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

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精品(七篇)

時間:2023-11-12 15:17: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

篇(1)

關鍵詞:東北地區 縣域經濟 問題 對策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而就整個東北地區而言,縣區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已成為制約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對振興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比較單一

東北地區縣區相較我國其他省份,在占地面積和資源占有量上相對較高,然而相較其他省份尤其是東南沿海省份的縣區而言,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比較單一的,首先,縣域主要仍以基礎的第一產業農業經濟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且由于東北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呈比較粗放的發展方式。其次,在縣區沒有第二產業作為支柱,沒有支柱產業和優勢產品。同時相較東北沿海城市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而言,東北地區縣區的第三產業發展也極為緩慢。這種單一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停滯不前,出現瓶頸期,進而制約了整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展。

(二)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在整個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不協調,存在差距,尤其是貧困地區縣域經濟和發達城市像沈陽、哈爾濱、大連等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城市地區經濟發展對縣區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比較小度。其次,縣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城市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差距很大,縣區發展速度明顯低于城市發展速。再次,在某些情況下,還存在城市與縣區之前爭奪資源配置的問題。

(三)綜合實力差,缺乏競爭力

東北地區縣區經濟發展,無論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縣區或者是城市相比,都缺乏競爭力,綜合實力較差,就整體而言,東北地區縣區經濟發展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資金投入也較少,進而導致缺乏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東北地區縣區中,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都缺乏先進的技術支持,因此沒有高精尖產業的發展。同時與東南沿海人才濟濟現象不同的是,東北地區縣區缺乏優秀的人才,很多優秀的人才都樂忠于向經濟發達地區發展。

二、針對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所提出的對策

(一)調整產業結構

限制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進因素就是產業結構設置的不合理。因此,東北地區應發展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第二產業為支柱,第三產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同時擴大對農業經濟的科技、技術投入。提高農作物經濟的產量,是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同時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尤其發展的優勢,同時國家也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一政策,在政府的扶持下,推動第二產業的飛速發展,同時發展輕工業和第三產業,形成和重工業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相配的產業鏈條。

(二)調整政府對縣域的政策,增加資金和投入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資金投入一個地區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保障,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緩慢,就非常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政策上的扶持能夠,就能夠是當地經濟發展得打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招商引資,提高東北縣區對外商的吸引力,進而推動縣域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在縣區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往往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可以推動東北地區縣區資源的開發。

在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基礎上,支持和引導東北地區縣區企業的發展,在可能條件下,加大技術方面的扶持,推動企業技術上的創新,努力在當地企業中發展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大型企業,改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而逐漸轉向技術密集型的發展模式。

(三)結合本地資源,發展龍頭產業

要實現一個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有一個有一個支柱性的產業作支撐。而東北地區縣區經濟發展還比較緩慢,因此發展當地的支柱型產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結合東北地區豐富的農業資源,可以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產業,同時在原有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農副產品的加工和深加工。

三、結語

東北地區,尤其是縣域經濟的發展有非常大的潛力,只要我們能夠妥善解決當下存在的問題,利用當地的資源,加大政府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創新科學技術,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龍頭產業,同時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東北縣域經濟必將得到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才馬廷玉楊曉慧《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篇(2)

關鍵詞:河北省縣域經濟;民營經濟;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096-02

一、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問題分析

(一)產業聚集與縣域經濟發展分析

從產業聚集與縣域經濟發展分析縣域經濟走向專業化、產業化和高級化的必然歸宿就是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發展標志著縣域經濟的成熟。產業集群的規模可以用企業數量、從業人員數量、非農業產值在社會生產中的比值等進行衡量,這些指標數值越大,則產業集群規模越大。據河北省統計局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河北省132個縣(市)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達到11 202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 505.1億元,與我國經濟發達省份如山東、江蘇等地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二)民營經濟與縣域經濟發展分析

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我國實現國富民強的重要戰略舉措。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民營企業的貢獻,據2014年河北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9 894.4億元,吸納從業人員2 131.9萬人,全年民營經濟單位共支付工資總額4 716.6億元,實繳稅金2 713.4億元。雖然河北省上述指標同比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但是與全國其他經濟發達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從側面反映出河北省縣域民營經濟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其次,企業自身問題突出,河北省民營企業多為資源型、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不僅產品結構單一,而且生產效率低。

