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2: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分析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發展;校園服務;學生;手機app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20-0228-01
移動互聯網將信息的接受和發送都通過與人日夜為伴的移動設備完成,信息被聚合成以人為核心的信息集。無疑手機是這些移動設備中中重要的角色,然而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促進了手機APP客戶端的開發,近年來各種手機APP琳瑯滿目,已經能夠滿足用戶的生活基本需求。但是對于專一性的功能型的的APP卻不那么完善,比如專為大學生打造的數字校園的手機APP。優秀的校園信息系統APP的開發能夠完善數字化校園體系,打造數字校園文化和擴大信息交流平臺。所以校園信息系統APP已經成為校園信息系統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基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引發的對數字校園的思考以及我們小組對于校園信息系統的設計概念進行分析。
1 研究方向
該項目研究將針對當前學校與學生信息不能及時傳遞與反饋的現狀展開,同時滿足各類學生以及教師對社交、資訊、娛樂等多方面的溝通需求,還包括校園路線,考試資訊,課程表,購物,轉讓,兼職,交友等需求。
2 立項依據
就目前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來看,加強學校與學生之間聯系的軟件過少,而學校與學生之間又需要大量信息的交換與交流,以APP的形式為校方與學生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無疑是方便快捷的。
3 研究內容
1)移動應用產品設計流程、方法與工具。2)同類產品的架構、功能與設計風格。3)本項目產品的定位、需求、信息架構、交互設計、視覺設計、原型展示。
調研內容:校方與學生之間溝通的具體需求;對市場上已有的信息交流平臺進行評估;這款APP的市場價值。
4 研究方法
市場調研――通過調研了解學生及校方的需求,通過市場調研去評估這款APP的市場價值。通過調研了解要實現這款APP學生和校方都有什么具體的需求,從而去豐富程序內容的完
整性。
搜集材料――搜集市場上已有的校方與學生之間信息交流平臺,并對此平臺進行研究,從中提取值得借鑒的內容,將其保留下來應用到APP系統中去。
系統內容的規劃與設計――通過市場調研所提取的學生需要和對已有信息交流形式的探索實施APP系統內容的統籌設計,使其全面,方便操作。
視覺設計――簡潔大方的界面設計是必不可少的。
制作――信息架構、功能架構、界面、視覺科研內容。
結果(形式表現)――校園APP。
用戶體驗――根據用戶體驗結果進行一定的系統內容的完善與修改。
校園學生手機智能管理平臺是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利用計算機通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和移動開發技術,通過安裝在計算機、智能手機的應用軟件實現學生手機的智能管理,通過該平臺,可輕松建立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直接聯系、通知和布置作業等功能。有效的避免了對學生的重要信息流失,進一步提升學校老師對學生信息的高效整合管理。項目組成員經過市場調研以及網絡課程的相關學習與討論,致力通過APP的形式加強學校老師與同學之間的聯系,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動。項目成果中的應用設計以校園消息下發為主,同時開設聊天功能,實現校領導與學生的直接對話,對于學校的教育創新改革具有實際的效果;同時包含企業校園招聘信息,學生可以通過上傳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達到即時溝通的效果。應用內開設分享功能,可以幫助同學及時的傳達信息,在校園的一個大圈子下迅速的幫助轉發,用簡單的方式達到目的。為豐富校園消息的傳播渠道,為同學們更好的了解校園新聞打造一個新的媒介。從總體到細節,層層設計、分布落實,完成系統的綜合建設。
當然,要做好一個APP的運營并不是一件非常簡略的作業。關于一款好的APP來說,本身的用戶領會和內容質量以及后期的推行能夠說是各占一半的權重。一款制作精巧的APP要是沒有后期推行,設備的用戶數量太少,就可能會墮入資金方面的疑問,結束致使消亡;而一款App產品即使推行做的再好、品牌影響力再大,只需APP的交互及用戶領會方面存在疑問,用戶也不會買你的賬。所以就出現了如上海未星網絡科技這樣的專業APP高端定制公司,他們能夠一同滿足多樣性、豐富性、垂直化和精細化的商場需求。上海未星網絡科技,最早致力于研討手機APP推行,他的中間團隊首要來自互聯網、推行兩個領域一同的團隊分配,為未星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及戰略基礎,能夠為公司供應web2.0時代全方位的互動聯系傳達解決方案。無論是從App定制,仍是在App推行技術上,他們熟行業界來說都是不可拷貝的,一同上海未星網絡科技完善的服務系統,還能幫忙公司最快速的查驗App推行效果。
互聯網改變生活,使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扁平化” “數字化”。通過調查分析中國互聯網的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20-34歲的年輕大學生和上班族。而且對于當代大學生和上班族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對于信息的總結與篩選也更加重要,進一步驗證了數字校園的發展前景。數字校園存在很大的可用性。校園信息系統的APP作為這個時代的后起之秀更是肩負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巨大任務。
參考文獻
[1]汪志宏.智慧校園的服務與應用的案例分析[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17):65-66.
[2]胡曉,高鷹,劉長紅.基于3G通信網絡的移動數字化校園建設研究[J].信息技術,2010,3(6):52-53.
[3]吳浩.高等院校無線數字化校園建設[J].價值工程,2011,4(18):16-17.
