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0: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辯論論證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PS:以下均為作者聽講座所做的隨堂筆記,部分內容不全,敬請各位多多包涵、指正。
什么是辯論?
定義:辯論是人們持不同立場對同一對象展開爭論的過程。
辯論常常是一個批駁謬誤,探求真理的過程。因此,辯論的意義在于:明理即辯。
辯論的作用:
1.探求真知真理,弘揚價值觀;
2.關注社會生活,激發社會責任心;
3.培養科學的思維模式和思考方式;
4.吸收和鄭和多元化的知識和信息;
5.展示語言風采,弘揚口才魅力;
6.提升人際關系的能力,擴大人際交流的范圍,培養公眾情感。
一、辯論思維:辯論的靈魂和基礎
辯論中,對辯題的分析是否透徹,思路是否清晰,反應是否敏捷,想象是否豐富,推理是否縝密,引據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等等,都是以思維為基礎的。
辯論過程是一個充滿邏輯推理、演繹論證的過程,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廣博的知識。因此,辯論不但帶有濃厚的學術色彩,而且是一種滴水不可漏的思辨之戰。
1.思維方式:發散性思維
是在思維過程中,通過知識、概念的重新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案、設想和解決方法的思維方式,是能夠從不同起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標準而得出結論,
再由這些不同方式得出的結論交織融合成一個思維體系。
又叫擴散思維、分散思維、輻射思維。
發散性思維的三個主要特征
1).表現為流暢、變通、獨特;
2).流暢是指反應迅速而豐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信息;
3).變通是指思維方式不落俗套,能夠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去創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獨特是指對事物有獨到見解。
層次:流暢——變通——獨特(最高層)
2.思維方式:收斂性思維
定義:將得到的素材在分析、綜合、比較、判斷的過程中重新組織,從不同的角度,將思維指向唯一正確的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過程。即“收得攏”。
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的配合運用
1).“散得開,收得攏”;
2).發散性思維為收斂性思維的選擇提供了可靠的、廣闊的依據。
3.邏輯推理:常用方法
(1).三段論
(2).歸納法
(3).類比法
(4).反證法
(5).兩難法
邏輯推理:典型錯誤
(1).偷換概念(主動而為之)
(2).概念混淆(被動而為之)
(3).偷換辯題
(4).循環論證
(5).斷章取義
(6).以偏蓋全或以全蓋偏
二、辯論語言
~漢語是辯論的血肉,辯論是漢語語言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辯論者要將自己的思想用語言完美地表達出來
1.辯論語言的特點
(1).精確性
要忠實于信息傳遞
(舉例:《恐韓·韓喬生語錄》)
(2).藝術性
#文采中運理,妙用修辭。(比喻、引用、夸張、排比)
#語美中含力,語言要有美感。
*語言秀
過分夸大了語言的作用,辯手成為語言秀的表演者。
缺乏樸實語言。
(3).攻擊性
辯論語言是具有挑戰性的攻勢語言
(4).邏輯性
(5).簡潔性
語言精練,清晰明了。
(6).多樣性
有聲語言+無聲語言(人體語言、姿態語言、實物語言等)
無聲語言要給人們的感覺:精神飽滿、從容不迫、成竹在胸、正氣凜然、氣勢磅礴······
(7).新奇性
指語言的內容要有新意,表達要讓人覺得新奇。
(吸引評委注意,活躍賽場,一新制勝,給對手一個意外。)
(8).感染性:幽默
一是鮮明地表達觀點;
二是營造場上的氣氛;
三是給對方造成壓力。
2.辯論語言的要求(有理、有力、有節)
1).口齒清晰
2).言簡意賅
3).言之有別
4).言之有物
5).言而有序
6).言之有理
3.語音、語速、語調關系
三、審題與立論
審題
需要掌握的三個要點:
一是判別辯題類型:
1.矛盾型辯題
只需要論證本方的觀點即可。
2.對立型辯題
雙方的觀點都需要論證。
3.比較型辯題
比較標準。
二是界定包括關鍵詞在內的概念
(1).必要性
(2).基本方式
(3).注意事項
(4).關鍵詞的界定:題眼
三是對辯題的價值判斷
求真求實、抑惡揚善是基本價值。
立論
~立論的策略
(1).以哲學的眼光審視、分析命題;
(2).立足點高,超凡脫俗,縱攬全局;
(3).認識到雙方立論的薄弱點;
(4).立論要做到嚴、新、奇。
論據
~特點:
(1).準確性(來源也要準確)
(2).典型性
(3).充分性
(4).新穎性和復雜性
(5).簡潔性
變向論據
論證
(1).了解和把握論證因果關系;
(2).善于歸納論證的內容。
最佳立論
#能得到隊員感情認同,引發觀眾共鳴,評委得到認可的立論。
#特點:
(1).邏輯性
(2).創新性
(3).攻擊性
變向論點
定義:服務對方論點的論點。
出現的原因:對論點分析的不透徹、不到位。
糾正和拯救:再變向。
框架
底線
底線是一方必須堅守的基本立場,是不能更改的防線。
底線特點:(1).精練;(2).易懂易記。
底線一般以二至四條為宜。
尋找對方底線:觀點證明。
檢驗底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攻。
其他所有的觀點都是由底線衍生并為之服務。
四、反駁與攻辯
反駁是必須進行的階段。
反駁是反映辯手是否具有快速思維能力,敏銳的洞察力,迅速的語言歸納本領。
1.直接反駁
2.間接反駁
反駁的原則:服從真理。懷疑一切的反駁可能適得其反。
攻辯
注意事項:
(1).目的明確
(2).言簡意賅
(3).擊中要害
回答:
(1).設定條件回答法
(2).更換條件回答法
攻辯小結
五、自由辯論:核心
核心:形散而神不散。
自由辯論的準備
自由辯論的施行
六、辯論技巧
1.攻其要害
2.窮追不舍
3.利用矛盾
4.引蛇出洞
5.巧設圈套
6.李代桃疆
7.善用邏輯
8.慎用詭辯
七、儀態儀表
儀態:
1.頭部
頭部表現要沉穩莊重,頻頻點頭或搖頭都不適宜。
不能因表現不好而搖頭:自我否定。
2.眼神、眼光
辯手目光要親切、莊重、堅毅,表現出友好、沉穩、自信的風度。
3.笑容
辯手的笑容只能是微笑。
4.手勢
原則:貴精不貴多,要適中得體,干脆利落,自然大方,表意確切。
通病:(1).生硬;(2).繁多;
(3).松散;(4).隨意。
5.站姿、坐姿
儀表:著裝與化妝
~著裝
(1).莊重、統一,有特色。
(2).色彩上一冷色為主。
化妝
~效果:養眼(不是作秀)
八、辯風
1.隊伍辯風:
1).雄辯: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2).花辯:復旦大學;
3).戲辯:新南威爾士大學;
4).儒辯:武漢大學;
5).正辯:山西大學;
6).文辯:中山大學;
7).整辯:馬來亞大學。
2.隊員辯風
1).感情型和理智型;
2).權威型和非權威型。
3.培養辯風的途徑:
1).端正人生觀;
2).博覽群書;
3).有意識地進行。
4.有益辯風的整體配合
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在不失個性的情況下,優編隊伍,分享亮點,而不是讓一顆星“灼傷”觀眾的眼睛。
九、辯德
(1).要樹立正確的辯論價值觀;
(2).要樹立正確的辯論道德觀。
十、辯論心理
1.適于辯論的心理素質:
(1).成熟的自信;
(2).強烈表現欲;
(3).求勝心強;
(4).從容;
(5).自然的平常心。
2.心理層次
三個層次:
(1).要我辯;
(2).我能辯;
(3).我要辯。
3.心理環境
解決方法:主動了解,提前適應。
(1).宏觀環境:比賽大環境;
(2).微觀環境:辯手對賽場的心理適應。
4.心理調動
5.心理壓力
~印象整飭
~怯場
6.辯論中的自我心理控制
(1).控制緊張
(2).擺脫沖動
(3).控制急噪
(4).避免壓抑
(5).擺脫心理障礙
(6).適度控制同情心
對方心理控制
最佳效果:逆認反應
控制對方心理以攻心為主。
觀眾的心理控制
觀眾的心理特點:
(1).對信息的棘手具有選擇性;
(2).對辯手的態度受自身的影響。
控制觀眾心理:
(1).以真情打動觀眾;
(2).用真心理解和尊重觀眾;
(3).以真本事贏得觀眾贊賞。
評委的心理控制
辯論中的心理干擾:
(1).用眼神和表情;
寫作過程是走向自覺、完善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是整合素材、斟酌文字、轉變角度、傳達思想、反思提升的過程。通過議論文寫作,學生思維會變得更加清晰嚴密,性格也會變得更加成熟穩重。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議論文寫作的特色。
一、 觀點準確鮮明
