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森林保護論文

森林保護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5: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森林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森林保護論文

篇(1)

(一)明確責任,切實加強對森林防火工作的領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當進一步加強落實森林防火的負責制,以國務院所頒布實施的《森林防火條例》為基礎,參照《森林防火應急預案》,結合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森林防火預案》,實施責任狀的層層簽訂,細化責任,分解任務,貫徹落實一級對一級負責、一級抓一級原則,將森林防火的責任真正落實。森林防火工作跟森林資源的保護聯系密切,不僅僅對生態建設以及社會秩序的穩定具備一定的影響,還關系著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自然保護區的各個部門務必同心協力,扎實抓好森林資源的防火工作。

(二)加強宣傳,號召全民重視森林防火

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宣傳工具加強宣傳森林防火,要特別注意針對自然保護區周圍的村屯等加強宣傳,對周圍的居民進行貼心教育,對小孩以及精神病患者實施重點監管,落實保護措施,嚴防發生森林火災,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識,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有效提升人們森林防火事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加大管理火源的力度

嚴禁所有的野外弄火行為以及吸煙行為,一些必要的生產用火必須要取得防火指揮部的批準之后才能進行。對于那些沒有得到批準就擅自用火的人,自然保護區應當嚴厲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同時給予一定強度的經濟處罰。自然保護區以內從事生產作業的人員、單位等務必要明確責任、統一組織,將防火措施落到實處。

(四)建立防火隊伍,健全防火預案

以國家的相關指示精神為依據,以自然保護區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針對森林防火建立起督察組、巡邏隊、撲救隊以及后勤組,同時健全防火預案,在接到火警的第一時間就依據預案出動,全力做好森林的防火撲救工作,將森林火災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

二、加強建設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的管理隊伍

(一)加強建設并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

設定提高隊伍戰斗力及綜合素質的目標,督促隊伍人員苦練基本功,嚴格以森林保護為基礎建立隊伍,樹立良好的生態保護風尚,同時提高隊伍的執法水平,加強對人員的管理以及教育,認真貫徹業務學習制度,最大限度提升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嚴格管理隊伍,加強建設作風效能

提高森林資源保護隊伍的辦事效率和辦事質量,杜絕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發生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等現象,落實追究違法人員的法律責任,維護政策的嚴肅性、統一性。同時要做到執法的主體明確、執法的目標完備、執法的責任清晰,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以及法律政策,加強建設管理隊伍的作風效能。

篇(2)

英文名稱:Jili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單位:吉林省林業廳

主辦單位: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長春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7129

國內刊號:22-1106/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3)

論文關鍵字 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護

論文摘要 隨著不斷增長的經濟和人口壓力,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壞的形勢日趨嚴重。致使森林資源遭到重大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亂砍濫伐、亂占林地現象的屢禁不止。重點就這一現象產生的緣由展開分析,并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對策提出幾點建議。

廣義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類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來祖先們搬出森林,但仍仰賴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與人類從很久遠的年代開始,已成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們對森林木材資源的大量消耗與破壞,地球上的森林面積在逐年變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環境問題,例如干旱少雨、氣候變暖、水土流失、沙塵暴和空氣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對環境和生態的價值遠遠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價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廠

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氣,排出0.9kg二氧化碳。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

1.2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

隨著工礦企業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也開始威脅人類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較廣、危害較大的有害氣體。據測定,森林中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生理活動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樹木能分泌出殺傷力很強的殺菌素,能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對人類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對不同環境每1m3空氣中含菌量作過測定:在人群流動的公園為1 000個,街道鬧市區為3~4萬個,而在林區僅有55個。此外,樹木分泌出的殺菌素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1hm2檜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殺菌素,可殺死白喉、結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聲器

噪聲對人類的危害隨著公共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日趨嚴重,城鎮尤為突出。實驗測得,公園或片林可降低噪聲5~40dB,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效果多5~25dB;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m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噪聲可以消減10~20dB,比空曠地的自然衰減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風沙、減輕洪災、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樹干、枝葉的阻擋和摩擦消耗,進入林區的風速會明顯減弱。據資料介紹,夏季濃密樹冠可減弱風速,最多可減少50%,人類便利用森林的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樹冠對雨水有截流作用,能減少雨水對地面的沖擊力,保持水土。據計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發到大氣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樹干滲透到土壤中成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

2森林遭受破壞現狀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類卻在悄然不覺中蠶蝕著這一片又一片的綠色屏障。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地球上幾乎1min就有超過20hm2的森林被毀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時間,全球的森林面積減少了1/2。

多年來,為了保護珍貴的森林資源,我國建立了嚴密的森林資源管理監督機構,組織開展了各類不同程度的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和侵占林地專項行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諸多因素影響,我國林政案件的發生仍舊呈上升趨勢,違法征占用林地行為屢禁不止,林地流失狀況依然嚴重,林地保護管理形勢嚴峻。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生林政案件20.95萬起,其中違法運輸木材案件占60%;共查處林政案件20.75萬起,查處率為99.02%。與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林政案件總數增加3.4%,非法收購經營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違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違法運輸木材案件增加5.5%,盜伐濫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07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損失21.7萬立方米,其中,48.7%因盜伐濫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災對森林造成的破壞尤其嚴重。 轉貼于

近年來,全國發生的多起森林破壞大案,都是無以用簡單的數據來比擬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成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3森林保護對策

3.1通過有關職能部門,普及《森林法》等有關法規及有關環保知識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森林法律、法規,增強公民的綠化意識,利用多種形式,深入鄉鎮、村組和山區農戶等基層,進行當地農民及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教育。充實基層林業管理隊伍,保證經費等物質支持及時到位,并賦予其一定的行政執法權,以便及時、有效地制止亂砍濫伐林木等違法犯罪行為。

3.2結合檢察機關,開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瀆職犯罪預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發、易發瀆職犯罪的地方或部門,加強國家森林法規和刑法關于瀆職犯罪有關規定的宣傳教育,增強有關主管領導和工作人員按照職責要求嚴格依法行政的觀念,以達到從源頭上預防此類瀆職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執法隊伍建設,理順林業管理體制

