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信息工程專業論文

信息工程專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8 15:02: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工程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信息工程專業論文

篇(1)

論文摘要:專業特色建設,對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增強社會競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針對建筑類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專業特色,進行較為細致的探討。建筑類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專業目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由原來的十多個本科專業合并而成,可見該專業的涉及面相當寬廣。其業務培養要求中指出,本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較寬口徑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在這樣一個基本培養要求的基礎上,各個高等學校如何根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揚長避短,制訂針對性更強、更切合實際地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十分必要。我們在進行多次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力求突出特色,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領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

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也應多樣化。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屬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據我院戰略發展綱要及人才培養規劃,確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鎮化”的辦學定位。在學院辦學定位前提下,我們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定位是:具有較寬理論基礎、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加強本科學生培養方案與工程實際的結合,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化實踐環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實驗室成為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

2就業目標

比較重點院校,我院學生的入學成績顯然較低,尤其高等學校擴招以后,進入我院學習的生源質量進一步降低,如何適應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是我們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經過對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發現,我院畢業生的就業主要集中在全國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電公司、設計院等部門,大多數學生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系統運行與維護、技術支持等工作,因此就業單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針對這樣的就業目標,我們對本科專業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做出進一步調整,基本要點是:強化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增設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面;依托我校與建筑相關的專業,設置智能建筑專業方向;開設其它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特別強調電子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同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參加各種科技比賽。從而擴大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面。

3專業特色建設

處在建筑類一般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3.1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的設立

建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它的專業特色,我們認為應緊緊依靠建筑院校的特點和優勢,設立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1998年我們在98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立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如表1所示,經過幾年的建設,已基本成熟。智能樓宇控制(既樓宇自動化系統)屬智能建筑范疇。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為平臺,綜合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及電氣技術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使建筑物成為具有遠程通信功能、辦公自動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建筑。實現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系統稱作樓宇自動化系統(或稱建筑物自動化系統,簡稱BAS)。樓宇自動化系統的含義是將建筑物內的各種機電設備以集中監視、控制和管理為目的,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適應了現代建筑電氣行業的迫切需要,滿足了建筑電氣行業中從事產品開發、系統集成、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和物業管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的需求。近幾年,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供不應求,且大部分學生被分配到建筑行業。

3.2學生能力的培養

培養工程型應用人才的總體特征是“能設計、會操作、懂管理”,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實踐教學是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對此,我們除了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還對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根據實驗教學基本內容整體優化實驗教學選題,重組實驗教學,增加獨立的綜合實驗課程,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整合實驗室和實驗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教學設備的使用率。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能從實驗中領略各專業學科之間的最本質的聯系和內在規律,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增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和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課程,其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涵蓋:《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單片機原理》、《嵌入式系統》等課程的實驗,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涵蓋:《智能建筑設備》、《安全防范》、《電氣控制與PLC》、《電纜電視技術》、《智能建筑及小區總體方案設計》等課程的實驗。同時,由學生參與組建我院“智能建筑實驗室”的建設,目前,“智能建筑實驗室”已正式批準為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同樣,其它信息類專業根據各自專業特點,增加相應的綜合實驗課程。

中國-(2)因材施教,以“優生導師制”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為加快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挑選優秀學生,創建各種人才創新基地班,并配備具有豐富實踐(工程型)的老師作為他們的導師,指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學習某些科目,或直接進入老師的科研課題組,接受科研能力的訓練,接受創新意識的熏陶,進行特色培養,以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將基地建設成為集教學、研發功能于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信息類人才培養領域起到示范、輻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來,我們取得如下成果:培養的學生,分別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二等獎一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安徽區二等獎一項”、“西蒙杯征文競賽(智能建筑)二等獎一項”、“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銀獎一項、銅獎一項”。

(3)開設綜合課程設計,體現職業培訓技能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工程師,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師。為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在原有的畢業設計的基礎上,開設部分綜合課程設計。如電子信息專業開設信息電子綜合課程設計和智能建筑綜合課程設計等。綜合課程設計覆蓋工程訓練的各個環節: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系統調試,系統測試與性能評估;既培養工程能力,又積累工程經驗。職業化素養訓練應訓練學生工作的規范性,綜合課程設計引入一定的工業界規范與標準來進行學生職業化素養訓練,同時,包含一定數量的符合工業界需求的輔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訓練。

4結語

我們還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和能力培養方面的課程。信息類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是我院在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所進行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發揮了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為社會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有用人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體現建筑內涵,是建筑類高校的優勢和特色,是其它類型的高校無法比擬的,是電子信息與建筑兩大學科相互滲透的具體實現。它所培養人才,將會占領它所獨有人才市場。

參考文獻

[1]陳怡.教育本質和通識教育.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委員年會論文集.2005.

