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9:2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專題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聞專題 版面編輯 深化
新聞專題是網絡媒體在重大、突發性事件中常用到的新聞資源整合方式,集中體現了一個網站的新聞制作水平。幾乎每一個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的發生,各個主流新聞網站都會推出自己的專題。在網絡新聞專題的編輯中,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新聞專題追求的是客觀性、全面性,而另一種新聞專題則追求更有針對性,并帶有一定的主觀評價,它們可以分別稱為客觀性專題和主觀性專題。①其中,我們認為新浪網的新聞專題屬于客觀性專題,這種客觀性新聞專題的制作更需要網絡編輯把握全面、客觀、平衡的原則。
一、 網絡新聞專題的構成和編排規律
一個典型的新聞專題往往是由若干欄目組成。利用欄目,將最新新聞、事件進展、各方反應、事件影響等各類文字、圖片、音視頻信息集成在一起,同時,輔以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介紹。而網友評論以及互動調查,也往往會成為專題中不可缺少的手段。②專題版面的設計,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版面的美感。新浪網的專題在頁面的頂部標注“印度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以大字標注在恐怖襲擊的相關照片上。再將剩下的版面依垂直方向分成基本上等寬的三個部分;在頁面四分之一的部位,用一則廣告將新聞專題隔開。版面的前三分之一多用文字的形式,輔以少量的圖片;中間三分之一的版面多用圖片、視頻的形式,其中在大約二分之一的地方用Flas的形式簡要地展現了孟買恐怖襲擊的主要地點;緊跟其下的版面以圖片配新聞的方式,將“9?11”以后全球重大恐怖襲擊事件做了回顧;剩下的版面則以純文字的形式刊登了“最新消息”、“視頻報道”、“圖文報道”、“分析評論”和往期專題回顧。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認為新浪網的版式是“日”型。如圖1.1所示。其中網絡新聞專題的欄頭設計,是吸引受眾注意力的第一個要素,專題的欄頭設計需要遵循幾個原則:(1)醒目搶眼;(2)文字表達準確;(3)情緒傳達到位。③
版式分割成中規中距的形式,各個欄目之間界限清晰,閱讀時視線流暢,容易使受眾接受。
重大事件的網絡專題版面安排一般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最新消息、圖片――各方反應――分析評論――深度背景分析與類比溯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對事件進行全方位、多側面、實時全時的報道,輔之以“在線調查”與受眾進行在線互動,這是符合受眾心理期待的。技術賦予網絡的互動特征,使網絡媒體和受眾之間的心理互動較之于傳統媒體更為深入,因此,從這一視角研究網絡新聞編輯規律更易貼近與深入問題的實質。
二、網頁版面編排的原則
網頁版面設計就是要對網頁的各個構成要素進行優化配置,這種配置主要是由視覺元素所決定的。各個欄目要互相呼應,既有利于受眾閱讀,又能夠為受眾節約時間,營造出一種和諧的美感。如圖1.2所示,新浪新聞專題的上部。
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
1、版式平衡性原則。平衡性原則不是要求各個欄目之間僅僅保持版面面積上的平等,而是要在網頁版面編輯的時候,給受眾以視覺上的平衡感。這種平衡包括欄目版面面積的平衡、版面色彩的平衡、文字報道與圖片報道、視頻音頻報道之間的平衡。版面總體的平衡感可以通過暖色調與冷色調之間的調配和各欄目版面面積的協調來把握。在版面色彩平衡里,新聞專題要體現出一種莊重、理性的基調,體現硬新聞“硬”的感覺。暖色系里主要有紅紫、紅、橘、黃橘、黃等顏色;冷色系里主要有藍綠、藍青、藍、藍紫等顏色;中性色系里主要有紫、綠、黑、白、灰等顏色,冷色與暖色調都是相對而言的。例如:白色和黃色給人感覺較輕,而紅色和黑色給人感覺較重;暖色感覺柔和、柔軟,冷色給人堅實、強硬。對于文字一般采用灰黑色為主,只有當受眾點擊閱讀相關標題之后,標題才會變為紅色,表示受眾已經閱讀過此新聞,以示區別,同時與周圍灰黑色的標題相對應。在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通欄的大標題和下面的新聞圖片主要都是暖色調,周圍文字版面都是灰黑、藍色為基調。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冷暖和諧的大版面。
2、重點突出原則。在頁面中的眾多欄目中必須設置一個或幾個重點欄目,吸引受眾注意,通過重點欄目的引導將受眾引向深入閱讀。重點欄目一定要放置受眾最急于獲知的信息。通常重點欄目要在頁面的上部,這樣就避免了受眾用鼠標向下滾動搜索信息的過程,從而在第一時間就把握住受眾的閱讀心理。在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最新消息”、“視頻報道”、重要新聞都放在受眾打開專題頁面就可以看見的版面位置,隨后受眾稍微向下滾動鼠標就可以獲知“”和“人質解救”的信息,從而將受眾的閱讀引向深入。
3、合理布局原則。在對版面進行安排的時候,一定要在版面上留有空白的余地。但凡版面編輯比較成功的網站,幾乎都會合理運用空白。一般來說,在橫著的版面中,空白的運用是分階梯狀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版面之間用空白帶適當地隔開,或是用兩個空白帶將整個版面隔出三個部分;在豎著的版面中,用一個或兩個空白帶作為版面的間隔。如在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兩個空白帶將整個版面分成豎著的三大塊。空白的使用,使網絡版面流暢明快,布局清晰,沖淡和避免了版面色彩過多可能造成的布局紊亂。如果版面用某種色彩做底色,則一定不是新聞版面;版面底色采用色彩給人一種私人化的空間和休閑的感覺。這是與受眾長久以來的閱讀習慣有密切關系的。所以,硬新聞的網絡專題則一定會運用白、灰做底色。
三、網絡專題內容的編排原則
網絡新聞專題中可以包含文字、圖片、視頻、Flash等各種形式的新聞,因此,怎樣合理安排它們出現在受眾視覺里的順序,需要仔細考量。
1、文字和圖片為主原則。美國斯坦福大學和佛羅里達大學波伊特(Poynter)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網絡讀者首先看的是文本。整個測試的結果是,新聞提要的注目率是82%,文章本身是92%。網頁上出現的圖片64%受到注意。④筆者認為新浪的“孟買恐怖襲擊”專題制作基本上體現了這一研究成果。專題將最重要的動態新聞消息和重要圖片放在版面的最上部,充分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視頻和Flash是動態的、轉瞬即逝的,對于硬新聞的受眾來說,他們愿意對硬新聞有更多的思考,文字報道依然是引導受眾思考的主角,視頻和Flash只是對文字和圖片新聞的補充和裝飾。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的Flash新聞制作就簡明扼要地點出了襲擊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等主要信息。但是Flash新聞的制作,也彌補了新聞媒體現場報道素材缺乏的遺憾,更好地突出表現了主題。
