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3 13:36: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綜合布線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通信理論;綜合布線;故障檢測
一、引言背景
布線系統是整個網絡工程的通信基礎,是弱電系統的核心工程,隨著互聯網絡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飛速發展,布線技術逐漸顯現出他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早期的傳統布線工程中各種不同的設施布線是分別進行設計和施工的,每種應用自成體系。出現故障后將難以排查,難以維護管理。同時智能建筑、智能小區的出現使得傳統布線系統無法對新生應用提供充足的支持。標準化綜合布線應運而生,綜合布線將各種應用有機的結合成一個整體,靈活性更強,適用各種不同應用需求。一次布線可以支持語音、傳真、數據傳輸、影像傳輸等應用。近年來智能建筑占新開工建筑的比例已達30%以上,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建筑所占的比例將不斷攀升。智能建筑的持續火熱使得綜合布線相關技術人才十分緊缺,高職高專院校以前一直是這方面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隨著智能建筑行業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單純強調高技能型的職業教育已經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要。高學歷創新型復合人才更能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同時培養高學歷的創新性復合型綜合布線人才也是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的成長需求。
二、本科綜合布線教學特點
綜合布線技術是一門涉及計算機、通信、材料、建筑施工等多學科的課程,當前由于標準化施工是整個綜合布線系統工程的生命和保障,也導致教學過程中一味注重標準實施而輕視對標準背后綜合布線的理論研究。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培養人才不同,其教學側重點也必然有所不同。現階段各學校綜合布線課程教學包括很多本科院校都停留在綜合布線施工技術、技能層面。課程的內容也主要是如何對標準貫徹、執行,而對綜合布線系統相關標準和規范背后的通信原理講解甚少。這樣必然導致網絡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和高職高專教育的同質化。無法真正體現出本科教育的厚基礎、寬口徑的教學特點。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綜合布線課程中綜合布線技術本科教學過程中引入通信等理論知識。然而目前我國一些關于通信理論的著作和論文普遍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本科教育中計算機專業也并未設置綜合布線相關先導課程,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通信理論難度更大,因此在綜合布線教學實踐中很少應用。對于通信理論的應用價值和綜合布線教學中的可行性值得研究和關注。
三、通信原理在綜合布線教學中的應用
綜合布線系統中通信電纜鋪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布線施工中不規范的操作將影響日后的網絡傳輸性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遵照國標操作就要從線纜的傳輸特性以及信號分析入手。只有對信號和信道特性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日后才能勝任線纜認證、工程驗收和故障診斷等工作。涉及信號和信道傳輸特性的通信知識在綜合布線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1.在綜合布線理論課教學的應用
傳輸介質和信道傳輸特性在綜合布線理論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首先應該了解數據如何以信號的形式在網絡中傳播的以及局域網信號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好理解信道特性,和各種參數的意義。局域網中雙絞線傳輸的主要是數字基帶信號,這種離散信號的特點是富含多種頻率分量。根據信號頻譜分析的基本原理,雙絞線的帶寬必須大于信號的帶寬,否則,信號頻率域上將受限?;鶐盘栐陬l率域的失真將導致時域上波形的失真,波形的失真可能導致接受端接受數據錯誤或引起誤操作。 所以信號和傳輸介質的選擇必須帶寬匹配,對信道傳輸特性的測量分析也要在全頻率域內進行。衰減、串擾等參數也是隨頻率變化而變化的。許多時候對信道進行特性分析要使用高頻、長線、微波波導、天線等通信理論。可以看出通信理論在綜合布線理論框架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綜合布線理論教學應注意有選擇地、適當地引入通信理論。多做定性文字語言分析,少一些定量的數學分析,適當引入一些數學推導。這樣學生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信原理在綜合布線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綜合布線實驗教學主要分為網絡工程布線設計與規劃、綜合布線施工技術、綜合布線工程測試驗收及故障檢測、維護等幾個部分。施工技術和故障檢測是實驗教學重點。綜合布線實驗教學過程中對線纜的故障檢測、故障類型判斷、故障定位及故障恢復等要大量應用通信知識。
運用通信知識通過對故障線路的測量結果對比和故障分析可以加深學生對綜合布線標準的理解。運用通信原理可以快速定位、排除故障。比如生產環境中不注意對線路的保護通常會因暴力施工導致信道傳輸線路特性改變,導致數據傳輸錯誤。雙絞線鋪設時常會擠壓變形,甚至導線斷裂。在實驗中測量一條雙絞線施工鋪設前后對比,通過fluke線纜認證測試儀測試的結果可以分析高、低、中頻率域內信號的衰減程度,可以診斷出包帶開裂、線纜張力、絞距偏大等故障。通過信號延時參數可以診斷出長度不一致的故障。實驗教學中我們也經常要測量雙絞線的串擾,根據高頻信號、通信原理可知交變信號會產生電磁輻射,這種輻射干擾到相鄰線對就形成了串擾。通過對雙絞線串擾的測量也可以診斷線纜故障。串擾基本可以通過雙絞線的絞結來加以限制。局域網雙絞線制作過程中四對芯線的絞距均應完全不相同,而且彼此之間不應該出現可能在若干個絞距后重復對齊的現象。擠壓和拉力過大導致線纜絞距突變導致串擾變大的故障。同時導線阻抗也會發生變化導致波阻不連續引起功率反射,回波損耗也會發生變化。通過對信號的學習研究可以更深入的解讀測試參數,更有利于故障診斷和排除。
四、總結
綜合布線教學過程中大量涉信號知識,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對綜合布線施工驗收等環節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對各種故障及時定位排除。在綜合布線課程中應適量引入通信、信號等相關課程理論,是綜合布線本科教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黎連業,陳光輝.網絡綜合布線系統與施工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高傳善.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教學;綜合布線技術;網絡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5-0000-02
信息社會的發展使得網絡綜合布線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綜合布線技術是網絡信息建設的重要手段。近幾年來,各類高職院校開設了網絡專業相關課程,在進行系統的教學培訓過程中,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專業興趣,最終培養出合格的網絡專業人才。
一、目前綜合布線技術教學存在的不足
綜合布線技術課程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由于其興起的突然性,社會上對其教育培訓的準備并不是很充分。也就是說,沒有系統的、針對性的課程培訓綱要。各大高校開展的《綜合布線技術》課程,是根據別的計算機課程改進而來,并不是針對其特點,廣泛論證得來的。