觀點準確鮮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者作者對某人某事的見解是怎樣的,都要表達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其辭,不能似隱似現。比如一次議論文訓練中,學生的觀點是“不完滿才是人生”,按照如此說法,“完滿”就不是人生了,這樣的說法就會輕易被別人駁倒,導致整篇文章都缺乏說服力,如果說成“不完滿也是人生”就精確多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表達觀點的能力。首先,每周利用一節語文課給學生看一些新聞評論性的電視節目,如《新聞聯播》《社會觀察》等,或者辯論性比較強的節目,如大學生辯論賽等,引導學生注意新聞或者辯論的標題,學習提煉觀點時思維的角度以及語言表達的特色;其次,教師可以搜索一些時事熱點事件,讓學生在課上談談自己的觀點,并且形成文字,這樣的活動可以兩天甚至每天進行一次;再次,我們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進行簡單的辯論賽,教師給出論題,學生進行辯論。如果我們這樣長久地做下去,學生議論文的觀點或見解一定會準確深刻得多。
議論文的構思要有特色,即構思要精巧、嚴密,因為寫議論文的目的是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追問法”了,即追問原因――問一個“為什么”,追問辦法――問一個“怎么辦”,追問結果――問一個“會怎樣”,追問對象――問一個“關涉到哪些人事物”,追問意義――問一個“有什么現實意義”,這樣的文章既結構嚴謹,又解決現實問題。
二、 事例新穎獨特,議例深刻
朱熹有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中學生現在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即使讀書也只是局限于作文書,知識面極其狹窄,舉例總是離不開司馬遷、屈原、史鐵生等老生常談的人物,沒有“源頭活水”何來“清如許”?再說,就是偶爾能積累到一兩個新穎的素材,也不能準確深入地做出分析,說什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能有效地論證自己的觀點。
比如“崔永元請152名農民工吃飯”的素材也只能分析到“感恩”這個層面,理解比較膚淺。究其原因還是學生平時接觸社會比較少,思想比較幼稚。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多積累一些新鮮素材,鼓勵學生假期走進社會,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接觸形形的人、多種多樣的事;在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特色社團,多與不同學科的教師、不同班級的學生交流;最主要的是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素材做深入挖掘,如“崔永元請農名工吃飯”的素材,我們可以提出“崔永元為什么要請農民工”,“事件曝光后農民工生活過得如何”等問題供學生思考,讓他們就這個事件挖掘社會意義,這樣才能使事實論據發揮出最大作用,讓議論文更具說服力。
三、 論證合情合理
中學生在寫議論文時說的道理大都是泛泛而談,使用自己的語言直白來論述,翻來覆去說的就是同一個意思,導致議論文空洞乏味。有力的道理論證離不開引用名人名言,因為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時代,一句句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燈塔,照耀著人們前進的道路,能夠引人深思。
學生道理論證無力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語言蒼白,平鋪直敘,一說到底,其實在講道理時學生可以運用排比、對比、反問、設問、比喻、類比等多種手法。如在論證“尊重孩子”時運用比喻:“孩子不是裸機,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裝什么就裝什么。孩子不僅有自己的操作系統,還能創造和衍生出自己的應用程序。”這樣是不是更生動形象了呢?論證“敬畏自然”時運用排比:“自然給予人類恩澤,讓我們生生不息;自然給予人類奧秘,讓我們沉醉探索;自然給予人類真樸,讓我們心靜如水;自然給予人類啟迪,讓我們解讀真諦。”這樣是不是更磅礴有力了呢?所以,要使道理論證有特色,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多種寫作手法。
【關鍵詞】幼兒園;辯論活動;問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7)06-0019-05
辯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辯論包括討論和辯論,是“包含邏輯論證、語言表達、知識積累、心理素質、道德修養等在內的對話性語言行為”。〔1〕狹義的辯論是指持對立觀點的雙方進行論證和辯駁的活動。〔2〕本文特指狹義的辯論,即辯論雙方或多方圍繞一個相互對立的話題進行解釋說明、論證反駁的語言活動。〔3〕
語言對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前期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4〕幼兒通過語言的交流理解他人與表達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大量的知識,從而促進自己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社會道德規范的習得。
辯論是當下幼兒園語言教育領域逐漸興起的一種學習形式,對幼兒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獨立性與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社會性發展均具有很高的價值。它要求幼兒在理解論題的基礎上,用簡潔、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對對方觀點進行“辯駁”,在此過程中,幼兒的語言理解、傾聽和表達能力都能夠得到鍛煉與提升。辯論活動中,對個人觀點的堅持與維護可促進幼兒思維獨立性的發展,同時為其未來堅定、執著及個性化品格的培養與發展奠定基礎;對他人觀點中的紕漏與錯誤的質疑、反駁則可推動幼兒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此外,辯論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尊重他人及其觀點等,能讓幼兒習得尊重差異,從而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本文以大班辯論活動“大人好還是小孩好”為例,通過對活動情境的再現來反思當下幼兒園辯論活動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學前兒童辯論學習的核心經驗對幼兒園辯論活動作一番深入思考。
一、幼涸氨緶芻疃存在的問題
1.拘泥于辯論活動的形式
情境再現一:
師:前幾天我們一起討論了關于大人和小孩的話題,讓小朋友們思考了當大人好還是小孩好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場辯論會。請想一想,如果你覺得當大人好,就請坐在我右邊的“大人隊”,共10人;如果你覺得當小孩好,就請坐在我左邊的“小孩隊”,也是10人,大家考慮3秒鐘時間。
(教師說:“1、2、3。”幼兒分別找座位坐下,其中3名幼兒因“大人隊”沒有多余的椅子可坐而在教師的安排下去了“小孩隊”。)
師:兩邊的人數一樣多了,我們開始今天的辯論。
幼兒園辯論活動的一般流程為“提出論題――確立觀點――輪流發言――舉手發言――自由辯論――回顧總結”。情境再現一中,教師并沒有引導幼兒對之前討論過的話題進行回顧,僅留給幼兒3秒鐘時間去思考選擇支持什么論點。有的幼兒其實并沒有想清楚到底要支持哪一方觀點,只是忙著找椅子坐下。教師在活動前就為每隊各準備了10張椅子,實際上已經強制安排好了各隊人數,導致活動現場有3名幼兒因沒了支持一方的座位而去了另一方的隊伍。辯論活動是一種帶有競爭性質的語言活動,對辯論雙方人數的確有相等的要求,但這不意味著教師要預先設計好椅子數量來強制兩方人數的均等。教師可讓幼兒在仔細思考、選擇好擬支持的觀點之后搬上椅子自行組織隊伍,若出現某一方幼兒過多的情況,則可在仔細了解幼兒的想法之后讓其暫時做觀眾。為使兩隊人數相等而讓幼兒放棄自己的觀點,可能會使幼兒喪失對辯論活動的興趣。根據觀察,隨后這3名幼兒的表現確實不甚積極,除在輪流發言中表述了自己的觀點之外,其余時間幾乎一言不發。
辯論活動中的“確立觀點”環節目的是讓幼兒理解論題并進行認真思考與判斷,因此,不能單純為了辯論活動中兩隊人數的均等,而讓幼兒被動選擇“觀點”。教師應充分認識辯論活動各環節的意義及其對幼兒發展的價值,而不應拘泥于活動的形式。
2.教師角色定位不明確
情境再現二:
(在自由辯論環節,持“當小孩好”觀點的“小孩隊”明顯落后于持“當大人好”觀點的“大人隊”。身處“下風”的“小孩隊”面對“大人隊”一句又一句的反駁,漸漸趨于沉默。)
師:接下來老師請你們來接受挑戰,一個一個來。我是支持“小孩隊”的,我覺得當小孩好。“大人隊”的小朋友,你們誰來挑戰我?
