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1: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創新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盡管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的科技進步顯著,并帶動了產業創新發展,但總體上看,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薄弱,在體現產業向高端、綠色發展的纖維材料,高品質及高技術紡織品創新設計與開發,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生態染整技術,高端紡織裝備以及應用電子、信息、自動化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產業等方面仍有待加快發展。
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正處在由“大”向“大而強”轉型的攻堅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說:“紡織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由‘大’轉向‘大而強’,并在部分領域引領世界,是今后5年 -15年我國紡織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而持續的科技創新將成為紡織產業新一輪發展的核心?!?/p>
立項初衷
為對未來5年-15年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進行戰略布局謀劃,以支撐我國紡織產業由大轉向大而強,中國工程院作為為國家提供戰略咨詢的學術機構于2012年底設立“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2016-2030)”重點咨詢研究項目,并于2013年啟動項目研究。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2016-2030)”項目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向《科學家》記者說:“我們在兩年前針對建設紡織強國這個目標,結合國家‘十三五’的發展規劃,制定了一個中長期的研究計劃。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對紡織產業進行戰略性研究,創新驅動發展也是本項目的亮點所在?!?/p>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2016-2030)”重點咨詢研究項目組由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材料工程學部13名院士和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江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北京服裝學院、蘇州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西安工程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紡織設計院等高校及研究單位、企業等130余名教授、專家組成。項目包括8個子課題組、1個顧問組和1個綜合組。8個子課題組的研究領域分別為纖維新材料技術、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生態染整技術、現代服裝產業技術、產業用紡織品技術、高端紡織裝備技術、紡織信息化技術、紡織產業經貿與管理運營技術。
據蔣士成院士介紹,最終確定項目的依托方為東華大學,是因其在國內紡織行業特色高校中占有一定優勢,東華大學學科相對健全,纖維材料、紡織加工、染整、紡織機械、服裝、紡織信息化以及紡織經貿管理等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
研究歷程
“該項目的研究更是為了向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門在紡織行業管理方面提供橋梁,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及所屬的各個專業委員會等提供‘十三五’紡織產業科技創新布局的參考資料。”蔣士成院士說:“通過這個課題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對國際、國內紡織產業的科技狀況進行了梳理。兩年多來,課題組查閱了370多篇文獻資料;對紡織企業高層技術人員開展了科技創新情況問卷調查;分4次深入浙江、山東、福建、江蘇、上海等36家紡織企業及紡織集聚區進行現場考察、座談咨詢、調研代表性企業發展概況、技術創新,制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瓶頸等。對比分析差距,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將來的戰略重點應該放在哪些地方,把科技創新路線都進行了梳理?!?/p>
蔣士成院士介紹道:“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項目組通過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等高層平臺,了研究項目的初步成果,同時也聽取了各方意見,不斷地完善相關研究結果?!?/p>
如蔣士成院士所說,2014年5月17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的第180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對項目研究內容進行研討。在那次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就結合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16-2030)”初步成果,從我國紡織產業發展地位、我國紡織產業科技現狀與問題、紡織產業主要領域科技發展趨勢、紡織產業科技創新戰略需求、面向2020年和2030年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定位與目標、發展重點、重大專項建議、政策措施建議等八個方面,作大會主題報告《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
成果
2015年該項目最終形成了一份約30萬字的研究報告,并在5月16日舉辦了成果會,從七個角度公布了研究成果。
關鍵詞: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
1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
1.1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的主要特點和趨勢
科技的發展推動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在這樣的過程中,其技術創新體現出了以此幾種特點:首先是投入成本較高,目前的農業信息化科技創新主要是以高科技為依托,在實際的技術創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來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另外是開放性,與傳統的農業發展不同,現代農業與各個行業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相互滲透。差異性,在對農業信息化技術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實際的要求和需求之間具有一定的矛盾,這就體現出了農業技術創新的差異性[1]。最后,科技的不斷發展,使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創新具有鮮明的移動互聯特征,體現出了集成化、網絡化和系統化的發展模式。針對其主要發展趨勢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術的支持下,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將重點從基礎建設逐漸轉移到了資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另外針對產業的信息化發展,逐漸將傳統的單一環節信息化科技創新,轉變為全產業鏈的信息化科技創新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的服務方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