傳統的教學法,采用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層次,首先通過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給學生以基礎概念,然后通過上機實踐,加深學生的內在理解,深化其知識內涵,以達到教學目標。但是這種方法,缺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缺乏學生自身的創新探索性??偟膩碚f還是老師片面性的講,學生片面性的記。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理論的講授上,而到了上機實踐的時候,理論又與實踐脫節。這樣,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增強了學習的難度,又減弱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綜合布線技術總的來說是一門計算機通訊系統課程,需要學生對本技術有內在的理解,并且很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片面的知識講授與死記硬背,只會給學生僵化的死知識,而在具體工作中,各種變數廣泛存在,這樣的學生到了社會,會因為缺乏創新能力與變通能力而不能較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我們的教學,不僅要給學生現成的知識,也要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
改變以上問題的途徑,就是進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引進新的教學理念,使之更加符合課程和社會的需要。為此,我們引進了任務驅動教學法。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素質為主的教育教學方法,如同與現在社會廣泛提倡的素質教育一樣,不同的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幾乎是為了計算機教育而特定準備的??紤]到計算機教育的特點,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緊密的聯系理論與實際,讓學生真正的變成學習的主體,廣泛的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學在其中。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而是真正的學會了符合社會要求的技能。
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在綜合布線技術課程培訓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具體的任務目標相結合,以解決和探索具體的問題來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傳統的散面講授為關鍵點突破,以點帶動面,捉住中心,拓展深度。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人為創造的學習環境中每個人都成為學習的主體,帶著任務學習,擁有極高的主動權。學生不再是容納知識的容器,而是鉆探知識寶藏的鉆頭,隨著任務目標的解決,學生產生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時刻保持的高昂的學習勁頭。
(二)煥然一新的教育方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比以往的知識驅動教學法有著革命性的改變。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計算機是只不過是學生復習理論或者說練手的工具,其他工具和設備,也僅僅是為已經講授的理論知識服務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將理論與實踐并行發展,教師只不過是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切入點,而其他教學機械,或者說工作設備,則成了學生挖掘知識寶藏的工具。在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下,學生帶著目標而行動,真正的參與其中。實際上,每一次任務驅動教學目標的實現,都可以看作是學生的實習體驗,這對學生由內而外的理解知識尤為重要。
(三)緊密聯系社會實際
我們學習的技術知識是為了社會服務的。但是,往往我們的畢業生一走到工作崗位卻發現自己學的跟實際工作要求根本就是兩回事。任務驅動教學能夠更加緊密的聯系學習的要求與工作的要求。當前的社會對于綜合布線人才的培養,缺乏系統的培訓措施,課堂是課堂,工作是工作,那么課堂與工作中的縫隙由誰來填補?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學生在自主的探索問題過程中,已經培養出較強的用變能力和創新觀念,另一方面,社會知識更新很快,只有掌握技術的實在內涵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識。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一)創造情境
為學生創造一個恰當的主題或者說一個準確的任務目標,保證現實中有類似的情境發生。教師必須對每一個任務有著深刻的了解,在任務設計工程中滿足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要求。所設定的情境一定要有實際意義,能夠把學生吸引進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喜悅。又要廣泛地捉住學習的知識點,教師要明白,一個學習任務的實現,到底能夠給學生帶來哪些知識。
(二)確定問題,分配任務
引導學生去面對一個可以立即解決的具體問題,這個問題可以使教師針對性的提出,也可以是學生自主發問。憑借以往的知識,學生們一定能夠拿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不僅是對以前知識的深入掌握,也是引發新問題的開端。即能夠讓學生解決一個問題,又提出一個問題。這樣子環環相扣,才能保證教育方案的完整性。
(三)自主學習,協作學習
此時,教師不再直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是對學生進行綱領性的引導。只要保證學生的實踐方向符合課程的要求,就要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每一項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個人(或者是學習小組)解決各方面的問題。自己動手查閱資料,實際操作與檢驗,能夠對暴露的問題有深刻的認識。例如,在對雙絞線端接、機柜安裝的學習項目中,學生要實際動手體驗操作流程,并且認知雙絞線,T568A、T568B端接信息模塊、配線架端接底盒、面板、理線器、機柜的安裝方法,管道穿線、雙絞線測試方法。在綜合布線設計的學習任務中,學生們要現場勘查,做好需求分析,獨立完成系統結構,子系統結構的設計。確定需要的產品類型,并完成工程。與實際工程要求的一樣,學生要畫出系統拓撲圖,管線與信息分布圖,并按圖施工。
(四)學習效果評價
這其中包括兩部分,一是教師的評價,主要包括是否完成具體的問題,是否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具體動手實踐能力是否符合課程進度的要求等等。第二部分是學生的自主評價。主要是學生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有沒有認真完備的解決,任務完成的質量怎么樣等等。教師和學生都要對此階段進行點撥和總結,以便于上一階段的收尾,下一階段的開始。有些時候,特定的目標并不是能夠順利實現的。在學生獨立探索失敗以后,教師更應該好好的總結暴露出來的問題,以便于下一階段的工作具體開展。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實際運用中的注意事項
(一)任務驅動教學設施的建設
教學活動需要有硬件設備的支持。各高校應該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足夠的條件。建設能夠滿足教學任務的教學場地,采購相關的器材設備,注重師資的投入。教育教學組織者要有創新的觀念,主動引導教學改革的實現。另外,又要注意高教和職教的教學目標不同,要對不同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做好校企結合聯合教學,讓學生實際的參與到工程進去,也為企業的人才招募搭建良好的平臺。
(二)個人探索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設立設當的獎懲措施
任務驅動教學強調個人學習與小組學習的高效統一。有些任務,需要個人獨立完成,有些任務,需要小組協作完成。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獨立面對困難的應變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有些教學難點,個人很難有效地解決,只有通過團隊的公關協作,各種想法與方案交叉碰撞,才能激發出創作的靈感。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團體協作還是個人獨立完成目標,都不能無限制的拖延時間。事實上,時間的不合理拖延已經說明的學生自主探索的失敗。這時,教師就要及時的加干預和引導,給予學生緊迫感和信心。要適當的設立獎懲制度,對于能夠高效高質量或者短時間完成任務的小組要基于表揚,并將其方法公布以便于大家共同學習。對于不專心,應付了事的小組,要給予批評。
(三)要確立培養人才為核心的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不能泛泛而教,而應該樹立以培養高精尖,技術過硬,素質合格的人才為目標。具體就是要結合企業需求實際,企業和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企業對于員工的考核辦法,我們同樣可以拿來以激勵學生。將企業工程師請進課堂,將學生放入工地,以體驗真實的操作工程。在進行任務目標的設定時,可以參考企業同時在進行的實際目標,這樣學習與工作經驗可以同步積累,使得我們的畢業生畢業就能入崗,成為合格的人才。