(“大人隊”的幼兒沉默了十幾秒鐘時間,待教師再次發問時才有所反應。)
情境再現二中,當教師發現兩隊實力過于懸殊、辯論難以進行下去時,主動參與到辯論活動中去,通過幫助“小孩隊”發言,試圖引發雙方的進一步辯論。教師是活動的支持者,其責任意識與干預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教師出面支持“小孩隊”,導致“大人隊”幼兒產生了某種“畏懼”心理,在接下來針對教師的反駁中,“大人隊”的部分幼兒明顯表現出猶豫,無法像先前那樣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了。
如果是為了進一步引發雙方的辯論,教師可啟發“小孩隊”的幼兒從不同角度作更深入的思考,如“我覺得當小孩子很輕松,不用賺錢養家”或“小孩子可以想哭就哭,大人可以么?”,而不是像“我是支持小孩隊的,我覺得當小孩好”這樣強勢而簡單地挑戰“大人隊”。學前兒童具有從眾和崇拜“權威”心理,教師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人物”,其態度會極大地影響到幼兒的判斷。教師應明確自己在辯論活動中的中立引導者身份,可以“煽風點火”,即引導并及時肯定幼兒的觀點論證,但也要“穩定軍心”,即在肯定一方的同時注意穩定另一方的軍心。〔5〕除非全體幼兒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教師可作為對立方出場辯論,否則,教師要保持中立。
3.忽視對幼兒思維能力的訓練
情境再現三:
(在輪流發言環節,持“當小孩好”觀點的“小孩隊”首先發言。)
“小孩隊”幼兒1:我覺得當小孩好,小孩可以去春游,大人不行。
“小孩隊”幼兒2:我覺得小孩可以去游樂場,大人不可以。
師:所以你覺得當什么好?
“小孩隊”幼兒2:當小孩好。
師:好,你來講講(請“小孩隊”的下一位小朋友)。
“小孩隊”幼兒3:我覺得大人加班太遲了,小孩不用加班。
“小孩隊”幼兒4:我覺得當小孩好,小孩可以買更多的玩具。
“小孩隊”幼兒5:我覺得當小孩好,因為小孩可以在游樂場里玩。
師:小孩可以去游樂場里玩,前面一個小朋友已經說過了呀。你再仔細想想有沒有其他理由。
……
師:好,小孩隊的小朋友們已經陳述完自己的理由了。接下來請“大人隊”的小朋友發言。
情境再現四:
(在自由辯論環節,“大人隊”對“小孩隊”的觀點和理由進行反駁。)
“大人隊”幼兒6:我覺得小孩能去游樂場,大人也可以去啊。小孩需要大人陪著去游樂場。
師:小孩去游樂場要大人陪著,“小孩隊”要站出來反駁嗎?
“小孩隊”幼兒2:我去游樂場有時候不用爸爸媽媽陪的。
“小孩隊”幼兒7:小孩去游樂場比較多,大人沒空去游樂場玩,要上班。
“大人隊”幼兒2:如果沒有錢怎么去游樂場玩?
“小孩隊”幼兒5:用卡啊。
“大人隊”幼兒2:可是只有大人才有卡啊。
師:我們要圍繞觀點辯論啊,“小孩隊”說當小孩好的原因是小孩可以經常去游樂場玩,剛才討論的卡啊錢啊,都跟這個沒有關系啊,大家再想一想。
情境再現三中,“小孩隊”中有4名幼兒的發言實際是同一個角度:小孩可以隨心所欲地玩,但大人不可以。這反映出幼兒的思路并沒有完全打開,一直局限在“小孩可以玩”的角度上。教師并沒有對幼兒的觀點進行及時的歸納總結,以幫助幼兒突破思維局限,打開論證思路,僅以前面幼兒“說過了”為由,在沒有作任何提示與啟發的前提下讓幼兒“再仔細想想有沒有其他理由”。辯論是思維的外化,辯論活動有利于鍛煉幼兒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辯論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對雙方辯論的內容進行及時的總結與梳理,以引導幼兒突破原有思維框架進行發散性思考,進而訓練幼兒的思維,從而實現辯論活動對幼兒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情境再現四中,“大人隊”的幼兒已經意識到“只有大人出錢買門票并陪同小孩一起去,小孩才能在游樂場里玩”以及“沒有小孩,大人也可以去游樂場里玩”,并據此對“小孩隊”進行了反駁。可見,此時幼兒的思維已發散開來,已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問題。但教師并沒有抓住機會對幼兒的觀點及論證進行歸納與總結,因此錯失了提升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良機。
教師要求幼兒圍繞話題展開辯論的意識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清晰認識到,辯論活動還有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價值。幼兒的思維正在向抽象方向發展,但還難以輕松自如地將語言和思維聯系起來。辯論活動是一項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有促進作用的活動,如果幼兒“講述的邏輯性不高、表達的層次和順序不清,事物之間的關系混亂”,〔6〕那么,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幫助幼兒理順邏輯,明晰觀點;同時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對幼兒辯論思路進行現場梳理的能力,以抓住并利用活動中可能生成的邏輯思維訓練時機。
4.缺乏課程生成意識
情境再現五:
“大人隊”幼兒1:我覺得大人可以考古,小孩不能考古。
師:你知道考古是什么意思嗎?
