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職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雖然我國已經在不斷加大教育體制改革的力度,但是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整體還沒有落實到位,課程設置的不科學之處仍然是存在的。如很多中職學校并沒有將創業教育課程作為獨立學科納入到日常教學體系中來,甚至進行創業教育的理念也是很淡漠。受傳統職業教育觀念制約,并未在思想上重視創業教育,而只把職業教育作為單純的就業教育來對待。從管理制度的角度看,開展創業教育需要富有彈性的工作制度環境來支撐,只有充分接觸社會,把握住市場需求動向,才能打好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基礎。而現在的中職院校大多是“關起門來辦學”,學生除了書本上的學習內容以外,很少接觸社會,這也就喪失了進行創業教育的土壤。中職院校的教師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地位,從內心缺乏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往往從事第二職業,這直接導致創業教育失去了“領頭羊”。
二、創業教育是中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創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深入改革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傳統的中等職業教育注重對初級、中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和熟練勞動力的培養和輸出。多以“從業教育”為出發點,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操作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創造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在創造思維上有所束縛。而創業教育轉變了傳統的教育思維,改革教育理念,優化教學制度,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的灌輸和培育,提升和鼓勵學生的創業自信心。中職學生創業意識的樹立,更容易使那些強烈渴望實現自身價的學生,領悟到這是一個通過努力有望達成的、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從而有了更明確的學習目的和更自主的學習動力,有利于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勇敢的競爭精神。進而有利于從全方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國家為社會輸出具有積極創造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所以改革教育理念,優化教育制度和培養模式,能有效改善當今的教育質量,對培養創造型人才有著深遠意義,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三、中職教育中開展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組建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
大多數的教師在創業教育方面還是較為模糊,或者干脆是盲點,基本沒有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因此,為了使創業教育能順利進行,組建創業教育的教師團隊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該團隊可以專門為創業教育搜集相關等資料,進行探討、分析、研究,并總結對教育工作有價值的知識。同時,該團隊還可以做一些詳細的市場調研,使創業教育從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積累,進而為創業教育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開設創業教育培訓班。
舉辦創業教育培訓班,不但可以驗證教師團隊在前期準備工作的勞動成果,還為今后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做好扎實的鋪墊。學生可以通過培訓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按照創業能力素質的要求對學生加以引導,積極培養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等。短期培訓,還可聘請企業專技人才或名企成功人士等授課,進行專題講座、專技培訓,又能增強創業教育可信度。
(三)完善創業教育課程。
1.增設創業教育課程,按教學任務、目標等有計劃、有目的對學生實施教學,將創業教育課程作為獨立學科納入到日常教學體系中。
2.以專業課為依托,讓創業教育的內容滲透在各專業學科的教學中,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滲透創業意識,讓學生在學專業理論、練習專業技能的同時,培育創業理念。
(四)組建學生創業社團。
學生社團能夠將志同道合的學生緊密的團結在一起,要充分利用學生社團來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創業能力。以創業社團為基本單位,組織成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搜集市場信息,集思廣益,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能力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發揮創業教育的根本意義。
(五)為學生搭建創業平臺。
校企聯合模式是中職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聯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基地,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是學最樂意接收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還可以搭建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鍛煉實踐能力的場所,通過模擬公司運作模式,熟練掌握公司運作流程,為日后創業打下夯實的基礎。
四、結語
1.基于課堂生態的多元課堂教學觀
傳統課堂教學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教育生態體系,學生的參與度低,興趣性差,感性經驗少,信息資源閉塞,知識建構平面、僵化。知識傳輸效率不高,能力建構效能差,無法適應職業教育學生的認知需求。
2.基于終身學習的全人發展教育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學習———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培養自主、自立、自覺的,健康的,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個體,是真正實現現代產業工人職業化培養的基石。
二、模式創建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1.高效課堂模式———模式設計的形式載體
高效課堂,旨在構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基于高效課堂的理念進行設計,充分考慮高效的各個影響因素,并以此作為指標體系評價該模式,以校驗該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這是該模式設計的形式載體。
