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7 16:36: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溫室效應造成的影響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這個特殊的經歷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全球氣候在變暖,“暖冬”向我們走近。大自然讓人感受的這份特別的溫暖,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全球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所致的“溫室效應”,以及將世界天氣攪成一團糟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嚴峻問題
溫室效應,被認為是全球最嚴峻的環境問題。由于工業生產和人類活動造成環境污染、森林被破壞,導致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等氣體的排放增加,使地球氣溫上升?,F已證明,全球變暖趨勢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相一致的。與此同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又不謀而合地從中作亂,更加重變暖的程度。另一個說法是,地球是個開放的系統,自然因素在氣候變化中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如太陽黑子相對數近年來呈現增加的趨勢;地球冬至時的公轉半徑在縮短,與太陽的距離正在拉近。
不管是什么樣的說法,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氣候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并受到人們普遍關注。最近美國出版《瀕臨失衡的地球》一書,討論了氣候變化與人類文明的關系。有一點可以肯定,氣候總是與社會、政治、經濟因素交織在一起,進而影響社會發展。氣候的變化也會帶來一系列深遠的后果:影響全球生態系統,使一些物種無法適應氣候變化而消失;影響水文、水資源、農業生產,如蟲害、干旱、洪澇導致農業減產;氣候變化使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海岸地區遭受海浪和風暴襲擊。氣候變化還可給經營活動帶來沖擊,使一些企業受損,如生產御寒商品的企業瀕臨破產,同時也帶來新的商機和產業形態。除此之外,溫室效應所導致的氣候變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更為廣泛、嚴重,甚至災難性的后果,這些都是人類難以接受的“禮物”。
“禮物”清單
1.熱致疾患。這是溫室效應最直接、最嚴重的后果。在急性熱致疾患中,最常見最嚴重的是中暑。年老體弱的老人、嬰幼兒最容易發生中暑,中青年也可因在高熱環境活動過多而中暑。有人錯誤地認為,由于空調等降溫設施的普及,中暑將不會發生。事實上,當人體熱適應機制減弱時,如遇熱浪突然襲擊,中暑很容易發生。當然,溫室效應也可使痱子、頭痛、失眠、高血壓、減退、障礙、心肌損害、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腎結石等發生增多。
2.傳染性疾病。冬天的嚴寒是一位“冷面殺手”,使諸多微生物處于休眠狀態。遇到暖冬,該被凍死的沒死,本沒有繁殖力的仍進行了繁殖,使病毒、細菌和攜帶它們的蚊蠅、老鼠等數量增加,密度增大,這使傳染病發生的可能性大增。溫室效應所伴隨的環境污染加重,含有病原體的污染顆粒物隨風漂游,可加速疾病的傳播。與溫室效應有關的特大洪水,又使深藏的病原體顯露出來,隨著洪水流向不同地方。以上幾方面的因素,必將導致流感、出血熱等傳染病增加,或導致新的傳染病出現。
3.其他“禮物”。溫室效應所致的氣候變化,其特點是氣溫變化大,時冷時熱,持續高熱或高寒,可使心腦血管、呼吸、消化等疾患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適宜溫度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生長和發育必然產生一定影響。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溫室效應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的生活空間將大大縮小或被剝奪。
全球總動員
溫室效應給人類、人類健康帶來這么多“禮物”,我們既不想收下,也無法拒絕,該怎么辦?其對策可分集體行動和個人行動。
“在位于南美大陸南端阿根廷境內‘冰河公園’里,每隔三四年都可以看到一次阿根廷冰湖最壯觀的‘冰壩崩塌’景象,然而,這一景觀自1988年1月17日最后一次出現后就再也沒有形成過。據科學家考察,由于地球溫暖化的緣故,冰河最前端的高度比20世紀80年代大幅度降低,因此不能再形成冰壩。
”
“1991年,奧地利和意大利國境附近的冰川,發現了一具約5000年前的男尸,服裝和攜帶品幾乎都完好無缺,這次發現顯然是由于冰川快速萎縮的緣故。”
“南極大陸冰山出現龜裂,1998年3月23日衛星拍照的冰山與十幾天前相比,約有200平方公里的冰山消失了?!?/p>
“地球溫暖化給北極地,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帶的植物帶來極大的影響。一些北極圈內特有的植物開花期提前,致使按期而來的蜜蜂因錯過開花期而不能傳授花粉。這些植物由于無法傳宗接代而數量銳減?!?/p>
近年來,有關地球溫暖化的報道此起彼伏,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趨勢開始受到全世界各國的重視。地球溫暖化是由于溫室效應引起的。溫室效應是通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氯氟烴(CFC)等“溫室效應”的機理發生的。地球的溫度是由來自太陽的熱輻射和地球自身向宇宙放出的熱放射之間的平衡決定的。太陽射向地球的熱輻射被地表吸收,加熱了的地表又向外散發熱量。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具有高度的透過性,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只有很少的熱輻射能散失到宇宙中去,這種現象叫做“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通過溫室效應將平均溫度保持在15℃左右,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上將是冰天雪地,平均氣溫為-18℃。
