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語文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興趣教學 審美教學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01
小學語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基礎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其養成語文學習的習慣,使其養成良好的表達和書寫習慣,打好基礎,為今后的發展做好鋪墊。但是教過小學語文的教師會發現,小學生在語文學習時出現了不少問題,尤其是在新課改之后,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安排方面都有變化,教學側重點也有所轉移。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才能開展好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呢?我認為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是比較有效的。
首先,興趣教學必不可少,這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欲求的重要途徑。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于一門學科喜歡還是不喜歡,是根據自己的情緒和愛好來定,學習目標性很弱,沒有自覺改變學科態度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建立對小學語文的興趣,由此才能長久地保持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而興趣也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導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了興趣的輔助和激發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加積極主動,甚至會發現新的問題,從而建立一個有趣的語文學習人文空間。但是小學語文仍然是需要以讀書識字為重要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導致學生出現興趣失落的時候,這是就需要興趣教學的支撐,而主要的實施辦法就是實現玩與學的結合。
第一,玩與學的主旨就是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需要讓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如果純粹地朗讀和背誦,學生會出現排斥的現象,但是如果先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對課文內容進行自由的對話和表演,在此基礎上使其獲得知識的掌握,效果顯著。
第二,興趣教學還與教師自身的教學語言有極大的關系。小學階段的孩子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經常出現喜歡一位教師就順帶喜歡這位教師教授的課程。而語文作為一門極其感性的課程,更使得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影響到其興趣的發展,那么教師一方面需要在日常教學中豐富自身的語言表達,這包括肢體語言、表情語言和口頭語言,實現和學生的充分溝通交流,吸引學生對教師的興趣。
另一方面,教師要真正地關心學生,孩子的內心是很敏感的,并且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和鼓勵,小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及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也很單純,那就是看教師對自己好不好。師者,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知識,還要幫助其建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養成珍貴的品德。無論是普通任課教師還是班主任都應該對學生十分用心,這是教學的重要素質,而這也是幫助學生建立對教師、對學科興趣的重要方法。
其次,審美教學是小學階段語文的必要教學方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具有審美能力,具有追求美、鑒賞美的內在需求,而開展審美教學就是為了能夠初步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表達美的素養,這也是新課改之后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重要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具體開展審美教學呢?
第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具體生動的畫面。例如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時,學生可能由于生活環境的局限以及社會經驗的缺乏而對于北大荒的秋天豐收的場景難以理解,也就無法開展審美教學。如果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具體的圖片,一碧如洗的天空是什么樣子,五彩斑斕的流云、小河、原野、山丘、江河等等這些物象在北大荒的秋天具體呈現為什么樣的特征,這都需要借助形象的展示來達到審美教學的效果。
第二,審美教學不僅包括形象層面的畫面審美,還包括情感審美。那么如何實現情感審美呢?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為其播放規范朗誦的音頻,并鼓勵他們自主朗誦,從而激發孩子的審美熱情,使其發現語文學習的美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自身的情感體驗,并且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使其關注身邊美的事物,培養其日常審美能力發展。例如在學習完《母親,我想對您說》課文之后,讓學生互相分享生活中媽媽為我做過的事情,使其在內心感受到母愛,并且進行總結思考。
第三,在情感審美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覺去發現美、創造美,繼而培養其使用語言表達美的能力。例如學習完《游子吟》,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寫50字左右的小短文來描述自己的母親,或者寫下想對母親說的話,以此完成審美教學的整個過程。
最后,實踐教學是小學語文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為什么這么說?第一,實踐教學主要考慮到小學生在自制力方面比較差,學習的自覺性低,比較明顯的表現就是上課很容易受到教室外面事物和聲音的影響,比較容易受到干擾。然而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使其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那就是開展實踐教學,把學生對于實踐的熱情和語文學習結合起來。
例如,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實踐活動,語文教師和班主任協同規劃好活動的時間、范圍、地點、過程、目標等,在實踐中也能促進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或者充分利用學生假期的時間,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把語文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活動,在活動中豐富完善語文知識。
第二,實踐教學雖然注重實踐,但是要注意活動的教育意義和學習意義。很多教師注意到后者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中,都有開展實踐教學,然而對于實踐的功利性過于強調,導致學生無法全身心參與到實踐中,致使實踐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師需要注意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讓每個學生在自我體驗和感受的基礎上形成感性認知,從而上升為理性認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法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113-01
