論批判思想 

5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人學思想解讀

6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現實實踐性探析

61.青年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德國浪漫主義思想 

62.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批判邏輯演進——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

63.普羅米修斯意象與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實踐吁求

64.被異化的“自我意識”與被照亮的思想未來——馬克思《博士論文》辯證思想解讀

65.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旨趣 

66.隱蔽的謝林批判——馬克思《博士論文》旨趣新探 

6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觀初探

68.理想與現實的雙重變奏——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 

69.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哲學觀探析 

70.馬克思早期正義思想的萌芽與發展——從《博士論文》到《萊茵報》

71.對馬克思青年時期著作意義和價值的再思考——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為例

7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關于伊壁鳩魯的原子偏離運動學說

73.原子世界的哲學原則和結構——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74.青年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論文和《萊茵報》論文為例 

75.從馬克思博士論文窺新聞契約思想 

7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觀探析  

77.走出浪漫主義的端倪:重新解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78.哲學的出路——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筆記 

79.馬克思對自由概念的本體論證明——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一得 

80.關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關系問題──馬克思博士論文和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比較

81.現代自然科學與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論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與作用

8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黑格爾哲學立場論析 

84.哲學作為一種救贖方式——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解讀

8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觀探析 

86.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意蘊探析

8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新唯物主義”萌芽

88.青年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與超越——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9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初探

91.青年馬克思的物質觀——以“博士論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例

92.作為實踐的哲學與世界的哲學化——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哲學思想研究 

93.學生時代馬克思人學思想溯源——對《中學作文》和《博士論文》的探究

94.馬克思《博士論文》關于哲學與現實的關系問題的論述

95.主體性、客體性與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

96.試論馬克思對黑格爾邏輯學的創造性轉化——以馬克思《博士論文》為例 

97.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構境論歷史思維研究  

98.感性是時間的家——從馬克思《博士論文》談起 

99.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契約思想研究 

100.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關于哲學本質的思想  

101.馬克思人權思想的起點——《博士論文》所蘊含的人權思想研究

102.《博士論文》:馬克思空間思考的重要起點

103.從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構感性——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啟迪

104.基本原理專業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定量分析

105.為新時代覓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馬克思《博士論文》探微

106.馬克思《博士論文》原子概念的辯證法解讀 

107.《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的實踐觀

108.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歷史主體理論的創造性研究

109.理論學科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的實證分析

110.自我意識哲學探源——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點思考

111.馬克思《博士論文》辯證法思想初探 

112.馬克思作為革命民主主義者眼中的市民與市民社會——從《博士論文》至《萊茵報》時期

113.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看他的異化觀 

114.青年馬克思的人學思考之變遷——從《博士論文》到《德法年鑒》時期的文本解讀

115.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論文》解讀

116.一部充滿辯證法理論光輝的杰作——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17.哲學在與現實相互作用中深化發展——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18.自我意識的能動原則──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點思考

119.具體的自我意識與定在的自由——論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青年黑格爾派的超越

120.文藝學:經典、當代與中國化——兼評何志鈞博士等著《文藝學:從經典到當代》

121.哲學當代性問題的反思——鑒傳今博士訪談錄 

122.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變革的邏輯進程——從《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

123.卡爾·馬克思:自由之子——大衛·利奧波德博士訪談(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學史的方向——兼與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自由的訴求 

127.人學思想的初步形成——從博士論文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28.《博士論文》是馬克思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  

篇(2)

 

    綜觀 臺灣 五十年來《春秋》經傳之 研究 ,林慶彰主編的《經學研究論著目錄》為不可取代之檢索工具書。其次則查詢國家圖書館《全國圖書聯合目錄》、《全國博士碩士論文提要》網頁,《漢學研究通訊》等, 參考 阮芝生、王熙元、劉正浩所撰《六十年來之公羊學》、《六十年來之谷梁學》、《六十年來之左傳學》。①原文查閱,則必須走訪 政治 大學 社會 科學 資料中心,或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士博士論文陳列室”。

筆者以為,客觀檢驗臺灣五十年來《春秋》經傳之研究成果,可經由四種途徑:(一)升等論文;(二)學位論文;(三)期刊論文;(四)其他專著。依常理推斷,副教授及教授之升等論文,其質量當遠在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之上,其典藏與參考之學術價值無與倫比。可惜,國家圖書館及各大學圖書館因故未能典藏。不得已,如今只能針對其余三大途徑加以考察和淪述。