2.建構主義理論———模式設計的理論基礎
個人認知結構的建構包括知識建構、能力建構和情感建構三個部分,這三個維度也準確地詮釋了教學活動發生的基本內容、目標和方式。因此,該模式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對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影響學習的因素、學習的內涵和學習的方法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以此為依據建構具體的教學環節和方法,形成一個合理、完全、發展的教學模式體系。這是該模式設計的理論基礎。
3.全人教育觀———模式設計的思想內核
就教育的對象、功能和形式而論,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就教育對象的認知水平、年齡結構和心智程度來看是一種養成教育,即學生社會人發展的基礎階段,其需要承擔促進學生心理建設和心理成熟的教育任務。另一方面,就教育形式的任務屬性、目標維度和培養指向來看是一種職業教育,即學生職業人發展的初級階段,其需要完成學生職業預備和能力培養的教學任務。因此,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具有雙向性內部取向分化的教育形式,其設計理念就不能從單方面考慮或限定,而是要從學生全人發展的角度進行評量。
三、適用學科
1.有前期課程作為基礎的學科
自主學習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儲備,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性的有效發揮,基礎性認知結構可以為學習過程提供更多的元認知策略和方法論指導。
2.實踐操作性較強的學科
1.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
理念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到學習中去,努力鉆研并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職業的理念是必須得深入學生心中。學生的就業觀,擇業觀,還有自身全面發展的理念都必須有深刻的意識。在中職的教育教學中,這是引導學生正確發展的基礎。
2.素質教育的理念
在當前的職業教育發展形勢下,能力本位理念的職業教育理念意境占據了中職教育的統治地位。在國家產業需求和大多數學生都厭學而希望掌握一種謀生手段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理念必須要有根本的改變。要想培養出適合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素質教育必不可少。
二.人才培養的系統設計
1.內容方式體系方面的設計
內容方式體系主要由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幾部分組成。職業教育是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因此,專業設置應是以市場需求為主。中職學校在設置專業時,應對市場需求做好調查,并對市場的前景做好相應的估計。開設對口的并且有發展前景的專業。比如說,據本人所知道的一些中職院校,它們目前開設的有財會.計算機.機械和化工四大類十幾個專業,但真正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的專業并不多,從我們所了解的就業情況就可以看到這個問題。在目前模具類人才需求旺盛的情況下,有很多中職院校沒有開設這個專業,真是美中不足。
2.教學設計的基本情況
設計教學過程的原則與流程框架,是對教學的空間結構和時間序列的系統概括。我們原有的教學模式是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為順序安排的“三段式教學”。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出現了很多適應職業教育特點的教育模式:“教.學.練”合一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學校教學—企業實習—學校教學為序列的“三明治”教學模式;將時間.地點.理論.實踐相統一的單元教學等。這些教學模式都是值得我們欣賞和借鑒的。課程設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在專業設置好后課程設計就要圍繞著專業培養的目標和質量規格來開設。因此學校要不拘一格選人才,要發揮那些有能力.有干勁的骨干教師發揮其作用,本著“基礎課必須夠用,專業課針對性.實用性要強”的原則.形成“寬基礎.活模塊.多實踐.重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開發適合學校具體情況教學模式。
3.人才培養的方式的設計
培養方式是指培養目標實現的具體方式。比如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的方式培養人才;職業教育主要通過教.學.練習三位一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再好的職業教育培養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在國家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持和考慮人才使用的成本,企業一般不太愿意參與其中。,如何克服和解決這種問題,是我們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在我看來,學校方面的努力和學生的積極學習,再加上國家給予的很多很好的政策,是改善這一問題的有力基礎。
三.教學模式設計中存在的弊端
在中職教育教學中,有的學校只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提升學校的名譽,不注重培養和關心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很多中職學生存在著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中職學生的存在較為明顯的自卑情緒,而且是一種在極端自尊掩蓋下的自卑,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自尊心又很強。很多人都是這樣看待中職學生:一個學生只要成績好就能掩蓋他其他的所有缺點。相反,如果成績不好,就成了人們眼中的各方面都不好的壞孩子。所以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的尤為明顯。中職的教育對這方面所關注的程度不夠深,因此導致了這么多問題的出現,我們身邊的家長,身邊的朋友也應當正視中職的學生,給她們一個更好的成長和發揮的空間。對此,我認為這些中等職業學校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和輔導。現在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是選修課,應該將其作為必修課來設置。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針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因為心理行為問題主要靠自我調適來改善,個別情況才需要心理治療和心理輔導。目前已經有很多省市把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中職學校也應如翠。其次,學校要營造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具體包括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體系。幫助中職學生鼓足信心,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心態和學習心態,是當前學校迫切應該解決的題。