1.2主要發展策略
在對現代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利用中可發現,對其技術進行創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這樣幾個階段:首先是農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進行開發和研究,并且對配套技術進行研發,這一階段的資金主要由政府來進行投入。第二個階段是通過政府、相關院校和企業的共同參與,來對農業信息技術進行建設,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引導。在最后一個階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發展新型技術和產業,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企業作為信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發揮了主體地位的作用。
2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
2.1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在目前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中,其整體精細化程度不高,常常會出現農業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情況,針對農業種類的不同,需要對全球定位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監測系統和網絡管理系統進行整合,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農業生產精準作業體系,進一步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2]。
2.2數字農業
數字農業主要指的是提高農產品加工運輸方面的自動化程度。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農產品的加工運輸和儲存成為了目前農業發展中重點關注的內容,這樣的數字農業主要包括對農產品智能加工設備的開發、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自動化控制、對其冷鏈的運輸控制。這樣的數字農業技術能夠進一步對農產品進行開發。
2.3農產品電子商務
農產品電子商務主要指的是農產品的交易信息化,針對目前農產品交易過程中信息流通不通暢等情況,需要在相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建立符合當地農業特色的電子商務平臺和農產品交易系統,以此來提高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過對農產品數據庫的建立,對農產品交易的各個環節進行開發和創新,并且與相應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務機構進行協作開發,將手機和電腦等移動終端接入到農產品的交易過程當中,以此來對農業電子商務創新體系進行完善[3]。
3結束語
結合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需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針對數字農業、精準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進行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崢,張鵬飛,黃志文.省域現代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創新研究[J].軟件導刊,2014(12):7-9.
[2]劉世洪.生產經營信息化是農業科技創新方向[J].農經,2012(12):10.
1.1內涵定位
區域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指擁有豐富的農業科技資源、較多的科研創新成果、先進的院所制度體系和優良的科技創新環境,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科技支撐引領有力,在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特定生態類型區的科技創新具有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地市級農科院所與高校、企業等之間在長期合作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從省內來看,區域創新中心在河南省農業科技發展中處于領先位置,能夠主導區域農業創新發展方向,引領區域農業創新發展進程。從全國來看,區域創新中心積極參與國家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在國內農業科技領域有一定話語權、在某個領域有主導權,能夠體現河南省的農業科技實力和競爭力,對全國農業科技發展具有一定影響。
1.2基本特征
1)技術原創性。區域創新中心是河南農科系統的技術創新高地,在應用研究、關鍵共性、社會公益和高新技術研究等領域取得一定突破并持續推進,在區域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2)創新集成性。區域創新中心不能局限在農業技術創新領域,而要順應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加強科技創新統籌協調,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銜接配套,提高創新驅動發展的整體效能。3)示范綜合性。區域創新中心是區域科技創新排頭兵、學術研究主陣地和科技進步主渠道,能夠加快構建完善創新治理體系,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了一套有活力、有效率、可復制和可推廣的體制框架和制度創新成果,在河南農業創新發展中能夠發揮示范引領作用。4)區域主導性。區域創新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創新要素,在全省農業科技資源總量中占有較大比重,是河南省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的重要主體,是河南省搶占農業科技發展先機的骨干力量,在全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占重要地位,引導著區域農業創新發展的方向和進程。5)影響全國性。區域創新中心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重要成員,是地方參加國際國內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的橋頭堡,在全國農業科技格局的形成和演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3主要功能
