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時間:2023-09-18 17:02: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辦教育發展迅速,民辦高校已經成為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國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限制、辦學條件、辦學層次,民辦高校與公辦院校的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存在著明顯差異。因此,正確認識民辦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特點,有效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促進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發展,保證民辦高校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分析民辦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之現狀
大部分民辦高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擴招前后才開始創辦的,由于辦學時間短,普遍處于科研工作起步晚,科研基礎薄弱的狀態,在處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時,容易有失偏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學校層面定位偏頗
大多數民辦高校追求自身快速發展,將不斷擴大招生規模以及大力開辦新專業放在學校發展規劃的首位,并且將學校性質定位在教學型高校,因而只重視教學,不重視科研工作發展。具體表現為:(1)沒有建立健全的科研機構或部門。科研工作沒有獨立機構或部門管理就是一盤散沙。有的民辦院校將科研部門掛靠在學校其他機構名下,也是形同虛設。(2)沒有建設公共有效的科研服務平臺。大多數民辦院校沒有建立獨立的科研工作場所,沒有購置并開放完備的圖書資料數據庫,即使開放了數據庫絕大多數也是中文數據庫如中國知網或萬方數據庫等。極少民辦高校創辦了學報等刊物,有的及時創辦也僅限于內刊。(3)沒有出臺科學高效的科研激勵制度。科學公正的激勵措施能有效提升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熱情。個別院校制定了相關獎勵政策,也只是停留在制定層面,并沒有有效落實。(4)沒有合理的教師結構比。民辦高校普遍存在師生比低、專任教師比例低、高學歷教師比例低、職稱結構不合理等現象,這些都不利于解放部分有科研熱情及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師放手開展科研工作,不利于提升民辦高校科研實力。
1.2教師層面認識片面
高校教師是高等教育事業的主體,擔任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具備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是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相比于公辦院校,大部分民辦高校教師科研意識比較薄弱,缺乏創新性思維,普遍認為只要把課本上的專業知識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傳授給學生,學生能順利畢業即可。一部分老師認為只需要把教學工作搞好,搞不搞科研工作沒什么必要。也有少數教師開展的研究工作思路還是局限在以教學研究為主,即使開展科研工作也H限于本專業領域中科技含量或創新力不足的低難度研究項目。普遍缺乏多學科、多專業的交叉合作、協同創新的意識,不主動積極參與到已有科研項目的老師課題中。少數有科研熱情的老師思維固化、信心不足、學術視野狹窄,總認為做科研很遙遠,自己空有一腔熱情也難達到科研世界的“高地”。
2平衡民辦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之策略
民高高校事業要實現科學和可持續的發展,需要理清教學與科研關系,并有效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首先,在學校層面上,應建立專門獨立的科研機構,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各項科研工作制度(包括科研獎勵政策、校本科研立項等)。加大高學歷、高素質的青年教師的引進工作,并為青年教師提供科研工作的平臺(如科研中心、圖書館數據庫等),減輕有科研熱情和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師的教學任務,給予科研起步階段的各種支持(包括科研啟動金、科研補助等)。其次,在教師層面上,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擺正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抓住民辦教育和民辦高校發展的特點,謀劃適合自身的教學科研兩手抓的實現方式,循序漸進地由“以教學為主”步入“教學科研并重”的道路上。
3結語
教學是中心,科研是關鍵,教師發展離不開教學和科研,高校發展離不開教師。在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民辦高校更應該抓住各種機遇,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充分結合自身辦學特點,理清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關系,確定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探索教學、科研協同發展的途徑,努力建設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觀規律的高水平民辦高校。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教學;科研;教師專業;協同
隨著近幾年高校的不斷擴大招生,原有的師資力量明顯滿足不了教學與科研的需求量,為確保師資力量雄厚招收大量的青年才俊教師到教學與科研的崗位中來。年輕教師的加入為教師專業注入了鮮活血液,但因許多年輕教師大多都是從學校剛剛畢業或者從其他的事業單位引進過來的專業技術人員,即便參加過短期的教師崗前培訓但還是缺乏一些教學經驗和科研的能力無法短期內投入教師這個角色。如何使青年教師短期內適應教師這個角色是教師專業發展急切解決的問題。
1 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含義
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通過各種方式促進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個性方面的成長,使教師能夠勝任教學、研究、社會服務和管理等各項工作。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的質量與信譽。當今社會許多家長注重孩子知識、成績,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學習優越,成績喜人,做國家之棟梁所以要求老師必須達到博士碩士的學位且需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底子及更新知識的能力,還需要有靈活的思維,接收新知識新理念的同時能快速轉變為學生能理解的模式傳授學生,方便學生快速的接收到教師傳遞的信息,并快速的運用學習。不僅如此青年教師還需要具備專業的素養,德智協調發展,面對惡劣的環境或者高強壓下都能鎮定對待,這些都是青年教師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須學會的東西。這些都是通過外部環境及內部自身的努力來完成,而內部自身的努力是教師專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點。
2 教師專業的教學與科研
高校青年教師專業是對專業發展的一個意識理念、對自我的認識、對職業的共鳴、對自我的效能感、對自我的成就感的一個發展歷程,是對自我、專業的認知、專業的感想的結合[1]。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其實就是對自我在教師行業的一個認識,認識自身的價值及自身為教師行業付出的堅定理念的一個過程。對于剛從事教學行業的青年教師來說,最主要的就是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理論及資料傳授給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清晰地表達,了解自身的不足進而改正完善,在潛意識里形成一個規劃不斷反思不斷學習來達到對職業的成就。高校青年教師不僅需要對教學做出探究還需要對教育及專業方面的科研做出研究。教育科研有助于幫助高校青年教師正確的認識自身,合理的制訂自身在教學行業的成長目標并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完善,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增進自身對專業的深入研究,深入專業的研究也能對自身在教學行業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 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與科研的協同關系
