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雙減政策的看法和建議
時間:2023-12-21 11:3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雙減政策的看法和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稅收政策。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必須既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也要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對現有不夠合理的經濟結構進行大規模的,調整涉及到一系列的稅收政策問題,例如,與轉讓土地使用權和房屋以及其他商品、原材料等貨物有關的土地增值稅、營業稅、印花稅,增值稅的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的問題,同破產企業與被兼并企業有關的欠稅問題和虧損結轉的問題,兼并方或受讓方按照國家引導的方向調整生產經營結構應給予的企業所得稅鼓勵問題,以及聯營企業和大型企業集團的所得稅重復征稅問題等。與此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1、破產清算是加速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舉措,稅收在原則上應該給予支持,但在實踐中還必須注意防止“假破產,真逃債”,即一方面把債務包袱卸給國家,另一方面破產企業的原班人馬和機器設備,卻依舊交由別的企業整體接收的非法行為。
2、我國現行分稅制體制中,對國有企業所得稅,仍然按照企業隸屬關系,將其收入分別劃歸中央和地方;對鐵路、銀行、保險部門的各種收入,也仍然沿用舊辦法,全部按部門匯總繳納給中央。這些辦法,助長了在長期條塊分割管理下所形成的“別人”的資產可以流入,“自己”的資產不得流出的錯誤思想,阻礙了存量資產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跨地區、跨部門的重組。
3、稅收只有積極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特別是大力促進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才有不斷增長的稅源。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正是在于后者會比前者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對投資和再投資的稅收鼓勵政策。
結合我國在投資結構和投資稅收優惠規定方面存在的問題,專家們提出的政策性建議主要有以下各點:1、從我國投資狀況看,存在著宏觀規模過大,微觀結構失調,不符合產業政策等問題。從財政狀況看,在連年赤字的條件下,平均每年用于投資的稅收減免,仍然高達百億元。因此,今后我國對投資的稅收優惠,應該加強總額控制,引導企業增加自身投入。2、在優惠方式上,盡可能減少采用增列所得稅稅前列支和免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做法。3、鑒于我國科技還不夠發達,中小企業居多的實際情況,在投資稅收政策上,不僅要給高新技術企業以積極鼓勵,而且還要給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以大力扶持;不僅要給使用新科技成果的企業以鼓勵,還要給從事科技開發的科研單位以更多的支持。4、由于投資方向在地區和結構上存在一些失調,建議對在西部地區并且又是生產中所短缺的資源開發,諸如原油、煤炭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品等資源開發以及農牧業等的投資,給予應有的稅收鼓勵。5、消費與投資是關系到社會需求與供給的一對重要經濟問題,從我國實際出發,對一些稅收政策作出調整,以采取引導消費、鼓勵投資的政策為佳。6、修改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減免稅規定,建議以項目優先取代地域性傾斜的政策。7、采取多種靈活有效的投資稅收優惠形式。建議除現有的優惠稅率和定期減免稅以外,還可參考國外的稅收信貸(即延期納稅)、稅收抵免以及加速折舊等形式。
(三)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鼓勵政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同第一、二、三產業一樣,也是一種產業,一種非常重要的產業。因此,稅收政策應該積極鼓勵科技發展,特別是要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化。專家們建議:1、根據國家有關科技立法,制訂財稅部門鼓勵科技進步條例,使財稅支持科技進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道路。2、稅收鼓勵應該遵守以下原則:服從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的原則;不使被鼓勵者產生依賴性的原則;同等鼓勵的原則;財政承受能力的原則。3、凡經財稅機關會同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企業和單位,允許其建立科技準備金,以便專項用于研究開發、技術改造和技術培訓的需要。4、中間試驗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橋梁,鑒于其投資大,產品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產品,因此,應該考慮給予優惠。
(四)關于對外開放與稅收政策。
1、關于涉外稅收政策的調整與完善。我國涉外稅收政策,是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而從無到有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之處,如:優惠項目、層次過多,范圍過寬;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之間不平衡,向沿海傾斜;內資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財政收入流失等。但這些可視為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成本。專家們認為看問題不能只看成本,而不看收益。比如,就稅收優惠與財政收入的關系來說,廣東省的三個特區和眾多的沿江城市是享受優惠最多的地區,也是生產力最活躍和收入增長最快的地區。從1993年起,該省的稅收連續四年每年以100億元的速度遞增,增速居全國之首。所以,對兩者的關系必須作辯證的分析。盡管如此,專家們認為對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對外經濟活動的進一步加強,總結經驗,適當調整我國涉外稅收政策。具體建議:(1)全面清理、歸并現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使優惠政策更為規范、高效、簡明和統一;(2)由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傾斜,轉向產業與區域相結合,以產業優惠為主的政策;(3)在優惠方式的選擇上,可考慮將現行以直接優惠為主方式改為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方式相結合的多種優惠方式;(4)逐步理順流轉稅的特殊規定,統一進出口稅收政策;(5)完善地方稅的優惠規定。
2、關于稅收國民待遇問題。由于對國民待遇的理解不同,在財稅界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國民待遇就是對外國人(包括外國法人,下同)給予本國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國民待遇原則和涉外稅收優惠政策是矛盾的,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就要取消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第二種觀點認為,國民待遇是建立在非歧視原則基礎上的,其基本含義是對外國人的待遇不應低于本國人,因而國民待遇原則與涉外稅收優惠政策并不矛盾,國民待遇原則不排斥給予外國投資者高于內資企業的待遇。第三種觀點認為,國民待遇與涉外稅收優惠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統一的一面,二者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
(五)出口退稅政策。
