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0: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教育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改革開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地位;作用
有相當多的人認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夠理想,尤其與改革開放前的情況相比,地位作用明顯降低。這種認識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改革開放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確曾經在人們工作生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但是這種認識潛在地把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當作理想狀態,并以此為標準來衡量現在,忽略了時代變化對現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響,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決定于社會基礎和歷史時代條件.而且這種決定具有根本性、宏觀性的意義。因此.無論是評價還是改進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須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變化進行深入思考、基本把握,如此,才能認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的大趨勢。
一、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維度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以社會結構特點看,即是由國家全面統制、存在個人人身依附關系的時代,進入到自主意識彰顯、個性得到寬容的時代。這個變遷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最具有決定意義的變遷,因為這是社會結構中經濟關系與經濟基礎的根本改變。與此決定性的改變相適應,社會意識也必然發生根本變化。計劃經濟時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表現為國家統制型或政府主導型。在國家與個人的相互關系中.國家的地位至高無上.政治權力與職能覆蓋了所有社會生產與生活領域,個人受制于單位、身份、血緣,自主獨立性十分有限,個人的利益訴求只能通過為集體服務來實現;而且由于商品匱乏,人民普遍貧窮,人們的身體與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縛,存在較強的人身依附關系。這個時候的思想政治教育,為配合政治權力達成極強的集體控制。被賦予超出其應有職能范圍的能量和地位,充當了政治全面控制社會意識的抓手:由于這個時代里社會上沒有直接為個人利益考慮的選擇,現在很多人容易產生錯覺,認為過去人們思想道德所呈現出的“純真的”的高水平,都是當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較強的緣故。
改革開放后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國家基本退出競爭性領域,社會發展機會不斷增加,個人從高度集體化的約束下走出來.身份由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位人轉變為自由人或社會人,成為獨立自主的利益主體,自擔風險,自負贏虧,人們的價值觀念日益復雜化和多樣化,個人利益只有在利他(為他人提供有效產品和服務)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實現(獲得利潤回報)。同時,伴隨經濟水平從普遍貧窮到基本小康的發展變化,人們在基本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還獲得了更廣闊的精神空間,精神需求更加活躍復雜。在此境況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個自由多元、繁榮復雜的局面.其參與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驟減.對社會的控制能力明顯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僅成為政治統治、經濟服務與人格塑造中的一個非強制性手段,與其他社會治理手段一起,才能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發揮根本保證作用。看到這一點,就不會沿襲舊觀念.簡單地把思想道德所呈現出的真實“經濟人”狀態,說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這滑坡歸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二、從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維度
從非信息化到信息化,以社會發展階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掌握較少信息資源、被動接受灌輸的時代,進入到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信息資源占有方面差別不大、身份平等的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信息化則是現代科技發展的最新狀態。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信息化階段,作為生產關系的政治上層建筑自然會發生變化。在非信息化時代,由于信息的傳遞基本上靠人口相傳與書信來往.受教育者接觸信息的廣度較窄、渠道很少,一般而言,在進行教育之前,教育者較被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主客體信息明顯不對稱,教育者優勢顯著,一定程度上教育成為社會思想、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對于教育者教育的內容.受教育者由于較少受相反觀念影響,逆反心理較輕,在這種相對單純的信息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難度較小,成效也比較明顯。
改革開放進入信息化時代后,人們視野變得開闊,信息總量呈幾何級增長的同時,信息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各種信息頃刻間即可傳遍世界的各個角落。海量的信息和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時時刻刻對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響。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普及.網絡已日漸成為每個人學習、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幫手。不管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備相應能力.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資料信息。這種情況下。盡管互聯網的即時性、開放性、參與性、隱匿性、自由性等特點,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但也導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觸面及接觸量上喪失了相對于受教育者的優勢,很多情況下教育者的信息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這個時候,也許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卻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面對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單獨的課堂講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風格以及其他教育載體上下功夫。
三、從傳統社會到法治社會的維度
從傳統社會到法治社會,以社會治理理念看,即是由鄉土色彩嚴重、權力傾覆一切的時代,進入到民主意識凸顯、法眼審視天下的時代。具體而言,這個變遷包含著兩個重要轉型:一個是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轉型。傳統中國是一個熟人的社會,社會關系主要由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構成,親屬和老鄉成為一個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對象,禮尚往來是連接這些關系的基本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較為緊密,犯錯者所承受的羞恥感和社會壓力很大。而現代法治社會是陌生人社會。人們只是機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樣結合,但總會保留較大的私人空間,相互之間情感約束較小。現代社會之所以呈現所謂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教育對象——人的道德素質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環境的影響,使教育者達到過去熟人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針對教育對象的思想變化,調整思路,在重新定位教育目標與方式上,提升教育效果。
再一個就是從權力社會到權利社會的轉型。傳統社會是一個權力社會,權力在整個社會具有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眾“官本位”思想嚴重,整個社會的權力集中在個人或少數人手中.權力的運行不在人民群眾的有效監督之下,缺乏民眾參與權力運行的渠道與自由空間。相應地,這個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關系極不平衡,傾向于填鴨式的單向灌輸教育,片面追求整齊劃一,不容受教育者發出異樣的聲音。現代法治社會則是一個權利社會,人們對政治的認識更加趨于理性,權力崇拜的觀念不斷被削弱,特別是經過近年來強化的普法教育和法學研究,人們逐漸擺脫過去那種政治的壓抑狀態,個人民主和權利意識大大增強。超級秘書網
