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it審計論文

it審計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1 17:10: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it審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it審計論文

篇(1)

(一)加強學習內審人員認真學習審計法律法規,全面履行《江蘇省醫學會稽核制度》和《江蘇省醫學會內部控制制度》《江蘇省醫學會內部審計工作實施細則》,認真貫徹執行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踏踏實實履行崗位職責,嚴格遵守內部審計準則,規范審計程序,加大審計力度,提高了審計工作水平和質量。通過學習,政治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在審計工作中敢于堅持原則,秉公辦事,恪守審計人員應有的職業道德,做到了秉公審計、廉政審計。

(二)財務收支審計江蘇省醫學會主要業務為實施政府受托項目即醫學學術交流、繼續醫學教育、醫學科技項目評價、評審和醫學科學技術決策論證、評選和獎勵優秀醫學科技成果(包括學術論文和科普作品等)、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推動醫學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等,財務收支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收費項目以繼續醫學教育收費為主,項目支出特點主要表現為以現金方式支付專家、學者的講課勞務費,人力成本比例較高。內審部門未單獨成立科室,但工作由財務科專人負責。各類學術會務均有財務科派員參加,負責收費與結算,內部審計對會務收支全過程實施監督,確保收入全部入賬,支出合規合法,結合各類學術會議的預決算,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進一步規范財務收支行為。

(三)招投標工作積極參與學會各項招投標工作,結合本部門工作特點,提出規范招投標工作意見和建議,嚴格按照規定進行采購,根據我會組織管理的特點,實行集中采購和分散采購相結合的模式,積極完成年度預算采購任務,凡列入政府采購范圍目錄內的項目,一律實行集中采購。一年來,共參與項目招標、考察、談判和驗收二十多項,參與大宗物資的采購會審,參與儀器設備采購招標、議標、競爭性談判等多次。工作中始終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充分發揮了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的監督作用,并認真和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和協調,把這些意見和建議落到實處,節約了財政資金,有效的維護了單位的經濟利益。

(四)加強經濟合同管理進一步加強單位經濟合同管理,對學會涉及的所有協議、合同進行認真審核、嚴格把關,2013年共審核審簽經濟合同60多份,無違約合同發生,有效的規避了風險。

(五)積極開展專項審計工作按照有關內審工作部署與要求,針對社會熱點“三公經費”的支出情況,內審部門對學會車輛運行維護費用進行了專項審計。內審小組制定了專項審計流程,確定審計方案后,隨機抽取了一輛公務用車進行審計,審計內容為2013全年該車發生的全部費用,具體包括發生時間、憑證號、任務內容、事項發生地、具體事項等,具體事項又分為汽油、過路停車費、維修保養、保險、司機誤餐、安全獎公里數等,經認真統計和查詢,比對和實地核查,審計結論與建議如下:審計結論:1、汽車加油存在不規范的行為。2、汽車維修沒在省政府招標定點單位維修。3、部分汽車維修沒有附維修清單。審計建議:1、建立車輛臺賬,實行定點加油一車一卡制度,并加強考核。2、車輛維修前需填寫“車輛維修申請單”報管理部門,注明車輛故障情況及估計維修費用。3、報銷費用時應附維修清單,更換部件要交回單位。4、登記公里數,核算佰公里油耗,加強考核。

二、內審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2014年,江蘇省醫學會的各種開支將明顯增加,審計任務也將更加繁重,內審工作的覆蓋面還需進一步擴展,人手少、任務重、時間緊是我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所以我們的內審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地有序開展,以“三公經費”為內審抓手,進一步加強審計力度,要以規范預算管理、推動財政體制改革、保障財產安全、提高單位管理水平,為學會的整體發展戰略,做好審計工作。

三、2014年內審工作計劃

2014年我們將進一步貫徹執行《江蘇省醫學會內部審計工作實施細則》,緊緊圍繞2014年醫學會整體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內部審計職能,加強審計工作的基礎性建設,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素質,突出管理質量效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認真履行審計監督職能。在審計力量有限的情況下,確保把工作重心放在管理薄弱的環節,切實認真制定2014年度審計工作計劃,兼顧審計工作的覆蓋面。2014年,審計工作將面臨更加繁重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全面做好學會的年度財務收支審計,同時計劃對印刷費進行專項審計,進一步加大財政專項資金、零星修建和物資采購和“三公經費”的審計力度,創新內審工作機制,加強對一些項目跟蹤審計、完善內控制度、招標投標、合同履行、材料與設備采購、會議預結算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項目跟蹤審計的效率和效果,進一步節約財政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內部審計工作意見和建議

(一)建議內部審計協會定期舉辦審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以提高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

篇(2)

論文摘要:信息技術在為人類帶來益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實施會計信息化審計,加強對會計信息化信息系統運作的有效監督,對防范信息系統的風險將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多數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積極意義和效益,對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從而使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從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目標、特點、策略、前景”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一、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目標

1.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

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是指組成會計信息系統的硬件、軟件、數據資源是否受到妥善保護,不因自然和人為的因素而遭到破壞、更改或者泄漏系統中的信息。會計信息系統的資源通常包括硬件、軟件、數據文件、系統文檔、消耗性材料和其他設施。這些資源經常放在一處或幾處,硬件可能被惡意破壞,軟件和數據文件的內容可能丟失或毀損,消耗性材料和數據資源可能未經批準而被使用。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是通過建立相應的安全控制措施而加以保護的,評價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主要是審查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對于不足之處應提出需要進行改進與完善的建議。

2.會計信息系統的可靠性

會計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是由其中的硬件系統的可靠性、軟件系統的可靠性及數據的可靠性等因素共同決定的。軟件系統的可靠性是指在運行環境中,在規定的運行時間內或規定的運行次數下,程序和所有數據元素運行不同測試用例的無差錯概率。硬件系統的可靠性是指在一個指定的時間周期內,在給定的控制條件下,硬件系統執行所需功能的成功概率。數據可靠性是指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及時,它取決于系統絕對數據的處理過程是否準確無誤,以及確保數據可靠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系統的可靠性還體現在它的容錯能力上。對會計信息系統可靠性的評價要檢查系統的運行是否穩定可靠、是否容易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否能抵御外界干擾而正常工作。評價會計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時,審計人員應對決定會計信息系統可靠性的各項因素進行綜合審查和評價。

3.會訓信息系統的有效性

會計信息系統的有效性是指該系統能否實現既定的目標、系統的各項處理過程是否符合國家法律和有關規章制度的要求。評價會計信息系統的有效性,必須了解用戶的需求。會計信息系統有效性的審計一般在系統運行一段時間之后進行,通過事后審計可確定會計信息系統是否能實現既定的目標,根據審計的結果,管理者可做出相應的決策。

二、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特點

1.審計的所有領域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目前,審計在每一領域都還做得不夠,如:尚未構筑起適應現代技術發展的一種或多種可能的、可用于解釋和預測多種審計現象的多維審計理論—,這種理論將使對審計環境、目標、本質、假設、概念、標準、技術、方法、過程等的論述更新穎、更豐富、更具邏輯性和環境適應力;急需加速我國的審計工作從落后的“繞過計算機審計”向先進的“通過計算機審計”和“使用計算機審計”轉化。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責任與風險巨大的審計(尤其是獨立審計)行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新時期,所有的審計人員都應成為完全意義上的電腦審計人員,而這是審計(后續)教育的重要任務。

2.會計信息化審計系統具有極強的適應性

信息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多元、實時、開放性使會計信息化審計也具有多元、實時、開放性特征,實時審計、會計責任審計、環境審計、境外審計等都將因此而變得更加容易。

