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1: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危機的解決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個詞一百元周,喻意:一周之內包括全部的餐飲、交通、娛樂、購物、保健、運動等消費加起來,控制在100元以內。意圖是倡導大家在生活中節省下不必要的金錢花銷,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有意義。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的概念在現在來講已經不再是一句空話,從大方面來說,百元周可以節約地球的資源,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從小方面來說,能為我們節省下來不必要的開銷,把錢花在“刀刃”上。
在這里我給大家透露一下我節約的小秘方:
用一大張餐巾紙擦一下嘴的話會很浪費,我會把餐巾紙撕開分成兩次用,這也算是為環保做貢獻嘛!
平時洗澡時,我會把先流出的冷水放到一個桶里,這些水用來洗抹布、沖馬桶等都可以,即環保又節省。
結塊了的鹽和砂糖不要丟掉,倒在紙巾上放在微波爐里加熱后包起來,用手揉揉就可以恢復原狀,就可以繼續使用啦!
平時去餐廳吃飯的時候,我會把沒吃完的菜打包回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情都可以不經意間做到節約,大家要用心去行動,不過在這里巧巧也想提醒一下大家,百元周提倡的應該是一種節約的概念,大家還是要注意好好吃飯,不能傷了自己的身體噢!要在自己能夠力所能及的節省范圍內,做到節省、節流、節儉。
金融動蕩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逐步顯現,百姓生活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通貨膨脹、失業威脅、荷包縮水等問題接踵而米。未雨綢繆、準備“過冬”,眼下幾乎成了百姓的共識。我們不是專業的股民,在手中的股票被套牢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去探究什么時候是股市的最低點然后操底,這樣反而容易讓自己越陷越深。但是,也不能因為經濟危機,總是持幣觀望,不敢投資,錯失收益的好機會。經濟危機下的節約化生活并不是不花錢,重要的是做好資產的合理配置,降低家庭的財務風險,而不是降低生活品質來應對經濟危機。應該在危機中認清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
金融危機下,現金為王
不要把過多的資金投資不動產或者泡沫行業,建議多持有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或債券型基金,靈活方便,有好的投資機會,可以隨時變現。追求資本的安全性和靈活性。
保持良好的心態、長期持有
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會持有部分股票,而且按2008年的行情,賬面肯定會發生很大的虧損。不要心急,保持良好的心態。現在目前是虧,那我就長期持有,總有一天能回來。改做一些定額定投,分散風險,逐步加大持有量,待到時機好時再贖回。
先保障、后收益的理財策略
檢查一下全家的保險情況,看看保障夠了沒有,特別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有沒有足夠的保障。一般建議全家全年的總保費支出在年收入的10%-15%。有了很好的保障,再來談投資收益,分散家庭財務風險。
投資房產需謹慎
這場金融風暴,從源頭來追溯,是源于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即次貸危機的加劇,逐漸擴散到世界金融體系,并迅速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此可見,房地產泡沫破裂造成的金融風暴對于全球經濟來說,破壞力是非常大的。而當前房地產屬于高風險投資,根據專家介紹,中國的房價還會有一輪新的調整。
開源節流
開源當然就是要多些賺錢的路子了。節流當然也很重要。以前一些大手大腳的花錢習慣要收斂一下,三思而后行,是否是生活必需品,是否是可以緩緩再買的東西。大額的商品是不是夫妻雙放協商后再行購買。大額商品用信用卡付款,享受50天左右的免息期也是不錯的選擇。
合理配置資產 調整財務狀況
1.1受國內外需求萎縮的影響,中國建材行業正遭遇著海外需求萎縮、國內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內憂外患”。首先,建材工業的出口,感受到“冰火兩重天”。由于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國際市場萎縮,需求下降,使我國以出口為主的建材企業生產經營受到了很大影響;其次,國內以內銷為主的建材業也同樣遇到了需求下降、市場萎縮的的困擾。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居民消費能力和購房、裝修意愿降低。加上國內樓市持續調整,房地產市場走向低迷,裝飾裝修業需求萎縮,樓價下滑,消費趨于理性,從而導致了建材產品需求下降。當需求下降時,建材產品價格也隨之下降,給企業銷售帶來了直接的負面影響。
1.2受成本、環保、市場等方面的影響,給建材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在身處金融危機的建材企業中,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且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由于近年來原燃材料成本持續上漲,勞動力和環境成本增加,營業、管理和財務費用大幅增長等因素,加上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等多重風暴一一襲來,使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再加上成品價格一路走低的影響,不少企業盈利能力和經濟效益急劇下降,大部分企業只能得到薄利,甚至沒有利潤。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生存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許多企業只能維持生存。
1.3隨著金融危機的漸次傳導和滯后連鎖效應的不斷釋放,建材業還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加劇了世界各國對此次危機的悲觀預期。這種“急性傳染病”的危害首先是使信心降低、預期減退,使企業對未來前景極為擔憂,投資意愿不足。如果國內外兩方面的市場信心不能及時恢復,建材企業的壓力會更大。
2應對金融危機的機遇點
2.1經濟危機賜予企業政策利好的機遇。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會帶來了更多的政策雨露,這為我們釋放企業能量提供了機遇。目前,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幫助企業克服困難、渡過難關,保證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金融服務和財政力度等振興經濟的相關政策措施,這些利好政策為每一個有準備的企業所關注,所運用,并變為發展自身的機遇。
2.2經濟危機賜予企業調整重組的機遇。提高產業和企業競爭力,客觀上需要經過一輪調整重組的過程。無論是產業布局、產品結構還是發展模式,都要進行新的變革與升級。雖然這些事情本來就應該做,但在危機的沖擊和壓力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得以凸現,不少粗放型企業經營困難,許多問題在目前形勢下顯得更為突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意味著更激烈的大浪淘沙和優勝劣汰,市場將會伸出它那只“看不見的手”,迫使我們轉變發展方式,對已有的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逼迫我們對每一個進入建材領域的投資者進行優化組合。
2.3經濟危機賜予企業練好內功的機遇。長期以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通道下,國內建材業之所以發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國內人工、土地、建材資源、環保等低廉的成本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建材企業往往只想到賺錢,而對管理差、內功弱、同質化、低門檻、低產出和機體自身是否完善、結構是否優化等突出問題卻無暇思考。危機時刻,引起外需突減,內需萎縮,市場低迷。強大的市場壓力正逼迫企業改變過去低成本、粗放型競爭的模式,通過提升管理、改革創新來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為國內建材業練好內功、強筋壯骨帶來了機遇。