作者簡介
關鍵詞:建筑設計;意象分析;概念表達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概念”作為設計的主要的詮釋方式,起到了明確方向的作用。明確的設計方向減少了設計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變數。在概念的提出過程中,設計師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討論。反復回顧原初的概念和設計可能的結果,調整精煉。最后用去繁就簡、清晰明了的圖表、圖形、文字或影像等方式表達概念,建筑分析圖即為概念表達的主要方式。
形式、基地和材料等因素共同決定了一個設計的品質,設計之初的建筑分析圖如何體現概念?建筑設計中的空間構成和組織關系、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數理秩序的融合表達內容等如何在一個二維的平面中體現三維的空間涵義?這些問題都有待建筑分析圖予以闡明。
根據建筑分析圖表達出的不同的設計認識與設計構想,大體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由內而外式:這種方式主要體現為對場地的隱含信息、建筑的內部原理等不易直接發現的信息的挖掘,也可以稱為“內源式圖解”。如對場地中自然、文化等信息的分析提煉;建筑自身的功能、空間的組織關系的內涵;甲方的特殊要求等等。在這種分析圖的表達中,多采用以下幾種描述工具:a 控制線與軸線(紅線、鄰接物、高度、路網、水文等);b 坐標格網與區域劃分表示(建筑空間示意圖、功能使用泡泡圖、建筑內部流線圖、結構分析圖等);c 建筑元素的單獨表達(采光、通風、色彩、材料分析等)。
由外而內式:這種分析圖主要分析和闡述建筑形成過程中的含義,也可以稱為“外源式圖解”。例如彼得?埃森曼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就開始嘗試一系列這樣的圖解方式――不同時代格柵、莫比烏斯環、核普酸鏈、液晶分子圖等。這種圖解的可以涵蓋過個方面的內容,因這種分析主要建立在大腦聯想與設定的基礎上,所以它呈現出非一次構架,而是多次構架的結果。用UN Studio本?凡?伯克爾的話來說,即這種圖解是一種“為人熟知和理解的用于信息濃縮的視覺化工具。”有的此類分析圖如孩童涂鴉般,具有藝術的特質和本意;有的隨機、主觀,不局限于線性的邏輯。
值得一提的是類型學(Typologie)對這種分析結果的作用。類型學作為獲取形式的可行做法,依賴設計者以往的經驗,在一定基地環境的條件下,如果以往的某些形式能帶來良好的效果,設計者便會因為一定的依賴心理而再一次使用。這要求設計者大腦里儲存大量的“圖元(origin)”信息,包括建筑形式、住宅形式、門窗樣式等等。
3、內外兼容式:之所以稱為“內外兼容”,是為了強調這種分析圖所體現的整體性。因設計面對的是多重信息、多種印象內容的疊加,怎樣同時表達出設計的主體信息和附加信息,是這種分析圖主要表達的內容。圖表類的分析圖就是這種信息表達的方式。它舍棄對建筑外觀的影射,直觀的表達和建筑相關各信息的聯系程度。
……
由內而外也好,由外而內也罷,隨著時代的變化,如今的設計分析圖越來越多的體現建筑概念整合的思路。1862年,理論家詹姆斯?弗格森針對建筑提出烹調的概念。他意將一間庇護偶像的小屋精致裝飾成一座神廟的方法,比擬成烹調。因為這兩件事都是將大量一般的事物整合、共同作用,進而變得“美味”。
縱觀建筑發展的概念表達工具,從古典時期的網格系統(grid)、軸線控制(axis)、和諧比例(proportion);文藝復興時期正確的尺度、高低的等級、數理的配置;到巴洛克時期“形體轉變”的概念;現代建筑初期的解放空間、舍棄直角及概念清晰(clarity)、張力(tension)、動能(dynamic)的設計平衡點,建筑設計中的概念和表達設計的工具隨時間逐漸改變。
到我們現在的時代,設計工具變得越來越復雜。概念失去明確的方向,越來越模糊不定。面對現在設計環境的多樣性、多變性、多義性,速度、空間、圖像交織糾纏,設計者如何在此環境下用概念和分析帶動設計的前行?
結語:從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的拉維拉特公園的分析圖,我們能稍受啟發:面對公園所處的地塊,多義且混雜。屈米運用系統層疊的方法來應對地塊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大型開放空間用了“表層”(surface)的結構系統、路網通道用了“線條”(line)的線性構件、園區內的電話亭、咨詢中心等功能建筑則被“裝飾性建筑物”(folie)的點景系統容納。多層系統的概念來自于西方歷史積累的多層系統的資源,也來自于設計師對概念分析的頭腦中的表達。
參考文獻:
1 [荷]盧本 設計與分析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3
2 [美]彼得?埃森曼 圖解日志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論文摘要:分析產品設計中的認知模型,探討設計中概念生成與交互的具體過程和作用。以設計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建立方法論基礎,為設計師個體設計或團隊設計的過程、組織和策略提供設計方法。
Key words:conceptgeneration; interaction; cognition; innovation design
Abstract:The cognitivemodel of product design was analyzed. The concept generation and interactionprocesse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designwere discussed. The purposes is to provide inpidualdesigners ordesign teamswith designmethods of the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trategy in design process accordingto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概念設計活動是一個從設計任務的要求開始,到概念生成及其可視化的過程。不論是設計師的個體設計,還是團隊設計、協同設計,通過研究影響設計的行為和認知因素就能揭示概念設計活動的根本規律。或者說是設計問題中,研究從問題域到解域的具體解決過程、任務和步驟,對于設計研究和設計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
1 概念生成中的認知行為
概念生成是指設計師或設計團隊能迅速產生多個有用概念,是一個思維的過程,也是一種認知活動。
傳統設計模型將設計作為分階段、線性或循環的過程進行形式化表達(符號化表達)。設計過程按照分類學分解為若干子階段和子任務。盡管各種設計模型命名原則不同,設計子流程某些主要種類大體一致。設計過程主要被分為:問題/情境、綜合/生成、表達和評價。
MarvinMinsky在其有趣的書《思維的社會》中提出:無論是人類的思維還是人工智能的思維,都是由原本簡單的元素相連而組成,當這些元素組成一個整體時,他們又變為無限復雜的。
設計活動中,概念生成的思維活動應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活動。創造性思維的實質,表現為“選擇”、“突破”、“重新建構”這3者的關系與統一。創造性思維的關鍵點在善于進行“重新建構”,有效及時地抓住事物新的本質,構筑建新的思維支架。創造性思維包括:靈感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分合思維、逆向思維和聯想思維[1]。從方法論上講,強化創造動因的團隊激智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CBS法、KJ法等,都會結合運用各種創造性思維方法。
研究具體的設計思維過程需要建立認知活動模型[2]。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研究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Schon,D (1983)建立的設計模型能夠從認知方面來獲取“設計師腦中的進程”,即把設計當作一種“反射性活動”,從設計問題到設計結果是一個接受(感知)—反射(解釋)—反應(轉化)的反射活動。Schon認為,設計是“與視覺媒介的交互”,目的是“為進一步設計提供信息”的過程,即設計思維的本質是通過與視覺媒介(包括紙媒介、數字媒介等)的交互過程,獲得新的設計信息,實現設計創新。在這個研究中,設計情境(designScenario)被定義為2種屬性,也就是2種問題形式:創造性設計與常規設計; 2種限制情景:無限制問題與限制問題。