結合大力查辦涉林案件中發生的瀆職犯罪案件,或結合案例以案釋法,提高有關人員執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隊伍建設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達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資源、打擊涉林違法犯罪的目的。

3.4總結以往查辦林業主管領導和林業工作人員瀆職犯罪的有效經驗和手段,加強執法監督

根據林業犯罪的特點和規律,對林業執法過程中暴露出的職務犯罪行為,堅決予以打擊。通過再查辦一批有震動、有影響的瀆職犯罪案件,促進林業工作人員嚴格執法,以便有效、及時地打擊破壞林業資源行為。

3.5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

把森林資源保護納入目標管理,鄉鎮主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指派專門執法人員對采伐地點、木材市場、木材經營加工點等處加強監管,整頓流通秩序。加強野外火源管理,嚴格用火審批制度。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強化植物檢疫。加強對珍貴野生動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樹的保護工作。對在監管中涉嫌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執法人員,由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6建議土地管理部門嚴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辦理林地征占用手續

保證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照章辦事,不越權,不違規,在嚴格執行征、占用林地審批制度后再依法辦理土地審批手續,切實加強管理,堅決制止隨意侵占、破壞林地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李智勇.中國森林生態史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篇(4)

關鍵詞:玉簪;抗逆性;綜述

中圖分類號:S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228-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C200909)資助

玉簪(Hosta)為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等國家的種植數量較多。玉簪以其株型、葉色、花型豐富,部分花具香味,抗性較強,有凈化SO2和HF的作用,栽培養護成本低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園林造景和室內觀賞。但是我國玉簪品種單一,僅限于紫萼玉簪和東北玉簪,不能滿足園林設計時植物種類搭配的需要。近年,我國從國外引入花色艷美、花期不同的新品種,為了在各地園林中推廣應用,對其育種及抗性研究工作陸續開展,具體研究有以下幾方面:

1 引種玉簪生長培育研究進展

我國對引種玉簪的栽培、良種選育及規模化生產的研究,雖然還處于探索階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中科院

從國外引種玉簪86個品種,并對其馴化栽培,大部分馴化較為成功[1];上海市園林科研所對10個引進國外的玉簪品種進行快繁技術研究,并建立年產100萬株玉簪苗的生產流程。王文靜對引自荷蘭的5個玉簪品種的綜合評價分數最高的是H.‘Albomarginata’玉簪。高志慧對東北林業大學引入的5種玉簪進行了生長發育研究,結果表明:“金冠”玉簪(H.‘Grand Tiara’)花期長且花葉特性穩定,觀賞特性較高[2],其芽、花莖和花梗增殖的最佳培養基是MS+6-BA4.0mg/L+NAA0.2mg/L;“金冠”玉簪子房芽增殖的最佳培養基是MS+6-BA3.0mg/L+NAA0.2mg/L;最適生根培養基為1/2MS+活性碳1g/L。雜交育種是玉簪新品種產生最常見的途徑,趙連杰等利用白花玉簪(H.Plantaginea)和狹葉玉簪(H.Lanciforlia)雜交獲得F1代雜種―香花紫玉簪。王芳等確定了MS+6-BA4.0mg/L+NAA0.1mg/L為美國玉簪品種“法蘭西”和“阿波羅”最佳的芽增殖培養基。國外玉簪品種的引進,不僅豐富了國內玉簪品種資源,也給我國帶來了新的育種資料,為選育新品種提供了機會。

2 引種玉簪抗逆性研究進展

目前,由于我國大量引進玉簪品種,對其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新品種的培育方面,抗逆性(耐蔭性、抗寒性和抗旱性)等基礎研究工作也在加強,為其在園林中的栽培應用和繁殖提供科學依據。

2.1 抗旱性研究進展

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長發育、基因表達和產量的重要因子,因此,可以將玉簪抗旱性作為評價優良品種的重要指標之一。2007年,韓雪首次對6個引種玉簪進行抗旱性評價,確定褶皺玉替能夠忍受的最長抗干旱天數為45d,這對該品種在今后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3]。同年,李建成對幾種引種園林植物進行抗逆性研究,結果表明:玉簪對干旱適應性最強,對干旱脅迫下的鹽漬逆境具有更高的緩沖性[4]。2008年,莫健彬對6種玉簪進行耐熱生理生化分析確定,高溫下其電導率和自由水/束縛水比值的上升與其耐熱性呈負相關,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化與其耐熱性呈正相關,上述生理指標均可作為玉簪品種耐熱性篩選指標。

2.2 抗寒性研究進展

植物的抗寒性是指植物在對低溫寒冷環境的長期適應過程中通過本身的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獲得的一種抗寒能力。對玉簪進行抗寒性鑒定和評價,是其抗寒育種和異地引種的前提和基礎。目前,我國對玉簪抗寒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東北寒冷地區。韓雪對6個引種玉簪進行抗寒性評價,確定褶皺玉簪為抗寒品種;采用灌防凍水防寒措施為最佳防寒措施[3]。許怡玲等對從荷蘭等地引進的11種玉簪進行低溫脅迫試驗表明H.‘Christmas Ttree’、H.‘Iindependenc’和H.‘Sieboldiana’為抗性最強品種。高志慧對東北林業大學引入的玉簪品種進行抗寒性研究顯示“金冠”、“金標”、“白花”、東北、“山中脊”等玉簪根系的半致死溫度分別為-22.65℃、-23.14℃、-20.47℃、-27.71℃、-25.78℃;抗寒性依次為東北>“山中脊”>‘“金標”>“金冠”>“白花”。