考察五十年來臺灣學界《春秋》經傳之研究成果,筆者擬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1)臺灣《春秋》經傳研究之師承與論著;(2)學位論文選題與《春秋》經傳研究之取向;(3)學報期刊論文與《春秋》經傳研究。由于篇幅所限,今只選刊第一部分。

 

臺灣《春秋》經傳研究之基地

 

政治 大學 研究 《春秋》經傳獲得博士學位者9人,獲得碩士學位者18人。高明、簡宗梧、李威熊三先生實為導師,或傳授經學孔學,或會心于《左傳》之敘事 藝術 ,或致力于經學史之研發,皆殊途同歸,可以教示后學。

篇(3)

馬克思成長在近代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注:啟蒙主義強調個人的權利優先,而浪漫主義強調個人對共同體的情感和意義的歸屬,這二者在價值的指向上確實是相互矛盾的。馬克思成長的年代,在德國這兩種思潮都有很大市場。詳情可參看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海涅《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海涅《浪漫派》,卡爾·施密特《政治的浪漫派》等著作。)相互沖突的思想背景之下,就其早期來說,他還是一個純粹的浪漫主義者,在《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和1837年11月10日《給父親的信》等早期文獻中,馬克思雖然也提到“社會”概念,但是此時的社會概念對馬克思來說還只是一個習慣的用語而已,是一個經驗的概念,用來指“由眾人形成的群體”,“情感的共同體”,至于這個群體和共同體是如何產生的,由哪些基本要素構成,它的基本結構和內在矛盾是什么,形成它的基礎是什么等等問題還沒有映入馬克思的眼簾。因此,我們可以說在1837年之前,“社會”這個用語對于馬克思來說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名稱。但是,從浪漫主義和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中,馬克思已經繼承了“社會”概念中的“情感的共同體”這一維度,這種不自覺的繼承深深地影響了馬克思此后學術和思想發展的方向,使馬克思的思想中始終保持著某種集體主義傾向。

在《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由于受到以青年黑格爾派為代表的德國民主派的影響,“抽象的個別的自我意識”成為馬克思此時思考問題的中心和基點。馬克思對伊壁鳩魯哲學中“原子偏斜說”給予崇高的禮贊,因為原子偏斜說使原子擺脫了自然法則的必然性,成為一種自由的存在,原子的偏斜運動使偶然性獲得了尊嚴,這恰好印證了近代民主派對個體的至上性的追求。在近代民主派看來,個體的人是至高無上的,世界萬物之所以有價值都是因為它被納入到個體的視野和評判體系之內,個體具有絕對的自主性,真理和價值都要圍繞個體而旋轉,法律、道德和國家要想獲得權威必須征得個體的認同,因此,原子式的個人之間的相互協商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契約是形成社會秩序的基本來源。在哲學上這種要求就表現為青年黑格爾派對“自我意識”這一概念的極度張揚。從《博士論文》的正文中可以看出,自我意識概念是這一時期馬克思思想中的一個至高無上的原則,抽象的個人自由是這一時期馬克思追求的目標。因此,筆者認為在《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傾向于一種“唯名論的社會觀”,認為實在的是個體,而不是社會,這使得他和自由主義有親緣性。

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碰到了要“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題”。在對具體現實問題的分析中,馬克思意識到現實中存在的個人并不能夠完全實現他在《博士論文》中所設想的那種抽象的、個別的自我意識,原子式的個人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個人總是與他人發生著現實的關聯;同樣,在他早期所想象的那種作為“情感的共同體”的社會也并不是現實中存在的情況。在現實中,每個個體都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利益的最大化,從而造成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分裂和對抗,社會并不是他原來所想象的那樣溫情脈脈,而是一個充滿著矛盾、對立和分裂的社會。盡管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基本上還是贊同民主派的自由主義立場,追求個人的權利優先的原則,反對社會或政府作為一種抽象的力量對個體的壓制。但是,馬克思的“社會”術語中已經包含了現實的物質利益和自由的沖突和分裂的內容,這樣的術語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名稱,而逐漸成為一個概念。

