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哲學思想論文

中國哲學思想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6-02 04:30: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哲學思想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哲學思想論文

篇(1)

2014年6月1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沈衛榮教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他空見與如來藏:覺囊派人物、教法、藝術和歷史研究》一書出版會,在北大博雅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覺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健陽樂住上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佛學家樓宇烈,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著名學者白化文,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著名佛學家王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汪暉,藏學出版社前總編、著名作家馬麗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烏云畢力格,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副院長劉洪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陳高華,北京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蕭群等20多位嘉賓蒞臨會現場。會現場還展示了數十幅覺囊派精美唐卡和壁畫作品。

《他空見與如來藏:覺囊派人物、教法、藝術和歷史研究》是一部國際學術界研究覺囊派教法和歷史的學術論文集,作者有較強的代表性,都是歐美印藏佛教研究的知名人物。本書堪稱是國內迄今為止第一部呈現國際覺囊研究精粹的學術文集,向世人展現了覺囊派全貌。讀者既可以從本書獲得有關覺囊派之人物、教法、藝術和歷史的全面與權威的知識,同時也可窺見國際佛教學界覺囊研究的學術脈絡和學術成就。著名國學大師談錫永傾力題寫書名并作序,覺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健陽樂住上師撰文前言。

據沈衛榮教授介紹,藏傳佛教的各大教派于世界各地均有廣泛傳播,但相較于其他各大教派而言,覺囊派因自然和歷史等因素,流傳不廣,影響較小,長期以來國內學界對它的研究也相對薄弱。早在14世紀前半葉,覺囊派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朵波巴上師開始于藏地倡導、傳播覺囊派最獨特的“他空見”思想,這是對印度原有佛教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藏傳佛教繼承和發展印度佛教哲學思想過程中所做出的一個特殊的重要貢獻。

除了覺囊派的佛教哲學思想具有的學術意義,覺囊派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特別是覺囊派的唐卡藝術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研究覺囊派是傳承藏傳佛教豐富的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目前,國外覺囊的研究十分的興盛,很多學者都在研究覺囊派和他空見的思想。 該書選擇了12篇比較典型的,比較優秀的學術論文翻譯成了漢文,供國內研究借鑒,并藉此進一步推動有關覺囊派哲學思想、教法教義、修行方法和唐卡藝術等方面的研究。

篇(2)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基礎地位

蕭焜燾十分重視技術哲學研究。首先,可以從他的主要著作的文本結構中找到“客觀證據”。這就是,在他最重要的學術著作《自然哲學》和《科學認識史論》中,“技術哲學”研究都處于極關鍵的“位置”。在《自然哲學》中,“技術論”作為整本書的四篇之一,是他整個《自然哲學》的終點。在他看來,“技術運動”是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最高篇章。同樣,在《科學認識史論》中,“工程技術與現代哲學唯物論”作為全書的最后一章,由他親筆撰寫。他正是在當代工程技術發展中看到了科學與哲學復歸于“辨證綜合”的現實途徑。

其次,還可以從他的一系列言論中找到根據。關于“技術”地位的言論。一方面,蕭焜燾指出,技術在生產、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代的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中,技術競成了它不可缺少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蕭焜燾指出,技術在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的作用也日益顯著。“技術的這種從自然到社會、從理論到行動的兩棲特點,奠定了它在科學與哲學中的主導地位。當今科學與哲學的發展,工程技術活動將起決定性的作用。”在這里,“技術”與“科學”、“哲學”并列,并被視為居于“主導地位”、對“科學”、“哲學”的發展將起決定性作用。如此高度地評價“技術”,這在哲學界尚不多見。

蕭焜燾明確地反對輕視技術的思想傳統。在中國歷史傳統里,在大學問家眼里,技術常常被看做無關乎天命人性,不足掛齒,不能登大雅之堂。對這種貶抑技術的思想傳統,蕭煜燾指出,這是很不正常的。

技術的這種“核心力量”、“主導地位”、“決定性的作用”,必然折射出技術哲學研究的突出價值。蕭煜燾明確地講:從社會生產力、生產方式、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即整個社會結構中,都可以見到“技術”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于此,“技術”這一概念已進入哲學的廣泛背景之中。我們必須從哲學的意義上,探討技術的本質及其自身的發展。蕭焜燾關于“技術哲學”研究地位的言論也有兩方面。

其一,關于“技術哲學”研究在“自然哲學”研究中的基礎地位的認識。在自然哲學研究中,蕭煜燾沒有使用“技術哲學”概念,而是使用“技術論”,并把它與“宇宙論”、“生命論”相并列。他認為,物質是宇宙自然的基石,“宇宙”、“生命”、“技術”是物質實體充分展開的三個環節。從物質論出發,自然哲學分三個環節展開:即“宇宙論一生命論一技術論”。宇宙論主要研究宇宙物質的演化過程;生命論主要研究宇宙的花朵——生命的演化過程;技術論主要研究宇宙的靈魂——人在宇宙自然基礎上的物質創建過程。在蕭焜燾看來,在這三個環節中,技術論不是可有可無的環節,而是整個宇宙自然辨證發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具有突出的地位。他說:“技術論是我們的自然哲學的終點。”

其二,關于“技術哲學”研究在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論中的基礎地位的認識。蕭煽燾提出,工程技術的哲學靈魂是革命實踐,以工程技術作為進路,就更能窺探出實踐的豐富的理論內容。在《科學認識史論》的結束語中,他說:“現在所面臨的格局是科學整體化、哲學現實化、哲學科學一體化。‘一體化’表現在科學技術領域就是哲學層次的‘工程技術論’,表現在哲學領域就是‘現代哲學唯物論’”。這里的“工程技術論”是他對“技術哲學”的又一種稱謂。蕭煜燾認為,哲學層次的“工程技術論”將為馬克思實踐唯物論提供一個“更加碩壯、更加精力充沛的軀體”。

廣大朋友們,關于“淺談進化論思想在推動國人世界觀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是由查字典論文頻道小編特別編輯整理的,相信對需要各式各樣的論文朋友有一定的幫助!