3.會計信息化審計將對傳統審計進行重整

盡管“兩權分離的程度決定了審計主體的種類和被審計單位的形式”,“審計效率和審計風險的矛盾決定了審計程序和方法的歷史變遷”,但如果所有的計算機只囿于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水平,提供的信息單一、過時、封閉,國外的會計師事務所的非審計業務(其必須依賴于多元、實時、開放的信息)收入又怎能達到其總收入的70%(我國僅30%左右)?事實上,正是信息量極大豐富的信息化會計信息系統和全新的會計信息化審計理論,支持了卓有成效的“四大”國際會計公司及其或集權或分權的管理模式,支持了審計效率和審計風險矛盾的最有效的解決,從而支持了現在和將有的多種繁雜的具體業務。

三、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策略

1.建立會計信息化審計組織機構

會計信息化審計組織機構不健全將會阻礙我國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發展。為適應未來我國會計信息化審計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應盡快建立自己的會計信息化審計組織機構,按照會計信息化審計的要求組織、協調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規劃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發展策略和職業培訓計劃,研究會計信息化審計理論、方法、技術和規范,指導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在這項工作的起步階段,政府應加強領導力度,從宏觀上搞好規劃安排,從資金和技術上扶持會計信息化審計,有效規劃、部署和指導我國的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2.加強會計信息化審計理論研究

審計理論來源于審計實踐,又反過來指導、促進審計實踐,二者不可偏廢。沒有審計實踐,審計理論無法產生,沒有審計理論指導的實踐會走彎路。因此,要在審計實踐中善于及時發現、總結規律性的問題,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國內學術界、政府研究機構應當加強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理論研究,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密切關注國際會計信息化審計的最新發展動態,不斷發展與完善會計信息化審計理論,從而更好地為會計信息化審計實踐活動提供指導,促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審計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3.制定會計信息化審計準則

會計信息化審計同傳統財務審計相比,在審計對象、審計目標、審計內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為了規范會計信息化審計業務,明確工作要求,保證執業質量,應研究和制定我國的會計信息化審計準則和實務指南。會計信息化審計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由行業組織出面將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并把有關概念、工作流程和技術方法固定和統一起來,形成行業標準和規范。

4.強化企業領導加強管理與控制的觀念

樹立企業領導的信息化會計信息系統管理意識是開展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的關鍵。因此,企業主管部門在充分領會國務院有關“國民經濟信息化”指示精神,認真抓好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對企業領導進行會計信息化系統管理與控制的思想教育,促使企業領導從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會計信息化審計的重要意義,重視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將會計信息化審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5.大力培養會計信息化審計人才

從內部講,一是強化培訓。各級審計機關要擁有完備的培訓基地,從自己的需要加強不同崗位的適應性培訓;二是重點選拔。即有重點地選派一些“尖子”人才進高校深造,進行知識更新,或參與國際技術交流和技術合作,在實踐中不斷增長才干;三是完善機制。要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勵各類人才脫穎而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發各類人才智力潛能的運行機制,使知識最終能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求參與分配。

6.加大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宣傳力度

開展會計信息化審計的主要障礙之一是對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必須加大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宣傳力度,如實宣傳網絡環境下重構后的會計信息系統所帶來的風險,大力宣傳會計信息系統控制的重要性,讓更多的經營管理者,真正認識到開展會計信息化審計的必要性,增強會計信息化審計的迫切性,促進社會輿論對會計信息化審計的理解與支持,進而推動會計信息化審計工作的開展。

作者單位:河南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謝詩芬.高級財務會計問題研究[M].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45-52.

[2]胡仁顯.自助式會計信息系統[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3.78-82.

篇(3)

審計人員的審計判斷最終要表現為一定的成果。這一成果的具體形式就是審計判斷績效。良好的審計判斷績效不僅是高質量審計工作的基礎和源泉,還是審計人員和會計師事務所積極追求的目標。同時,審計判斷績效也是衡量審計判斷質量和審計工作效率、確定審計人員責任的基礎。因此,研究審計判斷績效的影響因素以及審計判斷績效的評價問題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一、審計判斷績效及績效函數

(一)審計判斷績效的涵義

什么是審計判斷績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為典型的當屬Libby(1995)對審計判斷績效的定義,他認為:審計判斷績效是審計判斷與一定的判斷標準相符。顯然,此定義是對一個好的判斷績效的定義,并不是對審計判斷績效的一般定義,因為審計判斷績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筆者認為,審計判斷績效是審計判斷結果與一定的標準的相符程度。這里所說的標準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兩個方面,一個績效好的審計判斷要同時滿足審計效果和審計效率兩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質量上的保證成本,又不能過高。修正后的審計判斷績效的定義是符合一般的業績定義的精神的,是以審計判斷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為指標或標準來界定審計判斷績效的。然而,在審計實踐中,審計判斷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較難于確定的,從而也就導致了審計判斷績效的計量是比較困難的。

(二)審計判斷績效函數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審計判斷績效的影響因素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審計判斷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函數:

績效=f(能力,知識,激勵,環境)(1)

從等式(1)可以看出,他們認為審計判斷績效受審計人員的能力、知識、激勵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此后,一些學者進一步研究了知識與績效及其它影響因素的關系。Bonner(1990)研究了經驗和審計判斷績效之間的關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經驗和知識之間的關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識和能力與績效之間的關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識被其他三個因素及經驗決定,因而績效與四個影響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知識與其他影響因素的關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識=g(能力,經驗,激勵,環境)(2)

以此公式為基礎,Libby(1995)構建了知識與績效及其它影響因素的模型,具體模型如圖1所示。這一模型被認為是比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審計判斷績效函數為基礎的。在上述兩個公式中的環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務的因素。

筆者認為,等式(1)和知識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審計判斷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框架,也與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績效行為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們也認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績效函數存在著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績效的影響因素缺乏系統性和脈絡,比較零散;二是有些績效影響因素不恰當;三是對環境因素理解得太窄。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個因素,對后三個因素,尤其是環境因素研究比較少。

二、審計判斷績效的主體因素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審計判斷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心理過程,因此,審計人員是影響審計判斷績效最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個審計判斷的都是針對一定的任務(客體)的判斷,因此,審計判斷任務就構成了影響審計判斷績效的又一個因素。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我們可以把審計人員判斷看作一個由審計人員和審計判斷任務系統構成的系統。由于系統與其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審計判斷環境同樣會影響審計判斷績效。根據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審計判斷績效是審計人員、審計任務和審計環境的函數。審計人員因素也稱為審計主體因素,是指由審計人員擁有的并帶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審計任務因素是指需要審計人員作出審計判斷的項目;審計環境因素也稱系統因素,是指與審計判斷績效有關的所有的審計判斷主體、審計判斷項目之外的因素,它們不受審計判斷主體的影響。據此,審計判斷績效函數可以表示如圖。(圖見11期雜志)

根據以上我們對主體因素的界定,影響審計判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與Hogarth(1981)、Libby(1983)的績效函數中的前兩個因素知識和能力屬于主體因素。但用這兩個因素概括影響審計判斷績效的主體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進一步研究。我們認為,審計判斷主體因素應包括:性格、陳述性知識、智力技能或經驗、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個人在現實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義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由于客觀事物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對影響的反應而形成的一定的態度體系和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個人的個性差異。因此,它同樣能夠表征個體判斷績效方面的差異。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性格進行了分類。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緒哪一種在性格結構中占優勢來把性格分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緒型三種。H·A·威特金按照兩種對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為依從型和獨立型。

