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14: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與生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物活動課與生物學科課程一樣,都以實現生物教育總目標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學科課程側重系統知識的學習,活動課程側重于實際應用,擴大知識面并形成技能,二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整體。生物活動課服從于生物教育目標,又要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合作、競爭意識;培養自學能力及資料檢索處理能力;激發學習生物學興趣,培養學習生物學情感。
二、活動課的構建原則
為了更好地根據生物活動課特點開展活動,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物活動課與學科課程內容互補原則。學科課程的載體――教材,雖是根據生物學科知識和邏輯順序而確定的,但現代生物學知識,尤其是應用領域里生物學知識日新月異,利用生物活動課開放靈活的特點,可幫助學生及時地了解一些生物學新知識。
(二)規定性與創造性相結合的原則。生物活動課應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實踐。要在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上做文章。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設計和組織活動。當然,限于各方面條件,教師又必須對活動課有必要的指導和規劃,對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給出一定的限制。
(三)實效性和因地制宜原則。生物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滲透于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因此,生物學活動課應該充分利用學科課程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所建立的內在聯系,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學會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用生物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難題。
(四)自主性和主導性原則?;顒诱n中教師應側重于促進學生能力的發揮,精心策劃、創造條件。活動過程中和組織指導活動后,教師要適時給予恰當的評價、鼓勵,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旺盛的熱情。生物學活動課的主體是學生,所以活動課應氣氛活躍,使學生樂于發表觀點和見解。
三、生物活動課的實踐探索
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科技活動,是學生的實踐活動,活動課教學質量以及目標達成率的高低,取決于課程的設置和教師計劃的制訂及相應的教材。我在生物活動課構建原則指導下,經多年實踐,結合學科特點,總結出以下活動方式和操作形式。
(一)生物“小論文”。教師布置“論題”或學生選題,讓學生撰寫“論文”?;顒又幸怀鲆粋€“小”字,要求不宜太高,只要學生能動筆、動手即算達到了目的。論文取材來自兩方面:一是建立在生物學科內容的學習心得、體會和總結上。二是在日常生活及生產實際中應用生物學知識的總結體會。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在輕松的氣氛中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學生是主體。因此,在教學之前,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生物課單單做好這些還遠遠不夠,要讓生命活動的過程留在學生的記憶中。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提高課堂的時間效率是關鍵。
首先,我常常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學成果介紹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開拓自己的教學視野和思維。我在教學中,同時也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有關生物的問題,在課堂上開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討論關注問題的天地。通過這樣的資料互動形式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物學科的社會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教學中,我常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如生物標本制作,小論文的撰寫,創意作品,還與開展昆蟲名稱的認識比賽。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既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求知興趣,也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科技活動把生物課堂延伸到課外,為他們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了機會,通過發現、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養生物科學的后備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來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課堂上,我習慣通過媒體影片、實物觀察、實驗操作、掛圖演示、實地參觀、事例說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處理后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也讓學生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時,課堂上我重視德育的滲透工作,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陶冶他們愛自然、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的思想情操,樹立關心生態環境等的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