出口退稅是指一個國家對出口商品退還其已征收的增值稅,使出口商品不含流轉稅。實行出口退稅政策,能夠使本國貨物以不含稅價進入市場,既能達到增強競爭能力,促進出口的目的,又能增強比較利益的透明度,達到互利的目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消除出口商品岐視的經濟政策,體現了公平貿易的原則。盡管現行出口退稅政策存在一些矛盾,但我們不能“短視”,只盯住矛盾不放,而應積極加以完善。因此,專家們建議:1、遵循“規范、實效、簡化、統一”的原則,逐步縮小退稅率差異,體現公平待遇;盡可能縮短出口退稅時間,減輕企業籌集困難;兼顧手續簡便和監控嚴密,提高征納效率;兼顧中央與地方利益,有利于退稅政策的持久執行。2、按照全社會的增值稅平均實際負擔率,結合對某些差異的微調,確定一個退稅率,定期公布執行,基本做到征多少退多少,使企業消除顧慮,放手經營。3、為了做到退稅的橫向公平,建議將現行出口分別外貿與生產企業按照進價與銷價(FOB)計算增值稅改為一律按照進項金額計算增值稅。4、結合調整出口退稅率和統一退稅計算方法,建議將企業的增值稅負擔歸集于“不宜抵扣率”之中(不宜抵扣率等于法定稅率減出口退稅率)。這樣做的好處,是企業負擔明確,便于操作管理。5、用稅法約束出口退稅時間。可以考慮在申請單位辦齊出口退稅手續后2個月退還稅款,逾期由稅務機關承諾按銀行貸款利率給予補償。6、建立職責明確、審核有序的出口退稅管理系統。由日管機關負責審定出口退稅的進項稅金;出口退稅必須在對企業的進項稅金總額、出口收匯等憑征和應征稅款額的嚴密審查以后進行。[page]
二、關于完善稅制問題:
(一)關于優化稅制結構:
優化稅制結構是指,符合一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需要的稅制結構就是優化的稅制結構。從世界各國稅制來看,大多數發達國家實行以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征管手段相對落后,市場機制不健全,因而大都實行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
流轉稅具有征收面廣、收入穩定、易于征管等特點。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在目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對我國基本適用,但目前流轉稅比重大,所得稅比重過小影響了雙主體的形成。借鑒國際經驗,我國當前應合理調整直接稅與間接稅之間的比例,逐步加大直接稅在稅收總額中的比重,逐漸形成以流轉稅和所得稅并重的雙主體結構。
(二)完善稅種
1、關于完善增值稅問題:
(1)征稅范圍問題。一些專家認為,我國現行增值稅征稅范圍的優化,關鍵不是要不要擴大到勞務領域,而是在勞務領域覆蓋到何種程度的問題。在操作上主張循序漸進,分步互位。但在具體征稅范圍的確定上,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鑒于征稅范圍的擴大對地方財政收入和增值稅管理規范的影響,以及現有征管能力的制約,先期可考慮對增值稅扣稅鏈條影響較大。也便于操作實施的交通運輸業和建筑安裝業納人征范圍。另一種意見認為,當前應盡快將那些與貨物交易密切相連,與抵扣鏈條的完整性關聯度高,與增值稅的規范操作抵觸較大,管理上便于操作實施的勞務納入征稅范圍。第三種意見認為,應將增值稅的課稅對象擴大到全部商品和勞務的銷售,解決現行增值稅“鏈條”中斷,混合銷售界定不清待難題。
(2)選型問題。關于這一問題,也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主張近期仍維持生產型增值稅格局,因為它較好地體現了稅收的財政原則、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消費型可視為增值稅改革的長期目標。
第二種看法,主張改現行生產型增值稅為收入型增值稅,允許固定資產所含稅金作為進項稅金分年抵扣。
第三種看法認為,消費型增值稅是我國增值稅類型轉換的目標模式,但根據我國目前的財政承受力,增值稅類型的轉換只能逐步過渡。當前,可以考慮將“消費型”增值稅當成產業政策來利用,實行有限制的或定向的消費型增值稅。具體設想是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高新技術、交通電力、能源等基礎產業中采用“消費型”,將抵扣的資本物限定為技術、設備,旨在促進企業轉換機制,并抑制投資擴張。轉型期的收入缺口可以通過一些過渡性的安排予以緩解或彌補。比如,對固定資產的存量和增量可分別按年度分比例抵扣。對前者在規定的購置年限內允許部分抵扣,對后者一般當年抵扣的比例最低,往年逐步遞增,直到全額抵扣。
(3)稅率優化問題。第一,稅率結構模式的選擇。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強調增值稅的“中性”原則,主張簡并稅率檔次,認為單一稅率結構可以有效消除“無稅扣稅”、“低稅高扣”等弊端。一是維持當前的雙稅率格局,并且,雙稅率結構也符合世界潮流。第二,稅率的量度調整。同世界上實行增值稅國家比較,我國基本稅率適度,可繼續維持。但優惠稅率有偏高之嫌,可考慮向下微調為11%。第三,弱化優惠稅率累退性的技術手段。可以考慮在技術上設定一個征前扣除率(即基本稅率與優惠稅率的率差),同時在全部納稅環節統一執行一檔基本稅率。當國家在對適用優惠稅率的納稅人征稅時,除按照發票扣稅外,再補扣一個設定的扣除率,從而保證抵扣和鏈條的完整,解決因優惠稅率的應用而造成稅負在納稅人之間轉嫁的難題。[page]
(4)增值稅的管理問題。漢前增值稅管理方面的矛盾突出,稅收流失嚴重,必須加大增值稅規范化管理的力度。其具體辦法有,第一,改進和加強發票管理辦法。第二,整頓和加強銀行賬戶管理并實行增值稅稅金結算專戶管理。第三,賦予稅務機關在異常申報方面的核定征稅權,制定轉讓定價和利息、費用分攤的專門規定。第四,改革現行增值稅制度簡化“三附表”的填報內容。建立稅務機關輔導后再申報的納稅輔導制度。
2、關于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問題:
(1)納稅人的確定問題。一種意見認為,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應當遵循國際慣例,以法人為納稅人。另一種意見認為僅以法人為納稅人是涵蓋不全的。所以統一后的所得稅應稱為“經營所得稅”,凡有經營所得的企業、單位和組織,均視為納稅人。
(2)稅率的確定問題。一種意見認為,比例稅率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所得稅率,它具有計算簡便、透明度高和可促進企業公平競爭的優點,所以,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仍采用30%的比例稅率。另一種意見認為,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可采用三種形式:一是比例稅率,其稅率可維持現有的33%或降至30%;二是三檔累進稅率;三是以比例稅率為基本稅率,制定三級超額累進的優惠稅率,即10%、20%和30%。
(3)應稅所得額的確定問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管理較亂,稅基受侵蝕,稅款流失嚴重。因此,要從多種途徑探尋建立企業所得稅會計的辦法,如建立相對獨立的由若干計稅扣除標準組成的所得稅會計制度,徹底消除企業財務制度對計稅所得的影響,對實行計稅工資辦法的人員要有明確的界定,明確匯總納稅企業稅前扣除項目的具體標準等。所以應同時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與企業財會制度完全分離的分行業稅前扣除標準。
3、關于個人所得稅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個人所得稅已成為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途的稅種之一。但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度設計和征收管理都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影響著其功能的進一步發揮,需要加以完善。
一個月內兩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在北京這座城市的治霾進程中,2015年12月注定要留下濃重的一筆。
12月7日18時,北京市應急辦消息,于12月8日7時至12月10日12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措施。這是北京首次啟動紅色預警,即級別最高的空氣重污染預警。
根據2015年3月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依據空氣質量預測結果,綜合考慮空氣污染程度和持續時間,空氣重污染預警由輕到重分為藍(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1天)、黃(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2天)、橙(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紅(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4個級別,空氣質量指數在200以上為空氣重污染。
前述規定明確,啟動紅色預警后,北京全市機動車單雙號行駛、公車整體停駛80%、地鐵加開班次、建議中小學停課、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業……
作為一項公共政策,紅色預警考驗著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政策落實的執行力,以及多部門及周邊省市聯動的有效性等應急管理能力。北京又是如何應對這道綜合考題的?
