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縣域產業發展的思考

縣域產業發展的思考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28 09:20: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縣域產業發展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縣域產業發展的思考

篇(1)

[關鍵詞]甘孜州;旅游扶貧;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熵權法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6)05-0071-05

近年來,旅游作為一種扶貧方式日益受到政府和學者的重視,與其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關于旅游扶貧的研究,多以定性為主,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不多;研究內容多為旅游扶貧模式[1-4]、旅游扶貧效應評估與分析[5-6]、旅游扶貧機制[7-9],對旅游扶貧能力的關注較少。關于旅游產業競爭力的研究,研究內容多為競爭力形成機制和動力機制[10-11]、競爭力構成和結構[12-13]、競爭力測評和比較[14-15],研究對象多為省域和市域[16-18],對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研究較少。而關于甘孜州旅游產業競爭力的研究較少[19-20],對甘孜州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研究幾乎沒有。旅游業是甘孜州的支柱產業,研究甘孜州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基于此,本文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之上,從旅游產業發展、相關產業發展、經濟環境和交通狀況四個維度構建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對甘孜州2013年的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進行研究,分析縣域旅游扶貧能力的差異,分別探討各縣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短板因素,進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促進甘孜州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旅游扶貧能力的提高。

一、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下轄1個縣級市和17個縣,都屬于貧困縣,“十三五”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甘孜州是《康定情歌》的故鄉和康巴文化的發源地,是途經之地,擁有貢嘎雪山、木格措、稻城亞丁、紅色記憶的瀘定橋等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是四川省旅游資源的“富礦區”。2012年至今,甘孜州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超過25%,旅游收入年均增長超過40%,旅游產業取得飛速的發展。在國家扶貧的號召下,甘孜州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大力倡導綠色發展和旅游扶貧,并積極創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但甘孜州18個縣域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各縣域的旅游扶貧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因而,深入探究甘孜州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分析縣域旅游扶貧能力的差異,發現縣域旅游競爭力的短板因素,是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并創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的重要課題。

(一) 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考慮到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既要反映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又要有可操作性,本文從甘孜州的實際情況和指標數據的可得性出發,選取旅游產業發展、相關產業發展、經濟環境和交通狀況四個維度來構建甘孜州的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對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步驟是:構建評價維度、選取評價指標、確定研究方法、得出評價值并分析。指標賦權法有主觀賦權和客觀賦權兩種,主觀賦權法是根據經驗主觀賦權,其發展成熟,但客觀性差;客觀賦權法是根據數據信息賦權,其客觀性較好。為了凸顯客觀性,本文采用客觀賦權法中的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研究方法如下:

二、實證研究:以甘孜州為例

(一)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人均GDP、第三產業占比、公路通車里程、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國內旅游收入和國內旅游人次等指標數據來源于2014年的《甘孜州統計年鑒》和《中國縣域統計年鑒》。

(二)實證結果

首先對甘孜州各縣域2013年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用熵權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根據指標權重可知,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對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影響較大,具體指標包括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人次和住宿營業額。然后計算出甘孜州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值(表2)。

三、結果分析

(一)旅游產業競爭力呈現顯著的空間差異

由表2可知,甘孜州各縣域的旅游產業競爭力差異較大。康定的旅游產業競爭力最強,其競爭力評價值是雅江縣的將近3倍,而甘孜州12個縣的評價值在縣域平均值之下。為了便于對比,以縣域平均值為分界點,將甘孜州各縣域分為3類,即強、較強和較弱的旅游產業競爭力(表3)。

根據分類,唯一的強旅游產業競爭力縣域是康定,較強旅游產業競爭力縣域有瀘定、色達、爐霍等5縣,其余12縣都屬于較弱旅游產業競爭力縣域,各類型縣域的個數大體呈“金字塔形”分布。從空間區位來看,強和較強的旅游產業競爭力縣域集中分布在甘孜州東部地區,較弱旅游產業競爭力縣域集中分布在甘孜州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甘孜州東部4縣市除丹巴縣外都屬于強和較強的旅游產業競爭力縣域,北部8縣只有色達和白玉具有較強的旅游產業競爭力,而南部6縣都屬于較弱旅游產業競爭力縣域,空間區位差異明顯。

(二)旅游產業競爭力的空間差異主要來自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從指標權重來看,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占有較大的權重,把旅游產業發展競爭力、相關產業發展競爭力、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競爭力和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描述在雷達圖上(圖1)。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與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競爭力高度相關,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對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貢獻較大,尤其是康定和瀘定。從貢獻率來看,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平均貢獻率達55%,東部地區的平均貢獻率高達62%,而康定和瀘定的貢獻率分別為77%和60%;南部地區的平均貢獻率為56%,而得榮、巴塘和稻城的貢獻率達到60%左右;貢獻率較低的是北部地區,但也超過51%。因此,提高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應重點關注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制約因素

就甘孜州東部地區來看,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的競爭力較大,經濟環境競爭力除康定和九龍外都偏低,交通狀況競爭力總體較低。雖然東部地區的經濟和交通水平排在甘孜州前列,但東部4縣市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低于全州平均水平,除康定外3縣的交通支出占比也處在較低水平;經濟方面,瀘定、九龍和丹巴的第三產業占比較低,九龍僅為15%,但九龍的人均GDP超過康定,達到甘孜州最高的42761元,是全州人均GDP的2.4倍。值得注意的是,九龍的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競爭力較低,尤其是餐飲業方面;而丹巴的相關產業發展競爭力偏低,其住宿業營業額達620萬元,僅為全州平均水平的一半。這些都是甘孜州東部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就甘孜州北部地區來看,旅游產業發展對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貢獻較大,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不高,交通狀況競爭力除色達和白玉外都較低。相關產業方面,北部8縣的住宿業和餐飲業營業額總體不高,尤其色達、石渠和爐霍等縣的住宿業營業額不足100萬元,遠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的1200萬元,而道孚、德格和新龍等縣的餐飲營業額不足1500萬元,僅為全州平均水平的30%左右;交通方面,除色達和白玉外6縣的交通支出占比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都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經濟方面,甘孜、新龍、石渠和色達的經濟環境競爭力偏低,其人均GDP尚未達到全州人均GDP,最低的石渠僅為7303元,不足全州的二分之一??傊?,北部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制約因素復雜多樣,相關產業發展、經濟環境和交通狀況都是其主要的短板因素。

就甘孜州南部地區來看,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貢獻較大,經濟環境競爭力總體不高,交通狀況競爭力較低。旅游產業方面,南部6縣的國內旅游收入和人次都較低,不到甘孜州平均水平;相關產業方面,稻城、得榮和雅江等縣的住宿業和餐飲業營業額較低,遠低于甘孜州平均水平;經濟方面,理塘、雅江和稻城的人均GDP低于甘孜州人均GDP,巴塘、鄉城和雅江的第三產業占比較低,其中巴塘的比重最低,僅為28%;交通方面,理塘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積較和稻城的交通支出占比都低于平均水平。總的來看,南部地區旅游產業的開發難度和發展潛力都比較大,各縣應根據自身的短板因素有針對性的制定發展策略,補齊短板,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研究可知,甘孜州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空間差異明顯,旅游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其影響較大,而各地區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制約因素復雜多樣,這就使得各縣域應分析自身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有針對地提出發展策略,促進自身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旅游扶貧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甘孜州各縣域應加大旅游扶貧的研究和宣傳,促進配套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改善交通狀況。

