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2: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三化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針對性;化學復習;關鍵
作者簡介:溫榮貴,任教于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江北高級中學。
高三化學總復習怎樣做,自從高考考化學開始就有人在研究,雖是老生常談,但筆者在理科綜合考試背景下通過多年高三教學中體會到復習應在全面中講求重點,在重點中突破難點,其中最關鍵就在于做有針對性地復習,歸納出以下幾點是筆者個人的體會供同行參考:
針對性一:研究試題、提取信息、找準方向
1.研究高考化學試題的穩定性確定復習的重點:回顧近十年高考試題,不難看出它的特點是穩中求變、變中求新、新中求活,但穩定是主體,主干知識、重點知識依然重點考察,把握其連續性、穩定性,從中不難看出試卷結構、試題類型、考查方式、考察重心、能力要求的穩定,雖然2009年全國一卷試題由原來31題改為34題,實際上僅僅增加試卷長度、增加試題數目、降低分值,其本質未改變。若在復習中運用高考題,或與其相似試題為例題、為練習使學生適應了高考考察方式、考點、命題角度,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研究高考化學試題的變化性把握復習的前瞻:回顧近五年各省市命題的變化,復習中重點研究上海卷、江蘇卷,不難看出考察角度越來越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在復習中不是單一講這些試題而是找出它與課本知識結合點,感受考察的新動向,研究以課本知識為載體、為落腳點,還會怎樣考察,挖掘課本知識與能力結合點這樣使學生在處理高考新題時會胸有成竹。
3.研究高考化學試題趨向尋找命題走向:從各省市多年試題不難看出有總的規律,多年考察重要知識點、考察方式、考察角度的空白下幾年考察幾率越來越大,比如說:化學計算在2007以及2007年以前陜西理科綜合科考察一直是輕描淡寫,但2008年全國一卷卻描上重重的一筆,而2009年的全國一卷化學計算也未少考,有兩個選擇型計算題、第二卷27題和29題都考查了計算,這說明化學計算的考察在近幾年有所增加。我們不提倡對試題具體猜壓,但命題方向可以做大膽猜想,這對做針對性復習有一定指導意義的,應對高考有四兩撥千斤之效果。
針對性二:依托大綱、抓好課本、把握復習深廣度
1.題在課外,根在課本:高考試題萬變不離其宗,追根源于課本,是從課本知識點、能力考查點衍生而來,知識要求體現課本內容,大凡化學成績不好的,肯定是課本知識不熟、不準,必須引導學生精讀教材、字斟句酌。另外全國許多省市今年高考恰是新課標與舊教材接替年,新課標在內容上的調整是由充分理由的,筆者認為這也是近幾年高考一個方向所在,如實驗比重大、知識傳授重科學方法、增加了新科技、化學史,在近幾年復習中注意新教材這些變化是有利于把握復習方向、復習深廣度,增強了復習針對性。
2.兩個大綱、命題依據:《教學大綱》、《考試大綱》(考試說明)是高考的指揮棒,特別是《考試說明》傳出考試目標、考試范圍、命題指導思想、題型比例、題目難易比例、組卷原則等重要信息,認真研究“兩綱”就把握了高考命脈,但是有人說考試說明每年出來的遲,這樣不是太晚了你如何去把握。我們想想考試說明是依據教學大綱而編寫,它沒變考試說明理所當然是穩定的,因而下一年可以依據上一年考試說明(如2009年是可以依據2008年考試說明)進行復習,當然等待新的考試說明出爐后再對復習方向作以調整這樣可以大大增加復習效率。
針對性三:擺正關系、用好資料、尋求實效
1.處理好教材與復習資料的關系:在復習中不以資料代替教材,但也不僅是課本復習簡單的重復,應精選一本資料作為主要參考書,在復習中把握復習資料為課本復習做好服務的目標,把資料中問題在課本中找落實點,多年來高考質量分析表明學生答卷失誤其根本原因恰是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缺失或偏差,復習從試題中找出課本知識支撐點、延伸點,駕馭教材和資料是非常有利于學生對雙基的掌握和消化。
2.重視基礎與能力的關系:能力是建立在基礎之上的,基礎不牢能力成為海市蜃樓。所以,復習中尤其不能對優秀學生只講難題只練難題,況且不僅僅只有難題才能體現能力,復習中應全面系統梳理五大塊基礎知識,規范語言、規范表達適當講練點綜合性強試題,使基礎、能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3.正確對待學科內與學科外的關系:化學科的考察主要是以理科綜合形式命題,雖然化學與生產、生活、科技、物理、生物等領域考察有體現,但學科內拼盤依然是高考命題的主流、主干知識考察是主體,即便考察這些領域它依然是這些領域最常識性知識,雖然材料在課外但落腳點依然在課本內,在復習中以化學學科為主干向其他領域略有延伸和擴展,切不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即便是新教材也是如此。。
4.注意習題量與效果的關系:復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問題中學在學中發現問題,練習是提高能力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適當的練習是保證質量的前提,但跳入“題海”只能事倍功半。在復習中把握知識重點、難點,找針對性的練習,在練習中思考,在測試后反思,特別是單元測試、月考、統考,試后回頭看一看、想一想,自己哪些地方知識不熟練哪些地方能力不到位,而且每隔一段時間要總結,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頑疾”還未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教師在復習中這樣不斷指導學生消除復習中難點、疑點,從而使彌補有針對性、實效性,決不可讓學生一做了之,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針對性四:重視實驗復習、融會貫通、提升學科能力
實驗復習是各地化學復習難點、疏忽點,尤其是在普通中學更是這樣,僅僅是將實驗內容依照資料講述一遍,然后做一做練習、講一講練習就草草收場,這僅僅只是停留在復習的表面,沒挖掘實驗內涵,很難適應高考考察要求。實驗考察實質是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等知識點實際應用能力的考察,在復習中應明確大綱對實驗考察的要求、明確高考實驗試題的特點是裝置基于課本又不同于課本,也就是原理在課內、形式在課外,考察問題情景新、看似容易得分難,考察內容上為方程式書寫、實驗步驟、說明原因、方案評價、方案設計、現象描述、數據記錄處理,所以要對課本每一個學生實驗、演示實驗原理、步驟、操作、裝置做以歸納、延伸、拓展、改造、綜合,重視異常現象解釋和探究,同時重視不同實驗類型的不同考察側重點,如中和熱測定重裝置要點、氣體氣密性檢原理要點、硫酸銅晶體結晶水含量測定重步驟要點、物質性質實驗重現象要點、制備實驗重方案設計、平衡速率實驗重理論研究等,在常見教材實驗的原理剖析、步驟的規范性、操作的準確性、結論的科學性等方面下功夫。指導學生在復習所有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時多問為什么?是否用其他可以代替,把動腦與動手相結合,把按原理設計與安全操作結合,掌握一套多用、一儀多用,同時學會正確簡練表述現象、過程、結論,重視探究性、開放性試驗的訓練。
針對性五:搜集新信息、把握新動向、敏銳洞察、集眾人智慧
在進行完第一二論復習之后各地模擬試題鋪天蓋地而來,我們應該在此時開始隨時有步驟地看看各地模擬題是怎樣命的,有多少值得自己借鑒、又有多少新命題角度,取眾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尤其在最后來依據獲取的信息從組幾套模擬題進行查漏補缺似的考查學生,這樣借他人之力移它山之石定有事半功倍之效。因為全國各地都在不惜余力研究每年高考會怎樣考、可能不會怎樣考、估計會從哪個角度考察這些知識點,都有一些新構思、新猜想、新觀點。中國
總之,化學總復習要為高考做好精神、知識兩方面的準備,復習要結合實際、明確目標、科學計劃、講求方法、突出重點、覆蓋全面、突破難點、解決關鍵、注重落實就一定能取得滿意效果。
關鍵詞:化學教研;選題策略;校本研修
文章編號:1005-6629(2008)04-0022-03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圍繞主題開展行動研究”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校本教研方式[1-5], 它融學習、思考和實踐于一體,使教師在“做中學”的研究活動中增長專業智慧、提高專業水平,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研修載體。要使這一載體充分發揮作用,筆者認為,正確合理地選題立項、實施操作和管理評價是關鍵,而審慎選擇有研究價值、適切可行的研究主題,更是提高校本教研質效的首要因素。目前針對校本教研選題的研究不多,本文結合筆者在化學教學中的實踐和體會,探討教研主題的甄選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推動學校和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教師研修活動。它的主陣地在學校,研究的主體是校內教師,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以校為本”是它的基本特征。因此,主題的選擇應該從學校實際出發,立足本校的校情、學情和師情。
1 選題基點
選題的基點是校情。所謂校情,這里主要指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課程建設特色和相應的資源環境等。一般來說,學校的發展目標、課程建設特色等都是經過反復斟酌、仔細權衡的。因此,從學校發展需要的角度選擇化學學科教研主題,其突破點明晰,針對性強,能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且依托學校的資源條件設計研究主題,能為研究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1.1 從學校的發展目標中尋找教研主題
筆者所在的學校自1999年即確立了學校的發展理念是“選擇教育”。其抓手之一是通過套餐式走班制的運作方式實現學生課程選擇的自主性。“選擇教育”實施之初,教師們通過培訓,對學校的辦學理念有了充分認識,對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運作有了基本了解,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例如怎樣開發出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較為豐富的化學課程資源;怎樣配套整合基礎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并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處于動態中的化學走班教學怎樣進行管理、對教與學的質量又如何進行監控和評價,等等。我們從這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提煉篩選,先后確定了《化學拓展型課程建設》、《化學研究型課程指導》、《高中化學套餐式課程配置》,《化學走班教學管理方法》、《化學走班教學質量評價》《化學走班教學實踐與反思》等作為教研主題。圍繞“選擇教育”展開的主題研究,不僅較好地破解了我們工作的難點,而且由于選題契合學校的發展目標,還為學校在操作層面貫徹和完善理念提供了有價值的案例。
1.2 在學校的課程建設特色中開發教研主題
