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經濟與金融的認識

對經濟與金融的認識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10 14:58: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經濟與金融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經濟與金融的認識

篇(1)

從1970年至今,傳統金融行業的發展模式不斷受到人們的質疑,與此同時,新的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質和特點的金融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眾多包含著可持續意味的發展模式中,低碳經濟就是其中一種。時至今日,由于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低碳經濟已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推廣。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銀行金融業本身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與此同時,銀行金融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在低碳經濟中關于如何發展銀行業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在發展中積極為低碳經濟做出貢獻,首先就要清楚銀行金融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約束條件。

一、低碳經濟下銀行所存在的約束條件

1.銀行機構對低碳經濟的認識普遍不足。因為低碳經濟從理論的提出到發展時間比較短,所以在我國很多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對于低碳經濟以及低碳金融在開展業務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仍然存在著很多的疑惑與理解上的問題。對于低碳金融的立項、審批、實施、管理以及相關的業務規則和利潤的理解程度比較低,同時低碳經濟相應的管理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員又嚴重稀缺,所以要想短時間從傳統的發展模式過渡到低碳模式無疑是一件復雜的事情。

2.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與銀行金融的發展理念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低碳經濟所強調的是可持續,要求在低碳環保的環境下進行經濟活動,這樣就必然會產生相應的社會成本,同時對于企業追求最大利益也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是,一來發展低碳經濟投入了相應的成本必然會降低銀行金融的自身利益;二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沒有強有力的國家政策相輔助,不僅沒有配套的風險補償,必要的稅收減免和擔保措施也很不完善,這樣就導致了銀行金融業向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經濟成本。

3.低碳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本身存在一定風險。就目前來說,低碳經濟的發展前景還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同時,各國對于所簽訂的相關協議在若干年后是否依然有效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另外,關于低碳經濟的認證程序和標準本身也不夠完善,相關的監管部門以及管理水平、監管技術都存在著很多的風險。

二、低碳經濟下銀行金融的發展建議

低碳經濟意味著傳統的經濟發展的模式必須要發生改變;對于銀行金融業而言,未來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低碳。針對上述所列舉出來的銀行金融業中對低碳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各種因素,現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1.提高相關人員對低碳經濟認識的程度。社會環境對于低碳經濟的認同程度和低碳經濟所確實能給銀行金融帶來的市場和利潤空間決定著銀行金融對低碳經濟的態度;而要想銀行金融對低碳經濟進行更加積極的配合和建設,首先就反過來讓銀行金融對低碳經濟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低碳經濟之所以會受到廣泛的認同和推廣,不僅是因為低碳經濟是環保的、可持續的經濟模式,還是能夠有效帶動銀行金融業務的開展和走向可持續的經濟模式。所以,要在銀行金融業中發展低碳經濟,首先就要提高相關人士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將低碳經濟的理念植入銀行金融業的發展理念以及文化中去。在加強相關人士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的時候,一方面要積極借鑒外國銀行金融在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中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相關人員的主動培訓,通過這兩方面的配合,讓銀行金融整個行業對低碳經濟有充分的認識。在這樣的認識程度下,低碳經濟能夠產生什么樣的效益就會變得顯而易見。

2.將低碳經濟信貸的力度加大。在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如果只是一味加大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但是對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措施卻做得不到位,就會導致低碳經濟只是概念上的東西而不能產生實際性的效益。所以,在進行低碳經濟的意識培養的同時,也要將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融入銀行金融計劃特別是中長期計劃中去。在將傳統的經濟模式向低碳經濟模式發展的過程中,銀行金融可以加大對低碳項目的投放力度,通過這樣來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相關政策可以作為引導作用,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來提高相關部門對于低碳項目的熱情。另一方面,銀行的業務部門也要對低碳業務做進一步的研究,對那些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的項目或者低碳行業進行相關的預測和判斷,如果風險可以控制,應該適量增加對這些項目的信貸投放。一般來說,銀行金融可以對以下低碳行業進行重點考慮:核能、風能、薄膜電池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新能源行業;節能電機等節能減排行業;發展新能源所需要用到的電網以及智能電網等基礎性設施項目。

3.加強對低碳經濟中的經營風險的管理。低碳經濟發展至今,雖然其前景可觀,但是目前的低碳項目本身的盈利性卻不太強,同時在低碳技術上、成本控制上的水平不足,導致了很多低碳項目本身的利益沒有吸引力,增加了這些項目等的經營風險。所以,在加大對低碳經濟項目的投資力度的同時,也要從管理上降低這些項目的經營風險,使這一類項目的風險不穩定性降低,提高項目的利潤。在進行低碳項目的選擇時,盡可能選擇那些經濟強度高、外部擔保好的項目;同時,在進行此類項目的投資時,還可以考慮分期資金投入、銀團貸款等方式進行來降低風險。另一方面,也要從制度上對此類項目的投資程序進行必要的規范。

4.進行低碳經濟方面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專業的人才是使低碳經濟和相關業務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由于低碳經濟在服務的專業性上的要求比較高,往往需要銀行在進行組織的建設時設立專門的機構來進行這方面業務的培訓。因為低碳經濟本身不僅涉及經濟上的知識,還涉及自然保護和社會等方面的知識,目前我國幾乎找不到一個可以培養出這些方面融合的綜合性人才,即使銀行本身想要進行低碳業務的發展,也會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在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低碳經濟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一方面,國家可以創造這方面的專業來進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銀行本身也要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或者聘請一些環保和環境方面的專業人士來做相關的顧問;這樣才能有效解決目前專業人才短缺的局面。

篇(2)

關鍵詞:區域經濟結構 金融作用 發展策略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處于平穩的態勢,但在產業結構變化上仍較為明顯,而這些區域經濟結構的變化很大程度受區域金融發展所影響。如區域經濟結構可直接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角度進行劃分,或者以投入結構著手,將區域經濟結構內容界定在資本、勞動力以及技術要素等方面。無論哪種結構形式,金融對其帶來的影響與作用都極為明顯。因此,本文對區域經濟結構中金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區域經濟結構變化中金融的影響分析

在區域經濟結構變化方面,國內外許多學者多從區域經濟增長模式方面著手,提出較多經濟增長模式理論,如哈羅多―多馬經濟增長模式,其側重于對投資變化下帶來的收入變動問題進行研究,得出總需求與總供給二者的平衡需依托于投資刺激。再如新增長模式理論,其指出經濟系統中的各方面因素將的決定經濟增長率,其中的因素具體表現在人員、技術以及資本方面。由這些理論可發現,區域經濟增長都與金融問題如投資、資本存在極大關聯。