由橙警到紅警
近年來,北京屢遭霧霾肆虐,僅2014年,共啟動18次空氣重污染應急預警,共30天,其中藍色預警11次11天、黃色預警5次10天、橙色預警兩次9天,但一直未啟動最高級別紅色預警。
當時間進入2015年,霧霾依舊困擾著在這座城市生活著的每一個人。
11月末,北方多地出現大范圍霧霾,北京遭遇霧霾圍城。11月27日晚間,環保部空氣質量預報,稱未來四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現重度霧霾,建議空氣重污染期間,兒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腦血管、呼吸道疾病等易感人群留在室內,停止戶外運動;一般人群減少戶外運動和室外作業時間。同時,建議公眾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小汽車上路行駛。
11月30日,《新京報》報道稱,當日18時,京西南區域點PM2.5小時濃度達到945微克/立方米,17時該站小時濃度更是達到976微克/立方米。另外,京南區域點18時也達到了897微克/立方米。而據北京市環保局公開數據,截至當日下午4點,北京城區內多地AQI(空氣質量指數)爆表,西直門、奧體中心、東四環、南三環等地AQI達500。
在此期間,北京了2015年首個霾橙色預警。
那幾天的北京,對很多生活其間的人而言,心情和天氣一樣壓抑――北京城籠罩在霧霾中,天空泛黑,能見度低。行走在外,空氣中有嗆鼻氣味,人們大多戴著口罩匆匆而行。
12月1日入夜后受冷空氣影響,空氣質量明顯好轉,當日24時橙色預警解除。由“黃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預警”,到污染結束持續106個小時。據多家媒報道,環保部門表示,此輪污染是今年以來“最嚴重空氣污染”。
但這才是剛剛開始,幾天之后,北京再次遭遇霧霾。
12月5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新一輪空氣重污染。12月4日晚,北京市政府召開會議專題部署空氣重污染應對工作。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在會上表示,大氣環境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各部門要檢查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切實采取有效有力措施,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落實,自覺接受群眾和新聞媒體監督,打贏未來的空氣重污染應對遭遇戰。
為應對此次霧霾,北京市應急辦于12月5日17時提前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指令,規定12月7日(周一)0時至12月9日(周三)24時全市實施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措施。
兩天之后,即12月7日,霧霾預警從橙色升為紅色。
為何從橙警升為紅警?
據悉,12月5日17時,北京市提前橙色預警后,北京市環保監測部門會同北京市氣象部門、國家環境監測總站以及河北、天津環境監測部門等,密切跟蹤污染進程演變,每日加密會商研判,滾動分析預測。7日,根據對未來三天空氣質量形勢分析研判,預測本次重污染過程將持續到10日中午,10日午后空氣質量將逐步改善。這種情況下,原來預測9日晚間可轉好的污染天氣,又延至10日午后方可轉好。從7日0時起至10日中午,污染一共84個小時,已超過72小時(3天),符合紅色預警啟動條件。
有民眾表示,本次紅色預警從到啟動只有13個小時,為什么沒有提前24小時?