2 設計過程中的交互
設計研究表明設計師通常不是顯性地意識到他們按照某種設計交互順序做設計的。對于實踐,研究案例表明設計師應該有意識地運用交互,來實現設計創新。交互作為一種有效的設計方法,體現了設計思維的本質,是設計研究的重要課題。設計師在個體或團隊設計概念生成過程中的交互,是一種認知活動的交互,包括人機交互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人人交互HHI (Human-Human interaction)。交互實質上是“2個(或多個)參與者之間交替聽、想、說的循環過程”或者說是“兩者之間(無論是生命體還是機器)連續的作用和反應的過程”。對于設計,交互取決于設計表達和生成,表達是交互的對象,生成是交互的結果。事實上,設計表達和生成能力強的設計師其交互能力和水平也高。
交互的信息是交互的實質,包括數據、圖像、語音、行為。交互過程中,交互媒介也可分為傳統的紙媒介(paper-based)和數字媒介(digitalmedia),見圖1。基于紙媒介的交互,其交互信息是隱性的,基于數字媒介的交互信息被顯性化了。后者較于前者,更加系統化、更加完整表述和更易被人接受和操作。
從設計認知活動分析,交互可分為:與自由形態的交互,例如和自己的手繪之間的交互;與數字形態的交互,如與建立的幾何描述模型的交互;與由形態語法或拓撲機制發展而來的特定機制生成的數字表達的交互;和與由設計生成工具所表達生成的數字環境的交互[5]。
人機交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人通過人機界面向計算機輸入指令,計算機經過處理后把輸出結果呈現給用戶。人和計算機之間的輸入和輸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交互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其中數據交互作為人通過輸入數據的方式與計算機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并且它是人機交互的重要內容和形式。
人人的交互是一種交流的活動,可表現為對話、問答、演說或者會議等,也通過計算機來輔助人人交互,甚至通過網絡來實現遠程的交互,人人交互不排斥人機交互。在數字環境下,可以設計并實現一個原型系統將多個參與人員和應用程序集中起來,實現不同地點的用戶能同步或異步地交互。也可以通過傳統媒介,運用團隊激智方法在同一地點同步的交互。
3 概念設計認知模型
概念生成的過程是怎樣的?它和交互是怎樣的關系?它在設計師的認知行為中扮演的角色?設計概念是怎樣被提升、組合、適應、重用、拋棄和丟失的。設計研究者和認知學家都發展了各種程序模型來研究設計中的創造性行為。這些模型通常是從觀察設計流程和設計草案而分析發展來的。French(1985)提出了一個設計程序模型:分析問題,概念生成,圖式(schema)化,和細節設計。這些模型,闡明了設計中的工作步驟或思維步驟[7]。
從研究設計活動的流程和內容,來分析可能的交互機制。IDEF0是以結構化分析和設計技術(Structured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SADT)為基礎建立了一種系統功能表達的工具。該模型幫助我們認識概念生成程序的不同階段。在IDEF0中,由一個活動所生成的內容作為輸出,它可以被輸入、控制,或機制。這些活動控制,見圖2。基于IDEF0 (May- er, 1992),建構了一個概念設計的認知模型(Yan Jin and PawatChusilp, 2005)。
圖2的模型包含概念設計過程中4個關鍵的認知活動和一個交互機制:分析問題,包括理解現存問題和探索再設計中需要滿足和保留的需求和約束[4]。通過任務分析,設計目標被提出,約束和需求被定義。作為問題分析,問題求解標準也從設計目標中決定。問題分析的輸出是一個完整的問題情境描述。
想法( idea)生成,指生成新的初始概念。根據所給的問題需求和約束條件,設計師從他們記憶中提取相關的記憶信息和知識來創造初始的設計概念。基于Finke(1992, Creative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xman ( 2002, Thethinking eye: visual re-cognition in design emergence)和前面的認知交互模型,想法生成活動不只是記憶提取,而且是“兩者之間(無論是生命體還是機器)連續的作用和反應的過程”。組成概念,是初始設計想法到設計概念的發展和構建過程。這個活動中設計師聯結思維中先前生成或別人的想法或概念,這種想法的聯結會轉換為更加成熟的設計概念,組成可以看作是新的生成。
概念評估,是評價組成的概念是否滿足設計需求,約束條件和評估標準。作為一個認知的過程,評估意味著設計師確認生成的概念是相關的、有用的、好的。相關的和有用的決定了概念是否滿足需求和約束條件,同時設計標準決定其好壞。
概念設計認知模型中的交互機制,是為問題分析、想法生成、組成概念以及概念評估提供的一個支撐平臺,通過傳統設計環境的紙媒介,或是數字設計環境的數字媒介,設計信息通過交互機制,被交換和操作后形成設計認知互動。
圖2中,交互機制中A可是點對點,也可以是點對多點的一個交互過程。交互機制本身可是一個CAD系統,或一種團隊激智方法。如草圖風暴法,其關鍵在想法或概念的相互激發。這個機制的優點是將多樣的設計信息顯性化,提供給不同背景的設計師。
作為交互機制本身存在一個二律背反,交互的信息越多越利于生成更多、更完備的設計概念,設計創新度也高;但交互的信息越多,設計師的精力和時間成本越高,不利于概念生成的。所以一個好的交互機制應該是有條理,分階段,信息管理合理的。例如:參加一次團隊激智的成員不宜多,避免交互過于繁復。設計一個交互機制應該是符合倫理,意圖明確,注重實效,并包含合適的認知和情感刺激的[3]。
4 案例分析
這里對一個創新性設計案例進行分析,這個案例為團隊設計并且是多學科協同設計的過程。由一組研究生和相關專家組成的設計團隊來完成一個產品——奧運火炬的概念設計,生成其造型特征并用一個宣傳短片明晰和深化其概念,提供給后面進一步的設計。明確設計任務后,向團隊成員說明設計要求和設計目標。
向設計師說明要加強交互在概念生成中的運用。見圖3,運用草圖風暴和書寫風暴相結合作為交互機制,這種同步激智方法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規定約15min為一個循環,團隊成員為10人。生成大量想法后,開始將這些想法進行組合,由相關專家評定,按照獲得的信息進行進一步概念生成、組合,幾個循環后進行細節設計,生成故事板和火炬的造型特征。由于設計過程有明確的交互機制,設計概念生成更加有序、有效和快速。
為了進一步研究交互機制對概念生成的影響,還把這個設計流程引入到實際設計公司,觀察在更加廣泛和實際的設計情景中,交互機制的應用。采用近距離的觀察來發現實際設計環境下認知活動,并用自然語言法(NLP)對設計過程進行分析[6]。設計的對象為手機,觀察者作為團隊的成員之一,研究發現,見圖4。
如圖4,設計師的設計活動都可以解釋為設計師的信息處理通過設計過程中交互機制里傳遞的信息,以設計目標和設計流程為標準,將其進行分類和進行定性描述。可以看到設計信息應是顯性的,促進性的。公式化的信息更加高效并符合設計問題情景,但是會缺乏創新性。另外作為背離問題情景的信息,不應全部否定,其中部分信息具有高創新性,可以修改后重用。
5 結 語
概念設計的認知模型明確了設計概念生成過程和交互過程,以及相互的聯系,可以更好地分析設計的本質過程,提高設計交互的效率和設計創新性。從分析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概念生成和交互的行為特點,可以構建更加完備的設計交互機制來促進設計。
參考文獻
[1] 簡召全.工業設計方法學[M].修訂版2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
[2] 趙江洪.人機工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COOPER Alan.軟件觀念革命:交互設計精髓[M].詹劍鋒,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5.
