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境外投資步驟

境外投資步驟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02 16:18: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境外投資步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境外投資步驟

篇(1)

經過多年發展,“走出去”已成為鎮江開放型經濟中的一個亮點,初步呈現出五個特點:一是投資目的地以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主。在鎮江現有的43家境外投資企業中,設立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有30家,占總數的近70%。其中,香港12家、美國11家、德國2家、日本2家,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各1家。二是投資主體以民營企業為主。以民營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有38家,占到總數的88%,不少民營企業甚至在境外設立超過2家以上的企業。如江蘇威信染紡公司在納米比亞、南非博茨瓦納共設有4家境外企業,飛達集團也在歐美設立3家境外企業。三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產業“走出去”步伐較快。丹陽五金工具企業在境外設有8家分支機構,鎮江工程承包建筑企業在境外也設立了5家分支機構。四是投資方式和范圍多樣化。在境外投資方式上,采取實物投資的有6家,采取境外收購的有4家,采取技術投資的有1家,其余都是現匯投資。范圍涉及貿易、五金工具、工程、機械、食品、紙張等多個行業。五是逐步創建自有品牌。丹陽大亞集團收購美國凱普的“老鷹牌”家具品牌,迅速打開了當地市場。飛達工具集團在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注冊“飛達”牌商標,銷售額逐年上升,知名度越來越高。湯文斌

總結鎮江“走出去”的實踐經驗,加速鎮江經濟國際化進程,必須要牢牢抓住以下三點:

一、營造良好氛圍,強化“走出去”宣傳的必要性

一是從規避貿易壁壘入手,明確“走出去”是開辟世界市場通道的迫切需要。突破這些壁壘,可行的途徑就是到產品的主營市場投資設廠,或到與發達國家貿易便利的第三國設立加工貿易企業。這樣可以避開原產地的限制,繞過高關稅及技術壁壘,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

二是從擴大產品銷售入手。明確“走出去”是快速便捷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有效途徑。大亞、天工、飛達等企業成功“走出去”的實踐證明,在具有一定銷售市場的基礎上,通過收購、兼并、控股等方式與境外企業合作,可以迅速建立起銷售網絡,融入銷售主渠道,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產品知名度,增加產品“含金量”,為創造國際知名品牌奠定基礎。對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或暫時資金不足的企業,可以從設立銷售網點、辦事處、專賣店人手,逐步做大做強。

三是從利用境外資源入手,明確“走出去”是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鎮江是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地區,特別是在宏觀經濟環境偏緊的情況下,土地、能源、資金、運輸等制約因素更加突出,影響項目投入和產能擴張。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發揮本身優勢,大膽“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越發展。

二、形成自身特色,注重“走出去”策略的針對性

一是以二產為重點,積極推進境外投資領域多元化。根據鎮江市的產業特點,鼓勵境外投資以第二產業為主,積極推進一、三產業。重點支持和鼓勵全市有比較優勢的五金工具、機械制造、紡織服裝等行業到境外投資,特別是將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國內市場相對飽和、生產工藝水平相對較高的行業,按照梯度轉移規律,到境外開展生產、加工、銷售,逐步形成在境外的生產加工基地。

二是以外貿出口企業為先導。促進境外投資渠道多元化。充分利用全市1185家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這一有利資源,充分發揮外貿出口企業具有的市場在外的優勢、國際經貿人才的優勢和對外經貿合作經驗的優勢,引導企業在境外設立生產企業或銷售公司。目前鎮江市已有不少外貿出口企業在境外產品銷售地和原材料來源地投資興辦了加工企業和銷售公司,有的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他們是鎮江市率先走出去的“主力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三是以民營企業為主力。促進境外投資主體多元化。近年來,鎮江市民營企業發展加快,逐步成為“走出去”的主力軍。在現有43家境外投資企業中,民營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有38家,成為境外投資的主體。全市境外投資呈現出國有、民營和外企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態勢。

四是以境外加工貿易為龍頭。實現境外投資方式多元化。根據“走出去”企業的實力和條件,確立以境外加工貿易為龍頭,指導幫助企業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式,實現投資方式多元化。

三、充分運用政策、法律等手段,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走出去”的服務體系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要建立“走出去”戰略協調指導機構,研究制定促進“走出去”的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及時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引導有條件、有實力的各類企業,將“走出去”作為提高國際競爭力、應對各種貿易壁壘的重要策略,抓緊制訂“走出去”發展規劃和實施步驟;政府相關部門要主動加強協作,完善協調機制;加強與各國駐華使領館商務處、省市駐海外代表處、外國駐華商務機構、跨國中介組織和投資促進機構的聯系,拓寬信息渠道。

篇(2)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1.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海外投資發展較快。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海外投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較大發展。尤其是90年代后,隨著對外開放逐步深入,海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979-2000年山東省共批準境外企業553家,總投資額3.73億美元(中方投資額2.73億美元,占總投資額的 73%)。

2.投資地區不斷擴大。過去,國內的境外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歐美、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香港地區。它不利于進一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難以發揮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比較優勢。近幾年,國內在不斷鞏固和發展對發達國家投資的同時,加大了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3.投資領域趨向生產型項目。以往國內的境外投資項目大多是貿易公司或代表機構,生產型項目特別是能帶動國內設備、原材料、半成品出口的境外帶料加工項目很少。近幾年,國內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到境外投資興辦生產型項目,取得明顯效果。例如,1999年,海爾集團設立境外加工貿易企業9家,其中在美國的電冰箱組裝項目投資額達2890萬美元,成為山東現有最大的境外投資項目。

4.投資主體不斷向大企業集團發展。原來由于受企業的規模、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制約,國內的境外投資主體主要是中小型企業。近幾年,針對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由于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需要,在充分了解企業對外投資的意向、市場、領域、方式的基礎上,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積極穩妥地推動企業尤其是大企業集團開展跨國經營,從而推動了境外投資主體由中小型企業為主逐步向大企業集團為主轉變。

二、中國海外直接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1.海外投資的規模較小。一是對外投資的總體規模較小。無論是境外企業數量,還是投資總額,都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二是對外投資項目的平均規模較小。目前,發達國家對外投資項目的平均規模約為600萬美元,發展中國家為450萬美元,我國僅為110萬美元。許多境外企業難以與具有較強實力的跨國公司競爭。有的甚至只能依靠國內母公司的進出口業務生存。