1)服務和示范功能。這是區域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域創新中心是地方政府指導農業生產、推動科技進步、增加農民收入和維護糧食安全的參謀助手,要適應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和現代農業大省的戰略需求,突出服務和示范的功能,加快形成創新驅動區域農業發展的格局,不斷開創農業發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2)支撐和引領功能。這是區域創新中心的保障功能。支撐功能體現在:一是為區域農業科技決策、科技基礎設施、農業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提供智力支撐;二是為發展技術密集、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生態健康、環境友好、產業集聚和經濟高效的區域農業提供技術供給和創新成果;三是為周邊區域和南北過渡帶的農業發展與技術進步提供智力資源、技術供給和科技成果。引領功能體現在:一是發揮區域主導作用,引領區域農業創新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成為全省重要的產業技術源頭創新基地;二是發揮創新體系優勢,協同創新,形成“前沿科學—變革技術—產業示范”三者互動的科技創新價值鏈;三是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成為全省農業科研創新文化的重要引領者;四是參與科技競爭合作,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和發展先機,為提高全省農業科技競爭力和影響力作出貢獻。3)集聚和融合功能。這是區域創新中心的基礎功能。創新要素、創新主體和創新成果的高度聚集,要求區域創新中心具有很強的融合功能,能夠克服創新活動中存在的“碎片化”問題和“孤島”現象,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提高全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4)輻射和帶動功能。這是區域創新中心的衍生功能。體現在:一是科技基礎設施為區域提供服務;二是示范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三是創新要素向周邊地區和相似生態區輻射溢出,創新成果得到轉化應用和產業化;四是創新文化對其他區域具有啟發借鑒意義。
2豫南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基礎
2.1科研機構
信陽位于南北氣候過渡帶的中心,是農業大市、河南糧倉。涉農科研機構主要有信陽市農科院、信陽農林學院、信陽師范學院及部分企業。信陽市農科院是國家主要農作物重要的中間試驗基地和生態育種基地,設有水稻、茶葉、小麥、油料、資環、植保和作物栽培7個研究所,建有國家產業技術體系水稻、小麥、油菜、茶葉和紅麻試驗站,農業部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和無性系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等國家級科技平臺;省秈稻、茶葉工程中心,水稻遺傳育種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發基地和產業技術體系水稻、小麥、食用菌試驗站等省級科技平臺;設有油菜遺傳育種、稻茬小麥高產優質高效綜合技術研究、水稻育種、茶樹遺傳育種與生態栽培省重點創新團隊和省茶學博士后科研創新團隊。在“十一五”全國地市級農業機構綜合實力評估中,排名第37位。信陽農林學院設有水稻、茶葉、水產養殖等6個研究所,建有信陽毛尖茶產業工程技術中心、博士后研發基地和豫南植物有害生物綠色防控院士工作站。信陽師范學院建有種群生態模擬與控制院士工作站、大別山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中心,與中國林科院共建大別山種群生態模擬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信陽農業領域共有院士工作站2個、省工程中心8個、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個和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個。
2.2科研成果
2006~2013年,信陽先后承擔實施國家科技計劃項目35項,省級科技計劃237項,爭取經費6379萬元,育成和推廣農作物品種30個,獲得省科技進步獎50項,其中,二等獎16項,三等獎34項;專利申請量3120件,專利授權量1300件,申請量和授權量增幅全省領先。
2.3產業帶動
面向農業產業技術示范縣區、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種田大戶,創建了一批規模示范基地。建成高標準糧田50.8萬hm2,催生農民專業合作社6363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39家,家庭農場2144家。流轉土地31萬hm2,占耕地總面積54.5%。糧食總產從2005年的42.25億kg提高到2013年的58.57億kg。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農業機械化率達到62%,科技貢獻率達到50%。形成了一批關聯度高、成長性好和競爭力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科技創新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步顯現。
3豫南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模式特點
3.1節點優勢
信陽市農科院是信陽唯一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是河南省農科院第一個授權掛牌的區域分院,是國家和省農業科技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先后加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部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體系、國家稻米精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省茶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型肥料技術創新聯盟和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積極策劃和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任務。以信陽市農科院為主導,有助于把基礎性研發、應用型研發和產業化轉化連接在一個紐帶,構建起樞紐型農業科研組織體系,提高區域農業創新水平和產品供給能力。
3.2學科優勢
致力于應用技術學科研究,這既是地市級院所區別于國家和省級農科院所及高校的鮮明特點,也是體現地市級院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信陽市農科院長期聚焦南北過渡地帶農業科技,聚焦區域農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建立了覆蓋信陽主要農作物的應用技術學科布局,是信陽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依托。與生產發生緊密的聯系,既是信陽市農科院的學科傳統,也是信陽農業科研的重要優勢。
3.3陣地優勢