2.3 耐蔭性研究進展

植物的耐蔭性是指在弱光條件下生存的能力。因此,耐陰性也可作為評價玉簪異地引種及園林配置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施愛萍等研究了4個玉簪品種在全日照50%、30%和5%條件下的生長性狀,結果表明,4個品種的生長均受光照強度的影響,隨遮蔭程度的加重,各生物量增量下降,葉片生物量增加,各器官干重的總體減少程度大于鮮重[4]。韓雪對6個品種玉簪進行耐蔭性評價,確定褶皺玉簪適宜生長的光強為25-75%之間,光強太弱會破壞觀賞特性。王文靜對10個玉簪進行光合特性比較表明其中6種可在范圍更廣的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對光照的適應性更強。劉東煥等對北京植物園引種玉簪進行光合特性分析確定“加拿大藍”玉簪生長的適宜光強是光照的50%,在園林中應配置于針葉林下;“金滴”玉簪、白玉簪最適光照是全光照的30%,在園林中應配置于闊葉林下或建筑物背面。

3 引種玉簪研究的發展方向

對引種玉簪今后的研究方向應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應加強對引種玉簪的基礎研究,目前對園林植物的抗逆性評價還沒有系統的評價標準,而只是通過測定其中幾個具體指標來判定植物抗逆性,給實際應用帶來麻煩,因此應通過植物生理學、統計學等多種方法針對玉簪來篩選主要的評價指標;其次,在引種玉簪育種方向上,通過多倍體育種培育抗逆性兼具觀賞性的玉簪品種,并通過雜交育種將引進品種的優良性狀和我國原產玉簪屬植物的優點結合起來,使培育觀賞性狀優良并對我國區域適應性強的新品種成為可能,以豐富和提升我國的園林地被景觀和觀賞花卉資源。

參考文獻

[1] 江浩.玉簪引種馴化及耐蔭性研究[D].中國林業科學院學位論文,2008.

[2] 高志慧,岳樺.五種玉簪在哈爾濱生長發育特征的初步研究[J].北方園藝,2008,7.

[3] 韓雪.地被植物在哈爾濱的引種及應用試驗的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篇(5)

關鍵詞 洪水 土壤侵蝕控制 生態退化 生態建設 生態管理 河道管理 森林保護

分 類 中圖法 S422

1998 年長江肆虐的洪水,牽動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百萬軍民的抗洪斗爭的勝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并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洪水過后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在危難時刻中國人民所迸發出的無與倫比的團結奮戰精神的自豪,也留給了我們深刻的教益與反思。

今年的洪水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氣候異常和地質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又有人為因素的作用。在人為因素中,有工程技術的問題,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的后果。

1 環境脆弱,氣候異常是洪水形成的自然因素

(1)長江流域降水豐富,分布不均,全年 80% 的雨水集中在 8~9 月。加以今年氣候異常,由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導致長江流域出現了 3 次持續大范圍強降雨過程。今年入汛以來暴雨覆蓋面大,同時,今年長江流域暴雨移動方向是由中上游向中下游移動,因此引起干支流洪水遭遇,洪峰疊加,這是造成洪水災害的重要氣候因素①。

(2)長江從發源地到入海口全長 6300km。源頭平緩、廣袤,上游為高山峽谷和陡峻的山地地貌,年輕的山脈,松散的巖體,脆弱的環境和獨特的地形,在地質構造運動和重力的作用下,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多發地區,也是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最大的地區。上游幾條主要河流的落差比降均在 144~485m/100km 之間。穿過三峽,宜昌以下中下游地區河流落差比降僅為 2.8m/100km,排水不暢。著名的荊江位于此段。上游攜帶大量泥沙的洪水,沿上游一泄而下,在江漢平原沉積下來,湖泊淤積,這些都是長江水患的自然因素[1]。

2 盲目圍墾,違章建設,分洪蓄洪區難以啟用

洪水位升高的因素很多,其中分蓄洪量的差異具有重要作用。1954 年,由于中下游堤防圍垸的抗洪能力較低,許多堤防圍垸自然潰口,為了降低洪水位,除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潰口和分洪的水量達 1023億m3,其中起到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 700億m3。根據 1998 年的洪水來量,如果要維持 1954 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約為 400億m3。但 1998 年的分洪潰口總量僅約

100億m3,其中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 50億m3 多,這樣減少分洪量約為 350億m3,約相當于減少洪水淹灌面積 46.7萬hm2(700萬畝)。國家曾規劃過數十處分洪、蓄洪區,并對蓄洪區內人民生產、生活作了規劃和安排[2]。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分洪區內不僅開墾種植,同時修建了永久性的建筑、企業工程設施,如果按原定計劃分洪,將遭受很大損失;如不按原定計劃分洪,勢必會使水位提高,使堤防經受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位,承擔極大風險。考慮到 1998 年洪水比 1954 年小,以及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中央毅然決心嚴防死守,力爭減少潰口和分洪的損失。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但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3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助長了洪水肆虐

長江流域在歷史上雖曾多次出現過水災為患,但現在的形勢是近年來洪水出現的頻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同時,與長江歷史洪水相比,今年屬中等水平。但中下游沿江常時間維持高水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大部分地區洪水位超過或接近歷史最高。這種中流量、高水位、大災害的特點是與人口的增長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有著密切的關系。

建國初期對人口問題的錯誤理解導致了人口的失控。我國人口從清初不到 1億人口,到乾隆年間人口已達 3億多,到開始,全國人口已達 4.5億。而到 1991 年,僅長江流域人口就有 3.97億。長江流域總面積只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 18.8%,卻哺育了全國 1/3 的人口。人口的壓力,經濟的增長,加上長期以來片面地強調以糧為綱,促進了盲目的毀林開荒,坡地耕作,圍湖造田,濕地退化,草場超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了土地覆被格局的變化,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3.1 森林濫砍亂伐

