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33: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管理存在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科技管理創新的必要性
科技管理是經濟與社會發展及進步的重要內容。科技管理創新使得科技活動的目標、組織、領導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創新與科技管理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的強弱起著重要作用。科技創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學精神,使得科技應用到實處,科技成果又為知識和理論找到實踐的依據,也為新技術的應用開辟了新途徑。科技管理創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也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創新使得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增長中越來越顯示出主導作用,是新技術、新發明、新成果的先驅,它能夠很大意義上推動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建立科技管理創新體系科技管理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職能決定的。
2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體制機制有待創新
科技管理涉及部門較多,這些職能部門在創新活動中,部門之間缺乏聯動和協調,從而造成科技政策法規實施較困難,科研活動分散重復的現象比較嚴重,科技、裝備、科技文獻和科技數據沒有很好的實現有效共享,科技經費多頭立項、多頭管理,科技資源無法優化配置。
2.2重大戰略需加強科技預測
由于規劃自身的戰略性意義,在確定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及發展重點時,都需要對未來發展方向、需求、能力及手段的預測和評估。目前我們還缺乏高水平的科技預測人才,缺乏長期、系統而又有組織的基礎研究;重大科技戰略制定主要是采用多個部門、多個學科與行業的專家會商,最終達成共識。
2.3科技政策、法規缺乏評估與監督
科技政策法規是法治國家保障科技進步,促進自主創新的重要手段。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科技實力及其創新能力、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科技政策法規對科技的支持力度及其政策法規體系的健全與完善。
2.4科技投入不足及不均衡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科技投入明顯不足。各級財政部門在財政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對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長,但增長的幅度和水平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的巨大差異導致福建區域科技發展的不平衡,也導致其他地級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速度較為遲緩。
2.5人才激勵機制不夠靈活
科技自主創新,關鍵在于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廈門、泉州三個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數量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縣級科技人才較少,基層農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業單位、教育、醫療衛生單位,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領域從事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科技人員較少。
3科技管理創新的建議
3.1創新科技管理體制
所謂的體制就是資源如何進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體制,資源配置優化、合理,創新才能順利進行,創新成果才可以順利轉化。假如體制不好,那么資源無法或不能優化配置,創新也無從談起。我國自從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去配置資源,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所以科研單位在體制創新上,必須堅持。要堅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標課題制”,該思路已被證明是非常可行的。通過招標、招聘制,進行人才的優勝劣汰,同時也能夠為科技人員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使得不正之風,開后門現象從人們眼前消失。同時獎勵制度也要不斷完善,人員的職稱晉升、級別評定、各種獎勵都要根據這個人的實際貢獻,不能走關系,送禮。設立崗位津貼并拉開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數有作為、貢獻大的科技人才能夠有較好的科研條件并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動科研創新。
3.2給予科技管理人員充分發揮的空間
其更大的工作空間。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與其對象間的一種互動過程,特別是對于新的科技管理范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管理者觀念的更新,對科技活動中不同學科、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外界環境和條件的特點及規律的認識理解程度。因此,調動科技管理人員的積極性,鼓勵管理人員以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創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時,必須認識到,形成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對我們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探索,其難度不亞于科技本身的創新。我們不僅要寬容科技活動中探索工作的失敗,同時也要容納科技管理創新工作中的失敗。
3.3加強科技預測的應用和研究
科技預測是根據經濟社會的需求和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在對科技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運用預測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科技發展方向、變化的趨勢,以及可能的機遇或危機做出基本判斷和預見。科技預測是準確地把握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積極選擇和重點突破技術與制定科技政策、法規、規劃的基礎。同時,通過科技預測工作的開展,擴大科技管理部門與社會各界的廣泛交流與溝通,讓更多的學者參與科技決策,讓更多的民眾了解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
4結論
