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信息技能論文

信息技能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7 16:43: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技能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信息技能論文

篇(1)

一、激趣是作育門生創新本事的條件

興趣是門生探索、創造的氣力源泉,是門生的最好老師,而引發門生學習興趣,是作育門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本事的條件,是教學中最緊張的手段之一。比喻,在學習圖畫的移動、旋轉、轉變巨細等項使用時,我使用“金山畫王”軟件作為教學手段,接納多種情勢,引發門生的學習興趣,作育門生創造性。我接納情形教學法。首先使用大屏幕向同硯們展示一幅俏麗的大森林,有種種可受的動物──山君、狗熊、狐貍、野兔、小鳥、松鼠等,同硯們一下子被這俏麗的圖畫吸引住了。在這時,我以童話故事的情勢導人新課“在俏麗的大森林中生存著許許多多動物,但是,隨著人們的亂伐森林,生態情況遭到了緊張的的破壞,動物越來越少,為了能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生存情況,動物王國決定召開大會,讓各地的動物都來加入。克日,我們用學過的要領,在大森林的配景圖上,填上你們喜歡的動物,將它們變多、變形、轉向,使我們的圖畫越發俏麗。”導語剛說完,門生就爭著開始畫了,他們睜開想象的黨羽,恣意發揮頭腦創造力,畫呀涂呀,一下子,一只只生動可愛的小動物便躍然紙上,這時,我又啟發門生憑據自己的思緒,還可以創新、厘革顏色,勾畫出越發秘密莫測的大森林。門生這時積極性又被變更起來,創作的潮水源源不停地涌出來……著末我將畫得好的作品讓門生舉行現場觀摩展示。整節課,我將學習新使用技能融入繪制俏麗的圖畫中,讓門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讓門生在想象、興趣中作育了創新本事。

二、設疑是作育門生創新本事的要害

統統新的工具都是從“疑”字開始,牛頓發明萬有引力也是從對蘋果落地的疑問開始的。西席在教學計劃時要奇妙地設疑,啟發門生從疑難中思索管理題目的要領和途徑,要留給門生多一點的創造空間,引導門生用多種要領管理統一題目。教與學的互動關連陳訴每一位信息技能老師:只有善于誘發門生積極頭腦,才氣更好地讓門生舉行創新性活動。積極頭腦源于對所學的知識的明確、消化、吸取。西席要憑據信息技能課的特點珍視引導,處理好解說與實踐的關連。善于發明門生使用中的題目實時引導,這樣易于門生克服使用中的單薄要害,并不停領會知識點,從而增強學習信心與刻意。在實踐中要勉勵門生提出題目、發明題目,實現教學互動效果,啟動門生獨立學習,積極思考,讓其創新頭腦不停地開發。

比喻在教給門生"畫筆"時,在作業中給他們提出:怎么實現畫立體鏡框的題目。門生們積極思考,效果創造出了不止一種管理要領。若有的門生,美術觀念較強,從光學的角度思考出一條三維的立體線段,就可以用從右到左或從下到上一道黑線,一道深灰線,兩道淺灰線組成,而有的聰明但比力喜歡謀利的門生將windows窗口的邊框線在"畫筆"里放大發明邊框的立體豎線也是由從右到左或從下到上一道黑線,一道深灰線,兩道淺灰線組成。這樣西席善于設置疑問從而更好的為門生創新性思考題目,管理題目埋下了伏筆。

三、樹立“求新、求異”的看法是作育門生創新本事的手段

創新即是要求異,不要類似,在課堂教學中開心營造寬松、積極、探索創造性的課堂氣氛,勉勵門生樹立“實驗”創新意識,敢于參與,敢于提出,即是樂成。我還積極發明門生創新的閃光點并實時表彰和勉勵。

好比在教門生制作幻燈片刻,同硯面臨功效云云壯大的“Powerpoint”軟件,不知怎樣動手,而且模仿的多,創新的少,制作出來的演示文稿,沒有新意,在制作歷程中也很少出現同硯之間的交換與爭論。這時,我為了作育門生有求新、求異的頭腦,有自己的計劃風格,于是細致視察門生作品中的創新閃光點,縱然很少,也議決浙大廣播體系,演示給各人看,并讓他們說出思緒,再讓其他同硯發表意見,并勉勵各人一起試一試。而被展示的門生得到我的表彰,開心萬分,創作越來越努力,就這樣,時間長了,門生的創作的頭腦大膽了,也樂意動手實驗了。門生們不光相識到了動手使用、手腦團結的緊張,同時還作育了門生的參與意識,淡化了失敗的覺得,領會到了大膽實驗就會樂成的原理。

再如在講畫小屋子時,為了更好地引發門生舉行創新,想象,我先用多媒體演示了幾多圖形搭建的小屋子的圖畫,然后依次提問:

①圖中的小屋子分別由哪些圖形組成?你們還見過哪些形狀的屋子呢?(門生會很容易講出生存中見過的種種千般的屋子的形狀出來,讓門生形成真實的表象)

②除了現實中的屋子,你們還可以想象出什么樣的屋子?(讓門生從適才的表象出發舉行想象,創新,形成新的工具)

就這樣在老師的啟發下,門生頭腦中具備了新圖畫的大略形象,但這種表象是頭腦中的。接下來,我要求門生再在實踐使用中創造出來,然而預想的效果通常與現實有顯著的差異,因此,門生還要充實變更自己的頭腦,或與同硯討論或自己想措施,舉行再修改,舉行新一次的創作。這時門生的頭腦又得到啟發,一些更好的想法也隨著創作出來了……云云反復經過多次的想象和創作,著末有的同硯用蘋果瓣來做屋子的煙囪;有的用大樹作為屋子的外殼,上面還有幾只小動物住在那里呢;還有的用香蕉皮作瓦片;還有的畫出自己想象出的太空屋子,有的畫童話中公主的城堡;有的畫自己的家;有的畫生存的校園……門生經過創新的作品,每一個都是新鮮特出,彌漫神奇的色彩,這是門生充實發揮想象力,創作出的效果。

