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1: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韓國飲食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原地區;食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
自春秋戰國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的地域概念基本形成,不同朝代涵蓋的區域范圍略有不同,但大體上都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區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現代的中原地區更多使用的是廣義的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周邊的山西省東南部、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等地域。2011年,我國提出了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國家戰略。《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指出,中原經濟區主要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臺市、邯鄲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山東省聊城市、菏澤市和泰安市東平縣,區域面積28.9萬平方公里[1]。中原經濟區所涵蓋的區域,與廣義的中原地區涵蓋的區域范圍基本相同。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形成的核心[2]。“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為了生存所必須進行的基本生活行為,因此,飲食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有關中原地區飲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論文、論著、研究報告及一些門戶信息網站上[3],但圍繞飲食文化這一主題進行的特色數據資源庫建設較少。因此,筆者對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原則、主題構成和類型構成進行了探討,以期推動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意義
1.1保護中原地區食文化資源
中原地區食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演變、融合與發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原地區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沖擊,其文化資源生存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例如,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方便食品的需求越來越高,洋快餐普遍受到年輕一代的歡迎,這些都對我國的傳統飲食習慣有一些影響,對中原地區食文化有一定沖擊。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飲食文化也對中原地區食文化有一定沖擊,法國美食、地中海美食、墨西哥傳統飲食、日本和食及韓國泡菜文化等都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美食也在中原地區得到傳播,中原地區食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4]。中原地區食文化本身就是在交匯融合多個民族飲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在吸取其他國家飲食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飲食的優點,對中原地區的飲食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已刻不容緩。近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在編制《河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食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建設中原食文化數據庫能為政府機構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參考,推動中原地區食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持續開展。
1.2促進傳統食文化資源產業現代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原地區許多傳統食品企業,尤其是一些中華老字號企業,已無法跟上時展的步伐,出現了經營狀況不佳甚至虧損的局面,依托其上的一些傳統中原美食也瀕臨消失。因此,如何推動傳統食品企業實現現代化轉型,推動中原地區食文化的良好傳承和健康發展,是政府、食文化研究人員、傳統美食生產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原地區的食品企業都在努力創新,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白象食品作為河南省的重要食品企業,是全國方便食品企業的領頭羊。為了發揚傳承中原地區食文化,白象食品將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現代營養學理念融入傳統食品中,開發了大骨湯面、河南燴面等食品,吸收了中原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能從一碗香噴噴的面中找到“家鄉的味道”。因此,建設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能為傳統食文化資源產業實現現代化轉型、升級發展提供支撐。
