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2 17:52: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禮儀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從儀式崇拜到“德誠于中”
傳統中國最初的禮儀文化根植于古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要求順天應時,順應自然規律,故而出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們賦予“天”某種道德性的品質,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就要求人們“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禮儀行為和對祭祀儀式的崇拜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天”的敬畏與崇拜,并發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農業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安排也是為了順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順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保證人們的生存需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必須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別、尊卑有序,每個個體各得其位、各司其職[1]。可見,當時的禮儀文化實際上是為了保證中原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也順應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秩序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事實上是被當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規定的,在客觀上保障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到了夏商周時代,由于政治生活的廣泛存在,原本屬于社會規范的禮儀文化滲透、蔓延到政治領域,以尊卑貴賤親疏為主要內容的禮儀文化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周禮”就具有意識形態的功用。這種意識形態在維持政治秩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維持了社會秩序、規范了家庭及個人的行為。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為”因素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諸侯國之間的固有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社會動蕩、禮樂崩壞的局面,原先的禮儀文化只剩下了繁瑣的儀式和復雜的程序操作。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復“周禮”的主張,意在恢復周代意識形態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規范,恢復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傳統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不只是在禮儀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儀式上,還為外在的儀式注入了思想內涵,即把“仁”納入了傳統禮儀文化之中。“仁”是“禮”的核心,“禮”是“仁”的外在化和具體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論語•顏淵》)。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禮治,“禮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理想的社會是外有禮樂、內有仁義,禮追求社會秩序,樂追求社會的和諧適中,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以禮節和”。禮樂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認為重建社會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按照禮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各司其職,“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孔子提出的禮制思想還表現在做人做事講究秩序和規范上,體現在個人行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季氏》)。體現在處理君臣關系上,“君使臣以禮,臣事臣以忠”。在構建社會秩序上,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孔子在傳統中國禮儀文化方面的貢獻,是在傳統的禮儀儀式中充實了“道德”和“仁義”等思想內涵,使外在的禮儀行為具有內在的精神靈魂,“禮行于外,德誠于中”“德輝動于內,禮發諸于外”(《禮記》),把對外在儀式的崇拜發展為對內在道德的信仰,并追求外在儀式與內在道德精神品質的和諧統一,使外在禮治的強制性走向了內在道德信仰的自覺性。比如孔子曾反問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說,難道僅僅玉帛、鐘鼓就是禮樂嗎?所以孔子提倡節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們通過外在的禮儀表達內在的道德誠意[2]。“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
二、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道德性本質
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讓統治者服從道德規范并遵從一系列的禮儀行為,以此垂范天下,從而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復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統治者作為道德楷模的理想統治模式。在西方社會,柏拉圖最初追求的理想國是讓哲學家成為國王,讓“哲學王”統治整個國家和社會,也就是讓品質優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來統治社會,這與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經過在西西里的敘拉古實驗,柏拉圖的政治設想遭到了失敗,當發現自己的理想國模式在現實中行不通時,他改變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學家當王的最高理想,轉而求其次,也就是轉到追求“次優狀態的國家”的主張,那就是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烏托邦,也就是通過法律來規范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目的。他認為法律是實現國家正義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這樣寫道:“人類必須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3]柏拉圖的這個轉變非常重要,表明他從推崇以德治國到依法治國的轉變。正像柏拉圖設想的那樣,西方社會的德治與法治最終走向了分離和分裂。在個人行為方面,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表現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為上不違反法律規定即可。西方社會的與世俗政治最終也相互分離開來,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強制手段進行管理,而則通過個體內在的修養和規范達成,二者不相互干涉。