議決以上這種要領教學,不光引發了門生的求知欲,也作育了門生動手的本事,使門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效果良好,而且從中更大地對門生的創新本事舉行作育。

篇(2)

一、ITTE的發展歷史

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起源于“教育計算機化”(educmioncomputing)。教育計算機化就是要在教育系統或企事業單位的培訓系統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其中也包括如何在教學和培訓中運用計算機技術。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50多種雜志發表ITTE相關的學術論文,很多期刊如the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inginEducation、Computersintheschools,以及EducationalTechnol—ogy。都會不定期地發表有關ITTE的文章。1983年,第一個致力于ITYE學術研究與實踐的季刊Journal。fCom·putinginTeacherEducation問世,這是由“教育技術國際協會”(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ISTE)下的一個興趣小組出版的,這個興趣小組由一批對計算機應用特別感興趣的教師教育人員組成。1990年,首屆美國rTTE會議在后來改名為“信息技術和教師教育協會”(SITE)的組織下召開/conf/site/)。SITE還出版Journalof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其他的與“信息技術和教師教育”有關的期刊還有:JournalOflnform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An-nual。另外,還有一些學科教育方面的專業期刊也會刊登與本領域相關的教師教育方面的論文,如JournalofComputinginMathandScienceEduca-tion和JournalofComputers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教師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The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和ctioninTeacherEducation在1996年還出版了有關技術和教師教育方面的專刊。這一切都標志著ITFE作為一個分支學科正走向成熟。

二、ITTE的研究范型

對TITE的研究常見的有3種研究范型,分別基于經驗理論、批判理論和解釋理論,其中經驗研究主要為定量研究,批判理論和解釋理論的報告則傾向于定性研究,盡管在具體的研究中可能兼有定量數據和定性數據。這3種理論從不同角度分別對ITTE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經驗理論

經驗理論,也叫經驗主義,或稱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它認為,科學的方法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的方法。許多研究者們從經驗角度認為外部客觀世界是可以被認識、被量化的。驗理論對lITE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

(1)提供有關計算機在學校中使用情況的精確描述

如Becker(1986年、1991年、1994年、i999年)的一系列工作就展示了計算機在學校中應用的發展過程;

(2)了解教師教育方面實際的技術應用情況

如由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Moursund&Bielefeldt,1999)所承擔的對美國416個教師教育機構所進行的調查。

這些調查研究激發了人們對于與計算機相關的課堂實踐方面的研究興趣。但是,經驗主義研究者們也已經認識到,單純使用經驗調查,即使方法正確,也會導致研究者們得出不完全或片面的結論,因為經驗理論所基于的從樣本推廣到普遍的歸納法本身就很容易發生問題。

2.批判理論

批判理論是經典理論的延伸,其關注的是對生產因素的考慮而不是對生產工具的控制:這些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事物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一個群體的獲益是以另一群體的損失為代價的。例如,對報紙和新聞行業有控制權的階級會將該階級的觀點強加給其他階級:可以說,批判理論學家一般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盡其所能去發現偏見、不恰當的權力關系,以及其他種類的統治和壓迫關系,他們認為教育技術學者們應該更關心一些本質性、重要的、前瞻性的和有關精神的研究問題.包括社會關系、女權主義、流行文化,以及教育技術與語言、視覺,人種、資本、軍事、政治、倫理以及生態之間的天東、(Nich01s&AllenBrown,1997)批判理論對ITFE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

(1)思辨盲目的計算機教育應用對教育的傷害如Apple(1991)詳細討論了教學作為一種專業技能會不會因技術進步而發展強大,他指出,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的話(指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技能將會消失,因為教學被重新定義成了一種旨在保證計算機正常運行的管理性工作,是計算機而不是教師在向學生傳遞特定的技能和知識;C.人Bowers(1998)在題為“用20世紀的機器教19世紀的思維模式”這篇文章中更進一步指出,計算機技術是由主流文化所創建的,其所代表的是文化中強勢組織的利益和價值觀念;例如,正是由于商業需要那些具備一定基礎知識的工人去學習某種類型工作所需的技能,于是,計算機就被用于傳授這些技能而不是幫助學生發展自我決定的技能(自我決定的技能可以使工人發現自己的興趣,而與雇主利益發生沖突)。

(2)反思因技術進入教育領域而帶來的諸多不平等現象

如教育軟件中存在的性別問題(Chappell.1996),弱勢群體在技術教育環境中被忽視的現狀(Chisholm,1998)等。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直接用于教師教育,使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糾偏。

批判理論研究是意識形態的,所采用的方法多種多樣,如Monke(1997)運用案例研究方法,詳細研究了Iowa的DesMoines公立學校的技術應用問題,揭示出技術推廣對教師和管理者的重要意義以及其中所隱含的巨大花費:Chappell(1996)采用內容分析法研究流行數學教育軟件中所存在的暴力競爭數量和性別表示問題;Robinson、Wiegmann和Nichols(1992)采用社會文化研究方法來評價教學材料;Francis(1996)結合教學設計技術改革微格教學法。技術在教師教育中的應用很多方面都將得益于這類批判性思維。

3.解釋理論

解釋理論與心理學建構理論相關,通常歸入定性分析。解釋理論研究方法的基本觀點是:社會科學無法找出關于人類行為的普遍真理,真實總是局部的、短暫的、并且是有條件的,社會科學研究結論的真實性無法做到永恒不變或永遠正確;解釋理論對ITTE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