近年來我校逐漸形成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課程建設特色。我們從一開始關注信息技術進入化學課堂,繼而研究信息技術如何更好地為化學教學服務,再深入思考如何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整合為學生學習化學提供服務,我們的教研足跡始終緊隨著學校課程建設的攻堅項目,結合學科特點,確立了《信息技術在化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基于信息技術的元素化學探究教學》、《以化學與能源為載體研究信息技術與研究型課程的整合》、《網絡環境下的化學教學》等作為教研主題。組內有多名教師因此先后參加了學校和區教育局組織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全市展示研討課和論壇、以及全國性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展示。其中《信息技術在化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基于信息技術的元素化學探究教學》,成為市級課題中的一部分。這些主題的開發,其價值不在于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多么熟練,而在于教師對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的思考已從怎么做深入到了為什么這么做和這么做的效果如何,這一轉變對教師自我提升理解課改理念和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能力大有裨益。當然,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也促進了學校特色的形成。
2 選題焦點
無論是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還是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其最終指向都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教育中學生既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教學計劃實施的受體和教學成效的映射體。因此,學情是校本教研的焦點,只有生發于學情的選題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1從課改與學情的融合中設計教研主題
2002年,我們組成為上海市二期課改化學新教材第一批試點,當時教學中遇到了不少新問題。如:試點初期,如何在缺少參考資料和同行借鑒等不利情況下,通過我們的教學,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改要求。我們在對遇到的具體問題歸納梳理后,發現解決問題的核心是讓課改精神與我校的學情“落花入泥了無痕”般地充分融合,為此確立了系列教研主題。在認真研讀《上海市中學化學學科標準》基礎上,結合我校“選擇教育”的辦學理念,我們將課標具體化和校本化,制定了《晉元高級中學化學教學目標實施細則》。細則既尊重課標要求又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強化了教學要求的適切性。我們以《如何用好化學新教材》作為教研主題,對教材編排結構、知識內容和閱讀反饋資料等相關板塊二度開發,使之更符合我校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打下了基礎。為了使化學教育有助于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我們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為主題,從化學概念和化學理論、元素化學、化學實驗以及化學計算等板塊中研究培養的切入點和實施方法,發表于《化學教學》上的“在化學計算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便是關于這一主題的教研成果。又如圍繞“化學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注重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科學觀的培養”,我們開展了化學教育中滲透“兩綱教育”的教研,形成了如“化學學科有效實施德育探索(教育發展研究2006/5)”等以論文和教學設計為形式的成果。圍繞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教學開展主題教研,使教師實踐新課程的能力在精研課堂教學的實戰中得到了磨練。
2.2 從課堂教學實踐中生成教研主題
課堂是學生、教師、環境互相作用的微型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學生和教師都有著自己鮮明而獨特的思想情感,他們多彩而靈動的交流使教學充滿了趣味和變數,生成出許多引人深研的問題。如高三的技能訓練是化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我們基于“如何既保證教學質量又避免大運動量的訓練,把學生從過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的思考,遴選出“高三化學習題研究”的教研主題,從例題的選取、習題的編制、習題的講評、講評后的鞏固幾個方面開展教研,教師間互研互習,有效地促進了高三化學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如這兩年我校加試化學的學生人數逐年提高,化學高考成績也大幅提升;在各類化學競賽中獲得省市級以上獎項的學生人數也顯著增加。
3 選題支點
研修的主體是教師, 特別是在某些不可重復的特定教育情境下,教師是最適宜的觀察者和研究者[6]。 只有充分認可并發揮教師原有特長能力,激發教師內在情感需求,才能充分調動教師積極主動的研修熱情,教研主題的開展才有支撐點。因此,師情是選題的支點。
3.1 針對教師關注的熱點立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適用于教師的研修活動。例如我們在確定 “高三化學習題研究”作為研修主題之前,廣泛地征求了組內教師的意見,結果得到了組內教師高度的認同,大家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所以這個主題的教研開展得很順利,研究質量并未因工作量大而降低。又如老師們對“在化學教學中充分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成果來提高教學質量”很有興趣,根據教學實際,我們從“幫助高一新生適應高中化學學習”、“化學資優生的培養”、“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注意力和參與度”、“化學教學中探究教學的設計與指導策略”等方面開展教研,取得了不錯的研修效果。
3.2 依據教師的特長能力定題
許多好的選題,因為脫離教師的實際能力而浮于表面。考慮到我們都是一線教師,有較多的實踐機會和經驗,所以我們選題的視線,集中于如何運用專家的理論來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上。在具體確定教研主題時,我們同樣先掂量教研組和教師個體的能力后再做定奪。例如對于高三教學,我們有很多感興趣又需要教研的主題,“提高高三化學專題復習效率”便是其中之一。但仔細考慮后我們還是感到難以高質量地獨立完成,好在我區在葉佩玉老師帶領下,將化學教研活動課程化,組織了“高三化學專題復習講座”,我們組揚己所長,精心準備并主講了十講中的五講。我們很高興能有機會和區內教師一起分享我們的教學心得,更高興的是通過這次講座,使一些平時無意識的、散碎的教學智慧得到了總結和提煉。實踐證明,量力而行的教研更富成效。
可見,發自于教師個人經驗和興趣的教研,才有源源不竭的驅動力。當然,充分考慮教師的志向和能力,并非將教研囿于教師原有的學識水平內,而是盡可能滿足教師“在原有基礎上發展”的需求。
4 選題原則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體會到教研主題的選擇需要貫徹以下幾條原則。
4.1 先進性和實效性結合
即選定的教研主題既要關注國家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又需針對學校的發展要求;既要汲取專家學者的理論精華,又能切實解決實際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我們關于“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教學”系列教研主題就是基于這一原則產生的。
4.2 階段性和延續性結合
即所選主題的切入點要小,基本上能在一個學期初步完成,但要有拓展的余地,有可循序漸進研究的深度。如我們對“選擇教育”理念下的化學教學,就是在邊實踐邊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深入,前后經歷六年,逐步趨于成熟。
4.3 共性和個性結合
就是既考慮全組教師的共性要求,又關注教師的個體發展,教師在教研中“有武需用,有武可用”,這樣的選題有利于放大教師的教學智慧。
綜上所述,立足“三情”,重視“三結合”的教研主題甄選策略,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能較好地促進化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善亮,徐雪梅.“把握教師專業發展特征”在實踐中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J].教育科學研究.2003.1
[2]張學忠,李森.校本教研:特點、內容、與方式 [J].當代教育科學.2003.15
[3]明慶華,程思輝.簡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J].課程?教材?教法.2003.12
[4]王彥波,孫德芳.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國際視野 [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2
1.認真制訂教研組工作計劃,積極抓工作計劃的落實,在學期初制訂的各項計劃,都有了較好的實施。本學期本組共開展教研組活動10次,集體備課15次,組內集體聽評課8次。
2.積極領會和貫徹學校領導提出來的教研組活動“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全組教師于3月37日在陳副校長的帶領下,到普洱一中進行教研組活動。在活動中,各位教師均認真進行了聽課學習和交流,全組教師感受頗深,覺得受益非淺,開拓了教師們的眼界。回來后,所有教師都寫了心得體會,大家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3.高度重視中高考,狠抓中高考復習。針對中高考的復習,分別進行過兩次專門的教研組活動,對不同階段復習的策略,復習的進度隨時進行了解,并請組內教師提出復習建議。在每一次模擬考后,都要求高初三教師們寫出質量分析,在研討會后,又及時組織教師們進行了交流,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了中高考化學、生物復習的順利實施。
