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學理論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共同體障礙;優勢與不足;研究路徑及特點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002-02
引言:隨著我國中醫基礎理論的正式建立以及著手研究,迄今為止60余年的甲子輪回、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從最初的中醫經典理論基礎研究、梳理以及構建的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到現在的多學科性的專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就目前中醫基礎理論的整體研究來看,其在理論研究的基本原則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嚴重的阻礙了我國中醫科學的發展。因此,應該加強中醫與現代醫學相關學科緊密聯系,促進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新內涵的建設,從而能夠推進具有中醫特點的新興醫學理論學科的發展。
1 清醒認識中醫所遭遇的共同體的障礙
中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醫學體系,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在文化、方法論以及中醫基礎理論體系方面的原因,我國的中醫基礎理論在研究過程中存在前所未有的共同體的障礙,下面就共同體障礙的具體表現進行簡單的分析:
1.1 科學共同體的障礙。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科學共同體障礙,指的是中醫學方面形成的理論、方法難以與目前的大科學體系相融合發展,直接導致了中醫學的現代化發展緩慢,也使得中醫學基礎理論在實際的研究發展中難以形成理論、技術以及實踐三者相結合的循環發展機制,從而影響了中醫學整體的發展。
1.2 受眾共同體的障礙。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目前我國的民眾接受的醫學理念和知識,基本都是建立在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西方醫學上,對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根基的中醫學術卻不是很了解。由于中醫醫學發展緩慢,而西醫卻在普及和發展,我國作為中醫的發源地,民眾對于中醫的任課也興趣不高,從而影響了中醫學術研究的的社會地位,以及心理地位,進而對中醫的發展以及潛能的開發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 正確評價中醫基礎理論的優勢與不足
正確的評價中醫基礎理論的優勢與不足,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即從理論的分類、理論的發生以及理論的推演結果進行評價,下面就此進行簡單的分析闡述:
2.1 從理論的分類評價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理論主要是由科學理論、數學與邏輯理
論三部分構成,其中科學理論主要指的是系統化的科學知識,也即是對于事物的客觀看法和評價,數學理論是是從數學的基礎之上對事物進行規律性的認識,邏輯理論指的是對事物進行客觀的邏輯認證。就中醫基礎理論來看,其在科學理論方面還是具有較大的優勢,其本身具有中醫,中藥的基礎性體系,而在數學理論以及邏輯理論方面則是較為欠缺,這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從理論的發生評價中醫基礎理論。通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構成的仔細研究分析,
我我們可以得知中醫學的推理發生是以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思維模式為基礎,這也可以說明中醫學基礎理論并不是以經驗成分與模式推演所形成的非經驗成分的混雜,而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中運氣學為基礎,這也使得中醫學從發生的角度來說,優勢在于理論性較強,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必要實踐,因此,在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應對其中的模式與經驗的成分進行判別,盡可能的應用現代實證科學方法進行研究。
2.3 從理論推演的結果評價中醫基礎理論。 任何的科學理論,都是具有解釋、預見兩項功能的,這也是科學理論對客觀事物進行本質和規律性總結的基礎。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傳統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主要是以中國古典的“運氣學”為基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形成不僅僅具有經驗性的概括總結,同時還具有各種模式的推演,這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但這也影響了中醫基礎理論對現代臨床醫學的指導。
3 明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及其特點
就目前我國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來看,主要還是由理論研究、臨床總結、實驗研究這3種路徑構成,下面就這三種路徑及特點進行簡單的分析:
3.1 理論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理論研究路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中國古代相關的中醫文獻為基礎,從演變的規律,體系結構以及病證論治用藥規律等方面進行研究。該路徑的特點在于難以形成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可持續性以及中醫的理論、技術以及實踐的循環機制。 二是以中醫理論現代研究文獻為基礎,進而進行梳理、總結以及詳細挖掘研究。該研究路徑的特點在于局限性,難以對中醫理論進行整合集成。
3.2 臨床研究。臨床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形成的重要途徑,臨床研究簡單來說就是根據病情實際進行總結,該路徑的特點在于因為現代醫學的進步,導致臨床研究
的實踐機會越來越少,難以真正在中醫的臨床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科學的中醫基礎理論。
3.3 實驗研究。實驗研究是當代醫學理論研究的主要方法,實驗研究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實驗,可以對一些醫學理論進行驗證,但是對于中醫醫學來說,中醫理論是以“象”思維作為基礎理論構建的基礎,西方醫學則是以還原論作為指導思想,因此,在實驗之中如何融合這兩種不同思維的思想,這是實驗路徑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中醫理論中的科學問題。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是我國中醫醫學學術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最為艱難的部分,因此,對于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而言,政府及中醫相關的機構應該持著開放的態度,歡迎社會以及各個醫學研究機構的參與。在中醫基礎理論的具體研究方面,應該在繼承經典的中醫基礎理論科學的基礎之上,努力創新,用中醫現代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思想,同時加強中醫學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研究,尋找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現代科學的結合點,從而加速我國中醫的發展,推動中醫科學的發展與更新。
參考文獻
[1] 邢玉瑞. 中醫自身發展規律的內涵探討[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12). 2473-2474
[2] 林德宏,張相輪. 東方的智慧[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605.