一、科研管理的重要性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近幾年,國家對農業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科研項目逐年增加。吉林農業大學“十二五”至2014年底,科研經費達4.57億元,其中科技部、發改委、農業部等國家級項目近300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獎10余項。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科研管理,努力突出科研管理的重要性,特別是防范日漸成為高校科研腐敗多發的經費使用問題。
(二)科研反哺教學,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更多的科研成果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理論學習、實踐、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提供更多保障。
(三)按照學校科技發展戰略目標,做好規劃,責成科技管理處制定相關科研政策,調動一線教師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促進學校快速良性發展。
(四)通過科研管理部門,與上級主管部門通力合作,暢通項目申報、過程管理、驗收等途徑,為教師提供優質服務,加強校企聯合、開展項目合作,開辟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農業創新人才。
二、目前農業高校科研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科研管理工作導向有待改進。由于過去一直以來高校的各種考核標準,如晉升職稱、職務、課題申報等過分看重課題及論文數量,導致科研數量多但成果質量低的現象,一些科研成果未能通過轉化真正應用與生產、實踐和應用,從而造成經費和人員的各種浪費。
(二)科研管理隊伍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人員由于人手少及近幾年科研經費迅速增長,同時科技管理處未能就國家、省、市等有關科研政策的成分理解和落實滯后,忽視服務水平。校院科研管理人員日常工作繁重,沒有時間學習先進的現代管理知識和管理手段,存在專業知識缺乏,管理能力不強,工作積極性差,隊伍相對不穩定等因素,影響科研成果水平的提高和轉化與應用。
三、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探索科研管理模式
(一)加強科研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吉林農業大學科技管理處,是學校組織教師科研發展工作的主要力量,肩負著信息、項目申報、材料審核、過程管理、驗收結題等工作,需要很高的業務素質、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因此,科技管理處在建立機構合理、機制健全、隊伍穩定的現代管理隊伍,還應有較強的主動服務意識,建立“以人為本、服務至上、質量為重、效率為先”的新型服務型科研管理模式。
(二)探索管理政策,完善管理體制。學校科技管理處,應根據國家相關科研管理政策,制定適合本校的管理文件,營造公平、公正、寬松、科學、民主的科研環境,確保每位科研教師能夠全身心順暢做好自己的科研任務,既能多出成果,也要出好成果,嚴把科研各個管理環節,并及時對科研管理及科研教師中各種經驗教訓和取得的成果進行總結,并對好的典型給予必要的獎勵。
(三)加強科研管理平臺建設,完善信息化管理。通過學術交流、校企合作等方式,走出去,引進來,吸引更多的農業企業與學校科研力量相互合作,提升學校的科研水平,解決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為科研教師搭建更多的合作發展平臺。進一步完善吉林農業大學科研管理系統,及時更新和宣傳科研信息,為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了解科研信息和資源的服務,便于教師間和學科間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四)培養優秀的科研團隊,鼓勵相關學科交叉共同申報科研項目。學校近日成立的“青年教師科學技術協會”,將會有力的調動青年教師通過科研工作為地方農業經濟服務的積極性。吉林農業大學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4年9月22日榮獲“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是吉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科研團隊。吉林農業大學應以此為契機,通過學習先進科研團隊的經驗、打造更多全面、系統、完整的科研團隊,鼓勵不同學科聯合申請國家級大項目。
(五)強化項目科研過程管理,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及成果轉化率。吉林農業大學科研管理處,對項目申報、評審、項目實施、進度等做了相關規定,對到期、拖期項目都進行嚴格的追蹤和督促,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隨著每年項目數量和種類的大量增加,管理人員及科研人員任務繁重,仍然存在一些項目監管力度不夠,不能按時完成,這就要求管理部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運用好學校科研管理系統,嚴格按照項目合同書,監控項目進度。
>> 淺析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對技術推廣行為的影響 朝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素質現狀及對策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分析 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與思考 對農業技術推廣問題的分析 關于對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深化改革的思考與對策 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思考 對高寒地區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 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 對農機化與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的思考 對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思考 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思考 關于對農業技術推廣現狀的思考 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 農業技術傳播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研究 大連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的實踐 新形勢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 柏振忠.現代農業視角下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需求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3] 扈映.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體制研究:一個歷史與理論的考察[D].杭州:浙江大學,2006.