第二,東部縣域應有針對地提高城區道路面積和交通運輸支出,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丹巴縣應借助區位優勢,積極聯系周邊縣域,推進住宿業和餐飲業的發展,建設較高的縣域旅游產業競爭力;九龍縣應加大旅游宣傳和景點建設,吸引國內外游客。

第三,北部縣域應開發自身潛力,加強經濟建設,提高人均GDP,并促進以餐飲和住宿為主的服務業的發展;甘孜、新龍和德格應加大交通投入。

第四,南部縣域應重視自身宣傳和旅游品牌建設,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吸引力;巴塘、鄉城等縣應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占比;稻城、雅江和理塘等縣應重視住宿業和餐飲業的發展,改善經濟環境和交通狀況。

總之,甘孜州應以扶貧為契機,創新扶貧開發方式,重視旅游扶貧并完善相關政策,大力推進縣域旅游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錫茹. 云南旅游扶貧的三種模式[J]. 經濟問題探索, 2003,(5):109-111.

[2]李國平. 基于政策實踐的廣東立體化旅游扶貧模式探析[J]. 旅游學刊, 2004, 19(5):56-60.

[3]李佳, 成升魁, 馬金剛,等. 基于縣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區旅游扶貧模式探討[J]. 資源科學, 2009, 31(11):1818-1824.

[4]李瑞, 黃慧玲, 劉競. 山岳旅游景區旅游扶貧模式探析――基于對伏牛山重渡溝景區田野調查的思考[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2, 31(1):94-98.

[5]張偉, 張建春, 魏鴻雁. 基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扶貧效應評估――以安徽省銅鑼寨風景區為例[J]. 旅游學刊, 2005, 20(5):43-49.

[6]楊建春, 肖小虹. 貴州旅游扶貧效應動態分析[J]. 商業研究, 2011,(7):212-216.

[7]侯志強, 趙黎明, 鄭向敏. 基于PPT旅游戰略的旅游扶貧機制研究――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例[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5(6):16-20.

[8]王永莉. 旅游扶貧中貧困人口的受益機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區為例[J]. 經濟體制改革, 2007,(4):92-96.

[9]趙世釗, 呂宛青. 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機制的協同學分析――以貴州省郎德苗寨為例[J]. 貴州民族研究, 2015,(1):152-155.

[10]曹艷英, 李鳳霞. 基于自組織系統理論的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形成發展機制研究[J]. 軟科學, 2010, 24(2):83-88.

[11]劉名儉, 唐靜. 旅游產業競爭力提升的動力機制研究[J]. 經濟管理, 2010,(12):104-110.

[12]盛見. 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構成:基于競爭力性質的研究[J]. 旅游學刊, 2007, 22(8):29-34.

[13]曹艷英, 胡宇娜. 基于自組織理論和波特競爭理論的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結構與測評體系研究[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6):68-73.

[14]侯祥鵬. 我國區際旅游產業競爭力比較[J]. 統計與決策, 2006,(23):101-103.

[15]王兆峰. 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經濟管理, 2009,(8):33-38.

[16]翁鋼民, 魯超. 基于突變級數法的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以西北五省為例[J]. 軟科學, 2009, 23(6):57-61.

[17]斯琴. 區域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基于內蒙古旅游產業分析的實證[J]. 中國統計, 2013,(7):47-49.

[18]焦愛麗, 李誠固. 東北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J]. 經濟縱橫, 2015,(4).

[19]王興貴, 稅偉, 蘭英. 基于波特鉆石理論的四川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力研究――以甘孜州為例[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2012, 24(3):85-91.

篇(2)

關鍵詞:縣域經濟 產業布局 跨越式發展

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h域經濟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載體,已成為關系提高綜合國力,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問題。

一、加快發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跨越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可以優化配置當地各種資源

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將會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逐步發展高技術產業,用先進實用技術和提升傳統產業,增大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縣域經濟的裝備和技術水平,從而提高縣域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降低資源利用過程中的浪費和環境污染,提高縣域資源利用率。加快特色經濟的發展,可以改變縣域產業指向,弱化當地經濟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促進縣域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

2、跨越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是縣域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基本目標。在沿??h域經濟發展較好的縣,特色產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較大份額,縣與縣之間發展各自不同的特色產業,在較大范圍內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帶動縣域內優勢生產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縣域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通過立足縣域特色,扶持縣域特色項目,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條,發展優勢突出的農產品開發、加工、銷售的系列產業,可以促進縣域經濟的分工與協作,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

3、跨越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

龍頭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在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分散的農戶和多變市場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發展特色產業必須由龍頭企業或組織來帶動。龍頭企業或組織可以作為溝通生產者與市場的橋梁,能較好地解決產、供、銷各個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減少市場風險。這種依據市場導向的生產安排有利于化解市場風險,發揮企業的主體性作用,并為縣域經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跨越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促進新農村建設

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的快速發展,有助于城鄉統籌,增加農民收入。從各地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凡是縣域經濟較強的地區,其產業發展已從多樣化轉向了特色化,分散在特色經濟區域內的中小企業正在迅速集聚到工業園區,形成了分工協作的中小企業集群,提升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僅增強了縣級財政實力,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對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建設和諧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統籌城鄉背景下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統籌城鄉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與以往不同的新問題。根據筆者對宜昌市5個縣市的調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存在偏差,思想觀念陳舊

有些縣市的主要領導干部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以傳統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縣域經濟,不能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調節產業結構,導致當地經濟結構單一,人為地設置地方貿易壁壘,影響了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有些企業抱有小進即滿、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不愿投資開發新產品,不敢大力投資引進先進技術與科研人才,缺乏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導致經濟發展與建設規劃脫節,企業布局不合理和無序建設問題突出,導致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2、特色定位不科學,產業結構不合理

有的縣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引進了一批過度超前短平快的項目,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為了盡快改善當地經濟狀況,盲目上馬短平快的發展項目,缺乏對產業的深入研究,導致本地的特色定位不準,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工業上,不少地方仍以生產原料和半成品為主,工業附加值偏低,各區域產業趨同現象嚴重,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3、管理機制不靈活,企業發展受制約

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部分企業管理體制和機制仍然不靈活,在轉軌的過程中,多數國有企業存在著資產運營質量不高的現象,具體表現是觀念陳舊,市場經營意識淡??;企業決策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創新機制和人才選拔機制明顯滯后,難以適應市場經濟變化的要求。作為縣域經濟主體的民營企業,其管理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要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早日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4、資源利用率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遇到沖突時,他們往往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資源的產出率、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都偏低,對環境污染控制不力,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有的縣只重視經濟指標的增長,盲目引進外資企業,馬高污染、高耗電的項目,造成縣域環境質量迅速下降。這種做法帶來的不是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將嚴重影響到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縣域經濟失去又好又快發展的載體。

