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自我意識的價值

自我意識的價值精品(七篇)

時間:2023-05-21 08:27: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自我意識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我意識的價值

篇(1)

【關鍵詞】文化存在 自我意識 生成 實踐 歷史 開放

自我意識是人的文化存在的確證向度

人的文化存在作為人的精神存在,是人在精神世界中存在的本質、狀態與過程。自我意識是主體對自身的認知、覺察與反思,是以生理狀態、社會關系與精神狀態為關注焦點。自我意識作為人的類特性,指引人不斷理解并實現類本質。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①

自人類文明肇始之初,自我意識作為精神世界的構建基點,成為人類產生、發展與成熟的重要衡量向度。在“我是誰”、“我應該是誰”等自我意識覺察與追問中,人尋求自我澄明之境。這既是個體冥思不休的永恒命題,也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價值旨歸。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指出:“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它已被證實是阿基米德點,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即使連最極端的懷疑論思想家也不否認認識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②

在實然與應然的雙重維度下,“自我”以主體意識感知、思考自身的存在狀態與價值;以客體意識,從他人的態度反應與社會交往中衡量自身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找準自身在社會中的關系定位。在實然維度中,“自我”是處于現實狀態中的主體,包括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等層面。其中,物質自我是個體如何看待生理狀態下的自身;心理自我是個體如何看待心理狀態自身,認知了解自身的人生信念、價值觀念、人格氣質等方面;社會自我是個體對在社會關系中所具有的社會身份以及社會角色的認知。在應然維度,“自我”是處于理想狀態與價值訴求中的主體,包括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理想自我”是個體追問“我應該是誰”,反思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明確人生的努力方向;“反思自我”是個體根據他人與社會對自身的評價,在社會反饋中調整個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以契合“理想自我”和“社會自我”的要求。

自我意識作為人的文化存在的確證向度,其覺醒與張揚確證了人的文化存在的產生、發展與實現。文化與自我意識成為人存在的統一體。自我意識是人的文化存在的內核,人的文化存在是人的自我意識的外顯。人的文化存在過程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生成過程。自我意識的生成是人的文化存在的類特性的生成。自我意識在文化認同與趨同中,以自覺方式傳承、創新文化;在文化基因的潛隱與滲透中,自我意識在聯想、暗示、模仿等心理作用下延續并接受文化。

自我意識的歷史性印證了人的文化存在的歷史性

自我意識處于變動之中,呈現出歷史性階段特征。自我意識歷經三次問題意識轉向,彰顯了時代精神,凸顯了人的文化存在的歷史特征。

古希臘至中世紀,自我意識關注“人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立足本體論意蘊,從外部世界追尋自我存在的終極原因。近代經驗論、唯理論至德國古典哲學,自我意識關注“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在理性思辨與邏輯分析中探究自我意識,追問自我認知的合理性。

馬克思立足現實中的個體,基于自我意識的歷史流變,關注“人是如何存在”的問題,研究視域重新回到現實生活。馬克思以歷時態角度審視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用動態的實踐發生取代了靜態的邏輯還原,由對天國的批判轉向對塵世的批判,專注人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在實踐中探尋自我意識的本真狀態與發生過程。基于馬克思的實踐發生意蘊,自我意識不應以純粹理性、思辨與抽象的方式審視,而應置于人的實踐活動中予以反思和審視,探究人的文化存在的實際狀態與發生過程。自我意識不是指向于理想狀態下的抽象、空寂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③,人的自我意識處于動態發展之中。自我意識的歷史流變印證了人的文化存在的歷史性特征。人的文化存在作為歷時態與共時態存在的統一,其歷史過程是無限、未預定的。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與實踐活動的積淀中,形成了具有客觀性的文化存在。“人的歷史性看作是未事先預定的、無限開放的適應性。”④人必然處于一定的文化氛圍與環境之中。在文化的交流與交往中,文化實現了共通,人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礎與前提。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世界中,人才能進行社會實踐與交往。就共時態而言,人的文化存在是橫向多樣的存在,在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等多樣織中,人的存在樣式受到人生經歷、受教育程度、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具體的社會環境的限定,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多樣性的文化選擇方式、文化人格特征,強化了抽象性、符號化與邏輯化能力,促成了人的生理與心理、社會化與個性化的有機統一。