2、人們長久以來的閱讀習慣是“從左到右,從上而下”。根據這一習慣,我們把最吸引受眾的內容放在左上角,例如在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左上部就是孟買恐怖襲擊現場的系列照片,在受眾瀏覽網頁的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的注意力。這些照片應該是反映專題報道的一個重要基調。首屏的左邊部分是視頻或焦點照片,它們共同構成第一屏中的視覺沖擊中心(CVI)。⑤再按照遞減性原則,安排有充裕時間或對該新聞有興趣的受眾繼續向下閱讀較為次要和背景性的新聞。盡管網絡媒體具有超文本的特征,但對于受眾來說,依然需要遵循紙媒的閱讀習慣。美國學者艾德蒙?阿諾德指出,讀者的目光大致從左上往右下移動,好像一個“Z”字。版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叫做休閑角。設計時對這兩個地方要特別關注,因為讀者的視線不會自動地移到那里。⑥
3、實時化和全時化。在追求“即時”、“實時”的同時,網絡新聞的“全時”化觀念也逐漸建立起來,那就是:網絡新聞不僅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對個別的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同時還要作為一個“全天候”的媒體,在一切新聞報道中爭取最強的時效性,同時保證對新聞事件的全程關注。⑦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完全顛覆了時空的概念,在信息傳遞極為發達的時代,網絡媒體要24小時關注世界各大媒體對某些重要突發事件的最新報道。漏報、緩報會使網絡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失去競爭力。“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襲擊事件不斷發生,此起彼伏;發生地點呈現出多點散布狀;恐怖襲擊在時間上不分白天黑夜,其持續時間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恐怖襲擊。這樣持續的、災難性的突發事件,對于國內媒體而言,幾乎需要大量轉載西方媒體的信息,如何保持報道的及時和準確,對國內網絡新聞編輯是個巨大考驗。
4、避免新聞報道“碎片化”和“瞬時化”。網絡新聞為追求時效性往往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進行頻繁的動態更新,容易造成新聞的“瞬時化”和“碎片化”。一些新聞只能支離破碎地展示新聞事件發展的各個片段,很難全面深入地體現新聞事件的本質。單從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第一級頁面來看,這些現象還不是很嚴重,但是到第二級頁面的時候,視頻、文字等新聞數量大增。網絡的時效性,也給受眾帶來信息消費的快餐化。全時化新聞也會造成不易于新聞的過濾,虛假有害信息易于傳播;而且更新的速度之快易于淹沒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造成信息泡沫。⑧新浪網“孟買連環恐怖襲擊”專題中的重要信息,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出現在其他網絡媒體上。
四、網絡新聞專題版面的不足
以新浪網的新聞專題編輯為例,其版面長度占到了接近9個電腦屏幕,也就是說,其整個網頁從上到下的長度有9個電腦屏幕的長度。這樣的長度對于一部分受眾肯定是難以接受的。并且專題最后的“最新消息”、“視頻報道”和“圖文報道”顯得與版面上方的新聞有重復;同時這三個板塊的左側和右側都留有大量的空白,從而使版面顯得比較單調,三個板塊連接起來的長度也顯得過長。這都需要在將來的網絡版面設計中有所改進。■
注釋
①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5頁
②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9頁
③彭蘭:《網絡新聞編輯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2頁
④彭蘭:《網絡新聞學:原理與應用》,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⑤彭蘭:《網絡新聞編輯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74頁
⑥李良榮:《當代西方新聞媒體》,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77頁
⑦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3頁
關鍵詞: 新聞網站;體育頻道;受眾;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2-0307-021 以規范的報道程序做好新聞制作和
保證足夠量的更新是新聞網站生存、發展,乃至盈利的不二法門。網絡新聞的處理大致可分為粘貼新聞、編輯新聞、組織新聞、解讀新聞四個層面。[1]陜西省網絡新聞的第一要務是先保“量”,再求“質”。因此,在新聞發稿上,兩家陜西省級新聞網站體育頻道都可以試著按照先編輯后發稿的思路,讓自己網站了的每一條單獨新聞都為一個整體編輯思路服務。其好處主要有兩點:一是避免了盲目發稿,減少了編輯的無用功。二是為制作專題,設置議題做好前期準備。對新聞進行二次整合并解讀新聞是較高層次的新聞編輯,也是最能吸引網民關注的編輯方式,在有限的人力范圍內,更多的把新聞做精是體育頻道尋找對策的第一步。網絡新聞專題是指網絡新聞媒體在特定的新聞或者信息主題下,建立綜合性的相對獨立的網絡新聞報道形式,與日常程序化的一般性網絡新聞報道相呼應,也是網絡新聞表現形式中的一種主要形式。[2]網絡新聞的專題化趨勢在新聞網站建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體育專題是網民最容易接受,也是最能體現專題特點的一類專題。陳彤認為體育專題的制作、運用是新浪網成長并發展壯大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專題具有較強的預見性。世界杯、奧運會的舉辦時間都是提前知曉的。以奧運圣火傳遞報道為例,雖然整個奧運圣火傳遞歷經多個城市,甚至在國外還遭到了份子的破壞,但西部網和華商網的圣火傳遞專題在做好做足報道的同時都把重點落在了本地,重點報道了陜西延安、楊凌、西安、咸陽四地市的傳遞情況,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讓專題飽滿。西部網在奧運圣火傳遞到西安的當天,頁面瀏覽陡增。在奧運圣火開始傳遞之后,網站流量一直在一個相對高位波動。找好切入點做好突發專題。