四.小結
只有教學理念正確,教學行動才有方向。“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是當今職業教育的最新理念。它回歸了學習的原點,學習從“做”開始,而不是從“坐”開始,它回歸了學習的本意。學習主要是打造學習力,只有在“做中學”才能真正培養學習動力、能力和毅力;它回歸了教學的本質。讓學生在“做”中動手、動腦、動心,教師充當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和輔導者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它回歸了學生本身。“學生”一詞中的“生”往往被忽略,“做中學”更充分地詮釋了“生存”、“生活”、“生命”的真正含義;它回歸了學校教育的本質。“做中教”說明教師要在“做”中成長,因此,教師應定期到企業實踐,然后把最新、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帶回課堂,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正確的教育理念是上好一堂課的基本前提。
二、充分的課前準備
(一)知識儲備
教師應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首先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儲備知識的最佳途徑;其次職教老師應多參加企業實踐,讓教學更貼近實際;再次教師應加強自身文化修養,練好內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而人格魅力的落腳點是文化。正所謂一個連“跑題”都不會的教師拿什么吸引學生的眼球。
(二)認真備課
1.備教學內容
從全局角度熟練掌握教材大綱的內容,同時大量查閱與之相關的書籍和資料,保證所授知識是最新的、最實用的。同時將這些知識重新組合,突出重點、難點,建立起更易為學生接受的知識架構,并且注意由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有明顯的過渡。
2.備教學對象
對所授的每一學生的學習情況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所授知識難易適中,更具針對性,與學生溝通才沒有障礙。否則,準備得再充分,也會變成“一言堂”、“獨角戲”,導致教學本質缺失。
3.備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圖形導示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啟發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等。尤其要注意,不要為使用教學方法而機械照搬,那樣往往會適得其反。為此,要制訂周密的教學方法設計方案。只有這樣,各種教學方法才能真正融入教學過程中,沒有生搬硬套的痕跡。
4.備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針對每一類知識使用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指導其活學活用。如關系圖法、主線貫穿法、聯想法、對比法、實際操作法,等等。
5.備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所要實現的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認知目標主要從理解掌握、熟練掌握、一般了解三個層次制定;能力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作品表達能力。為此,要在相關教學環節進行必要設計;情感目標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針對職業教育的教學對象,德育教育應當放在首位。
6.備教學工具
板書設計要簡明扼要、布局合理,一定要保證其完整性。對于多媒體教學設備要能熟練運用,認真制作課件,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二者一定要結合使用,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完整的教學環節
(一)對上一節課的知識點做一個簡要回顧(5分鐘)
(二)檢查學生以前學過的課程知識(5分鐘)
(三)對新知識的講述(15分鐘)
1.重視對概念的講解。概念是認識新知識點的起點,解決“是什么”的問題,對其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講解。對基礎概念要重點講解;對具體概念,要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基礎概念和相關的知識點自己總結歸納,并且概念之間要通過相關知識點織成網狀結構,明確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由一個概念過渡到另一個概念要自然,要做到這一點是很考驗功力的。
2.重視對重點、難點的講解。講解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語速、語調等要素,用抑揚頓挫的聲音引起學生注意,結合一定教學方法進行反復講解,再設計相關案例進行訓練,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
3.完整的板書設計。即使使用多媒體課件,也要有板書設計。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記筆記,又保證知識架構的完整性。
4.強調做筆記的重要性。讓學生養成課上只記主要知識點,課下再整理筆記的好習慣。還要注意知識點不要跨節講解,這是很不科學的。5.溝通環節的設計。溝通是一種能力,要掌握原理,更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溝通過程中多使用“我向信息”。即多使用“我感到”、“我覺得”這樣的詞匯與學生溝通,把真實的自己呈現給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條件。
(四)隨堂練習(15分鐘)
讓學生及時鞏固相關知識,真正做到“做中學”、“做中教”,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對本節知識點的回顧及布置作業(5分鐘)
對本節知識點的回顧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認知程度。適量科學的課后作業能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熟練程度。還能及時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四、課后反思
對授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加以總結,找出解決辦法。對一些經驗要及時歸納,以便在以后授課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只有經常反思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五、結語
所謂“小課題研究”,筆者認為,就是以學術思維和科研意識來審視和理性解決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出現的問題的行動研究。也是教師根植于教育教學實踐對自身的工作進行自我觀察、內省、反思、探究與行為跟進的一種研究方式,具有“真”、“實”、“小”的特點[1]。“小課題”研究當前正逐漸走入一線教師的教育生活,成為一種深受一線教師喜歡的典型小問題研究。但是,我們教師也勿以它“小”而走入研究誤區。
一、“小課題研究”就是“教育總結”嗎