二、馬克思社會概念的提出

篇(4)

博士生培養質量,始終是一個值得有關各方花大力氣探討的問題。數年前,華中科技大學周光禮教授在專著《中國博士質量調查》中,集中提出了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問題,并就此進行了深度分析,以至于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教授則表示,博士生培養的質量問題是一個體制環境下的“慢性病”,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1]

中國在博士生培養方面,確實存在著這樣那樣亟待解決的問題,也確實是患有“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的“體制環境下的‘慢性病’”。但在體制環境一時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有博士點的學院以及博導們是否可以認真做些什么,以對提升博士生培養質量有所推動呢?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不可否認,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與理工農醫等所涵括的學科,在博士生培養方面是存在諸多差異的;但無疑也存在著共通之處。提高培養質量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點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在這一點上,可說是毫無二致。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涉及課程設置、課程教學及考核、平時研習與論文寫作、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及研究與寫作、論文預答辯及正式答辯等一系列環節。其中,哪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博士生教學是相對自由和開放的,如果在課程階段除了授課就別無相應的安排,博士生教學就很容易流為“放羊”或“放養”。而無論是“放羊”還是“放養”,均與疏于指導無本質區別。

我國的博士生教育制度,與美國的博士生教育制度差異甚大。我國無資格考試一說,博士生培養中一般不講淘汰率。在沒有淘汰或基本不淘汰的情況下,如果導師平時疏于指導,博士生的質量實在無法保證。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加大人才培養“后端”的抽查力度,在博導及授權點的頭上始終懸著一把劍,這不能說沒有效果(此舉的震懾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更為積極的辦法是,鼓勵和推進博士生培養單位及博導們在人才培養的“前端”增加投入,圍繞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這一重要命題,探討如下問題:確立哪些理念,通過何種路徑,如何進行持之以恒的努力,從而使這一并不簡單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因為種種原因,以自己的授權點招收和培養博士生,起步較晚。客觀地說,尚缺乏積淀和經驗。但近期學院在虛心學習兄弟院校成功經驗基礎上的某些創新之舉,旨在有效提升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值得重視。

自2013年10月始,學院每周舉辦一次具有沙龍性質的“博士之家?學術午餐會”,第一季已舉辦25期。這是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一個極具特色的學術交流平臺,主要以2013級全體博士研究生為核心志愿者”①。《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418博士之家?學術午餐會(第一季)》則是其25期內容精髓的集成。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自四面八方的嘉賓,紛紛做客“博士之家?學術午餐會”。他們的報告可謂異彩紛呈。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程曼麗教授,作了題為《新聞史研究心得――以〈蜜蜂華報〉研究為例》的學術報告。“程教授從回答‘為什么要研究《蜜蜂華報》而不是別的報紙’為由頭,介紹了論文選題的緣起,這里面既有導師方漢奇老先生的欽點和期許,也有自己補白新聞史研究的志向和抱負。選題確定后遭到了很多人的不解,在資料搜集中也遇到過不少麻煩,寫作過程中曾因領域較新而無法和同行交流,幸好在導師的支持與鼓勵下才最終完成了這一論文生產過程。”

時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的張志安教授,作了題為《編輯部場域中的新聞生產――〈南方都市報〉個案研究(1995-2005)》的學術報告。他“首先介紹了研究問題的尋找和確認,提出要有辨別真問題和假問題的能力,并從否定性視角出發,從資料搜集、對象、概念、理論和對策等方面去辨析偽問題的種種表現。他強調博士論文寫作要注意四個研究層次,即描述、闡釋、應用和追問”“在研究方法上,他談到了田野觀察時的入場身份確認、信任關系建立、觀察范圍選定等經歷”。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劉海龍副教授,作了題為《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的學術報告。他從“一般的‘宣傳’的觀念在什么語境下產生?中國的宣傳觀念如何產生及發展?宣傳的支持者如何使之正當化?宣傳是否會消失?”等四個問題出發,開展了自己的學術研究。他發現,宣傳的話語分為日常話語、操作話語、政策話語和學術話語四個層次;而話語本身又具有文本維度、話語實踐維度和社會實踐維度等三個維度;關于宣傳有兩種知識存在著,一是宣傳技術的知識,二是將宣傳正當化的知識。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夏雨禾教授,作了題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三農”議程設置研究》的學術報告。他談及“‘阿卡普爾科(Acapulco)模型’對議程設置研究的四種總結”,而他“尤為關注競爭模式、自然史模式,自發模式和認知圖像模式因針對個人議程而未做涉獵。由此形成了自己研究的三個核心問題,‘三農’議程在《人民日報》總體議程中的地位及變化情況如何?《人民日報》‘三農’的議程構造如何?《人民日報》‘三農’議程中各議題的地位及變化情況如何?”

