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樹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中學生在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自責傾向等方面存在心理問題率較高。特別是對學習產生的焦慮,也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學生長期處于對學習的高焦慮狀態,這無疑會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需要對中學生實施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有的校長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課混為一談,使心理健康教育進入了一個誤區。其實,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區別的。德育旨在塑造個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個人的完善人格:德育的核心問題是人生觀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成長問題。因此,要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使更多的人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要牢固樹立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學生人格健全、和諧的發展。
新形勢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功能上講,應關注心理疾病的預防,而不是治療,而且應傾向于心理潛質的挖掘,是一種發展性的心理教育,而不是矯正性的心理教育;從內容上講,以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性與調節能力為主要內容,積極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從方法上講,積極發揮教育的系統性、目的,并給教育中的認知與體驗以足夠的重視。
二、減輕學習壓力。重視有關心理問題的預防與消除
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來源于學習,這和他們所面臨的學習壓力及教師、家長的期望、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甚至是教育體制、考試制度等相關。雖然在大的方面,學校無法改變,但從學校角度,可以通過改善師生關系,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學生對自身的了解,幫助學生悅納自我,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愉快的成功體驗中成長,并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樹立信心,則正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預防或減少學生與學習有關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就要明確與學習有關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它的表現及預防辦法是什么。
概括地說,學習對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心理。因此,學習心理的輔導,應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輔導,教會學生學習。
三、開展自我意識教育,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根據積極自我意識的構成,中學生積極自我意識教育的內容包括:①自我認識教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物質的我;二是認識社會的我;三是認識精神的我。引導他們正確看待這三種自我之間的關系,不要過多看重物質的我,要重視社會的我,更要重視精神的我。②正確的自我評價方法的教育。正確的自我評價方法應當是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相結合。③理想自我教育。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對理想自我進行構想,正確對待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避免學生由于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一致而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四、努力掌握心理輔導的知識與技巧,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中學生的學習焦慮、人際焦慮、自責傾向等八個維度,都和學校教育相關,而在學校教育中,師生關系是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如教師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教師的領導作風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至少有三方面影響:第一,教師的領導方式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表現為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影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與教師進行信息交流的愿望:第二,教師領導方式影響師生合作,影響教學效果,表現為影響教學信息的可信度和影響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配合;第三,教師領導方式影響課堂心理氣氛,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為領導方式對課堂心理氣氛的影響和課堂心理氣氛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此外,教師的歸因、教師對學生的期待、獎勵與懲罰等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有時,教師一個不經意的稱贊,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而教師的一個過錯,也可能使學生剛剛燃起的進取之火熄滅。因此,教師利用課堂教學,利用人格的魅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與技巧,改善學生的心理,發展學生的心理是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每個教師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社會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當前,應本著對研究生個人、對國家研究生教育負責的態度,充分認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關鍵的因素,因此探索采用具有時代特色的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前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保證和促進研究生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培養研究生積極的心態、健康的人格為基礎的。通過幫助他們調整解決環境適應、人際交往、求職擇業等方面的困惑,排解生活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達到教育目的。根據研究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輔導咨詢活動,進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幫助他們加強心理健康意識,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研究生的心理特點與本科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求職無門后又回歸到校園生活,很自然地對未來沒有把握而產生不安感和恐懼感,從而使得其心理健康狀況多與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因為他們接觸過社會,更多是關注社會,思考未來,積極地尋找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契合點,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講求實效。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素質教育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針對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其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研究中的失敗、同學間的人際關系、面對失戀及婚姻的不幸、如何承受經濟拮據所帶來的困境等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點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培訓,使他們具有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去主動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
二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協調發展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在培養人格、完善人格、促進個性的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點,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決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決興趣、動機、情緒、態度等問題。此外研究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證,而其健康的心理狀態又為其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堅定的政治信念打下深厚的心理基礎,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首先,要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和依托。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組成部分較好地融合,發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研究生人格品質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這種觀念的轉變使其逐步認識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其次,要充分發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使其德育功能促進研究生道德素質的發展和提高。
三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發展時間不長,基礎薄弱,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當前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強調教育工作體系的創新。