2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原則
2.1特色突出原則
特色突出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中原地區食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突出中原地區食文化的特色,充分發揮特色數據庫的資源優勢,增強中原地區食文化的實力,推動中原地區傳統食品產業的升級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2.2共建共享原則
為了避免信息資源建設的重復、浪費,相關部門應在建設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過程中遵循分散建立、館際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則,統一數據庫的建設標準和評估體系,充分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互通,為中原地區讀者提供特色鮮明、資源全面、檢索便利的信息資源庫,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效能。
2.3實用性原則
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相關部門要依據實用性原則建設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在盡可能節約建設成本的前提下收錄重要的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實現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相關部門還要加大對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宣傳、推廣力度,引導更多的讀者了解數據庫、使用數據庫。
2.4先進性原則
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作為數字化大背景下的產物,需要先進信息技術與成熟管理方式的支撐。因此,相關部門可采用“區塊鏈”技術建設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將其建設成容量大、兼容性高、安全性強、搜索便捷、速度快、準確度高和擴充性強的新型數據庫,保障數據庫的先進性。
3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主題構成
3.1食文化風俗
食文化風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受環境的影響,在食品原料選用、加工生產、食用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普遍、獨特的傳統習慣。中原地區食文化古老、活躍,特色鮮明,主要體現在原料選擇、加工方式、飲食禮儀等方面。原料選擇主要體現在平原地區對小麥、大米等大宗糧油的選擇,偏遠地區對玉米、小米等雜糧的選擇,中原西部地區對牛羊肉等原料的選擇等;加工方式主要體現焦作地區的土炒面饃、武陟的炒制油茶等;飲食禮儀主要體現在中原地區民眾根據《禮記》對進食的規律、禮數、章法和禁忌等進行了規定。這些習俗都有明晰的總結和具體的守則,現代人在就餐時仍然能夠遵守這些習俗,如主客座位的安排、敬酒時的端杯方式等。食文化風俗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一個重要主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記載食文化風俗的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
3.2特色飲食
中原地區不同區域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飲食,如:河南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馬豫興桶子雞、真不同水席、逍遙鎮胡辣湯、黃河大鯉魚等,河北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碗、永年驢肉等,山西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上黨臘驢肉、晉城過油肉、石子餅,安徽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丁里羊肉湯、濉溪雙堆面魚、太和板面、利辛撒湯和公山豆腐宴,山東省的代表性特色飲食有高唐驢肉、定陶燜子和泰安煎餅等。地方特色飲食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一個重要主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記載這些地區特色飲食來源、制作方法、食用方法、民間傳說的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
3.3食文化遺產
中原地區食文化遺產是指中原地區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歷史文物、建筑、人類文化遺址,如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新密李家溝遺址、淮南八公山淮南王煉丹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被廣泛認可的能夠體現中原地區食文化特點的文化活動、文化表演、知識、技能等,以及承載食文化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如淇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原農耕文化”中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原地區的農耕老物件,仰韶文化遺址中保存的酒器、酒具,《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酒樓、飯館、食店、茶肆等。食文化遺產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一個重要主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記載食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