2.4經濟危機賜予企業降本增效的機遇。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出現周期性放慢,在內外需求出現萎縮的情況下,將相應地帶動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減少,使國際國內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繼續大幅上漲的動力明顯不足,企業生產成本有望繼續大幅全面回落。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重新與供應商進行價格、付款條件的談判也會比景氣時容易得多,這也有利于降低采購成本。
2.5經濟危機賜予企業人才儲備的機遇。金融危機帶來了許多企業的停產倒閉,也導致了大量的人才失業,此時正是致力于發展壯大的企業進行人才技術儲備、選聘優秀人才、補充新鮮血液的最好時機。同時,由于就業的不景氣,以往民營企業總不被人看好,去外企、大國企是多數就業人的心態也正被改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認可民營企業,此時有更多的機會讓民營企業選人用人,為來年的萌發成長積蓄力量。
2.6經濟危機賜予企業產品儲備的機遇。中國建材業多數屬于原材料和技術兩頭在外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不注重研發,開發新技術新產品能力有限是國內建材企業的通病,這嚴重影響了國內建材業的競爭力。此次金融風暴使不少企業市場萎縮,生產經營受到影響。但此時可以騰出精力,利用好經濟復蘇前的大好時機,根據客戶的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因地制宜進行產品的原創型研發與升級,儲備更多的新產品,為危機過后增添一分勝利的砝碼。
2.7經濟危機賜予企業搶占市場的機遇。危機期間,不少企業因資金困難等原因而陷入困境或倒閉,他們以前占據著的一方領土會帶來一定的市場空間,這給留下來的企業擴大市場份額搶占市場提供了機會。同時,經濟危機造成各國購買力下降,使得價廉物美的中國建材產品具有了相對優勢,也為我們搶占國際市場提供了商機。
2.8經濟危機賜予企業并購擴張的機遇。此次金融危機使經濟周期進入谷底,境外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外地能夠被并購的目標企業數量會增加。很多因資金鏈斷了的“休克魚”急需尋找實力雄厚的企業對他們進行并購。這對于國內品質優良的企業來說,正是用今天的財力換取明天的實力的好機會,并且這樣的機會是千載難逢的,在經濟繁榮時期是不可能有的,在經濟危機結束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也是不會出現的。
3應對金融危機的著力點
3.1在調整戰略上著力。危機時刻,許多企業原來的發展戰略已不符合當前的發展環境。只有對原來的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和重新審視,根據自身實力和市場變化盡快制訂出符合自身情況的“特色戰略”和冷靜穩健的經營策略,這才是企業在金融危機條件下實現平穩增長的核心和制勝法寶。定企業未來生存和命運的問題。
3.2在提高質量上著力。在危機面前,能夠化危機為轉機的根本秘訣是“產品質量”。只有產品質量提高了,才能把有限的市場變成無限的市場。為此,企業一是要從強化產品質量入手,進一步加大品質管理力度,健全產品檢測系統,加大開展標準化工作,努力提升質量檔次,著力提高服務水平,以優良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搶占高端市場。
3.3在風險控制上著力。金融海嘯最大的破壞性就在于其走向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要學會識別潛在風險,提前采取規避措施,設計好應急方案,防止某一鏈條上供應鏈斷掉,做到防患于未燃。
3.4在成本管理上著力。成本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危機面前,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企業要增強成本意識和過緊日子的思想,在各項開支上精打細算,通過增加消耗指標,設立以消耗指標考核為主要內容的“低消耗”、“低成本”控制體系來加強生產和經營環節的成本和開支的監控。同時要自覺規范市場秩序,堅決杜絕低價競銷,注意防止競相殺價等不正當競爭。
3.5在自主創新上著力。創新是競爭力的靈魂,是企業的發展之本和動力源泉。當前,企業要認真找準自己的定位,通過聯合國內一流的院校,從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方面加強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引進更新先進設備,開發節能新型產品,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加快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與升級,最大限度地減少同質化帶來的缺點和利潤損失,以高性能、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引領行業進軍新高度,在新一輪發展中爭取先機,創造更大利潤。
3.6在調整重組上著力。推進行業調整和聯合重組,是行業健康發展和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當前,要把行業發展的著眼點轉移到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來。通過調整整合,從而促進產業的整體提升和集約化經營,使建材業開辟新的發展道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3.7在市場開發上著力。目前,市場日益融合化,全國正在一體化。雖然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和挫傷了企業原有市場,使整體市場下滑。但需求下降不等于沒有需求,建材業的社會需求無盡頭。企業要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市場,緊緊跟蹤國內外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經營對策,延伸業務觸角,著力研究發掘消費者的需求,放眼全國進行市場搶奪,努力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
3.8在隊伍建設上著力。未來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企業發展之本。企業要找準機會,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人才儲備契機,養精蓄銳,引進高層次的技術、管理人員,儲備業界精英,充實原有的管理團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實力。
關鍵詞: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轉型;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6-0168-02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依托瀕臨港澳的地緣優勢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一向處于領先地位,為拉動廣東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珠三角地區的外向型經濟也越來越受到發達國家同類產業的沖擊,再加上全球范圍內經濟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都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珠三角地區也不例外。這些都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能否應對這些挑戰成了攸關該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怎樣做好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轉型,使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當前形勢下,珠三角地區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因此首先應該對當地產業結構的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和探討,找出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和存在的問題,然后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我們可以從不同渠道看出當前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產業鏈價值較低,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方面,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1.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
