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
時間:2023-07-28 16:33: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制定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加強民族文化的設計應用在平面設計教學中,教師要制定傳統文化的授課內容方案,重點介紹我國設計史上先民是如何設計出依然具有現代實用價值的生活工具的,在歷史長河的流動中去領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從中華民族的歷史和設計史中去深入掌握平面設計的精髓。目前,國內中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中,大部分都開設了相關的中華民族歷史教學內容,宗旨就是為了加強民族歷史對學生平面設計的深刻影響,推動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應用。
(二)完善課程教學模式體系,提高平面設計教學質量就目前中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現狀來講,許多平面設計學生在學完之后,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內容逐漸忘記,印象不深,這就說明中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無法有效激發中職生的學習熱情,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無法加深中職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理解,因此學生無法有效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平面設計中去。這些中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學內容通常枯燥乏味,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照本宣科式的知識灌輸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因此目前中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師要加強對傳統落后教學模式體系的革新與完善,靈活采用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教學題材、元素開展平面設計教學,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提高中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課堂質量,讓學生在未來的平面設計中能夠靈活運用傳統文化元素。
(三)加強教學內容資料的收集,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教學資料的收集和文化內涵的挖掘,對中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在中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教學知識點加以重點講述,比如在具體設計主題的教學環節中,總課題要緊緊圍繞相關圖片開展講解,充分挖掘出圖片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若是涉及到傳統文化中的“禮”,那么就要從字面意思進行跨越式生發講解,挖掘出所蘊含的身后文化內涵,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他們深入理解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素養,然后靈活應用于平面設計中。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讓學生自己從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搜集圖文資料、影像資料等素材,會加深學生對設計主題的理解。通過對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會有意識地去收集相關素材,豐富設計,提升設計。
二、結語
[關鍵詞]職業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對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職業學校要注重職校生的素質教育,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職校生的滲透與浸潤作用。在職業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職校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南疆職業學校中,職校生整體素質較低,職業素養不高,因此,在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必要的。隨著中考制度逐漸轉型,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的人數逐年遞增,因此,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有利于提高職業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成效,為南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故而,引導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
據統計,我院少數民族職校生所占比例在90%左右。此次調查問卷主要圍繞我院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少數民族職校生,總人數是250人。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不同年級的少數民族職校生進行調查,總共設置了18個問題,主要包括少數民族職校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情況、學習態度以及少數民族職校生對我院開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評價、建議等方面的問題。本次調查問卷于2021年12月中旬開始,共發放250份問卷,有效回收241份,回收率為96%,并于2021年12月末完成數據整理與分析工作。通過整理和分析回收的調查問卷和訪談記錄,筆者發現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沒有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從表1可以看出,對于語文課中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知識,65%的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持不喜歡態度,21%的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持一般的態度,只有14%的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喜歡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知識。以上數據表明,大多數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不喜歡學習古詩詞與文言文知識。同時,通過對教師訪談,教師表示:在教授古詩詞和文言文過程中,大多數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學習不積極,一些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也表示教師教學內容復雜、難懂,跟不上其他學生的學習進度。只有個別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會積極學習,跟上教師教學進度。78%的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運用極少,基本沒有實際用途。所以表示,不愿意花時間去學習。通過對教師訪談,教師表示:一些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哪些。大部分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表示不會主動慶祝傳統節日。從而可以看出,大多數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還沒有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習停留在表面。這充分說明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對傳統文化知識不感興趣,不愿意接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意識不強。充分表明,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沒有認識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二)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途徑、方法單一