在經濟學中,根據人們對風險的態度把人分為風險偏好型、風險中立型和風險厭惡型三種。審計人員在做出審計判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擔判斷錯誤的風險,但承擔的風險的大小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審計人員對待風險的態度。如果一個風險偏好者進行審計判斷,其判斷結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風險性,從而進一步把其本身、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風險的境地。風險厭惡者在進行審計判斷過程中往往會設法使審計風險降到最低,從而導致審計成本上升、效率下降。應該說以上兩者的審計判斷績效都不好,但就兩者比較而言,后者的審計判斷績效強于前者。因此,我們認為風險中立者,或者考慮審計效率的風險厭惡者,具有取得良好審計判斷績效的基本素質。

(二)知識、技能、經驗、記憶

一般來說,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但對個體來說,知識是指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顯然,這里所說的知識是指個體已經獲得的知識。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陳述性知識;另一種是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由人們所知道的事實組成,這些知識一般可以用語言進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識是指人們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類知識很難用語言表達。比如,許多人都會騎自行車,但卻講不清這種知識;許多人能流利地說本族的語言,但卻說不清語法規則。在審計判斷過程也是如此,有經驗的審計人員雖然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但卻說不清審計判斷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識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種智力程序的能力。顯然,程序性知識是長期實踐逐步積累形成的。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判斷,這兩方面的知識都是不可或缺的,審計判斷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審計人員從事此項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無論在哪個國家,要成為勝任的審計人員,就必須首先通過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因此,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既是對要成為從事審計業務的人員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是否具備從事此項業務的基本知識的檢驗。同時,審計人員做出正確的審計判斷還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識,也正是這些程序性知識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審計人員的個體的判斷績效的差異。因此,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都影響審計判斷績效,但后者影響更大。

在Einhorn與Hogarth以及Libby績效函數中,把能力(Ability)作為審計判斷績效的變量。這里所說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學中所說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編碼、檢索和分析任務的能力。這一定義是從信息加上角度出發的。從普通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認為,這里所說的能力相當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動中運用有關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穩定的、復雜的動作方式系統,這里的動作是廣義的既包括外顯的實際操作,也包括了內隱的智力動作。技能按其性質和特點可以分為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兩類,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動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包括感知、記憶、想象、思維,但以抽象思維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績效函數中的能力應屬于智力技能范疇,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識。

一些研究審計判斷的西方學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經驗作了更加廣泛的定義,認為經驗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與任務相關的能夠提供在審計環境中學習的機會的廣泛的境況。根據此定義,經驗不僅包括親自參與完成實際審計的境況,也包括復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級人員的復核評論、收到結果的反饋、與同事討論其他審計、閱讀審計指南和培訓。此定義存在以下兩個不足之處:一是把經驗界定為可提供學習機會的境況是不恰當的,各種提供學習機會的境況只能是為增加經驗提供了條件,或者說是積累經驗的過程,但不等于是經驗本身,經驗應該是這一過程形成的結果;二是過于寬泛,包括了學習間接知識和獲取直接經驗的境況,很難劃清知識和經驗的界限,也不能體現經驗的實踐性的特征。因此,我們認為審計人員的經驗應界定為:直接通過實踐形成的技能,或者說是技能經驗的具體表現形式。它通過技能的形式影響審計判斷績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間接經驗形成一般知識,直接經驗形成具體知識。依此就可以比較好的解釋為什么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能夠作出正確的審計判斷,因為它們具有比較高的技能,而這些知識又需要長期的審計實踐的積累。

被認為與審計判斷績效有關的另一個因素就是記憶。記憶是過去經歷事物的反映。記憶與審計判斷績效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心理學家Hogarth(1985)指出,一個好的記憶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好的判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一些研究人員(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記憶與審計判斷績效的關系并指出:在完成一個具體任務期間,在收集審計證據的過程中,記憶對決策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記憶與經驗、技能等要素是什么關系?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它們是把記憶作為導致不同經驗差別的原因來看待的。大量有關記憶的研究是在有經驗的審計人員和新手之間進行對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經驗的審計人員存在著一個圖表式的記憶結構,對內部控制優先回應,而新手只能根據線索回應;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經驗的審計人員能回憶起更多的與持續經營假設不一致的信息。我們認為,記憶既是形成經驗的手段,也是經驗的內在形式。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審計人員的陳述性知識、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識是影響審計判斷績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經驗的具體表現形式;記憶既是經驗的形成手段也是經驗的內容。當然,陳述性知識和智力技能也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雇員擁有的知識和技能是個體內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個體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訓、經歷等)的函數。上述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與判斷績效之間的關系如圖。(圖見11期雜志)

(三)動機和努力程度

動機是激發個體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因此,審計人員的判斷績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動機的影響。正因如此,一些績效評價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動機作為影響績效的直接原因。我們并不否認動機在績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為影響績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響審計判斷的績效的諸多主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審計人員的主觀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個主觀性最強的因素。在一項審計判斷中,審計人員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會導致審計判斷績效的不同。努力應該是審計判斷績效的直接影響因素。而審計人員的努力程度來自于審計人員的動機,動機越強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個特別重視個人聲譽的審計人員比一個不太重視個人聲譽的審計人員的審計判斷績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努力程度是影響審計判斷績效的直接因素,動機通過影響努力程度來影響審計判斷績效。審計人員的動機受需要和激勵兩個因素的影響。努力程度除直接影響審計判斷績效以外,還影響陳述性知識和智力技能,審計人員的努力程度與其陳述性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成正向關系。努力程度、動機、需要與審計判斷績效的關系如圖。(圖見11期雜志)

三、審計判斷績效的任務因素和環境因素

(一)任務因素

我們認為,任務是影響審計判斷績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務的特點不同,對審計判斷績效影響是不一樣的。Hogarth(1985)指出,審計判斷的正確性是個體特點和任務環境結構的函數。任務對審計判斷績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任務的復雜性、任務的重復性、任務的規范化程度、任務的類型和任務質量等,其中前兩項受到了廣泛關注。任務的復雜程度對審計判斷績效的影響如表。(表見11期雜志)

從上表可以看出,任務越復雜,其不確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審計人員的判斷能力也就越強。因此,比較而言,復雜程度越低,或者說任務的結構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斷績效。審計人員不斷重復的參與同類審計項目有利于積累豐富的審計經驗。

(二)環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審計判斷的環境因素包括:判斷指南和技術輔助工具、多層組織的背景、責任關系、連續的多期的判斷任務以及為了得到一個好的績效的相當程度的貨幣激勵、時間壓力等。無疑上述環境因素都會對審計判斷績效產生影響,但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范圍比較窄。事實上,審計人員做出審計判斷不僅要受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的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事務所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行業狀況和社會環境等。因此,我們認為,環境因素應包括影響審計判斷主體和客體的各種環境因素,既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環境因素,也包括會計師事務所之外的環境因素。內部環境因素包括多層組織背景、責任關系、激勵和時間壓力、組織文化等;外部環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審計單位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等。由于有關環境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多,這里不再具體展開分析。

篇(4)

(一)企業低碳動因與目標應用

BruceBellingham以奧巴馬政府增加經濟投資強化低碳審計為例指出,低碳審計關乎環境氣候變化必須盡快落實審計活動。盧相君、唐楷基于受托責任理論出發,對英美國家的低碳審計經驗進行了歸納分析后,為我國低碳審計目標提出了建議。JennyDawkins從決策有用觀理論角度出發,研究分析了低碳審計的動因即經此審計后的信息會更具公信力,能夠為利益相關者決策提供更準確的依據。李兆東、鄢璐采用規范研究方法以需求為切入點,認為低碳審計的動因從根本上是低碳政策的實施以及碳交易市場審計評價與認證的需要。歐陽弘毅、付敏則從企業的角度通過規范分析,歸納出企業低碳審計的動因主要是實現低碳經營、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增加盈利。吳靜歸納研究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碳審計政策以及我國目前的問題,對我國碳審計目標提出建議:總體目標是保障低碳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具體目標則與英國環境審計委員會的相類似。