4.抓好教研組的常規工作,在聽課、評課、說課、研究課、備課、作業、輔導學生、資料的使用等教學教研常規工作中一絲不茍,保證了教學的正常進行。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評好玉溪師院附中教師們的赴我校授課,讓教師們在活動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5.想方設法提高教師各方面的能力,針對拔高教師和未上過高三復習教師多的具體情況,組織了組內教師在高考前和高考后分別做和講了兩次高考題,安排組內公開課的授與評,安排組內說課的講與評,一定程度的提高了組內教師的教學和教研能力。
6.重視平時教學,認真檢查組內教師的備課情況,掌握和要求好教學進度,督促教師作好教研活動。為促進教師的教研能力,要求組內教師寫出教學教育教研的心得、體會、論文,現每一位教師都已上交。安排專人抓好期中、期末試卷的制做,作好考試成績的匯總,作好考試后的質量分析。
7.突出生化組的特點,搞好有聲有色的各種課外活動,共開展了化學興趣小組活動25次,生物興趣小組活動16次,與高二年級組合辦了理科化學知識競賽,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培養了學生興趣,提升了學生能力。
8.抓好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各種功能,對教學中需要開展的實驗盡可能的開展,針對高三、初三的中高考越來越突出實驗地位這一現實,專門安排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對高三生物、化學;初三化學的中高考實驗重點復習操作了一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9.抓好教師師德建設,促進教師思想提升。組內教師精誠合作,上下一心。對于學校的各項安排均積極完成。對學校交代的各種任務,毫不推委,做到了“沒有任何借口,細節決定成敗”。
10.抓好年輕教師培養,重視結對子工作。對于各個新老對子,要求做好結對幫扶的計劃,落實結對子的具體情況,做好結對的總結。用好師大支教教師,發揮了支教教師的最大作用。
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計劃中的教師課件制作,因為學校報告廳的一度修復和后來的使用頻繁故沒有開展,是一個遺憾。
2.少數教師在工作中還存在著質量意識不到位的情況,有得過且過的思想。新教師和未上過高三的教師還多,他們的成
還需要一個過程,如何快速讓他們成長是將來教研組工作的一個重要話題。
3.學生的基礎和教師的教學出現了較大的差距,如何讓學生愛學,會學,如何讓教師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教師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學習進階理論;SOLO分類理論;中和反應;初高中教學銜接;認知模型
文章編號:1005C6629(2016)11C0024C06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基于SOLO分類理論研究化學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與教學銜接
1.1 基于學習進階理論探討化學核心概念的跨學段教學銜接
近年來,在國內外科學教育領域中,學習進階理論已成為研究學生認知發展的熱點領域之一。學習進階理論[1]描述學生在不同學段學習同一核心概念時所遵循的連貫、典型的學習路徑。學科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學習是分階段和有明確路徑的,教師更應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方向、路徑和各階段水平要求。對學習進階的規劃是對學生在不同學段對概念的理解水平、迷思概念、進階目標及測評要求的描述,目前相關研究集中在學習、課程和評價領域[2],如Corcoran提出學習進階應具有5個構成要素:進階終點、進階維度、多個相互關聯的成就水平、各水平預期表現、特定的評測工具[3]。學習進階理論可用于指導學科核心概念的跨學段教學銜接研究,對研制分階段、劃層級、系統性的學業質量標準體系有重要指導意義。
圍繞學科核心概念的跨學段學習進階來組織教學內容是當前科學教育的研究焦點。從2009年歐亞拉美七國學者聯合編著的《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出版[4],到美國以學習進階形式將核心概念寫入國家課程文件《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再到近期我國教育部組織260多位專家修訂普通高中課標,以學習進階形式統整教學要求與學業標準,都體現了對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及其跨學段教學銜接的關注。
化學核心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學生通過不同學段的主題學習而不斷豐富與發展的,具有階段性、層次性和漸進性等特點。國內外不同研究者對于化學核心概念學習進階的設計有不同的理解與研究方法:(1)美國Stevens基于實證測查和標準文件描述中學生在物質結構與性質概念上的學習進階假設,并通過實證研究進行修正完善;(2)林建芬按照初中、必修、選修和高三4個不同學段,通過分析考綱、課標、教材并結合教學實踐,根據學生思維層級和認知發展,梳理了同分異構體、元素周期律、離子反應、化學用語等核心概念[5~9]的認知方式與角度、知識水平,劃分相應的學習進階路徑,提出各學段的學習目標、進階路徑與教學建議;(3)周玉芝[10]提取化學電源核心概念及相應學段的目標,進而劃分電化學的學習進階;(4)莊曉文[11]選取電離、離子反應和勒夏特列原理作為電解質溶液領域的核心概念,從不同學段的概念理解水平分解、迷思概念、進階目標進行分析,以學習進階為統領設計教學過程;(5)諶秀云[12]、苗蘭[13]、雷才[14]、童文昭[15]則以“低-中-高階水平學習進階模型”分別呈現化學反應、反應熱、化學平衡、物質結構等化學核心概念與基本反應原理的學習進階路徑,提出跨學段教學銜接的建議。
綜上,學習進階理論揭示了學生對化學核心概念的理解、對某種技能的掌握隨時間推移連貫且逐漸深入的典型發展路徑,可用于指導化學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學段教學銜接研究。
1.2 應用SOLO分類理論劃分化學核心概念在跨學段銜接中的學習進階
為了指導教師充分認識學生的學習周期和階段要求、評價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彼格斯[16]在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的基礎上提出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見圖1),根據學生回答某一學科具體問題時的內部結構復雜性,將學生學習結果和思維結構分類為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拓展抽象結構5種層次。前結構和單點結構水平屬于低階思維,多點和關聯結構則為中階水平,拓展抽象結構水平則屬于高階認知,SOLO分類理論對思維結構的5個層級劃分與學習進階理論相融合、相映襯。SOLO分類理論根據學生思維方式的性質和抽象程度,將個體認知方式依次分為感覺運動方式、形象方式、具體符號方式、形式方式、后形式方式5種方式,分別產生隱性知識、直覺知識、陳述性知識、理論知識、層次更高更抽象的理論知識這5類知識。學生認知發展方式和思維結構層次共同組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認知發展階段體系:學生總體的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學生對核心概念的認知發展也具有階段性。教師既要重視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學習結果的數量(即掌握的知識點的多少),更要重視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結果的質量(即掌握知識點的相互關系)。
學習進階理論將化學核心概念的跨學段學習進階劃分為低階、中階和高階水平及相應等級的學業質量標準,其界定過程要考慮學生化學認知方式發展,即對研究對象,認識角度、方式、思路的層級提升和進階路徑(見圖2);其中認識思路指個體對物質和化學反應或相關現象或事實認識的有序性和思路性,認識深度指對于同一認識角度存在個體間水平差異或個體階段差異。學生可通過語言、文字、圖表、符號等各種形式表征化學核心概念。認知角度與思路的層級發展包括:宏觀微觀、定性定量、靜止孤立動態作用、文字描述符號圖像表征,可結合SOLO分類理論劃分化學核心概念跨學段學習中認知方式的學習進階(見圖2)。
2 基于跨學段學習的進階路徑建構“中和反應”概念認知模型
中和反應是化學核心概念之一,因其重要性列入中學化學學科100個關鍵詞[17],對學生化學認知方式發展、化學概念的多重表征學習、化學核心素養的培育都起到重要作用。臺灣學者邱美虹[18]選取了溶液酸堿性、中和反應、弱酸和弱堿的稀溶液這3個主題研究初三學生關于酸和堿的認識方式與前概念,描述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推理或者解釋的動態過程(見表1),并對高中相應主題的教學提出建議。綜上,本研究將中和反應作為化學核心概念進行初高中教學銜接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文本分析、實踐研究法等,主要任務是基于學習進階理論劃分中和反應的認知層級水平與學習進階路徑,進而建立中和反應認知模型,基于SOLO分類理論對化學核心概念初高中跨學段教學提出分階段的教學建議與學業質量標準。
2.1 學生中和反應概念跨學段學習的進階路徑
基于學習進階理論,結合SOLO分類理論對學生思維結構水平的分類評價,通過課標、考綱、教材和教學實踐研究,劃分中和反應核心概念的跨學段學習進階路徑和階段層次水平。
(1)水平1(前結構水平):學生在小學科學學習中初步認識酸和堿,在個人生活經歷(如吃苦澀皮蛋等堿性物質時可蘸食醋)形成了中和反應的前科學概念,思維處于前結構水平。
(2)水平2(單點結構水平):初三學生學習中和反應時,要聯系酸、堿的組成及溶液酸堿性檢驗,并從酸堿鹽的物質分類認識中和反應的特點,較少涉及微觀分析,思維處于宏觀層面的單點結構水平,為后續學習溶液酸堿度與pH、復分解反應、鹽的性質與用途等奠定基礎。
(3)水平3(多點結構水平):必修1模塊從電解質角度認識酸堿鹽在水中的電離,從離子反應角度分析中和反應的微觀過程與變化規律,從微觀層面分析酸堿鹽電解質溶液導電現象及酸堿中和反應的宏觀現象。必修2模塊從化學鍵的微觀角度分析酸堿鹽的組成及在溶劑水中的溶解、電離與中和反應過程,并通過完成定性實驗活動認識中和反應過程伴隨熱量變化,中和熱概念僅作簡單了解。該過程中學生思維層級處于宏觀和微觀結合的多點結構水平。
(4)水平4(關聯結構水平):選修4模塊通過定量測定中和熱的實驗理解中和熱概念,掌握中和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從水的電離、離子積常數Kw角度理解溶液酸堿性與pH的關系;通過酸堿滴定實驗理解用已知濃度的酸/堿測定未知濃度的堿/酸的實驗原理,通過測定酸堿滴定曲線分析中和反應過程的微粒變化;最后從鹽類的水解反應(即中和反應的逆反應)認識中和反應的限度、鹽溶液的酸堿性,基于勒夏特列原理應用中和反應原理來調節溶液pH的方法以改變沉淀溶解平衡,幫助學生認識中和反應在工業生產、環境保護上的應用價值。
