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歐美文化論文

歐美文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4-01 10:13: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歐美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歐美文化論文

篇(1)

[關鍵詞]英美文學,三源泉,語料庫,文學教學。

1英美文學與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學作品離不開原型,也可以說原型是文學作品的大語境。原型來自于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從祖先那里由遺傳得來并持續到現在[1]。而神話藝術是上古時代社會、文化系統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正因為神話參與建構原始人的思維模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千百年來,它成為原型后深藏在人們的深層意識中。古希臘神話,作為希臘最早的意識形態,它是歐美民族的原始先民以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對民族發韌期那艱難、悲壯的漫長歷程的藝術記載,是先民在上古嚴酷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為生存而進行拼搏奮斗的藝術表現,這里孕育著人類的智慧,拋灑著人類苦難的淚水[2]。從中可以觸摸到希臘民族那豐滿而活潑的心靈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希臘神話作為人類的童年文化,為英美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題,并由這些原型衍化、滋生出眾多的文學作品。神話所蘊含的內核,理性的光芒,躍動的火種,以集體無意識的形式積淀在歐美民族意識的深層,影響西方作家尤其是英美作家的思維模式和創作模式。希臘神話對歐洲文化有特別大的影響,古羅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后被希臘文化所征服并繼承了希臘神話,于是羅馬神話中的神與希臘神話中的神相混同,都被賦予了同樣的經歷和個性,只是在羅馬神話中諸神有了拉丁文名字,于是希臘、羅馬神話便融為一體,統稱希臘羅馬神話[3]。

英美文學作為英語語言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滲透著大量的希臘羅馬神話。自文藝復興運動開始,西方的文學家們就經常以希臘羅馬神話為素材進行創作。如在英國文學當中,莎士比亞曾多次運用希臘神話為題材進行創作,彌爾頓、濟慈、雪萊、蕭伯納等許多詩人和劇作家也多次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神話中的神和英雄們以超人的力量和頑強的意志同不公的命運和邪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故事同樣啟迪、激勵了許多美國詩人和作家,如美國詩人朗費羅曾做詩謳歌為人類盜取天火而遭受天罰但仍頑強不屈的普羅米修斯,另外惠特曼、約翰巴斯和約翰厄普代克等都借古代希臘神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圣經》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文學名著[4],它在世界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經》的故事和傳說等還是西方文化藝術的重要源泉,英美文學中很多偉大作品,包括詩歌、戲劇和小說都取材于《圣經》故事。英國詩人米爾頓的長詩《失樂園》和《復樂園》,拜倫的神秘劇《該隱》與王爾德的《莎樂美》,惠特曼的《草葉集》中的“亞當的子孫”,艾略特的《賢人朝圣記》等都取自《圣經》題材。有的文學作品連題目都出自《圣經》,有的文學作品更把《圣經》故事的寓意融匯到作品的情節和人物性格里,如美國戲劇家米勒表現現代人社會生存問題的名劇《墮落之后》,斯坦貝克的《伊甸園之東》等都寓意于人間并無樂園之說。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的標題取自《舊約傳道書》。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經》中的詩行、布道、箴言等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不了解《圣經》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英美文學作品時難免流于表面和膚淺,甚至可以這樣說,不了解《圣經》就不能侈談英美文學。 綜上所述,自文藝復興以來,英美文學作家深受這三大源泉的影響,創作了許多不朽的文學作品。不了解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文化,就很難理解英美文學的本質及其文化語境,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這三大文學文化語境的系統資料,為此筆者構建了一個英美文學文化三源泉的語料庫。

2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語料庫的構建

語料庫可以簡單地看作是用于語言分析的語言語料的集合。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ohn Sinclair認為語料庫是一個存儲于計算機的自然語言的集合(包括書面和口頭語言材料),用來反映語言的狀態和變化特征[5]。國內近年來建立了許多語料庫,但大部分是用于語言學研究、語法研究、詞典編纂、教材編寫或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等[6]。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語料庫,與現有的其它語料庫有較大區別。構建語料庫時首先要考慮建庫目標,因為它決定語料庫的類型和規模,決定語料的選擇和整理,其次要考慮語料的來源,另外還要考慮檢索軟件的選用等方面。

三源泉語料庫的構建目標:本語料庫中要包括比較完整的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知識的語料,提供比較全面的背景資料,它的構建不僅要為廣大英美文學教師、學者及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鑒賞、解讀英美名家名作的語料源,還要為英美文學鑒賞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科學的平臺,并且還可以用來改進英美文學課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文學、語言修養和審美情趣,有助于英語專業學生達到《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掌握文學評價的基礎知識和方法,開闊思維,拓展知識結構,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與文化環境的了解”[7]的目的。

語料庫的語料來源:本語料庫的語料來源多種多樣,有的來自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有關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典故的書刊、雜志,有的來自市場上公開出售的數據光盤,有的來自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源,有的來自國外大學圖書館,有的來自中國知網數據庫等。筆者按照建庫的目標和要求對語料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整理,構建起較為完整的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知識體系的語料庫。

語料庫的結構:構建的“三源泉”語料庫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①希臘、羅馬神話語料庫,其中包括英文語料Greek and Roman Ghost Stories,Myths and Legends from Greek and Roman Sources,Old Greek Stories,Stories from Greek Tragedians,Roman Stories等,漢語語料《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希臘羅馬神話》、《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希臘神話》、《羅馬神話故事》;②《圣經》故事語料庫,其中包括英文語料Bible Stories and Religious Classics,The Wonder Book of Bible Stories,Wee One's Bible Stories,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Bible Stories from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等,漢語語料《圣經的故事》、《圣經事典》、《圣經故事賞析》、《基督教與圣經》、《圣經文學》、《圣經全傳》等;③學術期刊語料庫,主要包括近幾年來國內專家學者發表的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對西方文學,尤其是對英美文學影響的論文幾十篇,如“論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希臘羅馬神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希臘羅馬神話與歐美文化”、“圣經與西方文學”、“圣經:英美文學的創作母題”等;④網絡資源庫,本語料庫還利用Internet網的優勢資源,建立與“三源泉”有關的文學背景、文學知識及文學評論的超級鏈接,這些鏈接除文字資料外,還提供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等有關資料,如online-mythology.com;greekmyt hology.com;blueletter bible.org;geocities.com/Athens/Delphi/8991/roman.html等網站上有豐富的網絡資源。“三源泉”語料庫的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 語料庫檢索軟件的選用:目前,功能強大、使用簡單的計算機檢索定位軟件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如英國利物浦大學Mike Scott與Tim Jones聯合開發的MicroConcord軟件,可以支持多文件多關鍵詞的同時檢索,支持通配符檢索等,運行速度快,操作簡單。而Wordsmith軟件功能更加強大,不但具有詞語檢索、共現上下文等常用功能,還可以計算出檢索詞語的統計值及統計分布規律,能識別文體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和詞組等,它們都是語料庫的常用檢索軟件。

“三源泉”語料庫的構建完成之后,啟動上述的定位檢索軟件就可以通過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等獲得大量相關的文學語言實例和豐富的文化語境,同時發揮文本庫的功能,這種基于語料庫的操作方便、快捷、準確。

3英美文學“三源泉”語料庫的應用

該英美文學文化“三源泉”語料庫可以應用到以下方面:

1)“三源泉”背景知識查詢。由于本語料庫包括了與古代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和《圣經》有關的大量文本、圖片、音頻、視頻資料、較為豐富的網絡資源鏈接和相關學術評論文章,英美文學專業學生和愛好者可以比較容易地查詢到他們在英美文學學習中遇到的與“三源泉”有關的文學文化背景知識,了解有關文學人物、原型、典故等的來源、背景和使用語境等。