這是西方國家社會治理的特點之一,與中國崇尚德治、禮法并重的傳統治理模式形成對照。孔子也曾在一個小諸侯國魯國實驗過他的崇尚道德、以禮治國的思想,和柏拉圖一樣,最終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柏拉圖不一樣的是,孔子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堅持著他的“德政”理念,這使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禮治,而沒有轉向法治。孔子闡發的“禮儀”不僅是指個人的行為規范,還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個國家的行為規范,所以“禮儀”是上下貫通的,可見孔子所倡導的禮儀文化體現了一種整體觀,這是把道德信仰與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起來的表現。筆者認為,孔子的禮治思想更傾向于德治,他所倡導的禮儀規范既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更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內和外是一體的,不是分離和割裂的。他所強調的“禮儀”是由內而外的道德行為,道德與禮儀是貫通的。孔子以后的孟子則有舍棄外在禮儀形式,追求內在“仁義”的傾向,把禮儀內化為心理情感的準則[4]。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法家思想,法家強調外在的強制性,儒家側重于內在的道德自律,并強調內在的道德信仰要與外在的禮儀行為和諧統一。事實上只有內外合一才能夠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導致后來中國在治理社會上出現儒法并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時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張內外兼顧的,但是到了宋明時代,外來佛教主張內在的心性修養,強調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徑,使儒家也開始追求內在的超越,這就使得傳統的儒家禮儀更加注重內在的自省和自律,強調由內而外的思想行為規范和道德法則。所以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更強調個體的內在規范及內在修養,而非僅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儀式。
三、中國儒家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
1.禮儀文化教育可以緩解社會的流變性給人們帶來的危機感,幫助人們確立和諧社會認同感
盡管人們都相信人是大寫的,具有無限開拓性和創造力的,但同時人又是渺小和無力的,離開了群體,人將一無是處。確實,人天然就必須是社會人,他害怕孤獨,需要朋友,對自己隸屬于其中的社會組織具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視其為自己安全與發展的基本保障。在我國,現階段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建設一個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狀態協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穩定的社會。然而,當前我國社會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流變特性,“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已成為過去時,人與鄉土之間的紐帶逐漸削弱,人們的家庭血緣因社會的流動性日益稀釋;規則和習俗的繼承性隨之減弱,原來那種以血緣和鄉土為依憑的禮儀文化和認同模式發生蛻變,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歸宿和價值觀選擇。然而面對現代化的發展所產生的文化多樣性、流變性和斷裂性,人們不自覺地表現為文化上的焦慮和困惑:我們應該選擇和創造什么樣的文化,方能使之與我們自身的生活需求相得益彰?這是個深刻影響人們價值追求的問題。基于慣性,人們往往根據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體驗來選擇自己所認同的文化和禮儀。盡管我們提倡和鼓勵文化的多樣性,但如果不能確定一種文化為主流文化的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將受到很大影響。同時,那些自主選擇文化和禮儀的人中,將有不少人因為選擇與他人選擇的不同甚至是相矛盾而仍處于困惑中。可見,無論是從國家的層面還是從個人的層面上說,梳理出真正代表民族心理的禮儀文化和價值觀念,就顯得極為迫切。也就是說,理清文化多元化的主次,宏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構建和諧社會,形成和諧社會認同,就成為迫切的取向。解決這一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強禮儀文化教育。禮儀文化教育不僅通過弘揚具有我國文化傳統的禮儀文化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及明確界定人們之間的關系,而且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感。
正因為如此,禮儀文化教育早在我國古代社會就被視作典章制度和文化認同手段來使用了。以“禮”治國成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最大特質。由于持續地教化與推行,“禮”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成為潛伏在每一個中國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以后,中國的革命先驅者們接受了西方社會的民族國家概念,提出重振禮儀文化與社會認同問題,在當時這意示著中華民族的自我覺醒。當前,在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樣性和選擇的無約束性使得人們對民族身份的需要異常迫切,民族身份認同問題再一次突現出來。強化禮儀文化教育有利于維護本民族在身份上或精神上的認同。通過參與其中,在討論與有意識的努力中,不僅可以維護,而且可以進一步建構本民族的禮儀文化。所以,采取參與式的建構性認同方式,大力加強禮儀文化教育,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兼容一些外來文化,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消除因為流變性造成的恐懼感、不安定感和無歸屬感,消除因為文化矛盾與沖突造成的人際矛盾與沖突,培養國人自覺地維護民族身份,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創造和諧社會認同的主要路徑。
2.禮儀文化教育能夠促使人們正確看待文化民族化與全球化的關系,在開放中實現和諧社會認同
文化認同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養料的過程。一個民族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其他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傳播,不與其他民族分享各自的禮儀文化成果,可能很快就會陷入亡種的境地。在當今這樣全球化的時代,孤芳自賞將誤國誤民。應該看到,社會認同是以異質社會為自身的鏡子的,禮儀文化首先要有民族特質,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普世化的些許特征。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無一不是在與異質文化和民族的交往中感悟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有當一種社會和文化接觸到異質社會時,它才開始意識到社會認同問題,才開始關注社會認同,并以社會認同為基礎來實現民族精神或國家凝聚力的目標。也就是說,只有當接觸到異質社會及其文化時,民眾的文化感情———指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才會迸發。其實,這種對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和對自身社會的認同,不可能突然長成,它是長期禮儀文化教育的結果,是長期受自身文化的熏陶,對于自己所處的文化逐步而深刻的認同。