(四)綜合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
有了新的教學方法就要有新的評價體系。在每一個任務的實施和完成階段,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對自己的自我評價,可以參考一下幾個方面:方案的合理性、創造性、操作工作態度、知識的綜合運用、項目的完成質量、團體合作能力、知識的更新量。每一項指標有不同的分值,以便于檢測到學生到底有哪方面的不足。對于學生的考核,要淡化理論考試,重視對實際知識的運用,重視對于學生操作能力的評價??梢圆扇¢_卷考試,并深化考試的內涵,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還要引入社會評價體系,根據社會的要求和行業標準判定學生的學習質量。
五、總結
綜合布線技術在信息社會的需求量非常的巨大,社會要加緊培訓相關人才來滿足社會的需求。文章分析了綜合布線技術課程教學的不足,提出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教學和社會實際的需求。同時文章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流程與注意事項,僅希望相關教育工作者能夠時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引入項目驅動教學模式,為市場培訓更多的,等符合要求的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呂雅君.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任務驅動”法應用實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
[2]李永培.淺談綜合布線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運用[J].才智,2008,13
1.科學設置課程結構
網絡工程專業構建了“三平臺、六模塊”課程體系。搭建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生涯教育”三個平臺,形成了“公共基礎課、素質教育課、生涯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必修課、專業方向選修課”六個板塊。其中,通識教育平臺包括公共基礎課和素質教育課兩個板塊,占總學分36.9%;專業教育平臺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必修課和專業方向選修課三個板塊,占總學分58%;生涯教育平臺貫穿于四年全過程,主要包括入學專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必修課程和創業意識、校企合作班等選修課程,占總學分5.1%。課程在設置上妥善處理了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并通過引進、改造、借鑒等途徑,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構建符合專業、經濟社會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多樣化的“平臺+模塊+課程群”的課程結構。
2.創新教學環節安排
為提高學生對網絡的認識,避免在今后學習中產生盲目性,學院對新入校的新生在第一學期即安排了為期一周的網絡工程實訓。利用學院銳捷網絡基礎實驗室、西元網絡綜合布線實驗室、H3C網絡工程實驗室和云虛擬網絡安全實驗室等實驗實訓平臺,讓學生帶著好奇去了解網絡,帶著問題去進一步學習網絡。通過綜合布線工程的現場講解,通過網絡互聯通信的現場操作,通過網絡安全攻防的現場演示,讓學生對網絡有了一個更為全面、更為直觀且全新的認識,激發他們對網絡的興趣,也為他們今后更加明確地進行網絡工程學習指明了方向。
二、以實踐教學為重點,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優勢、學科優勢和科研優勢的集中整合,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要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步伐,必須加強實踐教學,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要以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為背景、以基本能力訓練為基礎、以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以創新精神教育為主線,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科學研究能力,鍛造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網絡工程專業構建了“一主線、四層次、五平臺、八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做到四年實踐教學不斷線這“一主線”;加強公共實踐、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新實踐“四層次”的實踐訓練;搭建起實驗實訓平臺、實習實訓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創業就業平臺和社會實踐平臺“五平臺”;保證素質訓練模塊、實驗教學模塊、實習教學模塊、實訓教學模塊、課程設計模塊、畢業論文(設計)模塊、應用與創新模塊、社會實踐模塊“八模塊”真正落到實處。
2.形成模塊化實踐教學環節
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重新制(修)訂了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體系設置上,網絡工程專業實踐課程分為公共實踐、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新實踐等四個層次。除公共實踐外,共設置了21個課內實驗、6個課程設計、3個實訓教學,外加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其中,實踐教學共58學分,占總學分的28.4%(不含公共實踐學分)。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上,有針對性地開發實驗項目,合理設計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內容,積極開展實驗課程(設計)、實習實訓、課外科技訓練、畢業論文(設計)等。為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了團隊協作意識,在專業實驗教學中廣泛采用“島式實驗臺”,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明確每個學生在任務中的具體分工,使得每位學生都能明確實驗的復雜過程。另外,針對學生網絡基礎的不同情況,在實踐教學中對不同學生開出不同的“菜單”,因勢利導地進行分層教學、差異教學和訂單式實驗選擇,針對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實踐教學體系,如“網站配置與管理(低級要求)”、“網絡互聯設備配置(中級要求)”、“網絡仿真與網絡編程(高級要求)”。同時,通過設置科技實踐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等途徑,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
三、以內涵建設為保障,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加大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改革,促進教學改革與創新,提升教學質量。
1.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針對性地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對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講解,對相關知識平臺進行擴展。在課堂教學中摒棄“一言堂”的教學方法,采取主要內容、重點內容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提問為輔”,其他內容以“學生課后自學為主、老師答疑為輔”的方法開展教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講細講透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采用精講、選講,通過對課程的網絡化改造,在滿足既定的教學要求下盡量減少課內學時,增加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和實踐。另外,通過增加“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嘗試雙語教學