在整個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以來都占有絕對優勢,它不僅解決了當地乃至全國其它地區大量勞動者的就業問題,也為當地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趨勢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早期是符合積經濟學規律的,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競爭壓力的增大,這種經濟發展戰略的負面影響也在逐漸凸顯,加之當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多數是依靠資源和勞動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隨著“用工荒”問題的深入,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變得不能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因此珠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轉型方面首先不能回避的就是做好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問題。
2.制造業占優勢。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珠三角地區始終堅持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實現了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騰飛的目標,而且成為了全球主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也為我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制造業的發達不僅提高了第二產業在當地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為我國賺取了大量的外匯,成為推動當地乃至東南沿海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當地制造業發達的前提是建立在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以及發達國家的來件加工產業的基礎上,因此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發達國家將相關產業向其他地區的轉移,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的發展也面臨很大的瓶頸,以往的優勢產業逐步為東南亞和其它地區所取代。這些問題是當前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時必須考慮的。
3.產品附加價值較低。
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中占優勢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制造業,而這兩個產業生產的產品與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的產品相比,劣勢極為明顯,主要體現在產品附加值低,國際競爭力差方面。生產同樣的產品或者將當地生產的產品貼上品牌所有國的標簽,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所獲取的利潤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相關企業。因此當地的加工制造業雖然已經進入全球價值鏈當中,但是尚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產品的附加值非常低,這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產品附加值低主要原因不僅在于當地的一些企業滿足于來件加工,缺乏品牌意識,而且也與當地地區自主創新能力不夠,未能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這也是制約珠三角地區制造業乃至國民經濟增長的瓶頸,因此社會各界都必須對此問題給予足夠重視,著力加以解決。
通過對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現狀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地的產業結構的確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今后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敗地位,社會各界必須集思廣益解決這些問題,筆者也有一些建議:
二、如何做好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
1.圍繞《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進行產業結構轉型。
關于珠三角地區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國家發改委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文件指出了一些解決措施。該文件不僅指出了加快珠三角地區改革和發展的意義,而且也指出了今后發展的目標和總體要求,文件在分析當前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現狀的同時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法,對珠三角今后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綱要》對當前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而且還從全國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分析了珠三角地區全國范圍內的經濟定位問題,指出廣東地區應該在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面尋求突破,文件尤其指出應該深化粵港澳合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極。而文件對當前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方面存在的諸如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都給出了解決措施,著力要求當地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正是因為文件對當前珠三角地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以《綱要》的精神為指導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問題。
2.引進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的資本技術構成。
關鍵詞盲動性;群體心理
經濟的發展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現實生活中沒有哪個人能夠脫離經濟的束縛而獨立存在。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在3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之后,對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也變得空前熱烈起來。
現實世界中,人們的思維方式紛繁負責,各不相同,從而導致沒有一種經濟學理論能完美地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譬如說,當經濟危機來臨時,人們便會由于擔心貨幣貶值而大量購物,購物的結果又導致貨物漲價,貨物漲價的結果又進一步促使貨幣貶值。如此惡性循環下去,直至經濟完全崩潰。
一套先進的經濟理論必然符合人、尤其是一個較大范圍的人群的心理需求,必然對人群的心理變化有一定的預測,并結合這種預測來提出相應的對策。