然而,由于工業革命以來,煤炭、石油等礦物能源的大量開采和使用,使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大大增加,導致近100年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了30%,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這就是迫在眉睫的地球溫暖化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冰川溶化,海平面升高,侵蝕沿海陸地,引起海水沿河道倒灌。據推算,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位于尼羅河口的埃及就會有約500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一些珊瑚島國也會隨著海平面的上升處于全島覆沒的危險之中。全球氣候變暖會影響植物、農作物的生長,種子植物會由于高度與緯度氣候變化過快,移動速度跟不上而不能發育成長,其結果會使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大幅度減產,農業生產國將會受到巨大的損失。全球氣候變暖也會由于降雨量的改變而給一些地區帶來災難,干旱地區將更加干旱,多雨地區將洪水泛濫。據衛星觀測,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全球雪蓋范圍在春季和秋季分別比70年代減少了13%和9%;在過去的100年內,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5厘米,并且還在不斷上升。異常天氣給很多國家的糧食生產、水資源和能源帶來了嚴重影響,因旱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極為嚴重。
1997年12月,聯合國在日本京都召開了“防止地球溫暖化京都會議”。這是繼1992年聯合國環境開發會議制定了“氣候變化框架條約”后的又一個行動。為限制世界各國碳氧化物的排放量,京都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規定各國在2008-2012年間要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5.2%,發達國家中的“三巨頭”——歐盟、美國、日本應帶頭削減導致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同時,議定書也規定了發達國家要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的工程。
“在位于南美大陸南端阿根廷境內‘冰河公園’里,每隔三四年都可以看到一次阿根廷冰湖最壯觀的‘冰壩崩塌’景象,然而,這一景觀自1988年1月17日最后一次出現后就再也沒有形成過。據科學家考察,由于地球溫暖化的緣故,冰河最前端的高度比20世紀80年代大幅度降低,因此不能再形成冰壩。
”
“1991年,奧地利和意大利國境附近的冰川,發現了一具約5000年前的男尸,服裝和攜帶品幾乎都完好無缺,這次發現顯然是由于冰川快速萎縮的緣故?!?/p>
“南極大陸冰山出現龜裂,1998年3月23日衛星拍照的冰山與十幾天前相比,約有200平方公里的冰山消失了。”
“地球溫暖化給北極地帶的植物帶來極大的影響。一些北極圈內特有的植物開花期提前,致使按期而來的蜜蜂因錯過開花期而不能傳授花粉。這些植物由于無法傳宗接代而數量銳減。”
近年來,有關地球溫暖化的報道此起彼伏,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趨勢開始受到全世界各國的重視。地球溫暖化是由于溫室效應引起的。溫室效應是通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氯氟烴(CFC)等“溫室效應”的機理發生的。地球的溫度是由來自太陽的熱輻射和地球自身向宇宙放出的熱放射之間的平衡決定的。太陽射向地球的熱輻射被地表吸收,加熱了的地表又向外散發熱量。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具有高度的透過性,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只有很少的熱輻射能散失到宇宙中去,這種現象叫做“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通過溫室效應將平均溫度保持在15℃左右,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上將是冰天雪地,平均氣溫為-18℃。
然而,由于工業革命以來,煤炭、石油等礦物能源的大量開采和使用,使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大大增加,導致近100年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了30%,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這就是迫在眉睫的地球溫暖化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冰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川溶化,海平面升高,侵蝕沿海陸地,引起海水沿河道倒灌。據推算,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位于尼羅河口的埃及就會有約500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一些珊瑚島國也會隨著海平面的上升處于全島覆沒的危險之中。全球氣候變暖會影響植物、農作物的生長,種子植物會由于高度與緯度氣候變化過快,移動速度跟不上而不能發育成長,其結果會使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大幅度減產,農業生產國將會受到巨大的損失。全球氣候變暖也會由于降雨量的改變而給一些地區帶來災難,干旱地區將更加干旱,多雨地區將洪水泛濫。據衛星觀測,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全球雪蓋范圍在春季和秋季分別比70年代減少了13%和9%;在過去的100年內,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5厘米,并且還在不斷上升。異常天氣給很多國家的糧食生產、水資源和能源帶來了嚴重影響,因旱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極為嚴重。