北京市環保局回應稱,按照2015年3月北京最新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紅色預警由北京市應急辦提前24小時組織。而本次紅色預警不是直接從無預警狀態啟動,而是在橙色預警基礎上升級,此前的橙色預警已經由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提前24小時組織,12月5日17時橙色預警時,比啟動時間提前了31個小時,符合預案規定。
另外,亦有民眾心存疑問,11月末那次讓一些地方空氣污染“爆表”的“最為嚴重霧霾”,北京為何只啟動橙色預警,而12月7日,卻啟動了更為嚴格的紅色預警?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市2015年3月修訂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對預警等級啟動的條件做了改動,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去除了污染程度,只考慮持續時間。按照預案,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72小時)以上才“紅色預警”,而上次重污染過程還沒達到紅色預警條件。
北京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官方網站上的說明亦表示,上次重污染由11月27日開始,27日和28日兩天是重污染狀態,但29日至30日因為弱冷空氣影響,有一段明顯的改善過程。后來事實也證明,29日下午至30日凌晨,全市PM2.5濃度有一個明顯的回落。雖然后期重污染持續至12月1日,但出現了中斷,所以達不到持續72小時以上重污染的情況,不滿足啟動紅色預警的條件。
但張大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也表示,目前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確有仍需完善之處。比如預測明天可能空氣質量相對好轉,但是今天的空氣污染非常嚴重,是否能夠啟動更高級別的預警?他認為,預案確實缺少這方面的考量和劃分。今后會對這些問題進行考慮及時調整。
不難看出,紅色預警的啟動,需嚴格的監測、分析與研判,牽一發而動全身。
周邊聯動,全民應戰
霧霾紅色預警,包括強制性應急與建議性應急兩大類措施。
某種程度而言,應急措施的具體執行情況,直接決定紅色預警成效。在12月4日晚,北京市政府召開的那次專題部署空氣重污染應對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就表示,各區、各部門要嚴格落實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各項措施,切實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組成市級聯合督查組,明察暗訪,不打招呼,直奔現場,直接曝光。
面對此次紅色預警,北京市各部門具體分工如下:交通委負責及時組織公共交通運輸保障,負責落實部分重型車輛停駛等措施;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要按照《應急預案》做好停駛公務車輛及機動車單雙號行駛和本市公務用車停駛的監管執法工作,加大對部分重型車輛違反規定上路行駛的檢查執法力度,并通過北京交通廣播、電子顯示屏等媒介及時向公眾告知空氣重污染期間采取的交通管理措施;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要加強施工工地揚塵控制,全市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業;市經濟信息化委要按照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期間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名單,實施停產限產措施;市環保局要加大對固定和移動污染物排放源的執法檢查;市城管執法局要加大對道路遺撒、露天燒烤、露天焚燒等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有媒體表示,北京是以最嚴格執法,應對重污染。
事實亦如此。各部門協作之下,2100家企業停限產,3500多個建設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業,8184輛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基本停駛。
在諸多紅色預警應急措施中,與大多數普通民眾聯系最為緊密的,莫過于機動車單雙號行駛一項。如何在限行情況下,保證市民順利出行?為此,北京市交通委啟動了一級應急運輸保障預案――地面公交增加2.1萬至2.5萬運營車次,安排備班運力不少于150輛;軌道交通方面,增加臨客客車應對客流增加,加開臨列不少于備班運力的10%,同時在地鐵外部加強引導,視客流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疏導、限流等措施。
除北京各政府部門的分工協作外,為應對霧霾,12月6日至9日,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啟動了環境執法聯動機制,這是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建立以來首次正式啟動三地環境執法聯動工作,區域內電力、鋼鐵、冶金、焦化、水泥等行業高架源為主要檢查對象。
早在2012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洪峰曾表示,北京空氣中“有24.5%不是北京產生的污染,主要是天津和河北來的,天津現在燒煤近7000萬噸,河北燒煤2億噸。”彼時洪峰就指出,應該建立國家層面的京津冀協調機構。次年10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下稱“京津冀協作小組”)正式成立,涵蓋了北京等六省(市)和環保部等七部委,確定了重污染應急、監測預警、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
除此次區域聯合執法,如何建立重污染應急長效機制,也是“京津冀協作小組”一直考慮的問題。
2015年11月16日召開的“京津冀協作小組”第五次會議上,《京津冀核心區域空氣重污染預報會商及應急聯動工作方案(試行)》第二次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提出,京津冀核心區域的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滄州6市或將率先試點開展空氣重污染預報會商和應急聯動,當預測上述6市中至少有4個城市,空氣質量未來連續4天及以上持續達到5級(含)以上重污染水平時,6市將共同提前啟動實施各自的最高一級應急減排措施,以遏制區域空氣中污染物的累積速度。
對霧霾而言,區域性聯防聯控雖是長期且復雜工程,但無論此次區域聯動執法,還是建立重污染應急長效機制,無疑都表明,抗擊霧霾不再是一城、一省各自為戰,而成為跨區域的聯合戰役。
“紅警”成績單
隨著持續三天的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正式解除,人們關心的是,前期橙色和隨后的紅色預警減排措施,最終成績如何。
12月9日,環保部組織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十幾家單位相關專家召開會議,探討此次紅色預警的成效及后續措施等問題。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程水源表示,從數據上看,在北京市采取預警措施之后,污染物平均減排比例是30%左右,若沒有采取這些措施,PM2.5濃度將會比現在升高10%左右。另外,他提出,對PM2.5的監測也表明,與機動車排放相關的硝酸鹽含量的增長態勢亦得到有效遏制。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則表示,通過用動態源解析技術對此次重污染過程各個階段的污染來源進行評估發現,12月7日夜間至8日上午,燃煤源及二次源貢獻較前日明顯增大,揚塵源及工業源貢獻上升。紅色預警后,受12月7日夜間機動車用量減少及12月8日上午應急措施的影響,機動車貢獻較12月6日有大幅下降,由32%下降至7%左右,說明應急減排措施對于降低機動車源貢獻作用明顯。
12月10日,北京市環保局此次空氣重污染預警措施初步效果評估。據其介紹,6日下午,污染濃度開始上升,7日至9日維持重污染程度,10日8時開始污染物濃度出現明顯下降,至10日中午空氣質量基本全面達到優良水平。8日至9日濃度整體波動在200至300微克/立方米之間,積累速度減緩,沒出現明顯快速爬升,污染過程的峰值濃度比預計的偏低。根據初步測算結果,減排措施將日平均污染水平由嚴重污染壓低至重度污染水平。
環保局同時表示,啟動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的措施,極大減少了高峰時段的怠速排放,而機動車直接排放水平的降低,減少了向PM2.5的二次轉化,對抑制污染程度進一步加重起到積極作用。據西直門北大街交通站的車流量觀測結果,8日學院路地區車流量比前日下降7%至13%,全天平均車速提升近8%,尤其在早高峰時段,車速提升近1倍,減少了高峰時段的怠速排放,對空氣污染“削峰”作用明顯。
對普通公眾而言,或許并不切實清楚這些具體數字。他們只是在霧霾散去時,望著由灰黃變成湛藍的天空,深吸一口氣,朝天空舉起手機,按下拍照鍵。
這一次不全靠風,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幾乎都參與到紅色預警拉響后的反霾之戰。因為沒有全體市民的參與配合,特別是相關涉事人員的積極響應,紅色預警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目標。因而,北京市委、市政府在12月10日紅色預警解除后,發出了《致全市人民的感謝信》,感謝紅色預警期間全體市民積極參與應急減排,為有效遏制空氣重污染惡化作出重大貢獻。
當然,紅色預警亦如一次大考,對個人、企業、政府均如此。據統計,紅警首日共查處違反單雙號限行3690起,另查處黃標車違法4起,貨車違法1943起。另外,仍有企業頂風排污,新華社就評論表示,防治霧霾還要更加注重日常督察執法。
在政府層面而言,面對這道考題,每一項應急措施,都考驗著協調機制是否完備。比如,盡管移動等電信運營商第一時間發出短信,向用戶提示紅色預警相關措施,但仍有不少民眾表示不知情。另外,關于中小學停課,很多家長呼吁,能否讓中小學放假和單位放假結合實行,才不至于出現“孩子無人看管”等問題。
何時徹底告別霧霾?