[3] 王慶其. 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11.
【關鍵詞】 中醫學教育;現代生物學;教學
隨著中醫學教育的迅速發展,現代生物學內容課程在中醫學教育體系的地位日益加強。但是,現代生物學課程開設的歷史相對較短,與中醫藥學知識體系尚待進一步的融合。本文對于現代生物學教學在中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教學內容完善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思考。
1 明析中醫之體,明確教學目的
明確中醫學與生物學的關系是理解現代生物學在中醫學教學中地位的必要條件。生物學是中醫學的主要科學理論基礎。中醫學作為一門醫學科學與西醫學相同,其對象為作為生物學存在的人類。中醫學在對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等生物學范疇之歷史認識基礎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學思想為工具,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不斷完善其獨特的理論體系。生物科學為中醫之體。
生物科學為中醫之體,這決定了現代生物學在中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是生物科學成就運用的結果。中醫學在產生和歷史沿革的過程中著眼于古典生物學,同時又借鑒了古代哲學對生物體人的認識,有著當時歷史階段的先進性,并在當今臨床醫療的某些方面較西醫仍有一定的優勢。然而,中醫學與現代生物學的銜接卻有些差強人意。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代西醫密切跟蹤現代生物學的迅速發展,因之取得了相當的優勢。因此,從現代生物學角度完善對中醫學理論的詮釋,進而為中醫學理論發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說明中醫學“源”和“流”的問題,為中醫學的繼往開來鋪平道路。中醫學與現代生物學的有機融合是時代的要求,而在中醫學教學中加強現代生物學教學是必要的實現途徑。
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對健康的追求是醫學進步的源動力,而生物科學知識的發展及其在醫學科學的應用是實現這一要求的必經途徑。從而,人類對醫學進步的需求為生物學發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醫學科學扎根于生物科學,并從中獲取營養;二者又休戚相關地伴隨時代進步。在現代生物學的帶動下,西醫學的發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學飽含了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如何借力于現代生物學而承前啟后,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遵循經典中醫學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合理運用現代生物學的知識體系,適當地對中醫學理論增添現代生物學范疇的詮釋,“古為今用”與“今為古用”并舉,是中醫發展的歷史必然。現代生物學在中醫學教學中的加強遵循了中醫學發展的必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當今生物學的進步為中醫學和西醫學均提供了廣大的發展空間。中醫學必將在現代生物學平臺上發揚光大--不要局限于歷史淵源的角度,習慣性地將生物學只劃歸西醫學的范疇,無意中將生物學與中醫學剝離開來。割裂中醫學與生物學的關系,就使得中醫學喪失了其科學性的基礎。
明確了生物學為中醫之體,在中醫學教育體系中完善現代生物學教學的目的和迫切性則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在掌握現代生物學知識后將獲得更大的中醫學研究潛能,并會自覺地從生物學知識理論源泉中為中醫學發展汲取營養。為了順應中醫學教育發展的這一趨勢,既需要加強現代生物學課程建設,也有必要結合中醫學專業特點創新現代生物學教學方法。
2 服務中醫之本,精選教學內容
現代生物學課程的開設是對中醫學教育的有益補充,但要考慮不能過分加重學生負擔。在中醫藥院校現行五年學制的時間內,中醫學專業學生需要完成中醫學課程和西醫學課程,任務之重已不言而喻。學制改革為七年制是一條有研究價值的途徑,但短期內不會成為現實。我們當然也不能照搬其它一些國家的做法,即以完成生物學專業的本科教育作為進入醫學院的前提要求。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將其作為借鑒,探索有選擇地將精華版的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學專業的相關專業課程列入教學內容。結合中醫學專業的特點,本著學以致用的精神,有目的地篩選內容,在不過分增加于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將部分重要的有關課程列入教學計劃;其它課程或者學生們已有必要的了解,或者與中醫學的發展關系不是很密切,在目前情況下可暫不考慮。
現代生物學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系統性地為學生引入現代生物學概念,介紹理論,使之服務于中醫藥學的發展。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現階段課程內容的設置有必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化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是生物學的語言。學生在高中階段積累了一些化學知識,但仍需要有系統地提高,以便為更好地學習現代生物學知識奠定基礎。可以將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膠體化學的重點內容進行綜合,合并開設一門課程。在兼顧基礎內容的全面性的同時,結合現代生物學教學的需要,精選重點教學內容。例如,物理化學中的熱力學內容與生物學中細胞膜脂雙層的形成、分子生物學中蛋白質疏水作用的原理有密切聯系,則應當作為課程的一級內容。
其二,實驗動物學是近代生物學乃至醫學的重要支柱,是中醫學證候模型研究的基礎。掌握實驗動物學的基本原理,掌握實驗動物的背景材料,充分考量實驗動物與人體在行為學等方面的差異,遵循正確的操作規程,是建立中醫學證候模型并正確評價結果的要求。同時,學習實驗動物學的知識也勿庸置疑地可以開拓中醫學證候模型設計的思路。
其三,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已成為現代生物學研究的平臺,作為中醫藥研究的新興手段。這兩門學科已經與現代生物學的許多領域聯系密切,知識體系形成交叉,內容非常豐富。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將領悟從微觀角度闡釋中醫學知識體系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現代生物學中的信號傳遞體系中,生理、病理或藥理等信號沿相應的通路傳遞,經過細胞內復雜的網絡系統的精密調制,而最終發揮效應,即代謝改變、基因表達水平變化等,反映在中醫學臨床的觀察,則為人整體的氣血陰陽的變化。
3. 遵循中醫之道,創新教學思路