“大人隊”幼兒2:就是挖那種很珍貴的東西。
師:對,會找到地底下埋著的很珍貴的東西。
“小孩隊”幼兒1:我有一次也去一個地方考古了,我覺得考古不合適。
“大人隊”幼兒1:小孩都是假的考古,大人是真的考古。
“小孩隊”幼兒1:我們也去湖邊考古過啊。
師:考古是去地底下找古代的寶貝,你們那些不是古代的寶貝啊。
情境再現五中,幼兒在辯論過程中說出了“考古”一詞,但接下來的對話可以發現,幼兒對這一詞語的含義并不十分了解,例如,有幼兒說“我有一次也去一個地方考古了”。教師雖然意識到這一話題可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了,并在幼兒提及“考古”時給予了回應。但教師只是對這一詞語作了簡單解釋,兩次回應并沒有本質區別,因此不足以引起幼兒后續的探究興趣。
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與詩歌、兒歌、繪本閱讀等語言教育形式相比,辯論活動的可控性小,能夠較充分激發幼兒的思維。教師要善于發現辯論活動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充分意識到其中可能隱含的教育價值,并基于本班幼兒的已有經驗,拓展或衍生出新的課程內容,畝進一步整合或提升幼兒的經驗。
二、對幼兒園開展辯論活動的思考
1.教師應了解辯論規則與流程及其價值
幼兒園辯論活動作為一種競爭性語言活動,有其特殊的規則與流程。遵守規則是保證辯論活動有質量開展的前提,按照流程則有利于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與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幼兒園辯論活動的規則包括:有序辯論、言語指向、傾聽對方等。〔7〕有序辯論是指,幼兒能夠按照辯論活動不同環節或階段要求進行辯論。例如,在辯論初始的輪流發言階段,要按照順序逐個發言;在舉手發言和自由辯論階段,要先舉手再發言,要在得到教師允許后再進行觀點陳述或辯駁。這一規則不僅有助于幼兒更加清晰地了解辯論的過程,有效避免辯論活動的混亂,還有助于辯論活動每個環節的順利轉換。言語指向是指,在辯論活動中,幼兒既能在理解辯題的基礎上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又能有指向性地針對對方某位幼兒的發言進行辯駁。這一規則可有效避免幼兒在辯論活動中的自說自話。傾聽對方是指,在辯論活動中幼兒要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不隨意插話、搶話。學前期的兒童多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己的觀點,對他人的觀點較不在意(王翠霞,2014)。傾聽對方規則一方面可讓幼兒關注到他人的觀點以更好地開展辯論,另一方面也可讓幼兒懂得尊重他人,從而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幼兒園辯論活動的一般流程為“提出論題――確立觀點――輪流發言――舉手發言――自由辯論――回顧與總結”。從“提出論題”到“確立觀點”需要幼兒基于思考進行判斷和選擇;“輪流發言”“舉手發言”和“自由辯論”是幼兒在面對他人的質疑時充分論證自己的觀點,并通^認真傾聽,尋找他人觀點中的紕漏,然后進行反駁的過程;回顧與總結是教師對幼兒在辯論過程中闡述的內容和使用的方法進行梳理、總結與提煉。
2.教師可通過示范與引導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辯論活動中,教師應是保持中立的示范者與引導者。教師的中立態度是辯論雙方幼兒堅持自己的觀點以保障辯論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同時也是教師公平公正對待每位幼兒的體現。
辯論活動是一項對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較高的活動。幼兒由于語言、認知、邏輯等實際發展水平的限制,在辯論活動中經常會出現“話說一半”或“詞不達意”的情況,因而需要教師的語言示范與引導。例如,當幼兒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教師可向幼兒示范一些在表達觀點時可用的語句,諸如“我認為……,因為……”“雖然……,但是……”等,或是幫助幼兒形成由觀點到理由的思考路徑,即在辯論之前詢問幼兒的觀點是什么,進而詢問幼兒支持這個觀點的理由是什么。當幼兒能作出完整、清晰的表達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強化和反饋。當辯論雙方爭執不下,陷入僵局或論局呈“一邊倒”的情勢時,教師應引導幼兒進行發散性思考,并提示幼兒怎么進行反駁。此外,辯論結束后,教師也可重點引導幼兒回顧并總結所使用的辯論的方法。辯論活動既是語言能力的表現,如對自己觀點的闡述,對他人觀點的反駁;又是思維方法的表現,在辯論過程中,幼兒會無意識地運用不同的辯論方法,如陳述、假設、對比、反問、舉例等。辯論結束后,教師既可引導幼兒回顧自己闡述的內容,也可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什么是“陳述”“假設”“對比”“反問”等,以幫助幼兒理解這些辯論方法,從而有利于其在以后的辯論中有意識地加以運用。
3.辯題應具有爭議性、經驗性、適宜性、多樣性
一個好的辯題不僅能夠引發幼兒的爭論,還能激發幼兒對周邊事物的深入思考。〔8〕好的辯題通常具有如下特性。
首先,具有爭議性。這是對辯題的基本要求,如果缺乏爭議性意味著可辯論性不足,辯論可能會出現“一邊倒”現象。其次,具有經驗性。所謂經驗性,是指辯題應基于幼兒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貼近幼兒的生活,這樣,幼兒才能“有話可說”。再次,具有適宜性。也就是應基于幼兒的興趣、實際發展水平。此外,隨著幼兒辯論經驗的不斷積累與辯論水平的不斷提高,教師在選擇辯題時還要注意多樣性,即所選擇的辯題可從多角度促進幼兒的發展。例如,可選擇社會類、科學類或人文類等不同內容的辯題,以拓展幼兒的知識面。
4.通過辯論活動引導幼兒更好地生活,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辯論活動作為幼兒園語言教育領域的學習形式之一,應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要善于把握辯論活動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幼兒通過辯論活動更好地生活,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教師可從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挖掘辯論資源。例如,幼兒間經常會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甚至發生爭執,這種討論或爭執往往是由于幼兒對該問題的認識不一致導致的。教師應關注幼兒日常交流中的討論或爭執,從中選取或提煉出辯題,通過辯論活動來提高幼兒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水平。
幼兒園辯論活動對幼兒語言、思維、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以及對教師語言領域教學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水平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值得關注與深探。
參考文獻:
〔1〕晉榮東.辯論的邏輯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1):65.
〔2〕〔3〕〔5〕〔7〕周兢.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3-5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7.
[關鍵詞]墨子;辯論;語言藝術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繼孔子之后出現的第二位文化偉人,開創了墨學,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明鬼等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為了宣傳他的主張,墨子四處游說,言傳身教,廣征博引,以理服人。論文百事通墨子的辯論與眾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樣氣勢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莊子那樣縱橫跌宕、變幻莫測,而是樸實無華、推理嚴密。墨子的辯論講科學、重事實,有理有據。“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以辯來別同異、明是非,形成其獨特的“墨辯學”。墨子的辯論用詞準確、語言縝密、百無疏漏,這在先秦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墨子辯論的語言藝術。
一、墨子辯論語言的表達特色
語言是辯論的物質手段。先秦時期,諸侯爭霸稱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辯的社會活動家、論辯家,他們的論辯語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簡意賅,循循善誘;有的恣意縱情,奇特浪漫;還有的駁難離析,淋漓盡致等。墨子的辯論,語言簡樸、平實,準確、生動。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針對許多好戰的國君常借商湯、武王的征伐行為,為自己的掠奪行為辯護,“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戰為不義,非利物與?昔湯放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辯駁道:“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在這里,墨子明確區分了“攻”與“誅”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其語言準確擊中對方要害,墨子以簡樸平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可謂一字千金。
墨子的語言不但準確,而且精煉。《墨子?修身》篇說“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就是要求論辯語言要精煉。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問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蝦蟆蛙蠅日夜而鳴,舌干辟然,而人不聽之。今鶴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墨子十分精煉地說明了墨家反對說大話空話,但不反對說有用的進步的合時宜的話。
墨子的語言不但簡煉,而且生動感人。例如,有人反對墨家“兼愛”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發難。因而墨子與他們展開辯論,《兼愛下》記載了這次辯論,對方說墨子的“兼愛”主張雖然好聽,但不實用,“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駁道:“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認為如果“兼愛”思想只是好聽而不實用,別說你們,就連我自己也要對它進行批判、指責,并進一步指出,哪有好東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語言簡明生動,在先秦諸子中,是無與倫比的。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評價墨子的語言“意顯而語質”,也正是總結了墨子辯論的語言特色:準確、簡煉、質樸、生動。
二、墨子辯論語言的邏輯技巧
墨子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的辯論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學、文化、邏輯、語言、思維、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強大的邏輯力量,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就先秦時代而言,中國形成有自己獨特特點的關于思維本質與規律的理論,墨家的思維形式結構論是中國‘辯學’或‘名學’的奠基。”墨子在辯論中創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學說,揭示了邏輯所構成的這三種思維形式的區別。墨子的辯術是我國古代辯論科學的精華。《墨子?小取》所談“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講的“故”、“理”、“類”等,都成為墨子的辯論法寶,體現了他高超的辯論語言技巧。下面從“假”、“譬”、“援”、“推”四個方面探討墨子辯論的邏輯技巧。