然而,紅色預警解除后,北京的藍天并沒有長久停駐。
12月18日清晨,北京再度拉響重污染紅色預警――12月19日7時至12月22日24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應急措施,機動車單雙號行駛。此時,距史上首個紅色預警僅11天。
北京市環保局應急管理處處長王斌在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啟動紅色預警,并不代表空氣質量逐步變差,而是因為紅色預警啟動門檻比往年大幅降低。
前述新修訂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規定空氣五級重度污染持續3天以上時,就可啟動紅色預警,而舊版應急預案中關于紅色預警的規定為,未來持續3天出現六級嚴重污染。這表示,如今紅色預警的門檻,相當于舊版預案的橙色或黃色標準。
王斌同時表示,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重污染天為45天,截至12月18日,2015年重污染天為35天;今年前10個月,北京PM2.5累計濃度為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8%,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增加31天。重污染天數實為比去年同期減少。
即便數據如此,半個月連發兩次重污染紅色預警,很多公眾仍會疑慮,北京空氣究竟有多差?
不可否認,大氣污染給政府帶來巨大挑戰。它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民生問題,亦是外交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在2013年6月中旬通過并公布了10條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措施,簡稱“大氣十條”。而北京市政府繼投資額超過萬億元的《2013-2017年空氣清潔行動計劃》后,又于2013年10月宣布了最新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其中包括部分工業企業停工停產,以及機動車停駛等應急措施。
這些舉措無疑表明政府大氣治理的決心。但最終結果如何?
11月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北京市環保局曾聯合《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歷程1998-2013》(以下簡稱《治理歷程》)報告,對1998-2013年這15年北京的治霾歷程進行了評估。
《治理歷程》指出,1998年以來,北京連續實施多個階段強有力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北京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已經能夠穩定達到現行中國國家標準規定的濃度限值4微克/立方米和60微克/立方米,NO2和PM10的年均濃度也已接近中國國家標準規定的濃度限值40微克/立方米和70微克/立方米。但是,PM10和PM2.5要達到中國國家標準限值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值、獲得更大的健康效益,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評估結果表明,燃煤和機動車污染治理措施對北京市空氣質量改善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環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陳健鵬看來,對政府治污減排工作需進行理性分析。陳健鵬具體解釋,我國當前大面積霧霾的出現,是超大規模人口數量、較高人口密度、快速工業化進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高強度使用化肥、爆炸式增長的機動車、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細顆粒物(PM2.5)被認為是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其主要來源既有煙塵、粉塵、揚塵等一次顆粒物,也有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
陳健鵬表示,考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大氣重金屬等六類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趨勢,可以發現隨著過去30多年高速經濟發展,總體上這些污染物排放總量呈增長的態勢。比如,燃煤支撐了我國鋼鐵、電力工業高速發展,也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污染。另外,大氣中氨的主要來源是化肥使用和畜禽養殖。長期以來,為了保障糧食總產出,我國化肥的使用量并不受管制,其使用量不斷提高,從1980年的1269萬噸提高到2012年的5839萬噸。
“實際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積極防治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環境污染,城市空氣質量常規監測項目指標向好。” 陳健鵬表示,如1997至2012年之間,113個重點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年平均濃度從145下降到83微克/立方米, 下降了約40%。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從20世紀90年代的10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2年37微克/立方米。
然而,為何在常規污染物減排取得積極進展的時期,霧霾天氣反而頻發?陳健鵬表示,此前其所在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曾做出一項課題研究報告,指出盡管煙塵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規污染物先后于20世紀80年代、2006年、2012年以來處于下降態勢,但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仍處于上升態勢,疊加起來,大氣污染物排放正處于歷史高位。而根據分析測算,未來5到10年,即“十三五”時期,中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疊加總量會達到峰值,而中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點”也將全面到來,即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上將由上升轉為下降。
“主要污染物排放拐點到來,并不簡單意味著污染惡化的終點。”陳健鵬說,那很可能是環境質量狀態進入下降通道、最為復雜的時期。“我們需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污染物排放盡快跨越環境拐點。而拐點之后,污染物總量實現大幅消減,進而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顯著改善則仍是一個長期過程。根據我們初步測算,目前污染物排放總量水平消減50%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才能顯著改善。” 陳健鵬表示,借用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高世楫所長的話,當前大氣污染正處于黎明前的黑暗。“如果從積極一面來看,也可以大致判斷當前至2020年這一階段是中國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的關鍵時期。在污染物排放見頂、實現大幅度削減之后,環境質量才能得到顯著或是根本性改變。”
陳健鵬同時表示,當前至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實現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將是治污減排工作的主線。要推進這一過程,一是要完善環境監管體制,進而提高環境監管有效性;二是完善污染物減排的政策體系;三是推動環境司法專門化制度的發展,使環境污染事件可以進入司法程序,使環境監管與司法制度可以做到有效銜接。