三、加快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路徑

促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既要立足特色又要立足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1、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加快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一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必須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使城鄉產業由目前的失衡走向協調,由分割走向融合。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和政府調控經濟的管理職能,建立一種全新的機制,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和組合,實現生產力在城鄉地域空間上的合理布局。

二是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建立和形成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要進一步完善政策,破除體制障礙,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使農村富余勞動力享受與城鎮勞動力相同的就業服務。

2、加強產業集聚,培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一是選擇合理的產業集聚點。也就是說要選擇具有基礎共性的產業進行集聚,使之聚集起來后,能夠形成內生發展動力,在集聚區內產生合作剩余和競爭剩余。

二是為產業集群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建議結合“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組織制定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針對資源尋找型、市場尋找型、效率尋找型、資本尋找型等不同類型的產業投資者,提供差異性的產業集聚環境,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完善的服務。

三是建立合理的區域利益協調機制??梢詫で蠼⒐卜盏挠袃斵D讓、稅收分成、按要素分配等利益分配機制,確保各主體間的公平、合理分配,調動各區域單元加強經濟合作的積極性。

3、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打造農業精品產業鏈

一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目前農產品生產專業化基地少,標準低,特色不突出。要圍繞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加快對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深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收益。

二是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對已具有一定規模、有較大影響的龍頭企業,要強化其品牌意識和價值,在市場競爭中塑造優勢品牌。對市場潛力大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高科技、外向型龍頭,要在資金和能源等各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增強其經濟實力和帶動力。

三是努力創造精品名牌產品。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效益。應加大農產品名牌戰略的實施力度,盡快打造一批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實現農產品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同時,積極開展農產品評估活動,制訂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打造名牌農產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

4、圍繞扶持特色產業,加快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一是建立外向型經濟發展服務體系。要根據國際通行的標準,建立和完善生產加工的標準化控制體系、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控制體系、質量監控體系,同時建立和完善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體系、信息化服務體系。

二是創新縣域開放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在目前情況下,可先行嘗試建立外向型經濟聯席協調制度,對需要統一協調的項目,由政府召集聯席會議議定,聯席會議議定的事項各部門必須嚴格執行不打折扣。

三是建立為縣域企業提供外貿人才服務的機構。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匱乏是制約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針對縣域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外貿人才缺乏的情況,建立專門的外貿服務機構,為縣域企業提供貿易談判、貿易政策、貿易信息等服務。

5、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優化縣域經濟結構

一是堅持市場導向,明確縣域工業發展定位。各地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科學布局新型工業化的產業發展規劃,改變粗放式運作,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工業發展理念,注重發展具有縣域區位特色的“低碳”、 “環保”的新產業,堅持以差異化贏得競爭優勢,獲得發展機遇和空間,使縣域新型工業化能緊貼各縣實際,更有利于縣域產業特別是特色產業的優化升級。

二是增強縣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注重投入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方向發展,注重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大力開發和使用經濟上合理、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態環境友好的先進技術。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以激發企業等研發主體投入研發資金的積極性。使通過自主創新,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產權的知名品牌工作落到實處。

三是抓好縣域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將資源開發、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為一體。推動綠色發展、培育并不斷壯大綠色和低碳產業,降低經濟發展的資源能源消耗,緩解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提高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建設生態示范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工業園區的同時,要推廣資源再生利用,延長產業鏈條,努力緩解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促進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

6、大力推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加快縣域發展活力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帶動戰略,努力消除因資金不足帶來的縣域新型工業化的瓶頸制約。要以提升工業技術水平、整合生產要素為重點,以項目為基礎,以存量引增量,積極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參與縣域工業化建設,借助外力加快發展縣域工業。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要積極尋求與大企業、大集團的聯合合作,通過資產重組和資本運作,做強大企業,做“特”小企業。不斷提高縣域開放型經濟水平。

二是要創新縣域管理體制。目前強縣擴權、財政省直管、行政省直管等改革已經試行。但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新縣域管理體制機制,關鍵是減少行政層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縣域經濟發展的交易成本,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權限,不僅在經濟領域下放更多管理權限,而且在社會事務、干部人事等領域給予縣級更大的自。還要改進和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提高稅收返還比例,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為縣域的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三是要在深化農村改革上下工夫。要根據各縣實際,切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和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醫藥衛生和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有序推進資源性產品和環保收費改革,加快縣城和中心鎮的建設,堅持走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加強和改善金融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搞好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破解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四是要完善政策法規,統籌城鄉就業。要著手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有效推進職業培訓制度化,實行城鄉統籌的勞動力就業管理體制,合理科學地設立勞動力市場管理機構,按照培養合格技能型勞動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統一的農民工培訓項目和資金統籌管理體制。加快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創新,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能到達鄉鎮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范紅輝.壯大縣域經濟 構建和諧社會[J].特區經濟,2006,(1).

篇(3)

關鍵詞:株洲縣;縣域經濟;現狀研究

前言: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切實融入到經濟建設中,在這一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加快縣域生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株洲縣作為株洲市的重要行政區之一,2013年人口約40余萬,地理面積1381.3平方公里。湖南省委省政府、株洲市委高度重視株洲縣縣域經濟的發展。2013年,株洲市委提出:“要著力推進 統籌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本發展?!痹谑袌鼋洕陌l展潮流中,株洲縣通過產業轉型、產業升級、經濟改革等多項舉措,大力發展本地區縣域經濟,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開端。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與本地區其它一些縣域相比,株洲縣縣域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域挑戰。以縣域平均化水平為例,株洲縣縣域平均城市化水平為28%,低于炎陵縣、醴陵市等同類地區,比全市平均水平低約20個百分點,這一問題應該得到高度地重視與關注。

一、株洲縣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規模較小?!笆晃濉逼陂g,株洲縣縣域經濟取得了高速地發展,發展速度、發展規模均超過其它歷史時期。在這一過程中,株洲縣經濟結構得到了不斷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株洲縣與全國其它發達縣域地區相比,差距仍然是明顯的,以總體經濟規模為例,作為一個擁有45萬人口的地區,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為73億元,不僅落后于國內其它發達縣區,在株洲市排名仍然靠后,僅高于市內的炎陵縣,遠低于全市平均地區生產總值125億元的規模。以省內的中國百強縣長沙縣為例,早在2010年,長沙縣地區生產總值就達到了1900億元,超過整個株洲市的經濟總量約六百億元。株洲縣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總體經濟規模的增長,只有總體規模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最終提升地區經濟影響力。在總體經濟規模這一方面,株洲縣需要進行深入地改革與發展,不斷提高經濟總量。

(二)產業結構滯后。經過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發展,株洲縣的縣域產業結構在不斷地完善,第一產業比重有所降低,二、三產業比重明顯增加。2012年,株洲縣第二產業完成工業生產總值比上一年度增長了約47%,但是,在出口總額、可持續發展方面仍然存在的諸多的問題。株洲縣第三產業由于傳統的項目運作存在滯后的問題,雖然資產規模有所增加,但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2012年,株洲縣開始大力發展休閑產業,全年共計接待游客33萬人,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總體而言,株洲縣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存在的第二、第三產業規模較小,第二產業工業企業較小、第三產業龍頭企業不多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把握市場發展先機,調整產業結構滯后性問題。