“教育總結”,即是教師立足于最真實、最普通的教育環境、教學狀態、管理困惑,對“常態教學下的關鍵問題的思考”。但“教育總結”,重在對“做了什么”內容的呈現和就事論事的反思,大多感性有余而顯理性不足。而“小課題”研究首先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想清楚——寫出來”的,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思考、螺旋上升的過程。“做出來”就是腳踏實地地研究教學存在的問題;“想清楚”,就是對存在的問題思維加工的過程;“寫出來”就是把問題理性地想清楚后寫出,作為自己實踐與思考的結晶。換言之,“小課題”研究最重要的既不是呈現方案也不是總結,而是通過“確定的小課題研究的題目——設計出小課題研究的方案——反思小課題研究的進程——調控小課題研究的進程——收集小課題研究的效果——物化小課題研究的成果”的具體活動進程實現研究目的。這是從課堂教學出發,從教師的困惑點出發,從教學的關鍵點出發,從教育管理問題出發,對有價值的實踐經驗和存在的教育問題進行理性地判斷,“對策即成果,收獲即效果”是對“小課題研究”成效的樸實寫照[2]。筆者的“小課題”《對當前教師專業發展中“懵懂現象”的透視》[3]研究便是對教師“二次成長”中瓶頸與突破的“為什么”和“如何做”等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規律闡釋。“小課題”《關于中職校教師教科研論文寫作的問題分析與建議》[4]研究是筆者對某地市中職校近70篇參評論文寫作問題作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有規律結論。它們都是筆者將教(育)學工作過程到研究過程的一種轉換,是把自己的實踐對象變為研究對象的一種認知,是對教育理論、教學實踐和自身知識積累“三素”的有效融合。
二、“小課題研究”就是“教育隨筆”嗎
“教育隨筆”,即對教育事件及時感悟的記錄。重在記成功的教學方法、記教學中的失誤、記教學中的遺漏、記教學中的感悟,思教育管理中不足,大多表現為零散的“豆腐塊”。而“小課題”研究則是對這“豆腐塊”式教育隨筆的系統元認知,是教師對教育現象的追問,并不僅僅停留于教育日記撰寫、教育敘事敘述、教育案例的提煉、教育反思的記錄。“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經驗即成果”。筆者的“小課題”《當前教師教育“自”缺失問題的診斷與對策》[5]研究是關于對“教學主張”缺失對有關教師“自”問題產生影響的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小課題”《中職校“四類”課程問題與有效對策——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例》[6]是關于當前中職校專業教學,主要包括日常的專業教學(專業技能課程教學);課外技能興趣小組輔導教學;國家、省、市技能大賽集訓教學;單招高考專業教學(高職升學教學)四種課程教學方式呈現“四張皮”(各自為政,缺乏系統性、統籌性、融合性)問題的求解與論證結果。它們的研究流程都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課題(問題即是課題,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設計(制定研究方案,實踐中運用擬定方法)———研究過程(具體組織實施,問題得到解決)———研究結果(總結研究成果)”。這是對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有關事件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我評價、自主提升、自動追求教育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持續過程。
三、“小課題研究”就是“教育故事”嗎
“教育故事”,即教育案例當中的一種類型。它是教育活動中的“當事人”、“實踐者”——教師以故事的方式來敘述那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短文。這種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了教師對教育的解釋和理解,它既不直接定義教育內涵(是什么),也不直接規定教育的應然(做什么),只是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么或應該怎么做。“教育故事”是“小課題”研究成果的一種呈現方式,但是“小課題”研究不僅僅是對教育敘事、案例的表述,更是注重針對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問題或話題進行持久關注和不斷反思追問,并有效改進實踐的研究性教育行為,其成果有完整的表述方式。一種是教育敘事研究,主要包括題目(簡潔點題);引子(研究起因);背景(研究背景);事件(經過或調查的結果)[7]。筆者的“小課題”《我研故我樂——我的教科研之道》[8]研究便是對“教師教科研的成長之路”的困惑、路徑、對策的一種系統的教育敘事研究。一種是陳述方式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題目,研究目的,研究對象(樣本選取),研究過程(簡述),研究結果的分析,結果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應用的情況介紹等內容。筆者的“小課題”《中職校教學質量提升存在的問題分析與政策建議——基于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工作調研》[9]研究便是參加省教育廳關于“職業教育質量提升”有關課題組調研內容完整的陳述表達。
四、“小課題研究”就是“教育論文”嗎
“教育論文”,即教師綜合運用綜合理論知識將平時教育教學中的一些經驗或研究進行了總結、分析和討論,沒有固定的結構格式,呈現的寫作形式也不盡相同。“小課題”研究成果呈現方式的表達也是多種多樣的,小到教學案例、課堂實錄、教育故事、田野筆記,大到研究報告、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可以表現為抽象文字(如教育論文),也可以表現為具體的教具、學具,還可以通過真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來表現課例、案例等。但關鍵的是,“小課題”研究還遵循自己的邏輯推理與研究規范。這是一個“研究——實踐——調整——完善——實施”的過程。筆者的“小課題”《關于中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調查報告——以Y市為例》[10]研究,是對中職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的一個“調研分析——辨明道理——梳理經驗——歸納知識——最后得出成果”的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法,它是一種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螺旋提升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從教學小事、教育小現象、管理小問題入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反駁假設,產生新的問題,并不斷修正已有的論題解釋,形成新的見解,并使得研究的問題對象發生預期的變化,與此同時,研究者本身也實現了自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永和.將“個人課題”進行到底.江蘇教育研究,2010(33).
[2] 堯逢品.微型科研課題價值及實現.教育科學論壇,2012(5).
[3] 周如俊.對當前教師專業發展中“懵懂現象”的透視.教育科學論壇,2011(5).
[4] 周如俊.關于中職校教師教科研論文寫作的問題分析與建議.中等職業教育,2012(7).
[5] 周如俊.當前教師教育“自”缺失問題的診斷與對策.教學與管理,2010(16)
[6] 周如俊.中職校“四類”課程問題與有效對策——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例.江蘇教育·職業教育,2012(103).
[7] 劉桂輝.教師如何做敘事研究.中國教師,2006(8).