首先,在各高校研究機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配備專業心理健康咨詢人員,建立培訓基地,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工作奠定基礎。由于目前高校廣大心理健康工作者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構成,因而要提高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水平,增加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切實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把好研究生入學的心理健康質量關。招生復試要對考生進行心理健康檢測,把檢測結果作為錄取新生的重要參考依據;對在校研究生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調查和檢查,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檔案,開展經常的、主動的、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再次,積極創新教育方法。針對研究生心理特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文化生活條件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交流、文體娛樂活動,提供各種社會實踐機會,使其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心理素質得到不斷提高。最后,指導教師是研究生學習生活中接觸最為頻繁的因素之一,要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形勢;初中班主任;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18
一、當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這個階段學生的生理快速成長,心理上也會存在諸多的問題,而引發問題的原因也非常復雜。但這個階段同時也是初中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因此教師應為其提供相應的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1.學習方面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響,社會包括學校和家庭在內都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指標單一,而學生“小升初”后,科目增多,學習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再加上青春期敏感的特性,很多新知識在消化與吸收上有著較大的差異,如果只是采用單一的指標來比較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那么學生不但要遭遇各方面的壓力,久而久之還會形成急躁、焦慮的性格,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學習生活。
2.生活和人際交往的問題
伴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當前不少初中生都有富足優渥的生活環境,在成長過程中本身缺乏一定的磨煉,獨立性和實踐性較差,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會以自我為中心,還容易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導致在與同學、教師的相處過程中出現不友好和不和諧的情況,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3.意志方面的問題
初中生的意志力普遍不強,這也與學生日常生活缺乏磨煉有關,主要表現為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做事缺乏耐心、優柔寡斷、無法堅持、虎頭蛇尾。一旦遇到學習問題,就會因為薄弱的意志從失去信心到逐漸放棄,有的甚至還影響自身的生活態度,逐漸累積成沮喪、悲觀和自暴自棄的個性與態度,對其今后的成長產生嚴重的影響。
4.心理問題
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普遍與其身體成長與心理成長所處的關鍵時期相關,因為學生在心智上還不太成熟,很多生活問題和學習問題難以處理,也影響了與同學、家長和教師的關系。更多的是在遇到挫折和矛盾時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并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甚至會因為沖動而擴大矛盾,引發嚴重的后果。
二、班主任班級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關于初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其核心問題為無法將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當中,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因為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引導的工作上做得不夠,只重視知識教育,忽略心理教育。在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和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教師都把學生的成績分數作為唯一的指標,對應的班級管理重心更是集中在成績分數上,嚴重忽略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環節缺失。另外,學校對教師管理學生的評價上也忽略了學生心理教育部分,很多情況下判斷一個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成效,都是從成績與分數的角度進行,這就影響了班主任改進的方向,也使其在班級建設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占據主要部分。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缺乏針對性。由于缺乏實踐與研究,不少班主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解與建樹,更多地是采用刻板和固化的方法來開展工作,比較形式化,未結合學生成長環境的不同、個性的不同來協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這也就導致心理引導效果不明顯。最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還有逐漸萌動的自我意識以及性別意識,這些教師往往都會忽略或是簡略帶過,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不徹底。
三、新形勢下初中班主任工作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1.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現代化的初中教學課堂提倡師生之間建立和諧、理解、平等的新型關系,這種關系的保持與延續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心理管理過程實質上是師生心理的互動過程,這與現代教育理念對教育定義的詮釋相吻合。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和日常相處過程中,只有與教師之間產生信賴并形成期待,才能從中獲得啟示與感染,形成積極的情緒反應。班主任比其他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更應積極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習慣性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合理性與必然性的問題,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后續幫助學生打開心結、徹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2.提高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包含個人的人格、尊嚴、價值與品質,集中體現了一位教育管理者的認知、情感、意志、習慣與信念。這就要求班主任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自身的形象與表現,發揮示范性的作用,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下規范自我行為,逐漸塑造良好的人格與品德。師生在相處過程中,班主任不但是學生的師長,也是合作伙伴,更是學生值得信賴的朋友,從班主任的處事態度中,學生能得到美好的體驗,這樣才能為其精神生活注入活力,無形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3.加強班風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工作重心就是組織與培養班集體,從整體上做到振奮學生的精神,并鼓舞學生學習,使整個班集體的學生都能形成統一的意志與行動,聯同學生與班集體在內都處于不斷進步的狀態中。此外,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其中就包含心理氛圍,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心理狀態,是通過管理者、管理環境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班主任必須具備培養優良班風的能力,為學生樹立榜樣,使無形的榜樣力量成為學生影響身心健康的因素,并在不斷地努力中強化自我認識、自我約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高效管理的目的。
4.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全面發展
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之所以稱之為教育,是因為它能喚醒人的心靈,也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見,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進行,要采取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學生的天性并促進其發展,給予學生足夠的信心和積極的態度,結合學生的個性與興趣來調動其學習發展動力,從而實現人文管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所有學生的支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正處于心理與思想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必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作為班主任,需要正視并重視當前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從各個角度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做到“對癥下藥”,融洽師生關系,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與成長。
參考文獻:
[1]王 林.新形勢下職業中學班主任工作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4Z):14.
