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7 14:55: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與政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僅僅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構的必要,還不足以有其文化建構的發生。這就需要我們回答“文化建構何以可能”的問題。我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構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有兩大因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和人的心理機制的存在。而且這兩大因素必須相互契合,才能使得文化建構得以發生。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作為一個有意義的世界而存在。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首先必須確保我們身處一個有意義的文化世界之中。所謂有意義,是指它總是承載著特定階級或集團的主觀需要、愿望、目的,并通過一定的方式把它所承載的信息傳遞出來。這種有意義的文化世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首先是由特定階級或集團所創造的負載著意義的文化特質所組成。文化特質是文化世界的最小存在單位。文化特質不論采取何種形式,它都是特定階級或集團對于外部世界存在的價值思維肯定,因此它總是承載著一定的特殊意義。同時,各種文化特質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了有意義的文化價值體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一個有意義的關系世界。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人的存在和發展的方方面面相聯系的,最終滲透到人的各種關系中。因為,文化特質和文化體系一旦被人創造出來并受到肯定,人們就會成為特定文化特質和文化體系的載體。這就意味著人們具備了某種文化意識并按照它去思維和行動。人們在交往和互動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文化特質和文化體系的交流和互動的過程。最終人們結成的社會關系必然帶有相應的文化印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一經創造出來,它就對人的本質、存在和發展賦予意義。也正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世界的存在,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文化建構具備前提性的資源條件。這就是說,特定階級或集團的主導文化所蘊含的目的性要求及其所蘊含的內容和條件,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屬階級或集團的主導文化彰顯和發展的過程和活動。其次,人的心理機制具有先天思維能力和道德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只有文化世界的存在還不足以形成對人們的文化建構,還必須具備人的心理機制這一接收條件。所謂人的心理機制是指人腦的結構和機能,其中主要包括神經中樞和感覺器官。隨著人類心理機制的不斷進化和發展,人類的心理機制最終成熟到“不僅能夠接受外部世界的價值和意義,并進行思維、體驗、理解、聯想、想象、了悟、感知、推理等等知性活動,而且能夠對外部世界的各種信息意義進行價值思維、判斷和選擇,即明義、知義、識義、集義的功能。前者即是人的先天知性思維能力,后者即是人的先天道德本性?!保?]也就是說,正是因為人類的心理機制成熟到具有思維能力和道德本性,才使得人們能夠運用思維能力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所折射和傳遞出的意義進行接受和解讀,并能夠把這種接受到的價值和意義上升到道德高度,對其進行選擇和升華,最終轉換成特定文化對人們的建構與人們對特定文化的選擇、接受、遵守和創造。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與人的心理機制的契合原理。具備了文化世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資源性條件,同時也具備了人的心理機制的接收機制,就要求我們分析文化世界與人的心理機制契合的原理,從而分析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特定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對人們進行文化建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世界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文化世界所包含的意義是豐富多彩和富于流變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雜亂無章的。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世界是有一定的規則的。這種規則表現為文化世界具有自我組織能力。這種自我組織能力表現為特定階級或集團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文化世界的價值和意義進行選擇、加工、吸收,并利用自身所占據的各種優勢尤其是權力優勢將特定的文化意義進行傳播和擴散,以便特定社會成員去理解和接受。當特定階級或集團所傳播和擴散的文化與社會成員接觸時,社會成員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與特定的文化產生互動作用。這就意味著特定的文化與特定的主體在特定的時空中通過特定的方式結合成為了一個“文化場”。在“文化場”中,特定的文化與人們的心理機制發生了作用,即特定的文化在人們的心理機制上不斷發生意義和價值。同時,人們根據自身的文化需求和道德本性,通過自身具有的思維能力對特定文化的意義進行理解、體驗和覺悟,最終把特定文化的意義整合和內化為自己的價值意識。
二、生成過程:人與文化的雙重建構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生成過程表現為人與文化的雙重建構,即促進文化的活化與人的文化生成的同時,達到人與文化的認同和融合。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特定文化的活化。美國學者克利福德﹒格爾茨指出:“思想—宗教的、道德的、實踐的、審美的,……必須由強大的社會集團來承擔,才會發揮強大的社會作用。必須有人尊崇它們、贊美它們、維護它們、貫徹它們。為了在社會中找到一個不僅是知識上的存在,而且還是一個物質的存在,它們必須被體制化。”[6]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正是特定階級或集團所主導的文化實現傳播與創新體制化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通過有組織、有目的和我計劃的對特定階級或集團的主導文化進行選擇、整理、加工和吸收,從而使特定文化得以活化和獲得新生。這種活化的過程為,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播的文化內容與個體的心理機制相接觸,從而使得社會成員將特定文化放置在個體的心靈深處,最終達到相應文化的復活、傳承和創新。也就是說,原本處于自在狀態的文化,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而被一定社會成員認識并觀念化為個體的思想因子。