關于何時可以徹底告別霧霾,在12月12日召開的“首屆創藍國際清潔空氣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郝吉明表示,到2020年,只有珠三角地區有希望達到現在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尤其是PM2.5達到要求,長三角地區希望能達到目前珠三角的水平;而全國污染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有望達到目前長三角地區的水平。到2030年,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才有望達標,全國大多數地級以上的城市實現空氣質量達標。
在郝吉明看來,到2030年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達標,意味著各種大氣污染物都要大幅削減。初步估算,要實現達標,二氧化硫排放量要比2012年消減59%,氮氧化物排放量要比2012年消減71%,PM2.5的一次排放比2012年消減70%,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量比2012年大概消減45%。
郝吉明同樣強調,當前污染物減排已進入深水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經過前一段的消減,容易消減的已經做了,要進一步消減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能是一個攻堅期。”
對于如何真正告別空氣污染,各方專家亦有自己看法。
在“清潔空氣大會”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表示,地方政府應科學編制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報環保部備案,并向全社會公開。根據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王金南將全國城市分為空氣質量已經達標的領跑城市、空氣質量實現達標的達標城市、空氣質量尚未達標的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惡化的惡化城市。在王金南看來,對于已達標城市,地方政府應該確保環境空氣質量不惡化,并進一步改善;對于臨近達標城市,地方政府應承諾在“十三五”末實現基本達標;對于污染較重的城市,地方政府必須盡快編制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確定最終達標期限。另外,限期達標時間表確定出之后,必須經當地人大備案批準,向公眾公布,以此把環境質量負責制真正落實。
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馬駿看來,霧霾問題是中國以重化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公路交通為主的運輸結構造成的。實現PM2.5減排必須使用經濟手段,以改變投資者、企業和消費者的激勵機制,促進結構調整。
2015年12月22日晚,北京市宣布解除紅色預警。但是相鄰的天津市在一天后宣布啟動啟動重污染天氣1級(紅色)應急響應,在全市行政區域內道路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管理措施。根據環保部22日會商研判的結果,23日至25日,重污染過程將自北向南逐步減輕。在北京空氣質量逐漸好轉時,京津冀中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仍以重度及以上污染為主,污染最嚴重地區將出現在石家莊、邢臺、邯鄲、安陽、鶴壁、新鄉、鄭州一線,首要污染物PM2.5達到或超過300微克/立方米。
因此,這不是北京一座城市在戰斗,京津冀在同一片天空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關鍵詞:公平機制;獎助;大學困難生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1)11-0185-02
一、案例背景
2007年國家大幅度增加資助力度,我們和往年一樣有秩序地開展評選工作。一天,一個班長來學工辦提出辭職要求。經過耐心的詢問溝通,該學生說出了事情的原委:今年按照學校要求在評選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討論得比較激烈,有的學生甚至說一些很不好聽的話,對班干部也有一些偏激攻擊的話語。這位班長覺得自己沒有很好地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學生的理解,特別難受和委屈。筆者和他進行了耐心的溝通,了解了整個事情的過程,就該班長面臨的問題和困惑進行了如下總結。
一是因國家大幅度提高了各類資助的金額和額度,今年的比例從先前的3%上升到20%左右,國家勵志獎學的名額也增加到近5%,這樣就面臨困難生認定的困惑:許多學生都提出了申請并提供了困難證明,其中有的明明不是困難生。因此,如何較準確地進行貧困生的認定,讓他和相關學生都感到為難和困惑。
二是部分真正困難的學生心理上較敏感,由于他們平時也不太和大家交流,不愿談起自身的困難情況;有的貧困學生不擅長人際交往,甚至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的局面;有的迷戀網絡不能自拔,荒廢學業。如何讓大家了解這部分困難生的情況,又不傷及他們的自尊心,達到幫助他們目的,班干部感到較大的壓力。
三是有個別學生為獲得國家有關獎助政策,而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來鉆空子。以往比例小,大家都很清楚班里的困難生情況。現在比例加大了,部分不困難的學生就打起了各種主意。因此,在貧困生認定及獎助評定過程中,建立公平機制顯得更加迫切。
四是真正的貧困生往往因為生活壓力、心理負擔過大,導致學業成績不理想,出現學習生活“雙困”現象,不知如何協調學習成績和貧困情況的關系。
五是如何理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干部的認定申請程序,同時又不造成學生的偏見,以幫助這部分貧困學生干部順利完成學業。
六是應盡快出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評定方法,建立公平評定機制,營造良好的資助工作環境,使真正的貧困生得到幫助。
二、案例分析
這起案例是在貧困生的認定和評選過程中、因各種矛盾問題糾結出現的有關資助工作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具有普遍意義。國家對貧困生資助力度的增加,意謂著學校對資助管理的力度的加強,資助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也隨之大大加深了。這些,都是需要輔導員花心思做的工作。解決好此案例,對原因、解決的方法等必須作出全面準確的判斷。原因了解得不深透,就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甚至出現許多新問題。如何使真正的貧困生得到應有的資助和關懷,又能促使貧困生保持良好的、積極進取的心態,就不能再按已有的模式來開展工作,制定出新的公正評定機制也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三、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成效
1.深刻反思
由于資助政策變化大,如果在思想上的重視不到位,還是按照以往的作法進行,不能及時進行調整,評定細則就難以做到規范和完善。
2.了解起因
真誠地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看法。首先,召集助學金評定小組了解情況。評定小組反饋,鑒于申請資助的學生人數大大增加,原先因資助名額少、金額不大、大家對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都比較認可。但是,現在名額、金額大幅度增加,有些不困難的學生也提出申請,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拿到獎學金后就不能參評。而獲獎學金的學生也提出,評選不能僅僅以貧困為唯一考核標準,這樣就勢必會出現學習積極性下降,造成“越窮越光榮”的局面,應將貧困生的生活狀況和學習態度有機結合起來。筆者及時召集班會,進行資助工作的深入討論。一方面組織學生再次深入學習國家及學校資助政策,一方面請大家開誠布公,在對如何進行貧困生的認定、助學金及勵志獎學金的評定方法、如何處理獎學金和各類資助的關系、如何正確看待貧困學生干部的申請等問題各抒己見,學生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也充分理解了班委和評定小組的工作。
3.制定辦法
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制定資助工作的評定辦法:①進一步規范三級評定機構:建立宿舍、班級評定小組、學院學生資助領導小組的三級評定機構。②為使評選更公平、更趨于合理,認定評選過程實行“三三”制:即班級投票、評定小組投票、綜合學習成績各占三分之一,避免了以票為基準的弊端,又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狀況,避免了將獎學金和助學金完全隔離或混為一談的現象,能提高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進取心。③進一步完善獎助評定細則,強化公示制度,每一步都嚴格按照評定細則,及時進行公示,對弄虛作假、不符合貧困生評選條件的學生進行監督;從而保證了資助工作的公正性。