人的心理有一種盲動性。也就是說,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而沿著別人的思路走下去。對于社會的整體發展趨勢,絕大多數人不能把握,而總是亦步亦趨,盲從盲動。因此,當社會經濟稍有變動時,他們便無所適從,而更容易跟著、照著別人的路子、方法去做,于是就很容易產生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從而導致了較嚴重的后果。人總是有趨利避惡的本能,在法不責眾的思想蠱惑下,明知不對,多數人總還是要繼續去做。筆者于2008年至2010年3年間,在西南、西北、中南等多個省區,做了相關調查和驗證。在西北某縣流行栽種蘋果,可是該縣絕大多數地方土質并不是非常適合栽種蘋果。筆者采訪了近50位農民,問明知栽種蘋果收入并不高為什么還種,38%的人認為,栽種蘋果是領導們需要政績,所以只要種了,領導會給補貼,還有54%的人說不知道種什么好,看到有人種了,也就跟著種了。在西南某市,一度有很多店鋪都打上電腦維修的招牌,僅某一個區,最多時有70余家專業電腦維修店,但是能從事專業芯片維修的僅有1家。于是便出現了一種奇怪現象,需要維修電腦的找不到地方修,絕大多數電腦維修店卻無事可做。于是,有的僅靠零星的電腦硬件銷售艱難度日,有的又轉入其他行業謀求發展,社會成本便在這轉型與等待中大量消耗。
研究經濟理論,提出經濟發展策略,首先要考慮到這種盲動性。要盡量避免這種結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根本出發,在研究社會發展需求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宏觀政策控制,尤其是通過政府調控和引導,引導經濟的發展,引導行業的發展,從而引導社會經濟形成良性發展,使經濟現象的變動受到良好控制。人是一種群體性動物,大多數人的經濟行為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研究社會群體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變換,結合現狀,對社會人群體進行指導,使人們明白社會發展趨向、社會需求、環境條件,從而導引社會選擇,使經濟走向良性發展,這樣的經濟研究才有實際意義。
當然,并不是結合了整個群體心理的經濟理論就一定是正確的,任何理論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是不能成其為真理的,至少暫時是不可信的。實踐,也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提出的經濟理論都還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然后,才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各種事物包括科學理論的更新換代都非常快,似乎讓人覺得難以適應。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我們能抓住這個“宗”來看待、把握和處理問題,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用經濟理論解決問題的根本就在于用活學活用的方法,把經濟理論和人們的思維方式緊密聯系起來,從人們內心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不但使經濟理論有了實踐的依托,而且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一、任何理論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把經濟理論和人們的思維方式緊密聯系起來形成的解決方法,就是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得到的結果,是通過了實踐檢驗的正確的解決方法。二、經濟理論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取得的寶貴經驗的總結,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把經濟理論和人們的思維方式緊密聯系起來,也就是把理論用于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理論不但用于改變現有的經濟狀況,還通過對人們思維方式的把握而更大程度的影響著未來的經濟發展,這就使得經濟理論的作用擴大了很多,從而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只會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往往忽略了它更深的、更大的作用。他們只會從經濟理論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卻忽略了一個根本的事實——再完美的經濟理論也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它巨大的作用。隨著時間滾滾前進的車輪,歷史終究會告訴他們,把經濟理論和人們的思維方式緊密聯系起來所得到的結果是正確的。
關鍵詞:營銷危機;營銷危機根源;管理策略
1、企業危機的根源
營銷危機的發生根源可以從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來探討。大多數情況下,營銷危機的根源是源于企業內部的原因,外部原因一般起到的作用只是導火索性質的觸發作用。某些情況下,由于突發事件或自然災害(如美國的911 事件、我國2003 年的S A R S 疫情、2008年的經濟危機等)引發某些相關企業的營銷危機則是例外,外部原因似乎起到了更為直接、更為重要的作用。
1.1企業內部原因
1.1.1.營銷觀念陳舊落后,不合時宜
營銷觀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從傳統的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到后來的市場觀念,乃至上世紀中后期出現的生態營銷觀念、社會營銷觀念、綠色營銷觀念、大市場營銷觀念、4 C 營銷觀念等,營銷觀念的發展從未停止過。企業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營銷觀念,便會造成營銷危機出現幾率的增加,這是企業營銷危機深層次的原因。具體地,企業在營銷理念上常見的錯誤有營銷近視癥、營銷遠視癥、營銷浮躁癥等。
1.1.2.營銷戰略、營銷策略不恰當或出現失誤
企業營銷是社會大系統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個有機統一的子系統,它的營銷戰略、營銷決策必須與社會大系統協調統一。企業如果在戰略制定、市場調研、市場細分、產品研發、產品銷售及服務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偏差或失誤,都會導致企業陷入營銷危機,例如產品滯銷、質量問題、財務問題、成本危機、顧客投訴、渠道商倒戈等。
1.1.3.營銷管理出現問題
企業營銷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企業營銷的各個方面,既有科學管理的技術性問題,也包含了企業文化構建的文化性問題,管理者和員工的職業素養直接影響企業營銷的效果。如果營銷管理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諸如企業員工不講職業道德、缺乏職業素養、企業凝聚力減弱、員工忠誠度下降、頻繁跳槽、績效下降等,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的營銷活動,破壞企業的形象,導致企業陷入營銷危機。
1.1.4.企業防范營銷危機的意識淡薄
很多企業對于營銷危機普遍缺乏足夠的、必要的防范意識,特別是有些市場營銷比較順利的企業,陶醉于因種種原因暫時較好的營銷業績,未能夠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一旦外界環境有所變化,營銷危機便隨之來襲,使人猝不及防。
2、營銷危機的管理對策(思路)
2.1全面樹立營銷危機意識
一個企業及其員工對營銷危機的敏感程度, 對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以及抗擊營銷危機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決定了企業能否較早察覺到可能發生的營銷危機和進行營銷危機預控。而這又取決于企業員工是否具有較強的營銷危機意識。
2.2營銷危機的防范措施
一般而言,企業防范營銷危機的成本遠低于危機來臨時的處置成本。所以做好營銷危機風險預警,提高企業規避和承受風險的能力應該得到企業管理者的充分重視。具體地,企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防范營銷危機的能力。
2.2.1 .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營銷觀念,樹立全心全意為消費者服務的營銷理念,這是企業營銷之根本要義。離開這一點,企業的營銷戰略、營銷策略都將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防范營銷危機也就成了無本之木。
2.2.2 .正確制定營銷戰略和營銷策略,樹立并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企業防范、抵御營銷危機的有效手段。正確的營銷戰略與營銷策略是建立在對市場需求、市場環境的準確判斷的基礎上的,這樣就能夠有效地規避市場判斷錯誤造成的營銷危機。
2.2.3 .構建先進的企業文化,加強與改善企業的營銷管理,處理好各種關系,包括與內部員工、顧客對象、政府機關、社會公眾、傳播媒體等的關系。因為營銷管理、公關管理不當,也是造成營銷危機的重要根源之一。