2.海外投資的質量不高。一是貿易型境外企業過多。這一方面反映了多數企業設立境外企業的目的在于擴大產品出口;另一方面也說明缺乏對境外投資的有效引導,難以適應經濟國際化特別是生產國際化的要求。二是對外投資的方式單一。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約50%是通過收購股票、購買股份或兼并等方式實現的。從我國對外投資的情況看,大多數境外企業屬于新建企業,通過收購、控股、參股和兼并等方式設立的企業較少。這反映了國內企業尚難以熟練地運用國際上通用的投資方式,造成企業境外投資總體上見效慢。三是對外投資區域過于集中,產業結構不合理。境外投資相對集中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而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則較少,并且對外投資大多為貿易、資源開發項目,能夠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制造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相對較少。

3.境外企業的體制改革滯后。目前境外企業尚未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直接影響其跨國經營活動的開展。第一,境外企業的產權不清晰。突出表現為一些境外企業對已投入的國有資產運作情況及回報收益難以落實責任;境外企業的中方股東均以企業法人形式出現,經營管理者和員工僅僅是企業的雇員;在自然人持股問題上,缺少政策導向和鼓勵措施。第二,境外企業的激勵機制不健全。境外企業人員的待遇多參照外交機構人員薪金補貼制度標準執行。企業的盈虧同經營管理者和員工自身利益沒有直接聯系,不符合國際規范。第三,境外企業的約束機制不完善。一些境外企業沿用了國內傳統的管理辦法和經營模式,特別是在資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以及重大經營活動中,缺乏規范有效的制度約束,不利于跨國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

4.海外投資的宏觀管理不力。第一,缺乏強有力的對外投資管理和協調機構。第二,缺乏統一的對外投資發展規劃。由于對外投資管理工作較為松散,因此很難制定和實施對外投資的長遠規劃,造成了境外投資項目在產業和區域布局等方面的不合理。第三,缺乏科學的對外投資管理手段。對境外投資的管理多為行政手段,且存在重投資、輕管理,特別是忽視指導、協調、服務的現象。相應的經濟手段尤其是法律手段運用不夠。

5.高素質的跨國經營人才缺乏。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形勢下,對外投資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企業從事跨國經營活動,既需要精通外語,懂涉外政策,熟悉國際慣例,掌握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商法、現代科技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又需要大批高級的金融、財會、科技、管理和法律等專業人才。就目前境外企業人員的素質和水平看,根本不適應發展對外投資的要求。

三、中國海外投資的指導原則和重點

加入WTO后,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將進一步開展跨國經營,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為確保對外投資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主要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外投資是一項創新性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風險較大。國內企業進行對外投資,開展跨國經營,既要積極又要慎重,精心組織,量力而行,不圖虛名,務求實效。具體來說,企業在開展對外投資時,必須充分考慮國際資本市場的需求狀況,特別是東道國(地區)的實際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對外投資的目標、戰略和策略,有選擇、有步驟、有重點地向外投資。二是貿易先導的原則。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關系日益密切。國際商品貿易的擴大將會帶來新的國際投資機會,進而擴大國際投資;而國際投資的增加又將進一步促進國際商品貿易的發展。在目前國內企業尚不具備大規模投資能力的情況下,要輸出適用技術、設備、品牌、零部件等,應當采用貿易方式進入東道國(地區)市場,通過貿易帶動投資。一方面,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和品牌形象,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從而為投資建廠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對東道國(地區)市場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投資環境狀況以及自己的合作對象,為制定對外投資的總體戰略尤其是規避投資風險創造良好條件。例如,海爾集團在進行對外投資,開展跨國經營時,堅持以貿易為先導,走產品輸出-技術輸出-海外設廠的路子。通過產品的銷售,先打開市場,有了市場和需求,再考慮創辦生產基地問題。三是講求效益原則。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取盡可能多的效益。企業進行對外投資,開展跨國經營,也要充分考慮經濟效益的好壞。做到一切從實際需要和可能的條件出發,盡量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行業進行投資,力求以最小的投資,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海外投資的重點主要包括:

一是資源開發型海外投資。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十分有限,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應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條件,積極鼓勵經濟實力較雄厚,有技術人才優勢的企業,到資源相對豐富且開發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投資,建立穩固的資源開發基地。其重點是:在拉美地區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在非洲、南太平洋地區進行木材資源開發;在拉美、北非地區進行漁業資源開發;在北美、拉美地區和獨聯體國家進行種植業開發等。通過與東道國(地區)的合作,獲得資源競爭優勢,從而為國內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質資源。

二是出口導向型海外投資。在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同時,以區域一體化為主要特征和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等為主要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有進一步抬頭的傾向,這給仍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和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要基礎的國內出口貿易構成了很大威脅。應該通過對外投資,在東道國(地區)興辦企業,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可以有效地繞開各種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并能利用一些發展中國家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三是產業轉移型海外投資。目前,國內經濟發展進入了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特征的時期。許多行業特別是一般加工業生產能力過剩,而且生產工藝技術較成熟,需要適時向國際市場轉移。從全球產業布局看,國內工業化水平已經高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些支柱產業的成熟技術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非常適用。因此,應充分利用工業門類齊全、技術力量相對雄厚的有利條件,積極推動優勢產業、成熟產業、長線產業,向境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篇(3)

1中國對外投資的發展與環境問題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逐步提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真正起步是從改開開放以后才開始的,但是在短短的30年里,中國的對外投資卻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和成就。

1.1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長明顯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從2002年起呈現出一個高速發展的態勢,如圖1-1所示,2002~2008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速高達65.7%。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進入低谷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雖然增速減緩,但是仍然再次突破了歷史最高值。

1.2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增大

中國對外直接投的規模不斷擴大(見圖1-2),到2009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已經超過兩千億美元,覆蓋了全球177個國家(地區),行業分布也很廣泛。

1.3對外投資發展潛力大

雖然我國對外投資增長迅速,流量屢創新高,但是投資量占世界的比例仍然與中國整個經濟在世界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中國的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從圖1-3可以看出,雖然近兩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全球流量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對外投資存量占全球存量的比例卻仍然只有1%左右。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全國GDP的比例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GDP的比例還遠低于美國。