3.4食文化名人
在中原地區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原地區孕育出一些食文化名人,他們提升了各個時期的食文化水平,在傳承、發揚食文化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食文化名人是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一個重要主題,因此相關部門應對記載食文化名人的相關文獻進行收集、整理。
4中原地區食文化特色數據庫的資源類型
4.1出版文獻
目前,中原地區食文化相關的出版文獻主要包括圖書、期刊、會議文獻、標準文獻、學位論文和政府出版物等。圖書主要包括食文化相關的教科書、科普讀物和生產技術圖書,如《食珍錄》《飲膳正要》《中國饌食文化》《飲食文化》等;期刊主要有《中原文化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等與食文化相關的期刊;會議文獻主要包括在國際或國內食文化學術或專業性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如《中原食品文化研究論文集》收錄的相關論文;標準主要是指傳統食品現代化加工涉及的相關標準,如河南省地方標準《油茶》;學位論文主要包括相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碩士、博士論文,如《仰韶文化時期陶質食器造型設計研究》;政府出版物主要包括中原地區各省、市、縣政府部門及其設立的專門機構出版的與食文化相關的文獻。
4.2網絡信息資源
網絡信息資源包括門戶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資源,以及商業數據平臺、專題數據庫收錄的相關信息資源等。門戶網站及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包括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等政府門戶網站,以及河南省食文化研究會、山東省食文化研究會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這些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具有信息更新及時、信息量大等特點。商業數據平臺主要包括“超星數字圖書館”“萬方數據”“CNKI中國知網”等,用戶在這些數據平臺以“文化+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得到大量中原地區食文化的相關文獻。專題數據庫主要包括一些公共圖書館及高校圖書館開發的相關數據庫,如鄭州輕工業大學的圖書館“民俗文化專題數字圖書數據庫”、河南工業大學圖書館“糧油食品專題特色數據庫”等。
引言
游學活動始于中國春秋時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游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體驗,是對傳統課堂的一種延伸和擴展。游學豐富多樣,其中語言類游學是指通過參觀、游覽等活動,將“游”與“學”結合,在實踐中提升某種語言能力的一種學習。學習者在放松的學習環境中,享受學習語言的樂趣,這種學習模式受到語言學習者的歡迎。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學習一到兩門外語,外語學習熱潮的興起,促進了外語游學項目的發展。然而,與外語游學項目的熱潮相比,更多的是游學項目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大部分語言游學項目注重“游”,而忽視了“學”,沒有兼顧,游學歸來后外語水平沒有得到提高。
隨著韓流在中國的盛行,學習韓語的大學生隨之增多,以韓國文化翻譯實踐研究的大學生游學活動不斷登場。本文以張家界景點體驗為例,對大學生韓語游學項目進行設計,參考漢語或英語游學項目的成果,揚長避短,開發出適合大學生們的韓語游學活動,讓大學生們通過游學活動,開展翻譯實踐,體驗韓國觀光文化。
一、張家界韓語游學項目設計
本文以張家界景點體驗為例,在設計游學項目時,兼顧“游”和“學”,將項目分為“游學前”、“游學中”、“游學后”三大模塊。開發“游”和“學”兼顧的韓語游學項目,提升大學生的韓國文化翻譯實踐能力。
(一)游學前
游學前的重點是撰寫游學項目企劃書,首先是教師指定撰寫對象,學習韓語的大三學生自主能力高,參與性強,可以讓他們積極參與。全班同學進行分工,尋找素材,收集創意。教師只需對學生的企劃書提出指導意見,完善企劃書,在師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一份韓語游學項目企劃書。企劃書主要內容如下
游學對象:游學對象僅限于各本科高校朝鮮語專業大三學生,大三學生韓語已積累到一定水平,可以順利地用韓語進行溝通。大一大二學生學習韓語的時間不長,水平有限,無法確保游學質量。大四學生忙于畢業論文和找工作,無法集中精力參加游學活動。
游學地點:張家界風景秀麗,深受韓國中年游客的喜愛。本文的游學地點是韓國游客較多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黃龍洞兩大景區。
游學時間:學生平時學業壓力大,教師忙于教學和科研,周末兩天時間太短,小長假黃金周的游客太多,游學效果有限,時間定在暑假期間,三到五天左右。