論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學各個環節的個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種原因而并未充分彰顯,明確并落實思想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深化和實效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現
“思想”一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其含義有所不同。如,哲學論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對于感覺、印象的一種認識成果,屬于理性認識,有時也可指一種理論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學中的“思想”則指的是思想意識,涵蓋了意識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側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為、態度的主觀觀念、主觀意識、主觀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特點的范疇[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觀念為涵載,強調思辨而非經驗,價值主導而非價值中立,承載著價值判斷、倫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屬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著充分的表現。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認識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目標
在學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學明顯不同,其目標是直接而明確的培育某種觀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人格及行為實踐等方面達到預想結果。而其他學科的取向是知識性或稱做學術性的,不直接涉及與知識相關的觀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學盡管作為一個學科也有自己的學術性特征,但其最終取向卻不是傳承和增進知識形態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而是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觀念水平。
2.思想、觀念性教育主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無一例外都是觀念教育,觀念教育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也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素和結構。思想政治理論課以觀念教育為內容取向,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這當然不等于說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進行觀念上的說教,但卻明確了一點,即要圍繞觀念教育選擇有效的載體和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觀念培育的目標。而知識性的內容則必須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簡單的知識和學術傳承。另外,與課程緊密相關的多種靈活多樣的載體和形式,如社會實踐活動,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須注意,這些載體和形式的運用必須以思想觀念的培養為主導,做到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評價標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評價標準是思想性的,強調課程對受教育者主觀思想觀念的改進和提升,具體來說就是在促進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以為理論指導和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方面所達到的效果。這迥異于常見的學術性標準,后者注重對某學科領域的知識的掌握以及增進和積累。政治學和倫理學傳承和發展政治和倫理道德的知識體系,可能培養出政治學和倫理學學者,卻未必能培養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根本上說不是在傳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培養系統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的學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質有所提升。
二、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實現的認識誤區
1.泛政治性使思政課無法觸動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
所謂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學中過度強調課程的政治性,把教學簡化為政治說教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說的階級性、意識形態性,其含義是說沒有超越階級和非階級的思想體系,其目標是要完成統治階級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卻不可以簡單地在本質層面展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的誤讀反倒會制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實現。表現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即通常所說的“上綱上線”,并且為了做到這一點,不惜牽強附會,甚至肆意歪曲。表現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的構建中過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內容輕描淡寫。表現之三是在教學手段上進行輿論宣傳和政治說教,以宣傳口號代替理論的邏輯展開,把思想和理論教育演變成政治蠱惑和行動動員。這種“泛政治性”傾向最致命的缺點是沒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思想層面上,無法通過理論的透徹解讀來觸動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使受教育者堅定理論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相反,過度的政治渲染還會拉大思想和理論與受教育者的距離,阻滯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論水平。
2.學術依附性使思政課囿于知識積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謂學術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觀念培育而強化知識性、學術性積累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術性還相當孱弱,學術地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學術性的追求必須是在對本學科的學術特性充分認識和把握的條件下來展開,且不可簡單套用其他學科的學術軌道。有的教師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做專業課進行教學,認為這樣的教學才有深度和力度,但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來看,這種所謂學術化風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上的一個誤區。從理論上說,追求教學的學術性恰好用知識性掩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特有的思想性特征;從實踐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對象大都是非該專業甚至都不是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生,從課程的數量和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能力等方面考慮,學生不可能完成對課程知識體系的充分把握和學術積累,遑論基于這一知識性積累而提升思想和觀念水平。
3.重理論環節而輕實踐環節使思想教育與現實脫節而缺乏實效
社會實踐和課堂教學一樣,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論和西方的教育理論都明確了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對成熟,自我意識強,情緒、情感豐富,并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樂于獨立思考,具備了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通過社會實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時期。由于在社會實踐中接觸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而非書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學生們無法通過簡單的背誦、記憶完成任務,必須迫使自己作出認識和思考,這無疑是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的一種再好不過的途徑。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環節或者被忽視乃至名存實亡,或者雖有嚴格的社會實踐安排但卻缺失思想性的主導,甚至淪為變相的旅游。
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性的對策
1.貫徹針對性、形象性、層遞性原則,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上的思想性