協同就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資源或者個體,一同合作完成某一個目標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中教學與科研的協同就是指兩者之間的合作來完成對知識及技能的一個充分利用,通過對教學與科研的協同的成果來提高教師本身的創新能力、教師專業的質量以及效率,同時對學生本身的創新能力及質量達到一個提升。協同就是質量上的一個提高。教學與科研是高校內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個互補關系,教學對科研有促進的作用,而科研對教學起到支撐的作用,兩者互惠互利。
3.1 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
教學和科研是兩種不同形式的內容,其研究對象及方式成果均不相同[2]。教師教學面對的是學生,主要是將知識組織好運用到教學方法上,通過知識的理論來對學生產生影響興趣,感染學生學習氛圍。而科學研究就是將問題進行探究進行創新,這個除了需要教師有一定扎實的理念及實踐能力外還需要有對待問題認真、多角度看問題,敢于有解決問題的精神[3]。
無論是教學還是科學研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孕育人才而定,高校為教師創造了環境,如失去了教學這個理念,高校也將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有了高校這個平臺,青年教師就能在這個平臺上認真教學,通過以教學為中心,帶動科研發展,將創新通過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傳授給每一位學生,不斷通過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來豐富教學課堂,充實教學環境。所以說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的協同發展更能有效快速的提高教師自身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率。
3.2 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
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的協同,還需要注重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教學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種也是屬于科研的范圍,它主張在教學過程中實踐創新、思考領悟。教學的研究可以幫忙教師轉變傳統循規蹈矩的教育模式,接受創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培養學生好學、好問、好思考的理念觀。對教育教學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養教師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精神狀態,尤其是對非師范專業的高校青年教師有顯著的成效。高校青年教師通過教學的研究能夠更加認識教學與科研的協同關系,自身自覺的投入科學研究,自覺將研究陳果投入到教學中來,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4 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與科研協同關系中的問題
4.1 依據自身情況,穩步發展
市場的經濟拉動高校的影響力,使高校的教學與科研色彩變得越加濃厚。高校青年教師剛步入教學這行處于事業的起步階段,面對社會外力、科研、教學等多方的壓力,高校青年教師更應結合市場需要及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在達到一定物質的條件下踏實研究,如果初步沒有經驗沒有把握獨立完成的話可以先參與到別的研究上,通過有經驗的領導帶領下,慢慢逐步熟悉了解科研流程,掌握科研技巧。經驗豐富之后再獨立出來自己研究課題。所以在教學與科研中要勤奮勤鉆研,對工作保持探索精神,善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一步步穩步發展。
4.2 培養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力
高校青年教師應該培養創新能力,創新的思維教學模式和方法是協同發展的基礎。高等學校是知識的創新和國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青年教師在科研領域的重要部分,教師要在自己領域創新必須抓住創新的腳步[6],獲得最新的科研信息,用自身的教學質量結合創新的科研內容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促進自身的專業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學生的競爭力增強就能整體拉高本班級的學習成績,加大本班級的學習氛圍,更有效的促進了育人這一目標。
5 總結
高校青年教師是高校注入的新生力量,是活躍的主體,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水平如何直接影響了高校的發展和進步。青年教師應該根據自身的專業來結合社會對教師這行業的要求發展,在教育期間下意識的結合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協同關系來促進學習的發展,使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在整個的教師職業生涯中貫穿,讓每個高校青年教師的個體發展和高校的發展同步進行,共同達到目標。高校青年教師做到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學研究協同發展,將知識和教學方案創新,開發學生思維的創新,增加教學質量的同時培育更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未來注入高質量人才,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熊川武.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5-30.
[2] 龍獻忠.教學和科研關系的歷史考察及現實啟迪〔J].江蘇高教,2003,4:78-81.
[3] 杜作潤,廖文武.高等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70-100.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二者的矛盾成為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本文分析了這二者存在的問題、矛盾產生的原因,并給出了解決矛盾的相關舉措。
關鍵詞:
高校教師;教學;科研;矛盾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兩個最基本的職能,也是高校教師工作的主要兩個方面。現今,教學與科研的矛盾已成為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盡管我們普遍認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才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真正在高校里落實“教學科研相統一”的原則舉步維艱。教學與科研的矛盾已成為制約高校發展和高校教師綜合實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1.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高校的發展趨勢來看,科研在高校的發展和教師的考核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幾乎每所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盡管一個國家的未來主要靠的是教育,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但是現今大學教師的考核和晉升制度使得教師無法安心教書,幾乎所有大學教師都將科研工作置于工作的首要位置。而且各個大學的科研任務都很重,老師的科研壓力很大,為了能夠完成考核任務,他們不得不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這樣就必然減少對教學工作的投入。因此,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這就導致一些高校的教學質量與水平難以得到提高,直接影響到高校的發展,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2.問題存在的原因
對于高校來說,科研論文的數量、發表期刊的層次、學術著作的質量和項目經費的多少成為一個大學排名高低和影響力大小的重要參數。就目前的情況,各高校的管理者都更注重科研指標。高等教育的評價模式就是以科研為指標,各高校如今都在努力爭取向更高層次發展或轉型,這就勢必需要老師提供更多的學術論文、科研項目等。為了建成“一流大學”或成功將大學轉型,各個大學無不直接或間接地將科研成果列為工作的首要任務。這樣的辦學理念、評價模式本身就導致教師只能采取重科研而輕教學的做法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任務。而且科研成果是顯性的,在科研的物質獎勵激勵下,教師越來越傾向于功利性的研究,而不易量化和評價的教學活動被邊緣化。我國高校教師職稱的評定、獎勵、升職等均直接和科研成果掛鉤,教學業績對職稱、收入等影響幾乎無足輕重,這就迫使大學教師只能重視科研而無視教學。而且科研成果屬于個人,用科研成果作為考核標準似乎更加客觀。教學的評價較為主觀和復雜,因此教學工作很難得到適當的評定,而且教學成果多屬集體成果,除非是教學領域里非常出類拔萃的人物,比如國家級教學獎的獲得者,可是獲得這種獎勵是何等難,因此,教學產出也就沒有科研產出更直接更快捷。此外,精心培養學生并非短時間就能使學生成才,那么對教師在教學上的付出和產出就無法給出適當的評判,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研究上不肯花過多的精力。只有極少數教師傾心于教學研究,但往往只是個人行為,學校給予的支持、鼓勵和獎勵甚少,這導致教師直接輕視教學。現下高校的發展或轉型更是將更多的科研壓力加在教師身上,使得他們必須花費大量精力在科研上,而幾乎無暇顧及或者不愿意顧及教學。教師對教學越來越敷衍,不愿花心思琢磨教學,更何談教學與科研結合。