篇(2)

1 前言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雖然屬于管理學,但其主干學科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經濟學、管理學等三個,該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性很強,但是目前各高校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備,還未自成一家、各具特色,以致畢業生實踐能力不突出,特色彰顯不夠,就業競爭力不強,培養應用型人才是當務之急,核心是要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素養。要達到本目標,就要大力加強和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建立多層次、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曲靖師范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從2008年開辦至今,已經培養5屆學生,一直以來,我們不斷加強和完善該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形成了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實踐教學體系的“硬件位”

實踐教學體系的“硬件位”強調實驗室建設。實驗室是開展教研的硬件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教研工作就是空中樓閣。我們一直重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實驗室建設。采購實驗設備的指導思想是實驗設備要先進、實用,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科研的需要。

該專業已經建成硬件實驗室有2個: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室、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實驗室,通信與網絡實驗室有2個:計算機通信實驗室、計算機網絡實驗室,信息管理類的實驗室有3個:數字庫應用實驗室、信息管理與軟件實驗室、信息技術創新實驗室。同時為適應當今云計算、大數據的大趨勢,我們投資200多萬建立了云計算平臺。

這些實驗室的更新及新建,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及科研的需要。

3實踐教學體系的 “抓手位”

專業技能訓練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抓手,在學生的整個大學四年期間,為了在不同學期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我們開展了貫穿大學4年的專業技能訓練。

專業技能訓練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抓手,專業技能訓練的目的是根據訓練大綱,我們應以項目為驅動來創新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1],提升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形成幾大子抓手,再作專項的打造。

我院的專業技能訓練主要包括兩個級別,一是課程設計訓練,本訓練以課程為依托,制定課程級別的訓練大綱和測試方案;二是綜合設計訓練,訓練學生綜合能力,要求學生能靈活應用所學課程,完成一個綜合性、設計性項目。

3.1 課程設計訓練

“課程設計”一個多義詞詞條。它可以指“為掌握某一課程內容所進行的設計”[2]。課程設計是課程實驗的高級環節,課程實驗是提升學生立體實踐能力的根本,課程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課程設計實驗,我們在傳統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開展課程設計實驗,提升學生的課程綜合實踐能力。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核心課程有6門,分別是:Java程序設計、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及實驗、管理學、經濟學。我們針對這些課程,在編寫實驗大綱時,就要求編寫課程對應的課程設計,設計方案要經過教研室的審核和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委員的討論及審定。以審定通過的課程設計為依托,為后續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Java程序設計》課程設計為例,課程設計的目的:利用Java語言的語法特性,結合數據結構算法、網絡知識、文件處理和數據庫等知識完成綜合題目的設計和代碼實現,并培養鍛煉分析程序、撰寫報告等能力。

3.2 綜合設計訓練

綜合設計訓練的目的是鍛煉學生綜合所學知識,設計和開發一個小項目的能力。這些項目有“ERP企業應用”、“Oracle運維管理”、“大數據管理”、“Java Web開發”等,這些小項目的訓練要基于幾門課的知識和技能,如“Java Web開發”就需要學生綜合數據庫、數據結構、軟件工程、計算機程序設計等知識與技能。

綜合設計訓練要與畢業設計區別開來,此訓練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和掌握項目開發流程,同時鍛煉綜合應用所學課程來完成一個具體的小項目。

3.3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技能訓練安排

為鼓勵學生多渠道獲得技能分,我們規定,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的中級資格、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四級證書、思科(微軟、ORACLE、華為、H3C或銳捷)的工程師級別認證、中級會計師,可獲得3個學分;通過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的高級資格、思科(微軟、ORACLE、華為、H3C或銳捷)的高級工程師級別認證,可獲得4個學分。

4實踐教學體系的“信息系統開發能力位”

本專業的學生要求具體一定和信息系統開發能力,該能力通過畢業論文(設計)來煉成。畢業論文(設計)是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采用的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設計,學生可以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練習。[3]畢業論文(設計)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技能整合,我院對畢業論文(設計)作重大改革,著力打造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參加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分兩部分,一部分在公司實習,同時要在公司完成畢業設計工作,余下的學生在校內完成畢業論文工作,為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經向教務處請示,允許我院結合專業實踐性強的實際,改革本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改革思路包括三點,一是我院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以畢業設計為主,弱化對學生文本的要求,強化對實踐動作能力的提升和檢查,二是做好規范管理工作,制定相關文件,如:“信息工程學院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規定”、 “信息工程學院畢業設計開發文檔的撰寫與打印規范” 、“信息工程學院畢業設計開發文檔”等。

5實踐教學體系的“校企合作位”

為提升學生的實習水平,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我們自2013年開始,與四川華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展畢業實習合作,該公司是一家集軟件外包、信息服務、學生專業技能培訓為一體的軟件公司,在全國小有名氣。學生參加校企合作實習有兩種類型,一是為期三個月的專業實習,二是為期四個月的就業培訓。三個月的專業實習分為軟件開發方向和網絡方向,軟件開發實訓重點是提升學生的軟件開發實踐能力和水平,網絡方向的實訓重點是提升學生的網絡設計、實施、部署能力。

從2013年開始,每年大概有一半的學生參加校企合作的實習,取得了良好效果,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提升了,就業質量明顯提高,很多學生就在四川成都就業、創業。

篇(3)

論文摘要:專業特色建設,對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增強社會競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針對建筑類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專業特色,進行較為細致的探討。建筑類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專業目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由原來的十多個本科專業合并而成,可見該專業的涉及面相當寬廣。其業務培養要求中指出,本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較寬口徑的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在這樣一個基本培養要求的基礎上,各個高等學校如何根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揚長避短,制訂針對性更強、更切合實際地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十分必要。我們在進行多次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力求突出特色,在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領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