小學語文教學指以語文教材與課外讀物等文字材料中規范而優美的言語,對小學生進行言語知識的教育與語言的訓練,它既有語言的教育,又有口頭言語與書面語言的訓練,即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言語能力。要完成這兩種基本的教學任務必然要進行言語現象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句子等的學習。對于語文教學的特殊任務,在教學活動中易形成傳授知識、教師講授、課堂學習為主的生硬記憶、機械訓練的活動方式,學生成了灌輸的對象,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阻礙了學生主體能力及情意品質的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據這種指導精神,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一 自主學習
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監管”的學習,它強調個體獨立、自覺主動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學習的內容感到好奇,因而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在課堂上能夠得到積極的反饋,真正做到有效學習。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就是說要培養質疑能力,而培養質疑能力對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精神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學生在課前先自己學習課文,運用字典、詞典等工具學習生字、生詞的讀音、意思或用法,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對于有些課文閱讀材料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很遠,以至于學生對課文很難產生共鳴的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及作者,再通過閱讀,對課文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找出不懂的地方,課堂上可以帶著問題聽課,學生質疑,教師有目的地講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三顧茅廬》時,學生先自己學習生字詞,隨文理解“仰慕、謁見”等詞語的意思,掃清部分障礙,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找出“誰三顧誰的茅廬?”“為什么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在現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找出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詞句”等重點內容,俗話說:“不會提問的學生就是不會學習的學生,發現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在課堂學習時學生還要提出自己的質疑點或者獨到見解,讓自主性學習得到升華。
總之,自主性學習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為課堂學習打基礎,通過查漏補缺,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
二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它要求學生積極相互支持、配合,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合作學習試圖利用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互動,真正形成同學合作探討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的氛圍。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的目的是達到不要教,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單純地傳授給學生某些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識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發揮其主體作用。”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課堂中,學生之間多是以單獨的個人學習為主,學生之間的合作很少,偶爾合作也是帶有某些“扶貧”性質的合作,而我們所說的合作學習是帶有互、互補性、自主性、互動性性質的具有生動和活力的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如在學習《三顧茅廬》時,學生可分工合作將生動的故事情節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教師先扶后放,先指導編寫。“一顧”做到師生合作,而后舉一反三重點指導學生編寫“三顧”,編好劇本后各組成員分工合作,有學生負責選擇合適的音樂,有人負責演員挑選并準備服裝道具,有同學負責劇務等,各小組成員明確自己的職責,這樣做既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又將學生的學習引向課外,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渠道,學生合作編寫劇本、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的實施,是時展的產物,是人終身學習的必然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靈活恰當地運用好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使其真正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地讓學生愛學習、善學習。
當今信息時代,尤其要注重培養小學生信息化閱讀素養。現代學科教學強調開放性、綜合性,注重要從獨立學科、封閉時空、狹隘內容轉向跨學科、跨領域、跨時空的學習,教學手段由單向灌輸轉變為雙向、多元互動。鑒于此,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以小學生信息化閱讀教學改革為突破口,以小學生信息化閱讀的實踐活動為拓展形式,以研究、合作、自主等教學方式來對小學生進行信息化閱讀的素質培養,以積累更多可資借鑒的實踐經驗,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活;方式
在信息時代,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充分發展師生的開放式思維和創造力,并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袤的時空。網絡時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構建小學生信息化閱讀的基本模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是我們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新挑戰。
一、“活”閱讀的倡導
1、積極倡導自主閱讀――“活”的動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人,是“對話”的中心,因此走個性化閱讀教學之路,必須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章由學生自己去讀懂,疑問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分析解決,知識由學生自己發現獲取,規律由學生自己概括掌握。首先這是可能的,因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且語文教學是螺旋式上升的,根據調查,90%的學生對沒有接觸過的新課文,讓他們自主獨立學習,可以掌握教學要求中70%的內容。其次這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認識與發展是教師無法代替的,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生才有可能學會閱讀。反之如果一切代勞,那只能培養出毫無思想、毫無個性可言的可悲學生,永遠沒有發展前途。 那么如何進行學生自主閱讀呢?方法多種多樣,如用做游戲、朗讀比賽、表演等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或以設計主問題來帶動整篇課文閱讀教學的方式,強化學生閱讀參與;或通過小組學習使每個學生自主閱讀成為可能等等。例如在《驚弓之鳥》一文教學時就可以先讓學生開展做讀書記號的比賽,進行自主閱讀,接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桌互講故事后請學生自己站起來講故事等,通過一系列個性化閱讀教學環節,學生對課文的領悟已八九不離十了。