人們的文化氛圍與人們的感情是相協調的,人們的感情、激情亦是其文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在開放的世界里,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人的認同也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人們的文化感情同樣也在起著變化,而且具有了新的意義與價值。人們的感情取向是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的,但是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可能發生沖突,孕育著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必然要反映在人們的感情上,引起感情上的波動。如果兩種相交融的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沒有較大的對立,那么這種交融過程中人們的文化感情波動不大,反之則波動大。這是文化對于人們的感情而言。另一方面,人們的文化感情也會影響到文化交融的進程,人們在感情上基于各種因素對異文化的好惡,往往左右人的行為,對文化交融起著阻礙或推動的作用,影響人們對異文化的認同。
在當前,禮儀文化教育可以使人們明了禮儀文化的普世性意義必須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把西方禮儀視作一種具有普世性意義的禮儀,中華禮儀文化的發展意味著盡可能多地吸取這種普世性的西方禮儀,使自己更具普世性意義。另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中華禮儀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民族禮儀來看待,越是獨特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它必將在全球化的大浪中顯現出其獨特的魅力來,顯出其普世性的意義來。所以,禮儀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樣說并不意味著民族禮儀的文化認同要固守傳統,或一味西化,而是意味著要在禮儀的民族性與普世性之間保持一種適當的張力,使和諧社會的發展既承繼禮儀文化的傳統,又帶有世界的寬廣眼光。因此,通過禮儀文化教育,可以引導人們以我國傳統文化為主旋律,吸納一些國外的優秀文化因素作為補充,以作為和諧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這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人們的渴求。
二、禮儀文化教育推進和諧社會認同的主要路徑
1.從禮儀文化教育的內容上看,禮儀文化教育要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禮儀文化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包羅萬象。從類型上看,有言談禮儀、舉止禮儀、信函禮儀、公務禮儀、涉外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從對象上看,有形象塑造禮儀、待客禮儀、饋贈禮儀、交談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從表現形式上看,有禮節、禮貌、儀表、儀式、服飾等方面的教育。從范圍上看,有中國禮儀和外國禮儀的教育。從時間跨度上看,有傳統禮儀、現代禮儀的教育。在禮儀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所有這些內容都必須納入教育體系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對禮儀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社會產生真正的認同。可是,面對如此之巨內容,如果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圍繞禮儀教育的深層內核———文化展開,文化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經濟、政治的發展緊密相連、互相促進的。代表先進生產力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包含著科學的、合理的思維方式及有效價值原則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才能獲得人們的高度認同。文化體系內部的有序性、一致性才能保證文化的權威,給人們提供凝聚、依附的中心,滿足人們精神安全的需要、情感歸屬的需要,并最終獲得高度的認同。總之,在禮儀文化教育中要牢牢把握一點,即文化認同是人們的主觀行為,禮儀文化教育要契合人們的價值標準、適應人的思維模式、反映人們的利益、迎合人們的情感喜好,并促使人們自覺奉行文化的價值原則、遵守其道德規范。只有這樣,通過禮儀文化教育,才能提高和諧社會認同度,增強文化的權威性,并使這種權威性通過社會輿論等形式表現為一種強制力,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自覺地服從文化體系的規范。
2.從禮儀文化教育的渠道上看,禮儀文化教育要堅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多管齊下
禮儀文化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然而,目前我國的禮儀文化教育存在明顯不足:各級院校苦口婆心,嘗試利用各種途徑進行禮儀文化教育,然而社會禮儀文化教育卻相對滯后,社會中泛起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物質至上主義塵渣,慢慢便將學校的各種努力化為灰燼。因而,要真正實現和諧社會認同,創造出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于一體的一種文化形態,就必須做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因為家庭教育是個體掌握禮儀文化的起點,它好比在一張白紙上描繪美麗的圖畫,只要家庭禮儀文化教育堅持不懈地進行,便能為構建和諧社會認同先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各級院校教育是個體各種禮儀知識的主要養成所,是禮儀文化教育的中堅場所。當然,學校畢竟只是一個實驗場所或中轉站,最終,所有個體都要進入社會這個大熔爐,各種禮儀文化教育最終都得接受社會大熔爐的熏陶。可見,社會實質上是禮儀文化教育的最核心、最有實效的基地。所以,我們必須以我國的傳統禮儀文化為基點,結合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全民性的禮儀文化教育。以和諧社會認同為目標,動員全體公民積極參與禮儀文化建設,及時概括和提升群眾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各新禮儀、新文化,樹立適于當前形勢下的優秀典型和真實榜樣。同時,在加強禮儀文化教育之時,尤其要分析禮儀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使人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縫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裂痕,使之協調一致、多管齊下,才能在長期的努力中凈化社會風氣,養成自覺的“八榮八恥”意識,實現和諧社會認同。
3.從禮儀文化教育的進程上看,禮儀文化教育要因時而異、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這是中國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一個有生命力的民族猶如一個活的有機體,從古代歷經近代而進入當代,其禮儀文化也在歷史流變中革故鼎新,既不失其固有的民族性,又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烙上時代性。在古代,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和誠實守信等傳統。在近代,隨著儒家傳統的衰微和西方科學文化的侵入,進步、愛國、科學、民主等價值觀念構成了寶貴的近代文化傳統。在當代,改革開放的實踐孕育出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新的文化脈絡。另一方面,每個個體都有一個成長的歷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他所掌握的禮儀文化知識應是不同的。在兒童時代,禮儀主要模仿他人行為規范或遵守制度規定;在少年時代,主要是了解修身養性和人際交往的禮儀文化;在成年時期,要運用乃至創造適應社會需要的各種禮儀文化。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不同階段對禮儀文化會有不同要求,因而,禮儀文化教育的內涵應該是動態的,與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大體協同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禮儀文化教育這三個部分是相互依存、有機組合的。內容是通過渠道實現的,內容是逐步教授的;渠道是內容的渠道,進程也是內容與渠道的進程。