(5)水平5(拓展抽象結構水平):高考測評對學生在中和反應概念的認知層級要求處于拓展抽象結構水平。全國卷高考考綱要求[19]如下:了解電解質、強弱電解質的概念;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了解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了解水的電離、離子積常數;了解溶液pH的定義與測定方法,進行pH的簡單計算;了解鹽類水解的原理與應用、影響鹽類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及發生條件;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轉化的本質;理解化學平衡常數的含義并進行簡單計算;了解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了解定量研究方法;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能夠將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成果,用正確的化學術語及文字、圖表、模型、圖形等表達并做出解釋(即多重表征能力)。
2.2 建構中和反應核心概念的認知模型
從初高中化學核心概念學習進階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初三學習中和反應概念,到高中還會從電離、電解質、離子反應、化學鍵、化學能與熱能、電離平衡、酸堿滴定曲線、鹽類水解、調節pH與沉淀溶解平衡等跨學段學習過程,定量認識溶液的酸堿性、中和熱、中和滴定原理、中和反應限度等,形成系統完整的中和反應概念體系。根據學習進階理論將中和反應的概念認知與發展過程劃分為初中階段、必修階段、選修4前期(即4-1)、選修4后期(即4-2)4個建構階段,高三高階階段是在這4個階段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運用與思維重整,進而建構中和反應認知模型(見圖3),包括認知任務、認識角度、認知層級與認知對象4個維度。
3 基于中和反應概念認知模型探討初高中跨學段的教學銜接
3.1 初中階段“中和反應”概念的進階教學
初中新課標對中和反應的要求[20]如下:(1)知道酸和堿發生的中和反應;(2)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3)了解中和反應的實際意義,培養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深圳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說明》考綱要求[21]如下:(1)掌握常見酸和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2)理解中和反應的特點,知道物質發生化學變化伴隨能量變化;(3)初步形成正確、合理使用化學品的意識;(4)知道化學在環境監測與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階段,學生在中和反應概念上的學習路徑發展經歷2個轉變。
(1)個別到一般:由具體物質反應到物質類別間反應規律,如教材分別介紹NaOH與HCl、Ca(OH)2與HCl、NaOH與H2SO4之間的反應總結出“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規律;
(2)一般到個別:從物質類別間反應規律到具體物質反應,利用酸堿中和反應原理解答課后習題中“書寫含Al(OH)3藥物治療胃酸過多癥的化學方程式”。
綜上,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應選取鹽的定義、中和反應的概念與中和反應規律、實際應用等教學內容,并將中和反應的概念、原理、應用等學習內容設計成探究活動。基于初三學生認知發展層級水平確定如下初中階段的學習目標:(1)認識酸和堿能發生中和反應,歸納物質類別間反應規律,分析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2)通過微型實驗探究掌握中和反應實驗的操作方法,強化實驗安全意識;(3)通過探究活動分析酸堿中和反應的本質,加深對中和反應應用價值的認識,形成綠色環保化學、合理使用化學品的意識。
3.2 高中階段“中和反應”概念的進階教學
高中階段,“中和反應”核心概念的學習涵蓋了宏微結合、分類表征、變化守恒、模型認知、實驗探究、綠色應用等化學核心素養[22]。在必修階段、選修4前期與后期、高三復習備考階段,學生對中和反應的認知層級經歷了“宏觀微觀、定性定量、靜止孤立動態作用、文字描述符號表征圖表數據分析論證”等認知層級的提升與認知角度的轉型。
(1)必修1和2模塊:學生學習電解質、離子反應時,從微觀層面的認知角度認識酸堿鹽的分類,建立起微粒種類和數量分析、微粒相互作用和動態變化的認知模式,理解酸堿中和反應的微觀本質與發生條件。必修2則是從化學鍵類型的微觀角度認識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從中和反應放熱的定性實驗初步理解中和熱。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路徑發展經歷2個轉變:①從宏觀反應到微觀實質:由宏觀物質反應到微觀實質的認識方式,分析中和反應的離子變化;②從微觀實質到類比遷移:由微觀實質到宏觀物質反應,學生根據酸堿鹽離子反應的微觀實質和反應規律,遷移到陌生物質間反應的方程式書寫,基于微觀本質認識遷移到陌生情境中陌生物質反應的推理與論證。
(2)選修4模塊:中和反應概念的學習進階經歷3個轉變:①由定性到定量:選修4前期,記為選修4-1,學生從反應熱、能量變化曲線圖、熱化學方程式、中和熱的測定實驗、水的電離、酸堿滴定等主題學習內容,定量認識中和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pH變化和微粒變化,是學生思維層級由定性向定量提升的關鍵階段;②從正向到逆向:選修4后期,記為選修4-2,中和熱、水的電離與溶液的酸堿性、酸堿滴定實驗等學習內容是學生從正向思維認識中和反應概念、能量變化、反應限度、微粒作用情況;而鹽類水解與沉淀溶解平衡則是從逆向思維認識中和反應的限度、能量轉化形式與實際應用價值,學生的認知層級經歷了“正向逆向”的提升過程;③單一分析到多重表征:從宏觀現象-微觀變化-符號書寫-曲線圖像數據分析這四重表征[23]的認識角度形成完整的“中和反應”概念體系。
(3)高三備考階段:即便到了高三復習階段,學生的化學認知方式與化學核心素養的現狀水平仍不樂觀,一是沒有建立學科系統思想,對化學概念與原理間的關聯認識不到位;二是缺乏系統、有序、全面的分析思路,沒有將不同學段中化學核心概念與原理知識進行重整;三是未深刻認識化學核心概念的應用價值,因此在高三一輪復習階段,教師應通過主題式復習幫助學生建構中和反應認知模型,深入分析認知對象、角度、層級與任務這4個結構維度。
4 研究反思與未來展望
4.1 研究反思
本研究是建立在跨學段教學實踐后經驗總結這一定性的視角,仍需要通過大數據測評,用翔實的數據報告和學生學業表現來完善修正本研究的認識。而化學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學段教學,除了要根據不同學段的具體認知任務和研究對象,還要考慮化學核心概念的發展性和整體性,既要有不同學段延續發展的整體考慮,又要有不同學科滲透發展的整體考慮。筆者認為應從化學學科課程的整體來認識和理解化學核心概念的教學內容與學業標準,從初三到高二乃至高三,要逐步深入和擴大對核心概念跨學段教學的研究,進行基于進階目標、評價標準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學業測評活動。
4.2 未來展望
要定義某一核心概念或學科技能的學習進階,許多研究者所根據的現有文獻往往是研究者本人長期致力于某一領域的科學課程,而發展學習進階的證據需要超越學生想法與學生思維本質特征的不同。我們一線化學教師身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風起云涌的時代,不斷面臨著理論和實踐上的問題和挑戰。未來應該加強實證研究,借助深圳市教科院在全市各個初中高中開展化學測評這一平臺,運用大數據學業質量平臺進行跨學段的學生大樣本測試,形成大數據學業質量診斷書,以深入了解學生化學核心概念在教學過程中變化的空間、路徑和關鍵因素,為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學理上的支持和實踐中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劉晟,劉恩山.學習進階――關注學生認知發展和生活經驗[J].教育學報,2012,(4):81~87.
[2]王磊,黃鳴春.科學教育的新興研究領域:學習進階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12~118.
[3]康永明.高中生有機物化學性質認識方式現狀探查[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畢華林,萬延嵐.化學的魅力與化學教育的挑戰[J].化學教學,2015,(5):3~7.
[5]林建芬,陳允任.基于學習進階理論探討“同分異構體”教學序列的跨學段設計[J].化學教學,2014,(12):38~41.
[6]林建芬,錢揚義.基于認知模型探討高中生化學概念的進階學習――以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學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7):33~36.
[7]林建芬.基于PDEODE策略和四重表征模式探討“金屬電化學腐蝕”概念的進階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3):33~36.
[8]林建芬,錢揚義.信息技術條件下基于“CLD理論”的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研究――以必修1“離子反應”同課異構課例的觀摩分析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9):31~34.
[9]林建芬,周群力,錢揚義,任競昕.利用“翻翻樂”和“爭上游”游戲攻克初三化學用語難題――淺析“520中學化學桌游”學習新法[J].化學教育,2013,(9):48~52.
[10]周玉芝.厘清核心概念及其學習進程:分析教材的新視角――以中學化學“電化學基礎”教學內容為例[J].化學教育,2014,(13):7~10.
[11]莊曉文,姜建文.“電解質溶液”核心概念的學習進階研究[J].化學教學,2016,(2):28~33.
[12]諶秀云.中學生化學反應學習進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3]苗寧.中學生“化學反應與能量”學習進程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4]雷才.高中學生化學平衡學習進階的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15]童文昭.物質結構核心概念及其學習進階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16]彼格斯,科利斯著.高凌飚,張洪巖譯.學習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7]錢揚義等.化學概念與化學“學科關鍵詞”的學習與認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25,170~172.
[18] Chiu M H, Chung S L. Investigating Correctness, Consistency, and Completeness of Students’ Mental Models and Path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Learning the Nature of Gas Particles Via Multiple Modeling Activities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ESERA, August. 2007:21~25.