這種被轉化的思想因子通過參與社會成員的建構而成為了新的活化的文化??傊ㄟ^思想政治教育,人們在接受既定文化的基礎之上不斷對其進行整合和創新,從而推動特定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的文化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文化建構過程表現為,處于自在狀態的社會成員通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成為特定文化的有效載體。社會成員并不是機械的充當特定文化的有效載體,而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社會成員用自己的心理機制對特定文化進行思維、體驗、理解和感悟,從而實現了特定文化對人的重建和塑造,使特定社會成員成為新型的文化個體。這一過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用特定文化去培養人、塑造人、改造人的主觀精神世界的文化實踐過程。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個體融入了特定文化中并向更具獨特性與文化性的文化個體轉變。特定文化也通過人實現著保存和傳承,并通過活化過程而實現發展的新動力。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生成過程中,既有特定文化的活化、傳承和發展,也有人的人格塑造和社會性發展。特定文化的活化過程與人的文化成長過程同時發生,齊頭并進,從而實現特定文化的再生產與個體再生產的同一。這表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與文化雙重建構的同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外在表現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內在生成揭示了其文化本質的生成邏輯。但這不足以讓我們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全貌。因此,有必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外在表現進行論述,從而加深我們對其文化本質的理解。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內容表現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內容表現,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對人進行文化建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具體文化建構內容。這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文化的直覺建構。所謂文化的直覺建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運用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禮教傳統等文化對人們進行文化建構。之所以把它們稱之為文化的直覺建構,是因為,一方面在內容上它們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教育活動中所創造、傳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諺語、故事、詩歌、儀式等的集合體,是綿延不絕的民間教育智慧,是鮮活的教育文化遺留物。”[7]因此,他們具有經驗性和不自覺性。另一方面,他們對人們的文化建構方式表現為以直接的方式作用于人們的日常思維。而人們的日常思維是缺乏自覺性和批判性的。這就導致人們對它們的接受存在“只知道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的狀態。也就是說,文化的直覺建構告訴人們“向來如此”、“一直是這樣”,但對于“為什么是這樣”缺乏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文化的直覺建構之所以可以對人們發生作用,主要是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樸素的信仰。二是道德的壓力。具體而言,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禮教傳統是經過歷史的積淀和檢驗,最終被確定為正確的文化內容。它們在給人們心中留下一定文化印記的同時,勢必會讓人們對它們產生樸素的信仰。也就是說,人們會秉承它們所傳遞的文化意義去建構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禮教傳統一般在所傳承區域是被普遍遵守和執行的,如果誰不遵守的話,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承受一定的輿論壓力。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直覺建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邏輯性和自覺性的。但是,即使在現代社會,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禮教傳統都以一定的方式彌漫在人們的生活中并對人們產生影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對其高度重視。第二,文化的邏輯建構。所謂文化的邏輯建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定階級或集團在一定方式的指導下,用體系化了文化價值觀念對人們進行系統建構。之所以是文化的邏輯建構,首先在內容上表現為用體系化了價值觀念對人們進行文化建構。體系化了的價值觀念是代表特定階級或集團利益的理論化和抽象化了的文化理論體系,因此它具有高度的邏輯性。體系化了的價值觀念作為有價值和意義的系統,是需要我們給予特別的理解和了悟的。因為,唯有努力理解和了悟,才能真正認識和享有它的意義。在理解和了悟的過程中,體系化的文化價值觀念會形成對人們的體系化建構。其次,文化的邏輯建構過程是與人們的非日常思維作用的過程。雖然文化的邏輯建構會有日常思維的參與,但是這種建構只有與人們的非日常思維進行互動,才可以真正發揮其作用。人們的非日常思維具有自覺性、批判性、創造性。在文化的邏輯建構中,人們會對特定文化所傳達的價值和意義進行思考、反思和判斷。這使得人們對特定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而且還會追問“為什么”,并通過自己固有的思維能力對其進行判斷和選擇。第三,文化的實踐建構。所謂文化的實踐建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實現特定文化的創造和特定文化對人的文化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對于文化建構發揮著重大作用,正如卡西爾所言:“正是靠著這種能動的創造性活動,才能產生出了一切文化,同時又塑造了人之為人的東西;人的本質與文化的本質,只是以這種能動的創造性活動為中介、為媒介,才得以結合和統一為一體。由此可見,只有這種能動的‘活動’,這種自覺的‘創造過程’,才是真正第一性的東西。”[8]文化的實踐構建具體表現為:首先想政治教育實踐是在特定文化意義指導下的進行的實踐。特定文化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始終,指導和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價值和意義。這體現了特定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表現為特定文化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制約和支配。