[4] 戴立新.我國農業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EB/OL].[2014-08-09]..
[5] 陳良玉,高啟杰.優化農業推廣模式 發展農業推廣事業[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0(4):76-80.
[6] 蔣和平,孫煒琳.我國種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5(3):7-8.
【關鍵詞】 國土資源 科技管理 科技支撐體系
國土資源事業是高科技行業,加快廣西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既是落實國土資源部“科技興地”戰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廣西國土資源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一、廣西國土資源科技管理現狀及問題
1、廣西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能力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組織全系統積極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土資源大調查等部專項以及各地方科技專項項目,在土地、地質、礦產等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取得一大批優秀科研成果。經過匯交總結,“十一五”期間共計1881項成果,其中,各省(區、市)相關單位匯交成果867項,占46。1%,廣西匯交成果95項,占省(區市)匯交成果總數的9。1%,排在各省(區市)匯交成果的第二位,但是廣西地質資料圖文數字化率并不高。
從獲獎情況看,“十一五”期間,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共評出一等獎37項,二等獎301項。其中,各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獲獎數為111項,占獲獎總數的32。8%;廣西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
從申請國家專利情況、科技著作出版情況、核心論文等方面看,廣西國土資源部門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夠,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2、廣西國土資源科技研發投入情況
2012年,國土資源部門投入科技研發經費38.9億元,科技研發項目3016項,國土資源項目平均經費129萬元。
2012年,廣西國土資源部門141個項目中,19個部級項目,經費1153萬元,項目平均經費61萬元;區級項目56個,經費2420萬元,項目平均經費43萬元;本單位項目66個,經費9577萬元,項目平均經費145萬元。從項目數看,主要是本單位項目,區級和本單位項目較多;從項目經費看,以本單位項目經費為主,占總經費的72%。廣西國土資源科技研發主要以本單位項目為主,其次是區級項目,沒有國家級項目。
3、廣西國土資源領域科技管理制度建設現狀
從國土資源部科技管理制度看,在科技規劃計劃、科技創新、項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推廣等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體系。廣西國土資源部門在國土資源部和廣西區委的領導下,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制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2006―2020年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科技項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制度,但尚未形成科技管理的制度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4、廣西國土資源部門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狀況
從國土資源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情況看,廣西國土資源部門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部科技創新人才工程、省級科技人才等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方面與其他省區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課題組對廣西14個地級市中的9個地級國土資源部門進行了調查統計。從科技管理方面看,廣西國土資源部門實際科技管理人員多于所設崗位數,科技管理人員學歷層次相對較高。課題組同時調查了四家相關單位,這4家單位的人員總數為617人,實際科研人員數為327人,占人員總數的53%。其中,本科以上有231人,占科研人員總數的71%。可以看出,廣西國土資源部門科技研發力量主要集中在區級國土資源部門所屬事業單位。
5、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情況
為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工作,積極開展野外科學研究,國土資源部門建立第一批野外科學觀測與綜合研究基地84個,其中,廣西地區有4個野外科學觀測與綜合研究基地,占基地總數的4.8%。
按照《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推薦及命名暫行辦法》和《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標準》,國土資源部門自2009年以來,已在全國設立了兩批共計105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場館類有36個,資源保護類有61個,科研實驗類有8個。廣西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總計有2個,即廣西地質博物館和中國巖溶地質館,均為科技場館類科普基地。
二、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及框架
在充分分析廣西國土資源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需求形勢的基礎上,根據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以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指導,以建立國土資源現代化管理體系為核心,以國土資源日常工作需求為切入點,構建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及框架。這既是落實“富民興桂”,“科技興地”的重大舉措,又是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破兩難、促轉變”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隊伍科技素質,提升管理水平,實現國土資源管理科學化的有效途徑,意義十分重大。