“進化論急速地漲涌于戊戌前后,主宰了直至五四前后的中國思想界,成為這一時期主流思潮。從維新志士到革命黨人再到五四驍將,無不受其滋潤哺育。這是人們所熟悉的歷史圖景。它之所以能為幾代人延續信奉,是因其具有新世界觀的性質。這也是學術界普遍的共識。”

那么,進化論思想究竟在哪些方面轉變了國人的世界觀呢?

一、促進了對進步觀念的認同

從詞源上講,進步的語義并不復雜,進步的英文“progress”源自拉丁文,由pro(前)和gress(走)合成,因此,“進步”一詞最基本的含義是“向前(走)”。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從本質上講,進步觀念是一種歷史觀念,一種人們關于人類社會總體演變趨勢、階段和方向不斷向前的觀念。內含著進步觀念的歷史觀,便是通常所說的進步史觀。

在漫長的古代和中世紀,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變化極其緩慢,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循環往復的更迭、萬物“誕生、成長、繁盛、衰老、死亡”循環不已的歷程以及政治生活中封建王朝周而復始的興衰,都使得人們無論從自然界或人類社會,還是從經驗上或事實上,都很難看到社會“向前”發展的印證,由于缺少事實的證明,那種內涵著“向前”的進步觀念就很難形成。表現在歷史觀上,占據統治地位的便是“倒退史觀”或“循環史觀”,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普遍性的現象。如古希臘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不是現在,也不在未來,而是早已經遠逝了的“黃金時代”,孔子主張“法先王”、“克己復禮”,力圖恢復過去文武周公時代的禮制以拯救“禮樂崩壞”的局面,“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觀念等等都是明證。可以說,只要這種衰退或循環的歷史觀念還占據主導地位,進步觀念的產生便是不可能的。

16~17世紀是進步觀念迅速興起并被人們逐漸接受的時代,在這一時期,一大批天才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以他們杰出的貢獻為進步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其賴以存在的思想土壤和精神氛圍。哥白尼的“日心說”給基督教的自然觀和歷史觀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它不僅是“天文學基本概念的革新”,更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理解的”一次“根本性”的變更,并最終構成“西方人價值觀轉變的一部分”,自此,人們有理由不再迷信《圣經》的權威,疑古而信今。在笛卡兒的思想體系中,理性的至高無上原則、自然法則的永恒不變性和精密的邏輯分析方法對于進步觀念的確立居功至偉。理性的至高無上,使得沒有經過理性確認的東西都是值得懷疑的,過去的權威在崇高的理性面前轟然瓦解;自然法則的永恒不變與基督教的上帝創世理論相沖突,進一步動搖了基督教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根基;而精密的邏輯演繹方法使得人類社會處于不斷衰退之中的結論不再成為可能。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和康帕內拉則以各自的杰作《烏托邦》和《太陽城》,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宏偉畫卷:理想的社會不再存在于過去,而是未來。此外,17世紀初在英、法、意大利等國開展的長達百年的“古今”之爭,也給盛行的退化理論以迎頭重擊。“古今”之爭最初源于文學領域,很快便擴展到哲學、自然科學甚至社會生活領域,這場古代還是現代孰優孰劣的論爭,最終以現代派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使得進步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進步,已不僅僅只是被想像成一種對未來的無止境的伸展,更被當成了一種必然和確定。

如果說,上述16~17世紀的進步觀念還僅僅只是在智力和知識領域被確立的話,那么,到了18世紀,進步觀念則進一步向社會的縱深領域發展。這首先應歸功于工業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8世紀50、60年代始于英國并進而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革命,使得“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社會發展進程的提速,社會物質財富的急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使得社會的“進步”不斷得到事實和經驗的證明。在啟蒙運動中,啟蒙學者高揚人道主義的旗幟,認為人的品質可以通過教育、制度和教育的途徑進行塑造,而且這種塑造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孔多塞指出:“自然界對于人類能力的完善化并沒有標志出任何限度,人類的完美性實際上乃是無限的;而且這種完美性的進步,今后是不以任何想要扼阻它的力量為轉移的;……只要這個宇宙體系的普遍規律不會在這個大地上產生一場整個的天翻地覆,或者產生那樣一些變化,以致人類在其中不再能保存并運用他們的這些能力或者再也找不到同樣的這些資質,那么這種進步就決不會倒退。”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不僅印證了孔多塞的預言,更以法律的形式將上述社會進步的內容固定了下來。所有這一切都向世人表明,到了18世紀,進步觀念進一步向社會生活的縱深領域發展,人們還根據社會進步的構想來進行社會改造和社會革命,進步觀念已逐步成為西方世界共同的占主導地位的歷史觀念。

到了19世紀,進步觀念的勝利進軍只剩下最后一個有待攻克的堡壘,那就是,進步觀念如何能從自然界的演變本身得到說明。因為,如果進步觀念不是一種普遍適用于宇宙萬物的規律,而僅僅只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例的話,那么,就有將自然和社會割裂的危險。解決這個難題的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生物進化理論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由最簡單的生命形式發展而來,并自然地呈現出一種由簡單到復雜,不斷趨于完美和高級的過程,可以說,正是由于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及時創立,才使得進步終于成為了一個由自然規律所決定的不可逆轉的進程,為進步觀念提供了絕好的、最強有力的生物學證明。至此,將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于一體,共同歸于一個統一的宇宙進程的障礙已然清除,進步觀念終于完全成為西方世界占據統治地位的歷史觀念,并且隨著它的遠播四海,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二、技術哲學研究的獨特范式

蕭焜燾的技術哲學研究分散在他的一系列論著中,如《自然哲學》、《科學認識史論》中的“關于辯證法科學形態的探索”,“唯物主義與當代科學技術綜合理論”,“關于堅持和發展哲學的幾個問題”,“關于一個哲學唯物論體系的構思”等篇章。在《自然哲學》“技術篇”中,有三章自成系統的技術哲學內容,但蕭焜燾沒有專門論述“技術”的著作或論文,這在一個方面反映了他的技術哲學思想還沒有得到系統的展開。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能感受到蕭煜燾技術哲學研究的一些特色。