(二)低碳審計主體研究應用

目前國內關于碳審計的主體有著較統一的認識,審計主體是審計行為的執行者。錢純等學者對低碳審計主體展開分析比較,認為現階段應加強我國碳權交易市場審計主體的隊伍建設。劉穎、侯錦川從動態的維度通過分析歸納環境審計與碳審計的關系,指出低碳審計的主體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低碳經濟發展框架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提出有必要將企業內部審計及社會審計納入低碳審計主體構成中。王愛國在分析歸納出國外低碳審計研究成果經驗,提出我國低碳審計應以政府低碳審計為主導,逐步擴展到內部低碳審計與社會低碳審計,豐富了低碳審計主體范圍。陳燕燕、彭蘭香通過歸納分析了環境審計與低碳審計二者的關系,指出低碳審計的主體應為獨立的審計機構。

(三)在碳審計的內容方面的應用

低碳審計模式可以沿著“將低碳生產流程、節能減碳技術與環境績效審計、節能減排審計、能源審計相結合”的方向進行探索。袁宏路歸納出企業碳審計的內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政策效果審計、企業績效審計、低碳產品的審計、低碳行為的認證。張薇、伍中信則是從兩型社會的角度對低碳審計的內容進行歸納分析,認為應包含合規性、“碳中和”、碳績效審計三方面的內容。孫圣潔在進行了規范研究后認為企業低碳審計的范圍應涵蓋: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及治理的審計。錢英蓮、樊鵬燕以煤炭企業為背景,對低碳審計內容及研究方法進行了歸納分析提出了理論建議。楊應杰歸納出低碳審計的兩大關鍵內容:制定碳消費目標程序的合理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位一體的審查。

(四)在我國企業碳審計存在問題方面的應用

英國是低碳審計的起源地,王帆在對其進行系統分析歸納后認為我國應開展低碳審計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議。劉惠萍、王愛國對我國低碳審計進行規范研究,對我國低碳審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對低碳審計的理論框架進行了分析。何雪峰在總結當前低碳審計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低碳審計的主要程序和步驟應分為確定審計項目、數據收集與方案確定、實施低碳審計、編制低碳審計報告四部分。綜合國內外以規范研究方法進行低碳審計研究的文獻,不難看出自2003年“低碳經濟”一詞提出后,政府、企業等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目前低碳審計仍處于起步階段,規范研究依然是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應用于低碳審計理論研究中,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缺失的需要,亟需構建起一套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方法論指導低碳審計實務的開展;另一方面由于低碳審計實務尚處于探索階段,可供研究的審計案例較少,使得研究方法仍局限于規范研究方法。筆者認為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互斥的,在一定情況下是相輔相成的,應該根據所研究的內容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

二、低碳審計實證與案例研究方法應用

當前國外低碳審計主要集中于西方發達國家且研究多集中于實務方面,即具體某領域的低碳審計:Amodeo,Christian以英國土地信托業為對象進行低碳審計研究。FrancesStewart針對公司規模的不同,分別討論了大型企業及小型企業開展低碳審計的現狀。也有學者針對目前的碳審計模式提出自己新的觀點,JonathanRiley認為應給予已開展低碳審計的企業以實質性的鼓勵。國外不僅是相關學者進行低碳審計理論研究,許多專業機構也致力低碳審計相關標準的制定,這些標準為審計實務的開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提供了排放因子等參數值為低碳審計提供了準確的計量依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以及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聯合了《溫室氣體協定書-企業會計和報告準則》詳細闡述了低碳審計的五個步驟:確定審計邊界、定位碳排放源、選擇排放量計算方法、數據收集與匯總、計算并編制排放清單與審計報告。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CGA-Canada)制定了《實踐指導: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的審計業務》為碳鑒證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專業的標準;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更多的服務機構致力于開拓碳鑒證業務,這些機構往往以國際審計鑒證標準中非會計業務審計流程為依據進行低碳審計;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2011年了國際鑒證業務準則(ISAE)第3410號《溫室氣體排放聲明鑒證業務》征求意見稿,這項準則規定了低碳審計的依據以及審計主體在低碳審計過程中應注意與遵循的標準,包括計劃的合理性、標準的恰當性等。國內低碳審計實務研究方面,我國香港是最早開展低碳審計活動的地區并了建筑物排放指引等標準,劉少瑜等對香港建筑物排放低碳審計的指引進行了介紹。有學者結合特定行業對企業低碳審計進行案例與實證研究,李飛對半導體企業的低碳審計方法進行了探索

,錢英蓮、樊鵬燕等學者對某大型煤炭企業的低碳審計案例進行分析,提出通過低碳審計挖掘煤炭企業的節能減碳潛力。楊渝蓉等學者以“水泥行業二氧化碳減排議定書”為評價標準,從低碳審計的基本流程入手,對某水泥廠應用示例進行計算。以上論述的案例及實證研究方法在低碳審計中的應用有兩大特點:其一是所選定的低碳審計研究對象多為污染性較大的工業行業中的某些企業,這是因為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企業對降低碳排放更具有實際意義;其二是案例及實證研究方法相較于規范研究方法在低碳審計的應用較少,但其總體是呈上升趨勢的。主要是兩類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隨著低碳審計理論研究的日趨成熟與完善,更多的學者會尋求新的方法對低碳審計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低碳審計理論指導實踐的必然結果。因此實證及案例研究方法仍是未來進行低碳審計的重要工具與手段。 三、結論與展望

目前在碳審計方面的研究仍主要是采用規范研究方法為主、案例研究方法輔之,綜合國內外低碳審計文獻可以發現,低碳審計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學者們關于開展低碳審計的必要性已達成共識,低碳審計仍有待于進一步完善:1.學者們關于低碳審計的內涵、動因、主體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研究成果較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2.研究方法仍以規范研究為主,實證與案例研究方法應用較少,缺乏低碳審計實用性研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國關于企業低碳審計仍處在探索階段,缺乏專門的理論框架與準則為其作科學的指導,因此學術研究更側重于低碳審計理論框架的構建。另一方面現階段由于低碳審計相關的數據收集與核算較為困難,這也是低碳審計的實證及案例研究方法應用較少的重要原因。“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各行業發展的趨勢,開展低碳審計勢在必行,為此筆者認為推動低碳審計的研究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系統構建低碳審計理論體系

為促進碳審計的發展,應從頂層設計入手。應積極探討低碳審計理論體系構建模式,建立起國家主導、企業內部審計為基石的低碳審計系統。對此政府應致力于制定有關政策,為低碳審計理論和應用程序提供政策依據,充分利用企業內部審計與社會審計的力量,從理論與實務的角度推動低碳審計的發展。低碳審計理論體系應涵蓋從低碳審計的概念、動因、審計主體與客體到低碳審計評價標準等各個方面,努力構建更為科學全面的低碳審計理論框架,為實務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的指導。

篇(5)

一、審計準則的經濟后果觀

經濟后果觀最先應用于會計準則。1978年,Zeff在《“經濟后果”學說興起》中指出: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各種財富的轉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重新分割,而這種“社會性后果”的表現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更具體的表現就是一個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對其市場價值產生的影響。換言之,會計準則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手段,不同的準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影響到不同集團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損。我們認為,審計準則具有和會計準則同樣的性質,審計準則同樣具有經濟后果。具體表現在:

1.對政府與監管者而言:當政府作為一名投資者時,他與其他普通投資者一樣希望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等信息是恰當的、可靠的,這些信息都是在公認的審計準則審計下披露出來的,能夠以此來進行投資決策等;當政府作為一名監管者時,他希望經過審計的信息能夠滿足社會各界的要求,同時公司披露的信息經過審計后能夠達到政府監管的要求,比如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能夠服從政府的稅法、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有利于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計劃和調控需要等。

2.對普通投資者與債權人而言:他們要求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以及同時具有可比性。可是,如果僅僅是要求由這些公司來保證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這多少會讓投資者與債權人難以相信,唯一的辦法就是由獨立的第三方對這些會計信息進行審計,以合理的確保這些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

3.對審計師而言:審計師對企業財務報表是否符合“公認會計原則”進行審計,以審查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真實性與公允性。可是由于審計師的理性經濟人假設,他可能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其他相關者的利益,為了確保審計師的行為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一致,這就需要一個公認的審計準則來對其行為進行規范。同時,審計師從事的活動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為了保護自己以減少面臨法律訴訟的概率以及符合成本效率原則,同時也為了彌補社會各界對審計師的期望差距,審計師同樣需要一項公認的審計準則對其業務活動進行指導以及保護其自身利益。

4.對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一般來說,相對于以上三者,企業管理當局最不需要審計準則,這樣企業就可以隨意濫用會計準則,隨意披露虛假信息而外部利益相關者卻不知道。可是,在現今這個各個利益方相互交織的社會里,企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來獲得不斷發展,企業需要外部資金,需要贏得外部利益者的青睞,這就注定了企業不可能經常性的濫用會計準則以及隨意披露虛假信息,而為了讓外部利益者相信其所披露的信息是相關與可靠的,企業就需要審計師對這些信息進行審計,而這些都是由審計準則來規范的。同時,企業也需要獲得其他企業的信息(比如對其他企業進行投資、獲得同行業企業的信息進行分析等),因此企業也希望其他企業披露的信息同樣符合“公認會計審計準則”。

二、審計準則經濟后果的具體行為表現

1.審計準則經濟后果的博弈原因分析:潛在利潤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對于制度的需求是因為在當前狀態下,行為主體無法獲得潛在利益。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審計準則能夠有效地降低審計業務中的交易費用,從而使利益相關者獲得由交易帶來的潛在收益。“從制度需求理論上說,通過適用的審計準則,使顯露在現存制度安排結構之外的利潤內在化,即潛在利潤內在化是審計準則需求產生的基本原因”(林鐘高,2004)。

審計準則的潛在利潤是指實行這項審計準則所獲得的潛在收入減去遵循這項審計準則所增加的成本,即審計準則給社會帶來的預期正值收益。由于審計準則經濟后果所帶來的潛在利潤,相關利益各方才更有動力去參與博弈過程。潛在利潤影響審計準則的博弈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經過會計職業界、社會公眾、政府機構的辯論和研究,一項公認審計準則得以形成,達到暫時的均衡狀態。隨著外部經濟、法律及技術環境的變化,現存準則安排之外的潛在利潤會逐漸顯露出來,于是又會引起新一輪的博弈,以達到新的均衡狀態。正是相關利益者對審計準則潛在利潤的不斷追求,才使得審計準則由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逼近,同時審計準則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

2.審計準則經濟后果的博弈過程分析:相關利益集團之間的互相博弈

RoyA.Chandler(1997)曾經指出,將審計準則僅作為技術性標準的觀點如今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國外已有不少審計學者指出,審計準則的制定實際上是一種政治過程。如,RoyA.Chandler(1997)研究了英國審計實務委員會(APC,1991年被AuditingPracticesBoard所取代)頒布《審計指南:審計報告樣本》的過程中就有著各方所發生的利益沖突和妥協。McEnroeandMartens(1998)則研究了美國AICPA出臺SASNo.69的過程中,反映了利益各方是如何表達并維護自己利益的。以上研究都表明,審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是相關利益者的博弈過程,審計準則是博弈過程的均衡解,其實質是利益各方所達成的契約,這一點是我們理解審計準則制定的經濟后果觀的關鍵。

由于審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不同利益集團往往都會想方設法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對審計準則的制定施加影響,因為準則一旦制定,將造成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實際的財富分配。由上述潛在利潤對審計準則博弈的影響過程可以看出,審計準則的均衡解只是一個靜態的納什均衡,一旦審計準則的潛在利潤顯露出來,相關利益各方就會力爭獲得潛在利潤的最大一部分,無論對政府還是普通投資者與債權人、企業、審計師來講都是一樣的,他們會更有動力去追逐潛在利潤,并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去對審計準則的制定施加影響,以使審計準則能最終體現出自己的利益。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中國等政府利益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里,審計準則更多的傾向于維護國家利益,以滿足國有投資者、政府征稅以及宏觀調控的需要;以及在美國等私人利益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里,審計準則更多的從維護投資者權益角度出發,強調為他們評價企業經營業績以及據此作出的投資決策提供鑒證服務,確保會計報表的真實、公允。當然,審計準則對于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利益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不僅影響著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還影響著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所必須實施的審計程序,及會計師事務所的成本和收益。正因如此,一些大型事務所,如國際知名的“四大”國際會計公司,力求使自己所開發或者采用的審計程序能夠成為通行的標準,從而減少培訓員工的成本以及相關的法律成本(McEnroe,1993)。因此為了使自己的利益能夠在審計準則中得到反映并最大可能的追逐潛在利潤,利益各方會不遺余力的參與審計準則制定的博弈。

三、從經濟后果觀來看我國審計準則制定的不足

1.中美審計準則制定機構利益代表比較

美國審計準則是由美國審計準則委員會(ASB)所制定的,在確定審計準則委員會機構成員時,ASB就廣泛吸收各方力量的參與,注意其能否充分代表各方利益和意見,準則制定機構從整體上是否具有廣泛代表性。ASB由15名委員組成,其中6人來自“六大”,1人來自中型會計師事務所,6人來自小型會計師事務所,1人來自學術界,1人來自政府機關。而在2003年中注協擬成立的審計準則委員會由30名專家組成,其中政府等有關部門占11名,注冊會計師占10名,中注協秘書處1名,證券業界1名,會計、審計學者占6名,法律專家1名。從這個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審計準則委員會政府代表占到40%,而實務工作者只有30%多點,而美國ASB15名委員中只有1名來自政府機關,卻有13名來自實務界。

2.我國審計準則制定機構代表性不足的思考

首先,我國現代審計還時間不長,而真正意思上的審計業務從1996年“脫鉤改制”以來才只有十年,因此目前審計職業界還沒有能力來曾擔審計準則的制定這項工作。其次,在我國當前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政府傾向于維護國有資本的利益,就算職業界有制定準則的能力,政府也可能不會放權。因此,由財政部下屬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這樣一個半官方性質的機構來制定審計準則就更可能符合各利益相關者的要求。當然,準則制定機構中政府利益代表占多數的情況下,其制定的準則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頗,如其制定的審計準則可能在最大程度維護國有資本利益的同時而忽視了其他利益者(如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利益。