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應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也應多樣化。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屬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據我院戰略發展綱要及人才培養規劃,確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國、依托建筑業、服務城鎮化”的辦學定位。在學院辦學定位前提下,我們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定位是:具有較寬理論基礎、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綜合應用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通過加強本科學生培養方案與工程實際的結合,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化實踐環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實驗室成為學生動手能力訓練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

2就業目標

比較重點院校,我院學生的入學成績顯然較低,尤其高等學校擴招以后,進入我院學習的生源質量進一步降低,如何適應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是我們面臨的、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經過對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分析發現,我院畢業生的就業主要集中在全國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電公司、設計院等部門,大多數學生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系統運行與維護、技術支持等工作,因此就業單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針對這樣的就業目標,我們對本科專業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做出進一步調整,基本要點是:強化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增設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面;依托我校與建筑相關的專業,設置智能建筑專業方向;開設其它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特別強調電子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同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參加各種科技比賽。從而擴大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面。

3專業特色建設

處在建筑類一般本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不僅要注重符合社會需求、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應注重結合建筑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形成自己獨到的專業特色。

3.1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的設立

建筑院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如何體現它的專業特色,我們認為應緊緊依靠建筑院校的特點和優勢,設立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1998年我們在98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設立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如表1所示,經過幾年的建設,已基本成熟。智能樓宇控制(既樓宇自動化系統)屬智能建筑范疇。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為平臺,綜合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及電氣技術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使建筑物成為具有遠程通信功能、辦公自動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建筑。實現建筑物自動化功能的系統稱作樓宇自動化系統(或稱建筑物自動化系統,簡稱BAS)。樓宇自動化系統的含義是將建筑物內的各種機電設備以集中監視、控制和管理為目的,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智能樓宇控制專業方向適應了現代建筑電氣行業的迫切需要,滿足了建筑電氣行業中從事產品開發、系統集成、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和物業管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的需求。近幾年,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供不應求,且大部分學生被分配到建筑行業。

3.2學生能力的培養

培養工程型應用人才的總體特征是“能設計、會操作、懂管理”,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實踐教學是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對此,我們除了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還對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根據實驗教學基本內容整體優化實驗教學選題,重組實驗教學,增加獨立的綜合實驗課程,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整合實驗室和實驗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教學設備的使用率。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能從實驗中領略各專業學科之間的最本質的聯系和內在規律,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增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和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課程,其中信息電子技術綜合實驗涵蓋:《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單片機原理》、《嵌入式系統》等課程的實驗,智能樓宇控制綜合實驗涵蓋:《智能建筑設備》、《安全防范》、《電氣控制與PLC》、《電纜電視技術》、《智能建筑及小區總體方案設計》等課程的實驗。同時,由學生參與組建我院“智能建筑實驗室”的建設,目前,“智能建筑實驗室”已正式批準為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重點實驗室。同樣,其它信息類專業根據各自專業特點,增加相應的綜合實驗課程。

(2)因材施教,以“優生導師制”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為加快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挑選優秀學生,創建各種人才創新基地班,并配備具有豐富實踐(工程型)的老師作為他們的導師,指導他們有針對性地學習某些科目,或直接進入老師的科研課題組,接受科研能力的訓練,接受創新意識的熏陶,進行特色培養,以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將基地建設成為集教學、研發功能于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信息類人才培養領域起到示范、輻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來,我們取得如下成果:培養的學生,分別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二等獎一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竟賽安徽區二等獎一項”、“西蒙杯征文競賽(智能建筑)二等獎一項”、“中國智能機器人大賽銀獎一項、銅獎一項”。

(3)開設綜合課程設計,體現職業培訓技能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工程師,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師。為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在原有的畢業設計的基礎上,開設部分綜合課程設計。如電子信息專業開設信息電子綜合課程設計和智能建筑綜合課程設計等。綜合課程設計覆蓋工程訓練的各個環節: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現,系統調試,系統測試與性能評估;既培養工程能力,又積累工程經驗。職業化素養訓練應訓練學生工作的規范性,綜合課程設計引入一定的工業界規范與標準來進行學生職業化素養訓練,同時,包含一定數量的符合工業界需求的輔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訓練。

4結語

我們還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和能力培養方面的課程。信息類專業開設與建筑相關的專業方向,是我院在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所進行的一次探索和創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發揮了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展理論研究與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最終為社會培養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有用人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體現建筑內涵,是建筑類高校的優勢和特色,是其它類型的高校無法比擬的,是電子信息與建筑兩大學科相互滲透的具體實現。它所培養人才,將會占領它所獨有人才市場。

參考文獻

[1]陳怡.教育本質和通識教育.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委員年會論文集.2005.