(三)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分析

城鎮化水平主要靠兩方面來衡量,其一,城鎮化率(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年末常住人口)。一般城鎮化率越高,則城市發展水平越高。河北省統計局根據河北省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測算出,河北省201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33%,這一數字遠遠低于同期我國56.1%的城鎮化率水平。由此可見,河北省城鎮化不僅發展水平低而且發展速度慢,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鎮化體制機制的全面改革。其二,城鎮現代化水平。對于城鎮現代化水平這一指標,河北省的突出表現為城市科學規劃程度低、定位模糊、基礎設施嚴重滯后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違章建筑層出不窮、城市管理弱化,人文環境差等問題。

(四)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分析

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規模。加快新農村建設,有利于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河北省新農村建設進程比較緩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河北省大部分地區農民收入主要來自于種植業,勞動生產率低,技術落后等因素導致農民收入增加幅度有限,甚至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民基礎設施落后到仍然需要靠天吃飯;其次,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于現代社會的水平,教育、醫療水平比較低,基礎設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引導產業聚集,提高縣域競爭力

1.積極推動產業集群集中化。建立以中小型私營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格局,積極引導中小型私營企業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擴大企業現有規模,增強企業競爭力,對于大型民營企業可以采取聯合、兼并等形式組建企業集團,加強經濟技術交流合作,實行企業規模經營。

2.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現代企業家群體。一方面,行業應該對經營者開展一些相關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養、職業道德以及業務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出臺的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為創業活動的開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拓寬民營經濟融資渠道,拉動縣域產業發展

1.拓寬民營經濟發展的融資渠道。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加快民營企業貸款擔保機構的建設,鼓勵民營企業建立共同基金;鼓勵各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積極承接小企業的小額擔保貸款業務,與企業建立多層次的信貸與擔保體系,為民營企業貸款提供規范有效的擔保。

2.改善民營企業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企業制度,保障民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聘請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將現代科學知識和經營理念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實現民營企業的跨越式發展;積極引入現代的科學管理模式,制定企業長遠發展戰略,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各種相關制度,提高民營企業管理水平。

(三)科學規劃新型城鎮化發展,推動縣城建設

1.科學規劃與建設,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加快城鎮化建設,對城鎮發展要做到科學規劃。針對河北省人多地少,城市土地、水資源的矛盾極為突出等問題,地方政府需要科學合理、長期規劃土地和水等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搞面子工程,落實于民眾生活真正需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

2.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明確發展目標,注重新型城鎮化發展速度和質量的相結合,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來吸收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以新型工業化為中心,加快產業聚集,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城鎮化發展動力;加快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各項功能,推動城鎮化發展。

(四)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1.加速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程。以民為本,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依靠科技和生物技術,優化農業結構,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

2.健全村莊基礎設施。建立健全關系民生的基礎設施,如道路、水資源、衛生設施等,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發展勞務經濟,實行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協調,加大對農民科學知識及相關技能的培訓。

參考文獻:

[1] 吳建民.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7-21.

[2] 王淑梅,王義杰,閆紅.河北省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華章,2011,(16):8-9.

篇(3)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金融支持

2002年11月,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此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日益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和政策推進的重點。在我國縣域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金融支持弱化等問題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深入研究縣域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對于促進縣域經濟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縣域經濟的內涵

縣域經濟是為以縣為行政區劃的這一區域內的經濟,是一個具有區域性、層次性、網絡性、開放性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功能相對完備和健全的經濟系統單元。

縣域經濟的內涵理解為:“1、縣域經濟是農村經濟與城鎮經濟的集合體,具有二重性;2、縣域經濟史典型的區域經濟,具有鮮明的地區特色;3、縣域經濟以農業、農村經濟為基礎,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其發展方向。”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1、縣域金融機構功能萎縮,數量大幅減少。

國有商業銀行從1998年起,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增加效益目的而大規模撤并了縣域金融機構。同時,實行高度集中的信貸管理體制模式,嚴格授信管理制度,使得縣(市)級支行基本喪失了實質貸款權。