3.相關舉措
首先,教師應當擺正教學和科研的位置。教學和科研是目的、性質不同的兩種活動,雖然它們矛盾重重,卻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科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通過科研教師能夠更好地把科研結果滲透到教學中,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更好地促進教學。同時,教學活動有助于發現新的科研方向和問題,只有擺正二者的關系,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科研相統一”的結果。其次,制定合理的職稱評定制度和教學激勵機制才能有效改變大學里“重科研輕教學”的風氣。筆者建議職稱的評定不能只看發表的文章和主持的項目而幾乎忽略教學業績,職稱評定上可以有科研型教授也允許有教學型教授,并且崗位的聘任、工作的考核等應與教學質量有直接關系,這樣可以激勵教師在更擅長的領域發揮最大的優勢。還要完善教學激勵機制,在獎勵上完全實現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對待,高校管理者在辦學理念和管理政策上應該傾向教學工作人員,使得老師能安心教書育人,能夠積極主動地更新教學方法、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培育出更多優秀人才。最后,真正解決高校里教學和科研的矛盾,需要教師既有扎實的教學功底又有過硬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將知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并通過科研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和拓寬知識面,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若能結合所處高校的類型和所在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問題確定科研方向和選題,則能夠使科研更容易得到支持,更快產出科研成果,而且在教學中能發現新的問題科研開拓新的研究方向或課題。同時,學校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開展相關的教師發展活動的培訓,幫助教師們了解更新更好的教學理念,為教師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4.結語
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高校教師一定要平衡好二者的關系,做到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助教學。只有教學科研兩手硬,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發展,促進學校和國家教育的發展。
作者:朱曉明 褚小婧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海波.淺談高校科研和教學的失衡現象[J].科技信息,2014,(07):88.
[2]聶兆君,劉紅恩,姜瑛.淺析高校青年教師提升教學和科研能力的辦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5(33):24-25.
[3]李奮.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關系的思考[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2):23-26.
[4]王璟,李順,王建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與科研的矛盾及解決途徑[J].科教文匯,2012(08):3-4.
[5]張麗,何云峰,馬瑞燕.地方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微探.高等農業教育,2014,8(08):47-50.
摘要:教學型本科院校中如何處理教師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是一個始終引人關注的問題。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對于教師業務素質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學校自身的良性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應該在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原則下,不斷完善學校的教學體制、激勵機制以及對科研與教學的價值評價,從而使教學型高校步入良性發展的正確軌道。
目前在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學型的本科院校中,教師經常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來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針對這一問題,現在大致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涉足多個領域必然導致角色沖突。可能發生沖突的方面有時間、精力和責任等。第二種觀點認為教學和科研的正相關是“顯而易見”的。活躍的研究興趣對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是至關重要的,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兩個角色是互補的,一個教師在兩個方面完全可能都取得優異成就。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教學和科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業,科研致力于知識發現,教學致力于知識的傳播。教學和科研的關系類似于音樂演奏者和樂譜的關系,是不同的兩個領域。針對這個問題,一個比較客觀的觀點是,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它與教師的業務素質、科研能力、教學環境甚至學校定位等等因素都有很密切的關系。因此,應該區別對待,根據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而有所側重,使學校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作為教學型的本科院校,肯定是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師科研和教學的良性協調發展。但在實際情況中,卻存在一此問題值得我們關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在教學和科研體制上,目前一些高校的體制比較僵化,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門與教學管理部門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與協調,甚至人為的割裂科研與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系。如科研部門往往只偏重于教師科研的成果的數量與水平,而很少關注這些科研成果對教師實際的教學工作能夠發揮多大作用。許多教師的科研成果一旦完成之后就被束之高閣,很少能夠發揮實際作用。而教學部門則只關注教師的授課備課,教學等日常工作。而很少能夠讓教師把他的教學經驗及技巧卜升到理論高度進行總結和分析,以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一些領導理念偏頗,重教輕研或重研輕教,對兩者的重要性都估計不足,在教學科研的體制上各自為政,缺乏合作。
1.2對科研和教學的價值評價存在偏差。目前大多數學校在評定職稱和制定教師獎懲制度時,往往采用量化考核的辦法,對科研工作量、教學工作量制定了考核細則。現在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于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的性質、特點不同,科研成果比較容易度量和簡單化操作,教師的教學效果和科研成果、社會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究成果,很難在價值評價上達到平衡。因此,科研成果的價值比重被夸大了,從而使教師不愿意在教學上投入較大的精力,教師的授課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另一種情況就是學校雖然在名義上非常重視科研工作,但是一些管理部門在實際上卻認為教師科研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有限,對待促進學校科研工作的熱情不高。因此在科研和教學兩方面的經費管理、人員調配、激勵機制甚至生活待遇等方面經常重前者而輕后者。結果造成教師科研缺乏積極性,學校科研氣氛淡薄,難以出現高質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3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管理思想出現誤區。現在全國高校發展很快,相互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一所高校只有不斷提高聲譽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牛。促進學校快速發展。而衡量學校聲譽和地位的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學校的科研成果。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高校如擁有一批學術大師和重大科研成果,學校的聲譽、地位、知名度便急劇上升,各種財源便紛至沓來。否則,學校的前景便很不妙。就各國高校情況看,雖然也有立足本科、搞好本科教學而使學校出名的先例,但畢竟為數甚少。我國高校已逐漸“面向社會、自主辦學”,校際之間的競爭帷幕早已經拉開,實際上面臨或即將面臨著西方國家高校同樣的處境。因此一些學校便將科研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過分的看重科研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教學才是教學型高校的中心任務。