除了常規的新聞專題外,體育頻道還要做好日常的突發新聞專題。立足創新,尋找有話題性議題,做好專題的策劃。首先,要做到敏銳及時,選題是關鍵,追求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時效性,來更好地發揮網站的資源優勢。第二,突出主題,拓展信息深廣度,做到綱舉目張的同時,追求信息的廣度和深度。第三,強化互動,擴大受眾參與度,提升專題影響力。第四,彰顯個性,打造專題特色,使其魅力獨具。作為地方新聞網站的體育頻道,新聞專題在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功能優勢基礎上,還要積極探索地域性規律,在專題親近性、對象性、鮮活性、特色性上下功夫,增強新聞專題的可讀性、針對性和感染力。足球和籃球都是廣大體育愛好者最容易接受的體育項目,在這方面體育頻道可以做的更具親近性。例如浐灞隊在為新賽季選擇外援的問題一直是網民關注的焦點。如果就這個引援問題制作一個專題,加進網民的討論,應該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受眾的對象性方面,地方新聞網站的專業頻道要考慮如何將廣網轉變為窄網,把“大”的新聞事件做“小”,使之更有針對性。例如湖南紅網的專題報道《“湘O”車從此告別特權》應時推出新聞專題,就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問題放大,找準自己的目標受眾,是頻道專題制作的一個思路。[3]內容的鮮活性方面必須具有強烈的時效特征,制作播發要力求迅速、鮮活。專題的特色性方面要花大量的功夫在新聞專題的編排和報道側重點上,貼近本域網民興趣點,努力使新聞專題與眾不同。
2 從受眾出發做新聞
關鍵詞:網絡新聞;專題報道;去碎片化;研究
在大容量信息傳播背景下,新聞具有的關注度是傳播媒介功能體現。傳統網絡新聞報道主要是成分利用自身資源傳播新聞信息,但是專題報道也提升了傳播的要求。專題報道在網絡傳播下更需要具有獨立的版面,以便在內容上能夠對其主題報道進行深入、全面追蹤報道,進而使網絡傳播的方式更具有同步性與互動性。利用網絡與多媒體報道形式的結合,能夠消除新聞在專題方面存在的碎片化報道問題,以達到優化報道的需求。例如:新浪、搜狐等網絡報道,根據先進專題報道產生碎片化問題進行成因性思索,進而明確了去碎片化在專題報道中的意義。
一、網絡新聞報道碎片化的原因
1.1過度追求時效性
在網絡環境下,新聞報道由于過度追求其實效性,經常運用動態式寫作以提升新聞的實效性。尤其是在重大新聞事件中,提升了其時效性報道壓力,進而更加強調新聞報道的點。由于信息傳播方式單一,致使新聞線索的完整性無法在網絡傳播中體現。對于時間節點上其分布存在斷裂狀況,間接導致受眾接收到的新聞信息呈現片面性、零散性。因此,新聞報道出現了嚴重的碎片化現象。
1.2過度追求信息量
新聞信息雖然是簡單的,但由于網絡信息具有海量性,致使對網絡信息的編輯面臨巨大工作量的壓力。因此,新聞信息間在關系上的梳理存在一定難度,例如:文字、動畫、聲頻以及圖片眾多的表現形式,但其受思維與技術等多方面限制,致使新聞材料獨立存在于網絡傳播途徑中。所以,過度追求新聞的信息量,就會使新聞信息缺少有效性的整合,進而成為碎片化成因。
1.3多讀追求多樣性
網絡信息具有足夠多的網頁與內容,其網頁內容在視覺設計方面調配了不同的色彩,以突顯新聞的主題與特點。由于其過度追求新聞信息及報道的多樣性,致使在設計和布局上嚴重碎片化,零散的內容分布影響了布局的清晰性。例如:在網絡分欄網頁面上,運用了多樣化的圖集、以及3D效果,新聞信息的標題出現了多樣性的變化,這樣的設計雖然獲得了受眾的歡迎,但是無法突顯網頁布局與結構,同時也會給受眾的心理、腦海殘留碎片化印記。
二、消除網絡新聞報道碎片化的方法
2.1多層次進行新聞報道
雖然網絡在傳播新聞信息是沒有進行層次性的報道,但對新聞信息進行了分層處理與加工。要想有效消除其專題報道的碎片化現狀,就應從多層此展開新聞報道工作。因為具有層次化的新聞信息,能夠將新聞報道形成網絡單元。通過運用超鏈接的方式將新聞專題信息主題進行層次性劃分,將上一個層次新聞內容作為下一層次的基礎。因此,其下一層次新聞內容是上一層次新聞內容的延伸與拓展。對于一個完整的新聞專題報道其內容應具有五個層次:新聞標題;新聞內容的提要;新聞專題的正文部分;專題內容的背景與鏈接;相似新聞的評論等。因此,從多層次報道上分析,有利于抓住新聞專題的主題內容,進而豐富專題報道的信息,以達到從多層次呈現新聞信息目標,進而規范與滿足了受眾對新新聞信息的需求。在閱讀方面增設基礎的新聞層次,以便受眾體會、挖掘更深層次的專題信息。
2.2多角度進行新聞報道
當代的新聞主題在報道方面需要從多個角度去報道,但是傳統報道方式會受版面的時間、空間限制,進而影響新聞專題的報道效果。故此,只能將專題報道通過但角度進行報道。然而,網絡媒體可以運用多角度的方式去報道,同時還為其提供了平臺與基礎。在進行專題報道時,在具有固定專題情況下,采用多角度整合其內容,進而展現傳播方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多角度報道的新聞專題事件,主要由記者將采訪到的新聞內容在報道上劃分出小單元,調整策劃、寫作的思維與工作方式,以便適應與符合當代新聞傳播的主要特點。從多角度進行新聞報道,需要注意突出新聞的專題,以體現新聞的專干內容。另外,其版面的處理方式,主要是把新聞主干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對于較長的版面,若是非主干的新聞內容,就可相應列出標題、導語,受眾可通過點擊詳細以及其它鏈接等操作方式,打開新聞專題的報道,進而展開有針對性的閱讀。因此,從源頭上實現多角度報道,進而消除碎片化的新聞報道現狀。
2.3按時間線索對報道內容進行整合
新聞報道出現碎片化最明顯的表現是時間線索,它在某一時間節點上展現報道存在間斷感。雖然網絡報道形式具有不間斷性,但是難以在空間上形成整體,無法在時間上展現線索的完整性。要想消除新聞報道存在的此種碎片化現狀,就應按照時間線索整合其報道的內容,并將其作為有效的消除方法之一。然而,在新聞報道的組織方式中,其時間線是最主要的方式。利用時間線索組織新聞主題事件,進而形成具有整體性的新聞專題事件。根據新聞信息的時間順序,明確事件存在邏輯關系性。基于操作的簡單性,致使傳播具有明顯的提升效果。另外,運用先進的整合技術,還能使報道內容更加形象。
2.4利用網頁對報道內容進行整合
由于新聞信息在網絡傳播大環境下已經利用多媒體方式進行報道,雖然實現了策劃與采訪創新性制作,但實際上多媒體網絡新聞依舊采用不同的媒體方式對素材實施現有的整合。例如:主要是運用文字,并將其與類似新聞進行重新整合,而后形成簡單的網絡報道。通常情況下,多媒體在報道方式上主要采用網頁進行整合,運用固有的整合方式將其素材排版在網頁中。它和網絡式的新聞專題進行比較,其存在單一的報道骨干,具有明確、清晰的報道線索。但是網絡式的新聞專題在報道方面存在很多個線索,因此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而利用網頁整合報道的內容,使其具有專題的意義。對單媒體的新聞信息和線索進行相關的編輯,進而組成多媒體報道,以此擴充新聞內容的傳播方式,對新聞專題事件實現多維度認知。
結束語:
由于現代化網絡傳播具有時代性,致使現今新聞信息在專題方面報道工作出現嚴重碎片化問題,要想解決此現狀對其傳播的影響,就應先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進而提出消除的方法,真正實現去碎片化。通過多層次、多角度進行報道,并結合時間線索與網頁實現報道內容的整合,進而提升其專題報道質量。此外,創新網絡傳播方式,以達到提升新聞信息傳播的實際效果目標,有利于新聞信息其專題報道在網絡傳播環境下實現更多的目標。(作者單位:新疆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彭蘭.網絡新聞報道碎片化的應對策略[J].中國編輯,2010,11(1):44―47.
