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46: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R&D Management
主管單位:國家教育部科技司
主辦單位:高等學校科研管理研究會;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4-8308
國內刊號:31-1599/G3
郵發代號:4-67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9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中科雙效期刊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研究與發展管理》(雙月刊)是由復旦大學主辦的綜合性科技管理學術刊物,主要刊登科學技術發展及其應用方面的管理研究論文,面向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廣大科技人員、科技管理人員、科技管理研究人員和有關專業的研究生,以及其他有關人員。
〔關鍵詞〕科技查新;科技創新;大學圖書館;咨詢服務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24
〔中圖分類號〕G2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12-0087-03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Yang Weiping Lv Juan Zhu Shiqing
(Librar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 in China.Taking the case of Yangzhou Universit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th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achievements of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Besides,it illustrated the challenges university libraries were confronted with on the sci-tech novelty search service and gave some solutions to them.
〔Key words〕sci-tech novelty search;sci-tech innovation;university library;advisory service
科技查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S&TNS)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中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由國家專業機構接受查新委托人的委托,按照國家規范要求,在科技文獻檢索、分析和咨詢的基礎上,查證其新穎性,并出據科技查新報告的一項科技咨詢服務。科技查新服務為我國科研立項、科技成果鑒定、專利申請、引進技術與設備、成果交易等提供了科學、客觀、公正的決策依據[1-3]。
1 我國科技查新工作的歷史與現狀
我國科技查新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頒布實施,專利查新服務首先啟動。1987年原國家科委出臺《科技成果管理辦法》,醫藥衛生界率先提出科技成果鑒定需要提供科技成果查新報告,隨之開展了科技成果查新服務,專利查新報告也列為申報國家發明獎的必備材料。原國家科委1990年10月批準第一批查新咨詢科技立項及成果管理的情報檢索單位,同時出臺了《科技立項和成果評價查新咨詢工作暫行規定和一級科技查新咨詢資格評審標準》,標志著查新服務機構在我國正式設立。在此基礎上,原國家科委分3批認定了國家一級科技查新機構38個。同時,各省(市)也制訂相關科技管理規定,將科技查新工作納入科技管理體系,并認定了一批二級科技查新機構。隨后,衛生部、農業部、化工部和教育部等部委相繼設立科技查新機構。原國家教委1992年和1995年分2批在直屬高校設立了15所高等學校科技項目咨詢及成果查新中心或工作站。由于高校隸屬關系的調整,為了充分發揮科技查新工作在高校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作用,教育部于2003年重新認定、審批了29所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組織高校申報、評審設立了5批共78所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其中,綜合類15所、理工類48所、農學類10所、醫學類5所。目前,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布局合理,具有明顯的學科與行業特色,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管理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3-4]。
2 揚州大學科技查新服務的起步與發展
我校科技查新服務工作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建設和發展過程,整個過程大致分為3個階段。
2.1 起步階段(1989-1999年)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原揚州醫學院圖書館與全國同步啟動,為校內外開展醫學科技成果查新服務,隨后原揚州農學院等學院圖書館也開展了相關服務。1992年原在揚6所省屬高校合并組建揚州大學,1998年揚州大學實質性合并,原6個學院圖書館合并組建揚州大學圖書館。1999年有2人經培訓獲國家級查新員證書,同年開通了DIALOG國際聯機檢索系統,在多校區開展科技查新服務。
2.2 發展階段(2000-2004年)
2000年揚州大學圖書館設立科技查新站,其工作職責由參考咨詢部承擔。同年,整合查新隊伍,引進數字化資源,包括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數據庫等相關資源。查新隊伍的組建和數字化、網絡資源的利用為查新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3 提高階段(2005年至今)
2005年以來,學校進一步重視科技查新服務工作。2007年6月,我校將圖書館查新站更名為揚州大學科技查新工作站,2008年獨立設置揚州大學科技查新工作站管理機構,進一步加強查新工作站建設。隊伍逐漸壯大,現有持證查新員17人、審核員4人。文獻資源不斷豐富,現有中外文數據庫56個(中文數據庫24個、外文數據庫33個),開通DIALOG和STN國際聯機檢索系統。2006年,“江蘇省“211工程”及重點高校建設――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總投入1 500萬元)的完成,使我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初具規模,文獻資源、硬件支撐和軟件應用三大平臺建設成效顯著,為科技查新服務提供了資源和技術保障。2010年12月,經我校申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評審,正式批準在我校設立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
大學圖書館開展科技查新服務的實踐與反思3 揚州大學科技查新工作站建設思路與成效
3.1 創新體制建設,鼓勵優先發展