1997年12月,聯合國在日本京都召開了“防止地球溫暖化京都會議”。這是繼1992年聯合國環境開發會議制定了“氣候變化框架條約”后的又一個行動。為限制世界各國碳氧化物的排放量,京都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規定各國在2008-2012年間要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5.2%,發達國家中的“三巨頭”——歐盟、美國、日本應帶頭削減導致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同時,議定書也規定了發達國家要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的工程。
初中地理課本教材從地球宇宙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類在生產與生活中相應形成的人文環境、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等各個部分,都可以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幾年國家環??偩止嫉南嚓P環境狀態數據讀給學生聽,讓學生了解我國當前大氣環境、海洋環境以及城市環境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我國氣候變化、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和土地資源利用的狀況,這些變化和自然災害的發生有什么聯系,這樣可以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產生保護環境的強烈使命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政府針對以上環境問題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動,取得了什么成果,讓學生知道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應該重視環境保護,樹立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思想。又如全球變暖現象,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溫室效應相關資料,思考產生溫室效應的原因,了解溫室效應對我們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最后進行分組討論:人類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過度開采礦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質等行為,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自己身邊還有哪行行為是能夠引起溫室效應。通過討論,學生深刻意識到溫室效應對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各種影響,產生從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減輕溫室效應的想法,從而達到了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比較抽象或難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師單純地進行口頭講述,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也不容易讓學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學生心中產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會產生形象、直觀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學生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學習興趣濃厚,思維高度活躍,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并主動探究保護環境、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如在講“復雜的氣候”時,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錄像,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觀看結束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形成這些反常氣候現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為環境中的一員,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環境?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時學習中注意節約用紙,對廢紙進行積極回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植樹造林,每年的植樹節,都親自栽幾棵小樹,節約用水,并監督和呼吁身邊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這樣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三、直觀地突出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近年來低碳經濟受到各國的推崇,但煤化工產業嚴重阻礙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本文將對低碳經濟進行闡述,分析煤化工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二氧化碳的危害,并針對現狀對節能降耗及二氧化碳的處理進行論述。
關鍵詞:
低碳經濟;煤化工產業;若干問題
由于煤化工產業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僅會加重溫室效應,還會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必須要控制煤化工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對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處理,以達到減緩溫室效應的目的。
1低碳經濟及其特征