森林有巨大的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的作用。森林的復雜立體結構能對降水層層截持,不但使降雨發生再分配,而且減弱了降水對地面侵蝕的動能。據研究,我國主要森林生態系統年林冠截留量平均值變動在 134~626mm 之間,林冠截留率平均值變動于 11.4%~34.4%,平均為 21.64%。森林枯落物的持水量為本身重量的 4 倍,并借助于良好的土壤結構將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徑流。在雨季,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洪峰流量,延緩洪峰到來時間,在旱季,能增加枯水流量,縮短枯水期長度。且無林和少林地區的洪峰進退迅猛,加大了洪水的威脅。濫伐森林不但消除了森林的固氮作用,而且增加了地面的輻射吸收,使地面和土壤的溫度升高,促進土壤中碳的分解釋放,進而加劇“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變化。氣溫升高又會導致蒸發量加大和降水量加大。據研究,氣溫每升高 1℃,空氣所含的水汽就增加一倍,從而增加暴雨成災的可能性②。

森林的水源涵養作用因林分狀況而有明顯的區別。由于人為破壞,人工林年齡小,生長率低,蓄水固土能力差。以馬尾松為例,低質低效的馬尾松林生物生產力僅為優良林分的 1/9。由于優良林分有較好的喬、灌、草和死地被物的覆被,其生物層在一次降雨中所攔蓄的降雨量是低效林分的 6~10 倍。優質林分由于非毛細管孔隙度大,最大降水儲存量大約是低質低效林的 4 倍。20 年的優良林分在一次暴雨中多截留 76.8mm 的降水。低質低效次生林每平方公里每年地表徑流量比優良林分要多 10萬m3。據此,10萬km2 的森林就可多蓄 100億m3 的水③。

我國現有森林面積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 地區,恰恰是這次洪災最嚴重的兩條河流的上中游地區。由于長期以木材生產為中心,重采輕育、重取輕予,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黑龍江森林覆被率由 1949 年的 53.4% 下降到 1993 年的 35.55%;有林地中可采的成過熟林面積由 1948 年的 50% 下降到 1993 年的 13.3%。蓄積量由 1948 年的 76.6% 下降到 1993 年的 20.6%; 林分質量也明顯下降,每公頃平均蓄積量由開發初期的 199m3 下降到現在的 100m3; 珍貴的紅松林蓄積量減少了 85.4%, 闊葉林蓄積量減少了 87.8%。我國西南川西滇北的森林分布于高山峽谷地區,不僅以豐富的物種組成、多樣的生態系統類型和巨大的生產力享譽中外,同時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環境保護作用。然而,自 50 年代起,這里的森林也經歷了浩劫。特別是 60 年代中期開始的三線建設,進一步擴大和加劇了天然林區的破壞,這既涉及到西南林區(所謂金沙江林區開發會戰),也涉及到大興安嶺林區(所謂大興安嶺林區開發會戰),正好都是今年洪水的源頭地區。當時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人力物力,集中開發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區的水源涵養林,在今天看來,簡直是瘋狂的行為,而在當時,卻是作為國家建設的重大決策來進行的④。森林的面積和蓄積與 50 年代相比減少 50% 以上。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 50 多個縣的森林覆蓋率只剩 3%~5%。例如,阿壩自治州年木材消耗量超過年生長量的 4 倍以上。有些林業局實際上已陷入無林可采的境地。

3.2 濕地湖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排水,圍墾,開荒 )

濕地包括湖泊、沼澤、泥炭地、海岸帶、紅樹林、珊瑚礁等。濕地和湖泊是流域來水的“匯”和調節庫,承擔著蓄泄河川、維持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旅游資源等作用,素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如淡水草本沼澤草根層和泥炭底層飽和持水量可達 845%~970%,僅三江平原沼澤地持水總量達 34億m3。此外,濕地能提供多種資源;生物多樣性高;調節氣候,凈化環境,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國際上非常重視濕地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利用,并于 1971 年提出了“國際濕地公約”(RAMSAR)。該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政府間保護自然資源的國際公約。目前已有 100 多個國家參加了這一公約。我國濕地面積約

250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 2.6%(世界平均為 6%),現已全面退化。當前,對長江中游不合理的墾殖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人類不停地沿河沿湖圍墾,枝城至武漢 500km 的江段已基本圍墾完畢,使調蓄洪水的能力銳減。據調查和不完全統計,建國以來有 1/3 以上的湖泊被圍墾,圍墾總面積達 13000km2 以上,因圍墾而消亡的湖泊達 1000 余個。圍墾使湖泊蓄水容積減少達 500m3 以上,這一數字相當于淮河年徑流量的 1.1 倍,五大淡水湖蓄水總量的 1.3 倍,在建三峽庫容的 5.8 倍。湖泊面積和庫容的減少,直接導致江河來水無地可蓄。因此,同樣流量的水量出現比以往更高的水位。湖南省的大型水庫淤積嚴重的有 5 座,淤積量 1.14億m3,相當于報廢了一座大型水庫;中型水庫 210 座,目前嚴重淤積的有 35 座;洞庭湖是我國唯一良好的調蓄湖泊,1825 年洞庭湖面積達 6000km2,到 1949 年只有 4350km2,1958 年減少到 3141km2,到 1978 年湖泊面積僅存 2691km2,比 1949 年減少了 38.2%,比 1925 年減少了&n bsp;55.2%。湖容水量由 1949 年的 293億m3 下降到 1978 年的

174億m3,下降了 40.6%[3~5]; 由于泥沙淤積,湖底每年平均提高 3.6cm;目前洲灘面積已達 12萬hm2,且每年以 666.7hm2 的速度擴大。在圍墾和淤積的共同作用下,洞庭湖所損失的庫容占其總庫容的 1/5;與 1937 年相比,洞庭湖出水口城陵磯水位抬高約 2m,在相同水位下,匯洪水量減少 2.5萬m3/s,加大了水患潛在威脅。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湖泊淤積害在中下游,而禍起中上游,如洞庭湖的泥沙 82% 來自長江中上游,而來自回水的泥沙只占入湖淤積量的 18%。