在現有建制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逐步實行獨立建制、獨立核算、查新站負責人負責制。2007年6月,我校將圖書館查新站更名為揚州大學科技查新工作站,其管理掛靠圖書館。2009年8月,以圖書館機構調整和科級干部重新聘任為契機,將原隸屬于參考咨詢部的科技查新職能獨立出來,專設“科技查新工作站”職能部門,設查新員專職崗位,采取本人自愿報名,組織擇優聘任方式聘任上崗,進一步加強查新機構建設,鼓勵優先發展。
3.2 加強隊伍建設,適應查新需求
隊伍建設是科技查新的第一要素,我們通過“外引、內培和不斷更新”等方式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先后于2008年、2009年和2011年招聘“外引”博士3名、碩士1名,充實查新隊伍的新生力量。其次,加強“內培”,對在職查新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學歷或非學歷學習提高。近年來已有7名查新員通過在職研究生培養獲得碩士學位,有18人通過參加培訓獲得國家級查新員或審核員證書。現有專職查新員8人、兼職查新員10人、審核員4人。還聘請數名研究生輔助查新,聘請57位學術型教授組成查新咨詢專家組接受咨詢,初步建成 “科技查新專、兼、輔三級應急保障隊伍”,有效地保證大量短期突擊性查新業務的順利完成。
3.3 改進管理模式,提高查新質量
查新質量是科技查新的生命線。要提高查新質量,一是從管理模式上進行改進。我們的主要做法是:(1)規范查新流程,實行查新項目一條龍管理,查新員項目負責制,增強查新員的責任意識。(2)根據查新業務周期性集中量大,經常需要加班的特點,在站內實行彈性工作制,提高工作效率。(3)定期業務交流,充分研討,形成共識,不斷提高查新水平。二是加強質量控制。我們的主要做法是:(1)實行查新報告站內、外互審制,與兄弟查新機構合作建立互審、機制,確保查新報告質量。(2)嚴格執行國家查新規范,嚴格查新流程,統一報告格式要求,結論表述客觀、準確、可信。(3)加強制度建設。先后制訂揚州大學科技查新工作站管理辦法、質量評價制度、考核指標和獎勵辦法等15項規章制度,于查新網站,既規范了查新員行為又便于查新委托人了解查新流程,配合完成好查新項目。
3.4 構建服務平臺,提高查新效率
我們依托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JALIS)蘇中地區文獻中心,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積極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2006年,通過省、市、校共建,研制開通了“蘇中地區文獻共享服務平臺”和“揚州大學――揚州市中小企業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平臺”。2007年,基于網絡,采用AJAX+SQL技術自主研制開通了“揚州大學科技查新遠程服務平臺(http:∥kjcx.yzu.省略/cxztw/default.asp)”,其主要功能包括查新服務信息;查新用戶在線委托提交,相關科技資料上傳,查新進度適時查詢,查新結果下載,查新費用適時查詢;查新用戶信息反饋;與查新員適時交流;查新委托智能分發與存檔;查新報告智能化輔助撰寫與存檔;查新報告審核;查新檔案的管理;查新項目分類統計;查新項目分層次管理等(圖1)。查新服務平臺的建立實現了查新服務的遠程申請提交和查新工作的現代化科學管理,用戶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快捷、優質的科技查新服務,顯著提高了查新工作效率[5]。
圖1 科技查新遠程服務平臺構架示意圖
3.5 注重對外宣傳,增強服務意識
近年來我們重視查新服務的宣傳。對內,主動與學校科技管理部門聯系,及時了解學校科研動態,主動為學科建設、科技創新提供優質服務。對外,充分利用已建的科技查新門戶網站和業務員主動推介等多種形式宣傳查新服務,與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及科技型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及時了解查新需求和建議,不斷改進服務方式,增強主動服務意識。通過宣傳,對外查新服務量明顯增長,近年來已達60%以上。不僅為校內科研與學科建設提供了良好服務,而且為地方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4 大學圖書館科技查新服務面臨的挑戰與思考
4.1 關于高校查新機構管理體制
管理體制對高校科技查新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目前高校查新機構絕大多數掛靠并設立在圖書館,其有利的一面是充分利用圖書館的人力資源和文獻資源優勢,為校內、外的科技創新研究提供咨詢服務。但是,仍有一些影響因素值得思考與探索,一是為本單位科技查新服務的回避制,二是高校圖書館非營利性機構的管理體制對查新咨詢有償服務的制約。為克服這些問題,可探索將高校查新機構納入高校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參照高校科技企業運作模式,如注冊“大學科技咨詢服務中心”,對校內、外開展科技查新、情報咨詢、定題跟蹤等科技信息服務,真正實行獨立建制、獨立管理、獨立核算。為充分體現查新服務的公正性,查新服務機構可逐步走向社會化,實現第三方科技新穎性查證。
4.2 關于高校查新隊伍建設
查新隊伍是提高科技查服務質和量的決定因素。隨著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服務對科技查新人員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適應和滿足快速發展的科技新穎性查證需求,應重視查新隊伍建設,一是要制訂查新隊伍建設規劃,根據查新機構類型及查新業務專業需求,有計劃的引進人才或調整隊伍結構。二是實行查新人員準入制,明確查新人員基本條件。例如:具有碩士以上研究生學歷,有科學研究經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背景,專業基礎知識扎實;能熟練閱讀和理解英文專業文獻,英語水平測試六級以上;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和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熟悉文獻信息檢索、加工、分析與判斷等基本技能;愛崗敬業,有較好的綜合素質,等等。三是重視和加強查新人員的在職培訓,包括專業知識、查新技能和英語水平的培訓。四是建立“專、兼、輔三級應急查新隊伍”,應對周期性大量集中查新業務的壓力。五是實行崗位考核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查新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4.3 關于查新資源建設與共享
查新資源是科技查新服務的基本要素。查新資源健全與否直接關系科技查新的查全率和可信度。查新利用的資源主要是數字化資源(中、外文數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數字化文獻資源又是查新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目前,數字化文獻資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大學向數據商購買文獻資源的遠程訪問使用權,其首次購買和年使用費十分昂貴且逐年增長。所以,大學為保證科技查新服務的正常開展,應根據查新需求制訂查新資源建設規劃,逐年加大經費投入,不斷更新和完善查新資源;大學之間可聯合采購資源,建立可共享的文獻資源平臺,實現資源共建與共享。