四、結論及建議

審計準則做為一項制度,具有經濟后果,各利益相關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進行反復博弈,實質上是各利益相關者所達成的契約。審計準則的質量不僅僅在于它有沒有一個科學的指導框架,也在于具有經濟后果的審計準則的制定有沒有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即審計準則博弈的相關利益代表廣不廣泛。雖然我國審計職業界、投資者與債權人等已經開始認識到審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但這些相關利益者參與審計準則制定的熱情一直不夠。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如我國審計職業界還沒有形成國際上“四大”那樣的規模,自身缺乏能力對審計準則施加影響;我國上市公司中很多公司的最終投資者與債權人都是國家,他們本身就缺乏動力去參與審計準則的制定,由國家來制定審計準則對他們來說是件省時又省力的事情。但是,我們認為,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政府主導下的審計準則制定機構的分權與制衡的不夠。審計準則既然具有經濟后果,能為相關利益者帶來潛在利潤,政府就不能完全主導審計準則的制定,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就必須體現出公平與效率。因此,我們建議:(1)在我國審計準則制定委員會中,有必要降低來自政府部門的比重,增加來自實務界的代表。審計準則說到底用來規范審計活動的一項準則,而實務工作者處于審計活動的最前沿,他們能夠更清楚的看到事物的本質,因此提高實務界代表的比例更有利于在審計準則的原則性與可操作性之間達成平衡。(2)我國的審計準則制定程序應為公眾參與準則制定提供必要而合理的形式,提高審計準則制定的信息公開與透明度。誠然,我國目前新的準則的都向社會各界廣泛征求意見,但似乎還沒有形成一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討論審計準則的大氣氛,中注協有必要努力推動社會各界參與審計準則的討論,如實行像美國ASB那樣的公眾聽證會。同時,中注協也應該向公眾公布更多的準則制定背景以及準則研究報告等,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是公布一些抽象的審計條款。中注協有必要建立一種“政府指導程序民主”的準則制定程序,只有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社會公眾去參與準則的制定。

主要參考文獻:

[1]林鐘高尤雪英徐正剛:《獨立審計理論研究》,立信會計出版社,189~222.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準則委員會暫行規則》,2004.

[3]蕭英達:《比較審計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

[4]劉繼忠:《審計標準與審計標準體系》,中國審計出版社1992年版。

[5]張龍平:《注冊會計師審計控制系統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6]劉明輝:《獨立審計準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7]McEnroe,J.1993.AnanalysisofcommentintegrationinvolvingSASNo.54,Abacus,29(2):160~178.

篇(6)

迄今為止,審計學科建設并沒能取得令人信服的進展,人們對審計學科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比較極端的論點則認為審計沒有什么理論可言,是職業化才使審計擁有了今天的社會地位和榮譽;審計只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審計稱不上是一門有學問的職業,沒有資格登上科學的神圣殿堂。審計學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尷尬局面,值得審計界深思。但這是審計世界的真實嗎?審計將往何處去?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子如何看待和處理審計學科與審計職業的關系、審計學與會計學的關系、審計學與科學的關系。

一、審計學科與審計職業

1.審計職業對審計學科理論的矛盾心態1853年蘇格蘭愛丁堡會計師協會開創審計職業組織的先河以來,審計就作為一門受過良好教育并遵循高標準的職業而存在。審計職業制定了良好的執業標準,強制性要求所有成員承諾遵循道德準則,終身接受后續教育和培訓,承擔起保護公眾利益的社會責任,最終通過純潔和提高自身隊伍的素質抵制了外來的利益威脅,確立了牢不可破的社會地位。審計職業,尤其是注冊會計師職業,即使不是世界上組織得最為成功的職業,至少也是組織得最為成功的職業之一。與審計職業的輝煌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審計學科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審計忙于職業籌建和被社會承認而無暇顧及學科建設的蒼白托詞背后,實際上是實用主義的強烈傾向在作怪。任何可行的均被采用并得到有力的推崇,而那些具有潛在可行性的東西卻被忽視,成為一種合乎自然的傾向。審計更多地被認為只是一個實務性問題,而將注意力偏向日常的應用業務,以致忽視了自身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但審計并非完全是實務性那么簡單,并不能只靠審計實務就能保持和提高社會地位。由于學科理論是在人們認可的結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用于解釋事實或現象的命題,是說明在一個學科領域中觀察到的事實的一般規則和原則,或引起這些事實的原因(Schandi,1978),因而解決實際問題的唯一的積極的辦法,就是建立和運用理論(MautzandSharaf,1961)。可以斷言,任何職業沒有一個全面的、完整的理論結構來支持,都是難以確立的。而通過審計學科建設,使審計理論取得快速的進展,可以引導審計職業檢驗和優化審計實務,為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探求合理的解決辦法。不容否認,學科理論應該走在職業實踐的前面,優秀的審計職業實踐背后必然有審計學科理論的支持,而極大地損害審計社會形象的審計失敗正是科學審計理論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2.審計學科理論對審計職業的促進如果我們忽視了審計的理論基礎,讓它后退到審計早期那樣的機械程序和實務資料的收集中去,那末,審計不僅不會得到社會的重視,而且也不會成為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最佳辦法。在審計發展的最初階段,采用的是詳細審計,沒有也不需要什么審計理論,相應地,審計的社會地位也很卑微。事實上,幾乎是與審計職業化發展同步,涌現出了眾多的審計理論大師,他們進行審計的觀念總結、思想形成和智慧傳播,致力于審計學科的創立和發展,反過來為審計職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注冊會計師職業1853年創立后不久,英國的Pixley就在188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審計基礎文獻和實務的著作:《審計人員—他們的義務和職責》,而Dicksee也在1892年出版了現代審計理論的奠基作:《審計學—審計人員的實務手冊》。20世紀初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的重心剛轉向美國,Montgomery就在1912年出版了《審計理論與實踐》,以后又隨著審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再版并更名為《蒙哥馬利審計學》。該書標志著美國乃至世界現代民間審計理論與實踐的最高成就,成為審計人員的標準實務參考,堪稱審計人員的“圣經”。隨后,Mautz和sharaf在1961年出版了《審計理論結構》,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將審計理論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加以論述的著作,與1972年AAA的《基本審計概念說明》和1978年Schandl的《審計理論—評價、調查和判斷》一起,成為審計理論研究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內部審計更是開創了學科先行的奇跡。1941年1月Brink出版了《內部審計—程序的性質、職能和方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論述內部審計并宣告內部審計學科誕生的著作,直接推動了當年n月內部審計職業的形成。到1973年“現代內部審計之父”sawyer出版《現代內部審計實務》一書,內部審計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實務體系,為內部審計職業的迅猛發展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3.審計學科理論與審計職業實務的交融審計職業實務與審計學科理論是相輔相成、相映成輝的。審計學的合乎邏輯的理論框架中,審計環境、審計本質、審計目標、審計假設、審計觀念、審計規范、審計計劃、審計程序、審計證據、審計報告、審計質量、審計責任、審計案例等審計理論要素,同時又是審計職業實務的內核。審計環境是審計理論的邏輯起點,審計的外環境決定了社會對審計的需求,而審計的內環境即審計職業的自身條件決定了審計對社會的供給。從審計內環境出發,可以決定對審計職能、作用和根本屬性的認識,即審計本質。而審計外環境和審計本質則共同作用于審計行為活動需要和所能達到的理想境地或狀態,即審計目標。審計目標的實現,首先需要借助于在審計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來的、對審計工作的理性化的感性認識,對審計工作條件和審計人員條件等進行限定,這就是審計假設。審計假設是進行任何審計推理的前提。