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人的各種需要、欲望和愿望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發展著滿足這些需要、欲望和愿望的文化。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不斷深入,新的文化需要與新的滿足需要的文化不斷被創造出來并相互發生作用。也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特定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進行選擇、判斷、反思和接受,從而建構著自己的價值觀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形式表現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形式表現,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給人們呈現出的一種工作狀態和形式。曾經指出:“黨的思想政治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眾的工作,涉及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等領域,也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保?]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們精神領域的一項活動。就此,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形式表現界定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產和精神生長的統一。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產。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產,是指這樣的一項活動方式,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將特定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傳遞給受教育者,從而引導受教育者依據所接收到的文化意義去調整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生產“一詞作為大工業的產物,體現出了標準化和統一化的色彩。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產也體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精神世界的統一化規約。這種統一規約之所可能,是因為人們的文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機制具有同構性。也正因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的重要表現,它體現出特定階級或集團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對人們進行文化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產包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種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再生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維系在低水平、低效率、無激情、無創新的狀態下簡單重復和循環。”[10]在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再生產過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主動態度和創新精神,最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沒有創新的、流于表面的、簡單重復的被動活動和過程。這樣的效果勢必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沒有顯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趨于零。思想政治教育擴大再生產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各種精神生產要素的潛力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和質量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擴大再生產表征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創新精神與受教育者穩定的精神狀態和能力的融合,因此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長。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長,是指這樣的一項活動方式,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對教育者所傳遞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進行選擇、理解、感悟和吸收,從而實現屬于自己的那份成長?!吧L”一詞本身是指植物的培育過程或動物的發育過程。杜威則把“生長”一詞用于教育領域。在杜威看來,“生長”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最起碼意味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生長”意味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成長,而與別的無關。真如杜威所言:“實際上除了更多的生長,沒有別的東西是和生長有關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沒有別的東西是教育所從屬的?!保?1]另一方面意味著,教育過程要與受教育者自身所具備的條件相結合,從而實現受教育者的屬于自己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長揭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單單是為了實現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而且要把人的發展放在其中。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長預示著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這種自主性和能動性表現在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世界中不斷確證、實現和發展著自己的價值。這種自主性和能動性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人們的文化需求以及人的心理機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也正因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性的重要表現,它體現出特定階級或集團對社會成員發展的積極關注以及社會成員所進行的自我建構。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產和精神生長并不是一分為二、非此即彼的。它們之間本身存在著許多交叉和交融的方面。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發展狀態和發展需要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現出的狀態會有所差異和側重。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實現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的內在生成與外在表現分別從內核與表現層面揭示出文化本質的面貌。然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質最終需要落實和實現,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對其文化本質的實現方式進行探討。