[8] 周如俊.我研故我樂——我的科研之道.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
關鍵詞:中職學校;類型化發展;融入型中職教育;輸出型中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0-0057-03
盡管國家要求高中階段教育的中職學校和普通學校在規模上要大體相當,但是由于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一類教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發展基礎不同,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也不同,中職教育的發展也呈現出了不同的形式。這里根據中職學校畢業生的流向、中職學校專業與當地經濟發展的融合度等將中職學校劃分為融入型和輸出型兩種類型。前者一般以經濟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為主,后者通常以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為多。
從全國范圍來講,東部及南部沿海地區,由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對人才的需求量大,很容易形成對職業技術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職學校容易形成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度較高的融合型職業教育。在西部、內陸以及偏遠地區,由于歷史和地理條件限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才培養以輸送到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為主,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主的中職學校一般容易形成輸出型職業教育。
這兩種類型在廣東都比較典型的存在,這是因為廣東的經濟發展在全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既有市場經濟十分發達的珠三角,也有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較為落后的粵東西北等山區地方,這種二元經濟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中職學校教育類型。本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這兩種中職學校教育的特點及各自的發展策略。
一、融入型中職教育及其發展策略
(一)融入型中職教育分析
在珠三角,融入型中職教育比較常見。最典型的莫過于佛山市順德地區的中職學校教育了,該地區的13所中職學校從生源、畢業生流向、專業開設、師資結構、行業企業支持等方面都表明,中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去了。高中階段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數量基本相當,甚至職業教育學校發展的態勢和在社會上的受歡迎程度似乎要好過單單以升學為主導的普通高中。以順德區為例,該區共有10個鎮,擁有13所中職學校,而且每一所的中職學校的在校生都在2000多人,生源質量好,社會對中職學校教育的認同度高。而且每所中職學校所辦專業基本與所處鎮區的支柱經濟有較為密切的聯系。鎮政府對學校的支持也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形成了一種互相促進的互惠關系。比如,以牛仔服生產加工為主的均安鎮的中職學校,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需要,開辦了服裝專業;以家具生產加工著名的樂從鎮、龍江鎮的中職學校開設了家居設計與制造專業,為當地的近4000家家具生產制造、銷售類企業培養了大量實用型技術人才,中職學校的校長與行業企業接觸較為密切,專業老師也能為相關行業企業提供一定的技術服務,這些都促進了職業教育與當地社會經濟各界之間的良性循環,中職學校的辦學也相應的受到當地政府、工商聯、企業事業單位的支持。
像佛山市順德區的這種融入型的中職教育在珠三角地區較為普遍,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也是緊密結合所處沙溪鎮支柱經濟――休閑服裝基地的特點,重點打造了服裝專業,不僅為鎮區提供了所需人才,也很好地促進了該校服裝專業的發展。東莞市的中職學校經過體制改革,以專業為主,重新組建了當地的中職學校。新組建的中職學校的主要專業都與當地鎮區的支柱產業有著直接的相關,一方面很好地提高了當地勞動力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必將與所在鎮區未來支柱經濟的發展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系。
社會、行業企業、家長和學生對中職學校教育的認同度高,家長和學生愿意選擇附近的中職學校學習。佛山市在中考招生階段的春秋兩季招生的改革也得到社會支持,每年順德、南海等佛山地區的中職學校的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分別占到一半比例。春季招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使得教師們的工作量常年都比較平均,專業課教學實習實踐能夠小班化教學。春秋兩季招生不僅減輕了中職學校專業課教育教學壓力,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而且也極大地緩解了當地企業春季招工難的問題。春期畢業生由于競爭者少,專業自信心增強,就業質量比較高。
融入型中職教育由于地處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專業技術人才相對來說比較集中,中職學校也容易從社會和行業企業中引入“雙師型”師資,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更容易與市場需要緊密結合。學生在當地行業企業就業,也是中職學校未來開展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合作的支持點之一,有利于當地中職教育與社會、行業企業之間形成良性的教育與發展氛圍。
中職學校類型化發展策略探析
(二)從充分融入到支持和引領發展的發展策略
1.堅持開拓進取,積極融入社會經濟發展之中
中職學校大多是從過去的中專學校或者高級職業中學發展而來的,這些學校,除少數行業主管的中專學校之外,大多數由教育部門主管,開設專業和課程與社會需要有一定的距離,在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融入型中職學校教育大多思想比較開放,積極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更多開拓性,由于融入型中職教育更多是從實際出發的一種開拓性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他們的專業開設和調整要從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出發,而且在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過程中,積極開設新專業,引進具有行業企業工作背景的師資力量等,
2.秉持開放精神,不斷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經驗
發達地區的中職教育由于起步較早,在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他們也更多和國際、國內職業教育較為發達的港澳臺地區有著較多的聯系與交流。他們在多次的考察與學習之后,發現職業教育還是要結合學校所在區域的發展需要,職業教育不能走象牙塔路線,職業教育必須開門辦學,職業教育必須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積極的滿足和適應社會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條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
二、輸出型中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一)輸出型中職教育現狀分析
輸出型中職學校教育在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比較常見。粵東西北地區職業教育處于勞動力培養和輸出型的培養方式,由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和基礎所限,當地勞動力市場能夠吸納的新增勞動力有限,中職教育屬于輸出型教育。粵西的茂名市為例,中職學校數量少于普通高中,中職學校規模都小于普通高中。2014年該市高中階段學校共有114所,其中普通高中70 所,中職學校44所;普通高中在校生為22.1萬人,中職全日制本市戶籍在校生為8.5萬人。學校數量上的普職比為61∶39,在校生數量的普職比為72∶28。落后地區的家長和學生都愿意選擇都發達地區就讀,2014年茂名市有5.9萬學生到珠三角中職學校就讀。隨著農業技術進步和機械化發展,現代農業對人口的需求越來越少,加之我國城鎮化進程,新生代農民子女都向往著城市生活,進城讀書或者到城市工作是他們的當然選擇,因此,農村地區的很多中職學校都屬于輸出型職業教育。
