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5: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基本要素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財務報告內部控制; IT內部控制; 評價與審計
一、引言
安然、世通等財務舞弊和會計造假案件的發生,嚴重沖擊了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結果表明,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導致企業經營失敗并最終鋌而走險、欺騙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重要原因。為此,許多國家通過立法強化企業內部控制,2002年7月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日本在2006年6月出臺了《金融商品交易法》,而我國也在2008年6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這標志著強化內部控制在全球范圍內將達到新的。這些法律法規的核心內容是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必須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進行評估并編制和提交內部控制報告。審計人員對管理層評估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進行審核后發表恰當的審計意見。
目前企業的業務內容對IT的依賴越來越大,組織的信息系統與IT高度結合,使得在業務的處理過程中對企業內外IT采取適當的應對成為企業實現內部控制目標必不可少的內容。作為《金融商品交易法》中內部控制的具體操作指南,2007年2月日本企業會計審議會了《關于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準則及其實施準則的制定(意見書)》(簡稱意見書)。主要包括內部控制的基本框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準則(準則)以及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實施準則(實施準則)三部分內容。其核心是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從2008年4月1日開始或以后的會計年度必須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進行評估并編制和提交內部控制報告,并由審計人員進行審核。意見書中,將IT的對應作為內部控制的一個基本要素,要求對組織內外IT環境和IT的使用和控制與內部控制的其他要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評價。這是日本評估和審計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特征。本文在闡述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的基礎上,介紹內部控制框架中的IT內部控制,管理層評價和審計人員審計內部控制中對IT內部控制的處理方法。
二、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
國際公認的內部控制框架是美國的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委員會于1992年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COSO框架)。COSO認為內部控制是由董事、管理層及其他人員在公司內進行的,旨在為經營的有效性、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適用法律法規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它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控五個要素組成。近年來,以安然、世通為代表的一系列特大財務舞弊事件在全球范圍內蔓延,給投資者和債權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表明以確保信息披露制度可靠性為目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并沒有發揮有效的作用。美國Treadway委員會(1985年成立的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在調查中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和內部控制的缺失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產生財務報告舞弊的重要原因,而且將近50%的財務舞弊事件可以全部或部分歸咎于公司內部控制失敗。因此,內部控制對于降低舞弊行為,保障會計信息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日本的意見書中,將內部控制定義為為實現四個目標(經營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與經營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的遵守;資產的保全),由組織內部所有人員執行的程序。內部控制由控制環境、風險的評價與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以及IT的應對六項基本要素構成。其中,將為確保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的內部控制定義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將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定義為某一內部控制根據合理的內部控制框架予以構建和運行,且該內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與COSO框架相比,日本的內部控制定義在內部控制的目的中加上了“資產的保全”,在基本要素中加入了“IT的應對”。將資產的保全列為企業的目標之一,重在強調資產的取得、使用和處置必須通過正當的程序和授權,這將大大有利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考慮到自從COSO框架以后,隨著IT環境的迅速發展,IT已經廣泛和深入地滲透到企業的組織中的實際情況,日本將IT的對應作為內部控制的一個基本要素。相對于COSO框架,日本內部控制框架表述更加嚴密,更能適應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以及日本企業的實際。在信息系統中使用IT的情況下,信息通常由各種業務系統進行處理和提供,這些信息反映于會計系統之中。因此,管理層有必要對確保這些業務系統和會計系統所生成財務信息的可靠性的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審計人員也有必要對管理層評價的內部控制進行審核。
三、內部控制框架中與IT相關的內部控制
在前述意見書中,IT的應對作為內部控制的一個基本要素而出現。意見書中將IT的應對定義為為實現組織的目標事先規定合理的政策及程序,根據這些政策和程序,在業務實施中對組織內外的信息技術進行合理的應對。IT的應對,由IT環境的應對和IT的使用與控制組成。所謂IT環境的應對,是指組織活動中必然相關的組織內外的信息技術利用狀況,社會和市場中信息技術使用情況、組織進行交易中信息技術使用情況,以及組織選擇依存的一系列信息技術的狀況等。這主要是強調為實現目標,組織有必要對其所處的IT環境進行了解,在組織范圍內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手續,并為落實這些規定和手續進行合理的應對。而IT的使用與控制是指在組織內部,對為確保內部控制的其他基本要素的有效性且高效地利用信息技術,以及在組織內系統地包含于業務之中的以各種形式利用的信息技術,事先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手續,使內部控制的其他基本要素更有效地發揮功能。作為內部控制的一個基本要素,意見書指出,IT的應對不是獨立于內部控制的其他要素而存在的,但組織的業務內容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情況或在組織的信息系統高度運用信息技術等情況下,作為實現內部控制目標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是內部控制有效性相關的判斷標尺。但無論是IT環境的應對還是IT的使用與控制,都與內部控制的其他基本要素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都應將它們與內部控制的其他基本要素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評價。因此,IT的應對在內部控制框架中的體現是日本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對組織產生深刻影響的產物,IT內部控制是日本內部控制框架的一個重要特征。