中醫藥學根據古代生物學對人體的認識以及臨床觀察的積累,成功總結并應用了整體觀和陰陽平衡等理論。經典中醫理論經受了歷史考驗,在當代醫療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正在被更深入地研究和發掘。中醫學久經臨床檢驗的思想理論是中醫學的根本,中醫理論擁抱現代生物學是中醫傳承和發展的必經途徑。在現代生物學有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調中醫學與生物學的血肉至親關系,結合自己對中醫現狀的了解和在教學科研中的心得體會,適當提示從生物學角度考察中醫學的線索,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教師有必要根據有關中醫藥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適當調整授
課內容,以更好地為發揚傳統中醫藥學理論服務。
在中醫學教育體系中,中醫藥類專業課程自然占據主導地位,因而學生養成了吸收和消化知識的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式。為了使現代生物學的教學適應這種思維模式,教學思路需要創新。在科研和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中醫理論與現代生物學的邏輯思路包含內在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據此在教學中將現代生物學的知識與古典的中醫學內容進行類比,從而既有助于學生接受現代生物學知識,又便于學生將來學以致用,利用生物學的知識中去思考和解決中醫學的“源”和“流”的有關問題。這種創新的教學思路在下面的兩個例子中有所體現。
在考察某個信號對生物體系的影響時,需要整體地研究復雜的信號傳遞網絡系統,分析系統的平衡狀況的變化;而整體觀念和平衡思想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原則。有鑒于此,在教學中
則可先行回顧宏觀中醫學的有關理論,再轉而引導學生進入微觀領域學習信號傳遞網絡中的多種信號傳導分子如何精密調制信號,實現整體平衡的。
在介紹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知識內容時,可以將基因組視為靜態的陰,蛋白質組為動態的陽,基因攜帶的遺傳信息為蛋白質編碼,而基因的功能需要蛋白質表現出來,這樣就形成了陰陽互生的關系;二者功能正常,則陰平陽秘,生理狀態正常。這樣,基因組和蛋白質組二者的生物功能及其聯系就可呈現在學生面前。
引言
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課程,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特色之一。文獻顯示,西醫各科各級醫師80%以上臨床使用中醫藥,75%以上的醫師使用中醫藥的原因是臨床需要。因此,西醫院校醫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中醫學知識及技能。
中醫臨床思維的建立需要學生有深厚的中醫基本理論基礎及臨床實踐經驗,以講授法為主的傳統多媒體授課方法,常常使學生在課堂上難以理解和消化,課下花很多工夫去反復思考,思考不得,便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滲透式”最早是由楊振寧于1982年提出的一種學習方法。他提到,美國提倡“滲透式”的教學方式,其特點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往往還不大清楚,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已經一點一滴學到很多知識,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滲透式教學(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簡稱SBI法),即在某一學科知識的教學中,滲透著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在培養某種能力的教學中滲透著與之相關的其他能力培養,并能達到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有利于學生綜合實力的培養。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滲透式教學的優點是:①注重學科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形成立體性知識結構;②注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造就創造型人才;③注重能力的相通性和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的素質教育;④滲透式教學基本模式不僅包括知識滲透,還包含能力滲透。這種教學模式目前廣泛應用于數學、英語、物理及醫學教學中有學者指出,醫學是一門整體性、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明確提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滲透式教學法。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使用滲透式教學法有助于西醫院校學生在較短學時中掌握中醫臨床思路和方法,同時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其利用中醫藥理論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一、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界定與內容
所謂實踐滲透式教學法(strategy-based practical instruction簡稱SBPI法)是指在中醫學教學中采用臨床實踐滲透式教學方法進行授課,使臨床情境、臨床實踐經驗、臨床實踐技能滲透進課程之中,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于基礎理論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從而真正達到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發展中醫藥的根本目的。該法主要包括四個交叉互動式教學模塊和一個加強模塊。四種交叉互動式模塊是指授課過程中根據授課內容采取專題講座、理論講述、藥味競猜、模擬診室四種模塊授課,將臨床實踐情境和臨床實用知識滲透進理論課程之中。臨床技能加強模塊是指根據學生需求安排學時,教授學生中醫應用技能,包括刮痧、拔罐、按摩等。