3.3 在片面強調以糧為綱的口號下不合理的耕作

長江上游的川江流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古老的農業區,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 85.6%。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下,區內墾殖率很高。如川西地區山高坡陡,可耕地很少,農民不得不在河川兩岸開荒種地。長江上游約有 70% 的耕地是沒有水保措施的順坡耕作,尤其是大于 25°陡坡地的墾殖較為普遍。全區旱地約有 264萬hm2,占耕地的 53.8%,幾乎都為坡耕地。金沙江、雅礱江和泯江流域坡度大于 25°以上的旱地占 34%, 雅礱江達到 45.6%。位于大渡河中游的峨邊縣和金口河區,耕地在 25°以上的達到了 70%~90%。據重慶地區調查,坡地耕作十分普遍,大于 25°的坡地占總耕地面積的 13.7%,5~25°的耕地 84萬hm2,二者合計占總耕地的 89%。又據陜西省的調查,漢江、嘉陵江是長江的主要支流,在陜西境內的過境長度分別為 654km 和 244km;流域面積近 8萬km2。在流域范圍內,安康地區的坡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 70% 左右。35°以上的“掛牌地”占總耕地面積的 23%;漢中地區鎮巴縣陡坡開墾更為嚴重,大于 25°的坡耕地占 63.1%,大于 30°的占 41.3%,45°以上的極陡坡石夾縫耕地占 19.7%,其耕墾度大大超出了自然條件所允許范圍。過度墾殖,往往伴隨著林地減少,陡坡墾殖釀成水土流失嚴重。眾所周知,水土流失是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當坡度大于 20°時,侵蝕模數每公頃達到 5000~6000t。根據三峽庫區不同土地利用狀況土壤侵蝕量的計算,林地、灌叢、草地和農地的年侵蝕量分別占三峽庫區侵蝕量的 6%、11%、23% 和 60%, 入江泥沙的貢獻率分別占 6%、12%、35% 和

46% ⑤。長江中游的大面積墾殖已有近千年歷史,枝城至漢口的 250km 江段能圍墾的已基本圍墾完畢,大大減少了洪水的容量[5]。

50 年代,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 29.95萬km2,目前已達到 39.3萬km2, 占流域面積的 39.1%。長江上游以年平均 6.8億t 的泥沙輸入中下游,大部分沉積在荊江段和洞庭湖內。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 55.18萬km2,占流域土地面積的 36.2%,年平均侵蝕土壤 24億t。每年都有幾百萬公頃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巖。據施季森、張金池⑥報導,水土流失面積 50 年代為 36.38萬km2,80 年代初為 73.94萬km2,并指出長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湖南省由于不合理的開發,水土流失面積從 50 年代的 1.1萬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萬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紅色沙漠,湘、資、沅、澧四水輸 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研究表明,長江泥沙主要來源于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烏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據宜昌站測定,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 5.3億t, 水土流失主要物質來源于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由于長江夾帶泥沙在長江入海口大量沉積,使得長江入海口北淵航道幾乎近于閉塞⑥,使行洪能力大大減低。

在長江上游 100萬km2 的流域范圍內,根據調查統計,年均侵蝕量

15.68億t,長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輸沙量為 5.3億t,輸移比為 0.33。宜昌站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 4.3億t。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據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積量高達 0.984億m3,其中 82% 來自長江中上游,而通過湘、資、沅、澧四水的淤積僅占 18%。

土壤侵蝕不僅造成中下游的淤積,同時減少了“土壤水庫”的調蓄作用。據史學正等的推算,長江上游面積為 100萬km2, 以土壤平均厚度 0.78m 計算,其土壤整個孔隙之和為 1973億m3,土壤水庫的總庫容量隨著土壤侵蝕的加劇而損失嚴重。長江上游 35.2萬km2 的流失區中,在年侵蝕總量為 14.78億t 的條件下,其侵蝕模數就高達 4200t/km2·a,相當每年剝蝕 4.0mm 的土層,即每 10 年減少 21.97億m3 的蓄水能力。加之植被破壞以后,土壤,雨滴直接打擊在土壤表面,使土壤結構破壞,嚴重地阻礙了雨水滲入土壤水庫,從而加劇了洪水的下泄[6]。

4 以抗洪為契機,進行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

我國生態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必須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結合,把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相結合。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

4.1 總體規劃、綜合治理

以可持續發展的原理為指導,把大江大河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系統,從自然、社會、經濟綜合考慮,打破部門割據,統籌安排,進行綜合治理、宏觀調控;建立相應的管理和經營體制,妥善安排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過去流域機構管江不管湖,地方機構管湖不管江,農、林、水利部門各自為政,條塊分割,職責不清,管理紊亂。在地方和部門利益驅動下,采取短期行為,缺乏長遠打算。上游墾荒毀林,加大水土流失,中游圍湖造田,大搞建設,不僅減少排蓄能力,并且在關鍵時刻,難下決斷。今后要改變條塊分割的管理機制,建立流域管理的統一協調的機構,對有關重大的生態建設和水利建設問題的決策,要進行宏觀調控和監督。同時,要加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4.2 大力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

以小流域為單元,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進行立體布局、綜合開發是我國山地治理方面的成功經驗,也是景觀生態的主要研究內容。在今后的山區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中應予以大力推廣和扶持。

推廣坡地改梯田、坡地綠籬、橫坡種植等措施;陡坡耕地要退耕還林;防止在三峽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停止三峽移民過程中實行簡單的“后靠移民”的作法,后靠移民將加劇陡坡開墾。例如,據重慶市統計,三峽移民至今已開墾坡地

6700hm2,稍有不慎,將帶來新的嚴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應按照“三峽庫區的生態功能分區”重新規劃安置移民。