[2]索 郎.初中班主任工作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5(14):248.
關鍵詞:心理健康;德育;中職教育
最近的幾年中,我們國家對于中等職業教育進行的改革取得了較大成就,并且發展迅速,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對中等職業學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影響,不利于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現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僅對自身的發展產生影響,還與整個民族的未來有所聯系。所以,結合中職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其觀念,有必要提高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如果在德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心理素質,促進技能的發展,就能達到較好效果。
一、德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論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文件,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德育中是最重要的部分,加強德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學習是由感情以及意志等因素結合起來的一個整體,能夠很好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良好的情緒、向上陽光的人生態度以及豁達處世等都是心理健康的顯著表現,同時也是德育的必備內容。從此就能看出,德育中暗藏著心理教育的一些內容,他們的內容有相互重疊的地方。因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所交叉,就為心理教育可以滲透到德育中提供了理論依據。并且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加親近學生,如果能夠在德育中有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拉近師生的距離,消除距離感,故此就能夠達到兩者的強強聯合,增加效用的深遠影響。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中職德育中的重要影響
機會是需要有特定的廣度和頻率的,教師就是這些機會的給予者。對于這個年齡的中職德育學生的層次來說,他們的要求必須要盡量滿足。教師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并且在此期間,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比如,意志、情感方面等。此時,教師就發揮了其該有的指導作用,適時地給學生幫助和鼓勵。這種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只有把這兩者有效的銜接,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建立好學生的德育,只有這樣,學生面向社會的能力增強了,進入社會后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并且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的策略
構建自由溝通的平臺,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條件。根據心理學家的觀點,人類的情感是人類所具有的巨大驅動力的源泉。有許多的心理實驗也說明這點。如果是在一種和諧健康的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被激發出來,并且逐漸地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開朗的性格以及良好的人格品德。要做到提供和諧健康的環境氛圍,就必須做到把心情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中,而總結出的方法,具體有以下幾點:
1.教師必須重視教育方法,必須明白學生所處的主體地位。在德育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怎樣良好地處理師生的關系。更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注重作為主體的學生的感受和地位,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必須要想辦法縮短和學生的距離感,從而走進學生的世界,和學生齊頭并進地去探索知識和世界。在進行德育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不僅如此,還要做到給學生足夠的信心和上進心,從而養成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2.提高老師的心理素質,在教學中以身作則,維持良好的教學情緒。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怎樣的,直接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心理影響。只有教師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夠完美營造健康的氛圍,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調整好自身的心理狀態,認真備課,以積極的心態來感染學生。