2、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活”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變成一個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這就要求每個教師關注學生獨特的內心世界,以平等心態和學生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文本,允許他們擁有不同的閱讀理解,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只有這種寬容的心境才能使學生個性之花綻放。反之教師以師道尊嚴或標準答案把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拒之門外,勢必遏止學生智慧火花的迸發,壓制學生個性潛能的張揚,導致學生敢想、敢說、敢為品格的喪失,妨礙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個性化閱讀也就不復存在。如我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讀教學中,一個個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出自己對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不禁使我對學生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到位深刻的情感體驗暗暗稱贊。但品讀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時,談朗讀感受時,出現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這烏云象征。我并沒有脫口加以否認,更沒有批評他,而是微笑著說:“你的回答真與眾不同!”在精心呵護下,我們的個性化閱讀之路越走越廣,每節課總是熱鬧而有質量的。相反,如果以標準答案規范或不允許有不同聲音,相信課堂閱讀教學只能使師生感到枯燥而壓抑。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像一位出色的指揮家,不僅僅強調音符的準確,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3、喚起學生的平時積累――“活”的基礎。
喚起積累是個性化閱讀的核心。個性化閱讀教學要讓學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豐富生活閱歷,以便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閱讀中去,讓學生個體生活經驗、文本中的生活經驗與現實社會生活在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接觸、碰撞、交流中展開,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個性化閱讀需要喚起平時積累,學生閱讀時在記憶深處尋覓類似場景,通過教師暗示提醒,在腦海里再現,然后結合課文細細品味,這樣就能喚起各自的記憶,對課文有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同時經過發散思維,還能有意想不到的閱讀效益。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學,其中一個環節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著精彩的語段配樂朗讀,腦海里想象場景,朗讀已經結束可學生還沉浸在想象中,請學生描繪腦海里的景象。學生們的美的體驗和感悟非老師的長篇大論所能引導出來的,這里有學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生活的體味,對人生的感悟……
二、提高閱讀水平的方法
對于初入學的兒童來說,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零開始的,所以低年級閱讀教學起點要低,教學目標要簡明集中,要抓好基本功的訓練和良好的閱讀品質的培養。
1、切實過好認讀關。
在初讀課文階段,我總是拿出大段時間讓學生反復認讀生字詞。我要求學生把每課的生字詞都做成卡片,同位經常互相讀一讀,考一考,想一想記憶字形的辦法,創造機會讓學生與生字“親密接觸”,從而達到識記生字的目的,為下面的導讀掃除障礙。
2、多種途徑激發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是閱讀活動持續發展的動力。
3、多種形式朗讀激趣。
(1)分角色朗讀。即讓學生讀課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學生把自己當成是課文里的一員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讀得入情入境、興趣盎然。
(2)競賽式朗讀。學生都希望自己在競賽中獲勝。因此,在班上開展“我是小小朗誦家”的活動,并貫穿于每一課的閱讀教學中。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
(3)配樂朗讀。朗讀課文時,用合適的音樂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以情激情,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
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決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們方法正確,持之以恒,不斷訓練,就一定能提高。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理解訓練中,我們只有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蔡成德,包洪. 例談文本解讀的偏差[J]. 中學教學參考. 2011(16)
[2] 徐紅霞. “無中生有”亦精彩――芻議文本細讀與語文意識的培養[J]. 教學月刊(小學版). 2011(06)
[3] 王淑芳. 與文本的一次美麗邂逅――小學語文教學文本細讀策略初探[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1(05)
[4] 謝平. 文本解讀研究的前沿探索――《名作細讀》述評[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11(05)
[5] 李衛華. “細讀”:當代意義及方法[J]. 江海學刊. 2011(03)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教學設計;高效課堂;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257-01
引言
在新課改要求下,加強小學生素質教育是每個教師需要做到的,小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必須要及時更新,使教學方法適應小學生學習和能力發展,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等因素影響了教學方法的有效開展,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構建高效課堂,通過這種特殊方法的采用,帶動學生積極學習興趣,使他們語文成績提高的同時其他學科也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們對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進行分析研究。
一、了解語文高效課堂
語文高效課堂主要體現的就是“高效”,即在語文課堂上,能夠讓學生高效率的學習到課程教學目標,在高效課堂上應該充滿一種歡樂的學習氣氛,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應該在高效課堂中學習到知識點,通過高效課堂提高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能力。對于高效課堂的判斷衡量,不能只是通過一節課或者多節課來判斷,高效課堂的體現也應該是長期的教學效果。
二、構建小學語文高校課堂