縣域資金短缺,信貸資金外流。

認為國有商業銀行縣域分支機構每年吸收的資金運用到縣域經濟的比例越來越少。縣域金融體制在轉換過程中忽略了對縣域經濟發展程度的認識, 縣域金融與縣域經濟的對接不夠, 協調發展方面不足。而且農村資金通過國有商業銀行上劃資金等渠道陸續被抽走, 使資金不斷由農村等落后地區流向城市發達地區, 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縣域信用環境不佳,制約信貸投放。

縣域中很多企業信用度不高,會影響銀行信貸資金的投入。國有和集體企業轉制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導致國有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大量貸款本息被懸空和逃廢,這嚴重挫傷了銀行信貸再投入的積極性。 轉制后,由于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信息的不規范和不真實,使得銀行很難把握貸款企業的信用度和還款能力,由于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防范,導致銀行不愿意為其提供融資服務。

三、縣域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縣域經濟具有弱質性。

縣域經濟發展中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水平比較低,由于發展起步晚,相對于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而言,縣域的農業生產方式比較落后,現代農業體系建設不完善,存在著較高的信貸風險,制約了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規模效益的發揮。銀行金融機構,認為縣域經濟存在弱質性, 資金的投入產出比例很低,在遵守安全性、流動性原則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收益,導致了信貸在縣域地區的集中投入。

2.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

縣域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縣域金融體系不健全以及其運行效果不佳,加劇了縣域金融市場的供給抑制狀況。他認為主要原因是:1、商業性金融供給缺失;2、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3、合作金融支農乏力;4、郵政儲蓄分流, 加劇縣域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失衡。5、民間金融的“非合法化” 難以填補縣域資金供給缺口。

3.信貸投向集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

由于縣域經濟中企業整體的資產質量不高,形成有效的信貸需求比較困難。其表現為一是縣域企業的發展不規范;二是縣域經濟中產業結構調整不合理,缺乏穩定的經營;三是不規范的內部管理,不健全的財務制度以及不透明度的監督;四是縣域企業的信用意識普遍較弱,存在很高的道德風險。

四、推進縣域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健全縣域金融組織和服務體系

從根本上解決縣域金融支持問題,應從縣域經濟中融資的供給與需求方面考慮,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縣域金融組織和服務體系,以滿足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性和縣域經濟發展中不同主體的金融需求。

應加大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建立地方性中小銀行,以填補因國有商業銀行業務收縮而出現的金融服務空白;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提高其對縣域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質量;建設縣域金融配套設施以緩解中小企業的貸款壓力。

2.加大對縣域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應當高度重視和配合,將各種政策落實到位;建立具有激勵作用的金融扶持制度;改良現有的扶持政策,創新財政支持縣域金融方式;加快建立更為有效的政策扶持體系,切實做好“三個統籌”;穩步落實好“三個區別對待”;兼顧各時期農村金融發展的重點和農村小金融機構的問題,出臺具有階段性特點的扶持政策。

3.健立信用擔保機制,創建良好社會信用環境

應盡快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信用擔保公司,通過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建立各種互助基金,來分散信貸風險,以解決中小企業和農業的貸款難等問題。同時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并加強支持央行整合跨部門信用信息工作,完善征信體系建設。

4.引導信貸投向,促進縣域經濟與金融平衡發展

央行應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使商業銀行的有效信貸投入增加。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利用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促進商業銀行開展多種企業融資方式;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為銀企合作牽線搭橋的工作,促進項目與資金的銜接,實現縣域經濟和金融的共同、平衡發展;制定合理的縣域商業銀行上存資金利率。(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小三、徐鳴,《關于縣域經濟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2]陳澤浦、秦宏,《新形勢下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齊魯學刊,2008年第4期

[3]曹洪軍、馬雯,《關于縣域金融姜縮若干問題的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5(2)

[4]徐云香,《金融支持江西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3年第8期

篇(4)

關鍵詞:株洲縣;縣域經濟;現狀研究

前言: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切實融入到經濟建設中,在這一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加快縣域生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株洲縣作為株洲市的重要行政區之一,2013年人口約40余萬,地理面積1381.3平方公里。湖南省委省政府、株洲市委高度重視株洲縣縣域經濟的發展。2013年,株洲市委提出:“要著力推進 統籌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本發展。”在市場經濟的發展潮流中,株洲縣通過產業轉型、產業升級、經濟改革等多項舉措,大力發展本地區縣域經濟,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開端。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與本地區其它一些縣域相比,株洲縣縣域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域挑戰。以縣域平均化水平為例,株洲縣縣域平均城市化水平為28%,低于炎陵縣、醴陵市等同類地區,比全市平均水平低約20個百分點,這一問題應該得到高度地重視與關注。