4.4 關于科技創新與查新范圍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分為3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價值實現。嚴格意義上說創新不分地區和國界。隨著科技發展、國際交流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我國查新界長期延用的科技查新范圍(“國內查新”、“國外查新”和“國內外查新”)應有新的認識。目前,對科技創新項目申報、專利申請、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或科技成果申報等科技管理部門應提出“國內外查新”的要求。應逐步取消“國內查新”和“國外查新”的查新范圍限定,統一進行“全球查新”(“國內外查新”),以規范科技新穎性查證的國際化標準,促進我國科技創新體系與國際全面接軌,推動我國高新科技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Li Aiguo.A Kind of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lty 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7,33(1):144-148.
[2]謝新洲,李永進.科技查新與創新評估[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王超,周靜,吳東敏.高校科技創新活動中的科技查新工作[J].圖書情報工作,2009,5(53):21-24.
任佩瑜博士,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大學二級教授。現任四川大學商學院工業工程、企業管理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CIMS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及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動站站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理事高級會員、四川省管理科學學會會長、四川省人民政府專家評議(審)委員會委員;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信息化建設首席科學家。
曾任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國運籌學會企業運籌學分會副理事長、四川省國有企業績效評價專家組組長、四川省企業經營管理者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管理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理事、《發現》雜志社副理事長、《企業管理》雜志社常務理事、《區域經濟與科技管理》雜志編委、《國土資源科技管理》雜志編委,兩次獲四川大學優秀教師稱號。
二、研究領域和主持研究的項目
主要從事復雜性科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信息化與智能化管理、生產與運作、企業戰略與組織管理、景區集成科學管理、工業經濟、區域經濟管理。
近年來主持并完成了14項國家及與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其中國家級重大與面上項目8項,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6項,包括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子項目1項,教育部985工程項目1項、教育部211工程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重點項目1項等。還主持并完成了31項大中型企業項目研究。
三、研究成果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任佩瑜教授原創性地提出了“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結構”、“基于RFID技術的時空分流管理”、“智能調度控制管理理論”、“基于信息技術的景區集成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信息協同與并行工程的直線職能―矩陣制組織結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混合治理結構”等理論與技術以及管理模式,在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和單位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國內外專家認同,研究成果被四川省科技廳專家組鑒定為源頭創新、部分國際領先、整體國際先進,填補了研究的空白,被認為開創了管理科學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管理科學的發展。
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支持下,應用RFID/3S和智能控制等理論與技術,對我國九寨溝等國家級景區管理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區的新理論,同時還提出了基于信息和智能工程的時空分流管理理論與技術模式,探索解決景區高峰期游客擁堵問題、游客安全問題、景區管理效率問題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開創了跨學科的信息工程技術、智能調度控制技術與管理理論綜合集成的科學管理模式,提出了重點支持超高頻射頻識別(UHF RFID)關鍵技術,進行景區智能調度控制應用研究和環境保護管理研究,開創了旅游和景區科學集成管理研究的新領域,推動和促進了旅游產業和景區管理的發展。
160余篇,其中在《管理世界》雜志上發表8篇,在《中國工業經濟》雜志上發表7篇,在SCI檢索23篇、SSCI檢索8篇、EI檢索30篇、CSSCI檢索97篇。論文被引用達904次。已出版專著17部。曾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項排名第一)、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排名第一)、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5項(排名第一)、成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
四、主要論著
1、國有企業經營決策約束非剛性的對策,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1期。
2、西部工業增長極的再造,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
3、西部工業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模式探討,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12期。
4、西部老工業基地戰略性再造中的問題和對策,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1期。
5、國有大型工業企業戰略性再造工程研究――對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6、基于管理熵的中國上市公司生命周期與能力策略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10期。
7、中國新型公司治理結構模式及其績效評價――以中國水電集團為例的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7期。