以地處粵北的連州市為例,該市有兩所中職學校,一所是連州衛生學校,一所是連州職業技術學校,兩所學校辦學呈現的是“水火兩重天”的景象。連州衛生學校有在校生5000多人,招生、就業兩頭旺,社會認同度高,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鄰近縣區的學生前來就讀;學校教師滿負荷工作,教學和實習指導任務繁重;校舍使用率高,教學、實習實訓場地緊張。畢業生主要輸送到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實習、就業,在某種程度上很好地實現了落后地區人才專業化輸送的目標,由于專業定位準確,培養職業目標明確,畢業生的就業需求量大,也很好地滿足了山區家長送孩子進城就業的家庭愿望,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較高,口碑好,進而形成了辦學的良性循環,學校辦的紅紅火火。而與之處于同一縣市的連州職業技術學校顯得舉步維艱,招生困難,家長和學生認同度低,全日制在校生不足300人,最大的專業是學前教育專業,有120多人。學校需要依靠學校合并的教師進修學校和電視大學兩個成人教育的牌子開展的成人培訓來維持。在實行了中職學校免學費政策之后,家長和學生都愿意選擇都辦學條件更好、師資力量強、就業前景更好的珠三角地區的中職學校就讀,加之計劃生育政策多年實施帶來的適齡人口減少,使得特色不明顯的中職學校招生困難,發展困難,生產困難。
(二)從維持發展到培育特色的發展策略
1.建設好社會認同度高的專業,維持學校發展態勢
從專業設置上,建議開設專業要選擇傳統職業認同度高的專業,例如幼兒教師、護士等職業的專業教育。從連州兩所中職學校的辦學現象分析,中職教育中專業設置要具有明確的職業性,衛生學校以培養護士等醫學護理方面的實用性人才為主,職業學校中最大的學前教育專業是以培養幼兒教師為主的專業,這些職業定位比較準確的專業在落后山區比較受到社會認同,也容易就業。而那些計算機專業、平面設計專業、數控加工技術專業等家長了解不多、職業定位不清晰的專業容易給家長和學生造成一種忽悠人的感覺,進而導致學生專業選擇中的排斥現象。
2.從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出發,培育特色專業
當下以輸出為主的中職學校也要注意培養
自己的特色專業,尤其是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專業,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通過為當地企業行業、事業、政府部門提供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獲得當地社會的逐漸認同。建議從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出發,開設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比較典型的是梅州豐順縣中職學校,2014年該校有全日制在校生不足800人,由于該縣的教師進修學校并入,結合師資實際和社會需要,開設的學前教育專業也是該校最大的專業,為該校的發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與此同時,由于該縣有關政府部門關注職業教育,開展了職業教育方面的調查研究,結合該縣電聲產業(喇叭制造)發展的實際需要,決定開設電聲專業,最初是從該校原有的電子信息專業中培育發展了電聲專業,逐漸帶起成熟后獨立設置新的電聲專業,由于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行業企業的參與支持,該專業從一誕生起,就具有與行業企業有著緊密的聯系,也奠定了其為當地支柱經濟培育所需實用性專業人才的目的。
3.與政府和事業單位合作,加大社會培訓力度
立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加大對當地社會人員的職業培訓。內部省份以及邊遠地區的產業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需求還不是很大的時候,當地的中職學校可以更多地和政府以及當地的事業單位加大合作力度,只有有人口聚居的地區,就會產生社會服務的需要。中職學校可以為當地政府公務人員、農業轉移人口、鄉鎮社區服務與醫療服務等人員提供在職培訓服務,一方面提高職業學校在當地影響力,同時也為未來的區域合作打下基礎。
總之,兩種不同類型的中職學校教育的產生有其必然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教育工作者必須從不同中職學校所處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發展策略,度過教育發展的困難期,為區域經濟未來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持。
教育教學論文2600字(一):中職舞蹈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探究論文
【摘要】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向觀眾傳達情感,分享內心想法的重要藝術形式。觀眾通過舞者的動作神態感受到了舞者的情感態度,這樣的舞蹈才是具有內涵和靈魂的舞蹈。因此,本文積極響應中職舞蹈教學號召,致力于構建具有情感深度和溫度的中職舞蹈教學策略。
【關鍵詞】中職舞蹈;情感教學;方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07
舞蹈教學是中職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中職學校舞蹈生眾多,但是真正能夠通過肢體動作抒發個人情感、升華舞蹈感情的學生卻并不多。很多學生對舞蹈的認識過于淺顯和單一,認為只要動作做到位就達到了標準,因此忽視了舞蹈最本質的核心情感要求。基于此,中職舞蹈教師必須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指導學生通過肢體動作傳達情感,并借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具體探究過程如下。
一、中職舞蹈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學生抒感的需要
一方面,抒發內心情感、分享個人感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訴求和欲望,而有效的情感抒發途徑和媒介就顯得至關重要。中職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較為規律單調,缺少多樣化的手段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內心的壓抑,不良情緒的累積,給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中職學生在學業上經歷過失敗,遭受過挫折,所以往往比其他普通高中的學生情感體驗更為豐富,負面情緒的累積也較為嚴重,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也遠超他人,因此,中職學生群體中焦慮、不安、自卑和緊張情緒較為常見。而教師以舞蹈教學為媒介,結合對情感的探討,對內心的剖析,對意志的強化等教學任務,則能夠給廣大中職學生創造抒發個人情感,釋放不良情緒壓力的有效途徑,富有情感的舞蹈教學課堂能夠安撫學生的情緒,并通過一系列的情感教育將學生帶入到多彩的舞蹈世界中,用舞蹈滋養精神,從而獲得內心的釋放,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打造課堂文化的需要
中職教育不僅僅重視職業技能教育,對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同樣有著較高的要求,并致力于培養學生綜合的素質和審美情趣。而在打造校園文化氛圍這一過程中,舞蹈教學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沒。但是,僅僅只是舞蹈本身的教學也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很多教師忽視舞蹈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使得學生將舞蹈學習當作強制性的任務,學過就算過,而無法將舞蹈學習真正轉變為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的重要環節。因此,中職舞蹈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透過舞蹈的外在形式,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與心靈對話,讓舞蹈學習的精神滿足超出身體的疼痛和疲憊。這樣,學生才會發自內心地認可舞蹈學習,并積極在課外進行舞蹈練習與表演,打造多元校園文化。
二、中職舞蹈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正確認識情感化教學,構建素質教育課堂