(一)“假”式反證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經下》:“假必悖。說在不然。”《經說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猶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設,指在論證一個命題的時候,先假定與這個論題相反的命題存在,然后根據這個命題的虛假來證明原來的論題的正確性。簡單地說,“假”就是為了證明某個論題,就先假說它為相反的論題并由此推出錯誤來的證明法,即我們今天說的反證法。“它是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即反論題)的虛假,然后根據排中律,由假推真,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一種論證方法。”在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墨子強調,要注意假定的命題必須是錯誤的,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是正確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則,不但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相反,倒證明了論敵的論題。例如,要證明狗是沒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許狗姓霍的,他們會反對這個荒謬的命題。于是,就證明了狗是沒有姓的。又如在《節葬下》中,說當時的貴族統治者主張實行“厚葬久喪”,“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厚葬久喪”可以使貧者富、寡者眾,墨子對此用“假”駁斥了厚葬久喪者的謬論:“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則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實倉廩;使農夫行此。則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使婦人行此,則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紉。”為了批駁“厚葬久喪”,先假定它是對的,讓國人都去遵守、執行,然而依從了這種主張。將會給國家造成一系列的惡果,執政者無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農夫、百工、婦人都不能各司其職,根本無法富貧眾寡,由此證明了“厚葬久喪”的荒謬。論文百事通
(二)“譬”式證明法
《小取》:“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說明道理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舉例和形象比喻,它所舉的事例必須是雙方已知和公認的,而且必須以承認此物與他物屬同類為前提,否則就不能達到“舉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證明目的。《荀子?釋難篇》:“談說之術,分別以喻之,譬稱以明之。”譬喻就是因為直言不能將其事講清楚而產生的,對于別人不信之“故”用譬喻來講明。所以墨家將其借來作為“明故”的證明方法,這正是王充在《論衡?目紀》中所說的:“何以為辯,喻深以淺。”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據不同的“譬”式要求,經常采取三種譬式證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說明一般的規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認為,人的思想猶如一塊白布,時刻受周圍環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則善,染于惡人則為惡,比喻習染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導人們的行為。如《墨子?耕柱》:“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縣子碩問墨子談辯、說書、從事三種為義的方式中,哪種最重要?墨子以現實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墻”一事為譬,巧妙地說明,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把墻筑起;為義和筑墻的道理一樣,喜于談辯的就談辯,長于說書的就說書,善于從事的就從事,只有談辯、說書、從事三者同時并舉,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為義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動,使人有推窗觀日、開門賞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義理。如《公輸》:“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竊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墨子以寓言作譬,鋪張揚厲,步步進逼,窮理析義,不容不信,終于使喜好攻戰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墨子運用“譬”式證明法,或說理以闡明自己的主張,或駁斥以攻破敵人的謬論。或譬醒以激發他人的覺悟,取譬明理,把精當的論述與摹擬形象的描繪融合于一體,既給人以哲理上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論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孫詒讓據《說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釋為“謂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證此,這種推論方法,就是邏輯學中的類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論所用的前提必須是對方說過的話或行過的事,或者是某人說過的話(如“圣王之道”、“先王之書”、“古書之言”)或行過的事并已為對方所承認和肯定了的。根據這個前提,墨子
進行推論。如在《魯問》中,魯陽文君對墨子說反對“食其子而賞其父”的惡俗,“有啖人之國者,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豈不惡俗哉!”墨子道:“雖中國之俗,亦猶是也。殺其父而賞其子,何以異食其子而賞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魯陽文君所深惡痛絕的惡俗——“食其子而賞其父”作為前提,巧妙地推論出“殺其父而賞其子”同樣是惡俗,有力地鞭撻了魯陽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戰死,又從而賞之的罪惡行經。這樣的類比,入情入理,雄辯有力。
由于墨子的“援”式推論只要求其“然”必須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認“楚人非人”與“白馬非馬”這兩個命題屬于同類性質的命題,就可以由“子之然”類比推出“我之然”,至于為什么要承認“楚人非人”或“白馬非馬”的原因和根據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這種推論方法時,可以暫時難倒對方,使自己獲勝,但卻不一定得到真理。
(四)“推”式推論法
《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者,異也。”“推”就是類推,類推是就同一類型的事物中,把還沒有取得判斷的這一部分和已經取得判斷的那一部分相比較,從而給這一部分也定出判斷來。“是猶謂”(這如同說)是用來表示相同意義的命題可以類推,“吾豈謂”(我難道說)是表示不同意義的命題不可以類推。孫中原認為“推”,“即以對方所不贊同的和所贊同的屬于同類這一點為根據,來反駁對方的觀點。這是應用矛盾律的歸謬式的反駁方式……從推理形式上說,這是一種歸謬式的類比推理。”如《天志下》載,“其所取者”“為不仁不義也”;“人人之場圃,取人之桃李瓜姜者”;“穴人之府庫,竊人之金玉布帛者”;“逾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逾人之墻垣,拘格人之子女者,不義”。所以,凡行竊者即“凡不與其勞獲其實皆不義”。據此類推:今王公大人“攻伐無罪之國,入其溝境,刈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是“非其所有而取之”,故王公大人攻伐無罪之國是不義的。又如《公孟》載,公孟子曰:“無鬼神”,又曰:“君子必學祭禮。”子墨子曰:“執無鬼而學祭禮,是就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這其實是歸謬和類比的結合。
一、辯論式教學的特點
辯論式教學打破了以往“填鴨式”“說教式”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時代化,更加注重知識獲取和論證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因此具備以往教學方式無可比擬的優點,它一般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生活性
生活是課堂教學的廣闊舞臺,辯題的選擇要符合實際,特別是學生實際,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也才能更好地發揮才能,搜集素材,豐富辯題。
(二)時代性
辯題的選擇要緊緊把握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特色,這樣辯題才具有鮮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現實,對待社會,打造完善人格。
(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辯論的過程只有具備趣味性,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調動學生興趣需要綜合運用語言、形體、動作、形態等各種因素,調動氣氛,增加趣味,推動辯論的進展。
(四)指導性
就辯題的選擇而言,辯論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辯題的選擇要對學生發展具有實際指導意義。就辯論的過程而言,教師要積極有效地指導,防止辯論脫離辯題。
二、辯論式教學的組織過程
辯論式教學的組織過程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準備階段、課堂辯論階段、辯論評價階段。
(一)準備階段
辯論賽的組織階段一般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辯題的選擇、課前準備和小組分工、資料搜集。
辯論前,教師要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切合時代脈搏,從學生實際出發,選取合適的辯題,要有一定的思辯度,既能引起學生共鳴,又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正方:實現民族文化創新主要應靠繼承傳統文化
反方:實現民族文化創新主要應靠學習外來文化
選擇合適的辯題之后,教師要把學生適當分組,辯論一般分為正反兩方,課堂辯論教師可以靈活機動地確定人數,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教師可以確定正反方主辯人數各為4人,同時每方可以有智囊團,智囊團每方人數為16人,記分員2人,監督團8人,這樣就基本可保證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辯論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這些資料既可是文字、圖片,又可是視頻,還可是學生實際調查結果。
(二)課堂辯論階段
課堂辯論階段主要有課堂辯論和教師指導兩大部分組成。
課堂辯論賽的形式可以借鑒大學生辯論賽的流程,結合學生實際加以補充。首先是一辯闡述本方觀點,其次是二辯對本方觀點的論證。接著是自由辯論時間,自由辯論時間以每方的三辯為主,其他人員皆可參與,智囊團也可參與其中,豐富辯論,活躍氣氛。最后是每方四辯闡述總結時間。在這樣的辯論過程中,既能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才能,又能促進每方團隊之間的合作。雙方積極互動,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交流和碰撞中提升能力,開闊視野,培養健全的思維方式,體驗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樂趣。
課堂辯論不是放任自流,教師對整個辯論過程的引導、調控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寬松、健康、自由的言論環境,為學生展示才華提供廣闊的舞臺。教師要尊重學生言論自由,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其次,教師要控制好辯論主題和過程,當學生辯論脫離主題時,教師要及時點撥,將學生思維拉回主題;當學生辯論出現過多負面影響時,教師要積極進行正面引導,保證辯論賽的正確方向;當辯論賽氣氛過于活躍時,教師要嚴肅認真、恰到好處地控制;而當出現冷場時,教師又要善于調動氣氛,適時引導。教師的點撥要精練,言簡意賅,“四兩撥千斤”,不可喧賓奪主。
(三)辯論評價階段
辯論評價可采用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相結合方式。好的點評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點評從學生角度,往往更能體現學生特點和想法。教師點評可從學生論前準備和論中表現兩方面入手。論前準備包括學生材料準備是否充分、邏輯思維是否嚴密以及學生參與度、積極性等方面。論中表現主要包括團隊合作程度、隊員表現力、應變能力等方面。教師要積極肯定學生思維中的創新,肯定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同時指出學生在辯論賽中的不足,從更深層次、更高角度對辯題進行剖析,并與課本理論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感悟和理解,宏揚正能量,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三、辯論式教學方式的反思
第二部分:基礎知識
正方方案
為什么正方很酷?