2.2.4.配備專業人員和組織,加強對營銷危機引發因素的評估與預測,建立有效的營銷危機預警機制,并且要居安思危,制定營銷危機處置的預案,提高應對營銷危機的能力。任正非《華為的冬天》告訴我們,企業要在高速發展的“春天”對可能即將來臨的“冬天”(營銷危機)進行研究、預備。
3、營銷危機的處置策略
3.1 .減輕化解:公關策略
公共關系的核心是溝通,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及時了解公眾對營銷危機及有關企業的認識,正確評估營銷危機造成的影響。這為企業處置解決營銷危機提供了基礎和前提。在此基礎上,企業應當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時間向有關人群,如社會公眾、危機有關人員、內部員工、渠道成員、新聞媒體等進行情況說明及提出處理意見,消除或減輕業已造成的不良影響,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
3.2 .主動出擊:反抗策略
反抗策略指的是企業通過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危機因素對企業營銷的不利影響。這是一種正面反攻的態勢,需要企業正確判斷營銷危機的起因,并且條件是這種因素是企業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企業出現的問題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產品質量危機,那么企業可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改善生產工藝,限期提升產品質量,處理善后事宜,恢復產品形象。如果危機起因系企業不可控因素,則不宜采取此種策略,以免犯方向性錯誤。
3.3 .修正轉化:轉移策略
如果企業在一定范圍內遭遇營銷危機,短期內又無有效措施改變,那么可以采取轉移策略,包括產品用途轉移、市場轉移、資源轉移等(王德勝,2008),以保存企業實力,集中企業優勢資源,尋求新的更有競爭力的優勢項目,從而化解特定范圍內的營銷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講,營銷危機實際上也是企業營銷的一個“轉機”,抓住這個轉機,企業的營銷危機可能會變成企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契機,雖然這種情況看上去似乎是企業的“無奈之舉”。
3.4 .終極解決:創新策略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于5月上旬到了中國,隨即在一周的時間里與中國經濟領域的聰明頭腦們針鋒相對地論戰,并指出中國經濟存在的種種問題,且不局限于經濟本身。
“最初《紐約時報》請我撰寫專欄時,只是希望我寫一些有關新經濟的變化和全球化的影響等方面的文章,但隨著事情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談到了政治。”克魯格曼說。
從報道中得知,他以批評者和“毒舌”著稱。他曾成功預測出亞洲金融危機,他一直指摘布什政府的錯誤決策導致美國出現危機,如今奧巴馬的救市政策也被他認為遠遠不夠且缺乏直接性。
在克魯格曼眼中,2009年的經濟小幅復蘇,只是使世界經濟剛剛走出“重癥監護室”,經濟復蘇速度仍然會比較緩慢,很有可能像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那樣進入“失落的五年、十年”。
和那些受邀來到中國后高唱贊歌的場面主義者相比,他是那種觀點頗為犀利且往往能一語中的的家伙。對于他所提出的問題,或者批評,無論在將來被證明為對或錯,都是我們當下值得深度思考的問題。
人民幣難成國際貨幣
“我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了,如果我活得足夠長,還是有希望看到的。”克魯格曼解釋說,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需要時間,需要這種貨幣被第三方廣泛使用,同時,還需要有非常深厚的債券市場。歐元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上沒能撼動美元的地位,原因便在其沒有一個完善的債券市場。
在G20金融峰會召開期間,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曾連發三文,倡議重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提高人民幣國際貨幣的地位,以及建立超貨幣的構想。此后,得到了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的聲援和支持。
事實上,中國也在不斷加速人民幣的區域化進程,去年底至今,中國央行與俄羅斯、蒙古、越南、緬甸等周邊8國簽訂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并相繼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簽訂了總規模達46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這一系列密集動作,邁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分析人士普遍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景抱有很大期待。在這時,克魯格曼給所有對人民幣寄予厚望的人們潑了一盆冷水。
除此之外,克魯格曼認為中國的銀行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人民幣也有著升值的必要性。“在經濟危機發生之前,資金流動是向內的,但是經濟危機發生之后,資金流動是向外的。每年美國財政部都會向美國政府報告中國是否在操縱匯率,所以我認為目前我們討論的并不是匯率是否過高,主要是政策方面的問題。”克魯格曼說。
中國面臨出口危機
“盈余國家不注重內需,將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克魯格曼說。過去貿易盈余的國家是幫助其他的國家,因為它是向它們提供便宜的產品,但是在如今這個失業率攀升的世界,過去的原則再也沒有道理了,盈余的國家成為麻煩制造者,而不是帶給別人好處。
現在美國的態度是,如果你有很多的貿易盈余,就會使其他國家非常生氣,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將來中國的盈余肯定會帶來很大的貿易緊張,其他國家再也不能容忍中國有這么大的貿易盈余。
克魯格曼認為,中國長期以來的重外貿輕內需是和國家政策有重要關系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際貿易收支存在不平衡,而中國是貿易盈余最大的國家,這并不是中國高儲蓄率單一原因造成的,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匯率政策。”
所以,盈余國家是不是更加注重內需,將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是美國對于中國經濟的一個大預言。
“中國經濟很獨特,很難找到它的走勢,但是我可以這么說,中國會面臨巨大的壓力,來自于美國和歐洲國家,來減少貿易盈余,并且更加注重國內市場和內需,因為所有國家都深陷困難之中,將來的幾年當中,中國貿易盈余將成為世界關切的重點。”克魯格曼堅信,如果中國沒有重大的政策調整,很多國家都會對中國施加壓力。
對外經濟依存度頗高的中國經濟,長久以來的貿易順差為經濟的飛速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在克魯格曼看來,這恰恰導致了危機的產生。出口的偏廢限制了內需,貿易的盈余又促使美國等國家對中國施加壓力,從這兩點來看,出口危機也并非言過其實。
克魯格曼還說,他非常希望表達一些樂觀的觀點,但是每次都失敗,現在也很難有一個樂觀的觀點,雖然整個世界經濟沒有自由落體式地再崩潰,但是經濟危機可能一到兩年是很難復蘇的。
中國沒有錢?怎么救世界
中國的整體富裕程度與美國不可同日而語,而中國又是美國最大的海外債權人。一定程度上,中國等新興國家都成為美國的債主,成為美國過度消費的支持者。中國向世界輸出商品與勞務,事實上中國更需要這些東西。這是克魯格曼所表言論中,不能讓人質疑的。
在克魯格曼看來,中國所采取的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無異于“逆流而上”:一方面私營資本流入中國;另一方面中國正在把資本輸出到國外。而且這不是自然市場的結果,而是政府政策影響的結果。這對于中國自身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盡管中國具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但中國本身并不富裕,錢應該留著自己用。
對于克魯格曼的批評,我們不僅要思考一下,雖然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雖然有美國政策的誘導和美元強勢的誘惑,但沒有人強迫我們把產品賣到美國、把盈余換成美國國債。我們自己是不是過于重視順差、忽視了內需?有沒有過于強調GDP的規模擴張和經濟指標意義上的增長?