2)文學課程教學。語料庫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意識和學習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研究能力[8]。語料庫中除提供了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的背景知識外,還包含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片斷,評論文章和鏈接網站等,可以為英美文學專業學生提供足夠豐富的學習和欣賞資料,大大豐富了文學課教學內容。比如,在講授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的劇本《賣花女》時,許多教材上只有幾段節選。學生在讀完節選段落時,仍覺得意猶未盡,想了解得更多。利用該“三源泉”語料庫,學生不但可以觀看根據該劇本改編的電影片段,可以閱讀作品中的人物評論及相關的學術論文,還可以從語料庫中找到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Pygmalion) 原型的動人故事,從而進行拓展閱讀。這樣的文學語料庫在大大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另外,學生還會根據語料庫中的介紹,進一步利用網絡鏈接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其它感興趣的文學文化知識,在拓展文學課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形式豐富多彩。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方便地到語料庫中去尋找、探究答案,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基于語料庫的文學教學不但能為語言、文學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模式,并且計算機的多維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以及軟件的強大功能也更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進一步研究。

3)英美文學研究與分析。利用文學語言語料庫對文學語言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是比較方便的。語料庫為文學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的基礎,學生和研究者可以利用語料庫進行詞匯、語句、典故等統計,發現語言規律、特征,可以利用語料庫研究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學模式,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學生和語料庫使用者可以到語料庫查詢,利用計算機特有的檢索和統計技術對相關資料進行檢索,對英美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臘、羅馬神話、《圣經》典故、箴言的體裁(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人物(希臘神話、羅馬神話或者《圣經》中的神、英雄或普通人物等)、場合語境(具體的使用語境及與上下文的關系)和寓意(取自“三源泉”中的最初意義還是作家進行隱喻、引申、指代等)等進行具體統計和分析,以反映作家的寫作風格及其受“三源泉”的影響等,大大拓展了英美文學研究的視角和范圍。

在構建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語料庫的過程中,將語料庫語言學知識、先進的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運用到英美文學的研究和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去,拓展了國內英美文學研究的視角和范圍,為英美文學愛好者和英語專業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學習資源和研究平臺,能為層次較高的文學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基本模式,體現多媒體技術的多維性、集成性和交互性[9]。但是,筆者構建的這一文學語料庫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信息量及檢索手段尚須擴大與更新,要想使它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教學工具和研究平臺,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筆者會在今后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使之逐步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Jung C 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London:Routledge,1968:119.

2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臘古典神話[M].曹乃云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

3陶潔.希臘羅馬神話一百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

4劉叢如,吳向軍.《圣經》對英美文學的影響——以莎士比亞、海明威為例[J].中國宗教,2006,79(6):45-47.

5 John 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文渤燕.語料庫及其作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1,94(2):32-35.

7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 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2)

關鍵詞: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8-0276-02

Exploration on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Relevance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Ding Shan

(Heilongjiang Polytechnic,Harbin, 150080)

Abstract: At present, colleges’ educational reform has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ed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hose core i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provide the college students potent literary qual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so as to expand their qualit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help the students to change their knowledge into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Key word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humanistic quality; course teaching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教育的反思,教育的人文意義與價值正在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實踐的主流。培養具有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已成為現代教育實踐追求的目標。文學課程教學以文學為依托,既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夠培養人文精神,其特殊性不僅在于它能為學生增添語言學習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學生在文學世界里耳濡目染優美的文學作品以培養高尚的情操,了解異域文化風情的獨特魅力、開闊視野、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加強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可以使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義。

二、英美文學課程對于提升人文素質的重要性

(一)優化知識結構,開拓文化視野

大學英美文學課程可以鍛煉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學生通過閱讀原版英美文學作品,可以直接獲取生動的英語語言材料,切身感受英美語言的獨特魅力,通過背誦名句和經典段落,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能力,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提高自身文學鑒賞能力。

此外,英美文學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尤其是一些偉大作家的經典文學作品,更加能反映國家民族的風土人情,歷史變遷及社會現實。學生在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中,可以通過文學作品更加全面直接地了解英美國家的風俗文化、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等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狀況,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提升審美情趣,陶冶文化情操

英美文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大學生閱讀學習優秀文學作品,可以感知文學的魅力,獲得較高的審美體驗,提升自我審美品位。英美文學課程結合了人文教育和美學教育。文學作品是眾多作家對生命的體驗和感受,許多享譽世界的經典文學作品都屬于英美文學范疇,諸如莎士比亞、哈代、狄更斯、艾略特、馬克?吐溫等文學大家都是英美文學中的佼佼者。閱讀文學作品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而且有助于塑造人的高尚品格。

英美文學課程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得基本文學常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和鍛煉學生品鑒文學作品的能力。同時,文學作品的內容大多懲惡揚善,宣揚真、善、美,具有道德教育作用。高校學生通過學習英美文學作品,可以了解歐美國家的歷史文化、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接受人文精神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豐富經驗,增長智慧,陶冶情操。

文學能培養學生的情感。英美文學作品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對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堅強的意志品質產生鮮明的影響。例如,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冒險精神,艾略特《荒原》中對現代人類精神困境的書寫和解讀,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個性塑造。閱讀文學作品能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神秘與偉大。作品能將學生帶到遙遠的地方,感受他們在生活中不曾經歷過的人生:與主人公一起去愛、一起去恨、一起冒險、一起分享勝利、一起分擔失敗。他們對人生的洞察力會更敏銳。英美文學作品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同情、憐憫、包容之心,通過人文教育使學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理解人生的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人文素質培養。

三、在英美文學課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

英美文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和文學素質、培養其創新能力,是加強人文價值學習的有效途徑,因此,英美文學課程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英美文學授課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認真選擇教學材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英美文學課教材大都是文學作品“節本”或是“選段”。雖然課程教學要求學生閱讀原著,但現在偏愛“快餐文化”的學生似乎更愿意讀簡寫本甚至直接看名著改編的電影。如此一來,學生更注重實用功效,而不是精神收益,文學一詞本身所具有的閱讀實踐意義也就不復存在。因此,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要服務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這一宗旨。在英美文學課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途徑。

(一)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應通過介紹作品歷史背景知識,作家生平,讓學生對作家的寫作風格和作品寓意有所體會,從整體和深層次上感受、領會文學作品。在文學課程教學中要真正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就應該認識到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首先是通過文學作品學習語言,其次是借助語言學習文學,第三是憑借文學學習文化。閱讀文學作品實際上就是和作家分享人生感悟。通過對優秀文學作品的賞析有效地啟發學生思考,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二)教學方法

很多英美文學課堂,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文學理論成為教學中的附屬甚至是點綴,教師往往用大量的時間來解釋詞句,學生不能通過教師的引導欣賞到文學之美,沒有形成對作品的感性認識,更談不上運用文學理論進行理性思考了。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中,要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其學習興趣,將先進的教學手段與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模式相結合,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提高人文素質的目的。假如文學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往往會對講授內容失去興趣。

活躍課堂氣氛,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真正提高教學實效。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有計劃地循序漸進閱讀,同時還應該介紹一些脈絡清晰,淺顯易懂的文學方面的書籍給學生看,還可以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技術,不斷更新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進行閱讀,提升教學質量。

可采用如研讀短篇小說,朗讀劇本和詩歌、分角色進行英語戲劇表演,開展課堂討論等不同的方式來解讀原著,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從多個角度賞析文學作品,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在英美文學課堂上,要注意的是,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熟練運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添加圖片、音樂、視頻等資料,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更要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自己有較高的中外文學素養,對課程內容及其相關知識熟悉,為更好地實施英美文學課堂教學活動打下基礎。

(三)學習模式

由于文學作品篇幅都較長,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得講解幾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英美文學課教師應轉變教學指導思想,必須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模式,課下進行延伸性閱讀,提高文學鑒賞的能力。文學作品的閱讀包括課前閱讀和課后閱讀。課前閱讀要求學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識、主題思想、基本情節等本體內容。課后閱讀則要求學生進一步閱讀特定作家的其他作品或所論作品的其他章節或其他相關知識,加深對所論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教師不僅僅傳授語言知識和文學知識,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給學生列出書單,讓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閱讀,寫出對作品第一感悟的讀后感,此時還沒有受到其它評論的干擾,他們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因此,這種寫作練習對學生來說非常實用,不僅能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能大幅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應將強化人文精神和培養跨文化意識貫穿整個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

(四)考察方式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隨時進行,對于學生在學習的各個階段的情況加以考察,即形成性評估。這種考查方式能相對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相應的方式多樣,如口頭報告課堂討論,課程論文,心得體會等,從而可以考察出學生的信息素質,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學習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正確的表達方式。通過學生的內化行為,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最終達到文化認知和文化認可。

四、結語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英美文學具有獨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展示了作家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英美文學課程為學習者提供了權威的語言材料,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從整體上體驗、領悟文學作品。因此,在研讀英美文學作品的時候,既要學習文學家優秀的藝術創作手法,更要注重對文學作品精神內涵的解讀,英美文學課程要將語言、文學與文化結合起來,實踐中以學生為中心,啟發學生思辨,培養創新能力,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孫 敏.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N.中國教育報,2007-6-13.