游學目的:欣賞張家界的自然風光,在韓語環境中鍛煉韓語翻譯實踐能力和韓語會話能力,在團隊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游學形式:分組活動,指定組長,分工合作完成任務。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安排職務,增強每個人的參與感,例如:有的學生擅長攝影,負責拍攝韓語誤譯素材;有的學生擅長溝通和交流,負責與韓國游客進行對話,對韓語標識牌的滿意度展開調研,也可在導游中展開調研;有的學生擅長糾錯改錯,負責對韓語標識牌誤譯現象進行歸類,撰寫報告書;有的同學擅長PPT,負責制作PPT,回校后在本專業全體師生前進行成果展示。在分配任務時,根據人數,按照官方標牌和民間標牌、中韓雙語標牌和中英韓三語標牌、或標識語的具體內容(餐飲、交通、景區介紹等),把學生進行分組。
(二)游學中
教師帶學生坐火車前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黃龍洞,進行分組活動,教師全程觀察和指導,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現場講授,引導學生熟練運用已學知識,對誤譯現象進行歸類和糾錯改錯。當學生在調研過程中,與韓國游客交流出現障礙時,教師給予幫助,化解尷尬,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調研。另外,每晚舉辦師生座談會,時間控制在一小時內,師生互相分享當天的感受和經驗,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給予指正并提出建議,學生吸取經驗,避免在今后幾天的游學活動中出現同樣的失誤。
游學過程中,在吃住行方面,學生經費有限,盡量選擇物美價廉的旅行套餐,考慮“半跟團半自由”的旅行方式,將食宿包給旅行社,節約經費。在餐飲方面,學生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較正宗的韓國料理,旅行社給學生們安排張家界當地物美價廉的韓國料理餐廳,讓學生感受韓國飲食文化。學生在韓國料理餐廳,遇到韓國游客的可能性大,有助于鍛煉學生們的聽說能力。
(三)游學后
游學歸來后是游學成果匯報階段,學生撰寫總結報告,制作ppt,在全體師生前面進行成果展示,教師提出反饋意見,學生進行修改,最終完成一份匯報書,作為本專業成果向學院領導匯報。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朝鮮語專業在2016年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加了集中教學環節,每學年有一周的集中實踐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游學項目中的表現進行評分,并體現在該學年的集中教學成績中。
二、結語
當前,在對李綠園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尚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研究不充分、缺乏相應的物質載體和品牌化、市場化程度較低三個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相應的策略,以期引起更多學人和管理部門的關注,以推動中原文化產業經濟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
李綠園文化;問題;對策
李綠園(1707-1790)生活在清初,祖籍新安,河南寶豐人。他是乾隆丙辰年間的舉人,曾在貴州印江做過知縣,為人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愛民如子,疾盜若仇”[1],深受百姓喜愛。他的著作見于著錄的共有5種,分別是《拾捃錄》(12卷,已佚)《綠園詩鈔》(4卷,今有殘卷)《綠園文集》(不分卷,已佚)《家訓諄言》(1卷)和《歧路燈》(108回,欒星校訂本),對后世影響較大的是小說《歧路燈》。而且,李綠園的后世子孫也有文學作品流傳于世,對河南本土的家族文學有一定的開拓意義。李綠園本人的作品內容豐富,涉及了民俗文化、教育思想、戲曲文化、飲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打磨流傳到了今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一、存在的問題
對李綠園文化資源的研究,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在20世紀60-8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除大陸學者外,韓國、新加坡及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也開始有學者關注。李綠園作為河南的文化名人之一,本省的眾多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其中,關注最多的是平頂山地區,自2010年至今,已經有三屆《歧路燈》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平頂山學院召開,每屆會議都會有5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與會學者從文獻研究、文化價值、語言學價值等方面對《歧路燈》進行研究。《歧路燈》研究作為平頂山學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重點研究領域,組建了《歧路燈》與李綠園研究所、《歧路燈》研究資料中心等,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盡管文化理論研究豐富,但是對李綠園文化資源的開發還不完善,而且將其應用于旅游經濟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1.作品研究有限李綠園對后世的影響較大。劉青芝在《李孔堂制義序》中,曾評價他是“儀觀甚偉,風氣非常”[2]。雖然李綠園是一個道學家,但在社會生活中他絕非是一個古板的人,他既有“學問淹博,尤洞達人情物理”[3]的個性,還有“憂世之懷,壯行之志”[4]。在他的作品中,無不投射著他的人格魅力和傳統文化的精神品格。但目前公眾對李綠園作品的研究并不充分,與同時期的曹雪芹、吳敬梓的作品研究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在其作品中,《歧路燈》因為保存相對完整,就成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重心。