1、總體目標
以國土資源領域重大科技問題創新研究和實踐應用為核心,深化國土資源科技管理改革,構建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保障體系。全區國土資源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高新、成熟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全系統工作人員的科技素質全面提升,科技拔尖人才大量涌現。建立與區國土資源工作相適應的科技工作新體制、新機制,促進全區國土資源工作的現代化。
2、科技支撐體系框架
廣西國土資源科技支撐體系,包括“一個平臺、三個體系、四個領域”。“一個平臺”,指廣義上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即物質與信息保障系統、科技制度體系、科技人才隊伍三個方面。“三個體系”指科技創新體系、科技管理體系和科技投入體系。“四個領域”指重大專項、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見圖2)。
(2)創新人才引進機制
根據廣西人才引進相關政策,建立健全國土資源人才引進機制。大力推進人才、智力與項目相結合的引才方式,建立國土資源重點領域人才特聘專家、訪問學者制度,鼓勵用人單位采取咨詢、兼職、項目合作等形式,吸納人才和智力。圍繞國土資源重點領域,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建立國土資源人才信息平臺,急需緊缺人才供需信息。
(3)積極開展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
積極選拔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到發達國家培訓、培養和國內先進省份掛職鍛煉,在實踐中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利用廣西的區位優勢,加強與東盟國家為重點的國際合作。鼓勵廣西企業到東盟國家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加強國際合作,力爭境外找礦有大的突破,培養一批國際型創新企業。
【參考文獻】
[1] 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 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
[3]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強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國土資源管理水平[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2(2).
[4] 國土資源部: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0-2011)[M].地質出版社,20011.
[5]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十一五”科技與國際合作工作總結與“十二五”工作思路匯編[S].2011.
[6] 姜琳、朱欣然:我國礦業權市場化程度評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8(11).
[7] 鹿愛莉、謝承祥:我國礦產資源可供性分析工作現狀與建議[J].中國礦業,2009(5).
[8] 馬曉河:區域經濟發展:兩個輪子一起轉[J].市場論壇,2012(4).
[9] 田鳳鳴: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和優質服務[J].南方國土資源,2012(1).
[10] 汪民:信息化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現代化[J].資源?產業,2001(3).
(1)根據科技管理基金辦法以及申報科技攻關計劃的要求,組織轄區相關企業及單位申報省級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共申報7個項目。
(2)積極做好度申報市科技攻關計劃的工作,共組織轄區19家企業進行市科技攻關計劃的申報,其中工業項目16家,農業項目1家,社會發展項目1家,軟科學項目1家。
(3)積極做好轄區企業申報度科技攻關計劃的申報工作。截至上半年,申報科技攻關計劃企業共60家,其中工業項目42家,社會發展項目11家,農業項目7家。
(4)認真做市高級人才統計工作,共統計企業65家,中高級職稱以上人員3186人。
(5)積極配合市科技局做好技術轉移洽談會參會工作,征集企業技術難題計劃項目25個,技術成果項目10個,對接資金2億元。
二、知識產權工作
1、申請專利資助共215件。
2、由市知識產權局牽頭,科技局召集50人在省人民會堂廣場參加保護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周開幕式,展出展板5塊,發放宣傳資料500余份。
3、目前完成技術交易合同數20項,技術交易額3424萬元。
三、防震減災工作
(1)此次活動采取專家咨詢、擺放展牌、發放宣傳材料、地震演練等多項內容,呈現方式靈活多樣,注重實踐性、實用性和實效性,突出參與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力求讓廣大群眾從中學習并掌握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的損失。活動受到群眾和學生的踴躍參加和歡迎。使居民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即提高了防災減災意識,掌握了安全逃生技能,當災難來臨時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對全社會參與防災減災事業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將激發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共同創建我們的和和諧平安家園。
(2)根據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建筑安全綜合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區從即日起開展為期6個月的全區建筑物安全綜合普查。此次普查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全面了解我區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建筑結構安全等情況,以便采取相應安全整改措施,消除建筑物的地震安全隱患,提高房屋抗震防災能力。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要求地震、建設、規劃、房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做好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鑒定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此項工作作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和安全工程,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采取有效措施,以對黨、對人民、對國家高度負責的精神,以高度務實的態度,扎實做好抗震性能普查鑒定工作。截止月底全區共統計11711份房屋建筑安全綜合普查登記表。