86%的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表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主要依靠學校教師教授,以及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接受熏陶。而在學校教學中,因為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接受能力弱,教學效果不佳,教師一般會跳過古詩詞、傳統經典篇目的教學內容。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表示,很少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大部分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表示,教師講授有關傳統文化的理論知識太多,教學方式單一,與現實聯系較少,缺乏實用性、趣味性。大多數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建議學校多開展一些多種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熏陶滲透教育活動,不要把課堂教學作為唯一的教學方式。由此可見,單一的教學方法、枯燥的教學內容、陳舊的教學理念、被動的學習方法等導致教學效果達不到學校的要求,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三、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增強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意識,提升學習傳統文化能力
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想要學習和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就要具備較高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作。一是我院語文教師和普通話教師主要承擔我院少數民族職校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的任務。學院在課程設置方面,側重語文課、普通話課、思政課,基本每學期的課程中都設置了語文課、普通話課,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少數民族職校生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同時,精選教學內容,盡量選擇一些少數民族職校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在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方面,不只是一味地灌輸式講述,要盡可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課堂才是關鍵,此外可以創新引進現代化的信息化手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二是學院計劃2022年3月開始,讓每位教師進行包班制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督促少數民族職校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二)加深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
根據之前研究,一方面職業教育客觀因素的影響偏重實用性和功利性,另一方面少數民族職校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學習積極性。因此,要增強南疆少數民族職校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信心,就要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一是營造人人參與的校園氛圍。例如,在校園公共區域、圖書館等學生集中區域放置孔子的塑像;在校園以及教學樓張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標語,在教學樓墻面張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人物的畫像及簡介,如韓愈等;此外還可以通過邀請專家學者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座。二是明確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責任,同時教師要加強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刻把握內涵和精髓,全面深入地掌握傳統文化知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少數民族職校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
(三)開展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一是開展多樣的實踐教育活動,有利于少數民族職校生拓寬視野,學習知識,增長見識。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少數民族職校生在實踐活動中增長知識,深化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發自內心地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地區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柯柯牙紀念館等反映歷史、蘊含文化的場館。二是系統化建設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少數民族職校生塑造良好的品德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從2020年8月搬至新校區,特別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在教學樓的樓道里,隨處可見張貼偉人事跡、名人照片、名人名言等,在教室內,專門設計了文化墻建設和黑板報,每周都會更新。少數民族職校生根據每周教育主題,創新性設計和制作黑板報、手抄報,進一步優化各類宣傳板報,都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包括樂器、舞蹈等都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三是學院教師要做好宣傳,給少數民族職校生講解傳統節日、傳統風俗習慣、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等。
四、結語
關鍵詞: 英語課堂 傳統文化 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而,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不可分。
一、大學生對英語學習和傳統中華文化的了解現狀、原因
在相對重視西方文化的大學英語教學背景下,很多學生知道Valentine’s Day是西方的情人節,卻不知道中國的七夕節用英語怎么說;他們知道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但不清楚中國四大名著的英文表述;他們知道國外的fortune cookie是簽語餅,但不了解中國的紅茶在英語中叫black tea。
究其原因,無非是主客觀兩方面。客觀上,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的教材本身過于強調英語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等英語語言知識,對英美文化相關信息的介紹不勝枚舉,大多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多媒體的普遍應用及網絡電視等渠道,使英美文化潮水般地以影片、教學試聽材料等形式進入學生視野,相對而言,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介紹的資料寥寥可數。
主觀上,很多英語教師自身忽視了在英語教學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認為英語課堂的教學目的就是單純地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和相應的英語國家文化。甚至有些教師本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就十分匱乏,更不用說在課堂上靠自身修養激發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興趣。學習英語的大學生們大多以考試過級、多掌握一些英美文化知識為目的,課堂內外主要對英語語言、英語國家相關的文化背景、有關資料進行閱讀和涉獵。他們沒有主觀意識到,其實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并把本民族傳統文化用英語表達,能夠更好地促進對英語語言的掌握。