(一)思想政治教育濡化
思想政治教育濡化是指特定階級或集團對社會內部的主導文化進行縱向傳播、繼承和習得,從而實現對社會成員的文化建構。在思想政治教育濡化過程中,有三個至關重要的要素在相互聯系并發生作用。第一是個體的內部要素環境。這是指個體的身心要素。每一個個體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受遺傳影響的心理和生理素質,繼而結合每一個體的情感、意志、體驗以及知識系統要素,從而形成個體獨特的存在空間,我們把這一獨特空間稱之為個體的內部環境。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通過物質文化環境、制度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而編織成了文化環境之網,并將其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方方面面。個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特定文化對其影響,并通過對特定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完善而不斷超越自身,最終使個體成為所屬文化的創造物。第三是現實生活情境。所謂現實生活情境,是個體生存和生活的全部現實環境的總和,包括家庭的、學校的和社會的等情境因素。特定文化的傳遞,“本質上是生命系統的復制和延續,生命的活力永遠離不開現實情景。”[12]思想政治教育濡化就是通過個體的內部要素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和現實生活情境三方面的互動來實現的。這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把特定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個體通過社會生活實踐潛移默化地接受特定文化對的影響,從而在活化特定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建構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這一建構過程又會反饋于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發生改變和完善,最終推動特定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涵化
思想政治教育涵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特定階級或集團的主導文化在與其他形態的文化進行接觸的過程中,主導文化與其他形態的文化會相互吸收彼此更具活力和對自身有益的文化特質,從而實現主導文化的更新與社會成員的文化建構。思想政治教育涵化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的相互接觸和作用,其內涵是十分豐富和復雜的。在此,我們從兩個主要方面進行論述。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處理主導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面對不同文化間的接觸時最積極的態度是,自身的文化要素積累與價值觀念建構處于較為成熟的狀態,從而可以用主導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同時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的有利因素,進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和發展。另一方面為受教育者如何處理主導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下,會采取兩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態度為同化。在這種情況下,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念與主導文化是相適應的。面對不同的文化形態時,受教育者會把不同的文化因素進行加工和整合,繼而納入到自己的認知圖式之中,從而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豐富和發展。第二種態度為順應。在這種情況下,受教育者所接受到的文化與自己的認知圖式發生矛盾,從而不能同化接受到的文化意義和價值。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具體引導,最終通過重組和改造自己的認知圖式和價值觀念,以與主導文化保持一致,從而實現對自身的從新建構。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育
在思想政治方面:
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在教學中能夠積極學習,宣傳并帶頭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在工作中認真學習黨的十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關心國家大事。本期上交了題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學習十報告精神心得體會。能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政治理論學習活動,堅持升國旗儀式。積極要求上進,能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
9月份,參加了縣組織部、縣黨校組織的建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取得了合格證。一期末,能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顧全學校大局維護學校的合法權益。本人身體和心理健康,能適應各項工作。能做到出滿勤,從無無故遲到,早退,曠工現象。熱愛教育事業,關愛學生,且能結合思想政治課的特點,教書育人。貫徹知行統一原則。同時,較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團結同志,遵紀守法,嚴格執行宜章縣教師三十個不準。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在教學工作和教研教改方面。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勇于開拓創新。較注重自身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教學能力的提高。能積極探究符合學生實際的,先進科學。實施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積極推行素質教育。本期在扎實搞好常規教學基礎上,在教學實踐中施行自主、合作學習方法,深受同學們歡迎真的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了由單一的知識傳授向綜合能力的培養的轉變。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及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均得到了提高,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效果較明顯,所教學生的合格率起過90%,優秀率達48%,實現了本期的教學計劃和目標。