四、存在問題
盡管在科技進步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加以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研究所 知識產權 管理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深化,知識產權管理逐漸成為當代國際競爭的熱點和焦點。知識產權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知識產權發展水平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標志。更多的國家意識到,未來全球競爭的實質是科技的競爭,更是知識產權的競爭,知識產權管理正成為各國政府政務管理核心內容。研究所與高校同為我國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生長點和輻射源,是我國科研力量的重要組成,其知識產權保護及經營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水平。本文通過分析高校知識產權管理中的一些不足,結合研究所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適合于研究所知識產權管理的對策。
1.高校知識產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有待提高,戰略意識欠缺
受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的影響,科技人員在科研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視項目創新,忽視項目應用前景;重視數量與檔次,忽視技術秘密保護;重視專利數量,忽視專利質量;重視專利授權,忽視后期維護”等現象,造成大量科研成果未能及時形成知識產權,形成的知識產權流失嚴重,知識產權成果轉化難等問題。
在知識產權戰略意識方面,部分院校逐步重視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建立了管理機構和相應的規章制度,但并沒有將知識產權納入整體發展戰略當中,缺乏知識產權戰略的意識。
1.2 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與作機制不完善
缺乏專業人才。知識產權管理涉及專業知識較多,目前多數單位都是科技管理人員兼職。由于專業知識掌握不多,導致無法進行有效的和全過程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執行力度不到位。研究所在實驗室管理、技術成果保護、知識產權登記界定等方面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研究所、科研人員、合作單位、流動人員相互之間缺乏相關的制度約束,對于知識產權流失責任追究不到位等。
缺乏知識產權運作機制。專利質量低下,運作機制缺乏,導致了技術成果轉化困難,后續保護無法開展。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導向和激勵機制,缺乏科學的評估與成果轉化制度,使得知識產權的真正價值和作用沒有發揮出來。研究所相關部門更多的是注重專利申請與授權,注重數量缺乏質量。
1.3 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不到位,流失現象普遍
管理部門因素。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與成果轉化方相互脫節、互不協調,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亂和漏洞,造成了知識產權的流失。
科技人員因素。科技人員自身存在問題,導致知識產權流失。如、成果評獎導致成果公開而無法申報專利;合作研究、技術交流中被對方竊取技術秘密;人員流動帶走核心技術成果,職務成果被非職務化等等。科技人員帶著多年研究出的職務發明成果跳槽,為別人創造經濟效益,或者干脆半脫產搞公司等。
1.4 知識產權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程度低
目前以專利為主體的知識產權管理,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法律意識大為增強,專利申請量和授權總量迅速增加;但是其中很多專利為為專利而專利,導致專利質量低下,后續轉化困難。對于一些具有應用前景的專利,由于上述科技管理體系和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的問題,加之缺乏專業的運用機構和轉化機制,轉移轉化還很薄弱,專利閑置嚴重,轉化率較低。
2.研究所知識產權管理的對策及建議
通過分析高校知識產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研究所相對規模較小、科技人員較少、研究方向集中等特點,提出了研究所知識產權管理的四點對策。
2.1 進一步強化保護意識,提高知識產權戰略地位。
研究所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面向國家、所在省市的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其在相關領域內的科技創新能力,創造和擁有一定數量的核心專利,支撐高技術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建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體系。從戰略的角度,結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圍繞知識產權運用,創新管理模式,構建有效管理體系,無論是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科研能力的提升,還是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強化保護意識,這是完善知識產權管理的前提,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2.1.1 決策部門應將知識產權管理提高到全所發展的戰略地位,把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對知識產權管理進行總體規劃。
2.1.2 日常管理部門包括科技管理部門、科研部門、人事財務部門等,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配合,嚴格執行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這是保證知識產權工作正常運行的關鍵。