[2] 玲 艷.高校人文氛圍的營造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山兩高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7).

[3] 張蘊初.英美文學在英語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及應用探討[J].學理論,2011(2).

篇(3)

關鍵詞: 和制英語 日語詞匯 特征

一、和制英語的產生背景

日本民族是一個很容易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這主要表現在日本的歷史上曾經有兩次大規模的汲取:一次是奈良時代對中國文化的吸收;一次是明治維新以后對歐美文化的汲取。與此同時,日本名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奉行揚棄精神的民族。在吸收的同時總是注重加工和改造。和制英語也恰恰體現了這一民族性。

日語詞匯從其來源上看可分為:和語、漢語、外來語。在現代日語中,外來語一般是指來自歐美語言的、用片假名書寫的詞匯。外來語詞匯的90%來自于英語,其主流為美式英語(矢崎源九郎《日本の外來》,巖波書店,1964年)。在這些英語詞匯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經過了日本人的加工、改造后而作為外來語成為日語詞匯的。

二、造詞特點

“和制英語”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與“正宗英語”的不同。其構詞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詞形不同

1.將英語詞匯縮短

五、和制英語產生的利弊

和制英語的出現可以說是語言國際化的一種表現。在時代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今社會,各國對外國語言也紛紛奉行起“拿來主義”,取其詞源進行音譯、意譯或改造加工而成為自己國家的語言。日本也不例外,“和制英語”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豐富了日語語言。與此同時,和制英語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音節,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和制英語運用大家熟知的內容為基礎進行再創作,所以便于記憶。

與此相反,和制英語的大量出現對日語語言也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第一,和制英語很多是經過隨意組合的,具有太強的任意性。和制英語任意縮短、增長、重組英文詞匯,使日語的外來語新詞增加速度太快,以至于學習日語的外國人甚至連日本的老年人都對其莫名其妙,很多新詞連外來語詞典里也很難及時收錄,所以學習起來感到很棘手。第二,詞意有所改變的時候容易發生誤解。這種情況在日本人與歐美人進行交流的時候比較容易發生。例如,日本人到美國人家去做客,使用“ムディ”一詞,本意是想贊美對方家庭氣氛很溫馨;而美國人聽到moody后,感受到的是被人批評為見異思遷。這時,兩者之間就會產生誤會,交流就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如果只是在日語使用者之間使用和制英語的話,一般并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但是會因此把本來的英語誤用、誤認,所以經常令一些學習日語的英語使用者感到困惑。同樣情況亦出現于本來源自英語以外語言(法語及德語等)的詞語,卻被誤以為是來自英語的和制外來語身上。第三,外國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容易造成英語混亂。一般情況下,懂英語的外國人在學習日語時很感到很方便。因為有不少英語詞匯是被原封不動地音譯成日語的。但是,有一部分和制英語是把原來的英語進行了改造的,這種情況在和制英語中也占有相當一部分比重。

英語作為世界語言,是一種被世界多個地方的人所使用的語言。其用法的不統一及多樣性,日語方言的差異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在和制英語之中,有一部分詞語被理解為日本方語的英語。甚至有英語教師采納大范圍的和制英語,挑起了英語混雜的傾向。另外,雖然認識到以片假名標記會使詞語的發音“與原來語言發音完全不一樣”的人并不少,但是對于認識日語語言體系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這是“日本口音、日本腔”。所以究竟縮略語是英式的還是日式的,詞語呈現的效果完全不同,這一點必須引起教學者的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羅澤宇.對日語“年輕人用語”泛有特征的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12).

[2]董旭陽.關于和制英語的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0,(11).

篇(4)

[關鍵詞] 西方現代主義; 東方文化; 文學批評; 東西交融

一、“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的關系

在某種程度上,西方現代主義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交流達到一定程度后結出的藝術碩果。作為“對西方藝術乃至對整個西方文化某些傳統的有意和徹底的決裂”[1]167 ,西方現代主義作品頻頻出現描寫東方物品和人物、表現東方詩學和宗教、借鑒東方藝術形式和技巧的現象,說明導致現代主義與傳統“決裂”的思想不僅源于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弗雷澤等西方思想家對自身文明的反思和質疑,也源于傳入歐美諸國的東方物品和典籍所帶來的直觀啟示和思想沖擊。王爾德筆下的“莊子”、龐德詩歌中的“觀世音”、普魯斯特小說中的“中國瓷器”、T.S.艾略特詩作中的印度佛教“箴言”和“中國花瓶”、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詩歌中的“五絕七律”形式、喬伊斯小說中的“漢字書寫”模式、弗吉尼亞?伍爾夫創作中的“觀物取象”實踐、本雅明思想中的“猶太教卡巴拉傳統”、蘇珊?桑塔格美學觀念中的“靜默”、雷克思羅斯詩歌中的“禪意”、瑪麗安?摩爾詩歌中的“中國繪畫”之道……所有這一切都昭示了西方現代主義作家對東方文化的自覺意識、主動汲取和積極融合。

西方現代主義作品對東方文化的表現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瓷器、絲綢、帷幔、水墨畫、茶葉、扇子、家具等富有東方情調的物品或簡筆勾勒的東方人物隨處出現在作品之中,有意無意地描寫想象中的東方意象和東方形象,營造出浪漫虛幻的意境或意猶未盡的神秘氛圍;其二,基于創作者對中國哲學、文化、社會制度、藝術形式的了解,作品的整體構思自覺透射出東方思想,通過形式技巧、敘述視角、人物風格、主題意境等多個創作層面,或隱或顯地表現出基于東西方藝術交融之上的全新創意。這兩種表現方式的差異主要源于對東方文化的觀察視角的不同。前者立足于對東方物質文化的直觀感知,其作品側重以意象方式隱喻對東方文化的想象,比如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后者根植于對東方精神文化的內在領悟,其作品從多個方面表現中西文化的創造性相融,比如龐德的詩歌。當然,兩種表現形式的界線并非十分清晰,很多時候它們是模糊的、共存的。

西方現代主義對東方文化的表現得益于“東學西漸”的進程。以“中學西漸”為例,幾千年中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西漸催生并促進了西方現代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方面,自秦漢開始,中國的陶鼎、陶鬲、青銅劍、絲綢、服飾、瓷器、茶葉等物質文化產品通過商品貿易和文化交往活動傳入世界其他國家。在17、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全球貿易活動的推動下,中國的瓷器、繪畫等文化產品開始大量進入歐洲市場。中國物品不再是歐洲皇宮貴族手中的珍稀寶物,更多的歐洲市民有機會欣賞、珍藏、模仿中國藝術。那時正是歐洲現代美學形成的前期階段,在中國文化成為歐洲人生活的一部分的氛圍中,中國瓷器、繪畫直觀呈現的生命理念、思維方式和藝術手法激發了歐洲人的想象力,荷蘭乃至整個歐美的藝術開始吸收中國意象和思維,而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得到了歐美藝術界的廣泛認同,于是便有了西方現代主義作品中東方意象不斷出現的現象。