但即便如此,當前對《歧路燈》作品的研究中仍很有限。首先,《歧路燈》的研究者有限。因其作品中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情結和地域文化特色,導致研究者多為河南人,或與河南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論是最早關注《歧路燈》研究的姚雪垠,或是20世紀20-30年代對《歧路燈》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出版的馮友蘭,亦或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中對《歧路燈》的校對整理作出重要貢獻的欒星,甚至是臺灣最早出版《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的吳秀玉(吳秀玉及其丈夫祖籍河南)。研究者地域上的相同,可能使得他們在研究動機上、資料的收集整理上以及研究深入上,具備了其他無地域機緣研究者的情感介入優勢,但也不利于對《歧路燈》進行較為客觀地理性觀照。其次,當前的研究范圍涉及很廣,諸如版本流傳研究、文獻考證、藝術特征、創作特征、民俗禮儀、宗教文化、科舉制度、戲曲活動等,但仍有些領域尚未涉及,如女性文化、戲曲表演、茶文化、酒文化等,而且已有的研究仍不充分,也不夠深入。李綠園的其他著作大多已佚,詩文方面僅存《綠園詩鈔》殘卷,詩文約有百篇,詩多文少。目前研究者關注的多是他描寫貴州山水風情的詩歌,而對其他詩歌并未關注。而且對于這些僅存的散文和詩歌,缺少比較權威的校訂本和研究論文或著作。《家訓諄言》因附在《歧路燈》卷首,也隨著《歧路燈》的流傳而保存下來,但介于李綠園思想的矛盾性和復雜性,研究者對這兩部作品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就學術界總體而言,其評價態度主要有兩點,“一認為李綠園及其《歧路燈》的思想陳腐,道學氣濃厚,長于說教,短于反封建意識;二否定的同時亦肯定其在反映生活的廣度方面以及《歧路燈》在藝術方面如人物塑造、語言運用、情節結構等獨具特色。”[5]在這兩種看法中,尤其是前者一度使人們對李綠園文化的研究反映相當冷淡。
2.物質載體不夠現有的物質載體,僅是李綠園故居。李綠園故居位于今天平頂山市湛河區的宋寨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李綠園被認定為“鷹城十大歷史文化名人”后,其故居自然成為平頂山旅游文化景點之一。為了保護好這一文化古跡,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平頂山市政府在2010年對其故居進行修繕。修整后的李綠園故居總用地面積7200平方米,是清代民居建筑樣式,級別上低于官衙但又高于一般的民房。故居內全部按照古代裝修的樣式來布置,盡量復原其生活的場景,以起到紀念的作用。李綠園故居的修繕,實現了人文資源與自然景觀的結合,在平頂山旅游文化產業方面,提升了湛河區的旅游文化品味。但是,在李綠園故居中,只有今有軒書屋具備較多的文化內涵,其他展品的文化內涵并不明顯。而實際上,李綠園是一個集道學家、師者和循吏身份為一身的人物,不論是貴州還是河南,在他的游歷生活中,必然會有一些諸如交友、讀書、宴樂、為官、論證等方面的活動,而這些具有文化內涵的歷史痕跡,也值得研究者給予充分關注。畢竟歷史名人如果沒有具體的物質載體,就會顯得空洞,無法形成強大的旅游吸引力,更不能充分發揮其文化產業作用。因此,文化研究者和相關管理部門必須立即對與李綠園相關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3.品牌市場化低近幾年,大量的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國各地出現,如紹興推出的“魯迅牌”,利用魯迅的文章設計“跟著課本游紹興”;諸暨則打出“西施牌”,利用西施的知名度來推銷商品,如西施牌珍珠粉等。對于“品牌”的概念,廣告專家約翰•菲利普•瓊斯曾有準確的概括,認為它是“能為顧客提供其認為值得購買的功能利益及附加價值的產品。”[6]一個地區擁有名人就像一個人身上穿了名牌一樣,它擁有著難以用貨幣去計算的財富,意味著這個地區知名度的提升。基于這些名人而形成的文化旅游品牌,則無疑會推動該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截至目前,李綠園文化的品牌化程度顯得太低,除了少數專職研究李綠園及其《歧路燈》的專家學者外,絕大多數人僅僅停留在對“李綠園”這一文化名人的認知階段,而對于他的個人生平、家世經歷、作品、文化內涵及精神知之甚少。尤其是在當前大眾文化傳播的背景下,高雅文化讓道于庸俗甚至低俗文化,使得李綠園文化品牌化的發展上更難。因為李綠園文化在本質上是屬于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范疇,其理學氣息和教化功能比較明顯,加上《歧路燈》本身的思想局限性等要素,使得其普及起來難度很大。而且,不論是李綠園的詩文殘卷,亦或是家訓、小說的閱讀,都需要較為濃厚的文學修養和知識儲備。另外,李綠園文化研究的市場化程度也低,目前河南省的歷史名人資源主要是以政府管理經營為主,管理人員和經營者也多是學術研究者或相關人員,他們主動參與市場經濟的意識比較低。李綠園文化資源的研究缺少具體的受益單位,整體上資金投入不高,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就李綠園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言,幾乎都停留在作品研究、理論研究階段,缺乏將已研究的成果進行品牌化、市場化整體包裝的意識,也缺乏相關的旅游產品的開發,營銷意識不足。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認知度針對學界對李綠園及其作品研究不足的現狀,政府應該采取相關的措施,鼓勵學者積極探索和研究,爭取多出專著和研究論文。平頂山當地的研究機構也應確立李綠園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開展相關的學術研討活動,以利于對李綠園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讓公眾意識到李綠園文化的博大和生動。可以由政府出面,通過出版李綠園文化研究相關的學術刊物,成立“李綠園文化研究會”等手段,營造學術氛圍,努力將平頂山市打造成為李綠園文化研究的權威地點、傳播中心和推廣基地。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對李綠園文化的宣傳力度。以政府為主導,以平頂山市的高校為依托,打造一批以李綠園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包括文藝演出、大型節慶活動和特色文化活動等,以鮮明的文化性、參與性和娛樂性吸引受眾。