(三)財政實力較弱。以2010年為例,株洲縣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僅為3.4億元,而同地區的醴陵市已超過10億元。與省內的其它縣域地區相比,長沙縣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已接近30億元。在縣域人均一般預算收入上,株洲全市的縣域人均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100元,而株洲縣人均一般預算收入低于1000元。在2010年全國百強縣(市)排行榜中,省內的長沙地區所有縣域均名列全國百強之列,而株洲全市無一個縣域入選。直到

2011年,株洲市醴陵市首次入選全國百強縣(市),株洲縣距離這一目標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財政實力包括眾多方面,但由于財政實力的滯后,發展縣域經濟則會存在諸多的難題。

(四)發展后勁不足。在市場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主要以投資的方式進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政府通過加大地方投資等措施,成功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干擾。然而,有關數據顯示,株洲縣縣域投資力度明顯較低,與省內的其它地區相比,株洲縣縣域經濟投資規模較小,“十一五”期間也沒有超過十億元。據有關數據顯示,同一時期,雖然株洲縣縣域經濟投資增速快于省內其它地區,但由于這一基數是停留在低基數之上的快速增長,在投資總量上明顯偏低。投資不足進而會對縣域經濟發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響,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發展后勁不足,縣域固定資產規模無法再短時期內獲得高速發展。

二、如何提升株洲縣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特色農業??h域經濟的主體應當以農業與農村經濟為發展主體,并且,株洲縣大多數地區仍然是以農村為主體。在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株洲縣應當立足于實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特色農業,積極發揮本地區優勢,將農業產業化引入新的發展軌道。與省內的其它地區相比,株洲縣在第二產業中不占據優勢地位,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發展生態與特色農業并不代表摒棄第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發展基礎也不代表落后與滯后。在全國其它地區,很多縣域經濟的發展都是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為其它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特色農業,既是符合黨的方針政策,也可以帶動第三產業旅游業的發展,最終促進整體縣域經濟結構的優化與水平的提升。

(二)加快產業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株洲縣需要在短時期內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園區建設為載體,不斷招商引資,提升技術開發水平,將園區建設發展擺在縣域經濟建設的首要地位。雖然株洲縣已經建立一些產業園區,但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產業發展,均存在的特色不足的問題,并承擔了很多其它地區的轉移項目,這對地區發展與產業升級存在諸多不利的影響。株洲縣在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的脈搏,充分利用外資與新興技術產業,將縣域經濟做大做強。要重視產業附加、產業技術含量以及產業競爭優勢這三個問題,充分發揮園區載體優勢,對傳統需要進行優化改造,并引進優勢產業進行互補,從而推動整體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推動工業發展與城鎮經濟水平。株洲縣縣域經濟發展需要以工業化為發展核心,以城鎮化為發展目標,大力推動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方針。以工業化帶動區域經濟,以社會發展作為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從而最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在任何一個發展時期,工業化都應當成為地區發展的必經階段,工業化可以再短時期內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沒有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就沒有城鎮化的發展潮流,沒有城鎮化的發展思路就沒有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株洲縣應當順應全球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大力發展科技資源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能耗低的現代工業。通過利用城鎮發展的帶動性作用,促進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設施的改善,只有以工業帶動城鎮,以城鎮帶動農村,才能最終實現縣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Abstract:“the strong county empowerment” is the Chinese province territory longitudinal economic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 one kind of general trend, enhanced the county level government develop economy enthusiasm and the initiative; Is advantageous in improv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Raised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Promoted the county territory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promotion; Has formed the good city and countryside relations, thus leads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to drive into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the speedway.

關鍵詞:強縣擴權 縣域經濟 作用

Key word:Strong county empowerment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Function

“強縣擴權”是在行政區劃不變的情況下,將一部分屬于地級市的經濟和社會管理權直接下放給經濟強縣,在財政體制等方面實施“省直轄縣(市)”,這有助于縣域經濟發展。本文認為,強縣擴權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主要在于五個方面。

一、權力下放提高了縣級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從觀念上提升縣級部門工作人員的自主性。

二是從制度創新上提高縣級部門的主動性。

三是從財權擴大上提高縣級部門的積極性。

二、擴大的財權和事權有利于改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的主要供給來源是政府部門,擴權后,縣級政府既有財力又有權力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

“強縣擴權”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即省級政府將收入考核、轉移支付、財政結算、資金調度、項目申報、債務償還等直接部署到縣級政府。更為重要的是,鼓勵性轉移支付制度和增量返還政策,加大了對縣域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使縣級政府有足夠的財政收入投資基礎設施建設。

市管縣體制下,市級政府把持區域內的社會管理權,廣大縣域沒有權力投資建設縣域基礎設施。強縣擴權后,依據擴權內容中的項目直接申報、用地直接審批等政策,依據自身需要來統籌轄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即縣級政府有權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

三、減少的行政層級提高了行政效率

科斯認為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減少交易費用,激勵經濟效率的提高。擴權以后,許多行政審批權力直接下放給縣,減少了行政管理環節。一方面,提高了行政審批的時效性,使企業能抓住有利機遇發展經濟;另一方面,管理層次減少必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發展縣域經濟。

四、區域中心的改變促使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資本、勞動等資源要素的空間轉移遵循趨利性原則。擴權以前,城市的區位優勢及集聚效應使得資源要素向城市轉移;而擴權以后,經濟強縣成為新的區域發展中心,資源要素將流向以縣域為代表的鄉村地區。促進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首先,擴權促進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一是部分項目直接由縣級部門向省級部門申報以及審批權由市級下放到縣級部門,激發企業的投資熱情,推動企業發展。二是招商引資審批權的擴大將為縣域工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其次,擴權促進農業發展。擴權在促進要素向工業集中,吸納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同時,也為農村留下較多的種田能手和實際人均耕地面積,為農業規?;彤a業化經營提供條件;同時,關于農業項目審批的擴權政策將有利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關于農民進城務工、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擴權政策,將鼓勵農民自我發展壯大。

最后,擴權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擴權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同時,擴權政策中關于市場體系建設、金融體系建設、旅游業發展等權限的下放將有助于繁榮縣域貿易、金融,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五、城鄉關系的調整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

強縣擴權后,強縣可以集中精力發展自身的經濟,地級市也不得不轉變經濟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城市經濟,突出城市經濟的特色,形成與縣域經濟互補的經濟發展態勢。擴權后,城市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將限制城市發展生產型工業和農業,而轉向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將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努力點,促進城市服務功能更趨完善,從而帶動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

盡管強縣擴權對經濟發展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操作不好也會帶來新的問題,要循序漸進抓好下放權力的落實、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市縣協調機制,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實現趕超發展。

參考文獻:

[1]史小紅.強縣擴權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機理與效應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9

[2]劉芳.河南強縣擴權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9

[3]張春陽.強縣擴權新突破一浙江義鳥市擴權改革的思考[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4]沈軍.“強縣擴權”一歷史演義的必然結果[J].《經濟研究導刊》,2008(13)