通過兩年的努力,我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迎合學生好奇心強的特性,大膽地進行課堂改革。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主,讓生物課的范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上基本創建了一個師生同樂,以生為本的課堂氛圍,學生們都喜歡我的課,所教班級的生物統考成績均能保持前列。同時,教學過程中,我善于總結經驗,撰寫學術論文,和同行進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2006年撰寫的論文《淺談生物課教學中的趣味教學》獲禪城區優秀教育論文二等獎并在學科論文交流大會上宣讀,創新活動設計方案獲禪城區2006年度一等獎。我積極地擔任學校的生物公開課任務,積極參與區鎮有交流活動、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首先感謝我的導師李占山教授,在我完成畢業設計期間,導師在學習、科研與生活上予以悉心教導和親切關懷。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孜孜不倦地鉆研精神令我敬佩,并且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極大地影響和激勵著我,這些必將令我終身受益,我將會銘記在心。
其次感謝我的副導師馮莎莎講師,她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為我提供各方面幫助,對我提出的問題給予了熱忱幫助,并對論文提出了諸多寶貴建議,使我受益良多。
最后,深深感謝我的家人,我取得的每一點進步無不凝聚著他們無私的奉獻、支持和鼓勵;感謝成長中每一位培養和教導過我的老師,這份收獲也凝結著他們的汗水;感謝伴我一同成長的朋友們,他們的友情值得我珍惜。這些將會不斷鼓勵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攀登科技高峰。
致謝信二
時光荏苒,在金城求學不覺間已然三個春秋,碩士研究生求學生涯也已漸進尾聲。
三年前,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學術的向往步入了美麗的蘭州理工大學,有幸在經濟管理學院和諸位老師教導下進行學習研究。三年來,我銘記每一位老師的諄淳教誨,這將成為我人生的一筆財富;三年來,我團結交好于每一位同窗,與他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三年來,努力鉆研本學科知識,廣泛涉獵相關學科內容,把用知識武裝自己作為學生的使命;三年來,努力鍛煉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不斷完善人格品質。回顧三載求學之路,點點滴滴都在心頭,將成為個人珍貴成長記憶中的一部分。
本篇學位論文是我三年來專業研究與學習成果,凝聚了各位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學院的支持。在即將踏上社會,開啟人生新的學習生活之路時,我將謹記在蘭州理工大學習生活的所有收獲。感謝蘭州理工大,感謝經濟管理學院,感謝三年學習研究期間給予我支持和幫助的每一位老師和同學!
致謝信三
行文至此,我的這篇論文已接近尾聲;歲月如梭,我的研究生時光也即將敲響結束的鐘聲。當我以虔誠而又期待的心情踏入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求學時,我深知在這里的學習將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不僅僅是我專業學習的一次提高和飛躍,更是我心性提升的重要歷程。
我的論文在選題、立論、定稿的每個環節都傾注了田海艦教授的心血,導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獨到的創新思維使我深受啟迪和教誨。導師殷切的關懷、淳淳的教誨和時時的鞭策,給予我論文的完成已莫大的幫助,我對恩師的敬仰與愛慕、尊重與感激終身永在。同時我還要感激黃云明教授、辛麗麗教授、吳書元教授、楊峻嶺教授,是您們給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跟您們的學習無論是在專業知識上還是生活中都使我終身受益。
一、高度重視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
目前,在部分高校內存在著拼湊、抄襲甚至購買論文的不良論文寫作風氣,其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不良風氣的背后隱藏著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落后的問題。由于種種原因,在小學、中學階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發研究興趣培養與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被忽略,其結果使部分學生形成被動地接受教育和學習知識以及被動地按照教師要求進行寫作的習慣。部分大學生在進人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仍不能將學術研究與寫作、科學探索與成果性寫作有機聯系起來,僅僅將論文寫作看作是一段學習完成之后的文字總結,是一種不得不做的被動性工作。
人的科學探索活動應當包含兩個過程:一為實際動手過程,包括調查研究、查證資料、引證理論思想、提取實驗數據及推導實驗結果;二為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詳錄科學探索的全部過程,并以論文的形式表達作者的發現和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講,論文寫作并不是單純的工作總結,而是一項全面體現科學探索過程的活動。