關于區域經濟增長,其內涵主要體現在區域中勞務增長情況與商品增長情況,且要求利用國民收入年增長率對區域經濟增長進行判斷。而對這種區域經濟增長的研究,以往國內外研究理論中,多側重于合并制度與金融兩個因素,未能將金融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但事實上金融深化與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投入量增加、經濟總量增加以及生產率的提高都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以區域經濟發展中金融深化帶來的資本貢獻為例,區域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是否有足夠的資本,而資本的獲取主要需依托于金融渠道。若金融渠道不完善,便很可能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或者由此產生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例如,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在發展中對以往以行政方式獲取資金的形式完全利用經濟方式進行替代,使社會儲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而在這些金融渠道中,東部地區率先進行改革,能夠對市場中較多機遇進行充分利用,由此使資本形成能力得以提高。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在金融活動方面仍較為滯后,一旦因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而使金融體制受到影響,東部地區因資本形成能力較強,在抗沖擊能力方面優勢也較為明顯,但中西部地區很可能面臨更多的區域經濟發展難題。

另外,從區域經濟發展中金融深化所帶來的勞動投入情況看。首先勞動力需求增加很大程度依托于投資的增長。事實上,勞動力本身作為生產要素,其需求量的大小往往由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資本生產率、投資率等所決定。若資本生產率與投資率都較高,其將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根據近年來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相關數據表明,由于沿海地區開放戰略實施較早,包括資金、勞動力以及技術等生產要素都集聚于東部地區,尤其在勞動力方面,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要素逐步流入東部地區。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便在于東部地區整個金融市場較為完善,較多的金融資本被投入到區域經濟發展中,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然而西部地區因金融市場發展較為滯后,相關的生產要素如資金或勞動力等都較為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經濟發展受阻。除此之外,金融深化也是產業技術結構完善的關鍵所在,如現代企業在發展中采取的融資方式,其作為金融深化的一種體現,可使融資后企業技術結構不斷調整,這樣當區域中企業整體技術優勢較為明顯時,便能夠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金融發展的具體策略

(一)正確認識區域經濟結構發展中金融深化的作用

伴隨經濟體制改革深入,金融體制也出現較多的變化,如經濟運行貨幣化、收入分配結構變化以及銀行商業化改革等,都要求金融政策進行一定的調整。 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中便需正確認識金融深化的作用。但現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二元結構問題仍較為突出,其容易使金融資源的分配問題逐漸加劇,所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應注重不斷改革金融體制,確保各區域合作發展中金融資源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二)相關金融政策的調整

金融政策調整的目標在于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在政策制定中,首先應從國有金融系統方面著手,可在利率管制與信貸政策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確保中西部地區發展需要得以滿足。其次,應充分發揮中小金融機構的優勢。無論我國東部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經濟落后地區,其經濟環境中中小金融機構都處于關鍵性地位,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較多新的增長點,所以在完善區域金融組織體系過程中,應充分做好中小金融機構的扶持工作,確保其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最后,做好金融投入的控制工作。盡管近年來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取得較多突破性的成就,但為使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還需考慮在第三產業方面給予更多的金融支持,其有利于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結束語

金融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經濟發展中,要求正確認識金融對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立足于現行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現狀,正確認識金融深化的作用,并適時調整相關的金融政策,這樣才可在經濟發展中使金融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石盛林.我國縣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傳導機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

篇(3)

關鍵詞:金融文化;趨同;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428(2010)01―0086―04

一、金融文化的內涵與作用

社會學認為,廣義的文化主要包括觀念和行為方式,是為全社會成員提供的道德和理智規范。狹義的文化一般從層次性和結構性來表述,從特定的視角去研究特定條件下,意識形態和與之相適應的制度與物質機構,包括思想道德、制度規范、價值形態、管理理念和各種精神產品等等。金融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是指人們在金融活動中創造的金融制度、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等方面,主要包含制度因素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這也是廣義的金融文化內涵。狹義的金融文化,則從特定的金融環境、市場和市場主體等來定義和闡述。金融文化對現代金融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能動作用,是一種金融文化生產力。先進的金融文化對金融發展起促進作用,而落后的文化則會制約金融的發展。從金融行業性質和功能方面歸納,現代金融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一是以信用和風險為核心的特殊行業文化。金融業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是經營信用和風險。信用對于金融業來說是最關鍵和首要的條件,沒有信用基礎,就沒有金融業生存基礎。維護信用,一方面要靠法律制度約束,靠監管和市場約束,有時還要依靠國家信用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自身具有較強的誠信和自律意識,審慎經營,有效管理風險,穩健發展。才能獲得社會的信賴和支持。同時,金融業又是風險最大的行業,時刻面臨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道德風險等影響,所以必須以風險管理為核心,加強公司治理和合規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內控制度,營造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以此作為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以信用和風險為特征的行業文化,滲透到行業各種組織、機構和人員,滲透到所有金融行為。如:要求行業具有較強的自律和誠信意識,要求充分提示風險,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穩健收益的產品和服務。要求金融人才流動中加強自我約束,遵守規章制度,嚴格自覺履行勞動合同,保守商業秘密,合規、規范地流動。

二是微觀的金融企業文化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是金融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各金融機構因其性質、功能、經營條件和市場定位等方面的不同,其核心價值取向,行為的制度和觀念約束會有一定差異,表現在風險管理、創新與服務規范等方面的觀念和行為也有所不同,比如央行的宏觀調控文化、風險為本的銀行監管文化、眾多金融機構的合規、創新以及服務文化等等。

三是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文化的具體表現特點一定根植于現實的社會政治經濟基礎。就我國而言,地區經濟和金融的發展差距,地域社會文化特點,都會影響區域性金融文化的形成。如我國農村經濟金融體系與都市型經濟金融體系之間,沿海都市型經濟金融體系與中西部都市型的經濟金融體系之間。金融文化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由于中國具有濃厚的區域行政管理特征,區域行政管理文化的差異會導致存在許多金融觀念與行為上的差異。有些地區,金融理念較為先進,有些地區觀念較為傳統保守;有些地區的制度和管理較為規范,制度執行力較強,有些地區金融服務和風險管理中人為因素較強,制度執行效果較差。有些地區信用觀念和環境較好,有些地區信用觀念和環境相對薄弱。這些都屬于金融文化差異的范疇。

四是如其他的文化一樣,有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特點。金融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逐漸形成和沉淀的過程。長期市場經濟的浸染和沉淀,無數次危機的沖擊和錘煉,使一些國際著名的金融中心形成了厚實的文化基礎,如自律、誠信、品牌、合規、風險管理、創新、公司社會責任理念等金融文化。金融文化已成為這些金融中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爭奪和壟斷全球金融資源的一種“軟實力”。文化建設雖然不是短期內產生的,但主動的推進文化建設行為和文化建設的創新性,則能加快新文化的形成。在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下,金融市場各種參與主體的綜合素質都會加快提高。目前國內金融服務領域表現出來的各種不和諧性,與缺乏對金融文化與其他文化力的重視有較大關系。

