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5:31: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房屋建筑抗震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結構抗震;變形驗算;設計方案;結構構造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safety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earthquake feature is burst ness, as people continue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earthquake damage and seismic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peopl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the buildings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responses.
Key words: structure; deformation calculation; structu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352.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實際工程中抗震設計是一件復雜且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建筑設計應注意結構的規則性;選擇合理的建筑結構體系;抗側力結構和構件的延性設計。本文以框架結構為例,對如何加強抗震設計進行探討。
1結構抗震變形驗算
抗震設防三水準的要求是通過兩階段設計來保證的:多遇地震下的承載力驗算,建筑主體結構不受損,非結構構件沒有過重破壞保證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體結構遭遇破壞,但不倒塌。
第一階段設計,變形驗算以彈性層間位移角表示。以保證結構及非結構構件不開裂或開裂不明顯,保證結構整體抗震性能。
第二階段的變形驗算為罕遇地震下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驗算,以彈塑性層間位移表示。根據震害經驗、實驗研究和計算結果分析提出了構件和節點達到極限變形時的層間極限位移角,防止結構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過大引起結構倒塌。
現階段的位移控制和抗震設計還限于單一地震下結構的反應。如何有效考慮在地震高發區及多次地震下累積損傷對結構變形和抗震性能的影響,保證結構整個壽命期內的安全,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抗震結構設計方案
在地震作用下,結構在真正失效前,有一個較大的塑性變形能力(結構延性),即結構在一個較小的地震下可能達到或者接近屈服狀態;而在較大的地震下,結構的若干部位將陸續進入屈服后的非彈性變形狀態,并且隨著地震力的增大,結構中進入彈塑性變形的部位增多,先進入屈服的部位彈塑性變形也增大。結構通過這種變形耗散較多的地震傳來的能量。
我們可以設計低地震力的結構,通過更大的非彈性變形耗散掉更多的地震能量,同時結構非彈性變形越大,剛度降低越嚴重,阻尼增大,周期增長,結構受到的總地震力降低也越多。這就使得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在不降低構件豎向承載力,并且保證結構延性的前提下,可以取用一個小于設防烈度地震反應水準作為設計中取用的地震作用。反過來講,若采用的設計地震力越低,結構屈服部位在屈服后水平和豎向承載力不降低的前提下需要達到的非彈性變形就越大,也就需要結構有更好的延性性能。
設防烈度地震加速度通過地震力降低系數R或結構性能系數q折減為結構設計加速度,相當于賦予結構一個較小的屈服承載力,結構在豎向承載力不降低的情況下,通過屈服后的非彈性變形來經受更大的地震,實現“大震不倒”的目標。因而,采用低設計地震力的關鍵在于保證結構及構件在大震下達到所需的延性??傮w而言R或q均為設防烈度地震作用與結構截面設計所用的地震作用的比值。 R或q越大,則要求結構達到的延性能力越大,R或q越小,則結構需要達到的延性能力越小。這樣均能實現“大震不倒”。
國外一般有如下三種設計方案:(1)較高地震力——較低延性方案;(2)中等地震力——中等延性方案;(3)較低地震力——較高延性方案。高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證結構的承載力,低地震力方案主要保證結構的延性。實際震害表明,這三種方案,從抗震效果和經濟性來看,都能達到設防目標。我國的抗震設計采用的是方案(3)即較低地震力——較高延性方案,即采用明顯小于設防烈度的小震地面運動加速度來確定結構的設計地震作用,并將它與其他荷載內力進行組合,進行截面設計,通過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屈服后的地震反應過程中形成較為有利的耗能機構,使結構主要的耗能部位具有良的屈服后變形能力好來實現“大震不倒”的目標。當然,我們還要看到一點,雖然這三個方案都能保證“大震不倒”,但是在改善結構在中小地震下的性態方面,方案(3)僅僅提高結構的延性水平而結構的屈服水準并沒有明顯提高,而且是明顯不如方案(1)和(2)的。也就是說,在保證“小震不壞,中震可修”方面,方案(1)和(2)是優于方案(3)的。
3抗震結構構造
能力設計法是結構延性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我國規范的內力調整和構造兩個方面。其核心思想為:通過“強柱弱梁”措施引導結構形成“梁鉸機構”或者“梁柱鉸機構”,通過“強剪弱彎”避免結構在達到預計延性能力前發生剪切破壞,通過必要構造措施使可能形成塑性鉸的部位具有必要的塑性轉動能力和耗能能力。從以上三個方面保證使結構具有必要的延性,框架結構作為常見的結構形式,當然其延性設計也主要是從這三個方面來體現的。
3.1 強柱弱梁
結構動力反應分析表明,結構的變形能力和破壞機制有關。常見有三種典型的耗能機構,“梁鉸機構”、“柱鉸機構”、“梁柱鉸機構”?!傲恒q機構” 和“梁柱鉸機構”的梁先屈服,可使整個框架有較大的內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極限層間位移大,塑性鉸數量多,并且不因個別塑性鉸失效而結構整體失效,因而抗震性能好,是框架結構理想的耗能機構。我國規范采用的是允許柱子、剪力墻出鉸的梁柱鉸方案,采取相對的“強柱弱梁”措施,推遲柱子的出鉸時間,但不能完全排除出現薄弱層的柱鉸機構的可能性,因而需要限制柱子的軸壓比,必要時通過時程分析法判斷結構的薄弱層,防止出現柱鉸機構。
我們常見的“強柱弱梁”的調整措施就是要人為增大柱子的抗彎能力,誘導在梁端先出現塑性鉸,這是考慮到柱中實際彎矩在地震中的可能增大。在結構出現塑性鉸之前,結構構件因拉區混凝土開裂和壓區混凝土的非彈性性質,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退化,使得各構件剛度降低。梁剛度降低較受壓的柱子相對嚴重,結構由最初的剪切型變形向剪彎形變形過渡,柱內的彎矩較梁端的彎矩比例增大;同時結構的周期加長,影響到結構各振型參與系數的大小;地震力系數發生變化,導致部分柱子彎矩增大,由于構造原因及設計中鋼筋的人為增大,使得梁的實際屈服強度提高,從而使得梁出現塑性鉸時柱內彎矩增大。結構出現塑性鉸之后,同樣有上述原因的存在,而且結構屈服后的非彈性過程就是地震力進一步增大的過程,柱彎矩隨地震力的增大而增大。地震力引起的傾覆力矩改變了柱內的實際軸力。我們規范中的軸壓比限值一般能保證柱子在大偏壓的范圍內,軸力的減小也能導致柱子屈服能力的降低。