二、課堂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本民族燦爛文化的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包含了許許多多優秀、積極的民族精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能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傳統文化積極的一面,使學生為民族特有的寶貴文明驕傲自豪。其次,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夠在中西方兩種文化之間進行信息傳遞,成為二者溝通的橋梁。再次,它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中華文化知識更貼近中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同于中華文化的英美文化與之相輔相成,在英語教學中,對于二者在文化上的對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具體方法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情,從而使中華優秀文化得到傳承。教師應如何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引導學生培養這種文化意識,在不斷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兼顧英語作為一門重要外語工具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認識到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多多研究如何利用英語課堂這塊陣地有效地把英語語言的學習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相結合。讓學生用英語表達中華傳統文化,既能操練他們的英語基本功,使得語言得到鍛煉,又能真正了解本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傳播中華文化,達到雙贏的目的。
那么如何具體地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灌輸中華傳統文化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三個環節著手:
1.課前學生的presentation環節
筆者在自身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堅持在每堂課前利用3~5分鐘讓學生做presentation,以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因而教師可以讓學生輪流做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presentation。往往在presentation環節,學生自己選擇topic的空間很大,涉及的面也很廣,包括:唐詩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宋詞Ci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中國菜Chinese cuisine,二十四節氣The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傳統節日 traditional festival,民俗folk customs,等等。給大家做展示的學生會精心搜集素材,準備稿子并認真練習表述;在下面聽的學生不僅能鍛煉自己的聽力,而且能了解到相應的文化訊息,可謂一舉兩得。當然,教師可以靈活地把presentation環節改為discussion,由教師選擇一個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分組陳述。
2.講課文時的導入環節
在每課的課文導入環節,介紹課文背景知識時,可以聯系傳統文化中的相關點。例如在講《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中“Going Home”一課時,在介紹背景或分析題目時,教師可以聯系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Random Notes of a Returned Native),可以把這首詩的英文譯本讀給學生,讓學生猜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poem,Who is about going home。這樣會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認真聽這首詩的英文譯本,并迅速調動大腦已知信息尋找詩的題目和作者。此環節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聽力,還能夠引發學生對中華傳統詩歌的回顧和興趣。
比如講《現代大學英語》第二冊“Quick Fix Society”這篇課文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講解fix的含義,再解釋題目的意思并讓學生討論快節奏社會的種種表現方式,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快節奏。其中在對待快節奏的態度上,教師可以援引《老子》第37章:道恒無為,而無不為。Nature does not hurry,yet everything is accomplished.教師先把這句英文說給學生聽,讓他們說出漢語意思,進而把傳統文化中先人對待快節奏的態度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談談他們對老子這句話的看法。同樣,學生會對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嘆服并產生興趣,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再如講“Discovery of a Father”的時候,可以聯系朱自清的《背影》(“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摘選這篇散文中的一小段譯文讓同學們進行賞析。講“The Greatest Invention”這課的時候,首先就讓學生說出“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這篇課文是寓言故事,因而教師還可以聯想到我們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諸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教師讓學生練習用英文講古代寓言故事,就能達到操練口語、鍛煉表達能力,感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雙重目的。
3.課堂學習中的點滴滲透
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根據具體情況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授課若是涉及國外的某些習語或諺語,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與之相對應的中國文化的習語或諺語的表達,例如teach fish to swim就是中國成語班門弄斧;love me love my dog就是我們所說的愛屋及烏。如果涉及西方的咖啡文化,則可以讓學生聯想中國的對應飲品――茶,思考茶在中國的淵源文化底蘊。再如提到英美文化中的色彩,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中華文化中的色彩含義,并鼓勵學生辨別二者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討論出其背后的深層次文化根源。
四、結語
教師需要開動腦筋,平時多注重自身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才能做到在講授英文課本的同時,恰當地聯想相關中華傳統文化,逐漸地將中華傳統文化的點滴滲透到課堂中,繼而實現既激發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興趣又鍛煉語言能力的目標。筆者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法,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更多英語教師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2]吳友富.外語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顧嘉祖,陸.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
[4]于鴻雁.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海外英語,2012(11).
[5]殷海紅.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科技信息,2009(18).