篇(4)

[關鍵詞]通信工程;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環節

0引言

大連海洋大學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涉海高等院校,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適應遼寧省及全國沿海省市對海洋漁業通信工程發展的需要,發展區域經濟,滿足我國和全省經濟建設對海洋漁業通信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建設,通信工程專業自2003年開始招生。在開辦的這十二年時間里,我們下大力氣,狠抓專業建設規范,注重教學質量。隨著本專業師資力量的逐步增強,我們對本專業的發展現狀、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對專業定位的認識逐步統一,大連海洋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特色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逐步清晰明確。

1培養目標

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是從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特點和學科特色出發,合理配置學校的教學資源,在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和航海技術的學科交叉基礎上設立的專業。學校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立足遼寧,面向黃、渤海,輻射全國,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為國家水產和海洋事業服務,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面寬,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敬業、專業、樂業、創業的復合性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戰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任務和要求,加強海洋漁業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方調研,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練掌握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并具備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從事固定通信、移動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現代通信系統及設備的研究、設計、開發與應用的,具有海洋、漁業科學背景的人才。

2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優化

課程體系主要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課程結構,是教學思想、教育理念的具體化,也是實現創新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提高的保證。課程設置是否科學,教學內容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設“藍色大學”理念,構建了通信工程專業藍色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堅持“加強通識教育、拓寬學科基礎、凝練專業方向、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原則,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構建課內、課外一體化的培養模式,依照“淺藍、蔚藍、湛藍、深藍”的藍色課程體系,用藍色課程元素來承載水的精神與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學內容要素。(1)淺藍(通識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外語、大學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大學物理、體育等),公共選修課(軍事理論、健康與安全教育、選修課),公共集中實踐環節(軍訓)。通識課程雖然不一定與通信專業有直接聯系,但它是培養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學的思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為進一步學習提供方法論的不可缺少的課程。基于學校開展課程建設的“雙百工程”,從公共選修課著手,打造了藍色海洋類、人文與社科類、藝術與體育類、自然科學與技術類共100門校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其中藍色海洋類公共選修課有利于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海洋知識背景。(2)蔚藍(學科基礎課)包括復變函數、電路理論、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數字信號處理、微機原理與應用、電磁場與電磁波、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通信原理等。學科基礎課是通信工程專業學生必須具有的基本知識結構,為專業課程提供有效的支撐,使學生具備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工程應用能力,有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開拓創新精神,為學生后續學習專業方向課打下堅實的基礎。(3)湛藍(專業課)包括專業必修課(電子線路仿真、電子線路CAD、移動通信、計算機通信、DSP技術與應用)、專業方向課、專業任選課(C++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隨機信號處理、電視原理與技術、現代通信系統仿真技術、計算機網絡安全、嵌入式系統開發技術、數據結構C、擴頻通信、通信工程專業英語)。通過對其他高校相同專業的大量調研,反復論證比較,通信工程專業設立兩個專業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換技術、船舶通信、光纖通信)、計算機通信(數字通信、多媒體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專業依托海洋信息技術,在船舶通信、船舶導航、海洋漁業3S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同時,緊隨時代的發展,對部分課程進行壓縮和調整,開設一些學生喜愛的,又能與現實接軌的課程,如擴頻通信、嵌入式系統開發技術等選修課。(4)深藍(專業集中實踐環節)包括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電子線路仿真課程設計、電子線路CAD上機、高頻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現代通信系統仿真技術上機、通信原理課程設計、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設計、通信工程專業教學實習、通信工程專業實習、通信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等。專業集中實踐環節對培養通信專業逐步樹立工程觀念、提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3強化實踐環節,培養提高創新能力

通信工程專業將實踐環節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構建了多層次、全程化實踐教學體系,較好地保證了通信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堅持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結合,對構成實踐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整體設計,所有的實踐環節圍繞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展開,把實踐環節分成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科技創新五個模塊,模塊之間銜接緊密、層層推進,為學生從入門到提高再到創新夯實基礎。

3.1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模塊主要依托遼寧省海洋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提高實驗動手能力為主線,以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和方法、融會貫通科學知識、促進創新思維為主要教學目標。加強基礎課、主干課實驗;實驗內容優化配合,避免重復或脫節;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比重,形成基本實驗、選做實驗、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組成的立體化實驗結構;對含有實驗的課程,加大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在2013版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中都有體現。針對不同課程的特點,有選擇地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仿真實驗環節,以緩解實驗設備和空間的緊張情況,有效擴展實驗空間和時間,節省資金。

3.2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著眼點是把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初步掌握設計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單門課或課程群為主選擇題目,它是畢業設計的初級階段。課程設計教學中壓縮驗證性課題,增加能夠體現設計型、綜合型和創造性的課題。在課程設計教學設計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選題,自行討論方案,自己組織實施,給予學生自我發揮的余地,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個性的發揮和創造能力的鍛煉創造條件。

3.3實習

以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平臺,以使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建立工程意識和鍛煉實際操作技能為主要教學目的,并且通過接觸社會,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目前,通信工程專業校外實習基地2個(人民4810廠,北京尚觀科技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合作的企事業單位有18個(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等),同時學校也正在積極運作與通信公司合作。到企業參觀實習和請企業技術專家來校講座,通過參觀和專家公開課的形式,使學生對企業文化、船舶通信及導航設備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和本行業領域的前沿技術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學生學習目標的確定和職業素質的提高。

3.4畢業論文(設計)