第一,從屬于自然哲學。

蕭焜燾的技術哲學研究從屬于他的自然哲學研究,是其自然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沒有技術運動,宇宙自然辯證運動就不能完成。與之相應,沒有技術哲學研究部分,自然哲學就不能完整。

蕭焜燾這種從屬于自然哲學的技術哲學研究,極具獨特性。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人們通常把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看做是相互關聯、相互區別、相互并置的三個哲學分支,進行獨立的技術哲學研究。毋庸置疑,進行獨立的技術哲學研究是必要的,目前大多數技術哲學研究學者也正在這樣做。但不可否認,這種獨立的技術哲學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或許真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的本質不在技術本身,我們主流所熱衷的對技術自身的獨立研究,很可能恰恰會遺漏或忽視一些技術的重要方面。由此,蕭焜燾所倡導的從屬于自然哲學的技術哲學研究就值得關注。他使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的技術哲學”。

第二,實踐的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蕭焜燾技術哲學研究的建構原則。蕭焜燾關于技術的形成、技術的本質、技術的發展的一系列論述中,都貫穿著主觀與客觀、能動性與受動性相統一的實踐范疇。譬如,他講“生產勞動對技術的形成與發展的決定作用”,“作為勞動方式的技術”、“物與人的交互作用的顯現”、“革命實踐是工程技術的哲學靈魂”等。

蕭焜燾關于“工程技術”的定義突出地體現了其運思的實踐觀點。他把工程技術定義為:“是實現人的意志目的的合乎規律的手段與行為”。這種定義,與我們學界通常強調,技術是“方法”、“技能”、“知識”、“手段”等觀點,的確不同。它更強調技術的“行動的意義”。

蕭焜燾明確地意識到:“特別強調‘實踐’的作用,而實踐的要義就在于行動。因此,‘技術’作為變換物質、協調關系、促進思維的一種能動力量,是可以與‘實踐’范疇相通的。實踐是技術的哲學靈魂,技術是實踐的現實表現。”

第三,服務于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 蕭焜燾主要是站在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高度來看待技術哲學的研究功能。比較而言,他不強調技術哲學研究自身的學術價值,而是強調技術哲學研究對于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工程技術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客觀基礎。原因是:工程技術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大成,將科學與技術融為一體,并使主觀見之于客觀,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工程技術立足于自然,通過實踐,面向人生,將宇宙人生凝為一體,從而體現了天人合一、人定勝天的哲學宇宙論的最高原則。在蕭焜燾那里,深入開展工程技術的哲學研究,正是為了發展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使其青春永駐,大放異彩。

第四,以馬克思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作指導。

蕭焜燾的技術哲學研究,主要受到了馬克斯恩格斯的技術哲學思想的影響。他自己明確地說,他的技術哲學研究思路正是沿著馬克思指引的方向前進的。

比較而言,蕭焜燾的技術哲學研究受到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的影響更突出。譬如,上述三點都可在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中找到相對應的內容。具體來說,在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也暗含著一個從屬于自然哲學的技術哲學萌芽;恩格斯也特別注意對“勞動”、“工業”的研究,也特別強調“工業”對哲學發展的推動作用;等等。注意到蕭煜燾技術哲學研究與恩格斯技術哲學思想的聯系,研究蕭餛燾的技術哲學思想,也可以反過來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恩格斯的不被人們注意的技術哲學思想。

三、自然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哲學思想內容

蕭焜燾的技術哲學思想沒有充分地展現出來,他提出的“哲學唯物論體系”中的精神哲學部分也沒能面世。但這些缺憾不足以構成把握他的技術哲學思想的障礙。蕭焜燾的技術哲學思想內容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作為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的技術現象。

技術現象古已有之,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大都輕視技術現象,把它看做是“細枝末節”,不足為道。蕭餛燾一反這種哲學傳統,把技術現象置放在整個宇宙自然運動中來考察,視它為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在他看來,宇宙自然辯證運動就表現為“宇宙的客體性”、“生命的主體性”、“技術的主客統一性”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來看,“技術”是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一個客觀的必經階段。“技術”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生命是宇宙自然辯證發展的躍進,生命的基質——自調節、自復制實體的出現,標志著自然界從自在狀態走向自為狀態。生命現象高度發展,產生了人類及人類精神,產生了主體及主體意識。人作為宇宙自然的“主體性”,不是簡單的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的派生物,而具有主觀能動性、行為目的性。人的主觀能動性、行為目的性的高度發揮便產生了“技術”。由此,蕭焜燾指出,技術是生命的精靈,是生命的自適應、自調節的生理機能的“社會形態”。

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來看,“技術”是生產勞動的結晶,是生產勞動的能動性、目的性內在本質的“物化形態”。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行為從本能到自覺的轉變,是人類社會的本質與靈魂。生產勞動有明確的目的性,一定的計劃性,必要的專業性,以及為了達到目的、服從計劃、配合專業的相應的工具手段。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驗的積累與智慧的啟迪,產生了改進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技術。所以,生產勞動是技術進步的一個永恒的不可廢棄的基礎。

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來看,技術與人類同呼吸、共命運,是人類改造世界同時改造自己的一種現實力量。一方面,技術從屬于人,是人的合理的意志的外化與物化。世界上如果沒有人,就絕不會有技術。人通過技術改造世界,以符合自己的生存目的。另一方面,技術是人之為人的一種本質屬性。勞動創造人,技術改造人。技術是構成與推動人變化發展的根據和力量。

第二,作為社會精神運動起點的技術現象。

由上所述,蕭焜燾從整個宇宙自然辯證運動的視角,深入揭示了技術的生理基礎,技術的社會實踐根據,技術的性質,以及技術的價值。毋庸置疑,這種視角及其研究成果能較好地揭示技術的“客觀性”、“物質性”的一面。但比較而言,蕭煜燾認為,技術作為一個整體過程,它更多地應該屬于社會人文現象。作為社會人文現象的技術,它與社會生產經濟系統、政法倫理系統、文化意識系統密切相關。遺憾的是,蕭焜燾的關于“技術作為社會人文現象”的研究還沒有充分展現出來,我們只能敘述要點