另一方面,自元代開始,隨著海陸交通逐漸便利,元朝上都開始聚集來自阿拉伯、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等世界各地的使節、商人、旅游者和傳教士,有學識的歐洲人撰寫了在華游記,從政治、社會、人文、地理、貿易、風俗等諸多方面向本國民眾介紹中國文化思想。16世紀之后,大量歐洲耶穌會會士往來于中西之間,在向中國傳播基督教思想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向歐洲介紹中國文化。他們不僅撰寫介紹和研究中國文化的書籍,而且翻譯重要的中國典籍。就像利瑪竇、金尼閣、柏應理、馮秉正等傳教士所翻譯的四書五經、《通鑒綱目》等以各種方式影響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西方哲學家一樣,理雅各、翟理斯、阿瑟?韋利、歐內斯特?費諾洛薩、勞倫斯?賓揚等傳教士和漢學家所著的有關中國的書籍和所翻譯的中國經典深深影響了奧斯卡?王爾德、埃茲拉?龐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詹姆斯?喬伊斯、瑪麗安?摩爾等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他們從中國文化中獲得了深刻感悟,要么借中國思想之劍表達自己對西方弊病或缺失的批判(比如王爾德),要么借中國藝術之形全面創新西方藝術(比如龐德、威廉斯)。總之,在經歷漫長的中西文化交往后,西方現代主義作品中出現了一種融中西文化為一體的創作傾向。

二、“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的研究進展

然而,在整個20世紀的西方現代主義研究中,“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之間的關系較少引起歐美學術界的關注。學者們對現代主義的內在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質、術語、背景、思潮、作家、作品以及歐美國別研究等議題上[2],外在研究則集中在現代主義與哲學、現代主義與文化經濟、現代主義與文化政治、現代主義與性別、現代主義與視覺藝術、現代主義與電影等跨學科審視上[3]。西方批評界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核心共識基本鎖定在艾布拉姆斯在《文學術語匯編》中對該術語所作的界定,即西方現代主義思想和形式上的劇變源于尼采、馬克思、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家對支撐西方社會結構、宗教、道德、自我的傳統理念的確定性的質疑[1]167-168。也就是說,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者們的全球性開放視野和胸懷并沒有獲得20世紀西方批評家的關注,西方現代主義研究大都限定在西方主流研究方法和理論視野之中。

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批評界開始有學者自覺研究東方文化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系,不僅翔實論證了“西方現代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曾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的事實,而且在反思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開啟了東西方研究的新視角。美國新奧爾良大學錢兆明的專著《東方主義與現代主義》(1995)是研究初期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他在序言中將自己的研究與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作了比較,揭示了“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研究的基本特性:

對薩義德而言,東方特指穆斯林的東方。對我而言,東方指稱遠東,特別是指中國。如果說直到19世紀初期,東方“只確切指稱印度和圣經之地”(薩義德),那么到20世紀初期,東方則指稱中國和日本。的確,對重要現代主義者葉芝、龐德、艾略特、威廉斯、斯蒂文斯和摩爾而言,他們的文學模板的豐富源泉來自遠東而不是近東。因此,研究遠東對現代主義的影響無疑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對薩義德而言,“東方主義是一種文化和政治事實……”。因此他的研究涵蓋了多維度的復雜體系。對我而言,它只是一種文學研究。我所理解的文學東方主義不是一個抽象的術語,而是指具體的中國詩人――屈原、陶潛、李白、王維和白居易……現代主義作家龐德、威廉斯通過費諾洛薩、翟理斯和阿瑟?韋利與中國偉大詩人進行了對話。對薩義德而言,“東方幾乎是歐洲人的杜撰”,是西方用以界定自身的重要他者文化……然而考慮到龐德和威廉斯對中國的熱誠,我認為這一思維模式是有局限的。首先,龐德與威廉斯并不相信西方文化至上。其次,東方之所以吸引兩位詩人是因為東方帶給他們的是親和力而非差異性……在本研究中,中國和日本不是被視為西方的陪襯,而是現代主義者實現自身的確切例證。[4]1-2

這段話闡明了“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研究的三個主要特性:第一,研究范疇上,重點揭示中國、日本等遠東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第二,研究焦點上,重在文學研究而不是作政治文化論辯,聚焦于遠東文化中具體的詩人、作品、技巧對西方現代派個體作家的影響及影響途徑。第三,研究立場上,重在揭示“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之間借助西方傳教士、漢學家的書籍而展開的文學對話,以及該對話在創作中的表現。

如果說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旨在以東方人的目光反觀西方文化,對西方的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進行宏觀的文化政治批判,那么,“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研究通過揭示真實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在西方現代主義作品中的微觀表現,旨在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創新作出新的闡釋。前者從社會、歷史、政治、種族等多維視角出發,揭示西方對東方的話語建構性,以及這種建構性背后的文化霸權機制和所導致的問題、困境;后者以東西文化實際交往的史料為證,闡明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親和力,重在論證并揭示東西方對話的積極作用。從某種角度上說,后者是對前者的一種推進,昭示著東西方研究從問題走向對話的發展趨勢。

這一時期,西方批評界的“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研究充分體現了聚焦遠東、探討創作影響和文學對話的三大特性。除了錢兆明的《東方主義與現代主義》翔實論證屈原、王維、道家思想對龐德的影響和李白、白居易以及傳統的漢詩技巧對威廉斯的影響外[4],其他有影響力的專著在此前后陸續出版。威廉?貝維斯的《冬天的心境:華萊士?斯蒂文斯、禪定與文學》(1988),探討了佛教對現代主義作家斯蒂文斯的影響[5]。錢兆明的《現代主義與中國美術》(2003)以英美博物館的展品和文獻證明龐德、華萊士?斯蒂文斯、瑪麗安?摩爾等西方現代派作家接觸東方文化始于中國古字畫、青銅器、瓷器等,他們在文學創新中借鑒了中國美學思想與創作技巧[6]。帕特里夏?勞倫斯的《麗莉?布里斯科的中國眼睛: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現代主義與中國》(2003)探討了英國“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與中國“新月派”之間的影響關系和文學對話[7]。錢兆明的《龐德的中國朋友》(2008)以翔實文獻證明龐德一生所結識的大量中國教育家、哲學家、漢學家、詩人朋友曾參與他涉及中國文化的詩歌創作[8]。在薩比娜?斯爾克等人主編的《美國詩人與詩學中的東方和東方主義》(2009)中,15位西方學者研究了19至20世紀美國詩歌和詩學中的中國、印度、猶太等東方文化元素和思想[9]。另外還包括羅伯特?克恩的《東方主義、現代主義和美國詩歌》(1996)[10]、瑪麗?佩特森?屈德爾的《龐德的儒家翻譯》(1997)[11]、辛西婭?斯坦梅的《瑪麗安?摩爾與中國》(1999)[12]和錢兆明的《龐德與中國》(2003)[13]等。用具體的史料進行翔實的論證是這些專著的基本特點,東方文化曾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事實得到了扎實的論定。