針對性是指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每個人即便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也都會形成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和看法,都會有自己的“原初思想”。當然,由于理論素養的缺乏,這種“原初思想”和我們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還有或大或小的差距。從這種差距出發,遴選并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體系,就很容易與學生的思想產生呼應,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體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論化,而要盡可能地形象生動,有感染力。這不只是要求運用視聽資料,更重要的是應盡可能地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選取那些學生日常經歷的,有深刻寓意的鮮活素材,結合這些素材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會因為與現實生活的結合而不再產生距離感,在潤物細無聲中達成目標。層遞性是指在課程內容的構建中遵循思想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使教學內容呈現出不同的層次并在時間上依次遞進,例如要把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在內容上作出調整和整合,以符合學生思想發生發展的實際,有利于學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有學術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術支撐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的深厚基礎,但必須凸顯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術研究的獨有視角,是學術個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為目的的研究而非單純的理論研究。“合思想教育性”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學術研究的一個基本方向和獨特研究領域,能否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關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地位。其次,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以學術地位并加強其學術性研究。長期以來,教學方法的研究不被視為學術研究,在論文的分類上就有學術論文和教學論文之別,后者顯然沒有得到學術承認。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各專業學術研究在整個學術領域的強勢地位有關,它所強調的是學術積累而不是思想和觀念的教化。以觀念和思想教化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比任何其他學術領域都更重視教學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學術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為核心的學術評價標準。這對于本學科確立獨特的學術領域,凝聚和培育學術人才,提升在整個學術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3.突出思想性在整個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在社會實踐的準備階段,要使選題富有思想意義,與課堂理論教學有銜接,作出詳細、可行的實踐計劃并作必要的技術準備,以保證社會實踐的深度;在行動階段,要進行全時段的導引和監督,保證社會實踐的方向和力度;在最關鍵的總結階段,除了嚴格要求,更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新社會實踐成果的形式,使學生的思想和觀念以最便捷的途徑、最大的容量表現出來,同時還要挖掘學生最深刻的內心感受。總之,思想性主導的社會實踐既要有“量”——使學生廣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學生的思想觀念獲得深度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作者簡介:李 軍(1982-),男,四川廣元人,碩士,重慶郵電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近年來,我國已有學者逐漸開始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了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進展有一個全面了解,文章采用內容分析法,依據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成果,特別是綜合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發表的有關該論題的相關文獻,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勢和趨向。研究分析表明:該命題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理論基礎與理論體系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領域還需要進一步拓展。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教育;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2)05-0068-05
當前,高校已日益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突破障礙,開發潛能,自我實現,更是大學生將個人發展同為國家和人民建功立業結合起來的重要紐帶。然而現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單薄,目標模糊,職業準備不夠,職業規劃能力差,職業價值取向存在偏差;同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本文擬在國內高等教育理論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綜合分析我國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情況,并提出這一研究的走勢和趨向。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現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從事學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理論工作者們一直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論成果簡介
目前專門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著尚屬空白。不少學者對這一課題作過零星的探索,如學校部等編著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中涉及到就業與職業理想等[1];曲振國等編著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中談到大學生與社會適應等問題,對職業觀念、現代職業精神進行了專章論述[2];劉建新、費毓芳主編的《大學生生涯輔導》中也提道:“高校就業指導要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要培養學生創業和敬業精神,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同國家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3]這些論述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要的啟示與指導意義。
從已公開的學位論文來看,相關碩士學位論文目前只有3篇,分別是:北京交通大學楊德才副教授指導的趙敏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07),武漢科技大學張繼才教授指導的萬杭的碩士學位論文《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2009),河南大學施昌海教授指導的李士營的碩士論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2009)。
期刊論文方面,筆者以“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為關鍵詞,在CNKI上對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間全部文獻進行精確搜索,共得到相關文獻47篇。從時間上看,相關呈逐年上升趨勢:2003年之前,相關論文幾乎沒有,2003-2008年共有十余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此階段已逐漸得到重視,但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引起教育界和學術界足夠關注;而在2009、2010年,相關文獻突增,超過之前期刊論文數量總和,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重視并參與這個課題的研究。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關系的探討狀況
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兩者關系的探討是一大主題。綜合文獻來看,主要有兩類觀點。
1.兩者之間相互融合,存在內在契合之處