1.4對外投資存在環境風險

近幾年來,國際上對中國企業的海外行為關注得越來越多,主要集中在水電、采礦、砍伐等行業,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方面進行批評,個別媒體還存在惡意歪曲中國形象的嫌疑。通過對中國對外投資環境問題進行反思,我們確實發現了一些存在的環境問題和潛在風險,比如:環境敏感度較高的行業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所占比重較高;對外投資缺乏全面的環境政策指引;中國海外企業社會責任感有待提升;銀行對外投資缺乏操作性較強的環境保護標準等。而這些問題都可能會給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正常經營帶來巨大的風險。

2國際對外投資環境保護的理論和實踐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明顯的特征之一,而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則是其兩大支柱和主要推動力。在國際投資領域,對自然環境影響最深遠和最直接的就是國際直接投資。發展中國家由于較低的環保要求和較弱的監管力度而為這些外國企業提供了污染的便利,成為它們的“污染避難所”。同時,東道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為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迎合這些跨國公司降低環保成本的需要,紛紛進行“競爭性環保降級”,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這種趨勢,最終使國際直接投資成為加劇全球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所使用的更先進的生產和環保技術及其在東道國的外溢效應,卻對環境有著明顯的積極影響,因此,國際直接投資對環境的總體影響及其程度日漸成為人們討論和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些國際組織已經開始展開對國際投資與環境的關系的研究,聯合國環境署金融計劃項目了一份題為《指點錢途:聯結環境、社會、治理因素與公司價值》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通過案例分析研究了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簡稱ESG因素)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呼吁那些為投資者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將ESG因素整合到他們的業務中去,從而幫助投資者關注環境、社會與治理問題(聯合國環境署,2007)。世界自然基金會貿易與投資政策項目對中國境外投資進行重新思考,認為全球工廠正在改變地球的面貌,并且中國境外投資成為全球可持續性的一個指標,它還提出我國缺少相關的政策指導或企業可持續/綠色投資指南,成為發達國家或國際組織放大中國對外投資環境問題的重要口實(世界自然基金會,2007)。除此之外,地球之友、國際河流等NGO分別對中國跨國公司的環境影響、銀行信貸的綠色化程度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評價。

經濟合作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出臺一系列指南或規定,對國際投資提出了環境上的要求。對于環境,OECD制定了跨國公司環境管理指南和方法,鼓勵跨國企業通過改善內部環境管理、完善環境影響應急計劃來提高其環境績效,鼓勵企業信息公開和積極主動征求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等。OECD在對外融資信貸上也有統一的環境標準。赤道原則是目前國際上最具代表性的綠色信貸標準,加入該原則的金融機構已達60家。但是中國目前只有興業銀行加入該原則。世行把實施和完成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其批準貸款的先決條件,制定了有關環境評價政策和項目環境審查程序及步驟并頒布了有關環境評價的工作指南,規定環境評價應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環境(空氣、水和土地)、人類健康與安全、社會因素(非自愿移民、少數民族和文物)以及跨越國境的環境問題和全球環境問題。

3中國對外投資的環境管理狀況

隨著對外投資規模和水平的日益擴大和提高,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政府開始認識到海外業務對環境政策的需求并有所行動。在國家的宏觀戰略方面,黨的十七大提出關于建設和諧世界的指導思想,提出“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提高綜合統籌能力,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要求“走出去”的企業和境外合作項目履行社會責任,造福當地人民??偫碓?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加強對外投資的宏觀指導,健全投資促進和保護機制,防范投資風險。

在法規政策層面,目前我國還沒有特別針對對外投資環境保護問題進行規定的法律法規,只是在一些相關的對外投資法律法規和政策中有籠統的表述。商務部是中國對外投資事務的主管部門,國內企業境外投資創辦企業,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從多方面進行審查與核準,并且逐制定政策來引導和規范中國對外投資的健康發展。目前有關對外投資的政策主要是由商務部制定和、或者與有關部門聯合的。

與中國對外投資環境保護問題相關的政策主要有:商務部于2005年的《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準工作細則》中環境條款的規定,體現出了對東道國環境問題的關注(2009年被《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取代)。2009年商務部相繼出臺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第一批和第二批,加強了對外“走出去”企業的引導服務工作,將有利地促進國企業積極穩妥地開展境外投資。2010年,商務部《關于2010年全國對外投資合作工作的指導意見》,督促、引導走出去企業樹立互利共贏的理念,遵紀守法,尊重當地宗教習俗,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構建和諧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2010年,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境外安全風險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以完善境外安全風險控制體系,指導企業加強境外安全風險防范。商務部還會同國家林業局于2007年8月27日了《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森林培育指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本國企業境外從事森林培育活動的行業指導性規范和自律依據,此舉開創了我國海外森林采伐的新模式。2009年3月31日兩部委又聯合了《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經營利用指南》,積極指導和規范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可持續林業活動,促進東道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并維護我國政府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4加強對外投資環境保護的政策建議

加強中國對外投資的環境管理,積極制定相關的環境保護政策,對于中國企業走良性發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維護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避免走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老路、避免對東道國環境造成破壞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我國應盡快制定和出臺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環境行為指南,引導中國對外投資企業更好地規范自己的環境行為,為全球生態保護做貢獻,也利于防范環境風險,實現中國對外經濟的國際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我國有關部門和媒體應更多關注中國企業的海外生存狀況和需求,對海外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監督和鼓勵,努力提高海外企業的環保意識。對于環保工作做得好的單位以及與當地社區關系處理得好的單位給予宣傳、表彰等獎勵。

篇(4)

近年來,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迅速推進以及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的實施,人民幣開始大量流出境內。同時,由于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境外機構對于人民幣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導致了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迅猛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逐漸形成。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10年初,香港人民幣存款約630億元,占全部存款的1.3%,而2010年末,已突破3000億元,占香港全部存款的近5%,一年內急增近5倍。人民幣國際化和離岸金融中心形成的步伐明顯加快。德意志銀行日前的研究報告預計,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擴大,香港人民幣存款在2012年底將達到2萬億元。