三、結語
關鍵詞:體育舞蹈;禮儀;文化;內涵;
1.概念界定
1.1 禮儀
“禮”字和“儀”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禮”,多指個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禮節;“儀”,則多指集體性的,像開幕式,閱兵式等,就是儀式。
1.2 文化
廣義的文化,著眼于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于人類卓立于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2.現狀研究:
本人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按1986年N2011年,以“體育舞蹈”為關鍵詞查至iJ904篇關于體育舞蹈的論文,這904篇文章涉及到體育舞蹈的起源、發展、技術、功能、特點、作用與價值、規則與裁判法、教學與訓練、調查現狀、運動醫學、運動力學、美學、心理、學科研究、體育舞蹈與全民健身、體育舞蹈與高校課程、體育舞蹈與素質教等研究。在這些文獻中,關于體育舞蹈禮儀研究的文獻資料只有三篇,馬玲《體育舞蹈禮儀文化透析》、段桂梅,王冬梅《禮儀訓練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滲透》、劉芳,韋軍湘,趙忠玲《試論形體舞蹈禮儀與女大學生終身體育教育》。
2.1 涉及體育舞蹈部分禮儀研究的文獻:
馬玲《體育舞蹈禮儀文化透析》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1)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比較 (2)體育舞蹈禮儀的表現形式與手段(3)體育舞蹈禮儀的重要性(4)體育舞蹈禮儀的教育功能, 劉芳、韋軍湘等人在《試論形體舞蹈禮儀與女大學生終身體育教育》中著重從鍛煉價值、美育價值和終身體育的價值三方面詳細闡述了形體舞蹈禮儀對女大學生終身體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2 體育相關項目禮儀研究成果:
侯軍2000等也從藝術體操教學中的形體訓練形體舞蹈禮儀形體訓練的手段與方法體育教學中形體禮儀和修養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思考;鄧惠在《競技禮儀觀芻議》中提出體育商業化對競技禮儀建設的負面影響,并從體育商業化對競技禮儀建設的負面影響、體育人文精神的沖擊、對運動員道德思想的沖擊三個方面予以闡述,指出了要想建立正確的競技禮儀觀,必須在弘揚人文精神、回歸競技本質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競技禮儀制度,從而突出了禮儀在競技中的重要性;賀澤江在《體育專業開設現代禮儀學的必要性及其現實意義》中提出,體育專業開設現代禮儀學選修課有助于維護體育專業大學生良好的形象,有助于體育專業大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有助于體育專業大學生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有助于發揮體育強大的公關效能,更好地為國家建設;黃荔娟在《從競爭視角探析高校體育教學中形體與禮儀結合教學的優勢》一文指出了高校禮儀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禮儀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并指出形體訓練與禮儀有機結合具有很大的教育優勢,并總結出形體與禮儀結合教學的方法:掌握禮儀知識、嚴格形體訓練,不同禮儀運用不同的教學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形體禮儀的運用。
3.對所看文獻對其進行分類:
3.1體育舞蹈禮儀的社會價值:
王利紅《體育舞蹈的社會價值》體育舞蹈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體育運動的一部分,它集體育、音樂、舞蹈、藝術于一體。對體育舞蹈的內涵、體育舞蹈的功能、體育舞蹈的教育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幾個方面論述。體育舞蹈具有塑造人的形體,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團結友愛精神,增進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質等作用,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3.2從當代體育舞蹈教育角度:
通過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實施禮儀教育,使學生感受形體禮儀的重要并加深對禮儀的理解,講解課程意義,教師以身作則,言談舉止實訓等方法有助于提升課堂效率, 王懷虎《體育舞蹈在高校陽光體育運動中的教育價值》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結合“陽光體育運動”的全面實施,系統闡述了體育舞蹈的內涵及其在高校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認為體育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符合當今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對培養學生高雅的氣質、優美的動作舞姿以及綜合素質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指出了高校開展體育舞蹈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3.3從體育舞蹈禮儀的美育角度:
在形體舞蹈、禮儀課中,教師勻稱的身體、顏色協調的服裝、端莊的儀表、自然大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愉快的情緒、形象生動的講解藝術等,都直接感染和影響學生對動作的掌握以及對審美情感的培養。而學生在動作練奏、肢體運動的剛柔交替、平衡優美的姿態造型等,這些都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美的氛圍內,通過自身的參與而得到美的熏陶,劉芳韋軍湘趙忠玲《試論形體舞蹈禮儀與女大學生終身體育教》。
3.4從體育舞蹈的健身健心角度:
趙美榮、余彬《體育舞蹈的健身價值研究》本文通過對體育舞蹈的價值進行研究,顯示了體育舞蹈具有提高身體素質、形成良好形態、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引導人們參與體育舞蹈,發揮體育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董焱、謝欣、李琳《中國體育健身舞蹈的價值分析》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悠久傳統的中國體育健身舞蹈因其豐富的健身娛樂功能被廣大民眾所喜愛,中國體育健身舞蹈由于其廣闊的地域性、悠久的歷史傳承性、豐富的民族性等因素造成了其自身價值也具有多元性和豐富性,但究其根本來說該健身手段具有相對獨立的社會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健身性、科學性、大眾性等方面,也體現在健身舞蹈的社交性、娛樂性、審美性等方面。
4 總結
在期刊論文中由于篇幅有限,對體育舞蹈禮儀相關文章較少,由于近幾年體育舞蹈進入各高校的課堂因此對高校體育舞蹈禮儀直接或間接探討論文增多,研究其社會價值其次,雖從社會價值、教學訓練、審美角度探討了,但是內容還是比較淺顯,重復較多,我們應該加大體育舞蹈在我國的推廣力度,推動該項目在我國的蓬勃發展。(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陳躍華.從全民健身角度探討體育舞蹈的價值[J].現代商貿工業2010,(09).