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李士營在碩士論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中提出,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育人目標同向、育人功效同效、育人內容同質”[4]13-14;任鳳彩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價值與實現》中提出,兩者之間的內在契合之處表現在“教育對象的針對性和教育內容的互通性”[5]。陳春一、高培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關聯性》中認為,兩者關聯性表現在“教育目標上的一致性、教育內容上的交錯性和教育作用上的互補性”[6]。屈善孝在《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認為,兩者在“對象的一致性、過程的實踐性、內容的互通性和作用的互補性”四個方面具有契合點[7]。閆禮芝在《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認為,兩者的關聯性表現在“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教育內容的一體化和教育導向的社會性”[8]。這些文獻實質上都論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結合的基礎。
還有學者論述到了兩者之間結合的必要性和意義。如萬杭碩士學位論文《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提到,兩者之間結合之所以必要,在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有助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有效實施”[9]8-9。關于兩者結合的意義,萬杭認為,“有助于大學生共性與個性的協調發展;有助于社會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9]11-12。任鳳彩認為,兩者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需要,是彰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的需要,是實現大學生職業理想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5]。屈善孝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對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內容、目標、實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7]。
關于兩者結合的原則,萬杭認為,要“遵循以人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教育的系統化和個性化三個原則”[9]19-20;關于兩者結合的對策或途徑,萬杭提出,要“更新教育主體觀念,調動教育客體積極性,更新教育介體,挖掘社會資源,擴展教育環體”[9]20-25。任鳳彩提出,“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依托,發揮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統領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5]。
2.兩者之間互為載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萬杭《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內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的。兩者都是研究如何幫助大學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服務于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實踐中可以互為載體”[9]1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有促進作用。如趙敏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事業心和奉獻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10]13。陳春一、高培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可以“使得學生較好認識自我、較好導向正確的目標、較好開發潛力、較好改善師生關系”[6]。閆禮芝在《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教育的同時,開展思想教育、誠信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導向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8]。另一方面,職業生涯規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促進作用。黃炳輝在《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中認為,“職業生涯設計使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標明晰化,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的內容具體化,需要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多元化”[11]。無獨有偶,張志萍等在《職業生涯規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一文中也主要“從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改進方式等方面闡述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
綜上所述,通過對兩者關系的研究,當前學術界已經把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凸顯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這已經超越了過去單純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技術性的工具范疇;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途徑和手段,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實效,更具有時代性,更能被廣大青年學生接受。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探討狀況
從既有的文獻中看,不少學者也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有所研究和論述。如趙敏在《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道:“大學生自身在選擇職業、規劃人生的過程中,存在價值取向偏頗、自我認識不清、生涯目標模糊、職業素質欠佳的問題”[10]13。李士營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中提到,大學生自身在選擇職業、規劃人生的過程中存在問題主要有: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淡薄、目標模糊;職業準備不充分,實踐能力缺乏;高校缺乏完整的職業生涯輔導工作體系;缺乏專業和針對性的測評工具;缺乏專業化、職業化、長期穩定的工作隊伍[4]20-22。屈善孝在《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大學生主體意識增強,需求日趨多樣,價值觀念更加多樣化,更加關注自身的成長、成才和未來發展;同時,大學生也普遍存在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夠,職業能力不強,目標定位模糊等問題[7]。任鳳彩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價值與實現》中提到,大學生群體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團隊合作意識不強、艱苦奮斗意志淡薄、敬業奉獻精神缺乏、誠信缺乏以及社會責任感淡薄等不良現象,這種現象表明,目前我國部分大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職業精神、職業理念亟待完善和提高[5]。田必琴在《淺議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提道:“我國傳統高等教育體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和輔導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長期在理想的云端漂浮,教育效果備受質疑。”[13]
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實證研究,主要文獻有三篇:閆禮芝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和《生涯規劃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研究》中,通過實證調查、SPSS統計分析與研究,在一定范圍內,對部分學生自入校即開始實施生涯教育、生涯規劃制定、指導督促實施的過程進行跟蹤,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吳惠、王雷華在《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實證探析》中,也經過數據分析,論述了“新社會階層的思想行為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整體認識、職業規劃、職業選擇期望和職業選擇地域”[14]。
從上面論述所見,歷經十年萌芽和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已經有一定進展,學者們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也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當前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研究既缺乏專門論述,也缺乏個案研究,實證研究也較少;同時,因為研究者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大學生就業等情況不甚了解,對大學生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研究也需要進一步深入。
(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對策探討狀況