(1)重視案例研究和專業實踐性論文

因為解釋理論認為,所謂真實性是由不同類型的人來構造的。因此,對一些人來說是真實的,但對另一些人可能并不真實。案例研究和專業實踐性論文因為提供了豐富的相關情景描述,而成為有價值的知識源泉。讀者不應該把研究論文作為真理的普遍反映形式,相反,應該把它當作是作者關于特定環境下事件的主觀性描述。因此,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來決定哪些信息對其來說是有用的。

(2)倡導“參與性研究”

參與性研究(Heron。1996)包括參與行動研究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研究,這些研究消除了研究者和參與者之間的差異。在參與性研究中,只有參與者,沒有主體。參與者能夠在每件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從研究的設計開發,到數據的分析報告等等。解釋理論為教學設計研究在研究型大學的正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此之前有關教學設計的研究在這些大學并不被視為是研究。

(3)拓寬了研究成果發表的形式雖然傳統的研究論文,那些具有詳細的實驗設計、過程描述和對研究問題認識的論文,仍舊是最普遍的成果報告形式。但是,如今許多其他的報告行形式也開始被廣泛接受,例如故事性敘述的案例、一段視頻、一個簡短的故事或劇本、一個藝術作品(如雕刻或繪畫作品)。同樣是案例研究法,解釋理論采用的可能是“非虛構的教育故”事”形式。

采用上述3種范型對ITTE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結論;我們在進行ITTE領域研究時應該根據所從事的工作和要達到的目標,綜合運用各種研究范型。

三、ITTE研究范圍

我們根據一些ITTE的綜述報告和有關的論文,將迄今為止的ITTE研究歸納為如下的7類:

1.現狀調查研究

如前面提到的Becker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就是研究在教室里運用計算機的情況,從1986年開始幾乎每5年的一份報告,展示了計算機在學校中應用的發展過程。Be&er發現將計算機整合到課堂教學是一個痛苦而緩慢的過程。

在美國有關ITTE現狀的諸多報告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技術評估辦公室(thecongressionalOfficeofTechnol-og''''gAssessment。OTA)在1995年所委托實施的一系列專門關于技術和教師教育方面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學校在培訓職前教師使用技術方面做得很不夠。

2.相關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主要是研究各個教育管理機構應該制定什么樣的政策,從全局角度對一些已發現的問題提出處理方案。Robinson(1995)關于ITI''''E與英國國家課程體系關系的論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從國家層面上論述了政策問題:對政策方面的研究還可以以教師的反饋為基礎來提出一些發展性建議;Fisher(1997)訪問了克羅拉多州287名使用技術的K—12教師,詢問他們認為在職前教育項目中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另外一個通過專家調查法進行政策和過程研究的項目由Herring{1997)主持,內容是關于如果在遠程教育中鼓勵建構主義教學,學區應該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Herring選擇了12個全國知名的專家,這些專家都因為采用建構主義方法運用技術而聞名。Herrings研究的結果以及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為我們創建基于建構主義的遠程教育奠定了基礎。

3.師生態度研究

Brownell(1997)在對1990年到1995年Iq''''rE研究的述評中選擇了28個研究,發現很多研究都涉及態度的研究,這包括調查、了解師生對于在學校中使用技術的態度,以及經過技術培訓之后,態度是否轉變方面的研究(參見Willis和Mehlinger,1996年對這類文獻的綜述)。大多數調查研究都顯示,教師們對于在學校中使用技術持積極態度,但是他們對在教室中使用技術并不自信,而且也認為教師教育并沒有教會他們創新地使用技術。Laffev和Musser研究還發現,一些師范生認為教室中的技術會干擾師生之間的聯系;

4.教學應用研究

對態度研究存在一種批評,認為我們不需要去了解教師對技術是否有積極態度,我們更需要的是如何促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技術的典型案例。OTA(1995)的報告中也提出,未來應該注意發現、研究和宣傳教師教育中有效技術整合的好的案例。在這方面,基于解釋主義的專業實踐性論文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信息。如Woo&ow(1998)的論文闡述了準備教師在教室里使用技術的常見問題,其專、Ik實踐論文是基于K—12學校和大學合作的四年經歷而寫成的:

5.培養方案研究

由于很多研究發現教師職前培訓在技術教育和技術準備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因此許多文獻也介紹了將技術應用于教師教育課程的優秀解決方案。如Stuhlman(1998)介紹的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案例+實習,以及Thompson、Schmidt和Hadjiyianni(1995)論文所描述的在Iowa州立大學一個研究生輔導一位教師這樣一對一式的培訓方法。也有一些論文詳細介紹了如何采用教學設計技術設計教師培訓課程(Brush?1998)。

6.總結和反思

ITTE方面還有一部分論文是對以往研究工作中的各種改革性措施進行描述和總結,如Boehmer和Waugh(1997)對遠程學徒式教學項目的研究,Goldman和同事(Coldman和Bar-ron。1990;Goldman,Ban''''on和Wither-spoon。1991)對如何應用超媒體技術于教師教育的案例研究。更多地總結和反思來自參與改革實施的教師,Al-berta大學(Gibson和Hart.1997)的一組教師就發表了一些與其經歷相關的研究。教師們說,在實施改革前的準備工作是不充分的,對技術的潛力認識不足,直到進入實施階段才有所領悟。類似的有關在教室中嘗試使用技術的經歷方面的報告,都是非常有用的。

7.計算機輔助教師教育研究

有關運用計算機技術支持教師培訓方面的產品開發和試驗也是ITTE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這包括創建多媒體或基于WWW的教學軟件包,建立實施教師培訓的計算機環境(Jin,t997:Robin和Miller.1998),研究計算機模擬/Strang1995)、交互式視頻光盤(Cennamo、Abell、George和Chung,1996)、遠程教學(Boone,1995)、電子會議系統(Harrington和Quinn—Leering,1996)、電子郵件(Johnson,1997)以及教學網站對教師技術教育的促進作用,以及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反映了特定計算機技術對教師培訓的作用.也為在教師培訓中以及在教師教學中充分而有效地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提供了依據。