4.3 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湖

退耕還林和退耕還湖工作勢在必行。成功的關鍵在于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向服務業和加工業轉移和解決糧食及生活問題。在坡度大于 25°的陡坡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段,應堅決杜絕開荒,已開墾的地段也要盡快退耕還林;在土壤和水利條件較好、坡度較緩、水土流失潛在威脅較小的已開墾的農地,可以實行林業和農業的綜合規劃,推行農林復合經營體系;對于目前仍然處于天然狀態下的洲灘,為了發揮其調蓄功能和生產效益,應該嚴格制止盲目圍墾,對已建圩區,應因地而異。對地勢較高,圩內水利設施基礎好,開發利用程度高,對調蓄、行洪無重大影響的圩區,原則上應繼續予以保留,并進一步加高圩堤,提高抗洪標準;對圩區地勢低下,有礙行洪和調蓄者,應采取果斷措施進行調整改造。要把非蓄洪性質的圍墾調整改造為蓄洪性質的圍墾,并建設安全島(臺)、安全樓、物資和人員緊急轉移公路等安全措施。當水位漲到一定高度,并可能繼續上漲時,啟閘或用人工爆破方式破口分洪;對圩堤單薄且水利設施不配套的圩堤,或已圍圩灘是魚類重要產卵場者,應有計劃、有步驟地“退田還漁”。所謂“退田還漁”并不意味著將已建成的圩區恢復至建圩前的天然水面狀態,而是在充分利用已建圩區設施的條件下,將原來封閉式的圍墾種植,改造成半封閉型的筑圩養殖[8]。

4.4 發展種草養畜

在雨量和相對濕度較高、日照相對缺乏、坡度較陡的山地和森林上限以上的高山地帶,難以從事一般作物栽培的高原區,以及在雨量缺乏的干熱河谷地區應發展種草灌,既能大幅度提高生物生產力,發展畜牧業,又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是使山區早日脫貧致富并使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4.5 加強林業建設

森林有巨大的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的作用。我國現有森林面積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恰恰是這次洪災最嚴重的兩條河流的上中游地區。由于長期以木材生產為中心,重采輕育、重取輕予,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建議:

(1)加強天然林的管育天然林生物多樣性高,層次結構復雜,有利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在維護生態平衡中能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國自然資源中的寶貴財富,目前已保留不多,不少地區實際上已無林可采。特別是在大江大河上游和沿河兩岸地區,更應明確劃分出水源涵養區,加強保護。應當認真貫徹天然林保護工程,一年內禁止進行任何形式的采伐,以便使長期遭到破壞的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在此期間要抓緊制定天然林生態系統的管理辦法和措施,以便逐步過渡到分別類型進行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建議在長江上游干流和支流兩岸 10km 范圍內建立國家級永久性森林水源涵養區,禁止任何形式的主伐。地處長江中游的一些多雨中心,如南嶺山脈北側、雪峰山、武陵山、秦巴山、大巴山、桐柏山、天目山、五夷山、幕阜山等對長江水文影響很大的山地丘陵應大力發展水土保持林,使中上游地區防護林面積達到 50%~70%;在中下游地區,用材林和經濟林比重可少有增加,防護林比重不應少于林地的 1/3。

(2)大力開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封山育林是一項經濟有效的加快山區綠化的重要措施;封山育林要以封為主,封管、撫補改相結合;對飛播林、生態脆弱地區的新林要實行常年封山,禁止人畜破壞,以便盡快發揮防護效益。

(3)開展群眾性的造林綠化,加速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和公益林建設在土壤條件較差、植被恢復難度較大的地區,如石灰巖山區、退化嚴重的紅壤丘陵以及石化沙化嚴重的地區,應加大投入,通過人工造林保證植被的恢復。造林工作應貫徹“喬、灌、草相結合;防護林與經濟林相結合;封山育林與造林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人工造林禁止采用全墾、煉山等整地方式;要進一步優化和鞏固已建成的長江防護林體系。在土層較厚和退耕還林的地方,可加大經濟林的比重;在防護效益較差的經濟林中補植生物綠籬,提高防護效益;造林樹種要選取根系發達、枝葉繁茂、萌芽力強、生長快、壽命長、經濟價值高的樹種營造各種混交林。還可建設多林種復合型的森林,如防護—用材林型、防護—經濟林型、防護—薪炭林型、防護—特用林型等,充分發揮森林多功能、多效用的特點。對已建立的防護林應進行調查,對其經營管理和生態功能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管理的措施方案。

(4)探索新的經營管理機制和模式原有管理機構和人員編制要精簡,管理職能要從砍樹到種樹和森林管護;對轉產的工人、職工、群眾要妥善安 排,給以出路,要組織剩余勞力開展多種經營,合理開發森林多種資源,特別是非木材資源;承包低質、低效次生林經營和荒山造林任務,實行股份制、承包制等多種形式,建立起靈活多樣的管理體制,增強林業行業的活力和發展后勁;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探尋綠山與富民相結合的新模式。

(5)加大投資力度,拓寬籌資渠道除森工企業轉產職工安置費用支出外,在上游地區造林綠化條件困難,費用較高,而地區貧困,自身缺乏財政支持能力,因此,除當地籌資和中央要加大投資力度外,應拓寬籌資渠道,吸引外資和內地沿海的資金。此外還要建立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確定公益林補償渠道,按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由受益單位提供補償金。

(6)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全民族森林保護意識為此要完善配套法規,加強執法和宣傳力度,提高全民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應該從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上改變林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堅決打擊和徹底堵住濫砍亂伐和毀林開荒事件,嚴格執行森林法,一絲不茍地貫徹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確保大江大河上游和沿江兩岸的森林不再遭到破壞。

(7)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在雨量與濕度較高而坡度較陡的山地和海拔過高的高原區,以及不宜造林坡地和干熱河谷應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以大幅度提高生物生產力,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使山區人民早日脫貧致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6 加強濕地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建議盡快查清濕地退化的現狀與趨勢,調整和恢復河緣、河漫灘濕地和湖泊及沼澤濕地,合理配置濕地,增設不同類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開發前要嚴格進行生態學評價;提高濕地保護與開發中的科技含量,尋求濕地資源持續利用優化模式,以充分發揮濕地所應有的削減洪峰、蓄納洪水、調節徑流的功能。