當前,理論界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所提出的對策思考也有一些研究。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趙敏學位論文《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的系統對策主要包括:“一是認為應該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從畢業階段前移,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針對新生階段、專業學習階段和畢業階段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拓寬職業生涯規劃的工作體系,解決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深度思想問題,努力構建新的更為科學、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教學體系和服務體系;三是系統整合,動員全校教職員工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10]iii寧曼榮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運用初探》中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積極發揮職業生涯規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一是認識層面上加大宣傳形成共識,二是制度層面上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機制,三是方法層面要加強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四是實踐層面要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15]吳惠、王雷華認為,要正確引導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要做到:“深化對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的認識;關注易受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影響的學生群體;重視媒體對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的宣傳作用;發揮新社會階層校友的示范作用。”[14]
也有學者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全程化、全員化角度提出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李士營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中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總目標及實施方案進行了闡釋;將大學生四年劃分為新生階段、專業學習階段、畢業階段,詳細論述了每個階段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實施方案。對于全員化研究,李士營提出:“要加強學校黨委、行政部門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要建立新型的職業生涯服務機構;要充分挖掘專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作用;要強化輔導員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作用。”[4]39-45
以上關于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的研究,不少學者都能各抒己見,既有宏觀上的總體研究,也有微觀視角的具體展開,較好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但這些研究仍然不夠,在對策探討的創新及深入方面,勢頭不足,還不能適應當前大學生的多元需求;同時,不少學者提出的對策較為宏觀籠統,實際可操作的研究相對缺乏。
二、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學術界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展開的這些研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領域有了進一步拓展,也深化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研究及規律把握。但從總體上看,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較為薄弱。
(一)基礎理論研究薄弱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所出理論成果參差不齊,有些基本問題還需進一步理清。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實施主體、教育策略、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學手段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還較為缺乏,不夠系統。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有別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獨立性,但其內涵和外延至今尚無明確界定,導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對它們各自的特點、功能論述等也較為籠統。
(二)研究視野較為狹窄
當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論述,主要是從教育學角度出發,圍繞教育要素而展開,存在視角單一、人云亦云等問題。實際上,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需要借鑒人才學、倫理學等學科理論來充實。比如,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素質的大學畢業生,高校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
(三)研究方法比較單一
目前,研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還是運用文獻分析法,更多地停留在一般的描述性、定性的分析研究,定量的實證研究較少。從檢索文獻來看,僅有閆禮芝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生涯規劃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研究》以及吳惠、王雷華的《新社會階層思想行為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實證探析》等三篇期刊論文運用了問卷調查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任重而道遠。
(一)理論基礎與理論體系研究尚需深入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兩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但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領域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還十分有限。我們應該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放在人才資源開發理論體系中去思考,開發個體潛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基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的系統研究,學術界應進一步加強在歷史考察、過程及規律探討、環境優化、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研究。
(二)拓寬該論題的研究領域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大量未經觸及和深入的領域,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探索。例如,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如醫學類、師范類、公安類)加強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可以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載體等進行系統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學校部.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114.
[2] 曲振國,楊文婷,陳子文,等.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74-191.
[3] 劉建新,費毓芳.大學生生涯輔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215.
[4] 李士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9.
[5] 任鳳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價值與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2):68-70.
[6] 陳春一,高培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關聯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77-78.
[7] 屈善孝.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7):97-99.
[8] 閆禮芝.以職業生涯規劃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0):62-63.
[9] 萬杭.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09.
[10] 趙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11] 黃炳輝.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教育評論,2005(2):33-36.
[12] 張志萍,呂建秋,劉智強.職業生涯規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10(8):54-55.