一、株洲縣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規模較小。“十一五”期間,株洲縣縣域經濟取得了高速地發展,發展速度、發展規模均超過其它歷史時期。在這一過程中,株洲縣經濟結構得到了不斷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株洲縣與全國其它發達縣域地區相比,差距仍然是明顯的,以總體經濟規模為例,作為一個擁有45萬人口的地區,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為73億元,不僅落后于國內其它發達縣區,在株洲市排名仍然靠后,僅高于市內的炎陵縣,遠低于全市平均地區生產總值125億元的規模。以省內的中國百強縣長沙縣為例,早在2010年,長沙縣地區生產總值就達到了1900億元,超過整個株洲市的經濟總量約六百億元。株洲縣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總體經濟規模的增長,只有總體規模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最終提升地區經濟影響力。在總體經濟規模這一方面,株洲縣需要進行深入地改革與發展,不斷提高經濟總量。

(二)產業結構滯后。經過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發展,株洲縣的縣域產業結構在不斷地完善,第一產業比重有所降低,二、三產業比重明顯增加。2012年,株洲縣第二產業完成工業生產總值比上一年度增長了約47%,但是,在出口總額、可持續發展方面仍然存在的諸多的問題。株洲縣第三產業由于傳統的項目運作存在滯后的問題,雖然資產規模有所增加,但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2012年,株洲縣開始大力發展休閑產業,全年共計接待游客33萬人,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總體而言,株洲縣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存在的第二、第三產業規模較小,第二產業工業企業較小、第三產業龍頭企業不多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把握市場發展先機,調整產業結構滯后性問題。

(三)財政實力較弱。以2010年為例,株洲縣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僅為3.4億元,而同地區的醴陵市已超過10億元。與省內的其它縣域地區相比,長沙縣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已接近30億元。在縣域人均一般預算收入上,株洲全市的縣域人均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100元,而株洲縣人均一般預算收入低于1000元。在2010年全國百強縣(市)排行榜中,省內的長沙地區所有縣域均名列全國百強之列,而株洲全市無一個縣域入選。直到

2011年,株洲市醴陵市首次入選全國百強縣(市),株洲縣距離這一目標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財政實力包括眾多方面,但由于財政實力的滯后,發展縣域經濟則會存在諸多的難題。

(四)發展后勁不足。在市場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主要以投資的方式進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政府通過加大地方投資等措施,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干擾。然而,有關數據顯示,株洲縣縣域投資力度明顯較低,與省內的其它地區相比,株洲縣縣域經濟投資規模較小,“十一五”期間也沒有超過十億元。據有關數據顯示,同一時期,雖然株洲縣縣域經濟投資增速快于省內其它地區,但由于這一基數是停留在低基數之上的快速增長,在投資總量上明顯偏低。投資不足進而會對縣域經濟發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響,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發展后勁不足,縣域固定資產規模無法再短時期內獲得高速發展。

二、如何提升株洲縣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特色農業。縣域經濟的主體應當以農業與農村經濟為發展主體,并且,株洲縣大多數地區仍然是以農村為主體。在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株洲縣應當立足于實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特色農業,積極發揮本地區優勢,將農業產業化引入新的發展軌道。與省內的其它地區相比,株洲縣在第二產業中不占據優勢地位,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發展生態與特色農業并不代表摒棄第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發展基礎也不代表落后與滯后。在全國其它地區,很多縣域經濟的發展都是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為其它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特色農業,既是符合黨的方針政策,也可以帶動第三產業旅游業的發展,最終促進整體縣域經濟結構的優化與水平的提升。