[2]張詩倩,江敏.對網絡新聞專題報道去碎片化的思考[J].廣角視野,2011,9(65):176―177.
[3]陳蔚峻.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與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14,9(12):234―235.
關鍵詞:專題研究;教學模式;計算機網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專題研究教學模式是以研究組織教學,將科學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養融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從事課題研究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1] [2]。研究生教育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側重于為專業領域的研究提供背景知識和方法論[3]。通過課程教學的知識體系的組織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以“高等計算機網絡”課程為例,該課程是面向計算機學院碩士研究生開設的二級學科學位必修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和算法,理解計算機網絡的前沿研究的一些熱門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引導科研工作。計算機網絡學科的特點研究分支較多,內涵豐富,發展迅速,采用專題組織教學內容可以以點帶面,突出重要的、活躍的研究領域。同時,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計算機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計算機學科各個專業的研究生都需要基于網絡平臺開展研究工作。因此,我們在專題研究教學過程中,強調專題研究的開放性,即在教師給定的大的專題類別中,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自行選擇具體的課程項目開展研究工作。
從教學實踐中看,盡管多數學生在本科階段已經學習過計算機網絡基礎的相關課程,并且在研究生入學時已經確定了各自的學科研究方向,但在選修該課程時,大多數學生對于如何進行課題研究很茫然,在課程學習中沒有明確的研究興趣;而在面向專題研究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參與程度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因此,如何協調好專題研究的開放性和學生研究興趣之間的關系,啟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是一個關鍵問題。在三年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專題研究教學模式的三個環節
傳統的以教材為主的教學模式在知識體系的開放性、前瞻性方面都有局限性。采用專題研究的教學模式,可以將
該領域的前沿研究和傳統教學體系相結合,提出問題,并從多角度、多方位學習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相互協作,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與學相互促進的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專題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每個專題以基礎理論為綱,結合國內外的相關前沿研究,擴充知識的外延,并將科學研究的方法引入課程教學中。我們將教學過程分解成三個基本環節:授課和閱讀環節、課程項目研究環節和研討環節。
2.1授課和閱讀環節
授課和閱讀環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由于研究生本身存在個體差異,如入學時的基礎不同,專業方向不同等,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各自專業方向的研究課題之前,對課題研究方法和研究興趣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而一些專業課,特別是計算機網絡課程,已經是從事計算機方面研究工作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因此,在授課過程的設計中,一方面從整體把握課程的知識體系和研究熱點,強調知識體系內在的聯系,另一方面,專題選擇應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研究生通常具有明確的學科定位和研究方向,本身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經過各個專題的學習后,能夠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提出研究課題和目標,完成后續課程項目研究環節的任務。計算機網絡作為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很多問題本身并沒有確定的、完備的正確答案。每種新的理論和解決方法的提出都有其適用的場景和假設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根據當前的研究熱點和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點確定若干問題,選擇一些高質量的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進行深入分析。在閱讀環節,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參考論文,完成論文評述報告。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課程項目研究環節
面向專題研究的課程教學中強調引導學生以科學研究的方式自主學習,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中心和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處于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地位。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5],學習過程是一種主動的、知識建構的過程,通過學習者自身經驗的互作用進行動態調整經驗結構的過程。以建構理論為基礎的課程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專題研究、問題驅動,引導學習者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
因此,課程項目研究環節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給定的專題框架下,使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進行課程項目的設計和實現。該環節強調對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養,使研究生在完成課程項目的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2.3研討環節
研討階段是師生互動交流的環節,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各自的課程項目的研究成果,由教師組織大家進行討論。研討環節是對教學過程的重要補充,強調師生的共同參與。由于在前期授課階段側重于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特性,通過組織分組討論和交流,能夠很好體現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和共性,便于學生在討論中進行知識融合。在討論過程中,還可以發現學生基礎知識方面的欠缺,及時進行彌補。另一方面,學生在完成課程項目過程中,有很多創新的思路,通過討論有助于相互交流研究方法和經驗。
3教學實踐分析
在專題研究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參與程度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與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同,對教學效果的檢驗不再是僅僅通過最后的期末考試體現,而是在課程項目研究環節和研討環節都會有所反映,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資源的組織和教學過程的有效管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高等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實踐,我們進行了三個階段的嘗試。
3.1第一階段(2005年)
我們在2005年進行“高等計算機網絡”課程教改,開始嘗試以采用面向專題研究的方式組織課程教學。
在授課和閱讀環節,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采用以教材為主,強調基礎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因此,在第一年的教改中,仍然采用傳統的計算機網絡分層體系結構組織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覆蓋面較寬,在每一層中選擇經典的、有代表性或者是目前活躍的研究方面作為專題。