[4] 黃旭,趙江洪,譚浩.基于案例的產品設計系統中程序型知識檢索研究及實現[J].包裝工程, 2006, 27(4).
[5] OXMAN Rivka.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DigitalAge, Facultyof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Technion[ J]. Design Studies,2006, 27(3).
[關鍵詞] 電子政務 評估體系 管理創新 文本內容分析
1 引 言
創新是將新的觀念或防范訴諸實踐,創造出新的事物的過程,從而改善現狀。政府創新就是指政府組織適應外在環境需要形成新的結構、流程和行為方式[1]。政府通過創新,可以更快地實現職能轉變、觀念改進以及體制機制和管理服務方式的再設計與建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電子政府是實施政府創新的關鍵措施。全面形成網上虛擬政府,形成電子政務流程,可在網上積極地對社會民眾的需求做出回應,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實現其需求和利益。政府通過實施電子政務,可以保證公共管理行為的規范化,克服隨意性,減少管理失誤[2]。
當前,電子政務已成為我國現階段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重點,同時關系到國家、民族競爭力的重大創新活動[3]。為了使電子政務真正收到實效,必須對電子政務的實施狀況進行科學的評估。國內目前開展的眾多電子政務評估活動多從信息化基礎、組織提升、公共效益、用戶滿意等方面進行評估。鑒于電子政務是政府部門的一種創新,只有對創新管理進行有效評估,投入到創新活動中的資源才能被充分利用,所以本文采用文本內容分析方法,針對2003-2009(缺少07年)年電子政務發展報告,借助ATLAS.TI文本分析工具進行分析編碼,并結合創新管理測量框架(IMMF)建立電子政務評估體系框架和創新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指標體系中創新概念數分布,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提出自己的建議。
2 評價體系建立
2.1 概念化分析
為了評價創新管理,許多組織紛紛界定創新范圍,量化創新措施,建立創新管理流程基準,并且評估創新管理流程。創新管理方面的文獻多從創新觀念、方法和實踐三方面進行研究。Adams和Phelps提出的創新管理測量框架(IMMF)是在創新管理文獻基礎上提出的一個獨特的綜合框架。IMMF為管理人員評估創新活動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4]。
2.2 指標確定
本文在指標的確定上,基于文本內容分析方法[5],借助ATLAS.TI文本分析工具對6篇電子政務報告進行了閱讀、編碼與分析,最終得到了包含指標概念編碼的報告。一級指標的確定上,以文檔段落編碼標識粒度,根據報告中標識的指標概念出現的數,結合創新管理測量框架(IMMF),最后選取了出現數較高的概念作為一級指標。這里我們選擇了投入、知識管理、戰略創新、組織文化、投資組合、項目管理、商業這7個構件作為一級指標,即確定了評價體系的創新構件。
在二級指標(即各構件所對應的創新概念)的確定上,仍然采用文本內容分析方法,編碼標識文本內容的概念指標,然后依次通過公式1、公式2和公式3,計算二級概念指標相對應于一級概念指標的權重。
其中 和 是文本數, 表示在n個文本組成的集合,有一級指標概念i出現的文本數量, 表示在n個文本組成的集合中,有一級指標概念i和二級指標概念j同時出現的文本數量。 和 是概念數, 表示一級指標概念i在文本中出現的次數, 表示概念i和概念j在文本中同時出現的次數。R表示了二級指標概念j相對于一級指標概念i的重要程度。
公式3計算二級指標概念j到一級指標概念i的關聯,我們使用闕值確保只有最相關的概念被保留,在本文中我們以50%為標準,選取 的概念j作為i的二級指標。以上面確定的一級指標概念投入為例,對其進行內容概念檢索,通過上述計算公式,計算概念的關聯。表1描述了投入中部分概念近似關聯度,最后得到了本文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3 數據處理與分析
上述通過文本內容分析確定了評估體系中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概念,同時也確定了一級指標概念的分布數,但是這個數只是初步的值,一旦我們通過關聯分析確定了一級指標下包含的二級指標概念,便需要重新確定一級指標概念的分布數。即二級指標概念在文檔中出現的段落就對應于其相關聯的一級指標概念,由此可以重新修訂文本的一級指標的標識編碼,從而確定修正過的一級指標概念的數。
圖1是修正過的一級指標概念的數分布直方圖。由于數是每個對象出現的次數,表明對應組標志值的作用程度,即數數值越大,表明該組標志值對于總體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反之,數數值越小,表明該組標志值對于總體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6]。一級指標概念的數,可以反映出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的優勢與不足,由此我們可以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提出建議。
由圖1可知,在7個一級指標概念中,項目管理概念的數最高,這表明我國各級政府機構在電子政務建設中比較注重項目管理,即從電子政務的實施決策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評價,以實現其目標。另一個比較高的是商業化概念,這也符合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發展趨勢――逐漸“以公眾為中心”,以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目標,提高服務質量。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發現投資組合管理概念的數比較低,這是由于目前各級政府注重電子政務投入,而沒有考慮收益問題。
由于這6篇報告篇幅差異非常大,如2006年的報告共367頁,而2008年的報告卻只有262頁,若直接比較一級指標概念數,會產生較大的誤差,影響研究的有效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引入了標準百分比計算[7]。計算方法如下,假設2008年的統計顯示,投入概念的數為482,7個一級指標概念總數為10738,2008年投入概念的標準百分比為:
(2008“投入”的數/2008年總數)*100%=(482/10738)*100%=4.4887%
從而,我們可以繪制一級指標概念標準百分比折線圖,如圖2所示。
圖2 一級指標概念標準百分比折線圖
由圖2可知,投入概念的標準百分比有上升趨勢,這是因為各地政府將大量的資金投入電子政務中,加快信息技術與業務的融合;商業化概念的標準百分比也有上升趨勢,這表明我國各地區在提供服務的時候正逐漸把公民當作消費者來對待,逐漸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項目管理概念的標準百分比在2008年開始下降,這是由于2008年后,各地區已將其關注點從信息通信技術投入和部署轉移到人的技能和人力資本的增長方面,項目管理概念標準百分比下降可以解釋為各地政府對技術和硬件的關注度降低;據2009年的數據顯示,組織文化概念的標準百分比已經超過了18%,這說明各地政府都在通過注重組織文化發展來促進電子政務建設。
4 結論和建議
結合上述分析,筆者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提出一些建議:
? 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曾因注重信息通訊技術部署而導致了數字鴻溝,筆者認為硬件與軟件重視程度保持平衡可以進一步縮小項目管理和知識管理的標準百分數差。項目管理概念的標準百分數平均為24.124%,而知識管理僅為12.999%。知識管理是任何一個知識型社會的基礎。在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應該注重知識管理的效益和效率,還應該多關注人、流程和信息等因素,包括組織間信息共享和后臺信息集成,政府門戶網站設計開發者的技能水平以及電子政務參與者的特征等。
? 目前,國家在電子政務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各級政府機構建設電子政務的積極性都很高,政府網站數量也快速增加,但是政府網站的應用水平卻不高。各政府部門應在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之上,建立起跨部門的、綜合的業務應用系統,使公民、企業與政府工作人員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關政府部門的業務應用、組織內容與信息,并獲得個性化的服務,使“恰當”的個體能夠在恰當的時間獲得恰當的服務。
? 電子政務的效率可以通過投資組合管理概念指標反映,它的標準百分比平均為1.149%,是最低的。為了衡量各地區電子政務的真正能力,各地政府應衡量實施電子政務后的財務狀況。通常情況下,投資回報率(ROI)、電子政務方面投資的盈虧平衡值、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的凈現值可以作為有形因素來評估電子政務效率。
? 為了提高我國的電子政務能力,在政府門戶網站尚未規劃完善的情況下,各政府機構不應急于建立自己的政府網站,不應大量開展電子政務的建設、運營與管理的“外包”業務。此時的“外包”只會強化已有的各自獨立發展的格局,不利于將來技術、業務與管理的全面整合。
參考文獻:
[1] 蔣達峰,李立明.從公共管理角度看電子政務和政府創新.城市管理與科技,2002,4(4):21-23.