[19]教育部考試中心. 2016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1]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深圳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說明[D].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5.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書育人以德為先,作為教師不僅僅教給學生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熏陶和影響學生,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因而我十分重視對自己品德和人格的不斷完善,在二十多年的漫長的歲月中我能始終如一地做到以身作則教書育人。自任職以來,我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能夠嚴格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自己。我從未輕視過對政治理論的自覺學習: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學習和踐行“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論。時時處處為學生和家長著想,想學生和家長之所想,急學生和家長之所急;想學生和家長之所未想,急學生和家長之所未急。通過和學生談心、家訪、側面調查等多種方式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影響學生成長的家庭教育狀況、經濟狀況等情況,寓學生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的形成與教育教學生活過程之中。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而必須腳踏實地,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在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兼顧特長,真正使每個學生的心身都得到健康和諧地發展。在管理教育學生的同時我總是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按照學校的安排和要求及時檢查住校生宿舍,督促學生講究生活衛生,教育學生說文明話、干文明事,做文明學生。在無數次的迎來送往中,能及時地為孤獨的學生送去精神的安慰;及時地為有病的學生尋醫問藥,及時地為經濟困難的學生送去力所能及的經濟幫助,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一個不能或缺的習慣。逢年過節的時候,我也記不清多少次地因來自天南海北的我的曾經的學生的祝福和問候而熱淚盈眶,
教育和培養學生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也是一個鐵杵磨針的過程,每一個細節都馬虎不得。在教學工作方面我能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注重一點一滴的知識的提煉、積累和升華,然后通俗易懂地傳授給學生。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每一節課,我都要認真鉆研教材,尋找和閱讀相關資料把握知識的廣度、深度和難度,力求重點攻克、難點突破地精心設計教案備好課,努力創造條件,結合學生實際選擇不同教法上好課,上課時以“重點突出、難點易懂、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為原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基礎學科,結合我們農村中學教學設備差,實驗條件簡陋的具體情況,我想方設法從校外借器材,從藥店購置代替藥品,自己聯系購買實驗光盤,千方百計地培養提高學生實驗時的動手操作能力。自參加工作以來的二十多年,一直擔任我校的高中化學教學工作,且多年連續“留級”擔任高三化學教學。在教學工作中,每當遇到“疑難雜癥”時,我的態度是不吃飯可以,不睡覺也成,解決不了問題不行,不但要自己懂,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怎樣教才能使學生易懂,才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程度。由于我刻苦鉆研,對某些題目尋找到的獨特見解的小論文、小心得、小總結散見于多種報刊雜志。如“用表格法解推斷題”一文載于《中學生學習報》;“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與本質”一文刊登在《中學生理化報》;“化學實驗中的安全知識教育”一文見于《甘肅教育督導》上。辛勤的付出,也收到過喜悅的成果,我曾多次被評為校級先進教師,XX年12月被評為平涼市中學化學骨干教師,2010年10月在縣教育局舉辦的高中課堂賽講活動中獲優秀獎。自任中教一級教師職稱以來各年度的考核考評結果是:XX年為良好;XX年為良好;XX年為良好;XX年為優秀;XX年為合格;XX年年為優秀;2010年為優秀。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一切都在變與不變的過程中交替進行著從而發展變化著,搞教育教學也一樣,必須體現時代的特征,結合黨的要求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根據新時期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做符合現實實際的改革。在積極做好教研教改的同時我又能做到求新務實,開拓進取,力求做到有所改而有所不改,有所變而有所不變。改的是教育教學方法,不改的是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和最有效地對學生的傳授原則;變的是教育教學方式,不變的是對特定目的的人才的培養。自我擔任我校的理綜組組長的十幾到二十年時間里,根據化學課的特點和規律,和其他教師一道組織和成立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小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結合課本知識,發輝特長,敢于設想,積極試驗,豐富課余生活,得到學生的歡迎和學校領導教學同仁的一致好評。并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味地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尋疑找困,常使得學生學習方向迷失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易使學生被動疲勞,從而降低學習熱情,進而使課堂效率低下這一難題,我和同行們共同探討尋找到了適合我校實際的以學生為主合作探究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輔助突難破重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高效、優質的課堂效果,得到學校的肯定和推廣。(1)
【推薦閱讀】
到 欄目查看更多內容 >>
回顧往昔,路漫漫;展望未來,路長長。昨天的教學生涯,我付出了辛勤勞動,也收到了一點點驕人的成績。但是我清醒地知道成績再大,但與黨和人民對教育的期望相差還很遠,既然我選擇了教育這個行業,今后我仍將無悔地以滿腔的熱情,嶄新的姿態投身到后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一如既往地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和學識去影響和培養一批批學生。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奉獻的人生在于奮斗,奮斗一生,奉獻一生,我的教育人生無悔,我的教育人生充滿著歡樂。
2
【推薦閱讀】
大專生人生感想個人總結
校長工作個人總結
農行職工工作個人總結
學校教科研工作個人總結
2010年三下鄉實踐活動個人總結
畢業生個人總結
新小學教師工作個人總結
過去的一年,我校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重點,以全面提升辦學品位為目標,順利完成了教育局下達的責任目標,在2005年中考中,我校陳倩同學以705分的優異成績名列全縣第一,中考前10名、20名、50名中我校分別以4、8、22人的絕對優勢名列全縣第一。文秘寫作網2005年高考本科達線9人,超額完成教育局下達的高考指標。成績屬于過去,在新的學期里我校干群將群策群力,堅持科學發展觀,著力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力爭在2006年底,把洪澤外國語中學建設成三星級高中。下面是我校的一些具體做法,敬請方家指教。
一、充分利用靈活的民辦機制,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學校之間的競爭,是教學質量的競爭,而教學質量的競爭顯然是教師素質和敬業精神的競爭。五年來,洪澤外國語中學始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當作大事來抓。“嚴把進人關,實行淘汰制”,一方面全面實施“筑巢引鳳”工程,不拘一格招納賢才,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另一方面加強對青年教師和在職教師的引導和培訓,加強師德建設,全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教改教研能力卓越的師資隊伍。
充分利用民辦機制,積極推行工資制度改革,堅決反對平均主義和一刀切,獎勤罰懶,工資待遇和工作績效掛鉤,和工作態度、敬業精神掛鉤。民辦學校的班主任工作尤其重要,也非常辛苦,為了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學校大幅度提高了班主任津貼,每月200元,這在公辦學校是難以做到的。
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促進廣大教師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轉變。教育要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必須確立科研興教的戰略思想,更新辦學理念,走依靠科研提升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之路。本學期建設兩大工程,其一是“名師工程”,學校有計劃地推出校園名師,充分發揮他們對整個教師隊伍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以實現“名師揚名校”、“名校出名師”的良性循環;其二是“青藍工程”,通過集體備課、新老教師師徒結對,使年輕教師盡快成長;我們還組織教師到南師附中、淮中、東廬名校學習,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渠道,讓教師了解教育的最新研究動態,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
通過幾年的努力,我校優秀的骨干群體已經形成,洪外現有教職工235人,其中教師167人。教師中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高級教師占72%,市、縣級骨干教師36人。初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其中初中教師本科率達85%,高中教師本科率為100%。在國家級教學科研課題獲獎教師3人,省級教科研論文、輔導學生競賽獲獎教師50人,市級教科研論文、輔導學生競賽獲獎教師62人。在每年洪澤縣教研室組織的教學督導中,均獲得較高評價,好課率較高。五年來教師在全國各種刊物上60幾篇,參與編寫的教材輔導資料多部,還有不少老師在各類論文、教案設計、課件制作競賽中,獲得各類獎項,為實行新課程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教育教學的規范管理,爭創一流教學質量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我們要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生存。全體老師都要圍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個目標,樹立質量第一,效益第一的意識。全校干部深入教學第一線,全力以赴抓教學。抓好備課組、教研組工作。各處室協助抓好年級、班級的工作。校領導每周下班聽課,以聽促教,建立教學值周制度,做到天天有檢查,有記錄,做到心中有數。
1、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加大教學常規檢查的力度。教務處在抓好常規管理的同時,努力加強自身的進修,不斷完善各種崗位職責和管理制度,制定教學評估細則,以使教學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質量。在校內視導以及上級各種檢查中,因失職出現問題的,學校將給以嚴肅懲處。
2、各教研組、備課組組織老師認真學習、鉆研大綱,端正教學思想,認真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每位教師做到沒有初案不參加集體備課,沒有個案不走進課堂。作業要精選精練,有作必改,有改必評。教師之間,打破了各自為戰的封閉式教學方式,注意教學信息的吸收、消化;特別是同學科、同軌教師之間通過互相聽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3、畢業班的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學校為畢業班提供良好的服務,做他們堅強后盾。校長直接分管畢業班工作,隨時掌握教學情況和學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研究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畢業班教師都明確肩負的責任重大,采取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和“低起點,多層次”的輔導,爭取大面積質量提高;同時,做好拔優和中轉優工作,建立優生和中等生檔案,分人承包指導。各科老師互相協調,注意平衡,相同學科的老師互相配合,團結奮斗。在加強畢業生前途和理想教育的同時,善于發現差生的閃光點,運用成功教育法,使全體學生學有信心、趕有勁頭。在今年高三本科達線9人的基礎上力爭再創佳績。
三、加大資金投入,創建、完善現代化教學設施
本著“瞄準一流、適度超前”的原則,高標準地進行場地設施建設。目前學校占地158畝,校舍面積46250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額8000萬元。擁有綜合教學樓(建筑面積達14000平方米、全部55個教室均使用多媒體網絡配備)、普通教學樓、教工宿舍樓、高標準學生公寓(2座),具有現代氣息而又別具一格、生動空靈的學校大門,同時滿足500人洗浴的澡堂,滿足三千人同時就餐的東、西兩座餐廳,符合國家標準的8×400米環形塑膠跑道,七片高標準的塑膠籃球場、燈光球場、網球場,物品齊全的文化、服務商店。
學校內部設施先進齊全。每口教室都裝有數碼投影儀、多媒體實物視頻展示臺、廣播系統;寬帶網接入每口教室,學生在教室就能知天下事。四口微機室擁有400余臺計算機;語音室有66臺語音設備;三口物理實驗室,三口化學實驗室;電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每口實驗室里實驗設備齊全;圖書室藏書4萬余冊,并配有電子閱覽室;兩個階梯教室能容納600多人同時聽課。教師筆記本電腦配備100余臺。
“8、4、82%、1 218、1”,這組數據來源于廣東潮州市華僑中學2011年的“高考備忘錄”。它們分別代表著:僑中已經連續8年高考上本科線人數居全市各校之首,連續4年高考上本科線超千人,2011年的應屆本科率達到82%,高考本科總入圍人數為1 218人,雄居全市36所高完中的第1位。這并不是一組讓人費解的密碼,但是要想復制這樣一份高考的輝煌“戰績”,卻需要付出比破解密碼更多的扎實努力。
在廣東省潮州市,有4所市重點高中常常會因為其出色的成績而被人們熱議,其中兩所高中是市直屬重點高中,而華僑中學卻只是一所縣屬學校,因此有網友戲言,華僑中學是一所平民高中,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高考取得了全市排名第二的成績,但骨子里的平民印記卻依然很嚴重。“平民高中”的提法是褒是貶?華僑中學“低進高出”的教學優勢究竟如何體現?該校是如何揚長避短,不斷續寫潮州市高考升學大戶的華章?小小學校又有著怎樣的大夢想?在對話盧東喬校長的過程中,這些問題的答案逐漸明朗。其實,“低進高出”并不是一個教育神話,而是這所有著55年建校歷史的中學靠著科學的管理、嚴謹的教研及深厚的社會責任感所開辟的一條平民高中的自“貴”之路。
低進高出:把二流的生源培養為一流的人才
《中國教師》:在網上有網友把僑中稱為“平民高中”,您認同這樣的提法嗎?