[13] 田必琴.淺議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3):25-26.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建立健全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下面就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1.身教重于言傳。
杜甫曾有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何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于“無聲”中“潤物”呢?俗語說“身教勝于言傳”,“身教”是無聲的教育,用的是“行動語言”,而“行動語言”更能達到“潤物”的效果。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每一位教職工的責任,而不僅僅是輔導員或班主任的職責,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是一種教育。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能從中受益。
2.新時代教師角色要重新定位。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對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勢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執行者的教師應該而且必須及時進行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學習者。論文參考。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盡快適應教育形勢的變化,提高教育質量,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改變教育者的角色,實現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實質性的提升。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將網絡思想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優勢互補,從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
3.做好學生升學與就業的指導工作。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畢業生就業出現了競爭激烈的局面。特別是一些非重點高校的畢業生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則更為不易。這就促使一部分大學畢業生通過考取重點院校的研究生來謀求出路,但考研的畢業生也逐年增多,同樣也出現激烈競爭的局面。這就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嚴重的升學與就業的壓力。為此,學校要做好學生升學與就業的指導工作,提高成功指數,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并對畢業生的畢業后趨向進行追蹤,為后繼畢業生的升學與就業提供幫助。
4.關注“后進生”。
后進生,即人們常說的“差生”。如果對這類學生教育不當,他們不僅會影響其他同學,甚至會導致他們的整個人生失敗,給國家給社會帶來危害。為了做好“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我們必須用“心”去做。
(1)重視個性研究,以愛心喚醒后進生的自信心。我們一定要以持久的愛心去關懷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輔導員在時時刻刻關心他們,他們不是被遺忘的角落。
(2)重視集體期望,以誠心喚起后進生的自強心。教育工作者必須誠心關懷每位學生,尤其是后進生,使他們懂得集體是他們各種正當需要得到滿足的場所,是進步的力量源泉,使后進生的內心與班集體的脈搏溝通,喚起他們原有的自強心,以心“喚”心。
(3)重視自主教育,以耐心激發后進生的自尊心。后進生的教育不是一勞永逸的,相反,是一個長期的反復教育的過程。教育者要容忍后進生一次次的“舊病復發”,并且充滿熱情,悉心地鼓勵他們一次次戰勝自我。但對他們的一點點進步,教育者都要予以表揚鼓勵并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5.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加強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心理健康與一個人的成長、成就、成才、貢獻關系重大,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而部分學生因為承受到來自學習、就業、家庭條件以及情感等諸方面的壓力導致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是新時期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1)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這是現代學科教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論文參考。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中,教師要較系統地闡述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介紹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傳播心理自我調適和消除心理困擾的方法,使學生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人生。論文參考。
(2)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并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總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用心澆鑄的偉大工程,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與新形勢相適應的新思路,開創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認真學習和吸收現代科技新成果,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更新手段,針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變化,精心設計活動形式,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增加工作實效。更要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參考文獻:
[1]韓玉璞. 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與對策.安陽: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04)
[2] 趙劍輝.新時期如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長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2)
關鍵詞:創新教育 研究生 德育 核心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在國家教育戰略中處于核心的地位。《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劃戰略研究總報告》(2005-2020)中明確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人才庫和智力庫”,“優質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將為國家提供廣泛的智力支持和堅實的人才基礎,是推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而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對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教育部在2000年4月《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社政[2000]3號)中強調指出:“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高校傳統的德育(或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教育內容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愛國主義教育;2、政治制度認同教育;3、世界觀教育;4、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6、法制教育;7、學習態度教育;8、科學素質的養成教育;9、公民道德教育等。這些內容是高校德育工作所共有的,其中一部分德育內容甚至與中小學的教育內容也基本相同,因此對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并無區別。那么研究生德育工作與本科生有何不同呢?筆者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本科生與研究生作為國家教育戰略中不同層次的人才,在培養目標上有何區別。
根據《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國家對本科生的培養要求是“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要求是“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對所研究的課題應當有新的見解”,對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因此,本文認為,如果將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概括為“通過學習以掌握和應用知識”,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應該是“通過研究以創造知識”,即使是應用型學科,研究生也應以進行應用性研究作為主要任務。換句話說,“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本科生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研究生之成為“研究生”的本質特征。由于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應將研究生的研究、創新能力作為工作的核心目標。基于此,筆者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定位為:創新教育。