ISO9000族標準(質量管理體系)概述
ISO9000族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頒布的一組質量管理標準的總稱,1987年正式,其間又經過修訂,目前普遍實施的是ISO9001:2000版。我國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標準,并大量應用于各類組織的質量管理;與ISO9001:2000等效的國家標準是GB/T19001-2000,軍用標準為GJB9001A-2001。
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就是建立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是對組織的軟件體系進行系統性革新。ISO9001:2000明確了質量管理的八項基本原則:以顧客為關注焦點,重視領導作用和全員的參與,采用過程和管理的系統方法以及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注重持續改進,并堅持與供方互利的關系――這些原則是組織改進其業績的框架。ISO9000的本質是建立一個保證及提高產品質量的管理體系,明確保證質量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實現文件化、規范化、產品形成過程始終受控、可追溯、職責明確,力求通過對組織產品的各個實現環節進行有效控制,使產品出現問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升,最終通過扎實有效的過程管理幫助組織獲得持續成功。ISO9000族標準廣泛應用于生產服務的各行各業,既有產品的質量管理體系,又有服務以及管理工作的質量體系。
高校開展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多年來,高校積極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不斷加強知識的創新、應用與傳播,為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同時,通過不斷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及高新技術應用開發研究,產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強了成果推廣轉化和產學研結合,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著科技管理制度創新相對滯后、部分科研項目完成質量不高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自主創新。為了規范科研項目研制程序、提高科研項目完成質量,高校有必要盡快建立科研質量管理體系。
承擔科研項目資質 規范科研項目管理 提高項目完成質量
科研質量管理體系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學校承擔科研生產項目的資質和項目的完成質量。實行質量認證制度是國際上解決這些問題的通行做法,ISO9000認證為學校參與各類科研生產項目的競爭提供了必要的資質證明,為拓展科技渠道和空間奠定了基礎。為保質保量完成好各類科研項目,特別是涉及軍品科研和生產的項目,高校需要有高水平的質量管理體系做保證。建立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已成為事關高校特別是工程性、研究型大學科研生產的資質確認問題,關系到高校的長遠發展――部分高校由于未通過科研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已經影響了科研項目的爭取。
學校建立科研質量管理體系的目標是使科研工作從項目管理向體系管理邁進,從注重項目的完成到從源頭抓起、注重過程的控制和管理。高校建立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可以規范科研項目的管理,提高項目的完成質量。在充分發揮學校科研優勢的前提下,高校需要不斷加強科研項目的質量管理和標準化工作要求,進一步提高廣大科研人員的質量意識,使科研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完善,以適應學校科技工作的持續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立科技創新體系
產品認證標志是質量信得過的證明,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具有明顯競爭力,能夠被廣大顧客所信任。因此,取得認證資格是組織在競爭中取勝、提高利潤的有利手段。同樣,貫徹和實施ISO9000族標準將有效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為科技工作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實際就是加強無形的基礎平臺建設,加強科技管理的能力建設,建立規范的科研秩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對于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現狀
國家教育部非常重視在高校建立科研質量管理體系,教育部科技司2006年的工作要點明確要求2006年底前具備條件的高校要通過質保體系的審核認證。為推進直屬高校的科研生產和管理水平、加快高校質量管理體系建設,2005年3月,教育部組織了部分直屬高校科研生產質保體系建設人員培訓班,確定25所高校作為第一期培訓對象。教育部科技司楊東占處長強調指出,各高校應重視和加強科研生產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積極部署質保體系的準備和審核工作,盡快落實人員和組織,爭取盡早通過科研和生產質保體系認證。
近年來,一些重點高校,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為促進科技發展、提高科研項目完成質量,先后建立了科研質量管理體系,按照ISO9000族標準,結合實際制定了學校科研工作的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及一整套科研工作管理規范,加強了科研項目管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針對科研項目和科技管理工作進行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已經通過了認證機構對學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的現場審核與認證注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處對科技項目的管理與服務進行了質量體系建設,并于2004年11月獲得了認證證書。南京理工大學科技園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蘇省第一個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此外,還有少數地方高校,如隸屬于地方的江蘇科技大學等也根據自身科技工作的特點,開展了科研質量體系建設,通過了認證機構的現場審核。
當然,沒有建立科研質量管理體系的高校還是大多數。有些高校雖然開展了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但體系頒布與真正實施脫節的“兩張皮”現象非常嚴重,雖然頒布了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但沒有很好地貫徹執行;有的高校重項目爭取、輕項目管理,重項目數量、輕項目質量,重硬件條件建設、輕軟件制度培育。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高校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