中職舞蹈教學中情感教育工作落實的第一步必須要先從教師做起,先從優化教師教學理念做起,正確認識和接受情感化教學,打造具有情感深度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師要以培養學生“成人”為目標,帶領學生在審美、道德、精神、意志等多個方面獲得成長與進步,不僅改善學生的形體,提高學生的動作標準程度,還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的品質,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打造現代教育所追求的素質化教學課堂。
(二)善用經典舞蹈作品輔助教學,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感知力
學生對舞蹈情感的發掘,對舞蹈情感的抒發不足,很多時候是由于學生積淀不夠造成的,學生缺少對舞蹈情感的豐富認識,自然也就無法形成自己對舞蹈情感的個性化理解。因此,廣大中職舞蹈教師在舞蹈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時候要積極彌補學生這一缺陷,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和素材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并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舞蹈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從而為學生舞蹈情感的豐富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應當根據舞蹈教學的實際需要,提前借助多媒體和互聯網為學生收集相關的經典舞蹈作品,并重點關注舞蹈作品中對情感的抒發和展現,由簡入難,逐步帶領學生認識多樣化的舞蹈情感。比如在表現人與自然相處時的態度與情感時,教師可以選擇楊麗萍的孔雀舞為展示素材,并配合專業人員對舞蹈表演的點評和對舞蹈情感的評價進行展示性教學,幫助學生不斷豐富自己對舞蹈藝術的情感理解,從而逐漸形成獨特的舞蹈情感感知、抒發和表達方式。
(三)保持情感體悟,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光,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
人們對于情感的體悟往往不是憑空產生的,更多的時候需要建立在個人經歷、生活閱歷、具體事物等基礎上,通過判斷其中的美與丑,對與錯,善與惡而逐漸構建豐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的時候,也必須要以舞蹈本身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對人,對物,對生命進行感悟,對日常生活,對個人經歷進行反思,發現細微之處的藝術之美和舞蹈之美,繼而收獲豐富的情感。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成長經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或者一次經歷,從中發掘情感并將其編為一支舞蹈,通過藝術化的手段分享細微的情感,展示自己對美的感悟和認識,讓舞蹈真正與情感相連,從而有效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
(四)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將情感教育與表演實踐結合
藝術來自生活,情感源于實踐是不變的真理,對中職舞蹈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同樣有指導意義。教師積極為學生創造舞蹈表演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走上真正的舞臺,面對真實的觀眾進行表演,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收獲對舞蹈情感的不同認識,并不斷豐富學生個人的內心情感,提高學生舞蹈情感的抒發表達能力。如為了加深學生對不同舞蹈情感的理解和認識,教師應當安排學生到不同的環境中進行舞蹈表演,近距離感受人、自然、社會情感與舞蹈相聯系的切入點,即從中獲取豐富的情感,展現學生自身較好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總而言之,正是因為有了舞者傾注的心血和情感,有了舞者對舞蹈動作背后內涵和情感的挖掘才使得舞蹈擁有了靈魂,舞蹈表演擁有了感染力和影響力。舞蹈教學不僅僅是肢體動作的教學,更是對美的分享和熏陶,對情感的浸潤和共鳴,因此,教師必須要構建具有情感深度的舞蹈教學策略,不僅要培養學生用舞蹈動作抒感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挖掘舞蹈背后深層情感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感知力。
教育教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藝術素質教育與舞蹈教學的思考論文
摘要:藝術素質是學生綜合修養重要方面,舞蹈作為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素質教育融入舞蹈教學,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在當前的舞蹈教學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立足于素質教育的背景,分析了傳統舞蹈教育的弊端,指出了當前舞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教師要有掌控教學的專業度、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延續性、與多學科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思維上的創新性。
關鍵詞:藝術素質教育;舞蹈教學;創新;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2-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5
舞蹈是一種通過身體來完成各種優雅的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形式。舞蹈教學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創造性的、啟發式的舞蹈教學應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其教學目標、教學形式以及教學過程上應逐步規范化和系統化,這就需要我們舞蹈教師不斷地摸索和研究,善于積累和總結,站在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方式與學生展開教學對話,加強學生的舞蹈實踐能力,落實素質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要求。
一、傳統的舞蹈教學
舞蹈課程目前一般是納入高中音樂課程,是音樂課程的一部分。從教學形式來看,主要分為這幾部分,首先是教師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其次是教師對舞蹈動作、基本的動作進行演示,然后是學生實踐練習,最后教師來考核學生學習的效果這樣一個過程。
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因為這樣的課程是非升學考試的內容,所以學生的課時較少,一般是一周一節,所以學習的內容不多。因為需要學習理論,所以在練習方面課上的時間是比較緊張的,需要學生進行課下的練習,但實際上學生課下練習的不多。從學生參與度來看,女生更喜歡一些,在動作練習方面也更加放松,而男生因為興趣度不夠,所以在理論學習中就往往不太積極,導致動作僵硬。到學期末考查一般是以學生舞蹈動作展示為主要考試形式,基本上沒有統一的考試標準,所以學生也比較容易通過,這往往也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視程度不夠。總體上來看,學生還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升學考試的學科上,極少數藝術特長生因為升學專業考試的需要,專注程度要更高一些。
二、當前舞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缺乏變化。誠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新的高考制度的實施,新的評價機制正在推進,特別是國家提倡要重視藝術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從現實來看,可能是長久舞蹈教學課程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缺乏變化,方法比較單一,缺乏變化,一般還是在堅持原有的教師講理論、示范動作,學生進行反復的練習這樣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下,基本上是教師在主宰著課堂,學生被動參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溝通少;學生興趣度往往不高,學習積極性不足,這樣的現實不僅僅影響了課堂教學氛圍,而且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進而影響了教學質量。這與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也是背離的,不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要求。