自我意識的開放性促成了人的文化存在的開放性

就其開放條件而言,人的未完成性為自我意識的開放性提供了可能。在自然存在的本能方面,人具有一定的生存缺陷,與之相對的是,動物在天性與本能上具有生存的優越性。人的先天缺陷正是人的未完成性的表征,它為人的自我意識的張揚、自主性的發揮提供了條件。在社會交往與意識動能中,人揚棄自然屬性,成為具有自主性、創造性與個性的文化存在。“所以,人必須靠自己完成自己,必須決定自己要成為某種特定的東西,必須力求解決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他不僅可能,而且必須是創造性的。”⑤

就其開放空間而言,自我意識具有不斷生成的意義空間,經歷了外化與內化的辯證統一過程。一是實現物我二分,形成自我的主體與外界事物的客體,以自我認識、探究與改造外在客體,確定人與外在世界的關系與地位。二是實現“主我”與“客我”二分,形成主體之我與客體之我。認識的主體與客體同為個體本身,在自我審視與反思中探究自我的價值與意義。可見,自我意識是人由自在意識向自覺意識、自為意識的轉變,是由對象意識發展到自主意識,由自發意識發展為自覺意識,由直觀感性思維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維與悟性思維。

自我意識的開放性源于實踐的開放性。自我意識作為主體的能動反映,不是自動生成的,而是在自由自覺的活動中生成的。實踐在自我意識的統攝下,成為自我為尺度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在自身中變得自由的理論精神成為實踐力量,作為意志走出阿門塞斯冥國,面向那存在于理論精神之外的塵世的現實,—這是一條心理學規律。”⑥實踐具有鮮明的目的性,使人超越了自然本能,確立實踐對象,以合目的的方式進行實踐活動,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實踐具有批判性,使人超越抽象、純粹的意識,以自主能動的方式認識、改造世界,以自覺反思的方式反省、改造自身。

基于自我意識的開放性,人以自主性與創造性方式把握當下,超越現實,使人的文化存在成為現實性與超越性的雙重存在。一方面,人的文化存在是現實性存在。人的內在規定性與外在限制性構成了現實基礎。首先,現實的個人以感性的活動或對象性的活動,作為存在的前提與基礎,在實踐中實現人的自然存在、社會存在與文化存在的統一。其次,人的存在受到外在條件限制,固有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決定了有限的自然空間、社會資源與文化傳統,限定人生存、發展的方向與程度,使人立足于有限、特定的視域中的審視、反思與批判現實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人的文化存在是超越性存在。首先,文化超越了人的自然性,實現了人的自然歸屬、社會歸屬與精神歸屬的統一。文化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念,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熏陶人們的生活習慣等方式,使人逐漸脫離獸性、原始蒙昧狀態,實現由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轉變,實現對人的自然屬性的深度超越。其次,文化超越了人的有限性。人的文化存在是人在文化傳承中的存在,也是人在文化創新中的存在。在傳承與創新的張力中,人既保留了文化的精髓與內涵,又彰顯了時代的特色與個性。人以超越性思維把握現實,實現了精神存在的無限性。

由此,人的文化存在的特性彰顯了人的本質,其過程實現了人的發展,其旨歸蘊含了人的價值。人的文化存在與自我意識的生成過程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過程、不斷自我揚棄的過程,經過人的依賴性、物的依賴性、自由個性,真正揚棄異化,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作者為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德州學院講師;本文系2011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當代社會思潮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生活化普及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11CKSZ01】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頁。

②[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第3頁。

篇(2)

人類自我意識的獲得有一個相當復雜的歷史過程。通過反省自身的心理活動,我們發明,個體產生自我意識的心理學前提是主體自身的某種需要,例如自我保護、自我顯示、自我方案、自我滿足等等。缺少這些基礎,自我意識將無從產生。

自我意識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作為哲學本體論意義上的自我意識,是人類對自身獨立地位的確認,是一種純粹邏輯反省的結果。

自我意識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是人類個體在具體實踐中對自身存在的確認。這種對自身存在的確認總是與具體的價值斷定聯系在一起。譬如說,一個人在回憶往事時,會產生“我變了”的類似感到。在這里,變化了的并不是那個恒常感知客體的本體自我,而是主體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當主體對自身進行評價時,他總是傾向于把自我等同與自身的價值取向,并產生相應的情感。當一個人的需要、價值取向不能順利實現時,他會產生“我失敗了”的沮喪,當他的價值取向順利實現后,他會有“我成功了”的愉悅。