盧東喬:我十分理解為什么有網友把我們僑中稱為“平民高中”,畢竟在十幾年前我們也只是很一般的學校,辦學條件也好,教學效益也罷,都十分不起眼,幾乎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而且即便到了現在,我們的硬件設施也不是很盡如人意,學校的占地面積都不到30畝,卻要容納三千多名學生,其中還有3 000名是內宿生,所以也許網友的“平民高中”提法中也蘊含著僑中辦學條件比較“貧”的意思吧。但我個人覺得僑中之所以給大家留下“平民高中”的印象,最主要還是因為僑中的生源。從學生的來源上來說,自從1992年潮州市升為正廳級市后,華僑中學就由原來的市屬中學變成了潮安縣的縣屬中學,招生半徑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于潮安縣,而且其中很多的學生都是來自于農村的家庭,想來這樣的生源構成本身就具有非常明顯的“平民性質”。此外,再從生源的層次來看,質量也相當的“平”。每一年中考過后,兩所市屬重點中學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上層”生源,也就是說這兩所學校幾乎“包攬”了中考成績在全市排前1 000名的學生,可想而知,我們僑中在生源層次上的“平民性”是多么的突出。
《中國教師》:看來華僑中學確實在生源上并沒有占到太多的優勢,“低進”的說法基本可以成立,但又要如何來說明僑中辦學特色中的“高出”呢?
盧東喬:我們可以很自信地說,“低進高出”確實是我校近年高考的一大亮點。僑中生源遠不如其他重點中學,但近幾年來,我校高考不僅獲得了大面積的豐收,而且也出現了許多尖子考生。我們已經連續8年高考上本科線人數居全市各校之首,連續4年高考上本科線超千人。在2011年的高考中,我們上第一批重點線的人數為279,居全市第2位,超出市里下達的任務數89人,完成任務率居全市第一,高達146.8%,應屆本科率達到82%,高考本科總入圍人數達1 218人,雄居全市36所高完中的第1位。在上重點線、本科線人數及增幅均居全市前列的基礎上,我校的尖子生同樣成績斐然。2010年,全市文科總分、理科總分前100名中我校分別占12名、11名;理綜單科成績共有3位考生位列全市前10名,排名分別為第2名、第4名和第10名;此外還有3名學生分別獲得了語文單科全市第4名、理數全市第10名、英語全市第10名的優異成績。而在2011年,我校迎來又一個豐收年,高考成績再次實現跨越式突破,全市文科總分、理科總分前100名中我校分別占17名、12名,有4名學生分別獲得理綜全市第3名、英語全市文科第3名、語文全市文科第3名、數學全市理科第5名的好成績。就2010、2011這兩年的高考成績來看,僑中實現了“同心扎實備考,持續高位走強”的目標,展示出了很強的教育加工培養能力,彰顯了備考的高質高效,充分體現了“低進高出”的辦學特色。
《中國教師》:僑中一直在強調自己“低進高出”的辦學特色,而且從貴校近年來的高考表現中我們也確實能感受到這些成績的鼓舞人心,但除了那些正取生,特別是那些入學成績優秀的正取生,入學成績處于后段位的那些學生也實現了“低進高出”嗎?
盧東喬:這個問題問得很尖銳,但我們僑中的優秀成績是經得起質疑和考驗的。你提到了一個是否全體學生都能獲得最大的教育增值的問題,我依然用數據來回答你。
2011屆學生的入學成績均在全市第823名之后,幾乎都是潮安縣第350名之后的二類生源,然而,在優質生源人數大幅度減少情況下,我校高分層人數仍迅猛遞增,總分600分以上的有43人,其中文科15人,理科28人。上一批重點線人數獨占全市的23%。其中,一些個案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周震同學高一入學成績只有581分,未能達到市直屬重點中學分數線,在僑中,經過三年的努力,高考成績635分,躍升全市第9名、全縣第1名;鄭燁同學高一入學成績只有524分,列市第4 745名,今年高考以598分躍升為市理科第246名;蘇培琴同學高一入學成績只有547分,列市第2 764名,今年高考以610分并列市文科總分第36名;余穎同學高一入學成績只有556分,在當年潮安縣考生中位列486名、全市1 538名,經過三年的努力,高考成績678分,躍升全縣第一名、全市第11名;黃雪玲同學高一入學成績只有508分,位列全市5 326名,今年高考以649分躍進200名內……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校師生勇于面對壓力和挑戰,求真務實,奮力拼搏,從而創造出非對等層次生源高考成績的奇跡。此外,最能說明問題的數據是,2011年,我校的正取生本科上線率高達98%,擇校生本科上線率也達到了61.7%,相信這兩個數據很好地說明了我校“低進高出”的全體學生“覆蓋率”。
而且從我校歷年的高考成績來看,“低進高出”的特色也很明顯。就拿2005年的高考來說,全市學生在高一入學時中考成績580分以上的共327人,而華僑中學連一人都沒有。那屆的尖子生只有2人(分別是578分和579分),人數僅占全市尖子生的0.3%,但在2005年的高考中,我們總分在700分以上(編者注:當年廣東省實行標準分制,900分為高考滿分)的人數達到26人,占潮州市4所重點高中總數的16%,2004年、2005年高考11個學科中,我校分別又有6個學科平均分居4校第一。也就是在2005年,市教育局陳鴻鑫局長在全市的高考總結表彰會給了我們“低進高出”的贊譽,甚至將我們華僑中學譽為“潮州教育的一面旗幟”,這是對我們的肯定,也激勵著我們更努力地力爭做到名副其實。
絕不給學生“貼標簽”
《中國教師》:既然已經獲得了如此多的贊譽,華僑中學今后會不會更注重對尖子生的培養,從而繼續刷新“一批率”的記錄呢?
盧東喬:關于刷新“一批率”這個問題,當然不會沒有考慮,但一定要理性地處理好。要面對現實,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實施,切忌頭腦發熱、顧此失彼。畢竟學校生源的情況就擺在那兒,我們學校應該將攻關重點放在提高本科率上,保證教育的總體質量,貪求不切實際的“奇跡”會弱化我們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我傾向于在保證既得成績的基礎上努力從挑戰中獲得新的機遇和成績。這兩年我們學校也開始采取措施試圖刷新一批上線率,但我們不會盲目地去追求所謂的尖子生效應,而是在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我校最優質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尖子生的選拔和培養工作力度。
《中國教師》:僑中是怎樣“既保證了公平,又提升了效率”的呢?
盧東喬:對公平的最大保障措施就是我們不分什么尖子班、普通班、后進班,我們所有班級的生源配置都是平均的,都是既有尖子生也有后進生,正取生和擇校生在班級中的比例都是均衡的。而且為了保證這種公平,每個學年都會進行一次重新編班,畢竟經過一年的時間,班級之間的成績會發生分化,學生的進步也會帶來生源層次的流動,但我最主張的還是公平,因此會通過重新編班來再次配平班級之間的生源基礎。這樣一來,班級之間能夠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能夠更好地促進班級之間、學生之間的“你追我趕”,也能極大程度地保護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對于分尖子班、普通班、后進班的做法,我有一些個人的看法,我覺得那樣一來雖然能夠集中優勢教育資源來培養尖子生,但同時也打擊了其他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而且當班級與班級之間有了等級之分后,就很難做到所有教育資源分配的“一碗水端平”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讓大多數學生成為了少部分學生的陪襯,有違教育公平的原則。
當然,因材施教也是一種教育策略,但這種策略的使用要注重倫理性,不能讓本應錦上添花的因材施教變成用以分化學生、剝奪部分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借口。我們華僑中學也注重因材施教,也會在保證公平的基礎上加大對尖子生的培養力度。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在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文、理科班中挑選出比較優秀的學生,在自愿的前提下,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免費參加由各學科最優秀教師組織的輔導。說白了其實就是學校會在課余給尖子生免費“開小灶”。我們的這種尖子生培養是和“分班式”的尖子生培養截然不同的,因為這些尖子生是來自不同班級的,輔導結束后就會再次回到自己的原班級。而且成為尖子生的機會也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能促進學生間的良性競爭,因此可以說我們的尖子生培養是在公平的基礎上提升效率,是可持續發展的。
用管理、教研等優勢拉高生源“短板”
《中國教師》:華僑中學整體成績的優異眾人有目共睹,請問學校是如何抓高考備考工作的?新的學年中又將采取什么措施來優化高考備考策略?