二、正確處理教師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原則
教學型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非常復雜,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無論對于教師個人的事業發展,學生的素質提高,還是學校本身的內涵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應該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2.1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相統一。
大學是為培養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置的。因此,高等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學型的高校更應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這一理念。但是以教學為中心的教學絕不是簡單的教師課堂教學,它是以培養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是融傳授知識與創新知識于一體的教學,包含了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需要催生的科研和科研返哺教學促進教學這兩重內容,這正是大學區別于以傳授知識為主的中學和以研究工作為主的專業科研機構之所在。因此,以教學為中心絕對不能理解為僅抓教學工作這么簡單,以教學為中心更為深層的內涵是“以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而高素質和創新卻離不開科研。因此,要做到真正理解以教學為中心,還必須正確理解教學與科研的辯證關系,真正從思想到實踐上都重視教學的中心地位以及科研對于教學的促進作用。高等教育的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是相輔相成的。高校的教學與科研應統一起來,教學必須建立在科研的基礎上,科研要注意圍繞教學展開,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高校教師的教學過程本身就包含有對科研工作的審視和總結,科技成果可以為教學增添新的內容和活力,教學中遇到的難點又可加深對科研的要求,教學與科研兩者必須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2.2教學改革促進科研。
科研為教學服務是高校科研區別于專業科研機構的重要標志。高校的科研往往源于教師的教學活動及改進教學的需要,青年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使他們在接受新知識信息方面往往走在教師前面,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雙邊互動使教師不但可以從學生身上得到新的啟示,而且面對學生層出不窮的新問題,不得不思考和努力解決教學中所面臨的新問題。這不僅是師生互動對教師的一種動力,而且它也開啟了教師科研的新源泉。此外,大學教科書上的知識是固定的,但時代對于人才的知識要求卻永遠處在不斷更新之中。書本上的知識總是不能滿足培養人才的需求的,書本和時代要求之間的知識斷層必須由教師來填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站在學科前沿問題。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吸取學科領域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和研究現狀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本學科科學知識,而且還必須具有較為靈敏的本學科學術嗅覺及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高素質的教師往往能在教學中注意從深層次的教學內容中提取科研課題,教學內容越深人越靠前沿,學科的疑點和盲點問題就越多,越需要科研攻關。科研與教學的互動可以激發教學和科研雙向創新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出題,科研求解,以深化教學帶動科研立項,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學改革,從而真止實現教學與科研相長。
2.3科研反輔教學。
如前面所述,高校的教學是體現和融進了科研的教學。首先,科研有助全面提高教師的水平。教師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提高,除了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以及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外,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其科研實踐上。科研是具有高度創造性的更為復雜的腦力勞動,它不僅需要科學的思想方法,而且需要嚴謹審慎的治學態度,細致填密的研究程序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教師的科研活動不僅能不斷更新教師的知識體系,有助于促使教師將科學的思想方法、治學態度向教學轉化,從而提高教學及科研水平。而且,教師在從事科研工作的過程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包括創新意識、實踐精神、好奇心和進取心,獨立探索的自覺性,以及不滿足和懷疑精神等。它極大地有助于不斷完善教師的自我形象,提高教師學術品位,從而增強自己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進一步帶動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共鳴,使教師的水平躍上新的臺階。另一方面,科研有助于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學科知識體系的發展。大學教科書及其書本上的知識是永遠跟不上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的。因而它也就不可能完全滿足有強烈求知欲和充滿好奇心的大學生的要求,這一不滿足就是高校教師施展才華的場所。教師為教學的需要,跟蹤因際國內最新學術動態,及時了解和反映本學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師本人開展的科研工作,不僅能比較有效的解決書本和時代要求之間的知識斷層,而且教師通過自己的科研創新,還可極大地豐富和更新所教學科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科發展。
三、加強科研與教學良性互動的建議
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完全脫離科研的教學,也沒有完全脫離教學的科研教學實踐活動永遠是科研創新的源泉,而科研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學型的高校,關鍵是在兩者之間找到結合的平衡點,把握好兩者結合的最合理度。
3.1建立協調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