1.1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通過各種方式來減少對碳含量較高能源的使用,從而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資源逐漸枯竭,環境條件逐漸惡化的現狀,發展低碳經濟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緩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經濟要求以減少能源的使用實現經濟的發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是其特點。
1.2.2低排放。
低碳經濟對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較高,所有破壞環境的排放物都必須得到控制。
1.2.3綠色能源。
在低碳經濟中,要求選擇對環境無害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綠色資源。
1.2.4針對所有溫室氣體。
從名稱上可以看出低碳經濟是針對溫室氣體的經濟模式,其中不僅包含了二氧化碳,還包含其他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
2煤化工在低碳經濟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產業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違背了低碳經濟的根本原則,所以煤化工產業一直為社會所詬病。而實際上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個行業是火電、冶金、建材,煤化工產業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們針對的卻是煤化工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電能主要來自火力發電,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這種情況;而冶金行業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生產;建材在我國社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的。排放量前三的行業都無法改變,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產業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對于低碳經濟而言,我國的各行業中目前能改變的是煤化工產業,所以煤化工產業在低碳經濟中占有絕對的主導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
溫室效應會導致南北兩極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會因此而升高。對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會導致低洼地區被淹沒、土地鹽堿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出現沿海低洼地區被淹沒的情況,人們可以通過土壤回填來緩解這個問題。但是,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溫室效應將會越來越嚴重,簡單的填海工程將失去作用。
3.2溫室效應導致氣候帶移動
對于地勢較高的內陸地區,溫室效應帶來的影響目前并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室效應將會導致氣候帶向高緯度地區移動,高緯度地區的降水會因此而改變。氣候的變化會引起動植物的生存環境變化,一些動植物可能會因此而滅絕,人們的生產養殖也會受到影響。
4節能降耗
節能降耗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從根本上解決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目前,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減少經濟發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來減少資源的使用。對于我國而言,國家從宏觀上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并出臺各種規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從長遠來看,我國必須加快能源使用的轉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綠色能源的使用,盡快脫離對煤炭的依賴。對于煤化工產業,需要研發先進技術,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對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等。
5處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對于工業上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將其進行深埋處理。對于我國而言,地下埋存目前還沒有被證實安全可靠,是一種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實現二氧化碳大規模長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規模開展。
5.2設施農業吸碳
可以將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種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這種方式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最佳辦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區開始實施。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這種方式勢必會成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樹造林