同一時期,隨著論著的出版,專題性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相繼召開。“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在美國耶魯大學(1996)和英國劍橋大學(2004)召開,引發國際學術界對本專題的廣泛關注。耶魯研討會宣讀的論文論題包括:日本翻譯者費諾洛薩對中國詩歌的翻譯、美國詩人斯蒂文斯與中國藝術、英國詩人葉芝與日本戲劇、英國現代主義作家斯特恩與中國、英國詩人龐德與中國等。參會的學者約三十余位,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德國貝魯斯大學等。劍橋研討會宣讀的論文論題包括:伯格森與老子、研究、美國詩人龐德與Paul Fang、梅蘭芳在美國、徐志摩和蕭乾與朱利安?貝爾、魯迅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等。參會的教授和學者約五十余位,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中國香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在這兩次研討會上,遠東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以及東西方文學的對話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在中國批評界,比較文學領域最先開展中西文學對比和“中國形象”研究。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出現以主題形式比較為主要特征的中外文學對比研究。以伍爾夫研究為例,伍爾夫與蕭紅、伍爾夫與張愛玲、伍爾夫與丁玲等平行比較曾得到探討,但研究的力度和影響力較弱[14]88-89。伴隨著薩義德的東方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的盛行,多元文化、文化對話、文化形象等議題引發人們的關注比如“文化對話與文化誤讀”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在北京大學召開,隨后出版的會議論文集《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樂黛云、張輝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中發表了三十余位中外學者的文章,探討“文化相對主義與多元文化”、“文化對話與文化誤讀”、“文學形象與文學翻譯”、“后現代與文化身份”等議題。,歐洲的“形象學”理論被翻譯引進[15]。這一切推動了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研究,它依循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以及法國理論家莫哈和巴柔的形象學理論,重點探討西方視野中的中國形象的想象性和建構性比如周寧的《永遠的烏托邦――西方的中國形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著重探討幾千年來西方的“中國形象”不是天堂就是地獄的虛構性,指出“中國形象”只是映照西方價值觀的一面鏡子。另有八卷本“外國作家與中國文化”叢書,葛桂錄、錢林森、衛茂平、汪介之等分別出版了英、法、德、俄國作家與中國文化等方面的專著。,嘗試從文學作品直接描繪或間接涉及中國的片段中推導出西方對中國的“總體認識”[15]17,154。所發表的論文或籠統闡發美、英、法等國別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或細致剖析譚恩美、湯婷婷等海外華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國形象,或探討賽珍珠的作品,也探討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平托等人的游記中的中國形象,對西方作家的探討則更多關注他們對中國的“想象”,對毛姆、索爾?貝婁、杰克?倫敦、笛福等都有涉及。這些研究為“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自覺的“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研究可追溯到1999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的“第18屆龐德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主題是“龐德與東方”。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德國、瑞士、英國、意大利、丹麥等國的63位國際學者和17位中國學者研討了“龐德對中國文化的解讀”、“中國古詩詞對龐德的影響”、“龐德與孔子”、“龐德與日本”等議題[16]127。

2009年,“首屆中國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開啟了本專題在中國境內的第一次大規模研討。來自中國、美國等28所高校的近80位專家學者研討了“美國現代派詩人與中國”、“龐德與中國詩歌”、“卡夫卡與中國”、“伍爾夫與中國”、 “艾略特與佛教”、“貝克特與中國音樂”等議題,涉及文學、文化、哲學、宗教、音樂、美術等多個領域[17]47。

2010年,“第三屆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作為耶魯大學和劍橋大學研討會的延續,本次學術會議在國際范圍內進一步推進了本專題研究。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韓國、中國等12個東西方國家90余所高校的13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議題包括:西方現代主義作家與東方、文化交融中的東方與西方、東西方作品對比研究、西方作品中的中國和印度、西方現代主義與日本、西方現代主義的東方式閱讀、美國詩歌中的佛教和儒教等,涉及文學、音樂、美術、哲學、建筑、宗教、詩學等多個領域參見彭發勝《“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載《外國文學評論》2010年第3期,第237-239頁。[Peng Fasheng,″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odernism and the Orient′,″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No.3(2010),pp.237-239.]2010年國際研討會上國際學者的英文版論文將發表于錢兆明主編的Modernism and the Orient, 新奧爾良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2009年國內研討會和2010年國際研討會上的中文版論文將發表于高奮主編的《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在上述幾次會議上,中外學者宣讀了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部分于Modernism/Modernity、《外國文學》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在保持原有特點的基礎上,當前研究在方法、意識、重心和境界上得到拓展,值得總結和分析。

三、“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的當前研究特征及未來趨勢

在全球化語境下,中西學術界越來越關注東方文化在現代思想體系中的作用歐美學者已經廣泛意識到以往研究中的歐洲中心論傾向,日益重視在研究中涵蓋東方文化和東方文學,比如“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與文學史”等項目的設立與投入便是極好的例證。參見宋達《當代北歐學界重構世界文學圖景中的現代東方文學》,載《外國文學評論》2011年第4期,第223-227頁。[Song Da,″Contemporary Nordic Academic Reconstruction of Oriental Literature in the Realm of World Literature,″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No.4(2011),pp.223-227.],具有二十年學術積淀的“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研究日益獲得中西學者的廣泛關注。當前研究在方法和思想上表現出值得關注的特征,預示了未來的研究趨勢。

其一,在研究方法上,學者們更注重從東學西漸的歷史背景入手,對西方現代主義作品中的東方元素進行全面而充分的文化研究,文學解讀的廣度和深度大大提高。

比如,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納達爾的論文《現代主義書頁:喬伊斯與漢字書寫的圖形設計》在“東學西漸”這一悠久而廣闊的歷史背景中,揭示了現代主義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頁面與漢字印刷視覺形式相似的緣由。論文詳盡論證了喬伊斯了解中國的多種途徑:喬伊斯所接受的耶穌會教育體系與中國古典教育體系相似,他曾閱讀傳教士的中國游記,他所處的西方流行文化充滿中國的建筑、陶瓷、書畫、絲綢等,他所居的城市對東方文化充滿迷戀和興趣。論文追溯了幾代歐洲人對漢字表意性的興趣和研究及其對喬伊斯的影響。立足于這一開闊的文化交融平臺,論文最終論證并闡明漢字獨特的印制方式和視覺效果幫助喬伊斯確立了他的文本觀和圖像式頁面[18]。美國西北大學克里斯汀?弗洛拉教授的論文《普魯斯特的中國》,以普魯斯特筆下的人物臨終前凝視著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的著名畫作這一場景為解讀對象,層層剖析,揭示了普魯斯特心目中的中國的重要價值。論文指出,這一場景折射出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曾將大量中國瓷器和畫作運往荷蘭的歷史,以及中國藝術曾對維梅爾等畫家乃至對歐洲現代美學產生影響的事實。透過這一場景,論文不僅揭示東西方文化藝術的聯結是在世界貿易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且證明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作家在追尋新的歷史感時曾對17世紀以來歐美文藝作品中的中國元素給予了特別關注。論文通過這一場景昭示了東西方文化雜糅、同化、創造性改寫與本土化的交往和接納過程C.Froula,″Prousts China,″ Modernism/Modernity,No.2(2012),該文即將發表。。

上述兩篇論文的研究對象都很細微,前者解讀《尤利西斯》中頁面設計的內涵,后者探討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某個場景的意蘊。然而它們所做的文化研究較為透徹,因而結論深刻。前者追溯了16世紀歐洲耶穌會會士進入中國之后,中國文化西漸融入歐洲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歷史進程,從教育、書籍、文化、生活、文字、印刷術等多個層面揭示喬伊斯小說頁面的東西文化交融特性及其深層歷史內涵;后者首先追溯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全球化貿易帶給歐洲的東方文化沖擊,接著又從20世紀的西方對17世紀西方藝術中的中國元素的認同和接納出發,回溯東方文化被西方本土化的文化交融過程和思想催生過程。基于東學西漸的文化史平臺,兩篇論文透視文學形式與場景,不僅還原了東西文化思想交往和融合的全過程,而且揭示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過程和內在本質。

當前,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界正在積極呼喚“文化轉向”[19],歐美現代主義研究則日益重視對東方文化的解讀在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作品研究中,越來越多的著作開始涵蓋對作家作品的東方文化解讀。比如在Ira B.Nadel的Ezra Pound in Contex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中出現從東方、孔子視角切入的研究。 ,在這一發展態勢下,對西方現代主義作品的東方文化解讀將會獲得進一步的推進。