以“創新教育”作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基點,需要研究生德育工作人員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提高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認識,明確工作目標。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隊伍基本由研究生輔導員、導師、任課老師以及黨團組織組成,嚴格來說還包括教學工作安排人員等,體現了“全員育人”的趨勢。但多數研究生輔導員在工作中很少思考研究生德育工作內容與本科生德育工作的區別,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特殊性缺乏認識,工作多停留在前述的幾種傳統思想教育內容上。而多數導師在指導研究生時則往往限于具體學術問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指導,或者對研究生實習、就業進行指導,對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很少考慮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內容、方式,很少考慮“應培養什么樣的研究生”之類的方向性問題。因此,對研究生進行“創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二、提高對“創新教育”核心地位的認識。把研究生培養目標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二者結合起來除了能真正、有效地促進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之外,還能產生一些其它的、積極的教育效果。其一,能在研究生中真正形成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相應地也能產生更為豐富的科研成果。這是一個類似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簡單因果關系;其二,讓研究生明確了課余時間的意義所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不如本科生那么密集,其用意就在于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去查資料、去做研究。并在思考問題、查閱資料、做研究的過程中,培養研究和創新能力。也就是說課后部分的學習才是研究生與本科生學習的真正區別所在。研究生明確了上課與課余時間的關系,就會有目的地利用時間,從而也減少了因課余時間漫無目標、無所事事而產生的一些思想問題。在筆者所在的單位,很多研究生在聽完專業課之后,就開始在老師觀點的基礎上提煉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動手搜集資料、寫成論文投稿。這首先當然是任課老師啟發的結果,但同時也是管理工作中引導的結果;其三,幫助研究生在畢業時能達到學校關于發表文章的要求。如果研究生從入學開始就主動從事研究,在讀研究生期間完成2-3篇論文的發表“任務”是不成問題的。換句話說,“創新教育”成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不僅是因為“創新”是研究生的主要任務以及區別于本科生的本質特征,也是因為落實“創新教育”可以有效防止研究生出現其他方面的許多思想問題。
三、讓研究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當德育工作者明確了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及“創新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之后,最關鍵的工作就是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貫穿“培養目標”意識,用培養目標教育來引導研究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讓每位研究生從入學起就明白:研究生學習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提高專業研究和創新能力。把研究生培養目標與具體的教育管理工作結合起來,這是培養單位的責任,也是每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責任。同時還要讓研究生(培養對象)明確的一個更為具體層次的問題就是“培養研究、創新能力”這一目標兩方面含義。其一是“研究”,其二是“創新”。“研究”主要體現為研究生在讀期間的科研成果、參與或承擔的課題、學位論文等;“創新”則要求一定要寫出自己的東西而且要爭取寫出別人沒說過的東西。前者強調過程,后者強調結果。
四、“創新教育”工作要結合學術道德教育和誠信教育。在研究生學術研究方面,德育工作者需要鼓勵“數量”、強調“質量”和“創新”。在“數量”方面要求的是勤于研究、“質量”方面要求的是有理論價值或實踐價值、“創新”方面要求的首先是要寫出自己的東西,其次是要爭取說出別人沒說過的東西,這樣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才能把研究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即自我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創新”排斥低層次重復研究,更排斥剽竊和抄襲。在這一意義上,對研究生進行“創新教育”的同時也是在進行學術道德教育或學術誠信教育。但僅從“創新”的角度來進行學術道德教育是不夠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者還必須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各種形式組織研究生學習學術道德規范,并將之貫徹到日常管理、學位論文不端行為檢測等工作當中,同時應制訂相應的制度來規制學術不端行為。事實上,“創新”與“學術道德”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兩個“翅膀”,二者在方向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創新意味著對學術道德的遵守,反過來,不遵守學術道德就談不上創新。因此,德育工作者應該有意識地將二者結合起來。
五、遵循科學發展觀,認識創新規律。對創新能力培養規律的認識既是德育工作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構建研究生思想教育平臺的前提。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應該對科研創新的規律有所認識,對論題的形成過程、創新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文獻檢索及文獻綜述方法等有所了解。在課程設置、課程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作業布置等方面要處處體現以“研究”為中心。此外,德育工作者應明白“創新”引導只是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外因,利用一切積極因素來激發研究生進行科研研究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才是關鍵。
綜上,“創新教育”是研究生德育區別于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本質特征,也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環節,更是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實現國家高層次人才教育戰略目標的核心內容。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應該在自身認識到位的基礎上,讓研究生明確自己作為研究生的使命是提高從事科學研究和創新的能力,同時結合學術道德教育及相關的制度建設并依據“創新”的客觀規律來實施“創新教育”。
論文寫完了那么我們就要著手靠論文的參考文獻的寫作了,首先我們要清楚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標準格式是什么樣的,有什么要求等。本篇針對學生公寓管理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格式來做范例,歡迎大家都來閱讀借鑒。
學生公寓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黃美云.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04(13):216.
[2]韓曉軍.淺談高校學生公寓管理[J].科技視界,2015(11):114.
[3]張慧婷.淺談當代高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知識經濟,2014(18):40.
[4]張麗華.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創新模式探析[J].青年時代,2015(3):80.
[5]楊衛兵王務均.《大學生廉潔教育項目化管理的基本內涵及運行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46
[6]劉建榮.《探索公寓文化建設途徑,強化公寓文化功能》[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119
[7]郝麗麗宋巖蔡慧慧,《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項目化管理》[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學生公寓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何芳.學生公寓管理系統的探討與實現.電腦知識與技術.2006.11.
[2]郝曉芳.對高校學生管理的淺談.科學之友.2010.4.
[3]張春艷.基于Qt的嵌入式圖形用戶界面研究與實現.大連海事大學.2008.5.
[4]霍亞飛.QtCreator快速入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2.5.
[5]鄭何.Qt4開發實踐.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1.
[6]李琪,李聚寶,劉相坤.鐵路計算機應用.2012.1.
[7]施紅峰.基于工作流技術的大學生公寓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電子科技大學.2012.9.
學生公寓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張慶國,等.對高等學校學生公寓安全問題的淺析及對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7(3).
[2]陳翔.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6).
[3]楊志強.采礦業建立安全文化管理體系的設想[J].有色冶煉,1999(s1).
[4]金長星.高校安全保障體系的基本構架及建設思路[J].石油教育,2007(3).