3.2 強剪弱彎
“強剪弱彎”是為了保證塑性鉸截面在達到預期非彈性變形之前不發生剪切破壞。就常見的結構而言,主要表現在梁端、柱端、剪力墻底部加強區、剪力墻洞口連梁端部、梁柱節點核心區。與非抗震相比,增強措施主要表現在提高作用剪力與調整抗剪承載力兩個方面。
3.3 作用剪力
一、二、三級框架梁和抗震墻中跨高比大于2.5的連梁,其中剪力設計值一級取1.3,二級取1.2,三級取1.1。一、二、三級框架柱和框支柱,其中剪力設計值一級取1.4,二級取1.2,三級取1.1。一、二、三級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其中剪力設計值一級取1.6,二級取1.4,三級取1.2。梁柱節點,一、二級抗震等級進行節點核心區抗震受剪承載力驗算,三四級應符合抗震構造措施,對9度設防及一級抗震等級的框架結構,考慮到梁端已出現塑性鉸,節點的剪力完全由梁端實際屈服彎矩決定,按梁端實配鋼筋面積和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同時乘以1.15的增大系數。其它一級按梁端彎矩設計值計算,剪力增大系數為1.35,二級為1.2。
【關鍵字】抗震設計;房屋;建筑結構;設計;應用
地震,作為破壞力極強的自然災害,其突發性及不可預測性十分突出,為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需要確保房屋建筑具備良好的抗震能力。在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需要充分重視抗震設計,明確抗震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的基礎性原則,探究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可以應用的基本方法,確保房屋建筑具備良好的抗震能力,保障建筑功能實現及使用安全。結合某住宅建筑為例,探究抗震設計在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一、工程概況
某小區住宅二期五棟住宅工程,其建筑總高度為95.20m,地下設計為2層,地上建筑為31層,建筑面積為11261.5O。建筑主體采取框架剪力墻結構。該住宅建筑為丙類建筑,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其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地震基本加速度值為0.15g,其結構抗震等級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1:某住宅建筑結構抗震等級參數表
為了確保建筑結構抗的震能力,對其抗震設計原則及方法進行探究。
二、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抗震設計需要遵循的基礎性原則
為保障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質量,保證抗震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與可行性,要求在抗震設計中遵循以下基礎性原則:
(一)確保建筑結構構件其性能符合設計要求
在進行房屋建筑結構設計時,需要確保建筑結構構件的剛度、承載能力、延性、穩定性等屬性參數可以滿足抗震的基本要求。結構構件設計時,需要依據墻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弱構件的基本設計原則。在結構構件設計過程中,可能存在著構件薄弱問題,為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例如調整地震力系數。
(二)確保建筑結構設置抗震防線數量
抗震結構體系是由若干具備一定延性的分體系構成,通過應用具備延性的結構構件進行分體系連接,從而實現抗震結構體系構建。如在該建筑工程中,其建筑為框剪結構,框剪結構是由延性框架與剪力墻兩大分體部分構成,由多肢剪力墻體系組成。在出現地震后,多會伴隨發生多次余震,如在建筑結構中僅僅設計有一道抗震防線,則該住宅建筑在經過第一次地震破壞影響后,還需要承受余震帶來的損害,通過損傷積累,最終引起建筑物承載力不足,抗震能力喪失最終倒塌。
(三)確保房屋建筑結構構件強弱關系處理的科學性
在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需要針對構件強弱關系進行科學化處理。在樓層內其耗能構件出現屈服后,剩余抗測力構件則仍處于彈性階段,這種處理方式,能夠確保有效屈服保持較長階段,提高建筑結構抗倒塌能力與延性能力。如抗震設計中存在著部分構件超強,則會導致其他構件相對薄弱,為此,應科學處理構件強弱關系,保障建筑結構抗震性能。
該住宅建筑在進行抗震設計時,綜合考慮住宅建筑區域條件,考慮建筑工程實現,遵循抗震設計基礎性原則,保障了住宅建筑抗震設計效果。
三、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基本方法探究
當前,房屋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概念設計方法、結構消能減震及隔振設計方法、抗震構造設置等。
(一)概念設計方法
建筑抗震概念設計其基礎設計思想與設計原則來源于對地震災害的認知與建筑工程經驗,在其設計思想與原則的指導下,進行房屋建筑總體結構設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細部構造設計。然而地震其突發性十分強,且地震震動存在著隨機性,這種實際的存在,導致無法準確預測建筑工程所可能會遭受的破壞力度及相關參數值,為此,在抗震設計過程中,不能單純依賴于相關計算的結果,還需要綜合考慮區域實際,結合抗震設計相關理論知識與工程經驗進行綜合性設計。
采取概念設計方法進行抗震設計,第一步需要做好建筑選址工作,在確定建筑地址階段,需要規避抗震危險地段,選擇出對于開展抗震具備積極因素的地基與場地。通過調查找出工程施工區域地震活動狀況,地質勘察獲得工程地質狀況,抗震設計人員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盡量選擇在開闊且地基密實均勻或堅硬的持力層地段。建筑施工應避免在軟弱土、液化土、邊坡邊緣、土層狀態不均勻等地段進行施工。第二步,需要確保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建筑整體結構設計與建筑布局直接決定了建筑物動力性能。如建筑布局更合理,更簡單,其結構設計滿足抗震原則,則可以更好保障建筑物具備良好抗震性能。一般在進行房屋建筑平面布置時,多體現出對稱性,確保建筑剛度與質量變化具備一定均勻性,避免出現樓層錯層等問題。
(二)結構消能減震及隔振設計方法
結構消能減震及隔振設計方法屬于一種主動的抗震對策。該方法在房屋建筑體系中設置有隔震層,通過隔震層對地震能量進行阻隔,或在建筑抗測力結構中,設置消能器,通過消能器降低地震能量。這種設計理念,主張通過應用橡膠隔震支座或阻尼器,設置于房屋建筑底部,從而延長構件振動周期,提高阻尼,消減地震能量,保障建筑安全性。、