這幾年,河南中醫學院的資助工作評定機制得到不斷完善,資助工作完成得比較圓滿順利,沒有出現任何大的問題。
四、思考和啟示
一是資助工作體現著國家、學校對貧困生的關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日常工作。由于貧困學生群體具有隱蔽性特征,貧困生認定是做好資助工作的前提。貧困生認定工作向來是一個難題,必須將學生日常生活和消費的情況和《經濟情況調查表》、困難證明認定結合,鑒于農村學生比例較大,地區經濟存在較大的差異,只有制定和不斷完善評定機制,才能保證資助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是輔導員切不可以個人主觀意識和偏好左右資助工作,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變化,調整管理方式方法,注意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合理權利訴求;同時,要在具體措施和方法手段上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分考慮貧困生的感受和自尊心,鼓勵他們樹立自立自強的思想,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資助,放棄“等靠要”思想,
三是合理優化組合各類助學金和獎學金,兩者兼顧,促進貧困學生積極向上,努力進取。應通過“獎、貸、助、補、減”等助學渠道,發揮育人功能,增強困難生自信心、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積極為他們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通過讓貧困生參與勤工助學,培養他們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的精神,努力營造團結友愛、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好氛圍。要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幫助他們正確調適自我心理狀態,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成才。
四是通過多年學生工作的體會,認識到做好學生資助工作,建立一個公平的評定機制有時比關注某一個貧困生更重要。通過制度的建設,營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資助環境,真正落實國家的資助政策,才能使每個貧困大學生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貧困學生的關心愛護,關乎著學校的安全和穩定,因此,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從實際出發,不斷研究、改進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合理配置和優化使用各種資助資源,努力構建規范、科學、合理的學生資助體系,使貧困大學生得到關愛,促進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德省等.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2]柳聰明.財政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策體系探討與思考[J].齊魯論壇,2008,(6).
[3]李子夏.淺談貧困生資助工作[J].科技信息,2009,(12).
[4]呂紅琳.淺談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3).
一、地市級油品銷售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經營管理思想認識不足
作為國家經濟命脈的石油化工行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商品短缺的計劃經濟時代,擔當著賣方市場明顯的主導者角色,享盡了國家方方面面的扶持和保護政策[2],因此在思想觀念上,不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普通員工,普遍存在著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的現象。尤其是企業領導者,多年以來按照統一計劃進行銷售,舊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具體表現為較重視銷售量或產品質量的提高,而忽視了經營管理的重要性,把企業發展中的困難歸結為社會的各個方面,如市場、誠信、利潤低、效益差等。但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石油價格與國際油價全面接軌,昔日那種“有女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返。企業管理者如不能積極主動地把握市場動向,沒有因市而變制定相應的企業經營目標,或者安于現狀,改革思想和憂患意識都比較薄弱,缺乏發現問題的眼睛,導致經營目標與實際市場發展不適應,就會增大經營風險發生的概率。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下,地市級油品銷售企業只有不斷更新其管理思想,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其經營管理策略,制定合適的經營目標,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二)銷售渠道得不到有效的拓展
在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改革開放的程度穩步加深,全社會的經濟獲得空前的解放與發展,社會對石油化工產品在內的全部資源的需求量呈現出幾何倍數增長,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能源市場發展的快速發展,出現新能源逐步替代石油等傳統能源的趨勢,在這種市場條件下,由于管理者沒有轉變經營觀念,仍有部分地市級油品銷售企業持有“以產定銷”的觀念,表現為重產品生產輕產品銷售、重產品質量輕顧客需求,導致銷售渠道得不到有效的拓展,這種模式無法保證企業在多邊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造成部分企業逐漸丟失其交易主體的地位,而其對立面消費者由于選擇增加銷售渠道逐漸地在交易中把握主動權。
(三)銷售成本管理控制難度大
銷售成本管理的水平直接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目前部分地市級油品銷售企業對個別項目的成本控制管理措施制定和實施過于簡單化和粗放,沒有對成本指標進行逐級分解和考核等,成本核算仍有較大的控制空間,企業效益得不到最優化的保證。具體表現為,一是運輸成本大,由于油庫位置選址一般臨近工業區或是沿海、油田地區,生產地以及銷售地之間產生運輸成本,同時危險品運輸屬于高風險的運輸,受到多種外界條件的制約,以及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為保障運輸安全,選擇資質齊全的運輸車隊,必將抬升運營成本。二是通常情況下,油品采購由省公司掌控,通常“以產定銷”,缺乏一定的靈活性,采購成本的高低直接決定銷售成本的高低,制約了經營提升,而采購品種的數量也牽制著銷量,間接影響著成本回收的效率。
(四)管理體制不健全
以2002年10月中石化股份在倫敦、紐約、香港三地資本市場成功上市為標志,中石化由原來的國有獨資公司變成了由國家控股、銀行的資產管理公司參股及國內外策略投資持股的投資多元化國際公眾公司。伴隨著資本結構的變化,中石化的管理機制也相應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多級法人、分級決策,變成了一級法人,集中決策、分級管理。就銷售系統而言,總部成為投資決策中心,省級公司成為利潤中心,地市級公司成為成本控制中心和資源配送中心,財務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資本結構變了、機制變了、面對的市場變了,這就要求地市級石油銷售公司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人員的素質等方面盡快適應這種轉變,做到與時俱進,盡快向建立大型連鎖配送企業的目標邁進[3],但是改革尚不夠徹底,目前大部分銷售企業的經營管理辦法內容過于單一,地市級油品銷售公司籠統地接受上級監管,沒有因地制宜地提出適合當地的管理體制,對預算管理、收入管理、資金管理等均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進而影響了企業效益最大化。