實現教學與科研互動,必須建立協調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首先,高校辦學的主體是教師,要建立一系列鼓勵教師積極性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各種激勵機制,協調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學的教學與科研激勵機制。教學型的高校應提高教學課時補貼,并在晉職晉級、崗位聘任、評先評優等方面設置最低教學要求,注意向教學業績突出的人員傾斜,針對教授等學科帶頭人也要有一定的教學要求,不能由于是教授或有較大的學術威望就可以降低教學考核要求。科研獎金的發放一定要建立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同時每年對全體教師實行教學業績量化考核,考核結果計人教師業務檔案,作為教師評聘職務、崗位聘任、晉升丁資、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并同一定百分比的固定工資和職務津貼掛鉤。這對于促進、平衡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提升學校教學和科研的整體水平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3.2加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教學質量評價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個環節,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重科研、輕教學與此有直接的關系。為加強教學,從政府到學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盡如人意。例如,有的政策本來是以強化教學為初衷,但最后落腳到科研上,成為科研的激勵政策。而有的高校則恰恰相反。校教改項目是為加強教學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而設立的,但立項時強調課題組成員職稱和學術研究成果,沒有向教學優秀人員傾斜,驗收結題時最重要的標準也是體現在科研上,而實際教學質量、課程基本建設和教學效果則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另外,教學質量標準和數量標準的量化涉及標準本身的科學性、執行標準的操作過程的可行性及與科研成果可比性,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科研管理上,要嚴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質量鑒定關。因為在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中引發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科研成果評定的量化標準,只有嚴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才能端正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科研態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科研和教學價值導向失衡的問題。
高校的功能是什么?我們常見的是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來概括說明的。其實,當我們仔細分析這三種職能的時候,就會發現,現代高校在這三方面功能的發揮都有賴于科學研究。所以,國內外在發展高等教育時都非常強調科學研究。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初期高等教育就確立了保存、傳授和發展高深學問這一主要職能。強調把科研作為高校的重要功能是與19世紀德國大學的改革相聯系的。洪堡在1809年籌建了柏林大學,徹底改變了中世紀大學傳統的辦學模式,確立了科學與學術民主在大學的地位。他在《關于柏林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組織與外部組織的理念》中強調:“與傳授和學習既成知識的中學不同,大學的特征在于常常將學問看成是沒有解決的問題不斷地進行研究。因此,在大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完全不同于中學,即大學的教師并不是因為學生而存在,教師和學生都為學問而存在。”洪堡所提出的“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研究相統一”及強調大學追求科學發展的辦學思想,在柏林大學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柏林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理論家和科學家。柏林大學的成功,使科學研究作為高等教育的功能得到廣泛的認同。受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從建立之初即重視高校的科學研究職能。先生就曾說過:“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探究高深知識,追求真理,其魅力不僅在于保存與傳遞知識,更在于創造知識,以此來培養高級人才,服務社會,并延續和拓展人類文化的命脈,促進人類日新月異的前進,這是大學的根本任務。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高校科學研究的期望也越來越高,社會在評判一所大學的時候,其科學研究的能力與成果,總是考慮的首要因素。近幾年來,社會關注的大學排行榜,科學研究也是其一項重要指標。因此,科學研究是現代大學的一項重要功能。
科學研究:促進高校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階梯
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大學所必然產生的,它需要專業化的科研教師隊伍。從已有的研究看,教師的專業化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專業化的社會基礎。包括教師的物質待遇、職業聲望、教師組織和教師資格證書。這個基礎是社會提供給教師專業化的社會支持系統。二是教師專業化的專業基礎。包括教師科學文化知識、學科文化知識及教育專業知識。這是教師專業化的自有系統。高校教師的專業化也同樣適用這兩個系統。雖說這兩個系統對于教師專業化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從教師本身而言,自身所具有的專業基礎是專業化中最為重要的方面,而且這樣的專業基礎看似以知識(學歷背景)為表征,其實是要以專業能力來支撐的。
與中小學教師相比,在高校教師的專業能力中,科學研究能力尤其重要。一方面,知識的增長速度之快,知識數量的積累之巨,現已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僅在20世紀60~70年代,人類新發明的科學技術就遠遠超過了前兩千年的總和。80年代,每年全世界發表的論文大約500萬篇,平均每天發表包含新知識的論文1萬多篇。登記發明創造專利每年超過30萬件,平均每天800多件專利問世。70年代以來,全世界每年出版圖書50萬種,平均每分鐘就有一本新書出版。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世界科學技術情報系統”的統計,20世紀60年代科學知識每年的增長率,從9.5%增長到10.6%,到80年代每年的增長率已達12.5%。在這日新月異的知識面前,任何一個大學教師都不可能以有限的學科背景知識就能夠去對付不斷豐富的知識體系和日益復雜的教學環境。需要高校教師在教學中不斷進行科學研究,增強自己的專業基礎。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機構從產生起,就不僅是一個教育機構,還是一個文化機構。大學教師的工作不僅要傳承文化,還要承擔著發展文化的任務。高校教師對文化的發展,就是通過科學研究,對文化進行深入探索和拓展。而在研究中,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在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專業性也在不斷增強,從而在整個社會系統中成為不可替代者。因此,科研是高校教師專業化生長的基礎。
合理認識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教學顯然也是高校教師的任務之一,高校教師應該如何處理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呢?自從洪堡提出要把科研引進大學、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育思想以后,關于科研在大學中應占何種地位,即科研與教學孰輕孰重的問題,理論界就從沒有停止過爭論。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的首要職能是科研,其次是教學。因而,科研是先于教學的大學職能。現代新托馬斯主義者馬利坦則主張大學應以教學為主,他反對現實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指出決不能用科研取代教學。他主張把大學的科研限制在“研究院”里,而使之與普通教育分開。還有一種折衷的觀點,認為兩者都重要。當前關于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認為科研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成為專家型教師的必由之路;二是認為科研和教學之間不存在對應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阻礙的關系,即搞科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影響教學的質量;而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教學上,必然影響科研的效果。這些認識都是源于對兩者之間關系的感性認識,沒有深入、具體的分析,因而得出的看法不全面、不科學。
要合理地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要對教師所從事的科研做具體的研究。教師的科研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以發現新知識為目的的學術研究和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教學研究。學術研究是指從事某個具體學科、某個領域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究某種規律,創建某種理論,或者開發某種產品等,一般與教師所從事的教學沒有直接關系。教學研究是指從事與所教學科直接相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如何結合所教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課堂管理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以評促學等等。如果教師從事的是純粹的學術研究,與所從事的教學不存在直接相關時,這種研究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教師直接從事教學研究,顯然,這種研究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效果,起到直接的促進作用。大量現實表明,一位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與教學無關的研究中,占用備課、批改作業、輔導的時間,甚至無心上課,對教學質量必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樹立科研興校、科研興教觀念時,要對科研本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非教師所從事的任何研究對教學都有促進作用。