積極推進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 提高高校自主創新能力
高校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涉及科研的整個過程,從工程研制、生產到預先研究、基礎研究到科技管理工作。推行質量管理體系需要結合高校科技工作的特點,以整個科研過程為目標,逐步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制定有關體系文件,大力推進體系運行,使各項科研活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學校的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策劃統籌安排
要加強體系建設的策劃與安排,確定體系建設的組織形式與覆蓋范圍,制定學校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編制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南京理工大學成立了工程技術研究院,制定了“有所突破、以點帶面、從快建設、逐步拓展”的科研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了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成立了工程技術設計研究院,整合了有關資源,將條件較為成熟的專業組織起來進行科研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和認證。這些高校建設體系中表現出的共同特點是:以研究院為依托,首先在研究院范圍內開展科研質量體系建設工作,在研究院的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完成后,再向更多的專業推廣,爭取成熟一批、擴大建設一批,最終實現將學校涉及的專業全部納入質量體系的范圍內。
領導重視事半功倍
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能否順利進行,體系能否持續有效運行,關鍵在于學校最高管理層和相關單位領導的重視和參與程度。高校最高管理層對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認識和投入對體系的建立和持續有效運行有著直接的影響。只有領導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參與,科研質量體系建設工作才有保證,體系才能持續有效地運行。許多高校的領導非常重視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把它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來開展。南京理工大學的校長和主管科技、人事的兩位副校長以及體系建設相關單位的領導帶頭參加學校科研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宣貫學習班,充分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從而積極推動了體系建設。
全員參與廣泛宣傳
高校要始終堅持全員參與的原則,對所有相關人員進行質量管理標準的培訓,廣泛宣傳科研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使相關人員明確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意義、方法以及各自在體系建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必須得到學校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的積極支持和全員參與,貫穿于整個科技工作的全過程,貫穿于科研項目的各個環節,落實到體系覆蓋范圍內的每一個人,才能使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得到有效實施。
扎實工作落到實處
高校要通過扎實的工作,積極穩步推進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對科研的整個過程按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要求開展工作,使各項工作逐漸納入到體系要求上來。許多高校在科研質量管理體系試運行開始時,困難重重,許多人員不重視科研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工作,有的人員雖然學習了標準,也掌握了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有關內容,但沒有真正按要求執行并進行整改與完善。高校要加強工作的針對性,就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認真糾正一些不規范的習慣做法,由點帶面,逐步展開,把科研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好、規范好,要在規范中創新,在創新中完善。
豐富文化提升層次
西安石油大學原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2000年劃轉為“中省共建”,陜西省主管。“十五”以來,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實施以重點實驗室建設、重大科研課題攻關和優秀人才培養為重點的科技精品工程,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加大投八力度、實行政策激勵、突出隊伍建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調動了廣大教師投身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加快了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步伐,提升了學校的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發展能力和辦學水平,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全面建設和科學發展。
創新引領,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創新管理機制,營造創新環境和文化