篇(5)

1.1構筑高水平學科平臺

南方醫科大學現有醫學、理學等7大學科門類,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9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5個國家中醫藥重點學科.師資力量雄厚,擁有院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全國模范教師和全國優秀教師等一大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的著名學者、專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濟濟、特色鮮明的優勢學科和學科群,并以優勢學科、重點學科建設與博士、碩士學位點建設兩條線提高學科平臺水平,以精品學科為龍頭,探索多學科協同創新培養的路徑,創建開放、創新、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構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學科平臺和學位授權體系.

1.2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導師是研究生教育的關鍵.近年來,南方醫科大學大力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研究生導師的師德水平、業務水平、創新能力和指導水平.為適應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南方醫科大學實行導師分級分類制度,將導師分為兩級五類,即學術學位博導、專業學位博導、學術學位碩導、專業學位碩導和兼職導師.分級分類制定導師遴選標準和條件,學術學位導師側重科研項目級別、經費等條件,專業學位導師側重專業技能和應用特色技術指導能力.近年來,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的實際情況,南方醫科大學加強了與校外醫療單位深度合作與實質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并在基地聘請德才兼備的專業技術能手為南方醫科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目前,南方醫科大學擁有學術學位博導315名,專業學位博導95名,學術學位碩導258名,專業學位碩導379名,其中203名專業學位碩導來自聯合培養基地.為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南方醫科大學加大了對研究生導師隊伍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導師聘任培訓制度、任期考核體系和導師招生資格年度審核制度,切實明確導師在研究生指導過程中的責、權、利,既能加強導師在研究生招生、培養和獎助學金申請等方面的主導地位,又能引導和規范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指導行為.

2注重質量監控與多元評價探索,強化協同創新與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實行多元化人才選拔機制,選拔有科研潛質、綜合素質高的優秀研究生.加大優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碩博連讀、本碩博連讀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實行大學科集中復試,加大按一級學科和跨學科招生力度,加大復試所占比重,采取雙向選擇和內部調配相結合的原則確定導師,尊重培養單位的錄取自,尊重導師和考生的雙向選擇權[3].三是優化研究生招生資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額在院系、學科、導師間的分配是一項關系到研究生培養結構質量、指導質量的全局性工作,學校在招生資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確的導向來調控[4].近年來,南方醫科大學招生計劃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類下達”的基本原則,即:向重點學科、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導師傾斜,同時扶持重點發展或具有良好科研發展潛力的學科.

2.2科學把握研究生培養質量標準

為積極引導和推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近年來,南方醫科大學結合學科發展實際,充分發揮校院兩級學位評定委員會的能動性,探索出多樣化的學位標準和評價辦法.為體現不同學科專業、不同層次以及培養目標的差異,學校各學位評定分委員會根據所轄學科、專業具體情況,制定不低于學校標準的碩、博士學位授予條件,學位授予標準呈現出多樣化.另外,個別優秀學生因學科或導師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學校要求發表學術論文,通過一定程序的學術評價,兩級學位委員會通過評審也可以準許其畢業并授予學位,使學位評價體系在內容上具有差異性,評價標準上具有科學性,評價結論上具有權威性.

2.3鼓勵團隊協同創新

建立并完善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為評價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新標準[5].為激發研究生創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創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時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視野,并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協調能力,南方醫科大學大力倡導和鼓勵研究生在導師組指導下開展跨學科專業的聯合攻關,其研究成果歸研究團隊共享.為鼓勵研究生參與高層次團隊協作攻關,南方醫科大學規定凡共同發表的高水平論文,視影響因子可以使幾個人同時獲得學位.