[2] 李鈺.基于電子政務環境下的政府管理創新研究.[學位論文].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08.
[3] 翟智斌.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創新的必由之路.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1):215-216.
[4] Phelps A. Innovation management measurement: 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6(8):21-47.
[5] Kassarjian H H. 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77,4(1): 8-18.
[6] 張建斌.Excel編制數表及繪制直方圖.數理醫藥學雜志,2007,20(1):63-65.
[7] Potnis D D. Measuring e-Governance as an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0(27):4148.
[作者簡介] 宗婷婷,女,1985年生,碩士研究生,2篇。
作者簡介:侯文彬(1973-),男,河北張家口人,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博士
摘要:針對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的特點,開發了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與優化系統(簡稱BCD),建立了參數化的客車車身結構概念模型以該模型為模板,實現了新客車車身結構概念幾何模型的創建和車身尺寸參數調整,同時建立了車身系統的靜態剛度分析、低階模態分析、靈敏度計算和優化設計計算的自動化過程,對車身的結構性能和低階模態進行了有效的預估最后,本文使用該系統計算了某客車車身結構的剛度和低階模態,并在保證車身質量降低的情況下實現了剛度和低階模態的提高,有效的改善該車身結構性能,實現了車身輕量化,驗證了BCD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關鍵詞:客車車身;概念設計;車身優化;輕量化
中圖分類號:U46221文獻標識碼:A
客車車身骨架是由薄壁桿件組成的復雜的空間高次超靜定結構,是整車的關鍵總成其受力情況復雜,結構分析難度較大,并且其結構性能的好壞與客車車身使用壽命直接相關[1-2]一般來說客車車身結構應該滿足如下要求:具備足夠的靜態結構剛度以滿足裝配及使用要求;強度上要能承受實際工況中出現的最大靜載荷及動載荷,以保證其疲勞壽命;還應具有合理的動態性能以達到控制振動和噪聲的目的[3-4]客車車身的開發流程可以分為:產品策劃、概念設計、技術設計、產品試制、產品試驗和生產準備6個階段其中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階段對于整車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是保證整車性能、設計質量及可靠性的重要階段,是集中體現創造性思維的階段在實際應用中,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一直是客車車身開發的薄弱環節隨著設計人員對概念設計階段重要性認識的加深,歐美等主要客車廠商越來越注重概念開發階段的工作,但是總體說來,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的發展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轎車相應水平[5]本文結合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階段的特點,開發了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系統該系統在概念設計階段引入參數化設計思想、CAE分析和優化方法,將參數化建模、CAE分析和優化計算集成為一體,實現了CAE分析的智能化和“分析驅動設計”的設計理念,并且對于實現客車車身輕量化具有重要意義
1BCD系統介紹
BCD系統是在Siemens NX 件平臺進行二次開發實現,其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為三層體系結構最頂端的用戶層提供了供用戶操作的向導式界面,該系統將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階段復雜的操作分解為24步簡單操作,使用UI Styler創建了與操作步驟對應的交互式操作界面,并通過底層知識庫將已有設計經驗作為默認設計參數加載到對話框中,指導用戶操作邏輯層分為4個模塊,包括幾何建模模塊、有限元建模模塊、求解與后處理模塊和車身參數優化模塊在幾何建模模塊中,用戶可以對系統提供的客車車身結構概念模型的尺寸參數進行編輯,以創建新的客車車身結構概念模型;在分析模塊中用戶可以選擇分析工況類型,包括彎曲剛度計算、扭轉剛度計算和模態分析,系統自動完成對概念模型的網格劃分,加載梁截面屬性和材料屬性,設置載荷值和約束條件,用戶既可以選擇接受系統提供的這些參數的默認值,也可以根據實際分析需要自行設置需要的參數;在求解與后處理模塊,系統自動調用 NX Nastran求解器進行計算,然后生成后處理視圖和分析報告;車身優化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對概念車身進行靈敏度分析并進行尺寸和形狀優化,獲得優化的車身結構參數物理層指進行車身結構概念設計時用到的各種數據庫,包括車身模板庫、梁截面庫等,具體指保存有相應信息的電子表格為了實現車身結構概念模型的全參數化,在建立車身結構概念模型時將所有參數信息都存儲在相應的電子表格中,形成不同的參數庫系統運行時會自動加載參數庫中的參數信息,也可以將新的設計參數保存到參數庫中邏輯層和物理層通過NX/Spreadsheet電子表格技術建立聯系,在邏輯層和物理層之間進行數據傳遞
2客車車身結構參數化的定義實現
在BCD系統中,客車車身參數化的實現主要依靠模板完成,模板是一個帶有若干產品屬性的參數化的車身幾何模型,其形狀是可調節的系統通過模板可產生新的車身模型下面介紹模板及設計參數
21設計參數的確定
1) 總體結構參數:輪廓尺寸(車長、車高、車寬)、軸距、前懸、后懸因為對于客車車身,接近角、離去角與車身蒙皮有關,車身結構概念模型不考慮車身蒙皮,所以沒有選擇接近角、離去角作為結構參數圖2為車身結構概念模型長度方向上參數定義
2) 外觀特征參數:前門寬度及高度、后門寬度及高度、前后輪輪框寬度、車窗高度前后輪輪框高度及車窗寬度通過調整梁位置實現尺寸調整
22概念模型的創建原則
建立概念車身參數化模型時,既要考慮車身概念設計階段的特點,也要考慮到后續參數化有限元模型的自動生成,綜合考慮,提出了建立概念車身參數化模型應遵循的原則為:
1) 將車身結構簡化為控件線框模型,在不改變車身結構主要力學特性的前提下,忽略工藝孔、翻邊、小的肋板等對整體剛度影響較小的非承載件在自動建立有限元模型時,用梁單元進行模擬計算
2) 對于同向焊接的兩根梁,因為其焊接處強度近似等于材料內部強度,故可將其簡化為一根梁
3) 為了實現概念車身參數化模型的快速修改,需要給設計者提供合適的設計參數和約束條件,但是過多的約束將使模型過于詳細,不符合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的要求,約束過少又難以滿足整體設計要求
23設計參數的確定
系統使用UG/KF技術建立客車車身結構概念模型,模型屬性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部分,如圖3所示一部分是用于創建幾何對象的子規則,另一部分是用于表達幾何對象間參數關系的屬性子規則用來創建各種幾何對象,使用各種函數確定創建的幾何對象的參數關系屬性用來創建主要參數,創建幾何對象時引用已建立的屬性,當屬性值改變時即可改變幾何對象的參數在KF導航器中,建立新的子規則時,選擇ug_point創建概念模型中的點,選擇nx_line創建概念模型中的直線,選擇ug_spline_tru創建概念模型中的樣條線直線和樣條線表示車身模型中的梁綜合使用屬性和子規則可以實現各種參數化要求,達到參數化建模的目的