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個體的價值取向的狀況與個體的自我意識狀況有著密切關系。在宗法等級制的社會形態中,個體的需要、價值取向受到壓抑,自我意識也就比較淡漠,而在社會流動性強的社會制度中,個體的價值取向得到發揚,自我意識也表現得較為強烈。

綜上所述,個體的自我意識有兩種形式。在具體的實踐中,個體總是傾向于把自我意識等同于自身的價值取向。

二、自由,主體價值取向的順利進行

人類對自由的追求與探索與人類同樣古老。在思想史上,關于自由的定義或認識無花八門。但他們大多從主體外部去考察人的自由,因而往往得不到正確的結論。自由始終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它首先是一種發自于主體的心理體驗,脫離主體的心理體驗來談論自由毫無意義可言。我們在前面把“自我”定義為主體諸多價值取向的總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自由定義為,自由是主體對自身價值取向得以順利實現的一種心理體驗。當一個人有了某種需要并方案用行動來獲得它后,如果這一行為得到順利的實現,他會產生自由的感到,如果這一行為被困難阻擋了,則產生不自由的感到。

自由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與其它的心理現象一樣,具有個體性,每個人的自由觀都與他的自我價值取向相聯系,即使在同一環境里,由于價值取向的不同,不同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自由感。只有在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取向的那些領域,他才可能有自由與否的心理體驗。價值取向不同,所獲得的自由感也不同。

三、自我與自由的動態關系

一個人的需要是無窮無盡的。因此,一個人的自由總是與他的實踐領域(價值取向領域)相對稱,并隨著他的實踐領域的變化而變化。在某一特定的領域中,個體的自由心境的獲得可分為三個過程

(1)不自覺狀態在這一狀態中,人們還沒有把認識和價值取向投入到這個領域,對這個領域里存在的必然性毫無知覺,因此,也就無所謂自由與不自由的心理體驗。

(2)不自由狀態當個體由于不斷增長的需要把他的價值取向和認識活動投入到某一領域后,個體的這個領域里存在的必然性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它們,他對這個領域里的許多行動都有被束縛的感到,也就是說,處處感到自我的需要和價值取向不能順利實現,處處感到不自由。

(3)自由狀態當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了這一領域的規律之后,人們就把這些外在的必然性內化為自律的意志和意識,達到了相對自由的境界。但是,人們在某一領域里獲得了自由,并不意味著人們獲得了絕對的、終極的自由。人的需要是不斷發展的,人的價值取向隨著需要和實踐不斷改變它的方向和層次。當人們在某一領域里獲得了自由以后,他的價值取向又轉到另一個方向,另一個層次,于是,他重新體會到不自由。只要一個的需要還在發展,他的價值取向就必然要把他拉向一個無法擺脫、沒有窮盡的自由與不自由的搏斗。

從個體的心理體驗上講,這種自由與不自由的交替是一種心理上的回歸。他的特點是個體已經獲得的自由在以后的實踐中并不會留下很深刻的心理體驗,它只是轉化為一種文化無意識的內容保存在人們的意識之中;與此相反,人們在新的領域內發明的不自由狀態卻可以給個體產生很深刻的心理體驗。因此,這種自由與不自由的交替進展,可以稱為心理上的輪回。

四、超越:自我的無價值取向

一些愛好追求永恒和終極真理的哲學家所追求的是一種“絕對自由”。那么,他們如何獲得“絕對自由”呢?