盧東喬:高考備考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不更新觀念,建立長效機制,就很難提高備考效益。因此,我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三年備考一盤棋”的思想,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進行三年一體的教學設計。基礎年級側重夯實基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高三年級組注重研究動態,注重傳承創新備考管理模式及備考方法,使“成功在課堂,潛力在學生,優勢在群體,關鍵在落實”的備考策略能落到實處。
新學年開始了,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新一屆的備考工作,加強傳承創新,著眼整體,注重協調,凝聚合力。要著力加強語、數、英三科的備考復習,尤其是數學。文綜、理綜要在上屆備考操作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創新,要根據各科實際,貫徹優化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策略,爭奪高分。關鍵環節要注重“三化”,即“強化過程效益,細化學法指導,濃化教研氛圍”。各科備考,尤其文綜、理綜要遵循“夯實基礎、培養能力、學會轉換、精煉材料、整合落實、加強訓練”的原則,提高備考實效。
在明確了備考思路與對策后,我們高三教研組將本屆備考劃分為了4個時段,各時段都有具體的時間安排和目標要求。第一時段從第一學期上課起至期末全市統測,各科擬完成新課內容及一輪基礎復習,采取“拉網式”做法,注重考點覆蓋面,突出“基礎性”;第二時段從第二學期起至市“一模”,擬以知識塊為形式,構建知識網絡,以專題為載體進行歸納總結,拓展深化,突出“系統性”;第三時段為“一模”后至市“二模”,擬以高考Ⅱ卷題型為主線,進行專題訓練,重在培養考生綜合運用知識及適應新題型結構的能力,突出“針對性”;第四時段是“二模”后至高考前,側重整卷訓練,強化評講力度,同時注重培養考生的應試心理,突出“實用性”。
為了保證備考工作能夠順利高效的開展,學校將實行“以高考備考領導小組管理為核心,以高三年級組管理為主體”的管理體制,以加強領導,緊抓落實;將優化備課組和班主任的合作機制,以增強團隊力量;此外還將加強備考研究,各備課組不僅要認真研究2010、2011年廣東省高考試題以提高本屆考生復習的針對性,還要研究學生以能有效地分層輔導、因材施教;不僅要研究訓練方式以提高訓練效果,而且還要根據備考研究成果來夯實高一、二年級學科教學基礎,把高考考點、要求和備考方法貫穿到高一、二年級平時的教學之中,以促進我校高考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教師》:您剛才的陳述中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研究”,可見僑中是十分注重教研合一的,能不能向我們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在倡導教研合一的實踐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什么困難和挫折?
盧東喬:你的判斷很準確,我們僑中的確一直十分注重構建“學”“研”“教”一體化的工作機制,鼓勵教師們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力爭做到課程求“新”、教研求“實”和課堂求“活”,在扎實開展校本教研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課程結構,推動教學改革,構建探究型課堂。
例如我們十分倡導要發揮校本教研在推進學校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上的導向與動力作用,為此也下達了具體的工作要求。首先,我們要求全體教師做好省、市級立項課題開題申報工作及中期檢查指導工作,注意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做好教研成果的轉化,以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我們要求各教研組要增強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學問題”的敏感性,在此基礎上形成“課題”,堅持“問題就是課題”的理念,開展全員參與“問題研究”的教研工作,突出以“教學問題”為研究重點,并使“課題”研究成果轉化為服務教學的策略和工具,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在向“學”“研”“教”一體化邁進的過程中,切實加強教研組建設,充分發揮其引領、指導、服務教學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為此,我們要求教研組要做到:加強常態課的管理,各科組組長和年級組應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輔導、測試等校本教研工作實行細化管理,引導教師有效工作,再輔以指導學生制訂自主學習和發展計劃的工作;認真落實我校的聽評課制度,發揮公開課、示范課的引領作用,讓公開課引領常態課;完善備課制度,發揮集體備課優勢;舉行定期的教研活動,每次活動要做到“四有”,有活動主題、活動主持人、活動時間、活動記錄,切忌流于形式,使教研活動真正體現正常化、實效性;此外還要積極開展教師“結對子”活動,以老帶新、以新促老,互學互幫,共同提高;繼續推行“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研”舉措等等。
要說教研實踐中的困難和挫折當屬“時間瓶頸”和“條件瓶頸”了。教師們的教學任務都很重,要在此基礎上再開展研究、做課題真是相當不容易,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很多教師都會面臨著想把研究做“實”但又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的情況,多少都感覺有些“力不從心”。當然,讓教師們感到力不從心的可能還包括在面對研究任務時自身研究素質的缺乏,我們也試圖加大教師教育力度來彌補這一缺憾,但過程中又會遇到一些限制。如果政策能夠給學校教研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支持,我想“學”“研”“教”一體化會發展得更順利。
《中國教師》:一如你所說,教師們平時都有很繁重的教學任務,那教研一體的工作會不會讓教師們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過大呢?
盧東喬:不可否認,會有一定的壓力,但不會“過度”,因為我們一直強調的都是“求質不求量”。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去硬性規定教師一個學期要發表多少篇文章,但會要求每位教師都必須參與一個研究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問題都是由教研組從實際的課堂和教學中提煉的,我們開展教學研究的目的也在于要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為了累積論文的數量。在每個學期末,我們教研組的同志會對教師們的教研成果進行評價,首先會看是不是每一位教師都參與了一項課題的研究,是否獨立或與他人一同合作完成了一個教研成果,然后會重點考評課題的完成程度,評估其對現實問題有多大的實際作用。總的說來,我們更注重研究的“質”而不是“量”,當然,優秀的教研成果我們也會進一步整理、收集、編印成冊。綜觀整個過程,研究與教學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在這樣的機制下做出來的研究不僅會有很扎實的現實基礎,而且反過來也能促進我們教師去思考改善教學的策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們學校的教師們都很有“主人翁”的意識,絕大部分人都是很認真地對待教研工作的,正是在他們的辛勤努力下才有了僑中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教師》:能不能給我們說說華僑中學在教師評價和激勵方面的情況?
盧東喬:評價是監督也是激勵。在我們學校,教師評價要從4個方面著手。首先會對其教學效果做一個評價,而且為了保證教學效果評價的公平性,我們一直都在采取“教考分開”的做法,即授課的教師不能參與命題,這樣一來,每一次的學生考試都能客觀體現相關教師的教學成效。其次,我們還會采用學生評價的方式來了解教師的表現。此外還會由教務處進行教案檢查和學生作業的檢查,看其教案是否完備,批改作業量夠不夠,評閱學生作業認不認真、細不細致。我所說的這四大方面都已經細化為不同的尺度和指標,而且每一部分都會有不同的權重,從而形成了一套嚴密的教師評價方案。
我們會根據教師評價的結果來決定各位教師績效工資的等級。在我們學校,高一、高二教師的績效工資分為3等,每個月大家都先領最低等級的績效工資,到季度或期末的時候學校會評估每位教師的績效等級,然后再一次性給教師們發放完相應等級的績效工資,一般是一個學期評一次績效。高三教師的績效工資分為2等,第一學期以市里的統考成績為依據,第二學期則以高考成績為依據。高三基本上聚集了大部分最優秀的教師,而且都比較辛苦,因此績效等級會相對高些。我們對高一、高二年級涌現出來的優秀教師還有一種激勵措施,那就是讓他(她)去教高三,這樣不僅能獲得較高的績效工資,而且也會比較有成就感。此外,在評價中名列前茅的優秀教師還會獲得更多的評優機會,并可以被優先推薦進入各級“名師工程”的培養對象名單,獲得更多的培訓、晉升機會。
總之,我們會繼續完善教師評價方案,充分發揮“發展性教師評價”的優越性,力求客觀、準確地評價教師,促其發展,以鼓勵先進,鞭策落后。
《中國教師》:華僑中學在教師培訓方面又有哪些舉措呢?
盧東喬:在教師培訓這一塊,我們有“青藍工程”和“名師工程”。“青藍工程”主要側重于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我們會在高一、高二年級的教師中開展“常規教學活動月”活動,進一步按教學五環節的要求進行規范、檢查,同時要求各教研組做好幫扶計劃,落實“幫帶、結對子”活動安排,組織好“新手上崗”青年教師參加“教學活動月”活動,并注重指導他們的教案編寫及講課技巧、聽課反思等活動,逐步提升他們的教學能力,促其成長。此外,我們還會以縣、市中學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比賽為契機,組織好青年教師,尤其是“新手上崗”教師參加校內觀摩比賽,一方面挑選選手參賽,另一方面做好觀摩聽評課活動,做好點評和反思工作,從而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名師工程”則是為了進一步提升骨干教師的業務素質。學校計劃加大力度抓好名師建設工程,在學校教育教學科研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充分發揮本校省、市、縣名教師及特級教師在教育教學教研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做好學校名師培養對象培訓工作,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中國教師》:生源幾乎可以說是決定著每一所學校最終教育成果的先天條件,僑中作為一所縣屬中學,當面臨著生源不如意的情況時,是如何實現“落后于起跑點”卻“贏在終點”的?
盧東喬:從學生管理的角度來說,首先,我們十分重視新生教育。在僑中還是一所二流學校的時候,很多來僑中讀書的學生是有一種自卑感的,一些學生甚至都不愿意穿校服、戴校徽,因為覺得被貼上“僑中學生”的標簽似乎就低人一等了。所以我們十分注重新生教育,隨著僑中辦學質量的崛起,會請往屆的優秀畢業生回校向新生現身說法,用成功的事實來讓新生們相信,只要在僑中好好努力三年,一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越,甚至能超越當初中考時考上了市重點學校的學生。此外我們還會在新生入學訓練時,安排專門的學法指導課,力爭讓學生們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經過新生教育后,有些新生的轉變會令家長都感到驚訝。其次,我們還注重對學生的心理保健。高中的學習生活與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們遇到的問題也會比初中多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可千萬不能放松。我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很好,還被評為了“心理健康優秀單位”,沙盤治療法一直被我們使用著,可以說是我們學校專有的。再次,我們還對學生有嚴格的紀律要求。這個階段的學生大都處在叛逆期,因此紀律問題是必須嚴抓的。我們可以很自信地說,再調皮搗蛋的學生來到僑中后想搗亂都會沒有“市場”,一方面源于我們的校風、學風非常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的管理很規范。對于那些特別調皮的學生,班主任會監督他,年級分管政教的領導也會著重監督他,政教處的領導更會監督著他,在嚴密的層層管理之下,調皮搗蛋的苗頭會被有效地扼殺在搖籃里。現在很多家長與優秀的學生都會優先選擇到我們學校就讀,特別是那些在初中比較調皮的小孩的家長,他們常戲言,“不怕小孩學不會,就怕小孩學壞”,在僑中,他們可以很放心。
若要從學校優化生源的策略上來談,學校通過自身的發展吸引到更多優質資源才是更“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我們華僑中學而言,現在的生源層次相較于10年前已經提高很多了,而這種進步和提升與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使用過的“人海戰術”息息相關。2006年以前我們基本都是在使用“人海戰術”,即通過擴大生源基數來增加上本科的人數,這種做法在當時對提高學校知名度是有效的。當我們加緊苦練內功,通過提高思想認識,狠抓師德教育,強化制度建設,規范學校管理來使考上本科的人數逐年增加時,我們學校的口碑就越來越好,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大幅提升了,這就直接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優質生源。因此,可以說我們華僑中學是通過“人海戰術”起步而獲得了生源重新“洗牌”的機會,繼而再施以優質教學與科學管理,從而收獲了越來越高的教育效率。
不僅要“低進高出”,還要“低進優出”
《中國教師》:相信“低進高出”已經成為了僑中教學成果的一大亮點,可是這多是以分數作為人才衡量標準時得出的結果。如果要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教育質量測評,僑中是否在“低進高出”之外同時實現了“低進優出”呢?