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高等教育,應當將論文寫作與人的研究探索能力結合起來,與人的科研興趣結合起來,與人的正確、有效、科學合理地表達思想與意志的愿望結合起來,變被動式的寫作教育為主動性的寫作實踐,變拼湊式及堆砌式的寫作形式為科學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邏輯性表達,并藉此來倡導并實施一種創新性的論文寫作教育。
社會上及高校中出現的論文寫作上的不良風氣已經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視。為貫徹落實(( 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切實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實現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工作的新要求,最近,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通知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將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視為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使學生們充分意識到畢業論文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
第二,第二.將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視為培養大學生關注社會現實與需求,掌握文化、科技前沿領域動態的重要手段與途徑.強化學生的科研意識與學術意識,強化論文寫作的社會實踐意義,做到選題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第三,第三,將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視為健全管理機制、倡導良好學風、培養優良學術道德風尚的重要手段與途徑,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學風教育。使學生理解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的目的和意義.充分認識到做好畢業設計(論文)對自身思想品德、業務水平、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深遠的影響,并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倡導科學、求實、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的優良學風,切實糾正畢業設計(論文)脫離實際的傾向,嚴肅處理弄虛作假、抄襲等不良行為。
【關鍵詞】學生;課外;物理;探究
物理學科是所有學科中實用性最強,最切合實際的學科?!陡咧形锢硇抡n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應“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同時要求“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由于課堂學習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機會少,自主探索空間少,且課堂教學是以完成課本所既定的學習內容為主要目標,要全面實現課標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是不可能的。物理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廣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學生走出教室,把課內外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拓展。它通過教師指導或學生自我設計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課外活動與學習,有效地挖掘學生將課內學習的創新激情與方法在課外實際中得到驗證,讓學生獲得創造的成功感,切身感到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就在身邊,進而促使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同時課外活動的探究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對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可得到有益的升華。所以,開展生動活潑的物理課外活動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在實施新課程標準下的物理教學中,圍繞教學內容,以教師有效督促、課題引領、形成性評價、成果展示與激勵,以學生獨立研究和小組合作等活動方式,挖掘適合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與現代科技發展相適應的物理課外活動與探究,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在教學中滲透物理學科技新知識
課外閱讀是高中生課外活動的重要形式,它不僅屬于語文學科,也是物理教學的一種有效外延拓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貫徹人文教育理念,不斷拓展物理課外科技閱讀新領域,在教學中,尤其是課堂教學,教師應深入挖掘物理教材相關內容,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科研成果、重大科技發明等融合于課堂教學中,適時給學生推薦或介紹物理課外書籍,以激發學生內在的閱讀動力,在具體實施中,應在廣泛閱讀活動后,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將自己所思、所想、所疑、所得寫出來,同時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