(三)抗震構造設置
抗震構造措施屬于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要內容。房屋構造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建筑結構抗震性能。不同房屋建筑,其建筑主體結構類型存在著較大差異,其構造措施不同。針對磚混結構工程,應依據樓板標高進行水平圈梁設置,盡量加強內墻與外墻之間的連接,提高房屋建筑整體性。圈梁屬于邊緣構件,可以有效提升層蓋水平剛度,降低不均勻沉降對建筑的影響。
在該住宅建筑結構設計中,采取多種抗震設計方法,綜合考慮建筑實際,保證建筑地基穩定性,合理設置建筑布局,應用結構消能減震及隔振設計,降低地震對建筑結構所帶來的影響,通過設置抗震構造,如砌體結構圈梁鋼梁構造,示意圖如下:
圖1:砌體結構圈梁鋼梁構造參數圖
采取綜合抗震措施,確保了該住宅建筑抗震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實踐證明,其抗震性能良好,有效保障了建筑運行安全性。
四、結語
高層建筑逐漸成為城市建筑的主體,為確保高層建筑應用性能及安全性,需要在建筑結構設計中重視并確保抗震設計的可靠性。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抗震設計中應遵循的基礎性原則進行探究,從概念設計方法、結構消能減震及隔振設計方法、抗震構造設置三個方面分析抗震設計方法,實踐證明,采取有效的抗震設計,可以有效保障建筑安全性,有助于實現其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志文.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常見問題分析與解決措施[J].科技資訊,2013,(14):52.
關鍵詞:抗震技術 民用房屋 結構設計
1 引言
民房建設中,抗震結構設計是民房結構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民用房屋的質量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屬地震多發國,應在民用房屋結構設計中對抗震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民用房屋抗震技術研究現狀
我國民房抗震研究起步較早,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最早的二部抗震鑒定和設計標準TJ 23-77《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鑒定標準》、TJ 11-78《工業與民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就在指導我國房屋建筑抗震設計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八十年代后,我國相繼制定和修訂了GBJ 11-89《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191-93《構筑物抗震設計規范》、GB 50223-95《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等一系列國家標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民用房屋抗震設計標準體系。
我國現行的民房設計標準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在總結國內外大地震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在經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采納國內外先進的抗震技術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標準對于抗震設防標準有了適度的提高,對民房抗震性能的增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房屋結構設計中抗震技術的應用
磚混結構因選材方便、施工簡單、造價低、工期較短等特點,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房屋結構設計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建筑形式,其中民用房屋建筑中約占90% 以上。
磚混結構通常采用粘土磚和混合砂漿進行砌筑,通過內外磚墻的咬砌使整體具有一定的連接性,多層磚混砌體房屋的基本材料和連接方式可決定建筑物的脆性性質和變形能力。因此改善建筑物砌體結構的延性,對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1 科學布局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
建筑結構設計中,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置是十分基礎和重要的內容,其墻柱的距離、內外墻的布置、通道、電梯井以及房間數量的布局等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拐鹪O計中,建筑物的平面、立面應簡潔和規則,力求結構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的一致,用以增強建筑物結構抗震性能;反之,平面布置不規則的房屋,其質心與剛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會產生超強的扭轉效應,大大加劇地震的破壞力度。
建筑立面設計應避免頭重腳輕,房屋重心應盡可能地降低,同時避免采用錯落的立面結構設計方式。對建筑物結構豎向強度和剛度的均勻性應嚴格控制,特別應對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進行控制,使其不宜過高,以免地震發生時產生鞭梢效應。
建筑設計應符合抗震設計的要求,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設計方案,當不可避免時必須使用時,應盡量在適當的部位設置防震縫。力求在兼顧建筑造型和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物既簡潔、美觀大方,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3.2 砌體房屋的總層數及總高度
歷次地震災害表明,砌體房屋越高,層數越多,它所遭受的地震破壞程度就越大。所以民用房屋結構設計中,必須嚴格按照抗震設計規范要求,控制磚砌體房屋的總高度和總層數,才能有效減少地震時帶來的震害。
3.3 增強砌體房屋的剛度及整體性
房屋是縱、橫向承重構件和樓蓋組成的具有空間剛度和強度的結構體系,其結構的空間整體剛度和穩定性決定了抗震能力的強弱。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及樓蓋是較為理想的抗震構件,它所具有的整體性好、水平剛度大的等優點,不僅可消除滑移、散落等隱患,增加房屋的整體性和樓板的剛度,而且適當放寬了平面上墻體對齊的要求等。在建筑物適當的部位增設構造柱,并配置構造鋼筋、設置配筋圈梁等均可增強建筑物空間剛度、加大建筑物結構的整體穩定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3.4 合理布置縱墻與橫墻