2.4嚴把研究生學位論文關

為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南方醫科大學主要采取兩項措施嚴把“出口關”,一是為避免論文完成后出現統計方法錯誤或統計分析錯誤,學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都必須先過統計審核關,才能提交評審、答辯.二是加大學位論文雙盲評審力度,在職申請學位及全日制博士學位論文盲審率達100%,并規定研究生只有通過論文盲審才能申請論文答辯.

3注重激勵機制與育人環境建設,提升創新動力與活力

3.1以研究生為本,建立了多層面、全方位的獎助體系

研究生獎助分為國家、省級、學校、培養單位(科室)、導師五個層面,院士獎學金(優秀獎學金)、普通獎學金(生活補貼)、“四助崗位”助學金和科研獎金四大類別.優秀獎學金獎助級別分國家級、省級、校級獎勵三個等級,獎助標準為10萬至5000元不等;普通獎學金(生活補貼)非在職全日制研究生普通獎學金覆蓋面為100%,費用實行導師、培養單位、學校共同分擔制;“四助崗位”助學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設立“助管、助教、助研、助醫”崗位;科研獎金主要為學校科研部門針對有突出科研貢獻的研究生的科研獎勵.新的獎助體系實施以來,對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勵作用.一是實現全覆蓋,即確保每名沒有生活來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類院校的生活補貼;二是保證重點,即重點向基礎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傾斜,較大比例提高獎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創新,集中資金重點扶持創新項目,重獎創新成果.

3.2健全學校、培養單位、導師、研究生四級管理體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責任明確,重心下移,重點發揮培養單位、導師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課程學習結束后,學生移交培養單位管理,由培養單位負責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黨團組織建設;科室、導師將研究生納入科室集體管理,對業務學習、思想道德建設、心理健康、文體活動等負有全方位管理義務和責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黨團組織、研究生會的凝聚力,發揮研究生骨干的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和調動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體地位,逐漸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6],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緊抓“兩個重點”,重點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重點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三個陣地”,一是研究生黨建工作陣地,二是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三是網絡輿論陣地;發揮“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決策指導和監督控制作用;二是導師育人關鍵作用;三是研究生輔導員促進作用;四是黨團組織、研究生會的自我管理作用.

4結語

篇(6)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篇(7)

關鍵詞:博士論文,自我意識,原子偏斜運動,自我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全名為《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是青年時期的馬克思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的重要著作,同時也是馬克思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可以說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起點。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的序言中明確地表述了自己的立場,即哲學上的“自我意識”立場:人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哲學借這種自我意識反對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馬克思在評論伊壁鳩魯原子論的意義時指出:伊壁鳩魯的原子論雖然在表面上體現的是感性的原則,但這只是自我意識對象化的結果,就其“形式”而言,自我意識并沒有沉淪于外在性中,而是返回到精神本身,從而體現了自我意識的自由精神。依據這種自我意識的對象化和對象化復歸的思維,馬克思強調,哲學不能自我封閉于自身,要把內在的意識之光轉變為向外吞噬一切的火焰,這即是哲學的世界化的過程。而哲學的世界化同時就意味著世界的哲學化,哲學向外喪失自身的過程就是實現自身的過程,哲學正是在克服對立的外存性的過程中,使世界更加合理,從而彰顯自我意識作為自由精神的實踐力量。正是這種哲學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作用,達成了雙向的改變,“這些個別的自我意識始終具有一個雙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針對著世界,另一面針對著哲學本身……這些自我意識把世界從非哲學中解放出來,同時也就是把它們自己從作為一定的體系束縛它們的哲學中解放出來。”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正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差別:“兩位哲學家教導的是同一門科學,并且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在一切方面,無論涉及這門科學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應用,或是涉及思想和現實的一般關系,他們都是截然相反的。”第二部分便試圖通過分析二者的物理學在細節上的差異,來說明上述的對立、矛盾和顛倒,并引出馬克思自己的哲學思想。