你的天地
你可以決定說些什么和做些什么。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下。
你的陷阱
你可以為反方設置陷阱,隱藏起你對他們論點的疑問,引誘他們使用較為軟弱的論點。做為正方的辯論有著很大的空間讓辯手學習以及培養傳播策略。
你的辯護
你可以決定你代表什么或倡導什么。你有機會在公共論壇中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議,并接受別人的辯難和檢驗。在未來的歲月中,學會站起來提出自己的主張是很重要的,現在是你接受這種訓練的時候了。
選擇一個正方方案
許多辯論的初學者被動的“采用”一個正方方案。那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但是你總是要學會提出自己的正方方案。即使你是被動“采用”一個方案,你也可以將它稍加改變,重新措辭,使它變成你自己的方案。當你決定開始提出自己的正方方案時,這里有一些東西是你所必須記住的。
理論功底
你需要一些有力的證據。在你的方案中最好引述一些與辯題相關的專著或是論文,這樣你可以學習如何安排材料和數據來達成你的目的。如果感到思路太多,理不出頭緒,不必擔心,你表明你所掌握的理論比對手多得多。
論文應有所傾向
如果有對你方案不利的證據存在,不要害怕,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完美的的思路。有些證據對雙方而言都是有力的,你可以利用那些對你方案有力方面,這些證據也能夠幫助你預測出反方可能會采用的論點。你可以強調大多數的專家都是支持你一方觀點的。
你的辯護:更好、更深、更少矛盾
恰當的選擇一個自己能夠游刃有余的方案區域能夠幫助你在辯論中做的更好。你會更有興趣學習相關知識,這使得你的查找和準備工作變得更為容易。你的正方方案如果和你的信念與價值一致的話,會使你在辯論中不自我矛盾。
對反方的預測
成功預測到反方的計劃,對于你的正方方案克敵制勝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你發現反方的證據很少,反方可能會反復提相同的東西來反對你的方案,這對你很有利,因為你可以在較小的范圍內反駁反方論點。
避免流行論點,或者反轉流行觀點
在許多辯題中,反方的論點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且傳播的很廣。這時候應該確定反方的這一論點屬于哪一派的流行觀點,然后在設計本方的應對方案,將這一論點反轉為自己所用。缺乏想象力的辯手每次都會反復使用同樣派別的流行觀點,因此掌握這一點能夠幫助你打敗這些辯手。
有聲望的區域方案的影響
對于最常見的方案,反方越準備充分。因此,你最好不要使用你所在區域最常見的方案。如果你的方案與眾不同,反方就不能夠做到事先準備,不得不倉促上陣。
準備
準備一個正方的方案需要查詢所有相關的資料,然后將你所查到的資料和你的思路結合起來。查詢的技能是你在辯論中所能學到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這是一個信息時代,能夠獲得信息就意味著金錢。現在就開始學習查詢資料吧,今后你會從中發現財富的。
查詢:略讀能查閱到的文獻資料
到圖書館去開始查詢工作。在這里略讀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你不需要從頭到尾的閱讀你所查找到的資料。你需要通過略讀大致了解圖書館里有些什么,并選擇出最好的材料進行細讀。使用本書中的查詢指南。確定你查找了所有種類的相關主題文獻資料,包括相關領域的書籍、專業期刊,政府文件、網站、普通期刊以及報紙和一些特別團體發行的印刷品。
怎樣閱讀:略讀程序
一旦你獲得一堆材料,把他們整理出來,然后從其中最好的文章看起。然后,再一次略讀其中的關鍵概念。不要僅僅是選出一本書來從頭看到尾。你千萬不要那么做。相反,你可以選出一本書,然后略讀——看一下每一章節的開頭,找到一些可能會為你所需的章節,然后先略讀它們。你可以讀一下次章節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如果它們看起來不錯,然后才花時間略讀整個章節。你在略讀某一段落的時候,可以先讀一下此段落的首尾句。如果它們看起來對你所查詢的主題有幫助,然后再閱讀整個段落。這個辦法可以讓你迅速閱讀到你所真正需要的段落,而不是閱讀那些上百頁無關主旨的材料。不要忘記使用書中的索引查詢一下關鍵詞。對于公共材料以及論文,你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辦法。學會略讀能夠幫助你傳閱厚重的資料找到你所真正需要的材料,并使你成為信息時代的勝者。
小心反方,切斷他們的論點
你在查找正方的資料的死后,也要花同樣的時間和力氣查閱反方的證據和論點。只有當你理解反駁你方方案的論點時,你才能夠真正理解本方方案。你可以參看本書中證據那一章節中的證據使用指南。
根據使用類型來進行分類
當你擁有一些論據以后,你需要根據它們的內容進行分類。最好的分類方法是根據它們的發行種類。你可以將其按:意義、根屬性、解決力/計劃、反對、對不利的解答等來分類。當你分類時,切記論據中所蘊涵的論點,不要根據關鍵詞來分類。舉個例子,你把所有關于“老師”的卡片集中在一起就是一種錯誤的分類方法,因為這些卡片的內容可能說老師好,也可能說老師壞,可能說老師們反對這個計劃,也可能表明這個計劃有助于教學等等。你需要根據你在辯論中使用來進行論據分類。
確定論據缺乏或論據軟弱
你務必要對于那些你需要但卻沒有找到的論語給予足夠的關心。你需要使用一些特別的辦法來尋找這些論據或者找到一個可以回避的正方方案。
正方申論——正方第一次發言
在正方第一次發言中,你會給評委留下第一印象,眾所周知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因此,你必須做到使評委對你以及你的思路留下好印象。
風格與修辭
使用豐富多彩、圓滑老練的語言。不要一張論據卡片接著一張論據卡片,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狀態,解釋論據證明的觀點以及為什么你的論證是非常重要的。用你自己的話把論據說解釋給評委聽。顯示出你語言風格和水平。
面對不同的裁判,使用不同的發言風格
正方第一次發言須針對不同的裁判作出變化。一些評委喜歡發言短小精干,另外一些則喜歡速度快的發言。因此你最好事先準備兩種類型的辯稿,省得到賽前才匆忙修改。
文獻綜述
正方第一次發言中,在你開始介紹解決方案后,花兩三句做一下文獻綜述。這樣可以幫助裁判對你有一些大致了解,有助于你闡明論據和潛在觀點。
論點和聯系
論點要少而精。論點應該盡可能和辯題相吻合。應該使用清晰簡短的詞來表示論點,以便于評委可以很容易記錄下來。不要使用太多的潛在論點,這樣做不理智,論點應聽起來立意高,有價值、有系統。不要怕重復論點,只有這樣才能確定評委已經記住它們了。
先后順序:一個符合邏輯的秩序
將你的論證融入有組合中,比如可以把所有解釋為什么計劃可以解決問題的論證集中到一點中來論述。同樣,遵循問題-解決的模式來構建你的論文。例如,你可以嘗試此種模式:問題(意義性),原因(根屬性),解決方案(計劃),功效(解決力)。這便于評委和絕大多數人理解。
根屬性:不論牽涉到何種領域,關鍵在于需求性
你必須論證根屬性。注意思考它,它可能使你陷入麻煩之中。閱讀一下本書中進攻案例中有關根屬性的部分,仔細理解。你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根屬性可以選擇。
態度根屬性(ATTIDUAL)
人民、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不喜歡這個計劃或不希望問題得到解決的人的態度是需要考慮的。
制度性阻礙(STRUCTURAL)
法律、法規以及自然規律的使得計劃或者解決問題受阻。
弊害根屬性(HARMSINHERENCY)
現行政策所試圖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錯誤的,它會造成弊害,正方的計劃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而不帶來這些弊害。
存在根屬性(EXSTENTIAL)
雖然其根屬性不是那么強烈,但是仍然有人使用它。這種論證方法是:如果問題存在并且持續,那么一定存在的“存在”著一種根屬性在(現行情況下),非此即彼。
意義性、沖擊性、利益(SIGNIFICANCE,IMPACT,ADVANTAGE)
下一個議題是意義性。一定要注意在你的辯稿中體現出這一點,使得別人感覺到你的計劃的重要性。我們有一些到達此目的的方法。
利弊比較(ADVANTAGEVS.HARM)
利益和弊害其實都在用不同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利益是為了說明,我們接受這項計劃會有比現狀更好,弊害則表達了現狀的不如意,因此我們需要消除它們。你最好把未來可能帶來的利益以及現在存在的弊害放在一起談。
評判標準1(QUALITATIVEDIMENSIONS)
每一次發言必須談到意義性,它來自于我們對于避免弊害的需求。有時,它是一個評判標準,但是它不能用量化的方法來評估。你不需要說明自由究竟值多少錢或是美貌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重,因為這些都是評判的概念。然而它們卻非常重要。任何有腦子的人都不會為自己的自由出一個價錢。
評判標準2(QUALITATIVEDIMENSIONS)
一些攻擊通過它們的暗示以及需要性的累加顯得十分清晰。對于死亡、疾病、貧困的兒童,人們不需要多加思考就可以達成共識,這些都是不好的現象,因此唯一的問題就是有多少概念可以列入你方案的清單之中?你需要找到巨大的弊害,然后用觸目驚心的數字表達出來。
充滿感情(EMOTIONALLYLOADED)
找出那些能使人們內心震動的弊害。對在你的方案中被確認承受現狀弊害的人們表示同情與關心,因為畢竟,這是你辯護的理由。
計劃(PLAN)
你的計劃是你真正需要辯護的地方,是你的正方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項戰略。務必要使之清晰明了,精心撰寫。這里有些建議幫助你構建計劃。
壯志凌云(MATCHTHERESOLUTION)
在你的計劃中,盡可能的多用篇幅來表達出你的決心,因為,這會使你的計劃聽起來更加合題,意義重大。
行政機構:單獨的激勵源泉
(AGENT:SINGULARORINCENTIVEORIENTED)
你需要一些行政機構來執行你的計劃。你利用這些行政機構來表明你的堅定(比如聯邦政府),但是你必須指出那些行政機構中的哪些部門采用此項計劃。同樣,你利用此行政機構的決定來激勵其它團體或者同級政府采用此項計劃。