縱、橫墻體是多層磚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構件。地震時,承重縱、橫墻在地震力作用下會產生裂縫,嚴重時出現傾斜、倒塌而使房屋造到破壞,所以提高房屋抗震性能的關鍵是合理布置縱、橫墻。應優先采用將橫墻作為承重墻或使縱橫墻共同承重的結構體系,對縱、橫墻的布置應合理美觀、均勻對稱,且窗間墻等寬。
墻體布置時,應采用縱墻貫通的平面布置方式。當縱墻無法貫通布置時,可在縱橫墻的交接處采取增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并適當加強構造配筋等加強措施,用以防止建筑物縱、橫墻在交接處被拉開,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3.5 適當增加墻體面積 合理提高砂漿強度
多層磚混房屋的抗震能力與墻體面積的大小和砂漿強度等級密切相關。合理提高墻體面積、科學地提高砂漿強度等級,可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經驗數據表明,在對6層磚混房屋的抗震試驗中,房屋上層的地震作用較小,基本滿足了抗震承載力的要求;但底部二層,特別是第一層,屬薄弱層,地震作用力較大。但若增加墻體的承載面積,即將240mm寬的承重墻改為360mm寬的墻,或適當提高砂漿的強度等級,由M5提高到M10,則可基本滿足抗震承載力的要求。可見,增加底部,特別是1層~2層的墻體面積或適當提高砂漿強度,是減輕震害的有效途徑之一。
3.6 有效設置房屋圈梁和構造柱
在多層磚混房屋建筑中設置沿樓板標高的水平圈梁,可有效加強內外墻的連接,從而增強房屋的整體性。圈梁的設置,其約束作用使得樓蓋與縱、橫墻構成一個整體的箱形結構,有效地約束了預制板的散落,大大降低了磚墻平面倒塌的可能性,使各片墻體的抗震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圈梁的設置還可以限制墻體裂縫的沿伸和開裂,提高墻體的抗剪能力和有效減輕地震時因地基的不均勻沉陷與地表裂縫對房屋造成的影響。圈梁是民用房屋結構設計中較為經濟有效的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減輕震害的抗震技術。
3.7 在墻段內設置水平鋼筋
為提高民用房屋墻體的抗震能力,可采用在抗震力不足的承重墻段內配置水平鋼筋的結構設計方法,使砌體及水平鋼筋共同承擔地震力。經驗試驗表明,配置水平鋼筋可有效地減少墻段的脆性、增加延性,從而提高墻段的抗震性能和增強整個磚混房屋的抗震性能。對水平配筋磚砌體的要求如下:
砌筑砂漿強度等級應≥M7.5;
水平鋼筋宜采用HPB235(即屈服應力為235Mpa的熱軋光圓鋼筋)或HRB335的普通低合金鋼的2級帶肋鋼筋;
0.07%≤配筋率≤0.17%,且間距不應大于400mm;
鋼筋錨固長度應≥180mm。
4 結論
綜上所述,抗震技術的應用是民用房屋結構設計的重要內容。民用房屋抗震設計應體現預防為主的設計思想,只有把握民用房屋結構設計的抗震機理,才能確保民房建筑結構具備較強的抗御地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韓小虎, 王麗霞. 探討建筑抗震設計中的建筑設計[J].內蒙古水利,2010,125(1):162-163.
[2]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 侯建娟. 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J]. 工業建設與設計,2009(6):35-37
關鍵詞:設計問題 控制問題 抗震設計
1 建筑體型設計問題
建筑體型中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狀和主體的空間形狀的設計。震害表明,許多平面形狀復雜,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進、側翼的過多伸懸、不對稱的側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唐山地震中就有不少這樣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建筑體型簡單、規則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未出現較嚴重的破壞,有的甚至保持完好無損。沿高度立體空間形狀復雜和不規則的建筑物在地震時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特別是在建筑結構剛度容易發生突變的部位更易產生破壞。
因此在建筑設計時,首先應考慮建筑體型的選擇,應盡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間的形狀簡潔、規則;在平面形狀上,矩形、圓形、扇形、方形等對抗震來說都是較好的體型。盡可能少做外凸和內凹的體型,盡可能少做不對稱的側翼和過長的伸翼。在體型布置上盡可能使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比較均勻地分布,避免產生因體型不對稱而導致質量與剛度不對稱而發生的扭轉反應。
2 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網的布置、隔墻的設置、公共區域的劃分、通道和樓梯的連接、電梯位置的選擇、房間的設立的數量和擺布的具置等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圖上反應出來從而經過討論最終確定下來。
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個樓層的布置有可能差異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墻體,包括剪力墻的截面變化、內隔墻是否對齊、有相應強度和剛度的非承重內隔墻等等布置不對稱,墻體與柱子分布的不對稱、不協調,使建筑物在地震時產生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都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如底層為商場的臨街建筑,臨街一側往往不設墻體,而其另一側則有剛度很大的墻體封閉,兩側在剛度上相差很多,也將在地震時引起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不利。還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經常出現內隔墻不對齊或中斷,使剛度發生突變和地震力傳遞受阻,對抗震也帶來不利,客易引起結構的局部破壞。這些破壞均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建筑物整體的結構,也給周邊環境帶來了隱患。