24客車概念模型的參數管理
BCD系統使用電子表格建立參數數據庫,保存和管理各種參數信息這些參數信息通過UG/Spreadsheet接口導入到BCD系統中,通過調用相應函數完成數據的讀寫及表單的建立、制作圖表等操作電子表格中存儲的參數信息可以分為概念模型幾何信息和用于建立概念模型的有限元模型的信息概念模型幾何信息包括車身主要尺寸參數、車身側圍梁位置、車身頂架梁位置信息、梁截面信息等用于建立概念模型的有限元模型的信息包括默認的載荷值和約束情況、梁單元信息等在創建參數化的概念模型時,為了實現對已有經驗和知識的重用,將國家標準和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作為經驗,以約束和限制車身參數的修改范圍
2.5.1梁幾何位置調整
2.5.2梁的增加和刪除功能
BCD系統提供了梁的增加和刪除功能,便于用戶對模板的調整梁的增加功能是通過增加一個NX Studio Spline曲線對象, 然后附上相應的截面、材料和有限元屬性
3客車車身結構分析
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系統(BCD)的一個重要的設計理念就是在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階段引入CAE分析,系統根據已經建立的客車概念車身參數化模型及用戶輸入的設計參數自動生成概念車身有限元模型和載荷及邊界條件[6],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車身結構剛度計算和模態分析
車身結構剛度為:在不至于毀壞車身的外力的作用下,車身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是評價客車車身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對車身其他性能如NVH性能和車身結構耐久性都有很大影響[7]客車在正常行駛中,受車內乘員、貨物等載荷的作用引起車身彎曲變形,形成彎曲工況;在特殊情況下,如汽車單輪懸空、對角輪騎障等,車身扭轉變形,形成扭轉工控車身結構靜態結構剛度分析包括車身彎曲剛度和車身扭轉剛度
客車車身進行彎曲剛度分析時,可以將車身整體簡化為一根簡支梁,對車架施加垂直載荷,使車身整體彎曲變形,測量最大撓度值,根據載荷和該撓度值就可以計算得到客車車身彎曲剛度BCD系統使用客車車身在扭轉載荷作用下產生的扭轉角大小來評價車身扭轉剛度,即用單位軸距長度軸間相對扭轉角評價整車的扭轉剛度[8-9]BCD系統由式(1)計算扭轉角,由式(2)計算車身扭轉剛度
式中:GJ為車身的扭轉剛度;M為車身所施加的扭轉載荷;φ為車身扭轉角
客車在行駛時,由于發動機運轉、路面不平等因素的存在,車身結構會在這些振源的激勵下產生振動,當振源的激勵頻率接近車身整體或者局部的固有頻率時,會發生共振現象,出現劇烈的振動和噪聲,甚至可能造成結構破壞BCD采用NX Nastran SQL103求解器可計算100階以下低階模態
4客車車身結構優化設計
為實現剛度和模態綜合多目標優化,BCD系統綜合了折中規劃法和評價頻率法[10],采用式(3)作為綜合多目標優化目標函數,綜合了客車整車車身彎曲剛度、扭轉剛度和一階彎曲和扭轉模態4個目標
在進行優化時,一般要對客車車身結構進行靈敏度分析,這樣可以掌握車身結構性能指標對設計變量的靈敏度,選擇較靈敏的變量作為優化變量系統采用梯度法進行靈敏度計算,集成了NX的Opt優化迭代模塊,優化變量可以為厚度和截面形狀因子
5設計實例
為了驗證BCD系統,下面結合某款客車的骨架結構和尺寸,采用該系統進行結構設計和優化過程,并進行結果對比與分析該車身結構初次結構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與原車分析數據相比,分析最大誤差為扭轉剛度11285%,其它誤差均在10%以內,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結構模型省略了一些加強筋所致,導致剛度有所下降
為了實現車身的輕量化,下面對車身結構進行優化設計,采用的優化變量主要是尺寸厚度優化目標選用了彎曲剛度、扭轉剛度、一階彎曲模態和一階扭轉模態4個目標值,設定該目標值大于當前值,即保持目前車身結構性能不減弱優化約束為質量小于當前質量,即車身變輕在考慮對稱的情況下,優化變量選擇梁B1等23根梁的截面厚度值作為初選優化變量,如圖5粗線條梁所示經過靈敏度分析后,挑選11根影響較大的梁的厚度作為優化變量如圖6所示
通過驗證值與優化前指標進行的對比,結果顯示彎曲剛度值提高了2489%,扭轉剛度值提高了0531%,整體扭轉振型頻率提高了0616%,整體彎曲振型頻率降低了0282%,滿足優化目標所設定的值,在車身結構性能不降低的情況下車身質量減少17095 kg,達到了車身減重的目的優化結束后BCD系統使用優化后的尺寸更新設計模型并產生車身的實體模型(見圖7),供后期設計使用
6結論
基于參數化模板技術開發實現了基于客車結構概念設計的車身結構概念設計與優化系統——BCD,實現了客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和優化的整個流程的一體化這對于縮短車身結構設計周期和車身輕量化具有實際意義通過對某型號客車車身結構模型進行的分析和優化,驗證了系統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該分析結果也可作為該客車車身后續設計階段的設計參考,以指導車身輕量化設計
參考文獻
[1]石琴,張代勝,谷葉水,等.大客車車身骨架結構強度分析及其改進設計[J]汽車工程,2007, 29(1):87-92
SHI Qin,ZHANG Daisheng, GU Yeshui, et al A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ength of bus body[J].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7, 29(1):87-92 (In Chinese)
[2]覃繼錦,張代勝,熊良平,等.某型大客車車身骨架輕量化設計[J]汽車工程,2006,28(4):394-397
QIN Jijin,ZHANG Daisheng, XIONG Liangping,et al Lightweight design for bus body frame[J]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6,28(4):394-397 (In Chinese)
[3]SCHILLER T, OSAWA T Incorporation of analytical simulations into the NVH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nissan quest [C]//SAE Transaction, 922121:Warrendale, PA, USA: Society of Automobile Engineers, Inc, 1992:1560-1570
[4]KIM T Study on the stiffness improvement of bus structure [C]//SAE Transaction, 931995, Warrendale, PA, USA: Society of Automobile Engineers, Inc, 1993:2210-2217
[5]侯文彬,張紅哲,遲瑞豐,等.車身結構概念設計集成系統的實現[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2009, 15 (2): 240-244
HOU Wenbin,ZHANG Hongzhe,CHI Ruifeng, et al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system for conceptual design of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09, 15 (2): 240-244 (In Chinese)