篇(5)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縣域產業聚集;綜合運輸體系

[中圖分類號]F5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5)06-0152-04

交通運輸是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聚集的重要影響要素,產業聚集是農村城鎮化的依托,產業聚集為中小企業構筑了一種有效的空間集群地域組織模式,為城鎮化要素的空間集聚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礎條件,而城鎮化的發展是產業聚集發展的催化劑。產業集聚有效地促進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產業聚集區的形成,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交通運輸在促進城鎮要素跨域流動、支撐城鎮經濟協調發展、保障城鎮社會有序運行、引導城鎮產業合理布局、錨固城鎮空間格局形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對于中心城市,目前我國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依然繁重,存在交通運輸網絡布局不合理、資源分布不均衡、結構失調、管理條塊分割、綜合效益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縣域內部的合理分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阻礙了城鎮化進程。因此,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成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主動選擇。本文從新型城鎮化與縣域產業聚集關系入手,分析了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對縣域產業聚集發展的影響,提出了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中應注意的一些關鍵性問題。

一、新型城鎮化與縣域產業聚集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著眼于農民,以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傳統的城鎮化,是從“城里人”的角度看城鎮化,其基本路徑是開發區、房地產,忽略了“鄉下人”、土地要素,也忽略了提高效率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型城鎮化不同于過去的城鎮化,它的“新”體現在新型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過去的城鎮化片面地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張和空間擴張,而新型城鎮化突出的是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的標志是要在本質上實現農民身份轉變過程中伴隨的文明化和現代化,而不是蓋了多少住宅樓、有多少農業戶口轉變成了城市居民戶口。否則,即使在城里打工一輩子,也達不到“人的城鎮化”的要求。

新型城鎮化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的城鎮化上,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到城鎮,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就業,就業就需要產業的支持。城鎮化有自身的邏輯性。無論是以工業化帶動、高科技帶動、服務產業帶動還是以農業現代化帶動,城鎮化都要遵守從產業發展到人口聚集的規律。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也都要依托于經濟的發展。因此,無論從城鎮化率的數據提升還是從城鎮化質量升級,再到城鎮化本身,都需要產業發展作為基本的動力。

(二)新型城鎮化與縣域產業聚集的關系

沒有產業支撐的新型城鎮,缺失活力和競爭力。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產業依托是根基,并且這些產業發展要擁有可持續性。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大部分新進城農民則會成為“種田無地、上班無崗”無所事事的閑人。因此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是留住城鎮新進人口、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解決這一難題首先要加快縣域產城融合步伐,建設選育優質產業聚集園區,集聚一批企業。成熟并且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縣域產業聚集區,可以為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新觀念、人才、資金、技術和市場。工業項目落地縣域產業聚集區,相應會帶來就業崗位增多,城鎮新進入人口的就業機會增多,新進入人口和企業各得其所。農民進入城鎮,不僅僅是消費者,更重要的是生產者、創新者。農民接受培訓成為產業工人,參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僅素質將會提升,收入也穩定,讓農民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城鎮社會,可以在新城鎮中安居樂業。

新型城鎮化是以產城融合推進縣域產業集聚區建設??h域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是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與過去倡導的城鎮化、建工業園區有本質的區別,今天的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建城鎮、建工業園區,而是走產城融合模式,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模式??h域產業集聚區不僅限于工業,也可以是農業、服務業或一、二、三產業相互鏈接、復合發展的特色產業聚集區。因此,縣域產業集聚區的建設,要充分考慮與縣域經濟發展對接,要與中心城市產業發展相互依托、相互促進,以產城融合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走適合國情的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的聚集,以縣域產業集聚區的服務功能為新型城鎮化的人口集中創造條件、提供基礎支持。要完善縣域產業集聚區周邊的學校、醫院、住宅、金融等配套設施建設,增強縣域產業集聚區的服務功能;以產城融合模式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逐步把縣域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宜業、宜商、宜居的新型城鎮。

縣域產業集聚的建設,有利于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農業土地集約化,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縣域的經濟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經濟發展。要實現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走適合國情的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進行產業集聚,以工業帶動農業,以農業促工業。因此,縣域經濟必須要走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深加工的農業產業集聚之路。

二、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對縣域產業聚集發展的影響

(一)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促進縣域產業聚集的集約發展

便利的交通運輸是縣域產業聚集產生、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物質要素。綜合運輸體系是通過在空間位移和時間跨度變化上的高效率實現企業經濟成本的節省和經濟總量的提高。在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條件下,生產要素會根據資源最佳配置原則流向交通基礎設施較好的地方。因此,綜合運輸基礎設施完善的城鎮,可以有效地吸引各個方面的資源形成產業聚集。

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提高了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可以直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即“成本節約效應”。運輸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生產要素的流動,在更大范圍內對生產要素進行調整,從而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即“生產要素配置效應”,達到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的目的。

縣域綜合運輸為縣域產業聚集提供了經濟活動所需的空間聯系和基礎設施的支撐體系,通過降低成本形成縣域產業聚集的集中優勢。運輸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實現縣域產業聚集生產要素價格的均衡,使縣域產業聚集園區內不同企業能夠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組織生產,實現專業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產生人力資本、知識溢出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從而進一步促進縣域產業聚集發展。同時,運輸基礎設施也是吸引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凱恩斯認為,政府投資于運輸基礎設施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h域綜合運輸體系完善和發展,會帶動一批新型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實現生產規模經濟,增強專業化分工,推動經濟的發展。

(二)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為縣域產業聚集和擴散提供路徑

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進一步降低了運輸成本,使原來很多因為距離成本因素無法合作的企業之間的合作成為可能,使社會分工更加細化,供應鏈中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選擇范圍進一步增加。這樣不但促進了相同和相近產業的聚集,而且促進社會分工和規模經濟的實現。同時,由于相似企業的聚集必然帶來知識和技術的共享和外溢,從而促進了技術進步和創新,帶動向前和向后相關聯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縣域產業聚集和縣域經濟的發展。當縣域產業空間聚集發展到一定程度,聚集度較高的縣域產業聚集區又會沿著完善的交通運輸通道向周圍區域進行擴散,擴大企業生產和商業貿易活動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推動規?;洜I,促成縣域內外的廣泛交往,使本來受制于區位條件不能均衡分布的產業,可以借助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相對合理地分布,從而促進縣域產業聚集和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對縣域空間溢出效應、集聚擴散效應及產業聚集之間的吸引與輻射效應必然影響縣域產業聚集和縣域經濟發展,促使縣域空間產業間結構的演化和重組,從而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三)縣域綜合運輸體系有助于縣域產業聚集區的協調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數量越來越多,大量農村剩余勞動人口逐漸轉移到了城鎮,使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其中,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尤為突出,成為阻礙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在縮小地區差距,改變區位條件,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可以提高縣域交通可達性,改善產業聚集區位條件??蛇_性的提高意味縣域產業聚集經濟主體間聯系的運輸條件轉好,運輸距離縮短,運輸費用降低,產品成本下降,從而使縣域產業聚集的區位條件得到改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得到提高。其次,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可以加強縣域和整個經濟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隨著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各種經濟要素的流動日益加強,不同區域聯系更加密切、迅速,其聯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結構、速度、規模向前發展。交通運輸是不同區域間人員、物資等要素流動和空間聯系的主要載體??h域綜合運輸體系服務能力的提高可以加強中心城市與縣域城鎮的聯系,有利于消除區域壁壘,促進中心城市與縣域城鎮間分工與協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整合,促進市場一體化建設。

(四)縣域綜合運輸體系有助于提升縣域產業聚集區競爭力.