四、管理層對IT內部控制的評價
在管理層評估內部控制有效性時,與美國相似,日本也采用自上而下的以風險為基礎的方法。即首先評估對財務報告可信性有實質性影響的公司層內部控制,同時充分評估企業內外的風險并考慮整體上可能對財務報告有重大影響的所有事件。在此基礎上再評估業務層的控制,主要側重可能導致財務報告中重大錯報的風險的評估。與美國不同的是,意見書的實施準則部分明確規定由管理層評估使用IT的控制是評估業務水平控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實施準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使用IT的內部控制進行評價:一是使用IT的內部控制的評價。在這一內部控制中,既包括計算機程序之中的自動化的內部控制,也包括手工操作與計算機處理為一體發揮職能的內部控制。二是評價范圍的決定。三是評價單位的認定。四是使用IT的內部控制的構建狀況和運行狀況有效性的評價。具體地說,IT的控制評價分為IT總體控制的評價和IT業務處理控制的評價。其中,IT總體控制是為確保業務處理控制有效地發揮職能的環境而進行的控制活動,通常是指與多數業務過程控制有關的政策和程序。IT業務處理控制是指為確保所有經過授權的經濟活動在企業業務管理系統中正確的處理、記錄的控制活動。實施準則列舉了評估IT總體控制的設計和運行有效性的具體實例,如系統的開發和維護、系統的運用和管理、系統安全性的確保、委托加工物資的契約管理等。關于評估IT業務處理控制的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實施準則也列示了考慮的要點,包括關于錄入信息的完整性、正確性、正當性等確保的控制,錯誤的修正和再處理,主要數據的維護和管理等。
在管理層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斷中,實施準則對IT相關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斷專門作出規定。在IT相關的總體控制存在缺陷的情況下,應當檢查采用替代的或補充的其他內部控制是否能達到財務報告可靠性的目的。而且IT相關的總體控制的缺陷,由于并不是與財務報告重要事項發生虛假記載風險直接相聯系的,不能立即被評價為重大缺陷。但如果IT相關的總體控制存在缺陷,即使IT相關的業務處理控制的構建能有效地發揮功能,也存在不能連續維持其有效運行的可能性,虛假記載發生的風險很高。在IT相關的業務處理控制存在缺陷的情況下,與業務層的內部控制存在的情況相同,應當對其影響程度和發生的可能性進行評價。當手工操作與信息技術成為一體發揮功能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時,管理層應具體認定缺陷是由手工操作部分產生的還是由IT相關部分產生的。應當注意,在由IT相關的部分產生缺陷的情況下存在著相同種類錯誤重復發生的可能性。
五、審計人員對IT內部控制的審計
在對內部控制審計時,美國采用直接報告的方式,即由審計人員直接審計和報告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這種方式下,為審計管理層評估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得審計證據,審計人員必須計劃和實施特定審計程序審計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因此,審計人員和被審單位都要承受過度的負擔。然而日本采用只審計管理層對內部控制有效性評估結果的間接報告方式,從而解決了直接審計被審單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過度負擔的難題。這是日本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特點之一。審計人員對管理層進行的內部控制評價的審核也是先審核公司層內部控制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再對管理層進行的業務流程相關的內部控制的評價的合理性進行審核。實施準則詳細規定了對使用IT的內部控制的評價的審核。主要包括:一是對IT的內部控制的把握。審計人員對于使用手工操作進行控制的部分實施業務流程相關的內部控制評價的審核;對于使用IT進行控制的部分,通過以下對IT相關的總體控制和業務處理控制評價的審核進行驗證。二是IT相關的總體控制評價的審核。實施準則詳細規定了對系統的開發和維護、系統的運用和管理,系統安全性的確保、委托加工物資的契約管理等各方面審核時應當關注的要點。三是IT相關的業務處理控制評價的審核。實施準則規定了審計人員應當遵循以下手續進行審核:首先通過閱讀系統設計書等對企業所期望的會計處理系統的設計進行確認;同時列示了具體的評價項目,包括是否采取為確保錄入信息的安全性、準確性、正當性等的措施;是否對錯誤數據進行合理修訂和再修訂等。四是利用IT專家。利用專家時,審計人員不僅要對專家是否擁有IT方面的知識進行考慮,而且要對其是否擁有信息系統相關的財務報告產生重要影響的風險評估所必需的知識等進行考慮,同時對該專家的業務是否具有充分的客觀性也應進行考慮。在發現使用IT的內部控制相關的IT總體控制的缺陷時,要求立即對其進行完善。因為IT的總體控制是為了保證IT相關的業務處理控制有效地發揮功能的環境而進行的控制活動,如果總體控制存在缺陷,即使為使業務處理控制有效的發揮功能而進行構建,也存在著不能連續維持其有效運行的可能性。但是,由于IT總體控制的缺陷本身并不一定是直接與財務報告重要事項虛假記載發生風險相聯系的,如果能夠驗證業務處理控制現在能有效地發揮功能,就不能因總體控制的缺陷而立即將其評價為重大缺陷。這與管理層評價IT相關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原則相同。
六、結論與建議
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的財務欺詐事件愈演愈烈,這使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問題得到空前的重視。1997年1月開始實行的《獨立審計準則第9號 內部控制與審計準則》、1999年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2002年中注協頒布的《內部控制審核指導意見》等,無不證明了我國在評估和審計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了我國第一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這標志著中國版的“薩奧法案”已正式啟動。在基本規范中提出我國內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五項,并沒有包括IT內部控制要素。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組織的業務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息技術,組織的信息系統與IT高度結合,使很多組織離開信息技術就不能進行業務活動。因此,在業務的處理過程中對企業內外IT采取適當的應對理應成為企業實現內部控制目標必不可少的內容。而日本率先順應了這種趨勢,以準則的形式將IT的應對作為內部控制的一個基本要素,并制訂了與IT內部控制相關的管理層評估和審計人員審計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具體措施,可供我國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借鑒。
【主要參考文獻】
[1] 日本金融廳企業會計審議會.關于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估與審計準則以及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估與審計實施準則的制定(意見書)[D].2007.(日語).