在授課過程中,在介紹每個專題之前,梳理系統的理論框架,引導學生自主修補基礎知識,拾遺補缺。在計算機網絡分層體現結構框架下,進行專題優化和整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確定問題域:對某些領域的問題進行分解和細化,選取本領域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專題,確定專題的方向;
(2)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討研究方法和解決方案;
(3) 解決問題方法的開放性,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應用新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求解。
專題確定后,通過問題驅動方式給出該專題的研究脈絡,每個專題給出相關的研究論文五篇左右,以經典的研究論文為主,也包括部分前沿研究的最新成果,作為學生課后閱讀的資料。學生可以在每個專題中任意選擇一到兩篇進行精讀。
在課程項目研究環節,針對“高等計算機網絡”課程特點,我們確定課程項目類型可以是文獻綜述、系統設計與實現、模擬和仿真研究等,以便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有適合的選擇。該環節是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過渡,鼓勵學生在課程項目實施中進行交流與相互合作,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該環節的工作主要包括:
(1) 確定課程項目的范圍。首先,教師根據本學科的前沿研究以及課程重點確定若干課程項目專題,選題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包括新視角、新問題、新方法等,同時,具有探索空間和研究難度,并兼顧大多數學生的研究興趣,具有代表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在教與學的互動中有所收獲。
(2) 組織學生開展課程項目的研究工作。學生根據研究興趣組成三至四人的研究小組,在教師給定的課程項目專題范圍中,自行確定具體的研究選題,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提交實施大綱。教師可以進行選題指導,并對研究內容提出建議。在研究選題確定后,小組成員進一步搜集相關參考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并通過分工協作完成課程項目。最后,小組成員根據自己在課程項目中承擔的工作,獨立完成相關研究論文。研究論文內容包括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可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或進行方法綜述和理論分析。
在研討環節,由于課時所限,并且“高等計算機網絡”課程選課人數多,很難保證每個小組都有機會進行課堂匯報,因此,我們采用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即在每個專題的討論中,教師選擇研究工作有特色的小組進行匯報,其他組為評價組,進行提問和研討。這樣,在分組討論中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進行歸納和總結,使討論不斷深化,同時,還需要控制討論時間,按計劃完成討論課的教學階段。
在該階段,我們確定的課程項目選題范圍包括:IP路由技術;IP服務質量;IPv6的研究;TCP擁塞控制;網絡測量和性能分析。從教學效果看,這種采用專題研究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引導學生研究興趣,通過課程項目的研究和討論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
同時,在各個環節也發現一些問題。一是教學內容覆蓋面過寬,由于時間限制,很多內容只能做結論性介紹;同時,由于閱讀論文中經典論文的比例較高,和教學參考書的內容有重疊,使得學生對論文的閱讀目標不明確;教師沒有對學生的論文閱讀情況進行檢查,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研究興趣。
從學生完成課程項目的情況看,選題相對集中,課程論文以一般性技術綜述為主(約占80%)。例如,選擇IPv6專題研究的學生占35%,但課程項目選題及研究內容相似,缺乏自主的、有一定深度研究工作。這是由于一方面,學生對這個領域比較關注,而IPv6網絡的研究工作在國內已經進行了多年,中文參考資料較多,對資料進行簡單的綜合就可以完成技術報告。另一方面,IPv6網絡還沒有得到實際部署,大多數學生缺乏實際的運行環境和使用經驗,研究興趣并沒有真正調動起來,沒有體現出這個領域研究工作的多樣性。此外,盡管教師給出了參考論文,但很少有學生主動對前沿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檢索和跟蹤,反映出有相當數量的同學還沒有掌握課題的研究方法。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在第二階段進行了改進。
3.2第二階段(2006年)
我們在教學大綱的框架下,對教學內容重點進行了調整。在授課和閱讀環節,增加當前活躍的研究領域所占的比例,突出重點的專題,加強對國際前沿研究的跟蹤。對一些內涵豐富的大專題進行細分,縮減專題的覆蓋面,突出研究重點;在課程項目研究環節,增加和學生科研工作相關的自選課題。課程項目的選題范圍包括:IP路由技術;IP服務質量;網絡模擬平臺的應用與研究;TCP擁塞控制;網絡測量和性能分析;在課題研究中遇到的網絡相關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從學生完成課程項目的結果看,選擇專題六(和科研相關)的學生完成的工作很有新意,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討論氣氛活躍。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在課程項目選題方面,個別選題較偏,如選擇專題三的學生僅占2%,表明該專題不適合大多數同學的研究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及時對學生研究興趣進行反饋,確定適當的課程項目選題范圍。
3.3第三階段(2007年)
分析前兩年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和不足,我們在2007年對授課和閱讀環節、課程項目研究環節和研討環節進行了綜合調整。
在授課和閱讀環節,將基礎知識與前沿研究有機結合,突出重點和前沿研究領域;進一步加強對前沿研究的跟蹤,弱化當前不活躍的研究項目,增加閱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選擇近三年相關研究領域頂級會議的論文。2007年度給出參考論文38篇,細分為五個大專題,七個小專題。
與授課進度相適應,安排學生閱讀相關論文并在教師給定的時間段內提交論文評述報告。由于“高等計算機網絡”選課同學人數較多,考慮到不同專業方向學生的研究興趣的差異,允許學生可以在教師給定的專題里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若干篇論文。論文評述報告內容包括分析論文中問題提出的背景,研究方法和理論,以及對論文優缺點的評價等。
同時,加強各個教學環節的過程管理。在授課過程中,穿插論文閱讀和討論,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和學習的積極性。有些學生在論文評述報告中有自己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可以請這些同學在課上進行講解,教師組織大家討論,并進一步分析和點評。教學實踐表明,在授課過程中引入論文閱讀和討論機制,可以對學生的研究興趣進行反饋,及時發現學生關注的問題和專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引導。
本階段課程項目選題范圍為:網絡體系結構和路由技術;IP服務質量;網絡資源管理;網絡測量和性能;網絡服務;課題中與網絡技術相關的研究問題。從教學效果看,本階段學生的課程項目選題的分布領域比較平均(六個專題分別為:21%;11%;13%;17%;12%;26%),并且研究內容很少有雷同,每個研究小組完成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特點。這說明,通過加強學生在授課過程中的研究性和自主性學習,拓寬知識面,使學生對研究專題的理解有了進一步深化。同時,課程項目的完成質量有顯著提高,課題研究工作具有多樣性、創新性的特點,對前沿研究的分析能力有明顯增強。
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有時論文閱讀環節的課堂討論和授課內容的安排不同步,影響授課效果;有些論文難度較大,學生自學困難,需要進行調整;應加強網絡研究中的實踐環節,如系統設計和模擬平臺的使用等。
4結束語
從教學實踐可以看出,面向專題研究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改進,探索實施專題研究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亞敏,胡甲剛. 研究性教學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實施[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0).