當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者之后,當美聯儲加印美鈔應對危機的時候,我們為他們的錯誤埋了多少單?
金融危機之后,世界普遍贊譽中國表現出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姿態。由中國“海外購房團”等消費群體引領的海外消費浪潮轉化成為國外的內需。而我們自己的內需則不溫不火,出口也已經一落千丈。我們又不僅要思考,克魯格曼口中的出口危機不是正在發生嗎?相較之下,經濟學家們眼中的比較優勢已經轉化為別國的比較優勢,成為我們自己的劣勢。
克魯格曼認為,比較優勢決定了大概你是出口什么東西,但不決定你出口量是多少,而且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還處于相對比較貧窮的快速發展的階段,卻成為資源輸出國,這是不多見的。
“中國增長快速,內部的需求也會很大,比如醫療體系還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備,完全可以把錢用在國內,為什么一定要生產那么多產品輸出到海外呢?”克魯格曼的潛在意思是,整體富裕程度遠遠不能和美國相比的中國,還不算有錢,還口口聲聲要救世界,這是一個明顯的悖論。
[關鍵詞]金融危機;市場失靈;政策失靈
[中圖分類號] F8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9-0064-05
一、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
2008年3月美國五大投資銀行之一的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以“跳樓價”收購;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有著 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另一家面臨破產清算危局的證券業巨頭美林證券公司,則以約500億美元的“甩賣價”被美國銀行收購 (500億美元相當于美林2007年初價值的一半)。在短短的6個月內美國五大投資銀行中的三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華爾街是美國金融業的基礎,兩大金融巨頭同時轟然倒塌,震驚了世界。世界各主要股指應聲跳水。然而,壞消息遠不止如此,2008年9月16號美國政府提供850億美元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2008年9月25號摩根大通公司以19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華互銀行)的部分資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華爾街風起云涌,成為繼去年次債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美國金融市場出現的最嚴重的動蕩。“這是一個世紀才會發生一次的危機”,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如此評價[1]。無論從規模、影響程度還是持續時間上,格林斯潘的評價都顯得不過分。“華爾街 9?11”不僅戳破了一個碩大的金融泡沫,更將美國金融業的榮光與傲慢一掃殆盡。目前金融危機仍然在全球蔓延,并開始對實體經濟進行傷害。
要探討此次金融危機的發生過程,還要從其前身――美國次債危機談起。在美國房屋抵押貸款過程中,根據借款人不同等級的信用水平,制定不同的貸款條件。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等條件,美國房屋貸款分為三級:①優級(prime loan)、②近似優級(ALT-A)、③次級(sub-prime loan)。優質抵押貸款指借款人的FICO信用積分 達到620以上、DTI比例低于55%、LTV按揭成數比例在85%以下的貸款;低于此標準的抵押貸款則稱為次級抵押貸款。
2001年,布什政府為替代網絡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刺激經濟發展,將房地產業作為主要的支柱產業發展,其中,把主要滿足占人口多數比重的低收入階層(特別是西班牙裔和非洲裔階層)的住房需求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同時,美聯儲從2001年初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聯邦基金利率從2001年1月5.98%降低到2004年中期1%。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貸款(不含次級貸款)的合約利率也從2000年5月的8.52%下降到2004年3月的5.45%[2]。寬松的政策和較低的利率水平吸引那些無法獲得優級貸款的低收入群體或信用等級不高的購房者大量通過次級貸款購買住房,部分中等收入群體和信用等級較高的購房者也利用次級貸款融資。首先,房價上漲預期增強了購房者借款買房的動機,房地產需求的增加,推動了美國房屋價格強勁上升。美國房屋價格從1995年開始逐年提高,上漲速度也逐步加快,自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中期,上漲速度急劇提高,同比增長最高曾超過15%。其次,上述政策直接導致房屋抵押貸款規模迅速擴大。2003年至2005年,增長格外迅速。2003年達到4000億美元,到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億美元。2006年起,增長放緩。次級貸款在房屋抵押貸款中的比重從1999年2%左右增加到2004年近12%,至2006年四季度,該比例達到近15%。最后,由于次級貸款發放機構通常無法通過吸收存款來獲得資金,為了獲得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或避稅等因素,這些機構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資產發行信用衍生產品(MBS、CDO、CDS等),即次級貸款證券化。2001年以后,美國的次級貸款證券化的飛速發展[2]。
出于對通貨膨脹的擔憂,美聯儲從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聯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隨后一年內維持不變。與此對應,房屋貸款利率也有所上升,至2007年7月達到 6.7%。利率的上升無疑對借款人的還債能力形成壓力。2007年,不能按時償還按揭的人的比例變得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到2007年的3月,房價的泡沫也達到了頂點,隨后明顯下跌。從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價在舊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磯下跌了l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 2l%,在邁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韋加斯下跌了 23%。結果是,10.3%的房屋擁有者欠的債務比他們房屋的價值還要高[3]。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于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則爆發了次債危機。
次級貸款危機引起次級貸款發放機構以及相關信用衍生產品(MBS、CDO、CDS等)投資者的損失,這些信息反映在這些機構的股價上,且引發股票市場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對股市造成沖擊,而且這些機構可能是遍布全球,使得恐慌蔓延到全球市場,加上各國股市之間的聯動關系越來越密切,這種沖擊波及到其他國家的股市。同樣,公司債券市場、商品期貨市場、外匯市場及各類相關衍生品市場等也與之產生聯動。因此,次級貸款本身的風險使得危機]變為全球性的系統性風險。
二、金融危機深層次原因探析
這次次債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已經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響,并且這種不利影響還在不斷蔓延中。此次金融危機表面上表現為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非理性繁榮,造成泡沫經濟,最終泡沫破滅而造成的危機,實際上是市場資源配置的失靈,導致過多的資本涌入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崩盤,并進一步導致整個市場的配置無效率。那么造成這次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事實上正是市場配置失靈以及政策制度設置的偏差導致了這次金融危機。