[2] 魏玉琴、 王懷虎.體育舞蹈在高校陽光體育運動中的教育價值[J].運動2009,(02).
關鍵詞:孝文化;孝道;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進校園,潛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對人能產生暗示,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十分深刻,表現在幼兒的身上更為突出。為此,我們利用環境的創設和布置,拉近師幼之間、家園之間的距離,彰顯孝文化。在園內,我們進行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設,無論是墻面還是走廊或戶外操場墻面,都圖文并茂地進行展示,同時通過經典誦讀、孝行活動、教育課程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向孩子、家長、老師詮釋“孝”的豐富內涵和其具有的現實意義。
1.“傳誦經典”了解“孝”
園內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對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級段的孩子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傳播教育活動:每天的幼兒餐前活動,我們針對各年齡幼兒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優美詩詞》《三字經》《弟子規》,讓孩子通過誦讀,了解古詩詞的魅力和含義;在幼兒園“六一”匯演中,孩子們還進行了“誦經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僅讓孩子深入了解中國舞蹈的肢體美,也讓幼兒更多地了解中國詩詞的美;慶元旦活動中,大班孩子們朗誦了《弟子規》,并以舞蹈編唱的形式展示給家長們看,從中感受到“關愛與孝敬”的重要性;我們還將中國優美詩詞《憫農》《靜夜思》編到課間操中,師幼邊唱邊跳,共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快樂成長”踐行“孝”
為大力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結合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關于組織開展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活動,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學雷鋒”活動中,幼兒園青年團員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長委員會成員來到西湖街道開展了以“走進社區?關愛老人”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全體青年團員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長用行動踐行了孝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長輩。
3.“禮儀教育”學習“孝”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孝、懂得“孝”、踐行“孝”,幼兒園開設了專門的禮儀教育課程。全書共有六冊,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兩冊,每冊22個教育主題,全書共132個教育主題,結合幼兒園禮儀主題教育,按基本禮儀、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節日禮儀5個部分,包括了6歲以內幼兒遇到的大部分禮儀場景及內容,每一個活動充分展現了禮儀的重要性,讓幼兒學會知禮懂禮,學做孝順、禮貌、懂事的孩子。
4.“校園環境”傳承“孝”
良好的校園環境、室內的主題墻飾都可以成為孩子們教育的契機,所以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三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的環境教育,園內創設了孝文化主題墻,讓孩子們在欣賞、學習中傳承“孝”。幼兒園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傳統主題特色:一樓用傘、燈籠和中國結進行裝飾,燈籠和中國結的結合更是一種孝文化的傳遞;二樓以扇子為主題,在扇子上用毛筆書寫了許多成語,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樓以“團團圓圓”為主題的吊飾,有家長、孩子、老師們共同制作的繡球;結合教學活動,張貼幼兒自主收集的少數民族的圖片及資料,供孩子們了解、學習。
二、教師隊伍重建設,身體力行推“孝道”
1.傳統節目,寓教于樂
孝文化的傳播應該從教育幼兒的教師們做起。教師要身體力行,在與幼兒、家長、同事的溝通言行中,踐行孝文化,更要善于發揮教育機智,捕捉教育時機,創造性地在教育實踐中滲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國開展傳統文化節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師們排練節目的高效率。老師們排練了《茶藝》、古代宮廷話劇《守時》、情景劇《學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陽紅》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級優秀節目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2.演講比賽,展露風采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青年教師的蓬勃風采,引導和激勵青年教師不斷提高師德素養與自身修養,提升青年教師團隊合作能力,進一步加強各校之間的交流學習,我園結合上級文件精神,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四有’好老師”的主題演講比賽,老師們用平凡、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詮釋。
3.自主閱讀,提升修養