2.完善物質載體在加大宣傳力度的同時,還要大力開發李綠園文化的物質載體,要有選擇性地實施一兩處精品景區的建設。在建設中,應當嚴格地按照精品景區建設的要求,美化其周邊的旅游環境,從交通路線、旅游安全、食品衛生、購物、環境保護、文化內涵的挖掘等方面入手,著力把李綠園故居打造成平頂山市乃至河南省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區。在其中的精品景區內,將李綠園文化中的文化元素,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茶酒文化、節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搬進人造的活動空間,盡力使各種展品有故事、有品位、有特色,能夠引人入勝,睹物思人。平頂山市湛河區還應適當興建一些和李綠園相關的人文景觀,擴大李綠園故居這一景點的旅游功能和游客容量。可以通過開發建設李綠園紀念館以及和其相關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具體的形式,以完善李綠園文化旅游的物質載體。在建立的李綠園紀念館中,其整體氛圍應與清初康乾時期的歷史文化氛圍相匹配,展覽其身世、交游等留下的歷史痕跡,陳列相關的作品,同時將這些陳列內容盡量與傳統文化接軌。在李綠園紀念館中,還可以開發相關的文化旅游紀念品(諸如折扇、書簽、人物剪紙、作品集、李綠園紀念章等等),這些旅游紀念物要兼具清初歷史文化、河南民俗文化、河南民間手工藝制作的內涵,讓游客感覺這不僅是一個觀光型場所,還是一個操作型、體驗型場所。
3.提升市場競爭力在今天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經濟中,要積極提升李綠園文化的市場競爭力,不僅要創建李綠園文化旅游品牌,還要積極采取各種市場營銷策略。創建李綠園文化旅游品牌一定要和平頂山地區的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在文化產業資源的配置中顯出李綠園文化的優勢。政府應積極鼓勵相關部門、企業、個人開發李綠園文化產業,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助,這樣理論才能較為順利地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其品牌效益也會隨之擴大。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開發各種市場營銷策略。首先,可以采用話題營銷的模式。針對當前研究者對李綠園及其作品褒貶不一的態度,可以拋出一些爭議性的話題,如用科學發展觀看待李綠園的一生,用與時俱進的視角研究李綠園的作品等。因為從旅游營銷角度來看,旅游經濟需要的就是關注度。其次,可以采用競賽營銷模式。把李綠園及其《歧路燈》研究范圍擴大,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以李綠園故居、李綠園作品、李綠園文化為主題的研討會、論壇,充分利用競賽營銷手段。借弘揚李綠園文化之機會,行發展地方旅游文化之事,采取多樣的比賽形式,如賽詩、賽文、賽古玩收藏、賽民間工藝、賽攝影等,并借助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優秀的作品可以留存下來展覽。再次,可以采用影視營銷策略,具體著力于兩點:一是以李綠園家世、求學、為官、交游等為題材編系列劇,將其《歧路燈》改編成影視作品;二是以李綠園的故鄉為背景,提供給其他電影或電視劇為背景,或制作一套明信片、開發相關音頻或視頻等擴大其知名度。四是采取體驗營銷模式。可以學習已獲成功的開封清明上河園經驗,在開發的李綠園文化景區中,可以讓游客著清朝服飾,將康乾時期的古錢幣擺上去,游客可以用人民幣去兌換,將河南的特色飲食、民間工藝、民間藝術表演等呈現出來,給游客展示出清初的民俗場景,讓潛在的文化資源成為可供消費的公共文化產品。
三、結語
總之,在當前重視文化產業的開發和研究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抓住機遇,積極應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另外,還要加強區域間的聯動與協作,將李綠園文化、河洛文化及伏牛山文化中的其他名人文化相結合,加強區域內的合作,以旅游為媒介和橋梁,建立以“誠信、互利、共贏”為宗旨的旅游協作網絡,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建設和發展旅游的黃金線路。
[參考文獻]
[1]鄭士范.印江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28.
[2][4]劉青芝.江村山人續稿(卷一)[M].乾隆刻本.
[3]李時燦.中州先哲傳•文苑傳[M].民國刻本.
[5]徐云知.李綠園的創作觀念及其《歧路燈》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 關鍵詞 ] 慢城市 旅游資源 城市空間形態 休閑娛樂
旅游資源作為城市的寶貴財富,不僅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科研價值,對弘揚民族文化,推動城市的經濟,迎合都市人們追求新型生活方式,都發揮積極地作用。
旅游業作為昆明市最具活力的第三產業,其山水、地貌、人文、服飾、建筑等等都極具特色。在城市空間形態下,對其進行分析和資源整合,建設適合春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是當下社會快節奏發展,城市資源環境日趨匱乏,人們身心不堪重負的情況下,選擇慢向發展,讓心靈、環境、傳統得到和諧共存的新型城市發展模式。
一、慢城市與旅游資源
1.慢城市的發展及中國“慢城市”現狀
1999年,第一屆“慢城市”大會在意大利奧維多召開,提出50多條倡議,其目的是提出新的城市發展模式。