二、區域金融文化趨同的基本內涵、作用與基礎

本文探討的區域金融文化趨同,基本含義是區域內金融文化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區域內各地區對金融價值取向和行為趨向一致。它是指在同一金融體制和制度下,在共同的法律環境下,在區域經濟金融合作較為緊密的環境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等區域內,不同行政區之間金融文化的趨同性。這種趨同性和一致性,具有行業文化的基礎性、先進性和規范性的特點,能被區域內不同地區普遍接受。但這種趨同是一種保留區域內多元金融文化中的先進性和特點前提下的一致性。區域金融文化的趨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對金融行為和價值觀具有接近的認識或者說具有較明確的共識。包括對信用文化、自我約束、行業自律等金融文化具有較為一致的認同與貫徹力。比如。區域內市場主體信用的認識和維護程度較為一致,都能較為自覺的履行有關信用責任,增強自我融資行為約束、負債約束等等,而不是區域不同地區的信用認識與執行存在較大差距。以往有些地區市場主體蓄意逃廢債情況比較嚴重,而有些地區企業改制中對債權的維護相對較好,少有主觀上的逃廢債行為。這兩種對債務和信用的行為特征明顯表現出地區之間金融文化的差異。有些地區風險管理制度執行嚴格,風險管理技術手段較為先進,金融運行安全性較高。而有些地區風險管理意識薄弱,主觀判斷因素較多,制度措施較為弱化,也表現出兩者風險文化偏好的差異。

二是操作性的規章制度和方法基本一致。雖然在總體的制度框架內,但具體的實施意見和方法往往會因地區的觀念和環境不同,而存在差距。這種差距,往往是阻礙金融合作的因素。不同地區文化的趨同表現為對于總體制度的實施也采取較為一致的標準和方式,比如對監管部門和央行的房貸政策、對小企業支持的政策等等,雖然地區之間可以允許有一些特點和創新,都在實施中保持較為同一的做法,可以避免市場主體異地套利的漏洞。

三是金融生態環境比較接近。如監管標準、信用環境等等。生態環境接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是文化一致的結果。如征信體系效率和質量較為一致,表示不同地區對信用和征信系統的重視程度,本身就是一種觀念上的一致性和趨同性。

四是推進金融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步驟較為相同。如開展金融消費者教育,教育的內容,開展的時期基本同步,內容基本相同。再如,開展反洗錢、反商業賄賂、反假幣、開展從業人員道德教育、推行合規文化建設等等,在開展這些活動中,內容和力度基本相同。文

化建設推廣中加強合作,往往有利區域內金融文化的融合,可以為其他金融合作創造良好的基礎。

從作用看,金融文化趨同是金融合作的重要基礎,是一種“酶化劑”,有利促進金融的合作,消除合作的差異,降低各種金融合作成本,提高合作的主動性和效率。良好的金融合作是建立在文化價值較為一致基礎上的。區域金融文化趨同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社會、經濟與金融發展水平較為接近。主要反映經濟金融的發達程度,以及由此而來社會的發展狀況。經濟是社會的基礎,經濟金融發展狀況往往決定社會的文明程度。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有特定的經濟活動方式和社會基礎。一種文化要在多元的文化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有共同認可的方面,前提是這種文化的經濟功能和獨特性得到適當體現和廣泛認同,具有整合其他文化,去粗取精,剔除糟粕,保留精華的功效。即使被整合進新的生產方式中,也會繼續體現其特點和生命力。

二是經濟、社會交往較為密切,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條件。共同認可的文化需要在交流和交往中形成。人員、經濟的交流能形成相互影響的、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有些地區之間,歷史上就存在密切的文化和人員的交流,是形成文化趨同的重要基礎。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歷史上就是人員和經濟密切交流的區域,如上海本身就是高度移民城市。為江蘇、浙江的移民,本身與這些地區具有內在的文化認同的基礎。

三是資源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與合作性,尤其是資源互補性大于競爭性、排他性。就容易促成彼此的交流,促進文化的融合。資源稟賦相同。競爭性往往大于合作性,區域局部利益往往具有明顯的保護主義,促成相對獨立、半封閉和封閉的文化思維與行為方式,文化趨同就會相對困難。

四是對文化作用與合作認識上的一致性或者重視程度較為接近。只有對文化作用具有正確的認識。才有文化合作的基礎,才愿意接受先進的規范的文化。無論地區內有無保護主義,有無強烈的獨立性的地區文化,只要能從認識上重視文化的作用、文化合作的意義,具有崇尚文化的氛圍,就能克服地區之間交流合作的障礙,創造文化合作交流的機會,促進文化趨同。

三、區域金融文化趨同與多元化問題

在研究金融文化趨同的同時,需要加以闡明的是區域內金融文化的多元化問題,避免對文化趨同產生片面的認識。多元化對趨同既有促進作用,也有價值沖突。有研究認為,全球化下,規范的金融文化,即對文化主體行為起主導和制約作用的文化。如金融制度、法律法規、行業慣例等,其發展存在日益相同、相似和統一。而非規范金融文化,如營銷方式、禮儀、服務習俗、同業交流、服務重點、產品特點、創新特點、業績考核、人才錄用等,這些文化不在于整合所有金融行業的行為規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但可以完善豐富金融服務與發展內涵,滿足符合地區特點的需求,他們的發展具有多元性與共享性。這種觀點注意到了不同功能的文化在趨同和多元性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規范化的多元性與非規范的趨同性實際并不矛盾,都具有包容的含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規范化的文化,只要涉及一些地區發展的根本利益,也可能在實際中出現異化,出現多種實際運行和存在方式,而且這種多元性在現有我國行政體制下,地方利益和保護根深蒂固存在的情況下,這種多樣性不可能完全同化和趨同。而所謂非規范化的文化,只要能被行業和消費者接收,其滲透和同化作用也十分強大。所以,無論規范化和非規范化的文化。都存在趨同和多元化兩種并存的趨勢。