書可以給我們傳遞新的知識,書可以給予我們正能量,書可以讓我們結識更多的朋友,書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書還可以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老師們利用業余時間,加強自主閱讀,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師都閱讀了一本經典書籍,并撰寫了讀書筆記,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提升個人修養。
三、家園共育同攜手,合力互動興“孝道”
我們積極利用家長會、親子活動、家園共育欄等途徑,搭建家園共育橋梁,向家長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家長攜手,培養幼兒的孝心,共同推進幼兒園的孝文化教育。
1.體驗活動促孝行
“應該這樣做”和“我要這樣做”是不同的教育結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在真切情感體驗中,懂得為什么要“孝”,怎樣“孝”,從而讓“孝”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因此,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體驗活動,如重陽節活動,孩子們親手制作了手工賀卡,攜帶了蘋果,送給爺爺奶奶,祝他們平平安安,爺爺奶奶臉上都露出喜悅的笑容;“三八”婦女節活動,給媽媽送上自己用真誠制作的賀卡禮物,讓她們感受溫暖和愛;母親節、父親節時,鼓勵孩子回家主動為父母端上一盆洗腳水,給父母洗腳,并將自己對父母的愛大膽表達出來,體驗親情的溫暖。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義,有助于他們從小就踐行孝文化。
2.成長足跡展孝行
關鍵詞:《說文·牛部》,禮儀,尊卑,孝道
《說文》作為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音義的字書,其“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1],蘊含著豐富地古代歷史文化信息,堪稱中國上古時期的一部百科全書。對這些信息的挖掘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同樣有助于加深對《說文》價值的認識。下面我們就以許慎《說文·牛部》之45字為例,略探其中所蘊含的部分文化意蘊。
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上古社會更是有一整套嚴格的倫理道德、禮儀制度。禮儀制度體現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古人倍加推崇:《禮記·冠義》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2]《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3]
許慎在編訂《說文》字序時,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嚴格依照中國古代倫理道德及禮儀思想依次排列,《說文·牛部》亦不例外:
一、雄尊雌卑(男尊女卑)思想。作為父系社會的延續,中國古代社會充斥著嚴格的男尊女卑等級思想,孔子曾云:“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別,男尊女卑”[4]等。作為男尊女卑思想的投射和推廣禮儀,古人對待動物自然也形成了雄尊雌卑的思想。許慎在“牛”部字的排列順序上也嚴格遵循這種思想:《說文·牛部》與雌雄性別相關的字有(“犗”字亦與牛之性別相關,但情況不同,下別有論):牡、犅、特、牝,它們在 “牛”部依次為第二、三、四、五字。我們先列出許慎對這幾個字的解釋:牡,畜父也;犅,特也;特,特牛也(段玉裁注:“特本訓牡”);牝,畜母也。以上幾字,牡為畜父,當然是雄性;犅、特二字,根據許慎的的解釋以及段注亦可知其與雄性相關,牝為畜母,顯然是指雌性。牡、犅、特、牝幾字,許慎嚴格按照先雄性再雌性的順序排列,其雄尊雌卑之思想明矣!
二、尊老愛幼思想。長尊幼卑、尊老愛幼歷來為中華民族之美德,《孟子·梁惠王章句》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孟子·告子下》亦云:“敬老慈幼,無忘賓旅。”[5] “孔融讓梨”,懂得尊老愛幼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同樣,作為長尊幼卑、尊老愛幼思想的投射和推廣,許慎在《說文·牛部》的字序編排上亦遵循了這一思想。《說文·牛部》許慎按照尊老愛幼之思想前后排列及解釋的字為:牡,畜父也;犅,特也;特,特牛也;牝,畜母也;犢,牛子也;,二歲牛;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許慎先牡、犅、特(三字皆可解釋為“畜父”)、牝(畜母),后犢、、犙、牭(皆為子輩),先父母后子輩,其尊老之思想明矣!先“(二歲)”再“犙(三歲)”后“牭(四歲)”,先小后大,其愛幼之思想明矣!
三、封建“孝道”思想。“孝道”歷來被奉為中國家庭倫理道德的重要指導思想,早在春秋戰國之際就有專門導人行孝道之書《孝經》傳世,后來更是被儒家奉為“十三經”之一。作為中國封建倫理道德基礎之基礎,古人把“孝”看做是做人最基本的行為準則,俗語云:“百善孝為先。”《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禮儀,教之所由生也。”[6]而不孝則被視為萬惡之最,《孝經》載孔子之語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6]古人之“孝道”內涵豐富、冗雜,若背離孝道就會遭人唾棄。許慎之《說文》亦沿革了這一思想。上文提到,“犗”字本體現了牛之性別,但我們當時未論。《說文》:“犗,騬牛也。”即被閹割過的公牛。“犗”與雄性相關,許慎卻將它列于“牝”字之后,為何?《孝經》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6]司馬遷《報任安書》云:“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7]故“犗”,刑余之牛,雖為雄性,已屬“不孝”,“無所比數”,不得與其它表示雄性之字“比數”,只能列于“牝”后。
參考文獻
[1]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戴圣.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1.