盡管農業科研機構日益多元化,但農業科研的主體,尤其是地方農業科研的主陣地仍然是農科院所。作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信陽市農科院是指導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維護糧食安全的參謀助手,長期發揮著全市農業科技創新排頭兵、農業學術研究主陣地和農業科技進步主渠道的職能作用,以信陽市農科院為主導,有助于發揮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相對集中的優勢,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效率,加快區域農業科技進步。
3.4體系優勢
農科院所的核心競爭力還體現在它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體系優勢。農科院所是一個系統、一個體系。農科院所的科研范圍、對象和內容等有明確的層級分工,各層級之間存在著業務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這一點與高?;蛘咂髽I有很大的不同。隨著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農業科研系統與農技推廣體系呈現融合發展的趨勢,農科系統的整體功能不斷增強,體系優勢和資源配置功能進一步彰顯,會進一步鞏固其在區域農業科研領域中的核心競爭力。
4建設豫南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任務
豫南創新中心是河南省政府、河南省農科院賦予信陽及信陽市農科院的責任定位,應該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上級對信陽的要求上來,努力克服創新資源貧乏、科研產出不足、平臺層次不高和高端人才匱乏等短板,增強創新資源的集聚力、創新成果的影響力、現代農業的引領力、創新環境的吸引力和區域創新的輻射力,建設學科、隊伍、條件、管理和成果一流的區域創新中心。
4.1做好制度體系建設
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爭取在編制范圍內自主調整學科和內設機構。健全和完善以院所長負責制為主導,黨委(支部)的政治核心為保障,院學術委員會、職代會為基礎的現代院所管理體制,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4.2做好規劃編制工作
根據區域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服務需求,凝練重大科技任務與重大命題,制訂一個科學合理、落地可行的區域創新中心規劃。
4.3做好學科發展設計
以學科建設為主線,引領科研任務和院所建設,系統設置研究所內部機構,加快學科團隊和創新機制建設,建立“服務產業、科研創新、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四位一體的創新范式。實施“增強特點、加強交叉、擴大覆蓋、助強扶弱”學科發展戰略,以“研究方向”為單元,針對科技前沿和產業需求,明確“十三五”的研究選題、創新目標和考核指標,持續攻關。
4.4做好重大項目設計和成果培育
強化產業技術攻關和應用,扎實推進一批重大項目的立項與實施,建設團隊協同攻關與個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項目體系,加強品種、材料、技術、專利、標準和論文的產出,實現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
4.5推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研究示范
加快推進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深化與地方政府、推廣部門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合作,構建農藝與農機相協調的生產技術體系,深化院縣合作,推進農業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研究示范,著力打造區域農業的升級版。
4.6加強科技創新載體建設
著力構建具有創新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創新平臺體系,堅持用平臺夯實科研基礎,用團隊推進科研創新,用課題帶動科研深化,用管理提升科研質量,用機制激發科研動力,用轉化打造科研品牌,不斷提升信陽農業科研事業的顯示度、話語權和影響力。
4.7加強創新人才團隊建設
堅持引進和培養兩手抓,讓人才能夠脫穎而出。以構建科技服務新格局為重要目標,依托重大項目攻關、優勢學科建設和重大平臺建設,建立省級重點創新團隊,創建以團隊為基礎、持續穩定支持為特征的科研組織模式,打造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的骨干節點。
4.8加強協同創新能力建設
強化與中國農科院和相關高校的協同創新,提升應用基礎研究水平;發揮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節點作用,強化與省農科系統的協同創新,加快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步伐;強化信陽農科系統的協同創新,集成農作物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并推廣應用。強化科研項目和科研過程的上下游貫通,使科技創新從研發到成果產業化形成一個流程順暢的有機整體。
5建議
5.1實行省級統籌
區域創新中心隸屬省農科院,事業費、科研經費由省農科院核撥管理,實現管理主體和財政保障重心的“雙上移”。要推動全省農業科技資源融合發展,提高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撐能力和服務能力。
5.2加大創新投入
以國家對農業科技的基礎性、公益性和社會性定位為基礎,實行公共財政向基層傾斜、公共設施向基層延伸、公共服務向基層覆蓋的方針,把基層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著力解決農業科技經費短缺問題,省財政單獨設立農業科研預算,使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等環節都得到財政的穩定支持。
5.3設立平臺專項
設立區域創新中心平臺條件建設專項,從實驗研究體系、共性技術體系、產業技術體系和創新服務體系等層面推進平臺建設,加強科技平臺建設、更新、改造和運行經費的統籌協調,加強平臺與學科、人才、團隊和項目的結合,拓寬區域創新中心及其科技人員的發展空間。
5.4整合創新力量按照成建制、成系統形成創新
10月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全省人才工作會議”在成都新華賓館隆重召開。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等領導出席會議。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各地市州書記及組織部部長共計300余人參加會議。會議由省委副書記劉國中主持,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宣讀了省委、省政府《關于授予王有治等18名同志首屆“四川杰出人才獎”的決定》。
“四川杰出人才獎”是經中央批準,且由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將原“四川省杰出創新人才獎”與“四川杰出人才表彰”合并而成。首屆“四川杰出人才獎”評選活動由四川省委、省政府牽頭舉辦,通過各地各單位層層推薦遴選、省直部門和市(州)初評、組織資格審查、專家評審、實地考察、綜合把關等程序產生,三年一屆。表彰全省范圍內各行各業涌現出來的一批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促進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作出杰出貢獻,在科技創新、科技創業、管理創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產生重大效益、具有重大影響的優秀人才。