具體行動的內容、程度、時間、嘗試以及證人
(ACTION:WHAT,HOWMUCH,NOWLONG,MODEL,ADVOCATE)
你需要詳細說明你的計劃中所采取的行動。將會做什么?達到何種程度?實現計劃需要多少時間?你最好使用一個試點作為你的計劃指導。(“我們將會在全國推廣我們在維斯康新州的做法。”)這樣可以防衛對于你的計劃可行性的攻擊,因為它已經成功在維斯康新州執行。同時你也需要一位此計劃的贊成者,人們也許通過他的證言“我們接受蒙大拿州立大學的伊萬·菲爾古得博士的學生證計劃”認可你的計劃的解決力。反復使用這種方法可以使你證明解決力變得更加容易。
資金來源:一般途徑以及目標途徑(FUNDING:NORMALVS.TARGETED)
你的計劃需要資金來支持。你可以通過“一般意義”上的途徑(從議會獲得合適的資金),或者你通過爭取目標途徑(比如通過消減軍隊添置昂貴轟炸機的數量獲得)。另外,你需要說明你怎么花這筆錢。
強制力:一般途徑以及目標途徑(ENFORCEMENT:NORMALVS.TARGETED)
你需要保證你的計劃有法律效力,或者能夠避免那些反對它的人們不能夠輕易忽視它。你可以利用一般途徑或的強制力(比如設立分支管理部門、警察以及法庭)或者采用特殊的機構去保證它的強制力。(比如聯邦檢察長)
關鍵詞:翻譯學;客觀規律;話語風格;翻譯理論
概述
翻譯學辯論在我國斷斷續續進行了近二十年。通過辯論,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如對“翻譯”,“翻譯研究”,“翻譯科學”等概念、范疇的理解已趨于一致,對“翻譯是科學”等一類命題的本質認識已有深化(楊自儉:2000)。但是,在一些較大的問題上,如翻譯的藝術論和科學論,翻譯理論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等問題上,誰也沒說服誰。這些是雙方交鋒的焦點,要解決是一些核心問題。不過,這些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對象。筆者要探討的是辯論中暴露出來的一些新問題,筆者稱之為邊緣問題。之所以將這些問題稱為邊緣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還沒有成為辯論的焦點,不太為眾人關注。但是,這不等于說這些問題不重要。筆者擬就了四個這樣的問題,(一)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二)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三)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四)“翻譯學”一詞的使用。雖然這些問題不是翻譯學辯論的核心,但筆者認為如果讓這些問題存在并任其發展,將會影響翻譯學辯論的效果,進而影響辯論中核心問題的解決,因而不可忽視。
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在翻譯學辯論中,客觀規律這一概念常常被雙方提到。爭論的雙方,使用同樣的概念,理解卻不同,由此得出的結論具有天壤之別。主張建立翻譯學的一方聲稱,翻譯“有其特有的客觀規律,一旦發現這些規律,并把這些規律以理論的形態加以系統化,就可以成為科學”(王東風,楚至大:1996)。反對派則認為“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支配。所以,翻譯不可能成為科學”(勞隴:1996a)。這不太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因為翻譯是主觀創造性思維起決定作用,而不受客觀規律的約束的觀點被多次強調過(勞隴:1994,1996a,1996b,2000a,2000b)。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客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概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領域都有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它。但是,人可以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并利用規律(華崗:1982)。既然如此,反對派說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的支配,過于主觀,有悖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坦率地說,對以上提到的反對派的這些認識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在《試論現代翻譯研究的探索途徑》一文中,作者將英漢某些詞句進行簡單對比之后,以兩種語言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為前提,斷言語言符號之間“找不到共同規律”(勞隴:1994)。筆者認為該結論有悖于語言學常識,有重新修正的余地。他的對比只能能說明,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企圖尋求詞層或者句層的絕對一一對應是行不通的,而要上升到推斷語言系統之間不存在共同規律,則缺乏足夠的論證。根據現在已達成共識,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這是不同語言之間能夠進行翻譯的基礎。關于這一點,早有人論述過,此處不準備展開。
在翻譯學辯論中有不少受人尊重,影響廣泛的譯界前輩,筆者無意指責誰。但是,筆者在這里不得不指出,他們的某些認識上的失誤,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結論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2000年第5期《中國翻譯》發表《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李田心)一文。其某些觀點,參考了某些名家的文章,常識性的錯誤非常嚴重,比如將客觀規律說成是時而存在,時而消失的怪物一樣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在沒有足夠的解釋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實際上,以上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失誤涉及到理論探討中的哲學認識論問題。筆者并不是教條主義者。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認識論。但是,一旦我們選擇了某一認識論為基礎,就不能隨意曲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概念,否則,爭論就會成為一種毫無意義的爭吵。
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
辯論本應該體現平等磋商、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則。這一點絕大多數人做得相當不錯。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話語風格方面的選擇不當,影響到辯論的氣氛,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辯論的效果。
《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勞隴:1996a)一文的副標題甚為刺眼。也許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番善意,卻無意之中用了一過于武斷的話語。這里有極大的商榷余地。對于同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正常的現象。不管如何,在沒有進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就將別人的研究探索說成是走上了絕路,判斷過于肯定、絕對。也許這種話語會造成某種轟動效應,但是,這種話語不利于學術探討。會給人某中錯覺,好像是某位權威在宣布已成定論的判決,或者是某位得道禪師在“棒喝”執迷不悟的弟子。所幸的是,《中國翻譯》的編輯先生當年沒有將該標題照直譯成英語,而是比較籠統地譯為“MyViewonTranslatology”。
香港城市大學的朱純深認為,在學術研究中,最好先消除中國傳統話語習慣對研究的影響,否則,容易造成聳人聽聞的效果(朱純深:2000)。據筆者觀察,朱純深先生所指的那種中國話語的特點,在學術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過在某些學者的學術論文中,這種風格的話語仍不時出現。《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張經浩:1999)一文回顧了翻譯研究的歷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翻譯研究的憂慮。有些提法雖有不妥之處,純屬一家之言,倒也無大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充滿個人感彩,缺乏理性的話語。如“出言大膽的要數楊自儉先生”(張經浩:1999)。也許楊自儉先生對翻譯學已創立的判斷缺乏足夠的依據而值得商榷,但也不至于不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吧。又如“有人提出‘信、達、貼’,還有人提出‘信、達、切’,但‘貼’什么?‘切’什么?”(張經浩:1999)。筆者覺得,這不像是一種學術研究話語。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不足為奇。不想看他人寫的書或文章也是個人的自由,即便是老師也不能強迫學生讀自己的書。但是,如果要評論別人的觀點,最好先全面了解別人的闡述之后再發表看法。如果連別人提法的含義都沒弄懂,就大聲叱責“‘切’什么?”,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是一種“學霸”的表現,但是毫無疑問,這種話語風格在學術領域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