二、實踐滲透式教學法在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首先,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存在的問題為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運用提供了前提和背景。西醫院校的中醫學內容繁多,學時較少,成為教學的主要矛盾之一;中醫學理論的抽象性與臨床應用目的形成矛 盾;學生思想上的不重視與中醫學教學方法上的單一性共同作用,形成了惡性循環。實踐滲透式教學法一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注重把臨床實踐情境滲透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口才、團隊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同時也注重培養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師生互動,有效解決中醫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其次,中醫學理論雖然抽象,但它的樸素辯證唯物理論與人們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密切相關,中藥、針灸、刮痧、按摩等中醫療法遍布于美容、食療、養生、健身等時下流行的各個領域,為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實施提供了優勢條件。臨床實踐情境、臨床思維、臨床實踐技能滲透進教學中,能夠更好地為教學目的服務,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
第三,實踐滲透式教學法,因其融入了互動式教學、情景教學、以問題為導向等多種教學法,能夠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避免傳統教學方法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滲透式教學法對中醫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枯燥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可認知化,如何既能夠滿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要求,又能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將賦予它更深刻的內涵。
三、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模式構建
(一)模式構建基本原則
實踐滲透式教學法模式構建的基本原則是,充分研究滲透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發展,結合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的特點,建立實踐滲透式教學法模式。
1.中醫理論基礎與中醫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注重中醫理論基礎的講解,忽視中醫實踐的滲透,因此,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達不到中醫學教學師生互動的和諧狀態。在模式構建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中醫臨床實踐而忽視中醫理論的貫通,往往會背離中醫學教學的初衷,因此,要本著中醫理論基礎與中醫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實踐滲透的同時,應以中醫理論知識為根本,由淺人深,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應當掌握的知識點,并能逐漸了解、熟悉、深人臨床情境。
2.采取多種教法相結合的原則
對學生,提倡“因材施教”,對不同的知識點,也應當采用多種教學法。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精氣學說主要以講授法為主;中藥部分的學習,采用開心辭典模式,給出藥味的主要特點和形態,競猜藥味,其中主要運用了比較教學法;在方劑的學習中,采用模擬診室的形式,讓學生針對真實的臨床病例模擬診室情境,要求學生模仿醫生和患者的角色。“患者”敘述病情,“醫生”引導詢問病史、分析病情、給出診治方案,教師在一旁引導、提問,揭示應當掌握的知識點,整個過程同時運用了情景教學法、病例教學法、PBL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法。
3.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
西醫院校中醫學的課程安排課時數較少,在有限的課時內要掌握大量中醫學知識并不容易,在實踐滲透式教學法中,課上診室情境模擬以及藥味競猜都離不開課下的精心準備。在課外準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一定知識,體驗團隊合作的力量,他們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也會得到相應鍛煉和提高。
4.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原則
在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信息,自由展示,充分討論,自主分析。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教學模式的實施
采用專題講座、理論講述、藥味競猜、模擬診室四種交叉互動模塊,讓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中醫臨床實踐意義。比如,對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精氣學說,開辟“中醫與哲學”,“中醫與生活”,“中醫與美容”,“中醫與保健”,“神奇的經絡”等專題講座;對于中藥部分的學習穿插“中藥競猜”‘采用開心詞典模式,給出藥物的特性,讓學生分組競猜,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鞏固所學知識;對于辨證及方劑部分的學習可以采用模擬診室的模塊,給學生布置病例,學生可以自行查找資料,在課上模擬診室情景,分組討論,確定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滲透式實踐教法加強模塊,教授學生針灸、刮痧、拔罐、按摩等中醫技能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使中醫學教學產生相應的實用價值。
目前,在西醫院校中醫學教材和教學中,還沒有運用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先例。不同教師講解時的技巧仍是理解和運用中醫理論的關鍵。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對中醫學知識理解的難點在于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精氣學說、經絡學說;熱點在于辨證論治和方劑,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適合運用實踐滲透式教學法進行講解,其中專題講座、模擬診室模塊是最典型的實踐滲透式教學方式。
1.利用專題講座模塊,將中醫實踐融合于中醫基礎理論之中