從未來發展來看,促進ITYE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創建優質的教師技術教育環境將是未來的這一領域的主要工作。

四、幾點說明

本文簡要介紹了教育技術的一個分支學科: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基本數據來源于《教育技術研究和發展》雜志(EducationlTechnologyResearch&Development)1999年第4期中Willis,Jerry.Thompson和Ann.Sadera。William所發表的文章:Researchontechnologyandteachereducation:cur-rentstatusandfuturedirections。這篇文章的中譯本將出現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當代教育技術系列叢書》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分冊(繆蓉,趙國棟主編)中。原文提供了更為詳實的資料來源和分析,本文是在那篇文章的基礎上,根據我們對這一領域的認識,重新進行了歸納整理,增加了對研窮內容的分類。

篇(3)

本人自工作以來,認真鉆研教育教學方法,學習新課程理念,研究課堂、研究學生,付出終有回報,在溧陽市第四輪教育教學基本功競賽中我榮獲二等獎,在2004年度學校教師技能競賽榮獲二等獎。

在教學之余,我也思考著教學與科研,嘗試撰寫教學論文。由本人撰寫的論文《怎樣說好一節物理課》榮獲溧陽市職教論文二等獎。經過仔細修改后,論文《怎樣說好一節物理課》又榮獲2002年常州市職教論文一等獎,之后本人陸續撰寫了師德交流論文《紅專并進、為人師表》和《淺談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創新模式》等校級交流論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經驗的老班主任學習,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陸續擔任0201班見習班主任和0116班見習班主任,兩個班級都被評為校文明班級。在2002年度本人被學校評為優秀見習班主任。從2004年9月至今,本人擔任0419電子商務專業綜職班班主任,在2004學年上半學期,班級被評為“保護財產先進集體”“值周工作先進班級”在首屆校運會上,班級榮獲“精神文明風尚獎”通過學習本人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多媒體制作技術,能夠靈活的運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學課件以及網頁制作技術。由本人制作的課件《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榮獲校課件評比三等獎。由本人設計的網站《走進電子商務》在2004年溧陽市專題學習網頁評比中榮獲三等獎。在2005年3月開通個人主頁《教學與課件資源交流》(校主頁七色彩虹教師空間曲長利個人主頁)作為一個與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平臺。

本人積極參加各種繼續教育培訓,在2004年9月本人參加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被選為溧陽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骨干培訓教師。

在畢業班教學中,所帶畢業班0116班和0201班一次性通過了高中物理實驗會考和理科綜合考試。所帶0217班一次性通過省單招技能考核。

篇(4)

全面反思這些年的經驗與教訓,反思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將有助于我們討論開設信息技術課的意義。

信息技術課的目標應當是什么

討論開設信息技術課的意義之前,我們先來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語文課不會消亡?我們天天都在說中國話,那我們需要學語文嗎?為什么數學課,尤其是中學的數學課不會消亡?在實際生活中,沒幾個人是利用函數來計算買東西的錢數的,也沒幾個人會用平面幾何推導出居室面積中哪個墻角不太直,可是為什么還要開設數學課?聽到這樣的問題,馬上會有人反駁說:語文與數學課當然應該存在,它們的意義并不在于會說中國話,會算出大白菜幾塊錢一斤……

可以想象,如果語文課僅僅是為教會學生認識漢字,會說中國話,那么到小學六年級,語文課就已經能夠完成絕大多數任務了。如果數學課僅僅是讓學生能夠學會計算買菜的錢數,中學也就不必再有這門課程了。在教育體系中,這兩門課程也應當會有存在的危機。可是,這兩門課程絕對不會、也不應當消亡。因為除了認字、算數以外,這兩門課程中還有許多其他的東西。那么,僅僅教會學生應用計算機的技能、技巧或者編程,就可以算是完成信息技術教學的任務了嗎?

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作為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們。反思現在的信息技術教學,體現最多的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而對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培養是不是少了些?對學生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方法與策略的培養是不是少了些?對學生良好信息素養的培養是不是少了些?對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手段的培養是不是少了些?

如果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不加強對信息素養的培養,不加強對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方法與策略的培養,不加強對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能力的培養,不加強使用計算機自主學習方法、策略的培養,其他學科一定會取代信息技術課的。

因此,信息技術課的主要目標應當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與運用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技進步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使學生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初步打下基礎。

僅為應用計算機而開設信息技術課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照樣應該首先思考: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是僅為了語言與文字的應用而開設語文課嗎?是僅為了數字與計算的應用而開設數學課嗎?如果是這樣,為什么還要有高中的高難度數學問題?為什么還要在語文課中講古文?畢竟那都是今天極少用到的內容。

信息技術學科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在基礎教育中,我們是僅為了編程而開設程序設計課嗎?我們是僅為計算機應用而開設信息技術課嗎?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門學科離消失的時間不會太遠了。因為許多教學內容,像Windows 98、Word 2000甚至Windows XP在不久的將來都會落后、消亡,而VB、QB甚至C++,都有可能會被更好的語言代替。

除了技術的應用以外,信息技術課還有沒有更加深層的東西?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PowerPoint教學中,學生對藝術字特別感興趣,但一節課過后,許多學生的作品中只有設計好的藝術字標題,見不到完成的多媒體作品;在網絡基礎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學會了上網,卻迷失在互聯網中,忘記了自己學習的目的,“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在教學畫圖時,學生就對翻轉與變形感興趣,卻得不到比原來更好的作品;在字處理教學中,學生只對剪貼畫感興趣,卻忘記了學習任務本身……上述現象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比比皆是。

那么,信息技術課是不是應當在培養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明確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并且如何利用手段與工具達到自己的目標?