香港的銀行在接受人民幣存款以后,只需留下一定比例準備金就可將其作為貸款發放。貸款戶在取得貸款以后,又會把它存放銀行以便于使用。這樣,通過銀行體系將會產生數倍于原存款的境外人民幣。由于離岸金融市場沒有法定準備金比率的要求,銀行實際保留的準備金比率通常低于在岸金融市場,因而,這個境外人民幣的創造過程是內地貨幣當局無法控制的。境外人民幣的創造,不僅減少了內地的鑄幣稅收益,還將對內地貨幣政策的效果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當央行收縮或擴張人民幣供給量時,境外人民幣會流入或流出內地,進而削弱了貨幣政策的作用。

目前,我國內地雖然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浮動匯率制度,實際上還缺乏彈性,而香港人民幣匯率完全取決于市場的供求關系,這必然導致兩者的不一致,當這種不一致達到一定程度,大規模人民幣資金必然會通過投資、貿易等公開以及各種非公開的形式跨境套匯。國際外匯市場上的投機者很有可能利用香港來沖擊人民幣的匯率制度,增加內地貨幣和資本市場不穩定運行的可能性。

如何完善和豐富離岸金融中心人民幣回流的渠道,已成央行和香港金融監管當局的首要任務,同時也將決定人民幣走出去戰略的成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民幣能否真正實現國際化,也與此緊密相關。

筆者以為,舉措之一是要下大力氣推動人民幣在新興市場的結算步伐,分流部分離岸人民幣存量到新興市場。中國企業要借助中國與新興市場體的歷史淵源,充分利用已開放人民幣直接投資的機會,爭取新設立的境外投資項目以人民幣投資,分散人民幣的境外存量,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緩解人民幣回流壓力。

篇(5)

關鍵詞:RQFII;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

中圖分類號:F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又稱為“小QFII”。簡單地說RQFII就是,境外機構投資者用境外流通的人民幣直接投資于境內資本市場的一種投資渠道。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人民幣幣值的穩步上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為人民幣國際化加速前進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又作為人民幣跨境結算主體的香港積壓了大量的人民幣存款,截止2011年6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已達至5500億元,拓寬人民幣回流渠道迫在眉睫。2002年QFII投入市場至今已有十年多的時間,法規制度及市場體制等都已作出了相應改善,為RQFII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RQFII業務開展以來,學術界廣泛看好RQFII的業務效應。其中李晨曦,張詠冬,黃偉瑩(2011)在國內較早對RQFII做出研究,指出不斷增多的香港人民幣數量和高漲境外投資者的投資意愿為小QFII的推出創造了有利機會,對完善人民幣資本的運作循環,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方(2012)詳盡分析了RQFII業務開展的意義,他指出RQFII業務的開展為境外人民幣投資提供了渠道,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促進了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為中資金融機構創造了業務機會,推動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

二、RQFII的發展現狀

2011年8月7日在國家“一二五規劃與兩岸經貿金融”合作與發展論壇中提到關于發展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問題時,首次提出允許RQFII的發行,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期間RQFII市場運行效應良好,發展速度很快。本文主要從試點資格,投資額度,投資范圍三方面來描述RQFII的發展現狀:

1.資格條件

發行初期試點資格條件較為苛刻,僅允許境內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參與試點。在這一年間,香港試點機構普遍表示境外投資者對國內資本市場具有很高的熱情,從而更多的機構希望參與到試點工作當中,于是在2013年年初的新的試點辦法中資格條件明顯放寬,境內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香港子公司或注冊地及主要經營地在香港地區的金融機構都可參與試點。

上表為2013年3月31日國家外匯局所公布的數據

2.投資額度

有了境外投資者對境內資本市場的高漲熱情及QFII十年經驗積累,相比QFII而言RQFII額度的擴張相對較快,2012年間兩次增加RQFII額度,截止年底RQFII總額度已達到2700億元,已確認批復額度為700億。郭樹清還表示在2013年間RQFII額度將翻倍增長,且可能在臺灣增發RQFII額度1000億元。

上圖數據均選自于2013年3月31日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左圖為QFII每年批復額度及累計批復額度趨勢線,右圖為RQFII每月額度批復及累計額度批復趨勢線

3.投資范圍

首批RQFII規定產品中80%的比例為固定收益類投資,權益類投資占比不得超過20%,且第二批RQFII全部用于投資RQFII-ETF產品,致使目前RQFII在市場上的產品種類過于單一。投資限制雖然有利于控制風險,但不利于滿足消費者的多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投資者的熱情。RQFII法規修訂后,投資比例限制取消,試點機構可以自由決定資金配置。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會有更多的資金注入到國內證券市場當中。

三、RQFII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作用

近幾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國際地位逐漸上升,儼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目前還是一個處于轉軌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國內的制度條件還相對落后。下圖為各國際主要貨幣在當今金融體系中所占比例,可輕易看出人民幣現今離國際貨幣還有一段距離,人民幣國際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其貨幣職能體現也多在于周邊國家。RQFII業務的推出是人民幣向外走的重要一步,其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助于加強與港澳臺及周邊國家的聯系

日本,德國國際化經驗表明面對美國這個強大的敵人,單槍匹馬的推進國際化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我們需要借助群體的力量,首先實現人民幣周邊化,努力推進人民幣區域化,最終實現人民幣國際化。RQFII業務的推行為境外投資者增加了投資途徑,調動了境外機構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愿,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幣在境外的流動性,為人民幣周邊化的完全實現提供了契機。

“四幣整合”即模仿歐元模式將澳元,臺幣,港幣與人民幣四幣合成一種貨幣,這將極大地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2011年底RQFII首先香港試點,港澳臺三地的投資者都分別表示了對內地資本市場的熱情,特別是臺灣投資者,因此郭樹清表示近日里擬在臺灣增加RQFII額度1000億元。RQFII業務實踐僅有一年的實踐,作用意義并不顯見,但從長遠來看必然有助于內地與港澳臺四地經濟的緊密聯系,為實現“四幣整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積累力量。