縣域產業聚集區競爭力是指縣域產業聚集區內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爭奪資源和市場的能力??h域產業聚集區競爭力的特點在于其受多層次、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競爭力是縣域產業聚集區發展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的反映??h域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將會直接和間接帶動、促進其它相關因素和方面的發展。能夠激活當地勞動力、土地、礦產、資金等各種資源,充分發揮縣域產業聚集的要素稟賦優勢,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同時還帶動消費水平的提升,提高縣域產業聚集區與其它區域市場的需求結構的關聯與影響程度,為縣域產業聚集的優化提供市場保證??h域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擴大開放程度,促進政府政策的實施和運行,改善金融環境,推動科學技術的傳播,提高國民素質,因此,最終將會促進縣域競爭力的提升。反之,縣域綜合運輸體系的基礎設施的薄弱,交通運輸服務總量的不足,結構的不合理,也會成為阻礙縣域產業聚集競爭力提升的制約因素。

三、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關鍵性問題

(一)完善的綠色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

作為中心城市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對縣域產業聚集的建設、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縣域人口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需要加強對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重視,并以先進的規劃理念作為指導。

在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中要堅持綠色交通理念,做到以人為本,倡導低污染、多元化,通過運用一定的管理策略和相應的技術措施,對縣域綜合運輸體系進行合理規劃,緩解縣域交通壓力并降低交通對環境的污染??h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堅持綠色交通的理念,結合農村、城鎮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風貌建設相應的交通基礎設施,可實現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與自然環境的有效結合;同時要以所處中心城市城市規劃標準為指導,真正地發揮中心城市交通規劃對縣域空間拓展的引導作用,打造環保節能高品質的縣域綜合運輸體系。

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也要堅持一體化的交通運輸理念,實現縣域交通設施、交通運營和交通管理的一體化,同時要實現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與中心城市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一體化,強化綜合運輸規劃的整體性、全局性、長遠性,擺脫單方式、局部發展的傳統方法的束縛,保證縣域城鎮和中心城市之間可以通過換乘樞紐、交通運營組織進行有效銜接和充分整合,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縣域城鎮各自優勢,形成有機整體。

(二)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下貨物運輸網絡

運輸成本(物流成本)降低是產業集聚的一個重要條件??h域綜合運輸體系下貨物運輸網絡規劃是縣域產業聚集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

縣域產業聚集區不同于中心城市的開發區,縣域產業聚集是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吸納培育新興產業和壯大本地傳統產業的集聚效應,是以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集聚??h域產業聚集的區域產業特征十分明顯,需要建立支撐產業平臺發展的綜合運輸系統,引導縣域產業聚集空間拓展和縣域經濟發展。因此,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和縣域產業聚集區選址的協同一致性就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協同一致性問題主要涉及縣域產業聚集區選址與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關系、縣域綜合運輸系統對產業聚集區選址的影響和制約因素、產業聚集區節點與交通網絡銜接的問題,即聚集區出人口的設置、如何通過選址使同類或相關聯企業、項目的集中布局聚集發展,提高縣域產業聚集區整體競爭力等。

物流中心是縣域產業聚集區貨運集散的重要設施,屬于共有資源。如果物流中心選址不合適,不僅會造成縣域交通堵塞,同時會影響縣域城鎮化形象。縣域產業聚集區范圍內的貨運場站和物流中心要進行統籌考慮,建立等級功能清晰、規模布局合理的物流中心體系,物流中心應和中心城市的多種交通樞紐有效銜接,實現多式聯運,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產業聚集區內企業的物流成本。物流中心與交通基礎設施的銜接要實現一體化運作,并且要與縣域產業布局相結合,盡可能減少物流成本,提高貨物中轉效率,實現快速運輸。縣域產業聚集區內產業關聯性強,其對外貨運交通流方向多一致,而物流中心作為以運輸為產品的交通樞紐,是內外貨運集散中心,與園區聯系緊密,且要求與集聚區主要對外貨運通道聯系便捷。

(三)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下客運網絡

縣域產業集聚能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但縣域產業集聚區的形成需依賴于勞動力資源、有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新技術人才??h域產業集聚區的勞動力資源多來自周邊農村生活的勞動力,而有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高新技術人才絕大部分可能來自于周邊中心城市。在縣域產業集聚區直接居住的人口一般比較少,因此合理的客運站選址可縮短出行時間,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就成為縣域綜合運輸體系規劃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縣域產業集聚區通勤客流一般方向較明確,為保障客流通達性,可根據周邊農村主要居住生活區區位進行規劃,設置限時客運通道,確保通勤出行時間穩定,保證道路服務水平,保障客流安全便捷,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減少客貨干擾。

縣域產業集聚區的交通特性與中心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異性,其與中心城市連接的交通通道客流出行距離較長,出行次數少,出行目的單一,機動車出行方式高,通勤特征更為明顯。因此縣域綜合運輸體系內部交通設施配置應充分考慮這一交通特性差異性,有區別于中心城市在道路、公交、停車等交通設施規劃,以縣域產業集聚區交通需求與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關系為機理,重點突出縣域的鮮明土地利用特征和新型城鎮功能特點,設立到達中心城市的直達公路高速客車,最大限度解決縣域產業集聚區高級管理人員、高新技術人才和客商從中心城市到產業集聚區的交通難題。

(四)縣域綜合運輸體系下運輸服務水平

綜合運輸系統效率和質量體現了綜合運輸體系的“軟實力”,綜合運輸服務水平是刻畫其對社會與經濟發展支撐能力的重要內涵,它包括運輸速度、可達性、運輸價格、安全與舒適性等因素,是衡量綜合運輸體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標尺。

篇(6)

關鍵詞:縣域經濟;民營經濟;戰略分析

從區域經濟學角度來看,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而民營經濟又是縣域經濟的主導經濟。自改革開

放以來,宜昌市夷陵區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民營經濟以其靈活的機制和旺盛的生命力展示出迅猛的發展勢頭,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拓寬就業渠道、促進科技進步、發展社會公益事業以及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民營經濟已成為夷陵區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宜昌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對于湖北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推進現代化進程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鄂西地區縣域民營經濟發展戰略環境分析