(二)加快產業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株洲縣需要在短時期內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園區建設為載體,不斷招商引資,提升技術開發水平,將園區建設發展擺在縣域經濟建設的首要地位。雖然株洲縣已經建立一些產業園區,但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產業發展,均存在的特色不足的問題,并承擔了很多其它地區的轉移項目,這對地區發展與產業升級存在諸多不利的影響。株洲縣在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的脈搏,充分利用外資與新興技術產業,將縣域經濟做大做強。要重視產業附加、產業技術含量以及產業競爭優勢這三個問題,充分發揮園區載體優勢,對傳統需要進行優化改造,并引進優勢產業進行互補,從而推動整體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推動工業發展與城鎮經濟水平。株洲縣縣域經濟發展需要以工業化為發展核心,以城鎮化為發展目標,大力推動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方針。以工業化帶動區域經濟,以社會發展作為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從而最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在任何一個發展時期,工業化都應當成為地區發展的必經階段,工業化可以再短時期內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沒有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就沒有城鎮化的發展潮流,沒有城鎮化的發展思路就沒有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株洲縣應當順應全球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大力發展科技資源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能耗低的現代工業。通過利用城鎮發展的帶動性作用,促進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設施的改善,只有以工業帶動城鎮,以城鎮帶動農村,才能最終實現縣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成效

(一)縣域經濟總體保持較快發展,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據了相當高的份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08年底,縣域經濟GDP約占全國GDP的60%;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均占全國的1/3左右。

(二)一些發達縣域的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一個亮點。2008年,全國百強縣人口占全部縣域的7.7%,行政區域面積占1.3%,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部縣域的1/4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1/3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46.7%,出口總額占2/3。人均GDP3.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 495元。

(三)全國形成了一批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全國縣域大概形成了三類富有特色的發展模式:第一類是廣東模式,即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部分產品占據了國內外市場的較大份額。第二類是江浙模式,即走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民營經濟,通過塊狀經濟振興縣域的好路子,目前江蘇和浙江縣域經濟已占70%左右的份額。第三類是山東模式,即一方面依托區域優勢實施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依托專業化市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并取得巨大進步。

二、當前縣域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達縣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而落后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

(二)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供應不足。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的一產比重約25%,而2008年全國GDP中一產的比重是11.7%。因此,縣域經濟整體上仍然沒有擺脫“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總體特征。

(三)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式有待轉變,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存在盲目性。片面理解發展工業化僅為上項目、建工廠、建開發區,個別項目能耗高、污染重。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和對“三農”利益的損害。

(四)縣鄉財政困難問題仍然突出,縣級政府經濟調節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不足。除少量經濟強縣外,縣級政府動用各方面力量發展經濟、調控經濟的手段不強,自主加強公共服務的能力普遍較弱。

(五)縣域經濟的體制束縛仍較嚴重,自我發展能力和活力有待增強。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隨著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縣帶來的體制性負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因機構層級較多,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級政府往往傾向于調配市域內資源來集中發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縣域經濟自身活力不強、財力不足、資源不夠。在農業生產方式上,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不適應現代化生產經營的問題正日益顯現,農用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仍受諸多制約,而“農地入股”試驗也存在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償債”風險。在企業改革發展方面,雖然縣鄉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已取得重要進展,但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普遍沒有建立起來,縣域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在融資、技術、人才、咨詢、物流服務等方面存在著較多障礙。

三、政策建議

(一)制定出臺指導意見,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目前,我國還沒有關于縣域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國家有必要根據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盡快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定位、方向、原則、重點領域和政策支持的基本框架,從總體上引導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研究制定配套性政策體系,努力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要素制約。在財稅政策上,建議突出縣級事權與財權相匹配、控制縣鄉財政風險、增強縣域發展能力三大目標,緊密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和規范國家、省、市三級對縣鄉的財政轉移支付,增強財政困難縣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和促進發展的財政能力,逐步解決因體制、政策原因造成的學校建設負債和鄉鎮企業負債的歷史遺留問題;在金融政策上,建議結合中國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將其定位由“服務三農”擴展到“服務縣域經濟”,使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與縣域工業化、城鎮化緊密結合起來;在科技和人才政策上,加大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力度,通過支持農業企業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把適應市場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輻射轉移到農村。

篇(6)