20余年來,王有治專注于有機硅密封膠的研發與創新,其創辦的成都硅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引領中國有機硅橡膠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王有治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1項,省市科技進步獎17項,擁有科技成果鑒定15項,其通過自主創新推出的系列高性能產品已在國家重點工程及多個行業領域等關鍵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其開發的系列高性能有機硅密封材料2013年至2015年累計銷售額14億元,利潤3億元。王有治還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建成國內第一條全自動生產線,首次實現了室溫固化硅橡膠清潔生產,主導了中國有機硅橡膠行業產業化進程。作為全國建筑幕墻門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王有治主導和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0余項,引領了行業健康發展。作為企業技術中心負責人,王有治明白,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把握全球有機硅材料發展方向,結合行業發展趨勢,為企業制定新的技術創新發展戰略,才可以更好地引領企業乃至行業創新發展。
【文獻標識碼】 D
【文章編號】1671-3362(2016)11-0034-01
1 機電一體化技術概述
1.1 機電一體化淵源
機電一體化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領域,其起步發展較晚。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其逐漸與傳統的機械技術交匯融合,形成了早期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此后,以微型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向機械工業領域滲透,機械和電子已不再彼此分離。新形勢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展現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著機械工業技術革命的前沿方向。新環境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已經綜合了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傳感測試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接口技術及軟件編程技術等群體技術,正朝著以實現高功能、高質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諸方面技術要求的最佳功能價值系統工程技術方向發展。
1.2 機電一體化技術現狀
機電一體化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的技術水平。特別是隨著機電一體化越來越成為制造產業發展的主導,其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工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須對其發展給予足夠重視。目前,引領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前沿的主要是美日及西歐國家。日本在智能傳感器、智能工業機器人及柔性制造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西歐則在研發集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生產及管理于一體的柔性系統,以實現制造業的機電一體化。美國也在更新自己的裝備制造產業鏈,發展實現設計—生產—質量控制一體化的新型加工技術。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在機電一體化技術方面存在底子薄、基礎差和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但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自主創新發展,目前我國在先進數控技術、工業自動化控制儀表等多個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 新時期機電一體化技術展望
機電一體化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多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其處于制造技術的發展前沿。近些年來,在微電子技術及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推動下,新時期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呈現出智能化、系統化、微型化等新的發展趨勢。
2.1 機電一體化技術智能化趨勢
隨著機電一體化技術與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其也越來越表現出智能化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工業生產加工領域,需要機器完成更加復雜困難的任務。這就要求機電產品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夠獨立的進行推理判斷、自主決策。智能化的發展主要與機器人技術聯系緊密,隨著模糊數學、神經網絡、灰色理論、心理學、生理學和混沌動力學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將更好的取代人,使社會的生產生活變得更加簡單便捷。
2.2 機電一體化系統化趨勢
機電一體化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其發展不是孤立的。它是隨著社會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完善的。特別是依靠計算機技術和通信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能夠不斷吸收融合其他加工制造領域的先進技術,實現自身的體系化發展。未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將更加開放、更加靈活。通過開放式的總線結構及豐富的擴展接口,機電一體化可以將機械、動力、環境及人等各因素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這將極大釋放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潛力,增加其應用的對象范圍。
2.3 機電一體化微型化趨勢
微型化是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另一重要發展趨勢。隨著工業生產加工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需要在微小的尺寸上進行更加精細的加工。這就要求相應的加工設備能夠微型化。同時,微型化的設備不僅占用空間小,而且能夠集成實現功能的復合擴展??紤]到各種微型機器人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將更加普遍,傳統笨重的機械電子設備將朝著小型化、輕量化、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方向發展。機電一體化中具有智能、動力、運動和感知特征的部件也將逐漸朝著微型化的方向發展。
3 結論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也得到了長足進步。在新時期新環境下,機電一體化技術創新發展表現出智能化、系統化和微型化的發展趨勢。相比過去,機電一體化技術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創新驅動戰略;農業環境;科技創新;現實需求;方向;途徑