對作為工具的計算機應用固然是信息技術課的重要任務,而使用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這些工具完成任務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應當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技術更重要,還是信息更重要

其實,如果你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就會回答“當然信息更重要”。技術是為學生獲取、傳輸、處理、分析和應用信息而服務的。

那么,在這個基礎上反思信息技術教學。我們的教學內容中關于技術方面的內容多,還是關于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分析和應用的內容多?不爭的事實是,我們絕大多數的教材都在介紹:如何使用字處理軟件的各項功能、如何使用多媒體制作軟件的各項功能、如何使用網絡的各種技巧、如何使用圖形與圖像處理軟件……而不是利用字處理軟件、多媒體軟件、網絡軟件等完成圖文并茂的作文或完成音樂與圖文配合等,也不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更快、更好地搜尋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軟件將信息加工成為各種成果。

遺憾的是,信息技術課現在還在糾纏于如何教好學生技術的這個層面,而不是教學生運用什么方法與策略來用好技術。當前,是不是到了深化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改革的時候了?

能不能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課

在學校中,尤其我接觸最多的初中教學中,有許多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比如“寫研究論文”,這項在美國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的教學,可以說是從學生對別人文章的復制、粘貼開始的,因為只有加工、反思別人的理論與成果,最終才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論與成果。而在中國,它究竟屬于哪門學科呢?我曾經問過語文教師,得到的答復是,這種從“抄”開始的“文章”,絕對不是語文課的內容,應當是自然課的事情。我又問了許多自然學科的教師,得到的答復卻是,寫論文這件事絕對不是自然學科的任務,而是語文學科應當培養的。我不禁迷惑起來―― 這種研究型論文究竟是哪一門學科的任務呢?我們的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完成研究論文的能力,而我們的學科本位觀點卻不能完善地解決這一問題。那信息技術教師能不能少一些學科本位論,多從教育的角度考慮一下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呢?

信息技術學科會不會成為這樣的一門學科:有著自己根本的任務,深化自己的教學內容,同時有著廣闊的外延,與許多學科相結合,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正如美國學者比爾的“三層塔教學法”中講到的那樣,最終各門學科將通過共同的問題互相聯系起來。信息技術學科在這種聯系中重點體現出本學科的方法、手段與策略。從具體的教學內容上說,即讓學生了解計算機工具、學會計算機知識、掌握計算機技能,在與各學科結合的過程中,學會使用計算機的方法以及利用計算機完成自己成果與任務的策略……

大模塊是否符合學科的發展

信息技術學科的模塊化很好地解決了以前信息技術課教學設備少與教學時間短的問題。但是,這符不符合信息技術學科目前的發展要求呢?從成人認知的角度來看,這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從孩子的角度呢?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小學生與高中生的認知水平是大不一樣的。僅從小學來說,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中年級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高年級學生基本形成抽象思維。那么,原本為了照顧教學設備而編寫的模塊化教材還合適嗎?僅從畫圖軟件的教材來看,從易到難,希望在一個年級里完成就不合時宜了。經常有教師會問:某部分內容到底該如何處理呢?要放在中、低年級,學生實在難以理解,可是放到高年級,課時上又應該如何安排?其實,不僅畫圖,在文字處理、多媒體、圖形處理等各個模塊都存在同樣的問題。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現在的“大模塊”是否還符合學科的發展,有沒有解決的方法?

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也在教學活動中做了一些試驗。如按照難度將教材中的字處理、多媒體、網絡等大模塊分解成小模塊,再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學習程度在每個學期的教學中選擇不同的小模塊進行組裝,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那從全國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教學內容與教材建設能不能以“小模塊”的形式出現呢?如果能夠設計出一種每個年齡段的信息素養標準,會不會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篇(5)

【論文摘要】在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思維和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如何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探索適合農村學生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是當前農村中學信息教學的主要解決的問題。

一、認識錯位,方向不明,難以突破應試教育的“怪圈”

目前,學校教育受應試教育的沖擊,部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對推進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農村教育基本上還徘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他們一貫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中高考的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信息教學隨時受到其它主課程的沖擊,使該門課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認識錯位,工作重心偏移,無法專心鉆研本學科的教育教學,更不愿動腦筋、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鉆研,提高自己的專業、教學水平,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信息技術學科一般沒有評價機制,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許多教師仍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即教師示范、學生練習的形式,這就抑制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探索能力等。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才,考一個理想的大學,他們大多“重主輕副”,把不參加高考的科目都當作副科,信息技術雖會考但不是高考科目,被他們認為是副科,不支持甚至反對自己的子女花把時間花在這個學科上。有些學生經常陷入網吧游戲怪圈,影響學習,致使部分家長對信息學科產生誤解,達到“談網色變”的地步。wWw.lw881.com

二、設施落后,資源有限,讓教學陷入電腦癱瘓的“泥沼”

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它需要自身的軟硬件設施,而這些軟硬件設施的配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農村中學因資金問題,信息技術教育就陷入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泥沼;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學生自已擁有計算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計算機又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最基本的設施。沒有足夠的計算機,開展和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話。由此可見,資金的短缺,是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最大制約因素。硬件設備匱乏: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校校通”工程發展形勢下,有的農村中學響應了國家教委號召配備了計算機,而大部分計算機是兼容機,有的機型非常落后,無法滿足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的需要;有的雖配備了配置比較高的計算機,但所配備的數量與班級的人數不相配。不能保證上課時人手一機,嚴重影響了課程開展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師資不足,目標不明,讓多彩的課堂失去了蓬勃的生機