以學院各類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平臺,學生通過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在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資料檢索和收集能力、論文撰寫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上有較大提高。為切實保障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①精心設計備選題目,組織開題報告。學生選題后,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查閱文獻和撰寫文獻綜述,并精心組織好開題報告,以保證畢業論文的先進性、可行性;②加強畢業論文的中期檢查,以保證畢業論文在有限的時間內按質按量完成;③建立畢業論文答辯規范和質量標準,在畢業論文答辯期間開展“畢業論文檢查周”活動,有效提升了畢業論文的質量。④學校出臺了《大連海洋大學本科生學位論文學術規范檢測暫行辦法》,針對畢業的本科生的學位論文進行了學術不端行為的檢測,有效地杜絕了學術不端行為。3.5科技創新以各類興趣小組和科技社團、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科研實驗室為平臺,學生通過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科學研究等活動,使創新意識和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和提高。低年級的學生專業基礎還比較薄弱,鼓勵他們參加興趣小組或者科技社團,以增加學生對創新的認識,提高學生對創新的興趣;高年級的學生參加各種校內外的競賽,使學生在競賽過程中自主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目前,通信工程專業學生在教師有針對性的訓練下,參加了“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大唐杯”全國大學生移動通信技術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等,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4結語

大連海洋大學通信工程專業作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專業,在復合性應用型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優勢資源,發揮地方特色、行業特色;在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質培養的同時,主動適應國家和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的新需求,抓住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核心,對通信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學校的定位與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松松,郭顯久,等.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22):51-52.

[2]劉冬,石煥玉,等.通信工程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艷.機械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裝備制造技術,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晉生,等.應用型通信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9):128-130.

篇(5)

關鍵詞:學生本位;醫學信息工程;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4-0129-02

醫學信息工程專業是生命科學、生物醫藥和信息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新興專業,是電子、計算機、醫學儀器以及生物學、醫學、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等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與融合。承載著新醫改體制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遠程醫療系統建設任務[1]。

1 醫學信息工程專業發展背景

自2003 年四川大學首準開辦醫學信息工程專業本科教育以來,四川大學經過多年建設,并于2010 年成功將該專業打造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隸屬于新一代信息產業。此后,全國多所高校相繼成功申辦醫學信息工程專業,截止2014 年,全國共有24所本科院校開設醫學信息工程專業[2]。

就湖南而言,目前開設醫學信息相關的有:2007年中南大學成功申報醫學信息學,2014年湖南中醫藥大學成功申報醫學信息工程(偏中醫藥信息),2016長沙醫學院、南華大學同時申報成功該專業。從目前幾所學校的招生規模來看,我省醫學信息化人才的招生規模小,醫學信息化人才缺口大,專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作為新興專業,它的跨學科性、綜合性,使得我們在培養方案制定上,要跟上時展的變化,不斷更新。如:前幾年,我們的醫學信息唯一的重點是醫院信息化系統(HIS),但隨著近幾年網絡的發展,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智能化,“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共同推動下,醫學信息將有新的發展高度。

2 專業課程設置緊跟社會需求

醫學信息工程專業要突出醫學信息化這一特色,在課程體系設計時,既要滿足本科應用層次的培養要求,又要盡可能滿足本科生將來繼續深造的需要。學生既要具有較強的醫學應用軟件使用、維護、設計、開發的能力,又要能夠將信息技術與醫療、醫療有機結合的高級醫學信息技術應用人才。

2.1 課程體系

以重點院校該專業的課程體系為參考,同時兼容我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醫W專業十余年教學實踐中形成的特色,建設課程體系可分為6個模塊如下表1:[課程模塊\&培養目標\&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模塊\&大學生必備的人文素質、思想素質、外語能力、健康素質的鍛煉與培養。\&自然科學課程模塊\&工科學生必備的數理基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學科基礎課程模塊\&了解醫藥行業背景,醫療信息的特點;

了解計算機軟件、硬件的基本技術和操作;了解數字醫療設備的基本原理\&專業課程模塊\&培養對醫學信息系統建設的邏輯思維;掌握和理解計算機軟件求解模型;培養工程素養\&課程實訓與畢業實習模塊\&結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和軟件開發主流技術,熟練運用相關技術進行開發、管理。\&拓展課程模塊\&培養學生職業發展、應用相關的技能。\&]

2.2 主干學科及主要課程

培養方案分為兩個主干學科:醫學、計算機科學,如表2所示。

[計算機核心課程:\&醫學核心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數字圖像處理、操作系統、軟件工程、數據結構、算法設計與分析、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Java程序設計、pathon、嵌入式系統、醫院信息系統\&生物醫學信息學、生物醫學導論、基礎醫學概要、臨床醫學概要、中藥學、醫藥學基礎、現代醫學儀器、醫院管理學、醫學數據挖掘、醫學傳感與檢測技術等\&]

3 學生主體的培養環節設計

3.1 以學生為主體,多采用互動式教學

教師為主體的課堂上,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不過的30%左右,但通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記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充分地利用課外時間預習、查找資料、分析等,然后再通過課堂的表達,知識點的吸收可以達到70%以上。從這一點來看 ,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僅僅需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強調轉換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將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轉變為學生為中心,并且使得學生成為信息加工過程中的主體,也就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教學模式上要廣泛采取PBL教學、CBL教學、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打牢專業基礎知識[3]。增強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學生能力培養,為健全學生的能力結構,強化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7]

3.2 4+2+1的實踐教學體系

醫學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科交叉性,決定了它的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需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構建4+2+1的實踐教學體系,由四級實驗教學、兩級實習、一次畢業設計相輔相成。