話語風格某種程度上反映個人的心態。在心里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誰也管不著。而要作學術探討,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話語,以免渲染一種過于主觀的氣氛。爭論者如果能以一種客觀、冷靜、理性的心態對待翻譯研究,就能正確對待不同的觀點,而不至于一見到不同的觀點就動肝火,以至于在辯論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情緒發泄代替嚴密的論證。
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
前些年,不少人認為翻譯無理論,全憑譯者的天賦與靈感。近年來,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不少人接受了翻譯需要理論這種觀點。但是,不容樂觀的是,談理論必須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那些純理論的研究仍然遭到普遍的拒絕。也許是由于這種具體條件的牽制,各家在構建翻譯理論框架時,總要給翻譯實踐劃出一塊地盤來,不然的話,很可能會被指責為脫離實際,而遭拒絕。因此,不少理論研究者不得不追求大而全的研究思路,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論自身的發展。
劉宓慶在其專著《現代翻譯理論》(1990,18~22)中,將翻譯學的學科框架劃為“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林璋認為“這個開放的翻譯理論作為理論的觀念若不指向翻譯實踐,那么翻譯的內部系統即翻譯理論便成了與翻譯實踐無關的純粹的概念游戲”(林璋:1999)。針對劉宓慶的翻譯理論模式,林璋強調,翻譯理論體系必須指向翻譯操作,理論本身有必要避免走向“玄”,“澀”(林璋:1999)。這種觀點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不少譯家和部分翻譯理論研究工作者在翻譯理論研究上重實用的價值取向。這也體現了我國科學研究傳統重實用的特點。
《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曾近義等:1993)一書將中西科學傳統進行了全面對比,對今天的翻譯研究頗有啟發。現摘兩點:1.在科學思維方式方面,中國古代重直觀、經驗,輕邏輯,從而形成了科學技術上的工匠傳統。西方人重理智,邏輯理性方法,重視知識的完善,因而西方人善于構造科學理體系,其科技傳統為典型的學者型(曾近義等:1993,58~59)。2.研究動機方面,中國古代科學傳統注重實用目的。孔子就不主張研完捉摸不定遠離人世的天道。荀子也說:“唯圣人不求知天。”這種重實用的科學傳統體現在王文學研究方面就是為訂歷法、看風水等而研究。數學也主要是發展了計算等較實用方面技巧。西方科學傳統主要不是為了實用研究,而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為求知而從事研究。如牛頓理論在當時與生產生活沒有任何關系(曾近義等:1993,212)。近代中國沒有形成真正現代意義的科學,而落后于西方,其中有外部的原因,也有科學傳統本身內部的原因(曾近義等:1993,136)。我們的傳統中當然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對于今天強調翻譯理論研究的呼聲,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們拋棄了傳統。我們的翻譯傳統沒有純理論的成分,同樣成果輝煌。也許從翻譯領域內部很難看出問題來,如果從科學傳統的比較中反觀翻譯研究的現狀,問題會更清楚。回顧我國近代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艱難歷程,我們感觸很深。真希望我們的后代能會有自己的翻譯理論而不要再去西方“取經”(當然對話和交流是必要的)。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不少有遠見的翻譯理論工作者。他們已經意識到翻譯理論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張南峰先生指出,現階段中國翻譯理論體系大體上是應用理論體系,或起碼有很多種應用成分(張南峰:2000)。他認為翻譯研究的任務不單單是指導實踐(張南峰:1998)。“如果沒有純理論的歷史眼光,只看到眼前的應用問題,有可能把一時的表現看作內在的特質,把自認為切合某種文化,某個時代的需要的翻譯標準視為永恒的真理”(張南峰:2000)。
王東風博士呼吁在新世紀的翻譯研究中,要重視理論研究(王東風:1999)。這應該不是一時的突發奇想,或者偶然的隨感而發,而應該是反思翻譯學傳統,比較中西差異之后的理智選擇。
有必要加以說明的是,本文雖然強調純理論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要否認翻譯實踐和實用翻譯理論的含義。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需要探討,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已超出了本文的目的。
“翻譯學”一詞的使用
霍姆斯曾經提出過翻譯學的規劃,他將翻譯學分為描寫翻譯理論,理論翻譯學,應用翻譯學(吳義誠:1997)。劉宓慶先生也對翻譯學的理論進行了宏觀設想(1999,11~21)。楊自儉先生最近又闡述了他對翻譯學的新認識,翻譯學是翻譯科學的理論核心或叫基礎理論,包括翻譯性質,原理,標準,方法,翻譯家論,翻譯史等(楊自儉:2000)。可見“翻譯學”是一概括性很強的學科概念,指系統的翻譯理論。
許均教授指出,現在中國有不少學者寫了大部頭的著作,冠之以《翻譯學》或《翻譯學概論》(許均:1996)。R·阿埃瑟朗認為,就目前而言,“翻譯學”只能看作是不同途徑、角度和方法的翻譯理論研究的一種總稱(許均:1996)。劉重德教授認為翻譯學是比較系統比較成熟的翻譯理論代稱,并提醒要謹慎使用“翻譯學”一詞(劉重德:2000)。
可見,目前“翻譯學”一詞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濫用。筆者認為,目前的大多數以《翻譯學》,《×××翻譯學》命名的的譯學著作,缺乏系統的理論闡述,大篇幅的是翻譯實踐實例,稱為《×××教程》比較合適。并不是筆者求全責備,準確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是一個理論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這點,筆者不產生太大的懷疑。《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的編者按語頗為意味深長,“學科建設需要扎實細致的基礎工作,克服搶占山頭占地盤的浮躁心理”(編輯按語,《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p44)。翻譯學若能創立與完善,必定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業。踏踏實實,淡薄名利,或許是創立翻譯學所需要具備的一種境界。
順便說一句,使用過于寬泛,不嚴謹的概念也容易招致反感。
結束語
新的一輪翻譯學大辯論已經開始。通過辯論,翻譯理論研究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來澄清事實,解決問題,推動翻譯事業向前發展。因此,筆者希望各方能從翻譯事業的大局出發,服從理性,遵循一定的規則,真正做到辨明是非,解決問題的目的。筆者不希望拙文所提到的類似問題再次干擾辯論,希望新的一輪翻譯學辯論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參考書目:
華崗.《規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勞隴.試論現代翻譯理論研究的探索途徑[J].《外國語》,1994,(4).
勞隴.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J].《中國翻譯》,1996a,(2).
勞隴.譯意論[J].《外國語》,1996b,(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中國翻譯》,2000a,(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b,(9).
李田心.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J].《中國翻譯》,2000,(5).
林璋.論翻譯學的基礎研究[J].《外國語》,1999,(6).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劉重德.事實勝于雄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王東風.中國翻譯學研究:世紀末的思考[J].《中國翻譯》,1999,(1),(2).
王東風,楚至大.翻譯學之我見----與勞隴商榷[J].《外國語》,1996,(5).
吳義誠.關于翻譯學論爭的思考[J].《外國語》,1997,(5).
許均.一門正在探索中的科學[J].《中國翻譯》,1996,(1).
楊自儉.對譯學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新認識[J].《中國翻譯》,2000,(5).
曾近義等.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J].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張經浩.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
張南峰.從夢想到現實----對翻譯科學的東張西望[J].《外國語》,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