[2] 景靜姝,王玉琨,劉鑒汶. 高等院校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 理論導刊,2007,(05).
[3] 謝安邦. 構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
[4] 王根順,包水梅. 論研究生教育中探究性教學的實施[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0).
[5] 薛國鳳,王亞暉. 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評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3,(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ubject-oriented Instructional Pattern
LI Wei,LI Yun-chu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
網絡媒體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設置議程。
網絡媒體通過對新聞的處理來體現其議程設置功能。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認為,網絡新聞處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簡單的“粘貼新聞”;二是“編輯新聞”,即對新聞進行加工整理;三是“組織新聞”,包括形式上的組織與內容上的組織,即進行合理的界面設計,合理的新聞欄目與專題的策劃;四是“解讀新聞”,即對新聞事件或其中的某些環節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進行深度的剖析,釋疑解惑。三、四兩個層次的處理體現了網絡編輯者的主觀性,從而體現了網絡媒體編輯的議程設置的能力。
網絡媒體通過論壇管理體現其議程設置功能。BBS“誰都可以發表”的自由性在帶來優勢的同時,也有其自身的劣勢。雖然BBS能給每個受眾均衡發表言論的機會,但這種無制約的混亂不能使每個人的言論都被別人關注。
網絡編輯對論壇進行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包括刪除帖子、編輯帖子、鎖定帖子不允許回復、將帖子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在帖子列表上方(置頂)、將帖子放在精華區、暫時或永久禁止某個違規賬號在論壇活動等。從網絡媒體對論壇的管理我們可以發現,最終控制論壇討論話題的仍然是媒體,而不是受眾,網絡媒體仍然為受眾設置議程。
網絡媒體通過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實現議程設置功能。網絡在重大國際事件中的報道更是讓網絡媒體在一夜之間占據了網民的心。以新浪網為例,它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伊拉克戰爭”等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一馬當先,為公眾也為傳統媒體設置了議程。
另外,網絡媒體還為重大突發事件另行設置新的主題論壇,以硬性的方式進行了議程設置。它表明:“我希望引導大家在此時討論這個特定的話題。”
網絡編輯通過專題策劃實現議程設置。網絡專題是網絡媒體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通常圍繞某一特定主題或某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事實,在一定時間跨度內,運用新聞各種題材及背景材料,調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圖像等多種表現形式進行連續的、全方位的、深入的報道及展示新聞主題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的新聞報道樣式。由于網絡專題綜合利用了網絡媒體的各種特點,在內容上能對某一主題作較全面、詳盡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網絡的各種表現手法,因而客觀上最能發揮網絡的議程設置作用。事實證明,凡是網站運用了以上手法進行突出和強調的新聞,往往獲得較高的關注度。
如果我們把像上述這樣的媒體自覺、單方面發起的議程設置稱為主動性議程設置方式,那么網絡編輯還通過專題進行雙重議程設置。雙重議程設置是指網絡傳播者和受眾共同設置、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共同設置。主要表現有:
網絡傳播者和受眾共同設置議程。網絡泛傳播把有控制的傳播變為自由的傳播,受眾參與傳播的積極性和客觀物質條件得到空前改善。受眾可以在BBS和BLOG、播客等網絡空間上自由地表達意見,甚至“制造”傳播新聞,極大地影響著網絡專題編輯的議題設置。
傳統媒介和網絡傳播者共同設置議程。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是密不可分的。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其時效性超過傳統媒體,這時網絡新聞成了一些傳統媒體新聞的源頭,它們之間取長補短,互相設置議程。如新浪新聞中心的《媒體聚焦》、《媒體評論》兩個欄目,通過刊載一些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的新聞和評論,造成輿論擴散的“共振”趨勢。其共同設置議程的過程大致是:一家傳統媒體報道――網絡媒體轉載,引起網絡輿論――更多的傳統媒體介入――進一步在網絡媒體上討論――引起社會的關注――影響或改變社會現實。
網絡媒體議程設置的特點、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性增強,他們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受眾可以自主選擇媒介內容,并反饋自己的想法。信息的接收者反過來又是信息的傳送者。另外,反饋的及時性使得大眾媒介向小眾化傳播的方向發展。大眾媒介也可以通過各種受眾研究手段,了解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從而向特定范圍的群體實施“窄播”。互動性的增強和“窄播”方向的發展,使得大眾媒介傳統的一對多的特征變為一對一、多對一。受眾與大眾媒介的關系越來越向前者傾斜,受眾變得也越來越強大。
網絡媒體的出現又為強大的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觀點、提出自己意見的虛擬社區,受眾表達自由觀點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在這個虛擬的社區里,受眾充分體會到信息選擇的自主性及言論的自由性,受眾的主體地位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傳統的議程設置功能隨著網絡媒體角色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它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以一種強效果的模式顯現在媒介與受眾之間。
但是在網絡傳播中,議程設置也并非完全消失。網絡媒體在議程設置中仍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只是其設置議程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網絡媒體的出現使得議程設置出現了新的特點,并對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鄧忻忻:《網絡新聞編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
2.斯蒂芬小約翰[美]:《傳播學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甘露:《淺析網絡議程設置的特色》,《國際新聞界》,2003(4)。
關鍵詞:網絡新聞 多元化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高速發展,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傳播越來越以一種強勢媒體的姿態被人們所接受。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媒體能夠實現新聞的同步直播,這其實可以看做網絡新聞的新形式“文字直播”,即在事件發生的同時,進行現場報道,以文字為載體實現同步直播。另外,網絡媒體在追求新聞的“及時”、“實時”的同時,對網絡新聞的“全時”化觀念有了新的概念界定,即網絡新聞在保障新聞報道時效性的基礎上,還要做一個“全天候”的媒體。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新聞相比較傳統媒體新聞有著更大的競爭優勢。隨著信息的多渠道傳播和受眾對信息的主動索取能力的提高,人們對網絡新聞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促使網絡新聞逐漸走向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專題新聞報道出現