首先,他們要求“無欲”,個體應該取消任何價值取向,不再執著于對生活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渴望,達到一種完全不自覺的“混沌”狀態,個體不再是與環境相對峙的存在,而與自然溶為一體。這時候,個體的自由不是通過對必然性的揚棄而獲得,而是與自然直接觀照,在這種觀照中,個體可以朦朧地感受到一種絕對的無拘無束,一種所謂的“絕對自由”。:

但是,這些獲得所謂“絕對自由”的哲學家與其他人一樣,同樣要生存,要滿足由生存而帶來的種種欲望,那么他們又如何在這些欲望中保持“無我”呢,他們宣揚要做到“無我”,不執著與任何具體的生活細節與感官享受,他只觀照到一種毫無內容的流變,而他自己也就隨著這種流變順流而下。莊子認為一切價值取向都具有相對性,因而都不足以作為追求的終級目標。作為“得道”的“圣人”,必須超越一切價值取向:“圣人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避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莊子·其物論第二》)并做到“無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一個人只有拋棄一切價值取向和一切認識活動,作道“無欲”、“無己”,才可能得到絕對的自由:“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逍遙游》)“寧游戲行讀之中自快”《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

篇(3)

為了解肥胖對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及心理健康的影響,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導。方法,采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對129名肥胖學生及193名體重正常學生進行病例對照研究。調查表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肥胖兒童青少年在軀體外貌及合群方面得分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P值均<0.05);自我意識總量表及行為、智力與學校、焦慮、幸福與滿足各分量表得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肥胖組男生焦慮得分明顯高于女生(P<0.05)。肥胖兒童青少年與體重正常者間自我意識評價存在一定差異,肥胖者自我意識評分相對較低,應加強對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自我意識

有報道認為,肥胖損害兒童青少年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為自我評價差、內向抑郁等心理行為異常[1-2]。人們對肥胖個體的看法,不僅影響到肥胖者的行為,還影響其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在調節兒童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與兒童的社會適應、自覺幸福密切相關。本文采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探索單純性肥胖對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及心理健康的影響,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導和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6年3月至6月,在寧夏銀川市和石嘴山市四所學校(小學中學各兩所)中抽取符合單純性肥胖標準的對象129例為病例組,并按照相同學校、年級、性別、民族、年齡的條件抽取體重正常兒童青少年193例為對照組。病例組平均年齡(10.75±2.92)歲;男生75例,女生54例;漢族86例,回族43例。正常對照組平均年齡(11.19±2.94歲);男生111例,女生82例;漢族140例,回族53例。兩組年齡、性別、民族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1.2 判斷標準

肥胖判定按照WGOC(國際生命學會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于2003年11月推出“中國學生超重肥胖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身高2,kg/m2)值篩查標準”判定[3]。除外病理性肥胖者及慢性疾病、發育障礙者。

1.3 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該量表由80個條目組成,分為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焦慮、合群以及幸福與滿足六個分量表。得分越高,自我評價越好。調查表由調查對象的班主任下發后,由被調查學生按照問卷所附的統一指導語自行填寫。對于識字能力差的個別兒童可由老師輔助填寫。

1.4 統計學分析

調查數據用SPSS11.5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與標準量表比對后計算得分并進行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

2 結果

肥胖兒童青少年在軀體外貌及合群方面得分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P值均<0.05)。總量表及行為、智力與學校、焦慮、幸福與滿足各分量表得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肥胖組女生焦慮量表的得分明顯低于男生,對照組男生合群得分明顯低于女生(P值均<0.05),見表1。表1 兩組學生自我意識得分比較(略)

3 討論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督、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兒童自我意識反映了兒童自己對其在環境和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也反映了評價自身的價值觀念,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目標,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證。兒童從嬰兒期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至青春期漸趨成熟。如果自我意識出現不良傾向,會對兒童的行為、學習及社會能力造成不良影響,使兒童人格發生偏離。

肥胖影響兒童青少年的體型發育,使其活動不便、影響學習成績,并會造成其在集體活動中受到排斥與嘲笑,嚴重損害其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4]。本次研究發現,肥胖兒童青少年在軀體外貌及合群方面得分明顯低于體重正常者,說明肥胖兒童青少年自信程度低,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肥胖者對自我軀體外貌的評分低間接影響到其日常交往能力的發揮,即其合群能力評分也明顯低于體重正常組的兒童青少年。肥胖兒童青少年中,女生焦慮量表的得分明顯低于男生,分析原因可能由于女性更易對自己的體型產生不滿,不敢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會逐漸產生退縮、回避、自卑心理,形成性格內向,自尊心降低,繼而產生了焦慮的心態[5]。

肥胖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對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在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當鼓勵肥胖學生多參加團隊活動,對其開展早期的心理干預措施,幫助提高他們的自我意識水平。

參考文獻

[1]覃立芬.社區單純性肥胖癥兒童的社會能力、行為問題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04,7(15):1065-1066.