大學要發展,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建立有利于發揮高校學術環境優勢、有利于學科交叉和資源共享、有利于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有利于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十五”以來。西安石油大學逐步建立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評價體系,相繼制定、完善了《科技基金管理辦法》、《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縱向項目經費資助辦法》、《學術交流活動管理辦法》、《優秀學術著作資助辦法》等近20個文件和管理制度。與此同時,學校不斷拓寬獎勵范圍。加大科技獎勵力度,制定了《科技獎勵辦法》,對高級別項目、成果、論文、專利進行獎勵。幾年來,共發放科技獎勵獎金300多萬元。通過調整科研政策,科學評價學術成果,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強化量化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構建了科技創新的保障平臺,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這些切實有效的科技政策在教職工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升了廣大教職工的科技創新意識。創新人才使用方式,凝聚創新人才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學校科技創新工作的根本保證。近年來,西安石油大學積極構建以業績和貢獻為依據,品德、知識、能力相結合的人才和團隊考核評價體系,不斷加大工作條件、分配政策向優秀團隊和人才傾斜的力度。
學校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根據學科方向設置基本崗位,實行學術帶頭人負責制,通過制定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明確學術帶頭人的責、權、利,促進學術帶頭人積極進行學科交叉研究,發揮多學科的整體優勢,構建創新團隊。通過各種措施在校內精心選拔人才,穩定現有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不拘一格引進校外杰出人才。從人員編制、管理體制、資源分配、崗位津貼、職稱評審和科技獎勵等方面,調動教師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同時,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聘請石油石化企業技術骨干和校外專家做兼職教授,定期到校作學術講座和交流。依托科研基地和重大創新項目,組建跨院(系)跨學科的創新團隊,形成“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的模式。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以事業凝聚人、以待遇和政策穩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和諧校園環境。
創新平臺建設模式,凝練科研特色方向
科研基地是開展學科交叉、進行科技創新的主要舞臺,是匯聚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依托學科優勢,構建科技創新研究平臺,有利于發揮學校的特色和優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辦學水平。學校堅持以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為依托,以重大項目為牽引,加強創新人才的匯聚和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整合資源,著力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平臺體系。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在管理體制改革上勇于突破舊框架,做到責權利高度統一,讓科研基地負責人享有充分的人事調配權、財務支配權、設備購置使用管理權和成果所有權。
學校依托石油石化學科優勢,整合學科和科技資源,集中優勢,率先發展,以此帶動和輻射相關學科和科研基地發展。在重點支持優勢學科和科研基地優先發展的同時。從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創造條件使相關學科和科研基地蓄勢發展,在“高、精、尖”上做文章。對有發展潛力的學科和科研基地。明確發展目標,積極培育,把其潛在的優勢變為現實優勢,逐漸形成“拳頭”學科和科研基地。重點建設對學校科技創新工作具有推動作用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群、機械工程學科群、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群、化學化工學科群,同時,建立一批學科交叉平臺,不斷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構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學科體系。在建設好傳統優勢學科的同時,根據國家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育和建設新興學科,使其在互滲互動的工作格局中尋求交叉點和生長點。在學科交叉過程中孕育了新的研究方向,學校適時組建了“特種增產技術重點實驗室”、“光電傳感測并重點實驗室”、“油氣資源經濟管理研究中心”、“鉆機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油氣田環境污染控制技術與儲層保護重點實驗室”等十多個學科交叉、特色鮮明的創新平臺。
創新服務方式,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學校充分發揮石油石化學科和地緣優勢,堅持“開門辦學,聯合共建”的方針,與陜西省石油石化企事業單位:在科技開發、聯合攻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方面全面合作。著力構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為石油石化企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學校每年專門組織博士、教授團赴石油石化企業現場考察交流,不僅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而且獲得了一線科技研發信息,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科技工作。學校充分發揮教育科技資源優勢,為企業技術人員的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提供服務,已先后為石油企事業單位舉辦石油工程、石油儀器、計算機技術與應用、企業管理、外語等培訓班300多期,受訓人員近2萬人。
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與企業產學研結合的新途徑,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先后和多家省內外石油石化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校企合作關系,聯合共建學科點和研發基地,充分利用企業、科研院所的設備、人員、資金等優勢,建立科技創新轉化平臺。先后與長慶石油勘探局等多家企業互相開放實驗室;與寶雞石油鋼管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公司聯合共建國家級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經過幾年的發展,學校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強,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顯著增強,科學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發揮優勢,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顯著增強