審計推理的第一步就要面對從觀察結果和實踐經驗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抽象形態,即審計觀念。審計目標、審計假設、審計觀念應該具體落實為審計規范的要求,細化為審計工作的準繩。審計本身就是一種實證性的行為,審計人員需要圍繞審計目標,依據審計規范,制定周密、科學的審計計劃,合理選取審計程序,搜集審計證據。在綜合、整理和分析審計證據的基礎上,慎重形成審計工作的最終成果,即審計報告。采用一定審計程序所搜集的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審計報告的出具是否真實、合法,則關系到審計工作的客觀水平,即審計質量。審計目標最終實現與否,社會公眾能否對審計所提供的服務滿意,最直接地就是看審計質量如何。審計人員要承擔與其審計目標和社會公眾審計質量要求相稱的審計責任。審計責任實際的承擔情況,最直觀地反映在審計案例之上。而審計案例所折射出的信號又反饋到審計環境當中,于是又開始以審計環境為起點的新的循環。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審計學科理論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同時必然也是審計職業實務發展、完善的過程,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的關系。

二、審計學與會計學審計領域存在著豐富的理論,有著合乎邏輯的理論框架,審計職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理論的支持與指導,這只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至于審計能不能在此基礎上獲得獨立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必然要回答審計學與會計學的關系。

1.審計學從屬于會計學的表象審計最初曾以會計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便現在審計與會計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人們已經習慣于把民間審計人員稱作注冊會計師;把會計師事務所稱作會計公司,把審計行業稱作會計職業;把審計設在會計學科之下;對審計的最樸素、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查賬。這些在客觀上形成了傳統認識的一個重大誤區,即把審計的發展和它與會計學的分離描述成類似于細胞分裂的過程,認為審計與會計存在著血緣關系,審計僅僅是會計的延伸,因而只能是會計學的一個分支。而且,從研究的活躍程度和深度來看,沒有一個學術領域像審計領域這樣沉寂(Schandl,1978);在會計領域,有許多不同的人員和組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進行會計學的規范性理論和解釋性理論的研究,然而,只有極少的人員和組織認為需要審計理論(Ricchiute,1982)。這也使得審計學發展的步子遠遠落后于它的相鄰學科會計學,在經濟學科大家庭中,盡管會計的學科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認,但審計的學科地位卻從來沒有得到過充分的認識。

2.審計學與會計學的區分Maut:和Sharaf(1961)對審計與會計的關系曾做過人木三分的描述:“把審計當作會計的分支是完全錯誤的。審計是與會計有關,因為審計人員首先應該精通會計;但是,審計并不是會計的一部分。我們如果對審計人員的行為和審計過程的性質進行更深人的考察,就會發現它有另外的淵源。審計與會計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但它們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二者只是事務上的同事關系,但不存在血緣關系。”AAA(1972)進一步澄清了會計與審計的關系,指出:“雖然會計與審計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它們在目標與方法上的截然不同卻決定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必須承認,審計與會計在淵源、性質、目標和方法上確實是完全不同的。會計源于管理上的需要,而審計源于社會的邏輯需求;會計的性質是形成數量化信息的創造過程,而審計是形成判斷性信息、使“會計信息價值增值”的評價過程;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決策相關的經濟信息,而審計的目標是確定被審計信息的可靠性;會計的方法是制作性的,而審計的方法是分析性的。如果把信息社會看作是一個信息大工廠,那么會計負責的是信息的生產、制造,而審計負責的是信息的檢查、驗收。總之,對會計和審計比較準確的定位是地位和作用互為補充的同事關系,而不是從屬關系。

3.審計學的獨立發展在審計學的獨立發展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的是Mautz和Sharaf。正是Mautz和Sharaf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獨到的眼光,澄清了審計與會計之間的關系,創造性地從交叉和邊緣學科的角度,首次對審計理論及其結構、審計方法論、審計假設和審計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蔡春,1994),為審計學迎來了獨立發展的契機。AAA(1972)則看到了審計職能隨使用者的需要而擴展的趨勢,認為內部審計、經營審計、管理審計和績效審計在擴展著審計的職能,而且審計的領域從傳統的財務收支勢必擴展到預算、預測、納稅申報單、內部控制等其他方面。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強制性信息披露的范圍越來越寬、詳細程度越來越高,而充斥市場的大量信息只有經過獨立審查、驗證才可放心使用,這使得對審計鑒證的社會需求將呈幾何級數增長。審計大可不必拘泥于會計的范疇,而應主動承擔起同時對會計以外的其他信息進行檢查的職責。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昭示和激勵我們,審計學科完全可以在更為廣闊的空間謀求發展的機遇,而這一切又要求審計必須跳出會計的案臼和局限。

三、審計學與科學審計在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礎上,能否更上層樓,跨人科學的神圣殿堂,找到自己的科學歸宿,是又一個讓審計界牽腸掛肚的問題

1.審計的科學衡量“科學”的含義通常有以下四種解釋:有組織的知識體系;要求嚴格衡量證據的方法和系統方法應用的體系;能夠解釋、預測和控制給定現象的體系;所有命題均是由法則或原則連結起來的邏輯、數理體系。客觀地講,如果適用科學的最后一種解釋,那么不但是審計,就是現階段的任何社會科學都沒有資格稱自己是科學。甚至某些自然科學,也還在為這一目標而苦苦追求。這與其說是科學的標準,毋寧說是科學的理想,并不適宜作為現實的衡量尺度。而如果適用科學的其它解釋,那么審計將不愧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理由在于:審計研究是一項嚴謹的學術思維活動,審計領域無處不在折射出邏輯和語言的魅力;審計本身畢竟就是一種實證性的行為,審計活動普遍采用的是統計抽樣的方法,而現在就理論知識實踐和經驗而論,只有抽樣誤差是“能令人滿意的錯誤”;審計發表的專業意見具有解釋會計信息可信性的能力,影響到投資決策行為,起到控制投資決策的作用,發表意見時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的判斷和投資風險的提示又使審計具備了預測能力,同時揭發舞弊和差錯職責的履行和監督職能的發揮還使審計具有控制舞弊和差錯的能力。這給今后的審計學科建設帶來的挑戰和啟示是,必須繼續堅持和不斷完善審計框架結構的邏輯性和整體性、求證過程的嚴密性和系統性、功能定位的實用性和增值性。超級秘書網

2.審計的科學歸屬一般認為,科學有五種類別,:一是抽象的和形式的科學,它是組成知識的最基本類型,很大程度上是其他所有科學均在或多或少地直接依賴的基礎性科學,如哲學、邏輯學和數學;二是一般描述性科學,它以對實際現象的觀察和描述為基礎,如化學、生物學和社會學;三是特殊的派生科學,它是從一般描述性科學中派生出的更狹窄、更專業化的領域,如礦物學、植物學和人類學;四是集合科學,它使用了其他科學的方法和原理,實質上是由各門科學組合而成,但對有關論題進行了獨特的解釋,如地質學、地理學,天文學;五是應用科學,它是特殊科學的獨立部分,是從若干與實際生活、方法、技術關系密切的科學中吸取原理組合而成的,如工程_學、農業學、職業心理學。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是,審計與會計密不可分,從會計領域吸取著豐富的營養;以邏輯學為基礎和主要根源;證據的性質和意見的形成依賴于認識理論;測試和抽樣以概率論和數學為基礎;公允表達援用了財務分析和溝通理論;應有的職業關注體現了道德和法律的關系(Mautzandsharaf,1961)。因而,審計是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是一門集合科學。同時,審計又是一個相當重視理論運用于實踐的研究領域,是能夠對社會經濟生活做出實質性貢獻的召繭的研究領域,具有應用科學的屬性。這給今后的審計學科建設帶來的挑戰和啟示是,審計必須博采眾長,而又通過不斷創新來實現發展和保持特色,注重自身功能和方法的完善;必須植根于社會經濟生活,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己任,勇于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