3.增強關于德育的信任度,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中職德育中。一直以來的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把教育的內容結合到學生周圍的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中才能使理論具有說服性。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緊密聯系的事物和生活素材結合起來,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入手,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分析和判斷,達到對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良好教育的目的。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教育必須要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在中職德育中更要恪盡職守地嚴格遵守此項原則,在德育中,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學生個體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良好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中職教師只有在今后的教育中把握好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此為基礎做好德育工作,才能促進中職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PDCA循環原理;PBL教學模式;LBL教學模式;運動處方
一、對象和方法
1.對象:選取2014級新生兩個自然班級為研究對象,其中使用PBL教學模式的為試驗組,以LBL教學模式的為對照組。
2.方法:試驗組首先設定合格的運動處方和PDCA循環原理這兩個重點知識相結合為核心問題,展開PBL教學模式。然后試驗組按各自的體質測試成績自行分成若干小組,制定和完善運動處方。對照組則以LBL教學模式通過聽從健康教育課的任課老師講解和課后復習相關知識后,自主制定和完善運動處方。
二、步驟
1.考評項目合格率的指標
(1)運動處方可行性:A全面了解處方對象的體質和健康狀況。B確定運動處方的目的。C進行相應的運動功能評定。D如何執行處方E自我督促執行處方的方法F定期調整處方。
(2)運動處方完整性:A鍛煉目標B鍛煉內容C 運動量(強度、頻率、持續時間、重復次數)D注意事項。
(3)運動項目多樣性:A處方中運動項目超過5項。B處方中運動項目低于5項。
(4)運動處方目的性:A近期目標:在耐力性項目中心肺功能的改變。B遠期目標柔韌性和力量性指標的改變。
2.PBL教學模式
(1)問題的設立:向試驗組同學提出兩個核心問題:其一,什么是PDCA循環原理,它如何在具體問題中使用。其二,如何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自行制定適合自己進行體育鍛煉的運動處方,并按該運動處方指導進行課外體育鍛煉,而且通過鍛煉實踐過程定期完善它。
(2)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一,指導學生首先查閱管理學方面的圖書資料,學習討論后明確PDCA循環原理,讓其明確在任何按一定規律重復的工作中,為了完善該工作過程中的某些細節問題,都要使用到PDCA循環原理。接下來,指導學生查閱并討論有關運動處方的書籍,使他們明確運動處方的概念、內容及作用、分類方法、制定實施原則及相關注意事項。隨后,指導學生使用PDCA循環原理從理論層面完善自行設計的運動處方。最后通過鍛煉實踐,定期按照PDCA循環原理完善自己制定的運動處方,達到更好的運動效果。
3.LBL教學模式
(1)講授的內容:為對照組學生講授:其一,PDCA循環原理的具體內容及使用它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其二,有關運動處方的所有知識。其三,如何使用PDCA循環原理完善自己制定的運動處方。
(2)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出所講內容的核心知識點,反復通過舉例、提問、復習等方法使對照組學生明晰所講授內容的重點,通過不斷的實踐練習使其能夠完成制定和完善運動處方的工作。
三、結果
四、討論
運動處方是由康復醫師和治療師以及體育教師等專業人士根據處方使用人的目的,在綜合考慮其年齡、性別、運動試驗和醫學檢查基礎上,以處方形式制定的一種體育鍛煉的計劃書。它的內容中必須明確運動的內容、強度、時間、頻率,并寫明注意事項。PDCA是英語單詞Plan(計劃)--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劃的制定;Do(執行)--執行就是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Check(檢查)--就是要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Action(處理)--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認可或否定。成功的經驗要加以肯定,或著模式化或者標準化以適當推廣失敗的教訓要加以總結,以免重現;這一輪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解決。PDCA循環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并且循環不止地進行下去的科學程序。以問題為學習基礎(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的教學模式, 是和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 Lecture Based Learing,LBL) [2- 3] 模式相對而言的, PBL 與LBL 在教學設計理念、實施方式以及教學績效評估等方面均有著根本區別[4 - 5]。依據上述表格內項目可以很明顯看出試驗組制定和完善的運動處方的合格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具體分析如下:首先說可行性,由于試驗組首先查閱相關方面的圖書資料,學習討論后明確PDCA循環原理,明確了運動處方的概念、內容及作用、分類方法、制定實施原則及相關注意事項。在理論明確,思路清晰的基礎上自然能夠制定出可行性高的運動處方,其次由于試驗組是按各自體質測的試成績自行分組,他們實施運動處方的目的性趨于一致,并且通過學習討論后,他們的運動處方的完整性得以提高,只是出于個人的性格特性和體育技能水平上與對照組同學區別不大,所以在運動項目的多樣性指標上和對照組差別不大。綜上所述,PBL教學模式和PDCA循環原理結合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 楊靜宜,徐峻華. 運動處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2.
[2] 黃亞玲, 鄭孝清, 金潤銘, 等. PBL 教學模式探索[J] .醫學與社會,2005, 18( 6) : 56- 57.
[3] 曹洪欣, 王占齊, 張 弛. 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設計與實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5, ( 1) : 76- 78.
[4] 李澤生, 冼利青. 麥克瑪斯特大學/ 問題學習法[J] .復旦教育論壇,2003, 1( 3) : 85- 88.