目前大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綠地在吸收,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們對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嚴重破壞。對于通過植樹來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較大而難以實施,所以需要長時間開展。
6結語
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最好的經濟發展方式。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無法立即實現低碳經濟,所以需要長時間堅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作者:劉永澤 單位: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樂.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規劃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5.
目前,全國污染最嚴重的三個淡水湖,被污染的比例是:昆明滇池70%,安徽巢湖60%,江蘇太湖35%。如果我們再這樣糟蹋我們的水資源,以后我們的孩子出門不是隨身帶著水壺,不是隨身帶著飲用水,而是要隨身帶著過濾器喝水。以后家家戶戶可能都要買過濾器。今天我們的政府提出永續的發展,這是高瞻遠矚的政策,但是我們怎么做?怎么樣用科學的發展觀來做這個問題?我們的飲食怎么樣?比例錯了。 人類食肉,地球不堪重負 地球是個多水的星球,水量很豐沛。但是很對不起,只有2.5%的水是人類可以直接飲用的淡水,剩下97.5%都是鹽水,都是不能夠直接飲用的。而這2.5%的淡水里面,有68%的淡水是在冰川里面的,30%的水是地下水。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形成的溫室效應,正在消耗68%的冰川,正在污染30%的地下水。兩邊都在排擠,所以將來水一定會比石油的問題還要大。石油有替代性,水沒有替代性。這些水資源,在一天一天減少,非常憂慮。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學者湯姆森教授指出:“青藏高原溫度上升速度,比世界其他的地方還要快兩倍。如果這個現象沒有停止的話,有三分之二的冰河,就是青藏高原的冰河,將會在2050年的時候消失?!钡綍r候我們可以看到,不但是中國大陸淡水的供應出了問題,連印度、巴基斯坦這一大片,幾億的人口都會受到影響。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養活十四個吃素的,才能養活一個吃肉的。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吃大量的肉,那意味著要十四倍的土地才有肉可以吃。哪里來那么多的土地? 我們現在把畜牧業這個行業的發展,定到一個國土安全的戰略位置,這樣講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我們從這些數據發現,應該要宏觀地去看這個問題,比如宏觀地考慮一顆雞蛋。你可能覺得雞蛋不是什么大問題,我國有十三億人口,如果保守估計,每一個人每年需要吃兩百顆的雞蛋。我們要拿多少糧食來養這些雞?等于加拿大一個國家出口的總量。再大的地球,都生不出那么多的糧食,提供給人類這樣的飲食結構,它是提供不了的。所以有專家估計,如果所有的人都要像美國人這樣吃肉的話,我們要四到五個地球才夠。我們哪有那么多地球?我們上升到戰略性的高度,這個問題確實就值得我們去反思、去思考,它是影響全世界的一個議題。 我們種那么多的植物,實際上就是在壓榨土地。科學家發現,自然界每五百年才生成一寸表土,可是我們現在每十六年就用掉一寸?,F在我們把債留給子孫。我們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嗎?對得起我們的子孫嗎?羊肉的需求量愈來愈多,過度放牧造成沙漠化。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先生告訴德國的媒體:“中國目前可居住跟可利用的土地,比起過去五十年以來,已經減少了一半。有1/3的國土下過酸雨,七大河流,一半被嚴重的污染,1/4的人民沒有辦法得到干凈的用水,1/3的城市居民必須呼吸污染的空氣。經過永續處理的垃圾不到20%,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十個城市,有五個出現在中國,因為空氣、水污染,每一年我們國家必須損失8%~15%的GDP來彌補,而這當中還沒有計算,人民生存與健康骶流失掉的代價。
要做有良知的地球公民
我們要有良知,就不敢隨便去糟蹋這個地球。我們來看一下沙塵暴的問題,從太空中去觀察,發現從內蒙古起來的沙塵暴,四天就到日本。所以在前幾年我看到一個新聞,日本有很多的人跑到內蒙去種樹。日本人你跑到咱們國家來種樹做什么?我們發現地球變小,科技發達,互聯網,還有快速的飛機,快速的子彈列車,這些都讓地球變小。過去習慣性講區域性的問題,這個話我們要改口,在今天的地球沒有區域性的問題,所有區域性的問題,都是全球性的問題。做現代人,您必須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就是您的心中要把這顆地球放進去。不能再思考這是區域性問題,這是我家的事,對不起,已經沒有你家的事,都是咱家的事。這是一個國際公民應該有的心量和氣度。
畜牧業發展。溫室效應危害地球
我們再來看各國食肉的對比。1961年新西蘭,是全世界吃肉最多的國家,每人每年食肉113公斤。到了2002年,丹麥變成了第一名,成長率很高,成長了2.6倍。可是吃得最少的國家是中國,在1961年的時候,每個人一年只能吃3.8公斤的肉,少得可憐,因為那時候經濟沒有發展。到了2002年提升到52,4公斤,從倍數的成長來講,中國人食肉量成長的倍數是世界第一。從總量來講乘以人口數,目前我們國內每年吃掉肉品的量,是681225-噸,如果我們跟其他的國家來比,我們的總量比丹麥多87倍,比新西蘭多116倍,比美國多1.8倍。比吃肉吃得非常多的國家,我們的倍數還超過很多。 集約養殖產生大量的溫室效應氣體,養一頭牛每年呼出二氧化碳4000公斤,養一頭豬是450公斤,養一頭羊是400公斤,養一個人是多少?300公斤。就養一個人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居然是養一頭牛的十分之一不到。這個比例是什么?不合理的比例。畜牧業釋放出來的甲烷,是全球的37%,而甲烷所 造成溫室效應的倍數,是二氧化碳的23倍,這是農糧組織2006年的報告。飼養牲畜排放65%的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溫室效應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296倍。我們現在吃一塊肉,要有一個警覺,我們都在制造溫室效應氣體。畜牧業制造全球溫室效應氣體的80%,而且比所有的車輛、所有的運輸交通工具,加起來的量還要多,這是我們環保必須要去面對的問題。 