教育部在教高[2001]4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高新技術領域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專業要先行一步”。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又進一步指出,要鼓勵高校開展雙語教學工作。為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適應信息化社會要求的網絡綜合技能人才,提高學生閱讀國外教材、文獻的能力。安徽新華學院以省級精品課程———計算機網絡原理為依托,采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ComputerNetworkFourthEdition》教材,對計算機網絡原理課程大膽嘗試雙語教學。在教學方法上通過“簡單滲透層次整合層次雙語思維層次”梯度模式,讓學生逐步學會用母語和英語來表達計算機網絡知識,思考、解答問題,即從教學手段、教學形式上采用逐步過渡的方法讓學生接受雙語教學。
3.完善課程考核與評價方式
課程考核與評價一改傳統方式,更加注重學生應用能力與學習過程相結合,考核采用結構化評分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考核的客觀公正性。理論課程考核不以“一張試卷定終身”,課程總成績由期末閉卷考試成績、課堂表現與作業成績三部分組成。改變傳統的以學生實驗報告為主要依據的考核方法,通過知識的綜合運用來評價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項目的能力、實驗過程中疑難問題的排除能力以及實驗故障的分析與解決能力,以此來探索多元化的實驗考核方法,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4.突出雙證教育
為進一步突出“雙證”教育,提高網絡專業技術證書的考證率與通過率,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的網絡工程師人才,提高學生畢業時的就業競爭力。2012年,安徽新華學院與杭州華三通信有限公司(H3C公司)合作成立了安徽新華學院信息工程學院H3C網絡學院。網絡學院以“專業務實,學以致用”為理念,積極推廣以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教育計劃,并通過課程植入、考核置換等方式積極進行相關課程改革。目前學院已有160多名同學拿到了H3CSE證書(網絡工程師證書)。
四、結語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基礎;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實施;學習評價
《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涵蓋了網絡基礎知識、數據通信基礎知識、網絡體系結構、局域網技術、廣域網和Internet應用等,全面介紹了有關網絡的基礎知識。在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的今天,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高職學生的教學需要,各種新生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在《計算機網絡基礎》教學中嘗試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經過具體的教學實踐,使其成為一種適用于具有較強實踐性課程的教學方法,能夠真正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一、理論基礎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它是以任務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尋找途徑去解決問題,教師在此期間主要起幫助和指導的作用。任務驅動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用實際工作任務組織教學,不需要學生一定要掌握定理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原理知識的成因,而是側重掌握如何運用已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應使用哪些公式及原理,應該用怎樣的步驟和方法,怎樣解決問題才能得出最佳方案,這種教學方法恰好可以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
“任務驅動教學法”側重實踐,很適合《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教學,因為該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好理論基礎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同時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高職院校畢業的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就業情況的分析顯示,其畢業生主要工作崗位是網絡施工員、綜合布線員、網絡工程師等,這就需要畢業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任務驅動教學在任務的設計階段就是把生產一線具有典型意義的工作項目作為任務下達給學生,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培養了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有利于實現高職院校培養高等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目標。
二、實施過程
1. 教學目標分析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使學生能夠在已有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原理及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等基礎上,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有一個系統的、全面的了解;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網絡基本工作原理,并具備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夠設計和組建不同規模的計算機網絡;為今后深入學習網絡知識、掌握網絡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系統理解和掌握網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了解和掌握有關網絡的國際標準、網絡應用技術、網絡發展趨勢,以及與網絡工程有關的綜合布線系統。培養其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實踐能力,使之成為計算機網絡技術方面初中級應用型專門技術人員。
2. 教學條件創建
(1)教材選用及建設
在選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具有一定實用性及科學性教材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完善,自編教材。自編教材中任務驅動選取上本著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強化職業技能的原則;內容在理論“夠用、適度”的基礎上,增加教材的職業拓展訓練。每個知識點都配以相應的任務,通過任務解決的過程深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及職業拓展能力;教材組織方面以實際工程任務驅動為主線,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體系教材,突出高等職業技能培養和教材的實用性。
(2)實踐教學環境創建
以下為用于本課程的實訓室:
①網絡基礎實訓室
主要設備:計算機60臺,交換機、集線器23臺,無線路由器2臺,網線制作設備一批??蛇M行的實驗項目:局域網組建、調試、管理與維護、網線制作與測試實驗、Internet應用實驗等。
②網絡技術實訓室
主要設備:計算機50臺(帶雙網卡),交換機3臺,協議分析儀1臺,磁帶機1臺??蛇M行的實訓項目:網絡操作系統(Windows 2003和Linux)的管理與應用,網絡安全、邏輯網絡架構實現等。
③網絡管理實訓室
主要設備:計算機35臺,CISCO路由器20臺,CISCO交換機21臺,華為防火墻5臺,程控交換機1臺,MODEM 12臺??蛇M行的實訓項目:局域網組建與調試、網絡安全技術、網絡綜合技術、網絡設備配置與互連、網絡協議與配置、物理網絡架構、網絡管理、網絡系統綜合項目實訓等。
(3)學習環境創建
學生可在圖書館和電子圖書館查閱計算機網絡基礎實踐操作相關參考書;教師可提前下發任務單、信息單等實訓資料。通過對每個任務驅動下設子任務,使學生在課前有目的的進行必要資料的查詢,養成目標性學習的好習慣。