如教學《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一節知識后,除了向學生介紹人類能源開發方面的知識外,還應鼓勵學生閱讀《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科學世界》等書籍雜志,通過閱讀了解人類在利用傳統能源上面臨的問題和正在開發的新能源等相關知識,使學生知識面得到擴展。教學《離心運動》時,可以介紹一些離心運動的運用,鼓勵學生閱讀《大眾科學》《科技物理漫談》等課外閱讀,從中更多地發現離心運動在工業、醫學研究、生活中的運用。開展物理課外閱讀可以促進全體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大學生物理知識容量,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二、開展課外物理小實驗
高中物理新課標與舊大綱對比,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除了重視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外,還根據不同章節的知識特點確定了近20個課外活動建議,這些活動建議大多以課外小實驗、小制作等形式展開。如教學《超重與失重》一節時,討論側邊有孔的裝水礦泉水瓶在自由下落過程中水是否噴出,在理論分析此問題時,可以鼓勵同學們自己親手做這個實驗并觀察其物理現象。在講解《圓周運動實例》知識時,鼓勵學生自己制作相關道具,親身體會豎直面旋轉會發生的各種情形,去感受各種模型圓運動的臨界狀態。在講解“與門”“或門”“非門”時,鼓勵同學們課后動手制作簡單的報警器等。這些課外活動小實驗、小制作,教師除了對實驗原理、所需器材、操作與觀察要領做些必要的提示外,應盡可能地讓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獨立完成并寫出實驗報告或對小制作寫出制作物理原理運用等。教師應將學生報告或小結進行批閱,將優秀作品上送學校科技節展示,學期將優秀實驗報告裝訂成冊存檔等。開展此類活動,可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加深對課內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三、開展專題研究和撰寫小論文
物理課外活動類課程以物理學科的基本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實或需要解決的問題為認識起點,使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立活動中發展多方面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個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已學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教給科學探究和寫小論文的一般方法,按照“提出問題——觀察思考——大膽猜想——探索驗證——分析總結——撰寫論文”等探究與寫作方法。提出一個到多個專題,對身邊觀察到的或課本上遇到的物理現象做出理論分析和實踐思考。如教學《彈力》后,我布置了《菜刀上的力學知識》,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各種刀具,分析不同刀具刃部設計與功能之間的關系,以及用所學力學知識解釋設計原理,撰寫小論文,在觀察、思考和論文中,將所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同時,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自己尋找研究課題,有的學生在開學校運動會前將相關問題列入物理課外研究專題,寫出了《圓周運動與彎道技巧》《斜拋運動在鉛球比賽上應用》等。這些經過學生自己立項、探索而寫出的小論文,陶冶了學生科學情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為將來樹立良好的科學研究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開展以物理知識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物理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鼓勵學生,關心生活,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選擇與生活實際、社會相聯系的問題,通過調查訪問進行研究性學習。更可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確定主題——探究與實踐——思考與總結”等實踐方法,引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習電磁波后,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電磁輻射,如雷電、火山噴發、地震等天然電磁輻射和微波設備產生的人工電磁輻射,許多學生經過調查和研究對電磁污染引起的危害有了較深的認識。學生將調查內容寫成調查報告小論文,學生積極性很高。通過社會實踐調查研究,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精神,也增強了學生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從我省近年物理學科的高考題目分析,高考中考查學生物理課外實驗的設計與研究能力的分量在增加。物理課外活動所能達到的效果,是課堂教學所不能代替的。我們應在立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加強課外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使課內外同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思考、合作、探究。在課內,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語言文字表達等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意愿,為開展課外探究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應在物理課外活動中讓學生關注社會與生活,敏銳地感受、理解與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培養學生自覺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真正讓課堂內外的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力邦.中學物理教學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