盧東喬: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在我看來,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能夠互相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我校在努力實現“低進高出”的同時也在全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首先,我校十分重視貫徹執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多次受到省、市、縣的表揚獎勵。為了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左右的體育活動時間,我們嚴格執行“兩課、兩操、兩活動”的規定,并把“體衛先進班”作為評“三好班”的必備條件。根據學校場地小、活動空間有限的實際,我們因地制宜地開展了毽球等課外體育活動,并通過舉行校級毽球比賽來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積極開展。每學期我們還會結合節慶活動舉行師生籃球賽、師生排球賽等比賽。學校還有運動隊,隊員們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訓練,近幾年參加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和市、縣中學生籃球賽時均獲得了好成績。
其次,我們很注重對學生的心理輔導,確保學生心理健康。我們充分認識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確定了“提高認識、創設環境、突出重點、穩步發展”的工作方向,充分利用潮安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中心辦公室設在我校這一有利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學校設有心理輔導室,聘請了學習心理學專業的教師和一批持有心理健康教育A、B、C證的教師為心理輔導人員,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我們借助創建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活動,加大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對高三年級學生的輔導,著重解決部分學生的考試焦慮問題,同時加大對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輔導,力求能及時疏導學生“心結”,防患于未然。
再次,我們重視藝術教育,主張以美育人。近年來,我校除致力于校園環境的美化,通過美的環境陶冶學生情操,美化心靈外,還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學校每年舉辦一次藝術節,藝術節期間舉辦師生書畫、攝影展,組織詩歌朗誦、演講比賽,各班舉辦有舞蹈、小品、器樂、合唱等形式多樣的文娛晚會。我校的藝術教育成果顯著,學生參加各級文藝活動頻頻獲獎。我校還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共開設興趣小組20多個,各小組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使學生的才華得到發揮,創造能力得到培養。興趣小組成員參加市大中專學生電子科技創作比賽、青少年網頁設計大賽,均獲一等獎;參加“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廣東省少年郵集制作大賽、省中學生“少男少女”杯現場作文比賽、“星河杯”潮汕中小學生作文比賽、潮州市“4•23世界讀書日”征文比賽,分獲二、三等獎、優秀獎。豐富多彩的活動活躍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
此外,我們還堅持開展勞動教育,以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在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我校開辟了潮安縣鳳凰鎮、紅山森林公園等勞動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參加采茶等勞動。除此之外,我校還結合潮州市創建衛生文明城市等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打掃馬路、清潔車站、清除城市“牛皮癬”等公益勞動,并結合新課程的實施,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活動等。每年寒暑期,學校都認真組織學生到企業、工廠、農村參加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接近群眾,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中國教師》:您剛才談到了體育、心理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和勞育,能不能再給我們談一談華僑中學德育工作的開展狀況?
盧東喬:我校始終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積極探索育人新路,努力創建“和諧校園”。
我們有一個由政教處團委會、學生會、年級組、心理咨詢輔導室、值日導師、糾察隊組成的德育管理網絡,用以保證學校德育工作能有序開展。為進一步促進師生的和諧發展,我們從制度創新入手,加大了德育評價體系創新力度,實現了德育工作從“關注知識”到“更加關注、尊重和鼓勵學生主體道德實踐”,從“關注學生認知發展”到“更加關注情感發展”,從“關注單向度的教導”到“更加關注雙向溝通、對話、倫理和人際交流”的三大轉變,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實效。
此外,我們狠抓德育的基礎教育,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們所實施的“綠色德育”和各月的主題教育活動。“綠色德育”活動主要用以提升學生的環境意識與環保意識。我們通過開展各項以環保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綠色體驗”,強化其“綠色德育”實踐。同時也十分注重加強校園的美化、綠化與凈化,以形成健康向上的環境文化,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而每個月都會進行的主題教育活動會將養成教育、安全法紀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都包括在內。我們在加大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檢查力度的同時,用系列德育活動來營造學校的德育環境,以提升學生的自律意識。比如今年9月我們開展了“學規范明規范”活動,10月開展了愛校愛國教育活動,11月、12月即將分別開展關愛生命教育活動和禮儀教育活動等。
《中國教師》:剛才您提到了貴校德育評價體系的創新,這些創新都是怎么體現的呢?
盧東喬:首先,我們創新了德育評價的思路。德育評價是對精神產品的生產過程及其效果的評價。對精神產品的評價往往導致德育評價缺乏定量內容,更多的是定性描述的結果,造成德育評價的泛化,也使學校德育評價在信度和效度上存在不足。為此,我們嘗試了新的德育評價思路,注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結合。此外,我們還讓學生個體參與德育評價實踐,如我們讓學生參與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情況的評價、學風評價、道德素質自評等,這使學生既直接參與了“教育”活動,有利于其主體道德的發展,同時也間接參與了“管理”活動,有利于學校德育實踐的不斷改進和創新。
其次,我們創新了德育評價的方式。為了使德育評價具有科學性,提高其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我們摒棄了以往單純采用觀察法的做法,更新了評價模式,力圖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德育評價,創造一種融自由的評價環境、先進的評價手段、簡捷的評價方法等于一體的評價方式。如我校的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情況的評價、班風學風評價等評價都是以專門設計的計算機評價軟件為操作平臺,以學生個體在無記名情境中的自評為基本方式,以班級為基本統計單位,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班級、年級和學校三個層面的評價數據和結論。在實施這種評價模式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加強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評價時的組織工作,確保全體參評學生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擾的情況下進行自主評價。二是做好評價結果的分析和應用,主要是對班主任教師的班級管理和教育現狀的分析以及對學生道德素質發展的現狀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對德育的方案進行改進,以提高德育工作實效。這一嘗試既為學校德育決策提供了穩定、可靠的信息依據,又有利于調動班主任的工作積極性,有利于協調班級教育力度,形成教育合力,推動師生和諧發展。
最后,我們創新了德育評價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使用的德育評價一般都是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往往失去了德育評價的導向功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也挫傷了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積極性。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把德育評價過程看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力圖使評價結果成為主觀與客觀、終結與階段的和諧統一。當前,我校所采用的德育評價方法有自評、年級組評、領導評、家長評等,并在綜合運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側重學生自評,一般每學期進行期中、期末兩次評價,通過前后評價信息的比較分析,明確學生個體道德發展的現狀及班級管理教育狀況,也使班主任老師看到自己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這一嘗試既有利于學生、班級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激勵機制的形成。同時,我們的德育評價還注重在走動式管理中實施監控評價,由政教處與團委會組織的學生值日生(糾察隊)隊伍,每天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環境衛生、課堂紀律等項目進行檢查,量化打分,公布結果,并把量化分作為評選學月文明班的主要數據。這既鼓勵學生自覺遵紀守法,樹立為班集體爭奪“流動紅旗”的信心,也有利于學生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總之,我校創新德育評價是為了發展。一年多來的實踐表明,這種德育評價模式增強了學校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促進了德育過程的整體優化,促進了師生的和諧發展,也使學校的德育工作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小學校的大夢想
《中國教師》:盧校長,您在高中副校長、校長的職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在您看來,一所高中的社會價值在哪里?
盧東喬:高中對于整個社會的責任真的挺重的。高中學生的年齡普遍處于16歲至18歲的階段,正是走向成年的最重要階段,因此也可以說,高中就是培養“成人”的基地。普遍說來高中有兩大任務,即分別向高校和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無論是要完成哪個任務,都要首先讓即將走向成人的學生們明確人生的意義,走入成人的行列,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要教育他們使他們有一定的道德追求,關心民族、國家命運并能擔當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高中教育是“成人”教育,不僅要輸出年滿18歲的成年人,更要輸出人格完善的成熟之人。這樣一種“成人”教育,怎么重視都不過分。
《中國教師》:校長是學校發展的謀劃者和精神引領者,請您就學校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展望一下僑中的未來。
盧東喬:經過幾年來的努力,華僑中學已經躋身“名校”行列,并繼續在良性循環的軌道上前進著。我們的師資逐步優化,學生層次逐步提高,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管理模式逐年創新。最好的是,全體教職員工的自信心很強,主人翁意識不斷提升;校風良好,學風濃厚,學校整體環境和諧,辦學質量不斷提升;教育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這些都是讓我們歡欣鼓舞的進步,也是能推動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雖然我們仍然會受限于校區狹小、硬件配置不盡如人意等客觀現狀,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校區會有的,硬件配置也會進一步提升,而我們華僑中學也將奮勇前行,繼續朝著“高品位、有特色”的方向努力,為把僑中打造成潮州市、廣東省乃至全國的教育“名牌”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