[2] 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D].2008.
關鍵詞 審計準則 協調 現狀
1 審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含義
審計準則的國際協調是國際審計領域的基本問題之一,審計準則的國際協調首先必須明確協調的含義:
坎貝爾認為:協調一般指通過縮小差異逐步趨同。但協調并非指嚴格的統一。
L·S阿明和L·H·拉德賴夫指出:“協調就是一種縮小各種標準和實務差異以形成一套精密的可接受的標準和慣例的過程。協調過程將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國際的基礎上進行。”
L·M·塞繆爾斯和A·G·派珀認為:“協調就是試圖歸納不同的制度,把多樣化的實務并入和組合成能產生共同合作結果的有序結構的過程,是減少差異的過程。”
日本學者松閘信男教授認為:“協調就是將形成跨國的各子公司所在國不同、經濟、和環境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同審計制度,在與跨國公司有牽連的各個國家、進而在全世界形成統一秩序。”
我國學者李寶震、郝振平認為:“所謂國際協調是指各國的某些機構或團體在國際范圍內結成統一組織,經過協商討論,共同努力建立標準,以期縮小差異,使審計實務趨于標準化的活動。”
根據上述關于協調的論述,我們認為,審計準則的國際協調是有關機構在世界范圍內對不同的審計準則進行調和,縮小差異并使之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
2 審計準則國際協調的意義
2.1 是跨國公司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
事實上,審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在很大程度是由于跨國公司的發展而提出的。跨國公司財務報表的使用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跨國公司的審計行為和準則,以便判斷其審計的質量、增強對財務報告的信賴。他們需對來自不同國家的財務報告進行和比較。這些財務報告經過了不同國家的審計,而這些國家的審計準則是不同的,這就給來自不同國家財務報告的分析和比較帶來困難,迫切需要對世界各國的審計準則進行協調,建立統一的審計準則。
2.2 是世界經濟環境下審計職業自治的需要
在世界經濟環境下,由于工商企業和職業本身的日益國際化,這樣就產生了一些在本國經濟范圍內沒有遇見過的新問題。例如,按照本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是否能為別國接受;本國投資者能否看懂別國的財務報表;本國的審計報告能否為他國投資者所理解;別國的會計師能否在本國執業等等。這些新問題已經不可能僅僅通過修改本國的審計準則就能解決。
全球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使得會計的國際間互認不能再被忽視。而國際互認的最大障礙就是會計師資格的差異和審計準則的差異。本國的會計職業若得不到世界的承認,必然會阻礙本國的會計職業發展,從而對本國的對外經濟造成巨大損失。這樣又勢必引起政府的干預。所以,從職業自治的角度看,制訂和實施一套國際認可的審計準則,加快國際間的互認,就成為必要。
2.3 推動了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
國際會計準則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可以看作是對國際審計準則協調的推動。正如斯坦潑和穆尼茲所分析的那樣,當國際會計準則獲得更多權威的時候,就有必要擁有一套國際審計準則來促進國際會計準則的實施。如果某國的財務報表是按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則國際投資者將更容易充分理解和信任該國的財務報表。同樣,如果國際投資者知道有一套國際審計準則正在不同國家被審計師所,則國際投資者對國際會計準則在不同國家被一貫地執行的信心將會得到提高。因為審計師在堅持會計準則的實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實際上,國際審計準則和會計準則之間是相互支持、相互推動的。許多制訂國際會計準則的原因同樣也適合于國際審計準則。
3 審計準則國際協調的現狀
獲得審計準則國際協調的一個顯著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會計團體有組織、有系統的合作和努力,來達到這一目的。實際上,這種協調的嘗試也已經進行多年。當前國際上有兩個主要組織公布了有關民間的國際審計準則:—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二是歐盟。這些組織對于審計準則的國際協調產生不同的,概述如下。
歐盟并沒有像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那樣國際審計準則,但所的共同體第4號和第8號指令涉及到審計準則的有關。雖內容不全面,但是由于其指令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求成員國的法律應與指令要求統一起來,因此它對審計準則的協調具有強有力的影響。
然而他們要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取得一致的意見,還存在著許多困難。歐盟協調審計準則進展緩慢的情況就表明了這一點。例如協調審計的獨立性問題,由于各成員國的社會經濟環境不同,而出現獨立性的不同理解。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是另一個國際審計準則的組織。該組織所屬國家審計實務委員會的章程中規定,其目標是以協調的準則來發展和提高世界會計職業的協作。這個組織在協調審計準則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出版了《國際審計準則》。但是它所的準則是建議性質而不是要求,準則的前言可以證明這一點,“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今后將尋求促進他們自愿地接受這些準則。如果有的國家的審計規章與該準則有差別,那么成員單位應按準則執行到可以執行的程度。”
,作為協調的結果,國際審計準則日益受到國際師聯合會各成員國的重視,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當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審計實務委員會審計準則時,加拿大的審計準則委員會就將它與加拿大現行的實務進行對比。如存在重大差異,除非基本上不同意國際審計實務委員會的觀點或者認為加拿大的環境要求采取不同的觀點,否則加拿大審計準則委員會將修訂其自身的準則。
澳大利亞于20世紀80年代初決定把國際審計準則并入澳大利亞的審計準則,在1983年對其審計準則進行修訂并重新。此后,澳大利亞審計準則委員會還決定把國際審計實務委員會的討論稿直接作為澳大利亞審計準則草案。
4 對審計準則國際協調的評論
4.1 坎貝爾的國際協調觀
(1)各國審計準則之間的差異是當地、等環境的產物。如果不考慮各國審計準則的深層原因,即使能夠減少和調和各國審計準則間的差異,這種調和也只能是膚淺的,毫無實質意義。
(2)審計準則的協調不應該是孤立的,應與既定的經濟和目標相結合。在整個協調結構中,若沒有其他協調要素的支持,協調的影響力將是極其有限的。
(3)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是審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基礎。如果財務報表按照完全不同的會計計量和揭示原則編報,審計準則的協調對財務報表國際可比性的貢獻就不大。審計準則最終能否在實質上為財務報表的國際用戶提供令人滿意的審計意見,將不僅僅取決于審計準則本身是否能達成統一,還取決于會計準則能否達成世界一致。
(4)不發達國家雖然沒有能力制訂本國審計準則,但也不見得愿意接受“國際施舍”。