偏斜運動乃是伊壁鳩魯原子論之最典型的特征,而且歷來被看做是他對德謨克利特原子論之最荒謬的篡改。然而在馬克思看來,這一點恰恰是應當極其審慎地加以理解和把握的。伊壁鳩魯設定原子在虛空中有三種運動,即直線下落、偏斜運動和排斥。馬克思認為,真正重要之點就在于理解這三種運動在哲學上意味著什么。馬克思的分析表明,原子的概念包含兩個環節,即物質性的存在和純粹的形式。首先,由于直線下落表示原子的運動構成一條直線,所以原子就純粹是用空間來規定的,這樣原子便被賦予了一個相對的定在,而它的存在便是純粹物質性的存在。因此,直線下落就意味著原子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其次,由于原子概念的純粹形式是對單純物質性的否定,所以,對直線下落的否定就被設定為另外一種運動,如果這種運動亦被想象為空間性的話,便是偏離直線的運動。最后,伊壁鳩魯在原子的“排斥”中,實現了原子的概念。在排斥中,直線下落和偏斜運動都綜合地結合起來了。排斥就像是一個合題,按照這個合題,原子既是抽象的物質,又是抽象的形式。由于伊壁鳩魯通過偏斜運動設定了原子的純粹形式,所以他實質地表述了這樣一種哲學原則,即抽象的個體性之最高的自由和獨立性。下落運動是非獨立性的運動,而原子是像天體那樣具有絕對獨立性的物體,所以它們就應該像希臘人所了解的天體那樣,不是按直線而是按斜線運動的。

不同于以往的哲學家,馬克思看到了伊壁鳩魯自然哲學中獨特的一面。偏斜運動作為原子直線運動形式的否定形式恰恰證明了原子自身的存在,原子具有自我意識,因而得以避免在宿命式的直線運動中沉淪,轉而擺脫束縛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以實現自己的個性;同時,在原子自身的運動過程中由于原子的偏斜運動,原子本身還必將走向其外在,通過排斥運動原子沖破了自然的本性得以外化而與他物發生關系,最終原子在自身運動的整個過程中完成了對自我的超越而實現了自我的概念。在這里,自我意識的能動原則得到了重要的發揮。因此,馬克思指出,德謨克利特只注意到原子的“物質方面”,由于原子概念的形式方面還根本沒有出現,所以他只是把原子理解為一種強烈的運動,一種盲目必然性的行為;而伊壁鳩魯還注意到原子的“觀念方面”,按照這一方面,運動被設定為自我規定;原子因而被理解為活的、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元素,被理解為單個自我意識之批判性和否定性的象征。因此,盡管伊壁鳩魯牽強粗陋地解釋物理現象,但馬克思仍給予他以極高的評價:由于他闡釋了能動的原則并代表著一種自由的無神論,因而是“最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哲學的重大意義就在于它提供了批判或否定的環節,提供了行動自由的可能性;它作為一種社會學說的基礎,其實踐意義便是論證了人的自由。

原子由于偶然的偏斜能夠擺脫直線的必然性,在排斥運動中實現自身的概念,這體現了對自由精神的追求。作為個體的人也應如此,自我具有自由精神更可以反對強權擺脫控制,逃離生活世界中的各種紛繁雜擾而追求屬于自我的內心寧靜。伊壁鳩魯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他面對馬其頓的強權給社會帶來的痛苦無能為力,因而選擇了免于侵犯、擺脫痛苦、通往內心的寧靜之路。伊壁鳩魯雖然強調自我意識的個別性,但這種個別性還僅僅表現為抽象的可能性,當面對現實世界處于束縛之中的個體的定在形式時它依舊無能為力。因而涉及到人事時,伊壁鳩魯只能采取消極避世的態度,勉強維持自我內心的寧靜。然而,年青的馬克思不可能停留在消極的層面上,他也著力批判了伊壁鳩魯主體性思維所產生的消極后果。“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他要開創的是一條要求個體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路徑。作為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早期馬克思強調個體如同原子一樣應當具有自我意識,抵制強權以擺脫必然性的束縛,充分發揮個體的主體性以尋求自由、實現自身的獨立性。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所講的個體的自我意識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些人的自我意識,而是每一個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都應當具有的自我意識。