微觀經濟理論闡明,完全競爭市場經濟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設條件下,可以使整個經濟達到一般均衡,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雖然,1945年~1973年,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全世界,管制的資本主義都占支配地位。但是,隨著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經濟危機的爆發,主流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對于危機中的滯漲問題束手無策,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取代了原來國家管制的資本主義形式。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的特征有:①放松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允許自由市場的存在。②政府不再對宏觀經濟進行積極調控, 追求低通脹率而非低失業率。③社會福利急劇減少。④大型企業和政府打擊、削弱工會力量,勞動市場格 局改變,資方完全控制勞方。⑤自由、殘酷的競爭取代了有節制的競爭。⑥商品、服務和資本在不同國家之間相對自由的流動。”[4]不管是管制的資本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都篤信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可以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但是,事實上由于完全競爭市場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設條件并不是現實資本主義經濟的真實寫照,因此,在現實資本主義經濟中,看不見的手的定理一般來說并不成立,帕累托最優狀態通常不能得到實現,市場失靈的狀況時有發展,此次金融危機就是最典型的一次。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有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此外市場調節往往帶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容易造成經濟運行失衡。市場調節也不能解決社會目標問題,無法承擔社會公共職能,難以解決公平競爭和實現公共的收入分配,事實上這些社會問題對經濟系統有反作用。其中,市場調節造成分配不均、不完全信息以及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機重要的深層次原因。
首先,在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型企業和政府打擊、削弱工會力量,勞動市場格局改變,資方完全控制勞方,工人和工會在與資本的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社會缺乏為工人提供援助的相應政策和計劃,導致工資不升反降,貧富差距不斷加大。據有關研究統計,西方國家GDP增長的絕大部分都進入了少數富有階層的口袋。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l%和1‰的人所擁有的財富都達到了192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l‰的人口只有30萬.他們的收入與最窮的50%的人口的總收入是相當的.而最窮的50%的人口有1.5億。從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份額翻了番[4]。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的收入相對于資本收入不斷下降,極大抑制了勞動者的有效消費需求。
其次,西方經濟學早已論證隨著競爭的程度不斷提高,雖然經濟效率不斷提高,但是廠商的利潤卻不斷下降,并趨向于零。而馬克思早就提出,資本家活動的動力是獲取利潤的欲望,正是這種欲望使得每一單個資本家不得不在兩個方面進行搏斗:一是在勞動過程中,為生產剩余價值而同工人進行斗爭;二是在流通過程中,為以利潤形式實現剩余價值而同其它資本家進行斗爭。不管是何種斗爭,最終都迫使資本家采取先進生產技術,促使資本有機構成不斷上升,利潤率不斷下降。此外,由于有機構成的提高,也會造成相對過剩人口,失業和貧困在勞動者一方積累,促使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減少,導致廠商的產品積壓,這也進一步降低了廠商的利潤率。對發達工業經濟體所做的研究顯示,自20世紀60年代末直至20世紀80年代的早期,平均利潤率出現了很大的下降。20世紀80年代的中期至末期和20世紀90年代反復出現了突發的復蘇。但直至2000年,利潤率仍未升回到在“二戰”后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現在經常被稱為“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維持著資本主義最長的一次繁榮的那個水平。利潤率在美國的最高點是在1997年左右達到的,但這個最高點僅僅比1973年~1974年的戰后首次大衰退開始之時的利潤率水平稍高一點[4]。正是利潤率的不斷下降,極大制約了廠商對生產進行投資,進而投資需求不斷減少。
馬克思很早就曾指出過,只有生產出來的每一件東西都能賣出去,資本主義經濟才能正常運轉。這只有在人們支出商品的所有收入――工人的工資、資本家的利潤――用于購買這些商品的情況下才有可能[5]。但是在當今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下,由于利潤率不斷下降,資本家沒有對利潤進行生產性投資;而勞動者的工資卻相對于資本不斷下降,極大抑制了勞動者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總和――社會的總的有效需求實際上呈現不斷下降趨勢。社會的總有效需求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而西方國家的社會總有效需求不斷下降,因而經濟發展失去了動力源[6]。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早期西方國家采取的措施是:政府進行干預,鼓勵資本家支出他們的儲蓄――途徑是改變稅率和利率,這使得投資對于企業而言更為有利可圖;或者是政府借錢自己進行投資;再或者是向消費者發錢,鼓勵他們進行消費。這些方法在短期內偶爾起到了作用[4]。但是,這些措施的長期效果具有內在的限度。政府借的錢最終必須要償還。否則幣值會下降,通脹隨之而來。如果以向利潤征稅來償還支出,這會削弱對投資的激勵;如果向消費者征稅來償還,這會降低他們的購買力[7]。最為重要的是這些措施沒有從社會根本制度方面從社會關系方面去鏟除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只是拆東墻補西墻罷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再次積累爆發,再加上政府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濫用,引發了通貨膨脹。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滯漲問題的根源所在。這也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流產的根本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針對勞動者消費不足的問題,他們進一步鼓勵消費者采取借貸的方式來消費,讓勞動者用未來的收入來為今天的消費買單。而以收入為基礎的儲蓄模式不適應這種消費模型,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策略――先是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拿股票質押;而后是本世紀的前五年,拿房產質押。特別是美國,利用美元在國際支付中的地位,通過大量發行美元,向世界其他國家輸出美元,來變相向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借款,為其超額消費買單。所以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私人部門債務占GDP之比急劇上升,2008年達到創記錄的354%,家庭債務與資產之比從2001年起也急劇上升,在過去7年家庭債務與收入之比超過之前的39年的水平[2]。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從1995 年占GDP的1.5%猛然升至2006年的6%。2006年第三季度,赤字按年計算的規模達到8440億美元的頂峰,美國每個交易日要從海外引入34億美元的資本,方能補足國內儲蓄的巨大差額[8]。針對資本主義世界利潤率不斷下降趨勢,資本家投資需求不足的問題,西方國家采取的措施是: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主要通過兩個渠道: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資領域,也就是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通過不平等的國際市場秩序,在全世界范圍內獵取利潤,通過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利用金融化向全世界轉嫁這一利潤率危機。