[3]左丘明.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1.
[4]列子.列子[M].長沙:岳麓書社,2001.
[5]孟子.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鄭玄注.孝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5.
關鍵詞:大語文觀;一體化;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360-02
1.語文學習不再是單一語文課上按教學大綱計劃完成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語文學習而是把語文知識學習、運用與學習企業管理、企業文化通識、禮儀修養、德育、心理健康、社會實踐等人文知識結合,進行"大語文"教學實踐。現在許多職業院校看中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有意識的縮短或者取消語文課的教學,造成學生語文運用的短板,出現有些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時,連起碼的條據都不會寫的狀況。最早提出"大語文觀"理論的是河北省邢臺八中的語文教師張孝純。他在《"大語文教育"芻議》一文中,主張語文教與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更多與實踐生活掛鉤,教會學生處理各種事務的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于魚",改變了以前教學跟著現成的教學大綱教材走,局限于思想教育、課文中心思想、寫作技巧字詞句章的處理的教學,學生沒興趣狀況。借鑒這一"大語文"教學觀,根據職業院校的學生已有一定的語文文字基礎,只是缺乏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的實際,結合職業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在企業管理、企業文化建設課程學習中,運用"大語文觀"進行語文教學實踐。例如,可用一課時講解應用文寫作知識,一課時結合企業管理、企業文化案例學做文案處理,鼓勵學生 "越界",以工作任務帶動語文知識的學習與運用,促使學生與社會零距離。又例如在調查報告的寫作教學中,結合企業管理的市場調研,進行教學實踐。首先把學生帶入市場,以課題分組,指導他們進行調查,討論,用所學的調查方法進行市場調研,細分市場劃分,教學生做"有米之炊",在實踐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掌握寫作方法,完成文案處理,最后形成市場調查報告。把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與非智力素質結合起來,把語文教學融入"一體化"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改變以往注重課堂教學,按教學大綱具體目標要求老師講解,學生照著做,到今天"目標"在師生探討下,學生獨立做,然后老師檢查評估,糾正偏誤,提高學生技能,提高學生素質。這種一體化教學是職業教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旨在使實習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的先進教學理念。又如本人在應用文《計劃》、《總結》寫作教學時改變了以往只在課堂上講解的方法,而是結合企業管理中的現場管理進行教學,打破課堂界限,采用"一體化"方式教學:老師首先布置工作任務,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小組討論,進行實施方案策劃,學做工作計劃,填寫實施計劃工作單,老師指導采取步驟的正確性,學做"計劃",學生完成職業能力的訓練和實踐。這些完成以后再做項目總結報告,老師主持,完成《總結》寫作。尤其是應用文技改論文的寫作教學,既涉及論文寫作知識也涉及專業知識。教學時把論文寫作知識揉入到學生的社會實踐與操作實踐中,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成文,完成教學任務。
2.把"大語文教育"觀中的"兩翼"語文活動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去
融入禮儀修養、國學教育中,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如閱讀訓練,朗讀表演、戲劇知識、國學教育等可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中去。如指導學生排演禮儀修養情景劇《三顧茅廬》,在戲劇表演中既要掌握古文知識,人物形象的塑造,提高語文素養,又把禮儀修養融入行為中。搞活語文基本訓練,引導學生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學習語文。排練情景劇的形式中,理解作品,飾演不同角色,學會表達,學會運用語文知識。"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3.通過互聯網擴大語文學習途徑
現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達,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利用信息,大數據,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如應用文《新聞》、《簡報》的學習利用互聯網提供的新鮮話題,開展討論寫作,這是"任務驅動"的教學法實踐。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因隨著問題的一一解決,獲得成就感,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總之,"大語文"觀下的語文學習,克服了課時少,枯燥無趣的弊端,真正做到語文學習,活學活用,在學中運用,在運用中學。這種教學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現代禮儀 企業形象 塑造 作用
前言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禮儀專家孔子就認為禮儀是一個人:“修身養性持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普通人的生活、工作中,里最重要的是以禮待人,有時侯禮的作用不可估計,從某種意義上講,禮儀比智慧和學識都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個行業的企業、公司越來越多,面臨著同行業的日趨激烈競爭,企業能否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獨樹一幟,不斷發展壯大,各個方面的因素都有一定的作用。其中,良好的品牌形象無疑是最重要的。