溫室效應,對我們影響很大。南極拉森B號五千億噸的一個冰架,在35天之內全部崩潰??茖W家本來認這種融化的過程需要兩地馬爾代夫在未來的幾年可能就會不存在,為什么?陸冰在融化,陸冰的融化會讓海平面上升。所以馬爾代夫的總統已經在研究,怎么樣把馬爾代夫的居民,遷居到其他的地方,因為他們國家在不久的將來會因為海水淹沒而亡國。如果地球兩塊大的陸冰,南極格陵蘭全部融掉,科學家指出海平面將會上升70米。什么是70米?70米的概念,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以后都是海底宮殿,就是海龍王住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把所有的經濟發展,所有的城市發展都擺在沿海,這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有的人會說,可能我活不到那一天,其實這是不對的想法,我們現在就在受溫室效應的影響。2008年的雪災和很多地方的汛情,2009年年初十一省的干旱,這些都跟溫室效應有直接的關系!澳大利亞墨爾本極端氣溫,突破一百五十年的記錄,高達47攝氏度。2009年2月7號測量,澳大利亞比過去30年的平均溫度上升了18度,18攝氏度,這是不得了的溫度。四川2009年7月份,遂寧高溫,游泳池人滿為患。 伊朗、伊拉克2008年的時候,降下有史以來第一場大雪。2009年,英國遭受20年來影響最大的暴雪襲擊。美國的颶風、龍卷風的肆虐,所有的車子都翻覆。2008年2月美國連續發生60起龍卷風,這也是溫室效應造成的。印度2005年,孟買一天的降雨,就讓上萬個人無家可歸。緬甸的風災,2008年刮一陣大風,就讓一百萬人無家可歸,六萬人罹難,尸體遍野。英國大都會的雨災,巴基斯坦2006年高溫到達52℃。各位朋友,這些東西您說跟我們有什么關系?不要忘了,我們的種植都跟天氣有關,中國是農業大國,看天吃飯。專家指出夜間溫度每上升一度,稻米的產量就減少百分之十。因為糧食只要減產,所有的物價都上漲,煤氣、石油全部都上漲。2008年世界銀行報告,二月底跟過去三年國際小麥的價格一比較,漲了181%。這幾年物價漲得太厲害,什么都漲,就只有薪水沒漲。為什么,7這跟我們吃一塊肉有沒有關系?大有關系,它是直接的因果關系。我們剛剛講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結果,它就是這樣演繹的過程,非常的清楚。
動物性飲食,讓人類付出昂貴代價
2007年以后,國際食品的價格不斷上漲,為什么?土地退化,土壤流失、污染、缺水、鹽化、生物鏈的破壞,都讓農業減產而且大量的減產。解決方案在哪里?英國的科學家計算出解決溫室效應氣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素。他計算人類在地球上,有21%的能源,是花在飼養牲畜上的。如果人類可以不吃動物的話,這21%的能源可以讓人類永續發展,這還不包括飼料的生產,機械的屠宰、包裝、運輸、冷藏等,間接排放的過程。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印度學者帕喬瑞,呼吁少吃肉,發達國家要帶頭來做這一件正義的事情。 我給大家算一筆賬,您從肉食改成素食,一天可以減排的二氧化碳是4.1公斤。而一棵樹平均一年才能吸收5-10公斤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說吃素一天,等于種了180-360棵的樹。這筆賬我們要算。以宏觀的角度來思考,第一飼養牲畜,是養活人類最昂貴的方式;第二生產動物蛋白的效率,非常非常的低;第三生產肉類所需要的水,是小麥的100倍;第四美國人平均肉量減半的話,可以減少30%的農業用地,跟24%的水污染。我們看到飼養一頭乳牛,要糟蹋、浪費、損失78%的蛋白質。雞肉損失83%,豬肉損失88%,養牛損失94%。在食物的領域,我們在做賠本生意,六噸的植物性蛋白才能換一噸的動物性蛋白!所以我們常聽到有糧食危機,各位朋友,有沒有糧食危機?根本沒有糧食危機。如果我們不拿14倍的土地來換肉吃的話,怎么會有糧食危機?饑餓的人們也可以得到豐盛的食物。 我們要冷靜地想一想,吃一塊肉所付出真正的成本是多少?難道是我們買肉的那一點點的錢嗎?不是的。
[關鍵詞] 生態;危機;災難;氣候變暖;人類
2004年上映的美國影片《后天》是西方災難電影的經典巨作,它逼真地反映了溫室效應帶給人類的災難:龍卷風、海嘯、洪水、冰雹。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使兩極的冰塊融化,海水溫度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包括自由女神像、艾菲爾鐵塔、大本鐘在內的地標性建筑迅速凍成冰柱,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時代。影片體現了導演艾默里克的生態憂患意識。他希望觀眾能夠看到電影虛擬世界呈現的嚴峻的生態現實,關注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意識到溫室效應將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厄運。影片引起世界范圍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但當時人們很難將影片中的場面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覺得“后天”離我們還很遙遠。近些年地球氣候異變,極端天氣頻發:歐洲水災、印度熱浪、美國龍卷風、中國南方雪災凍雨、印尼海嘯、日本大地震等。這一切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全世界各國必須共同努力,拯救我們惟一的地球,才能延緩和阻止“后天”的到來。
一、影片體現的生態意識
影片《后天》,為我們驚心動魄地演繹了地球溫室效應導致的氣候巨變以及由此引發的巨大災難。導演巧妙地把觀眾的娛樂喜好同生態主題完美地結合起來,讓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體會到影片中強烈的生態意識。影片傳達了對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密切關注以及對生態危機的憂患意識,提醒人類審視自己的行為,認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建生態和諧。
導演開宗明義,傳達了生態關懷這一主題。影片一開始就是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全球氣候變暖科學研討會的場景。氣象學家杰克通過多年研究,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引發巨大的氣候災變??上В芸说睦碚摵途娌⑽匆鸶鲊啄X的重視。但是氣候變化已經開始――新德里下起雪,東京下起冰雹,洛杉磯遭遇巨大的龍卷風,紐約被海水浸泡。北半球天氣變得異常寒冷,人們不得不向南遷移。這些情節體現了導演對生態的深深憂慮。紐約市“速凍”前后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使人類深刻意識到如果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必將引發全球范圍內的更大災難。