2.有助于推進金融市場成熟化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意味著該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廣泛流通,那么就需要一個強大健全的金融市場在國際上為貨幣流通提供服務。RQFII為A股市場帶來了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刺激國內經濟的復蘇,又第二批RQFII額度全部用于A股的ETF基金投資,促使我國A股市場接軌國際,有助于改善我國國內金融市場體制,促進我國金融市場更加成熟,逐漸趨于國際化,為今后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好的內部支撐打下基礎。

離岸市場對交易活動制約限制的要求較少,貨幣可以更好地在離岸市場上發揮其固有的貨幣職能,因此,成熟的離岸市場的建立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而香港憑借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和其作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所具有的強大經濟實力,成為了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的最佳選擇。RQFII最初在香港發行直接表明了我國對建設香港離岸中心的決心,同時也鞏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國際地位。

3.拓寬了人民幣回流渠道,有利于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

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必然伴隨著貨幣的自由兌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RQFII業務是我國推進“證券投資”項目可兌換的重要一步,為我國證券市場引入了大量的資金。RQFII業務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可以通過對額度的控制來控制證券市場開放的進程,并在RQFII試點初期通過投資比例等措施對流入資金進行相應的流向指導,為“證券投資”項目開放的安全過渡提供了保障。

同時RQFII業務拓寬了人民幣回流渠道,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渠道,加強其持有人民幣的意愿,提高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且建立健全人民幣回流渠道是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必要條件,有助于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循環流通,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四、RQFII業務的潛在風險

RQFII業務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前進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然而其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1.國際熱錢大量涌入,降低人民幣幣值的穩定性

穩定的貨幣幣值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撐,而幣值穩定主要體現在國內物價的穩定與對外匯率的穩定。

RQFII業務可能為國內市場帶來大量的國際游資,在短期內會引起國內流動性過剩及通貨膨脹,匯率也會在短期內由于熱錢的沖擊而繼續上揚。而從長期看來,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體制相對落后,國內A股市場對國際游資的吸引力并不強,現今國際游資大量持有人民幣主要在于人民幣在這段時間內持續升值的預期,而隨著時間的前進,人民幣匯率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時,可能會造成國際游資的大量外逃,1985年日本“經濟泡沫”,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97年的東南亞危機都是由熱錢的大量外逃所引起的。這會極大地動蕩我國金融市場,影響人民幣幣值穩定,阻礙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加重跨境結算“跛足”現象,美元儲備大幅上升

跨境跛足結算實質是拿高收益的人民幣資產換取境外低收益的美元、港元資產,貿易規模越大我國損失越多,近幾年,跛足現象有所緩和但現象依然存在。

RQFII業務的推出,在某一層面更進一步增加了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產的興趣,將會有更多的人民幣通過不對稱結算的方式流向境外,極大地加劇央行沖銷壓力,外匯儲備急速增加。日本國際化失敗的經驗表明,在國際化進程中要盡量擺脫美元的控制,這是我國國際化推進過程中,一直堅持的原則,且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便是擺脫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控制與降低美元匯率風險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于跨境結算跛足所致的大量增加的美元儲備,顯然使得我們暴露在更大的匯率風險之下。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跛足”現象而放任自由,隨著RQFII業務的擴張,回流渠道的不斷拓寬,美元儲備大量增加,定會使人民幣國際化陷入兩難境地。

3.加大陷入貨幣國際化“迂回陷阱”的可能

RQFII拓寬了人民幣回流渠道,為人民幣境外循環機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然而這也加大了我們陷入貨幣國際化的“迂回陷阱 ”的可能。日本國際化失敗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日元流出并沒有被金融機構及企業作為交易工具等使用,而是間接地迂回了國內市場,亞洲特別是香港只是日元迂回的中轉站,日元在國際市場上并沒有發揮出自身的貨幣職能。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RQFII業務是參照韓國、臺灣QFII模式,結合兩地成功實現資本開放的經驗實施的。業務開展以來,進展速度很快,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額度便高達2700億元人民幣,且廣受境外投資者的歡迎。其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1)加強了與港澳臺及周邊各國聯系;2)促進了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和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3)拓寬了人民幣回流渠道。

同時,隨著RQFII的推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需要面臨一些問題并相應的要采取一定措施:第一、RQFII必然會為國內市場帶來大量的國際游資,因此RQFII額度的擴張必須要經過深思熟慮,發展速度不能過快,同時還應采取相應措施鼓勵金融創新,加大國內金融市場的吸引力。第二、跨境跛足現象可能會隨著RQFII業務的開展而有所加重,必將導致外匯儲備的大量增加,因此要加速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并且切實把握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管制之間的平衡關系。第三、謹防陷入貨幣國際化“迂回陷阱”,這需要國內市場為人民幣提供強有力的后盾力量,要加速市場體制改革,推進金融市場成熟化,同時要擴大人民幣國際循環的范圍,為海外市場提供更多種類的可交易人民幣產品。

隨著我國經濟與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人民幣國際化是一種必然趨勢。我們應多借鑒他國經驗,少走彎路,遵循人民幣周邊化-人民幣區域化-人民幣國際化步驟,一步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曉,丁一兵.人民幣區域化問題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6.

[2]唐浩.人民幣國際化演化與實現路徑.科學出版社,2012.4.

[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人民幣區域化條件與路徑.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8.

[4]劉力臻,徐奇淵,等.人民幣國際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10.

[5]方.中信銀行總行.RQFII業務的意義及發展趨勢淺析.現代經濟信息,2012(05).

[6]李晨曦,張詠冬,黃偉瑩.小QFII與人民幣國際化,2011.

[7]陳革.人民幣國際化:開弓沒有回頭箭.行政事業資產,2012(05).

[8]高翔.QFII制度: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借鑒.世界經濟,2001(11).

[9]陳明亮,李建軍,周勝勝,葉銀.日元國際化模式比較研究及對人民幣的啟示.貨幣銀行,2011-9.