四階段實驗教學分為:課堂驗證性實驗+課程綜合性試驗+學科綜合實踐+課外實戰。

課堂驗證性實驗:指在課堂中,按照教材章節布置的基礎型實驗。課程綜合性試驗:課程近結束時,利用該課程所學基礎知識,系統地完成一個主題任務,屬于設計型實驗。學科綜合實踐:是在專業學習后期,運用已學多門課程的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屬于綜合型實驗。課外實戰:作為教學試驗的補充,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專業競賽,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能力,并構建專業開放式實驗室,便于課外實戰的開展[4-5]。

第二階段:實習、就業一體化的兩級模式

在具體實施上,將實習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安排學生到合作的企業和醫院,在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把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達到鞏固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的目的,相當于醫學專業的見習期。

第二階段,組織學生到附屬醫院、合作醫藥企業實習,通過實習,學生必須熟練醫學信息系統流程,強化吸收知識的,必要時可安排頂崗。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學期末和第二學期。

信息工程學院與學校實習科將積極協作,繼續加強和各實習基地的聯系,在原來只推薦醫學生實習的條款中,補充推薦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實習的要求。

第三階段:畢業論文及答辯一級檢驗

畢業答辯是檢驗人才合格的重要環節,答辯委員會不再由學校教師組成,每個答辯組務必要邀請1-2名實習單位指導老師,作為答辯教師,共同考察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是否能達到人才培養的要求。

3.3 拓展第二課堂,構建創新體系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如醫學信息大賽、醫學管理系統設計大賽,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互聯網+”等專業競賽,開放醫學信息實驗室,吸引學生自主參與試驗、自行設計實驗,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另外,國家從上到下都在倡導“創新、創業”,跟隨上層政策腳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訓練、實施中來,通過申報項目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項目具體的實施,能夠激發學生對以往學習內容的強化,也更能促使他們自主學習、并進行實驗探索,這對提高醫學信息工程本科專業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本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醫療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有很大的促M作用[5]。

3.4 形成性評價考核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在課堂,也不再局限于教科書,而且,終結性考試必然迫使學生到期末時突擊復習、應付考試,學習效果難達到要求。因此,一考定乾坤的考試和考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我校近年來一直在探究形成性考核與終結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對于工程性顯著的醫學信息工程專業來說也是適用的,我們為每個學生建立課程平時成績檔案,并在學期中分3-4次向學生反饋累積的平時成績,包括:查課、學習態度、課堂討論、團隊合作、實踐參與等,使得學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狀況,找準差距。形成性評價作為全面考查學生的素質之一。

4 總結

醫學信息工程專業,作為新興專業,沒有墨守的舊模式,只有不斷創新探索,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有用的人才,才能永葆該專業的活力,希望我們的研究和改革效果能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譚強,劉廣,孫艷秋,劉建平.關于新辦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學科設置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9):123-125.

[2]李小霞,賀培鳳,郭文秀,等.醫學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2):31-33

[3]楊練,王勇, 賈敏.重視醫療信息化人才的構建和培養[J] .醫療衛生裝備, 2009(1):113-114.

[4]李后卿, 董富國, 郭瑞芝. 信息鏈視角下的醫學信息學研究的重點及其未來發展方向[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5(3):1-5.

[5] 陳娜,王赫楠,燕燕,等.醫學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探討[J].科教文匯,2014(10):79-80.

篇(6)

[關鍵詞] 數字化出版 期刊傳播 特色欄目與專業 《氣象與人類社會》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1-0047-03

數字出版引起學術期刊傳播方式的變革,有單篇論文的傳播取代整本期刊的傳播之勢,導致期刊的傳播力不斷弱化。因此,在數字化時代,高校社科期刊在保證編輯出版質量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傳播能力的提高。提高傳播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加強特色欄目建設。對高校學報而言,根據本校的學科特色、充分利用學科資源優勢加強特色欄目建設,可以使欄目新穎獨特,保持相對穩定的風格,吸引專家學者關注,保證稿源穩定,還可以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擴大期刊的社會影響力。

1 《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設置

據統計,目前全國高校社科學報的特色欄目有 200 多個,這些特色欄目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具有學科優勢的欄目,如《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的《中國農村研究》欄目,《徐州師范大學學報》的《留學生與近代中國》欄目等;二是具有地域優勢的欄目,如《安徽大學學報》的《徽學》,《湘潭大學學報》的《思想研究》,《云夢學刊》的《屈原研究》等。

《閱江學刊》設置特色欄目《氣象與人類社會》的首要依據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專業優勢。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躍居全國第一[1]。這樣的專業優勢為本欄目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