其二,在研究意識上,學者們注重揭示現代主義詩學思想背后的東西文化交融特性,闡明東西思想碰撞正是催生新詩學的途徑。

比如香港城市大學的張隆溪在《選擇性親和力?――王爾德讀莊子》一文中,透過奧斯卡?王爾德對翟理斯所翻譯的《莊子》的解讀,剖析王爾德批評論文中諸多關于莊子的評述的真實用意,不僅闡明了王爾德的文化批判思想乃英國烏托邦思想與中國莊子思想的結合的事實,而且指出王爾德意在用莊子的思想批判自己那個時代的英國中產階級價值觀和現代政治體制[20]。中國人民大學郭軍的論文《本雅明的“兩面神”精神之價值與意義》揭示了本雅明思想范式的“兩面神”特性,即猶太教卡巴拉傳統與的結合,闡明本雅明思想的東西文化交融特性。浙江大學高奮的論文《中西詩學觀照下的伍爾夫“現實觀”》探討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現實觀”融主體精神與客觀實在物為一體的本質,闡明其內質與中國傳統詩學的“感物說”和“觀物取象”相通[21]。云南師范大學郝桂蓮的論文《禪話“靜默”》從禪宗視角解讀了蘇珊?桑塔格的“靜默”思想的內涵,剖析了桑塔格靜默思想的禪宗意味 郭軍和郝桂蓮的論文均將發表于高奮主編的《現代主義與東方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這些論文將研究聚焦于揭示西方現代詩學的東西兼容背景,采用整體觀照研究方法,自覺認識到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在研究過程中堅持從感到悟的兼容和洞見,而不是用理性去判斷、取舍或規約,因而能夠揭示出思想產生過程中的中西對話互動特性。“在物質主義、規約主義、本質主義和基礎主義都受到嚴重的批評”[22]36 的當代研究取向中,這一基于感知的綜合研究意識將日益成為更多學者的自覺意識。

其三,在研究重心上,學者們重點關注現代主義作品在形式、技巧、主題上東西兼容的重構特性。

比如,錢兆明在《威廉斯的詩體探索與他的中國情結》中探討了美國現代派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新詩體探索過程中對李白、白居易的五絕和七律的借鑒,用大量文獻論證了中國古體詩與威廉斯“立體短詩”之間的淵源關系[23]。中國人民大學孫宏的論文《論龐德對中國詩歌的誤讀與重構》指出,龐德在漢詩英譯的過程中不拘泥于詞句與語法,而是力求傳達中國詩歌的神韻,其譯作是對中國古典作品的重構[24]。北京外國語大學張劍的論文《艾略特與印度:〈荒原〉和〈四個四重奏〉中的佛教、印度教思想》指出,在艾略特的《荒原》中,基督教、佛教、希臘神話、東方生殖崇拜、漁王神話等多種思想融合在一起,構成其詩歌隱喻;在艾略特的后期詩作中,則更多地用佛教和印度教闡釋基督教的教義[25]。

上述論文的共性在于揭示現代派創作中東西兼容的重構特性。不論是對威廉斯“立體短詩”的形式探源,還是為龐德的創造性翻譯正名,抑或對艾略特詩歌中多元思想融合特性的揭示,這些論文不僅揭示了文學創作的東西方對話特性,而且揭示了創造性重構對文學作品形神兼備的意義和價值。略有欠缺的是,目前對現代主義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龐德、艾略特等重要作家作品上,更多作家作品的創意需要去關注和揭示,這也正是本專題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

其四,在研究境界上,學者們對東方意象和思想的解讀表現出現代主義作品超越歐洲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心境。

比如,牛津大學羅納德?布什的論文《20世紀西方與中國的同化:美國詩人龐德〈比薩詩章〉中的“觀音”想象》著重探討了龐德《比薩詩章》中“觀世音”意象的內涵。論文追蹤龐德的觀世音意象的最初來源(即漢學家賓揚和費諾洛薩的著作),剖析龐德未發表的戰時意大利手稿將觀世音與圣母瑪利亞合一的意蘊,解讀龐德《比薩詩章》的手稿筆記中觀世音的“柳枝”的“治愈力”內涵,最終闡明龐德的觀世音象征著“上天的慈悲情懷和自然的治愈能力”[26]。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劉燕的論文《渴慕、獵奇與同情:〈尤利西斯〉中的中國形象》用形象學研究理論分析喬伊斯作品中的中國形象,指出主人公布盧姆對中國的濃厚興趣與奇異想象、同情和渴慕,體現他超越歐洲中心主義,倡導和平主義與世界主義的全球視野和普世情懷[27]。

上述論文的共性在于揭示西方現代派作品的超越意境。無論是揭示龐德的“觀世音”融基督教與佛教為一體,還是闡明喬伊斯作品中中國形象的正面定位,均說明批評家已充分感應并認同現代主義作品超越二元對立的心境,體現中西批評界旨在實現東西方融合及人與自然融合的積極取向。

篇(5)

書名:《中國文化的重建》

作者:余英時

定價:26元

看點:十九世紀以來,中國遭受了“千古未有之變局”。在西潮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那些變化?知識分子又如何肆應此一變局?作為一個思想史學者,作者對這些問題展現了深刻的觀察和思索,匯集成為本書。余英時先生從歷史研究的立場和文化精神層面來討論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關系、“五四”問題、民主制度、士的地位、儒學的困境、個人觀等等問題。心得:書中文字和觀念均力求雅俗共解,輔以作者清通之文筆,讀者當更能深入了解這段變遷的過程,及面對未來的因應之道。

書名:《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王朝》

作者:楊林

定價:42元

看點:中國古代通過宮廷奪取帝位的人屢見不鮮,而藩王從地方起兵奪得帝位的卻只有朱棣一人。本書書寫了永樂皇帝朱棣跌蕩起伏的一生,既有他的卓具才能,也有他的殘暴兇狠,可謂“既是圣主,又是屠夫”。從朱棣和他的大明王朝中,讀者能夠窺測到中國十四、十五世紀之交詭譎多變的歷史風云。

心得:讀一遍,看到朱棣的狠和忍;讀兩遍,悟到朱棣的才能和智慧。這本書比《德川家康》更跌蕩,比《明朝那些事兒》更耐人尋味。

創意設計系列

書名:《美學的經濟》

作者:詹偉雄

定價:45元

看點:白色iPod為何熱賣?郭臺銘與尼采有什么關系?設計為何是21世紀國家的國力指標?如何由紀律的個人,變身成美感的個人?《美學的經濟》是一本財經散文,它無法提供標準答案,但有著60個不同的思考方法,幫助你在面對時刻變遷的社會時,激蕩出更多的想象力。

心得:雖然本書探討著臺灣社會的未來走向,議題雜七雜八,但思索的線路卻是清晰而單純的,即我們如何應對即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這是對工作和人生的重新思索。

書名:《關鍵設計報告》(一部影響人們近四十年生活的交互設計史)

作者:[美]比爾•莫格里奇

定價:188元

看點:這本書講述了交互設計所有最基本的東西,包括它的發展歷史、交互設計領域里的關鍵人物、交互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以及著名案例,尤其有價值的是在第十章里面介紹了IDEO 的創新方法卡片和IDEO做交互設計的過程。此外,書中收錄了那些影響人類近四十年生活的42位交互設計師的精彩訪談。

心得:這是一本解讀科技產品如何影響全球人類生命與靈魂的設計史詩,所有設計師、科技人員和IT從業者都必讀的圣經。除精彩文字敘述之外,本書配置了超過700張全彩印刷的圖像,以及一張摘錄所有訪談內容精華及互動設計操作示范的光盤。

藝術建筑大師系列

書名:《建筑家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唯一、親自執筆的傳記!

作者:[日] 安藤忠雄

定價:88元

看點:此書是安藤忠雄唯一、親自執筆之自傳,攝影大師荒木經惟親自拍攝封面,書中有大量安藤忠雄的照片,以及建筑照片和手稿。安藤在書中剖析了自己與自己的想法,甚至頑固的個性。

心得:這是一本極為誠實的自傳,它的動人之處并不是辛酸苦澀的成名之路,而是那心心念念,想要再多作一點什么的急切與熱情。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隨光和影兩種側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然有苦澀的陰天。

安藤大師年輕時打過拳擊,經歷瘋狂。他把清水混凝土建筑做到極致,深具東方哲思,我喜愛到近乎崇敬。到日本拜訪他,才發現,這是一個詼諧可愛的小老頭子。

――王石

書名:《藝術創業論》――為什么我的一幅畫能賣到16億?