影片里一群人被困于國家圖書館這一場景也傳達了濃重的生態意識。燒書取暖隱含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文明的脆弱,乞丐和狗一同進入圖書館避難表現了生命之間的平等,人類和其他非人類生命應該和諧相處。
電影結尾處美國總統的講話表明大劫難后,人類終于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人類的生態意識最終覺醒,承認人類中心論的功利性,意識到維護生態和諧的必要性。
影片不僅引發了全球范圍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和喚醒人們的生態憂患意識,而且對人定勝天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進行了批判,強調各種生物在宇宙中平等生存的權利,試圖建構一種天人和諧的生態觀。
二、人類面臨的嚴峻的生態現實
當今的全球環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惡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人類的生存受到越來越直接的威脅。近幾年,人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地球氣候異變,災難性天氣頻發,這一現實驗證了《后天》的災難假設。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部蘇門答臘島海域發生8.9級地震并引發強烈海嘯,至少28萬人死亡。印尼共有大約24萬人死亡或失蹤。2005年8月底,颶風“卡特里娜”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登陸,使美國七個州遭受洪水災害,給美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導致1 200多人喪生。2007年11月15日,熱帶風暴“錫德”侵襲孟加拉國南部,造成1 000多人死亡,50多萬人流離失所。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北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地震造成69 227人遇難,374 643人受傷,17 923人失蹤。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和關東地區發生里氏9.0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從北海道到沖繩的大范圍地區。據日本防衛省稱,福島縣南相馬市約1 800戶人家遭受毀滅性打擊,死者超過千人。地震及海嘯引發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2012年7月,美國遭受暴風雨“德雷科”襲擊,受災民眾高達百萬。暴風雨造成交通癱瘓,災民流離失所。2013年7月,中國南方的高溫天氣呈現持續時間長、強度強等多個特點。浙江、重慶、上海、湖南等多個地區氣溫飆升至40℃并持續了較長時間,其中浙江新昌出現了44.1℃的極端高溫天氣,湖南長沙在2013年7月實現了31天全部為高溫日。持續的高溫造成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中暑或得熱射病,嚴重地影響了百姓的生活。與此同時,中國西南地區遭遇50年來最強降雨,大雨不僅帶來了嚴重的水災,摧毀了房屋和橋梁,還引發泥石流和多處塌方,導致數十人遇難,上百人失蹤。洪水造成21省市670多萬人受災。
以上這些駭人聽聞的數據昭顯了一個可怕的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大自然用殘暴的方式“回饋”人類對她的肆意破壞。如果人類繼續用有限的資源換取經濟的迅猛發展,不減緩對生態環境的損壞,“后天”,真的會離我們不遠。
三、人類對自己行為的反思
由于人類的短視,我們只專注于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全人類的未來命運。電影《后天》和越來越多的自然災難,使人類不得不認真思考,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反思生態危機的根源。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自然的異常變化造成的結果,但更多的則是人類自身行為釀成的后果,而后者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更具有災難性。
(一)“人類中心主義”思想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工業文明的蓬勃發展,人類征服與駕馭自然的欲望日趨膨脹。為了積累財富,人類貪婪地索取和消耗自然資源、損害環境;為了經濟增長,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發展道路。人類完全忽略了生態的平衡,加速生態危機,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構成了自身的困境?!叭祟愔行闹髁x”思想侵襲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和諧觀,使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激化,生態問題日益嚴重。
(二)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自然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人類借助科學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然而這些成就的取得多數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人類利用科學技術盲目地征服自然,造成生態環境被破壞,生態失衡,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的危機。
(三)全球氣候變暖