關鍵詞:科研經費 管理 科研項目 重要課題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b)-0133-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強國戰略的推進實施,國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成為科研和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管好用好科研經費,對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益,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技部部長萬鋼部長在“加強科技計劃經費監管暨科技部2013年科研經費巡視檢查”啟動會上強調:“財政科研經費是公共財物,是納稅人的錢,管好用好,切實保障資金的安全,發揮出資金的效益,是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責所在,也是每個科研單位、承擔科技項目的科技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科研經費,解決科研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保證科研項目的順利實施和科技工作的健康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1 當前經費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
從近年來科研項目的審計、檢查結果情況看,科研經費管理監督工作還有一些薄弱環節,存在未按照規定對財政資金進行單獨核算,超預算超標準范圍支出經費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部門之間缺乏信息共享和有效溝通。目前,科研項目管理與經費管理是由科研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分別完成的。科研管理部門負責科研項目管理,主要是對項目申報、立項、預算、采購合同審查、進度控制和驗收等過程進行管理,注重爭取更多科研項目和更多科研經費,對經費預算編制和執行監管不夠,對執行過程中的財務數據缺乏了解。財務部門負責經費管理,主要是對項目的收入、支出、結余進行核算,對經費使用的合理、合法性進行管理。由于不參與科研項目申報、立項及結題驗收等過程管理,不掌握項目立項信息,對項目預算的編制、執行進展等環節不了解,無法對科研項目經費使用的合理性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由于各部門管理目標不一致,對對方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數據不夠了解,又缺乏溝通,最終導致無法有力監管經費的使用情況。
(2)預算編制不科學,與科研活動難以實現有機統一。科研經費有國家、省市、企事業單位等不同來源渠道,每個渠道又有不同類型的項目。項目數量多,涉及面廣,專業性強,財務部門往往不參與科研項目預算的編制,對科研項目經費的使用也缺少審計檢查手段。而科研管理部門多注重研究內容的合理性,達到預期目標的可行性,對于預算編制的審查只限于經費構成的合理性,具體財務科目的核算多由科研人員自行完成。而科研人員由于不懂財務制度,不掌握國家科技計劃經費管理辦法和政策法規,無法保證預算編制的合理、合法性。從而造成科研經費預算彈性較大,或編制不合理,最終導致經費不好花、支出竄項或經費報銷不真實;而彈性較大的預算直接導致很多科研課題結題不結賬的問題,亦或是為了應對審計和驗收,出現大筆轉賬、突擊花錢的不合理現象。
(3)缺乏科研經費執行情況監管的有效手段。科研經費到賬后,科研管理部門按規定建立分賬號,提取管理費用,并按預算將經費劃撥至各承擔部門分賬號,后由財務部門對分賬號進行監管。由于缺少有效的預警和監督手段,無法及時監管經費超支現象。而科研管理部門在審查科研支出時,沒有財務數據作為參考,僅僅依靠預算能夠判斷支出的必要性,而無法了解賬號相應科目下的具體支出信息,盲目的審批通過后,直接進入財務支出科目,致使科目出現超支現象,甚至是超出很多也很難被發現。待項目即將結題驗收時,發現問題為時已晚,為應付審計不得不出現調賬、結轉等不合理現象。
(4)科研經費執行與績效評價脫節。目前對科研經費的監督檢查意識較弱,缺少對科研經費的審計和效益分析,尚未形成在經費監管下的完善的科研項目績效考評指標體系。
2 加強科研經費管理的幾點建議
增強科技經費監管意識,加強科研項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措施,完善科技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是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
第一,要提高科研經費管理認識。要加強科研人員的財經法規和財務知識教育,提高他們自覺合法使用科研經費的意識。加強主管領導、科研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工作人員對科研經費監管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明確科研項目管理部門、經費管理部門和項目負責人及所在單位負責人在科研經費使用與管理中的職責和權限。
第二,要強化科研經費預算管理。預算不僅僅是為了申請到項目,更是為了項目的執行提供資金使用依據。科研管理部門應協同財務部門聯合審查合同任務,不僅要審查項目申請人的學歷、職稱、研究方向、工作經歷與項目任務的匹配度,更應關注項目的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法要求以及合同(任務書)和預算批復,組織科研人員合理使用科研項目經費。認真做好轉撥和外協經費的審核,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加強對勞務費、間接費用和結存結余經費等的管理,規范預算調整程序,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支出、報銷審核監督制度。
第三,要將國家的獎勵充分用在科研人員身上。要充分發揮評價導向作用,正確引導和調動科研人員開展科研工作的積極性,改革評價機制,推行分類評價和開放評價的新機制,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科研項目考核、評價和獎勵制度,鼓勵科研人員面向國家需求,潛心研究,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做出更多的創新性貢獻。建立和完善科研績效檔案,并將其作為科研人員年度考核、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項目推薦的重要依據。
第四,要提高科研項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整合現有的科研管理系統,建立全面涵蓋科研項目管理相關的項目、人員、設備、經費等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機制,注重完善項目信息庫的建設,實現院內科研項目實施過程及科研成果的動態監管,做到經費監管的有效預警,提高科研項目管理效率,方便科研人員和管理服務人員及時了解跟蹤科研項目的動態信息。
參考文獻
[1] 宋永杰.科研經費全過程管理的探討[J].中國科技論壇,2009(11):3-7.
[2] 羅燕琴.對高效科研經費管理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1):133
[3] 萬鋼同志在加強科技計劃經費監管暨科技部2013年科技經費巡視檢查啟動會上的講話[R].
[4] 關于加強高效科研經費監管工作的調研與思考[D].中央財經大學.
[5] 李凝.科研項目管理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3):174-176.