4.2 萊因哈德·戈德勒和阿朋·拉德鮑夫的協調觀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第一任主席萊因哈德·戈德勒(Reinhard Goerdeler)曾表示,絕對的世界范圍統一將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會計和審計必須持續地反映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商業慣例、法律制度和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差異。但戈德勒還是有保留地認為,國際性準則仍有可能在下述兩個方面獲得成功:能夠縮小國際環境影響的各種差異;使各國堅持這種差異的原因和性質得到相互交流和理解。阿朋·拉德鮑夫在1981年提出了與戈德勒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審計準則可協調的機會比起會計準則來更為樂觀。但他們又認為,審計準則的是各國文化、法律、政治和經濟等各種變量相互牽聯的復合物,誰都不能指望審計準則會取得完全統一。
4.3 D·R·卡邁克爾的評論
卡邁克爾認為,盡管已經建立了協調各國審計準則的正式機構,但并沒有發揮作用。《國際審計準則》的要求很不嚴格,隨意性很大,似乎很容易就可達到。更糟糕的是,國際審計準則的措辭往往模棱兩可,掩飾或遮蔽引起爭論的,使這種解決方法難以理解和缺乏約束力。卡邁克爾最后認定,審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已經走調了,最終的結果將不是一首美妙動聽的樂曲,而是噪音。
4.4 筆者的協調觀
(1)協調是一個過程。審計準則的國際協調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他是一件長期的艱苦工作,需要各國政府、會計職業團體、國際性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等社會力量的廣泛合作和支持,只能在有選擇、有折衷的條件下逐步趨同。
(2)協調不等于絕對統一。由于造成審計準則差異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因此,只能調和審計準則的一些重要方面,求大同存小異,且這種調和應該允許有一定的伸縮性,不可能要求完全一致。
(3)協調是平等基礎上的協調。各個國家應該彼此了解和諒解各自的差異,在平等的基礎上做出一些讓步。對國際審計準則的執行也應該是自愿的,不施加外部壓力。
(4)協調應該首先從審計準則的基本要素抓起。各國審計準則的差異很多,協調不可能做到全盤兼顧,因此,首要考慮的就是審計準則基本要素的協調。因為審計準則的基本要素不僅體現了審計準則的核心,而且也是影響審計質量、影響審計報告的可比性的重要因素。在審計準則的五個要素中,審計報告要素的協調是難度最大的,因為它涉及的經濟、法律背景最多也最復雜,很難從根本上加以協調。相對而言,“職業能力”和“獨立性”要素的協調要容易一些,因為大多數國家都是由會計職業團體對這兩個要素作具體規定,受國家干預的可能性小一些。協調難度最小的兩個因素是“內部控制評價”和“審計證據”要素,因為這兩個要素主要涉及審計程序和審計技術的范疇,而各國在審計程序和審計技術方面的差異是不大的。
(5)審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前景是樂觀的。雖然說審計準則的協調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但前景是樂觀的,歐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協調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我們認為,審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基本趨勢是:以地區協調為先導,逐步實現審計準則在國際范圍內的協調。當然,這里所說的協調不是審計準則在國際范圍內的絕對統一,而是審計準則基本精神的統—。
關鍵詞:產權會計;變革;理論
【中圖分類號】 F27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358-01
改革開放以來,根據國情我國實行的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經濟制度的采用,使我國經濟模式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我國會計制度也在不斷的更新,產權會計觀念也在不斷轉變,為迎合產權會計觀的更新,產權會計制度變革的步伐也在不斷的加快。
一我國建立的科學會計準則所體現的產權會計控制觀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是在1992年11月份由國務院財政部頒布的,并在2006年2月份對其進行了修改,初步建立了適應全球會計制度改革要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體系。在這一會計體系中,每一項會計準則都反映了產權會計觀的主要精神。
1.會計準則體系的每項會計準則都以產權會計法律制度為基礎。會計準則體系與我國《憲法》聯系是非常密切的,會計準則體系所依據的產權會計法律制度不僅與《憲法》中相關規定相一致,與有關的經濟法中的相關規定也保持一致,這種高度一致性的存在保證了會計準則體系中的每項會計準則都能夠為所有人接受。與此同時,會計準則體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獨立審計準則相協調,在建立會計準則體系過程中,可以在適應中國企業的產權特征的基礎上,嚴格遵守產權會計法律制度,不僅落實了規范的企業會計行為,也維護和保障了所有者的財產權益。
2.熟知并把握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遵循的是價值觀,在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中充分落實了將理論體系與方法技術體系想結合的思想,使得會計準則體系更具中國特色。由于我國所有制結構具有特殊性,要想將會計基本要素準確的反映在會計準則中,應在遵守國際慣例的前提下,針對我國當前的市場性質和形態,運用產權經濟學對產權要素進行表述,以此來確定會計準則中的基本要素。在遵循國際慣例的情況下,應確定選用資產、負債和權益作為會計準則的基本要素,在考慮市場性質的情況下,應從占有的產權、使用的產權、收益的產權和處置后的產權的角度充分考慮。
二在產權會計觀確立的基礎上進行的產權會計變革
一般來說,契約是一種能夠有效控制企業產權經濟關系和社會產權經濟關系的手段,尤其是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市場與契約的關系更顯得緊密,也可以說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契約化社會基礎之上的。會計作為處理經濟關系的手段之一,其對產權價值運動過程與結果的反映和控制,也可以說是一種對契約進行監控的過程,瓦茨曾說過關于會計對契約進行監督的理解,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發展,產權結構不斷變化之中,而會計與審計就是產權結構不斷變化發展的產物,會計是一種手段,是一種監督契約簽訂和執行并能夠維護產權的法律手段。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企業總體契約結構的變化會使得產權會計發生變革,現如今,為加強對企業總體契約結構的描述力度,有學者將企業的契約結構進行了聯盟,契約結構聯盟的基本環節主要分為八塊,分別是稅收契約、產權契約、債券契約、審計契約、商務契約、工作契約、報酬契約和商事契約。這些契約環節的設置是貫穿于產權價值運動的全過程之中的,這些基本要素分布在契約聯盟的外部和內部,在一定情況下它們能夠交互發揮作用,不僅可以實現內部產權和外部產權經濟關系的合理轉換,也可以使會計實現對契約的全面確認和監控。在進行不斷的循環工作中,產權會計能夠使產權經濟運作的契約監控保持在系統的狀態之中,從而對所有者、經營者和工作者的權益進行全方位維護和有效保障。