本期能夠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本期實驗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四化教改的研究課題,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結合初三政治的教學內容和新課程的特點,有目的,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感性材料理性化,書本知識生活化、語言表達多樣化,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多角度化。并能及時總結實踐經驗:本期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理論。與思想政治新教材的創新教學論文獲縣政治論文評比二等獎。《守護我們共有家園》活動課教案設計。《談四化教學在初中思想政治活動課中的運用》一文獲市一等獎、省二等獎,能夠充分運用教改,教研與教學在互相促進的先進教學理念,和爭創質量一流的意識。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本期觀摩了縣青年教師教學比武課,參加了《新課程改革》培訓、全期聽課(校內外)達52節。能做到虛心學習、不斷進步。
在教務處工作方面:能較快地適應工作性質的變化,進入角色快。工作熱情高,責任心強,務實、落點。以身作則,不辭辛苦和常加班加點工作到深夜,人員少事務多不計較個人得矢,犧牲了大量節日、假日、和休息時間。教務處的日常工作開展正常、有序,每周的工作安排具體全面,各自管理制度不斷得到了完善健全。能積極創造條件。為教師爭取利益。
能做到勤政廉政,率先垂范;并具有先進科學的管理理念,工作中大膽改革,果斷決策:職責、目的明確,能圍繞教育、教學中心開展工作,能夠積極組織并充分調動工作人員和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發揮教師的教學潛能:充分合理利用人才資源,發展五中。能切實抓好教研、教學各項工作。當好校長的助手和內參。配合協調其它部門搞好各項工作,本期成功地組織了南部片18所中學的青年教師教學比武。各項工作開展有聲有色。在督導評估檢查中。教務處的各項工作得到了督導評估組的充分肯定。
一、思想政治課開放式教學的必要性
1.是社會生活發展的要求。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要求教育通過開放式教學培養更多開放型的人才。思想政治課必須突破自己,走向開放,在鮮活的社會生活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并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2.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新課程倡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師生雙方真誠地打開心扉進行心靈交流和溝通,要求改變以往重知識情感、重知識輕品行、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體驗、立足學生全面發展——無疑,現代教育倡導的教學與社會相結合、與生活相聯系、學生主動參與、敢于探究、勤于動手、善于交流、樂于合作的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方向。
3.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性格思想各異的主體的人,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主體能力的提高使學生主動尋找和充分利用外部條件,有計劃地主動地參與自身的發展,逐步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時,他才會主動學習,自主發展。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人意識,需要教師倡導民主平等的作風,進行開放教學,給學生充分的機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體驗、感悟,促進學生成長、發展。
4.是提高思想政治課實效性的需要。在傳統的教學中,多數教師習慣于封閉式教學,局限于教課書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使用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接受式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必將扼殺學生的天性和他們對政治課的興趣和熱情。為了改變這種形式,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倡導一種民主的、探究的、開放的教學方式。近幾年來思想政治論文的寫作評選,研究性學習的興起,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等,都給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好的經驗和思路。
5.是評價改革的基本方向。近幾年來,思想政治學科的評價方法突出體現了評價的發展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多元性,評價改革立足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要求進一步突出過程性評價和情意目標評價,堅持評價法的多樣統一,進一步改革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和社會各界在評價的作用,評價的這一改革方向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保證,同時也要求我們打破傳統教學常規,拓寬教學視野,開放教學程序,使教學與評價達到高度統一。
二、思想政治課開放式教學的基本特征
1.思想政治課開放式教學必須具備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多維教學目標。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這一屬性要求它不能只定位于單純的知識課,在傳授道德知識、政治理論的基礎上,應該側重培養學生的觀察事物、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趨向,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思想政治課開放式教學必須堅持教學資源的多樣性,立足教育的實踐性,緊密聯系實際,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只有從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中吸取豐富營養,關注學生經歷的差異性,才能使思想政治課更加生動活潑和富有生命力。同時,思想政治課又必須回歸生活,引導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學會生存和發展,在生活實踐中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3.思想政治課開放式教學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發展。