上課之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通過講故事、猜謎語等小游戲,讓學生做好課堂學習熱身,調動學生學習情緒,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充滿動力,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面對每一節語文課程。在上課開始,運用趣味方法導課,激發學生想象空間,讓他們產生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對課程主要內容的學習,通過運用各種實用的教學方法,吸引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讓小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鞏固學習內容,為了深化小學生記憶,加強小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全面性,教師在教學課程中,應當及時讓學生對學習過的內容加深印象。通過課堂教學設計,將小學語文每一節課進行課堂分解教學,在每一節點處及時提問學習過的知識點,加深小學生學習印象,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語文知識,為了充分調動小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生后進行自我鞏固,在教學結束時,也要鼓勵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提問,做到不會的知識點當面學習,當面解決,對不明白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己分析,教師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同時根據不同學生學習狀況及時分析教學方法,在不斷的反思和總結中構建更全面、更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運用多元評價,構建高效課堂。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在評價中找到學習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首先,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多做肯定性的評價,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受思維發展影響有些時候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強,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些學生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這時需要老師進行鼓勵評價,不論學生回答的問題結果對錯,都要給予肯定表揚,幫助學生不斷克服學習困難,加強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其次,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加強小學生合作能力,在高效課堂上,處理好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語文學習能力,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教師布置作業,讓小學生進行分組學習評價,讓學生直接參加評價,發揮學生自身主導作用,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教師通過學生的評價給予積極的指導。充分提高學生自信心,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當一回小老師,通過這種課堂學習方式,在減輕教師負擔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再次,通過自我評價培養學生學習反思能力,教學課堂是傳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過程,通過高效課堂,教會學生反思學習能力,自我評價其實就是學習反思的過程,學生在自我評價的時候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既然可以評價出來自己的有點和缺點,那么一定可以通過發現自身的缺點,找到改進學習的辦法,這種評價使學生完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建立了學習的信心。長期堅持自我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必然會提高。自身學習能力也會不斷發展。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有幫助的。
三、在高效課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高效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文教學思路必須清晰,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事先做好準備,在高校課堂上教師不能僅靠自己教,還要更過的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喚起小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能力。其次,在語文課堂中適當的提問和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巧妙,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不要只是停留在對和不對的答案上,對錯都要給予鼓勵強化。
四、結束語
教師們都在追求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只有把每一節課做到精心設計,通過語文知識本身的豐富性,使課堂教學變得精彩、靈動起來。吸引小學生對語文課學習的向往,讓師生共同努力構建起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顧 穎.小學語文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1 解字詞、會詩意、誦詩句促使語言訓練
欣賞古詩語言、意境美,必須讀懂詩句先過語言關。這是基礎,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語言訓練的方法是:理解、翻譯(把書面語言翻譯成口頭語言)、復述、朗誦,從而達到積累活用,內化為自己語言的目的。古詩語言非常簡潔,和現代漢語不同的是它多是單音節詞,所以要教學生逐字落實理解,從而讀懂詩句。解字詞可以指導學生把單音節詞準確理解后翻譯成雙音節詞先明基本義,再理解含義;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望一遠看;日一太陽;照一照耀……;先懂在詩句中的意義,再推敲文學意義。如“生”是“產生”的意思。提問“詩人懷疑瀑布是從哪里飛落下來呢?”來推敲出“落九天”的結構及含義。
明詩意是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詩句,是一個把一句句精煉的詩的語言譯成現代漢語的過程。從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第一環節逐一落實字詞以后,通過對每個詩句的串連通釋,在整體上把握全詩。
語言訓練有識形、解義、運用的訓練,也有以聲傳情的訓練,通過誦讀,使優美的文學作品深入內心,古詩教學尤其講究誦讀。應注意指導小學生掌握朗讀方法,如“飛流直下三千尺”,應分作三個音節停頓;讀“飛”時聲音高揚,以體現瀑布的凌空氣勢和飄逸情態;讀“直下”時快讀,體現由高而低的墜落感;而“三千尺”則指導學生放慢節奏,以體會落距之長,誦讀的聲音、節奏疾徐抑揚,可以使小學生獲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2 欣賞意境創設情境
學習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欣賞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可從以下幾種方法中幫助小學生進入意境。
2.1 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在教學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引導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對詩中所寫事物的興趣,再導讀回憶討句,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詩境。