企業組織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現代產權制度和企業現代產權制度,而企業金字塔式的層級體制改革作為企業組織體制改革的關鍵,不僅影響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治理結構的改善,因此,企業只有合理處理好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才能實現組織的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要想處理好企業集權與分權的關系,必須從以建立產權控制為中心的責任層次分明的內部控制制度出發,建立完善的企業組織制度,在以所有者投資為中心的內部控制中,要以所有者和投資者為中心,完善產權所有者治理結構,將所有者和投資者的權益實現作為追逐目標;在以經營者為中心的內部控制中,完善產權經營者的治理結構,將實現有效經營和管理作為追逐的主要目標。
綜上所述,會計準則體系的每項會計準則都以產權會計法律制度為基礎,熟知并把握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以此為主要內容建立科學會計準則,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出產權會計觀的精神,也可以促進產權會計的有效變革,在進行產權會計變革中,應充分考慮契約聯盟的作用和企業租住體制的改革。
參考文獻
[1]肖小鳳,王善平. 中國會計學產權學派的興起與展望[J]. 時代財會. 2001(03)
[2]郭道揚. 論產權改革與會計產權觀[J]. 財經論叢. 2004(01)
關鍵詞: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質量; 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 ;影響因素
一、內部審計質量與內部審計質量評價
內部審計質量是指內部審計工作的規范程度與審計職能的發揮水平,是審計工作效果綜合性和有效性的表現。內部審計質量是企業內部監督機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標志,也是審計行業自身發展的重要體現。內部審計質量評價是內部審計機構為了確保內部審計工作開展更為有效性而實施的一項控制活動。通過對審計工作程序、審計事項進行檢查以及對目標實現可能產生風險的一種有效控制,以此來不斷實現內部審計的目標,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二、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1.評價體系中的基本要素。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要素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評價技術和方法。評價主體是內部審計質量評價要素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它決定了評價目標和評價對象。內部審計質量評價對象可以分為:審計行為質量、審計結果質量。內部審計質量的評價標準企業審計質量工作中的指導性的方向,是反映審計工作的目標達到與否的依據,是評價質量參考的標準和原則。2.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方法構建。我國企業對內部審計質量評價方法有平衡計分卡方法和六西格瑪。平衡計分卡方法在企業內部審計質量衡量和控制中用的比較多,其對內部審計作用的范圍考慮得很全面;對指標的各個層面的分析較為深入。3.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主體構建。企業內部審計質量評價主體包括:企業內部評估、外部的內審行業協會、政府有關監管部門。企業內部評估是內部審計質量評價的主體之一,企業運用平衡計分卡方法,對企業進行綜合績效評價。由外部的內審行業協會對企業內部審計活動進行評價,保證了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公開性和鮮明性特征。政府相關監管部門作為企業監督者的角色,促進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健康、高效的進行。4.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對象構建。內部審計質量的評價對象其實就是對什么進行評價。包括內部審計的環境因素、審計資源因素、審計行為因素。運用平衡計分方法,細分要評價的對象,可以精確的分析出評價對象中的問題和因素。5.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標準構建。每一個體系離不開一定的參考標準,評價體系的標準主要分為兩個方面:(1)評價體系的一般標準,包含: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2)評價體系的具體指標:審計環境因素指標、審計資源因素指標、審計工作流程指標、審計顧客反映指標。
三、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影響因素分析
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要素: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和評價技術方法。四大要素體現的是一個整體,只有當各要素以合理的結構行成整體時,體系才能發揮強大的功能。1.體系自身影響因素分析。1.1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的協同作用:一是作為內部審計質量評價主體的內審機構及監事會、董事會,其評價的客體是審計過程中的審計環境因素、審計資源因素和審計行為因素及其審計過程的具體項目。二是外部評價主體中的內審協會則主要是對企業內部審計實施的整體狀況進行評價。三是作為政府監管部門對內審質量的評價。1.2評價標準、評價技術方法與評價客體的協同作用:評價標準、評價技術方法的確定是基于對審計評價客體的深層次分解。彼此之間存在的是一種對應關系,不同的評級主體其評價的對象不一樣,其所用到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也是不相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的選擇,對于評價客體的質量影響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作為評價體系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的協同作用發揮好壞是直接影響體系中的重要因素。1.3評價標準與評價技術方法的協同作用:內部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缺乏一個科學的、系統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加強評價標準與評價技術方法的協同作用,依據評價客體確定評價標準,依據評價標準,選擇合適的評價技術和方法。2.體系構建外部環境因素。2.1內審評價體系構建意識。國內許多企業很少意識到內部審計對于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性,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的意識淡薄,對內部審計質量的要求不高,內部審計質量的好壞沒有一定的把握和掌控,內部審計質量評價工作難開展。2.2內部審計質量體系評價標準,是對企業內部審計質量和企業內部活動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于企業科學、合理經營的重要依據。由于發展和貫徹的局限性,在實際操作中暴露出很多問題。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評價標準,企業對內部審計質量的評價無從下手,因此許多企業僅通過一些很表面的現象進行主觀判斷。2.3內部審計質量評價有效的方法。具備評價有效的方法,推動內部審計質量評價科學、合理、高效的運行,評價的結果也會更加明朗、清晰。我國絕大部分企業僅僅依據主觀判斷來粗略的估計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缺乏有效的方法。