在蕭焜燾看來,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核心,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發展,它們的結合成為社會生產方式。生產方式作為核心與地理環境、社會人口構成“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社會性的物質”,它作為社會精神現象、意識形態的客觀出發點。

技術作為生產經濟系統的內在因素。技術是生產勞動的產物,它從屬于生產,進而指導生產,最終變成了社會生產力的核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核心的技術,深刻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技術作為政法倫理系統的內在因素。政法與倫理是社會統治階級的意志的表現,政法是硬性的壓制手段,倫理為軟性的輿論手段。技術與政法倫理內在相關,政法倫理可以越過經濟障礙,促進技術;也可以不顧經濟利益,遏制技術。

技術作為文化意識系統的內在因素。技術物化為工具、產品,它類似于所謂“硬件”;技術作為人類經驗與智慧的凝聚,它類似于“軟件”。軟件型的技術屬于文化意識系統。技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它反映一個社會的性質以及進步水平。技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人類主觀能動性、行為目的性的體現,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內在實質。

第三,技術自身的辯證運動思想。

蕭焜燾重視對技術自身的辯證運動的研究,他從邏輯和歷史兩個方面揭示了技術發展自身的辯證法。

技術過程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圓圈形運動”。第一個圓圈是:“主體一手段一客體”的技術的客觀演化過程。主體運用自己的體力與腦力,發動和控制物質手段,使其服從于主體的需要。在主體指揮下的物質手段,作用于客體,使客體獲得改造,從而符合了主體的要求,達到主客體的統一。第二個圓圈是:“目的一手段一結果”的技術的主觀演化過程。目的是主觀愿望,結果是目的的實現。這個從目的到目的的實現的運動,既是手段又是中介。兩個圓圈從主客兩方面描述了技術的辯證運動的邏輯。

篇(3)

論文摘要:華夏美學哲學是全球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恒久的人文精神價值。在中學階段,結合語文教學推進美學哲學教育是提升學生基礎素質的需要。本文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推進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內容及具體措施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引言

審美活動或行為是人類的高級精神活動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價值的歷史文化景觀。華夏美學哲學是人類文化景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長期歷史演化過程中,先民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農耕文化環境中,形成了具有顯著民族特色的美學哲學思想和理論,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哲學思想體系。這些思想和理論對于構建個體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美學教育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學哲學在型塑人類精神結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對于美學的教學和訓練,一直是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內容。從現實層面來講,良好的美學素養不僅能夠改善人的身心狀態,而且在具體工作中能夠激發創造性思維,實現創造更高價值的目標。

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此階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將會對其終身生命歷程產生直接影響。目前,由于應試教育模式及經濟社會轉型環境的影響,中學生中存在諸如價值觀缺失、人文素質低下、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現實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一定措施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從提升學生整體人文素養及傳統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問題進行分析,以下內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討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討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華夏傳統美學教育的基本內容,第四部分討論推進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具體措施,最后是總結與討論。

二、加強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基礎人文素養的需要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的軟實力所在,是增進生命個體生存與發展質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過華夏美學哲學教育,學生可以認識先民理解美、創造美和追求美的歷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從而將個體生命放在與宇宙萬物共生的高度來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一種大氣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類右腦和左腦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區和功效,而對于右腦開發則對于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顯著作用。美學思維及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正好是右腦的功能所在,經常性地持續地推進美學教育和訓練,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有助于克服各類現實困難,取得創造性成果。

(三)傳承傳統文化和美學哲學的需要

中華美學是和西方美學具有顯著區別的哲學體系,其顯著的整體思維、氣韻為先、剛柔并濟等美學哲學理論和特點,和西方美學具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反映了華夏先祖的精神風貌。這些精神氣質和風貌,應該通過美學哲學教育傳承下去。

(四)為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礎的需要

在當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是學生畢業后走進社會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全球文明發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學哲學素養和美學哲學訓練,能夠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動中發揮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增進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經濟社會活動中的各類不確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損失。

三、語文教學中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根據現行初中語文教材,選擇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結合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等知識來推進美學哲學教育,是較為可行的選擇。筆者認為,根據華夏美學的發展歷程,可以適度給學生介紹如下美學哲學的內容。

(一)遠古圖騰

遠古先民的巫術禮儀和圖騰活動,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學精神的源頭。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在遠古人們的觀念中,實際上是巨大的龍蛇,這可以看做是中華先民“龍”圖騰的開端。“龍”因其變化莫測、氣象萬千的形象和氣質,能伸能屈、進退自如的活動方式,成為中華先民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審美意象。

篇(4)

Creative Achievement of Aesthetic Culture Study

―Introduction and Criticism to Aesthetic Existence

ZHONG Cheng-xiang

傅守祥博士的新著《審美化生存――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象與哲學批判》(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出版了,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審美文化研究領域很有實力的一項創新性成果。

這部專著起始于他的博士論文《歡樂詩學》,是他師從浙江大學T岱先生攻讀文藝美學博士學位,凝聚四年心血鑄就的,論文在盲審以及答辯時頗受好評;之后,他又進入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后流動站,把形而上的學理思辯與形而下的現實審美文化思潮的演進緊密結合,潛心深鉆細研,再費兩載功夫,于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進而完成了題為《審美文化與審美范式研究》的博士后工作報告。守祥博士也因這項連續性研究而獲得了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金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的立項資助,出版時定名為《審美化生存》。

我作為他的博士后合作導師,有幸先睹為快,不僅深受啟發,而且感慨萬端。在物欲橫流、世風浮躁,學術規范也受到猛烈沖擊的當下,能如守祥者一方面以學子之孜孜求學態度,排除干擾,甘于清貧,坐冷板凳,做真學問,另一方面又懷赤子之滿腔熱忱,憂患天下,關注人類圣潔的精神家園的堅守,真是難能可貴,令吾輩肅然起敬。我衷心地祝愿他終生堅守住黨和人民培養的知識分子的這種神圣職責、人格良知和學術操守,再接再厲,奮進不止,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添磚加瓦、貢獻微力。