“三農問題”[1]是我國當前建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它與城鄉二元結構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緊密相連。這一問題不解決,我國的現代化就難以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不能真正的實現。故此,歷屆政府高度重視,并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中作了特別強調。學界對這一中國當前最大的現實問題也極為關注,研究成果不勝枚舉,研究內容更為廣泛,成為當前經濟學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在眾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有幸逢閱了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和人類學家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受益匪淺,感觸頗深,誠然此作之說可為我國農民問題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一、《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簡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兩次在中國發行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學術魅力,在我國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2]。該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論闡釋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實證主義研究特色,從現實出發來考察東南亞農民生存倫理和反叛邏輯。通讀此作,我們很容易發現作者深厚的人文關懷主義情操,他是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深入農民的心理行政管理畢業論文,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說話的學者。書中大膽采用了經濟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從理論上構建了“生存倫理”對農民經濟活動的重要意義,肯定了其規范性和道義,并實證了“安全第一”原則的決策性和普適性。正如譯者所言,本書是一部真正從農民的角度出發,更為現實的考察農民生存和反叛問題的力作。它對研究亞洲乃至世界其它國家的農民問題,都有著極為現實的借鑒意義。
二、啟示――“三農問題”
透過此書看當今中國社會的“三農問題”,啟示重重。筆者認為 “三農問題”要根本的解決,也要深入農民的心理,站在農民的立場解決問題,而不是紙上談兵。雖目前國家已投入人力、物力來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產值,然大量問題尚未解決,大部分農民的貧困問題依然存在,這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程,必須高度重視。筆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與理論的基礎上,綜合國內對“三農問題”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個人調查結果,依據現象學的部分理論,對當前我國的“三農問題”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切實發揮政府的援助機制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一書指出:“在家庭之外有一整套網絡和機構,在農民生活陷入經濟危機時常常起到減震器的作用。一個男性親屬、朋友、村莊、有力的保護人,甚至包括政府(雖然較為罕見),都會幫助度過疾病或莊稼歉收的難關。”這就是斯科特所說的援助機制。但顯而易見的是,作者對政府援助行為的可靠性難以置信,認為“傳統的國家和現代國家都能幫助農民生存下去。然而國家的援助,如果說總會有的話,也是很難靠得住的”。當然這只是作者的主觀理解,不管怎樣,政府的援助還是存在的。尤其就我國當前的社會而言,政府對“三農問題”極為重視和關心,但重視關心的效果如何,就需要考究了。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切實發揮其最基本的援助職能。然當下中國農民的基本生存已不是問題,政府的資助已漸趨落實并明朗化,如農村教育、鄉村交通建設及農稅取消等等。話雖如此,但我們政府一直所倡導的建設新型農村并沒有實現(只有小部分),農民只是暫時滿足了基本生活,而在廣大農村,子女上學及醫療問題依然很嚴重,貧困依舊是農民的心病??傊?,農民脫貧的目標遠遠沒有實現,治富就更不用談了。因此就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解民于危難之中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切實發揮其援助機制,盡可能地縮減貧富差距,實現共同脫貧,共同富裕。
那么,政府如何更好的發揮其援助機制呢?《農民》[3]在對“剝削”進行了現象學分析時指出,“為了達到剝削農民收入的一定平均值的目的,精英階層可以有極為不同的方法。雖然農民對任何此類索要都會感到不滿,但使他感到自己被剝削的最為嚴重的是那種最經常的威脅其生存要素的、最經常的使其面臨生存危機的索要。在農民詢問被拿走多少之前,他先要問的是還剩下多少,他要問涉及農民利益的制度是否尊重其作為消費者的基本需要。”從這段闡釋我們可了解到,農民真正需要的是維持基本生存的安全感?;貧w到政府的援助問題上來,我們發現農民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安全第一”的生存。簡言之,政府保證了農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保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經常宣揚,現代社會農民要治富,就要發展副業,創辦自己的企業。然而,斯科特給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農民行為――規避風險行為。并引用了生存農業經濟著作的話作為解釋,即“對于勉強生存的農民來說,可惡的風險會相當厲害,因為高于期望值的利潤也許抵消不了低于期望值的回報所造成的嚴重損失”,如此就需要政府來解決農民的風險問題。筆者認為,政府應發動群眾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并首先由政府在本地創辦企業,作為示范點。這一方面可以給農民提供就業崗位,保障其“安全第一”的生存;另一方面可以吸納技術人才,尤其是大學生,也就相應解決了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政府的引導之下,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農民看到創辦企業的益處,也就必然加入到創業的行列中來。長此以往,毋庸置疑,整個農村的經濟就會慢慢發展起來,農民的基本保障和治富問題也就相應的解決。