專題講座模塊,將中醫學晦澀難懂的中醫基本理論與中醫實踐相結合,從生活出發,從實踐出發,從時下流行的事物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在該模塊的設置過程中必須清楚一點,讓學生感興趣是教學的切入點,是一種手段,并不是教學的終極目的,在教學中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把大綱要求掌握的理論內容、中醫最基本的理論知識融入其中,并加以強調,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興趣中掌握知識,減輕課下負擔,達到大綱要求。
2.利用模擬診室情境模塊,再現診室真實情境,培養學生臨床思維
中醫的臨床思維是最難建立的,髙等院校的中醫專業學生往往要經過幾年的學習和臨床實踐,才能逐步養成這種辨證論治的臨床思維。利用模擬診室情境模塊,呈現診室真實情境,可以使學生初步接觸中醫臨床,通過反復強化、討論、分析、總結、充實、提高,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與臨床實踐接軌。
四、實踐滲透式教學法教學過程的實現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多媒體在實踐滲透式教學法中的運用
實踐滲透式教學法可以結合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在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通過使用電腦設計的中藥開心辭典程序及診室情境模擬辦動畫多媒體教學可以完美呈現實踐滲透式教學法的優勢。在實施過程中可以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體課程制作軟件。
(二)制作電腦程序和課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環節
其一,在中藥開心辭典程序中,要建立題庫,并使題目分組,可以隨機抽取與組合,題目要靈活多變,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掌握的情況。如資金充裕,可以設立闖關題庫,對獲勝一組給予中醫科普或經典讀物以資鼓勵。其二,在診室情境模擬…也動畫制作過程中,在關鍵環節,比如關鍵癥狀、體征或醫生的處理上隨時可控,使學生有思考的時間,也可在暫停時段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選派代表發表見解,教師在一旁啟發和引導,幫助學生分析。
五、結語
人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與食物鏈中的其它生物一樣,充當著消費者的角色,一旦人類的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甚至出現人類的滅絕。中醫藥學的實踐就是把人體視為一個生態系統,如果人體內部各種生理活動正常進行,健康狀況良好,就處于平衡狀態,當外界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起作用導致正常生理活動被破壞,開始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就隨之而來,各種治療藥物和方法都是為了彌補這種平衡。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了藏象、經絡等生命活動現象,六、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態過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兩種力量的存在,穴位是調整功能的樞紐;內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致病精神因素,即內在因素;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大類,包括細菌病毒是致病的外來因素。氣血是全身的動力,還有內外因等等,這些都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是整體的功能因素。《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兩部經典醫書正是在前人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向理性認識過渡的產物。在中醫思路與方法的指導下,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法收集到的有意義的癥、脈、舌象等信息確定患者的“證”,再通過對“證”的辨證施治,確立不同的個性化治療方法,這與當今許多西醫學家提出的個性化治療非常一致。作為中醫學理論的核心內容,“陰陽”、“五行”等概念,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四診八綱、辨證論治、治法治則等一整套獨特的治療概念、理論體系都無一不體現出中醫學注重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醫用藥的方劑中講究君臣佐使,每一個方子都有不同的配伍原則,其內在也是體現出生態平衡的意義,每一種藥物都有其治療作用和副作用,針對疾病的主要藥物為君藥,為了輔助君藥達到更好的效果的藥物稱為臣藥,配合君臣藥治療兼證,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藥物稱為佐藥,指引導諸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諸藥的藥物稱為使藥。君臣佐使四類藥物的相互影響,給人使用后就能幫助人體盡快恢復生理平衡,疾病自然消失。
2.西醫采用了很多化學藥物,生產工藝中有很多污染問題
對自然環境產生了極大的破壞,與化學藥物不同,中醫藥的原料都是自然界可再生資源,并且以植物為主,這與人類的飲食習慣一致,也符合現在比較熱門的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環保的理念。現在很多人在飲食中都注意食用適合自身保健作用的有藥性的食品,比如魚腥草、馬齒莧、山藥、枸杞等藥物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這對于我們提高全民素質,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很有益處。對于很多新出現的疾病,西醫很難在短時間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中醫藥學在中國防治非典和現在肆虐全球的H1N1型流感的應用極大的作用,對于突發的疫情,中醫藥學工作者及時提供了相應的處方,避免了很多易感人群感染疾病的機會,給疫苗的研發機構爭取了時間。
3.生態文明主要是以和諧、可持續發展為發展經濟的目標