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對建筑抗震關系很大,從概念上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建筑平面布置設計上要盡可能做到使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均勻,對稱協調,避免突變,防止產生扭轉效應。在建筑平面布置的總體設計上要盡可能為結構抗側力構件的合理布置創造條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與建筑結構抗震要求融合成一體,充分發揮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 建筑豎向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的豎向布置設計問題在建筑設計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樓層)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設計上。無論是單層或多層,還是高層建筑或超高建筑,這個問題是比較突出。存在的這個問題主要是,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層或下面幾層是商場、購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跨度、大空間:而上面的樓層則是寫字樓或布置多樣化的公寓樓,低層設柱、墻很少,而上面隔墻明顯增加,柱截面往往也到了上面而變小。這些突變的因素就直接影響了在發生震害時結構產生的扭轉效應。
有的建筑在布置上還設有面積很大的公共中庭,在不同樓層上設有大會議斤、展廳、報告廳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質量和剛度的嚴重不均勻、不協調。在實際設計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出現上下相鄰樓層的墻體不對齊,柱子的轉換,墻體不連續,不到底;上層墻多,下層墻少:上層有柱,下層無柱等,使地震力的傳遞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墻設置不能直通到底層、剪力墻布置嚴重不對稱或數量太少。所有這些布置都將給建筑物帶來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勻、不對稱和對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轉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豎向樓層剛度的過大變化,給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壞,甚至是導致整個樓的倒塌。
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棟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發生了中間樓層的整體坐落倒塌破壞。因此,盡可能使剪力墻布置比較均勻并使其能沿豎向貫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斷或不到底。盡量避免其某樓層剛度過少,盡量避免產生地震時的鈕轉效應。
4 建筑上應滿足的設計限值控制問題
根據大量震害的經驗總結,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ll一89)對房屋建筑在建筑設計中應考慮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規定。這些規定,建筑設計應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總高度和層數;二是對房屋抗震橫墻問題和局部墻體尺寸的限值控制。
5 屋頂建筑的抗震設計問題
在高層和超高層建筑設計中,屋頂建筑是一個重要的設計部分。從近幾年對一些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審查結果來看,或是由于天面水池的設置、中央空調設備的擺放、外觀造型等因素,使屋頂建筑存在過高和過重的這兩個主要問題。這樣的屋頂建筑加大了變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為此,在屋頂建筑設計中,宜盡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強輕質的建筑材料和剛度分布比較均勻、地震作用沿結構的傳遞比較通暢,使屋頂重心與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盡可能一致當屋頂建筑較高時,要使其具有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頂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變形較小,而且不發生扭轉地震作用。
關鍵詞:工民建;結構;抗震技術
中圖分類號: TU74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在眾多的災害當中,地震是可以說是占據首位的災害,在地震災害當中,我國是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想要把地震災害造成的影響盡最大可能的降低到最小,所以在新建工程的時候就必須要進行一些有效的抗震設防,這樣才能把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盡量的減輕。一座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高低跟抗震設防烈度、抗震設計以及施工質量這三個方面息息相關,三者的關系是抗震設防烈度是基礎,抗震設計是保障,工程抗震當中最為關鍵的是施工質量,在實踐中慢慢積累的經驗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站在建筑抗震設計的角度分析,要把組織結構概念設計比組織結構計算設計看的更重。在實際工程設計中,最主要的是提高組織結構抗震能力.
二、建筑工程抗震防災的薄弱環節及特點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建筑工程紛紛出現在城市鄉村,建筑的規模前所未有,在這場規模宏大的建造中,大量建筑工程的成功建成交付使用,雖然滿足了人們在生活、生產上對工程建筑的需求,但是在工程建筑的抗震和防災措施上仍然存在問題,缺乏公共災害的預防意識;缺少建設工程抗震防災的防范意識;缺少對地震以及其地震有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缺少較為深入的研究和評價.當前,建筑工程的抗震防災最薄弱的環節表現在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夠;建筑工程抗震設防還未能有效地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村鎮建設的抗震設防工作沒有得到重視;對于地震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缺少研究和評價,抗震防止措施沒有有效地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一些城市在建筑項目的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地震的安全性沒有得到很高的重視!
三、建筑施工中在抗震設計上面臨的問題