3. 教學設計思路
(1)以評促學,以評帶做,“教、學、做、評”一體化
每個任務驅動下設子任務的內容都是根據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將實際生產及生活中的典型應用引用至實踐教學當中,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技能,采用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對全過程進行評價跟蹤的教學模式,以評價督促學生學習,以評價帶動學生練習。
(2)逐步引入,分任務驅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若干個任務驅動下的子任務為載體,將子任務分為信息收集、建立計劃、具體實施、完成展示四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設置學習任務,學習任務從易到難,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興趣,達到學生樂做、樂學的目的。
(3)以企業任務驅動的標準組織教學過程
為學生創建企業真實的工作情境,圍繞任務設計解讀任務制定計劃實踐操作總結評價拓展訓練五個教學環節,使學生體驗實際工作流程,在實際工作流程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專業知識,從而不斷拓展學生的職業能力。
4. 任務驅動教學舉例
根據《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目標,可以將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任務。對于期中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可單獨設計任務;對于相互聯系的內容,可設計成綜合任務。同時,任務設計要將重點、難點分散在每個任務中。下面以《計算機網絡基礎》中“校園網網絡構建”項目為例來介紹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
首先我們要針對本項目的知識點與學生情況分析教學的專業目標、方法目標和社會目標,要求學生通過本項目的學習,能夠掌握辦公網絡交換配置,辦公/商戶網絡路由配置,辦公網絡安全配置,商戶無線網絡配置,同時培養學生具備網絡工程師所應有的嚴謹工作態度,具有較強的計劃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根據這樣的教學目標提出本項目的任務。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以下幾個子任務:
子任務一:辦公網絡交換配置。
子任務二:辦公/商戶網絡路由配置。
子任務三:辦公網絡安全配置。
子任務四:商戶無線網絡配置。
任務體現出來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否則又變為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分組進行思考、討論、分析,嘗試去完成任務,因為任務中有許多內容是以前課程沒有學習過的,包含了新的知識點,學生有完成的興趣,但又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會提出許多問題,這時教師就要進行前導知識的講解,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指導學生逐步分析問題,明確目標,并及時給出相關資料,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借助網絡、圖書館等媒介去查詢資料。如上述子任務二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掌握辦公網絡、商戶網絡及路由配置等相關知識,只有理解了上述內容,學生才能正確地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起到引導作用,注重學生的獨立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在此過程中,更要鼓勵學生互相合作,協作學習,共同來完成任務。為避免結果雷同,分組是可給出不同的原始數據,小組內成員按模塊進行不同的分工,組內進行方案和疑難問題的討論。如子任務三中,可對班級給出三組不同的原始數據,最終得出三種不同的設計方案,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參與了設計,避免了抄襲。
5. 任務驅動式教學的任務評價
學生完成任務之后,由教師進行評價總結。通過評價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強調完成任務的重點所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構建了自己的認知結構,但還不夠完善,還需要通過教師對其結果的分析評價,達到完整的認知結構,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每完成一個子任務,由各小組的一個代表進行發言,闡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同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由教師進行總結,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的任務評價,既要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注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內容可以包括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自信心、實踐操作能力、組織、交流能力,以及獨立的思考能力、創新的思維能力等方面。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種多樣,如論文、答辯、評比等形式。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最終的期末分數,課程考核與實際操作可按5:5比例給出,而課程考核分數可按4:6(平時成績:考試成績)給出。
三、結論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上的一種教學方法。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在真實情境的驅動下,在探究式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團隊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教學的組織及教學評價等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高職教師具備理論知識,而且要對課程所涉及的生產實際應用有較廣泛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也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知識結構體系。與傳統教學相比,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得到增強,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與團隊合作精神。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利于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物聯網技術;社團管理
本文創新性的提出了意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以賽促教、研學相長”教育模式。物聯網技術(InternetofThings)是將信息和物理實體實現整合和互聯的新興網絡技術,它綜合使用通信、RFID、嵌入式、傳感器、高性能計算等關鍵技術用互聯網將世界上的物體連接起來,以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聯,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整合與綜合應用[1][2]。物聯網專業是國家新興戰略性專業,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中重點發展的專業。物聯網在智能制造、工業監測、環境監測、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消防等多個領域有廣泛的應用,物聯網的發展將使我國在信息技術方面走到世界的前列。物聯網專業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無線傳感網絡為延伸,注重物聯網應用系統的研發,突出傳感網技術與物聯網應用融合的特色,著力培養社會緊缺的高素質復合型信息網絡人才。培養學生具備物聯網基本理論知識、掌握較強的物聯網工程設計、實施、應用與技術支持和服務技能,能夠從事物聯網感知終端設備維修與技術服務、物聯網系統集成及網關產品配置推廣、物聯網系統管理等工作,做到基礎知識與前沿技術、理論方法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物聯網技術專業是各類職業學院正在加緊建設的熱門學科,在常規教學模式上存在著一定雷同性,在建設水平與學科發展層次上,略顯不足。