關鍵詞 產業鏈金融 縣域經濟 支撐 問題 建議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以金融作為主要支撐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發展模式。而產業鏈是一種連貫的、長期的金融發展模式,一個良好的產業鏈的形成包括原料采集、運輸、半成品、成品生產,到產品進入分銷渠道,最終到達消費者,實現商品市場價值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涉及生產者和活動的組織及相關的利益分配。產業鏈的發展對于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產業鏈金融就是金融機構以產業鏈的核心企業為依托,針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設計個性化、標準化的金融服務產品,為整個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一種服務模式。

一、產業鏈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現狀

目前,產業鏈金融式的模式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些進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相關的政策支持更傾向于產業鏈金融式的發展模式,縣政府為產業鏈的金融發展提供了資金以及其人力方面的支持。其次,產業鏈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越來越朝著特色化的方向發展,這也是產業鏈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又一進步性。但是,產業鏈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面臨一定的問題,所以必須要充分認識到產業鏈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二、產業鏈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一)產業鏈金融為縣域經濟提供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

產業鏈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過程的重要作用表現為縣域經濟提供了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縣域經濟發展作為一個區域性的發展模式,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才能更好地適應縣域經濟,提高其市場適應性。產業鏈金融就是以這種特色化的產業為主要的基礎點,在本縣域的多個領域進行特色化的產業形式的發展。例如,在縣域經濟的農業領域,通過產業鏈金融發展模式,可以提高特色農業的種植,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出售,形成一系列的服務模式,形成長效的特色農業發展機制。同樣,其他方面的經濟發展也和農業的發展模式相同。所以,在縣域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產業鏈金融的支撐作用表現在對縣域經濟提供了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

(二)產業鏈金融為縣域經濟開拓了充足的市場

產業鏈金融為縣域經濟的發展開拓了充足的市場。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充分協調與帶動作用,所以,產業鏈金融可以充分對縣域的經濟發展作出一定的分析與決定,有效篩選縣域經濟發展適應市場發展的重要成分,并側重這一方面的發展,從而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效力,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

(三)產業鏈金融為縣域經濟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產業鏈金融為縣域經濟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這也是產業鏈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影響。產業鏈金融是一個長效機制,所以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作為支撐,他們可以對市場形勢有重要的分析,可以對政策的變動以及市場的調整有更好的了解。而現今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僅要以一定的政策作為支撐,還需要大量高端金融人才的帶動作用,所以在產業鏈的充分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的迅速增長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三、產業鏈金融在縣域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策略

(一)特色化的產業鏈金融發展的力度不夠

近些年來,特色化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已經得到了初步發展與提高,但是力度還遠遠不夠,所以在這種特色化的產業鏈的金融發展模式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利于我國現階段的縣域的經濟的發展。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縣域經濟有關管理部門對當地的特色化了解程度還遠遠不夠,不能因地制宜,依據當地特色進行深入的、合理有效的發展。其次,在特色化的產業模式發展過程中,忽略了產業發展的持續性與長效性,這也是在特色化的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充分發揮產業鏈金融在縣域金融發展的重要作用,必須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不斷延伸和培育特色產業鏈。想要解Q這一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做起:首先,要充分面向市場,不斷提高特色產業的市場輸入率。其次,在特色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要進行相應的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最后,政府要選擇本地區最具優勢的產業進行深化發展,加強引導與扶持,形成適應市場的品牌特色,從而推動縣域經濟的產業發展,增強產業鏈金融發展的帶動作用。

(二)人才的培養力度不足

在產業鏈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進行相關的人才培養。現階段,在發展產業鏈金融的過程中,對于人才的培訓力度還不夠,尤其是相應的培訓機制還不夠完善,這也就嚴重影響了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完善金融人才培養機制,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培訓,及時掌握相應的金融知識以及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金融人才的創新性與帶動性水平,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提高產業鏈發展的支撐作用。

四、結語

產業鏈金融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必須從不同方面提高產業鏈金融的發展水平,重點發展特色產業,提高人力資源的帶動與協調作用,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的地域性的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為內蒙古普惠金融研究院、內蒙古中貸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佘松濤(1979―),男,內蒙古包頭人,博士研究生,高級經濟師,內蒙古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縣域金融,征信數據挖掘,量化投資。]

參考文獻

[1] 陳通明.長三角產業鏈金融研究DD基于經濟轉型升級視角[D].浙江工業大學,2015.

[2] 常健聰.長三角重大項目衍生產業鏈融資創新路徑探究[J].當代經濟,2013.