信息技術教育的專職教師,大多數是自產自銷的,即使有部分信息技術教育專業畢業的人才,他們理論方面能力很強,但在理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方面還比較薄弱。由于他們認識的膚淺,而容易片面地認為信息技術課就是計算機課,有些教師甚至于把一堂信息技術教育課上成打字課;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教育不僅僅是專業教師的事,而應當是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并把信息技術同自己的本學科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但許多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中的基礎工具的操作應用知之甚少,甚至有的教師還對計算機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畏懼感。所以很多教師還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的舊教學模式上。每一節課的教學教師講什么,怎么講,講多少,怎么練,練多少,完全由教師自主決定。教師教學內容自由,講課形式隨意是目前信息技術課堂的一大通病。這是農村信息技術教育不容忽視的嚴峻問題。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探討突破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瓶頸的有效對策;

(一)高揚課改精神,確定教學目標,推行素質教育

轉變教育觀念,領悟新課改精神,正確認識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必要性,在實際教學中,不要只強調“計算機學科”教學,還要注重計算機技能的培養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再由學生通過于周圍學習環境進行交互得到新知識,讓學生站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同時,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區別于計算機專業教育。計算機應用人才隊伍可分兩類,一類是專業出身的計算機專業人才,他們是計算機應用人才隊伍的骨干力量;另一類是各行各業中應用計算機的人員,他們是計算機應用人才隊伍中的基本力量。顯然作為中小學校計算機教育對象的學生,應當屬于后者,對他們計算機知識的教育與專業的計算機教育是有區別的。

(二)多渠道籌措經費,確保設備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國家應該加大農村中學專項經濟支持和政策傾斜力度,以便完善信息技術教育設施,力爭保證學生人手一機。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教師更要充分利用學校有限的教育資源發展信息技術教育,應當將我們有限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應用,盡可能將機房向學生和教師開放。這樣,他們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同時還以利用這一現代化的工具為自已的學習或工作服務。

(三)培訓專職教師,提高教師素質,保證教學所需

學校要對現代教育信息人員和骨干學科教師進行更高層次的培訓,使其成為維護和管理現代教育技術設備、開發信息教育資源、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科研的骨干隊伍,并通過他們的輻射作用帶動更多的學科教師關心新技術,學習新技術。作為教師必須提高專業技能、緊跟時展,要明確信息技術教育目標,深入領悟信息技術教育內涵。教師要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積極參與賽課、論文評比、各類制作比賽,保持足夠敏感。積極參加本地區教研活動,加強交流,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必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有效利用已有資源。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特別強的學科,學生只有通過動手實踐,才能掌握信息技術,注重學生上機實踐的時間安排,為農村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解決了農村學生因對信息技術接觸過少而產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隨著政府對教育投資力度的大力提高,隨著各級領導對新理念的不斷深入領悟,我們會積極地去面對、探索和解決、商討出對策,相信農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教育也必將有一個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篇(6)

[論文摘要]本文依據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結合培訓工作實際,對高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在促進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中,在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必須首先重視教師的培訓,把建設一支具有強烈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意識、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的教師隊伍作為首要任務。在高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如何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采用最優化的教學模式及進行科學的考核與評價,是提高培訓實效的關鍵。近幾年年來我院成人教育部系主辦了多期教師現代信息技術培訓班,結合培訓工作,依據現代教育理論,對此進行了有效的探索與思考。

一、高校教師培訓特點與建構主義理論

1.高校教師特點

1.1從實際調查中發現由于各地經濟和教育發展不平衡,信息技術硬件和軟件配備及教師水平等條件差別較大,高校教師在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師范性院校或理工科專業畢業的教師,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較好;非師范院校教師或文科專業畢業的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較差,甚至很少使用計算機。

1.2基本的課程安排較滿,工作負擔重,壓力大,難以花大量時間集中培訓。在培訓中要特別重視教師的工學矛盾,不能影響教師的正常教學和管理。另外,每期培訓的時間宜短不宜長,這樣既便于教師安排,又可以保證較高的學習效率。

2.傳統的培訓模式

我國傳統的教師培訓形式一般是以集中授課為主。“一人講、眾人聽”的純集中講座模式為專題講座,由專家做一些理論上的介紹,然后再觀摩幾堂公開課,以此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師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作為“局外人”成為被灌輸的對象。這種“專家講,教師聽”的培訓方式多流于形式,往往難以調動教師的學習熱情,教師可能已經了解到新的信息,但是這些新的理念很難滲透到教師的內心,更談不上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教師回到自己的學校和課堂依舊難以使之付諸實踐。經過培訓的教師的知識技能雖然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更新,但這些教師在回到學校后的教學行為卻往往并沒有持久的、明顯的改進。

3.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的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教學的核心是任務驅動,任務驅動培訓模式的設定之主要目的不是單向地向教師講述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念,而是為了幫助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專業技能,讓教師通過培訓掌握教育技術理論和教學軟件開發的技能,提高多媒體網絡教學設計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廣泛開展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學習過程,開發和利用學習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培訓內容的優化選擇

1.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是當今任何一門學科都未曾有過的。信息技術硬件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軟件的不斷更新換代。這樣使得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將在一個很長的時間里處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發展狀態之中。知識會陳舊,會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將時時處處有用。授人以魚,僅供一時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在培訓中,我們可以將信息技術中的許多內容看作是“教學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實用,也無須死記硬背其中的細枝末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模型”發展培訓者的智力和培養能力,從而提高其信息素質。據此,可將一些過時的、淘汰的或將要淘汰的知識及時舍棄,適當增加實用的知識、實用軟件、實用工具等知識比重,以形成嶄新的知識體系,才能跟上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如視窗操作系統、Office辦公系統、Access數據庫、多媒體CAI課件設計與制作及教學應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與教學應用、智能拼音輸入法及常用殺毒軟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現代信息技術是-17應用性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規培訓教材的結構體系,一開始就學理論,對于剛入門的初學學員,會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影響教學效果。據我們的多期培訓經驗,若堅持從具體到一般的原則,先學習一些具體的操作,使學員建立一些感性認識的后,再上升到學習理論,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們近期的培訓,無論是整個知識結構體系的安排,還是各個知識點的教學安排都是由具體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論在后,少數內容也是理論與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說先讓學員接觸具體的信息技術應用內容,有了直觀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讓他們自覺和不自覺地歸納總結出基礎理論,這樣可降低學習難度,有利于幫助學員消除對信息技術的神秘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興趣。這種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的教學進程,不僅深受廣大培訓學員的歡迎,也能使培訓成效事半功倍。