篇(6)

關鍵詞:企業“走出去”;政策支持體系;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239-04

自20世紀90年代起,國際直接投資迅速發展,并逐漸取代國際貿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各國政府在認識到對外直接投資于本國利益的重要作用后,紛紛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支持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為維持和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政府應當抓住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有利時機,制定完善的政策來支持引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協調發展。

一、中國政府支持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性

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要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就必須要實現跨國經營。政府制定政策支持企業對外投資是各國廣泛采用且WTO規則允許的,既能帶來經濟效益,又符合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

(一)政府政策支持的經濟效益

跨國公司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更有效的資源配置和全球性的分工合作,因而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支持本國企業“走出去”可以使本國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1.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獲得先機,保障能源供應

充足、穩定和價格相對低廉的資源供應保障對處在全球化競爭中的任一國家來說都至關重要,政府通過政策性支持措施引導并支持企業在國際能源市場搶占有利地位,開發海外資源,對國內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中國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極低的發展中經濟大國,近年來,國內經濟不斷增長與資源供應緊張的矛盾已成為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使得中國必須盡可能地利用國際資源,搶占全球資源配置中的有利地位。

2.促進企業成長,爭取全球市場份額

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中面臨著復雜多變的風險,政府通過在融資、擔保、保險、稅收等政策方面給予投資企業優惠措施,能夠節約企業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力推動一國對外投資的發展??鐕緦ν馔顿Y可以突破國界的限制將生產經營場所移至生產要素配置最有效的地區,更多的區位選擇和國際化的經營方式意味著跨國公司可以在國際貿易中通過實現更有效的資源配置來獲取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從而爭取到更多的全球市場份額,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中國企業相對來說在規模、管理、創新等方面國際競爭力薄弱,因而更需要政府的政策進行支持和引導。

3.減緩經濟發展矛盾,推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國內經濟發展中某些產業由于暫時的高效益往往會引起投資者的盲目投資,造成資本的低效使用,同時加劇經濟發展的矛盾。政府通過制定鼓勵政策引導企業將國內過剩的投資轉移到有需求的國外市場,既可以騰出空間、資源發展新興產業,又可以在海外市場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往往意味著獲取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二戰后日本、香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都先后經歷了引進外資、對外投資、產業機構不斷優化的過程,因而正處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也應該通過制定戰略指引企業有方法有步驟的“走出去”。

4.緩解外匯壓力,化解貿易壁壘難題

近年來中國的貿易大幅順差和巨額外匯儲備已使得人民幣不斷升值,人民幣升值又吸引大量游資入境進一步加劇外匯壓力。政府提供融資擔保、投資保險等政策性支持既直接消耗了外匯,又鼓勵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加速資本流出,緩解外匯壓力。同時,直接在目標市場投資建廠將使“中國制造”不必面臨出口時的技術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擺脫對外貿易困境,維護國際市場份額和對外經貿利益。

(二)中國對外投資發展迅速但仍需政府支持引導

近十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進入迅猛發展期(見圖1),對外投資流量規模在2011年已經與西方六個工業化國家的平均規模處于同一水平,2012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流量87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6%,首次成為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為5 319.4億美元(截至2012年底),僅相當于美國對外投資存量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法國的35.5%,日本的50.4%。① 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僅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給予企業法律、稅收、信息技術、保險、財政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勵更多企業對外投資。

根據《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與能源資源相關的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等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比較高;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也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與當地政府和居民間存在不少矛盾。種種現象表明中國企業“走出去”時需要政府在戰略布局、產業結構、企業行為等方面給予指導和規范。

二、發達國家與中國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體系比較

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將面臨著比國內更為復雜多變的投資風險,為降低企業國際投資經營的風險,發達國家制定了各種不同的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措施,具體可分為六大類:(1)戰略指引,對投資的行業布局和區位布局等進行合理引導避免低水平重復投資;(2)法律法規保障,支持企業“走出去”、保障企業利益,規范企業在海外的投資經營行為、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3)信息與服務支持,向本國企業提供投資目標國的宏觀經濟情況、與投資相關的法律框架和管理程序等基本材料信息;(4)直接的財政與金融支持,提供扶持性的廉價信貸資金,設立專門機構為本國公司提供融資便利;(5)稅收優惠,通過稅收抵免、稅收饒讓或稅收豁免、稅收延付、稅收損失退算和稅收損失結轉等方式給予跨國公司稅收優惠并盡力協助其避免雙重征稅;(6)投資保險,為本國公司在外投資活動中可能面臨的國有化征收、戰爭、內亂、投資收益會出管制等風險提供擔保。自提出“走出去”發展戰略以來,中國政府也在較短的時間里制定了一些支持海外投資的政策,但通過以下對比(見下頁表1)可以看出中國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體系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中國政府需要大力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體系

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時間并不長,政府在較短的時間里建立起覆蓋法律、信息援助、融資、稅收、保險等方面的政策性支持體系,成績值得肯定。但是未來,中國政府仍需在信息和服務支持、稅收優惠支持方面向發達國家學習,并盡快完善以下方面的對外投資政策供給:

(一)要抓緊制定對企業“走出去”的總體戰略規劃

目前中國對外投資的區位布局與行業布局沒有明確合理的規劃,企業對外投資大多是因為參與國際分工中低附加值生產環節的需要而不是產業轉移,這也使得企業對外投資盲目而且收益有限,國內經濟發展的矛盾沒有得到緩解。因而政府應該抓緊時間根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狀況的要求制定企業“走出去”的總體戰略規劃:在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使得企業對外轉移生產能力和技術升級的需求越來越大的現狀下,結合全球經濟發展現趨勢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對外投資經營區域、行業、市場等方面的戰略規劃,指導企業避免自相競爭和盲目性投資,從而更好、更有效地進行跨國經營。

(二)要盡快出臺對企業“走出去”的保護促進法律

中國已有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等法規效力層級不高且偏重于監管規范企業行為,在保護和促進方面與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發展趨勢和緊迫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政府應該盡快改革完善境外投資管理制度,簡化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核準手續,制訂國家層面的促進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條例,推動對外投資在金融、外匯、保險、財稅、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化,并在實踐后啟動海外投資促進法的立法程序,從法律層面上保護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

(三)要加大對企業“走出去”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中國商務部則僅設立了對非洲等發展中地區投資才可申請使用的專項基金,對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性融資支持主要來源于中國進出口銀行,雖然海外投資信貸業務有一定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國內企業在境外缺乏信用基礎,國內金融機構海外分支少、運作能力不足,使得金融支持已經成為限制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瓶頸。因而政府要加大對企業海外投資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增加財政撥款,對海外投資信息技術援助機構進行扶植,設立海外投資發展基金、中小企業海外投資基金、對國家利益有重大意義的產業投資基金等等;加大政策性銀行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資助對象應從境外資源開發等項目擴大為能利用國外先進技術經驗、轉移國內過生產能等利于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項目;制定財政金融政策鼓勵國內商業銀行為企業擴過經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四)要健全對企業“走出去”的對外投資保險機制

中國目前依托于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投資機制非常落后,唯一的政策性保險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支持的對外投資項目有限,抗風險能力弱,保險覆蓋面窄,在消除企業境外投資風險方面作用甚小。今后,政府應在大力扶植中國出口保險公司的基礎上,允許、鼓勵其他保險機構參與對外投資保險業務;盡快開發國外投資保險新品種,推進多種商業性、政策性保險;設立國家海外投資風險基金,增強中國企業快過投資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 商務部.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R].2013.