【關鍵詞】中醫學;傳統文化;互動;影響;作用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兩者來說,其關系特別密切,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具有互動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源頭,儒學、道學、佛學三大文化從自身角度給中醫學提供智慧,給中醫學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我國歷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也在深深的影響著中醫學的發展,為其發展提供動力。同時,中國傳統哲學也為中醫學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做了有利的指導。反之,中醫學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強大的實踐基礎,其作為自然科學實踐活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幫助,使其有效的載體。從歷史發展上來看,兩者相互影響,相互關聯,成為一種互動關系。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置入中醫學,不僅可以讓傳統文化更具深遠影響,同時讓中醫學發展提供有利的方向,對中醫藥的發展提供現實意義。
現實生活中,中學生因為繁重的學業十之八九近視,我也不例,這時我想到了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古人的智慧來幫我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我找到了中醫學針灸,只針灸了幾組穴位:陽白、太陽、翳明、臂膈、太沖等,明顯減緩了我近視的加深,讓我嘆服于中醫的神奇!中醫爺爺輕描淡寫的說:“疏肝明目,由字即意,疏通了肝臟的經絡,眼部供血暢通,癥狀自然就緩解了。”
1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儒學、道學、佛學對中醫學的影響;歷史不同時期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1.1儒學、道學、佛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中醫學在儒,道,佛的共同指導和作用下形成和發展。從空間的角度來看,這三種思想共同確立了中醫基礎理論體系。這種空間結構是:道家思想構成了中醫認識論,方法論,生活觀和中醫藥的基本問題,儒學主要構建中醫理論體系,解決話語權力問題,釋家的思想是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有力補充。
儒家哲學己成為中醫藥的指導思想,建立了嚴密的中醫藥科學體系,成為中醫藥“話語權”的代表。釋家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處方,保健等等這些對中醫藥的影響或多或少。然而,深厚的道家哲學和嚴謹的儒家哲學,奠定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豐富性和深刻思想。嚴格的制度和深刻的思想使得把釋家學說納入中醫理論體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用作輔助影響。
1.2歷史不同時期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
(1)春秋秦漢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一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孕育與奠基。在春秋秦漢時期,隨著我國政治趨于穩定,我國傳統文化也迎來了繁榮時期,此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唯物主義雛形奠定了中醫思想基礎,尤其是在當時比較流行的陰陽五行說成為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因此可以說,春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為我國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2)兩晉至隋唐時期出現民族文化大融合一一中醫學分化融合和臨床發展。在兩晉與隋唐時期,我國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文化交融特點,此時西方的思想以及文化開始融入中原文化,并且成為我國此時的歷史文化主要特色,此時的中醫也開始呈現出這一特點;在文化交融過程中,我國中醫與西醫的思想開始出現碰撞,并且出現一些明顯的兩極分化,甚至一些西醫思想的引進使得我國醫學領域開始出現臨床醫學的雛形。由此可見,此時的文化交融是中醫學分化以及臨床醫學發展的推動力。
(3)宋元明清時期出現理學思想爭鳴一一中醫學學術流派峰起。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我國歷史文化呈現出多種思想流派,其中理學思想占據領導地位,也正是這種百家爭鳴的歷史文化現象,使得我國中醫學領域也開始出現多種流派,譬如現在流行的養生學流派就是在明清時期興起的,還有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也都是在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這為中西學領域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3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中國傳統哲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的靈魂。中國傳統哲學是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貫穿中醫藥理論體系的主線,是中醫藥進一步改進,豐富,發展和創新的基礎。無論中醫理論的建設還是中醫理論的發展,中國古代哲學對中醫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為中醫理論提供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指導,同時也為中醫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直接依據。為中醫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智慧啟示,不僅可以作為推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己經滲透到中醫理論體系中,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哲學是中醫學的綱,它辨證的思想體系為中醫學的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中醫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只有在這個綱領的指導下,中醫的實踐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為不斷的經驗積累來完善中醫學理論。可以說,中醫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臨床療效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離不開中國傳統哲學的指導,這也是中國傳統哲學對中醫學產生深刻影響的明顯體現。
2中醫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醫學的發生發展與古代傳統文化關系密切,了解我國傳統成語文化對更好地掌握中醫理論,中國傳統成語文化不僅能準確生動地表達語言信息,還述說著根植于其中的深刻的中醫內涵,如“沁人心脾”、“沁人肺腑”、“安內攘外”、“肝膽相照”等。