作者:[日] 村上隆

定價:39元

看點:一個36歲還在日本撿超市過期食品的年輕藝術家,一個在日本備受爭議的藝術家,為什么到了美國搖身一變,就能將自己的畫買到了16個億呢?最受矚目的日本鬼才藝術家村上隆首次公開藝術創業的秘訣。他以過來人的身份,詳述了自己在歐美藝術世界成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村上隆的經營哲學。書中有村上隆對日本歐美文化的個性觀察,也述及和知名人物的交往。

心得:書中的村上隆絲毫不諱言藝術是一種賺錢的手段,為了實現他理想中的“藝術創業”,他認為藝術不但要投入金錢,也要擁有國際視野及宣傳戰略。如果不明白藝術行業的運作邏輯,藝術家就無法生存。

書名:《魯迅論》

作者:劉再復

定價:未定

看點:本書乃劉再復先生多年來對魯迅研究成果的合集。全書共分四輯,分別收錄了20世紀80年代及之后作者獨自進行魯迅研究的成果以及作者與李澤厚、林崗等以對話形式探討魯迅現象的相關文章。

心得:全書不但立場客觀,而且思想深邃,對魯迅思想、性格的理解頗多獨到之處,又善于把這種理解體現在對魯迅作品的分析和對魯迅生平的敘說之中,可謂近來魯迅研究的又一力著。

書名:《罪與文學》

作者:劉再復、林崗 著

定價:未定

篇(6)

論文摘要:進入后奧運時代以來,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與國際上傳統強國比起來仍然有較大差距,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弱,與我國文化資源大國的地位不對稱。通過對我國該產業發展中的一些關健性問題的分析探討,提出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在對外發展時應注意的問題及可應對采取的一些策略.

1文化創意產業分類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出文件將創意進行分類定義的國家,其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將該產業分為設計、軟件、表演、音樂等十三個類別.,涉及類容較廣。英國著名創意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則將創意產業分類為專利、版權、商標、設計四大類別。根據我國國情,便于實際操作和分類,國內很多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分類方法。在國內,臺灣、香港、上海、北京、廣州都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文化創意產業定義及分類。其中廣州市的分類最為細致,其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特指創意產業中與文化相關的門類,主要指利用人們的‘智力資本’進行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流通的新興產業,他的核心價值是創意,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利用并實現知識產權的交易,是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本文所討論的文化創意產業定義與分類皆引用廣州市的定義及分類。

2現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中的存在的問題

在《200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一書中,李向民、王晨二人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一文中,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這篇文章指出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發展上仍然存在以下幾種不足:

(1)對國家文化形象系統的定義、開發和宜傳不夠重視。

(2)現代商業媒體的影響力不夠。

(3)爭取國際話語權不僅是:政府的事情,也包括一國人民在國際上說話的權利。

在文化對外貿易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從行業來看,我國在核心文化產業領域依然處于劣勢,逆差明顯。

(2)體制和機制上的原因阻礙了我國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和文化對外貿易渠道,文化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文化服務對外貿易落后明顯。

(3)伴隨著總量逆差的減少,文化貿易結構逆差凸顯。

在對外發展存在諸多問題的同時,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內發展環境、自身發展方式等諸多方面還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限制。對此有很多國內學者提出了各自的分析,綜合來說,國內文化創意企業發展存在以下一些限制不利因素:

美國是文化創意產業超級大國,其發展文化創業產業是主要由市場自身去引導運作,政府并不主導建設。這當然與美國比較開放的政府監管有一定關系,發展到現在,美國的文化創意企業有一套比較成熟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對于高風險性的項目,總能找到自由投資人為其輸血投資,正是這種很高的投資靈活性是值得國內一些投資機構借鑒的。由于文化創意產業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國內很多投資機構不愿意為其投資,導致很多計劃胎死腹中。而且根據日本、美國等文化創意強國的經驗表明,文化創意產品的附屬衍生品才是真正利潤的主要來源。由于發達國家有比較完整和嚴厲的版權保護法律法規,真正擁有版權的企業可以有效得到應得的利潤,這就促進了其更強更快的發展。反觀國內環境,雖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版權法律,但大多已經跟不上時展,處罰措施不完善不嚴厲,盜版商違法成本低,侵權現象嚴重,造成了不管是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還是國外企業都不能得到合法的衍生品返回的利潤。再加上國內文化創意產品在國際上本來知名度就很低,在國外市場更難獲得接受,因此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收人來源就非常有限,很難將企業做強做大。更嚴重的是,以動漫產業為例,國內很多原創廠商做出的產品質量低下,為了減少成本,將制作層層轉包,根本不是以市場為導向來制作產品。他們更多的是為了得到國家現有的動畫播出補貼來回收成本,為的只是能將動畫播出,而不管觀眾反映如何.也不考慮能否在國際市場尋求發展。這種畸形的發展環境怎么可能產生一流的企業?企業自身實力低下還如何能在海外獲得自己的話語權?除了資本獲得難度,國家過度過嚴過于敏感的文化創意管制也是限制國內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相較于國外強國政府扮演的輔助和疏導角色不同。我國現在的文化創意產業管理機關不僅管理混亂復雜,部門間權責不清,界線不嚴,而且管理內容有時過于敏感且有雙重標準嫌疑。雖然出臺的多項管理辦法有利于市場上企業的自律和行業的發展。但是對于企業生產內容過度的干涉導致企業有很多不必要的限制,無法充分發揮自身實力。在對比下國際上的文化創意強國,雖然政府對內容也有限制和約束,但也有對市場的疏導。以電影、游戲為例,美日歐都有完善的分級制度和約束處罰措施,而國內雖然很多專家學者早就提倡也應該建設我們自身的內容分級制度,但至今未見采納,導致內容一刀切。一些刺激內容小觀眾和成人一樣能看,而有些適合成人觀看的卻不被容許。對題材的不合理管制導致企業很難進人目標市場,限制了發展。正是這種內容限制,對一些文化創意企業來說就只能為國外代工生產,產品只能通過國外發行商發行,有時甚至只能做為廉價勞動力。而在我國生產制造領域30年的發展表明,這種代工模式很難在國外市場打響自己的品牌,只能作為“微笑曲線”上那低端利潤的獲得者。

4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海外發展方式研究

(1)國家在宏觀方面引導幫助企業發展,在海外市場對我國本土企業整體打包宣傳提升知名度。由于海外市場進人壁壘較高,很多文化創意企業不能像我國其他生產型企業有大量的自由資金去開拓海外市場。因此我國政府方面可以通過舉辦中國文化周、文化創意作品巡展等方式幫助那些資金規模較小但有發展潛力的工作室、企業集中宣傳,既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知名度,又可以幫助企業發展.加大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幫助本國企業發展壯大。在微觀方面要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獨特性,給予適當的資金扶持。但不能采取一刀切,大包大攬的方式,要對每個企業的風險及潛力合理評估,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并可建立特別的風險監管部門,建設如其他實體經濟一樣的更加有力的風險防范體制。停止盲目建設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并對現有的園區進行重新審核。對那些空置率高,實力不達標的要進行清理整頓,將那些資金去幫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企業和工作室。

(2)在法律法規方面國家不單要進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加強執行力度.若無法切實保護企業合法利益,那等于切斷了企業的生命線。要進一步用新思維新方式幫助企業維護自身權益,如鼓勵建立民間私人專業維權公司、機構,提供國家法律援助,建立進出口保險機關幫助企業用較小的成本來降低其在海外經營的界險損失。要進一步明確國家文化監管部門的權責,減小企業運行成本。減少對文化創意內容的過多干預限制,給企業一個更加寬松自由的發展空間。

(3)企業自身應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宏觀協調下停止互相間的惡性競爭,應該更加著重于提高自身水平,文化創意產業不同于其他實體經濟,其高附加值更多來自于消費者對其的認可。由于亞系文化產品在全球仍然被主流的歐美文化擠占市場,但最近幾年來對歐美流行文化的不斷反思已經使亞洲文化在全球有升溫的態勢,隨著我國實力的發展,企業應該對本國文化資源有足夠的自信,不能一味附合歐美觀眾傳統欣賞口味,在發展歐美市場時可以適當融合本身元素,這樣才能在實力強大的歐美同行包圍中創造差別化,提高自身競爭力。 (1)大多數地方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并未能正確認識,導致行業在一些地方盲目、過度發展或不被合理重視,導致國內行業發展不平衡、混亂,不能很好的形成產業鏈。

(2)政府雖然出臺了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各項措施辦法,但在實際實行中缺少經驗而造成不能形成有妙的文化創意產業扶持和管理平臺,不能有效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并提供后續政府服務。

(3)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制度不合理,導致專業核心文讓創意產業人才匱乏,普遍出現了盲目跟風設立教學機構戴學科,教學市場混亂,培養出的人才或缺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專業素質或缺少高端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導致低端從業人員泛濫的同時,高端人才卻極度匾乏。

(4)缺少健全的版權保護法律,現有法律法規實施不力,造成正規文化創意企業的合法利潤大量損失,限制了國內企業的正產生存和發展.