四、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的對策和建議
1.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環境。我國內部審計由于起步較晚,發展較緩慢,內部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1)我國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積極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專門性的《內部審計法》,來規定內部審計工作中的細則。結合我國內部審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完善相關法律法規。(2)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內部審計準則、章程和具體操作指南等各種規章制度,來規范我國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組織協會的執行監管。2.科學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企業高層需要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意識,明確內部審計質量對于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越強,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才能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建議企業應該由董事會及其下屬審計委員會直接領導領導內部審計機構。這樣才能發揮內部設計機構的最大化作用,促進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提高以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發展。3.強化內部審計運作環境。優良的內部審計運作環境對于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和實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加強內部審計和審計委員會或者董事會之間的聯系,審計委員會或者董事會作出正確的指示和規劃,安排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各個部門執行,將內部審計機構需要將其寫成報告反饋給審計委員會或者董事會。(2)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需要加強與外部審計的合作,積極配合外部審計部門的調查和審計,主動提供企業內部生產和經營活動情況、財務信息報表、內部審計工作內容和評價結果等等信息資源,加強與外部審計師之間形成信息共享和交流機制,充分利用內外部審計資源,減少審計工作資源的浪費。4.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1)企業高層要重視企業組織制度文化的環境塑造,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形成自身特色的企業組織制度文化,來強化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內部審計的意識和工作積極性。(2)引進現代化的內部審計人才、積極培養,加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養,定期進行內部審計工作的培訓,來加強和鞏固其學習能力和職業素質的提高。(3)完善企業內部的相關內部審計管理制度,讓企業的各個部門都參與到內部審計工作中來,整體性配合其工作有效進行,保證內部審計質量的提高。
作者:張馨月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陳丹萍.我國內部審計管理現狀與對策[J].審計研究,2007(6):95一96
[2]蔡利,黃文娟.內部審計質量評估理論分析與實務探討[J].會計之友,2010(1):21—24
[3]馮羅恒.公司治理視角中的內部審計問題研究[J].經濟與法,.2009(1):135—136
[4]胡茂莉.內部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提高方法[J].財務會計,2009(10):217
任何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應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相互關聯的合乎邏輯的理論框架。審計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也應有其可以運用的一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構建而成的完整理論體系用以指導實踐,因此,審計理論結構是指人們從長期審計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并按照一定邏輯關系組合而成的,用以指導審計實踐的理性知識體系。
研究審計理論結構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構成審計理論結構的要素有哪些?二是按諸要素的內在聯系確定各要素分別居于哪個層次。這里,我僅對審計理論結構的研究起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在學術界有代表性的,關于審計理論結構的研究起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哲學起點論。莫茨和夏拉夫,于1961年在他們合著的《審計理論結構》中指出,只有從哲學基礎出發,才能推出審計假設,在假設的基礎上又推出概念。假設和概念二者可將理論結構解釋清楚,并以此為核心產生用以指導實際應用的審計標準與道德行為準則。
二、審計目標起點論。這一代表性觀點是由加拿大審計學家安德森于1977年在其著作《外部審計學》中提出的。他的審計理論結構模式為:審計目標一公認審計準則一審計概念一審計假設一審計技術方法一審計過程。審計目標是指審計所要達到的境地,并認為,作為一個系統,審計應首先明確目標,沒有目標的系統是不可想象的;同時審計準則只有以一致的目標為基礎,才能有效。
三、審計假設起點論。1978年,尚德爾在《審計理論一評價、調查和判斷》一書中,提出以審計假設為起點組成審計理論結構。審計假設是審計人員面對多變的審計環境,對某些未經確認或無法正面論證的經濟事項和審計現象所做出的合理推斷。其審計理論結構具體為:假設一定理一結構一原則一標準。
四、審計本質起點論。此觀點認為,本質是決定一物區別于另一物的根本屬性。審計本質是確定和解釋其他理論的依據,審計研究首先應解決審計本質問題。英國審計學家湯姆.李在《公司審計學》中從本質、目標、假設和概念入手探討審計理論結構。我國的蔡春教授在《審計理論結構研究》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審計理論結構,并認為審計本質要素起著統馭整個理論結構的導向作用。
對于上述理論中對審計理論結構的研究起點仍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如:哲學起點論,盡管莫茨和夏拉夫將哲學思想運用審計研究,批判了“審計無理論”的論調,對審計理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將哲學作為審計理論結構的起點,顯然太一般化了。因為任何學科都可以用哲學思想作為起點。哲學思想固然可貫穿整個審計理論的始終,但它并不具備基石的作用。審計假設是對審計所處特定社會環境的抽象提煉,是審計產生與發展的基本前提和約束條件,而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一項假設只能適用于一定環境和一定時期,環境和時期的變化會使假設失去效用。