3.審計的科學陷阱當然,審計本身畢竟存在一些容易招致指責和誤解的方面,如果不能形成一個客觀的認識并積極地進行應對,無疑將損害其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第一個似乎不利的方面是,由于環境、時間、人力和經費等方面的限制,審計并不總是能獲得最佳證據,不得不經常以那些與問題有關的非最佳證據為限,結論一經公布就無法予以修正。而采用非最佳證據,即便非常必要,也是存在風險的,它對審計判斷的正確性有著重要的約束。客觀的認識是,這并不應構成對審計科學地位的貶低,因為即使在其他科學領域,證據的最佳標準也不是絕對的,其他科學從短期看也只能滿足于非最佳證據,做出暫時的判斷。審計領域積極的應對策略是,需要樹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質量控制理念,執行嚴格的證據衡量標準,規范審計程序,盡最大努力取得和使用最佳證據,在不得不使用次優證據的情況下,也要檢查接受次優證據的理由和證據的有效性,客觀評估所采用替代程序的效果,并極為慎重地做出最終結論。第二個似乎不利的方面是,僅在極為異常的情況下,一項審計才會重復進行,即使重復審計,由于時機和條件發生了改變,職業態度和執業能力完全相同的審計師也不大可能得出相互印證的結論,而且重復審計并不能對前次審計在特定時機、特定條件下的妥當性予以直接驗證,這對科學所要求的可驗證性有著重要的約束。

客觀的認識是,并不是所有科學都能嚴格控制一定的條件并讓它反復地精確再現,然后借助實驗來加以檢驗,而且重復實驗也并不總是唯一可行的、最理想的科學檢驗辦法。可以看到,審計驗證會計妥當性的直接依據是公認會計原則,審計本身妥當性的驗證則是通過對照公認審計準則,大量運用邏輯、統計等科學方法來進行的。由于能進行其他形式的科學檢驗,審計仍不失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審計領域積極的應對策略是,規范審計工作底稿的格式和填制、記錄、整理、復核、歸檔保管等工作環節,完善公認審計準則和統計抽樣方法,發展審計證明理論,增強審計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邏輯聯系,為審計的科學檢驗創造更好的條件。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承認,審計職業化發展離不開審計學科建設提供的強力支撐,審計完全有資格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在科學殿堂中擁有一席之地。可以確信,審計只要堅持自己應有的學科地位,致力于自身的學科發展,不滿足于實用主義和拿來主義,終將擁有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和無可限量的未來。

參考文獻:

篇(7)

什么叫參考文獻?論文中引用到他人研究成果的地方,不去抄寫這些成果,而是說明這個研究成果的出處,這樣的表現就是引用參考文獻。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內部審計論文參考文獻,希望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做個參考。

內部審計論文參考文獻:

[1]孫光國,楊金鳳,鄭文婧.財務報告質量評價:理論框架、關鍵概念、運行機制[J].會計研究.2013(03)

[2]孫光國,楊金鳳.財務報告質量評價研究:文獻回顧、述評與未來展望[J].會計研究.2012(03)

[3]王穎.高等學校內部審計運行模式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8

[4]張寧.關于中國電信戰略轉型的內部審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5]謝滌宇.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與企業內部審計的演進[D].湘潭大學2007

[6]王玉蘭,簡燕玲.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及履行職責情況研究[J].審計研究.2012(01)

[7]程新生,孫利軍,耿袆雯.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改進了財務控制效果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當代財經.2007(02)

[8]程娟.內部審計機構在我國上市公司中的定位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

[9]莊江波.內部審計職業化建設與發展[D].廈門大學2001

[10]張欣.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主要問題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06

[11]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內部審計[J].當代財經.2006(05)

[12]王光遠,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內部審計--受托責任視角的內部治理機制觀[J].審計研究.2006(02)

[13]耿建新,續芹,李躍然.內審部門設立的動機及其效果研究--來自中國滬布的研究證據[J].審計研究.2006(01)

[14]劉國常,郭慧.內部審計特征的影響因素及其效果研究--來自中國中小企業板塊的證據[J].審計研究.2008(02)

[15]戴耀華,楊淑娥,張強.內部審計對外部審計的影響:研究綜述與啟示[J].審計研究.2007(03)

[16]王光遠.現代內部審計十大理念[J].審計研究.2007(02)

[17]屈耀輝,時現.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勝任能力評估(一)--基于上海市深圳市44家企業的調查數據[J].中國內部審計.2011(06)

內部審計論文參考文獻:

[1]姜偉毅.華電能源第二發電廠內部控制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4

[2]李汀.A公司財務風險控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4

[3]李潔.GN公司基于風險管控的內控體系建設與實施研究[D].南昌大學2014

[4]張繼偉.上市公司基于股權再融資的盈余管理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5]孫奇淼.分稅制下哈爾濱市財政轉移支付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

[6]郭峻.管理層股權設置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關系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7]鄭洲.糧食物流系統成本優化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8]樊娟.作業成本法在A燈具制造公司的應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

[9]譚明輝.建筑安裝企業成本控制模式的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2

[10]周光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股利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11]張幻彬.中國農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農戶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

[12]吳紀忠.基于供應鏈視角ZQ集團營運資金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13]王亞鳴.社會人假設下企業利益相關者訴求與財務績效關系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14]王書濤.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與投資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

[15]卞曉雯.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價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

[16]嚴德俊.我國裝備價格形成機制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17]鐘姍.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18]沈雯雯.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糧食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19]李威.聲譽對控股股東侵占行為的約束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20]范欽亮.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預警系統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內部審計論文參考文獻:

[1]趙悅.管理層股權激勵與企業投資效率關系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2]伏艷輝.ERP環境下的會計業務流程重組[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01)

[3]李瑞科.河北水勘院內部控制體系研究[D].天津大學2010

[4]郭振東.大慶鉆探工程公司基于現金流量的財務業績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

[5]石磊.企業公允價值內部控制基本框架構建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

[6]夏勇.ERP環境下內部控制系統建立與實施要點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4)

[7]閻達五,張瑞君.會計控制新論--會計實時控制研究[J].會計研究.2003(04)

[8]李廣豐.免征農業稅后哈爾濱市鄉鎮財政運行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

[9]理查德·L.萊特里夫(R.L.Ratliff)等編著,《內部審計原理與技術》翻譯組[譯].內部審計原理與技術[M].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10]雍鳳山.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8

[11]吳嵐.會計信息及時性與內部控制成效關系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12]鄭衛國.國有轉改制企業的內部控制應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8

[13]梁志堅.華北鑄成工程有限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D].河北工業大學2008

[14]李毓珂.格拉默車輛內飾(長春)有限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9

[15]代亞濤.嵌入衍生工具的供應鏈金融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16]鮑國明等編著.審計環境[M].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

[17]廖洪著.新編會計制度設計[M].中國審計出版社,1996

[18]劉志遠,劉潔.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企業內部控制[J].會計研究.2001(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ⅰ|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国语少妇高潮对白在线| 日本乱妇乱子视频| 人善交vide欧美|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天天摸天天摸天天天天看|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五香天堂网| 九九综合va免费看| 香蕉视频官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 | 中文| chinese乱子伦xxxx国语对白| 99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大屁股|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的免费阅读|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国产 | 欧洲野花视频555| 午夜无码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国产内射合集颜射| 69风韵老熟女口爆吞精|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色一本| 少妇扒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欧洲-级毛片内射| 亚洲性爱视频| 成年男人裸j照无遮挡无码| 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