4.思想政治課開放式教學必須堅持教師思想行為方式的文明開放,在開放的教學活動中發展。開放式教學是一種發展的教學方式,它不但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要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教師在開放教學中,必須時時保持虛懷若谷的心理狀態,不斷的感受學生身上的青春氣息,學習學生身上的眾多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三、思想政治課開放式教學的實施
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該怎樣運用這種民主的、開放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呢?本人認為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著眼于人的發展,做到以下六點:
1.教學內容開放,使課堂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
2.教學過程開放,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3.教學方法開放,引導學生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4.教學手段的開放,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工具提高教學實效。
5.教學結論開放,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論文摘要]如何實施創新性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擺在高校全體教職員工面前一項嶄新的課題。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此進行了論述,即:強化創新教育思想和觀念、塑造一支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強化創新性教育教學的模式、強化創新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化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
(一)強化創新教育思想和觀念。創新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改革新的嘗試,首先就要轉變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創建相應的理論和觀念為依托。
在當前高校教學體系中,是以追求文憑為主要目的、以謀取職業為基本取向、以專業知識教育為主要內容,培養行業對口型的專門人才,構造了單一的培養模式,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過死、人文教育落后、學生素質不高等弊端。應該承認,傳統教育模式在培養學生豐厚的知識積淀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種教育模式與人類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不相吻合。高等教育在本質特征上,應當是既傳承文化,又創新文化;既和諧人生,又激蕩人生;既適應社會,又變革社會。為此,我們必須樹立適應與創新相統一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觀念,以科學文化素質為基礎,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以專業技能素質為主干,以身心素質為保障,構造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新體系,著力培養會學習、善思維、勤探索、能創造的社會主義大學生。
(二)強化、塑造一支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塑造一支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超前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群體。
因為創新性的教育的主旨是:教師要以創新性的勞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所以,構建創新型教師群體是實施創新性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關鍵。那么創新型教師應具備什么條件呢?第一,教師應具有愛崗敬業和崇高的奉獻精神境界以及真摯的教育情感;第二,對未來有超前的預見性和強烈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能創造性的獲取、加工、輸出新的教育信息;第三,能創造新的教單方法和技巧,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開創教研、科研新領域;第四,要有扎實、寬厚、廣博、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教學基本功,并了解和掌握其他相關知識和技能;第五,要有開放性的人格和寬容理解的良好心境,能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善與啟發學生思維、點播其思想火花、激發其創造靈感;第六,要了解和熟悉教育教學規律以及人才成長發展的規律,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有的放矢進行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以及拼搏向上的精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強化創新性教育教學的模式。模式是思想理論的簡化式,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體。探索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創新性教學模式是實施創新性教育的核心。
筆者認為,在構造創新性的教育模式中,應努力掌握以下五個原則:一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論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同時對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在實踐的基礎上,又能充實和發展理論,如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學、實物教學、影視教學、模擬教學等等,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大大增強感性的理解和認識;二是探索性的原則。要求教師教育教學活動應具有探索性,為學生創造探索情境,提出探索問題,提高學生思考和探索正確問題的能力;三是動態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動態處理,充分運用“變式”,對同一問題、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科學的結論;四是個性化原則。