三、教學模式的優化設計

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授課模式是由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組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在實際培訓授課中,選擇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結合即多模式教學,并使其在培訓過程的各個階段動態地發揮作用,是提高培訓效果的關鍵環節。經過多期培訓實踐探索,我們總結歸納采用了如下四種結構穩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課模式,頗具實效。

1.以理論為主的講授模式

這種模式是以教師口頭講授為主,輔之以演示、問答等方法,可以用于傳授新知識,也可以用于鞏同舊知識,比如信息技術系統的基本組成、產生、發展、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歷程、網絡技術的基礎知識等理論內容,通過這種模式邊講邊借助直觀教具(我們通常是采用視頻展示臺)或實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為主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采用信息技術內容的CA[課件,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將培訓內容以圖、文、聲、像、動畫等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創設出生動、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其培訓的顯著教學優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種感官優化組合能提高培訓效率;二是優化教學策略實施自主、創造和多層次的學習目標采用該授課模式關鍵要有優良的信息技術內容的CA[課件,我們的具體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選用或剪輯現成的信息技術內容的多媒體軟件,比如三晨影庫、翰林匯、科利華及眾多的計算機教育軟件開發公司,均有許多相關的信息技術內容的CA[課件;二是從教育網上下載,比如K12、中國教育科研網及各大學的網站,也有很多非常實用的信息技術CA[課件;三是自己動手設計與制作多媒體CA[課件。

3.以操作為主的機訓模式

信息技術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它的創立和發展都離不開實際上機的操作,不上機操作學不會,不實踐操作學了也沒有用。同時,在培訓中,上機操作也是檢驗學員信息技術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學效果的具體手段,是培訓的最終目標。

為更好地鞏固教學效果,采用這種模式應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培訓教學應該“面向應用”,以實踐為主,精講多練。“精講”是指教師要講出內容的基本知識點和精華;“多練”是指讓學員有足夠的上機時間,進行有目標、有實際效果的操作,并培養學員的信息技術操作意識和應用意識,不能搞“紙上談兵”和“無機教學”。二是做好上機課前預習,提出上機的基本要求,明確上機目的和操作規程,給出上機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并對上機操作過程中所產生的英文提示、執行過程及出現異常結果的常用處理方法給出提示,這樣才能保證上機教學程序的順利進行。

4.以發展能力為主的任務驅動模式

的能力。具體施教過程是:在培訓告一段落時,聯系學員從事的教學或管理工作給其布置有一定難度的“工作任務”,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工具(比如計算機、Internet網絡或多媒體設備等)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讓學員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比如讓學員帶著“教學論文的撰寫與編輯”或“教案修改”等任務去學Word或WPS;帶著“專題報告演示”或“教學幻燈片制作”等任務去學PowerPoint;帶著“多媒體CAI課件制作”任務去學幾何畫板、方正奧思或JBMT等課件工具、軟件及掃描儀、數碼相機、配套光盤等設備的使用;帶著“教學動畫設計”任務去學Flash、Photoshop或3DMAX等動畫軟件;帶著“學校的主頁設計任務”去學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網頁制作軟件;帶著“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學科研信息”去學Internet的使用;帶著“電子郵件”去學E—1Ilail的發送與接收;帶著“故障計算機”去學計算機的維護與檢修等硬件知識與技能。培訓實踐證明,這種任務驅動培訓模式不僅發揮了學員的主觀能動性,而且符合在職教師的認知規律,是現代信息技術培訓中最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四、考核與評價方法的優化組合

考核評價是保證培訓效果的激勵機制。參加培訓的學員對學現代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有一定的自覺性,但還是要有一定的壓力,要通過規范的考核來進一步促進學員的主動積極性為了使考核評價規范化,我們根據不同層次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的培訓目標和設置的課程內容,對學員進行以下三種方式的考核評價。

1.過程性考核

過程性評價的內容包括學員參加培訓的態度、集中培訓的到課率、完成規定的理論、參加各種信息技術專題培訓時的發言情況等項目進行逐項考核評價。

2.切實保證作業設計的質量

每個學員的“作業設計”要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必須獨立完成;“作業設計”要充分體現個性特點。作業不及格的不能參加最后的考試。

3.上機考試

篇(7)

組織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必須編制人力資源發展規劃,該規定應解決兩個基本問題,即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數量。質量是指組織需要什么類型的雇員,數量是每一中類型需要多少名雇員。工作分析、工作祥述是人力資源規劃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于信息人力資源規劃來說,首先要分析不同類型的信息工作,然后描述信息工作,進而祥述完成信息工作的具體要求,最后在此基礎上擬定規劃。

1.信息工作分析。為了招聘、雇傭到適合某項工作的人員,組織有必要事先了解該項工作自身的需求,這個步驟就是工作分析,它是人力資源規劃的起點。信息工作分析是對組織的信息管理工作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分析研究,以確定每一項信息管理工作的性質、特點以及需的技能。在進行信息工作分析時,重點在于明確以下幾個問題:(1)誰來做這項工作?(2)在這項工作中,已經完成了哪些工作?(3)在什么時候完成這項工作?(4)在什么地方完成這項工作?(5)如何完成這項工作?(6)為什么要這樣做?