[5]章學軍.高校內盜案件及其對策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5(2).
[6]夏澤清,等.建立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維護學生公寓的安全穩定[J].高校后勤研究,2004(3).
[7]駱清.高校學生公寓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5(7).
關鍵詞 高校研究生 思想政治工作 挑戰及對策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日益擴大。研究生作為教育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擔負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責任,尤其是在科技創新,專業研究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造就一批思想素質高,綜合能力強的新時代化的研究生成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點。
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挑戰
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高校研究生工作越來越注重研究生的思想建設,然而,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在年齡、知識、閱歷、心理素質等方面出現的偏差以及引起的一些問題,極大沖擊著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獨立意識增強。研究生作為成人群體,其具有獨立的思維,對事物的認識個體性強,這就使研究生的思想很難被改變。同時,研究生培養階段由于專業學科門類的不同,研究方向偏差,采用專業導師制的形式,這就對研究生的思想帶來專業化的影響;在實際導師教學中根據專業素質等級化區分,而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這就導致研究生課程較為分散,而散養式的教學模式,科學研究、學位論文撰寫獨立,班級間交流較少,這就引起學生思想和行為上的自我性增強,集體觀念淡薄,這就刺激了個人主義的形成,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展開。
二是,價值觀多元化。隨著社會多元化經濟的發展,各種社會思想對研究生思想進行沖擊,研究生主體一般是未進入社會的學生,面對光怪陸離的社會思想,往往缺乏考驗,將自身陷于自我主體性與客觀現實性的矛盾沖突中,導致研究生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偏差,很多學生甚至出現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難度。
三是,心理壓力大。由于研究生規模的擴大,使研究生群體出現復雜性特征,而其經濟條件的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研究生的心理;學習過程中研究生既要關注專業能力的實現,又要以發表創新性的學位論文,這就增加了學習的壓力;隨著教育市場的擴大,畢業生增加,這就造成研究生就業空間縮小,引起就業競爭增大;研究生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畢業后很快就擔負起家庭重擔,使其心理壓力增大。總之,研究生在家庭、情感、就業、經濟等各方面的壓力,沖擊著研究生心理素質,使其心理更加脆弱。
四是,綜合素質不高。很多研究生將科研能力的提升作為就讀的根本目的,而忽視自身素質的全面化提升,造成“高能低素”的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社會需要復合型的人才,然而,由于很多研究生將精力完全投入到科研,而忽視了科技知識、法律知識以及人文知識等的學習,這就造成片面化的發展;同時,很多研究生缺乏道德修養提升意識,造素養的缺失,這就不利于研究工作的實際開展。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1.革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體制
良好的體制支撐是進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隨著研究生規模的擴大,一些高校研究生的管理體制已經不能與之相應,這就要求以革新的體制。一方面,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以研究生管理規劃制度,研究生管理制度,以及研究生考核制度等,全方面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展開。同時建立導師負責制,導師結合專業課和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管理,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定期對學生進行思想座談,促進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設。
2.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研究生思想建設
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設要落足于研究生自身的發展,這就要求以研究生為根本,加強人本化教育。首先,關注全體研究生,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設思想教育課程、傳統文化課程,以及開展一些公益校園活動等,使研究生確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其次,加強心理輔導,增強研究生心理素質。根據研究生心理壓力大的情況,學校通過開設心理輔導機構,以及配備專業化的心理輔導人員定期對研究生進行心理咨詢與輔導,關注研究生思想,促進其健康發展。再者,關注個體,促進個性化發展。研究生的差異性大,專業性強,學校要以研究生的個性化、專業化發展為方向,以有效地方式促進研究生的個體發展。最后,建設文明校園,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文化氛圍,多渠道影響研究生。
3.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發揮教書育人作用
導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這就要求導師不僅進行知識的傳授,還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的人文素養與專業素養,對研究生思想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要求加強導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加強導師專業素質建設。要選擇一批專業能力強,心理素質硬,綜合素質高的研究生輔導員,同時加強領導層、任課教師、研究生服務部門的協作,使其共同致力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通過培訓提升導師的專業能力,創建一批搞專業水平高,社會閱歷廣,知識文化豐富的導師隊伍,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專業保證。另一方面,重視導師在育人中的作用,提升導師的道德、人文素養,并引導鼓勵導師對研究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師優秀的思想品質傳承于研究生。
三、總結
面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挑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立足研究生發展,以良好的制度為支撐,以人本思想教育為手段,積極發揮導師以及各部門力量,全面提升了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 秦文芳.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研究[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3)
[2] 楊博文,黨劉拴. 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幾點探討[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04)
[3] 張貽德. 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探討[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