2.1.3 科研人員是創造知識產權的直接人員,是影響研究所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員是這些科技成果的創造者,但科技成果并不等同于知識產權。調查結果顯示,科研人員對什么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包括哪些內容、如何申請與保護知識產權等基本知識還存在欠缺。研究所可以舉辦知識產權方面的講座,提高科研人員知識產權知識。研究還發現,充分合理地利用專利文獻,將可以平均節約60%的科研時間和40%的科研經費,避免低水平重復研究狀態。同時,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開展知識產權挖掘和布局相關培訓,使科研人員在研發之初就能對研發成果進行逐步有效的保護,避免因時效性喪失了新穎性。
2.2 建立多重保護措施,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研究所需要遵循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和運用的發展思路,構建相關的知識產權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與管理體系。
2.2.1 設立知識產權專管人員制度
相比高校而言,研究所人員較少,知識產權數量相比也不多,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并不合適。基于研究所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所可在各個項目組設立知識產權兼職專管人員負責項目知識產權工作,對于專管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專管人員會同項目組對授權專利按價值大小進行區分,確定核心專利范圍,負責核心專利的續費、維權、轉讓等工作;負責實時跟蹤國內外相關行業的專利情況。研究所科技管理部門負責管理、指導、協調等工作,共同開展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的工作。
2.2.2 建立科研立項與專利審批制度
科研立項時經常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科研人員對立項研究課題更多地考慮項目研究后的數量與檔次,能否完成考核指標,能否申報成果獎勵等,較少考慮項目轉化的可能性;對立項研究課題很少從專利實用性的高度上來選題。這樣必然造成科研項目實用性差及浪費人力物力現象,有的甚至還會導致侵權行為的發生。所以,立項之前,應先建立完善的科研審批制度。項目成員應在立項之初,就要將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擺在首要位置,做好文獻的檢索、現狀調查的工作。科技管理部門要對科研項目把關,對項目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進行充分論證。這樣可以避免重復工作,資源浪費。
建立專利申報審批制度,有助于研究所提高申報專利質量,更好地保護科研成果。專利專管人員負責申報專利的查新等工作,科技管理部門對申報專利質量嚴格把關;對于核心專利由專管人員專門負責,嚴格保護。
2.2.3 健全知識產權成果申報制度。
在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中,制訂、完善科技成果申報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護研究所合法權益。科技成果申報管理制度應規定項目負責人在完成科研項目后,其研究成果須在規定期限內向主管部門申報,以便主管部門了解掌握成果情況。對符合專利申請條件,具有潛在的市場應用前景的創新理論或研究成果,應鼓勵并要求項目組先申請專利,后進行成果鑒定和。對未申請專利保護的科技成果,制度應規定將其納入技術秘密的保護范疇,按科技檔案管理辦法和科技保密條例進行管理。完成職務科研成果后,項目組必須將全部技術資料及時歸檔,并制定整理歸檔的程序和考核辦法責任機構以及違反制度的責任。
2.2.4 嚴格科技合作監察制度。
隨著學科間的互相交叉,產學研模式不斷發展和深入,各種科研合作和橫向合作將越來越多,在合作中產生的知識產權成果會越來越多樣化。研究所將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直接轉讓,或者是技術人股,以及與另一方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在這些時候,制度要明確規定相應部門有責任對合作活動進行監督,監控合同合作的全過程。
2.2.5 完善知識產權保密審查制度。
研究所應根據國家有關的保密法規,制訂切實可行的技術保密審查制度。對知識產權保密的標準,程序等進行規定,規定知識產權以論文等各種形式公開前要執行嚴格的保密審查制度,對外合作研究中簽訂保密合同,明確責任,有效地保護研究所知識產權不受侵害。
2.2.6 強化合同保護制度。
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合同保護制度,有助于保護研究所知識產權的流失。對于離職、外出兼職或自辦產業的在職人員,以及在研究所培養的研究生、實習生,應簽訂保護研究所知識產權的保密協議,明確應承擔的保密義務。人才調出,職工離退休,學生畢業離校,必須歸還在從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術資料、實驗數據、實驗設備和其他必須保密的信息資料、軟件等,并承擔不披露、不使用有關技術秘密,不進行各種有關技術轉讓和許可證貿易等活動的義務和相應的法律經濟責任。
2.3 建立知識產權激勵與評估機制,促進知識產權成果轉化
2.3.1 健全知識產權激勵機制。
知識產權價值包括基本價值和應用價值。如一項專利技術,其基本價值就是在市場上轉讓后獲得的轉讓費用,其應用價值則是經過實施產生的效果價值。知識產權管理要追求基本價值和應用價值的全面實現。在收益分配上,要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知識和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兼顧、發明者和發明人所在部門的利益,在實施收益中讓有創新成就的科技人員得到較大的經濟回報。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科技人員的研發積極性,更高效的促進知識產權的商品化和產業化。
2.3.2 實行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機制。
實行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制度是防止研究所無形資產流失的重要措施,科學合理地體現科技成果的價值,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知識產權發生轉移時,對知識產權的價值進行評估,可以確保權益不受損失。同時,還應盡快建立知識產權申請與放棄的審查審批制度,對研究所知識產權的申請與放棄均應履行審查審批程序,對不重視知識產權保護而使研究所的合法權益受損的單位和個人依據制度規定追究相應的責任。