[6] 周政平,魏建華,段勇,等.GB/T 67922009客車骨架應力和形變測量方法[S] 北京: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9
ZHOU Zhengping, WEI Jianghua, DUAN Yong,et al GB/T 6792-2009 Measure Method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for Bus Skeleton[S] Beijing:China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Committee ,2009(In Chinese)
[7]黃金陵汽車車身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HUANG Jingling Vehicle body design[M]Beijing:Mechanic Engineering Press,2008(In Chinese)
[8]胡浩,黃其柏,胡溧,等.EQ6111LH客車整車扭轉剛度的分析與優化[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66,(3): 73-76
HU Hao,HUANG Qibai, HU Li,et al.Analysis and qptimization on the torsional stiffness of EQ6111LH bus body[J].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 2006,6(3): 73-76 (In Chinese)
[9]胡志遠,浦耿強,高云凱.輕型客車車身剛度靈敏度分析及優化 [J].機械強度,2003,25(1): 4-6
HU Zhiyuan, PU Gengqiang, GAO Yunkai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for lightbus body stiffness[J] Mechanic Strength, 2003,25(1): 4-6 (In Chinese)
概念設計對于建筑結構的設計至關重要,通過應用概念設計,可以從建筑結構中體現出規范精神與先進思想。換句話說,在設計建筑結構的過程中,設計師不僅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設計經驗,而且還要有效應用概念設計,確保建筑結構設計的可靠性與實用性。此外,國內設計師還可以吸取國內成功的經驗,避免在概念設計應用時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2.概念設計內涵與發展
2.1概念設計內涵
概念設計需要進行緊急數值的計算,其是按照用戶需求分析,形成概念的產品,其是從抽象具體、從粗精以及從模糊清楚的過程。換句話說,概念設計的應用主要是指,在建筑結構設計全過程中融入概念設計理念。就建筑結構的設計層面來看,部分無法進行分析研究的難題,需要應用概念設計來分析結構體系,同時還要按照自身經營與分析結構來設計建筑結構,進而做好工程建筑抗震設計與總體布置。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工程建筑的結構設計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需要在建筑結構的設計中應用概念設計,將設計主題思想變成設計的概念。
2.2概念設計發展的狀況
各種活動中都會體現出概念設計,并且概念設計的存在沒有意識性。在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建筑結構設計內容越發復雜,加大了建筑結構實際設計難度,這就需要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充分應用概念設計。但由于在概念設計應用過程中,很多研究者都是來自各個領域,對于設計問題難以達成一致的觀點,對于概念設計理解也就會存在分歧,可見,概念設計還不夠成熟,目前,還處在創建的階段。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推動概念設計發展[1]。
3.建筑結構的設計中關于概念設計的實例應用分析
3.1工程簡介
某棟大廈是集居家、商業與辦公為一體的高層綜合建筑,其建筑總面積是30500平方米,十六層主要包含三層裙房,四層大平臺上設置了娛樂活動的場所與屋面花園,主樓的建筑高度為60米。五到十六層是辦公、餐飲與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而地下一層是人防地下室、設備用房與車庫。該大廈主樓使用剪力墻結構,而住宅樓主要使用框架的結構,住宅樓和主樓間設置了抗震縫;基礎的設計使用鉆孔與沖孔灌注樁,且樁端的持力層是中風化的基巖,而地下室的底板埋深大約是4.6米。由于建筑立面造型與平面布置加大了設計復雜性,因此,在該大廈結構設計中應用了概念設計,這樣僅可以提出出時代的特色,而且可以保證經濟合理性。
3.2工程結構設計中關于概念設計的應用
3.2.1在電算分析中應用概念設計
近幾年來,計算機的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各行各業普遍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當然,在工程建筑的行業中,也逐漸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就實際應用效果而言,計算機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設計人員工作量。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計算機的軟件自身存在諸多缺陷,并且不同軟件的缺陷也存在差異。若是沒有科學、合理應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與軟件,就會嚴重影響到工程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在電算分析的工作中需要充分應用概念設計,也就是借助計算機信息技術獲得結果以后,相關設計人員還要按照自身專業知識與實際經驗,準確分析與判斷電算的結果,確保計算結果真實性與準確性[2]。
3.2.2在方案選擇中應用概念設計
在選取建筑結構設計方案的過程中,為了確保選擇方案經濟性與合理性,需要融入概念設計思想。換句話說,在基礎方案選擇過程中,需要全方面考慮結構類型、施工現場地質條件、荷載的分布情況與施工條件等因素,選取基礎設計的最優方案。在地基基礎設計時,需要按照前期實地勘察的報告來設計,若是沒有獲得實地勘察的報告,需要相關設計人員搜集相關資料,充分掌握工程施工現場地質的情況,只有獲取完整信息,才可以確保設計工作準確性與合理性。需要重視的是:同一個工程建筑結構只可以使用一種結構,因此,在概念設計應用時,需要將地基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并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進行結構變形驗算的工作。
3.2.3在抗震設計中應用概念設計
在設計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時,設計人員基本都了解初始尺寸與砼等級,并計算結構實際的剛度,然后按照剛度對結構進行計算,從而準確判斷地震力,并獲取所需配筋數量。配筋數量、結構剛度與地震力三者是呈正相關的管理,結構剛度愈大,地震力就會愈大,所需配筋數量也就會愈多。如果配筋數量愈多,結構剛度就會愈強,地震力就會愈大。因此,不能盲目增加配筋數量,需要根據地震力情況來調整配筋數量,確保工程建筑的抗震效果。而將概念設計應用在工程抗震建設過程中,可以對設計思路進行拓展,充分結合配筋數量、地震力與結構剛度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設計,確保工程建筑抗震設計的效果。也就是,應用隔震的效能概念設計措施,將隔震層設置于建筑整體與基礎間,或是設置于建筑的頂端,這樣能夠將地震力效果大幅度降低[3]。
關鍵詞: 有機化學 學習方法 思維障礙