一般認為,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專業知識、一般文化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高校教師所從事的研究大部分都屬于專業知識方面的研究(教育專業教師除外),這對于教師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很大的幫助。這些研究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本學科的發展現狀和最新進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學術的興趣。但是,學科專業知識要能被學生理解并接受,還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專業知識進行加工。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對教學進行研究。僅僅對學科知識有所研究,而缺乏對教學的研究,猶如鳥兒折斷了一只翅膀,飛不高也飛不遠,教師不可能成為研究型教師,更不可能成為專家型教師。鼓勵教師從事科研,更應鼓勵教師從事與教學相關的科研,使得教師不僅是某一領域、某學科方面的專家,更應成為這些方面的教學專家,這也是教師職業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引導高校教師確立正確的科研價值取向
目前,我國高校科研成果絕對數量很高,但社會卻對高校的教學質量存在質疑,這也影響了高校教師專業化的社會基礎。究其原因,與我們高校管理中的制度措施是分不開的。如何進行科研管理,引導教師確立正確的科研價值取向,使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夠回歸當前社會關注的高校辦學質量問題,是高校管理者們急需思考的問題。
首先,引導教師確立科研發展價值取向。過分關注科研的功利價值,使得研究者無法對研究本身產生興趣和愛好,無法從研究中體驗研究本身的樂趣和價值,使得科研與研究者本身的價值取向相背離,常常說出自己都不相信的話。從長遠來看,持有這種價值取向的研究者,一旦外在的物質刺激消失,研究者也就失去了“研究”的熱情和興趣,“研究”也就隨之消失,對科學和真理失去了探究的欲望。進行科學研究的本質在于通過科研提高自身的素質,促進科學的發展。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學沒有科研作為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作為大學教師,必須對自己的知識進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完成好教學任務。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3-0088-03
收稿日期:2012-01-12
基金項目:201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2011JGA050);桂林理工大學教改項目(2010B06)
作者簡介:羅鯤(1966-),男,沈陽人,教授,博士,從事材料學研究;張興旺(1982-),男,湖北黃梅人,館員,碩士研究生,從事數據庫應用與技術研究;呂竹筠(1965-),女,沈陽人,助理館員,從事科技文獻檢索研究。 一、引言 博弈論[1]從誕生至今不過短短半個世紀的時間,但是卻已經在經濟學、數學、管理學、運籌學、工程學及軍事國防等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1994年至今,已經有五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從事博弈論及其應用研究的學者[2]。目前,關于博弈論的定義尚無一個統一的說法,其所研究的主要是博弈主體之間發生行為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簡而言之,博弈論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競爭與合作環境中,應如何進行決策,以便讓博弈主體獲得最有利的建設方法和實施方案[3] ~ [5]。
盡管博弈論在許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如何將博弈論應用于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中,目前在理論研究方面尚比較缺乏。本文從博弈論這一全新的視角,對高校科研團隊建設中存在的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高等學校、高校教師三方的博弈關系進行研究,探討了高等學校在協調三方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二、高校科研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博弈理論的視角來看,形成博弈關系的前提是:一方面各方都有相對獨立的利益和目標,擁有獨立做出決策的自[6];另一方面,各方的利益又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的,一方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另一方的行為以及目標的實現[7]。在高等教育現行的運行機制下,高校科研團隊建設主要涉及了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高等學校及教師三方的利益,三方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在客觀上形成了多方博弈的關系。
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關注的是如何提升高校在促進社會科技與文化建設以及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具有的貢獻能力,其目的是實現教育投資效益的最大化。為此,應不斷強化教育的規范化管理,建立多種獎勵制度與評價機制,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與科研重點,從而促進高校在教育與科研上的快速發展。高等學校關注的是應如何在與同類高校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因此,高校不斷地推出各種舉措,積極招聘所需人才并為他們搭建各類科研平臺,努力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團隊,不斷提升本校的科研水平與影響力,通過開展各類精品課程的建設,推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的步伐,提高教學的質量,在各種評價中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從而爭取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校教師所關注的則是自己感興趣的學術問題以及與個人的發展有關的問題,他們有自覺申請科研項目、發表研究論文和申報專利以及改進教學質量的主觀愿望,并力爭在高校的評價中獲得好評,以便獲取更好的發展空間。可見,各方的利益與關注點既有差異,也有交集,只有協調好上述關系,才能實現多贏的局面。這里僅以高校科研團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博弈關系為例進行分析。
1.一些教師中出現急功近利、學術造假現象
高水平的科研團隊是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關鍵,科研團隊建設不僅為各研究型高校(如“211”和“985”重點大學等)所重視,而且也成為一些地方高校謀取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科研團隊建設往往伴隨著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的重點投入、高校自身的政策扶持以及高校教師的個人投入與利益取舍等問題。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希望其對科研團隊的投入能夠顯著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學的水平,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包括發表更多的高水平論文及獲得更多國家級或省部級項目、科技獎項或發明專利等。因此,作為主管部門其會依據一系列的指標對科研團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進行驗收,并與同類高校進行橫向對比,以決定下一期是否繼續重點投入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各高校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以及發展的需要,會更加重視科研產出,并通過制定內部激勵政策,促進高水平成果的形成,同時也會相應地提高對研究團隊中教師的考核標準。也就是說,高校教師加入科研團隊就意味著在獲得一定科研資源的同時,必須每年都有較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產出,這對于一些前期工作做得較為充分的教師來說是能夠完成的,但對于年輕教師、剛剛留學回國或改變研究方向的教師來說,這種考核所帶來的壓力就顯得格外難以承受,因為在研究的起步階段就要求出成果,顯然違背了客觀規律。為了適應考核的需要,一些研究者出現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并形成了浮躁的學術風氣,甚至出現了學術造假事件。