(一)內部環境因素分析

1、內部優勢分析。(1)豐富的自然資源。夷陵區素有“礦產之鄉”、“石頭王國”、“桔都茶鄉”之稱,磷礦、石墨、花崗巖、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在省內乃至全國占有優勢;盛產糧、油、煙等農產品和柑橘、茶葉、桑蠶、天麻等經濟作物。此外,夷陵區旅游資源豐富,境內的三峽工程和葛洲壩工程、長江“三峽畫廊”西陵峽,被譽為“活化石”中華鱘、震旦紀、寒武紀地址剖面標準點等,都是世界級旅游資源。(2)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截至2008年6月底,夷陵區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共有1474家,比去年同期增長5.96%。2007年,全區民營經濟繳納稅收8億元,占全區工商稅收的75%,經濟總量占全區經濟總量的87%。其中,9家企業被納入全省成長型中小企業,稻花香、均瑤集團分別進入全省100家民營企業發展排頭兵企業和全省100家重點中小企業。全區共有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省級以上知名品牌和名優產品17個,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4家,稅收過千萬企業16家。

2、內部弱質分析。(1)思想觀念落后。表現為3個層面。在社會公眾層面:由于交通條件和區域意識的限制,人們習慣于閑散的生活方式,追求小富即安,創業投資意識淡漠。在政府層面:主要是體制和管理上的落后,多頭管理體制導致政出多門,民營企業主遇到問題得不到政府有效、及時的服務;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戰略規劃;個人和部門利益驅使導致政策難以落到實處。在企業家層面:部分企業領導與管理人員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缺乏大局意識與長遠眼光,造成企業“壽命短”、“長不大”。大多數民營企業在人才儲備上明顯落后,存在3缺,即缺管理人才、缺技術人才、缺營銷人才。(2)產業結構不合理。2007年夷陵區GDP為88.04億元,其中3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6年的18.9∶40∶41.1調整為18.9∶41.4∶39.7,可以看出:首先,產業鏈短。工業結構過輕,主導產品以酒、水、奶為主,存在市場準入門檻低、產品更新換代快、市場競爭激烈、附加值不高等問題。其次,工業化發展滯后,基本屬于資源開發和資源加工型。再次,工業關聯度低。具有一定規模和氣候的企業少,產業帶動力不強。最后,第三產業落后。從統計資料來看,2007年第三產業發展不升反降。從所占比例分析,第三產業發展落后、緩慢。(3)要素制約。一是土地要素。目前,未利用土地只有12894.6公頃,僅占總面積的3.77%。二是資金要素。融資渠道不暢,企業發展缺乏資金。由于民營企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優質企業偏少,形成了企業貸款難與銀行難貸款的兩難境地。三是信息要素。缺乏集中、有效的信息渠道,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與政府之間缺乏溝通的渠道。

(二)外部環境因素分析

1、機遇。(1)區域發展加快。隨著宜昌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及世界旅游名城的步伐,廣泛的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資源主動涌入,招商引資工作將得到進一步推動,此外,夷陵區作為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壩庫區移民受援區,加強與對口支援地區與部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在促進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上具有明顯優勢。(2)政策環境改善。近年來,夷陵區委、區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和優惠政策,為民營經濟發展確立了政策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如加快現代農業、工業等優勢產業發展,提升房地產業、旅游業、商貿與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速度的政策。

2、威脅。(1)宏觀經濟環境影響。由于能源危機與次貸危機的影響,國家加緊加大調控力度,土地供應審批日趨嚴格、金融調控越來越緊,宏觀發展環境進一步緊縮。(2)周邊縣市高速發展的挑戰。市轄區內的宜都、枝江、犭虎亭,省內的潛江、仙桃、大冶等周邊縣(市、區)咄咄逼人的高速發展態勢,對夷陵區經濟發展形成了一定的“擠出效應”。夷陵區經濟社會發展在固定資產增長速度、社會零售商品銷售額增長速度、效益指標和環境保護投資等方面與發達地區還有較大差距。

二、鄂西地區縣域民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根據夷陵區的實際情況,發展縣域民營經濟應堅持大中小并舉,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并重,農村城鎮兼顧,優先發展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以點帶面,滾動發展的原則。重點應放在以下方面:

(一)在規模上做大做強,通過產業集聚形成“塊狀經濟”

縣域民營經濟要依托縣域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形成“塊狀經濟”的區域特色產業,帶動規模經濟、知識擴散、技術創新等諸多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效應。像浙江義烏小商品、寧波家電、溫州皮鞋、嵊州領帶等“塊狀經濟”很值得中西部地區縣域民營企業學習。要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調整相結合、資本運作與科學管理相結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民營企業壯大規模、提高素質,引導民營企業尤其是有一定實力的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聯合、兼并、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實施低成本擴張,盡快形成規模經濟,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二)在特色上做專做深,積極發展特色縣域民營經濟

縣域經濟的本質就是民營經濟,民營經濟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己的特色。民營經濟要充分發揮和利用自己的區位特色和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的區域板塊經濟,進而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小民營企業可以通過專業化生產、為大企業進行產品配套等方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民營企業群體和專業市場。同時,加強骨干民營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評選和推介工作,形成規模品牌效應。

(三)在載體建設上下大力氣,推動民營經濟實現聚集化發展

各類經濟園區在聚集人才、引進技術、傳遞信息、吸引資金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平臺和載體。要依托現有的經濟園區,把發展縣域民營經濟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結合起來,搞好基礎設施和各類批發貿易市場建設,吸納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園區發展,進入批發貿易市場經營,帶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和民營企業向小城鎮集中。

(四)在拓展空間上下工夫,提高民營企業市場競爭力

隨著我國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民營企業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各項改革過程中的推動作用,積極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兼并、收購、承包、租賃、合資、合作、參股等途徑,參與國有經濟的改革重組,在盤活資產存量,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的同時,也使民營企業獲得發展所需的條件,取得規模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從事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社會事業、農業產業化、高技術產業的建設和經營。大力發展外向型民營經濟,加強合作,鼓勵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優勢骨干企業和具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穩步走出省門、國門,進行跨區域投資,擴大市場空間,挖掘發展潛力。

三、鄂西地區縣域民營經濟發展戰略措施

(一)構建有力的外部環境支持系統

1、優化發展環境,放寬市場準入。在完善基層政府行政職能基礎上,改革審批制度、簡化審批手續,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優化法制環境,切實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健全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設立民營企業法律援助機構。加強法制監督,加大對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嚴厲查處“三亂”等不良作風問題。優化市場環境,整頓市場秩序。堅決取締走私販私、制假售假、侵權盜版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活動,規范民營企業的經營行為。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使民營企業在稅費征收、土地使用、項目技改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打破行業壟斷,允許縣域民營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支持民營企業通過兼并、收購、承包以及租賃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組。

2、拓寬融資渠道,突破融資瓶頸。政府應加大對縣域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針對民營企業自身特點的金融產品創新,建立多元化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務體系。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積極推進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債權融資,提高縣域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通過企業入股、社會籌集和政府財政支持等方式,建立貸款擔保基金,完善民營企業互保聯保機制。建立風險投資機制,提高民營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建立適合縣域民營企業特點的信用機制,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構建國家、省、市、縣多層次信用擔保體系,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有意識地實行信貸政策傾斜,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對產品適銷對路、信譽度高、經營業績佳、知名度廣、規模較大的縣域民營企業給予重點扶持。開展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質押試點,進一步培育、發展農村資本市場,推動各類資本流動和資產重組,突破民營經濟的融資瓶頸。

(二)創建和諧的內部環境支持系統

1、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形成科學有效的人才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實現從家族化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為縣域民營企業提供咨詢和指導,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不斷優化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設立縣域民營企業網站,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縣域民營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按照國家的政策法規為職工交納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費用,建立健全工會組織,切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明確企業家的權利與責任,強化企業監督和約束機制,逐漸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適度分離。逐步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使民營企業真正走上管理科學化、制度規范化、決策理性化的發展道路。

2、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增強綜合競爭能力。有效地開展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培訓,逐步提高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依托大專院校、各類培訓機構和企業,重點舉辦法律法規、管理知識、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組織企業經營者參觀考察、培訓深造,豐富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借鑒外地的先進管理經驗。面向社會引進一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積極探索職業經理人的管理模式,培育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實現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改變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規模,全面提升縣域民營企業綜合素質,增強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立凱等.湖南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EB/OL].湖南統計信息網,2007-05-21.