早期的網絡新聞僅是簡單的消息似的報道,然而隨著網絡媒體地位的不斷提升,人們更多地開始從網絡媒體尋求信息,網絡新聞逐漸出現報道的層次性和全方位,不只包括標題、內容提要、新聞正文,對整個新聞事件的背景鏈接更具多元化,對某一新聞事件力求提供多方信息,出現了類似于深度報道的方式,逐漸形成了新聞專題。
網絡新聞專題是網絡新聞多元化的一個重要表征,它以網絡為平臺,運用各種媒體手段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組合或連續報道。網絡媒體的優勢使事件的相關資料、言論、背景的集納更容易。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網絡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開通新聞專題,隨時追蹤事件進展,具有顯著的實時性。專題新聞將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有關信息融合,將分散的信息進行了有機的整合,這樣,既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新聞事件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信息要求,又可以克服受眾在網絡媒體中的信息超載感和時空迷失感。同時,新聞專題的相關信息可以根據需要長時間存在于頁面中,新聞報道得以長久延續,能夠最大范圍地吸引受眾的注意,使信息的傳播更為廣泛。相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絡新聞專題時效性和延時性的特點,使網絡新聞的多元化趨勢越發明顯。
網絡媒體的新聞最初只是簡單的復制,從時效性入手吸引受眾注意,然而在信息過剩的時代,這種簡單復制的新聞處理方式出現了很多弊端。由于在復制過程中對信息的真實性缺乏考證,加之一些網絡媒體只是單純地強調商業利潤,而不重視新聞的其他特性,復制帶來的結果不僅是網絡新聞的雷同化和單薄化,往往使假新聞和不良信息充斥網站。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網絡新聞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受眾的權利。
雖然網絡媒體講究新聞的時效性,但網絡新聞編輯不能做單純的“搬運工”、“粘貼匠”,也應注意對新聞事實的核實和對新聞進行編改,以消除謬誤,方便讀者閱讀。為了提高網絡新聞的質量和可讀性,在復制的基礎上,一些門戶網站率先進入了“加工”組織新聞的行列。組織新聞包括對新聞真實性、權威性的驗證,對于新聞報道中的常規認識和事實性進行解讀。這樣就保證了新聞的質量,對“復制”新聞中可能出現的新聞失實狀況也進行了彌補。同時,通過對原新聞素材的加工提煉,使新聞事實更趨合理、精練,傳播方式也更適合網絡媒體。相對門戶網站而言,經常可以看到,在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方式上,不同的媒體在對原素材進行加工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強調點,最主要的方式即是對新聞標題的加工上。通過別出新意的新聞標題加工,從不同的角度挖掘新價值,制造出吸引眼球的爆點。另外在新聞結構上,多采用倒金字塔結構,按照新聞內容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將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這樣就容易吸引讀者的興趣。
網絡新聞隨著時代的發展日趨符合受眾的信息需求,這主要得益于網絡新聞編輯的方式出現的轉變,從最初的復制新聞到更好地組織新聞,使得現有的新聞資源得到了最大范圍的整合,在爭取獨創性、創新性的同時,使得網絡媒體的個性特征更易被受眾所接受。組織新聞的關鍵在于挖掘潛在信息的內在聯系,并就相關新聞信息進行整合使其出現明確的新選題,最后再對選題進行內容構建,使得新聞報道出現整體性、連續性的特點。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傳統媒體技術革新日益加快,大量的信息過剩,促使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就新聞信息的傳播競爭越發激烈。新聞不只是時效性和真實性的競爭,更多的是新聞深度的競爭和對新聞挖掘方式的競爭。新聞媒體不只是簡單地傳播信息,更需要傳導一種看新聞的思維方式。網絡新聞的多元化發展離不開對新聞信息的個性解讀,需要網絡編輯就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進行深刻的剖析或用超鏈接的方式補充說明新聞背景,利用評論的方式解讀新聞,評論員既可以是網絡編輯記者,也可以是專家教授等人員。
另外,網絡編輯需要注意搜集網友評論,很多事件一開始并不具有新聞特性,然而在新聞自發式、群言式的討論時,他們提供的話題其實也給網絡新聞人建立了一個風向標。網絡編輯對風向標應作出理性的判斷,對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進行論證,若話題的新聞價值得到凸顯,可以采用專題的報道方式,邀請網友發表評論,實現新聞傳受雙方的雙向溝通,使網絡新聞的多元化發展得以實現。
網絡新聞逐漸趨向特色言論和深度報道
“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提出過媒介即訊息的著名論斷,此外,他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論斷媒介即按摩,享受媒介就如同享受按摩。”①網絡媒體帶給受眾的改變是巨大的,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性的方式,受眾多處于被動地位,而網絡媒體則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將傳受雙方拉入了一個平臺,賦予了其平等地位,這樣的結果則使受眾對于網絡媒體信息進行了主動獲取方式,促使網絡媒體必須依據受眾的需要進行網絡新聞傳播。以受眾為根本,直接導致網絡新聞多元化趨勢的加強。
網絡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適合本身傳播特性的網絡新聞形式,即特色言論和深度報道的出現,能夠提供原創性言論的門戶網站會獲得用戶更多的青睞。這也凸顯了網絡媒體在新聞信息傳播方式上的個性魅力,使得網絡新聞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網絡媒體推出自己有影響力的原創評論和深度報道。“如人民網的《人民視點》和《人民時評》,新華網的《焦點網談》以及東方網的《今日眉批》等一系列原創評論欄目”,②這些欄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以簡便快捷、尖銳潑辣、形式多樣為特征的時評,正日益成為新聞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吸引眼球、樹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時評是當下網絡媒體炙手可熱的一個言論品種。它以深刻的思想評說及百姓關心的熱點、焦點、難點、疑點之事為評論重點。對任何形式的新聞媒體來說,新聞報道都是基礎和主體,而新聞評論則是旗幟和靈魂。前者用事實說話,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現實生活,以一種無形的意見引導輿論;后者通過對具體事實的具體分析,析事明理,直接發表意見、闡明觀點。時評的出現,是媒體新聞競爭日趨激烈的一個表現。媒體對某一新聞事件的快速評論,有助于奠定媒體的社會地位,進一步增強其影響力。對網絡媒體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網絡媒體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根據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和網站自身定位,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欄目必將成為網絡媒體在競爭中制勝的關鍵。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媒體較傳統媒體在傳播的時效性上有較大的優勢,然而也必須認識到,網絡新聞在“復制”傳統媒體新聞時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作為網絡媒體應該認識到受眾對多元化信息需求和網絡閱讀方式的變化,尋求適合網絡媒體傳播的新聞形式,使得網絡新聞的多元化發展成為可能。目前而言,相關門戶網站的新聞專題和深度報道、特色評論等具有網絡新聞特性,為多元化的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手段。