[2]許玲,陳曉紅,陶芳標.肥胖對兒童社會心理行為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05,32(10):1311-1312.

[3]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值分類標準[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7-102.

篇(4)

關鍵詞:自我意識;情感發展;高職心理教育

青少年時期是心理活動最為劇烈的一個時期,情感的波動以及自我意識的變化都會對青少年人生價值觀的形成造成巨大的影響[1]。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正是出于青少年時期,對高職學生的管理不僅要體現在知識教育方面,還要加強對其情感以及自我意識的正確引導。如果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自我意識和情感發展持有一種放任不管的態度,那么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學生的自制力往往不能對自己形成約束。因此,自我意識和情感發展在高職心理教育工作中的十分重要。

一高職院校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意識與情感發展

只有充分理解自我意識與情感的定義,高職院校才能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制定出正確的指導方針,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確保心理教育工作順利開展。自我意識的本質就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心理認識活動,主要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三部分的認識[2]。自我意識不僅代表人的大腦對自身狀態的認知與思考,還代表著人與周圍事物的關系如何維護與發展,所以自我意識同時反映個體內部、個體與個體、個體與大環境之間的關系。自我意識是一種主觀性的心理活動,這也是區別人與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征,反映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獨一無二。要想在真正意義上理解自我意識的含義,必須從知、情、意三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分析,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可以將自我意識劃分為多種類型,從而對自我意識的真正含義做到深入地理解。情感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存在著爭議,對于情感有著很多種版本的解釋。在眾多說法中最具有說服性的是,情感是人對周圍事物所產生的一種態度的表現,就像平時人們所說的興趣愛好一樣,對于事物明顯表現出不同的傾向,具有豐富而強烈的波動性和傳染性[3]。情感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情感兩極分化嚴重但是卻又相互依存,這種存在方式使得情感的表達充滿復雜性;二是個體的情感差異化較為明顯,由于每個人的生理變化、心理變化各不相同,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經歷也存在差別,對于同一事物的理解與看法存在明顯的差異;三是情感的多樣化,時間是催化一個人的最好方式,隨著人的生活閱歷越來越豐富,情感的表達方式也會逐漸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對周圍事物的滿意程度;四是情感的隱私性較強,雖然人們是一種情緒化的生物,但是很多時候往往無法得知內心的真實情感[4]。高職院校的自我認識教育與情感教育都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教育措施,必須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來幫助學生加深對自我意識和情感發展的認知。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介紹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控制自身的情緒,并且教會學生如何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正確地為人處世。教育心理學中曾經明確指出,在教育情境中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的互動交流,對于學生的學業以及教師的教學都是關鍵的部分。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師的稱贊往往會帶給學生一種被肯定的感覺,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更為積極的態度。因此,要想做好心理教育工作,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對自我意識和情感發展的重要性。

二自我意識和情感發展在高職心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自我意識與情感發展是高職院校開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礎

自我意識對于學生的發展方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首先,自我意識的存在意義就是幫助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形成系統的認知,這是客觀條件也是必要條件之一。如果學生對于自身的認識都不夠深入,那么對于周圍的事物更加無法做到深刻的思考,也就意味著無法將自身與外界事物形成有效的聯系。其次,自我意識的另外一個存在意義就是作為學生的自制能力的基礎。只有對自身的缺點和優點有了足夠深刻的了解,才能讓學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并且在生活中不斷彌補自身的缺陷,強化自身的優勢。因此,在高職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自我意識方面的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實現自我監督與完善。情感發展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是高職院校與學生共同培養學生自制力的必要手段[5]。高職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主要開展對象是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學生所處的時期正是情感較為豐富多變的時期,情感有時候能夠決定學生下意識的行為。學生要時常反省自己,努力看清自己,不斷對日常生活行為進行反思。高職院校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發展,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滿希望,從而能夠保證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狀態。