在我國,包括研究所、高校等研究機構知識產權工作還處于發展階段,特別是技術轉移工作尚處在初步階段,內部運行機制也不夠健全和科學,這是制約知識產權工作的壁壘。研究所應立足自身實際情況,在管理制度上不斷開拓創新,建立符合研究所情況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促進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與利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基金: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青年基金項目(QN201115):科研機構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探索。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2]張玉敏.知識產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征[J].現代法學,2011,5:105.
[3]韓奎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模式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22),49-50.
[4]黃亦鵬,李華軍,吳凡. 高校知識產權管理中問題剖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142-146.
【關鍵詞】 財政; 科技投入; 模式
財政科技投入是保障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實施和國家科學研究機構正常運行,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手段。科技投入反映了一個國家、地區的科技實力以及政府和全社會對科技事業的支持與重視程度。
近年來,唐山市立足建設創新型城市,突出重點,狠抓落實,科技進步與創新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近幾年科技投入的總量在逐年增加,而且已突破單一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的模式,正在向多渠道、多形式投入的新格局轉變。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等一系列關于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實施唐山市“科教興市”戰略,筆者在分析唐山市財政科技投入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和其他省市先進經驗,參照相關新型財政科技投入模式,從理論指導和實際操作方面,對唐山市財政科技投入模式問題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建立公共財政科技投入模式的必要性
在公共財政的框架下,科技是財政必須介入的一個重要領域,所以,建立公共財政科技投入模式有利于從根本上保證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確立財政科技投入的法定地位。
(一)提高財政科技資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由于政府職能設置不到位,造成科技資金投入的分散化,因此在財政資金總量有限的前提下,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建立公共財政框架下的科技投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順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國家科技示范園區的需要
曹妃甸被國家列入“十一五”規劃和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曹妃甸港區和曹妃甸工業區的開發建設,是唐山未來發展的戰略支撐和經濟增長點。以曹妃甸為核心,全力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唐山已進入產業發展帶動全面開發建設新階段。因此,必須實現有限領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必須持續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堅持把改革開放和創新作為根本動力,以更大的力度推進科技創新,保障科技投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三)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
“搶抓新機遇、建設新唐山”,唐山要當好建設沿海強省的領頭羊,在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中發揮好帶頭作用,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使經濟增長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質量效益的基礎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
(四)推進沿海“四點一帶”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需要
唐山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繁榮文明和諧新唐山為目標,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遵循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律,打破行政區劃束縛,把沿海一線的臨港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統籌開發建設。要實現此目標需要科技進步和創新以提供更加堅實有效的支撐,要加快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建設,應當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基礎性作用,積極開拓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措施,探索新的機制。
二、唐山市公共財政科技投入模式的總體框架建議
(一)機制框架
1.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唐山市財政科技投入總體呈遞增趨勢。從唐山市財政科技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來看,2000-2006年期間,增長趨勢較明顯,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在逐年增加。為保證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唐山市在財政科技投入及增長方面應出臺一些相關政策,今后可由市人大或科技主管部門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把財政科技投入增長率與同時期的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率、財政支出增長率相掛鉤,以法律的形式對財政科技投入及增長進行確認和監督,將對科技投入“量”的要求納入法制軌道,形成法律上的約束,真正實現財政科技投入的制度性增長,建立起兼顧基本科技投入和專項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構建財政科技投入保障體系。