在漢字不斷轉變、融合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經歷了從象形字到形聲字再到會意字的過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漢民族思維方式的體現,它所包含的具象、隱喻和會意,是中國文化及其傳承的核心。長期以來,很多對外漢語老師對于漢字教學認識不足,沿用西方傳統的第二語言教學體系進行教學。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漢字特有的音形義的結合,字形是核心要素,與字義的聯系十分緊密,而表音文字的字形與字義的聯系確是間接的。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的“詞本位”理論進行教學,割裂了漢字字形與字義的關系,忽視了漢字里所蘊藏的中國古老的文化元素。誠然,漢字以其獨特且優美的字形激發了留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又因其復雜結構令人望而卻步。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漢語的最大瓶頸。因此,我們必須立足于漢語特點,找到一條符合漢語特點和漢語學習規律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把字與詞語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以字為基礎去掌握詞語,加深對漢字字義的例句。此外,而基于漢字書寫形成的漢字書法藝術更是具有獨特魅力的民族瑰寶。練習書法,不僅可以提高審美情趣,還有助于留學生全面領悟和體會中國文字的意境美、音韻美和形態美,是對漢語學習的升華。
二、舉辦傳統文化專題講座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給學生隨堂滲透,介紹相關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及時為留學生掃除語言學習中的障礙。但是對于一些中文程度較好,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非常感興趣的留學生們來說,他們更渴望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系統的了解。這種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隨堂滲透,已經無法滿足他們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適當舉辦一些“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就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了。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對某一部分的中國文化有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認識,在知識性文化教學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比如可以開設書法課、剪紙課、中國音樂欣賞課、中國傳統手工藝制作課、太極拳課等中華才藝課等,這些生動有趣的文化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了一項中國才藝的情況下,也了解了這項才藝的起源,傳承和發展。此外,還在特定的節日舉行主題文化的交流講座,這種交流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在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中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主題交流,對中國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詳細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記錄下自己的感受,變被動為主動。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主題交流講座既培養了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和漢語寫作能力,又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組織校內外文化體驗活動
主持此次“雙星集團管理骨干思想教育培訓班”會議的雙星集團副總裁生錫順告訴記者,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雙星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具體舉措。這次培訓班規模是歷年最大,除了主會場,雙星還在全國各地的工廠、大區、平臺設立了25個分會場,參加此次培訓班的骨干共1300多人。
2月18日上午,以“感恩文化、道德文化、品牌文化”為主題的“雙星道德教育大講堂”開堂。汪海首先給大家上了第一課,他從五個方面闡述了舉辦此次培訓班的目的和意義:
1、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補課充電。2、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一步凈化雙星小環境。3、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堅定雙星走“文化強企”之路的信心。4、把雙星特色企業文化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接軌掛鉤。5、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提高管理骨干素質。
雙星集團此次邀請了呂明晰、劉有生、王秀芳、馬益玲、譚鳳濤、孫武漢、何沙洲、張秀玉等八位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專家、教授,他們從“孝道與幸福”、“倫理道德”、“雙星文化與傳統文化結合”及“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等各個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雙星企業文化進行了系統講解和論述。
汪海隨時進行點評。各位學者、教授和專家對中國企業界的“常青樹”――汪海總裁思想家、企業家的風范深表敬佩,對雙星“三大文化”給予高度評價。
雙星集團黨委副書記王增勝根據自己學習《弟子規》的情況,聯系實際、結合自身同大家進行了分享。現場還進行了互動學習、交流心得:晚上分組討論,寫學習心得,并以板報的形式將學習體會進行展示。
22日上午,來自16個單位的22位學員代表就參加此次培訓班的體會和認識進行了大會分享與交流。學員表示,這次思想教育培訓班,是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感悟、內心的洗滌、思想的升華,是一次傳統文化的再補課,也是戰勝2013年的新動力。通過培訓班,大家對“小孝與大孝”、“小家與大家”、“小道與大道”、“因與果”、“怨恨與寬容”、“抱怨與嚴己”、“欲望與幸福”、“盡職盡責與盡全職、盡全責”、“做人與做事”等九個方面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決心處理好這九種關系,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雙星企業文化,匯聚到熱愛雙星、發展名牌的思想認識上來!