(五)銷售服務的不完善
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客戶對產品及企業服務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客戶不再僅僅需要一套銷售方案,而是全面的集成解決方案,從售前、售中、售后給出全面的合理化意見與建議。因此客戶對服務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企業沒有轉變自身的市場理念,缺乏與客戶之間的密切溝通和交流,沒有為客戶提供其所需要的體驗,進而導致經營的機制與管理措施同客戶需求區別比較大,客戶與企業沒有形成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導致企業的銷售優勢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二、地市級油品銷售企業經營管理質量提升的措施
(一)運用現代化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思想,發揮經營管理的核心作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經營管理是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決策、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并對企業成員進行激勵,以實現其任務和目標一系列工作的管理活動。[4]它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全過程,經營管理是企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活動。人本觀念要求每個管理者明確,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人,要做到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求企業各級領導充分重視經營管理這一基本理念,并將這種理念貫穿于企業的各項日常工作中,起帶頭作用,與時俱進改善經營管理思想,要有憂患意識,將市場動態與經營管理結合起來。其次,管理人員還要認識到企業管理與每一個員工的工作息息相關,要廣泛聽取員工的意見,讓員工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揮集體主觀能動性,助力經營管理提升。再次,企業中所有員工都要參與到經營管理上,要讓員工認識到公司的經營管理和每一個員工都是息息相關的,公司所作的每一項經營管理決定都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切身利益。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若是發現公司經營管理存在問題,要及時向公司領導進行反映,提出合理化建議。某地市級銷售企業深知以管理促經營的要義,自2011年起,通過轉變觀念,嚴細內部管理,不斷凝聚全員力量。如建立大監管格局,緊緊圍繞“完善制度、規范流程、強化監督、突出創效”的工作思路,不斷充實督查巡查力量,完善視頻監管平臺,搭建監管大數據庫,以嚴細實的管理模式促進了經營管理及各事項按進度、按規范扎實有效開展。同時,優化薪酬和激勵制度,引導廣大員工發揚釘釘子、擰螺絲精神,發揮崗位優勢,參與企業的管理,達到了調動全司力量,刻苦攻關各項難題,獲得顯著成效。2011-2017年來,成品油銷售屢創歷史新高,2011年總量63萬噸,同比增量6.8萬噸;2014年總量跨越74萬噸,2017年總量更是沖破80萬噸大關,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同比增幅9.2%,在全省地市公司里排名第三。體現了轉變經營理念的重要性,是興旺企業、凝聚人心、提高效率、引領方向、把控節奏的有效手段。
(二)優化自身的銷售渠道
中石化銷售渠道重組的總體思路為:依據區域化、專業化、扁平化的原則,以優化物流配送與強化成品油市場為營銷的重點,充分地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對物流、零售直銷實行專業化的管理,構建管理層次扁平化、業務垂直、崗位權責明確、市場反應靈活的新型經營管理體制。[5]為了順應時代與市場發展的實際要求,近年來,地市級油品銷售企業致力于拓展非油品業務、天然氣業務以及在網絡盲點發展“他有我營”油站,進一步搶灘布點,優化銷售渠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某地市級公司,多措并舉,深度融合油品和非油品的業務優勢,實現油非互動量效雙增,2017年,通過油非互動帶動非油品銷售7064萬元,帶動的非油品銷售毛利2303萬元。線上營業額452萬元,其中保險業務1165單,銷售374萬元,有效提升客戶黏度和品牌忠誠度。
(三)提升成本控制的質量
一是最大化本地銷售量,減少資源跨區域流動。加大本地終端客戶的維護力度,最大限度節約運輸費用,降低銷售成本;二是優化物流,在保持經營量增加的情況下,持續降低成本是關鍵。通過優化車輛調配,節約運雜費支出;通過嚴格監控運輸全過程,降低途耗;三是控資金、提效率。精析現狀,深掘潛力,嚴把流失,層層實措施,在嚴控和壓縮資金占用上多管齊下。某地市公司細化管理,促降本減費。一是合理分解下達2017年經營部、加油站定額費用指標,強化費用預算管理,全年噸費全省最低(289元),對比預算節約15元。二是梳理過去一年千元以上未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清單,逐項確認,爭取增值稅專用發票降費,創效567萬元;四是積極溝通,拓展采購渠道,一方面,對于銷售產品含有的原始材料、銷售成本以及結構成本、石油產品的市場基礎價格開展綜合的分析以及集中的管理,進而保證自身掌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科學化程度。另一方面加強與上游企業的聯系,為自己的銷售過程提供科學的指導,同時有采購條件的公司努力拓寬采購渠道,通過采購物美價廉的產品,降低銷售成本。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沒有制度作保證,任何工作都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有了管理制度就有了明確具體的標尺,才能使各項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地市級油品銷售企業要想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要加強經營管理工作,要把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滲透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組織管理的各個層次,覆蓋企業的所有部分,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體制,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益為核心.加大環節和過程控制,改造企業落后的業務流程和運作模式,進一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鑒于制度的重要性,2018年石化銷售公司改革管理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圍繞效率提升加強制度建設,緊密結合公司改革管理實際和未來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制度體系架構,強化制度閉環管理,加強制度執行情況檢查,加大制度問責力度,著力培育尊崇制度的從嚴管理文化。
(五)優化客戶服務質量,提高售后服務水平
在實際管理機制應用時,需要針對企業銷售的優勢開展集中的管理與整合,促使優勢資源得到整合;需構建完善的客戶需求調查小組,針對客戶的實際意見進行詳細的調查與分析,從而依據客戶現有的真實需求,在根本上提升其銷售的質量,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服務內容以及服務的項目,保證服務的質量得到優化與升級,保障銷售質量管理的意義得到切實的發揮。
三、結語
目前我國部分地市級的油品銷售企業由于缺乏經營管理觀念,導致企業經營管理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另外,新能源的出現對于油品銷售企業來說挑戰巨大,企業需要認清現實,通過多種的手段提升經營管理,進而保證自身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牛犁,王柏蒼,閆敏,靳燁:替代能源發展對我國石油需求影響分析[J].石油科技論壇,2017(3).
[2]王成:國有石化企業營銷人員的管理模式[J].市場研究,2010(8).
[3]宋代峰:論新形勢下石油銷售企業的管理創新[J].石油庫與加油站,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