關鍵詞:協同創新;知識產權;管理高等教育
一、協同創新與“2011計劃”
2011年,同志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特別強調高校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這一重要論述對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1]。2012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旨在建立一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
何為“協同”?“創新”又指什么?德國物理學家哈肯于19世紀70年代創立協同理論,強調協同效應,特指復雜系統內由于各子系統之間的互動而產生超出各要素單獨作用的效果,從而形成整個系統的聯合行為;創新理論最早由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認為創新是組合生產要素,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開拓新市場,并獲取經濟效益的過程。協同創新實際上是社會分工細化的結果,不同行業、不同社會分工的實體只有在功能和資源優勢互補的基礎上進行協同和集成,才能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盡管“2011計劃”不僅僅是一個科研計劃,但基于科研活動的協同創新活動是“2011計劃”成功實施的重要內容。與傳統的產學研結合有所不同,“2011計劃”的協同創新機制明確要求以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并且明確指出建好協同創新中心要依托高校。作為新生事物,協同創新中心的運行需要平衡各方的責任權利關系,這就需要在培育和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及時總結。
二、協同創新與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無形財產或者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是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知識產權制度作為平衡知識產權人專有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種制度安排,可以平衡協同創新過程中不同主體的利益,激勵創新行為。知識產權能夠從根本上激勵協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原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曾說過:“知識產權既是協同創新的出發點,也是協同創新的落腳點;既是協同創新的基礎,也是協同創新的衡量指標,進一步認識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大力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提高全社會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意識和能力,對于提升我國協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高校每年都產出豐富的科技成果,如專利、學術著作、論文等都是高校知識產權的重要載體。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知識產權的保護、有效轉化、利益共享等就成為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盡管高校的科技成果傳播形式有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人員流動等自然溢出途徑,但對于面向市場的創新活動而言,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是技術成果化和成果商品化的重要載體。高校是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的最大擁有者,也是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主要投入,知識產權必然成為高校與企業合作時謀求控制的戰略重點,它不僅是高校的重要資產,也是高校進入市場的戰略手段,與企業進行談判的重要工具。因此,知識產權管理是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重要保障。
三、協同創新過程中的知識產權管理
就高校而言,對于面向“2011計劃”建設的協同創新中心,在建設初期就應重視知識產權戰略,保證參與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單位之間的利益分配和未來成果的顯示度。
首先,在協同創新的合作中,各協作單位應積極介入到前期的基礎研究與后期的技術開發,真正形成產業技術創新鏈,與此同時,高校除了涉及對已有專利技術的使用外,還應明確各協作單位對已有專利的合法使用,必須建立起共同開發的專利權屬和后續改進技術的權屬關系,保證新專利和改進專利的后續使用與順利實施。
第二,聘請專業的知識產權管理與評估人員,建立起知識產權服務程序,成立知識產權管理與技術轉讓機構,輔助科研人員對披露的新技術發明進行應用前景和潛在市場的商業化、產業化評估等,為高校在科研發展前沿領域以恰當方式獲取具有戰略價值的知識產權提供制度保證,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第三,逐漸引導并轉變觀念,增強科研人員在專利等知識產權面向市場化、商業化的意識。目前,大學申報專利的主要目是為了項目的結題驗收,而對專利成果的市場化和商業化應用前景重視不足,這就直接導致了大學里絕大多數的授權專利尚未實現轉化。對科研人員進行必要的知識產權知識普及和成果轉化引導,能夠幫助科研人員增強成果轉化意識,及時發現科研熱點,為發現學科及專業領域優勢、選擇新的科研方向提供依據。
最后,大學在“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須同步考慮切實有效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規劃相應的知識產權戰略,加強體制和機制研究,根據環境和形勢的變化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措施。參與“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各方要通過協議、合同等形式明確各自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對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收益等合作成果要有明確可操作的界定。同時,提高成果的知名度和顯示度,使協同創新中心“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的目標能夠以知識產權這一具體形式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12-04-21(1)
[2]陳勁,陽銀娟. 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 科學學研究,2012,30(2):161-164
[3]朱崇實. 經濟法[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09-110
[4]鐘燦濤. 面向協同創新的大學知識產權管理[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2):127-131
[5]肖尤丹,蘇竣. 我國大學知識產權政策困境及其完善[J]. 科學學研究,2010(07):990-1000
[6]趙敏祥,袁木棋,曹耀艷等. 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及對策[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05(6):123-128
[7]周竺,黃瑞華. 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沖突及協調[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4(1):90-94.
[8]GLOOR PETER A. Swarm creativity: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4
[9]寧濱. 高校在協同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 人民日報,2012-04-19
[10]張武軍,翟艷紅. 協同創新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2):132-133
[11]張麗娜,譚章祿. 協同創新與知識產權的沖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