盡管文化的多元性對金融一體化起到積極的催化作用,但是多元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共同的行為整合與規范作用也會產生制約,主要表現為價值沖突。區域金融一體化對多元化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能推動文化趨同,另一方面表現為有利多元文化的保存和傳播。一體化要求人們在許多方面具有共同的價值觀、行為準則、方式。以強大的影響力重新塑造各種價值觀,使得趨同無法避免。但從另一方面看,文化趨同和多元化并不非此即彼,互斥或者絕對對立,一體化有利多元化文化在更高、更先進的層次上發展。趨同與多元化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趨同與多元化共存。從歷史、國際的視角看金融文化,有助于了解趨同與多元共存的關系。世界上金融管理模式和金融體制之所以紛繁多樣。諸如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金融制度都有自身明顯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的差異。文化可以彼此學習、借鑒和吸收,但不能完全移植。隨著國際經濟聯系和交往的增多,在國際組織的促進下,金融創新、風險管理與制度安排明顯出現一些規范要求與共同遵守的準則,如資本充足率管理、合規管理等。但是。不同國家與地區在執行國家慣例與制度的同時,依然表現出不同的制度與習慣安排,所以出現趨同現象,但并不能改變各自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二是金融文化的差異和多元化決定了不同區域經濟體的金融治理結構和風險偏好。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各主要經濟體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美國金融體系元氣大傷,歐洲一些國家金融體系受到的影響相對較輕,而中國金融體系雖然受到間接影響但仍保持了正常的融資功能。人們往往從金融結構差異、發展階段不同、創新程度等方面去分析,卻很少從歷史文化角度去看待。實際上,文化對于金融的影響往往超出我們預想。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金融業無論是發展階段還是創新層次都有明顯差距,但落后并不意味著可以自動免疫。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進行了外匯體制改革和其他大規模的市場取向改革,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我國又進行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果斷化解了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極大提高了我國金融體系的免疫力。在每次危機之前,均能采取恰當的政策與改革措施決非偶然。其背后一直隱含著一種力量,這就是文化生產力的作用。金融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就國內區域金融發展狀況看,不同地方的風險狀況,雖然與地方經濟、金融生態環境等有關,但重要因素之一是金融文化存在差異或者差距。金融文化領先地區,如觀念、手段先進、制度執行力強的地區,金融發展質量必然高于其他地區。

三是先進的、規范的金融文化會提升多元文化的質量。先進的文化是金融業健康發展的源泉,具有自覺的思想糾偏機能,使金融業在各種錯綜復雜的形勢下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從這種意義上講,沒有任何東西比文化的缺失和扭曲更為可怕。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和金融改革開放的前沿,金融文化蘊涵著許多積極和先進的因素。如率先按照按市場化要求深化改革。包容與開放,漸進與穩健,日益成為金融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長三角地區內,國有經濟、外商投資、個私經濟、鄉鎮企業在不同行政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區特點,金融服務體系中也具有明顯的中資大中銀行、商業銀行營運中心、外資銀行、中小銀行為主導的地區特點。但是,由于整個經濟圈內開放程度高,經濟

發達,金融經營發展國內領先,使得區域內金融文化或者主流文化,對多元的地方金融文化具有積極的滲透、促進作用。如原先民間融資、地下融資活躍的地區,已經逐漸被規范的創新金融服務機構所取代。

四是文化趨同具有包容和漸進性。漸進性在我國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也符合科學方法論的要求。回顧中國金融業改革的歷史,幾乎每項重要改革都將漸進性確立為基本原則。漸進性是適應金融環境復雜性和我們認識局限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工作方式。這種改革思維和模式不同于激進式的休克療法,是在遵守社會主義憲法制度的基礎上進行的市場化改革,強調利用已有的組織資源推進改革,強調改革、發展與穩定相協調,強調社會、市場和公眾的承受力以及對改革的駕馭能力,強調增量改革。金融改革中的許多案例,諸如匯率雙軌制、商業銀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并存制度、信用調控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制度等等,都體現了改革的漸進性。區域內的文化趨同也應是逐漸的、包容的過程。

四、加強區域金融文化合作、促進文化趨同的建議

首先。各主要經濟圈要加強對規范性金融文化的認識,加強對地方金融文化特點的研究,對文化合作的內容、方式、條件、作用等開展研究與討論。只有認識上達到統一和提高,才能為區域內金融文化合作創造條件。各區域可以加強區域內各地方城市之間的文化學術研究討論,要將文化合作,作為促進區域內金融合作的一種創新來加以研究。

其次,要加強文化交流協調推進機制建設。要在政府部門、金融監管部門等層面,同業公會之間建立起強有力的多層次的協調推進機制。為持續、有效、及時溝通情況,并協調解決金融文化交流中出現的問題創造制度基礎。在充分發揮政府和監管部門作用的同時,要重視行業協會等組織的自發作用,突破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制度障礙。要制定統一的區域內金融文化合作發展規劃,為區域促進金融文化發展提供戰略指導、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

篇(4)

論文關鍵詞:金融學科建設 金融資源意識 金融功能 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

論文摘要:金融學科建設的研究與實踐說明,我國金融專業的教學改革需要建立金融資源意識,其研究范式與研究方法可以基于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視角進行必要轉換。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引起了學界對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不斷關注。金融發展理論的演進和發展,對比說明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所具有的質性發展觀。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是金融資源觀,其研究基軸是金融功能的不斷擴展與提升。

一、金融專業的教學改革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末,曾康霖(1998)就針對金融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進行過較全面的論述。世紀之交,教育部設立了“面向21世紀金融學專業系列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與實踐”這一研究項目,項目(張亦春、蔣峰,2000,2001)比較了我國和西方在金融學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在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給出了概括性的設想[1]。以中央財經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為成員學校的“21 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給出了我國金融專業發展的學科定位,制定了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王廣謙、張亦春、姜波克、陳雨露,2005),項目更強調了素質教育和教學質量的提升[2]。

在西方,投資組合理論(Markowitz,1952),分離理論(Tobin,1958),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Sharpe, 1964; Lintner,1965; Mossin,1966),金融工程科學(John Fonnerty, 1988; Hayne Leland,1989),行為金融理論(Debondt and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nstein,1996;Shiller,2000)的不斷提出和擴展,使得我國學者開始更多的關注金融專業教學內容的擴充、轉變,更多的考慮教學與實際的銜接,學科發展和國際的接軌。王廣謙(2001)[3]、張新(2003)[4]、封思賢(2005)[5]和張文穎(2006)等在各自的文獻中都特別強調了這一問題及其發展趨勢。另外,李芒環(2007)、佘德容等(2008)和梁玉等(2006)結合各自所處學校的特點,對金融專業的目標定位和課程設置等進行了整體性設計,提供了個案經驗。張亦春、蔣峰(2001)[6],何嵬(2009)專門針對金融專業和金融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了研究,給出了改進的思路、方法、經驗,為金融教學改革的這一重要問題提供了一些借鑒手段。

我國現有針對金融專業的教學改革研究多是尋找差距,模仿和學習西方金融學的研究范式、學科體系和教學方法。然而對于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來說,這并不完全符合金融發展規律,而且容易受制于人,甚至嚴重的會造成金融資源流失,金融主權喪失,危及我國的金融安全。黃達(2000)[7]、白欽先(2007)關于金融學科建設、中國經濟學金融學理論與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任務等進行了思考與論述,他們的論述從思想方面提出了獨到觀點,這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視角。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啟示與金融發展理論的視角

1. 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思考

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至今已兩年多時間,其造成的影響嚴重、持久和深遠。這場危機不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較大影響,更是給我國的金融從業者提出了挑戰和質問:即金融的本質是什么?怎樣認識金融的結構、金融的功能和金融的發展?目前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多局限于技術的層面,且爭論頗多,莫衷一是。

要正確、準確地認識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知識在內的微觀金融體系;而要抓住危機爆發的根源和本質,以及日后最大限度的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又要求我們不能拘泥于微觀金融的觀察視角,要有金融資源的意識,大金融的意識和具備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思路。