守祥的這篇學理性、現實性極強的研究著作,我最稱道的是有思想、有見解,其思維的銳敏和見地的獨到,構成它基本的學術品格。面對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強勢,尤其是現代化電子技術普及引發的信息革命,人類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人文生態環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多少專家學者和志士仁人都對此密切關注甚至憂慮重重。守祥作為知識分子的后起之秀,直面這種嚴峻現實,以深邃的理論眼光旗幟鮮明地指出這種受制于市場邏輯的大眾審美文化“加劇了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延留了主客二分的精神困惑,消解了人文價值與審美意識的傳統影響”。他主張進行一場“審美觀念的探險”,目標是建設“新的美學范式與審美理念”――

研究資本與技術對大眾文化發展的深層影響,透析“藝術終結”與“哲學終結”的內在背景,確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轉型意義與普遍價值尤其是對當代文化生態平衡的長遠影響,調整視角從傳統的形而上學范式轉入新型的社會行為學范式、從哲學縱向超越的思維轉入重視橫向超越的想象、從封閉的本質論詩學走向開放的體驗論詩學,剖析大眾文化審美理念的文化美學、身體美學表現及其歡樂詩學構造,辨析審美泛化的形而下之輕與審美現代性的人性解放之重,以天人相通的感性想象和灌注價值理性的審美批判制衡技術理性與市場邏輯引導的輕薄與狂囂。

這段話,概念疊加,內蘊厚重,可以看作是守祥從事“大眾文化審美研究與哲學批判”的宗旨。其間的思想鋒芒和學理色彩,令我想起了前輩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生前與熊十力先生對話的一句名言,十力先生深沉嘆曰:“我想今后人們都不會思想了。”此語力透萬鈞,啟人深思,在某種程度上已為今之現實證實,不幸而言中。但,有守祥們在,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之思便能代代相傳,足可告慰前輩哲人的在天之靈!

守祥之所以能在這部論著中出思想、出創見,在我看來,是以他的哲學修養和思維品格為堅實基礎的。時下藝術學學界,空前活躍,成就斐然,問題也不少。而諸多問題,追本尋源,恐怕根子都出在藝術哲學層面的思維方式的片面性上。同志當年就曾精辟指出過我們民族存在的這種思維方式上的痼疾:“形而上學猖獗。”在對日趨多樣化、世俗化的藝術創作實踐和藝術現象的抽象概括、分析研究中,那種缺乏藝術哲學層面的宏觀審美價值的準確判斷的大智慧、卻津津樂道于形式層面細枝末節的小聰明的論著,時有所見。理性思維的失之毫厘,往往導致藝術創作實踐的謬以千里。此類教訓,極為深刻。守祥在他的同輩青年學者中,頗具哲學思維優勢。這當然與他先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后研究藝術學審美文化的特殊的學術經歷有關,與他師從哲學家、美學家葉秀山、徐岱先生有關。他分析當代大眾審美文化和審美范式,在思維方法上既注重一分為二,執其兩端,又辨證權衡,分析利弊,取法乎中,最終做出入理入情的和諧判斷。譬如,一方面,他大膽肯定了當代大眾審美文化在“從傳統的神性體悟到現代的世俗消費、從經典的藝術美到當下的體驗的變遷過程中”具有的積極因素(一是“克服大眾的認同焦慮、充實大眾的文化生活、帶來現代社會可能的審美解放尤其是感性的視覺革命”,二是“結束文化的長期禁錮及顛覆大一統的文化格局、實現政治祛魅、轉向市場邏輯為核心理念的世俗化”,三是“為哲學的‘橫向’轉向――從重思維轉向重想象、從縱向超越到橫向超越――提供了新的文本佐證和文化實驗場”);另一方面,他又尖銳批判了當代大眾審美文化已經出現的低俗化傾向等消極因素,認為“成熟的大眾文化文本應該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情體驗又不放棄價值理性緯度的意義追求,既渴望審美愉悅的歡樂解放又不舍棄神性緯度的精神提升”,“失卻了審美精神與人文理想制衡的文化權利是可怕的,文化陷入經濟單邊主義和商業實用主義是危險的”,必須靠“在對當代人的生存活動的解讀中強化美學介入現實的力量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來防止可能產生的“非人化與物化”傾向。這見地,即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靠文化把人的素質“化”高,靠藝術把人的境界“養”高。靠高素質、高境界的人去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此乃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

篇(5)

《中國哲學史》雜志主要刊登中國哲學最新研究成果,它順應時展的要求,與中國哲學一起共同成長發展,見證了中國哲學由偏重儒學研究轉向密切關注多種哲學派別、現實社會領域、中西文化交流等的發展態勢。中國哲學發展既受外在社會條件的影響又有其內在自身演化的獨特邏輯進程。

一、大力發展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哲學史》雜志中最為穩定且刊發比率較大的就是對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

首先,儒家哲學仍占主流。從儒道兩家的橫向比較中可知處在世紀之交的儒學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儒學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基石,經過長達2000多年的積淀與傳播,已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及注重道德修養的主張更是當今時展的迫切需要,特別是我國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更是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所以,步入新世紀儒學思想仍然保持著一貫性的優勢發展。

其次,道家地位逐漸上升。2000年,《中國哲學史》上討論道家道教的文章16篇,而同期關于儒學的論文28篇,打破了儒家一手遮天下的局面,二者差值為12篇,2001年差值縮小為5篇,2006年的差值為8篇,2007年差值為7篇,總的來說儒道兩家平穩的保持著較小的差距。當前,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日益凸顯,若想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必須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道家著力倡導的“天人合一”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傳統道家思想對現代科學思想具有重要的啟發性,當代新道家又與新科學有著深刻的聯系。 [2] 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于道家思想中尋求寶貴的思想資源成為現實的選擇。