2.對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度不夠。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是主體,各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也就是適應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其終身成長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就是一個重要內容,而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流程,重視學生的體驗式學習,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學科課堂教學中來。而就舞蹈課來看,學生確實是也在參與,但是這種參與并不是發自學生內心,是被動的。同時,在舞蹈課上,有些教師的要求過于嚴格,給學生自己創造或者發揮的空間不大,缺乏對學生的鼓勵,課堂氛圍也影響了學生在課上的發揮。這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性會受影響,學習的動力也會不足。
3.考試與評價機制有待完善。考試與評價是舞蹈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考試和評價能夠直觀地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措施。然而,當前的舞蹈學科的考試和評價機制有待完善,考試形式單一,缺乏創造力,對于學生素質的呈現不夠。評價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更多,并沒有把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納入其中,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對于學生的影響就會下降。同時,考試與評價更多側重于結果,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關注不夠,對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評價也不足,存在一刀切的問題。
三、藝術素質教育對舞蹈教學的啟示
1.掌控教學的專業度。教師能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專業水平是素質教育舞蹈教學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把握一個“度”,既要塑造一個容易和學生溝通的、讓學生認同的師者形象,又要展示出自己作為舞蹈教師的專業水準和控場能力使學生信服。在教學中不能走極端,如果教師為了和學生“打成一片”而刻意隱藏自己的專業能力,在教學中設置過多的游戲和有意思的活動,或者盡可能做一些學生容易模仿的動作,雖然能使學生顧忌較少地進行嘗試肢體活動,但是也會產生負面效應,不僅使學生對于教師的專業性產生懷疑,也不易于促進學生動作質量的進步。另一方面,如果教師為了收獲學生的認同而一味地向學生示范“高、精、尖”動作,雖然能打消學生對教師業務水平的疑慮,但是容易使學生心存抵觸,產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讓學生感到“我永遠也達不到那種水平”,從而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去摸索和嘗試,既要及時樹立起權威和專業的典范,引領學生沉浸于舞蹈,也要與學生形成平等的會話狀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考,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的律動。
2.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延續性。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不能止步于課堂中,教師要有足夠的魅力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至課堂外,以促進學生學習的延續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校的教育環境中,特別是藝術課,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興趣,很難投入地去學,更不用說進行課外的拓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該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在課堂中要善于捕捉學生和發現學生的興趣,善于創設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和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盎然的興致中迅速自然地進入舞蹈的情感世界。另外,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課外拓展,給學生展示的平臺,使學生在課堂中積累的方法和小成果得到展示,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種成功的體驗能使學生感受到舞蹈帶給他的快樂,從而發展成一種巨大的潛在的力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學習中。學生只有對舞蹈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詮釋舞蹈的寓意,使舞蹈具有生命和靈氣。
3.與多學科的融會貫通。《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拓寬音樂的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各學科的課程資源共享能為舞蹈教學帶來豐富的源頭活水,藝術素質教育下的舞蹈教學的課例設計和具體教學可以借助舞蹈的形式與多學科進行對話交流,通過交叉吸收和跨領域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點,不僅豐富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收獲了除舞蹈以外的其他領域的知識,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感受舞蹈藝術。但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必須科學、合理,不能過于牽強,其內容必須圍繞舞蹈以及相關內容展開,融合過程要以“舞蹈”為載體,不能喧賓奪主,偏離舞蹈藝術的主旨。這種融合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多樣化的表現,舞蹈與多學科的碰撞,有利于豐富舞蹈課程內容,從而發現創新點,提升協調各學科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4.提高學生思維上的創新性。“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任何學習都離不開創新,舞蹈也是。學生在練習舞蹈的過程中,不僅訓練外在形象,也是對事物的認知和創造力形成的過程,藝術素質教育下舞蹈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例如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播放精彩的舞蹈視頻,讓學生對于美的東西融會貫通,使之從中獲得靈感,從而促進知識、技能和創造力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可以采取“以賽代訓”等方式,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舞蹈比賽,鼓勵學生自己創編舞蹈,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舞臺感覺,提高自我表現力,還能提高學生對舞蹈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其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現自己的舞臺,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嘗試,加強藝術實踐。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要善于創設民主和諧、有利于創新的學習氛圍,學生不能一味地模仿教師的舞蹈動作,應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只有自己學會創新,才能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創造出更多表現自己思想和個性特點的舞蹈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