2. 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視角

自20世紀70年代始,以Black-Scholes公式為代表的數理金融理論的創立,西方的金融專業逐步形成了以金融工程為代表的微觀金融的理論體系。金融學科逐漸數學化、模型化和微觀化,而且往往將金融專業設在管理類學科之下,這與我國傳統的以貨幣、銀行為代表的金融專業形成了較大反差。

與此同時經濟金融學家(以我國學者白欽先(1998、2001)等為代表)提出了金融資源、金融安全與主權等基本概念,形成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契合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們可藉以對金融本質進行更深化的認識。在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視角下,我們能更清楚的知道,對各類金融資源的運用應以金融功能的擴展和提升為基軸,以金融效率、金融安全的實現為歸宿,避免簡單的金融量性發展觀。如果我們從金融發展理論的演進歷程及其研究視角來審視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金融(市場)發展,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對危機的理解及對金融學科教學改革的推進會更加具有指導和針對性。

三、從金融發展理論到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框架形成

1. 金融發展理論的形成

金融發展問題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Goldsmith(1969),其最早給出了金融

發展的定義,即金融發展是指一國金融結構的變化,并采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對金融發展進行了量性描述。作為對Goldsmith金融發展觀念的深化,Shaw(1973)和Mckinnon(1973)分別提出了“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由于兩個理論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同一問題,故一般可簡稱為“金融深化論”。Mckinnon和Shaw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論”的理論背景是:他們發現發展中國家存在明顯的金融抑制現象,即政府過分干預金融市場,實行管制的金融政策,同時存在著較高的隱形或顯性的通貨膨脹,使得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發生扭曲,致使利率、匯率不足以反映資本的稀缺程度。金融抑制在發展中國家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嚴格的利率管制、高額存款準備金、信貸配給、高估本幣匯率等。發展中國家要使其金融和經濟不斷發展,就應該放棄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實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包括六個方面:提高或放開利率、放寬對金融機構的管制、建立與發展國內統一的資本市場、抑制通貨膨脹、財政和外貿配套改革。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的提出,標志著金融發展理論的正式形成。但其在體系上比較粗糙,分析模型過于簡單,包括因素較少,不具有動態特征,很多觀點還停留在經驗水平上,理論分析尚顯不足。更重要的是,根據Mckinnon和Shaw的理論框架,其認為金融部門并不創造財富,金融的發展也只能影響資本的形成,并不影響全要素生產力,這些也都較大地削弱了金融發展理論的解釋力度。

2. 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發展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一些經濟學家汲取了內生增長理論的重要成果,在其金融發展理論模型中引入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不完全競爭、外部性等因素,對金融發展理論進行了修正和發展。

(1)“金融供給論”和“金融需求論”。Patrick(1966)研究了金融深化對國民財富的構成及使用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貨幣供給帶動下的金融發展戰略。他強調,貧窮國家應當采取金融優先發展的貨幣供給帶動政策,在需求產生以前率先發展金融。這種戰略要求政府在短期無明顯效益的情況下,堅持對金融進行投資和重點發展(陳岱孫、厲以寧,1991)。1996年,帕特里克提出了金融發展中“供給導向法”和“需求導向法”之間的區別。“需求導向”的金融發展是實際經濟部門發展的結果,這意味著市場的拓展和產品的增長必須更有效地分散風險以及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發展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了一個更好地推動作用。此外,“供給導向”的金融發展先于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因而對經濟增長有著自主的積極影響,對動員那些阻滯在傳統部門的資源,使之轉移到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現代部門,并確保投資于最有活力的項目方面可以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后者對早期的經濟發展有著支配作用,一旦經濟發展成熟,前者便發生作用。

(2)金融約束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理論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認識到:對發展中經濟或轉軌型經濟而言,金融抑制將導致經濟發展的停滯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不僅很難收到預期效果,甚至會導致金融動蕩,因此有必要尋找另外一條道路,這便是由Herman, Murdock and Stiglitz等人提出的金融約束理論。

金融約束論運用信息經濟學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金融深化的假定前提為瓦爾拉斯均衡的市場條件,這在現實中難以成立。同時,即使現實中存在這些條件,由于普遍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以及行為等因素,這些因素會引起金融市場的失靈。金融約束論認為,金融市場失靈本質上是信息失靈,它導致了金融市場交易制度難以有效運行,必須由政府供給有正式約束力的權威制度來保證市場制度的充分發揮。政府可通過金融約束政策為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機會”,并通過“租金效應”和“激勵作用”有效解決信息不完全問題。也就是說,政府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觀經濟穩定、可預測的低通貨膨脹率,正的實際利率),通過對存貸款利率加以控制、對市場準入及競爭加以限制以及對資產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為金融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并提高金融體系運行的效率。這一理論為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過程中政府如何實施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框架。

金融約束是發展中國家從金融抑制狀態走向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政策。它針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暢、金融監管不力的缺陷,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失靈情況下的作用。因而它并不是與金融深化完全對立的政策,而是對金融深化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轉貼于

(3)內生金融發展理論。內生金融理論把金融因素作為內生增長理論模型的重要變量,研究金融在經濟增長中的效用與作用機制。內生金融理論認為,資金融通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產生金融交易成本。隨著經濟發展,這種交易成本對經濟運行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降低交易成本,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內生地要求金融

體系形成和發展。內生金融發展理論從效用函數入手,建立各種具有微觀基礎的模型、引入了諸如不確定性(流動性沖擊、偏好沖擊)、不對稱信息(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監督成本之類的與完全競爭相悖的因素,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形成作了規范性解釋。

內生金融發展理論既放棄了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傳統,又堅持了從金融與經濟關系角度來研究金融發展問題的立場,金融學家們試圖建立一個一般金融發展理論。它帶來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轉變,使有關金融發展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令金融發展理論在沉寂了20多年以后重返主流學術界。但是,他們有意無意地堅持了金融發展研究的機構觀,即從現有的機構出發來研究金融功能,導出其產生、發展和作用于經濟的機制,依然具有一定局限性。[8][9]

3. 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呈現經濟全球化、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態勢,金融與經濟越來越密不可分,金融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的核心性和主導性要素。這一切要求人們重新認識金融的本質以及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有學者認識到金融發展的現實效應與主流理論不符,提出了以金融資源論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是面向21世紀新的金融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和金融理論的融合與升華,是對傳統金融發展理論的揚棄與創新。

國內學者對金融發展作了比較全面、深刻論述的代表人物是白欽先教授。在其《論金融可持續發展》(1998)中,白欽先教授首先提出了金融資源、金融安全與主權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框架。發展金融理論認為,金融可持續發展是在遵循金融發展的內在客觀規律和未來發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體制,發展和完善金融體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動員和配置金融資源,從而達到經濟金融在長期內的有效運行和健康發展。在其他文獻(白欽先等,2001)中,白欽先教授及其合作者以金融資源論為基礎,從經濟與金融的關系切入,從金融發展的一般性出發,對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作了更系統的闡述: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既不是孤立研究金融的發展和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是孤立研究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是在金融與經濟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即在兩者彼此互動的意義上來研究金融與經濟的發展。