慢城市是綜合現代和傳統生活中,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的因素,特別是對城市原有的本土化和具有地區象征性的產品,進行產業化規范。韓國外國語大學全球文化產業協會會長,李永求教授在《亞洲最初的慢城市及該品牌的世界化》的講座中闡述:慢城運動的精髓在于將綠色環保、健康和諧、人文人性同步推進,最終目的就是將傳統文化與自然生態相結合,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截止到2009年9月,全世界已有42個城市宣稱為“慢城”。全歐境內已有波蘭、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國、法國、英國、瑞士等十幾個國家加入,亞洲國家日本、韓國也有“慢城市” 。如今,慢城市運動已經引入中國學術界,廣州已于2009年當選國際慢城市,同時還有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漢都在向慢城市發展。
2.旅游資源在春城向慢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
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在昆明向慢城市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昆明作為西南邊疆省會,坐落在云貴高原中部,城市的山水景觀、自然風貌秀美,人文薈萃、建筑形式等特色突出,少數民族藝術源遠流長,城市擁有眾多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保持這些城市本土特色和特有的城市肌理,是慢城市發展模式的精髓;(2)由于城市地域特點,與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昆明城市經濟較為落后。昆明市委、市政府根據城市旅游資源優勢的特點,確立了“發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場、建立大產業”的指導思想。旅游觀光產業被喻為21世紀的“新世代的產業金礦”,以觀光休閑創新為輔,打造城市區域特色產業群,以此來帶動城市經濟發展;(3)受氣候和環境影響,城市居民喜歡舒緩的生活節奏――烤太陽、吃茶、沖殼子(聊天),是昆明城市居民市井人生的三件大事。慢城市是慢生活的延伸,慢生活就是要讓工作和生活適當地放慢速度,以欣賞的心態來感受周圍的人和事,講求慢開車、慢食、慢愛和慢運動等等,這些都較為貼近昆明市居民親近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活狀態。
二、對昆明城市空間形態中現存旅游資源的整體分析
1.城市空間形態現狀及旅游景點空間分布研究
受自然地形限制,昆明城市空間拓展東西向蔓延被山體阻隔,形成南北徑向長、東西徑向短的“環形+放射”以及單中心圈層空間形態結構。
城市中的旅游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模式。根據《中國旅游資源分類系統與類型評價》,在《昆明人手冊》對昆明著名旅游景點推薦的基礎上,把昆明城市主要旅游資源的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進行分析,羅列出5大景類,27種景型,約200個旅游資源單體。
2.昆明城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及慢生活旅游形式
昆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輻射強度的快速發展,城市呈現動態的發展模式。為研究需要,按照洛斯烏姆的區域城市結構模式,把昆明城市由環城路與一二一大街圍繞的城市區域稱為主城區,視為城市旅游資源分布的中心圈層;把二環路圍繞的城市邊緣區,稱為城市資源分布的內圈層;而昆明城市二環線以外三環路以內的城市影響區,稱為城市旅游資源的外圈層;除此之外的農村腹地,周末或季節性的生活空間,稱為遠郊圈層,其旅游資源呈現南北、東南、西南三大放射指向。
(1)中心圈層
歷史遺產、現代人文吸引物共同組成了昆明城市的人文景系,在城市“單核心”空間形態下,呈點狀分布。中心圈層以青年路為中心,到三市街,到金馬碧雞坊,到武成路,到翠湖,還有祥云街,形成了昆明城市休閑購物旅游圈。擁有文化巷、南屏街、景星花鳥市場、尚義街、錢局街、正義路、青年路、祥云街等民族文化特色購物街;還是城市廣場、公園聚集地,適合昆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短時間的徒步出行。有研究表明,徒步運動的方式,有助于緩解日常壓力,減少神經癥狀等疾病,可以使體力增加,焦慮、抑郁、憤怒以及敵對情緒減少,是改善情緒的最佳方法。
(2)內圈層
昆明市內圈居民的主要活動地,城市高等學校大多集中在此圈層,形成了昆明城市主要的文化藝術交流和美食街區。如新迎路、豐寧小區是體驗美食和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好處,有來自迪慶的藏族餐廳、馬吉阿米藏族餐廳、中甸酥油茶館、大理的白族餐廳龍美園、騰沖地區的酒九莊和騰沖風味酒樓、曲靖的羊肉火鍋、彝家鯽殼魚農家飯莊等,身在其中的人,無論文化、地位、階層差異,都可以讓感官沉浸在民族特色中,盡情地享受。
(3)外圈層
以西山區的興苑路、盤龍區北面的北京路、世博大道區域、官渡區的關上中路、關南路、雙橋路等街區為例,是昆明外圈層城市居民集中地,擁有許多廣場和會展中心,形成昆明城市的會展旅游區,適合居民暢談交流,近距離的周末戶外出游,是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筑、民族風情集中地。如滇池路及其周圍,海埂公園和民族村,是節假日自駕車攜家人、朋友或同學乘車郊游休閑的好去處,還有那里的汽車電影,是昆明城市的觀光旅游圈。
(4)遠郊圈層
城市居民在周末或節假日,離開居住地走進遠郊大自然,并短暫停留的休閑度假方式,有助于親近陽光和空氣,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滿足城市民居,尤其是年輕人好動與探索的本性,是調節城市快節奏生活,放松身心的慢運動類型。昆明城市自然景觀資源根據城市居民出行和意愿的不同,主要三大指向。