一物聯網技術專業現行教學模式制約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在現行的教學方法中,教師依據所選用的教材,制定教學大綱、教學周歷,開展教學過程[3]。由于課程中枯燥的理論知識偏多,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教師通過ppt進行講授,在多媒體課件中加入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進行演示,例如圍繞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通信工程等物聯網應用領域,力求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收效甚微,學生難以將感性的認識轉化為理性的思考與分析。物聯網技術的實驗課程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實驗、無線通信技術實驗、智能儀器儀表類實驗,由于各個實驗相對獨立,且均屬于驗證性實驗,學生不能很好地領會實驗的作用,以及之間的相互聯系。另外,在以往的實驗中,學生雖進入實驗室,但不能獨立的對設備進行操作,對實驗的興趣不高。同時,對于課程的考察方式為閉卷考試,期末總成績由20%的平日成績和80%的考試成績組成,這樣使得學生過分重視考試重點,而忽略了對課程主線的整體把握。
二以物聯網方向的科技社團為載體打造學生創新創業體系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課程特點及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本論文創新性的提出了意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以賽促教、研學相長”教育模式。通過以賽促教挖掘培養專業特長學生,學研相長,以校企合作項目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以物聯網科技創新計劃,構建高水平學生科研團隊建設,提升社團社會服務能力,打造學生創業能力等幾個方面,對創新創業開展模式進行了詳細研究,著力打造適合于職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模式[4]。同時,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提升物聯網技術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打造特色專業與優勢專業。
(一)以企業管理水平要求科技社團建設及管理
建設一個具有物聯網專業特色的科技社團組織,是一項經過實踐驗證的非常有效的教學改革模式。物聯網社團建設對于相關社團成員的日常要求和管理是非常高的,為了保證社團的高水平管理,按照企業管理的模式建設社團管理制度,財務、設備管理制度及例會制度。物聯網社團骨干成員每周四下午必須要開例會,而且每次都有專職人員做會議記錄,會議的內容要求非常務實,會議內容為:每個人介紹本人所負責的社團日常管理工作完成情況、本人在所在技術方向的學習情況和進度、相應項目組匯報所承擔項目的完成情況,必要情況下增加技術及項目實現講解環節,之后是社長及指導老師點評。社團檔案的管理也非常嚴格,按照要求將社團中有重要貢獻的同學建立個人檔案,包括其專業特長、相關獲獎、社團貢獻等,讓學生感受到在社團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可以激勵后繼的社團成員。還有就是要記錄每一個社團成員的獲獎成果包括證書,以及每次進行技術服務等重要活動的照片及文檔。
(二)以賽促教挖掘培養專業特長學生
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特長,物聯網專業設置了軟件、硬件兩個專業方向,并為每個專業方向單片機、嵌入式、.Net開發等課程整理了近百個練習項目及相關學習視頻,包括項目內容,設計方案,電路圖,程序代碼等。這些資源以項目分組的模式,吸引學生自主選擇并參與其中,能夠很好的起到引導學生入門的作用。學生的培養與特長挖掘是本著海爾公司的一句企業文化來具體做的,即“我們專注于賽馬,而不是相馬”——你說你強我們不是聽你說的多好,我們要看你拿出成績,這樣才能讓社團成員充分進步。專業教師鼓勵和帶領社團成員參加國家、省、市各級技能大賽,以賽練兵,在每個專業方向并培養了技術骨干多名。同時還成功推薦學生就業,社團成員在企業成為了出色的嵌入式軟件開發工程師、軟件開發工程師、單片機開發工程師。
(三)學研相長,以校企合作項目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在服務區域經濟方面,為了全面促進參與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創新性,提出了“教師-學生-企業”三方合作入股的方式,極大提高了研發效率。在項目確立的過程中,依靠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保證了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同時,在校企合作立項論證過程中,創新性的加入了物聯網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調研工作。事實證明,通過加入國家發明專利的前期調研,校企合作項目在產權保護方面獲得了很大的收獲,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超過15項,并已經順利通過預審,進入公示期。以“基于物聯網與GIS技術的智能農業管控系統的研究與應用”項目為例,項目成果在農業管理領域的智能化水平處于較高的應用價值,同時具備向其他領域覆蓋滲透的擴展能力,市場前景極為廣泛。項目研發過程也積累了大量的創新性指導經驗,具有很好的借鑒與推廣能力。
(四)以物聯網科技創新計劃,構建高水平學生科研團隊建設
物聯網技術專業組建了一支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學生科研團隊,組織學生參加物聯網相關的科研項目,并對已經有研究基礎的同學進行指導鼓勵他們申報物聯網科研創新計劃,在實際的項目中鍛煉學生,讓有專業技術特長的同學能夠實現自己的想法。讓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同學建立科研團隊,很大程度上以點帶面的形式帶動提升并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技術專長的同學。科研團隊按照學期為單位參加企業技術服務,同時,教師積極為學生聯系企業一線的開發及技術服務等項目,增加學生對企業規則的了解,并且可以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經過努力,科研團隊累計承接過橫向課題的項目數項,企業網絡綜合布線項目多個,企業宣傳冊設計一項等。
(五)提升社團社會服務能力,打造學生創業能力
物聯星空社團成員參加多次企業技術服務,我們積極為學生聯系企業一線的開發包括技術服務等項目,增加學生對企業規則的了解,并且可以鍛煉學生創業能力,社團重視學生科研項目成果的孵化,致力于將成果應用到校園服務,促進信息化校園的建設。社團成員研發的“新生報到系統”,累計服務學生近1.6萬人次。系統從版本V1.0到V3.0日漸完善,已經成為一個成熟型的服務平臺,社團以該系統申報了軟件著作權,并獲得國家專利局的授權社團成員多次參加企業技術服務,服務于企業一線的技術服務項目,累計承接了科研院所的多個項目,并根據前期成果成功開展創業活動,孵化學生科技企業一個,并獲得學校的場地及政策扶持。
三結論
在以探索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及實踐過程中,物聯星空社團作為實踐載體,累計獲得“全國優秀社團”稱號三次、“山東省優秀科技社團”稱號一次,青島開發區“優秀社團干部”稱號兩次,社團成員申報國家軟件著作權兩項,在國家、省、市各級比賽中獲獎60余次,并向眾多高新技術企業輸送了多名出色的技術工程師,孵化出科技類創業公司一個,并獲得場地及政策扶持。以其“以賽促教、研學相長”的構建模式,清晰的軟硬件專業方向、獨特的管理模式、企業級的社團文化、高質量的技術服務水平、諸多的科研項目經驗、豐富的大賽經歷、可喜的各級榮譽、以及諸多優秀畢業生案例,為學院科技型社團建設提供了大量經驗,這是在“校政企研”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及實踐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廣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凱,高凡,等?;谖锫摼W技術的智能漁業管理系統設計[J].工業控制計算機,2016,29(5):33-34.
[2]GaoShan,FanDehui,JiangKai.DesignofintelligentagriculturalmanagementsystembasedonInternetofthingstechnology[J].AdvancedMaterialsReaserch,2014,1008-1009.
[3]高凡,林國英,姜凱,等。當代注塑模具設計課程教學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88-88.
[關鍵詞] 教育信息資源 存在問題 對策