2、穆德俊.關于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思考[J].經濟論壇,2005(13).

篇(7)

關鍵詞:新常態;縣域經濟;新發展

2014年以來,多次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縣域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截至2013年,我國縣級行政區劃數為2853個,縣域行政區域土地面積約為880.6萬平方公里,縣域人口91311萬,占總人口的68.1%,縣域GDP占國民經濟整體比重為51.04%,其中西部縣域為148.34億元,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比超過一半,未來20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難點和重點在于縣域。十六大第一次鮮明提出了要“壯大縣域經濟”,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發展特色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我國2/3以上人口的福祉,“郡縣治,則天下無不治”、富國必須富縣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調結構、惠民生、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和法制建設,給縣域治理帶來新的機遇與考驗。著力發展縣域經濟,是“8337”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區謀求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支撐點。西部大開發以來,內蒙古80個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目前,從國家層面出發,2016年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6.63%,已進入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對內蒙西部巴彥淖爾市這個經濟總量和實力不高、產業和產品結構單一、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滯后、精深加工能力不強、公共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備、許多產業急需轉型升級的內陸欠發達地區來說,欠發達的縣情正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邏輯起點。增長調速,穩增長將是今后經濟發展的重心。內蒙古西部地區應更多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央政策調整的機遇,實現跨越發展。

一、抓住全國經濟轉型的機遇,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在新常態之下實現新發展

在新常態之下,定向調控將成為國家調控方向,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力度將更大。西部地區各縣要充分利用國家促進內蒙古既快又好發展的有利時機,堅持在國家重大部署和宏觀調控中捕捉發展機遇,立足“一帶一路”新定位,努力爭取國家、自治區項目支持。

第一、要牢牢抓住中央穩增長的預期目標,著力擴大有效投資,要充分利用好新常態之下形成的投資機遇。如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農牧林水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綠化、村莊整治、沿黃公路、水系建設、工業園區等投入逐年大幅增加。

第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著力推動財稅改革,不斷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

內蒙西部各縣應繼續規范政府非稅收入收繳方式,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的范圍和規模,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進一步加快推進財政公務卡改革。如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2014年旗直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范圍,并確定三個鎮為試點,推動集中支付工作向蘇木鎮延伸。截止2014年底,烏拉特前旗公務卡激活量達到1694張,消費金額247萬,比上年增長100%。

第三、要適應新常態,認清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形成新常態下的新優勢,精準發力、順勢而為。

一是加大對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努力踐行“底線思維”原則,即財政資金要?;荆档拙€,不做過多過高的承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二是完善五險及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和城鄉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穩妥推進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合并實施和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并軌工作,支持園林綠化、小城鎮建設、水系景觀等重點社會事業發展。三是旗縣財政應在保障重點支出的同時,要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大力節儉支出。新常態下要貫徹執行新《預算法》,強化財政預算管理,提高財政預算約束力,在此基礎上大力壓縮“三公經費”,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等行政經費,嚴格控制預算追加,堅決壓縮一切不必要的開支,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嚴格控制開展階段性工作的各項補助。四是注重農牧業現代化的推進。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夯實農牧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畜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強化科技服務與執法管理,加快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努力促進全旗農牧業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二、在經濟增速、結構、動力都發生變化的新常態下,推進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一輪的頂層設計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年)》,明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具體目標、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為突破相關體制機制束縛,確保新型城鎮化規范有序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國目前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城鎮化的增長速度也更切合實際。“換擋”不是“失速”。提升城鎮化質量,不必再將追求過高的城鎮化速度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如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巴彥淖爾市從內部因素看,有很多加快經濟發展的內部支撐條件:一是區位相對優越,承接蒙古國資源,處于“呼包鄂”經濟帶邊緣和產業富集區,有利于接受輻射,借勢發展。二是農牧業發展條件優越,水資源充足。處于自流灌區河套平原,雖經濟總量小,支柱性企業不多,但這意味著擁有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更大。對于一些產業的發展,完全可以繞過“粗放期”,直接進入“集約期”。三是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發展應與農村城鎮化相結合。產業發展是農村城鎮化的基礎和直接動因,農村城鎮化則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和依托。

三、強化金融支持,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經濟是金融的基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新常態下金融業應深化改革,引領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金融業也在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向旗縣傾斜配置資源。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以此為標志,我國城鄉金融進入深化改革階段,并開始組建以服務三農為主業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大多數鄉實現了金融服務網點的全覆蓋,各鄉新布設了多臺ATM機、POS機等,多層次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各村金融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當前縣域金融存在的諸多問題折射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自身的問題。如金融機構支農支縣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縣域三農金融風險大、信貸結構不平衡等。但如能夠激發潛在的需求并拉動供給,就會成為新的增長點??h域金融也只有在支持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深化升級。新常態下應著眼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穩步培育發展村鎮銀行的要求,加大村鎮銀行縣(市、旗)全覆蓋工作的推進力度。應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大力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并應力爭推進法治建設,加大財政支持。

四、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帶來的發展契機,進一步激發域內發展活力

隨著“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提出,“一帶一路”、區域合作方向下西部地區迎來發展契機,內蒙古被國家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范圍,2014年對蒙古國訪問時強調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同蒙方的草原之路倡議相契合,為內蒙古加快推進“向北開放”提供了舞臺。內蒙古西部各旗縣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大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蔭凱.經濟發展發展新常態下的城鎮化道路[J].中國經營報,2015,03,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直播|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六月婷婷久香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乱码又大又圆| 观看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天堂中文官网在线|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 无遮挡边吃奶边做刺激视频|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日韩经典午夜福利发布|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制服丝袜美腿一区二区| 一区二三国产好的精华液| 成品人视频ww入口| 97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人人|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潮在线| 国产伦精品免编号公布| 免费观看黄网站在线播放| 最新无码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 gogo专业大尺度亚洲高清人体|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官网第三页 | 日本熟妇浓毛hdsex|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桃花岛|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黑人巨大跨种族video|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亚洲第一av导航av尤物| 蜜臀aⅴ在线| 手机看片国产av无码|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