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要明白“九種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概括來講分為儒、道、佛三家。為什么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五千多年而經久不衰?汪海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解決了人生之道。二是,中國傳統文化解決了處事之道。三是,中國傳統文化給人類提供了一把道德標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顯著的特點。他說,中國傳統文化既是一部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宏偉巨著,也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的行為規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每個人都要很好的學習。
22日下午,汪海在總結講話中,就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指出,要明白“九種關系”:
“小孝”與“大孝”的關系。中華文化,“孝”為基礎,所謂“百行孝為先”,“孝”體現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標準,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質和修養。“孝”不僅體現在對父母、對家庭上,對企業、對社會也有一個孝的問題。“小孝”是對家庭的孝,“大孝”是對企業的忠、對國家的忠、是利國利民;“小孝”是基礎,是本分,“大孝”是歸宿,是升華。
“小家”與“大家”的關系。“小家”是家庭,“大家”是企業、是國家。“大家”是“小家”的保障,“小家”是“大家”的元素;“大家”、“小家”互為依托,要正確對待和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對雙星人來講,要永遠把雙星這個“大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雙星“大家”發展,都跟著名牌沾光、發財,個人的“小家”才可能幸福。
“小道”與“大道”的關系。“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道”是一種精神、一種規律,“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德”積多了就是“道”。“小道”就是從每個方面、每個細節、每件小事上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好,“大道”就是人生之道、事業之道,就是積德、就是奉獻、就是不斷地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雙星的“大道”就是將雙星民族品牌做大做強。每個人要從做好每雙鞋、每個件、每條輪胎、每件事的“小道”做起,從小事、細節做起,把產品干好,把各項工作做好,走出一條雙星“金光大道”!
因果關系。世間萬物,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么因就會得什么果。雙星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以“行善積德”為中心,加強誠信管理,種好“干好本職工作”的善因,收獲“企業發展、個人發財”的善果。
怨恨與寬容的關系。怨恨只會影響問題的解決,加深矛盾,而寬容有益于問題的解決,增強團結。要發揚雙星人團結協作的傳統美德,既然都是“一家人”,就要“一條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還要講原則、有底線地相互支持。
抱怨與嚴己的關系。抱怨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嚴已是一種智者的胸襟。遇到問題、出現失誤以后,不要老是抱怨別人,應該嚴于律己,敢于亮自己的丑、揭自己的短。
1.1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多樣化
伴隨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的不斷輸入,市場經濟全球化、經濟方面的功利性等負面影響不斷擴大。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消費觀、擇業觀、戀愛觀等方面呈現低俗化、功利化、娛樂化傾向。消費觀。消費觀是指人們對消費水平和方式等總的態度與看法。其作為一種觀念,一旦形成便會反作用于社會經濟,并產生影響。正確的消費觀應當是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綠色消費。受不良消費觀念影響,大學生日益個性張揚,愛慕虛榮,同學間相互攀比,關注品牌,尋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優越感,形成趕、超、比怪風。大學生還會出現辦生日PARTY的攀比,PARTY檔次不斷提高,據調查90%的大學生都會在生日時邀請朋友HAPPY,而且會竭盡所有來辦PARTY,覺得倘若不夠大氣,會很丟面子,也就是把個人面子看得很重要。這種消費觀對中國傳統消費觀念之樸實、勤儉產生一定挑戰,對大學生科學消費觀的樹立產生一定的影響。擇業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當前大學生的擇業觀念也在發生深刻變化。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明顯凸顯出競爭意識,他們能夠把握機會,表現自我,在畢業季能夠精心準備,不遺余力地奔赴于各人才市場,投簡歷,毛遂自薦。但也有不少畢業生急于求成,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高瞻遠矚,進而造成畢業失業率逐年攀升。部分大學生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相互攀比,大城市、國企、高收入等是大學生熱衷職業,而下基層、工廠、西部偏遠地區、蘇北地區,相對比較冷門。眼高手低,脫離社會實際;普遍想法不是先盡本職后索報酬,而是先索報酬。高校就業課上老師會不斷引導大學生,現在就業形勢嚴峻,畢業生可以先就業再擇業,也是很好的選擇,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部分畢業生寧愿不就業,也不會去小單位、小公司。戀愛觀。現代大學生的戀愛觀逐漸產生變化,社會上流行著種種拜金主義、拜權主義,這些觀念對大學生戀愛觀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寧愿坐寶馬里哭”雖只是娛樂節目的一句流行話,卻道出了金錢對現代人的誘惑;擇偶時,財富、權利越來越作為重要的條件。教育部已明文規定允許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結婚,因此各高校大學生戀愛已很普遍,輔導員、班主任在平時工作中面對班級同學談戀愛問題,是不提倡、不反對、不干預態度,平時教育中在這方面引導也較少。加上社會在戀愛方面的負面影響,部分學生難以處理在戀愛中出現的問題,往往表現出比較極端的行為,這些均嚴重扭曲了正確的戀愛觀。
1.2對傳統文化缺乏認同、自覺與自信
文化認同是指個人受其所屬的文化影響進而對所屬文化產生的認同感,文化自覺,借用我國著名社會學家先生的觀點: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文化自信即對本國文化的堅定信仰。當今不少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不愿花時間去閱讀有關國家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書籍,不愿意主動了解國家傳統文化,甚至于網絡、電視中有關歷史與文化的內容也不能引起他們觀看的興趣。沒有認真去了解,當然就不能理解,不仔細閱讀就感受不到其高深內涵,不能做到有所感,當然認同就更談不上了,沒了認同何來自信以至于自覺?外加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市場化、商業包裝進行西方文化的宣傳,極大的沖擊著大學生價值觀,最終導致對本國文化自信的缺失。
2大學生傳統文化自覺的重要性