2.監督調控機制。為了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唐山市可進一步加強預算管理,通過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制度,加強對財政科技投入資金使用的監督。要求所有財政性資金都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收入直接繳入國庫,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單位或項目承擔單位。根據采購計劃并通過招投標,嚴格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方式,保證采購項目預算的執行,進而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發生。
3.全方位籌資機制。要改進科技投入的方法,在保證財政科技投入逐年穩步增長的前提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有效調節財政性科枝投入的方向和規模,并發揮其放大、輻射、引導效應,吸引社會資金,促進科技進步,全面協調各類資源。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資體系,采取創立科技風險投資市場、政府發展基金等多種籌資渠道以促進社會資金對科技的投入。
(二)模式構想
1.預算模式。采用零基預算作為預算編制基本組織形式,將各類不同性質的財政資金統一編制到使用部門,能夠保證部門預算的完整性和詳細性。為了全面、真實地反映財政科技投入的總量和結構,建議將科學事業費、科技三項費和科研基建費三者合并,統一為市財政科技經費,并將其分為基礎性與公益性研究經費、產業技術研究經費、基建及科普經費和科研機構專項經費四大類。其中,基礎性與公益性研究經費是主體,產業技術研究經費將逐漸減弱,基建及科普經費將逐漸增強,科研機構專項經費隨著科研機構改革逐步取消。
2.管理模式。在宏觀管理方面經濟管理體制與科技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在科技管理上,科技局應是科技工作的最高管理部門,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最大的調控能力,但從唐山市目前科技管理體制看,當前大部分政府部門具有一定的科技管理職能,主要包括計劃委員會負責產業技術研發資金的管理,工促局負責企業創新基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環保部門建立了環保產業發展基金,信息產業部門建立信息產業發展基金,農業部門在農業科技發展上有工作重點等等。
3.資金投入模式。科技投入是事關我市發展全局的投入。在按經濟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分清輕重緩急的同時,必須保證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的投入相對平衡;在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前提下,使有限的資金投入實現最佳配置,產生最大效益。因此,必須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來進行引導、調節和約束。目前全社會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不健全,使唐山市的科技投入總量不足,還不能適應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發揮行政作用,完善法規約束。市政府應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和政策要求,制定相關措施規范科技投入的行為,有效地保障投入的健康性和有序性。
4.監督模式。隨著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建立及財政管理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財政支出管理透明性差、信息基礎薄弱、資金效益低等問題不斷出現。地方財政采取預算指標下達和決算執行批復的辦法終結年度財政收支結果,無力關注財政資金用途的合理性及其效益狀況。因此,建議建立財政資金支出反饋監控系統,對財政支出項目的設立、評價和優選進行全程監控,并及時反饋、總結和調整,保障財政科技經費有效合理地使用,真正實現資金的效益最大化。
總之,要從構筑唐山市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調控作用,緊緊圍繞關系全市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課題,努力把科技資源集中到戰略高技術領域,集中到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公益性研究領域,集中到關系科技事業自身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同時,要加快科技事業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既要繼續提高全社會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科技意識,又要進一步強化科技投入是公共戰略性投資的戰略意識;既要重視建立和完善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又要加強研究和建立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經費監管機制、投入績效評價機制;既要深化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又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科技資金運行機制,還需調整財政科技經費使用結構,轉變科技資金配置方式,運用經濟杠桿和政策手段,構建必要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 唐山市科委.唐山市科技統計資料[M].2000-2006.
[2] 唐山市統計局.唐山市統計年鑒[M].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2006.
[3] 國家統計局.中國科技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4] 唐山市政府.唐山經濟,2006.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