人類大面積砍伐綠色植被導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燃燒化石燃料時釋放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現代工業和汽車尾氣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增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白天會吸收太陽和地面輻射的能量,在夜間會阻止熱量從地球散逸出去,結果熱量積聚起來,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茖W家們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干旱、水災、颶風等極端天氣增多的主要原因。
(四)全球城市化的發展
隨著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地球的大部分陸地都被高樓林立的城市所占有,城市中的綠地少得可憐?,F代都市讓我們失去了自然的庇護,城市熱島效應越來越顯著。城市熱島效應導致城市空氣渾濁,污染嚴重,形成嚴重的霧霾天。
人類只有盡早地看清盲目發展所帶來的后果,從支配自然的夢中清醒,才有可能遠離“后天”。
四、應對生態危機的策略
目前生態危機已經成為全球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保護環境,公平合理地利用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十分重要。
(一)確立可持續發展觀
發展不應該被理解為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它應該包括經濟、科技、社會生活、人的素質以及生態環境等因素在內的多元的進步,是整個社會體系和生態環境的全面提高。應把發展經濟、合理使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三者進行統籌考慮、統一規劃,從而實現人類、生態環境和資源、社會經濟三者的協調發展。
(二)注重科學技術的正面引導
我們要正確地認識科學技術的“雙刃劍”作用,它既可以成為造福人類的法寶,也可以成為毀滅人類的利器。現代科技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科學技術的不合理應用也破壞了生存環境、制造了生態危機。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的正面效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生態危機的應對方面。依靠高科技預防、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恢復被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實現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發現新能源。
(三)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
我們應選擇有益環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放棄只追求經濟效益的工業化生產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強調清潔生產。運用生態技術和工藝,改造傳統產業,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人類的生產勞動具有凈化環境、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新機制。摒棄現代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摒棄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用對環境有利的綠色產品去替代那種高污染高消耗的消費品,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使綠色消費成為人類生活的新目標、新時尚。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和保護大自然。
(四)加強國際合作
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人們也在為抑制全球變暖而進行著努力。目前世界范圍的努力有針對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雖然世界各國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卻因為追求經濟、貿易、金融等“發展”而沒有切實地行動起來。德國環境部長于爾根?特里廷曾在為《法蘭克福評論報》撰寫的文章里寫道:“惟一的出路就是行動。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大幅減少,這樣的措施必須在全球范圍內采取?!蔽覀児餐瑩碛幸粋€地球,只有共同努力,那些災難才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逐漸消退。
“后天”離我們看似遙遠,實際卻和我們的今天息息相關。我們的“后天”如何,取決于我們今天怎樣做。人類必須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藩籬,改變與自然對抗、征服、主宰的關系,重建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在加速推進工業化文明的同時著手解決工業化大生產所帶來的嚴重的生態問題;珍惜生存環境,減少生態破壞,盡可能地保護我們惟一可以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這樣,《后天》中那些可怕的景象才不會在地球上真的上演。希望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后天”離人類越來越遠,永遠不要到來。
[參考文獻]
[1] 王淑英.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其應對策略[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06).
[2] 夏偉翔,傅宗洪.論美國災難影片中的生態意識[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2).
[3] 周春艷,王國棟.從生態批評的視閾解讀《后天》[J].電影文學,2011(01).
[4] 詹想.《后天》――災難片還是大預言?[J].科技智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