一、現代禮儀在溝通信息中的作用
現代禮儀具有溝通信息的作用,在溝通信息方面的禮儀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種是言語禮儀;一種是飾物禮儀;一種是行為表情禮儀。 其中:一個信息的傳遞等于7%詞語加38%語音加55%表情。人們在問候、送客及陪同客人時遵循一定的禮儀規范,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從而達到順利進行信息溝通的目的,比如問候客人時,適度的微笑、得體的自我介紹、會給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送客時,在客人起身告辭的時候,您應該起身,在客人右前方半步處頻頻伸出右手,為客人指引行進路徑。如果客人走樓梯,因該送到樓梯口,并站在樓梯口目送客人的身影消失。乘電梯時,您應該先到電梯口,幫助客人按下向下的按鈕,待電梯道來時,伸手扶住電梯門,請客人進入電梯,面帶微笑站看著客人,等電梯門關閉后,方可轉身離開;陪同客人參觀前,對參觀主體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全面、系統、流暢地介紹參觀主體。企業的員工在工作時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細節,以禮待人,這樣就容易博得合作伙伴的認可,一般人會認為,企業的員工訓練有素,合作才有安全感,這樣才有進一步信息溝通的可能性。
二、現代禮儀在情感聯絡中的作用
情感的聯絡也是現代社交禮儀的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誠。以真誠的心換取他人之心;以真誠的行為款待他人;以真誠的語言取悅他人。真誠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場合,尤其需要付出一顆真誠的心,方能收獲溫暖。
三、現代禮儀在企業塑造形象中的作用
1. 現代禮儀最重要的作用是塑造形象。企業中公關人員的舉止言行、衣帽服飾等符合公關禮儀的要求,不僅反映出個人的形象和素質,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組織的形象,是企業或公司形象的一種外顯方式。日本著名實業家松下幸之助本來不修邊幅。一次,他去理發室,理發師當場批評他不注重修飾自己的容貌:“你是公司的代表,卻如此不注意衣冠整潔,讓別人怎么想?連老板都這樣邋遢,你想他的公司還會好嗎?”自此,松下幸之助便痛改前非,開始注意自己的衣著打扮和在公眾面前的儀表儀態。想到今天的“松下產品馳名天下,這與它們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的表率作用和嚴格要求員工懂禮貌、講儀表是分不開的。
2.現代禮儀可以規范企業內部公眾的言行,協調領導和員工之間的關系。作為公司的領導,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員工,會使全體員工團結協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進而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例如:有一家企業的經理經常在眾人面前訓斥員工,動不動大發雷窒。有個員工經常挨批,對此他非常不滿。一次,車間生產線出現了問題,可是,這個員工因心中有氣,不想告訴相關人員。結果,造成大批產品報廢,使企業瀕臨破產邊緣。
3.現代禮儀可以密切與外部公眾的關系,形成和諧、融洽、合作的關系,獲得外部公眾對組織的認可和好評,從而創造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最佳環境。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一度處于大蕭條中,全球旅館業倒閉了80%,希爾頓旅館也負債50萬美元,但這家老板沒有灰心喪氣。他教導員工,無論旅館本身的命運如何,在接待旅客時千萬不可愁云滿面。他說,希爾頓旅館服務人員臉上的微笑永遠是屬于旅客的。自此,員工們的微笑服務使旅容對希爾頓旅館充滿了信心,在社會經濟普遍不景氣背景下,不僅挺過蕭條,而且一枝獨秀。
4、現代企業禮儀對企業形象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
員工的禮儀修養不僅體現?了一個職工自身素質的高低,而且反響了一個公司的整體水平和可信程度。 如果每一個企業員工都能夠做到接人待物知書達禮,著裝得體,舉止文明,彬彬有禮,談吐高雅,公司就會博得社會的信任、理解、支持。反之,如果大家言語粗暴,衣冠不整,舉止失度,接人待物冷若冰霜或狂妄無禮,就會有損企業形象,就會失去顧客,失去市場,在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人們往往從某一個職工,某一個小事情上,衡量一個企業的可信度,服務質量和管理程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禮儀能夠調節人際關系,從必定意義上說,禮儀是人際關系和諧發展的調節器,人們在來往時按禮儀規范去做,有助于加強人們之間互相尊重,建立友愛合作的關系,緩和和避免不必要的抵觸和沖突。一般來說,人們受到尊重、禮遇、贊成和贊助就會產生吸引心理,形成友誼關系,反之會產生敵對,抵觸,反感,甚至憎惡的心理。禮儀具有很強的凝聚情緒的作用。禮儀的重要功效是對人際關系的調劑。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相互關系錯綜復雜,在安靜中會突然產生沖突,甚至采用極端舉動。
結語
如果人們都能夠自覺主動地遵守禮儀規范,按照禮儀規范束縛自己,就容易使人際間情緒得以溝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愛合作的關系,進而有利于各種事業的發展。所以禮儀是企業形象、文化、員工修養素質的綜合體現,我們只有做好應有的禮儀才干為企業在形象塑造、文化表達上提升到一個滿意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呂維霞.現代商務禮儀及其發展的新特點[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04,03.
[2]于楊.我國禮儀文化產業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03-01.
[3] 程家文.當代禮儀研究——以電話禮儀為例談禮儀的原則[J]群文天地.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