論文關鍵詞:城市,人口將康素質,亞健康,對策
國民健康指標是衡量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質、優先開發人力資源作為實施人口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實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號。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個不斷開發、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并擴大社會資源,使人們能夠在享受生命和充分發揮潛能方面互相幫助的城市。開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眾、志愿者們通力合作,關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處理健康問題。開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過提高人們的認識,動員市民與地方政府和社會機構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環境支持和健康服務,從而改善環境和健康狀況。目前,建設健康城市已成為各大城市發展的目標,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標。因此,對人口健康素質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口健康素質的科學內涵剖析
世界衛生組織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中對健康下了明確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一種軀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完滿(complete)狀態。1989年WHO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提出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四個方面的健康新標準,內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行為的規范準則來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為。”這就是“健康四維“觀念。
世界衛生組織的多維健康概念不但在學術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健康作為一種完美的境況更應看作是一種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維的,亞健康也必然是多維的。目前,對亞健康狀態尚無一個公認統一的定義和判斷,國內學者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2006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成立暨首屆世界亞健康學術大會”上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亞健康中醫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起草小組提出了亞健康狀態的最新概念。其概念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的診斷標準。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亞健康狀態的界定標準: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勞和虛弱狀態。
②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病前狀態(中間狀態)。
③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狀態。
④與年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狀態。
二、人口健康素質的結構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健康”定義為“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理想狀況”。由此可見,沒病、沒痛、沒殘障,準確來說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上的良好表現同樣是健康的重要指標。同時,世界衛生組織雖然給出了健康定義,但問題是如何解釋健康?什么狀態可以視為“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理想狀況”。因此,我們需要明確到底何為健康,按健康的標準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體的健康水平用一條直線來表征,健康與疾病可謂是直線的兩端。健康到疾病之間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圖1 個體健康水平一維表征圖
如圖1所示,個體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兩個狀態以外,還有第三狀態--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一項全球調查結果告訴我們,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生檢查,診斷為疾病的人也只占20%, 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1999年,WHO宣布:亞健康與艾滋病是21世紀人類最大的健康敵人。目前,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續和癥狀突出的亞健康狀態(嚴重疲勞、肌肉疼痛、失眠等)作為一種疾病來對待,法國把亞健康視為“人類的新傳染病”。我國近10年才開始重視和關注亞健康問題,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都出現了亞健康狀態在人群中與日俱增的情況。初步調查顯示:高級知識分子、企業家、藝術家的亞健康發生率高達70%以上;城市中新興行業如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IT業、新材料業、廣告設計、新聞及行政機關等行業或部門人群中高達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比例接近50%。當前國民亞健康問題加劇,全國老齡人口快速增加,急需進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宣傳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識,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亞健康防治,關注健康長壽。
本研究對通過對亞健康狀況情況進行的大樣本調查,采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編制的《中國人亞健康測量問卷》,人口健康素質可以軀體、心理及社會功能等三個維度來考察,具體見下圖:
圖2:亞健康問卷結構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質的對策及政策建議
(一)建立動態的心理監測預警系統
隨著我國城市進入快速建設期和發展期,我國大中城市也同時邁入了“非穩定狀態”的危機高發期,尤其是經濟發達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
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須建立一個反映靈敏、準確的心理監測預警系統,應對個體及群體心理危機的發生。 1.建立專門的心理監測預警機構。
由點及面,由上至下,層層鋪開,為預防和處理心理危機,有效地協調多個單位和機構:精神衛生服務機構、綜合性醫院、公共衛生機構、120、110、熱線電話、學校、婦聯、青年團、老年人團體、媒體和其他機構;在居委會、社區街道、城鎮等部門,由公共衛生醫療部門設立專門的心理衛生機構或專人負責心理監測預警,從而在整個社會編織起一張生命健康的安全保護網絡。
2.加快隊伍建設。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現有資源,從醫療衛生、教育等行業進行人員選拔,建設一支由心理學專家、公共衛生研究人員及精神衛生控制工作人員組成的心理隊伍;另一方面,支持現有人員提升素質,并加快選拔和培養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員的力度;第三,向不同類型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提供持續的培訓,建立心理監測預警的信息隊伍。
? 3.加快制度建設。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會心理監測預警的法規制度,從制度上規范和保障干預活動的有效進行。尤其對于危害程度較深的突發災難事故的心理干預,更需要制訂周密科學的應急方案,明確宣傳部、水務局、農業局、林業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氣象局、民航局、安全生產監管局、鐵路火車站、科協、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的責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應急機制。同時,對已經接受心理監測預警介入的人員進行心理動態跟蹤。
4.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通過媒體和其他方式獲得公眾對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工作的支持,提高公眾的精神衛生意識,促進有心理問題的人盡早尋求幫助。通過建立醫療、衛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救助網絡,設立專門網站,定時通告社會注意和幫助高危人群。特別針對壓力巨大、容易產生心理危機的行業,通過講座、培訓、輔導等各種措施,提高心理監測預警的覆蓋面。同時,要樹立危機預防與干預的理念。思想上,要堅持以人為本,高度認識理解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對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預防為主;方法上,要堅持教育性、系統性、常態化。
5.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網絡。
心理監測預警,必須動員各方的力量,構筑全方位、多途徑工作網絡:在全市范圍內,形成“市政府—危機干預專家指導小組—社會各類基層部門”等立體網絡。
6.提高危機干預的效果。
在危機干預時,需不斷評估干預措施是否產生了預期效果,以便隨時根據實際需要對計劃做出調整和修改,以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二)周期性的開展“心理體檢”,將其納入健康檢查體系
通過定期體檢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況,已成為很多人的共識與習慣。不過一個人的健康實力與健康管理范疇還不止于此。WHO關于健康的定義,除了生理健康,還有心理與社會適應力水平,而這兩項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實力。
因此,在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的今天,工作壓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為困擾現代人的主要“心結”。而一些壓力和情緒長期得不到舒解則可以導致軀體化癥狀:如腹痛、胸悶、背部疼痛、惡心、嘔吐、不能耐受某種食物、氣促、心悸、頭暈、等癥狀。有調查顯示,到醫院就診的患者,超過半數并未見生理性病變,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為心理狀況隱藏在內心,人們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卻很少像身體狀況那樣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一項調查顯示:全國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年調查局部地區各類精神疾病總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實際上到醫院就診的比例,遠遠低于發病率。
生理體檢是為了能夠主動掌握身體的情況變化,對可能發現的問題及早治療。“心理體檢”也一樣,許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潛伏期”,如果盡早通過心理測評等手段及早發現,則可以防止心理問題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內有一種最能促進身體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緒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懼和憂慮,病就會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會因為心情愉快而出現明顯好轉。
心理體檢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樣是日常就可以進行的基礎服務“心理體檢”應該定期或者根據個人情況不定期地進行,從大健康的概念出發,整合考慮軀體、心理與社會適應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體體檢的基礎上,加入心理體檢。
(三)增強身心健康的保護因素,減少身心健康的危險因素
1.危險因素
凡引發人們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稱為危險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環境差、
文化氛圍不好等。 2.保護因素
凡促進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稱為保護因素,如幸福感、對市民的認同水平等。