2.信息工作描述。信息工作描述在信息工作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它是一份對組織中某一項信息工作的目標、內容、所需技能、涉及的責任、該項工作與其他工作的關系以及工作條件進行描述的局面報告。這份報告常用于新雇員的挑選、信息工作人員定位、信息工作人員培訓和信息工作績效評價等工作。

3.信息工作詳述。信息工作詳述與信息工作描述的關系最為密切。它是描述從事某一信息工作的人員抽應具備的專門資格的書面文件,包括技能、學歷、所需的工作經驗等。它與信息工作描述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強調的是從事工作的人員的素質,而信息工作描述強調的是工作本身的內容。

二、信息工作人員的招聘與挑選

招聘工作是組織獲得人力資源的基本方式。其核心任務是為組織中設置的不同職位配備適當的人選,以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為了招聘到合適的人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招聘標準。由于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將信息工作人員劃分為不同的類型,而且對從事不同信息工作的人員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崗位人員的招聘標準也不盡相同。

1.信息工作人員的招聘。當組織中的信息管理部門出現職位空投或者設置了新的職位時,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需要進行信息工作人員的招聘。信息工作人員招聘的方式包括兩種。一是內部招聘,即通過組織內部人員晉升或調動來實現。二是外部招聘,即從組織外部招聘人員。外部招聘和內部招聘各有優缺點,應該根據組織的具體情況決定采用哪種方式。

信息工作人員的內部招聘。主要通過下屬文件、內部資料、布告欄等方式公布招聘職位和標準,在組織內部公開進行招聘。內部招聘的主要優點包括:完善組織內部的競爭機制,申請人能盡快進入角色,能節省評價時間和費用。主要缺點包括:難以擺脫原有各種關系的制約;無法帶來新的經營理念;助長論資排輩。

信息工作人員的外部招聘。主要通過新聞媒體、職業介紹所和獵頭公司、人才市場、大專院校相關專業應屆畢業生、熟人推薦等渠道在組織外部進行招聘。外部招聘的主要優點包括:促進組織創新、節省培訓費用;增強組織內部的競爭壓力。主要缺點包括:招聘費用偏高;易造成招聘失誤;外聘人員融入組織文化的時間較長。

2.信息工作人員的挑選。面對前來應聘的申請人,組織的下一步工作便是人員的挑選。從眾多的候選人中選擇效用最佳的人選,是人員挑選工作的中心目的。組織應參照工作分析、工作描述、工作詳述、信息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及招聘標準等衡量申請人,并輔以面試、試用等手段進一步考察申請人的實際能力,從而作出聘用的一系列人力資源建設工作。

加入收藏

網站地圖

網站搜索

繁體

論文首頁圖片論文熱點論文專題論文管理論文經濟論文會計論文審計論文語言論文英語論文教育論文文學論文社會論文

哲學論文法學論文聲學論文藝術論文理學論文工學論文計算機文農學論文醫學論文其它論文搜索論文寫作指導應用文稿

考試信息考試軟件職稱評審信譽保證論文轉讓論壇交流論文qq群聯系方式論文訂單論文討論論文資訊聯盟知道首頁管理論文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背景:閱讀論文

論企業信息人力資源管理

[日期:2009-01-22]來源:作者:李國芹馬瑞平[字體:大中小]

三、信息工作人員的績效評價

績效評價在員工招聘、挑選之后,在員工培訓之前,并與二者相輔以成。績效是組織為了實現組織目標而進行的各種具體勞動的客觀過程的產物。員工的績效是指員工經過考核評價,被組織管理層認可的工作行為、工作表現、工作成績以及工作結果。兒評價是組織對員工在某一時期內的工作業績、行為等作出評價的過程。績效評價是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可以為組織確定報酬,改進員工工作績效,這培訓、晉升及選任或留用員工提供標準或依據。

一般來說,績效評價制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非參與性的績效評價制度;另一類是參與性的績效評價制度。

1.非參與性的績效評價方法。非參與性的績效市政府方法又分為客觀評價方法和主觀評價方法兩類。客觀評價方法主要側重于評價員工的付出,評價建立在數量基礎上。由于信息工作的特殊性,信息工作人員生產的信息產品不能簡單地套用物質產品的講師方法,如某程序員設計了兩個程序與某員工生產了兩個零件對組織的貢獻為可相比;而兩位程序員每人均開發了一個新程序,也不能簡單認為他們的工作業績相同。因而客觀評價方法不太適用于信息工作人員的績效評價。

2.參與性的績效評價方法。參與性的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是目標管理法。這種方法主張各層管理人員與員工必須參加制定目標和實施計劃,要求上下級之間就如何實現目標充分交流意見,在確立目標的同時,也確定了考核指標和標準。目標管理能夠不斷地將實現目標的進展情況反饋給行為人,以便于行為人能夠調整自己的行動。當目標明確、可衡量、有實踐性時,目標管理法用于績效評價很有效,它注重于對員工績效的定量評價。但對于信息工作人員的績效評價來說,目標管理的缺點主要在于較高層次的信息工作難以量化。

四、信息工作人員的培訓

由于知識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信息部門不僅要向本部門員工提供不斷學習的機會和條件,而且還應承擔提高組織全體員工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的責任。這實現這一目的,內部培訓和繼續教育是較好的方法。

1.內部培訓。對信息工作人員實施內部培訓是為了使信息工作人員具備開發、利用和管理信息資源的技能,從而改善組織中的信息資源管理,使信息更有效地為組織服務,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无限看片在线版免费视频大全|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色a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2019年好看中文字幕视频|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两口子交换真实刺激高潮|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欧美性xxxxx极品少妇|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av在线影院|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www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观看社区| 熟妇人妻系列aⅴ无码专区友真希 久久久亚洲精华液精华液精华液 成人激情五月天 |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亚洲欧美乱日韩乱国产| 国产免费毛卡片|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四虎精品免费永久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在线天堂www中文| 国产对白国语对白|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亚洲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人妻av综合天堂一区| 饭桌上故意张开腿让公h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