①沿北京路延長線、銀河大道、龍泉路向北軸發展,順市中心的五華區和盤龍區,向近郊嵩明縣,遠郊富民縣和少數民族自治區祿勸、尋甸兩縣發展。這些縣區大多群山環繞,河川縱橫。山水、氣候優美,適合發展綠色戶外運動、景觀生態郊游、觀光游覽等。這條線路上,擁有的許多特質景點,如:轎子雪山、尋甸北大營高山草原牧場、龍鳳灣景區、鐘靈農業生態觀光園、東川紅土地、小江泥石流、祿勸秘樂谷旅游風景區、皎平渡紅色旅游區等,都可以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時,通過視覺感官達到舒緩心情的作用,是城市年輕人群喜歡的戶外旅游地,能夠滿足他們對登山、探險、地理現象、郊野自然風景的興趣和需求。
②沿十里長街、廣福路、官南大道向南圈層發展,順官渡區,將呈貢縣、石林縣、宜良縣連接的東南片區。此區域作為城市發展的新方向,是未來昆明承擔產業職能最重要的綜合新城,在農業生態、觀光游覽、地質勘探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適合學生參觀學習,補充知識,是結伴騎自行車或徒步運動的戶外運休閑方式,可以沐浴燦爛的陽光,呼吸充分的氧氣,是昆明城市東南線旅游景點的資源優勢。南線旅游,能夠增強呼吸器官、心臟活動的能力,改善身體各組織器官的機能,提高關節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使城市居民更具有生命活力。
③沿昆玉高速公路、中干道向西南軸向發展,順西山區向西南行駛41km即到安寧市,通往晉寧縣。沿途滇池、西山、龍門石窟都獨具特色。西南片區依山傍水,空間開闊,是天然的景觀通道、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風情、溫泉產業集中,是休養閑療養的好去處,適合假日攜家人自駕車短程郊游。此線路旅游景點特點,是利用自然條件的刺激來提人們對體溫調節的能力,達到增進體格的健康的目的。城市居民長期處于工作狀態之下,會出現諸多職業病,通過天然養生,心情放松的辦法,達到治療和增強對外界環境的變化的適應能力,讓身心健康得到恢復。
綜上所述,昆明城市居民形成的兩大具體的旅游形式,即:以人文景系為主的三大戶外旅游圈層和以自然景系為主的三大遠郊游憩,是現代都市生活快節奏下,追求的休閑娛樂方式,對城市居民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有很大的益處。
3.昆明城市旅游景觀的空間結構優化
昆明城市各圈層現存的自然、人文景系組合良好,五大類別景類在各圈層均有分布,且各有側重,特色鮮明,對其進行統籌規劃,在緩解城市居民工作、學習壓力,放松精神和增長見聞見識、增進情感交流等基礎上,讓工作和生活的協調發展,為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提供保障。
而昆明城市旅游資源和旅游景點的空間分布,并孤立存在的,在城市旅游資源的整體發展中,有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在強調各圈層單體旅游資源特色開發的同時,其空間結構優化應遵循以下幾點:
(1)符合旅游資源及旅游景觀的特色吸引
旅游資源是城市旅游發展的基礎,旅游資源的品味、規模對城市旅游發展有著極大的意義。明確區域單體旅游資源的旅游形式,如生態旅游、鄉村景觀旅游、紀念性景觀、觀光采摘園、風景園林景觀等,主要吸引的是城市居民中那些群體,在此基礎上,根據群體特征和需求,來合理構建旅游形式。
(2)符合旅游資源及旅游景觀的空間擴散
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者主要向城市環城地帶擴散,這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斷追求新生活方式的情況下,使城市周邊地區成為出游活動頻發地帶的現象。昆明市近郊圈的旅游資源及旅游景觀符合空間擴散的要求。
(3)統籌兼顧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相結合
旅游業和其他產業存在共生關系。城市在旅游開發及空間結構優化過程中要注意城市內各產業的和諧關系。在挖掘區域特有的旅游資源同時,順應其的空間形態和分布特征,并結合當地其他產業,統一規劃,適度開發。
三、結合慢城市標準談昆明城市旅游資源
目前,昆明市旅游資源的規劃和開發主要以推動地區經濟為主要目的,對營造城市和諧居住環境、改變城市居民生活條件方面的統一規劃涉及較少。城市作為居民生活的載體,城市環境建設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慢城市運動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措施,盡量避免和克服城市無休止的快節奏生活,讓城市居民生活在充滿溫情和多樣性的宜居城市。倡導昆明向慢城市發展,還需要參照慢城市標準,在城市環境保護、城市設計、城市的質量、當地產品的保護和開發、對慢城市的公共宣傳、公眾有關慢速城市教育等方面統一規劃,建立適合居民休閑的城市旅游環境。
參考文獻:
[1]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國際學術講座之二: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李永求講述慢城主義[EB/OL]. , 2008-4-22[2010-03-15]
[2] soso百科.慢城市[EB/OL]. baike.省略/v5951105.htm,[2010-03-15]
[3] 張文超.昆明城市發展研究(1978-2006年)[D] .昆明:云南財經大學, 2008. 25-62
[4] 周昕.昆明城市空間形態演變趨勢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127-134
[5] 巫寧.慢城市:都市白領趨之若鶩[N] .中國旅游報,2007
[6] 成應翠.采風昆明[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7] 卞顯紅.城市旅游空間分析及其發展透視[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 1-36
[8] 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魏來,梁永寧.昆明市旅游資源對城市旅游發展規劃的影響[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 25( 2) :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