(四)加強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愿地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和影響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促使個體或群體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組織行為改變。誠然,改變行為與生活方式是艱巨的、復雜的過程。許多不良行為并非屬于個人責任,也不是有了個人的愿望就可以改變的,因為許多不良行為或生活方式受社會習俗、文化背景、經濟條件、衛生服務等影響,更廣泛的行為涉及生活狀況,如居住條件、飲食習慣、工作條件、市場供應、社會規范、環境狀況等。因此,要改變行為還必須增進有利健康的相關因素,如獲得充足的資源、有效的社區領導和社會的支持以及自我幫助的技能等,此外還要采取各種方法幫助群眾了解他們自己的健康狀況并做出自己的選擇以改善他們的健康,而不是強迫他們改變某種行為,所以健康教育必須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過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進計劃
健康促進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為廣義。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發表的《渥太華》中指出:“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身健康的過程。”這一定義表達了健康促進的目的和哲理,也強調了范圍和方法。
《渥太華》并提出了健康促進的五點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進超越了保健范疇,它把健康問題提到了各個部門、各級領導的議事日程上,使他們了解他們的決策對健康后果的影響并承擔健康的責任。
1.健康促進的政策由多樣而互補的各方面綜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規、財政、稅收和組織改變等。
2.創造支持性環境人類與其生存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對健康采取社會-生態學方法的基礎。健康促進在于創造一種安全、舒適、滿意、愉悅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任何健康促進策略必須提出:保護自然,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
3.強化社區性行動健康促進工作是通過具體和有效的社區行動,包括確定需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做出決策,設計策略及其執行,以達到促進健康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核心問題是賦予社區以當家作主、積極參與和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
4.發展個人技能健康促進通過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這樣做的目的是使群眾能更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健康和他們的生存環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選擇。
[關鍵詞] 循證護理;中小型醫院;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a)-120-02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明確地將科研結論與其臨床經驗及患者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的依據的過程[1]。它是近年來國內迅速興起的一種新的護理理念與工作模式,可以針對在護理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實踐和理論問題,通過進行實證文獻檢索,得到與臨床護理決策相關的證據,從而尋找到最佳的護理行為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實施,再用批判性的眼光來實施評價,并通過一定方式進行交流或推廣,最終達到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的目的。但在推廣循證護理的過程中,由于軍隊中、小醫院硬件與自身環境等不足,循證問題提出的限制、循證支持來源的不足、循證觀察的制約、循證應用的局限這些困境[2]也同樣存在。如何開拓性做好這項工作, 筆者現結合實踐作探討如下:
1掌握實施循證護理的做法
常規護理程序的 5個步驟(評估、診斷、計劃、實施、 評價)規范了護士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步驟。結合“JBI循證衛生保健模式”[3],護理人員在實施循證過程中著重應考慮的核心問題是:最新最佳證據、提供照護的臨床情景、患者的要求和偏好、專業人員的判斷,并以此將循證護理分為4個步驟:證據生成、證據綜合、證據傳播和證據應用。該模式中每一個組成部分均相互影響,達到促進整體健康的目的。
1.1證據生成
即通過評估,針對具體患者提出具體問題。這是健康教育程序第1步,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收集患者健康學習需求資料的過程[4]。對特需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應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因此,責任護士要做好以下方面資料的收集。
1.1.1 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生活習慣、患者其他特殊狀況等,可通過會談法獲得。
1.1.2 患者心理和社會狀態,可通過心理評定量表結合臨床觀察獲得。
1.1.3 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需求:包括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基本檢查治療和護理等,可通過會談法獲得。
1.1.4 患者對疾病預防和控制方面知識:可進行常規出院指導及自我護理需求的特殊征詢獲得。
1.2 證據綜合
提出臨床問題后,責任護士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問題,圍繞問題確立健康教育內容,并應用計算機網絡檢索有關文獻,查閱與收集各種具有權威性的護理專業雜志的臨床科研類文章,進行證據綜合性確認。
1.3 證據傳播
對資料的可靠性、實用性進行分析、評論,通過評價獲得最佳研究實證。
1.4 證據應用
首先將獲得到的健康教育內容與臨床專業知識及護理經驗相結合應用于患者。可采用圖片、錄像、以及講解等各種方式向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和預防保健知識更進一步熟悉。臨床實踐實施后做出評價,可通過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飲食習慣、健康保健知識等來評價循證健康教育實施的效果。另外,還需了解患者的滿意度是否提高,總結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2開展循證護理要注意的問題
2.1 確認主要健康問題是前提
在循證護理步驟中首位是收集服務對象原始資料,梳理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這需要首先確認“問題”是否是患者當前或近期潛在性影響健康的主要問題,借助護理手段能否緩解或解決。“問題”存在與否、是否突出決定著護理措施的正確選擇及最終期望結果的評估。就循證護理而言,是提供檢索和從中有針對性地選擇護理方案的前提。