(5)國內企業缺少足夠的自律組織,造成某些行業企業無序混亂競爭,不能有效組織起行業發展內部規則,不利于建立合理的競爭市場。

3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英國是對文化創意產業認識較早,并加以重視較早的國家。尤其是英國著名學者霍金斯的《創意經濟》一書可算是創意經濟學的寶典。英國屬于以政府引導為主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政府的大量扶持政策和戰略規劃引導和規范本國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制定產業戰略。倫敦和曼徹斯特城已經成長為最具代表性的英國兩大創意城市代表,是英國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在這兩個城市中,又分別有很多細分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對曼徹斯特、謝菲爾德、倫敦、利物浦四座典型城市的成功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分類來看,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模式:

篇(7)

當然,高中國際班的學生又不同于參加國內高考的學生,因而,教師不能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開展語文教學,而應該“按照具體條件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出國留學所必備的語文素養。

那么,高中國際班的學生應必備哪些素養呢?語文教學又能為他們出國留學提供哪些支撐呢?

我認為,他們首先要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即國際化的理念和胸懷,以及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意識。而開闊的國際視野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學習中,站在全球的高度進行思考,逐步培養起來的,而這種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閱讀和語文課堂。

今年上半年,我校高一國際班有7位同學參加了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蒙臺梭利模聯”大會,其中有一位趙姓同學,以其流暢的英語口語,尤其是他站在其所代表國的立場,從全球化的高度對當今世界的環境、經濟、人權、科教等問題所發表的獨到見解,博得了包括模聯主席在內的所有與會人員的贊許,贏得了許多同齡粉絲。趙同學回國后告訴我,他之所以能在聯合國的舞臺上一展風采,就是得益于他平常的廣泛閱讀和我們語文課上的“新聞述評”。可見,語文課程對于國際班的學生開闊國際視野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高中國際班的學生還應該具備必要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因為人文素養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必備元素。眾所周知,探究“人文科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法學等所需要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沒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那無疑是空手搏虎;尤其是要培養“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語文課程更是擔當著責無旁貸之重任,這是由“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一基本理念所決定的。

可以說,高中國際班學生只有具備了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必備的人文素養才能拿到留學“通行證”,才能為他們今后踏上“尋夢之旅”提供必要的“裝備”,如果把國際學校或者國際班比作是培養留學預備人才的“工廠”的話,那么語文就擔當著制造這種裝備的“車間”這一重要角色。

既然對于高中國際班學生來說,語文學科如此重要,那么,語文課程該如何實施,從何入手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兩年多來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要想使這一“車間”有序、高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配備合適的“生產設備”——一套適合這個群體的“語文校本教材”,而這種教材的編寫也應該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即以“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理念為指導來編寫,當然,適應國際班孩子的特點和需要也應當成為編寫這一教材的重要原則。

遵循以上原則,并結合這個群體學生的特點和將來留學海外的需要,我嘗試著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從校本教材的高度來自編講義,力求給學生一種“大語文”的教學。

首先,對現有教材(蘇教版)的內容和考核要求大膽進行取舍。取“中華經典名篇”奠定其人生基石,如《勸學》《師說》——讓學生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道理,明白讀書學習的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基本原則;《六國論》《阿房宮賦》——讓學生品味文人騷客的歌吟,傾聽歷史的回聲,了解社會興衰之道;《指南錄后序》《五人墓碑記》——讓學生領略先賢們高尚的人格如同日月星辰,永遠在歷史的蒼穹中熠熠生輝。舍文言知識的考核,對“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取“人生勵志名篇”激揚其火紅的青春,如《沁園春·長沙》《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學生高唱“青春”這個人類生命激情的贊歌,將愛的火炬照徹整個生命的流程。舍重點段落的研讀和考核。取“愛國愛鄉名篇”激發其愛國熱情,如《祖國山川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讓學生明白,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運、情感和記憶永遠與祖國相關,體悟質樸、崇高的愛國情感需要我們付諸行動。舍“文本研習”“詞語揣摩”等考核內容。取“歐美文學名篇”開闊其文學視野,如《我有一個夢想》《巴黎圣母院》——讓學生欣賞人性的光芒,培養他們為人類進步事業奮斗的精神。舍文章語言知識的考核要求,只要求熟讀便行。

第二,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其一,開設《三字經》《論語》《顏氏家訓》《弟子規》、古典詩詞等國學講座。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黃仁生教授指出:“很多年輕人是從周杰倫的《東風破》開始領略中國古典詩詞意境美的,這是多么可怕的文化現實。讓中學生讀經典,不是為了讓他們將來個個都研究經典,而是為了培養他們的根基,埋下傳統文化的種子。”的確,中國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更是蘊藏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精髓。其實,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此類講座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傳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鑄造精神,提升素質。從各方面的反饋來看,此講座還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其二,開設“江蘇(鎮江)地域文化”的鄉土文明講座。內容側重于“鎮江飲食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茶道文化”“古跡探幽”等。目前,從各方面的反饋來看,講座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三,針對學生今后留學海外的特點,開設“歐美文化”講座,讓他們未出國門,就先領略西方文明之魅力,從而拓寬其國際視野。其四,開設“怎樣寫簡歷”“如何寫申請信”“調查報告的寫法”“論文的寫作與答辯”等實用講座,讓學生早日和高等教育、國際教育接軌。事實證明,這類講座為學生申請海外留學起到了很不錯的“實用”效果。

現在,這些講座的講義僅僅還是在“講義”階段,它需要在專家們的指導下上升到更科學、更理性的層次,即校本教材,如此,才能產生可持續發展的效應。

當然,僅僅讓學生擁有各種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對這些即將走出國門的孩子來說,具備各種語文能力是相當重要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領域的學習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文;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由此可見,要讓學生具備這些語文能力,就得重視語文活動,而對于高中國際班來說,語文活動更是尤為重要。我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墨翟的“躬身實踐,言行一致”,荀子的“學至于行之而止矣”,孔子的“學以致用”以及宋代程頤、朱熹的“知先行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的“知行和一”等理論無不闡明了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

因此,活動先行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是必須的。那么,高中國際班適合開展哪些語文活動呢?其一,采風。學生可以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也能鍛煉身體,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其二,編演課本劇,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文章,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同身受地體驗作者的情感。其三,舉行辯論賽或演講賽,讓學生在激辯中閃爍出思想的火花,在火花的碰撞中悄悄地長大。其四,走進新聞單位,如電臺、電視臺等,讓學生在現代傳媒的氛圍中感受新時代的濃濃氣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到真正的語文,才能在語文的熏陶中奠定其人生的基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无码专区男人本色| 韩国av片永久免费| 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无广告 | av片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美女| 日韩精品无码av中文无码版|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软件| а√中文在线资源库|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a网站在线观看| 内射合集对白在线|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拔萝卜视频播放在线观看免费| 羞羞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欧美交换国产一区内射|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麻无矿码直接进入|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美女高潮喷水40分钟全程露脸| 女人与禽牲交少妇| 成人网站免费观看入口|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