此外,審計假設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因而關于審計假設的內容也頗有爭議,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審計理論結構也很難統一。對于審計本質起點論,由于真正的審計本質我們無法完全把握,而現有的關于審計本質的認識,只是我們在探討過程的一個暫時性結論,而結論的形成,依據的是審計在不同歷史環境下對審計目標的完成。審計本質如同真理一樣,我們只能無限接近,如果以它作為起點,將會使審計理論不能反映審計環境的變化,嚴重脫離審計實踐,因此將審計本質作為審計理論結構研究的起點是不科學的。
我認為,以審計環境和審計目標共同構成審計理論結構的起點是比較合適的。審計環境系指與審計產生、發展密切相關,并影響著審計思想、審計理論、審計組織、審計法制,以及審計工作發展水平的客觀歷史條件及特殊情況,它是研究處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審計之出發點。審計目標是關于審計系統所應達到境地的抽象范疇。它是審計環境對審計系統要求的反映,也是審計系統滿足審計環境要求的標準,在實務上引導著審計系統的運行,是審計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為作為審計理論結構的起點必須能聯系審計與審計環境;它不僅是審計理論的組成部分,并且應當是審計理論和實踐形成和發展的推動力;能夠密切聯系審計理論與實踐;最終能推導論證其他抽象的審計理論范疇。
事實上,人們對審計理論結構起點的研究始終未離開審計環境這一客觀背景,它是隨著環境的變更而變化的。脫離審計環境的審計理論是空想的理論。審計環境是審計理論的客觀起點,是衡量審計理論是否先進科學的基本標準。
摘 要 內部控制審計是2002年美國薩班斯法頒布后, 陸續在世界各國實施的新審計內容。本文就中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和日本《關于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準則以及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實施準則的制定(意見書)》的規范內容進行對比分析,主要從準則的總體結構、準則采用的內部控制基本框架、審計師進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目標、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分類、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關系、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類型及報告的出具等方面進行比較并分析其差異產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我國內部控制審計的相關啟示,主要是聯合審計方面的完善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制定這兩個方面,以期為完善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財務報告 內部控制 審計準則
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財務報表舞弊事件發生后,人們認識到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對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至關重要,各國政府監管機構、企業界和會計職業界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也進一步提升,逐漸從注重財務報告本身的可靠性轉向注重對保證財務報告可靠性機制的建設,即通過過程的有效保證結果的有效,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甚至社會公眾也要求企業披露其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并要求注冊會計師審計這些相關信息,以增強信息的可靠性。但因為實施的時間較短, 內部控制審計仍存在很多尚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中日內部控制審計準則比較
(一)準則的總體結構
中國的審計指引僅有一個層次,它包括從總則、計劃審計工作、實施審計工作、評價控制缺陷、完成審計工作、出具審計報告等方面。日本的《意見書》分為兩個層次: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準則,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實施準則。其中,前者僅做出原則性規范,后者是對前者在實務中具體實施而做出的更為詳細的解釋和說明。總體來講,中國的審計指引的規范內容更全面、細致。
(二)準則的規范內容
1.所采用的內部控制基本框架。
中國的基本規范及日本的《意見書》中所提出的內部控制基本框架都在沿襲COSO委員會的內部控制概念框架,但同時也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對內部控制的目標和要素均做了一定的擴展。在內部控制的目標方面,由于在日本,資產的取得、使用及處置在正當的手續和批準下進行尤其重要,故增加了“保證資產保全”一項;關于內部控制的要素,針對信息技術對組織滲透的現狀,將“信息技術的應對”增加為內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而中國內部控制的目標為“合理保證經營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經營有效性,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我國在日本的內部控制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主要是我國現階段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要把握好發展的方向才能更好的發展。
2.審計師進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目標。
中國的審計指引明確表示,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的責任。這意味著,審計師所進行的內部控制審計工作實質上是對公司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日本的《意見書》指出,審計人員進行內部控制審計的目的在于,對企業管理層編制的內部控制報告是否依據一般公認合理的內部控制評價準則合理披露表明意見,也就是說,審計師所執行的工作是對企業管理層編制的內部控制報告予以審計。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所規范的內部控制審計屬于基于責任方認定的鑒證業務,而中國采用了直接報告業務的做法。其結果是,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所獲取的審計證據也就有所不同。
二、啟示
1.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一并實施并由同一個審計師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與財務報表審計報告一并編制。這種做法便于內部控制審計中所取得的審計證據和財務報表審計中所取得的審計證據在兩種審計中相互使用,實施財務報表審計時,注冊會計師可以利用內部控制審計的結果來修改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并且可以利用該結果來支持分析程序中所使用的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在確定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時,注冊會計師需要慎重考慮識別出的控制缺陷。實施內部控制審計時,注冊會計師需要評估財務報表審計時實質性程序中發現問題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注冊會計師需要重點考慮財務報表審計中發現的財務報表錯報,考慮這些錯報對評價內控有效性的影響。