再次,大量高價值的出土文獻的研究也引發了新的傳統文化研究熱潮。《中國哲學史》大量刊登了郭店竹簡和上博楚簡的最新研究成果。2001年02期有3篇論文進行了針對郭店竹簡的學術爭鳴,2001年03期幾乎用了整個版面來安排“出土文獻與中國哲學思想史專輯”,共17篇文章涉及出土文獻研究,而且研究內容不再以單一的儒家學說為主,而是關涉“五行、道家、宗教、儒家”等諸多內容,并且就研究出土簡帛文獻的方法論進行了思考、總結。大量出土文獻的研究拓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視野,加大了對先秦諸子的研究力度,特別是為早期儒家研究開辟了新的境地。

無論道家還是儒家哲學研究都在不斷創新,屏棄不合時宜的封建社會的思想糟粕,更加關注現實,不斷地吐故納新來完善與提高自身,不斷探索新的問題,老問題也有了新思路。

二、中國現代哲學和現實問題研究得到長足發展

2000年“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文化走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加強了中國哲學與現實經濟社會的密切聯系,《中國哲學史》雜志進行了報道,并加大了傳統哲學與現實相結合的研究力度,而且這一重要角度也成為期刊導向之一。

(一)現代哲學研究逐漸呈上升趨勢。中國現代哲學研究從“五四”一直延伸至今,有著非常強的現實感。2000年以來中國哲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呈多專題發展,人們將目光鎖定于對現代哲學的反思上,這一類型論文的刊文數量在2007年達到近7年以來的新高。時代的發展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創新現代哲學。馮友蘭、張岱年等現代哲學巨匠的思想精華既是對傳統哲學的創新和發展,又為我們確立新的思想體系指引了正確方向,是溝通傳統哲學與現時代的橋梁。為了適應國內外客觀現實的變化《中國哲學史》對中國哲學進行了現代性探索,開始注重哲學研究方法的探討,不斷創新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新的哲學概念、觀點和原理,數量由2000年的3篇上升到2007年的9篇,增長了近3倍。

(二)中國哲學與現實聯系增強,正在逐步構筑新的哲學體系。中國哲學與現實的聯系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2006年探討儒學與和諧社會建構、環境保護及生態平衡關系方面的文章達到6篇。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為中國哲學與現實的密切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另外,儒學為了適應新的社會歷史發展狀況,也在不斷地進行內部思想資源的整合及與外部社會思潮的融合,不斷創新思想形態與理論內容。儒家所倡導的以“仁”為核心的和諧思想對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2000年04期發表了湯一介的《孔子思想與“全球倫理”問題》,認為孔子時代存在著嚴重的“道德危機”,如今的人類社會面臨著更多、更復雜的文化道德問題。孔子思想能夠為建立“全球倫理”提供極其重要的資源,成為不同國家和民族能夠共同接受的倫理準則 。[3]《中國哲學史》期刊也更多的關注儒學與生態問題。儒學對宇宙和人生關注較多,深入探討了人與生命、人與自然的關系,可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踐的指導思想。當前,時代對中國哲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現實它需要其進一步反思和創新,2007年討論社會現實問題的文章有所下降,可能是新的哲學思想正在醞釀。

三、邁向中西交融---中國哲學的國際化

自2000年起中西哲學交流一直保持著明顯的遞增趨勢。進入新世紀,中國哲學全球性發展意識增強,拓展了國際視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對話、溝通和交流日趨加強。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思想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開始了國際化的進程,中國哲學要應對這一新的趨勢,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積極推向世界。中西哲學交流內容涉及倫理、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哲學研究方法論等諸多內容,逐步構建起交流與融合的大平臺。

《中國哲學史》雜志大力介紹中國哲學在國外的研究情況。2000年04期,介紹了德國漢學界的中國哲學研究狀況,德國的中國哲學研究涉及哲學理論的諸多方面,但研究重點為儒學與現代化,中德之間的哲學交流和比較是倍受學者們關注的熱點。2000年6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東亞哲學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同年7月,第十二界國際中國哲學會議在北京舉行,這些會議使中西哲學進一步走向了多元對話。《中國哲學史》雜志對這兩次會議都作了報導,足見它的辦刊宗旨和發展動向。2007年03期與2007年04期分別開設了“東亞思想中的道學” 和“域外儒學研究”專欄,主要論述了中國哲學在朝鮮、韓國等國家的傳播和發展。這些研究打破了封閉保守的地域界限,開始關注其他國家和民族如何評判中國哲學文化,用一種創新、開放和包容的眼光來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中國傳統文化。

中西哲學的融匯與貫通,不是對西方哲學的簡單效仿和搬用,而是在以中國哲學為主體和中心的前提下采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拿來主義”原則。《中國哲學史》正是以對中國哲學的研究為中心課題,將中國哲學推向世界,并推進中國哲學的創新與發展。未來世界的文化呈現出多元化與多極化的趨勢,中國哲學必將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孫立真,從三大期刊看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趨向,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年

篇(6)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建筑哲學思想,建筑理論,建筑技術方法

建筑理論,歷來成為建筑界爭論的焦點。建筑理論涵蓋哪些內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爭議。研究建筑理論的最高層次是建筑的哲學思想,它是對建筑科學本體性質屬性特點的看法觀點,是提出建筑理論的指導思想。建筑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對于建筑科學的認識提出理論原理,并在建筑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建筑技術方法,提出技術方法的原則。現就中國特色建筑理論淺談如下。

1建筑的理論基礎

建筑基礎理論,結合現行的建筑設計實踐,從初級到高級有不同層面,所涉及的問題各有側重,諸如建筑概論、建筑構圖、建筑設計原理、建筑空間等等。總的說來,建筑的基礎理論可以分為建筑設計原理和建筑理論兩個層次。

1)建筑設計原理,側重于闡述建筑創作和實踐中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大都較為明顯突出,內容包括建筑構成、建筑組合、建筑形式構圖、空間組織、建筑構架、環境設計、藝術處理、建筑創作等。