2.2 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賞析詩的語言會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先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讓學生從“是什么東西產生并升起來了?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問題中理解意境,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意境中理解到“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去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二是換詞對比,體會意境。
2.3 以圖配詩,感受情境。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知詩的表現手法,可采用古詩配畫法進行教學。《草》的每一句就是一個畫面,可分組讓學生給詩句配畫,然后把幾幅畫面相連,形成完整的系列畫面。運用古詩配畫教學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強化記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指導朗讀,體會情境。在學習《望廬山瀑布》這課接近尾聲時,邊放音樂邊讓學生朗讀,讓學生讀得如同和詩人一道在觀賞廬山瀑布的美景。
3 以學法指導為綱貫穿教學過程
“教會學生學習”是當前教育科研關注的課題。任何學習方法,無不呈現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謂操作程序就是學習方法的動態展開。那么學習古詩應是怎樣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詩的內在邏輯,根據小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們可以把古詩的操作程序歸納為:解字詞――明詩意――賞意境――誦詩句。學生憑借這一學習程序,就可以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3.1 解字詞、明詩意的方法指導。一般古詩的字詞、詩意對小學生來說都不難理解,因此,“解字詞、明詩意”這兩步的教學并不是難點,在學詩句的時候,先解釋古詩的第一、二句中的字義,然后將全句口釋一遍。這樣做,實際上是在“教”學生。然后以所教詩句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讓學生自學三、四句詩,并以匯報的形式檢查學習的效果。這樣做,不僅舉一反三,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在自學、討論中去探索,去解決問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而且節省了教學時間,避免了教師在串講過程中滿堂灌、注入式的出現。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
3.2 賞意境的方法指導。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再現意境是關鍵。因此“賞意境”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在教學中運用“緊扣字詞賞意境――想象漫游賞意境”這兩個教學程序進行教學,使學生學中悟法,學后懂法。
教師在進行新課前,一般對課文題目進行分析,或者介紹本文作者、時代背景等,有的還播放錄音,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提高學生對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讀課文。
通讀課文可以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通讀課文前,事先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通讀,這有利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課文有幾個自然段?第一、六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通過通讀,學生可以初步感知到課文所描寫的景致,為分析、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二、嘗試朗讀,理解課文
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講解和朗讀,老師讀和學生讀,讀句和讀段有機結合,要注意指導學生研究朗讀的規律,并強調基本要求:“不錯、不添、不丟字、不喊、不唱、不重復。”對高年級學生要求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不應當看一個字讀一個字,而是應當看一句話,通過瞬時的記憶或思維,讀這句話,做到“眼先到,腦思考,口讀好”。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對文字的運用、內容的描述、感情的表達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再要求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訓練。
三、咀嚼課文,細品佳句
在學生學習了課文后,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中心,學習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段,尤其是膾炙人口的佳句進行細細品讀與欣賞。教師可以提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反復試讀、體會感情是培養學生審美感的途徑。我們的母語很優美,其原因在于漢語是聲調語言,可以有平仄規律,漢語是單音節語素語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聲韻規律。這些規律在千古詩人、文豪手中往復交織、精雕細刻、推敲錘燒,構成了文質兼美、千古留傳的大文章,成為滋養千百中國人心靈的精神食糧。學生得到有效的訓練。
四、反復朗讀,激情增趣
對于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應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把作者的情感讀出來。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很多文章,辭藻優美,內容豐富,應讓學生反復讀,讀中體會、讀中領悟、讀中升華。
五、示范朗讀,激發興趣
朗讀訓練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范讀起著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讀能收到直觀、生動、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幫助學生正音,明確詞義和了解詞的感彩,以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的知識面較窄,特別是山區的學生,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想把課文朗讀好是有困難的,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因為小學生的語言模仿能力都很強。因此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注重語感,做好范讀和指導,都應把握課文的體裁和背景、語句特點,重視朗讀的感彩,注意朗讀語句時哪些字應該讀重,哪些應該讀輕,哪里該停頓,哪里該延長,做到朗讀時句句讀得抑揚頓挫,或是振振有力。
關鍵詞:農村地區;小學語文;閱讀方法
一、借助課本內容,開展課內閱讀指導
大部分學生認為朗讀就是閱讀,無非就是投入一定的感情,能夠清晰咬字,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了解閱讀過程中需要對文本的哪些方面積極關注,將文本資源科學利用起來,掌握相應的知識。
首先,積極學習字、詞、句,文章由字詞句組成,是最基礎的語言單位;那么在閱讀中就需要從小處著手,提高基礎水平。在閱讀過程中,首先要弄懂字詞的讀音和含義;然后結合課文的主要內容,來品讀和理解部分重點詞句。最后還需要結合自己的理解,來加深記憶。將這樣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才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果。
其次,帶著問題去讀;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把握文章的內容、主題和情感。通過第一遍閱讀之后,需要提出問題,如,本文講述了什么內容?有哪些過程?帶著這些問題來進行閱讀,之后解決這些問題。以《少年閏土》為例,在閱讀之前就提出問題,閏土的外貌和性格是怎么樣的?通過這些外貌,可以說明閏土是個什么樣的人?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閏土形象。
二、拓展課堂教學,開展課外閱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