中圖分類號 X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46-02
Agricultural-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Innovation-drive Strategy
WANG Nong ZHOU Li WANG Yue-hua YAN Li-jin WANG Qian
(Agro-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stitute,MOA,Tianjin 300191)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innovation-drive strategic is a new problem faced in new period,combining the practice,focu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the realistic demand of innovation of the agro-environmental was analyzed,goals,direction and approach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novation drive strategy;agricultural-environ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ality demand;direction;way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農業環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農業環境科技創新也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創新發展驅動戰略是新時期我黨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積極探索基于創新驅動戰旅下的農業環境科技創新也是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1 農業環境科技創新發展的現實需求
1.1 農產品安全離不開良好的農業資源環境
農產品是人類社會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石,也是農業生態資源環境凝聚人類勞動的重要產出。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農產品的安全,特別是是數量和質量安全的普遍關注,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生產安全、健康、高質量的農產品必須要有良好的農業環境資源作為基礎支撐,科技作為第一生產要素和第一生產力將在生產中發揮積極作用,借助科技創新的手段,進一步提升農業資源環境的利用效能,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安全成為必然要求。
1.2 實現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業環境科技的支持
農業既是國民經濟的常規支柱產業,也是高風險的產業。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既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改善或者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支撐是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面臨的科技問題,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選擇。在當今社會發展中,農業環境科技創新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方面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提高農業科技裝備水平,減少農業經濟發展的不經濟性,減少農業環境污染事故,降低環境經濟損失,從而提高農業生態資源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農業環境科技創新活動也是促進經濟活動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新技術推廣、新設備研發、新的生產管理方式等變革都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促進和提高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增強農業農村的發展活力,也離不開農業環境科技的支撐。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保障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環??萍及l展水平的飛躍,需要加快農業環??萍紕撔拢瑩屨贾粮唿c。
1.3 農業環境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創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科技創新為更多的環境技術應用、成果轉化與推廣示范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支撐。
農業環境科技創新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高質量的農業環境和資源是農業良性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從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我國農業環境質量整體良好,但局部污染嚴重。農業環境污染問題也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從全球化來看,農業環境問題沒有國界。農產品質量問題、土壤污染問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問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問題等涉及農業環境領域的問題普遍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而伴隨引起的次生態問題、社會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警惕。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廣大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普遍提高,解決好農業環境問題,為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服務,提升農業生態保護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廣大民眾的熱切期盼。加強農業環境科技創新是解決好上述問題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必將成為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保障,也是落實黨的十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新理論的具體實踐。
2 驅動發展戰略下的農業環境科技創新目標與方向
2.1 農業環境科技創新的目標