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才能,更要培養創新性的個性,把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各具特色的個性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任務;五是雙向交流的原則。在教學活動中,既要重視對受教育者的知識吸收,更要重視為教育者知識的創新和運用,既培養受教育者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差異,既要發揮教師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又要注意調動學生課堂中的主體作用,爭取“互動式”“啟發式”“研討式”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授人以漁”,運用雙向化交流的原則,是一種開放的、民主的教育觀,充分體現了師生之間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四)強化創新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實施創新性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要求與之相應的新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而現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與創新性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大大地不相適應,它存在著直接或間接遏制知識創新、制度創新和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很多因素。因此,審視和檢討這些因素,沖破它的束縛,對于構造新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非常重要。
第一,明確課程體系創新的價值。課程的創新價值是課程本身具有的功能,在傳統的課程功能中,課程只重視知識的傳遞,是師生接受知識的媒介,而忽視了課程內容中的創新,課程體系分得過細、知識面過窄,與社會、現實實際聯系得太少,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目標注重了對學生基本素質發展的塑造,而忽略了對最能反映人的本質屬性——創新素質的塑造。
第二,課程設置要科學合理。當前我國的課程結構雖然經過幾次調整,但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結構上的單一的學科課程傾向,普遍存在著重視學科課程,忽視實踐活動課程;重視必修課程,忽視選修課程;重視專業課程,忽視綜合課程等現象。這些卻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所以創新能力上的塑造一般說取決于課程結構的設置是否科學,是否有助于師生創新性的發揮和培養;是否為學生的創新提供寬松適宜的空間條件和環境,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和發展。
第三,構建創新性人才的新模式。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普通高校要以修訂本科教學計劃為重點,以素質教育為內容,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目標,加大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力度,面向新世紀,著力構造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新模式。
第四,注重創新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等學校實施創新教育主要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這三個層次上著手來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科研實踐活動,將創新教育貫穿在整個教學全過程,同時在教學計劃的校級選修課程中設置獎勵性的創新學分,獎勵那些在科研和學習中具有創新精神、取得創新成果的學生。在培養創新能力中,主要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實踐能力、自學能力和生存能力。文科院校可以實行學年論文制,畢業時可實行“雙論文制”(即政治論文和專業論文),在優秀學生中實行科研導師制對部分優秀學生,允許跨院系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允許有一定專長的學生減免一定數量的必修課程,在課外科技研究方面取得成果的,可折算學分,允許學生保留學籍,從事創新能力拓展的社會實踐,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學生創辦科技型公司等等。
(五)強化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需要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廣泛地實踐空間和良好的辦學條件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管理各部門和高校機關要轉變職能和機關作風,克服過去統得過多,管得過細標準劃一的思維工作定勢,實施學校特色建設工程,指導校系從各學科建設的實際出發,選準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教育模式,同時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加速教育設施建設和教育技術現代化的進程,為信息化遠程教學創造條件。
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造空間,社會實踐是學生創立的源泉,高校應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為一體,應建立若干個德育、科技、勞技企業實習基地,讓學生廣泛地去接觸社會,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靈感,并制定“創新工程培養計劃”,讓60%以上的學生有課題,允許學生休學創業,有條件的可以出國考察深造。高校還可以設立學生創新基金,獎勵有新意的學生研究課題,對在正式刊物上公開的學生,學校給與獎勵和資助,校院系要建立若干能向學生開放的實驗室,對在指導學生課外科研活動中承擔較大工作量的教師和實驗室人員應計算工作量,開展“優秀創新導師”獎評選活動,并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評估院系和教師學生的重要內容,真正讓學生在創新教育成才中成長。
參考文獻:
1.于文書:“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人”,載《中國教育報》2003年1月16日。
2.張德祥:“小康社會與教育創新”,載《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16日。
3.高翔、蔣道軍、王德光:“與時俱進,揚科學人文大風”,載《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25日。
關鍵詞: 中英動物習語 關系 對比分析