2.可以把標準分層次, 如在基本規范、一般指引以外增加細化說明, 便于實際操作。我國的審計指引僅有一個層次,還不夠具體,對具體的操作指導不夠,可以考慮把標準分層次,甚至可以為中小企業編制一套標準。因為目前我們只要求在上市公司施行審計,但中小企業也有建立內部控制的需要,那就需要對其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和審計。
三、結論
通過對中國是審計指引和日本的意見書的比較,我們看到了我國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還不是很完善,還有需要進行完善的地方,主要是需要進行聯合審計方面的完善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審計的制定。希望能制定出相應政策,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必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一、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要素分析
企業財務內部控制主要由五大基本要素組成,分別是風險評估、控制環境、控制活動、信息交流、監督。只有充分理解基本要素的內容,才能更好地實施企業財務內部管理及控制。(一)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指對企業信息資產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威脅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風險評估,再優先解決可能帶來損失最大的風險,押后處理風險較低的問題,使企業在有風險的環境里將風險降到最低的過程。(二)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是指在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重大影響因素。只有給予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以良好環境,避免建立或實施政策過程中出現的不利因素,才能促進其他控制過程的實施。(三)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指企業管理者采用科學手段制定合理的制度,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時進行風險的防范和化解的過程。企業的每個部門都應有控制活動,確保風險反應方案的正確執行。(四)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指企業管理者建設和維護內部信息交流的渠道,并建立清晰的報告系統,加強企業財務的內部交流,及時傳輸財務管理與控制的現狀的過程。(五)監督。監督是指管理者建立監督管理體系,完善內部監控制度,設立評審和反饋機制,安排專業人員和獨立部門,加強對財務內部控制情況的監督,保證內部控制的落實,防止出現弄虛作假的過程。
二、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不完善。企業缺乏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性的認知,重視程度不高,建立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完善,其中內部職務方面的設置問題較大,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難以做到相互制約和相互協調。比如:會計人員與職務之間配置不當,會計人員職務較多,業務交叉繁雜,從而職責不夠明確,而且缺乏會計事前審核、事中復核和事后監督等相關程序的制度規定,難以落實財務規章和操作規程,各方面銜接不夠嚴密,從而出現投資項目財務管理不到位、重復建設、資金呆滯以及其他、偷稅漏稅等問題。(二)企業財務預算管理不夠完善。企業財務預算管理體系不夠科學合理,制度不夠完善,而且企業的內部財務信息傳遞存在滯后性。比如:在預算編制的時間和范圍上,經常出現財政布置的部門預算不同于企業內部的綜合預算,還需再次調整;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缺乏跟蹤、分析和評價等機制和制度,難以準確分析和評價每一項的預算經費,無法完整衡量資金的使用效益,從而無法給出績效評價對資金分配使用的反饋信息,另外在預算執行時會出現預算內容不真實、約束不強等問題。(三)企業財務內部監督和審計機制不健全。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過程中,著重于控制手段,雖然有較為完善的內控系統,但依舊缺乏自我評價和監督機制的建設,不健全的機制難以進行正常的檢查和評估。而且,受內部監管體制和內審人員的業務素質與道德素質的限制,內部審計管理流于形式,內部審計部門的定位不確定,職責不清不楚,致使審計監督責任虛化,從而難以對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進行有效的監督。
三、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原則
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必須具備合法性,而整體性和適應性更利于企業的財務管理,效率性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應把握好以下四項原則,促進財務管理控制。(一)合法性原則。以國家法律法規為基礎,以國家規章制度為前提,制定切實可行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發展的關鍵。任何不依法辦事,脫離國家規章制度的企業都難以長期地發展下去。因此,企業必須依據相關規定進行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避免出現巨大的損失。(二)整體性原則。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每一個方面都是財務內部控制需要考慮的,只有將長遠計劃與近期目標進行結合,加強與其他內控制度的配合與協調,將需要涉及到的財務工作的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有機地統一起來,從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角度進行各項業務和活動的滲透,逐漸形成統一的整體,才能發揮出總體效應的功能,便于各部門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三)適應性原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隨著不斷變化的社會背景而不斷變化,企業的財務管理要求也會不斷變化,因此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必須跟隨變化的腳步,及時調整企業的財務內控制度,提高內控制度的適應性和活力,既要適應企業的內部發展,符合企業本身的現狀和戰略目標,也要適應國家的經濟制度,適應競爭對手的競爭壓力。(四)效率性原則。企業實行內部財務控制制度就是想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建設成本,進行選擇性的控制,精心把握控制點,簡化機構和人員配置,減少繁雜的手續,降低成本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促使經濟性和有效性的結合,優化控制方法和手段,提高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
四、完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