篇(7)

1.縣域經濟同城市經濟之間發展不協調

縣域經濟之間,經濟基礎好、資源豐富的縣比較富余,財政資金雄厚;而經濟基礎較差,資源匱乏的縣,財力緊張,有的甚至舉步維艱,干部職工工資發放都有困難。不僅如此,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之間的發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一是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于城市經濟,并且這種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二是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兩層皮”問題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對縣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強,輻射的傳導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觀上仍然存在著城市與縣域爭項目、爭資金、爭資源等問題,城市與縣域仍然相互獨立。三是城市與縣域在產業整合、分工協作等方面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協作機制和緊密的產業鏈與配套關系。

2.傳統農業的效率低下

傳統農業是指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當前,中國縣域傳統農業可以歸納為6個特征:一是農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農業發展片面追求產量和產值的增長,而對市場需求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農產品質量、農業結構升級和農業效益等關注不夠。三是農業的種養、加工、流通相脫節,利益關系不緊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規模家庭經營方式。五是農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低下,技術進步水平不高。六是農業仍然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建國以來,盡管中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穩步增長,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不足,大量農業富余勞動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緩慢。

3.縣域工業尚未發揮主導作用

目前大多數地區縣域工業不僅發展緩慢、總量過小,而且檔次也比較低,突出表現: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強,生產經營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獲—初加工—銷售”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經營,真正能夠發揮較大帶動作用的深加工企業仍然很少。二是產品檔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少,難以形成積累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嚴重制約縣域工業的發展。三是縣域工業發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模式的影響,遲遲走不上發展的坦途。

4.縣域民營經濟發展遲緩

縣域民營經濟發展遲緩主要表現為:從民營經濟自身來看,主要問題是: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產業分布不合理,多數集中在第三產業中的餐飲服務業;以家族式管理為主,管理上的非規范性和非科學性問題較為明顯;自身發展潛力有限,大部分民營企業產品結構不合理,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市場前景不廣闊;借貸能力低,多數民營企業預期收益不明顯,自有資金少,由此導致其償貸能力低,甚至部分民營企業缺乏還貸意識和法制意識,信譽度低。

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對策:

1.解放思想,確立新的發展理念

在新階段實施縣域新突破,加快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從某種意義講,最缺的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加快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的首要動力。我們要聯系工作實際,要沖破各種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約束及體制機制,徹底轉變機關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營造寬松良好的軟環境。

2.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經濟

結合縣域實際,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特色經濟,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富民強縣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比較落后的縣要實現快發展、大發展,必須立足本地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思路,找準重點,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游則游,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培育重點企業,形成特色,創出品牌,促進縣域產業從多樣化轉為特色化,把比較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要把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發展產業鏈條和特色經濟,以此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3.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發展縣域經濟要緊緊抓住培育龍頭企業這個“牛鼻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優化資源配置,圍繞主導產業,積極扶持壯大,形成規模經營。重點培育和扶持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帶動輻射力也強的龍頭企業。要把農副產品深加工作為發展重點,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第二,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興辦龍頭企業,興辦貿工農、種養加、農科教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聯合式龍頭企業。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大型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真正成為龍型經濟發展的龍頭。第三,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模式,我國農業產業化有多種多樣的模式,例如,“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等不同的模式。

4.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加快推進工業化,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大規模地轉入工業和城鎮,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國內經濟大縣強縣發展實踐所證明的。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進程,首先要堅持比較優勢原則,調整縣鄉工業與城市工業的分工關系,堅持工農結合,城鄉互動,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走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道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用高科技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市縣產業有機整合,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和合理的配套協作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xxx69麻豆国语对白|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 我的公把我弄高潮了视频| 成全动漫视频观看免费动漫| 不卡av电影在线|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韩国|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在线 | 久久熟妇人妻午夜寂寞影院| 绝顶高潮合集videos|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学生妹高清av|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欧美性20hd另类| 蜜桃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欧美bbwhd老太大| 亚洲阿v天堂在线| 兔费看少妇性l交大片免费| 亚洲第一在线综合网站|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 欧美肥妇多毛bbw|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宅男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直播|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二级港台二级 | 天堂资源中文网| 日本少妇被黑人猛c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