(二)自我意識和情感發展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心理教育實現階段性的突破

高職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須要經歷三個階段性,分別是理論知識教育階段、思想品德教育階段、個性目標教育階段。自我意識和情感發展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心理教育工作在不同階段都能夠實現突破。理論知識教育階段主要是傳授學生各種人生價值觀方面的理念。這個階段的心理教育工作主要包括知識與專業技能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職業操守。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就是向社會提供各種專業型人才,良好的職業操守與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質。思想品德教育階段主要是幫助學生塑造人格。社會的巨大壓力使得學生很容易受到誘惑,金錢以及權力的誘惑往往會促使學生放棄堅持個人人格,逐漸受到各種負面能量的侵蝕。高職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須幫助學生塑造堅韌不拔的人格,保證學生在受到誘惑的時候能夠堅守本心。個性目標教育階段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教育方針,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做出合理的人生規劃,避免盲目從眾現象的出現。

三結語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各種新技術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專業技能過硬,還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以及定位準確的人生規劃。自我意識和情感發展在高職心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能夠明顯促進心理教育工作的發展,全面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微,汪義芳,宋紅艷.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J].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17,(01):58-62.

[2]俞國良,王浩,趙鳳青.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學生的自卑與超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7):28-32.

[3]劉云.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4]白巧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3.

篇(5)

【摘要】目的 了解外來學生自我意識和社會期望的現狀及其相關性。方法 以泉州市外來學生較多的兩所學校的130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施測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和兒童社會期望量表。結果 外來男生意識水平偏低高于女生,意識水平過高低于女生,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小學階段社會期望高于初中階段,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小學階段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顯著相關。結論 外來學生自我意識水平有性別差異,社會期望及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的相關性有年齡差異。

【關鍵詞】自我意識 社會期望外來學生

Chileren’s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of Exotic students in Quanzhou.Guo Zhenmei,Cai Liru,Su Lin Ailan,et al.Children’s and Materal Hospital of Quanzhou,Quanzhou,Fujian provice 36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chileren’s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of exotic students in Quanzhou. Method 1302 students from two schoolsof more exotic students completed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and Children’s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 Results In exotic students, the schoolboys were worse than schoolgirls on the self-concept scores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of pupils were higher tha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The scores of self-concep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in pupils.ConclusionIn exotic students,the scores of self-concept had gender differences.the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had age differences.

【Key words】Self-conceptSocial desirabilityExotic students

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指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1]。具體而言,它包括人在實踐中自己對自己、自己對自然、自己對他人、自己對社會等關系的意識活動。自我意識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點,使人們能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和控制,對個體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社會期望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反映了兒童對社會不認可的恐懼,是影響個人行為的重要內在動機之一[3]。有研究表明[4],中等強度的社會期望對兒童發展是最好的,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自我效能感,使兒童保持適當水平的成就動機,進而提高兒童的自我評價。了解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期望可以為學校和社會促進其身心健康,取得更好的成績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2009年5月在泉州市采用整群抽樣方法,抽取外來學生較多的小學(四年級起)、初中各1所,對所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實發問卷1322份,有效問卷1302份,有效率98.5%。

1.2 問卷組成第一部分:Piers-Ham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用于評價學齡兒童自我意識狀況。該量表含80個條目,包括行為問題、學校和智力情況、軀體外貌、焦慮、合群、幸福和滿足6個分量表[5]。量表為正性記分,凡得分高者表示該分量表評價好,即無此類問題,總分得分高則表示該兒童自我意識水平高。經研究表明,該量表適用于我國兒童自我意識的評估[6]。第二部分:兒童社會期望量表,量表由48個陳述句組成,以是或否的形式作答,可能的得分范圍是0---48分,高分表明對不認可的懼怕[5]。由經過培訓的班主任采用統一指導,學生自行填寫,填寫完由調查者當場收回。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問卷經剔除不合要求者,進行整理編號,應用excel建立數據庫并錄入,全部數據用SPSS for Window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被試基本情況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外來組844人,其中男生464人,女生380人;本地組458人,其中男生226人,女生232人。2組男女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來組學生平均年齡為13.11±2.081歲,本地組為13.06±2.141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自我意識水平構成 根據PHCSS評定標準[6](總得分63為過高),外來組和本地組自我意識水平構成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在外來組中,不同性別自我意識水平構成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 =13.151,P=0.001),其中男生組意識偏低高于女生組,意識過高低于女生組(見表1);不同年齡自我意識水平構成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2.3社會期望比較 不同年齡階段社會期望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而不同性別比較、外來組和本地組比較,其社會期望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