2.1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黨的十提出了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主席曾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深層次要素。并且強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核心價值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基,拋棄傳統、丟棄根本,將截斷自身精神命脈。傳統文化自覺能夠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豐厚營養。不具有文化自覺,大學生就無法堅定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需要對文化有鑒別地加以對待,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也將增強文化自信。
2.2培育大學生傳統文化情感的根本要求
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身認同之根本,只有培育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摯情感,文化自覺才具有一定的基礎,才有了可能。如果對中華傳統文化沒有情感,那就更談不上傳統文化的信仰、崇拜了,最終將導致傳統文化的破碎,大學生無法找到認同感,沒有認同感就更不會有文化自覺了,更無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了。因此,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關系到大學生是否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認同,關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否屹立于世界強國,甚至關系到國家的存亡。世界各國無不在加強本國文化情感的培育,并對傳統文化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比如日本,對“菊與刀”的認同;歐洲一體化發展的每一步都受到了歐洲文化的影響,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種種現象表明世界各國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迫切認同,對自身傳統文化情感的不斷培養。因為只有產生了情感才會產生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才能使得本民族傳統文化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承載文化的國度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國在歷史上有過輝煌也有受欺凌的悲慘經歷,自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文化的入侵,特俗的文化經歷……因此,培育大學生文化自覺,促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尊重尤其重要且緊迫。
2.3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本質要求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年代,置身于多元文化背景,受多種價值觀碰撞的影響,必將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培養中華傳統文化自覺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擺正自身位置,正確認識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以及人生價值。通過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學信念;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豐富自身內涵,提高自身素質。只有提升了自我,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個人發展才會有很好的前提和基礎。更何況,文化自覺的程度越高,其對文化自主能力與適應社會的能力就越強,客觀理性地分析所處的環境,應對外來文化,使得大學生能發現自身優點,找到自身存在的優越感,不斷修正觀念與行為偏差,應對學業以及社會的各種挑戰,最終實現個體健康成長。因此,文化自覺是大學生實現個體健康成長的本質要求。
3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自覺的途徑
3.1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解決好此問題,要求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首先要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培養必然要求大學生對中國所走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具備信心,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中國已經具備的綜合實力、充足的文化資源以及發展能力,為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提供了前提條件。學校要保質保量完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提高黨團組織政治理論學習功能,發揮黨員在同學中的模范帶頭作用,用身邊優秀黨員、團員、感動校園十佳等先進事跡教育廣大同學,用身邊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學生,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增強教育效果。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形式需多樣,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等軟件,抵御網絡中錯誤思潮,及時開展網上思想教育,開展引導、教育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3.2發揮課堂教育主要渠道
課堂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陣地,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分析、認識主要在于思想政治課程,它肩負著教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發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任。課堂教育要深入淺出,讓大學生真正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擁有正確的判斷力。“認識的真正任務在于經過感覺而到達于思維,到達于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了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系,即到達于理論的認識。”因此,課堂教育要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發揮課堂教育的教育、引導作用。
3.3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平臺,在實踐中培養文化自覺
關鍵詞: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029-03