2.博弈三方及團隊成員地位及條件不對等
分析發現,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高校和高校教師在科研團隊建設問題上存在著兩種主要的博弈關系。第一種是非零和博弈關系[8],體現在三方的目標和最終利益的一致性上。在加強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過程中,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能夠有效地實現教育投入的最大化,高校能夠迅速形成學術特色,并具備了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而科研團隊成員則可以獲得科研經費上的支持,實現自身的學術追求。可以說,抓好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是一件多贏的事,其體現出來的是一種非零和博弈關系。第二種關系是主從博弈關系[9],體現在三方及科研團隊內部成員在博弈過程中地位與條件的不對等性上。在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下,高校科研團隊需要同時向經費資助方(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和行政管理方(高校)負責,完成所需要的科研產出,及時向上述部門匯報相關研究的進展情況,接受相應的管理與評價考核;同時,高校科研團隊一般只配備少數固定的研究或實驗人員,其骨干主要是由高校教師構成的,因此除科研工作外,團隊成員還要承擔相當多的教學任務,在行政關系上要接受學校、學院(或系)和團隊的三重管理。因而,科研團隊中的教師不同于中國科學院或其他專業研究單位的專職研究人員,其所承擔的任務具有多樣性,其所處的行政管理關系極具復雜性,在“多對一”的主從博弈關系中處于從屬地位。
3.人才外流,管理目標難以實現
此外,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高校及高校教師在科研團隊建設問題上的博弈關系并非一成不變的,其會因實際情況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其中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一方面作為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主體,是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所制定的科研與教學目標的具體執行者;同時,作為高校科研團隊的管理者,它又掌控著科研團隊的組建、投入與考核等。如果高校在政策制定與管理上出現偏差,不僅會使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制定的科研目標無法實現,而且也會激化其與團隊成員之間的矛盾。最為常見的問題是考核指標與考核模式不合理,如要求SCI、EI或ISTP三大索引論文及發明專利的數量過多、科研獲獎指標不現實、對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工作量方面的要求過高等。此外,在引進人才方面,很多高校近年來著力引進那些獲得過各類榮譽稱號或資助的人員(如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人員、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獎獲得者等),為其提供優厚的待遇,并以其為中心打造科研團隊,這種做法通常可以快速提升科研團隊的研究水平與影響力。但是,在待遇上過大的差異性同樣會導致科研團隊內部人員心理的不平衡,特別是這種做法常常會導致過分地注重“主角”而忽視了“配角”,人為地造成了過大的地位差異,影響了部分有潛力的團隊成員的正常發展。可以說,高校政策的制定與管理的失當可能導致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高校及高校教師三方利益的嚴重沖突,使博弈關系走向非合作的零和關系,大量年輕有為的人才外流,科研、教學與行政管理目標難以實現。因此,抓好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問題,本質上就是要解決高校自身的政策制定與評價機制的問題。
三、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對策 從博弈論視角來研究高校科研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方便地解析出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高校、高校教師三方的利益關系,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基于前面對博弈關系的分析,我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高校。因此,我們對加強高校科研團隊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加快高校體制改革,完善科研團隊的管理機制
自19世紀初洪堡在德國柏林大學倡導“通過科研進行教學”和“教學與研究統一”的思想開始[10],以教學為核心,科研為教學的擴展和延伸的高等教育理念獲得了廣泛的認同。高校科研團隊作為科研和教學的骨干力量,其建設問題對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學的水平以及聲譽意義重大。高校目前在行政上采取傳統的“學校―學院(系)―教師”的縱向管理模式,科研團隊尚未作為相對獨立的行政單位被納入到管理體制當中,團隊常常作為一個虛擬的機構,對其成員通常是沒有管理權和制約能力的;另一方面,科研團隊既要對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負責,又要對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由此團隊的科研帶頭人通常只有學校或學院(系)的領導才能勝任。如何將科研團隊納入行政管理體制中,同時防止出現新的條塊分割,是高校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以任務流(或稱工作流)的方式來組建科研團隊,在獲得教育與科技主管部門資助期間,可將其作為臨時的行政管理單位,對其進行獨立考核,使科研團隊擁有相對獨立的管理權和決策權,任務結束后該科研團隊自動解散,人員回歸學院(系)。這種辦法可能在強化科研團隊建設的同時,弱化了科研活動過程中外在事務的影響力,進而提高了科研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影響力[11]。
2.尊重科研的客觀規律,為團隊成員創建人性化、可持續發展的科研環境
科學研究本身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對未知或未確定的事物進行探索的認識過程。科技成果對提升人類的生產能力與生活質量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獲得科技成果,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投入,還需要科研人員在精力、時間上的大量投入和充分的學術交流。因此,科學研究不同于企業生產,不能指望投入即產出,更不能僅以工作時間(工時)的長短來衡量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國內外高校的成功經驗都表明,科研產出的過程就像農業生產一樣,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需要合適的環境、適當的投入與維護和一定的時間。良好的科研環境應具有如下特征:1)平等基礎上充分的學術交流與協作,這是開展團隊合作的前提;2)建立有針對性的、適宜的考核指標體系,對剛剛從事研究工作的團隊成員來說,千萬不要急于求成,應給他們留出適當的工作積累時間,使之能夠沉下心來把工作做扎實,出真正的高水平成果;3)團隊的帶頭人和骨干需要在團隊內部樹立正面的、令人信服的榜樣,不以勢壓人,要能主動與團隊成員進行溝通與聯系,協調團隊工作,形成和諧順暢的工作環境。總之,建立良好的科研環境、獲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都是需要時間的,但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還是在于人,因而團隊帶頭人和骨干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勵與評價體系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ng the common problems betwee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positive action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increasing general strength in university,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concrete method in promoting optimum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gether.