2.1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載體
中醫學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萌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自然和人文學科的知識,同時也為我國自然與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中醫學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杰出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文化的核心內涵,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所以,中醫學不單純是一門專門醫學,它博大精深,廣涉旁通,“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容涵蓋,因此不應該從單純的醫學角度來看到中醫學,而是應該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認識中醫學,將中醫學當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來展開研究。
對教學對象特點不了解:很多學員來自西醫臨床各科的第一線,入學前已經具備了比較全面的醫學理論基礎,并且有一定的專業臨床工作經歷,入學以后,學習較為主動,理解能力較強,期望能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又因為他們的工作專業已經定向,所以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本專業特有技術問題吸引,而對非本專業的其他問題則不太注意。對于中醫學課程,他們認為過去也曾學過,但畢業后由于專業限制,臨床應用機會較少,所以學習興趣不高。針對這些實際問題,如何發揮學科教學的作用,使學員盡快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知識結構逐步趨于完善,并不斷增強臨床實踐能力,是中醫學教學設計中的應解決的問題。這就促使教師對本學科的教學目的更新認識。
2解決問題的思路
2.1以建構主義學習理念指導網絡課程建設:近年來,建構主義的哲學和方法論在教學中被廣泛提倡,這種理論強調以“學”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設計,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活動建立新的認知經驗,讓學習者借助外界幫助(如資源、交流、合作等),通過自己的經驗解釋和情境關聯,使自己的學習適應一個特定情景的實際。因此,以學為中心設計教學,必須強調和注重學習情景、學習問題、學習資源、學習協作、學習互動、學習交流、學習引導、學習幫助等支持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的設計。基于以上的觀點,網絡課程的設計開發應該追求創設支持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以便使網絡課程對教與學的支持作用的優勢和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2.2明確中醫學的定位促進網絡課程建設:資料顯示,75%以上的西醫醫師出于臨床的需要使用中醫藥。另外,隨著中醫學在慢性病、感染性疾病、養生康復等方面的作用逐漸顯現,學習中醫學不僅具有繼承祖國優秀傳統醫學的意義,而且也是發展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現實需要。但在實際教學中,成教臨床專業中醫學課程內容多、學時少,學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學的全部內容。因此,我們明確提出中醫學教學目的是為學員今后進行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即通過中醫學學習,能了解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情況,掌握中醫學的基本原理;運用中醫常用成藥、針灸等技術處理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而中醫學網絡課程建設必須要以之為指導思想。
2.3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成人高等醫學教育的特點,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原則。因此,教學設計應當以培養目標和培養對象的實際狀況為主要依據。
3具體措施
3.1優化教學內容
3.1.1靈活性原則:不少教師在授課時習慣于照本宣科,在設計網絡教學時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感到為難。事實上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對教材加工處理是體現教學思路的必要措施。就成人教育中醫學課程而言,一方面要解決中醫學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另一方面必須結合根據成人教育的特點、授課對象的特點,制定教學內容。因此從實際出發編寫教學大綱,精選內容,突出重點非常重要。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可適當削減難以理解的基礎理論部分,突出實用性較強辨證論治等臨床基礎及針灸等臨床實用內容。具體實施中,可對教學內容分層整合,比如將中藥、方劑學與臟腑辨證結合講授,與診斷結合,實行病因病機、臟腑證治聯合教學。
3.1.2整體性原則: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知覺某一事物時,重視把各種屬性或各個部分有機地組合起來感知,而非只對其中一個特性或某一局部加以反映。這點反映在網絡課程構建中,則強調整體性原則,也就是說,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與加工時,必須體現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堅持整體性原則,優化中醫學結構。這樣知識在學員頭腦里形成較為系統完整的知識框架,利于進一步的應用及知識構建。
3.1.3實用性標準:成人學習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習目的就是解決工作、生活中已經或是將會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其學習要求主要體現在期望短期內更新知識結構并提高實踐能力。與此相應,中醫學網絡課程內容選擇也應以實踐技能提高為方向。考慮到實際臨床工作中中成藥的應用機會更多,而針灸拔罐等技術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容易在臨床開展,所以這些內容我們重點介紹同時又可以之為依托讓學員對中醫理論深入理解。