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之一,隨著文化對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擴大,作為國家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在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在文化全球化與保持民族本土文化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學習者、傳播者、踐行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命題,這充分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在新時期對新形勢下文化建設的新認識,體現了黨對傳承民族文化的長遠眼光和重大使命。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現狀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將會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效果,不斷促進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感、文化歸屬感、民族自豪感,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貴州師范學院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現狀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在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方面,大學和大學師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通過設置30道題的調查問卷,選取貴州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等十一個專業大一到大三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2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85份,與14名思想政治課教師和21名輔導員以及195名學生進行單獨訪談。通過調查發現,當前部分大學生開始表現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漠視、看不起、不愿意學習、排斥、攻擊,其民族文化認同感現狀不容樂觀。
1.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知識。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年輕有活力,精力充沛,記憶力強,學習能力強,理應具備基本的中華民族文化知識,具有較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調查發現,63.26%的大學生知識結構較單一,僅限于學習自己本專業的專業課程知識,不愿意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部分自然科學專業學生缺乏人文素養,特別是對悠久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涉及到的基本知識學習不夠、了解不多。部分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學生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在問到《弟子規》、《三字經》、《孝經》、《大學》等中華文化經典讀物時,回答讀過的僅為21.83%。我們再看看這樣的數據:在問到“‘四書’、‘五經’都包括哪些?”這一問題時,只有28.26%的大學生全部說完整;在對195名同學的訪談中,只有11人完整讀過四大名著;在問卷調查中,對“民族文化對一個國家的地位作用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選符合和基本符合的只有45.78%,大部分學生的認識非常粗淺。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知識的缺乏,必然會導致對民族歷史的不了解,從而找不到民族的根,進而使部分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更易表現出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同時也就很難做到擁有一顆真誠愛國心,很難做到真正立報國之志,增建國之才,踐愛國之行。
2.部分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態度不夠恭敬。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還是比較理智和客觀的,但有極少數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不予珍惜,輕易否定,甚至大加指責,妄加評論,認同感趨于淡化。調查顯示:關于本民族及其取得的成就是否感到自豪的調查,有58.93%認為符合;部分學生不愿意認真學習和真正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不愿意深入理解祖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表明,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不夠恭敬,沒有從內心真正去維護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意識,最終導致部分大學生愛國主義觀念淡薄,不關心國家大事,民族文化情感淡漠,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民族文化自覺性不高,不容易產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佩之情。
3.部分學生盲目熱衷西方文化。調查發現,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開始越來越遠離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而盲目熱衷西方文化。極少數學生公開鄙視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認為沒有西方文化先進,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如,在涉及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德行修養、人生修煉、待人處世的名言、警句等8道調查試題中,平均正確率僅有21.16%。在涉及傳統立身處世知識的掌握情況的6道調查試題中,平均正確率為24.58%。在言行、飲食、娛樂、影視、歌曲等方面,部分大學生把西方的方式奉為時尚,視為珍寶,如對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等達到狂熱的地步,不知道中國的情人節,不明白中國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真正來歷;部分學生知道西方的母親節,不知道也不愿意去推崇能代表中華民族母親偉大形象如孟母、岳母等;部分學生喜歡看西方影視,認為中國國產片老土,不如西方影片氣派;部分學生熱衷于西方音樂,認為西方音樂有激情,讓人興奮,讓人瘋狂,認為中國音樂不夠激情。總之,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正在離這一部分大學生越來越遠。
4.部分學生缺乏主流文化意識,思想極度浮躁。調查發現,部分大學生由于受西方影視、文學作品、娛樂方式等的影響,無形中對其西方價值觀念情有獨鐘,而對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思想觀念如艱苦樸素、助人為樂等表示懷疑,表現在不喜歡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懷疑馬列主義,不會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部分學生將金錢神秘化、神圣化,視金錢為圣物,以追逐和獲取金錢作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義,用拜金主義指導生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