提高農業環境科技的創新能力,滿足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提高解決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環境科技難題的能力,進一步發揮科技優勢,改變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發展模式,緩解和解決環境與生態壓力,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為實現農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服務。
2.2 農業環境科技創新的方向
隨著人類對農業環境問題的深刻認知,從人類保護中心主義逐漸轉向生態保護――人類中心主義,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注重保護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實踐過程也逐漸有意識地消減科技發展帶來的一些副作用,農業產業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產業活動,而賦予農業則有更多功能,在注重農業生產功能的同時,也在關注和發展農業的生態功能,維持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功能、抗災減災功能等,把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緊密聯系在一起,把人類的生產、生活等活動置于環境保護的大范圍,大致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行業領域引導型創新研究。從污染防治的角度來看,以單一環境因子的研究向復合型多因子研究深化;從外源性環境影響向內外源環境影響深化;從早期的工業三廢、化學投入品等對農業環境影響的研究;從保護人類保護主義、生態中心主義向保護人類――生態中心轉變的研究;從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自身平衡、再造平衡到既要保護生態自身的安全,也要保護環境中的人類生存安全、健康安全的研究等。二是從邊污染邊生產到邊生產邊治理。從使用生態環境資源價值的角度來看:資源保護的有效性得到共識,生態哲學、環境哲學、生態道德、環境道德、環境倫理等學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實現蓬勃發展,使人類從不同的哲學角度來分析生態環境的存在價值、使用價值,從而從人類行為的規范上起到一定的自我約束。從經濟學發展的角度上,生態環境資源的價值認可和資源保護的有效性得到實踐。從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研究到提高單位面積資源利用效率,從生產過程的全程監控到消除環境的不經濟性,減少環境生態資源的損失(包括自然和人為因素),從而提高生態資源的有效使用價值。特別是農業生態環境的修復性保護,包括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控制,從產地到餐桌的一系列控制技術的應用。三是從研究到實踐應用的創新。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本原則的使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大量創新型技術的組裝和實際應用結合,產生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效應。解決了農業生產面臨的資源短缺、利用效能低下、農業環境污染頻發等問題,從生態和技術角度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建立一系列實用技術推廣的培訓體系和示范、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農業的操作規范、標準和設施,實現從研究到生產實踐的產業鏈條驅動,突破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關鍵技術瓶頸。
3 基于驅動發展戰略下的農業環境科技創新途徑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眼于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發展,真正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和功能??萍紕撔抡强茖W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協同演進下的一種復雜涌現、共同演進的產物,通過各學科門類集成創新和各學科間的協同創新,從領域上進行體系化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強農業環境科技創新有利于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效能和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持續的支撐作用。通過科學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運行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3.1 以研究為先導的知識理論創新,為提升、保護和科學開發利用生態環境資源提供理論依據和支撐
以農業環境科學研究為依托,追求探索農業環境科技領域的未知領域,以理論創新為主要標志,旨在突破理論的束縛,為理論體系的創設創造構架。比如探索環境物質元素的遷移轉化規律、物質元素在環境中的物化生理性狀變化、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變遷與異化、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規律研究、農業環境資源的承載力研究等,探索農業環境領域的一些理論和方法,為提升、保護和科學開發利用生態環境資源提供理論依據和支撐[1]。
應對上述的創新需求,應以開放、協作為總基調,進行科研組織模式創新,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突出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的優勢領域和亮點,同時加強相關項目的建設,從研究體系上設計和配置項目,引導廣大科研人員進行知識理論創新,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3.2 以應用為基礎進行技術創新,以提高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效能,降低環境(生態)污染,避免環境或生態問題,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以解決產業重大需求和科技問題為導向技術應用創新,瞄準解決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農業環境問題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環境可持續開發功能,更加注重農業的多元化功能,特別是以技術裝備提升農業環境質量,確保農業生產正常運轉,以提高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效能,降低環境(生態)污染,避免環境或生態問題,確保生態環境安全[2]。如土壤污染修復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模式。
應對上述的創新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國家應加大資金、政策等投入,建立農業環境應用技術的推廣體系,加大和加快農業環境友好型技術的推廣、示范,加強技術鏈條的集成,以自主創新為標志,通過一批試點示范建設,帶動和輻射,形成產學研一體化,以技術聯盟、產業聯盟帶動的環境技術應用、推廣和傳播體系。