4.7 建立生態經濟核算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鑒于生態工程建設的長期性和全局性,通過政策、立法,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進行扶持。現在國務院在建立林價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實行森林資源有償使用方面已有所規定。按照森林生態效益的高低對經營者實行補償,這不僅對提高經營者經營的積極性是有益的,同時對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以全新的觀念評價森林都是必須的,應盡快加以實施。這一制度在草地和濕地的管理中也應擬訂出切實可行的規定,以便對整個土地利用系統的管理。

4.8 認真貫徹法律政策,加強環境教育,提高環境意識

解放以來,我國制定了 5 部環境保護法規,8 部資源保護法,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但是由于執法不嚴,群眾法制觀念淡漠,資源環境破壞屢屢發生。因此,必須加強執法力度,加強對執法的監督,以便堅決制止毀林開荒、陡坡開墾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同時要加強宣傳,提高群眾的環境意識和法律意識。

4.9 加強科學研究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結推廣現有的科技成果;開展科技示范;圍繞資源保護和生態工程建設急需的科學和技術問題,特別是對以流域為單元的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環境保護功能、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模式、流域治理的生態經濟評價、資源計價以及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的經營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并建立和健全長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基礎地理信息動態遙感體系,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和監測系統,組織多學科的長期合作,協同攻關,研究長江洪水形成機制以及洪水形成中的水、陸關系、江湖關系,解決暴雨與洪水的準確預測、預報和預警。

參考文獻

1 楊玉坡等.長江上游(川江)防護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2 楊美卿.1998 年長江洪災分析:天災與人禍.科技導報,1998(10)

3 虞孝感,姜如虎,竇鴻身等.應重新審視中游長江治水戰略.中國科學報,1998-08-26

4 虞孝感等.鄱陽湖圍墾對洪水影響和對策.中國科學報,1998-09-16

5 賈全欣.長江水患為何多?中國改革報,1998-08-06

6 史學正,梁音,于東升等.調用“土壤水庫”是防洪減災的根本之策.中國科學報,1998-10-2

第一作者簡介

李文華,男,1932 年生,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專業為森林生態學,并在自然保護、農林復合經營和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研究方面進行過多年工作。

① 王禮先,張志強.森林植被變化的水文生態效應.見: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研討會論文.1998

② 東北林業大學.森林與環境及特大洪水的關系.見: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研討會論文.1998

③ 曾思齊.98 特大洪災后的反思.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研討會論文.1998

④ 沈國舫.沉痛反思,誓志護綠.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研討會論文.1998

篇(6)

論文摘要我國正處在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過渡時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林業發展的核心理論。針對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個層次,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1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可持續發展是指以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需求為前提,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和發展。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是因為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2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林業,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實現各種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事業。林業部門包括營林和森林工業兩大部門,其主要職能是有計劃地綠化現有荒山荒地,擴大森林資源;科學地經營管理好現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產品的生產,以滿足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通過林業建設,可充分發揮森林的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環境保護等多種效能,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而服務;森林經營包括森林的采伐與更新、森林保護、森林再造及撫育間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動。

我國林業發展有三個階段,一是林業的初期發展階段(1949~1978年),即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是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過程;二是1978~1992年,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的核心活動在集體林區和其他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即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三是始于1992年至今,受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以及我國環境惡化的狀況影響,我國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原林業部根據《中國21世紀議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確定了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

3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其實現對策

3.1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的林業是從森林生態系統在生命支持系統中的整體作用出發,以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社會系統中的功能維護為中心,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向社會提供可持續的服務,而不僅僅是某種物質產品。這種功能的維護不僅是獲取森林使用價值的基礎,而且是由使用價值所表現出的經濟獲益持續的保障,更是人類持續生存所依賴于生命支持系統的根本,是森林價值的本質所在。

林業可持續發展決定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能力,即能源、資源、資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長率、人均收入、資源儲量和資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會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三是生態支持力,即生態自我調節能力、資源承載力、資源環境等。

3.2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從諸多方面發展

3.2.1依靠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因而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于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以加快林業的發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如今的“數字林業”已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業經營和管理逐步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

(2)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二要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抓好良種育苗和樹種結構調整;三要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加市場競爭力。

3.2.2注重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

(1)林業的生態效益。森林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美化環境等多種生態效益,它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許多正面影響,人類普遍認識到森林兼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種效益,其生態效益價值遠遠超過其經濟價值。林業的發展可同時帶來這三種效益,其中,經濟效益在過去往往是最受關注的,但如今生態效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效益可創造經濟效益。

(2)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二者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勢必會引起環境惡化而最終阻止經濟的增長。在當前這個既注重生態效益又注重經濟效益的時期,不僅要使當前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還要使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所以如果采取單純只注重生態效益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最終要導致經濟效益滑坡,從而使生態環境建設也失去了物質保證。有學者提出“生態效益經濟”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是在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的條件下,追求經濟效益總量最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

(3)注重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實踐中的對策。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各種對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規模化。從提高生態效應、景觀效果、經濟效益出發,成片造林。片林建設以發展苗木基地、經濟林、速生豐產林為主;二是造林多樣化。采用多樣化的以林養林,以發展林木加工養林,以發展經濟果林養林;農民還采取林苗結合、林禽結合、林菜結合、林果結合等方式,提高林地產出和經濟效益;三是林農結合式。應用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果,采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為主,大力推廣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兼作方式,如:實行林草兼作、林藥兼作、林灌混植等種植模式。

3.2.3轉變傳統經營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續經營機制。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開展森林的分類經營和生態系統經營,實行森林資產化管理,在經營模式和技術體系上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4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法律機制

(1)我國的林業立法沒有全面反映生態規律的要求,沒有貫徹生態優先、保護資源的立法思想,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實行環保優先原則,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生態利益。

(2)林業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林業立法應充分考慮實現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條件,考慮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保護;三是突出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的原則。

篇(7)

[關鍵詞]農村;林業產業化;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205;F32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6-0257-01