2)建筑理論,側重于建筑深層哲理的探索,是多層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蓋建筑的群體態勢、地理環境、居住建設、不同建筑層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創作思維的闡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機能組織的變化、建筑形象的表現、評論的準則、未來建筑趨勢的預測等,涉及多學科交叉內容。

2中國特色建筑理論的哲學思想

2.1城建園林一體化

城市建筑園林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傳統的建筑學統稱為“營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園林,幾千年來的城市建設都體現著城市建筑園林三位一體的內容,三者的關系十分緊密。

1)城市的選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綠地系統和庭院綠化,城市和園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體由中心區街道院落各個層次的建筑組成;

3)建筑與園林的關系可以用“建筑在園林中,園林在建筑中”來概括。

由此可見,三者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整體。整體性的哲學思想,是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哲學思想。

2.2建筑理論是自然社會相結合的學科

建筑科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獨立學科。過去人們一直將建筑學劃分在自然科學范疇內,20世紀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向。實際上,建筑科學本身的特點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的學科,城市規劃和建設,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包括社會、經濟、人文、管理、安全等社會科學的內容,因此,建筑理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

2.3城市不同現代化

中國城市現代化,因地區不同,現代化水平不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也不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發達地區,有新鄉、成都等中等發達地區,還有甘肅、新疆等不發達地區,對于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應當區別對待,針對不同地區城市現代化特點和發展重點,應確定不同的發展指標和發展步驟,既要重視發展知識經濟,還要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的保護,更要重視生態節能和環保的建設。各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要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快速發展。

2.4綜合效益節儉論

以前說起中國,人們總是很驕傲地用“地大物博”來形容她。但是,隨著我國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針對這一特點,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提倡“勤儉建國”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設時,采用全壽命造價控制,強調綜合效益,力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發展效益的最佳綜合效益。

3建筑理論在建筑實踐中的應用

建筑理論的發展與建筑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任何理論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立其價值和地位。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在我國建筑實踐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建筑與生態和諧,注重環保建設

中國的傳統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和諧,因地取材,因地制宜,這在現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如新疆哈納斯自然保護區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這些傳統。但是,許多地區的環境卻因工業建設時未考慮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致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大氣污染、水源污染、資源過度開發、交通擁擠所有這些,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20世紀80年代,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合理開發資源、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設和設計時,重視生態、節能、環保全面考核,從選址、建材、布局、結構形式、空間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全面考慮生態、環保、節能的要求,注意廢氣污水處理,重視回收可重復利用的物質,如污水經處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僅節約了開支,也減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

3.2重視規劃,在建設中體現全局意識

現在,我國的各級城市建設,非常重視規劃。在建設時,先給城市定位,確定城市規模,劃分建筑區域,再根據建筑類型確定建筑定位,全面考慮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電交通等資源能夠充分利用,使城市工業、交通、居住、商業、服務、文化、教育和休閑娛樂均衡發展。

3.3重視保護歷史文化,在建筑設計和規劃中充分考慮建筑與周圍歷史文物的和諧統一

我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過程中,既要創建新的建筑空間環境,又要重視各地城市與建筑歷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發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創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當地歷史文化、民俗、自然條件,在創新的同時,保持新建筑與歷史民俗文化的和諧統一,在建筑設計時,考慮各地民族風情、裝修特點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時代風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視藝術創作在建筑中的應用,建筑創作體現標準化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和諧統一

在建筑設計中,以建筑模數設計建筑開間,再由建筑開間構成建筑物,即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間尺寸也有標準的模數,這是我國建筑的一個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國建筑又體現了建筑構造的藝術化特點。如:梁、柱、墻壁上及門外飾物的雕飾、曲線屋頂、飛檐形式等,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造型、色彩各異,非常優美,是藝術造型和技術構造的優秀組合;門窗、連廊、樓梯、隔斷等也采用雕飾、彩繪等手法,創造出形態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藝術形象,使建筑藝術與標準化設計完美結合,既充分考慮建設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藝術魅力。這是我國建筑的又一特點。

篇(7)

關鍵詞:風水寶地、事死如生、等級、清昭陵

中圖分類號: B0 文獻標識碼: A

中國建筑文化由于其內涵和形式的獨特風格,形成了中國建筑文化獨特的語言體系。我國傳統建筑作為哲學的物質載體,通過蘊藏在其中的高超木結構技術成就與迷人的藝術風韻,映射出的美學精神、嚴肅的倫理規范,以及對人生的終極理解,鑄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學境界。本文以清昭陵為例,論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陵墓建筑中的體現。

所謂陵寢指中國帝王的陵墓陵宮,是屬于墓葬文化的一個建筑門類,中國封建文化發達,帝王乃“真龍天子”,權傾天下,故陵寢建筑的繁榮,也是世所罕見的。陵墓的建造源于靈魂不滅的觀念。

一、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

“風水寶地”,確實有著較高的物質環境和自然景觀質量,大都符合我國自然大氣候,并依據當地的具體小氣候和地形而選定,是古人長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

歸屬于中國山脈水系的大概,以及納陽御寒的氣候實利功能,風水學家概括出了一個“風水寶地”的環境模式。這個環境模式是一種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圍護的格局: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來龍”,其北有連綿高山群峰為屏障;左右有低嶺崗阜“青龍”、“白虎”環抱圍護;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轉經過;水前又有遠山近丘的朝案對景呼應。基址恰處于這個山水環抱的中央,內有千頃良田,山林蔥郁,河水清明。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盛京)昭陵位于盛京城北約十華里,在滿語中叫“額爾登額蒙安”。因在盛京城北,,俗稱“北陵”。昭陵始建于清祟德八年(1643),至順治八年(1651)完工。迄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盛京通志》稱昭陵“風水”曰“福陵發源于長白,昭陵自城東北疊嶸層巒至此,寬平洪敞,遼水右回,渾河左繞,有包羅萬象控馭八荒之勢。”亦稱:昭陵是由福陵后龍起伏轉換落脈結局。福、昭二陵“同干分支,二陵為一體”。并據此推斷。昭陵選址的“來龍”出自福陵天柱山的“后龍”。太宗皇太極是太祖努爾哈赤之子,昭陵龍脈起自父陵后龍不僅合乎“風水”條件要求,而且也與輩份相合。又有三臺山作為后靠。