[3] 高曉雪.入世以來中國對外投資政策的演變[J].中國證券期貨,2012,(7).

[4] 李述晟.制度視角下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機制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A 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Policy Systems of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Supporting Enterprises to Go Out

ZHOU Jie,LIU Er-si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Kunming 650221,China)

篇(7)

【關鍵詞】 本土事務所; 國際化; 路徑選擇

近年來,在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部署下,我國大批企業特別是大型央企紛紛“走出去”,不斷拓展海外業務,擴大對外投資。企業“走出去”催生對了會計專業服務的巨大需求,而服務客戶及維護國家經濟信息安全要求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簡稱本土事務所或事務所)國際化發展與之對接。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如何在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國際化發展,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擬在分析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現狀及困難的基礎上,探討其國際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發展的現狀及困難

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通過實施行業人才培養戰略、準則國際趨同戰略、事務所做強做大戰略、新業務拓展戰略和行業信息化戰略“五大戰略”舉措,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2年,全行業實現收入509億元,增速超過15%,其中收入超過億元的會計師事務所47家,超過10億元的事務所11家,為包括2 000多家上市公司在內的350萬家客戶服務。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經過數次合并浪潮,規模日益壯大,業務能力逐漸增強,國際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目前,我國內地共有12家大型事務所取得從事香港H股企業審計資格,20余家會計師事務所加入國際會計公司,70余家事務所在境外發展設立了分支機構、成員機構或聯系機構90余家。2012年,事務所境外業務收入為37.3億元,約占行業總收入的7%左右。截至2012年5月8日,共有40家本土事務所在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登記注冊。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實現了向中國香港、美國、東盟、西亞等境外市場業務的拓展,涉及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投融資審計、企業集團境外分支機構延伸審計、跨國公司中國區的審計分包、并購重組、管理咨詢、稅務服務、會計外包、中外準則轉換、境外工程承包相關鑒證和咨詢等領域的服務。

“十一五”期間,我國累計境外投資2 289.2億美元,年均增速34.3%,約為同期GDP增速3.3倍。國家《“十二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境外投資突出科學發展理念,從注重規模速度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這對會計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土事務所在現有鑒證及咨詢服務的基礎上,還需要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戰略規劃、風險控制、金融顧問、環境分析、審慎調查、資信評估、信息咨詢、價值管理、內部控制設計等系列服務。中注協“十二五”行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快事務所國際化發展步伐,全面提升事務所“走出去”的能力,扶持具備條件的事務所“走出去”,從而更好地服務企業。

然而,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國際化發展現狀與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形勢還不相匹配,無法很好地滿足“走出去”企業的需求。目前事務所國際化發展面臨的困難主要包括:第一,國際化人才不足。近年來,注冊會計師行業人才戰略的實施為本土事務所人才匯聚提供了較好的制度保障,但因事務所收費增速跟不上人工成本的增長速度、事務所工作強度過大等原因,造成本土事務所人才流動頻繁,難以引進或留住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第二,事務所規模和能力不能滿足客戶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前百強本土事務所中,大多數仍是中小所,他們需要服務的客戶可能是大型企業、超大央企乃至世界排名500強的企業,事務所窮其所能也不能滿足這些企業“走出去”的需求。第三,本土事務所的業務領域比較單一。傳統的鑒證服務依然是本土事務所的主導,為“走出去”企業提供稅務服務、管理咨詢等系列非審計服務的人員儲備和技術支撐都非常有限。第四,本土事務所品牌知名度不夠,在國際市場上開展業務競爭力不強。第五,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定位不準,路徑不明。不少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的整體思路模糊,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沒有設計系統的國際化發展路徑。

本文以下內容僅對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的路徑設計進行探討,其他對策另文研究。

二、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發展的路徑設計

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路徑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何時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即市場定位問題;二是路線怎么設計,即區域發展路線問題;三是以什么樣的方式走出去,即國際化的方式問題。事務所作為市場的參與者,提供審計、咨詢等服務,市場需求決定供給,“何時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客戶的需求以及事務所自身的實力有關,滿足客戶“走出去”需要的是事務所國際化的市場定位。路線問題主要解決發展步驟問題,從哪里開始更合適,發展路線如何設計,這與本土事務所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以及市場對本土事務所的接受程度有關。進入市場的能力取決于自身的實力,市場的接受程度則受到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化方式的選擇與事務所國際化的程度和風險偏好有關,因不同事務所而異。

(一)市場定位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會計服務的供給方,其市場定位取決于企業的服務需求。我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實施國際化擴張以來,由于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海外融資能力差等原因,海外經營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大多數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前期,因沒有充分利用法律、會計、資產評估等相關中介服務,造成投資項目決策失誤。大型國有企業雖有很多海外擴張成功的案例,但他們多是在國際“四大”及投資所在地會計師事務所的幫助下完成的。由于政治、文化差異等原因,國外事務所可能會從自身利益、民族利益出發,難以真正站在我國企業的角度提供會計服務,效果可想而知。本土事務所與我國企業不存在政治、文化差異,雙方的立場也會更趨于一致,基于海外投資成本效益原則,中國企業更希望本土事務所提供優質的會計服務,國家出于經濟信息安全的考慮,也希望通過政策扶持幫助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實施國際化擴張,更好地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