設置《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還因為氣候氣象與人類生活、人類文明發展有密切關系,氣候氣象問題成為全世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對《夏小正》《春秋》《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庚子·辛丑日記》《郭天錫日記》《張誠的日記》以及康熙二十四年開始上報的《晴雨錄》等歷史文獻的分析發現,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氣候變化會引發族群整體遷移等文化活動,水災、旱災、苦寒、苦熱等各種異常天氣現象是歷代文學作品的常見題材。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發展,人類活動對氣候氣象的影響越來越大,氣候氣象變化問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比如氣溫反常、極端天氣和災害天氣頻現,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或污染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生活。因此,氣候氣象問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不僅引起了氣象部門的重視,而且引起了學術界的嚴肅討論。這里的“學術界”,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研究領域,而且包括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從學術研究的視角嚴肅審視當今氣候氣象問題不難看出,氣候問題往高度看是政治問題,往深度看是民生問題,往學理看是哲學問題。也就是說,氣候或氣象已經不僅是一個純自然科學或技術方面的問題,而且是事關民生或人類社會生活的問題,是一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文化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學術界進行認真研究與探討,以尋求解決之策。然而,縱觀國內學術期刊,卻沒有一本甚至沒有一個欄目以氣候氣象與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題,眾多的研究成果無處發表,專家學者沒有交流思想觀點、發出呼吁的穩固平臺。基于此,《閱江學刊》設置《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以特色專業建設特色欄目,刊發從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角度研究氣候氣象問題的學術論文,引領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綜合研究,為氣象學研究開拓一個新領域。

《閱江學刊》設立《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也是氣象軟科學發展的大勢所趨。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發展,氣候或氣象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世界性問題,越來越多地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因此,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是氣候與氣象研究的發展趨勢。2011年第2期《氣象軟科學》刊登了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于新文在中國氣象學會第27屆理事會氣象軟科學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講話以“科學研究”、“氣象事業”、“中國大發展”和“軟科學”為關鍵詞,闡述了氣象軟科學研究的社會意義。中國氣象局還設立氣象軟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為氣象學、環境學與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的綜合、交叉提供平臺,鼓勵氣象軟科學研究在運用軟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展開多種學科的綜合研究。這是氣象軟科學研究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這個角度說,《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開設適得其時。

2 《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選題特色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有兩個趨勢:一是不斷走向綜合與交叉,二是日益精細化和具體化。因此,學術期刊的欄目選題既要體現學科的綜合與交叉,又要展示學科研究在具體方向上的觀點和成果。同時,目前各學科專家學者的研究日趨“術業有專攻”,往往集中在學科的某一研究方向上。所以,要吸引專家學者投稿和閱讀,學術期刊在欄目選題上最好能保持與學科研究方向的一致。在這兩點上,《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做法是,將欄目進一步細分為不同專欄,圍繞專欄主題策劃學術專題。欄目設立了《氣象與經濟》《氣象與倫理》《氣象與法律》《氣象與文學》等專欄,形式新穎,主題明確,吸引了眾多專家和學者的積極參與。這種“專欄+專題”的選題方式,突出了專業研究方向,使選題更有針對性,更能切中研究熱點,也便于研究者搜集學術信息。

欄目每期文章的選編,會注意學科間的互動和爭鳴,注重選題的前沿性和現實意義。其一,注意選發關于氣象與政治、氣象與經濟、氣象與法律、氣象與倫理、氣象與文學等方面的論文。當前全球范圍內對生存權與環境權的呼聲愈趨強烈,由氣候變化引發的人類文化活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反映到學術領域,氣象文化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大氣科學研究與有關的文化研究相互碰撞、交融,其結果是,不僅開拓了研究領域,而且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其二,注重氣象或氣候研究的前沿、熱點問題,如氣候變化與政策、氣候變化與倫理、氣象與人類生態文明等,組織刊發吳國雄、潘家華、呂學都等大家名家的論文,為《閱江學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引起學術界眾多專家學者的注意。其三,從解決現實問題的角度而言,《氣象與人類社會》刊發的學術論文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比如,李志江《東盟國家的氣候治理合作:現狀與問題》一文探討區域氣候治理合作問題[2];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唐納德·布朗《個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倫理責任探究》分析各國在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公平安全排放份額之內的責任和義務[3];程建軍《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理念的歷史嬗變》對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理念的歷史發展及內容轉變做了詳細而深刻的闡釋與論證,為氣象部門更好地服務民生和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4]。這些文章都以某一現實問題為切入點,在深刻論述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合理的對策或策略,為解決氣候問題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

3 《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的傳播效應

“出版的意義在于文化傳播與學術積累……編輯所做不僅是對稿件的技術性完整,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學術意識,盡力發掘選題,根據現有條件增加書稿的學術含量和附加值”[5]。《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在選題上的開拓創新,極大地帶動了作者的積極性,校內外、國內外眾多領域和專業的專家學者紛紛將研究視野轉向學科交叉研究,一些長期從事大氣科學研究的專家也開始關注與氣象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內容。欄目創辦至今,刊發論文80余篇,其中中國科學院李崇銀院士的《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幾個問題》,世界氣候談判專家、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呂學都的《氣候變化國際和國內形勢發展展望及氣候變化科技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吳效剛教授的《氣象文化建設:理論創新與實踐變革》等文章,還被《新華文摘》《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或摘編,獲得了良好的學術反響和傳播效應。在欄目的引領下,逐步形成大氣科學與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交叉融合研究的新局面,打破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各自為營的傳統研究格局,活躍了研究氛圍,將那些本來是一個人、幾個人或者一個小團隊參加的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課題變為一個開放的、公共的課題。并且,以欄目為媒介,《閱江學刊》凝聚起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學術研究隊伍,形成了“教學、科研、編輯”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擴大了刊物和欄目的影響力。