2.2正確判定相關因素是關鍵
為進一步明確患者健康問題(護理診斷),往往需要附加引起該“問題”的原因或相關因素,以此說明導致“問題”的最直接因素,使“問題”定位明確、局限。如:睡眠型態紊亂:與環境噪音有關;恐懼:與手術及預后有關;生活自理缺陷:與關節強直有關等,事實上每一個“問題”針對不同患者都會有不同的相關因素。而此“因素”與之緊密相關的“問題”相比更具體、更具有個體針對性,故提示在尋求循證護理支持時,優選最佳護理路徑服務于患者應重點考慮引起患者健康問題的最直接因素,使措施實施的定位符合患者個體的意愿,特別是在開展科學規范的床旁循證護理時,使總結出的護理經驗更具有借鑒價值和推廣意義。
2.3科學尋覓最佳證據是切入點
臨床常能看到定位高、措施全、內容雷同的護理計劃,很少顧及患者的個體意愿和感受,事實上這是一種阻礙我國護理專業發展思維模式的誤區,是制約我國整體護理向更高水平提升的瓶頸問題。循證護理則倡導當前最佳證據、患者的意愿與個人臨床經驗有機結合的理念,當前提供護理措施的最佳證據的重要性,更強調措施選擇與當前最佳證據的吻合性,將效果和患者感受做為能夠推廣并使廣大護理人員能重復借鑒的依據。
2.4落實床旁循證護理是目標
循證護理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證據、應用最佳證據的護理實踐過程。面對著臨床健康問題相同、相關因素接近的患病群體,也會因年齡、民族、文化背景、教育經歷、治療方案的不同而存在護理措施選擇上的差異。循證護理為臨床工作者提供了一條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思維模式和精細化解決問題的路徑-床旁循證護理。
2.5 要注意充分利用信息網
常用的循證資源數據庫包括:Cochrane圖書館的系統評價數據庫(http//省略)、英國醫學雜志社出版的《臨床證據(Clinical Evidence)》數據庫(省略/products/elinical/clinicalevidence.cfm)、美國國立指南庫(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guidelines.gov)、英國指南庫(his.ox.ac.uk/guidelines)、加拿大指南庫(CMA Infobase)(mdm.ca.cpg―snew/cpgs)、JBI循證實踐中心數據庫(joannabriggs.edu.au)等。檢索原始研究論文可通過MEDLINE、CINAHL、EMBas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等數據庫。軍隊醫院內部的軍衛網絡對數據的搜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討論
3.1循證護理能提高健康教育的科學性
長期以來,護理實踐活動多靠經驗的積累和總結,86%的護理人員能夠在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但仍停留于經驗式地解決問題[5]。健康教育也往往按照護士的臨床經驗和書本的理論知識來進行,不免帶有一些不確定性和經驗性,循證護理可以針對健康教育中的疑難問題,建立專題進行系統的文獻查找,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有價值的研究證據,通過分析與評鑒,結合專家經驗和患者的意愿,拿出最科學的健康教育方案,這對于軍隊中、小醫院的護理人員開展護理工作特別有益。
3.2循證護理能促進健康教育對象的參與性
在醫療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及醫學模式迅速轉變的今天,醫護人員必須轉變觀念,醫療護理要以患者為中心,了解并滿足患者的潛在需求[6] 。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循征護理提倡的是個性化、主張在護理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意愿和價值觀。因此,護士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應鼓勵教育對象主動參與到健康教育中來,優先考慮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讓教育對象參與健康教育計劃及決策的全過程,使健康教育既具有針對性、又具有個性化的特點,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
3.3循證護理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能激發護士學習的積極性
在循證護理實踐過程中, 應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尤其是管理人員,使之能調動護士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積極性。護士要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資源,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同時提高發現、解決及處理患者實際存在健康問題的能力,而這恰恰是具有較低學歷的護理隊伍所欠缺的[7]。軍隊中小醫院尤其應注意。
3.4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密切了醫、護、患的關系
循證護理是在循證醫學的影響下而產生的護理觀念,循證護理使護士以最新、最科學的方法實施治療,加強醫護間的協調,避免傳統的命令與服從的關系,使臨床護理人員能夠獨立、科學的思維、決策和行動,同時循證護理要求告知患者有哪些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及這些診療方法的作用及價格,患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進行選擇,把患者的主觀意愿、感受作為直接的、重要的證據,護理人員會更加關注患者的主觀感覺,關心和體貼患者,由于患者的參與,密切了護患關系,推動建立醫、護、患密切合作的“診治聯盟”,從而為患者提供最新、最科學、最有效、最經濟的診療護理方案,也能提高護理實踐的科學性,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護理理論的發展,提高整體護理水平。
[參考文獻]
[1]胡雁,李曉玲.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8.
[2]王小俊.基層醫院開展循證護理困境分析[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21(3):268-269.
[3]PearsonA,WiechulaR,CourtA et al. The JBI mode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J].JBI Reports,2005,3(8):207-215.
[4]賽小珍,柳曉靜,劉勤樸.護理程序在骨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1):61.
[5]嵇艷,崔焱.護理人員循證實踐基本素質構成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 (28):6.
[6] 徐芬.首注健康教育負責制在急診輸液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05,4(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