目前,大部分學生對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不能夠完全掌握,要實現有機化學的教學目標,首要任務就是創新學習、打破常規。有關常規認知和現代信息理論研究證明知識信息滲透力越強,學生的理解力就隨之增強,進而能夠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據此可以系統歸納一般的學習程序:首先,學生要做到全面認知學習材料,進一步深入了解知識信息,全面掌握材料內容。其次,認真分析材料內容,并熟知材料中各個部分的意思及其深層聯系。再次,根據之前所學,系統記憶,把材料中各個部分的內容有機結合,將所有知識信息融會貫通,提煉知識要點,列出大致知識提綱,結合之前所學,消化理解轉為自己的知識,為以后學習所用。最后,反復消化學習,定時復習強化記憶。
1.有意義的有機化學知識的學習
(1)圖表學習法。
圖表學習法,顧名思義就是用圖表的形式表示歸納好的相關化學知識。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從繪制好的表格和圖形上可以清楚簡明地分析相關知識信息,便于記憶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對不同的有機物結構、特性和相關用途的歸納整理,有利于掌握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
(2)系統學習法。
將相關的有機化學知識全面精簡,進而系統化、精華化,形成聯系緊密的知識網的方法就是系統學習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把所掌握的分散、獨立的化學知識有效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系統的信息網,全面認知和理解有機化學知識。比如學生可以系統地將化學知識間的深層聯系繪制出特殊的知識網,有利于加強記憶。
(3)規律學習法。
有機化學內容中的有機物間的化學反應復雜多樣,但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規律。在學習中不斷總結不同有機物間的規律,有利于更好地強化學習。比如及時總結各有機物間的化學反應規律、同系物間的規律等。
(4)比較學習法。
比較學習法就是比較有機化學知識中的相似相同和不同之處,即在不同有機化學物間找出相似及相同的地方,或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有機物間找出不同。通過比較,更加及時準確地糾正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及誤區。如通過比較碳水化合物及酸堿醇等,區別出所含基團的不同和特的不同,促進有效學習,避免陷入誤區。
(5)結構學習法。
將所學的整體化學知識信息按照某種聯系,如相似、相關或相反等關系,與零散的部分知識系統結合,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例如醇類的羥基特性及其用途等結構分析。
2.無意義的有機化學知識的學習
(1)聯想想象學習法。
一般通過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習無意義有機化學知識。無意義化學物知識相對孤立零散,可通過生活中的常識及無意義有機化學物間的相似和不同設定關系,進而加強記憶。比方說苯、四氯化碳分別與水混合后,有機物漂浮在上面還是沉在下面,這就聯系到各物質間的密度大小問題。據此可以作類似深想想象并結合生活經驗,“苯”和“笨”,兩個字的結構近似進而形象記憶,竹在上木字在下,木頭浮在水上,可以簡單地記住苯在水的上層。也可以發揮想象,只要便于個人記憶理解就行。
(2)借助操作增強學習法。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動手實驗,在個人動手實驗的過程中,結合理論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相關化學知識信息,有助于知識的深刻記憶。
(3)學生之間爭論學習法。
教師教學可以設置不同的知識誤區,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有利于正確記憶,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3.學知識的組織策略是良好認知結構的構建
(1)列出經典實例,讓學生準確理解基本概念的屬性。
什么是概念呢?就是用符號所代表的擁有相同屬性的一類事物。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基本的化學概念一般分為概念名稱、概念定義、概念實例和概念屬性等方面。所以對于中學有機化學概念需要全面掌握,學生死記硬背化學定義和專屬化學名稱是不正確的,學生需要以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豐富的思維過程系統認知化學概念。細而言之,通過教學中的實例分系,系統地對化學概念總結和歸納,從而讓學生全面掌握不同化學物間的相似特性,進而提高學習能力。在化學概念學習的一般程序中,如何正確合理地選擇經典的化學實例和科學分析是至關重要的。倘若教學中實例不足,會導致學生僅僅是單純地記憶了化學概念的定義和名稱,對其屬性不能夠正確理解,不利于對化學概念的全面掌握。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理的不同的化學實例,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對化學概念全面理解。并通過實例的分析和科學總結讓學生做到創新思維,在比較分析和思考中舉一反三,正確掌握化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加強對化學概念的理解,明確學習化學概念的基本特性及功能用途,等等。舉例說明,如化學中同系物的基本概念,材料定義是:“結構相似,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或若干個CH原子團的物質互稱同系物。”學習此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該化學概念,先說明同系物概念的基本屬性,強調“結構相似”和“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原子團”兩個關鍵。之后列舉經典實例,進而引導學生對實例認真比較分析、歸納。如甲、乙、丙、丁等烷類化學物都有相鄰烷烴,正因為它們結構上相似,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原子團,所以它們互稱為同系物。與此類似,學習烯烴時,可以讓學生依據同系物概念的屬性判斷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烴,它們也屬于同系物。
(2)依據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學習中強化對化學概念的記憶。
許多教師一味地讓學生在學習有機化學概念時,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要按照學生一般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學習,從基本到特性認知,層層深入,由淺入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對化學概念的掌握,全面理解化學概念的深層次內涵,把握化學物質的本質屬性。只有深入掌握了化學概念的本質內涵,才能做到概念意義上的擴延,思維創新,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有機化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在學習中摸索,善于總結和思考,才能打破有機化學的思維障礙。
參考文獻:
[1]廖運章.數學應用問題解決心理機制的調查與認知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