(二) 加強農民的專業知識教育
《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中指出:“安全第一原則并不意味著農民屈從于習慣:即使是可以避免的風險也不敢承擔。當旱季作物、新種子、新種植技術以及市場生產等新事物提供了明確的、實質上的收益并且對生存安全沒有風險或風險不大時,人們會看到農民們是沖到前面的。”如此說來,農民需要進行一定的革新[4],只要不是高風險的革新,但是“大量農民的革新行為具有孤注一擲的特征,這使得農民不得不為未知事物而拼搏一番的經濟背景同其常見的懷疑主義謹慎態度”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因此,農民要通過革新改善自己的境遇,就要承擔一定的經濟風險,而這種經濟風險只要不是很大,農民就可以堅持下去,不幸的是風險超過預期目標就必然中途放棄甚至破產。在安全第一原則的限制下,農民不會去冒險,只會選擇投資少而風險也小的革新,慢慢改善。
鑒于上述一系列農民自身的主觀和客觀原因,要設法改變農民的生活境遇,降低經濟風險,在保證安全第一原則的基礎上轉變農民的思維,達到投資少風險小的經濟目的,同樣需要政府這一強大支柱。從長遠利益考慮,解決本質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加強農民的專業知識教育,把新的技術、新的經營理念、新的作物品種、新的行業選擇等定期傳授給他們(當然初期是針對農民中的精英階層,因為他們有對新事物的優先和樂于接受能力),使農民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術(如防蟲、播種、育苗等技術)。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并減少風險,以增加利潤。當農民真正看到教育帶來的現實利益時,必然會全身心地投身于農業生產。如此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最主要的是農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保障,政府的作用也就真正的發揮出來了,其形象也相應的提高了。并且,通過接受教育,農民的個人素質也相應提高,并更能深刻體會到知識的作用,這就對教育在農村的普及起到催化作用,。如此良性循環,相信我國的農村、農民、農業問題就會穩步、良好的解決。
當然筆者的觀點有一定的空想成分,這一政策要真正實行是不容易的。由于廣大農民同胞知識水平非常有限,認為教育只是年輕一代的任務,他們多年的經驗積累是不需要進行教育的,而且可能對農業知識教育有排斥心理(不懂其中的摘要農民中的精英階層的支持,然后再將其經驗傳授給其他的農民。等農民看到了新技術的成果時,自然就投身于學習及實踐中去。
(三)整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斯科特在《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中引用了S?愛潑斯坦的一句話:“賤民階層之所以樂于接受這種給予這種固定報酬的制度,是因為即使遇到災年它也給予安全保障”。對農民而言,穩定的安全保障比市場經濟利潤等重要,而土地就是農民最穩定的保障。因此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對土地的優化分配和合理利用是關鍵。當然,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以家庭為主的小塊土地已不能適應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要求。在調查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小塊土地的效率低下問題。由于整塊的地被分成若干個小塊頭,尤其是在平原地區,本來大型的機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但是由于地形問題或是面積問題,導致大型先進的機器作業很難實施,只能進行小機器作業,效率相對底下,而且耗時耗力。再者其農產品(如小麥)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時,必然會因為量少且質不高而廉價出售,如此,農民的經濟收入就明顯降低,若遇上災年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很多農民覺得發展本業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農民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進入城市,搖身變為農民工,并成為現代城市一道新的風景線。他們的生活狀況、心理健康成為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可見土地對現代的中國農民而言已經不是最穩定的收入了(當然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要提高和改善農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農民的本業――土地出發,對其進行優化管理及合理利用。
那么怎樣施行此項任務呢?筆者認為應重新整合土地,即全部沒收農民的土地,并將土地轉讓給承包商,再由政府發給農民固定的生活補助(當然是要滿足農民的生存),這樣農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穩定的收入,可以像產業工人或公務人員一樣,每月有固定的工資。如此農民為了生活的更好,外出務工,就可得雙份的工資,社會上存在的看不起農民的思想也就慢慢的消失,農民的待遇提高了,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再回到土地上來,承包商可以利用大片土地進行大機器作業,不僅效率高,省時、省力,而且經過專業技術的指導(承包商有條件雇傭農業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就隨之提高。這種上下兼顧的政策才是解決三農問題之道。