1、建筑地基的選擇與規劃
在建筑施工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建筑地基的選擇和規劃,不同的建筑對于地基的要求是不同的,這也是建筑穩固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地質的原因,在施工前必須選擇滿足要求的地址開展施工作業,在現實中存在著許多的建筑因為沒有細致的考察和分析地基的穩固性,直接進行施工,在地震災害發生時沒能達到有效的抗震能力而導致房屋坍塌。建筑地基場地的選擇是造成建筑物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建筑地基的選擇的不合理往往帶來很嚴重的后果的,在地震中的震害往往也是非常嚴重的。
2、建筑結構的選擇
從建筑抗震設計上來看,在我國的農村中,絕大多數的房屋在設計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比如結構上的選擇,甚至幾乎沒有涉及到抗震措施。大部分的農村房屋屬于磚混結構,而且沒有很復雜的框架橫梁結構,這些建筑物在較大的地震影響下會發生很大的晃動,甚至會出現瞬間坍塌的現象。在波動作用下這種結構的房屋結構會失去穩定,在持續的傳力作用下會容易導致垮塌。對于建筑平立面的采用對房屋的穩定影響也特別大,建筑整體布局和結構布置也是房屋結構抗震的關鍵部分。規則對稱的建筑抗震能力比較強,在地震時容易破壞;相反,如果建筑物結構不規則的話,在地震時就更容易產生震害。
3、建筑施工質量
在建筑地基的選擇與規劃和建筑結構的正確選擇后,建筑質量的保障就是其次最基本的要求了?,F實中,必然會存在一些工程施工隊伍的施工問題給質量帶來不好的影響,施工中偷工減料,設計與實際施工不符合,未按抗震設計要求施工等等,這些也是造成房屋容易倒塌的重要原因。比如:鋼筋不合格、鋼筋不合格、箍筋間距過大、配筋不足、樓房柱子過細等,這些都是不符合抗震設計要求的。此外,由于施工技術和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也會給建筑質量造成影響,對于
監督管理問題,會因為監理部門的工作疏忽引發工人對施工質量的忽視,這些也是建筑施工中最無法承受,但也是可以通過加強監督管理避免的。
四、搞好建筑工程抗震防災工作,必須落實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建立完善工程抗震 監管體制
政府建設行政部門應該擔起建設工程和抗震防災工作的領導責任,一些有資質的機構應該設置工程抗震管理股,科,設置專門管理人員負責這項日常工作,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地方防震減災條例等法律明文法規定的內容,制定出可行的建筑工程抗震工作的工作計劃和工作要點,嚴格把好工程質量,進一步落實抗震防災質量的監管,保障建設工程抗震的防災能力。
2、重視建設工程的房災
國家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各有關單位應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高度重視建設工程抗震防災工作,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防抗救避”相結合的方針,在工程建設的規劃、勘察、設計、施工、驗收的全過程抓好工程抗震防災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保證工程抗震能力達到國家規定的抗震標準,確實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安全工作。
3、正確選擇建筑的結構
抗震結構體是抗震設計中應考慮的重要因素,按結構形式分類,目前常見的有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簡體結構等;按結構材料分類,目前主要應用的結構體系有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等。在建筑結構的選擇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區設防不同的結構形式選擇。選擇多層砌體房屋結構體系應優先選用橫墻承重或縱橫墻共同承重的方案??v墻承重方案由于橫向支撐較少,容易產生平面外彎曲破壞,不適合采用。鋼筋混凝土本身具有柔性,因而這種結構的建
筑物變形能力好,抗震能力較強。在確定建筑結構時,應根據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和抗震要求進行合理選擇。
4、運用隔震技術
隨著建筑施工工藝的發展與進步,建筑物的被動控制抗震技術逐步成為現實建筑行業研究的熱點內容。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隔震技術都有應用,被動控制抗震技術可以分為基礎隔震以及耗能減震兩個類別。基礎隔震建筑物的基礎隔震技術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構建控制機構來阻隔地震時能量的向上傳送,以達到減輕建筑物的振動,降低地震破壞的效果。在較小的載合作用下,阻尼器和耗能元件都處于彈性狀態;在強烈地震發生時,阻尼器和耗能元件會進入非彈性狀
態,使建筑物的阻尼大大增加,大量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進而達到保護建筑物的效果。
5、規劃有利的建筑地段
建筑抗震的有利地段選擇一般要選比較廣闊平坦土質緊密地帶比較堅硬的土地,在設計建筑物時,要避開對建筑施工不利的地段,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各類建筑。在這類場地上開展建筑施工是不會發生由于地基失效導致的震害,從根本上減輕了地震對建筑物基礎穩定的影響。所謂對建筑抗震不利地段,指的就是條非巖質的陡坡、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頂部、狀突出的山嘴、高差較大的臺地邊緣、河岸和邊坡的邊緣等地址。從地質分析來看,指的是層破碎帶、軟弱土、斷暗埋塘浜溝谷、易液化土等的地段。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抗震措施要運用的科學和合理,對抗震技術要不斷的提高和完善,同時要把房屋建筑的強度以及抗震性能進行整體的改善和提升,能夠有效的提高房屋的安全抗震性能。與此同時,在進行施工建設的時候,要嚴格遵守相關的建筑抗震標準,做好各種抗震技術的運用,對將來建筑抗震技術的發展,意義非常深遠。
參考文獻:
[1] 鄭小飛. 論建筑工程中的結構抗震技術[J]. 科技致富向導. 2012(02)
[2] 金建江,言祝彪. 淺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術[J]. 民營科技. 2011(10)
[3] 高巍,何愛琴. 卓越工程師背景下《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才智. 2012(20)
買房也要考慮防震
5月12日下午,正在裝修新房的胡炯被突如其來的晃動驚呆了:地震了!過了幾分鐘,房子的晃動終于停了下來,平靜后的胡炯突然意識到了什么?!拔业男路渴歉邔?,它是否抗震?房子質量如何?”一連串的問題從腦中閃現,但他對此卻一無所知。其實,很多市民像胡炯一樣,在購買房產時沒有防震意識,也不知道如何判斷房屋質量。他們的共同問題是:“我的房子能夠防震嗎?”