2.4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的關系在總體上,社會期望與自我意識呈顯著正相關,小學階段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有顯著正相關,初中階段兩者無顯著性相關(見表3)。在外來組和本地組中及不同性別中比較,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沒有明顯相關性。

3 討論

3.1 自我意識水平的差異本調查發現,在外來組中,男生意識水平偏低高于女生,意識水平過高低于女生,這可能與兩因素有關:一是女生比男生更能融入新的學校生活,表現出更好的合群性,二是女生發育早于男生,各方面發展快于男生,在她們的同輩群體中,她們更快的建立了自我認同感,因此自我意識水平較高[7]。提示對外來男生的心理健康應給與更多的關注。外來組和本地組自我意識水平構成沒有顯著性差別,這與魯巧珍等[8]的研究結果不同,他們發現在上海長寧區,外來學生自我意識水平較本地兒童低下。這可能首先是因為上海是一個本土意識較重的地方;其次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社會對外來人員更加的接納和包容,父母們更重視民主式教育,學校素質教育不斷推進,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外來學生與本地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沒有了明顯差異。

3.2中小學生社會期望比較 本研究發現,小學生與初中生的社會期望雖然都是中等強度,但小學生的社會期望程度高于初中生。這與張美峰等的研究結果一致[9]。這可能與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常處于與成人相對立的情緒狀態[10],逆反心理的存在使兒童對不認可的感受性降低,進而減低了對不認可的恐懼程度。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不同性別兒童社會期望沒有差別,與陳猛的研究結果一致[4]。這反映了社會觀念的巨大進步,很多父母摒棄了重男輕女的思想,給與孩子(無論是男孩女孩)同樣的關愛和期望。

3.3年齡階段對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關系的調節在小學階段,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呈顯著正相關,而初中階段,社會期望與自我意識無明顯相關性,這與陳猛的研究結果一致[4]。這可能是因為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形成受周圍環境及個體對環境的體驗的影響[11],兒童社會期望程度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系密切[12],小學生會內化成人社會的評價標準,會主動的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發展自己。但在初中階段,由于逆反心理的存在,初中生建立的對自我的知覺和主觀評價系統極有可能與成人社會的價值與評價系統相對立,因此,初中生的社會期望和自我意識的相關不顯著。

篇(6)

一 自我意識—尋找自身的成就定位4幽默短信 4搞笑歌詞

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一個意念,即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就是對自己的心理體驗。即“我屬于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具體來講,自我意識包括個人對如下問題的回答:“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有什么樣的個性?有什么樣的優缺點?我有什么價值?有無巨大的潛能?我期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達到什么樣的目標?”自我意識就是‘我屬于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它建立在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基礎上。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自我觀念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自已根據自己與環境中他人的比較意識,特別是童年經歷等四個主要方面不自覺地形成的。根據這些,人們心里便形成了“自我意識”。

就我們自身而言,一旦某種與自身有關的思想或信念進人這幅“自我肖像’,它就會變成“真實的”。在此之后,我們很少去懷疑其可靠性,只會根據它去活動,就像它的確是真實的一樣。心理學家馬爾慈說,人的潛意識就是一部“服務機制”——一個有目標的電腦系統。而人的自我意識,就有如電腦程序,直接影響這一機制運作的結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識是一個失敗的人,你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內心那“熒光屏’上看到一個垂頭喪氣、難當大任的自我,聽到“我是沒出息、沒有長進”之類負性的信息,然后感受到沮喪、自卑、無奈與無能——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失敗。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自我意識是一個成功人士,你會不斷地在你內心的“熒光屏”上見到一個躊躇滿志、不斷進取、敢于經受挫折和承受強大壓力的自我;聽到“我做得很好,而我以后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鼓舞訊息;然后感受到喜悅、自尊、快慰與卓越——而你在現實生活中便會“注定”成功。

對自我意識的確立是十分重要的,其正或負傾向是我們的生命走向成功或失敗的方向盤、指南針。自我意識的形成有以下特點:

l、人的所有行為、感情、舉止,甚至才能始終與自我意識一致。

每個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就會按那種人的方式行事;而且,即使他做了一切有意識的努力,即使他有意志力,也很難扭轉這種行為。