語言是一種人類用于進行現實觀念交流的一個體系,是用于表達事物、動作、思想和狀態的一個系統,是認識事物的根據,是文化信息的載體。英語和漢語都是高度發展的語言。在經過多年的歷練和傳承之后,它們都沉淀下一些語言的精華,比如說習語。習語是人們長期使用,提煉升華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的結晶(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格言、俚語、習慣表達法等),它們不僅大量出現在文學作品里,也經常出現在政治論文,以及其他的應用文中。習語是“一種意思不能從普通語法結構或者是從它構成部分的字面意義來預測的表達方式”(“an expression whose meaning is not predictable from the usual grammatical rules of a language or from the usual meanings of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or construction or expression peculiar to a language.”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1995)。
雖然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與在語言習得方面的很多經驗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世界各民族之間存在著諸如歷史、地域、、社會制度、自然環境、生活習慣、風土民俗等差異,由于中英兩國文字詞類不同,句法結構不同,文法與表達習慣不同等原因,翻譯過程存在重重障礙。這一點,在英語動物習語的翻譯上就尤為突出。英語和漢語的習語之間存在很多半對應或者不對應的東西,從而給我們的交流和溝通帶來諸多困難。本文通過對中英動物習語的這種對應、半對應或者不對應關系進行分析比較,希望對跨語言交流和溝通有所助益。
一、半對應關系
從宏觀上著眼,整個人類文化有其共性;從微觀上著眼,各民族的文化更具有其個性。英語習語富有民族特色,更能反映其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思維特點、審美觀念。在遇到半對應的英語習語時,我們一定要采用靈活處理,采用半對等理解。例如: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a penny’s worth of price.理解這句習語涉及英國的貨幣單位,如果按照字面來理解,就成了“一便士的錢,一便士的貨”,這樣中國的讀者可能會感到陌生。如果借用漢語的“一分錢一分貨”,就比較容易理解。
再比如: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如果理解成“要檢驗布丁,就要吃一吃”也可以,但中國讀者肯定覺得生澀,還是“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自嘗一嘗”更富有漢語色彩。
其他半對應關系動物習語的還有:
Kill a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殺雞取卵。
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獨木不成林。
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虎頭蛇尾。
A rat in a hole.甕中之鱉。
As timid as a rabbit.膽小如鼠。
As stupid as a goose.蠢得像豬。
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頭牛。
As wet as a drowned rat.落湯雞。
As drink as a mouse.爛醉如泥。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人靠衣裝。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二、不對應關系
由于各民族的歷史地理環境、社會結構、價值觀、行為準則不同,有時相同的事物可能會給兩個民族帶來不同的聯想。了解這一文化差異對于習語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類習語無論在意義、用法和文化特征上都毫無相同之處。他們有各自的含義和用法,表達了不同的文化色彩。
比如說“狗”(dog)。狗在漢語里面名聲并不好。中國人一般都具有厭惡鄙視這種動物的心理,所以,一些不好的、令人厭惡的東西總是和狗聯系起來,這類習語比比皆是:狗仗人勢,狗急跳墻,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鼠竊狗偷,狗尾續貂,狼心狗肺,狗頭軍師,狗頭軍師,等等。
而狗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比起中國來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我們從“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這一習語中就可看出狗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就可看出他們愛狗的程度。狗在他們的眼里是勇敢的斗士、能干的幫手、忠實的朋友。英語中出現了很多關于狗的習語,除了一小部分因受外來影響而具有貶義之外,大部分沒有壞的含義。有些英語習語中的“dog”就無法對等翻譯。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a lucky dog(幸運兒),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top dog(精英),等等。
三、對應關系
對應關系是指有時候英漢兩種語言的習語,無論在意義還是在形象上,都是相應一致的,這是由于人們的經歷和對世界的認識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人類本身及賴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條件,包括地理狀況、生態環境、季節更迭、氣候變換,乃至整個人類社會背景都存在著種種共性,這種種共性形成了人類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種種認識。因此,盡管中國人和講英語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英語和漢語習語仍然存在著對應關系。例如:Barking dogs never bite(叫狗不咬人),Fish in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類聚,人以群分),A dog worrying a mouse,(狗拿耗子,多管閑事),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等等。
四、結語
習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一種人們通過長期社會實踐形成并在人類之間廣為流傳的語言的精華。漢語習語和英語習語都被抹上了鮮明的民族色彩。盡管習語的結構非常簡單,但是它們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意義。通過在文章開頭時對《藍登書屋韋氏大學詞典》里關于“習語”釋義的引用,我們已經了解到,習語的意思不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或者語法結構來預測,習語里面的陷阱很多,這就給我們跨語言的交流和溝通帶來很多麻煩。在英漢動物習語的翻譯中,要從原文文化和譯文文化的背景、習慣等去理解、翻譯習語中的喻體。處理好喻體對整個譯文的質量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文章對中英動物習語的三種關系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希望對讀者的跨語言交流和溝通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吳有富.英語動物詞匯用法詞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