這似乎是一個頗有技術含量的問題。為此記者連線了幾位業內專家,聽一聽他們對此的看法。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蔣利學高級工程師是建筑結構方面的專家,他說:“當今城市建筑的建造都已經考慮了防震的要求,這是有國家標準的,所以在抗震性能上是能達到當地要求的。而且現在國家的標準也是越來越嚴,新建住宅都有相應的規范,在安全性上是有保證的?!?/p>
緊接著記者為此專門采訪了上海市房屋建筑設計院房屋質量檢測站,該機構是專業檢測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機構,該檢測站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現在造房子都有抗震方面的考慮,上海至今并沒有發生過大地震,而且在地質上是‘軟土’,不太容易發生地震,但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其抗震要求是比較高的,規定抗震能力要達到地震烈度7度。每個城市根據其是否處在地震帶以及其他多種因素,抗震能力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北京就要求達到地震烈度8度?!?/p>
之后記者又聯系了幾家大型開發商,他們對記者表示,目前建設的樓盤都是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抗震標準來執行的。華潤置地(上海)表示:“華潤置地在項目建設初期都已充分考慮建筑的防震系統,在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建設的基礎上,還采用了前瞻性鋼結構技術,抗震性優勢足可顯現。”而通過查閱歷史資料,記者發現,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對其在地震發生后的安全性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建筑物的地基處理、外形布局、結構性質以及施工質量是決定建筑物遭受地震襲擊時造成破壞程度的主要因素。
比如1993年7月29日,咸寧發生4.2級有感地震,按說只會引起建筑物輕微搖動,但一座私人興建的三層樓住宅,由于樓房未做圈梁,地震時樓房墻體多處開裂、樓板錯位,不能繼續使用。1990年山西大同一陽高發生6.1級地震,大片房屋倒塌,之后在世界銀行支持下震區按地震烈度7度設防,1996年原地發生5.8級地震,沒有造成破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李坪研究地震構造已經有四五十年,考察了我國很多地震現場,他認為,即使發生7級以上的地震,只要不在強震發生斷層上,8度以上防震的建筑物均不會倒塌,當然前提是要求建筑物防震質量有一定保證。
建筑物抗震有標準
既然房屋的質量對其在地震發生后的安全性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廣大購房者不免要問,建筑物抗震的標準究竟是怎樣的呢?對此記者也花了不少工夫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國家關于房屋抗震規范的要求很多,其中最為關鍵的標準是《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
據了解,從1974年原國家建委全國第一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起,我國對建筑抗震設計的要求越來越嚴格: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對“74規范”進行修改,頒發了“78規范”;1989年,又“89規范”,6度區的建筑工程正式納入抗震設防范圍;2001年,對“89規范”進行修訂,從2002年1月起實施新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我國抗震設防烈度分6~9度,度數越高要求越嚴,根據2002年起實施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6度及以上地區的建筑必須進行抗震設計,要求做到:當遭受低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響時,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可繼續使用;當遭受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時,可能損壞,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當遭受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預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時,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
按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規定,鋼筋混凝土房屋應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相關房屋抗震要求,無論是梁的鋼筋配置還是混凝土的強度、鋼材的抗拉強度都有詳細的規范要求和嚴格的計算公式。另外,我國有《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等國家標準,對建筑物抗震設防分類、責任劃歸、防災規劃均有具體劃分?!冻鞘锌拐鸱罏囊巹澒芾硪幎ā返牡诎藯l有如下規定:當遭受多遇地震時,城市一般功能正常;當遭受相當于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時,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線系統基本正常,重要工礦企業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復生產;當遭受罕遇地震時,城市功能不癱瘓,要害系統和生命線工程不遭受嚴重破壞,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
如何選擇“抗震房”
最后一個問題肯定是廣大購房者揮之不去的,面對可能發生的破壞力巨大的地震,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夠更加“堅固”一些。那么,怎樣選擇“抗震房”呢?對此,我們可以注意這樣幾點:
一是新房優于老房。上海市房屋建筑設計院房屋質量檢測站工作人員對記者這樣說:“從抗震的角度來說,一般老房子在這方面考慮得比較少,標準也相應較低,而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新建的建筑在這方面都有比較高的要求,在抗震性能上是可以放心的。一般說來,抗震標準會根據實際情況每10年進行一次調整,隨著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它也越來越嚴格,標準也在不斷地提高?!睆倪@一點來說,年代久遠的房子抗震性能就要差一些。比如自1992年以后,上海所有的建筑都是按照7度地震烈度的標準設防建設,該標準可以抵抗當地發生5至5.5級地震的破壞,當然對于1992年以前建造的房屋,市政府也采取加固、拆遷等不同方式,提高抗震能力。
二是建筑材料的質量。天津市房屋質量安全鑒定檢測中心副主任江春認為,住宅抗震性能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建材質量的好壞,包括鋼材的抗拉強度、構造柱、芯柱、圈梁等各類構件要求的不同,都會影響房屋的抗震性。由于房屋的抗震設施集中在混凝土結構剪力墻、梁和樓板,所以購房者如有條件,可多了解房屋這幾方面的情況。在驗收房屋時,幾點建議可供參考:1.檢查梁柱之接合處,有否產生龜裂的情形,如有,其縫隙不得大于一張名片的厚度;2.結構處鋼筋不得外露;3.建筑物地下室,墻面不得有滲水情形出現;4.注意混凝土是否光滑、開裂,如發現問題,應讓施工方及時修補。
三是一般來說剪力墻的抗震性能較好。從建筑類型來看,高層樓房的抗震性能會好一些,因為它們都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也就是俗稱的剪力墻結構。而像上世紀60、70年代的老工房很多都是磚混結構的,其抗震性能就要差一些。
關 鍵 詞:建筑設計; 抗震設計; 建筑體型;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eismic,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uilding shapes, building plane and vertical layout, and design limits control of the standards on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eismic design; building shapes;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設計應根據建筑抗震概念設計要求明確建筑形體的規則性,對不規則的建筑應按規定采取加強措施,對特別不規則的建筑應經過專家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特別的加強措施,嚴重不規則建筑不應采用。建筑設計應重視其平面、立面和豎向剖面規則性對抗震性能及經濟合理性的影響,宜擇優選擇規則的形體,其抗側力構件的平面布置宜規則對稱、側向剛度沿豎向宜均勻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上而下逐漸減小,避免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因此建筑設計是否考慮抗震要求,從總體上起著直接的主導作用。結構設計很難對建筑設計有較大的修改。任何一個小區的規劃與設計從來都是建筑先行,建筑設計定了,結構設計原則上只能是服從于建筑設計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們建筑市場、特別是縣級院建筑人員的結構設計理念還不夠強,只是從美學感官方面考慮問題,這樣無形中對我們結構師的后期工作增加了阻力和困難,如果建筑師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設計階段中較好地考慮抗震的要求,則結構工程師就可以對結構構件系統進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以及相應產生的地震作用和結構受力與變形比較均勻協調,使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載力得到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師提供的建筑設計沒有很好地考慮抗震要求,那就會給結構的抗震設計帶來較多困難,使結構的抗震布置和設計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設計的不合理,給建設單位帶來極大的經濟不合理。有時為了提高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力,不得不增大構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資浪費。由此可見,建筑設計是否考慮抗震要求,對整個建筑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建筑抗震設計過程別要注重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筑體型設計方面