自我意識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人的全部個性、行為,甚至環境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從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面對機會或挑戰,他就可能畏畏縮縮,這樣,即使不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平庸之輩。因為,在其自我意識里已經有了失敗的自我意識。其實,只要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管是企業家,商人或是學生、教師,其工作績效都會發生奇跡般的變化。

2、自我意識可以改變。

一個人難于改變某種習慣、個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這樣一個原因: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行為模式上而不是意識結構上。很多人對心理咨詢或指導感到意義不大,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的是特定的外在環境或者特定的習慣和性格缺陷,而從來沒有想到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自我認識。

普萊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識心理學的先驅之一,他在這個問題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實驗。雷奇認為個性是“一套思想體系”,思想與思想之間必須一致。同這個體系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和不被相信,因而也不能引導人的行為;相反,與這個體系一致的思想則被采納。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個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識,或者他的自我觀念。雷奇是一位教師,他用幾千個學生來驗證了“自我意識”的理論。

篇(7)

    作為培養音樂人才的音樂教育既是技術表現(技能、技巧)的教育,又是藝術表現(情感、審美)的教育,是技術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統一。作為培養音樂教育人才的高師音樂教育,應該既是技術表現(技能、技巧)和藝術表現(情感、審美)相統一的教育,更是學生個人審美意識與社會審美意識相統一的教育。在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學中,由于對音樂教育人才應該具備的知識結構和內涵缺乏深刻的認識和研究,往往把技術教育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手段,學生也以把對某一種技術表現手法或者某一個技術動作的獲得作為學習的主要目標,忽略了音樂教育人才的思想性和知識性,使高師音樂教育長期停留在技術教育的層面。這樣,就必然容易產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患得患失的情緒,進而影響和制約音樂教育人才的學習和成長,使他們既難以掌握表現音樂藝術的技能,更難以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從而使音樂教育作為提高國民文化素質重要組成部分的影響作用和促進功能難以得到發揮。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全面正確認識和把握高師音樂教育的特征,充分認識研究影響和制約音樂藝術學習和提高的各種非技術因素,在對學生進行技術教育的同時,加大非技術教育的力度,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才能,增強藝術素質,培養優秀的音樂教育人才。 

    一、非技術教育的特性和內涵非技術教育的特性:即學生在學習音樂表現技能的過程中教師對其進行的心理的、藝術的、審美的引導和培養,也可以說是在音樂表現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對自我意識、藝術素質、審美意識的研究和完善。需要強調的是:非技術教育并不是與技術教育對立的。恰恰相反,它是和技術教育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技術教育得以發展和深化的基礎和前提,是高師音樂教育特色的體現,是高師音樂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更趨合理的體現。實現非技術教育并不是多開設幾門藝術理論課就能解決的,它應該是在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在教師與學生親密無間的接觸和了解過程中完成的。非技術教育的內涵,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一)音樂教學中的心理引導

    1?個人自信心的建立 自信心的不足既影響學生的情緒,又左右著學習的質量,是阻礙學生學習進程的最大障礙。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常常為學生的信心不足所困擾,學生也常常在困難或挫折面前表現得信心不足,使教學停滯不前最終影響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樹立。對教師和學生來說,要經歷所有將要接觸的音樂藝術作品所要表現的思想、情感、愿望是不可能的,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遇到挫折也是必然的,問題在于我們如何體驗而非經歷。音樂藝術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種積極快樂的體驗。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用啟發式的方法幫助學生,正確引導他們感受和體驗音樂藝術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內涵,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如果教師的方法不當或引導失誤,學生會因精神緊張而使情緒受到抑制和約束,失去面對挫折戰勝困難的信心。所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使其保持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始終處于熱情洋溢、精神煥發的狀態之中,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俄罗斯老妇性xxxxx| 国产色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黄桃| 亚洲另类色区欧美日韩图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国产人久久人人人人爽|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欧美色就是色| 脱岳裙子从后面挺进去视频| 四虎影院海外永久| 性色av无码不卡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人妻中文无码一区二区| 两女女百合互慰av赤裸无遮挡|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www国产精品内射老师|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夜夜欢天天干| 国产精品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成av人片在www色猫咪|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日本丰满熟妇videos| 高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私人影院| 日本阿v视频高清在线中文| 18禁网站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裸体跳舞xxxx裸体跳舞| 色香欲天天影视综合网|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