3.2充實課程學習內容資源:教學的重要境界是有骨有肉,不光要有很好的框架對學科課程建構有整體認識,也要有足夠吸引人的內容填充可供學員深入學習。正如網絡課程的定義指出的,網絡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各種教學資源在網絡課程中非常重要。適合成人教育學習特點的各種配套資源對發揮網絡教學優勢非常重要。
3.3應用適合網絡教育的教學設計:網絡教學“教”“學”分離的特征,決定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積極性在認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學員內在學習動力的激發是學習行為持續進行的關鍵。如前所述,成人教育教學對象的特點,其學習心理具有鮮明的崗位指向性。這提示我們,教學設計中要提供最接近學員生活體驗的真實情境,并以此調動他們的興趣去發現和探討問題,它的價值和現實意義在于對問題的解決。因此,成人教育中醫學網絡課程應以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利用網絡虛擬技術構建現實情境,把有關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問題相聯系,采用理論專題模塊課程并結合臨床實際問題進行設計,構成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專題模塊,使學員在熟悉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好的教學設計既可減少知識應用到實踐的難度,又可提高成人學習的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中醫藥學從我國古代有文字出現的時候就有記載,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醫學理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創造了神奇的醫療效果。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醫療體系,但現在大多數已經消失,被現代西方醫學所取代,中醫藥學作為少有的獨立醫療體系能與現代醫學并存,并且發揮著西醫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與其以人體生理平衡為基礎,不斷繼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各個時代先進科學技術和知識,逐步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密切相關。中醫藥學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態文明建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中國生態文明的進步[2]。
把人體健康與生態平衡緊密地聯系起來,在實踐中尋找聯系,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早在春秋時代,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還把疾病的發生歸諸鬼神祟蠱,中國的醫學家就已經認識到人體的病患與飲食起居、喜怒哀樂有關,后來又有醫生用自然界的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失和來解釋病因,這曾是當時世界醫學史上最先進的病因觀。在這種病因觀的影響下,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能對人體產生作用,從中尋找良藥祛除病源也就成了當時醫藥學家的主要工作。
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周圍環境所構成的系統稱為生態系統,正常的生態系統中,系統各部分在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上相互之間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人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與食物鏈中的其它生物一樣,充當著消費者的角色,一旦人類的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甚至出現人類的滅絕。中醫藥學的實踐就是把人體視為一個生態系統,如果人體內部各種生理活動正常進行,健康狀況良好,就處于平衡狀態,當外界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起作用導致正常生理活動被破壞,開始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就隨之而來,各種治療藥物和方法都是為了彌補這種平衡。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了藏象、經絡等生命活動現象,六、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態過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兩種力量的存在,穴位是調整功能的樞紐;內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致病精神因素,即內在因素;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大類,包括細菌病毒是致病的外來因素。氣血是全身的動力,還有內外因等等,這些都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是整體的功能因素。《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兩部經典醫書正是在前人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向理性認識過渡的產物。在中醫思路與方法的指導下,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法收集到的有意義的癥、脈、舌象等信息確定患者的“證”,再通過對“證”的辨證施治,確立不同的個性化治療方法,這與當今許多西醫學家提出的個性化治療非常一致。作為中醫學理論的核心內容,“陰陽”、“五行”等概念,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四診八綱、辨證論治、治法治則等一整套獨特的治療概念、理論體系都無一不體現出中醫學注重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中醫用藥的方劑中講究君臣佐使,每一個方子都有不同的配伍原則,其內在也是體現出生態平衡的意義,每一種藥物都有其治療作用和副作用,針對疾病的主要藥物為君藥,為了輔助君藥達到更好的效果的藥物稱為臣藥,配合君臣藥治療兼證,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藥物稱為佐藥,指引導諸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諸藥的藥物稱為使藥。君臣佐使四類藥物的相互影響,給人使用后就能幫助人體盡快恢復生理平衡,疾病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