建筑體型設計包括建筑的平面和立面以及空間體型的設計。通過最近汶川地震震害表明,許多平面形狀復雜,如平面不對稱且凹凸不規則或者局部不連續,立面上過多懸挑、不對稱的側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而平面形狀簡單規則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現較重的破壞,有的甚至保持完好無損。沿高度立體空間形狀上的復雜和不規則特別是在建筑結構剛度發生突變的部位更易產生破壞。因此在建筑的體型設計中,應盡可能地使平面和立面以及空間的形狀簡潔、規則;在平面形狀上,矩形、方形、圓形、扇形等對抗震來說都是較好的體型,盡可能少做外凸和內凹的體型,使平面凹進尺寸不大于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樓板盡可能少開洞,使樓板開洞寬度小于樓板典型寬度的50%,或開洞面積小于樓面面積的30%,并且不要做樓板錯層。豎向盡量少做不對稱的側翼和過長的懸挑,在體型布置上盡可能使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比較均勻地分布,避免因平面不規則及豎向不規則導致質量與剛度不對稱的扭轉反應。
二、建筑平面布置設計方面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離、內墻的布置、空間活動面積的大小、通道和樓梯的位置、電梯井的布置、房間的數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圖上明確下來。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個樓層的布置有可能差異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墻體,包括填充墻、內隔墻、有相應強度和剛度的非承重內隔墻等等布置不對稱,墻體與柱子分布的不對稱、不協調,使建筑物在地震時產生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剛度很大的電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側,結果在地震中造成靠電梯一側建筑物的嚴重破壞。這是因為電梯井筒具有極大的抗側力剛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側的墻體很多,而另一側的墻體稀少,這就造成平面上剛度分布的很不對稱,質量分布也偏心,使結構的受力和變形不協調,導致扭轉地震作用效應,帶來局部墻面的破壞。有的建筑物,如底層為商場的臨街建筑,臨街一側往往不設墻體,而其另一側則有剛度很大的墻體封閉,兩側在剛度上相差很多,也將在地震時引起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不利。還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經常出現內隔墻不對齊或中斷,使剛度發生突變和地震力傳遞受阻,對抗震也帶來不利,客易引起結構的局部破壞。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對建筑抗震關系很大,從概念上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建筑平面布置設計上要盡可能做到使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均勻,對稱協調,避免突變,防止產生扭轉效應。在建筑平面布置的總體設計上要盡可能為結構抗側力構件的合理布置創造條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與建筑結構抗震要求融合成一體,充分發揮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三、建筑豎向布置設計方面
建筑的豎向布置設計問題在建筑設計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樓層)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設計上。無論是單層或多層,還是高層建筑或超高建筑,這個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存在的這個主要問題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層或下面幾層是商場、購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間;而上面的樓層則是開間較大的寫字樓或布置多樣化的公寓樓,低層設柱、墻很少,而上面則是以墻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還設有面積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廳,在不同樓層上設有大會議廳、展廳、報告廳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質量和剛度的嚴重不均勻、不協調。突出的問題是沿上下相鄰樓層的質量和剛度相差過大,形成突變。在剛度最差的樓層形成對抗震極為不利的抗震承載力不足和變形很大的薄弱層。這是在建筑設計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在實際設計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上下相鄰樓層的墻體不對齊,柱子不對齊,墻體不連續,不到底;上層墻多,下層墻少;上層有柱,下層無柱等,使地震力的傳遞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墻設置不能直通到底層、剪力墻布置嚴重不對稱或數量太少。所有這些布置都將給建筑物帶來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勻、不對稱和對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轉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豎向樓層剛度的過大變化,給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壞,甚至是整個樓層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棟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發生了中間樓層的整體坐落倒塌破壞。因此,盡可能使剪力墻布置比較均勻并使其能沿豎向貫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斷或不到底。盡量避免其某樓層剛度過少,盡量避免產生地震時的鈕轉效應。
四、建筑設計限值方面
根據大量震害的經驗總結,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對房屋建筑在建筑設計中應考慮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規定:一是房屋的建筑總高度和層數。在這些規定中根據結構類型、砌體材料及其厚度、地震設防烈度規定了房屋的層數和總高度限制,這些限值我們在建筑設計中必須遵守,否則將會改變結構形式。譬如我們原本設計結構類型為磚混結構,但是由于開洞過大、抗震縱墻過少、總高度和層高超限都可能改變結構類型,或改為框架結構,或改為剪力墻結構,都給建設單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為滿足建筑的功能需要,犧牲一點經濟利益還是允許的。二是對房屋抗震橫墻問題和局部墻體尺寸的限值控制?!督ㄖ拐鹪O計規范》根據結構類型、樓蓋類別、地震設防烈度明確規定了房屋橫墻的間距;根據地震設防烈明確規定了承重窗間墻最小寬度、承重外墻近端至門窗洞邊的最小距離、非承重外墻近端至門窗洞邊的最小距離、內墻陽角至門窗洞邊的最小距離、無錨固女兒墻(非出入口處)的最大高度,因此在建筑設計中我們必須遵守。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建筑設計是建筑杭震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設計與建筑抗震設計有著密切關系。它對建筑抗震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一個優良的建筑抗震設計,必須是在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相互配合協作共同考慮抗震的設計基礎上完成。為此,要充分重視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設計中更好地發揮建筑設計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