3.3 以信息化為核心的管理創新,為農業環境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由于農業環境與生態問題普遍受到各界關注,農業環境科學領域也成為科技市場競爭的熱點之一。農業環境管理面臨著大量的數據和信息,如何從這些海量的大數據中找出潛在的規律,加強動態數據的監控和研究,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技術性預見,以信息化高科技手段進行農業環境保護管理的創新,也符合我國國情和“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信息化帶來農業環境科技管理決策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科學化,也促進提高管理執行力,使大量的農業環境科技活動更加貼近農業生產活動的實際,更加注重農業環境工作規律,更加注重農業環境科技的內涵開發和利用,實現農業環境科技管理的頂層設計和項目全鏈條式設計,加強農業環境領域各類信息的高度融合、整合和聯動,以信息化為手段,以第三方為管理平臺,以創新驅動發展為終極目標,不斷完善國家農業環境科技立項、審查和社會公示,提高項目研究和應用的實效性、創新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科研工作的過程監督[3]。
同時,大力加強信息化條件下的科技管理創新,創導建立以解決問題和重大需求為導向的科學研究、技術應用體系,進一步深化和改革創新評價機制,使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盡可能地克服科技與經濟建設“兩張皮”、科技成果展示度不高的問題,避免單純以發表高水平論文,特別是以SCI論英雄的局面。建立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讓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政府充分發揮引導、調控、支持等作用,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合理科學的研究工作中,發揮好引導導向作用;建立科技創新的協同機制,以解決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封閉低效、研發和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等問題。
3.4 適應新常態下的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我國農業環境領域科技發展起步較晚,隨著國家和廣大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對農業生態安全、農產品質量等的不斷重視,農業環境科技領域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環境科技領域是當展起來的新型學科領域,涉及多個領域交叉融合、多個部門的分段管理,適應新常態,積極應對國際農業環境科技的發展趨勢,必須提高我國農業環境科技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就要必要對現有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防止出現“九龍治水”的局面,加強科研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打破結構性缺陷,即以學科為統領,以解決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科技問題為出發點,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重點、有目標地突出,通過項目設計構建創新主體結構體系;打破功能性缺陷,即以學科集群為統領,以團隊為主體,恒定團隊研究方向和目標,避免在申報、組織項目之間相互打架和項目低水平重復設置,造成研究目標的混亂,提高申報和組織項目的水平和質量,體現出技術研究、應用的特點和優勢;打破機制性缺陷,即進一步強化研究機構的法人主體地位,針對不同性質的研究機構進行分類機構改革,以創新目標為導向,以項目研究為平臺,以成果產出、解決產業重大問題為基點,進一步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盤活各類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打破體制性缺陷,即科技創新必須與人事制度、收入分配改革等改革一體化推進,與事業單位改革和現代院所建設的目標相一致,形成一個改革與發展的命運共同體[4]。
4 參考文獻
[1] 于水,張海彬.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運行的政策環境研究[J].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09(4):69-71.
[2] 奚濤.農業發展必須依靠環境保護與科技創新[J].科技致富向導,2011(15):180.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山西抓好鋁工業,會加快山西有色工業發展,會使鋁工業早日形成山西新的支柱產業。通過研討,與會專家達成五點共識。
山西鋁工業發展必須增強“四個意識”,走轉型發展之路
“十二五”期間,山西作為國家資源型綜改試驗區,有色工業及鋁工業作為資源型行業也在綜改試驗之中。綜改試驗、轉型發展、結構調整給山西鋁工業發展帶來一定發展機遇,山西鋁企業必須面對挑戰、抓住機遇,增強發展意識,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爭取在“十二五”末形成山西有色工業千億產業,形成山西重要支柱產業。
山西鋁工業發展必需走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之路
企業必須加快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實現由資本驅動型產業向創新驅動型產業轉變。1)創新發展思路,善于從全球及全國視野、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發掘新的市場需求,尋求發展空間和市場商機,使行業發展實現從主要依靠數量增長和規模擴張轉移到主要靠自主創新和經營管理制勝的軌道上來。2)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模式創新,推進管理創新,提高全行業經營管理水平。3)采用最新技術成果及先進技術、工藝及裝備,高起點改造提升鋁產業,提高山西鋁工業在國內的科技水平與競爭能力。
山西鋁工業發展必須走產業循環、綠色發展之路
鋁工業發展特別是電解鋁工業發展需要能源的支撐,山西鋁工業必須向煤電鋁聯合產業方向發展,實現產業大循環;鋁產業鏈內發展必須實現上游產品向下游產品延伸,通過產品延伸發展,應用相關節能技術,開展節能對標活動,實現電解鋁液直接合金化等措施,加快實現節能降耗、資源節約,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實現山西鋁行業由“兩高一資”產業向“兩型”產業轉變。
山西鋁工業發展必須走高端發展之路
山西鋁工業必須實現由原材料生產為主向加工制品生產為主轉變。1)大力發展深加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生產高附加值和多功能的精深加工產品。2)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延長有色產品使用壽命,從整體上實現節能減排、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從根本上實現減量化發展。
山西鋁工業發展必須走開放發展之路
山西鋁工業要與山西省煤電行業及省內外知名企業,共謀發展、共創雙贏,實現聯合兼并、提高集中度,形成在鋁工業各方面具有國內影響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通過做大做強鋁工業,促進山西鋁工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