在這一領域,白欽先教授一直關注并持續不斷地研究金融結構和金融功能的演進和金融總體效應(功能)兩個方面同時展開,針對西方學者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兩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結構理論,提出“金融相關要素的組成、相互關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結構理論;針對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變遷即是金融發展”的量性發展觀,提出“金融結構演進(質性與量性發展相統一)即金融發展”及“金融功能演進(擴展與提升)即金融發展”的金融發展理論;并在發展金融學的整體框架內,梳理整合了“發展金融學是以金融功能為研究金融與經濟關系的聯結點,以金融功能的擴展與提升為其研究的基軸,而以金融效率為研究的歸宿”。[10]

四、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

現代金融已成為包括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理論金融與實務金融、金融理論與政策、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金融觀念與金融意識等眾多因素,并直接涉及經濟與社會、財富與資源、實質經濟與虛擬經濟及經濟風險與經濟危機等眾多因素的龐大的復雜巨系統。我們在研究金融,進行金融學科建設的時候需要始終具有這樣的大金融意識,始終將金融問題與金融的功能提升緊密聯系起來。

第一,強化金融資源意識,樹立金融主權與金融安全意識,實現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發展中的經濟體尤其需要有這樣一些意識,并形成相應的對策措施。傳統的金融發展理論對這些問題沒有給出直接回答。而金融發展首先也是一國的金融發展,在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發展中經濟體往往處于被動和被掠奪的地位,發展金融和金融發展,就必須給與它充分的重視和保護。

第二,對于我們國家這樣正處于發展成熟中的金融體系來說,仍應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在逐步推進金融領域市場化改革的同時,我們要形成適合我們自身發展狀況的合理的金融結構,在某些市場化改革不利或行不通的行業與部門,我們仍應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職能。金融傾斜并非是惟一正確的金融改革方向,其關鍵是要看改革能否充分的發揮出金融相應的功能性作用,是否實現了經濟金融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金融體制改革應鼓勵創新,鼓勵對外開放,但我們要有自己的時間表,要與健全國家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完善金融的監管體系同步。

第三,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范式需要適當轉變,凸顯人文價值觀的認同。包括金融發展理論在內的現代金融學科體系和大多數經濟類學科一樣,呈現出研究方法數學化、模型化的現象,這本無可厚非。但在金融這樣一個充滿風險因素的領域,在金融虛擬化程度不斷強化的時代,我們應該,而且也不得不轉變我們認識、發

展金融理論及其實踐的思路,重新審視金融的本來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的人文價值觀又是什么?這對維持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們防止危機的發生都不無裨益。對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來講,在能夠與國內外同行交流的基礎上,也應發展起具有我們自身特色的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范式,這不是簡單的中國特色,而是金融發展理論的中國化。[11]

當代金融學繼續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貨幣非中性基礎上的金融非中性,將“可持續發展”的哲學理念引人金融學研究,拓寬了金融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思路;這一研究范式確立了金融學的最終研究目標,在最高層面上給出了我們進行金融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金融發展觀;在方法論上,這一研究方法注重了理論實證與經驗實證的有機結合,并突出了金融學的社會科學屬性,實現從貨幣分析到金融分析的真正變革。[12]

參考文獻

[1]張亦春,蔣 峰. 中外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 “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 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05(2):6-18.

[3]王廣謙. 正確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 中國高等教育,2001(22):13-14.

[4]張 新. 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J]. 金融研究,2003(8):36-44.

[5]封思賢. 從金融理論變遷看金融本科教學改革[J]. 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2):38-41.

[6]張亦春,蔣 峰. 金融學專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1(3):32-35.

[7]黃 達. 金融學學科建設若干問題[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0(9):1-7.

[8]龔明華. 當代金融發展理論:研究及前沿[J]. 國際金融研究,2004(4):4-11.

[9]劉 澄. 金融發展理論的發展演變簡評[J]. 當代財經,2001(1):35-39.

[10]白欽先. 金融結構、金融功能演進和金融發展理論研究的歷程[J]. 經濟評論,2005(3):39-45.

篇(5)

關鍵詞:國際金融;啟發式教學;外匯模擬;實踐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223-02

收稿日期:2010-02-18

作者簡介:鄧曉霞(1971-),女,重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從事國際金融理論與政策研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世界對金融衍生產品有了新的認識,而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的快速衰退加深了經濟學者對預測及防范金融危機的思考。特別是金融危機首先引發關鍵貨幣匯率的巨幅波動導致全球匯市的大跌,并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使我們對金融危機的危害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國際金融這門課程就是以外匯匯率為線索,對國與國之間的國際收支、外匯市場交易、外匯風險、貨幣危機及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貨幣制度等進行研究。在金融危機造成巨大損失的背景下,要求中國高校對《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在一般理論的講述下更要注重模擬實踐教學,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去啟發學生對貫穿整個《國際金融》課程的匯率的積極的關注,思考怎樣把匯率理論與實際匯市操作相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國際金融》課程的主要內容及重難點變動

國際金融學,也稱為開放的宏觀經濟學,是在國際貿易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新型學科,是世界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經濟金融一體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國際金融不僅與一國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緊密聯系,而且涉及到一國的宏觀經濟的平衡和穩定,涉及到國際經濟金融的協調和合作。因此,國際金融是一門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學科,它以國際間的貨幣金融關系為研究對象,既要說明國際范圍內金融活動的主要問題,又要闡述國際間貨幣和資本運動的規律。特別是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產生極大消極影響的背景下,我們應對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要體現貨幣危機理論在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中的應用。本次金融危機對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市場等的教學內容形成了沖擊。它暴露了當前國際金融理論的缺陷,對這部分教學內容需要探討,提出一定的修正和補充意見。

中國高校國際金融教學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國際金融基礎知識。包括國際收支、外匯儲備、外匯匯率、外匯交易、國際金融市場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這是整個國際金融課程的基礎,在這部分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內涵。特別是對于國際收支的廣義定義與外匯匯率的基本概念要講解清楚,對于直接標價法、間接標價法下買入與賣出匯率的表示要通過例題來分析,學會正確判斷和運用。

2.國際金融理論。包括國際收支的調節理論、匯率決定理論、開放經濟的均衡和調控理論、國際儲備理論、國際貨幣合作理論、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理論。其重點在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和匯率決定理論。但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對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理論的形成機制要加強分析,并指導學生結合英鎊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等了解貨幣危機理論,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3.國際金融制度與政策。包括外匯管制和貨幣自由兌換、匯率制度的選擇、外匯市場干預、金融政策的國際協調、國際貨幣體系、區域國際貨幣一體化、國際金融組織等內容。在這部分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國際貨幣對金融危機的傳導作用來認識國際貨幣發行國的收益和損失,并討論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和進程,使學生充分認識一國金融政策在國際經濟背景下的協調,了解克魯格曼“三角悖論”的原理。