二、事死如生的空間布局

事死如生,是中國傳統陵墓營建的原則,所以皇陵的建設亦突出皇權的至上。建筑中軸線的觀念與古代中國傳統的天地宇宙觀相諧的。屈原以建筑學實際也是原始宇宙說的眼光,對天地宇宙的方位、體量深表關切:“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架其衍兒何?”這兩句是說:整個大地平面既然呈南北狹長之形。,屈原詩歌中所反映的這種南北長于東西的宇宙大地平面觀亦即建筑平面觀,對中國古代建筑群體的平面安排深有影響,那便是對建筑群體平面安排的南北狹長及由此產生的縱深之美的執意追求,是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中軸線”文化觀念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走過甬道,周邊的氣氛濃郁起來,來到靈前,有開闊的廣場,進入陵寢空間是在一個凸字形月臺上,有一個石坊作為前導,標定空間,石坊前的坡道抬升臺面,走過石坊,第二層臺面提高了大紅門的陵園主門的地位。石坊與大紅門通過顏色(一青一紅)、虛實、體量的對比和地勢的提高,描繪出陵園起始階段的路徑。

進入大紅門后,可分為三個空間層次:第一階段:從大紅門到隆恩門,第二階段:從隆恩門到隆恩殿,第三階段:從隆恩殿到寶城。第一階段是神道空間序列,又石望柱統領,甬道兩側有六隊石象生顯梯形排列,利用透視學原理越遠對獸間距越近,增加視覺景深,延長神道的深邃感。有償的神道塑造的氣氛,在威懾人的靈魂,兩側石雕似儀式化的象征,實現了死對生的壓制性對話。繼續前行,是方正的神功圣德碑亭,內有圣德碑,上刻有皇太極一生的文治武功,向生者宣揚著死者的功業。神功圣德碑亭位于甬道的正中,卻不可以穿越,而是繞行,所以建筑內部只有陳列空間,無交通空間。繞過碑亭,在肅穆的方城城墻之上有高大的隆恩門樓。兩側四座配殿和碑亭、華表、門樓一起限定出一個方形空間。空間從之前的狹長,轉換成面式的方形空間,突出隆恩門的雄偉,人的心靈重壓抑轉向震撼。隆恩門樓的高聳起了提神的作用。

穿過隆恩門,是第二個階段――方城空間。幽深的門洞,是為了突顯方城內空間的開朗。方城內主體建筑――隆恩殿位于方城北部,與兩個配殿形成方城后部空間的圍合感,寬大的方形廣場將視線推向遠處,通過配殿的收斂,是視點集中在隆恩殿上。與第一階段相比,開敞、恢弘的空間顯示了皇家的氣魄,隆恩殿張揚著帝王生前的威儀。轉到明樓前,空間突然局促起來,殿后與明樓之間的空間很局促,而這里又擠放了石五供使這里更加擁擠。走過整個昭陵,最好奇,最不解的地方便在于此,通過仔細觀察發現,甬道實際上停止在了隆恩殿月臺之前,而不是方城末端的明樓,也就是說,設計者引導生者進入的空間終點就是隆恩殿。隆恩殿后空間即為第三階段――隆恩殿到寶城,這個局促的空間是一段生與死的過渡,是生者對彼岸的沉思。石五供是生者對死者的供祭,而明樓則是要訴說對生死的界定,繼續前行迎面是封閉的影壁墻。在方城和寶城之間形成月牙形的院落空間,是生者路線的回旋,這里的回旋,提出了生對死的迷惑。這個第三階段的空間不僅是前兩個空間的首位,還是一個哲學思辨的過程,是無盡的回想。

三、等級制度不甚完備的單體建筑

儒家的王道思想強調每個人通過“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德行的修養來達到“內圣外王”境界,而在“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里,統治階級真正推崇得比較細致的是“禮”。因此,“禮”的思想與“禮”的制度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這種等級觀念體現在建筑上,則主要表現為以維護倫理為目的,而建構起一系列“分尊卑”、“辨貴賤”的建筑等級秩序模式。表現在建筑中,無論是房屋的開間數還是對屋頂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構件的使用上,均有嚴格的貴賤等級之分,不能隨意逾越,在關內明清各陵都毫無例外地恪守了這一思想。

清昭陵作為清初關外的建筑群,其單體建筑上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建構起嚴格、明確的建筑禮制,等級極不規范,做法混亂,隨意性較大,這與中原宮室建筑的諸多規定是極為不符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清初關外宮式建筑的特點。在房屋開間數上,有奇數也有偶數,隆恩殿與東西配殿等卻均是五開間。再看對屋頂的使用上,建筑的主次關系沒有與屋頂形式的尊卑進行嚴格地匹配,隆恩殿雖是整個陵寢的最核心建筑,但僅是單檐歇山頂,較明樓和神功圣德碑亭的重檐歇山頂等級還要低。這些現象都說明早期滿族人雖然吸收了漢文化,但對于其建筑等級制度文化的周密考慮和形式上的體現卻未了解到其精髓所在。

中國建筑設計很早就吸收了傳統哲學思想,它對傳統建筑的影響比其他國家的建筑體系顯得更為悠久,也更深刻。中國古代建筑對傳統哲學思想的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如何把握好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建筑上的運用,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師思考的問題,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建筑哲學思想,對中國未來的建筑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白晨曦.天人合一――從哲學到建筑[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3

[2] 毛兵.空間的生命對白――沈陽故宮與昭陵分析[J].建筑師,200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人大群体交免费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网站30根| 综合亚洲另类欧美久久成人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加勒比|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深夜爽爽无遮无挡视频| 无码熟妇αⅴ人妻又粗又大|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300部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av狼在线|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99国产精品久久99久久久| 边添小泬边狠狠躁视频|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交性大片|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综合久久国产九一剧情麻豆|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 国产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无码成a毛片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公粗一晚六次挺进我密道视频| 麻豆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国产97在线 | 免费|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老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