關鍵詞: 高校;教學;科研;良性發展
Key words: university;education;scientific research;optimum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5-0241-02
0引言
高校人才教育的總體目標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具有開闊視野、在各行業起引領作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2]。高校人才的培養主要靠教師完成,但是,高校教師除了要承擔繁重的授課、畢業設計等教學任務外,還必須承擔一定的科研工作。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水平和素質,而科研工作對高校教師聘崗、年終考核、職稱評審等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處理好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權衡好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之間的平衡關系,促進二者良性、共同發展是非常必要和關鍵的。
1高校教學與科研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有很多高校主要以教學為主、科研為輔,例如一些職業技術學院或民辦大學。由于缺乏實際的科研應用實例,教師授課時很少理論聯系實際,往往利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1],照本宣科,無法結合實際對知識進行擴展和引申。學生也只能學會書本上的知識,枯燥乏味,毫無興趣,導致的結果是死記硬背,考試結束后又迅速遺忘。因為學生沒有介入到對知識的探索、理解和發現的過程當中,根本無法靈活的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
同樣,我國也存在大量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與科研作為高校的兩大基本職能,大多數教學研究型高校過于強調科研,而使處于中心地位的教學工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致使教師普遍認為科研是“硬指標”,教學是“軟任務”,使教學受到嚴重沖擊,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2]。這些教學研究型大學,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競爭實力和排名名次,過分注重科研的功效。學校給每位教師都分配了較重的科研工作量,教師們每天忙于跑項目、做科研,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備課、授課。而且由于不可避免的科研出差,教師無法保證正常的授課計劃,不得已經常請假或調課。由于過分重視科研,最后導致學校教學水平下降,培養的學生質量下滑。
任何一個高校只一味的重視教學或科研,而忽視另外一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必須尋求教學與科研并重、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學校的總體實力,提高學生的質量和就業水平。
2教學與科研的良性發展具體措施
2.1 必須樹立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思想,不可偏頗在高校,教學與科研密不可分、不分輕重,二者相得益彰[3]。教學是科研的基礎,指導和推進科研的發展,是科研后備力量儲備的必要途徑。科研是教學的目的,對教學具有反饋作用。科研有助于完善教學系統,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有助于讓學生更深入得了解科學,提高學習激情,明確發展方向,有助于擴大教師的職能,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有助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推動社會進步。
科學合理的把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努力實現以教學推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形成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關系,促進二者共同發展,對于提高教師總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校知名度、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都是非常關鍵的。
2.2 教學與科研內容相結合,相互滲透將教學與科研內容相結合,才有可能使是最基礎、最抽象的課程也充滿活力,而決不會是東拼西湊、照本宣科,從而讓教學內容“久經不衰”[4]。因此,倡導教師將科學研究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好循環和互動。
實現教學與科研內容相結合,一方面,教師應把科學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引入和滲透到教學環節中,推行研究性教學。另一方面,大學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過程中的所感所得促進科研的深入發展。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研究的盲點,及時捕捉迸發的靈感,將其轉化為科研研究的目標。
必須把自己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和思路介紹給學生,教給學生的是學習知識、 發現知識、創新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培養他們研究性思維的方式。這一教學過程必須是啟發式、分析式、交互式的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教師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該領域的最新動態介紹給學生。
2.3 積極組織和指導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大學生課外科技競賽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之外對學生實施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多種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它以科技知識為載體,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科技愛好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為目標。課外科技活動是促進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積極組織和指導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科研研究水平等都要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大學生課外科技競賽活動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第二,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激勵學生勇于開拓和敢于創新;第三,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教學相長;第四,促進校園文化、班風、學風和校風建設;第五,促進高校教師科研工作和教師水平的提高,為高校教師積累一定的科研經驗[3]。
2.4 優化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的指導內容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環節,它們既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實踐過程,也是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培養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也綜合考查了高校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給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注入科研元素,結合實際科研項目指導學生進行設計,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促進教師將具體科研滲透到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提高學生的科研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大大促進和提高了高校教師的科研研究水平。
2.5 學校應該建立靈活的教學科研機制科研,特別是橫向課題,教師經常需要緊急出差或趕進度,必然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有時需要調課或請假。每個高校在教學方面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教師由于科研等原因在不能按期正常上課之前至少2~3個工作日內,必須親自書寫書面調課單進行調課申請。高校擔心教學秩序混亂,往往在這方面經常限制教師請假或調課,導致很多課題不能按期完成,造成工期延后,甚至給企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從而影響教師以及學校在企業的形象。
因此,學校應該建立靈活的教學科研機制,對于確實因為科研需要出差而不能按時授課的情況應該予以批準,安排教師靈活的補課時間,例如利用晚自習或學生的空余時間補課,或者由同一學科團隊別的老師代授本次課程。如果教師經常或長期由于科研,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授課,學校應該根據科研的具體現狀,提前安排教學計劃,集中本門課程的授課安排,提早結課。
3結論
無論哪個高校,教學和科研都是一對有機的統一體,純粹只發展教學或只發展科研的大學都不是一所優秀的教育機構[4]。教師應在實踐中真正履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唯有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的融合在一起,將教學的過程視為科研的深化,將科研的過程視為教學的準備,才能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的大好局面。而高校在探究教學和科研協調發展機制的過程中,要不斷深入了解教學和科研的內在聯系,從實際出發,制定具有本學校特色的發展機制,在保證教學和科研平衡發展的前提下,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立軍,黨新安.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資訊,2009:21.
[2]高建麗.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機制的研究[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