注 釋:
①唐圣平:《媒介與人:數字化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媒介》,《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3),第45頁。
②張松:《從受眾多元需求的角度探索網絡新聞寫作》,《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1),第376頁。
參考文獻:
1.雷躍捷、辛欣主編:《網絡新聞傳播概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2.周家群、張惠編著:《網絡新聞與傳播教程》,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羅蘭?德?沃爾克[美]:《網絡新聞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畢耕:《網絡傳播學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一、網絡新聞專題評選標準
中國網絡新聞獎主要是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評選,主要分為五大類,即網絡新聞評論、網絡新聞專題、新聞網頁設計、網絡新聞專欄和網絡新聞訪談。根據多年的評選經驗以及互聯網的發展等情況綜合衡量,中國對網絡新聞專題的評選標準有五個方面:1.主題重大,特色鮮明;2.容量大、采集廣,更新快;3.交互性強、表現形式多樣;4.頁面結構清晰、邏輯分明、布局合理;5.頁面設計新穎美觀,富有特色,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1]。國外針對網絡新聞獎的評選,歐美學者Jankowski和VanSelm于2001年提出了8條標準,之后的Robinson又提出了16條標準說,歸結來看主要為以下8條:1.超鏈接的使用,以提供更多的信息;2.各種服務功能的有效使用,如站內外搜索和訂閱等,有的還有游戲和問答功能;3.注重多媒體的運用,尤其是圖片、音頻、視頻、flash技術等;4.注重在線用戶的互動討論;5.信息的更新要及時有效;6.用戶的反饋情況,如民意測驗、組織在線投票等;7.傳統新聞媒體新聞的消融;8.線上線下新聞服務的融合[2]。
二、價值導向下的一致性
幾乎所有的評選標準都帶有一定的價值導向,網絡新聞獎的評選也不例外。當然,一些普適價值在世界各國都是通用的,所以,中外的評選標準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一)信息更新快,內容豐富作為信息爆炸時代的有利工具,互聯網的發展為快速傳遞信息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網站的每一個專題內容大多是新近發生的重大或者具有影響力的事件。用戶急切通過網絡新聞專題的形式快速、全面地掌握事件的最新發展變化情況。所以,信息的及時更新和內容的豐富性成為評選的重要標準。
(二)多樣性的表現形式,運用圖片、音頻、視頻、flash等多媒體方式紙媒體時代,由于版面的限制,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和圖片獲得專題信息;廣播媒體只能通過聲音傳輸信息,而電視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影像資料再現的生動畫面獲得當時的情況,但是文字的閱讀受到了限制,聲音轉瞬即逝,不能為用戶自己掌控;到了互聯網時代,用戶成為掌控主體,專題新聞運用多媒體的方式,不僅為用戶全方位解析新聞內容提供便利,還使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觀看方式。運用多種表現形式滿足用戶的需求成為中外共同的評選標準。
(三)網頁頁面設計美觀,內容安排合理好的網絡專題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再好的內容,若是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布局,給用戶的視覺感受只能是一團糟。用戶在瀏覽頁面時,首先看到的是網頁設計情況,然后才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查看內容。所以,頁面的視覺吸引力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標準。
三、社會發展程度下的差異性
由于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價值觀念、網絡技術等發展程度的不同,評選標準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一)選題的政治性強弱綜合中國新聞獎中網絡新聞專題的獲獎情況看,中國在專題評選方面帶有較強的政治性。獲獎作品中大部分是直接與政治生活掛鉤,尤其是與中央和地方兩會相關的作品最多。即使有少部分作品是關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也和當前的政治活動或政治導向有一定的關聯,如第21屆中國新聞獎網絡專題部分獲得三等獎的“信義兄弟,接力送薪”,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注:以下所舉中國新聞獎的例子均為第21屆網絡專題部分的獲獎作品)。還有一部分作品是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報道,如抗災類(網絡專題三等獎作品“眾志成城、搶險救災—甘肅舟曲山洪泥石流報道專題”)、紀念性活動類(如一等獎作品嫦娥二號探月全景報道)。總體說來,中國的評選更加注重政治性、經濟性以及少量的文化內容(三等獎作品“上千龍,品京味兒年”)。國外獲獎的網絡專題類作品從選題上看,一部分是關于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比如海地地震、印度洋海嘯(2010年EPpy獎作品“SurvivingtheTsunami”)、石油泄露等。也有一部分是有著很強政治性的作品,即使是帶有政治性的作品,也都是憑借其獨特的報道方式或者別具一格的內容。并且專題作品選題不僅限于此,涉及的范圍非常廣闊,包括了社會生活的一些細小方面,涉及科技、環境等,如2010年網絡新聞獎(TheOnlineJournalismAwards)獲獎作品“Technology”就專門介紹的是一項新科技的成果以及該發明給人們帶來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的TheEPpyAwards獎的獲獎作品“Legacy”是關于為去世的人發表訃告的專題,在該作品中,網友可以公布訃告,還可以在線開展一些紀念活動,還有專家給予建議與安撫,人性化十足,這在中國獲獎作品中幾乎是沒有的。相比較而言,外國對作品內容的考慮,更加注重其創意和實用性。
(二)作品服務功能的完整性從中國的獲獎專題來看,他們大都起到了引導輿論的作用,尤其是對先進個人的專題報道中,主要是為了宣傳他們的優秀事跡和道德品質,鼓勵人們學習,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是,在新聞專題的網頁中站內搜索、分享、郵件和訂閱等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如在三等獎作品“信義兄弟,接力送薪”的頁面中,就沒有站內搜索的功能,該專題可以與國內微博運營商展開合作,建立微博分享功能,方便網友通過微博分享此信息,將其精神更快速地傳達出去。相比較而言,國外的獲獎作品更加注重服務功能。這些作品存在的本身就是為了快速、方便地為人們提供新近發生的信息,基本上無價值導向的功能。而且,每一作品的網頁中都有這些基礎的服務功能。
(三)反饋調查的重視程度通過用戶的討論版塊可以看出對用戶意見的重視程度。中國的作品雖然重視與用戶的互動,大多數的作品中都有專門的用戶討論版塊,用戶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鮮少看到網站對用戶意見的反饋和后續的反饋效果。在國外的網絡新聞專題中不僅會開設大篇的版塊供用戶討論和互動,還非常重視對用戶意見的反饋。通過這些反饋意見來改進自己的服務和各項功能,尤其是通過民意測驗、調查問卷以及在線投票等方式及時展開對用戶的調查,簡單有效,可以及時得到意見的反饋。如2010年巴頓獎(TheBattenAwardsforInnovationinJournalism)獲獎作品“TheObameter”就開展了關于奧巴馬總統在大選之時對國民許下的政治承諾的調查,任何用戶都可以參與調查,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調查成為政府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