1、引言

黨的十正式將生態文明建設歸入我國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有利于促進世界文明發展。林業發展有利于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保持生態整體環境健康發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林業產業化經營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在開展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林業產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而近些年的大開發、大改造使得大量的自然資源被消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資源污染、大氣污染等環境惡化問題,使得環境承載力下降,生態平衡被打破,嚴重危害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健康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

2、農村林業產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關系

2.1 農村林業產業化含義

農村林業產業化是基于森林資源,通過市場的導向作用,科學化的林業布局下采取集約化生產模式,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并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即不僅有效地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且實現生態保護。林業產業化主要通過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和先進的技術方法,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培育和利用,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效益,使林業資源在之后的發展中得到持續經營,從而保持社會、環境、人口和資源之間的協調發展。

2.2 生態文明建設含義

生態,廣義上指的是人與生物系統共同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空間,狹義上指的是人的生存和發展所處的自然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保護環境并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建設內容包括增長森林覆蓋率、保護濕地、保護野生動物等,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避免對環境造成傷害,維持生態平衡的一系列措施。

2.3 發展現狀

(1)對林業產業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認識不足。農村對林業的重視程度不夠,時有發生隨意砍伐和侵占林地現象,使得林業覆蓋率大幅下降,造成樹木種類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當農村用地開發建設與林業產業化發展相矛盾時,往往選取開發建設而犧牲林業,進一步惡化了生態。

(2)生態文明建設浮于表面。一些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還浮于表面,有的只是作為地方官員政績,有的只是一種新鮮說法,有的卻由于缺乏經驗、資金等因素而阻礙了生態文明工程的進行,使得很多的工程建設演變為爛尾工程,不僅沒有優化生態環境,反而加重了環境負擔。

(3)林權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層。林權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層,阻礙了農村對林業產業化的積極性,無法實現林業分類經營,又制約了經營機制的轉換,讓林業產業化缺乏生機與活力。在之后的發展需要不斷對林權制度進行改革,并深入到基層,讓群眾普及接受。

(4)林業生產方式改革存在問題。對農村林業產業化發展和林業生產方式改革存在問題,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落后的生產方式讓農民對林業發展缺乏信心,也沒有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感,科學發展觀沒有落實到每個農民的心理,林業生產與農民收益關聯不大。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調整林業生產方式,明確發展戰略和目標。

2.4 農村林業產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

林業產業化主要是對森林進行管理,而森林包括各種樹木、植物、哺乳動物、鳥類、昆蟲等,可以說90%的生態系統生物都在森林中,構成了生態系統的主體,可見森林在生態系統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森林的發展也是對林業的發展,對林業的發展也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部份。農村在我國占據了大部分土地面積,林業產業化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也是實現林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發展方式,從而提高農民收入,促進生態健康發展。

3、加強農村林業產業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1)對人民進行生態教育,提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對人民進行生態教育,并增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并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鼓勵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加速林業產業化發展。如采取電視播放、報紙展示、電臺傳播等形式,廣泛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和作用進行宣傳,提高生態文明意識普及率,從而形成人人參與建設生態文明,創建美好家園。定時全國性的舉辦關注森林活動,建設森林論壇讓人們參與森林發展活動、森林建設活動等,鼓勵全民參與,讓人們提高森林保護意識,懂得愛林和護林,并鼓勵全民植樹,維持森林投入與產出平衡,共同建造和諧的生態家園。

(2)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加大力度保護和治理生態

建設林業生態工程,主要是建立天然防護林、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等工程。從我國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綠化面積,做好防風防沙,減少土地沙漠化面積,擴大綠地覆蓋面,加大力度保護和治理生態,促進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生態建設是一個長期建設過程,效果顯示也需要時間,因此,投入過程要有耐心和信心,更加科學化的進行生態工程的建設。

(3)改革林權制度,改變林業生產方式

改革林權制度,建立的投入體系更加多元化,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重視全社會參與,增加林業產業化投資渠道,加大林業產業化效益路徑,從而逐步建立由國家、集體、農民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地區林業生態建設應該進行總體布局,縱觀當地經濟政策和社會發展,堅持全民綠化,推進建設林業產業化建設,形成綠色健康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并在林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加大農民經濟收入,開展林業特色產業,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發揮地區、地域優勢,讓農民更有熱情去建設林業。特別是特色經濟林的建設規模要不斷擴大,不僅實現林中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而且能開發一系列的藥材種植、果品等增加農民收入。

(4)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和法律體系

依法治林才能讓林業產業化發展更加長久和完善,才能更好的構建林業生態體系,才能促進林業產業發展,才能改善生態環境和繁榮生態文化體系,而這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和法律體系。在之后的發展中,要根據法律、法規和政策,有條理的進行植樹造林、管理林業和林業開發工作,并規范化和制度化各項林業工作。設置各項林業災害應急預防策略,增強林業預防災害能力,并有應急突發事件能力,同時加大治林力度,嚴厲打擊一切破壞林業資源行為,保護林業資源,促進構建和諧生態。

4、結語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森林,生態文明建設也離不開森林,且隨著不斷的發展,森林與人們的生活、生存、生態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國必須全面布局生態文明建設,這也是全世界要進行的建設活動。現如今,面對如此多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加快林業產業化發展,保護自然,增強生態功能,共同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局面。

參考文獻

[1] 羅賢宇;鄭珠仙;曾麗萍.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2] 譚書嶺.林業產業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因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0年30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加勒比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亚洲日韩欧洲乱码av夜夜摸 | 婷婷成人综合激情在线视频播放 | 中国鲜肉gay高中xx禁18网站| 香蕉视频官网|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蛋壳|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av网站免费线看| 欧洲多毛裸体xxxxx|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社区8|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黄 | 亚洲av色区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啪啪高清无遮挡免费| 欧美肥妇多毛bbw|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97|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啦啦啦www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五月婷婷俺也去开心| 久久伊99综合婷婷久久伊| 麻豆tv入口在线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国产无套内射普通话对白| 色欲av蜜桃一区二区三| 欧美与黑人午夜性猛交久久久 | 人妻av中文系列|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日本不卡三区| 欧美性xxxxx极品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