這也就是經濟全球化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并在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本質原因。②從產業領域拓展新的投資領域。所以政府不再對宏觀經濟進行積極調控,放松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允許自由市場的存在,鼓勵競爭,鼓勵各種創新。在消費需求不足,需要借貸消費并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模式加以支撐的狀況下,在投資需求不足,大量資本需要尋求新的利潤點的狀況下,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以及重要資源等資產投資市場無疑成為最佳的解決工具。擁有大量資本的銀行機構無疑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利潤增長,所以銀行具有了制造各種資產市場泡沫的內在動機。所以西方國家普遍采取了低利息的貨幣政策,推動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鼓勵金融創新,放任市場的自由競爭。
市場體制不夠完善,再加上現代金融市場存在大量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管理層對此監管缺位,則是金融危機發生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具體說,次級貸款審貸程序和標準較為寬松甚至低下,是造成次級貸款危機的制度性因素之一[9]。另外,由于對次級貸款借款人缺乏統一的界定,無論聯邦還是各州至今沒有明確針對次級貸款的法律,只在“掠奪式貸款”(predatorylending)的名義下監管,成為次級貸款市場的另一制度缺陷。此外,金融衍生產品一般流動性差,缺乏連續交易的透明市場為此定價,只好在一定假設下依靠理論模型和人為的參數設定來確定其合理價值[10]。事實上,標準普爾等信用評級機構對次級貸款及其債券的評級出現了嚴重缺陷,使得其評級結果大大偏離了貸款人的實際信用狀況。總體說來,當前金融市場定價主要靠市場對未來的預期收益,但是預期收益的惟一成本就是不確定風險,由于市場體制的缺陷,未能對不確定風險成本進行內化,導致預期收益與風險成本不匹配,最終導致金融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導致市場的失靈。
總而言之,此次金融危機正是市場失靈和政策失靈以及一些制度偏差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由市場競爭導致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進而導致消費需求不足,再加上激烈的競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進一步引起廠商利潤率不斷下將,制約了投資需求。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最終導致社會總需求的不足,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失去動力。政府解決這一問題的策略,一是鼓勵消費者采取借貸的方式來消費,讓勞動者用未來的收入來為今天的消費買單,并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策略予以支撐;二是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資領域,也就是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②從產業領域拓展新的投資領域。因此,采取了低利息等政策,通過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來實現。最終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再加上市場體系不完善,信息不對稱,政府監管缺失,進而導致預期收益與風險成本不匹配,全球風險偏好上升,過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各種金融市場,造成泡沫,并進一步]化成金融危機。具體的發生路線的直觀解析見圖1。
三、金融危機的啟示
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1.關于利潤率下降,投資需求不足的問題。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主要途徑有三個: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資領域,也就是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這一點本身是沒有錯誤,不過,在全球化過程中,要重新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國際市場秩序和國際金融體系,以避免資本主義國家轉嫁利潤危機;②從產業角度拓展新的投資領域,這一點本身也是沒有錯誤,但不可能依賴獨立于生產性行業之外的投機的市場,而應該更多地在生產性領域或者服務于生產性領域進行創新,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③要切實增加勞動者收入,擴大需求,以增加廠商利潤。
2.關于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勞動者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根本的解決方法并不是鼓勵借貸消費并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模式加以支撐。而應該是增加勞動者可支配收入,從社會根本制度層次,從社會關系角度來解決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要以市場分配為主,政府政策為輔,來調整勞動者收入,增加勞動者收入,進而根本上解決消費需求不足問題。
3.關于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失靈的問題。在一些新興的市場工具創新下,要特別注重新興行業市場的體系完善,特別要注意風險等成本的內化機制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時事報告》特約報告員.美國金融風暴席卷全球[J].時事報告,2008,(10):8-20.
[2]曹紅輝.美國次貸危機考察報告[EB/OL].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學科導航網:.2008-12-22.
[3]大衛?科茨.美國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J].紅旗文稿,2008,(13):32-34.
[4]克里斯?哈曼,嵇飛譯.次債危機與世界資本主義危機[J]. 國外理論動態,2008,(7):17-23.
[5]陳征,李建平,郭鐵民.政治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35-141.
[6]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483-485.
[7]考斯達斯?拉帕維查斯,嵇飛譯.次債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危機的新特征――考斯達斯?拉帕維查斯訪談[J].國外理論動態,2008,(7):10-17.
[8]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經濟研究報告[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153.
[9]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二00七年第三季度 [R/OL]. pbc.省略/huobizhengce/huobizhengce/ 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2007-11-08.
[10]趙江波.解析“次貸危機”中的CDO[J].決策&信息,2008,(4):13.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ng Ying1,Chen Xu2
(1.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350007,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18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