本土事務所發展水平決定其國際化發展的市場定位只能是跟隨我國企業“走出去”。由于本土事務所因發展歷史短、品牌知名度低、規模與業務能力不足等原因,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優勢。如果直接與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爭奪市場份額,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定位于服務中國企業的海外需求,可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借助客戶的“強大”推動事務所海外擴張。同時,本土事務所應該認識到,如果客戶“走出去”了,為其提供服務的事務所不跟隨客戶“走出去”,其后果是不僅要放棄客戶的海外市場部分,還可能危及對客戶的服務。事務所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跟隨企業“走出去”。

(二)區域發展路線

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的市場定位為其區域發展路線提供了方向,事務所“走出去”戰略方向和重點地區應該是中國境外投資密集區。目前中國海外投資業務已擴展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為集中的是亞洲和拉丁美洲,其次是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加拿大、巴基斯坦、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南非等地也都有覆蓋。從2010年的數據來看,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北美洲,有46%的企業在亞洲投資,23%的企業在歐洲投資,27%的企業在北美洲投資。亞太地區是海外投資熱點,其中屬于大中華經濟圈中的港澳地區無疑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最熱點,占對外投資總額的61%。這里的會計服務需求也必然更多,本土事務所首先應從這些地區發展國際業務,以企業的海外服務需求為導向,制定正確的發展路線。

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擴張路線還應該考慮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理論上講,心理距離和文化差異會對國際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國際化發展的初期,選擇文化差異程度小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擴張更容易取得成功。

從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的探索來看,大多是在企業海外投融資集中地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執業網絡。比如,立信在新加坡建立了分所,在蒙古國發展了合作所;信永中和自2005年開始先后建立了統一品牌,且有控制權的中國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墨爾本、日本東京4家分支機構,2011年3月,正式簽約成為普安西提(Praxity)聯盟的成員機構;中瑞岳華、天職國際和大信也都在香港地區成立了分所或者聯系所等。本土事務所海外擴張取得的一定程度的發展,與他們所選擇的合適發展路線分不開。

綜上,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需要重點關注兩類國家和地區,一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比較集中的地區;二是與我國文化差異相對較小、市場進入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具體路線可以是從中國香港、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到非洲發展中國家,再到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有條件的事務所也可以考慮適時直接進入歐美或者同時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展業務。

(三)國際化方式

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的路徑可以分為內向延伸路徑、外向發展路徑以及兩者相結合的雙向國際化發展路徑。結合本土事務所發展的現狀,本文認為較切實可行的是以下三種方式。

1.加入知名國際網絡

本土事務所國際化發展初期,可以通過加入知名國際網絡的方式實現國際化,利用海外執業的機會積累國際化經驗,還可以憑借國際網絡知名度以及為成員所提供的專業咨詢、培訓等服務的機會,較快地了解國際環境,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和知名度。這是當前比較可行的方式,也是被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廣泛采用的一種方式。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20余家本土事務所加入了國際所的國際網絡,并且越來越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傾向于加入排名靠前的國際性會計師事務所,如,中瑞岳華、國富浩華、致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分別加入了羅申美(RSM)國際、國富浩華國際(Crowe Horwath International)、均富國際(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現中文名稱改為致同國際)、德豪(BDO)國際等,成為它們在中國的成員所,并且都得到了迅速成長。

2.與國際所合并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另一種內向化發展路徑是與國際“四大”進行合并,借助大品牌來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業務范圍,開拓新的市場領域。例如,2001年上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與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合并;2005年北京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深圳天健信德會計師事務所先后與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合并等。這種國際化方式特別容易出現由于雙方合作地位不對等而導致本土事務所消失的情形,上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在與安永合并之后出現了員工流失、客戶數量下降,并最終導致民族品牌喪失。大陸事務所在選擇此種合并方式時可借鑒臺灣模式,盡可能做到做強做大而不失去“自我”。

3.外向國際化

本土事務所還可以實施外向國際化,采用在境外直接設立分支機構、合并當地事務所使其成為其分支機構、發展當地事務所為其成員所或聯系所等方式。這種方式對事務所的要求較高,建議本土事務所在國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采用。目前而言,有條件的事務所可以先在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中國企業投資密集、文化差異小的地區,采用高度介入的模式,通過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在當地發展聯系機構或者業務分支實施擴張。合并當地事務所或者發展當地事務所作為其境外分支機構也是比較可行的,但是需要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便于進行后期的整合,減少不必要的沖突,以實現順利平穩過渡。

值得強調的是,同一家事務所在國際化發展的不同時期或不同區域,可以采用不同的國際化方式。

三、研究結論

目前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程度整體不高,為了適應企業海外擴張速度及質量效益的需求,建議本土事務所正確定位國際化發展戰略,基于服務企業“走出去”視角,選擇文化差異小、比較優勢明顯、境外投資密集的區域發展路線,籌劃適當的國際化發展方式,在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國際化擴張。

【參考文獻】

[1] 韓曉梅,徐玲玲.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的動因、模式和客戶發展——以“四大”在中國審計市場上的擴張為例[J].審計研究,2009(4):74-79.

[2] 李志鵬.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走出去”的路徑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2(11):21-23.

[3] 劉慶紅.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模式選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 曲曉輝,等.中國會計國際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5] 王燁.會計師事務所的國際化問題研究[J].商業文化,2011(1):120-121.

[6] 徐少卿,王大賢.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特點、問題和金融支持對策[J].金融會計,2012(2):40-44.

[7] 于海云,王則斌.嵌入性視角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戰略初探[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0(5):48-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玩弄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潮喷失禁大喷水aⅴ无码|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熟妇的荡欲》欧美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一线二线三线品牌精华液久久久|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噼里啪啦免费看高清片| 美女粉嫩饱满的一线天mp4| 激情内射人妻1区2区3区|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 小蜜被两老头吸奶头在线观看| 玩弄丰满少妇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99在线 | 中文| 麻豆tv入口在线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欧美自拍嘿咻内射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综合欧美视频| 高清freesexmovies性tv出水| 北条麻妃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无套内射线观56|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男人用嘴添女人私密视频|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韩国毛片| 女被男啪到哭的视频网站| 亚洲 精品 综合 精品 自拍| 天堂资源最新在线|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