《閱江學刊》的《氣象與人類社會》這一特色欄目的創辦,儼然在學術界和期刊界舉起了一面新的學術大旗,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氣象”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探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群體,促成了大氣科學與政治、經濟、文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趨勢。反過來,這又使欄目獲得了充足的優質稿源,欄目質量不斷提高,影響力日漸提升。

4 總 結

高校學術期刊是引領學術繁榮、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科研評價、學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大學學報》主編程郁綴教授說:“我們提倡每一個學報努力辦好各自的特色欄目,朝著學術專業化方向發展,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其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有利于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6]早在“第二屆社科期刊改革與特色欄目建設高層論壇”上,有學者就針對社科期刊應高度重視傳播力這一熱點問題提出了“建設并抓好特色欄目”這一舉措,即社科期刊應通過特色欄目建設,不斷提高質量,形成鮮明特色,堅持把特色欄目辦成開放的公共平臺,吸引國內外最好的專家學者參與到欄目建設中來[7]。《閱江學刊》《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顯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歷史傳統與專業特色,承載浸潤著豐厚的氣象文化,它將氣象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動態信息及時有效地呈現在專家和學者面前。同時,專家和學者通過這一公共開放的平臺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研究專長,開展學術探索與學術爭鳴。他們的研究成果又可以通過期刊傳播推進到管理和決策層面,從而使這些研究成果化為人類社會的資源,推進氣象學研究的開放式發展。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發展,《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成為學術界、編輯出版界關注的名欄。

注 釋

[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OL].[2013-01-29].http:///xwyyjsjyxx/xxsbdxz/index.shtml

[2]李志江.東盟國家的氣候治理合作:現狀與問題[J].閱江學刊,2012(6)

[3][美]唐納德·布朗.個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倫理責任探究[J].閱江學刊,2012(5)

[4]程建軍.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理念的歷史嬗變[J].閱江學刊,2012(3)

[5]潘占偉.編輯在圖書出版中的學術意識[J].出版科學,2013(2):27

篇(7)

關鍵詞:IEC-PER;創新;創業;CDIO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7)08-0080-05

國務院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明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十大領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力軍,也是其他產業的重要技術支撐。高校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實踐教學必然要與時俱進,滿足時代的需求,而信息工程專業的綜合改造正是要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培養具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是信息工程人才培養的核心。[1]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畢業生走出校門后,對新工作的適應性明顯不足,不能促進企業的產品創新,難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無法滿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單純從教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理論教學沒有跟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方法沒有注重“互聯網+”思維培養,實踐教學沒有充分注重動手能力培養,沒有和企業、產業有效需求相結合所致。

為了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筆者首先確定了以高素質、應用型、新一代信息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立足于中小企業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的“互聯網+產業”技術和人才需求,通過建立大量的產學研實踐基地,準確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人才需求規格,據此重構信息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引入CDIO、翻轉課堂、微課堂等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重點培養學生的“互聯網+”創新思維和“+互聯網”創業能力,實現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無縫銜接。

信息工程專業綜合改革的IEC-PER教育理念

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要著眼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以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養。在教育理念上,要將創新創業活動與產學研活動有機融合來重構教學大綱和實踐體系,并涵蓋傳統信息系統改造升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構思和實現的全周期。IEC-PER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創新、系統集成以及服務模式創新為載體,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傳授為“點”,以傳統行業結構調整、產品升級和模式創新為“線”,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和發展為“面”,通過“點、線、面”一體化的IEC-PER項目貫穿整個信息工程專業的實驗、實訓和實習過程,在項目構思和設計階段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在實施和運行階段融入“互聯網+”思維和產學研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這不僅包括個人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包括團隊意識和創新創業素質拓展。[2]

基于IEC-PER理念的信息工程專業綜合改造的關鍵問題

1.IEC-PER項目選取是重中之重

筆者通過發放社會需求問卷、歷屆畢業生訪談、和課程組教師頭腦風暴的方法,結合校企合作的長期規劃,根據實驗室建設條件,確定了一系列IEC-PER項目作為突破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智能家居(Smart Home)實訓系統,如圖1所示。

本項目采用Eclipse SmartHome開放源碼框架,結合小米、海爾等企業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面向智能硬件制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軟件開發商,采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智能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基于Raspberry Pi硬件平臺和阿里云服務構建了產學研IEC-PER項目,并與企業共建智能家居研究院,不僅有力支持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而且促進了區域小家電行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實現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與產學研活動的融合發展。

2.IEC-PER項目與實踐教學體系的無縫融入

筆者首先將IEC-PER項目針對不同課程的教學大綱分解成多層次、分系統的綜合設計子項目,各子項目既相對獨立,又互有關聯。教師可以在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課內教學中反復引用子項目,也可以在實習、實訓、助教、助研、學科競賽等課外活動中實現迭代開發。新一代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結合產業發展的實踐不斷深化,全過程體現了產學研相互促進的連續性和有序發展,符合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業意識教育的一般規律。總之,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首先要固化,再通過產業實踐活動進行消化,理論指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最終實現產品和設計的持續優化,不斷創新,直至創業成功,達到創新創業的最高境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边吃奶边做边爱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无码| 人妻 色综合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性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a级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制服|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gogo亚洲肉体艺术欣赏图片 |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20女人牲交片20分钟|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免费| 激情人妻另类人妻伦| 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 欧美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在线视频| 免费观看a级毛片|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小说|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