4.國際金融市場。包括外匯市場、國際貨幣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和歐洲貨幣市場等。如今金融市場的交易量伴隨金融衍生產品的迅猛發展而急劇擴大,同時也加大了交易的風險,從而導致了金融資產的極大損失。在這部分內容介紹中要加大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產品做重點的介紹,讓學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雙刃”作用。

5.國際金融實務。包括外匯交易、外匯風險管理等。這是國際金融實踐教學的重點。實行外匯模擬交易,將使學生真正感受外匯市場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和收益,并形成自己的風險控制理念。

總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們必須對以往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關注經濟現狀,學會用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

二、《國際金融》教學方式的改變

課程內容的變化往往伴隨教學方式的改變,枯燥的滿堂式灌輸已經不適應信息時代的教學模式。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種方式的結合。

1.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于關鍵概念、核心理論以及分析問題的主要方法等均設計分層次的、逐步深入的甚至是具有學科前沿性的問題,積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在打好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案例式教學。對于已經發生的貨幣危機、債務危機等實踐性問題主要運用案例式教學,通過實際案例分析來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認識、理解程度。

3.研究式教學。本課程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增強學生的科研能力。指導學生利用學習的國際金融知識研究經濟金融熱點問題,盡早介入科研活動。

4.小組作業式教學。對于像分析中國的國際收支問題、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中國的國際儲備適度規模及構成等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小組作業,在各個小組內部推行目標分工,并綜合形成PPT結論,在課堂上講解分析結果并回答其他組同學提問,在討論中完成這部分內容的深入分析。這樣不僅考察了學生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水平,并且促進了學生鞏固學習內容,強化學習效果。

5.雙語教學。為適應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本課程應積極推行雙語教學,推動學生與國際接軌。因此要編寫課程的雙語教學大綱、授課計劃、電子教案和習題集等。

三、《國際金融》外匯模擬實踐教學的推動

國際金融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必須通過實踐平臺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在我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加入了外匯模擬交易實驗平臺的教學,學生通過在線模擬炒匯,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了模擬實戰練習取得了很大的收獲。很多同學在模擬過程中,切實理解和掌握了匯率的變動影響因素,并根據國際經濟情況對一國貨幣走勢進行了判斷與買賣操作,并且在此過程中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變被動、單純的理論學習為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取得了以下進步:

1.認清了標價方法。對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及美圓標價法有了深切的體會,知道在哪種標價法中價格高低代表的含義以及該選用哪個價格進行買賣報價。通過操作確實明白低買高賣的原理。

2.鍛煉了投資心態。學生在模擬炒匯過程中,逐漸摸索出市場漲跌互現的規律,知道要心態平穩,順勢而為。如果所買進的貨幣貶值了,不必過早殺跌,而要等待反彈時機出貨,盡量減少損失。如果確實心急,也可以尋找第三種貨幣來做交叉盤,尋求解套良機。

3.培養了一定的投資理念。學生在模擬交易中終于明白投資中心態是最重要的,多數同學明白了在投資中要避生就熟,自信則贏。只炒自己經常涉及的熟悉貨幣,不要去碰冷僻或相對陌生的貨幣,這樣比較清楚它的走勢,容易掌握介入和拋出的時機。

4.加強了對理論的認識。學生在外匯模擬交易中根據所學影響外匯匯率波動的理論來指導模擬交易,在宏觀經濟指標變動下考察匯率的變動,思考理論指導的正確性和重要性,反過來提升了學生學習理論的積極性。

5.豐富了學生外匯投資的經驗。通過外匯模擬交易,學生在交易中總結了一些好的投資經驗:比如,要帶著真實的交易心態去做模擬交易,從中總結交易技巧。不能只靠運氣,要在交易中摸索規律;對決定交易的因素要作記錄,從而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決策方案;順勢操作,勿逆勢而為。要善用停損單設立止損位降低交易風險。發現錯誤決策要當機立斷止損出局,不要猶豫。在對情勢判斷不清的時候,要保持半倉操作,不要滿倉,要留有余額,以減少交易風險等。

總之,通過模擬炒匯,學生對金融市場風險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理解了風險控制的概念。這對于他們將來個人從事投資理財是非常有效的。

參考文獻: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勢下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面臨的挑戰與改革[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4).

篇(6)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及國內的經濟大環境日趨復雜,保持我市經濟平穩運行的壓力不斷加大,為積極應對這一復雜多變的嚴峻形勢,進一步拓寬我市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強銀企之間的相互了解,逐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市經信委和我市市委、市政府決定,今天在這里舉行市中小企業金融超市連鎖店開張暨市二季度銀企對接懇談會,今天會議的目的是搭建一個平臺,創建一個企業與金融機構溝通的渠道,讓企業的經營者與金融界的朋友認識一下,同時也是想請的金融界朋友到來走走看看,加深對的了解,加強與經濟部門和企業的聯系。

出席今天會議的有:市經信委陸建新副主任、賁友華副主任,我市市委常委、政法委繆小華書記、市政府陸雪松副市長,市政府辦、發改委、金融辦、人民銀行負責人,各鎮(街道)分管工業的領導;市相關金融機構負責人和業務人員,我市各金融機構負責人和業務人員,我市各擔保公司負責人和業務人員;我市部分有資金需求、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負責人。

今天的會議共有五項議程:

第一項議程請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繆小華同志介紹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并致歡迎詞,第二項議程由市相關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信息,第三項議程請我市發改委、經信委楊飛主任介紹工業經濟運行、產業結構調整及部分企業資金需要情況,第四項議程請市經信委陸建新副主任作指示,第五項議程是銀企保現場對接懇談。

下面進行第一項議程,請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同志介紹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并致歡迎詞,大家歡迎。

下面進行第二項議程,請市相關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信息,參加今天活動的銀行有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廣發銀行,先從農業銀行開始,交通銀行準備,其它依次進行。

下面進行第三項議程,請我市發改委、經信委主任介紹工業經濟運行、產業結構調整及部分企業資金需求情況,大家歡迎。

下面進行第四項議程,請市經信委副主任講話,大家歡迎。

同志們,剛才,我們聽取了市經信委陸建新副主任對今天會議提出的要求,聽取了繆小華書記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簡要介紹,聽取了發改委、經信委楊飛主任對工業經濟運行、產業結構調整及部分企業資金需要情況的信息,相關金融機構也對各自的金融產品的進行了推介。相信市各金融機構的朋友對我市經濟社會及工業經濟發展情況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我市到會的企業對會上的金融產品信息也有了一個認識。我認為,通過這次活動,定能統一大家的思想,提高深化銀企合作重要意義的認識,了解市委、市政府對當前金融工作和工業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要求。在銀企雙方洽談之前,就如何鞏固和擴大這次活動的成果,再提三點建議和要求:

一是各金融機構要從服務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看到我市工業應稅銷售、項目建設等經濟指標在乃至全省保持領先的良好形勢,進一步增強金融支持我市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堅持高點定位,千方百計做大信貸總量,加大對我市企業信貸投放的力度;特別要向工業企業、向中小企業傾斜,推進工業經濟平穩發展,促進我市中小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二是我市發改委、金融辦、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要整體聯動,進一步加強銀企合作的組織協調和宏觀指導,切實搞好服務。積極開展好各種行之有效、形式多樣的“銀、政、企”對接活動,進一步抓好各項政策的兌現和落實,增進銀企業合作關系,想方設法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積極營造金融生態良好環境,為我市經濟平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服務保障。

篇(7)

[關鍵詞]金融危機系統性風險 非系統性風險

2008年初,無論是經濟學家們還是媒體各界,都在關注美國的“次貸危機”;但在雷曼兄弟倒閉后,這一稱呼轉變為全球金融危機。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在住房抵押貸款中只占有一部分,但為何能夠引發全球的經濟衰退,文章認為,原因在于對全球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認識不足。

一、非系統性風險

次級貸款一直以來是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一部分,存在一定的風險,但并沒有對經濟穩定產生過大的威脅。由于單個金融工具自身的風險是可以相對量化,也可以通過資產組合來弱化,這種能夠消除的風險即為市場中的非系統性風險。銀行把次級債務打包證券化,即為一種消除非系統性風險的方式。

單純從美國來看,自2001年開始的美國低利率經濟政策,從最開始的5%上升到了2006年的20%。同時,由次級貸款衍生的各類擔保債務憑證為其贏得了高額收益。利潤的刺激讓經濟體中各主體不斷地強化收益看淡風險,證券業、保險業、銀行業都癡迷于新的衍生工具的創造,沉浸在高額回報的狂熱中。乘著房地產發展的東風,整個經濟體膨脹速度不斷加快。但當經濟體系中的絕大多數主體都參與到一種投資的非理當中時,“非系統性風險”就已經悄然轉化為“系統性風險”。

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國基準利率不斷緩慢攀升,但各大金融機構并沒有放緩衍生品的交易,由于次級貸款及其衍生工具所帶來的利潤率顯然可以將這種成本覆蓋。進入2007年,利息開始快速增加,遲付和違約現象不斷出現,拖欠債務比例和喪失抵押品贖回率上升,加之2006年開始的房地產降溫,經濟體中潛在的系統性風險開始顯現。

二、美國系統性風險

1.美國國內居民儲蓄率在近30年來持續下降,消費文化使美國國民形成了貸款購買的消費習慣,其風險承受能力僅建立在每期收入和未來收入預期的基礎上,然而利率上升幅度一旦超過其每期收入的可支配購買力,居民就將處于破產狀態。這是美國國內經濟的一種潛在系統性風險,即經濟運行良好,持續性的收入可以使這種無儲蓄狀態維持下去;一旦收入不可維持,經濟則將陷于“釜底抽薪”的困境。

2.美國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監管不足。一方面,美國金融機構不斷整合,龐大的金融帝國囊括了銀行、證券、保險等各種金融機構,原來機構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后,風險也越來越隱化,內部機構間信息不透明。另一方面,信用評級體系也并沒有對這種系統性風險給予足夠的認識與評價。因此,一旦經濟體降溫,這種低估系統性風險的問題就會很快被認識,隨之而來的迅速修正也引發市場信心的普遍下降。經濟體自身并不能承受這種快速的資金撤離,流動性枯竭,危機全面爆發。由風險忽視到理性認知的“頓悟”,健康的理性回歸卻成了加速危機傳導的“助推器”:抵押貸款銀行經受不住違約貸款增加的壓力破產――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迫于贖回、保證金增加等壓力出賣優質資產,最終破產――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商業銀行優先級證券評級下降,拋售低級別證券,市場贖回壓力上升――股票市場、商品市場波動加劇――危機爆發。納西姆• 塔勒布(Nassim Taleb)將意料之外又改變一切,但人們總是視而不見的現象形象的比喻為黑天鵝。美國經濟體中被忽略的系統性風險正是這種“黑天鵝”。

三、全球系統性風險

1.貨幣體系。重要貿易商品的美元計價體系,從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開始就無法撼動。單一化的計價結構、普遍性“美元結算貿易”建立在美元穩定基礎上,長期的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麻痹性,各國普遍傾向于忽視這種系統性風險。承擔國際貨幣功能的貨幣價值波動(如地緣政治、大國博弈、衍生機制、戰略性資源等因素影響)都可能引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債務危機。

2.貿易體系。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貿易體系聯系逐漸加深。各種貿易投資的自由區范圍不斷擴大,壁壘也呈現減弱消除趨勢,自由化有利于經濟發展,但在現在的世界貿易體系中,規則的制定以及解釋權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在本輪經濟危機中,美國實體經濟的衰退正是通過貿易途徑向各國傳播,發展中國家在這一渠道傳播中受害較為嚴重。危機的爆發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權力,相反,WTO組織2009年3月26日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23個經濟體實施了85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較1月底增加了4倍。這種“怕井繩”的反應顯然將在下一輪經濟復蘇中起到反作用。

3.金融的全球化。回顧金融全球化的過程,監管一直處于缺位狀態。這種不健康的發展模式在這次金融危機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全球金融機構通過一個規模不斷擴大的金融市場體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網絡效應增強,對于風險的放大效應和共振效應同時增強。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日益趨同,無論是金融產品、金融機構的經營方式,還是金融市場的運作,都在全球化的推動下走到相似的道路上,這種趨同強化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趨同性和單一性,也就相應加大了全球市場在出現風險時的放大程度。

四、總結

經濟危機從2007年開始顯現,到2008年波及全球各個領域。可以說2009年,是經濟危機效果完全顯現的一年,全球經濟能否與2010年走出低谷,要看各國能否加強合作,共同面對危機,需找經濟復蘇方式。

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正是非系統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不斷被發現、認識、改正的過程,金融危機在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生活的同時,讓我們對經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消除可預見的非系統性風險,增強對系統性風險程度的計量,是本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舒家先,次貸危機演化為全球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反思,求實,200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超碰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免费无码作爱视频|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xx性欧美肥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性一交一乱一色一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八十老太另类|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av波多野结衣|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新婚人妻扶着粗大强行坐下| 综合亚洲另类欧美久久成人精品 | 午夜精品射精入后重之免费观看|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级毛片hd|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在线播放国产不卡免费视频| 俺也来俺也去俺也射| 成全高清在线播放电视剧| 白丝兔女郎m开腿sm调教室| 女同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色吊丝中文字幕|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