一、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涵義及其構成三要素間的關系
(一)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涵義
廣義的的說,能用來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目的服務的各種資源,包括教育信息化環境資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資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資源[1]。
1、教育信息化環境資源。即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包括硬件設備系統,如計算機設備、網絡設備、網絡機房等“物”的環境。也包括維持這些“物”的環境得以正常運行的各類系統軟件、應用軟件等。它是加工、處理和傳遞教育信息的信息技術的集合[2]。
2、教育信息化人力資源。包括具有信息素養的教師、教育機構人員、專家學者、IT行業教育產品的直接或間接開發者、教輔管理人員等。它是數字化教育信息生產者、設計者、傳播者及管理者的集合。
3、教育信息化信息資源及其類型。通常簡稱為教育信息資源,是指數字化了的教育信息的集合,可以在計算機上或網絡環境下運行的多媒體信息材料,它能夠激發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來獲取和處理各種信息,從而使數字化學習成為可能。教育信息資源也可以理解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信息資源,以及為達到某種教學目的的教學支撐系統軟件與資源管理軟件系統等。其類型包括媒體素材、試題、試卷、案例、教學軟件、網絡課程、文獻資料、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網絡教學管理系統、教育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等類型[3]。在線討論、計算機模擬、數據文件、數據庫、教與學工具等。
(二)構成三要素間的關系
從以上涵義描述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環境資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資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資源與教育信息化資源是部分和整體、要素與系統的關系。此三要素缺一不可,少任何一個要素整體功能將為“零”。形象的說這三個要素猶如組成水桶的3塊桶壁,決定水桶盛水多少的不是看其中的長板有多長而是看其中的短板有多短!其效用關系用數學模型可表示為:
教育信息化資源效用=資源整合程度×Min(教育信息化環境資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人力資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信息資源效用)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現狀
(一)信息化環境建設方面
1、“十五”以來學院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先后投資1800萬元,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于2001年初建成了校園網,之后對校園網進行了五次擴容、設備更新的改造,現有主要網絡設備:核心路由器2臺,防火墻2臺、核心交換機3臺、匯聚交換機19臺、二層接入交換機170多臺。學院網絡中心現有各類服務器40臺。學院用于教學、管理的計算機臺數約1200多臺,達到每7生一臺。學院有多媒體教室14間,多媒體教室比率13%。學院有1000用戶的網絡版趨勢殺毒軟件一套。學院磁盤陣列存儲能力14TB。視頻會議系統1套。
2、目前,校園網信息點覆蓋家屬區、教學區、學生宿舍區、辦公區、圖書館、后勤服務區所有場所。校園網樓宇之間達到1000M,各信息點桌面達到100M。
3、校園網域名:gnun.省略。公網IP地址:申請公網CERNET IP地址6000多個,Chinanet地址1個。學校校園網現有兩條百兆出口與互聯網連接。
4、在系統平臺的建設方面實現了DNS、WEB、E-MAIL、、上網管理/計費認證等功能。應用系統建設方面:教務綜合管理系統、網絡綜合布線實驗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及微機原理實驗系統、計算機類考試系統、匯文圖書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的使用建成了校園一卡通系統,實現了校園卡結算、機房上機、圖書借閱、綜合消費、控水、控電、圈存轉帳、門禁等功能。
(二)教育信息化人力資源方面
1、信息管理機構人員方面,我校專業從事信息化資源管理方面的機構只有三個:一是網絡中心,現有12名工作人員;二是電子閱覽室,有工作人員3人;三是精品課程制作室,目前只有1名管理人員。其中有部分屬兼職工作人員與無專業能力的臨時工。
2、具有信息素養的教師方面,我校有院長課題對我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做過問卷調查,隨機選取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抽取有效樣本200人,依據《標準(教學人員)》設計問卷,主要包括被調查對象基本信息、意識與態度、知識與能力、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等四部分。在此本人引用研究結果:(1)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比較認同;(2)信息技術知識欠缺和能力薄弱;(3)被調查對象應用與創新意識淡薄。
(三)信息資源建設與使用方面已建成使用的信息資源主要包括:
1、數字圖書資源:擁有超星20萬種,匡九羽60萬種, CNKI(1994年至今的CJFD、CDMD、CPFD、CCND四個庫, 127個專題);2、新華社多媒體數據庫等數據資源。3、精品課程:有1門省級精品課程和13門校級精品課程。而其中只有5門能基于網絡平臺下正常運行;4、尚未建立校級的教學媒體素材、試題庫、案例、教學軟件、網絡課程、資源目錄索引、計算機模擬、數據文件、數據庫、教與學工具、在線討論等信息系統平臺。
三、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構成教育信息化資源系統的三大要素:教育信息資源、教育信息人力資源及教育信息技術環境資源建設處于失衡狀態。主要矛盾表現在教育信息與教育信息人力資源發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術環境建設的步伐,造成技術環境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該矛盾的產生有其客觀原因存在,因為有錢可以很容易買來設備,但對于促進人的素質及知識信息的發展卻沒那么容易與迅速。我國在這方面已經從重環境建設轉向信息資源的建設和信息化人才及師資能力觀念的培養。就像以前沒鍋(環境資源),現在有鍋了,種哪些菜(信息資源)和菜怎樣做(人力資源)合吃者(學習者)胃口就是主要問題了。而在我校教育信息資源、教育信息人力資源及教育信息技術環境資源建設都相對甘肅省別的高校落后,與發達地區更無法相比。尤其更存在教育信息與教育信息人力資源發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術環境建設的步伐,造成技術環境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的問題。
四、我校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策略
(一)在教育信息化環境資源建設方面
1、基礎硬件設施建設方面
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及數字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資源整合,優化配置。進一步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校園有線信息點覆蓋率達到98%及無線網絡實現園區全覆蓋;發揮好網絡基礎服務,合理構建應用支撐系統和信息服務系統;提高信息化平臺管理水平和應用水平;開發和建設特色數字資源;推行實名制上網和實施網絡安全監控;建設IPV6實驗室及網絡繼續教育學院。最終實現在校園內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人、任何課程都能通夠通過校園網實現網絡輔助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四A理念(ANYWHERE、ANYTIME、ANYONE、ANYSCORE)的“數字校園”。具體包括:1、進一步完善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信息點的覆蓋論達到98%(2011年-2013年);2、2011年,爭取完成新校區圖書館、實驗樓、信息樓等樓宇的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新舊校區網絡互聯。實現圖書館與校園網的10G帶寬的聯接。(2011年);3、完成南苑1-2號,中苑1-3學生公寓網絡延伸,信息點進學生宿舍工程。(2011年-2012年)4、實現校園內無線網絡全覆蓋(2012年―2013年)。5、全面推行實名制上網和網絡安全監控(2011年-2013年)在學院管理范圍內,全面實現辦公室、教職工、學生及其他人員實名制上網。實施網絡安全監控設備及軟件,促使學生安全、健康上網。6、甘南州教育科研網節點建設(2011年),繼續與教育廳科技處、省網中心及CERNET甘肅分公司協調,將CERNET甘南州中心節點設在我院。發揮我院在甘南州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導作用。7、IPV6實驗網的建設(2011年-2012年)為向IPV6網的逐步過渡,建設IPV6實驗網,著手進行準備工作。