綜上所述行政管理畢業論文,要真正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和政策轉變,在保證農民“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則之下,通過一定的援助機制及智力支持幫助農民脫貧治富,協助農村發展事業、推進農業進入現代化軌跡。
三、結語
詹姆斯????C?斯科特的《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這部力作對農民問題進行的深刻剖析對于我們解決“三農問題”有很大的啟示,無論是理論闡述還是個案分析,都本著客觀的原則,聚焦于農民的切實感受和切身利益,這種替弱者說話的個人主義情操實為可貴。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處理好農民問題是重中之重,而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就是要理解農民,滿足農民的心理需求,從農民的切實感受和切身利益出發,真正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而《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就是很好的理論與實踐教材,從中汲取營養,才是治“三農問題”之本。然該力作是以東南亞農民為例進行的考察研究,是否符合中國農民的實際尚存爭論,但筆者認為其理論(如生存倫理,安全第一原則)是完全可以解釋中國乃至亞洲所有農民的實際狀況的?;诖?,筆者在粗淺理解該作的基礎上,對我國的“三農問題”提出一點看法,意在對此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C?斯科:農民道義的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 ,譯林出版社,2004. 5
[2]馬遂: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03.3
[關鍵詞]鄉村;實際;核心;結合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教學能否適應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的一個重標志,就是看它能否切實提高學生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社會實際應用能力。
當前鄉村中學作文教學費勁大、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鄉村中學作文教學沒有結合鄉村實際。我國幅員遼闊,城市鄉村差別很大,教材內容、教學目的要求一樣,而教學的主要目標還是圍繞高考指揮棒轉,注重應試和升學。鄉村中學的作文教學要走出低谷,就必須踏踏實實,從實際出發為現實服務。
一、作文目標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目的決定一切。這一觀點同樣適用于作文教學,最能反映作文教學總體特征的就是作文教學目標。目標明確而恰當,教師才能選定合適的形式,決定訓練的方法,取得理想效果。但由于目標不夠具體,缺乏層次性,對作文的社會實用功能又有所忽視,加上實際教學往往以升學應試為目的,很少考慮學生畢業后具體工作與生活的需要,所以導致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低下,不能適應社會與生產的發展,尤其是當前生活的需要。
如今鄉村商品經濟發展很快,人們的社會交往由過去的封閉型、單一化,變為開放型和多元化,導致了社會交往手段和方式的更新和多樣化,這就給鄉村中學作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從“應試教材”的羊腸小道轉到為當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幫助農民致富的軌道上來,既要突出基本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也要重視具體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目標。
二、作文內容要與鄉村實際結合
鄉村中學語文內容必須與鄉村實際密切結合,要有“泥土味”“稻花香”,也要有“商品性”和“科技性”。
傳統的作文教學是以記敘文和議論文訓練為中心,強調思維能力的訓練。語文教師喜愛訓練記敘文和議論文,學生往往以這些來衡量自己的作文水平。至于生活中用的,學習研究中用的,工作中用的文體,不受重視。中學畢業了不會寫公文,不會寫商品說明,不會寫實驗報告等各種實用的東西,在畢業生中占的比例很多。
鄉村需要論什么、說什么、記什么之類的文章,但更需要的是實用文?,F代社會需要良好的應用寫作能力,尤其在鄉村,每個受過教育的人,身帶一支筆,主要寫的還是各種實用文。因此,鄉村中學作文教學應十分重視和大力加強實用文體的訓練。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它擺到重要的位置上,使學生有計劃、有層次地學習常見應用文的基本寫法,培訓實用寫作能力。
寫一般記敘、說明、議論的文章,依據教材中的寫作要求,也應力求與當地的農事、時令特點密切結合。如春季可以“春耕時節”“地膜育秧”“水牛精神”等為題,秋季可以“柑橘保鮮”“耕耘與收獲”等為題作文??蓪懙乃夭?,內容還是很豐富的。
為了給鄉村兩個文明建設提供優質服務,還可把“愛農”教育作為一項內容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勺寣W生作一些調查,看到鄉村欣欣向榮的現狀和美好的前景,認識家鄉變化的原因,或觀察某些自然現象、農作物生長情況,思考某些群眾關心的熱門話題等。作文后,既要認真講評作文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技巧,又要對作文的觀點、感情作出評價,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樹立建設農村、改造家鄉的責任感、榮譽感。同時,讓學生認識到作文是“實際的需要”,而不是單純為了考試。
三、作文訓練以實用為核心
鄉村中學作文教學,要從實際出發,要以實用為核心,遵循“低起點、小步子、多實踐、快反饋”的原則加強訓練。
應用文是人們交流思想、互通情況、協調行動所經常使用的一種工具。它在所有的文體中和人們的關系最直接,使用頻率最高。此外,各類文體的訓練也應以實用為中心,不搞花架子和假大空,更不能把學生引向吟風弄月、感物傷懷、無病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