在對于原子偏斜運動的論述中,馬克思深刻的論述了原子的自由的觀點,并同時把這論述轉移到了我們人的身上,“直接存在的個別性,只有當它同他物發生關系,而這個它物就是它本身時,才按照它的概念得到實現,即使這個它物是以直接存在的形式同它對立的。要使作為人的人成為他自己的唯一現實的客體,他就必須在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對的定在,即欲望的力量和純粹自然的力量”。物質只有與自己發生關系,而不與其他東西發生概念,才使自我概念實現,人的解放就是真正人的概念的實現,人擺脫了物質的關系,人和物發生關系是自然的產物,人的解放就是使人不成其為自然物,人的實現是排斥與非排斥的統一,任何一種個別性要獲得真正的自由性,要擺脫物質性的存在。

這就是說,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只有我們擺脫了與物質的關系,同時只同自己發生關系時才能實現最終的自由,即實現人類自己的解放。這種觀點有一定的深刻性,因為我們只有擺脫了對于它物的依賴,我們才是我們自己,我們也才能是我們自己。但這就要面臨一個問題,我們人真的能擺脫對于它物的依賴嗎?對于我們人類來說,我們是與自然界存在一種共生的關系才能維持我們自己的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了與它物的關系,那也就是切斷了這種共生關系,那我們人類還怎么發展?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對于與它物關系的擺脫并不是不與其發生關系,而只是說我們現在已經有能力獲取足夠的資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再受到自然的制約。這個觀點聽起來很好,但它忽視了一點,那就是資源與人類的需求之間真的不存在任何約束嗎?我想這是否定的,資源是有限的,但人的需求卻是無限的,只要人的需求和有限的資源發生沖突,那么人之間的自由就是不可實現的。因為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改變的,我們只有在相關規律的約束下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而要實現這種發展,我們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東西來限制個人無限的自由,因為個人無限的自由是對群體自由的最大破壞。人具有社會屬性,人的最高自由是以服從群體的利益為標準的,任何人只有實現了群體的利益,他才能永恒持久地獲得最高自由。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由于自然及其規律的制約,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實現絕對的自由,即使暫時實現了也不會長久。因為個人絕對自由的實現是對群體利益的踐踏,會成為群體的公敵。對于我們人來說,只存在最高自由,而不存在絕對自由,最高自由即指人與人,人與物都能和諧共處時所能享受到的最多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馬克思明確聲稱自我意識的立場,但卻仍然保持著對自我意識哲學的某種批判態度。馬克思與鮑威爾的費希特主義傾向不同,毋寧說是在某種意義上更接近于黑格爾的思有統一原則。他試圖根據精神和世界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有機發展的概念,來引申出世界歷史的辯證發展。因此,馬克思批判說,抽象個別的自我意識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由于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發亮,不能作用于周圍環境,因而這種精神自由具有抽象的性質。盡管抽象的個別性摧毀了一切超驗的東西,但由于個別性在事物中不居統治地位,所以它也使“真正的和現實的科學”成為不可能了。在馬克思看來,哲學必須積極地干預生活和現實,思想只有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能動活動,才能使意志的力量走出陰影的王國,以反對不合理的現實世界。――這一點是馬克思同鮑威爾等青年黑格爾主義者最初、微妙的分歧,而這個分歧后來很快就發展為同“自由人”決裂的契機。

綜上所述,《博士論文》的主旨乃是自我意識的能動原則,并在這種原則中找到了政治激進主義和自由無神論的哲學淵源;然而,它又隱約地透露著一種脫離青年黑格爾運動之主觀主義的意向,即強烈地實現思想的傾向,強調哲學和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因此,當時馬克思一方面和鮑威爾一樣,相信精神的絕對創造活動和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不是把這種活動歸諸精神的主觀性是,而是試圖通過精神和現實的有機聯系去理解這種活動。就這兩方面而言,部分地表明馬克思新世界觀的最初根源和理論素材,表明這種理論取向如何為其他思想材料的進一步介入做好了準備。(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婷婷丁香五月综合五|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视频中文| 日本熟妇美熟bbw| 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波多野结衣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熟妇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欧美色窝窝色欲|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九月婷婷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欧美超级乱婬视频播放| 婷婷无套内射影院|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国产公开免费人成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片毛片| 去干成人网| 男人扒开女人的腿做爽爽视频| 天天摸日日添狠狠添婷婷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丫|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8|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老熟女毛茸茸浓毛|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精品高朝久久久久9999| 欧美丰满大爆乳波霸奶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