2、信息化管理軟件系統方面
加快建立或完善:(1)學院協同辦公系統,形成學院內部通信平臺、內部信息平臺,實現工作流程自動化、文檔管理自動化等功能。(2)學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統,對學生的基本信息、招生工作、入學管理、宿舍管理、學生學籍、學生事務、助學管理、體質健康、心理健康、團委工作、思想政治、綜合測評、就業指導、離校管理等工作實現信息化管理。(3)科研管理信息系統,對科研管理工作所有環節:科研資源、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成果(著作/論文/專利/鑒定成果)、成果獲獎、論文收引、學術交流、科研情況、科研考評與上報數據等方面實現信息化管理。(4)人事管理系統,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所有環節:機構編制、人事檔案、崗位競聘、職稱評定、工作業績、崗績考評、工作考勤、勞資福利、選拔培養、人才交流與上報數據等方面實現信息化管理。(5)國有資產設備管理系統,對國有資產設備的基本信息、需求計劃、市場調研、招標采購、資產登記、使用日志、維護保養、實驗室、材料物品、房屋土地與上報數據等方面實現信息化管理。(6)繼續教育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繼續教育工作中涉及到的項目管理、招生管理、收費管理、學員管理、成績管理、證書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一體化、網絡化管理,把繼續教育學院從繁瑣的管理工作中解脫出來,實現高效的計算機現代化管理。(7)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瀏覽實驗信息、預約實驗、查詢實驗成績、預約實驗審核、批改實驗報告、實驗信息等功能。(8)后勤管理信息系統,對餐飲、公寓、洗浴、環境衛生、安全保衛、醫院、車隊與能源動力等方面實現信息化管理。(9)統一門戶,統一門戶面向學校所有教師、教輔人員、科研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學生及校友,集中管理校內外各種信息資源與應用服務,采用先進的單點登錄技術、靈活的訪問控制機制。(10)統一身份認證,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構建并維護用戶基本信息庫(含國別、身份證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照片、帳號(卡號)、密碼(采用單向加密算法進行加密存儲)與用戶身份(教職工/學生/校友/特殊訪問者)等),為每一個用戶提供唯一的電子身份。
(二)在信息化信息資源建設方面
以“拿來”為主,自建資源庫為輔。資源庫的建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比如一門較優秀的網絡課程建設需要有專業水平的技術人員、教學設計人員與學科專家等,且動輒花費幾十萬元。結合我校目前尚未開發過一門網絡課程的實際,本人認為應該通過收集國家免費的優秀信息資源、購買或請求共享名校內部優秀資源、使之本地化為我所用。在此基礎上借鑒開發校本資源與民族特色資源。
1、加快精品課程和校內優秀課程建設統一平臺通過統一平臺的建設,幫助教師以自助建站的方式定制內容可動態編輯的精品課程申報與課程網站,實現文本、圖片、動畫、音視頻的素材上傳,并最終實現在互聯網或校園網上的課程的網絡應用系統。
2、民族特色資源――藏族文化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1)藏族風俗多媒體數據庫建設,以甘南州藏族多媒體數據信息的整合和利用為目標,通過建立多媒體信息數據庫,實現與其他平臺之間的數據傳遞,使原本分散的多媒體信息資源能夠實現橫向集中、立體共享,最終建成集多媒體信息收集、分析、、交互為一身的綜合多媒體數據庫,實現甘南州藏族多媒體數據信息共享和效用的最大化,為政府、企業、民眾等提供多層次、多角度的多媒體數據信息服務,向海內外客觀、全面地以多媒體信息介紹和展示甘南州的歷史和現實。(2)藏文古籍文獻數字化開發與研究建設,以拉卜楞寺院所藏藏文古籍文獻為基礎,幅射青海、四川、云南、,形成軸心的網狀文獻搜集、整理分布研究蹲點,最終把全藏區所有物質載體的藏文古籍文獻資料,一應俱全制成電子圖書。(3)藏文信息平臺建設,以校園網為依托,進行藏文信息平臺的建設。將我院藏文化研究中心典藏中心、研究中心、專播中心的成果進行篩選、整理以互聯網網站的形式進行保護、傳承和發揚。在我院藏文版網面及藏文化研究中心的專題網頁的基礎上,建設藏文信息平臺,全面傳播我院安多藏文化研究成果、文獻資源等。(4)藏語音教學系統,涵蓋了計算機教室,語音教室的全部功能。使藏語言教學教學信息化,藏語音教學系統是在電子教室中,把聲音以及文字等各種多媒體信息及控制實時動態地引入教學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進行現代化教學活動的一個系統。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教師通過電腦,利用聲音,音樂以及多媒體教學軟件等先進手段進行課堂教學活動。
(三)教育信息化人力資源建設方面。
1、聘請省內外高校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專家學者指導我校信息化建設及管理工作,開展信息化教學方面的講座。
2、切實轉變(更新)觀念,重視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從領導管理層層到普通教師大部分人認為教育信息化就是硬件環境的信息化,在教學中使用現代教學媒體就是信息化教學,網絡學習、網絡資源的利用就是上網,經常聽到的就是――網上什么信息沒有?找見了學就行了??浯罅司W絡的教育功能,似乎環境建設起來了,信息化的學習就自然發生了,這顯然把問題簡單化了。當然大部分人的關注點在他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沒有深入思考研究這個問題。(2)普通教師:認為信息化資源建設是學校的事。(3)網絡中心:我的職責只是搞好環境平臺的維護,至于信息內容那是學生和教師自己的事,因為我不是搞教學的。(4)學生:上網就是娛樂。等等。所以首要的是對這些人進行思想觀念上的教育與培訓,轉變觀念。
3、成立專門的關于信息資源開發建設的機構,形成信息化人力資源團隊,制定相關政策與激勵措施。我校到目前為止尚未成立信息資源開發的專門機構,只是依靠教師單打獨斗,形不成戰斗力。而且構建一個有效的良好的基于網絡的信息教學系統不是一兩人能完成的,況且他們可能根本不具備相關的技術條件。加之沒有要求與獎懲措施,也沒人愿意付出“額外”的勞動。
4、強化教師與其他工作人員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5、不妨先強迫學生及教師利用。從網絡流量、電子閱覽室的訪問及數字圖書資源的利用情況來看,我校學生對這些僅有的信息化資源利用率都極低。這就是說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教育信息資源將有可能得不到有效地利用。當然對學生的信息素養的教育培訓很重要,我們一直都開設有相關課程,但學生對信息化資源使用率很低,筆者認為原因主要在于長期的信息資源建設缺失,無多少適當的資源可用而導致學生及教師對這一重要學習方式的淡化。所以我們在進行信息資源建設的同時必須要使信息有人消費。在這方面課借用蘭州大學的做法,對適合在網上進行教學活動或相關信息資源豐富的課程我們規定其中的約三分之一的課時必須依靠網絡進行,并計入考核。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辦法,目的是喚醒“尚在沉睡”的信息化學習與教學方式的興趣。
總之,作為甘肅地處偏遠藏區的一所高校,我們在信息化進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信息化建設處于較低水平的群體中。我們要認真調研尋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以第五次工作會議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契機,促進我校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運林,徐福蔭.教學媒體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32~153.
[2]陳莊,劉加伶,成衛.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3~14.
[3]孫凡士,田小勇等.教育信息化資源開發與利用[M].科學出版社,2008:18
[4]何俊麗.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探討[J].情報探索,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